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2422B -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2422B
CN101262422B CN2008100089984A CN200810008998A CN101262422B CN 101262422 B CN101262422 B CN 101262422B CN 2008100089984 A CN2008100089984 A CN 2008100089984A CN 200810008998 A CN200810008998 A CN 200810008998A CN 101262422 B CN101262422 B CN 101262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ation
station
direct link
terminal
grou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89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2422A (zh
Inventor
板垣竹识
伊东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62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2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2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24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该第一终端站经由该控制站传送寻址到该第二终端站的分组,并基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到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第二终端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所述确认应答分组是在从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传输分组的时间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括与2007年2月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24136相关的主题,通过引用而在这里合并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其中在多个无线站之间互相执行通信的无线LAN(局域网)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并更具体地,涉及其中控制站调整网络中各终端站的接入定时、并且其中各终端站互相同步以在底层结构模式中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无线网络正将注意力集中于这样的系统,其使得现有技术中的有线通信方法免除线缆。与无线网络相关的标准规范的例子是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和IEEE 802.15。
通常采用在区域中提供充当所谓“接入点”(AP)或“坐标”的控制站的一种装置以在该控制站的总体控制下形成网络的方法,以便利用无线技术配置局域网。该控制站调整网络中的多个终端站的接入定时,并执行其中各终端站互相同步的同步无线通信。
而且,作为配置无线网络的另一方法,已提出了“特别(ad-hoc)通信”,其中每一终端站以自发分散“对等”方式工作,其中终端站它们自己确定接入定时。对于由彼此位置靠近的相对少客户机构成的小规模无线网络,可以在不使用特定控制站的情况下在终端之间任意执行异步直接的无线通信的特别通信可能是合适的。
例如,利用IEEE 802.11的联网基于BSS(基本服务集)的概念。BSS包括两种类型,它们是其中由现有“底层结构模式”定义控制站的BSS和由仅通过多个MT(移动终端)配置的特别模式定义的IBSS(独立BSS)。
利用该底层结构模式,控制站将其周围的波可到达的范围处理为BSS,从而在所谓蜂窝系统中配置“小区”。存在于控制站附近的终端站包括在控制站中,并作为BSS成员进入该网络。也就是说,控制站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发送所谓信标的控制信号,识别出可接收到该信标的终端站存在于该控制站附近,并进一步建立与该控制站的连接。
在该底层结构模式中,仅控制站按照预定帧周期发送信标。否则,周围MT通过从AP接收信标而进入该网络,并不发送信标自身。
图19示出了在底层结构模式期间的IEEE 802.11的操作示例。在所示示例中,通信站STA0作为控制站工作,而其他通信站STA1和STA2作为终端站工作。充当控制站的通信站STA0按照固定时间间隔发送信标,如图中右边的图表所示。在控制站中管理下一信标的传送时间点作为所谓TBTT(目标信标传送时间)的参数。当该时间点到达TBTT时,控制站操作信标传送过程。
在控制站周围的终端站STA1和STA2可从控制站接收信标警报,并根据内部信标间隔字段和接收信标的时间点而识别出下一信标传送时间点。终端站可切换到省电模式(在没有必要进行接收的情况下),并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由此可降低功耗。具体来说,终端站进入其中降低接收机的功率的睡眠状态(瞌睡),直到下次或多次的信标接收时间点(TBTT)到来为止。在控制站中按照综合方式管理处于省电模式的各终端站启动(觉醒)的定时。
另一方面,关于IBSS特别模式,在与另一终端站协商之后自发定义IBSS。这里的终端站组将TBTT固定为固定时间间隔。通过参考在该站自身中的时钟识别出已到达TBTT,每一终端站发送信标,随后在识别出没有终端站发送信标的情况下,进行随机重传延时(back-off)的延迟。
图20示出了在特别模式中的IEEE 802.11的操作示例。该图中的示例示出了其中两个终端站(MT)构成IBSS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每次到达TBTT时,属于该IBSS的MT之一发送该信标。而且,存在其中从各MT发送的信标冲突的情况。而且,也对于IBSS,必要时,MT可进入睡眠状态,以关断发射机/接收机的功率。
发明内容
利用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的底层结构,其下的各终端站可与例如有线LAN或因特网的骨干网相连。然而,由于经由控制站的无线通信是必要的,所以传输路径的使用效率减半,这引发了与特别模式相比吞吐量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该特别模式,不存在由控制站中继引起的开销,因为终端站直接彼此通信并因此吞吐量增加,但是存在不能与例如有线LAN或因特网的骨干网相连的问题。
作为利用这两种模式的强项的方法,利用IEEE 802.11e-D13.0定义了DLP(直接链路协议)作为选项功能。利用该方法,在终端站之间设置了直接通信链路,这使得能够在维持底层结构模式的同时进行直接通信。
以上描述了如果终端站彼此直接通信,则不存在伴随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的更多开销,因此凭直觉来说,应该改善了吞吐量。然而,即使执行DLP以建立直接通信,如果通信伙伴不在充足波可到达的位置和可获得通信质量的位置处(即如果通信伙伴不在直接链路范围内),则这可导致由于频繁分组误差等导致的降低的吞吐量。所以,需要一种用于确认是否可能与通信伙伴进行直接通信的方法。
例如,已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用于经由控制站与另一终端站进行链路连接,确认与所述经过链路连接的另一终端站的直接无线通信是否可能,并通过直接无线通信与所述另一终端站传递预定通信数据(例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3-348103)。
而且,已提出了无线LAN系统,用于接收所述另一终端站预先产生的所有波,并创建可从其进行接收的终端站列表,由此确定终端站是否能够直接通信(例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4-72565)。利用该系统,多个终端站在控制站被配置为其中心的网络中相连,并在每一终端站互相存在于无线通信可能范围内的情况下,终端站在控制站的管理下按照特别模式彼此执行无线LAN通信。接收控制站发送的网络信息的每一控制站用至少地址信息的回复对此作出应答,接收地址信息的每一终端站基于该地址信息创建地址表,并通过在按照特别模式执行通信时参考该表,可确定按照特别模式的通信是否可能。
然而,为了获得传送源的无线分组类型或终端站地址,利用执行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这两种方法,所有终端站必须在已预先发送专用分组之后,响应于来自控制站方的指令而发送专用分组,并且必须进行关于伙伴终端站的直接链路协商或质量测量,而没有期望交换的实际数据,由此系统的整体处理负荷趋于显著增加。
作为确认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能力的另一方法,提出了一种通信系统,用于预先建立直接链路协议(DLP)模式,通过直接通信发送ICMP回声请求,并通过计数来自其的回复的数目而确定直接通信是否可能(例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128949)。
然而,上述三种类型通信方法中的每一种具有以下问题,其中在控制站方没有DLP或类似专用功能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其操作。
而且,利用在IEEE 802.11e-D13.0中规定的直接链路模式,存在不能在链路设立之后进入省电模式的问题。利用底层结构模式,由控制站集中管理每一终端站觉醒的定时,这意味着终端站不能知道通信伙伴的觉醒状态,并因此该配置取决于处于持续觉醒状态,以便按照可靠方式传递分组。
已认识到存在以下需求: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使得能够在维持底层结构模式的同时,在终端站之间设置直接通信链路,以便直接通信。
还认识到存在以下需求: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使得能够适当地确认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是否可能,并在不降低吞吐量的情况下设置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链路。
还认识到存在以下需求: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使得能够适当地确认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是否可能,并设置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链路,而不降低吞吐量,并不使用例如DLP的控制站方的专用功能。
还认识到存在以下需求: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使得每一终端站能够切换到省电模式,同时使得能够开始与通信伙伴直接通信,而无需识别其觉醒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传送寻址到所述第二终端站的分组,并基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到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第二终端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所述确认应答分组是在从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传输分组的时间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
注意,这里使用的“系统”指的是这样的系统,其中多个装置(或实现特定功能的功能模块)逻辑集中,而不具体规定每一装置或功能模块是否在单一外壳中(下面所述与此相同)。
利用底层结构模式,控制下的各终端站可与例如有线LAN或因特网的骨干网相连,但是经由控制站执行数据传送,由此将使用效率减半。由此,期望一种通信方法,其中设置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并执行直接通信而不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同时维持该底层结构模式。
然而,如果通信伙伴不在充足波可到达的位置和可获得通信质量的位置处,则这可导致由于频繁分组误差等导致的降低的吞吐量。所以,需要一种用于确认是否可能与通信伙伴进行直接通信的方法。
配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使得使用在底层结构模式中执行的控制站和终端站之间的正常传送/接收操作,来确定期望与其建立直接链路的通信伙伴是否在直接链路范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用最小负荷执行用于确认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的能力的处理。而且,在与期望通信伙伴建立直接链路之前,测量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由此可避免通过与不能获得充足通信质量的通信伙伴执行直接通信而得到的降低的吞吐量。
具体来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终端站仅必须等待接收从第二终端站回复的正常Ack分组。也就是说,可在不使用专用分组的情况下执行直接链路的检测处理,所以可抑制系统的整体处理负荷。
第一终端站可根据已向所述第二终端站生成的传送数据或已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数据请求,而开始所述检测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并在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到关于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之后,直接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发送测试分组;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记录包括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并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一终端站发送其中写入了该记录的信息的报告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基于在所述报告分组中写入的信息,而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的评估。
根据该配置,该第一终端站可评估检测直接链路的作为通信伙伴的第二终端站的直接链路。而且,在建立与第二终端站的直接链路之前,测量该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由此可避免通过与不能获得充足通信质量的通信伙伴执行直接通信而降低的吞吐量。
现在,所述第二终端站可在关于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中写入与所述控制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站可基于在所述报告分组中写入的包括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和与所述控制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而综合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通信的评估。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在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建立直接链路;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发送关于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的直接通信请求,并根据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确认应答,而开始与所述第二终端站的直接通信。
根据该配置,即使在建立直接链路之后,每一终端站可切换到省电模式,由此终端站可开始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而无需识别彼此的觉醒状态。
在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利用低功率操作模式操作、以即使在其间建立了直接链路的时间期间、也间断执行接收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站可在所述第二终端站处于觉醒状态的定时期间传输所述直接链路通信请求,同时在所述第一终端站处于觉醒状态的定时期间传输所述确认应答。
如果数据传送将不受到延迟的影响,则即使在第一终端站和第二终端站之间建立了直接链路之后,相应电站也可在省电模式中进行操作。第一终端站为了开始直接链路通信,经由控制站向第二终端站传输具有这样的信息的请求。控制站管理按照集成方式在BSS中包括的各终端站的觉醒状态,并可在其中每一终端站处于觉醒状态的定时处向每一终端站传输直接链路通信的请求及其确认应答。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直接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测试分组,用于测试直接链路;并且其中基于从所述第二终端站返回Ack分组的次数及其接收功率,而检测所述第二终端站在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并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的评估。
在利用这样的过程同时执行直接链路的检测及其评估的情况下,存在即使在不能检测链路的情况下也传送测试分组的风险,但是可获得可降低作为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的负荷并所以简化处理的优点。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并在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到关于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之后,直接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发送测试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记录包括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并基于所记录的信息,而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的评估;并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一终端站发送其评估结果。
该配置与上述配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作为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遵从确定建立链路的能力,但是在该情况下,可在评估处理中包括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及其应答处理,并由此得到了简化。
所述第一终端站可在该测试请求中写入与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终端站可基于包括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和与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来执行经由控制站的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通信的评估。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其中在所述第二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发送关于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站的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之后,所述第二终端站向所述第一终端站地址发送测试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记录包括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的信息,并基于所记录的信息,而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的评估。
根据该配置,可从作为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方发送测试分组,以在作为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处执行直接链路的评估。
