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1346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1346B
CN101241346B CN2008100823893A CN200810082389A CN101241346B CN 101241346 B CN101241346 B CN 101241346B CN 2008100823893 A CN2008100823893 A CN 2008100823893A CN 200810082389 A CN200810082389 A CN 200810082389A CN 101241346 B CN101241346 B CN 1012413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main shell
contact element
handling
gui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23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1346A (zh
Inventor
森敬贵
广濑笃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803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4382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1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1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1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1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一个带有两个侧壁的主外壳;形成在该侧壁上的下引导槽;一个由该引导槽引导以安装在主外壳上或从该主外壳上拆卸的处理墨盒;以及一个杆,该杆由一个安装在主外壳上的轴在靠近一个侧壁上的下引导槽的位置上可旋转地支撑。当该杆旋转时,一个设置在杆一端的伸出部伸入到下引导槽内,并与设置在处理墨盒上的固定轮毂配合,从而防止处理墨盒在与在主外壳内安装该处理墨盒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激光打印机的成像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可拆卸处理墨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激光打印机和其他成像装置中采用的处理墨盒在本领域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例如在平10-254328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文件中披露了这样的装置。这种处理墨盒包括一个容纳感光鼓和充电器的感光单元、一个包括显影辊的显影部和一个装有显影剂(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该处理墨盒可从成像装置的主外壳上拆除,以进行维护、清理卡纸等等。
该处理墨盒穿过形成在主外壳上的开口而插入,并通过形成在主外壳内部上的导轨而被引导到成像位置。一根弹簧设置在主外壳上,用于把处理墨盒拉入到成像装置内。当该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时,该弹簧防止墨盒未停在成像位置,并把该墨盒固定在正确位置。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弹簧的推力把处理墨盒引导到上述传统装置中的最终成像位置,该处理墨盒很难安装在成像装置并从该装置中拆卸。具体地说,当安装处理墨盒时,使用者不得不特别吃力地推动墨盒,以克服弹簧的推力。特别是当处理墨盒从该主外壳上拆卸时,通过对设置在处理墨盒的侧面上的伸出部在与拆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推力,该弹簧把阻力施加给处理墨盒。结果,该处理墨盒不能轻易地拆卸。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减少弹簧的推力。然而,较小的推力可导致处理墨盒不能达到预定成像位置。另外,由于弹簧必须安装在形成在主外壳上的导轨上,因此,由于其中部件数目增加,主外壳的结构变得更复杂。
针对上述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成像装置,该装置具有一个简单的结构,并便于处理墨盒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外壳上以及处理墨盒从其中平稳地拆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该成像装置中的处理墨盒。
为了得到上述和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主外壳;一个处理墨盒;一个墨盒齿轮;一个驱动齿轮和一个限制部。处理墨盒具有感光主体并能安装到在主外壳内限定的成像位置以及从该位置拆卸。该墨盒齿轮位于处理墨盒上并设置在该感光主体上。驱动齿轮位于主外壳上并能与墨盒齿轮配合,以把驱动力传递到墨盒齿轮上。限制部设置在主外壳上,并能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当驱动齿轮与墨盒齿轮配合以把驱动力传递到墨盒齿轮时,在限制位置的限制部限制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成像位置中移出,而在非限制位置的限制部取消了在处理墨盒上的运动的限制。
这就确保了处理墨盒能安装在主外壳上并从该主外壳上拆卸。
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操作部,该操作部可允许使用者把限制部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来切换。
这就确保了使用者能操作该操作部,以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切换该限制部。
或者,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固定到主外壳上的主外壳盖。该主外壳在其一侧具有一个前板,该前板垂直延伸并朝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一个开口形成在该前板上,用于接纳该处理墨盒,该开口通过主外壳盖来暴露或覆盖。
通过打开主外壳盖,以暴露在成像装置的前侧的开口,就能通过该开口,在大致平的或水平安装状态把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装置内,或者从该装置拆除。同时还能在不管该处理墨盒重量如何的情况下安装和拆除该处理墨盒。
该主外壳可具有一个从该开口延伸到成像位置的引导槽,以把处理墨盒从开口引导到成像位置,该引导槽直线延伸,以通过一个单一动作使处理墨盒在安装方向上被安装。
因此,很容易把该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位置。或者,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固定到主外壳上的主外壳盖,该主外壳盖能在主外壳上面打开,从而使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或者从该主外壳上拆除,该主外壳盖能关闭在该主外壳上。其中当该主外壳盖打开时,限制部切换到非限制位置,而当该主外壳盖关闭时,限制部切换到限制位置。
通过只打开和关闭主外壳盖,使用者就能在非限制位置和限制位置之间切换限制部。
优选的是,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之一带有突起状接触件和能与该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中的一个,而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中另一个带有突起状接触件和弹性接触件中的另一个。当主外壳盖关闭时,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中。
当主外壳盖关闭时,通过突起状接触件和弹性接触件之间的接触,该主外壳盖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弹性接触件的弹性,以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而没有采用弹簧来把该处理墨盒引导到成像位置。因此,该处理墨盒在被推入到成像位置时,不需要通过一个大到足以抵抗弹簧推力的力来被推动。所以,处理墨盒可以轻易地被推进成像位置。
由于没有设置弹簧在安装方向来推动处理墨盒,当该处理墨盒从主外壳上拆除时,该处理墨盒不会产生任何阻力。因此,该处理墨盒可平稳地从该主外壳上拆除。
例如,该主外壳盖可具有一个突起状接触件,而处理墨盒具有一个能与该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当主外壳盖关闭时,该突起状接触件与该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内。
利用这种结构,当设置在主外壳盖上的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时,该处理墨盒被推向成像位置。通过利用弹性接触件来代替把处理墨盒引导到成像位置的弹簧,就不需要用克服弹簧推力的力来按压该处理墨盒。在这里,该处理墨盒能容易地推到成像位置。另外,通过不采用弹簧,当从主外壳拆除时,该处理墨盒不会产生任何阻力,从而使处理墨盒平稳地从该主外壳上拆除。
该处理墨盒具有弹性接触件。因此,即使经过多年的使用,弹性元件变得疲劳和损坏,则损坏的处理墨盒也因是消耗品而能用新的替换。
优选的是,引导槽形成在主外壳的两侧面上,用于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内或从该主外壳拆卸时引导该处理墨盒。
利用这种结构,主外壳盖在安装方向沿着形成在主外壳上、用于安装和拆除处理墨盒的引导槽推动处理墨盒。因此,该处理墨盒可平稳地推到成像位置。
优选的是,终端引导槽形成在引导槽末端的主外壳两个侧面上,以在水平方向延伸,同时通过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主外壳盖沿着终端引导槽把处理墨盒推到成像位置上。
利用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该主外壳盖在安装方向沿着水平终端引导槽推动该处理墨盒到成像位置。使用者推动该主外壳盖,该主外壳盖随后把该处理墨盒推到成像位置,而不管处理墨盒重量如何。使用者可用一个单一动作、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沿着水平终端引导槽朝成像位置推动处理墨盒。这就确保了使用者可轻易把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位置。
优选的是,该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朝向与安装方向相反方向的表面的下端。
很容易制造生产处理墨盒的模具。另外,该处理墨盒的宽度尺寸比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侧面可能情况要小,其中。这就确保了处理墨盒容易安装在主外壳上,同时弹性接触件不被主外壳所绊住。
优选的是,主外壳带有一个可旋转地支撑主外壳盖一端的支撑轴;并且突起状接触件位于这样一个位置,该位置位于支撑轴和主外壳盖的一个自由端之间,而且当处理墨盒安装到该主外壳时,该自由端与弹性接触件相对。
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配合机构,当主外壳盖关闭在主外壳上时,该机构使主外壳盖与主外壳配合。能与主外壳配合的配合机构的一部分位于主外壳盖的自由端上,并比突起状接触件更远离支撑轴。
利用这种结构,当利用配合机构将主外壳盖关闭在主外壳上时,该主外壳盖可与主外壳配合。另外,通过在与弹性接触件相对的位置设置突起状接触件,其中该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的下端,则相对于弹性接触件的预定位置从支撑轴到突起状接触件的距离可最小化。因此,突起状接触件只需要随着主外壳盖的旋转而在圆周方向上旋转一个较短距离。结果,弹性接触件当被突起状接触件推动时,只弹性偏移少量距离,从而提高了弹性接触件的耐用度。
或者,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配合机构,当主外壳盖关闭时,得到主外壳盖与主外壳配合的配合状态,当该主外壳盖处于关闭状态时,该配合机构保持该配合状态。该突起状接触件在安装方向推动处理墨盒,同时使该弹性接触件弹性变形,直到配合机构达到配合状态。在配合机构得到配合状态后,该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分开,同时该配合机构保持该配合状态。
