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8691B - 无线电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8691B
CN101258691B CN2006800326870A CN200680032687A CN101258691B CN 101258691 B CN101258691 B CN 101258691B CN 2006800326870 A CN2006800326870 A CN 2006800326870A CN 200680032687 A CN200680032687 A CN 200680032687A CN 101258691 B CN101258691 B CN 101258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ircuit
signal
transmission signal
s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26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8691A (zh
Inventor
中谷俊文
中村弘幸
石田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8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8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86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04W52/02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电路装置,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电流控制电路(5),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根据与发送发送信号的至少2个发送模式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在未发送发送信号时,根据与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

Description

无线电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无线电路装置,更特定地是关于具有天线共用器的无线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如下现象被视为问题:便携电话等便携式无线终端装置的有源电路由于干扰波的影响而饱和,接收信号的接收灵敏度恶化。 
下面,对上述现象成为问题的例子进行更具体地说明。现有的便携电话,通过对天线和接收电路之间的连接、与天线和发送电路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来交替进行接收和发送。但是,使用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代码分割多元连接)方法等发送接收方式的新一代便携电话,一般利用天线共用器,不进行电路连接的切换,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在利用这种不进行电路连接切换的W-CDMA方式等的发送接收方式的情况下,存在从发送电路向接收电路漏泄发送信号的情况。向接收电路漏泄的发送信号变为干扰波。由于这种干扰波的影响,接收灵敏度恶化,并发生上述现象。 
一般来说,现有的无线电路装置,通过(1)将滤波器等无源部件大型化、或者(2)将可增大消耗电流的放大器或混合器等有源部件高线性化(即、将电池尺寸大型化),来抑制干扰波的影响导致的接收灵敏度的恶化。 
相对于这种大型化,作为实现小型便携终端的无线电路装置的例子,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线机。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线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17所示的无线机,通过RSS11对具有只使信号频带通过的特性的BPF1的输出电平进行检测,并通过RSS12对具有使系统整体的频带通过的特性的BPF2的输出电平进行检测,利用两者的比来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由此,抑制干扰波的影响导致的接收  灵敏度的恶化。 
并且,作为实现小型便携终端的无线电路装置的其他例子,存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18所示的无线发送接收机,在发送无线信号的期间,以消耗电流较大但可实现低失真的第2工作模式工作,在不发送无线信号的期间,以消耗电流较小的第1工作模式工作。由此,抑制干扰波的影响导致的接收灵敏度的恶化。 
并且,作为实现小型便携终端的无线电路装置的其他例子,存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图19是表示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19所示的无线发送接收机,在发送无线信号的情况下,不只是控制在接收电路的混频器中流动的电流而使混频器的消耗电流增加,而且以使本地功率注入电平增加的工作模式工作,在不发送无线信号的情况下,以混频器的消耗电流较小、本地功率注入电平较小的工作模式工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56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7496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83361号公报 
为了降低接收电路的灵敏度恶化,发送信号通过天线共用器的接收侧的滤波器进行衰减。天线共用器的接收侧的滤波器,使接收频带的信号通过,并衰减发送频带的信号。但是,由接收侧的滤波器未能衰减完的发送信号有可能漏泄到接收电路。这种发送信号的漏泄变为干扰波,使接收灵敏度恶化。 
本发明人等,调查了天线共用器的接收端滤波器的发送频带衰减特性。图20是表示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在图20中,Tx表示发送频带,Rx表示接收频带。如图20所示可知,在发送频带Tx中,在最受压制的频率中的衰减量和最不受压制的频率中的衰减量之间,有20dB以上的差。 
因此,在考虑了最受压制的频率中的衰减量和最不受压制的频率中的衰减量之间的差的基础上,如果不构成用于抑制干扰波的单元,则有  时不能适当地抑制干扰波。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线机中,不能抑制考虑了发送信号漏泄的接收灵敏度的恶化。 
并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无线接收机中,在发送无线信号时,只是一律加大消耗电流。即,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无线接收机中,在发送无线信号时,只是一律加大自身流过的电流。如图20所示,由于在接收侧的滤波器中、发送频带的衰减量存在差,因此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不同,不能抑制发送信号漏泄导致的接收灵敏度的恶化。当然,如果无线发送接收机与发送信号的抑制量最小的发送频带的端部配合,而加大消耗电流,则在所有的发送频带中可以抑制接收灵敏度的恶化。但是,这样却不能实现接收电路的低消耗电流化。 
并且,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无线接收装置中,在发送无线信号时,也只是一律控制在混频器中流动的电流及本地注入功率,因此存在与专利文献2记载的无线接收机同样的课题,不能实现接收电路的低消耗电流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考虑了天线共用器的接收侧的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频率特性而对干扰波进行抑制,并且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征。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无线电路装置,包括:天线,发送接收无线信号;发送电路,输出发送信号;接收电路,输入接收信号;天线共用器,将发送电路输出的发送信号供给天线,并且将天线接收的无线信号作为接收信号输入接收电路;发送信号控制电路,利用控制信号来控制发送电路应输出的发送信号;存储部,与发送电路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非发送模式、及发送电路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的至少2个发送模式相对应,存储对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以及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存储部所存储的非发送及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分别相对应,控制在  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根据与至少2个发送模式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在未发送发送信号时,根据与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根据本发明,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发送模式至少存在2个。因此,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与一律对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可实现低消耗功率化。 
优选为,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考虑了天线共用器的接收侧的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频率特性而抑制干扰波,并且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优选为,将存储部中的控制信息设定为,越是与发送频带端侧的发送信号的频率所对应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越增大。 
由于越是在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端侧的衰减量、其越小,因此发送信号可能漏泄到接收电路。但是,通过成为本发明那样的构成,在发送信号包括发送频带端侧的频率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根据该频率变大,因此,无线电路装置可以使接收灵敏度提高。 
并且,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发送信号的功率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送信号的功率,并根据与该功率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由于根据发送信号的功率而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发送功率越大、无线电路装置越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由此可以实现干扰波的抑制及低消耗电流化。 
并且,还具有对希望波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接收电平检测电路;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并识别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接收电平,根据与该接收电平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由于根据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而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越小、无线电路装置越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由此可以实现干扰波的抑制及低消耗电流化。 