现在,所述第二终端站可将与所述控制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写入到关于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站可基于包括所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并基于与所述控制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来综合执行经由控制站的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通信的评估。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其中在所述第二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发送关于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站的该测试请求的确认应答之后,所述第二终端站直接向所述第一终端站地址发送测试分组;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记录包括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并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发送具有所记录的信息的报告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记录包括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的信息,并基于所记录的信息而执行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的评估。
根据该配置,可从作为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方发送测试分组,同时在第二终端站处执行直接链路的评估。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得第二终端站遵从可建立链路的确定,可在评估处理中包括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及其应答处理,并由此得到了简化。
现在,所述第一终端站可在该报告分组中写入与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终端站基于在所述报告分组中写入的包括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或其接收功率的信息、和与所述控制站和所述第一终端站之间的无线链路有关的信息,综合执行经由控制站的所述第一终端站和所述第二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通信的评估。
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基于接收到从所述第一终端站向所述控制站发送的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分组,而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根据该配置,在第一终端站向其自己的站地址传送数据的情况下,第二终端站可等待接收第一终端站尝试经由控制站传递的分组。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配置,可执行直接链路的检测处理,而无需使用专用分组,从而可降低整体系统的处理负荷。
所述第二终端站可根据已经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到数据分组、或根据已向所述第一终端站生成了数据请求,来开始检测操作。
而且,利用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述第一或第二终端站可通过采用在IEEE 802.11n-D1.0中定义的QoS空(Null)嵌入管理动作来封装数据类型帧,从而发送在评估或建立直接链路时使用的协商分组,例如测试请求及其确认应答、或直接通信请求及其确认应答。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计算机程序,以计算机可读格式书写,以便促使计算机运行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发送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的处理,所述处理包括:第一处理,用于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地址发送分组;第二处理,用于接收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传输的分组;第三处理,用于当自从通过所述第二处理接收到该分组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等待从所述通信伙伴站回复的确认应答分组的接收;和第四处理,用于基于接收到在所述第三处理中接收的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计算机程序,以计算机可读格式书写,以便促使计算机运行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接收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的处理,所述处理包括:检测处理,用于基于接收到从所述通信伙伴站向所述控制站发送的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该计算机程序是以计算机可读格式书写的计算机程序,以便实现计算机上的预定处理。换言之,通过在计算机上安装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展示合作动作,并利用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通过操作为第一终端站而获得类似优点。而且,通过在计算机上安装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展示合作动作,并利用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相关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通过操作为第二终端站而获得类似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可在保持底层结构模式的同时,在终端站之间设置直接连接链路,以进行直接通信。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可顺利地确认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可能性,并在不降低吞吐量的情况下设置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链路。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可顺利地确认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可能性,并设置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链路,而不降低吞吐量,并不采用例如DLP的控制站方的专用功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优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每一终端站可切换到省电模式,同时可开始与通信伙伴直接通信,而无需识别彼此的觉醒状态。
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即使控制站不对应于具有IEEE802.11e规范的直接链路设立(DLS),也可建立直接链路,并改善传送带宽的使用效率,而不向控制站添加特定功能。
而且,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使用按照底层结构模式在控制站和终端站之间的正常发送/接收操作,来以最小负荷确定期望建立直接链路的通信伙伴是否在直接链路范围内。通过使用正常发送/接收操作来测量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可在与期望的通信伙伴建立直接链路之前作出测量。
而且,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IEEE 802.11e-D13.0中规定的直接链路模式不同,即使在暂时建立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链路之后,各终端站可在保持省电模式的同时工作(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由此实现更低功耗。
通过基于附图如下所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通信系统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可作为图1的终端站102和103操作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示了作为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建立直接链路并作为主要单元执行直接通信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4是图示了作为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建立直接链路并作为主要单元执行直接通信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5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检测处理的详细过程的图;
图6A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详细过程的图;
图6B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详细过程的图;
图7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处理的过程的图;
图8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的应答处理的过程的图;
图9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在直接链路建立之后执行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通信的处理过程的图;
图10A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处理过程的图;
图10B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处理过程的图;
图11A是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和直接链路建立处理的处理过程的图;
图11B是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和直接链路建立处理的处理过程的图;
图12A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
图12B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
图13A图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
图13B图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
图14是图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直接链路检测处理的过程的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可应用到的另一通信系统的配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6是图示了在处于底层结构模式时从第一终端站102向第二终端站103传送数据帧的状态的图;
图17A是图示了MAC报头部分的格式的图;
图17B是图示了ACK帧的格式的图;
图18是图示了在处于底层结构模式时从第一终端站102向第二终端站103传送数据帧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示了处于底层结构模式时的IEEE 802.11的操作示例的图;和
图20是图示了处于特别模式时的IEEE 802.11的操作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这些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通信系统的配置的示意图。在相同图中,附图标记101表示控制站(AP),附图标记102表示第一终端站(STA1),附图标记103表示第二终端站(STA2),附图标记104表示与控制站101相连的有线LAN,而附图标记105表示控制站101设立的BSS(基本服务集),并基本上按照底层结构模式操作。根据接下来的描述,第一终端站102具有要传送到第二终端站103的数据。
注意在图1中,为了简化描述,在控制站设立的BSS中包括一个控制站和充当通信伙伴的仅一对终端站102和103,但是本发明的本质不限于此。一个BSS可包括三个或更多终端站,并且本发明也可应用到与任意对终端站执行数据通信的情况。而且,本发明可应用在以下系统环境中,其中存在两个或更多控制站,并在控制站(稍后描述)之间执行通信。
图2是可作为图1的终端站102和103操作的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内部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无线通信装置200具有数据处理单元201、传送处理单元202、无线接口单元203、控制单元204、存储器205、和天线206。
数据处理单元201是在强负荷传输层中执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并根据来自其上层的数据传送请求而创建传送分组。
传送处理单元202是主要在MAC层执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对于数据处理单元201生成的分组执行例如附加报头或错误检测标记的处理。
无线接口单元203是主要在PHY(物理)层执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将从传送处理单元202接收的数据变换为调制信号,并将其从天线206传送到无线传送路径。
而且,通过接收操作,天线206接收的信号经受无线接口单元203的解调处理,并且传送处理单元202执行报头的分析。数据处理单元201然后从解调的信号中恢复原始传送数据,并将其传送到上层。
注意,可与图2所示类似地配置作为控制站101操作的无线通信装置,但是这里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1所示通信系统基本上以底层结构模式操作,并且控制站可以利用预定周期的信标来进行通知。相反,终端站102和103通过接收信标而识别到附近存在控制站101,并还通过建立与控制站101的连接,而进入该网络作为BSS成员。
而且,每一终端站102和103可切换到省电模式,并通过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而降低功耗。也就是说,终端站102和103进入其中降低接收机功率的睡眠状态(瞌睡),直到将来下次信标或多次信标的信标接收时间点(TBTT)到来为止。其后,我们可以认为,控制站101知道处于省电模式的终端站102和103中的每一个将觉醒的定时,而终端站不能知道彼此的觉醒状态。
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在控制站101的控制下的终端站102和103中的每一个可通过有线LAN 104与例如因特网的骨干网相连。而且,如果从终端站102向终端站103传送数据,则为了消除控制站101中继导致的开销,在保持底层结构模式的同时在终端站之间设置直接链路,并引入无需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而直接发送数据的直接通信的配置。
然而,即使在终端站102和103之间建立直接链路,如果通信伙伴不在其中充足波可到达的位置、和其中可获得通信质量的位置处(即在直接链路能力的范围内),则可降低吞吐量。由此,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引入这样的配置,来确认是否存在与通信伙伴直接通信的能力,并开始直接链路范围内的通信站之间的直接通信。
本实施例的特定特征使用按照底层结构模式执行的控制站和终端站之间的正常发送/接收操作,以确定期望建立直接链路的通信伙伴是否在直接链路范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以最小负荷执行确认是否具有与通信伙伴直接通信的能力的处理。而且,在与期望通信伙伴建立直接链路之前,测量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由此可避免由于执行与不能获得充足通信质量的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而导致的降低的吞吐量。
图3和4示出了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直接链路并执行直接通信、而无需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的处理流程。图3示出了开始建立直接链路的情况,其中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是主要单元;而图4示出了开始建立直接链路的情况,其中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是主要单元。
在图3或图4的情况下,在完成五个步骤的处理之后直到链路建立(S306、S406),开始直接通信,这样的五个步骤是“开始触发(S301、S401)”、“检测直接链路(S302、S402)”、“评估直接链路(S303、S403)”、“链路建立请求(S304、S404)”、和“应答链路建立请求(S305、S405)”。然而,可通过并发(concurrently)运行几个步骤的处理,来操作系统。
触发开始(S301、S401)是其中每一终端站102和103尝试从执行正常无线LAN操作开始链路检测操作。直接链路检测(S302、S402)是关于彼此是否在能够直接通信的范围内(即在直接链路范围内)的检测操作。利用本实施例,通过使用按照底层结构模式在控制器101和终端站102或103之间的正常发送/接收操作,来执行直接链路检测(S302、S402)。直接链路评估(S303、S403)是这样的操作,用于评估其链路的无线质量,并确认如果执行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是否会降低吞吐量。链路建立请求/应答(S304、S404)是一个终端站向通信伙伴通知用于建立与伙伴的直接连接的明确期望的操作、及其应答操作。
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根据图3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后,在该实施例中,将从“开始触发”、“检测直接链路”、“ 评估直接链路”、“链路建立请求”、和“应答链路建立请求”直到建立链路,来描述每一处理。
开始触发
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使用自己的数据传送(在上层生成数据传送请求)作为对于直接链路测试的触发。而且,在第一终端站102充当内容服务器系统等的情况下,可将从充当客户机的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内容获得请求的分组用作直接链路测试的触发。在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中的数据处理单元201执行向控制站204的通知,并开始直接链路检测处理S302。
直接链路检测处理
利用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按照底层结构模式执行的控制站和终端站之间的正常发送/接收操作,来执行直接链路检测S302,由此可以以最小负荷实现。
图16示出了在处于底层结构模式时从第一终端站102向第二终端站103传送数据帧的状态。如图中所示,第一终端站(STA1)102向控制站(AP)101发送数据帧,其中将第二终端站(STA2)103用作中继目的地。
控制站101接收数据帧并解释MAC(机器存取控制)报头,并且一旦该中继目的地将其看作第二终端站203,则校正MAC报头部分的内容,并将该数据帧传输到第二终端站203地址。当第二终端站203以省电模式操作时,控制站101执行数据帧的传输,以匹配第二终端站103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
一旦接收到该数据帧,第二终端站103就在短帧空白(space)(SIFS:短帧间空白)之后返回接收确认Ack帧。如果第一终端站102可接收第二终端站103回复的Ack帧,则充当通信伙伴的第二终端站103存在于充足波可到达(即可检测到直接链路)的位置处。
图17A示出了MAC报头部分的格式。在该报头的Address1字段中写入附近帧传送目的地的地址,在Address2字段中写入传送源的帧的地址,并在Address3字段中写入帧的中继目的地或中继源的地址。因此,如图16所示,在从第一终端站102发送到控制站101的数据帧的MAC报头区域中写入(Address1,Address2,Address3)=(AP,SAT1,STA2)。而且,在从控制站101传输到第二终端站103的数据帧中写入(Address1,Address2,Address3)=(STA2,AP,SAT1)。另一方面,图17B示出了Ack帧的格式,但是如图中所示,仅在Ack帧中写入帧接收目的地地址RA(接收机地址),使得即使接收到Ack帧,也不能指定其传送源节点。由此,一旦接收到其中写入了(Address1,Address2,Address3)=(STA2,AP,SAT1)的数据帧,则第一终端站102尝试在SIFS成功之后接收Ack帧,由此可执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直接链路的检测。
由此,第一终端站102需要等待从第二终端站103回复的正常Ack帧的接收。换言之,可对于直接链路执行检测处理,而无需使用专用分组,从而可降低整个系统的处理负荷。