当主外壳盖关闭在主外壳上时,该突起状接触件在安装方向推动该处理墨盒,同时使弹性接触件弹性变形,直到配合机构达到配合状态。在配合机构达到配合状态时,在突起状接触件和弹性接触件之间形成了一个间隙,其中该突起状接触件设置在主外壳盖上,而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上。因此,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分开,能防止在主外壳2一侧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处理墨盒上。结果,处理墨盒很容易保持在固定的对准位置。这种结构也防止了应力持续施加到弹性接触件上。
优选的是,该配合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主外壳盖上的配合钩,该配合钩具有一个钩形末端和一个与该钩形末端连续形成的配合凹口;以及一个设置在主外壳上的配合爪,该配合爪能在配合钩的钩形末端上面滑动,并与该配合凹口配合。
当关闭主外壳盖时,设置主外壳盖上的配合钩的钩端与配合爪的一个端部接触。当主外壳盖完全关闭时,配合爪从该位置在配合钩的钩端上面滑动,并配合在配合凹口内,该凹口与钩端连续形成,从而使配合钩和配合爪之间具有可靠的配合。
优选的是,一对弹性接触件分别设置在处理墨盒的一对相对末端上,其沿着与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限定。
该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的两端,从而在主外壳盖上的突起状接触件与处理墨盒的两端接触。因此,一个力在与插入处理墨盒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施加到该处理墨盒上,并避免这样的扭矩产生,其中该扭矩可以使处理墨盒在平行于插入方向平面的平面内旋转。结果,处理墨盒可稳定地安装在成像位置。
优选的是,当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时,连接该对弹性接触件的直线与水平方向平行。
当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时,连接弹性接触件的直线是水平的。这样就容易设计在处理墨盒上弹性接触件的结构。一个力在与插入处理墨盒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施加到该处理墨盒上,并避免另一个扭矩产生,其中该扭矩可以使处理墨盒在垂直于插入方向平面的平面内旋转。结果,处理墨盒可稳定地安装在成像位置。
优选的是,该主外壳带有一个可旋转地支撑主外壳盖的支撑轴,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上时,连接该对弹性接触件的直线平行于支撑轴。
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上时,连接一对弹性接触件的直线与轴平行,其中该弹性接触件设置在处理墨盒的两侧上。这样,在从该对弹性接触件传递到突起状接触件上的负载大小没有区别。因此,能避免可在与处理墨盒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使轴弯曲的扭矩产生,从而提高了主外壳盖的耐用度。另外,施加到处理墨盒上插入力在两侧是均匀的,从而使处理墨盒能够稳定安装。
优选的是,该突起状接触件具有一个接触表面,当该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以及主外壳盖关闭时,该接触表面朝向弹性接触件,该接触表面的一部分与弹性接触件接触。
由于突起状接触件的接触表面只有一部分与弹性接触件接触,因此,该突起状接触件的耐用度得到增强。
优选的是,当突起状接触件的接触表面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表面接触时,该主外壳盖位于一个旋转角度位置,该位置可使突起状接触件的接触表面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表面平行。
突起状接触件的接触表面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表面以这样一种状态接触,在该状态,突起状接触件的接触表面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表面平行。因此,能避免在任何接触部位应力集中。也可避免使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变形或损坏。
优选的是,该突起状接触件为大致的带圆边缘的长方体形状。
在突起状接触件后端上左右边缘是圆形的,从而没有锋利边缘,从而避免了突起状接触件以及弹性接触件之间的点或线接触。结果,防止了突起状接触件或弹性接触件的变形或损坏,提高了这些部件的耐用度。
优选的是,该主外壳包括一个带有开口的前板,处理墨盒经过该开口插入到该主外壳上,并从该主外壳拆卸,该前板与处理墨盒的安装方向交叉。
该处理墨盒可经过形成在前板上的开口插入到主外壳上以及从该主外壳上拆除。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主外壳;一个处理墨盒、一个主外壳盖、一个驱动齿轮和一个杆。该主外壳具有一对侧壁,在该对侧壁之间的主外壳上限定了一个成像位置。该处理墨盒具有一个感光主体并能安装到成像位置以及从该位置拆卸。该处理墨盒还具有一个墨盒齿轮,该墨盒齿轮设置在处理墨盒上,以驱动感光主体。该主外壳盖固定到主外壳上,并能在该主外壳上打开和关闭,该主外壳盖在主外壳上打开,以使处理墨盒安装在该主外壳上并从该主外壳上拆卸。该驱动齿轮设置在主外壳上,可以与墨盒齿轮配合,并在向前和向相反方向旋转,以把驱动力传递到墨盒齿轮上。引导槽形成在主外壳侧壁上。每个引导槽形成在相应的侧壁上,每个引导槽把处理墨盒引导到成像位置上,以把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位置,每个引导槽引导处理墨盒,将其从成像位置移出主外壳。该杆支撑在主外壳上并位于至少一个侧壁上的一个引导槽附近,该杆具有一个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切换。当该主外壳盖处于关闭位置时,该限制部位于限制位置,而当驱动齿轮以相反方向旋转时,在限制位置的限制部限制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成像位置中移出。在非限制位置的限制部取消了在处理墨盒上的运动的限制。
当出现卡纸时,或者当进行维修操作时,该驱动齿轮以相反方向旋转。结果,一个力作用在处理墨盒上,试图把处理墨盒从成像位置中移出。然而,在限制位置的限制部可防止处理墨盒从成像位置移出。这就确保了驱动齿轮和墨盒齿轮决不脱开。当驱动齿轮和墨盒齿轮啮合时,不用担心由于齿轮齿打滑而产生的噪音或损坏。
优选的是,在成像过程中,驱动齿轮以向前方向旋转,从而使在成像位置的处理墨盒接纳一个力,以在安装方向移动该处理墨盒。
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该主外壳上的轴,该杆固定到该轴的一个末端上。
杆和轴的结构比一对杆安装到轴两端的想象情况更简单。在主外壳上需要较少部件。
该成像装置可还包括一个连接该杆一端上的连接件,该连接件使主外壳盖打开和关闭,该杆随着主外壳盖一起运动。
在成像过程中,当主外壳盖处于关闭状态时,该杆处于限制状态。当驱动齿轮以相反方向旋转时,该杆可防止处理墨盒从成像位置中移出。在非成像过程中,当主外壳盖处于打开状态时,该杆处于非限制状态。该处理墨盒可从主外壳中移出。
优选的是,该杆位于引导槽附近,该引导槽设置在主外壳的一个侧壁上,该驱动齿轮设置在相对靠近一个侧壁而远离另一个侧壁的位置上。
在靠近驱动齿轮附近的一个位置上,该处理墨盒接收这样一个力,该力限制该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相反方向上从成像位置中移出。这就减少了通过该力产生的试图使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的扭矩。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优选的是,该主外壳具有一个前板,该前板朝向与处理墨盒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一个开口形成在该前板上,处理墨盒经过该开口安装到主外壳上。
该处理墨盒可通过该开口安装在主外壳上并从该主外壳移出。
优选的是,该处理墨盒包括一个伸出部,该伸出部从该处理墨盒的两个侧面在垂直于处理墨盒安装方向的方向上伸出,并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上时接纳在引导槽内,并且在限制位置的限制部与在处理墨盒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的伸出部配合。
利用这种结构,杆与伸出部配合,其中该伸出部从处理墨盒的侧面在与处理墨盒安装方向相对的方向上伸出。该处理墨盒结构比这种想象情况中的要简单,其中该情况为,杆与从该处理墨盒的朝向与安装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面突出的可能伸出部配合。另外,该杆设置在主外壳的左侧板附近,而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
优选的是,该处理墨盒包括一个压紧辊轴,该轴在垂直方向上向前从处理墨盒移出,或者退回到该处理墨盒内,该压紧辊轴沿着引导槽被引导。
压紧辊轴可从处理墨盒垂直移出或退回到该处理墨盒内。因此,当处理墨盒沿着引导槽安装或拆卸时,处理墨盒的垂直移动被压紧辊轴的垂直移出和退回所吸收。因此,该处理墨盒能以稳定状态可靠地安装在主外壳内。
优选的是,该伸出部相对于处理墨盒的安装方向置于压轮轴的上游,并固定到处理墨盒的侧面上。
在该处理墨盒沿着引导槽被压紧辊轴引导到成像位置后,伸出部与杆配合。另外,由于伸出部固定到处理墨盒的侧面,处理墨盒的结构比这样一个可能情况更简单,该可能情况为,伸出部固定在处理墨盒朝向安装方向对方向的端面上。
优选的是,该杆形成了一个引导槽的一部分,当限制部处于非限制位置时,用来引导伸出部。
因此,该杆成为该引导槽的延伸,从而有利于实现把处理墨盒安装在主外壳上或者从该主外壳上拆除该处理墨盒的稳定操作。
优选的是,该处理墨盒还包括一个容纳在其中的显影部,该显影部用于在感光主体上呈现出静电潜像。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可旋转地设置在主外壳上的分离凸轮,该分离凸轮用于使显影部和感光主体相互分离,该分离凸轮可与处理墨盒的一部分配合。当分离凸轮与处理墨盒的一部分配合时,通过引导槽和伸出部的配合,该处理墨盒被限制不能在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为了使显影辊与感光鼓彼此分开,该分离凸轮与处理墨盒的一部分配合。然而,引导槽和伸出部的配合防止了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处理墨盒的安装状态可保持稳定。
优选的是,杆固定到支撑该分离凸轮的一个轴上。
带有轴、杆和分离凸轮的该主外壳可更紧凑。
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安装在一个侧壁上的轴承,该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轴的一个末端上,该末端与安装杆的另一个末端相对,该轴承具有一个顶面,该顶面的形状设计成形成引导槽底面的一部分。
通过该轴承的一部分,该引导槽延伸得更远,从而有利于处理墨盒相对于主外壳稳定地安装和拆除。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主外壳、一个主外壳盖和处理墨盒。该主外壳在其中具有一个成像位置。该主外壳盖固定到主外壳上,并能在该主外壳上打开和关闭。该处理墨盒可安装在主外壳内的成像位置上,或者从该位置拆卸。该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之一带有突起状接触件和与该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之一,而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中另一个带有该突起状接触件和弹性接触件中的另一个。当主外壳盖关闭时,该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主外壳、一个主外壳盖和一个处理墨盒。该主外壳在其中具有一个成像位置。该主外壳盖固定到主外壳上,并能在该主外壳上打开和关闭,该主外壳盖具有一个突起状接触件。该处理墨盒可安装在主外壳内的成像位置上,或者从该位置拆卸,该处理墨盒具有一个可与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当主外壳盖关闭时,该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墨盒,通过打开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主外壳上的主外壳盖,该处理墨盒能安装在成像装置上或者从该成像装置上拆卸。该处理墨盒包括:一个感光主体;一个对形成在感光主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以及一个弹性接触件。当处理墨盒安装在成像装置内以及主外壳盖关闭时,该接触件与主外壳盖的一部分接触。当主外壳盖关闭时,该主外壳盖与弹性接触件接触,从而把处理墨盒推到成像装置中的预定位置。