优选为,至少2个发送模式还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还识别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并根据与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接收电平、以及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由于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而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无线电路装置,即使在发送频带端侧、在发送功率较小时等,也可以将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控制为较小等。因此,无线电路装置更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优选为,还具有对希望波周边的干扰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至少2个发送模式还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以及干扰信道的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还识别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并根据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由于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接收电平,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无线电路装置,更可以进行只在需要时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控制。因此,无线电路装置更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并且,还包括对希望波周边的干扰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干扰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并识别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干扰信道的干扰接收电平,根据与该干扰接收电平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由于根据干扰接收电平而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干扰接收电平越大,无线电路装置越可以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更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优选为,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选择希望波的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信号,而将该信号的接收电平检测为干扰接收电平即可。 
由此,由于只检测对接收灵敏度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扰信道的接收电平,因此,无线电路装置不将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增大到不需要即可。因此,无线电路装置更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优选为,通过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接收电路时的、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比通过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接收电路时的、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大。 
由此,无线电路装置可以实现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低消耗功率化。结果,延长可以待机时间。 
并且,电流控制电路,也可以通过对从接收电路所包含的本机振荡器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进行控制,来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无线电路装置可以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优选为,根据与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比根据与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大。 
由此,无线电路装置可以实现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低消耗功率化。结果,延长可待机时间。 
优选为,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发送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将存储部中的控制信息设定为,越是与发送频带端侧的  发送信号的频率所对应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越增大。 
由此,具有发送频带端侧的频率的发送信号即使漏泄到接收电路,也可以维持一定的接收灵敏度。 
并且,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还具有衰减量测定存储装置,该衰减量测定存储装置用于在学习期间对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而存储为衰减量信息;存储部,根据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衰减量,预先将与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存储作为事前控制信息;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送信号的频率,根据与该频率、和与该频率相对应的衰减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由此,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在学习期间,测定接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并根据该频率特性来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即使存在天线共用器的制造误差及温度变化导致的特性变化,也可以降低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例如,学习期间可以是在无线电路装置的起动时。 
由此,当无线电路装置起动时,由于测定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因此,可以回避制造误差的影响。 
例如,学习期间可以在无线电路装置工作时定期到来。 
由此,除制造误差之外,可以回避温度变化及时间变化的影响。 
例如,学习期间可以在无线电路装置中在发送信号被发送之前到来。 
由此,除制造误差之外,可以回避温度变化及时间变化产生的影响。 
例如,衰减量测定存储装置可以包括:控制部,在学习期间,使发送电路一边改变频率一边输出发送信号;终端部,在控制部使发送电路输出发送信号时,使天线共用器中的天线侧的端子为终端;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在控制部使发送电路输出发送信号时,对漏泄到接收电路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以及测定存储部,将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检测的发送信号的电平、与发送电路输出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比较,  而对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衰减量与发送信号的频率相对应地存储。 
由此,可以实现接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测定及根据测定结果的控制信息的抽出。 
优选为,接收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可具有:放大电路,配置在从输入端子到输出端子的路径上,对从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反馈电路,配置在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边使通过的信号相位变化,一边使放大电路的输出反馈到放大电路的输入;以及相位控制电路,配置在放大电路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使通过放大电路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接收灵敏度。 
优选为,接收电路包括混频电路;混频电路可具有:放大电路,配置在从输入端子到输出端子的路径上,对从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频率变换电路,对由放大电路放大的信号的频率进行变换;反馈电路,配置在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边使通过的信号相位变化、一边将放大电路的输出反馈到放大电路的输入;以及相位控制电路,配置在放大电路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使通过放大电路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接收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能够考虑天线共用器的接收侧的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频率特性而抑制干扰波,并且能够实现低消耗电流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路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存储部6所存储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第2~第4模式中发送频带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a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a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b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7是表示滤波器10的频率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混合调制导致的干扰的机理的图。 
图9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b中省略了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的功能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存储部6b所存储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b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c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2B是表示存储部6c所预先存储的控制信息(以下称为事前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2C是表示存储部6c所存储的、与由电流控制电路5c所测定的衰减量相关的信息(衰减量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c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1a、1b、1c中使用的低噪声放大器31的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15是表示测定了图9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的高频特性时的结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1a、1b、1c中使用的混频器33的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线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9是表示专利文献3记载的无线发送接收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20是表示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路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在图1中,无线电路装置1包括发送电路2、接收电路3、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电流控制电路5、存储部6、天线共用器7、及天线8。发送电路2包括功率放大器21及调制器22。接收电路3包括低噪声放大器31、本地信号振荡器32及混频器33。 