图5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检测处理的详细过程的图。一旦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开始(步骤S501),则第一终端站102启动链路检测定时器(步骤S502),并其后在该定时器结束之前,每次发送寻址到第二终端站103的数据帧时(步骤S503),执行以下处理。
从第一终端站102发送的数据帧由控制站101中继(步骤S504),并且到达第二终端站103(步骤S505)。当第二终端站103以省电模式操作时,控制站101传输该数据帧,以与第二终端站103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匹配。
在中继该数据帧之后,第一终端站102监视该分组(步骤S506)。第一终端站102中的传送处理单元202检测“MAC报头区域中的Address1字段=STA2,Address3字段=STA1”,由此可作出这是中继之后的分组的判定。一旦检测到该中继分组(步骤S506中的是),则当在分组接收之后通过SIFS时,第一终端站102监视是否可检测到第二终端站103可能传送的Ack或阻塞(Block)Ack帧(步骤S507)。
如果可检测到Ack或阻塞Ack(步骤S507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中的传输处理单元202确定第二终端站103处于直接链路范围之内,并切换到随后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步骤S508)。
另一方面,如果直到定时器结束仍不能检测到Ack或阻塞Ack(步骤S509中的否),则第一终端站102中的传输处理单元202确定第二终端站103在直接链路范围之外、或者是与有线LAN相连的节点,并将其通知给控制单元204。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并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送处理单元202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510)。然后将其解释为直接链路检测处理的失败,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511)。
直接链路评估处理
一旦通过直接链路检测处理检测到充当通信伙伴的第二终端站103处于充足波可到达的位置,则第一终端站102确认第二终端站103是否处于获得有利通信质量的位置。通过在与期望通信伙伴建立直接链路之前测量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可避免由于与通信伙伴进行其中没有获得充足通信质量的直接通信导致的吞吐量降低。
图6A和6B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详细过程。第一终端站102经由控制站101向第二终端站103发送用于请求开始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S602)。具体来说,在第一终端站102中,利用来自控制单元204的指令在数据处理单元201处生成帧,并经由传输处理单元202和无线接口单元203而从天线206传送该帧。
根据作为IEEE 802.11a/g的扩展规范的IEEE 802.11n-D1.0,定义QoS空嵌入管理动作,用于传播管理动作主体。通过使用该QoS空嵌入管理动作,可在数据类型帧中封装上述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并按照IEEE 802.11管理帧的格式进行发送。QoS空管理帧列出了第二终端站103所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有关对应功能的信息、和要发送的测试分组的数目。
QoS空帧不通过与控制站通信来传送。因此,第一终端站102发送采用该QoS空帧的请求分组,而无需知道第二终端站103是无线节点还是有线节点,由此即使第二终端站103是有线节点,也存在以下优点,预先防止不必要的分组超出控制站101而流到有线LAN 104方。
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603)。一旦第二终端站103经由控制站101接收到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604),其控制单元204就根据通信状态确定其是否处于可测试状态(步骤S605)。经由控制站101发送该能力确定结果作为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606)。控制站101传输该测试确认分组,以匹配第一终端站102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步骤S607)。
在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写入第二终端站103的支持传送速率的信息和对应功能的信息。而且,可在测试确认分组中一起写入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通过发送采用上述QoS空嵌入管理动作的确认应答分组,其可在数据类型帧中封装,并按照IEEE 802.11管理格式发送,还防止流出到有线LAN 104。
如果可接收到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608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分析分组的内容,并确认第二终端站103是否处于能够测试链路的状态(步骤S609)。
这时,如果第二终端站处于可测试状态(步骤S609中的是),则其后,第一终端站102采用第二终端站103所支持的传送速率,以将多个测试分组直接传输到第二终端站103,而无需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步骤S613)。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站103的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608中的否),则第一终端站102确定通信伙伴没有正处理本发明的自发直接链路设立(DLS)功能,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622)。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由此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送处理单元202的直接链路检测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621)。
而且,在可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608中的是)但是接收到“不可测试”的回复(步骤S609中的否)的情况下,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且该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622)。然而,在该情况下,不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经受直接链路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步骤S606中的回复是确认可测试(步骤S610中的是),则第二终端站103启动链路测试定时器,并其后维持觉醒状态而不进入睡眠(瞌睡)状态,直到测试结束为止(步骤S611)。
然后链路测试定时器期满(步骤S623中的是)、或者第二终端站103从第一终端站102接收到示出这是最后测试分组的MoreData=0的数据帧(步骤S614中的是),继续等待接收直到测试结束为止,并记录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和接收功率等(步骤S612)。当MoreData标志的值是1时,其表示要发送的附加数据,而当其值为0时,其表示最后传送数据。
其后,当接收等待(即测试结束)时(步骤S615),第二终端站103发送聚合(aggregated)信息作为直接链路测试报告分组(步骤S616)。该测试报告分组经由控制站101而被传递到第一终端站102(步骤S617)。也可将关于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一起写入到测试报告分组中。
当可接收该测试报告时(步骤S618中的是),第一终端站102在控制单元204处确定是否执行链路建立请求(步骤S619)。在将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信息写入到测试确认分组或测试报告分组中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可比较直接链路和经由控制站101的链路性能,以综合确定是否执行链路建立请求。
如果第一终端站102的控制单元204确定第二终端站103是足以进行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步骤S619中的是),则流程前进到直接链路建立请求S304(步骤S620)。
而且,在第二终端站103没有被确定为足以进行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的情况下(步骤S619中的否),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621),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622)。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以便从下次及以后从传输处理单元202处的链路检测中排除该地址。
而且,如果不能接收测试报告分组(步骤S618中的否),则第一终端站102停止尝试与第二终端站103进行直接链路数据通信,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且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622)。然而,在该情况下,不从其后的直接链路检测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
注意作为IEEE 802.11a/g的扩展规范的IEEE 802.11n采用MIMO(多入多出)通信。MIMO是基于信道特征利用由多个发送/接收天线的组合形成的多个传输流的空间多路复用的通信方法。利用IEEE 802.11n-D1.0,定义传送波束形成(Transmit Beamforming)功能,分组包括来自其他终端的用于激活信道矩阵的训练序列,并且在其他终端处,利用由每一天线接收的训练序列来创建信道矩阵,以根据天线矩阵计算用于空间多路复用或空间分离的加权矩阵。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可使用该传送波束形成,以便在上述步骤S613中发送该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
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
一旦经由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确认:即使与通信伙伴执行直接通信也没有降低吞吐量,则终端站彼此通知其明确期望的链路建立请求/应答,以建立其间的直接链路。
图7和8以流程图格式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处理及其应答处理的过程。然而,我们可以说,在每一图中,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执行直接链路建立请求。
通过该请求处理,第一终端站102经由控制站101发送关于第二终端站103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701)。利用QoS空管理动作(上述)封装该分组并进行发送。
第二终端站103在省电模式中可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控制站101知道处于省电模式的每一终端站102和103觉醒的定时,以便将其与第二终端站103的觉醒状态匹配,控制站101传输该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702)。
一旦接收到该控制站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703),第二终端站102就发送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作为其确收(S801)。
第一终端站102在省电模式中可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控制站101知道处于省电模式的每一终端站102和103觉醒的定时,以便将其与第一终端站102的觉醒状态匹配,控制站101传输该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802),并且第一终端站102接收该分组(步骤S803)。然而,如果发送该请求的第一终端站102保持觉醒直到接收到确认为止,则用直接传送代替步骤S801,并可省略步骤S802,以降低开销。
此后,每一终端站102和103的控制单元204向存储器205中的直接链路列表添加伙伴(步骤S804、S805),由此完成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直接链路的建立。其后,与伙伴的通信采用直接链路,而非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
直接链路建立之后的通信
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了直接链路之后,根据图7和8所示处理过程,省略控制站101的中继,由此使能终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
图9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链路建立之后、执行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通信的处理过程。
如果数据传送将不受延迟的影响,则即使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了直接链路之后,相应电站也可在省电模式中进行操作。
一旦生成了要直接传输到第二终端站103的数据,当第一终端站102进入觉醒状态时,第一终端站102经由控制站101向第二终端站103发送直接链路觉醒请求分组(步骤S901)。
第二终端站103可在省电模式中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控制站101传输直接链路觉醒请求分组,以匹配其中第二终端站103从瞌睡状态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步骤S902)。即使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瞌睡状态时,觉醒请求也从控制站101发送,由此以安全方式到达第二终端站103。
一旦接收到该直接链路觉醒请求分组,第二终端站103就经由控制站101发送作为其确认应答的直接链路觉醒确认分组(步骤S903)。在该分组的传送之后,根据与第一终端站102的直接通信,第二终端站103维持觉醒状态达到预定量时间。
第一终端站102可在省电模式中仅间断执行接收操作。控制站101传输直接链路觉醒请求分组,以匹配其中第一终端站102从瞌睡状态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步骤S904)。即使当第二终端站102处于瞌睡状态时,觉醒请求也从控制站101发送,由此以安全方式到达第一终端站102。然而,如果发送该请求的第一终端站102保持觉醒直到接收到确认为止,则用直接传送代替步骤S903,并可省略步骤S904,以降低开销。
第一终端站102等待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觉醒确认分组,其后开始数据分组的直接传送(步骤S905)。
一旦发送了直接链路觉醒确认分组,则维持固定时间觉醒,由此第二终端站103可以以安全方式在觉醒状态期间从第一终端站102接收数据分组。
此后,第二终端站103根据从第一终端站102接收的数据帧的MoreData比特=0,而切换到瞌睡状态。由此,终端站可执行省电操作,同时按照与正常IEEE 802.11类似的操作过程建立直接链路。
如图9所示,当第一终端站102开始直接链路通信时,经由控制站101将这样的请求传输到第二终端站103。控制站101管理按照集成方式在BSS中包括的每一终端站的觉醒状态,由此可在其中每一终端站处于觉醒状态的定时处,将直接链路通信的请求及其确认应答传输到每一终端站。换言之,即使在建立了直接链路之后,每一终端站也可切换到省电模式,并且终端站可开始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通信,而无需识别彼此的觉醒状态。
而且,在执行图5到9所示处理过程的情况下,必须明了的是,例如DLP的专用功能在控制站101方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有利地确认彼此执行数据传送的终端站彼此之间的直接通信能力,并且该直接通信能力设置与通信伙伴的直接链路,而不导致降低的吞吐量。
第二实施例
也利用第二实施例,作为主要单元的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根据图3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开始触发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然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
图10A和10B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时运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处理过程。
第一终端站102经由控制站101向第二终端站103发送用于请求开始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直接测试请求分组(S1002)。该直接链路测试请求被封装在数据类型帧中,并可按照与IEEE 802.11的管理帧相同的格式来进行发送(与以上相同)。
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003)。一旦经由控制站101接收到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004),第二终端站103就根据通信状态确定控制单元204是否自己处于可测试状态(步骤S1005)。然后经由控制站101发送该能力确定结果作为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006)。控制站101传输该测试确认分组,以与第一终端站102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匹配(步骤S1007)。
在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写入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有关对应功能的信息。而且,也可将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一起写入到该测试确认分组中。通过采用上述QoS空嵌入管理动作,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也可被封装在数据类型帧中,并可按照IEEE 802.11的管理帧格式来进行发送(与以上相同)。
如果可接收到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008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分析该分组的内容,以确认第二终端站103对于直接链路是否是可测试的(步骤S1009)。
如果第二终端站103是可测试的(步骤S1009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采用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以经由控制站101直接发送关于第二终端站103的多个测试分组(步骤S1013)。
在该时间点,还没有建立直接链路,但是如果该测试分组到达(步骤S1012),则第二终端站103用具有SIFS空白的Ack帧进行回复。由此,第一终端站102使用Ack帧的接收,来与直接链路的检测操作同时地执行直接链路的评估操作。具体来说,利用上述步骤S1013,每次发送测试分组时,第一终端站102记录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的Ack帧的数目及其接收功率。一旦结束该测试分组的传送,第一终端站102就根据接收的Ack的数目来计算分组误差率(PER)(步骤S1014)。其后,第一终端站102基于PER和接收功率的信息,来确定该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是否充足(步骤S1015)。
一旦第一终端站102中的控制单元204确定第二终端站103是可利用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步骤S1015中的是),则流程前进到直接链路建立请求S304(步骤S1016)。
另一方面,在确定第二终端站103不是可利用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的情况下(步骤S1015中的否),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017),并且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1018)。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由此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输处理单元202的直接链路检测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