通过打开主外壳盖,该处理墨盒可安装到成像装置上以及从该装置上拆除。当主外壳盖关闭时,该主外壳盖与处理墨盒的弹性接触件接触,从而把处理墨盒推到成像装置中的预定位置。
该处理墨盒还包括一个形成在接纳分离凸轮的空间上的外壁,该分离凸轮设置在成像装置上,用于使感光主体与显影单元分离。形成在外壁上的空间在与处理墨盒安装在成像装置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开放。该弹性接触件在朝向该空间的位置形成在外壁上。
通过这种方式,该空间形成在处理墨盒的外壁上,用于把分离凸轮接纳在其中,同时弹性接触件形成在外壁上,便于制造形成该处理墨盒的模具。
优选的是,该弹性接触件设计成舌状件,该舌状件由形成在外壁上的一对狭缝所限定。
附图说明
从阅读下面结合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总体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激光打印机外部透视图;
图3为其中主外壳盖打开时、图1中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4为当主外壳盖的盘盖打开时、图1中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5(a)为示出了在激光打印机中采用的处理墨盒的平面图;
图5(b)为示出了图5(a)中处理墨盒的正视图;
图5(c)为示出了图5(a)中处理墨盒的侧视图;
图5(d)为示出了图5(a)中处理墨盒的轮廓外形的侧面图;
图6为示出了引导槽的侧视图,其中该引导槽形成在激光打印机主外壳的左侧板内侧上;
图7(a)、图7(b)和图7(c)为示出了安装通道的侧视图,处理墨盒沿着该通道安装在激光打印机的主外壳上,其中图7(a)示出了该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前的状态,图7(b)示出了将处理墨盒插入到主外壳时的状态,而图7(c)示出了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内的成像位置时的状态;
图8(a)为示出了当主外壳盖推动处理墨盒时、主外壳盖和处理墨盒之间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8(b)为图8(a)中的一部分VIIIb的详细视图;
图8(c)为图8(a)中的一部分VIIIc的详细视图;
图9(a)为示出了当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位置时、主外壳盖和处理墨盒之间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9(b)为图9(a)中的一部分IXb的详细视图;
图9(c)为图9(a)中的一部分IXc的详细视图;
图10(a)为示出了设置在主外壳盖上的突起状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0(b)为沿着图10(a)Xb-Xb线的剖面图,其中示出了突起状接触件的圆边缘;
图11(a)为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下左侧板和主外壳盖的侧视图;
图11(b)为示出了处于关闭状态下左侧板和主外壳盖的侧视图;
图12为示出了安装在成像位置的处理墨盒的侧视图;
图13为示出了与一个驱动齿轮啮合的感光鼓墨盒齿轮的侧视图;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为示出了分离凸轮的操作的侧视图,其中图14(a)示出了分离凸轮和处理墨盒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b)示出了分离凸轮和一部分处理墨盒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这部分由处理墨盒的外板包围,以及图14(c)示出了分离凸轮和在处理墨盒中显影盒的位置关系;以及
图15为示出了导槽形状的侧视图,其中该导槽形成在主外壳右侧板的内侧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参照附图的同时,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个成像装置,其中相同零件和部件用相同标号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
在下面描述中,表达词语“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右侧”和“左侧”用来限定当激光打印机1位于要使用取向时的各个部分。
该激光打印机1利用电子照相成像技术来形成图像。进给部分4和成像部分5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的盒状主外壳2内。该进给部分4用于进给纸张3(记录介质)。该成像部分5用于在提供的纸张3上形成想要的图像。
图1为激光打印机1的侧剖面图。在下面描述中,在图1中的左侧将称为激光打印机1的前面,同时右侧将指激光打印机1的后面。另外,图1中的上侧将表示激光打印机1的顶部,同时,底侧指激光打印机1的底部。另外,图1中的近侧指激光打印机1的右侧,同时,远侧指激光打印机1的左侧。
进给部分4位于主外壳2的下部,并包括:一个纸张供应盘6、一个纸张进给机构7、一个纸张压板8、一个第一传送部9、一个第二传送部10和对位辊11。纸张供应盘6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外壳2上。纸张进给机构7设置在纸张供应盘6的一端。纸张压板8安装在纸张供应盘6中。该第一传送部9和第二传送部10相对于纸张3被传送的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纸张进给机构7的下游位置。该对位辊11在纸张传送方向上设置在第一传送部9和第二传送部10的下游。
该纸张供应盘6是上面开口的盒子形状,使得可以将一摞纸张3容纳在其中。该纸张供应盘6可水平地从主外壳2的下部装入和移出,从而可从主外壳2上分离。
纸张进给机构7为摩擦分离型机构,并带有供纸辊12和分离垫13。支撑框架13a、垫13b和弹簧13c与分离垫13面对面放置。
纸张压板8可把一摞纸张3支撑在其中。该纸张压板8在其远离供纸辊12的末端被可转动地支撑,从而最靠近供纸辊12的纸张压板8的末端可垂直移动。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把纸张压板8向上推的一根弹簧设置在纸张压板8的后表面上。这样,纸张压板8根据在纸张压板8上堆叠的纸张3量的增加而向下旋转。与此同时,纸张压板8抵抗弹簧推力向下围绕最远离纸张进给机构7的纸张压板8的末端旋转。
在纸张压板8下面的弹簧的推力朝供纸辊12推动位于纸张压板8上的最上层纸张3。供纸辊12的旋转夹住供纸辊12和分离垫13之间的最上面的纸张3。接着,供纸辊12和分离垫13之间的配合操作使纸张3从纸摞上一次一张地分离,并把该纸张3供应到成像部分5上。
该成像部分5包括:一个扫描部分17、一个处理墨盒18和一个定影部分19。
该扫描部分17设置在主外壳2的上部,并带有一个激光发射部分(未示出)、一个被旋转驱动的多角镜20、透镜21a和21b以及反射镜22a、22b和22c。该激光发射部分根据需要的图像数据来发射激光束。该激光束依照顺序穿过多角镜20、透镜21a和反射镜22a及22b、透镜21b以及反射镜22c,或由其反射,从而以高速扫描操作方式照射在处理墨盒18的感光鼓23表面上。
如图1所示,处理墨盒18位于扫描部分17下面的预定成像位置上。该处理墨盒18可从主外壳2上装入和拆卸。该处理墨盒18以向后的方向经由开口2a插入到激光打印机,并安装在成像位置上。该开口2a设置在主外壳2的前面部分上,通过打开和关闭固定在主外壳2的前面部分上的主外壳盖111而打开和关闭。该处理墨盒18具有一个感光鼓23、一个显影盒24、一个电晕充电部件(scorotron charge unit)37和一个传输辊25。
该显影盒24可以装入到处理墨盒18上,也可以从该处理墨盒18上拆卸。该显影盒24带有一个调色剂料斗26。该显影盒24还包括:一个供应辊29、一个显影辊27和一个层厚度调整刀片28。
该调色剂料斗26装有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
调色剂通过供应辊29的旋转而供应到显影辊27上。该调色剂在层厚度调整刀片28的作用下滑动,并以固定厚度的薄层附着于显影辊27上。
该感光鼓23正对着显影辊27。该感光鼓23可旋转地支撑在处理墨盒18上。更具体地说,该感光鼓23可旋转地支撑在一个感光鼓轴18b(图5(a)、5(c)、5(d)、12)上,该感光鼓轴18b支撑在处理墨盒18上。该感光鼓23包括一个接地的主体和一个由感光层形成的表面部分,该表面部分由聚碳酸酯制成,并具有正电荷充电的特性。
当感光鼓23在以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时,电晕充电部件37在感光鼓23的表面上形成了均匀的正电荷。接着,感光鼓23的表面暴露于来自扫描部分17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结果,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23上形成了静电潜像。
然后,进行反向显影处理。也就是说,当在感光鼓2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与显影辊27面对面接触时,在显影辊27表面上附着的带正电的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23上的静电潜像上。也就是说,该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23的带正电表面的暴露区域上。通过激光束曝光,暴露区域的电势降低。结果,该调色剂可选择地附着在感光鼓23上,从而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的调色剂图像。
传输辊25与感光鼓23正对着,并且位于该感光鼓23下面。该传输辊25由一个金属辊轴制成,其覆盖着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辊。当转印调色剂图像时,一个转印偏压相对于感光鼓23施加到传输辊25上,当纸张3在感光鼓23和传输辊25之间穿过时,在感光鼓23的表面上的可视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已经被转印可视调色剂图像的该纸张3被传送到定影部分19上。
定影部分19位于处理墨盒18的后侧。该定影部分19包括一个热辊31、一个压力辊32和三个去除卷曲辊33,其中去除卷曲辊33均设置在热辊31和压力辊32的后侧。该热辊31由金属制成,并带有一个卤素灯(加热器)。当纸张3穿过热辊31和压力辊32之间时,已经被转印到处理墨盒18中纸张3上的调色剂被定影到纸张3上。然后,纸张3通过去除卷曲辊33朝导出辊35传递,该导出辊35设置在主外壳2上。该纸张3通过导出辊35被送到导出盘2r上。
如图2所示,主外壳2包括:一个左侧板2c、一个右侧板2d以及一个上盖2q,所有这些均由树脂制成。主外壳盖111设置在主外壳2的前侧上。用户可以操作主外壳盖111,以打开和关闭主外壳2的开口2a(图1和3)。
该主外壳盖111包括:一个前部111a、一个上部111b和左右侧部111c。
前部111a覆盖激光打印机的前表面。上部111b与前部111a连续形成并覆盖激光打印机1上表面的一部分。左右侧部111c与前部111a连续形成,并覆盖激光打印机1的左右侧表面的一部分。
上盖2q带有用作导出盘2r的凹进部分。
如图3所示,当主外壳盖111从关闭状态(图2)打开时,开口2a形成在激光打印机1的前部。如图3所示,开口2a被如下包围:打开的主外壳盖111以及上盖2q的左右表面2u和后表面2v。该后表面2v与左右表面2u的后边缘部相连。当主外壳盖111处于图2的关闭状态时,主外壳盖111覆盖整个开口2a。通过这种方式,主外壳盖111可打开和关闭在主外壳2前侧的开口2a。
一个轴57(图8(a)所示)位于主外壳盖111的下端,并在水平方向延伸。该主外壳盖111可围绕轴57随意转动,并通过在方向J(图3)移动而打开和关闭该开口2a。处理墨盒18可通过打开主外壳盖111插入到主外壳2内以及从其中移出。
如图3所示,壳体盖基座111d设置在主外壳盖111的内侧。一对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设置在壳体盖基座111d底端的左右侧。
激光打印机1还包括一个第一配合机构(53、55),用于与带有上盖2q的主外壳盖111配合。也就是说,该第一配合机构(53、55)使主外壳盖111相对于上盖2q正确地定位。
该第一配合机构(53、55)包括:一对配合钩53和一对配合爪55。该配合钩53设置在主外壳盖111左右侧的内表面上。更具体地说,该配合钩53设置在壳体盖基座111d左右侧的顶端上。每个配合钩53具有沿着上部111b内表面延伸的大致为夹子的形状。