调制器22对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在调制器22中使用的调制方式由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指定。 
功率放大器21,对由调制器22调制的信号的功率进行放大,而作为发送信号输出。功率放大器21的放大率由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指定。 
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利用控制信号对调制器22指定调制方式,并且对功率放大器21指定放大率。并且,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将表示是否发送发送信号的控制信号、及表示发送信号频率的控制信号输入到功率放大器21、调制器22及电流控制电路5。 
天线共用器7包括发送滤波器(未图示)及接收滤波器(未图示)。发送滤波器具有的频率特性为,使发送频带的信号通过、使接收频带的信号衰减。接收滤波器具有的频率特性为,使接收频带的信号通过、使发送频带的信号衰减。由此,天线共用器7将发送电路2输出的发送信号供给天线8,并且将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输入接收电路3。 
天线8将发送信号作为无线信号进行输出,并且将接收的无线信号作为接收信号输入天线共用器7。 
存储部6,与发送电路2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非发送模式)、及发送电路2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的至少2个模式(发送模式)相对应,存储用于对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 
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存储部6所存储的控制信息,对在低噪声放大器31中流动的电流、本地信号振荡器32输出的本地信号的电平、以及在混频器33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由此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  流。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以及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切换使用的控制信息。 
此处,在低噪声放大器31及混频器33中流动的电流,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在其内部所构成的双极晶体管的基极电压、及MOSFET的门极电压来进行控制。并且,如果减小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则接收电路3中的消耗电流也变小。反之,如果增大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则可以增大接收电路3中的消耗电流。这样,通过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可以控制接收电路3中的消耗电流。 
来自天线共用器7的接收信号被输入低噪声放大器31。低噪声放大器31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输入混频器33。低噪声放大器31根据电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改变在自身中流动的电流。本地信号振荡器32输出本地信号,该本地信号具有根据电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的电平。本地信号振荡器32输出的本地信号,输入到混频器33。因此,电流控制电路5通过控制本地信号的电平,来控制向混频器33的注入功率。混频器33将来自低噪声放大器31的接收信号和来自本地信号振荡器32的本地信号进行混频,而作为接收数据进行输出。混频器33根据来自电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改变在自身中流动的电流。 
图2是表示存储部6所存储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如图2中所示,控制信息对应于第1~第4模式,而定义在低噪声放大器31中流动的电流(以下称为LNA电流)、在混频器33中流动的电流(以下称为MIX电流)、以及本地信号的电平(以下称为LO电平)。第1模式是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第2~第4模式是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分别与发送频带相对应。这样,优选为,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被分为多个模式。 
图3是表示第2~第4模式的发送频带的图。在图3中,举例表示天线共用器7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Tx及接收频带Rx。如图3所示,第2模式表示发送频带Tx的中心频率附近的频带。第3模式表示第2模式所示频带的两端侧的频带。第4模式表示第3模式所示频带的两端侧的频带。如图3所示,在发送频带Tx中,越是端侧的频带、衰减量越小。  即,越是具有端侧的频带的频率的发送信号,越容易从天线共用器7漏泄到接收电路3。因此,如图2所示,设定作为控制信息的LNA电流、MIX电流、及LO电平,以使在与端侧的频带的频率相对应的模式中,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变大。具体地说,在使用了作为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第1模式的控制信息时的接收电路3中流过的电流最低,然后,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按照第2模式、第3模式、第4模式的顺序变大。 
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在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与未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在图2的例子中为第1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另一方面,在已发送发送信号时,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表示发送信号的频率的信号,识别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低噪声放大器31、本地信号振荡器32及混频器33,以便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 
在发送信号具有容易漏泄到接收电路3的频率时,通过增大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能够抑制干扰波。其理由如下。在低噪声放大器31中,当发送信号漏泄时,比能够以漏泄时的电流保持线性的极限的功率大的功率,输入低噪声放大器31。这样,低噪声放大器31进行非线性工作,结果、噪声电平上升,接收信号破坏。但是,当增大在低噪声放大器31中流动的电流时,低噪声放大器31进行线性工作,因此,即使发送信号漏泄,噪声电平也不会上升,结果、接收信号不会破坏。根据以上的观点,在控制信息中设定在与发送信号的频率相对应的模式下的低噪声放大器31中流动的电流。也可对混频器33说明同样的情况。并且,除了增大MIX电流之外,通过增大LO电平,也可以保持混频器33的线性。因此,在图2所示的控制信息中,LO电平对应于模式地变化。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对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因此可考虑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频率特性来抑制干扰波。并且,第1实  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不是如现有技术那样,在已发送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一律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而是根据发送频率来变更在接收更路中流动的电流的值。因此,控制接收电路,以便在不需要增大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发送频带中心附近,减少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在发送频带的中心附近,能够用将接收灵敏度的恶化控制在规格内的最小限度的电流、使接收电路工作,因此,可实现低消耗电流化、即低消耗功率化。 
另外,与发送信号的频率相对应地定义的控制信息,只要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来定义的,则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例子。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电流控制电路5对LNA电流、MIX电流及LO电平进行控制,但是,只要能够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控制对象并不限于这些。例如,电流控制电路5对LNA电流、MIX电流及LO电平中的至少1个进行控制,由此也可以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并且,电流控制电路5对指标进行控制,由此也可以控制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被分成了多个模式,但是也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功率分成多个模式。并且,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也可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分成多个模式。对各个模式定义用于对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在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输出的控制信号中,包含有关发送信号的功率的信息(例如放大率等)。例如,在W-CDMA中,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含从终端到基站的距离越远、越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的信息。因此,电流控制电路5可以识别发送信号的功率。电流控制电路5识别与发送信号的功率及/或频率相对应的模式的控制信息,根据该控制信息对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即可。具体地说,由于发送信号的功率越大、发送信号的漏泄也越大,因此,在存储部6存储有可以增加在接收电路3中流动的电流的控制信息。 
(第2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a的功能构成的  框图。在图4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具有同样功能的块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无线电路装置1a中,与无线电路装置1相比的不同点在于,电流控制电路5置换成电流控制电路5a,存储部6置换成存储部6a,接收电路3置换成接收电路3a,在接收电路3a中包括基带电路(BB电路)34,并增加了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 
