CN101276688A - 多层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多层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688A
CN101276688A CNA2008100885391A CN200810088539A CN101276688A CN 101276688 A CN101276688 A CN 101276688A CN A2008100885391 A CNA2008100885391 A CN A2008100885391A CN 200810088539 A CN200810088539 A CN 200810088539A CN 101276688 A CN101276688 A CN 101276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ermination
conductor
internal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85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688B (zh
Inventor
富樫正明
C·T·伯克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电容器,包含:电容器主体;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以及第一和第二端电极。各个第一内部电极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的第一导线电极部分。各个第二内部电极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至少一个第二端电极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上述电容器主体包括第一内部连接导体,其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并且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以及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Description

多层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电容器。
背景技术
已知的这种多层电容器是一个包含其中配置了多个内部电极的电容器主体以及形成在上述电容器主体上的多个端电极的多层电容器(比如,参见专利文献1)。
用于安装在数字电子设备上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电源在增加它们的负载电流和瞬态电流(transient current)时降低了它们的电压。这使得很难针对负载电流的急剧变化而将电源电压中的波动保持在可容许的电平以下,因而在电源上连接已知作为去耦电容器的多层电容器。当负载电流瞬变地起伏时,该多层电容器提供电流至CPU,从而抑制电源电压中的波动。
最近,由于CPU工作频率已经进一步增加,负载电流和瞬态电流已经变得更高和更强,因而需要用作去耦电容器的多层电容器增加其容量,获得适当大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并且在抑制等效串联电感(ESL)时保持在宽频带上尽可能恒定的阻抗值。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0-208361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有关多层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讨论。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的多层电容器。
同时,在典型的多层电容器中的所有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分通过导线电极部分(lead electrode portions)连接至它们对应的端电极。因此,至少存在内部电极数目的连接到多个端电极的多个端电极部分,因而等效串联电阻变得较小。当为了获得更大容量而增加了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的内部电极的数目时,导线电极部分的数目也随之增加。连接到端电极的导线电极部分的电阻成分并联连接至端电极,从而多层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进一步随着连接到端电极部分的导线电极部分的数目增加而降低。从而,对多层电容器中的更大容量和更大等效串联电阻的需要彼此矛盾。
因此,发明者对能够满足增加电容和等效串联电阻的需要的多层电容器进行专心的研究。结果,发明者发现了一个新事实,如果内部电极通过形成在电容器主体表面上的外部连接导体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内的内部连接导体而彼此连接,则即使当配置在电容器主体内的内部电极的数目保持恒定时,也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发明者还发现,可以通过仅仅将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的第一或者第二内部电极连接至连接导体,而将多层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调节至适当的水平。
鉴于研究结果,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层电容器,包含: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外表面上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端电极;其中,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个;其中,在电容器主体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被配置在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并且,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多层电容器包含: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和多个第二端电极;其中,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线电极部分,选自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的第一导线电极部分以及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的第一导线电极部分;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个;其中,在电容器主体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配置在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并且其中,第二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即,举例来说,多层电容器可以包含: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外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端电极;其中,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以及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电容器主体包括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的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并且,其中,第二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可替换地,举例来说,多层电容器可以包含: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外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端电极;其中,至少是一(1)但是小于多个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的第一数目的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其中,比多个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小第一数目的第二数目的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和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个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其中,电容器主体包括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的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并且其中,第二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在这些多层电容器中,第一内部电极不直接连接至第一端电极。而是,这些多层电容器的第一内部电极通过外部和内部连接导体彼此电连接。这样,通过经连接导体将第一内部电极非物理连接而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上述多层电容器能够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优选地,每个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仅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中的一个(1个)第二端电极。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一个(1个)第二导线电极部分连接至一个(1个)第二端电极。因此,该多层电容器能够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可替换地,优选每个第二内部电极具有与多个第二端电极至少相同数目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多个第二导线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第二内部电极包括等于或者大于第二端电极数目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这样可以降低等效串联电阻。
优选地,当从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看时,多个第一和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接近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彼此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多层电容器,其可以以高度控制的方式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根据仅仅以举例说明方式给出的下文和附图所给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这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下文中给出的详细说明,本发明进一步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当理解,详细说明和特定实例在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同时,仅仅是以示例方式给出的,因为根据这些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11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15是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16是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图1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在说明中,相同要素或者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将被标记相同数字而不重复它们的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将参考图1和2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的结构。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1所示,多层电容器C1包括:形状如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1,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1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电容器主体L1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a和L1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1c和L1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e和L1f。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较短侧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较长侧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彼此连接。
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1的第一侧面L1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1c侧至第二端面L1d侧,按照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二端电极2B和第一端电极1B的次序,配置在第一侧面L1e上。
即,当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2B(其是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的一部分)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1e上。
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1的第二侧面L1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1c侧到第二端面L1d侧,按第一端电极1C、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D以及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在第一侧面L1f上。
即,当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1D、2C、2D(其是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的一部分)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1f上。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1的第一端面L1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1的第二端面L1d上。举例来说,通过在电容器主体L1的外表面的其对应表面上赋予包含导电金属粉末以及玻璃粉的导电性胶并且将其烧结,来形成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以及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3、4。如果必要,可以在烧结的电极上形成电镀层(plating layer)。
如图2所示,电容器主体L1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质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以及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所述电容器主体L1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交替地配置在介质层12至17中间。所述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之外。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介电层10至19在平行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层叠。举例来说,各个介电层10至19由包含介电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在实际的多层电容器C1中,介电层10至19被一体化为它们的边界不可见的程度。