如图3所示,该对配合爪55为设置在上盖2q的左右表面2u上并朝向开口2a的突起。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主外壳盖111关闭时,每个配合爪55与配合钩53的凹口(图9(b)所示的配合凹口53b)配合。
如图1所示,纸盒6位于主外壳2的下部。如图1和2所示,纸盒6具有一个前板2s,该前板2s可覆盖纸盒6的前表面。当主外壳盖111关闭,同时纸盒6安装到主外壳2上时,该主外壳盖111和前板2s结合来作为激光打印机1的前板。
如图4所示,主外壳盖111包括一个主盖112和盘盖113。旋转轴115位于主盖112的下端,在水平方向延伸。该盘盖113可转动地支撑在旋转轴115上,从而该盘盖113可打开和关闭。也就是说,盘盖113可围绕旋转轴115旋转,从而其自由端(上端)上下移动。该旋转轴115可以是与主外壳盖111的轴57相同的轴,或者可以是单独的轴。多功能托盘114设置在盘盖113的内侧,用于保持一摞纸。
如图4所示,激光打印机1还包括第二配合机构116,该第二配合机构116用于使盘盖113的上部与主盖112配合。
第二配合机构116包括爪116a和与相应爪116a配合的配合件116b。该爪116a设置在盘盖113的上边缘部,同时配合件116b设置在主盖112上。每个爪116a为从盘盖113的上边缘向上伸出的突起,每个配合件116b具有一个接纳对应爪116a的凹口。在爪116a之间或者在配合件116b之间在侧向上的距离与多功能托盘114的宽度近似相等。
盘盖113上边缘的一部分可在垂直方向上略微弯曲。这样,当爪116a与配合件116b配合以关闭盘盖113时,爪116a通过主盖112的边缘部被略微向下压,但当爪116a与配合件116b配合时返回到初始位置,从而爪116a嵌入在配合件116b内。该第二配合机构116把盘盖113与主盖112结合到主外壳盖111上。
如图5(c)所示,两个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前表面上,该前表面朝向与安装方向(在图5(c)中为R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5(c)中为F方向)上。更具体地说,处理墨盒18具有一个外板18j。两个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外板18j前表面的底部(在图5(c)中朝着D方向)。通过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前表面的底部,而不是处理墨盒18的侧表面上,就容易形成制造带有舌状接触件的处理墨盒18的模具。如图5(b)所示,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左侧或右侧,使得连接两个接触件的直线为平或水平。
如图5(b)所示,弹性舌状接触件18c为平的矩形件,也就是说,是由一对垂直狭缝18e和18f限定的柔性舌状或簧片件,其中该狭缝18e和18f形成在处理墨盒18前表面的左下部,同时弹性舌状接触件18c的底端(在图5(B)中的D方向上)为自由端。类似地,弹性舌状接触件18d是的平的矩形件,它是通过把垂直狭缝18g和18h形成在处理墨盒18前表面上的右下部而形成,其中弹性舌状接触件18d的的底端(在图5(B)中的D方向上)为自由端。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通常由具有柔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同时与处理墨盒18的外板18j一体形成。
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具有朝向方向F的接触表面(前表面)180c和180d。
如图5(a)和图5(c)所示,处理墨盒18带有三对伸出部,这些伸出部在左右方向(在图5(a)中的RH和LH方向)上从处理墨盒18的两侧伸出,其中该方向与处理墨盒18的安装或拆除方向(在图5(c)中的F或R方向)垂直。这些伸出部为一个感光鼓轴18b、一个压紧辊轴11a和一个固定轮毂18a,这些部件相对处理墨盒18的安装方向(R方向)以上述顺序设置。如图5(d)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压紧辊轴11a能从处理墨盒上18垂直地伸出或者缩回。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主外壳2包括在如图2所示左侧的侧板2c和在右侧的侧板2d。
如图6所示,引导槽2n形成在侧板2c内部。该引导槽2n用来把处理墨盒18引导到主外壳2中的预定成像位置。该引导槽2n由图6中阴影线表示。该引导槽2n也形成在侧板2c相对侧(右侧)的侧板2d上。然而,由于侧板2d的形式与侧板2c形式相同,因此,在这里只描述在左侧的左侧板2c。
引导槽2n近似成直线地沿着水平方向的处理墨盒18安装方向(在图6中为R方向)延伸,并随后分成两个垂直设置的(在图6中U和D方向)引导槽。这两个引导槽为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向后延伸。该上引导槽2e比下引导槽2f长,并包括一个在其后端水平延伸的终端引导槽(终端通道)2g。处理墨盒18通过位于侧板2c前端的开口2a被插入,并以单一水平方向的运动、沿着设置在侧板2c上的引导槽2n、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被引导到成像位置。因此,用户很容易把处理墨盒18插入到激光打印机1内,并把该处理墨盒18安装到成像位置上。
下面参见图7(a)、7(b)和7(c),来描述处理墨盒18如何被侧板2c上的上引导槽2e、下引导槽2f和终端引导槽2g引导到主外壳2内的成像位置上。
如上所述,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从开口2a向激光打印机1的后侧延伸。终端引导槽2g从上引导槽2e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水平延伸。因此,在成像位置附近,可仅仅通过水平推动处理墨盒18将该处理墨盒18正确地定位在成像位置上。
上引导槽2e、下引导槽2f和终端引导槽2g用来把处理墨盒18引导到成像位置上,同时把处理墨盒18保持在大致平或者水平的安装状态。利用这种结构,只需要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的单一运动,处理墨盒18就可以被引导到成像位置上,而不受处理墨盒18重量的影响。
更具体地说,如图7(a)所示,处理墨盒18通过开口2a插入到激光打印机1内,并在方向R上沿着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移动。如图7(b)所示,感光鼓轴18b沿着上引导槽2e被引导,同时压紧辊轴11a和固定轮毂18a沿着下引导槽2f被引导。接着,处理墨盒18沿着终端引导槽2g朝成像位置向后推进。结果,如图7(c)所示,该感光鼓轴18b到达终端引导槽2g的后端。
图8(a)示出了当主外壳盖111推动处理墨盒18时主外壳盖111和处理墨盒18之间的位置关系。此时,壳体盖基座111d位于主外壳盖111的上部111b的下侧(朝着图8(a)中的D方向)。设置在壳体盖基座111d上的每个配合钩53均位于壳体盖基座111d的后端(朝着图8中的R方向)。
如图8(b)所示,其中该图为图8(a)中VIIIb部分的详细视图,配合钩53具有一个钩端部53a和与钩端部53a连续形成的配合凹口或凹陷53b。该配合钩53既可与主外壳盖111的壳体盖基座111d分别形成,然后通过黏合剂等粘合到壳体盖基座111d上,也可与壳体盖基座111d一体形成。
在图(8)(c)中,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设置到壳体盖基座111d的后表面上的底端(朝着图8(a)中的R方向)。该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中一个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壳体盖基座111d的任何一侧(左侧或右侧),其中该左右方向与主外壳盖111移动的前后方向垂直。
如图8(a)所示,轴57安装在主外壳2上,从而平行于一条直线(水平线)延伸,其中该直线连接安装在主外壳2上的处理墨盒18上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
每个突起状接触件51、52基本上为长方体形状的突起,并从壳体盖基座111d的后表面向后伸出(在图8(a)的R方向)。如图8(c)所示,其中图8(c)为VIIIc部分的详细视图,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位于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相对的位置上,其中该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前表面的下部。该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可与壳体盖基座111d一体形成,或者可与壳体盖基座111d分别形成,然后通过黏合剂等粘合到壳体盖基座111d上。
该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具有朝向安装方向的接触表面(后表面)51a和52a,其中该表面以图8(a)至8(c)的状态大致垂直地延伸。在图8(a)至8(c)的状态中,处理墨盒18内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180c和180d(前表面)朝向拆除方向(向前方向F)。该主外壳盖111可围绕轴57转动。这样,壳体盖基座111d的底端也围绕轴57转动。当主外壳盖111从图3所示的打开状态旋转到图(a)-8(c)的状态时,在该状态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接触表面51a和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朝着向前方向F的前表面)180c和180d接触并推动处理墨盒18,主外壳盖111以这样一个角度位置取向,使得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接触表面51a和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180c和180d平行。此时,并非每个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的整个部分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前表面)180c和180d接触。其实,每个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只有一部分与相应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180c、180d(前表面)接触。需要注意的是,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强度可通过增加接触表面51a和52a的面积来增加。
图10(a)示出了设置在壳体盖基座111d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1(52)。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清楚起见,在图10(a)中只示出了壳体盖基座111d的后端部。图10(b)示出了沿着图10(a)中Xb-Xb线的突起状接触件51(52)。如图10(b)所示,在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后端表面51a、52a的左右侧边缘是圆的。
下面参照图8(a)至8(c)和图9(a)至9(c),描述主外壳盖111如何操作以把处理墨盒18安装到成像位置上。
如图8(a)、8(b)和8(c)所示,主外壳盖111围绕轴57顺时针旋转,直到配合钩53与安装在主外壳2上的配合爪55配合,其中配合钩53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中上部111b的内侧上。此时,如图8(b)所示,配合钩53的钩端部53a与配合爪55的端部55a接触。另外,如图8(c)所示,安装在壳体盖基座111d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1与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接触,同时安装在壳体盖基座111d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2与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d接触。
当主外壳盖111从该位置进一步向后(在图8(a)中的R方向)推进时,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向后(在图(A)中的R方向)推。由于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接触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则壳体盖基座111d与处理墨盒18在两个位置接触,施加一个平行于处理墨盒18插入方向的力,并防止这样的扭矩产生,其中该扭矩试图使处理墨盒18在平行于插入方向平面的平面内旋转。结果,处理墨盒18可稳定地安装在成像位置。