注意,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在IEEE802.11n-D1.0中定义的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可使用传送波束形成,以在上述步骤S1013中发送该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与以上相同)。
利用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不能获得有关第一终端站102方的接收功率的信息和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信息,并且承担即使在不能检测链路的状态下也发送测试分组的风险。然而,存在以下优点,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可降低第二终端站的负荷,并在执行直接链路检测和评估的情况下,可简化处理。
由此,在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成功结束之后,根据图7和8示出的处理过程而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直接链路,并可根据图9所示处理过程执行直接通信。
第三实施例
也利用第三实施例,作为主要单元的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根据图3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开始触发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然而,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时运行直接链路建立处理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
图11A和11B示出了同时运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和直接链路建立处理的处理过程。
第一终端站102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发送寻址到第二终端站的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S1102)。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1103)。
除了作为对于第二终端站103的测试请求的测试请求之外,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包括通知链路建立请求的希望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分组。可将有关第一终端站102和控制站101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一起写入到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中。
利用本实施例,可进行关于第二终端站103是否对该链路建立作出应答的确定。也就是说,一旦经由控制站101接收到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1104),第二终端站103就根据其通信状态确定控制单元204是否自己处于可测试状态以及控制单元204是否符合该链路建立(步骤S1105)。然后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来发送该能力确定结果作为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106)。控制单元101传输该测试确认分组,以与第一终端站102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匹配(步骤S1107)。
在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写入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有关对应功能的信息。而且,也可将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一起写入到该测试确认分组中。通过采用上述IEEE 802.11n-D1.0中定义的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确认应答分组,该确认应答分组可被封装在数据类型帧中,并可按照IEEE 802.11管理格式来进行发送,还防止流出到有线LAN 104。
如果可接收到该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108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分析该分组的内容,并确认该第二终端站103是否处于能够测试该链路的状态(步骤S1109),并对该链路建立作出应答。
这时,如果第二终端站103处于可测试状态(步骤S1109中的是)并对该链路建立作出应答,则其后,第一终端站102采用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以直接发送关于第二终端站103的多个测试分组,而无需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步骤S1113)。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站103的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108中的否),则第一终端站102确定该通信伙伴没有正处理本发明的自发直接链路设立(DLS)功能,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1125)。作为选择,在来自第二终端站103的应答是“不能建立链路”的情况下(步骤S1109中的否),则确定与利用控制站中继的通信相比不能从与伙伴的直接链路中获得充足的通信质量,将其通知给控制单元204,并且该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模式(步骤S1125)。在该情况下,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由此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送处理单元202的直接链路检测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124)。
而且,在可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108中的是)但是接收到“不可测试”的回复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将其通知给控制单元204,并且该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模式(步骤S1125)。然而,在该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3不必对应于自发DLS功能,因此不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经受直接链路检测。
另一方面,一旦利用步骤S606回复可测试的确认和允许链路建立(步骤S1110中的是),则第二终端站103启动链路测试定时器,并其后在测试结束之前不进入睡眠(瞌睡)状态,而是维持觉醒状态(步骤S1111)。
然后,链路测试定时器期满(步骤S1126中的是)或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示出这是来自第一终端站102的最后测试分组的MoreData=0的数据帧(步骤S1114中的是),继续等待接收直到测试结束为止,并记录所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和接收功率等(步骤S1112)。
其后,一旦结束接收等待(步骤S615),则第二终端站103计算分组误差率(PER),并连同来自控制单元204的该测试分组接收功率信息来确定该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是否充足。如果该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包括有关第一终端站102和控制站101之间的无线链路的信息,则第二终端站103可与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的情况进行对比,对直接链路性能作出综合确定。
第二终端站103发送寻址到第一终端站102的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和寻址到控制站101的确定结果(步骤S1117)。控制站101传输该分组,以与第一终端站102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匹配(步骤S1118)。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终端站103不简单回复无线链路的测试结果作为测试报告,而是确定该直接链路的无线质量是否充足,并回复充当确定结果的建立确认。
一旦从控制站101接收到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步骤S1119),第一终端站102就解释在其分组中写入的直接链路建立能力确定结果(步骤S1120)。
在第二无线终端根据无线链路质量作出可建立直接链路的确定的情况下(步骤S1120和S1122中的是),每一终端站102和103中的控制单元204向存储器205中的直接链路列表添加伙伴(步骤S111、S1123),并其后使用直接链路用于与伙伴通信。由此,完成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的直接链路的建立。
另一方面,在第二无线终端根据无线链路质量作出不可建立直接链路的确定的情况下(步骤S1120和S1122中的否),终端站102中的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124),并且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1125)。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使得从下次及以后将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排除在利用传送处理单元202的链路检测之外。
注意,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在IEEE802.11n-D1.0中定义的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可使用传送波束形成来发送该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与以上相同)。
利用本实施例,存在以下优点,其中通过使得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遵从链路建立能力确定,可在评估处理中包括建立请求/应答处理,并由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变得简单。
由此,直接链路的评估处理得到成功结束,并在该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之后,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了直接链路,可根据图9所示处理过程执行直接通信,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第四实施例
也在第四实施例中,作为主要单元的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根据图3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开始触发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发生测试分组,并利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执行直接链路建立。
图12A和12B示出了根据本示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利用该评估处理,首先,第一终端站102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发生寻址到第二终端站103的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202)。具体来说,在第一终端站102中,经由传送处理单元202和无线接口单元203从天线206发送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04的指令利用数据处理单元201生成的帧。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然后传输该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203)。
通过采用上述IEEE 802.11n-D1.0中定义的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该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可被封装在数据类型帧中,并可按照IEEE 802.11管理格式来进行发送,还防止流出到有线LAN 104。在QoS空的管理帧中写入有关第一终端站102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对应功能信息。
一旦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204),第二终端站103中的控制单元204根据通信状态确定其自己是否处于可测试状态,生成是否包括这样的能力的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205),并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站102地址(S1206)。当第一终端站102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207)。
也利用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包括有关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对应功能信息。而且,在利用该分组指明测试可能的情况下,也包括并发送要发送的测试分组的数目。而且,在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一起写入有关第二终端站103和控制站101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
一旦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步骤S1208中的是),第一终端站102就基于分组中的内容确认第二终端站103是否能够进行链路测试(步骤S1209)。
这时,如果第二终端站103处于可测试状态(步骤S1209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启动链路测试定时器,并其后直到测试结束,一直维持觉醒状态而不进入睡眠(步骤S1210),并等待分组的接收(步骤S1211)。
另一方面,在不能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的情况下(步骤S1208中的否),第一终端站102确定通信伙伴没有正处理本发明的自发直接链路设立(DLS)功能,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1221)。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由此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送处理单元202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220)。
而且,在可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208中的是)但是接收到“不可测试”的回复(步骤S1209中的否)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且该流程返回到正常操作。然而,在该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3并非必须对应于自发DLS功能,从而没有被排除在经受直接链路检测之外。
在第二终端站103自己可测试的情况下(步骤S1212中的是),使用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来直接发送关于第一终端站102的多个测试分组,而不经过控制站101(步骤S1213)。
应注意,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在IEEE802.11n-D1.0中定义的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3可在上述步骤S1213中使用传送波束形成来发送该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与以上相同)。
然后链路测试定时器期满(步骤S1219中的是),或等待接收测试分组的第一终端站102继续等待接收,直到示出这是最后测试分组的MoreData=0的数据帧为止(步骤S1214中的是),并记录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和接收功率等。
一旦结束该测试(步骤S1215),第一终端站102基于在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写入的接收的测试分组数目和发送的测试分组数目来计算分组误差率(PER)(步骤S1216)。
接下来,第一终端站中的控制单元204基于分组误差率和接收功率来评估该直接链路,并确定是否执行关于第二终端站103的链路建立请求(步骤S1217)。而且,如果在步骤S1208中接收的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写入有关第二终端站103和控制站101之间的无线链路的信息,则当比较通过控制站中继的情况和直接链路的链路性能时,可综合作出确定。
一旦确定该第二终端站103是能够通过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步骤S1217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中的控制单元204将流程前进到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处理S304(步骤S1218)。
另一方面,如果终端站103没有被确定为足以能够通过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则第一终端站102中的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220),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1221)。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使得从下次及以后开始将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排除在传输处理单元202的链路检测之外。
由此,在直接链路的评估处理得到成功结束之后,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根据图7和8示出的处理过程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之后,可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直接链路,由此可根据图9所示处理过程执行直接通信。
第五实施例
也在第五实施例中,作为主要单元的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根据图3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开始触发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与第四实施例类似,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方发送测试分组,但是利用第二终端站103代替第一终端站102来执行直接链路评估。
图13A和13B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直接链路评估处理的过程。利用与本示例相关的评估处理,同时执行第一终端站102的链路建立请求处理。
首先,第一终端站102经由控制站101发生寻址到第二终端站103的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1602)。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1303)。除了关于第二终端站103的测试请求之外,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也充当指明链路建立请求的期望的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利用本实施例,第二终端站103确定是否对链路建立作出应答。
通过采用IEEE 802.11n-D1.0所定义的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该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可被封装在数据类型帧中,并可按照IEEE 802.11管理格式来进行发送,还防止流出到有线LAN 104。在QoS空的管理帧中写入有关第一终端站102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对应功能信息。