在电容器主体L1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上交替地层叠,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层叠。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在其中间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一个介电层而彼此相对。举例来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每一个都是由导电性膏的烧结体构成的。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第一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导线电极部分(第一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较长侧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较长侧方向。
两个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32b从第一端面L1c侧的主电极部分30a、32a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1c,从而引出至第一端面L1c,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数目(第一数目)至少是1但是小于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导线电极部分30b、3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一个第一内部电极31的导线电极部分31b从第二端面L1d侧的主电极部分31a的边缘延伸到第二端面L1d,从而引出至第二端面L1d,第一内部电极31的数目(第二数目)比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小第一数目,即,2。导线电极部分3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主电极部分(第二主电极部分)40a至43a以及导线电极部分(第二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个都具有长方形形状,其较长侧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较长侧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的导线电极部分40b从第一侧面L1e侧的主电极部分40a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1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1e。导线电极部分40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
第二内部电极41的导线电极部分41b从第一侧面L1e侧的主电极部分41a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1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1e。导线电极部分4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
第二内部电极42的导线电极部分42b从第二侧面L1f侧的主电极部分42a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1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1f。所述导线电极部分4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
第二内部电极43的导线电极部分43b从第二侧面L1f侧的主电极部分43a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1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1f。所述导线电极部分43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因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每个都通过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连接到多个端电极2A至2D中的仅一个第二端电极。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以及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因此,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以及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配合,从而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以及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那样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那样的方式定向的。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第二导体部分51b、61b以及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较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A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1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1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看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较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上。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的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上的从第一端电极1C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与从第一端电极1A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电路长度保持为一常数(constant),以确保等效电阻。这也适用于从第一端电极1D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与从第一端电极1B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同样适用于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上的全部内部导体61、62。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6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较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1d侧以及第一侧面L1e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一侧面L1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1e。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三导体部分51c、61c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第二侧面L1f侧的较长侧延伸至第二侧面L1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1f。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二导体部分51b和第三导体部分51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61b和第三导体部分61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51b和第三导体部分51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61b和第三导体部分61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以及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1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1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上。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第一侧面L1e侧的长边延伸至第一侧面L1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1e。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的第六导体部分52c、62c从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1c侧和第二侧面L1f侧的末端部分延伸,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1f。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五导体部分52b和第六导体部分52c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五导体部分62b和第六导体部分62c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五导体部分52b和第六导体部分52c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五导体部分62b和第六导体部分62c的长度是相同的。
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主电极部分30a、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第一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
在多层电容器C1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1的第一内部电极30、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1的第一内部电极31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此,同其中所有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1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地,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地连接到多层电容器C 1中的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相应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1中,第二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分由各个电极部分40b至43b连接至各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1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因为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分别地等于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的对应长度,所以不管关于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使用了什么样的电路径,每个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联电阻)和ESL(equivalent series inductance,等效串联电感)是一致的。因为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分别地等于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的对应长度,所以不管对于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而言使用了什么电路径,每个ESR和ESL是一致的。此配置能够紧密地控制多层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值。
在多层电容器C1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1e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1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在多层电容器C1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1D、2C、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1f上。因此,在第二侧面L1f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分别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上,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几乎彼此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1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1。
第二实施方式
参考图3和4,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在第二内部电极如何连接至第二端电极方面,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2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图3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4是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内包括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3所示,多层电容器C2包含:形状如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2,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2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以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电容器主体L2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2a和L2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2c和L2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2e和L2f。第一和第二端面L2c、L2d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侧面L2e、L2f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彼此连接。
在电容器主体L2的第一侧面L2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2c侧到第二端面L2d侧,按照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二端电极2B和第一端电极1B的次序配置。即,当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2e上。
在电容器主体L2的第二侧面L2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2c侧到第二端面L2d侧,按照第一端电极1C、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即,当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1D、2C、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2f上。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2的第一端面L2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2的第二端面L2d上。