存储部6a,在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中,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以及应接收的频率的信号的接收电平相对应,存储控制信息。即,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除了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外,还根据应接收的频率的信号的接收电平,而分成多个模式。 
基带电路34,将从混频器33输出的信号降到基带频带,进行增益控制及信道选择,并输出接收数据。 
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根据基带电路34输出的接收数据,检测希望波的接收电平。 
电流控制电路5a,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及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检测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识别当前的模式(发送信号的频率、功率、及希望波的接收电平),并从存储部6a读出与该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并根据该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为了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电流控制电路5a例如控制LNA电流、MIX电流及LO电平即可,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此,对发送信号的漏泄导致的接收灵敏度恶化的机理进行说明。接收灵敏度恶化的原因大体分有2个。1个是NF(Noise Figure:噪声指数)恶化,另1个是混合调制的干扰。在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对应于NF恶化的构成。在对接收电路3的低噪声放大器31及混频器33输入了大功率的发送信号漏泄时,低噪声放大器31及混频器33饱和、增益恶化,且基带及2次高次谐波附近的噪声(白噪声、1/f噪声)向接收频带进行变换,由此产生NF恶化。NF恶化可视为在接收电路3中产生的噪声电平的增加。因此,当接收的希望波信号的强度与噪声之比、即S/N成为某阈值以下时,接受灵敏度恶化而不能满足规格。 
在第2实施方式中,无线电路装置1a不仅考虑发送信号的频率,还  考虑接收信号中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及发送信号的功率,来对模式进行识别。对于各个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发送信号的功率,在存储部6a中设定用于对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以便能够防止接收灵敏度的恶化。因此,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1a,能够除了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频率特性之外,还考虑了发送信号的功率及希望波的接收电平,来抑制干扰波。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a,不是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已发送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一律增大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而是根据发送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以及希望波的接收电平,变更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的值。因此,在不需要增大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的情况(例如,希望波的接收电平高时、发送信号的功率小时、或发送信号的频率在发送频带的中心时等)下,控制接收电路3a,以使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变小。因此,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a,能够用将接收灵敏度的恶化控制在规格内的最小限度的电流使接收电路3a工作,因此,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即低消耗功率化。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以及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被分成多个模式,各个模式与控制信息赋予对应。但是,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也可以只根据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被分成多个模式。这时,存储部6a根据希望波的接收电平存储控制信息。在这种变形例中,例如优选将控制信息设定为,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越大、越难以产生接收灵敏度恶化,而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越小。具体的工作为,电流控制电路5a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并识别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检测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根据与该接收电平相对应的、在存储部6a中存储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 
另外,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所示,接收电路3a也可以是还包括AD变换器(ADC)35的构成。图5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a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在图5中,AD变换器35将从基带电路34输出的模拟信号作为输入,并进行AD变换  而变换成数字信号。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根据作为AD变换器35输出的数字信号的接收数据,检测希望波的接收电平。这样,可以进行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的数字化,并可以提高接收电平的检测精度。并且,可以实现电流控制电路5a的数字化,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b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在图6中,对于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或1a具有同样功能的块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无线电路装置1b中,与无线电路装置1相比的不同点在于,电流控制电路5置换成电流控制电路5b,存储部6置换成存储部6b,接收电路3置换成接收电路3a,在接收电路3a中包括基带电路(BB电路)34,增加了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并增加了滤波器10及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 
存储部6b,在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中,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应接收的频率的信号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信道(例如,希望波的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相对应,存储控制信息。即,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除了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以及应接收的频率的信号的接收电平之外,还根据干扰信道(例如,希望波的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分成多个模式。 
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根据基带电路34输出的接收数据,检测希望波的接收电平。 
滤波器10使混频器33输出的信号内、希望波周边的干扰信道的信号通过。以下,将干扰信道作为希望波的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图7是表示滤波器10的频率特性的一例的图。如图7中所示,滤波器10至少具有使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通过的频率特性。 
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对干扰信道的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因此,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对希望波的相邻通道及次邻接信道的接收电平进行检测。滤波器10及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选择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信号,而将该信号的接收  电平检测作为干扰接收电平,因此,可以说起到了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的功能。 
电流控制电路5b,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检测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来识别当前的模式(发送信号的频率、功率、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接收电平),并从存储部6b读出与该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根据该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为了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电流控制电路5b例如只要控制LNA电流、MIX电流以及LO电平即可,但是并不限于此。 
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作为发送信号漏泄导致的接收灵敏度恶化的原因有2个。在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对应于混合调制导致的干扰的构成。 
图8是用于说明混合调制导致的干扰的机理的图。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假定电平较高的发送信号漏泄到接收电路3a。并且,在希望波的相邻或次邻接信道的频率中,由天线接收到某一定电平以上的干扰波。这时,接收电路3a的3次非线性进行影响,在干扰波的周边重叠发送信号的振幅被2次方的信号。将接收电路3a的3次非线性进行影响而产生的信号称为混合调制。因此,在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较大时,如果在邻接或次邻接信道中存在混合调制,则混合调制导致的干扰变大。下面利用公式对上述内容进行说明。 
用式1的(a)表示由天线接收的干扰波。用式1的(b)表示漏泄的发送信号。因此,漏泄的发送信号的振幅为A2。 
(式1) 
x ( t ) = A 1 cos ω 1 t ( a ) + A 2 ( t ) cos ω 2 t ( b ) …(式1) 
用式2的y(t)表示由于接收电路3a的3次非线性而产生的混合调制。通过在y(t)中代入x(t),可以理解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如何影响混合调  制。如式2的(c)所示,可知在混合调制中包含将发送信号的振幅A22次方的值。因此,如上所述,可知在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较大时,混合调制导致的干扰变大。 
(式2) 
y ( t ) = α 1 x ( t ) + α 2 x 2 ( t ) + α 3 x 3 ( t ) . . .