一旦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请求分组(步骤S1304),第二终端站103中的控制单元204根据通信状态确定其自己是否处于可测试状态,生成是否包括这样的能力的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步骤S1305),并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站102地址(S1306)。当第一终端站102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直接链路测试和建立请求分组(步骤S1307)。
也利用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该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包括有关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的信息和对应功能信息。而且,在利用该分组指明测试可能的情况下,也包括并发送要发送的测试分组的数目。而且,在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中一起写入有关第二终端站103和控制站101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
如果可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步骤S1308中的是),则第一终端站102然后基于这里的分组内容确认第二终端站103是否处于能够进行链路测试的状态(步骤S1309)。
这时,如果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能够进行链路测试的状态,则第一终端站102启动该链路测试定时器,并直到测试结束,一直维持觉醒状态而不进入睡眠(步骤S1310),并等待分组的接收(步骤S1231)。
另一方面,在不能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分组的情况下(步骤S1308中的否),第一终端站102确定通信伙伴没有正处理本发明的自发直接链路设立(DLS)功能,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步骤S1321)。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并从下一次及以后从传送处理单元202中排除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步骤S1320)。
而且,在可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到直接链路测试确认(步骤S1308中的是)但是接收到“不可测试”的回复(步骤S1309中的否)的情况下,第一终端站102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并且该流程返回到正常操作。然而,在该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3并非必须对应于自发DLS功能,从而其没有被排除在经受直接链路检测之外。
在第二终端站103是可测试的情况下(步骤S1312中的是),使用第二终端站103支持的传送速率来直接发送寻址到第一终端站102的多个测试分组,而不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步骤S1313)。
应注意,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在IEEE802.11n-D1.0中定义的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3可在上述步骤S1313中使用传送波束形成来发送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与以上相同)。
然后链路测试定时器期满(步骤S314a中的是),或等待接收测试分组的第一终端站102继续等待接收,直到接收到示出这是最后测试分组的MoreData=0的数据帧为止(步骤S1314中的是),并记录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和接收功率等。
一旦结束从第二终端站103接收测试分组(步骤S1315),第一终端站102就生成聚合了例如接收的测试分组的数目及其接收功率的信息的直接链路测试报告分组,并经由控制站101将其发送到第二终端站103地址(步骤S1316)。可在直接链路测试报告分组中一起写入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一终端站102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统计信息。
当第二终端站103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该直接链路测试报告分组(步骤S1317)。
一旦接收到该直接链路测试报告分组(步骤S1318),第二终端站103中的控制单元204就基于该分组的内容确定是否执行关于第一终端站102的链路建立请求(步骤S1319)。在步骤S1318中接收的测试报告分组中写入有关控制站101和第一终端站102之间的无线链路的信息的情况下,与路由选择通过控制站101的情况相比,第二终端站103可综合确定直接链路的链路性能。
第二终端站103然后生成其中具有确定结果的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并经由控制站101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站102地址(S1320)。也采用QoS空嵌入管理动作来发送该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利用本实施例,在第二终端站103方作出接收该无线链路的测试结果的直接链路建立的能力的确定,并且其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确定结果返回到第一终端站102作为建立确认。
当第一终端站102处于觉醒状态时,控制站101传输直接链路建立确认(步骤S1321)。
一旦接收到该直接链路建立确认分组(步骤S1322),第一终端站102就解释在分组中写入的关于直接链路建立的能力的确定结果(步骤S1323)。
在第二终端站103确定可建立直接链路的情况下(步骤1323和1325中的是),每一终端站102和103的控制单元204向存储器205中的直接链路列表添加每一通信伙伴(步骤1324和1326),并其后使用直接链路,用于与通信伙伴通信。由此,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完成了直接链路的建立。
另一方面,如果第二终端站103没有被确定为足以通过直接链路通信的伙伴(步骤S1323和S1325中的否),则第一终端站102中的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通信伙伴的地址,并将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1321)。从下次及以后开始将第二终端站103的地址排除在传输处理单元202的链路检测之外。而且,第二终端站103中的控制单元204不向存储器205中的直接链路列表进行添加,使得其后直接链路不用于与第一终端站102通信。
应注意,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两者都具有由IEEE802.11n-D1.0定义的传送波束形成功能的情况下,与第四实施例类似,第二终端站103可使用传送波束形成来发送该测试分组。由此,可进一步改善直接链路的传送质量(与以上相同)。
利用本实施例,存在以下优点,其中通过使得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遵从链路建立能力确定,可在评估处理中包括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处理,并由此与第四实施例相比变得简单。
由此,直接链路的评估处理得到成功结束,并在该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之后,在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了直接链路,可根据图9所示处理过程执行直接通信,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第六实施例
利用第六实施例,作为主要单元的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根据图4所示过程开始建立直接链路。其后,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在建立链路之前的每一处理。
开始触发
第二终端站103使用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寻址到自己的分组的识别作为开始触发,并将流程前进到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利用确定“通过控制站101中继”,可作出传送处理单元202在寻址到自己的分组中的MAC报头区域中检测出“Address3≠BSSID”的确定(BSSID是在控制站中包括的终端站地址)。如图16所示,在来自第一终端站102的分组通过控制站101的中继到达的情况下,这变为“Address3=STA1”。
作为选择,在第一终端站102充当内容服务器、而第二终端站是提取信息的客户机的情况下,第二终端站102使用自己发送内容获得请求的操作作为该开始触发,并将流程前进到直接链路检测处理。
在满足上述开始触发条件的情况下,第二终端站中的数据处理单元201执行向控制单元204进行通知,并开始直接链路检测处理S402。这时,在寻址到自己的分组中的Address3字段中写入的MAC地址指明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的地址(如上所述),但是在该时间点,仍然不清楚该第一终端站102是否在直接链路能力的范围内。
直接链路检测处理
也利用本实施例,利用在底层结构模式中执行的控制站和终端站之间的正常发送/接收操作,来执行直接链路检测S302,从而系统需要最小负荷。
图18示出了当处于底层结构模式时从第一终端站102向第二终端站103传送数据帧的状态。如图所示,第一终端站(STA1)102利用充当中继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发送寻址到控制站(AP)101的数据帧。
另一方面,当利用上述开始触发开始直接链路检测处理时,第二终端站103维持觉醒状态,并测试寻址到自己的从第一终端站102发送的分组的接收。如上参考图17A所述,在从第一终端站102向控制站101发送的寻址到第二终端站103的分组的MAC报头区域中写入(Address1,Address2,Address3)=(AP,STA1,STA2)。因此,第二终端站103尝试从第一终端站102接收寻址到控制站101的分组,并且如果第二终端站103可确认在MAC报头区域的Address3字段中写入了其自己的地址,则这确认作为通信伙伴的第一终端站102存在于其中充足波可到达(即,可检测直接链路)的位置。
由此,第二终端站103需要等待接收从第一终端站102发送的正常数据帧。也就是说,可执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而无需使用专用分组,可抑制整体系统的处理负荷。
图14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直接链路检测处理的过程。一旦第二终端站(STA2)103切换到直接链路检测处理S402,则启动链路检测定时器(步骤S1402),并其后在定时器期满之前,监视寻址到控制站的中继之前的分组,并监视是否存在其中中继目的地是其自己的任何分组(步骤S1405)。
在步骤S1405中,具体来说,第二终端站103中的传送处理单元202监视在接收操作中是否存在具有“Address3=其自己的MAC地址”的任何分组。由此,如果分组不寻址到自己、但是第二终端站103可接收到第一终端站102向控制站101发送的分组,则可识别出第一终端站102正尝试发送寻址到自己的分组,由于在Address3字段中写入了其自己的MAC地址(见图18)。
第一终端站102在底层结构模式中按照正常操作经由控制站101发送寻址到第二终端站103的数据帧(步骤S1403)。控制站101向第二终端站103传输数据帧,以匹配第二终端站103切换到觉醒状态的定时(步骤S1404),由此第二终端站103可通过正常操作接收到该数据帧。
这时,第二终端站103开始直接链路检测处理,接收在步骤S1403中由第一终端站102发送的数据帧直到链路检测定时器期满为止,并且还当传送处理单元202可确认在MAC报头区域的Address3字段中写入了其自己的MAC地址时(步骤S1405中的是),第一终端站102可保持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并可确认其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传送处理单元202向控制单元204通知已检测到这样的分组。第二终端站103然后将流程前进到链路评估处理(步骤S1407)。
另一方面,在链路检测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步骤S1408中的否),不能够接收在步骤S1403中由第一终端站102发送的数据帧,或者如果可接收到数据帧但是没有确认在MAC报头区域的Address3字段中写入了第二终端站103自己的MAC地址时(步骤S1405中的否),第二终端站103确定充当通信伙伴的第一终端站102不在直接链路的范围内、或具有与有线LAN相连的节点,并将其通知到控制单元204。控制单元204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一终端站102的地址(步骤S1409),链路检测处理以失败结束,并且流程返回到底层结构模式中的正常操作状态(步骤S1410)。在存储器205中保存第一终端站102的地址,使得从下次及以后起第一终端站102的地址被排除在利用传送处理单元202的直接监视之外。
由此执行直接链路检测处理,并在该处理得到成功结束之后,可通过交换充当数据传送源的第一终端站102和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103的角色,与第一到第五实施例类似地执行直接链路评估处理和直接链路建立请求/应答处理,来建立直接链路。
而且,利用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可根据图9所示处理过程,在建立直接链路之后执行通信。如果可延迟数据,则在第一终端站102和第二终端站103之间建立直接链路之后,可在省电模式中操作每一终端站。
第七实施例
到目前为止,为了简化描述,在控制站设立的BSS中包括一个控制站和充当通信伙伴的仅一对终端站102和103,但是本发明的本质不限于此。即使在一个BSS中包括三个或更多终端站以执行与任意终端组合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发明。而且,本发明可应用为具有两个或更多控制站的配置,其中网络配置(ESS:扩展服务集)是在控制站之间执行通信的系统环境,即网络配置将作为具有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的基本单元的BSS与多个控制站互相连接。
如果在数据帧中封装例如上述直接链路测试请求/确认/报告分组或直接链路建立请求/确认分组的协商分组,则可越过有线网络执行这样的协商。
图15示出了本发明可应用到的另一通信系统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同一图中,控制站1501进行附图标记1504示出的BSS,并包括第一终端站(STA1)1502和第二终端站(STA2)。而且,其他控制站1506包括第三终端站(STA3)。这两个控制站1501和1506经由有线LAN 1505互相连接,并构成ESS。
利用所示示例,在控制站1506中包括不同于第一终端站(STA1)1502的第三终端站(STA3)1503,但是在第三终端站(STA3)1503具有与第二终端站(STA2)类似的自发DLS功能的情况下,如果第三终端站(STA3)处于可直接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站1502的分组的位置处,可根据与第一到第六实施例类似的过程来建立直接链路,并可执行使用省电的直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可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效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
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
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经由所述控制站传送寻址到所述第二终端站的分组,并基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到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第二终端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所述确认应答分组是在从所述控制站向所述第二终端站地址传输分组的时间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从所述第二终端站回复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站根据已向所述第二终端站生成的传送数据或已从所述第二终端站接收的数据请求,而开始所述检测操作。
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底层结构模式中进行分组传送操作,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站,充当数据传送源;
第二终端站,充当数据接收目的地;和
控制站,配置为包括每一终端站,并中继在所述两个终端站之间传送的分组;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基于接收到从所述第一终端站向所述控制站发送的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分组,而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站根据以下来开始所述检测操作:
已经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第一终端站接收到数据分组,或
已向所述第一终端站生成了数据请求。
5.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发送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该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部件,配置为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发送分组;
第二部件,配置为接收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传输的分组;
第三部件,配置为当自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到该分组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等待从所述通信伙伴站接收的确认应答分组的接收;和
第四部件,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三部件已接收到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部件根据以下操作来开始所述检测操作:
已经向所述通信伙伴站生成了传送数据;或
已经从所述通信伙伴站接收到数据请求。
7.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发送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检测部件,用于基于接收到从所述通信伙伴站向所述控制站发送的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检测部件根据以下操作来开始所述检测操作:
已经经由所述控制站从所述通信伙伴站接收到数据分组;或
已经向所述通信伙伴站生成了数据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直接链路评估部件,配置为评估所述检测的直接链路的质量;
直接链路建立部件,配置为基于所述评估结果,建立与所述通信伙伴站的直接链路;和
直接通信部件,配置为通过采用所述建立的直接链路与所述通信伙伴站通信,而无需路由选择通过所述控制站。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直接链路评估部件基于没有路由选择通过所述控制站与所述通信伙伴站交换的测试分组的接收内容,而评估所述检测的直接链路的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直接链路建立部件建立与所述通信伙伴站的直接链路。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直接通信部件开始与所述通信伙伴的通信。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发送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经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地址发送分组;
第二步骤,接收由所述控制站向所述通信伙伴站传输的分组;
第三步骤,当自从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接收到该分组起已过去了预定时间段时,等待从所述通信伙伴站回复的确认应答分组的接收;和
第四步骤,基于接收到在所述第三步骤中接收的确认应答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1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底层结构模式中对于通信伙伴站发送在控制站中包括的数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接收到从所述通信伙伴站向所述控制站发送的寻址到自己的数据分组,而检测所述通信伙伴站处于能够进行直接链路的范围内。