如图4所示,电容器主体L2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以及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2还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上,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交替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2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交替地配置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压方向上,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彼此之间有介电层12至17的至少之一而彼此相对。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一端面L2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2c,从而引出至第一端面L2c。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二端面L2d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端面L2d,从而引出至第二端面L2d。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以及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即,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数目相同的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导线电极部分。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2e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一侧面L2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2e。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2e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一侧面L2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2e。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2f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二侧面L2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2f。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2f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二侧面L2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2f。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因此,在第二内部电极40到43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从第一端面L2c侧到第二端面L2d侧,按照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的次序配置。在第二内部电极40到43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40e至43e从第一端面L2c侧到第二端面L2d侧,按照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40e至43e的次序配置。
因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通过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每一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在彼此之间有介电层12至17而彼此相对。因此,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以及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配合,从而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61、52、62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位。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一端面L2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2d侧。
如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的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一样,多层电容器C2的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长方形的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第二导体部分51b、61b和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二和第三导体部分51b、61b、51c、61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和第三导体部分51b、61b、51c、61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
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的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一样,多层电容器C2的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长方形的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以及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第五和第六导体部分52b、62b、52c、62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五和第六导体部分52b、62b、52c、62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
在多层电容器C2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2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2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也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而,同其中全部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相比较,多层电容器C2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地,在多层电容器C2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地物理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2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增加到适当的程度,即,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2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使得增加多层电容器C2的等效串联电阻至适当的程度成为可能,即,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2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2e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2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使等效串联电感更小。
在多层电容器C2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1D、2C、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2f上。因此,在第二侧面L2f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分别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部的两侧。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上的几乎彼此对称的位置上,所以多层电容器C2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2。
第三实施方式
参考图5和6,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如何连接至第一端电极方面,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3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6是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括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5所示,多层电容器C3包含:形状如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3,以及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3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以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电容器主体L3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3a和L3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3c和L3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3e和L3f。第一和第二端面L3c、L3d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侧面L3e、L3f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彼此连接。
在电容器主体L3的第一侧面L3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3c侧到第二端面L3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二端电极2B和第一端电极1B的次序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3的第二侧面L3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3c侧到第二端面L3d侧,按照第一端电极1C、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3的第一端面L3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3的第二端面L3d上。
如图6所示,电容器主体L3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3还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3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压方向,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插入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之一。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和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
两个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32b从第一端面L3c侧的主电极部分30a、32a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3c,从而引出至第一端面L3c,两个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数目(第一数目)至少是1但是小于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导线电极部分30b、3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一个第一内部电极31的导线电极部分31b从第二端面L3d侧的主电极部分31a的边缘延伸到第二端面L3d,从而引出至第二端面L3d,一个第一内部电极31的数目(第二数目)比第一内部电极的总数(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小第一数目,即2。导线电极部分3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长方形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和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
第二内部电极40、41的导线电极部分40b、41b从其对应的主电极部分40a、41a的第一侧面L3e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一侧面L3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3e。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和2B。
第二内部电极42、43的导线电极部分42b、43b从其对应的主电极部分42a、43a的第二侧面L3f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二侧面L3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3f。导线电极部分42b和43b分别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C和2D。
从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通过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分别仅连接到多个端电极2A至2D中的一个第二端电极。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之间有介电层12至17而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配合,以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一端面L3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3d侧。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和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沿着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方向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C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3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3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沿着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方向上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上。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的第二端面L3d侧和第二侧面L3f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二面平面L3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3f。第二导体部分5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的第二导体部分61b从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3d侧和第一侧面L3e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一侧面L3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3e。第二导体部分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和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B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3d。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3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3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3c侧和第一侧面L3e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一侧面L3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3e。