如上所述,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前表面下端。因此,当主外壳盖111围绕设置在主外壳2上的轴57旋转时,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设置在能相对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位置上,同时在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与轴57之间具有最小距离。这种结构减小了当主外壳盖111旋转时、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在旋转方向的运动量。结果,能减少在由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按压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弹性位移量,从而提高了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耐用度。
如图8(c)所示,此时,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接触表面51a、52a只有部分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接触。因此,可提高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耐用度。另外,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接触表面51a和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接触表面180c和180d接触的状态是接触表面51a和52a与接触表面180c和180d平行。确保了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的表面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表面接触,避免了压力集中在任何接触位置,也避免了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以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变形或损坏。
另外,如图10(b)所示,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后端的左右边缘是圆形的,所以没有锋利边缘,从而避免了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之间的点或线接触。结果,防止了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或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变形或损坏,提高了其耐用度。
图9(a)示出了当处理墨盒18通过主外壳盖111完全安装在成像位置时主外壳盖111和处理墨盒18的位置关系。图9(b)为图9(a)中IXb部分的详细视图,而图9(c)为图9(a)中IXc部分的详细视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处理墨盒18完全安装在成像位置时,配合爪55的端部55a滑过配合钩53的端部53a,直到达到与配合凹口53b配合的状态。此时,当配合钩53的端部53a与配合爪55的端部55a配合时,主外壳盖111向前移动了重叠的距离。因此,如图9(c)所示,在突起状接触件51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之间形成了一个间隙d。该间隙d也形成在突起状接触件52和弹性舌状接触件18d之间。因此,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分离。利用这种结构,主外壳2内产生的振动等不传递到处理墨盒18,从而有助于把处理墨盒18保持在固定的对齐位置。
如上所述,为了把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内的成像位置,处理墨盒18穿过形成在主外壳2前表面的开口2a被插入,并沿着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被引导。然后当主外壳盖111关闭时,处理墨盒18通过主外壳盖111被推到位。此时,安装在主外壳盖111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在安装方向上推动安装在处理墨盒18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同时处理墨盒18被终端引导槽2g和2j引导,以完全安装在成像位置。利用接触件18c和18d的弹性来把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位置,而没有采用弹簧来把处理墨盒18引导到成像位置。因此,处理墨盒18在推到成像位置时,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按压来克服弹簧的推力。因此,处理墨盒18很容易推到成像位置。
此外,当把安装在成像位置的处理墨盒18从主外壳2上取出时,按压开盖按钮(Open Cover button)2P(参见图2),使配合钩53围绕一个轴(未示出)向上旋转,并从配合爪55脱开。因此,主外壳盖111打开,使处理墨盒18可以被取出。由于没有设置弹簧在安装方向推压处理墨盒18,从处理墨盒18两侧伸出的固定轮毂18a、压紧辊轴11a、感光鼓轴18b当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沿着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移动时,不会产生任何阻力。因此,处理墨盒18可平稳地从主外壳2拆卸。
在上面描述中,突起状接触件51、52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然而,突起状接触件51、52可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同时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
图11(a)示出了当主外壳盖111处于打开状态时主外壳盖111和左侧板2c之间位置关系。
如图11(a)中阴影所示,杆150位于左侧板2c上的下引导槽2f的前端(朝着图11(a)的F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清楚起见,图6-7(c)中省略了杆150。
该杆150为一个平板状部件,其在激光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具有预定厚度,并在前后方向(在图11(a)中的F或R方向)具有细长形状,其中该形状基本上类似下引导槽2f形状。轴61在其中心部附近支撑杆150,使杆150围绕轴61旋转。轴61的一端固定到侧板2c上,同时另一端固定到侧板2c相对侧的侧板2d上,其中侧板2d将在后面描述。
位于轴61后面的杆150的后端151(朝着图11(a)中的R方向)连接到一个弹簧67上。该弹簧67朝着下引导槽2f向上推动后端151(在图11(a)中的U方向)。伸出部155形成在后端151附近。该伸出部155可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限制位置,限制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成像位置取出,而在非限制位置,不限制处理墨盒18的移动。更具体地说,伸出部155的形成尺寸应足够大,使得当杆150围绕轴61向上旋转(U方向)时,可以从其底部向上伸出到下引导槽2f,以垂直地阻挡下引导槽2f(在图11(a)中的U或D方向)。图11(a)示出了非限制位置,其中伸出部155不向上伸出到下引导槽2f。
在轴前侧(朝图11(a)中的F方向)的杆150的前端153连接到连接件69的一端。该连接件69的另一端连接到主外壳盖111上。这样,杆150可围绕轴61在与处理墨盒18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转动。
如图11(a)所示,当主外壳盖111打开时,连接到连接件69一端的杆150的前端153随着连接件69的移动被向上推动。结果,杆150的后端151抵抗弹簧67的压力围绕轴61被向下推动。因此,杆150的上表面157与下引导槽2f的底面平齐,形成了下引导槽2f在前侧(在图11(a)中F方向)的延伸。这样,杆150成为下引导槽2f的延伸,用来引导压紧辊轴11a和固定轮毂18a,从而有利于稳定地操作,把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或者从主外壳2上取出处理墨盒18。
图11(b)示出了当主外壳盖111处于关闭状态时,即当主外壳盖111从图11(a)中所示打开状态向上旋转并完全关闭时,主外壳盖111和左侧板2c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1(b)所示,当主外壳盖111围绕旋转中心(支撑轴)57旋转并关闭时,该杆150随着连接到主外壳盖111上的连接件69的运动而逆时针转动。结果,杆150的前端153围绕轴61向下(在图11
(b)中的D方向)转动,同时杆150的后端151围绕轴61向上(在图11(b)中的U方向)转动。此时,设置在杆150后端151的伸出部155向上伸入到下引导槽2f内,垂直地阻挡下引导槽2f。图11(b)示出了限制位置,其中伸出部155向上伸入到下引导槽2f内,并垂直地(在图11(b)中的U或D方向)阻挡槽。杆150可由合成树脂、金属等形成。
图12示出了杆150和安装在成像位置上处理墨盒18之间的位置关系。该处理墨盒18由图12中虚阴影线示出。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感光鼓23的感光鼓轴18b沿着形成在侧板2c上的上引导槽2e朝着后面(在图12中的R方向)被引导,直到到达终端引导槽2g的末端,其中该终端引导槽2g在上引导槽2e的末端水平延伸。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压紧辊轴11a和固定轮毂18a同时沿着下引导槽2f朝后面被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处理墨盒18可沿着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稳定地被引导,并安装在成像位置。
如图13所示,墨盒齿轮23a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该墨盒齿轮23a与感光鼓23耦合。换句话说,墨盒齿轮23a和感光鼓23均可转动地固定到感光鼓轴18b上,其固定方式使得墨盒齿轮23a和感光鼓23围绕感光鼓轴18b一起旋转。墨盒齿轮23a设置在感光鼓轴18b的一端的处理墨盒18外面的位置,并朝向左侧板2c。驱动齿轮45b设置在主外壳2的左侧板2c上。当处理墨盒18安装到成像位置时,该墨盒齿轮23a与驱动齿轮45b啮合,其中驱动齿轮45b把驱动力传递到墨盒齿轮23a上。
如图11(b)所示,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成像位置上,并且主外壳2的主外壳盖111关闭时,杆150随着主外壳盖111的关闭运动而转动。如图11(b)所示,设置在后端151上的伸出部155被向上推进到下引导槽2f内。如图12所示,伸出部155与固定轮毂18a配合,该固定轮毂18a是从处理墨盒18的左右侧伸出的三个伸出部18a、11a和18b中最前面的一个。
由于杆150位于主外壳2左侧的侧板2c上的下引导槽2f附近,因此,伸出部155与从处理墨盒18的左侧伸出的固定轮毂18a一部分配合。另外,由于杆150位于设置在左侧板2c上的下引导槽2f附近,其中该左侧板2c比右侧板2d更靠近驱动齿轮45b,该伸出部155和固定轮毂18a在驱动齿轮45b附近位置的下引导槽2f内彼此配合。通过驱动齿轮45b和与感光鼓23同轴设置的墨盒齿轮23a的配合,处理墨盒18在靠近驱动齿轮45b的位置、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接纳限制处理墨盒18从成像位置移开的一个力。因此,就能减少由该力产生的扭矩,而该扭矩试图使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处理墨盒18在平行于安装方向的平面内旋转。该墨盒齿轮23a和驱动齿轮45b均为斜齿轮。
接着,将描述这样的操作,其中该操作用于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限制位置,处理墨盒18被限制不能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成像位置移开,而在非限制位置中,解除了对运动的限制。
