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3798A -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3798A
CN101233798A CNA2006800282073A CN200680028207A CN101233798A CN 101233798 A CN101233798 A CN 101233798A CN A2006800282073 A CNA2006800282073 A CN A2006800282073A CN 200680028207 A CN200680028207 A CN 200680028207A CN 101233798 A CN101233798 A CN 101233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ath
heater
cooler
containing box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82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3798B (zh
Inventor
中野裕二
萩本桂辅
舟田直之
山口俊和
松本睦彦
最首和树
柴田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843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487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33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3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3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conduits for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also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28D9/006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flow direction of on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deflecting zo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8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ribs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or loc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 of the element, e.g. grooves, micro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5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racks or cabinets of standardised dimensions, e.g. electronic racks for aircraft 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H05K7/206Air circulating in closed loop within cabinets wherein heat is removed through air-to-air heat-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10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 F28F2250/108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with combined cross flow and parallel fl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以使各送风机的旋转轴与空气吸入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搬送外部气体风路上的空气的外部送风机和搬送内部气体风路上的空气的内部气体送风机,以使热交换器的较长风路侧的吸入口与送风机的喷出口一致的方式将进行外部气体与内部气体的显热的交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外部气体风路和内部气体风路之间。其纵深能够形成为薄型。

Description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设置在屋外的箱体构造物的,在内部具有电子部件等发热体,其发热量多,即使在冬季也需要冷却,另外,具有因温度而使性能、寿命受到较大影响的精密的机器的箱,特别是涉及其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部件的高性能化和电子部件相对于控制基板的高密度化提高,来自控制基板的发热量飞越性地增加。与此相随,箱内的温度存在上升的倾向,控制基板上的电子部件的动作保证、制品寿命受到箱内温度的较大影响。因此,如果不将箱内的温度冷却到一定以下则不能确保信赖性。
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56478所记载的那样,已知历来利用空气式热交换对这种箱进行冷却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被设置在箱外面。
以下,参照图23对现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在箱体301的内部具有:通过内部气体吸入口302将发热体收纳箱的空气引入并送回的内部气体风路305;将外部气体通过外部气体吸入口306引入,或者从外部气体喷出口308排出的外部气体风路309;和以使这两个风路305、309独立的方式设置的隔板310。进一步,还具备以使风扇的旋转轴和来自外部气体吸入口306的空气吸入方向成直角的方式而配置的用来搬送外部气体风路309的空气的外部气体侧风扇303B;以使风扇的旋转轴和来自内部气体吸入口302的空气吸入方向成直角的方式而配置的用来搬送内部气体风路305的空气的内部气体侧风扇303A;和设置在两风路的交点处且对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的显热进行交换的热交换器304。箱体301在外置在发热体收纳箱的面板上的设置状态下冷却发热体收纳箱。
在这样的现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中,由于风扇的旋转轴与空气吸入方向为直角,存在相对发热体收纳箱的面板为垂直方向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尺寸(以后称纵深)因受到风扇直径的限制而变大的问题,要求形成为薄型。
另外,内部气体送风机、外部气体送风机分别设置一个,所以存在当内部气体送风机或外部气体送风机发生故障时完全不能发挥作为冷却装置的功能的问题,要求即使送风机发生故障时也能作为冷却装置发挥功能。
另外,由于配置结构复杂,所以存在生产、维修、施工繁杂的问题,要求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施工容易。
另外,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4-286419号所记载的那样,在现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中使用的现有的逆流方式的热交换器为将由聚苯乙烯薄板被真空成形加工而成的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相互叠层的热交换器。
以下,参照图22对该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其平面形状为方形,经聚苯乙烯薄板的真空成形加工而成形后,通过切断为汤姆逊型(トムソン型)且多余的薄板而得到。第一传热板101具备大致平行、大致等间隔的以中空凸状的方式形成的大致L字状的风路肋(rib)103,由风路肋103形成大致L字状的第一风路104和传热面105。
在第一风路104的出入口部分设置有将第一传热板101的边缘向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弯的风路端面106,在风路肋103的两端上设置有多个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的第一突起107。
具备作为第一传热板101的第一风路104的入口和出口以外的外周边部的外周肋A(省略图示),其夹在第一风路104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在与成为逆流的风路部分大致平行的外周边部形成为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另外,在外周肋A的对角上具有相同形状的外周肋A108b。