第五导体部分5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的第五导体部分62b从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3c侧和第二侧面L3f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二侧面L3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3f。第五导体部分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主电极部分30a、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第一内部电极30、32的主电极部分30a、32a还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第一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第一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在多层电容器C3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3的第一内部电极30、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并且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多层电容器C3的第一内部电极31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并且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因此,同其中所有的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3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尤其是,多层电容器C3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地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3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合适的水平,即,达到它不过分大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3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由各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连接至各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3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在多层电容器C3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3e上。此外,在多层电容器C3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1D、2C、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3f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在第一侧面L3e上而且在第二侧面L3f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分别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的彼此几乎对称的位置上,所以多层电容器C3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3。
第四实施方式
参考图7和8,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8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7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4包含:形状如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4,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4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电容器主体L4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4a和L4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4c和L4d和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4e和L4f。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彼此连接。
在电容器主体L4的第一侧面L4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4c侧到第二端面L4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B次序配置。即,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2A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4e上。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B、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4e上。
在电容器主体L4的第二侧面L4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4c侧到第二端面L4d侧,按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即,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2C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4f上。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D、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4f上。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4的第一端面L4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4的第二端面L4d上。
如图8所示,电容器主体L4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4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4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上,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一个而彼此相对。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一端面L4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4c,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二端面L4d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端面L4d,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主电极部分40a至43a以及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相同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从第一侧面L4e侧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4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从第一侧面L4e侧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边缘延伸到第一侧面L4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从第二侧面L4f侧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边缘延伸到第二侧面L4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从第二侧面L4f侧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边缘延伸到第二侧面L4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因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通过其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在彼此中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而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配合,从而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那样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那样的方式定向的。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一端面L4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4d侧。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第二导体部分51b、61b以及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A、1C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4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4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6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4d侧以及第一侧面L4e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一侧面L4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4e。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三导体部分51c、61c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4d侧以及第一侧面L4f侧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一侧面L4f,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4f。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二导体部分51b和第三导体部分51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61b和第三导体部分61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51b和第三导体部分51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二导体部分61b和第三导体部分61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以及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从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B、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4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4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4c侧以及第一侧面L4e侧的的末端部分延伸,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4e。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的第六导体部分52c、62c从第一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4c侧以及第二侧面L4f侧的的末端部分延伸至第二侧面L4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4f。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五导体部分52b和第六导体部分52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五导体部分62b和第六导体部分62c在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五导体部分52b和第六导体部分52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五导体部分62b和第六导体部分62c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是相同的。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
在多层电容器C4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4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4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此,同其中全部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4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多层电容器C4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地连接于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4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增加到适当的程度,即,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因为在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相对方向的长度分别等于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的对应长度,所以对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而言,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电路径,各个ESR(等效串联电阻)和ESL(等效串联电感)都是一致的。因为在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4c、L4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分别等于第六导体部分52c、62c的对应长度,所以对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而言,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电路径,各个ESR和ESL都是一致的。此结构能够紧密地控制多层电容器C4的等效串联电阻值。
在多层电容器C4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使得增加多层电容器C4的等效串联电阻至适当的程度成为可能,即,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4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2A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4e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4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此外,在多层电容器C4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B、2B交替地配置在第一侧面L4e上。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而且,在多层电容器C4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C、2C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4f上。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而且,在多层电容器C4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D、2D交替地配置在第二侧面L4f上。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上的几乎彼此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4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L4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4。
第五实施方式