= ( α 1 A 1 + 3 / 4 α 3 A 1 3 + 3 / 2 α 3 A 1 A 2 ( t ) 2 ( c ) ) cos ω 1 t + · · · …(式2) 
在第3实施方式中,无线电路装置1b考虑了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接收信号中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波接收电平,对模式进行识别。对于各个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接收信号中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波接收电平,在存储部6a中设定用于对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以便可以防止接收灵敏度的恶化。根据发送信号的功率、干扰波接收电平,可以推测混合调制的电平(参照式2)。因此,在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如下的信息,该信息用于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接收信号中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波接收电平,使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为适当值。即,根据希望波的电平与混合调制的电平之比,来决定满足接收灵敏度的规格的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和LO电平,因此在控制信息中包含这些信息。由此,无线电路装置1b可以根据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而抑制干扰波。并且,无线电路装置1b能够用将接收灵敏度的恶化控制在规格内的最小限度的电流,使接收电路3a工作,因此可以实现低消耗电流化、即低消耗功率化。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接收电平,被分成多个模式,各个模式与控制信息赋予对应。但是,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也可以只根据干扰接收电平分成多个模式。这时,存储部6b根据干扰接收电平存储控制信息。并且这时,如图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无线电路装置1b中省略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图9是表示在无线电路  装置1b中省略了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的功能构成的图。在这种变形例中,例如优选将控制信息设定为,干扰接收电平越大、越容易产生接收灵敏度恶化,而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越大。具体的工作为,电流控制电路5b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发送信号,并识别希望波附近接收电平检测电路11检测的干扰波接收电平,根据与该干扰波接收电平相对应的、在存储部6b中存储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 
并且,在图9所示的构成时,发送发送信号模式,也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干扰接收电平,分成多个模式。这时,存储部6b例如存储图10所示的控制信息。图10是表示存储部6b所存储的控制信息一例的图。图10中所示的控制信息对应于第1~第4模式地定义LNA电流、MIX电流、及LO电平。并且,在图10中,对于-50dBm以上、-60~-50dBm、-70~-60dBm、以及-70dBm以下的干扰波电平,分别定义不同的控制信息。这样,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也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干扰波总功率,分成多个模式。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1中所示,接收电路3a也可以是还包括AD变换器(ADC)35的构成。图11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b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在图11中,AD变换器35将从基带电路34输出的模拟信号作为输入,并进行AD变换而变换成数字信号。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根据作为AD变换器35输出的数字信号的接收数据,检测希望波的接收电平。由此,可以进行接收电平检测电路9的数字化,可以提高接收电平的检测精度。并且,可以实现电流控制电路5b的数字化,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控制。并且这时,作为滤波器10,也可以为由开关电容器等构成的离散时间滤波器的构成。离散时间滤波器是通过开关电容器等的时钟频率来决定滤波器的精度,所以可得到高精度的滤波器特性。 
另外,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发送发送信号时的模式,也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发送信号的功率、希望波的接收电平、以及干扰波接收电平这些不同的指标,至少分成2个模式。并且,该4个指标可自  由组合,组合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例子。 
另外,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包含以下的概念。 
基本上,通过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接收电路时的、在接收电路上流动的电流,比通过电流控制电路根据对应于未发送发送信息的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接收电路时的、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大即可。其原因是,在未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中,不存在由于发送信号漏泄到接收电路而产生的干扰,因此,可以预先将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较低地抑制。由此,可以实现接收待机时的低消耗电流化。 
电流控制电路,通过对从接收电路所包含的本机振荡器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进行控制,可以控制在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这时,根据与已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到混频路的注入功率,比根据与未发送发送信号的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到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大即可。这时,在未发送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低消耗电流化。具体地说,例如将存储部的控制信息设定为,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送信息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存储器所存储的控制信息,控制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越是与发送频带端侧的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越增大。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假设预先知道天线共用器7的接收滤波器种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而设定电流控制所用的控制信息。但是,天线共用器的衰减量随制造误差或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回避该问题,存在如下方法:对于制造误差,使存储部6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制造时检查天线共用器7的衰减量,根据该衰减量决定每个产品不同的控制信息,并使存储部6存储该控制信息。并且,对于周围温度的变化,在无线电路装置1中设置温度传感器,使存储部6预先存储对每个温度不同的控制信息,电流控制电路5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识别适当的控制信息,而对电流进行控制。 
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构成进行说明,该构成为,在无线电路装置的起动时或发送开始之前的学习期间,求出接收滤波器的发送频带中的衰减量。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c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在图12A中,对于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或1b具有同样功能的块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无线电路装置1c中,与无线电路装置1相比的不同点在于,电流控制电路5置换成电流控制电路5c,存储部6置换成存储部6c,接收电路3置换成接收电路3a,在接收电路3a中包括基带电路(BB电路)34,增加了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开关13、电阻14、以及控制部15。 
如果学习期间到来,则控制部15对于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输入指示使频率变化的同时输出发送信号的信号。变化的频率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与图3所示的各模式相对应的非连续的频率。 
开关13为,在由控制部15进行用于输出发送信号的指示时,切换开关以使天线共用器7和电阻14连接。由此,在控制部15使发送电路2输出发送信号时,天线共用器7的天线8侧的端子经由电阻14接地(终端)。电阻14的一端接地。由开关13及电阻14构成终端部。 
天线共用器7的天线8侧的端子经由电阻14而终端,由此发送信号不从天线输出。因此,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的不同,发送信号经由天线共用器7漏泄到接收电路3a。 
在学习期间,从基带电路34输出的信号是漏泄的发送信号。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在学习期间检测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并输入到电流控制电路5c。 