外周肋A108b的外侧侧面折弯到与风路端面106相同的位置。
在第一传热板101的第一风路104的出入口和外周肋A108b以外的外周边部上设置有相同形状的外周肋B109,在外周肋B109中外周肋B109a与外周肋A108大致平行,外周肋B109b与外周肋A108大致正交。
此外,符号末尾的英语小写文字的尾标具有相同的号码和相同的功能,用于区别配置等的差异,另外,没有附加尾标的符号总括附加多个尾标的符号。
外周肋B109的形状为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外周肋B109b的外侧侧面的中央部折弯到与传热面105相同的位置而形成风路开口部110,两端部分折弯到与风路端面106相同的位置而形成风路端面盖111。
在外周肋B109a的风路端面106一侧具有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的第二突起112a,构成为:第二突起112a与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第二传热板102上的第二突起112b大致正交,并且第二突起112a的上面与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第二传热板102上的外周肋B109a、109b的下面抵接。
第二传热板102与第一传热板101为相似关系,在第二传热板102的形状之中使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A108c、108d的高度为与风路肋103的高度相同的高度,进一步将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A108c、108d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传热板101的外周肋A108b的宽度更宽的形状。
在与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A108b大致平行的风路肋103上设置有多个形成为与风路肋10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的突起C113,或者设置有将风路肋103的宽度断续扩张的风路肋叠层部114,以使突起C113的上面和位于其上方的第二传热板102的风路肋103的下面抵接或者使风路肋叠层部114的上面和位于其上方的第一传热板101的下面抵接的方式,使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的突起C113与风路肋叠层部114在叠层方向相对错开而构成。
将上述那样成形的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交替叠层,交替形成第一风路104和第二风路115,然后热熔接外周侧面等,由此构成热交换器,在第一风路104流动的流体和在第二风路115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这样的现有的热交换器中,如果传热板的面积增大则变得容易弯曲,当从在风路中流动的流体受到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存在邻接的风路肋彼此之间嵌合,风路高度降低,导致通气阻力可能增加的问题,要求确保风路高度并且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由于风路肋叠层部比风路肋宽,所以在风路肋叠层部部分存在因风路宽度狭窄导致通气阻力增加的问题,要求不减少风路宽度并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由于在方形的传热板上形成的多个L字状的风路在风路长度上存在差异,所以有在各风路流动的风量产生差异,在流出部发生各风路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差即所谓的温度分布的问题,要求温度分布的改善。
特别是在搭载有热交换器的机器的喷出口和热交换器的流出部接近的情况下,在低外部气体温度、低风量时等存在因温度分布而产生的低温空气被喷出的可能性。
另外,在对叠层的传热板的外周侧面进行热熔接时,存在因热收缩导致外周侧的开口高度和风路高度减少的可能性的问题,要求确保外周侧的开口高度和风路高度从而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热熔接时,存在为了防止熔接不良而在熔接作业上花费工时的问题,要求降低熔接作业的工时并且使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从传热板切断多余的薄板时,在风路的入口或出口部分残留毛刺(バリ),在热熔接时,存在可能因毛刺而导致入口或出口部分的开口高度减少并且通气阻力增大的问题,要求防止因毛刺而导致开口高度减少,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具有引入发热体收纳箱的空气,并且使其返回到发热体收纳箱内并循环的内部气体风路,和引入外部气体,并且向外部气体排出的外部气体风路,以使各送风机的旋转轴与空气吸入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搬送外部气体风路上的空气的外部气体送风机和搬送内部气体风路上的空气的内部气体送风机,以使热交换器的较长风路侧的吸入口与送风机的喷出口一致的方式将进行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的显热交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外部气体风路和内部气体风路之间,并且具备对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使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尺寸为不受送风机直径限制的结构,所以能够提供纵深为薄型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中使用的热交换器为在叠层第一传热板和第二传热板时,将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风路保持部件的形状形成为曲线状的热交换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得到确保风路高度并且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不减少风路宽度即能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设置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室内侧外观图和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室外侧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温度检测器关联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隔热件关联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隔热件关联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送风机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增强部件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控制装置安装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控制装置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排水盘(drain pan)关联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排水盘结构图。
图13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4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传热板叠层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5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传热板叠层时的从叠层方向看的概略透视图。
图16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开口部附近的外周肋A和外周肋B的叠层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17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热熔接前的流入口的概略截面图。
图18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热熔接后的流入口的概略截面图。