参考图9和10,将说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在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如何连接至第一端电极方面,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5不同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4。图9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10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内包括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9所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5包含:形状像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5,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5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如同电容器主体L4一样,电容器主体L5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5a和L5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5c和L5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5e和L5f。
在电容器主体L5的第一侧面L5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5c侧到第二端面L5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B的次序配置。
在电容器主体L5的第一侧面L5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5c侧到第二端面L5d侧,按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5的第一端面L5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5的第二端面L5d上。
如图10所示,电容器主体L5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5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5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一个而彼此相对。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一端面L5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5c,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二端面L5d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端面L5d,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主电极部分40a至43a以及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相同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5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5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5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5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5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5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5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5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从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通过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各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而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配合,以形成预定的电容元件。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5c、L5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5c、L5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一端面L5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5d侧。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和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C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5c。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A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5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5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5d侧和第二侧面L5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5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5f。第二导体部分5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的第二导体部分61b从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5d侧和第一侧面L5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5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5e。第二导体部分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和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5d。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B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5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5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5c侧和第二侧面L5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5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5f。第五导体部分5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的第五导体部分62b从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5c侧和第一侧面L5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5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5e。第五导体部分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并且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并且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在多层电容器C5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5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5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此,同其中所有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5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尤其是,在多层电容器C5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地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5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5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可以使多层电容器C5的等效串联电阻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多层电容器C5包括一种配置,在该配置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交替地位于第一和第二侧面L5e、L5f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5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分别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彼此几乎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5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L5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5。
第六实施方式
参考图11和12,将说明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在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如何连接至第一端电极方面,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6不同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4。图11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12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11所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6包含:形状像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6,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6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如同电容器主体L4一样,电容器主体L6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6a和L6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6c和L6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6e和L6f。
在电容器主体L6的第一侧面L6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6c侧到第二端面L6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B的次序配置。
在电容器主体L6的第二侧面L6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6c侧到第二端面L6d侧,按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6的第一端面L6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6的第二端面L6d上。
如图12所示,电容器主体L6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6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6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一个而彼此相对。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一端面L6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6c,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二端面L6d侧的边缘延伸到第二端面L6d,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相同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以及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6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6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6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6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6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6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6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6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这样,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通过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各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并且彼此配合,以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6c、L6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6c、L6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一端面L6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6d侧。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和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C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6c。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A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6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6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6d侧和第二侧面L6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6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第二导体部分5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的第二导体部分61b从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6d侧和第一侧面L6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6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6e。第二导体部分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和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B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6d。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6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6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6c侧和第一侧面L6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6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6e。