图13示出了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成像位置时、感光鼓23的墨盒齿轮23a与驱动齿轮45b之间的配合状态。图13只着重于安装在处理墨盒18上的墨盒齿轮23a,并示出了与设置在主外壳2上的驱动齿轮45b配合的墨盒齿轮23a的状态。该驱动齿轮45b与较大直径齿轮45c一体形成。该驱动齿轮45b和45c安装成能绕驱动齿轮轴45a向前和向相反方向旋转。该驱动齿轮轴45a支撑在左侧板2c上。一个驱动力从驱动电机(未示出)上传递到较大直径齿轮45c上。
在成像过程中,驱动齿轮45b绕驱动齿轮轴45a顺时针(在图13中的A方向)旋转。此时,与驱动齿轮45b啮合的墨盒齿轮23a逆时针(在图13中C方向)旋转。因此,朝驱动齿轮45b推动感光鼓23的一个力作用在感光鼓23的墨盒齿轮23a上。
当出现卡纸等时,或者当进行维修操作时,需要停止向感光鼓23施加向前的驱动力,而要使感光鼓23在反向上旋转一定量。因此,驱动齿轮45b必须在与成像过程中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当驱动齿轮45b在与成像过程中采用的方向相反方向上(在图13中B方向)旋转时,墨盒齿轮23a以图13中的G方向旋转。此时,一个力作用在感光鼓23上,试图向前(在图13中的F方向)推动感光鼓23。因此,一个力作用在安装有感光鼓23的处理墨盒18上,试图把处理墨盒18以向前方向(图13中的F方向)从成像位置中移出,其中该向前方向与安装方向相反。
然而,此时,如图11(b)所示,由于处理墨盒18安装在成像位置上,主外壳2的主外壳盖111关闭。因此,杆150上的伸出部155从其底部伸入到下引导槽2f内,在垂直方向上阻挡下引导槽2f,同时设置在处理墨盒18内的固定轮毂18a与伸出部155配合。这样,杆150处于限制位置,限制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13中的F方向)上从成像位置移出。
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出现卡纸等以及驱动齿轮45b以与成像过程中采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利用固定轮毂18a与伸出部155的配合,限制了处理墨盒18以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成像位置中移出。由于驱动齿轮45b和墨盒齿轮23a从不配合,当驱动齿轮45b与墨盒齿轮23a配合时,不用担心由于齿轮齿打滑而产生的噪音或损坏。
如图11(a)所示,当打开主外壳盖111时,杆150的后端151克服弹簧67的推力,随着主外壳盖111的运动而被下压。此时,伸出部155从下引导槽2f缩回到非限制位置。因此,处理墨盒18可通过形成在主外壳2前部上的开口2a而插入,并在安装方向上以一个动作沿着上引导槽2e和下引导槽2f被引导,直到安装到成像位置。而且,设计杆150使其形成下引导槽2f的一部分,用于引导压紧辊轴11a和固定轮毂18a,从而有助于相对主外壳2稳定地安装和拆卸处理墨盒18。
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1把调色剂从调色剂料斗26中供应到显影辊27,以将形成在感光鼓23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视图像,该图像随后转印到纸张3上。在纸张3与感光鼓23分离并传送到定影部分19上时,该感光鼓23仍然通过主电机被驱动旋转。因此,与感光鼓23配合的显影辊27也进行旋转。然而,当调色剂滞留其上时,使显影辊27旋转会加速调色剂质量的下降和改变。在纸张3与感光鼓23分离后,不必要使显影辊27与感光鼓23保持配合。因此,如图14(a)到图14(c)所示,在轴61上设置一对分离凸轮83,并控制其使其绕轴61旋转,以使显影辊27与感光鼓23分离。
图14(a)示出了分离凸轮83和整个处理墨盒18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b)示出了分离凸轮83和部分处理墨盒18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该部分处理墨盒18被处理墨盒18的外板18j所包围。换句话说,图14(b)示出了分离凸轮83和被移走外板18j的处理墨盒18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4(c)示出了分离凸轮83与在处理墨盒18内显影盒24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主外壳2内设置有一对分离凸轮83,其中的一个在图14(a)、图14(b)和图14(c)的每个中示出。该分离凸轮83固定地安装在轴61两个侧端附近。该轴61由一个特殊电机(未示出)来驱动。每个分离凸轮83为具有预定厚度和圆形截面的板状凸轮。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内的成像位置时,该分离凸轮83朝向处理墨盒18的前端(朝向图14(a)的F方向)。
从图14(a)和图14(b)中明显看出,感光鼓轴18b支撑在外板18j上,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其中该左右方向与处理墨盒18的安装或拆除方向(在图14(a)中的R或F方向)垂直。感光鼓23支撑在感光鼓轴18b上。处理墨盒18在其两侧上具有一对U形件18m。图14(b)中示出了其中一个U形件18m,该U形件18m位于处理墨盒18的右侧。从图14(a)和图14(b)中明显地看出,该U形件18m由外板18j所围绕。如图14(b)所示,每个U形件18m可旋转地支撑在轴200上,该轴200支撑在外板18j上,同时在垂直于处理墨盒18安装或拆卸方向(在图14(a)中的R或F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每个U形件18m与分离凸轮83配合。如图14(b)和图14(c)所示,显影盒24具有一对突起24a,该突起24a在左右方向上从显影盒24的左右侧突出,其中该左右方向垂直于处理墨盒18的安装或拆卸方向(在图14(a)中的R或F方向)。每个突起24a被接纳在对应的U形件18m上。当分离凸轮83与U形件18m配合并在方向E旋转时,该U形件18m在方向F1旋转,从而产生一个试图改变显影盒24和感光鼓23之间位置关系的力。
具体地说,当分离凸轮83顺时针(在图14(b)中的E方向)旋转时,分离凸轮83的顶面与U形件18m的底面接触,使U形件18m在方向F1旋转,从而产生一个使处理墨盒18作为整体绕预定轴旋转的力。该力施加到处理墨盒18上,以使包括显影盒24的处理墨盒18的前端向上(在图14(b)中的F1方向)移动。然而,如果处理墨盒18的前端和显影盒24向上移动,则很难把显影辊27从感光鼓23上分开。
如图12所示,下引导槽2f的形状设计成下引导槽2f的底面2m与从处理墨盒18两侧伸出的固定轮毂18a配合,从而限制了处理墨盒18上升。因此,显影辊27可从感光鼓23向前(在图14(B)中F方向)恰当移动,并可靠地从感光鼓23上分离。这样,从感光鼓23传递的用于使显影辊27旋转的驱动力被中断。通过用这种方式停止显影辊27的转动,就能缓解由于这种旋转而导致的容纳在调色剂料斗26内调色剂质量的下降和改变。
如图14(a)所示,在外板18j内形成一个空间18i,用于把分离凸轮83接纳在其中,并使分离凸轮83与U形件18m配合。该分离凸轮83用来把显影盒24从感光鼓23的前侧分开。该空间18i的形状设计成垂直穿过处理墨盒18。由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形成在外板18j上,该空间18i也作为允许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移位的空间,从而便于制造用于生产处理墨盒18的模具。
图15示出了与侧板2c相对的主外壳2的右侧上侧板2d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右侧板2d设置有:具有与设置在侧板2c上的上引导槽2e相同结构的上引导槽2i和具有与设置在侧板2c上的下引导槽2f相同形状的下引导槽2k。一个终端引导槽2j水平延伸,并具有与设置在侧板2c上的终端引导槽2g相同的形状,该终端引导槽2j在向后方向(在图15中的R方向)形成在上引导槽2i的末端。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时,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感光鼓轴18b沿着上引导槽2i被引导,同时压紧辊轴11a和固定轮毂18a沿着下引导槽2k被引导。
轴61的一个末端与安装杆150的端部相对,通过一个轴承63可旋转地支撑在右侧板2d上。该轴承63固定安装到右侧板2d的内侧上。轴承63的顶面65为平直形状,并用作下引导槽2k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形成下引导槽2k底面一部分的轴承63的顶面65的一部分,下引导槽2k朝主外壳2的前部(在图15中的F方向)延伸得更远,从而便于相对主外壳2稳定地安装和拆卸处理墨盒18。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杆150随着1主外壳盖1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围绕轴61转动。然而,可设置手动杆作为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从而杆150可经过该手动杆的操作围绕轴61转动。
如图15中所示,侧板2d带有电极71、73、77、79和81,这些电极具有球形末端,并能从侧板2d伸出或者退回到该侧板2d内。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成像位置时,侧板2d上的电极71、73、77、79和81与在处理墨盒18一侧的电极连接,从而使得主外壳2和处理墨盒18之间电导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激光打印机1包括:带有两个侧壁2c和2d的主外壳2、分别形成在侧板2c和2d上的下引导槽2f和2k、由下引导槽2f和2k所引导安装到主外壳2上或从主外壳2上拆出的处理墨盒18,以及由轴61可转动地支撑在靠近侧板2c的下引导槽2f的位置的杆150,其中该轴61安装在主外壳2上。当杆150旋转时,设置在杆150一端的伸出部155伸入到下引导槽2f内,并与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固定轮毂18a配合,从而防止处理墨盒18在与将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的方向相对的方向移动。
单独的杆150固定到轴61的一端。杆150和轴61的这种结构比在轴61两端安装一对杆150的可能情况要简单。在主外壳2中需要的部件较少。
处理墨盒18受到这样一个力,该力限制处理墨盒18在靠近驱动齿轮45b的位置、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成像位置移出。这样就减少了由该力产生的扭矩,而该扭矩试图使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根据本实施例,杆150与固定轮毂18a配合,其中该固定轮毂18a从处理墨盒18的侧面在与处理墨盒18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伸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处理墨盒18结构比这种可能情况中的要简单,其中该情况为,杆150与从处理墨盒18的朝向与安装方向相反方向的前端面突出的可能伸出部配合。另外,根据本实施例,该杆150可以设置在主外壳2的侧板2c附近,而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
压紧辊轴11a可从处理墨盒18垂直地伸出或缩回到该处理墨盒18内。因此,当处理墨盒18沿着引导槽安装或拆卸时,其垂直移动被压紧辊轴11a的垂直伸出和缩回所吸收。因此,该处理墨盒18能以稳定状态可靠地安装在主外壳2内。
在处理墨盒18沿着下引导槽2f和2k被压紧辊轴11a引导到成像位置后,固定轮毂18a与杆150配合。另外,由于固定轮毂18a固定到处理墨盒18的侧面,处理墨盒18的结构比这样一个可能情况更简单,该可能情况为,固定轮毂18a固定在处理墨盒18朝向安装方向的相对方向的前表面上。
分离凸轮83可旋转地设置在主外壳2上,用于使显影辊27和感光鼓23彼此配合,以及使显影辊27和感光鼓23彼此分开。为了使显影辊27与感光鼓23彼此分开,该分离凸轮83与处理墨盒18的一部分(底部)配合,其中该部分在与处理墨盒18安装方向交叉的垂直方向被限定。然而,下引导槽2f和固定轮毂18a的配合防止了处理墨盒18在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或提升。因此,处理墨盒18的安装状态可保持稳定。