CN2008100089984A 2007-02-02 2008-02-02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2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24136A JP4367493B2 (ja) 2007-02-02 2007-02-02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024136/07 2007-0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2422A CN101262422A (zh) 2008-09-10
CN101262422B true CN101262422B (zh) 2011-07-27

Family

ID=39676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899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2422B (zh) 2007-02-02 2008-02-02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310978B2 (zh)
JP (1) JP4367493B2 (zh)
CN (1) CN1012624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7934A1 (en) * 2005-11-03 2007-05-03 Jesse Walker Method and system of secured direct link set-up (DLS) for wireless networks
DE102006045298A1 (de) * 2006-09-26 2008-03-2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
US8824378B2 (en) 2008-02-01 2014-09-02 Maarten Menzo Wentink Unscheduled peer power save mode
JP5281312B2 (ja) * 2008-04-25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456054B2 (en) 2008-05-16 2016-09-2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the spread of interests and content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JP4334602B1 (ja) * 2008-06-17 2009-09-30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KR101511386B1 (ko) * 2008-10-15 2015-04-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터널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 절차
US9320067B2 (en) 2008-11-24 2016-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JP4490499B2 (ja) * 2008-11-26 2010-06-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中継機器、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900779B2 (en) * 2008-12-30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8767692B2 (en) * 2009-04-15 2014-07-01 Itec Tokyo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environment
US8923293B2 (en) 2009-10-21 2014-12-3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daptive multi-interface use for content networking
JP5461685B2 (ja) * 2010-03-11 2014-04-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
US9125105B2 (en) 2010-03-11 2015-09-0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ervation resource for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based on reservation
US9019943B2 (en) 2010-07-29 2015-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using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TDLS)
KR101713096B1 (ko) * 2010-11-16 2017-03-0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무선 다이렉트 링크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8644211B2 (en) * 2010-12-16 2014-02-0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Energy-efficient content retrieval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JP5760600B2 (ja) * 2011-03-31 2015-08-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3563426B (zh) * 2012-05-25 2017-11-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US9807613B2 (en) * 2012-09-06 2017-10-31 Dell Products, Lp Collaborative method and system to improve carrier network policies with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GB2505900B (en) * 2012-09-13 2015-03-04 Broadcom Corp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GB2506611B (en) * 2012-10-02 2015-07-22 Broadcom Corp Direct communication among devices
GB2506610B (en) 2012-10-02 2015-07-01 Broadcom Corp Direct communication among devices
US9280546B2 (en) 2012-10-31 2016-03-0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digital content using a location-independent name
US9400800B2 (en) 2012-11-19 2016-07-2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Data transport by named content synchronization
US10430839B2 (en) 2012-12-12 2019-10-01 Cisco Technology, Inc. Distributed advertisement insertion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978025B2 (en) 2013-03-20 2018-05-22 Cisco Technology, Inc. Ordered-element naming for name-based packet forwarding
US9935791B2 (en) 2013-05-20 2018-04-0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name resolution across heterogeneous architectures
US9185120B2 (en) 2013-05-23 2015-11-1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tigating interest flooding attacks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JP6471690B2 (ja) * 2013-07-18 2019-02-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
US9444722B2 (en) 2013-08-01 2016-09-1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outing paths in a custodian-based routing architecture
US9003253B2 (en) * 2013-08-21 2015-04-07 Litepoin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esting data packet signal transceiver using coordinated transmitted data packet signal power
US9407549B2 (en) 2013-10-29 2016-08-0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sh-based forwarding of packets with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variable-length identifiers
US9276840B2 (en) 2013-10-30 2016-03-0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est messages with a payload for a named data network
US9282050B2 (en) 2013-10-30 2016-03-0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nimum path MTU discovery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s
US9401864B2 (en) 2013-10-31 2016-07-2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Express header for packets with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variable-length identifiers
US10129365B2 (en) 2013-11-13 2018-11-1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fetching remote content based on static and dynamic recommendations
US9311377B2 (en) 2013-11-13 2016-04-1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erver handoff in a name-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US10101801B2 (en) 2013-11-13 2018-10-16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fetching content in a data stream
US10089655B2 (en) 2013-11-27 2018-10-02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lable data broadcasting
US9503358B2 (en) 2013-12-05 2016-11-2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Distance-based routing in a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
US9379979B2 (en) 2014-01-14 2016-06-2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virtual interface for a set of mutual-listener devices
US20150200846A1 (en) * 2014-01-15 2015-07-16 Cisco Technology, Inc. Data rate selection with proactive routing in smart grid networks
US10098051B2 (en) 2014-01-22 2018-10-09 Cisco Technology, Inc. Gateways and routing in software-defined manets
US10172068B2 (en) 2014-01-22 2019-01-01 Cisco Technology, Inc. Service-oriented routing in software-defined MANETs
US9374304B2 (en) 2014-01-24 2016-06-2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End-to end route tracing over a named-data network
US9954678B2 (en) 2014-02-06 2018-04-24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ent-based transport security
US9531679B2 (en) 2014-02-06 2016-12-2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Content-based transport security for distributed producers
US9678998B2 (en) 2014-02-28 2017-06-13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ent name resolution for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ing
US10089651B2 (en) 2014-03-03 2018-10-02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eaming advertisements in a scalable data broadcasting system
US10827412B2 (en) 2014-03-03 2020-11-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Ultra-reliable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 and detection in mobile networks
US9836540B2 (en) 2014-03-04 2017-12-0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rect storage access in a content-centric network
US9473405B2 (en) 2014-03-10 2016-10-1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Concurrent hashes and sub-hashes on data streams
US9391896B2 (en) 2014-03-10 2016-07-1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cket forwarding using a conjunctive normal form strategy in a content-centric network
US9626413B2 (en) 2014-03-10 2017-04-18 Cisco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nking content popularity in a content-centric network
US9407432B2 (en) 2014-03-19 2016-08-0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and secure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content
US9916601B2 (en) 2014-03-21 2018-03-13 Cisco Technology, Inc. Marketplace for presenting advertisements in a scalable data broadcasting system
US9363179B2 (en) 2014-03-26 2016-06-0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ulti-publisher routing protocol for named data networks
US9363086B2 (en) 2014-03-31 2016-06-0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ggregate signing of data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
US9716622B2 (en) 2014-04-01 2017-07-2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name configuration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WO2015156288A1 (ja) * 2014-04-07 2015-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リレー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075521B2 (en) 2014-04-07 2018-09-11 Cisco Technology, Inc. Collection synchronization using equality matched network names
US9473576B2 (en) 2014-04-07 2016-10-1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ervice discovery using collection synchronization with exact names
US9390289B2 (en) 2014-04-07 2016-07-1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ecure collection synchronization using matched network names
US9451032B2 (en) 2014-04-10 2016-09-2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ple service discovery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203885B2 (en) 2014-04-28 2015-12-0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changing bidirectional streams over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92281B2 (en) 2014-05-01 2018-06-05 Cisco Technology, Inc. Accountable content stores for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s
US9609014B2 (en) 2014-05-22 2017-03-28 Cisco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insertion of malicious content at a named data network router
US9455835B2 (en) 2014-05-23 2016-09-2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ircular link resolution with hash-based names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276751B2 (en) 2014-05-28 2016-03-0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ircular link resolution with computable hash-based names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467377B2 (en) 2014-06-19 2016-10-1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ssociating consumer states with interests in a content-centric network