图19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第一传热板的平面图。
图20为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第一传热板和送风机的位置关系的概略配置图。
图21为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第一传热板和送风机的位置关系的概略配置图。
图22为表示现有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23为现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结构图。
符号说明
1第一风路
1a第一风路
1b第一风路
1c第一风路
1d第一风路
1e第一风路
1f第一风路
1g第一风路
1h第一风路
1i第一风路
1j第一风路
2第二风路
3曲线风路肋(风路保持部件)
4流入口(流入部)
4a流入口
5流出口(流出部)
6风路开口部
6a风路开口部(第一开口部)
6b风路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7外部肋A(第一遮蔽部件)
7a外部肋A
7b外部肋A
8外部肋B(第二遮蔽部件)
8a外部肋B
8b外部肋B
8c外部肋B
8d外部肋B
8e外部肋B
8f外部肋B
9侧面盖(密封部件)
10半圆状凹部(外周风路保持部件)
11侧面加强部(侧面保持部件)
12毛刺
13送风机
14喷出口
101第一传热板
102第二传热板
103风路肋
104第一风路
105传热面
106风路端面(密封部件)
107第一突起(开口保持部件)
108外周肋A
109外周肋B
110风路开口部
111风路端面盖
112第二突起
113突起C
114风路肋叠层部
115第二风路
210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200发热体收纳箱
260门
201箱体
202内部气体吸入口
203内部气体送风机
204热交换器
205内部气体喷出口
206内部气体风路
207外部气体吸入口
208外部气体送风机
209外部气体喷出口
211内部气体温度检测器
212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器
213控制装置
214外部气体风路
215涡轮风扇
216内部气体侧喷出口
217外部气体贯通孔
218内部气体贯通孔
219隔热件
220导轨
221槽
222中继配线
223工作窗
224连接器
225孔(orifice)
226送风机固定板
227安装位置
228安装孔
229增强部件
230面板
231突起部
232狭缝
233排热孔
234印刷基板
235把手
236轨道
237散热板
238印刷基板
239排水口
240排水盘
241排水盘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具有引入发热体收纳箱的空气,并且使其返回到发热体收纳箱内并循环的内部气体风路,和引入外部气体,并且向外部气体排出的外部气体风路,以使各送风机的旋转轴与空气吸入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搬送外部气体风路的空气的外部气体送风机和搬送内部气体风路的空气的内部气体送风机,以使热交换器的较长风路侧的吸入口与送风机的喷出口一致的方式将进行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的显热交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外部气体风路和内部气体风路之间,并且具备对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现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由风量即风扇直径决定,但根据上述结构,具有构成一种以下装置的作用,即,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与风量即风扇直径无关,能够形成为一定的装置。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即使在内部气体送风机或外部气体送风机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时,具有该送风机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以外的其他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发挥功能,因此具有能够防止丧失冷却功能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使热交换器的喷出口与配置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箱体上的喷出口一致。因为在热交换器的喷出口与配置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箱体上的喷出口之间不需要空间,所以具有使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成为与热交换器的纵深相同的配置结构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的外部气体送风机之间设置外部气体贯通孔,在那里配置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器,在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的内部气体送风机之间设置内部气体贯通孔,在那里配置内部气体温度检测器。能够共用1个温度检测器进行邻接的2个风路的温度检测,具有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同时即使在1个送风机发生故障时也能够进行温度检测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箱体上配置形成热交换器的定位的导轨形状的隔热件。具有以与导轨形状一致的方式能够容易可靠地设置热交换器,同时利用隔热件能够防止外部气体温度对热交换器的影响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隔热件上设置配线用的槽。通过在生产时将配线嵌入槽,具有能够可靠地对从送风机连接在控制装置上的配线进行固定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隔热件的热交换器接触的面上设置工作窗。通过插入热交换器堵塞工作窗而使连接器(connector)连接部防尘防水,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的连接器连接操作,因此具有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外部气体喷出口处设置檐形状的增强部件。具有能够防止水侵入外部气体喷出口,同时增强外部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部并形成为薄型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将送风机和整流目的的孔固定在相同的送风机固定板上。固定在单一部件上而与使用多个部件的设置相比,具有能够容易使涡轮风扇的旋转轴和孔的中心一致,组装时易于进行孔和送风机的对位,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变容易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能够将送风机固定板的形状形成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形状,使内部气体送风机和外部气体送风机为使用共同部件的相同结构,同时将安装位置形状形成为U字型,由此,通过挂在固定用的螺钉等上而具有能够防止送风机落下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箱体的角落设置兼作固定部件的增强部件。具有能够从本体上面和侧面将本体吊起,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形成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箱体的一个面的可拆卸的面板上设置防止突起物等落下的部件,具有能够防止面板拆卸时的面板的落下,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易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控制装置的室内侧壁面上设置排热孔。通过产生从排气孔排出的空气流而对控制装置内进行冷却,具有能够降低温度上升,形成为薄型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内置在控制装置内的印刷基板上设置兼作把手的固定部件。具有减少部件个数,提高生产率、维修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内置在控制装置内的印刷基板上设置兼作散热部件的固定部件。具有能够减少基板的散热空间,形成为薄型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箱体的底面上设置擂钵(すり鉢)状的排水盘结构,通过外部气体送风机的送风,将水沿着排水盘的擂钵状斜面压上去。具有能够从底面通过上方的排水口排水,配置结构简单施工容易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另外也可以在排水盘上设置将排水导向排水口的槽形状。具有能够从位于风下方向以外的位置的排水口排水,配置结构简单施工容易的作用。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设置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室内侧外观图和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室外侧外观图,表示在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100(各图表示2台设置的情况)的状态。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安装在发热体收纳箱200的门260上,形成为“门一体型”安装结构。