电流控制电路5c,识别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检测的发送信号的电平,并且根据发送信号控制电路4输出的信号,识别发送电路2输出的发送信号的电平。电流控制电路5c将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与发送电路2输出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比较。由此,电流控制电路5c可以识别发送电路2输出的发送信号衰减了何种程度。由此,电流控制电路5c可以对天线共用器7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电流  控制电路5c将测定的衰减量与发送信号的频率相对应地存储到存储部6c中。电流控制电路5c及存储部6c成为测定存储部。由控制部15、终端部、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以及测定存储部构成衰减量测定存储部,该衰减量测定存储部用于在学习期间,对天线共用器7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存储。 
图12B是表示存储部6c预先存储的控制信息(以下称事前控制信息)一例的图。如图12B所示,在存储部6c中预先对每个衰减量存储与各模式对应的LNA电流、MIX电流、以及LO电平。例如,在第2模式中,LNA电流对每个衰减量存储为A21~A2n。 
图12C是表示存储部6c所存储的、与由电流控制电路5c测定的衰减量相关的信息(以下称衰减量信息)的一例的图。如图12C所示,存储部6c与各个模式相对应地存储衰减量(Ri~Re)。 
在学习期间结束、并从天线8发送发送信号时,电流控制电路5c根据衰减量信息,识别各个模式的衰减量,并从事前控制信息中抽出与该衰减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 
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学习期间对接收滤波器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之后控制在接收电路3a中流动的电流。因此,提供一种无线电路装置1c,可以用与衰减量的差异或周围温度变化相对应的适当的电流来控制接收电路3a。 
另外,学习期间,除了在无线电路装置的起动时、或在发送发送信号之前到来以外,也可以在无线电路装置的工作时定期到来。 
另外,第4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第2及第3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3中所示,接收电路3a也可以是还包括AD变换器(ADC)35的构成。图13是表示在无线电路装置1c中、接收电路3a还包括AD变换器35的功能构成的图。在图13中,AD变换器35将基带电路34输出的模拟信号作为输入,并进行AD变换而变换成数字信号。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对作为数字信号的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由此,可以进行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12的数字化,可以提高漏泄的发送信号的电平的检测精度。并且,还可以进  行电流控制电路5c的数字化,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控制。 
(第5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1a、1b、1c使用的低噪声放大器31的构成例的电路图。图14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包括放大电路202、相位控制电路200、反馈电路201、DC断开电容器101、106、以及扼流圈电感器105。低噪声放大器31的特征为,通过相位控制电路200及反馈电路201的作用,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的相位差成为大约180度,其主要在高频带中使用。 
放大电路202,包括双极晶体管108、107、旁路电容器109、及偏置电路111、112,对从输入端子P1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而从输出端子P2输出。 
相位控制电路200包括电感器110。电感器110用于调整放大电路202的通过相位。相位控制电路200配置在放大电路202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并使通过放大电路202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反馈电路201,包括电阻103、电容器102、及DC断开电容器104,使通过的信号相位变化(例如,变化大约180度),并且将放大电路202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电阻103和电容器102用于调整反馈电路201的通过相位。 
图14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可以将相位变换了180度的2次高次谐波反馈到输入。即,可以将2次高次谐波负反馈到输入。并且,3次相互调制波的频率接近基波的频率f0。因此,该低噪声放大器31可以将相位变换了180度的3次相互调制波反馈到输入。即、可以将3次相互调制波负反馈到输入。 
这样,图14反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通过用电感器110调整放大电路202的通过相位,并用电阻103和电容器102调整反馈电路201的通过相位,由此,能够以简单构成将输入信号的基本波、3次相互调制波、及2次高次谐波负反馈到输入。并且,该低噪声放大器31,与现有的放大装置相比较,未使用条线及槽线。因此,即使是在微波段使用的,也能够容易地集成到半导体集成电路。 
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低噪声放大器31,通过使用相位控制电路200和反馈电路201来适当地调整反馈信号的相位,作为电路整体可以对输入信号的基波、3次相互调整波、及2次高次谐波进行负反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实现动态范围较宽的高频负反馈放大装置。 
图15是表示测定了图14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的高频特性时的结果的图。根据图15可知,在增大在低噪声放大器31中流动的电流时,功率增益、噪声指数(NF)大体一定,但失真特性(IIP3)得到了改善。失真特性的改善,意味着低噪声放大器31的线性得到了改善。因此,降低饱和导致的NF恶化、及混合调制的失真成分的产生。功率增益一定的原因为,由于电流增加而放大电路202增益增大的部分、反馈的量也相应增加,两者相互抵消。NF一定的原因为,将放大电路202的双极晶体管108、107的尺寸选择为电流依存性较小的最佳尺寸。IIP3改善的原因为,在放大电路202的输出中产生的IM3成分增加以反相反馈到输入的量,结果,从低噪声放大器31输出的IM3的压制量增加。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电路装置1、1a、1b、1c使用的混频器33的构成例的电路图。图16所示的混频器33,是使用差分对作为频率变换装置而构成的。图16中所示的混频器33具有放大电路404、相位控制电路403、反馈电路402、频率变换电路401、DC断开电容器301、302、310、311、327、328、以及扼流圈电感器303、304。 
放大电路404,配置在从输入端子P1+及P1-到输出端子的路径上,对从输入端子P1+及P1-输入的信号(差分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电路404,包括被级联连接的双极晶体管319、320、被级联连接的双极晶体管电路321、322、及偏置电路323、324。 
相位控制电路403,配置在放大电路404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使通过放大电路404的信号的相位变化。相位控制电路403包括串联连接的电感器325、326。 
反馈电路402配置在放大电路404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使通过的信号的相位变化,并将放大电路404的输出反馈到放大电路404的输入中。反馈电路402,包括并联连接的电阻314及电容器313、DC断开电容器  315、并联连接的电阻317及电容器318、以及DC断开电容器316。 
频率变换电路401,对由放大电路404放大的信号频率进行变换。频率变换电路401,包括双极晶体管对306、307、双极晶体管对308、309、DC断开电容器305、及偏置电路312。 
图16所示的混频器33的放大部分,与图14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图16所示的混频器33可得到与图14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同样的效果。 
这样,第5实施方式中的低噪声放大器31和混频器33,即使增大电流也不会改变功率增益、噪声指数。结果,不需要较大地变更无线电路装置的电平图。并且,通过增大电流,可改善失真特性,并降低NF恶化或混合调制干扰导致的接收灵敏度恶化。 
另外,图14及图16所示的低噪声放大器31及混频器33在日本特开2003-289226号中详细公开。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电路装置,可以用作同时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电路装置,并特别适合于在便携电话或无线LAN等无线通信机器的无线电路部等中使用。 

Claims (20)

1.一种无线电路装置,用于发送接收无线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天线,发送接收上述无线信号;
发送电路,输出发送信号;
接收电路,输入接收信号;
天线共用器,将上述发送电路输出的上述发送信号供给上述天线,并且将上述天线接收的上述无线信号作为上述接收信号输入上述接收电路;
发送信号控制电路,利用控制信号来控制上述发送电路应输出的上述发送信号;
存储部,与上述发送电路未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的非发送模式、及上述发送电路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的至少2个发送模式相对应,存储对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以及
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上述存储部所存储的上述非发送及发送模式分别相对应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上述电流控制电路,