US9516144B2 (en) 2014-06-19 2016-12-0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Cut-through forwarding of CCNx message fragments with IP encapsulation
US9537719B2 (en) 2014-06-19 2017-01-0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ploying a minimal-cost CCN topology
US9426113B2 (en) 2014-06-30 2016-08-2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devices over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699198B2 (en) 2014-07-07 2017-07-0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rallel secure content bootstrapping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959156B2 (en) 2014-07-17 2018-05-01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rest return control message
US9621354B2 (en) 2014-07-17 2017-04-11 Cisco Systems, Inc. Reconstructable content objects
US9729616B2 (en) 2014-07-18 2017-08-08 Cisco Technology, Inc. Reputation-based strategy for forwarding and responding to interests over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590887B2 (en) 2014-07-18 2017-03-07 Cisco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keeping interest aliv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535968B2 (en) 2014-07-21 2017-01-0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nameless objects using self-certifying names
US9882964B2 (en) 2014-08-08 2018-01-30 Cisco Technology, Inc. Explicit strategy feedback in name-based forwarding
US9729662B2 (en) 2014-08-11 2017-08-08 Cisco Technology, Inc. Probabilistic lazy-forwarding technique without valid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503365B2 (en) 2014-08-11 2016-11-2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Reputation-based instruction processing over an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
US9391777B2 (en) 2014-08-15 2016-07-1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key resolution over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800637B2 (en) 2014-08-19 2017-10-2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in-one content stream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467492B2 (en) 2014-08-19 2016-10-1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nstructable all-in-one content stream
US9497282B2 (en) 2014-08-27 2016-11-15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Network coding for content-centric network
US10204013B2 (en) 2014-09-03 2019-02-1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 distributed and fault-tolerant state over an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
US9553812B2 (en) 2014-09-09 2017-01-2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est keep alives at intermediate routers in a CCN
US10069933B2 (en) 2014-10-23 2018-09-0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virtual interfaces based 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US11496904B2 (en) 2014-11-06 2022-11-08 Dell Products,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shared spectrum utilizing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US9536059B2 (en) 2014-12-15 2017-01-0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verifying renamed content using manifes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590948B2 (en) 2014-12-15 2017-03-07 Cisco Systems, Inc. CCN routing using hardware-assisted hash tables
US10237189B2 (en) 2014-12-16 2019-03-19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ance-based interest forwarding
US10856205B2 (en) * 2014-12-19 2020-12-01 Orange Power optimization in heterogenous networks
US9846881B2 (en) 2014-12-19 2017-12-19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Frugal user engagement help systems
US9473475B2 (en) 2014-12-22 2016-10-1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Low-cost authenticated signing delegation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
US10003520B2 (en) 2014-12-22 2018-06-19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name-based content routing using link-state information i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s
US9660825B2 (en) 2014-12-24 2017-05-23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source multicasting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US9602596B2 (en) 2015-01-12 2017-03-21 Cisco Systems, Inc. Peer-to-peer sharing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54795B2 (en) 2015-01-12 2018-04-24 Cisco Technology, Inc.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CCN manifests
US9946743B2 (en) 2015-01-12 2018-04-17 Cisco Technology, Inc. Order encoded manifes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16457B2 (en) 2015-01-12 2018-03-13 Cisco Technology, Inc. Decoupled name security binding for CCN objects
US9832291B2 (en) 2015-01-12 2017-11-28 Cisco Technology, Inc. Auto-configurable transport stack
US9462006B2 (en) 2015-01-21 2016-10-0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Network-layer application-specific trust model
US9552493B2 (en) 2015-02-03 2017-01-2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ccess contro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ing
US10333840B2 (en) 2015-02-06 2019-06-2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n-demand content exchange with adaptive naming i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s
JP6478696B2 (ja) * 2015-02-23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075401B2 (en) 2015-03-18 2018-09-11 Cisco Technology, Inc. Pending interest table behavior
US10116605B2 (en) 2015-06-22 2018-10-30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port stack name scheme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US10075402B2 (en) 2015-06-24 2018-09-11 Cisco Technology, Inc. Flexible command and control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s
US10701038B2 (en) 2015-07-27 2020-06-30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ent negoti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86034B2 (en) 2015-08-03 2018-05-29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ferring state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stacks
US10610144B2 (en) 2015-08-19 2020-04-0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active 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and condition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system
US9832123B2 (en) 2015-09-11 2017-11-28 Cisco Technology, Inc. Network named fragmen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355999B2 (en) 2015-09-23 2019-07-16 Cisco Technology, Inc. Flow control with network named fragments
US10313227B2 (en) 2015-09-24 2019-06-0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undetected interest looping i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s
US9977809B2 (en) 2015-09-24 2018-05-22 Cisco Technology, Inc. Information and data framework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454820B2 (en) 2015-09-29 2019-10-2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ateless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
US10263965B2 (en) 2015-10-16 2019-04-16 Cisco Technology, Inc. Encrypted CCNx
US9794238B2 (en) 2015-10-29 2017-10-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for key exchang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09446B2 (en) 2015-11-02 2018-06-26 Cisco Technology, Inc. Header compression for CCN messages using dictionary learning
US9807205B2 (en) 2015-11-02 2017-10-31 Cisco Technology, Inc. Header compression for CCN messages using dictionary
US10021222B2 (en) 2015-11-04 2018-07-10 Cisco Technology, Inc. Bit-aligned header compression for CCN messages using dictionary
US10097521B2 (en) 2015-11-20 2018-10-09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parent encryp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12776B2 (en) 2015-12-02 2018-03-06 Cisco Technology, Inc. Explicit content deletion command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97346B2 (en) 2015-12-09 2018-10-09 Cisco Technology, Inc. Key catalog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78062B2 (en) 2015-12-15 2018-09-1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Device health estimation by combin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ith sensor data
US10257271B2 (en) 2016-01-11 2019-04-09 Cisco Technology, Inc. Chandra-Toueg consensu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49301B2 (en) 2016-01-20 2018-04-1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fast, secure and privacy-friendly internet connection dis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305864B2 (en) 2016-01-25 2019-05-2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est encryp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43016B2 (en) 2016-02-29 2018-08-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name encryption agreement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03507B2 (en) 2016-03-04 2018-06-19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port session state protocol
US10742596B2 (en) 2016-03-04 2020-08-1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a collision probability of hash-based names using a publisher identifier
US10038633B2 (en) 2016-03-04 2018-07-31 Cisco Technology, Inc. Protocol to query for historical network inform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51071B2 (en) 2016-03-04 2018-08-14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llecting historical network inform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832116B2 (en) 2016-03-14 2017-11-28 Cisco Technology, Inc. Adjusting entries in a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212196B2 (en) 2016-03-16 2019-02-19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rface discovery and authentication in a name-based network
US10067948B2 (en) 2016-03-18 2018-09-04 Cisco Technology, Inc. Data deduping in 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 manifests
US11436656B2 (en) 2016-03-18 2022-09-0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real-time egocentric collaborative filter on large datasets
US10091330B2 (en) 2016-03-23 2018-10-02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rest scheduling by an information and data framework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33639B2 (en) 2016-03-25 2018-07-2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packe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ing anonymous datagrams