第五导体部分5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的第五导体部分62b从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6c侧和第二侧面L6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6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6f。第五导体部分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并且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并且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在多层电容器C6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未直接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6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6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此,同其中所有第一内部电极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6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尤其是,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地连接到多层电容器C6中的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6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6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可以使多层电容器C6的等效串联电阻被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多层电容器C6包括一种配置,在该配置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交替地位于第一和第二侧面L6e、L6f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6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分别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彼此几乎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6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L6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6。
第七实施方式
参考图13和14,将说明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在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如何连接至第一端电极方面,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7不同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4。图13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14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13所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7包含:形状像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7,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7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如同电容器主体L4一样,电容器主体L7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7a和L7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7c和L7d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7e和L7f。
在电容器主体L7的第一侧面L7e上,第一端电极1A、1B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7c侧到第二端面L7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B的次序配置。
在电容器主体L7的第二侧面L7f上,第一端电极1C、1D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7c侧到第二端面L7d侧,按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C、第一端电极1D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7的第一端面L7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7的第二端面L7d上。
如图14所示,电容器主体L7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第一内部电极30、31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电容器主体L7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61、52、62。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31、40至42与介电层13至16交替地配置。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61、52、62配置在交替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31、40至42的外侧。与介电层13至16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31、40至42位于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之间。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位于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和第二内部电极40之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位于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和第二内部电极42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7中,第一内部电极30、31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31、40至42配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3至16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内部电极30、31包括主电极部分30a、31a、导线电极部分30b、31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31c。主电极部分30a、3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31的导线电极部分30b、31b从主电极部分30a、31a的第一端面L7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7c,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31的导线电极部分30c、31c从主电极部分30a、31a的第二端面L7d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端面L7d,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包括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相同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主电极部分40至42a和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2b、40c至42c、40d至42d、40e至42e。电极部分40a至4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2b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2a的第一侧面L7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7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2c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7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7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2d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2a的第二侧面L7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7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2e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2a的第二侧面L7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7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这样,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2a通过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2b、40c至42c、40d至42d、40e至42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各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相对并且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3至16,并且彼此配合,以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和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C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7c。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A的位置延伸至第一端面L7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7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7d侧和第二侧面L7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7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7f。第二导体部分5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的第二导体部分61b从第一导体部分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7d侧和第一侧面L7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7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7e。第二导体部分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和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B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7d。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从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7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7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相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7c侧和第一侧面L7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7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7e。第五导体部分5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的第五导体部分62b从第四导体部分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7c侧和第二侧面L7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7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7f。第五导体部分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第一内部电极30、31的主电极部分30a、31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C,并且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第一内部电极30、31的主电极部分30a、31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而且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D。
在多层电容器C7中,第一内部电极30、31未直接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至1D。而是,多层电容器C7的第一内部电极30、31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1C。多层电容器C7的第一内部电极30、31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1D。因此,同其中所有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7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尤其是,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直接物理地连接到多层电容器C7中的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7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7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2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2b、40c至42c、40d至42d、40e至42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使得多层电容器C7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被增加到适当的水平,即,达到它不是过分地大的程度。
多层电容器C7包括一种配置,在该配置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交替地位于第一和第二侧面L7e、L7f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7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内部连接导体51、52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一侧,而内部连接导体61、62配置在上述方向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外侧的另一侧。因为一组内部连接导体51、52和另一组内部连接导体61、62这样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上差不多彼此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7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7。
第八实施方式