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根据与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在未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根据与上述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存储部的上述控制信息设定为,越是与发送频带端侧的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所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越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功率而不同的模式;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上述发送信号的功率,根据与该功率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希望波的上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接收电平检测电路;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
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并识别上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上述接收电平,根据与该接收电平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还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而不同的模式;
上述电流控制电路,还识别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并根据与上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接收电平、以及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上述希望波周边的干扰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还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以及上述干扰信道的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
上述电流控制电路,还识别上述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上述干扰接收电平,并根据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及功率、上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接收电平、以及上述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希望波周边的干扰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的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干扰接收电平而不同的模式;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是否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并识别上述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检测的上述干扰信道的干扰接收电平,根据与该干扰接收电平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干扰接收电平检测电路,选择上述希望波的邻接信道及次邻接信道的信号,将该信号的接收电平作为干扰接收电平进行检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上述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上述接收电路时的、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比通过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与上述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上述接收电路时的、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流控制电路,通过对从上述接收电路所包含的本机振荡器向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进行控制,来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上述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上述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比根据与上述非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而输入上述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相对应的上述发送模式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向上述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
将上述存储部中的上述控制信息设定为,越是与发送频带端侧的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所对应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向上述混频电路的注入功率越增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2个发送模式是根据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而不同的模式;
还具有衰减量测定存储部,该衰减量测定存储部用于在学习期间对上述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进行测定,并存储为衰减量信息;
上述衰减量测定存储部包括控制部、终端部、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上述电流控制电路以及上述存储部;
上述存储部,根据上述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预先将与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控制信息存储为事前控制信息;
在已发送上述发送信号时,上述电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上述发送信号控制电路的上述控制信号,识别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并根据与该频率、和与该频率相对应的衰减量相对应的上述控制信息,控制在上述接收电路中流动的电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学习期间,是上述无线电路装置的起动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学习期间,在上述无线电路装置的工作时定期地到来。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学习期间,在上述无线电路装置中、在发送上述发送信号之前到来。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学习期间,使上述发送电路一边改变频率一边输出上述发送信号;
上述终端部,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发送电路输出上述发送信号时,使上述天线共用器的上述天线侧的端子为终端;
上述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发送电路输出上述发送信号时,对漏泄到上述接收电路的上述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
还具有测定存储部,该测定存储部将上述发送信号漏泄检测电路检测的上述发送信号电平、与上述发送电路输出的上述发送信号的电平进行比较,测定上述天线共用器的接收滤波器中的发送频带的衰减量,并将测定的上述衰减量与上述发送信号的频率相对应地进行存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收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
上述低噪声放大器具有:
放大电路,配置在从输入端子到输出端子的路径上,对从上述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
反馈电路,配置在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边使通过的信号的相位变化,一边使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出反馈到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入;以及
相位控制电路,配置在上述放大电路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使通过上述放大电路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收电路包括混频电路;
上述混频电路具有:
放大电路,配置在从输入端子到输出端子的路径上,对从上述输入端子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
频率变换电路,对由上述放大电路放大的信号的频率进行变换;
反馈电路,配置在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边使通过的信号的相位变化,一边将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出反馈到上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以及
相位控制电路,配置在上述放大电路的调整端子和接地之间,使通过上述放大电路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CN2006800326870A 2005-10-17 2006-10-13 无线电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8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2100 2005-10-17
JP302100/2005 2005-10-17
PCT/JP2006/320485 WO2007046303A1 (ja) 2005-10-17 2006-10-13 無線回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8691A CN101258691A (zh) 2008-09-03
CN101258691B true CN101258691B (zh) 2012-06-06

Family

ID=37962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268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8691B (zh) 2005-10-17 2006-10-13 无线电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57703B2 (zh)