US10320760B2 (en) 2016-04-01 2019-06-1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tating and caching content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30146B2 (en) 2016-04-04 2018-03-2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ressing 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 messages
US10425503B2 (en) 2016-04-07 2019-09-24 Cisco Technology, Inc. Shared pending interest tabl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27578B2 (en) 2016-04-11 2018-07-1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able prefix querie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404450B2 (en) 2016-05-02 2019-09-03 Cisco Technology, Inc. Schematized access control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320675B2 (en) 2016-05-04 2019-06-1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packets in a stateless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547589B2 (en) 2016-05-09 2020-01-28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a 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 protocol over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84764B2 (en) 2016-05-13 2018-09-2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for a secure encryption proxy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63414B2 (en) 2016-05-13 2018-08-28 Cisco Technology, Inc. Updating a transport stack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103989B2 (en) 2016-06-13 2018-10-16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ent object return message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305865B2 (en) 2016-06-21 2019-05-28 Cisco Technology, Inc. Permutation-based content encryption with manifes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148572B2 (en) 2016-06-27 2018-12-04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est group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09266B2 (en) 2016-07-05 2018-06-26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ference counted pending interest table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9992097B2 (en) 2016-07-11 2018-06-0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iggybacking routing information in interest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122624B2 (en) 2016-07-25 2018-11-06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phemeral entries in a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69729B2 (en) 2016-08-08 2018-09-0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rottling traffic based on a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956412B2 (en) 2016-08-09 2021-03-2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junctive normal form attribute matching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33642B2 (en) 2016-09-19 2018-07-2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optimal routing decisions based on device-specific parameter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212248B2 (en) 2016-10-03 2019-02-19 Cisco Technology, Inc. Cache management on high availability router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447805B2 (en) 2016-10-10 2019-10-15 Cisco Technology, Inc. Distributed consensus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135948B2 (en) 2016-10-31 2018-11-20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 migr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243851B2 (en) 2016-11-21 2019-03-26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warder connection information in a content centric network
US10084555B1 (en) * 2017-03-21 2018-09-25 Litepoin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stimating receiver sensitivity of a data packet signal transceiver
US11115833B1 (en) 2018-10-05 2021-09-07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Determining placement of a small cell
US11374836B1 (en) * 2020-12-09 2022-06-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Network link testing using IP-in-IP encapsul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7261A (en) * 1992-03-05 1993-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bile station assisted soft handoff in a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228231A (zh) * 1996-07-29 1999-09-0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电信网络中释放话音信道的方法
CN1505905A (zh) * 2000-12-05 2004-06-16 �����ɷ� 在无线通讯系统中通话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8293A (en) * 1986-04-08 1993-01-12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Easily-openable packaging container
US4682702A (en) * 1986-06-27 1987-07-28 Sunbeam Plastics Corporation Tamper indicating closure
KR910002152B1 (ko) * 1986-09-30 1991-04-06 이데미쓰세끼유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용이 개봉성 포장용기 및 그의 리드
JP2921341B2 (ja) 1993-07-01 1999-07-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CA2170590C (en) * 1993-09-03 1999-03-16 Daniel James Kinne Improved tear-away canister lid
US5515366A (en) * 1994-11-17 1996-05-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a TDM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00495B (fi) * 1996-02-09 1997-12-1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Suorakanavalla liikennöivän matkaviestimen läsnäolon selvittäminen
US6196404B1 (en) * 1997-02-11 2001-03-06 Newspring Industrial Corp. Triple seal container with protrusion
US6580704B1 (en) * 1999-08-26 2003-06-17 Nokia Corporation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US6619498B2 (en) * 2000-01-27 2003-09-16 Von Holdt, Jr. John W. Plastic container and lid construction
US6761279B1 (en) * 2001-02-08 2004-07-13 Weatherchem Corporation Combined container and closure
US6971539B1 (en) * 2001-04-27 2005-12-06 Saber-Com, Inc. Apparatus for storing food
JP4018449B2 (ja) 2002-05-24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948951B2 (en) * 2002-06-12 2011-05-24 Xocyst Transfer Ag L.L.C. Automatic peer discovery
JP2004072565A (ja) 2002-08-08 2004-03-04 Tdk Corp 無線lan通信方法、無線lan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当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無線端末、無線lan通信装置、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当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6959829B2 (en) * 2002-11-20 2005-11-01 Graham Packaging Co. Lp Self-adjusting re-sealable spring center seal closure
CN1527623A (zh) * 2003-03-07 2004-09-08 �ʼҷ����ֵ��ӹɷ����޹�˾ 无线通信网络中点到点对等通信无线链接建立和保持的方法与装置
AU2004256020A1 (en) 2003-05-13 2005-01-2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mal waves in reactive multilayer joining and resulting product
JP2004363645A (ja) 2003-05-30 2004-12-24 Toshiba Corp 伝送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1530316A1 (en) * 2003-11-10 2005-05-11 Go Networks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wireless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5050920A1 (ja) 2003-11-18 2005-06-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通信局、通信局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通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CN1883167B (zh) 2003-11-20 2013-08-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在无线网络的第一站和第二站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JP2005323150A (ja) 2004-05-10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情報通信方法、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親局
JP2005341231A (ja) 2004-05-27 2005-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ルーティング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4533085B2 (ja) * 2004-10-27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134142B2 (ja) 2004-12-08 2008-08-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制御方法
US8233469B2 (en) 2005-03-10 2012-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lay device
US7577125B2 (en) * 2005-07-08 2009-08-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Direct wireless client to client communication
TW200719636A (en) * 2005-11-04 2007-05-16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for a direct lin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7261A (en) * 1992-03-05 1993-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bile station assisted soft handoff in a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228231A (zh) * 1996-07-29 1999-09-0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电信网络中释放话音信道的方法
CN1505905A (zh) * 2000-12-05 2004-06-16 �����ɷ� 在无线通讯系统中通话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23150A 2005.11.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67493B2 (ja) 2009-11-18
US8724539B2 (en) 2014-05-13
US8310978B2 (en) 2012-11-13
US20110243006A1 (en) 2011-10-06
US20080186901A1 (en) 2008-08-07
JP2008193306A (ja) 2008-08-21
CN101262422A (zh) 2008-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2422B (zh)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5027470B (zh) 在无线lan系统中通过站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72848B (zh) 用于在无线lan系统中接入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US686245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range for multica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4904292B (zh) 用于无线局域网中的统一的多个接入点覆盖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装置
JP4456637B2 (ja) Wlan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伝送のための指向性アンテナを使用した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KR101569298B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방법
US1066002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sic service set association
CN102624414B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829112B (zh) 通信装置和方法
KR101405581B1 (ko) 역방향 승인에서 전송 기회 컨트롤을 회수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5009480A (zh) 在无线lan系统的中继网络中多播/广播的方法和设备
CN101547527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CN105027641A (zh) 用于时间同步和发现的方法、无线通信站和系统
CN104995949B (zh) 响应帧类型指示的系统和方法
CN104205984A (zh) 在无线lan系统中的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51688A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业务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9076430A (zh) 用于发现中继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TW201116125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0024305A (zh) 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CN108029039A (zh) 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系统、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JP200912475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942401B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방법
CN105144781A (zh) 用于速度帧交换的系统和方法
EP349031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