参考图15和16,将说明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结构。图15是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透视图。图16是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15所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8包含:形状像长方体的电容器主体L8,和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8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第一端电极1A、1B、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电容器主体L8包括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8a和L8b、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8c和L8d和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8e和L8f。第一和第二端面L8c、L8d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从而将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彼此连接。
在电容器主体L8的第一侧面L8e上,第一端电极1A和第二端电极2A、2B从第一端面L8c侧到第二端面L8d侧,按第二端电极2A、第一端电极1A和第二端电极2B的次序配置。
在电容器主体L8的第一侧面L8f上,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C、2D从第一端面L8c侧到第二端面L8d侧,按第二端电极2C、第一端电极1B和第二端电极2D的次序配置。
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8的第一端面L8c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配置在电容器主体L8的第二端面L8d上。
如图16所示,电容器主体L8具有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10个)介电层10至19、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和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电容器主体L8进一步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2个)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上,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与介电层12至17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位于内部连接导体层50和60之间。
在电容器主体L8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在介电层10至19的层叠方向,即,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配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包括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以及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长边方向。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b至32b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一端面L8c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端面L8c,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多个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导线电极部分30c至32c从主电极部分30a至32a的第二端面L8d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端面L8d,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包括与第二端电极2A至2D相同数目(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以及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电极部分40a至43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长边方向。
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8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8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A。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c至43c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一侧面L8e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一侧面L8e,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B。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d至43d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8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8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C。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导线电极部分40e至43e从主电极部分40a至43a的第二侧面L8f侧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面L8f,从而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端电极2D。
这样,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通过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多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的各个。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和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主电极部分40a至43a彼此相对且在彼此之间具有介电层12至17,并且彼此配合,以形成预定的电容成分。
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在内部连接导体层5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5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8c、L8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在内部连接导体层6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61、62是按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8c、L8d的相对方向的方式定向的。具体地说,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位于第二端面L8c侧,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位于第二端面L8d侧。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和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从比相应于第一端电极1B的位置更接近第一端面L8c的位置延伸到第一端面L8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端面L8c。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的位置。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二导体部分51b、61b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长边中的第二端面L8d侧以及第二侧面L8f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L8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8f。具体地说,第二导体部分51b、61b包括:第一区域,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的相对方向上,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向第二侧面L8f延伸而未到达第二侧面L8f;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向第二端面L8d延伸;和第三区域,沿着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的相对方向,从第二区域延伸到第二侧面L8f。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包括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和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每一个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长边方向。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从比对应于第一端电极1A的位置更接近第二端面L8d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端面L8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引出至第二端面L8d。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
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短边位于对应于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位置。
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的第五导体部分52b、62b从第四导体部分52a、62a的长边中的第一端面L8c侧以及第一侧面L8e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侧面L8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8e。具体地说,第五导体部分52b、62b包括:第一区域,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的相对方向上,从第四导体部分52a、62a向第一侧面L8e延伸而未到达第一侧面L8e;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向第一端面L8c延伸;和第三区域,沿着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的相对方向从第二区域延伸到第一侧面L8e。第五导体部分52b、62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的主电极部分30a至32a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
在多层电容器C8中,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不直接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1B。而是,多层电容器C8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通过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B。多层电容器C8的第一内部电极30至32还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电连接至第一端电极1A。因此,同其中全部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多层电容器C8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尤其是,在多层电容器C8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直接物理连接到第二端电极2A至2D。因此,多层电容器C8的等效串联电阻可以增加到适当的程度,即,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在多层电容器C8中,第二内部电极40至43的每一个包括多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是4个)导线电极部分40b至43b、40c至43c、40d至43d、40e至43e。因此,可以相应地控制等效串联电阻。这使得可以增加多层电容器C8的等效串联电阻至适当的程度,达到它不过于大这样的程度。
多层电容器C8包括一种配置,在该配置中,当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看过去时,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1B、2A至2D交替地位于第一和第二侧面L8e、L8f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侧面L8e上,彼此邻接的端电极可以连接至不同的极性,从而可以减小等效串联电感。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上,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配置在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外侧的两边。因为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这样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上的几乎彼此对称的位置,所以多层电容器C8可以依照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的相对方向有关的安装方向来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多层电容器C8。
尽管在上文中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过本发明不必被限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而是可以在不背离其精神的范围内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
例如,可以单独地包括第一内部连接导体作为内部连接导体。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1、61、52、62的每一个可以连接到多个外部连接导体而不是仅仅连接到一个外部连接导体。图17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举例说明了仅仅包括第一内部连接导体作为内部连接导体同时每个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外部连接导体的一种情形。图17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中包括的电容器主体的展开透视图。
如图1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内部连接导体层50、60仅仅具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3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个内部连接导体51、61包括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第二导体部分51b、61b、第三导体部分51c、61c、第四导体部分51d、61d以及第五导体部分51e、61e。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具有长方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是第一和第二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并且从第一端面L1c延伸到第二端面L1d。第一导体部分51a、61a引出至第一和第二端面L1c、L1d两个端面。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3、4这两个外部连接导体。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二和第四导体部分51b、61b、51d、61d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第一侧面L1e侧的长边延伸到第一侧面L1e,从而引出至第一侧面L1e。第二导体部分51b、61b和第四导体部分51d、61d分别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A和1B。