JP (1) JP5084511B2 (zh)
CN (1) CN101258691B (zh)
WO (1) WO20070463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4569B2 (ja) * 2008-03-24 2014-05-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受信機
US8565669B2 (en) * 2008-06-02 2013-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reduction in a transceiver
US8571510B2 (en) * 2008-08-18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 linearity low noise receiver with load switching
JP2010273069A (ja) * 2009-05-21 2010-12-02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受信器、送受信器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US8571489B2 (en) * 2010-06-03 2013-10-29 Broadcom Corporation Front end module with tone injection
WO2012073405A1 (ja) 2010-11-30 2012-06-07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送受信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666985B2 (ja) * 2011-05-16 2015-02-1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ダウンコンバータ、ダウンコンバータic、およびダウン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EP2731265B1 (en) * 2011-07-08 2021-04-07 NEC Corporation Reception device, and gain control method
CA2814303A1 (en) 2013-04-26 2014-10-26 Cellphone-Mat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US10156860B2 (en) 2015-03-31 2018-12-18 Skyworks Solutions, Inc. Pre-charged fast wake up low-dropout regulator
JP2018164183A (ja) * 2017-03-24 2018-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歪補償方法
CN112217529B (zh) * 2019-07-09 2023-07-2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降低无线传输数字信号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JP2022073733A (ja) * 2020-11-02 2022-05-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信号送受信回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4163A (zh) * 1996-01-25 1999-04-14 艾利森公司 具有改进助听兼容性的时间双工无线电话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66C (zh) * 1997-03-12 2003-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共用器
JP3475037B2 (ja) 1997-03-14 2003-12-0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機
JP3415431B2 (ja) 1998-03-20 2003-06-09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受信機とその受信高周波ユニット及び制御ユニット
JP2001223514A (ja) * 2000-02-09 2001-08-17 Sony Corp 携帯用通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の指向性制御方法並びにアンテナ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7016654B1 (en) * 2001-04-30 2006-03-21 Engim, Inc. Programmable power-efficient front end for wire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2003283361A (ja) 2002-03-22 2003-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受信装置、無線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媒体
JP3929031B2 (ja) * 2002-03-28 2007-06-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増幅装置
JP3783684B2 (ja) * 2003-01-30 2006-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4086696B2 (ja) * 2003-03-31 2008-05-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機におけるrssi提示装置、無線受信機におけるrssi提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77648A (ja) * 2004-03-24 2005-10-0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内の電力供給を制御する方法
US20070030095A1 (en) * 2005-08-05 2007-02-08 Mitsutaka Hikita Antenna duplexer and wireless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4163A (zh) * 1996-01-25 1999-04-14 艾利森公司 具有改进助听兼容性的时间双工无线电话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35966A 2004.08.19
JP特开2005-277648A 2005.10.0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4511B2 (ja) 2012-11-28
US20090104951A1 (en) 2009-04-23
CN101258691A (zh) 2008-09-03
WO2007046303A1 (ja) 2007-04-26
US7957703B2 (en) 2011-06-07
JPWO2007046303A1 (ja) 200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8691B (zh) 无线电路装置
US7515880B2 (en) Variable gain frequency multiplier
US5832373A (en) Output power control device
CN100593912C (zh) 发送装置及无线通信设备
KR101625265B1 (ko) 무선 주파수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감쇠시키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6741867B1 (en) Non-linear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circuit, transmitter device to be employed in the sam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unit
CN101018376B (zh) 用于处理信号的收发装置和方法
US8095082B2 (en) Dual band radio frequency transmitter
US6766156B1 (en) Radio transmitter-receiver, high-frequency radio receiver, and control unit
CN101036288B (zh) 双重偏置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KR100969221B1 (ko) 배터리 전압 모니터를 사용하여 전력 증폭기의 전송 전력을최적화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010051695A (ko) 송수신기 및 이동 통신기
KR20080045128A (ko) 증가된 동적 범위 진폭 제어를 갖는 극성 루프 무선주파수(rf) 송신기
JPH08223075A (ja) 無線装置の電力の調整と送信信号の直線化とを行う方法及び回路
US6043721A (en) Dual band amplifier
US7499692B2 (en) Receiving circuit,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using the receiving circuit
PL195104B1 (pl) Sposób sterowania wzmacniacza mocy
US598282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US6229797B1 (en) Circuit for eliminating external interference signals i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obile phone
KR100267343B1 (ko) 부호분할 다중 접속방식 단말기의 외부 간섭신호 제거장치 및 방법
CN202565256U (zh) 30~3000MHz超短波接收机
JP2004363862A (ja) アンテナ切り替え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JP2003283361A (ja) 無線受信装置、無線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媒体
US20070132512A1 (en)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JP2005079991A (ja) 無線受信回路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無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