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外壳2、可安装在主外壳2内的成像位置或者从该位置移出的处理墨盒18、在主外壳2上打开和关闭的主外壳盖111、位于主外壳盖111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以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其中该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位于处理墨盒18的前表面底部附近,并能分别与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接触。当把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时,该主外壳盖111关闭,把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位置。当从主外壳2移出处理墨盒18时,打开主外壳盖111,处理墨盒18沿着引导槽2e、2f、2i和2k被移出。
利用这种结构,当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的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接触时,处理墨盒18朝向成像位置被推进。通过采用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而不是某些弹簧来把处理墨盒18引导到成像位置,就不需要用克服弹簧推力的力来按压处理墨盒18。因此,容易将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位置。另外,通过不采用弹簧,当从主外壳2移出时,处理墨盒18没有受到任何阻力,从而使处理墨盒18可平稳地从主外壳2移出。
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内。因此,即使弹性元件经过多年使用变得老化和损坏,由于被损坏的处理墨盒18是消耗品,其可由新的替换。
利用这种结构,主外壳盖111沿着用于引导处理墨盒18的安装和拆除的、形成在主外壳2上的引导槽2e、2f、2i、2k在安装方向推动处理墨盒18。因此,处理墨盒18可平稳地被推到成像位置。
当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接触时,主外壳盖111沿着终端引导槽2g、2j在安装方向把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位置。使用者推动主外壳盖111,该主外壳盖111随后把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位置,而不受处理墨盒18的重量影响。使用者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用单一的运动,就可以沿着终端引导槽2g、2j朝成像位置推动处理墨盒18。这就确保了使用者容易把处理墨盒18安装到成像位置。
由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前表面上,因此制造处理墨盒18的模具很容易形成。另外,处理墨盒18的宽度尺寸比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侧面上时更小,从而使处理墨盒18容易安装到主外壳2上,同时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不会被主外壳2所绊住。
主外壳2带有支撑轴57,其可旋转地支撑主外壳盖111的一端。突起状接触件51、52位于支撑轴57和主外壳盖111自由端之间的位置上,同时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时,该位置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相对。
当主外壳盖111在主外壳2上关闭时,配合钩53和配合爪55与带有主外壳2的主外壳盖111配合。该配合钩53位于主外壳盖111上的自由端,并因此比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更远离轴57。
利用这种结构,主外壳盖111在主外壳2上关闭时,主外壳盖111利用配合钩53可与主外壳2配合。另外,通过把突起状接触件51、52设置在与位于处理墨盒18下端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相对的位置上,则相对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预定位置,从轴57到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距离可最小化。因此,突起状接触件51、52随着主外壳盖111的旋转在圆周方向上只需要旋转一个较短距离。结果,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当被突起状接触件51、52推动时,只弹性偏移少量距离,从而提高了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耐用度。
当主外壳盖111关闭时,配合机构(53、55)达到图9(a)和图9(b)所示的配合状态,其中主外壳盖111与主外壳2配合。更具体地说,当主外壳盖111关闭在主外壳2上时,突起状接触件51、52在安装方向推动处理墨盒18,同时使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弹性变形,直到配合机构(53、55)达到配合状态。在配合机构(53、55)达到配合状态时,如图9(c)所示,在突起状接触件51、52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之间形成的一个间隙d,其中突起状接触件51、52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因此,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分开。
当主外壳盖111处于关闭状态时,配合机构(53、55)保持图9(a)和图9(b)的配合状态。如图9(c)所示,突起状接触件51、52保持在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分开的状态,同时配合机构(53、55)保持配合状态。由于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分开,就能防止在主外壳2一侧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处理墨盒18上。结果,处理墨盒18很容易保持在固定的对准位置。这种结构也防止了应力持续施加到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上。
当关闭主外壳盖111时,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的配合钩53的端部53a与配合爪55的端部55a接触。当主外壳盖111完全关闭时,从该位置,配合爪55滑过配合钩53的端部53a,并配合在配合凹口53b内,其中该配合凹口53b与端部53a连续形成,从而在配合钩53和配合爪55之间形成稳定的配合。
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的左右端,使得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处理墨盒18的左右端接触。因此,一个力在与处理墨盒18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施加到处理墨盒18上,避免了可使处理墨盒18在与插入方向平面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结果,处理墨盒18可以稳定状态下安装在主外壳2内。
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内时,连接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直线与水平方向平行。易于设计处理墨盒18上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的结构。在与处理墨盒18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一个力施加到处理墨盒18上,避免产生可使处理墨盒18在与该插入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旋转的另一个扭矩。结果,处理墨盒18可以稳定状态安装在主外壳2上。
当处理墨盒18安装到主外壳2上时,连接一对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直线与轴57平行,其中该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设置在18的左右侧上。这样,在从左右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传递到突起状接触件51、52上的负载大小没有区别。因此,能避免产生在与处理墨盒18安装方向上平行的平面内使轴57弯曲的扭矩,从而提高了主外壳盖111的耐用度。另外,施加到处理墨盒18上插入力在左右侧是均匀的,从而使处理墨盒18能够稳定地安装。
每个突起状接触件51、52具有接触表面51a、52a,当处理墨盒18安装在主外壳2上同时主外壳盖111关闭时,该接触面大致垂直地延伸,并朝向对应的弹性舌状接触件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接触表面51a、52a只有部分与对应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接触。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耐用度得到增强。
如图8(a)至8(c)所示,当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接触表面180c、180d接触时,主外壳盖111位于这样一个旋转角度位置,在该位置,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接触表面180c、180d平行。
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接触表面180c、180d以这样状态接触,在该状态,突起状接触件51、52的接触表面51a、52a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的接触表面180c、180d平行。因此,能避免应力集中在任何接触部位。也可避免使突起状接触件51、52与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变形或损坏。
通过打开主外壳盖111,该处理墨盒18可安装在成像位置或从该位置移出。当主外壳盖111关闭时,主外壳盖111与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的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接触,从而把处理墨盒18推到成像装置1的预定位置。
空间18i由外壁18j所包围。该空间18i接纳分离凸轮83,该分离凸轮83用于使感光鼓23和显影辊27彼此配合,并用于使该感光鼓23和显影辊27彼此分开。在与处理墨盒18安装到激光打印机1的方向交叉的垂直方向上,该空间18i打开。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以舌状件形式形成在外壁18j朝向空间18i的位置上,其中每个均由形成在外壁18j上的一对狭缝18e、18f、18g、18h而限定。以这种方式,该空间18i形成在处理墨盒18的外壁18j上,用来把分离凸轮83接纳在其中,同时弹性舌状接触件18c、18d形成在外壁18j上,便于制造生产处理墨盒18的模具。
尽管参照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变化和改型。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杆150设置在主外壳2内。然而,如果杆150设置在主外壳2内,51或52可以不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或18d也可以不设置在处理墨盒18上。另一方面,如果突起状接触件51和52设置在主外壳盖111和处理墨盒18之一上,而弹性舌状接触件18c和18d设置在主外壳盖111和处理墨盒18中的另一个上,则该杆150可以不设置在主外壳2内。
配合钩53可以不设置在主外壳盖111上,而配合爪55可以不设置在上盖2q上。

Claims (16)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个具有一对侧壁的主外壳,在主外壳中所述一对侧壁之间限定了一个成像位置;
一个处理墨盒,所述处理墨盒具有一个感光主体并能安装到成像位置以及从该位置拆卸,所述处理墨盒还具有一个墨盒齿轮,所述墨盒齿轮设置在处理墨盒上,以驱动感光主体;