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的第三和第五导体部分51c、61c、51e、61e从第一导体部分51a、61a的第二侧面L1f侧的长边延伸到第二侧面L1f,从而引出至第二侧面L1f。第三导体部分51c、61c和第五导体部分51e、61e分别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到第一端电极1C和1D。
如同多层电容器C1一样,同其中全部第一内部电极都物理地连接到第一端电极的常规多层电容器比较起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变形例可以增加等效串联电阻。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物理连接和电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3、4这两个外部连接导体。因此,同其中不同的内部连接导体都连接至各个外部连接导体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C1比较起来,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降低等效串联电阻。
如同多层电容器C1一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电容器的变形例可以降低等效串联电感。
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变形为将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连接至多个外部连接导体。
举例来说,层叠的介电层10至19的数目和层叠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30至32、40至43的数目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内部连接导体51、52、61、62的数目和其在电容器主体内的位置不局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描述的。
第二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分所连接到的第二端电极的数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描述的数目。
只要第一内部连接导体51、61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1A至1D以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3的至少之一,它们的形状就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描述的形状。只要第二内部连接导体52、62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2A至2D以及第二外部连接导体4的至少之一,它们的形状就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描述的形状。
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的数目不局限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描述的那些数目。举例来说,第一和第二端电极可以有各一个、各五个或更多,或者彼此不同的数目。外部连接导体3、4的数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数目。举例来说,可以配置一个外部连接导体或者三个或更多外部连接导体。
第一和第二端电极1A至1D、2A至2D和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3、4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描述的位置,只要它们形成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即可。
当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看时,可能没有第一和第二端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
上述实施方式适用在不同的情形中,诸如CPU应用、用于减弱电源层(power plane)振荡的服务器主板(sever board)的去耦、稳定电源电路等等。
根据如此描述的本发明,本发明明显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改变。这种变化不应当被认为是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这类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修改都被意欲包含在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含:
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
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配置在所述电容器主体外表面上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端电极;
其中,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一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在电容器主体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在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配置有第一内部连接导体;并且,
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仅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中的一个第二端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第二内部电极具有至少与多个第二端电极相同数目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多个第二导线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看时,多个第一和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
5.一种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含:
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主体;
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中从而彼此相对,并且在彼此之间具有电容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多个第一端电极和多个第二端电极;
其中,第一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一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二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线电极部分,选自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一外部连接导体的第一导线电极部分和用于将第一主电极部分连接至第二外部连接导体的第一导线电极部分;
其中,第二内部电极的每一个具有:第二主电极部分,用于通过与第一内部电极配合而形成电容;以及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用于将第二主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个;
其中,在电容器主体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上,在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外侧配置有第一和第二内部连接导体;
其中,第一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一外部连接导体;以及
其中,第二内部连接导体连接至多个第一端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电极和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仅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中的一个第二端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第二内部电极具有至少与多个第二端电极相同数目的第二导线电极部分,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通过第二内部电极的多个第二导线电极部分连接至多个第二端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一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看时,多个第一和第二端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交替地配置在电容器主体的外表面上。
CN2008100885391A 2007-03-28 2008-03-27 多层电容器 Active CN101276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727,867 US7388738B1 (en) 2007-03-28 2007-03-28 Multilayer capacitor
US11/727,867 2007-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688A true CN101276688A (zh) 2008-10-01
CN101276688B CN101276688B (zh) 2011-12-28

Family

ID=39510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85391A Active CN101276688B (zh) 2007-03-28 2008-03-27 多层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88738B1 (zh)
JP (1) JP5040769B2 (zh)
KR (1) KR100976080B1 (zh)
CN (1) CN101276688B (zh)
TW (1) TWI399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7108B1 (ko) * 2007-06-14 2009-03-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저esl을 갖는 제어된 esr 적층형 칩 커패시터의구현방법
KR100916476B1 (ko) * 2007-11-30 2009-09-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커패시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회로기판 장치
KR101994711B1 (ko) * 2013-04-22 2019-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994713B1 (ko) 2013-04-22 2019-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514514B1 (ko) * 2013-04-22 2015-04-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499724B1 (ko) * 2013-11-08 2015-03-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0925A (en) 1997-06-27 1999-03-09 Avx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multilayer capacitor
JP2991175B2 (ja) * 1997-11-10 1999-12-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000701B2 (ja) 1999-01-14 2007-10-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AU2001271139A1 (en) * 2000-07-06 2002-01-14 Phycomp Holding B.V. Ceramic multilayer capacitor array
TWI229878B (en) * 2003-03-12 2005-03-21 Tdk Corp Multilayer capacitor
JP3850398B2 (ja) * 2003-08-21 2006-11-29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EP1538640B1 (en) * 2003-12-05 2016-11-16 NGK Spark Plug Co., Ltd.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5259982A (ja) * 2004-03-11 2005-09-22 Tdk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KR100568310B1 (ko) * 2004-09-08 2006-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캐패시터
JP4231036B2 (ja) * 2005-07-20 2009-02-25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6286731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dk Corp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225507B2 (ja) * 2005-06-13 2009-02-18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146858B2 (ja) * 2005-08-26 2008-09-10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7088569B1 (en) * 2005-12-22 2006-08-08 Td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apaci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99768B (zh) 2013-06-21
JP5040769B2 (ja) 2012-10-03
TW200908042A (en) 2009-02-16
KR100976080B1 (ko) 2010-08-16
CN101276688B (zh) 2011-12-28
JP2008244484A (ja) 2008-10-09
KR20080088517A (ko) 2008-10-02
US7388738B1 (en) 2008-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6688B (zh) 多层电容器
KR100867566B1 (ko) 다층 캐패시터
KR100899300B1 (ko) 적층 콘덴서 어레이
US8159813B2 (en) Multilayer chip capacitor, motherboard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US9240281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and board for mounting the same
US20150124371A1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KR102089693B1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US9472343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CN101110295B (zh) 贯通型叠层电容器
CN101106017B (zh) 贯通型叠层电容器
CN101345133A (zh) 层叠电容器
JP3907599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CN101465204A (zh) 叠层电容器阵列
KR101051620B1 (ko) 적층 콘덴서
JP3727575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1026649B1 (ko) 적층 콘덴서
US20090097187A1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with low self-inductance
US7948737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array
US9607768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and circuit board having the same
KR102236097B1 (ko) 적층형 전자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20130012715A (ko) 적층형 세라믹 캐패시터
KR20150047382A (ko) 복합 전자부품
JP4107352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940890B2 (ja) コンデンサ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47778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