一个固定到主外壳上的主外壳盖,其可以在所述主外壳上打开和关闭,所述主外壳盖在主外壳上打开,以使处理墨盒安装在所述主外壳上以及从所述主外壳上拆卸;
一个设置在主外壳上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能与墨盒齿轮啮合,并能以向前和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把一个驱动力传递到墨盒齿轮上,
形成在主外壳侧壁上的引导槽,每个引导槽形成在对应的侧壁上,每个引导槽把处理墨盒引导到成像位置,以把处理墨盒安装到成像位置,每个引导槽引导处理墨盒使之从成像位置移出主外壳;以及
一个支撑在主外壳上的杆,所述杆位于至少一个侧壁上的一个引导槽附近,所述杆具有一个能在限制位置和非限制位置之间切换的限制部;
当所述主外壳盖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限制部位于限制位置,当驱动齿轮以相反方向旋转时,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部限制处理墨盒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成像位置中移出,而位于非限制位置时,所述杆成为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上的一个引导槽的延伸,从而限制部取消对处理墨盒的运动所进行的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成像过程中,驱动齿轮以向前方向旋转,从而使位于成像位置的处理墨盒接纳一个在安装方向上移动处理墨盒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主外壳上的轴,所述杆固定到所述轴的一个末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连接到所述杆一端上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使主外壳盖打开和关闭,所述杆随着主外壳盖一起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杆位于设置在主外壳的一个侧壁上的引导槽附近,所述驱动齿轮设置在靠近一个侧壁而远离另一个侧壁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主外壳具有一个前板,所述前板朝向与处理墨盒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所述前板上形成有一个开口,处理墨盒经过该开口安装到主外壳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处理墨盒包括一个伸出部,所述伸出部从所述处理墨盒的两个侧面在垂直于处理墨盒安装方向的方向上伸出,并当处理墨盒安装到主外壳上时接纳在引导槽内;
其中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部与在处理墨盒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的伸出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墨盒包括一个压紧辊轴,其在垂直于处理墨盒安装方向的方向上向前从该处理墨盒移出,或者退回到处理墨盒内,所述压紧辊轴沿着引导槽被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伸出部相对处理墨盒的安装方向位于压紧辊轴的上游,并固定到处理墨盒的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杆形成了一个引导槽的一部分,当限制部处于非限制位置时用来引导伸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墨盒还包括一个容纳在其中的显影部,所述显影部用于对感光主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
还包括一个可旋转地设置在主外壳上的分离凸轮,其用于使显影部和感光主体相互分离,所述分离凸轮可与处理墨盒的一部分配合;
其中当分离凸轮与处理墨盒的一部分配合时,通过引导槽和伸出部的配合,所述处理墨盒的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杆固定到支撑所述分离凸轮的一个轴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安装在一个侧壁上的轴承,所述轴承可转动地支撑轴的一个末端,所述末端与安装杆的另一个末端相对,所述轴承具有一个顶面,其形状设计成形成引导槽底面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中的一个设置有突起状接触件和与所述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中的一个,处理墨盒和主外壳盖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所述突起状接触件和弹性接触件中的另一个,
当主外壳盖关闭时,所述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主外壳盖具有一个突起状接触件,而处理墨盒具有能与所述突起状接触件接触的弹性接触件,
当主外壳盖关闭时,所述突起状接触件与弹性接触件接触,把处理墨盒推入到成像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驱动齿轮具有旋转轴,所述安装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轴。
CN2008100823893A 2003-07-25 2004-07-26 成像装置 Active CN101241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80299 2003-07-25
JP2003280305 2003-07-25
JP2003-280305 2003-07-25
JP2003280305A JP2005043825A (ja) 2003-07-25 2003-07-25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280299 2003-07-25
JP2003280299A JP4325308B2 (ja) 2003-07-25 2003-07-25 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08007A Division CN100511030C (zh) 2003-07-25 2004-07-26 成像装置及处理墨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1346A CN101241346A (zh) 2008-08-13
CN101241346B true CN101241346B (zh) 2010-07-21

Family

ID=3426616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84280 Expired - Lifetime CN2781422Y (zh) 2003-07-25 2004-07-26 成像装置
CN 200620007662 Expired - Lifetime CN2872425Y (zh) 2003-07-25 2004-07-26 用于成像装置的处理墨盒
CN2008100823893A Active CN101241346B (zh) 2003-07-25 2004-07-26 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84280 Expired - Lifetime CN2781422Y (zh) 2003-07-25 2004-07-26 成像装置
CN 200620007662 Expired - Lifetime CN2872425Y (zh) 2003-07-25 2004-07-26 用于成像装置的处理墨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25308B2 (zh)
CN (3) CN2781422Y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5308B2 (ja) * 2003-07-25 2009-09-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671B2 (ja) * 2008-12-26 2012-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56873B2 (ja) * 2010-03-08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281A (zh) * 1995-07-31 1997-12-10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支架、处理卡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2781422Y (zh) * 2003-07-25 2006-05-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281A (zh) * 1995-07-31 1997-12-10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支架、处理卡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2781422Y (zh) * 2003-07-25 2006-05-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43822A (ja) 2005-02-17
CN101241346A (zh) 2008-08-13
JP4325308B2 (ja) 2009-09-02
CN2781422Y (zh) 2006-05-17
CN2872425Y (zh) 2007-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1030C (zh) 成像装置及处理墨盒
US9625874B2 (en) Pressing mechanism for a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0472345C (zh) 成像装置和带单元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902179B (zh) 成像设备
CN101361025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9407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盒及显影盒
CN101387837B (zh) 可替换单元、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0504648C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3592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60458C (zh) 成像装置
CN10458387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CN102109796B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2540842B (zh) 处理单元和使用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0077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2329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GB2231841A (en)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of printer having scanner unit
CN101241346B (zh) 成像装置
GB2231840A (en)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printer having scanner unit
CN10273648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器
JP2634431B2 (ja) 複写機用の給紙装置
CN10238528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2037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17689778U (zh) 一种成像设备
JP44295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