此外,虽然将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安装在发热体收纳箱200的门260上,但也可以将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外置或内置在发热体收纳箱200的门260或壁面上。
以下,对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发热体收纳箱200内的空气(以下称内部气体)从内部气体吸入口202引入到内部气体送风机203的涡轮风扇215之后,通过热交换器204,然后通过内部气体喷出口205再返回到发热体收纳箱200内,由此形成循环的内部气体风路206。
另一方面,从外部气体吸入口207引入到外部气体送风机208的涡轮风扇215之后,通过热交换器204,然后通过外部气体喷出口209排向外部气体,由此形成外部气体风路214。
热交换器204,作为较长侧风路的吸入口在较长方向的顶面和底面具有吸入口,在较短方向的侧面的一部分上分别具有作为内部气体侧喷出口216和作为外部气体侧喷出口的喷出口,在内部的较长方向形成逆流型的风路,为具有连通这些吸入口和喷出口的大致L字状的风路的大致长方体,交换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的显热,配置在外部气体风路214和内部气体风路206之间。
而且,上述热交换器204,以使较短方向与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纵深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此外,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以使涡轮风扇215的旋转轴和空气吸入方向平行,并且使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的各自的喷出方向与热交换器204的较长侧风路的吸入口一致的方式配置,具备对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13。
设置在箱体201的面内的内部气体喷出口205和外部气体喷出口209,以均与上述热交换器204的内部气体侧喷出口216和外部气体侧喷出口(省略图示)直接在面上连接成一体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在内部气体温度比外部气体温度高时吸入外部气体,与发热体收纳箱200内的温暖的空气之间在热交换器204内进行热交换,排出变温暖的外部气体,向发热体收纳箱200内供给变冷的空气,由此,降低发热体收纳箱200内温度。
另外,由于热交换器204等具有风路所以送风阻力大,因此使用离心式送风机来向冷却装置送风,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纵深由风量即涡轮风扇215的直径决定,因此在涡轮风扇215的直径大的情况下,该涡轮风扇的纵深不变,因此离心式送风机与风量的增减无关而形成为薄型。
另外,即使在1个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A的内部气体送风机203或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发生故障时,其他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A也能够保持冷却功能,而且所有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A同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较低,所以不会完全丧失冷却功能。
另外,因为使内部气体喷出口205与外部气体喷出口209,以及热交换器204的内部气体侧喷出口与外部气体侧喷出口直接在面上接触,所以不需要间隔的空间,能够使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A的纵深成为薄型。
另外,热交换器204,作为较长侧风路的吸入口在较长方向的顶面和底面具有吸入口,在较短方向的侧面的一部分上分别具有作为内部气体侧喷出口216和作为外部气体侧喷出口的喷出口,对于具有在内部连通这些吸入口和喷出口的大致L字状的风路的大致长方体以使其较短方向与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A的纵深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A的纵深薄型化,能够在较长方向的逆流部分的风路部分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虽然对在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中使用涡轮风扇21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风扇。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温度检测器关联结构图,表示设置有多个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的状态。在图4中,对与图2、3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将检测内部气体的温度的内部气体温度检测器211配置在设置在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A的内部气体送风机203之间的内部气体贯通孔218上,将检测外部气体的温度的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器212配置在设置在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A的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之间的外部气体贯通孔217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共用1个外部气体检测器212和内部气体温度检测器211分别进行相邻的2个风路的温度检测,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并且即使在1个内部气体送风机203或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发生故障时也能够通过另一个送风机的运转来送风,因此能够进行温度检测。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隔热件关联结构图。在图5中,对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上配置有用于进行热交换器204的定位的例如具备导轨220的发泡苯乙烯制等的隔热件219,该导轨220在边缘部形成有与热交换器204的下端抵接的凸壁。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热交换器204的下端与导轨220抵接的方式安装热交换器204并进行定位,因此安装变得容易,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易。另外,通过隔热效果能够防止冷却性能受到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的温度的影响。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隔热件结构图。在图6中,对与图5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隔热件219的与热交换器204抵接的面的背侧设置槽221,同时在槽221上设置工作窗223。
根据上述结构,将连接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和控制装置213的中继配线222嵌入槽221并将隔热件219安装在箱内,同时进行配线,再牢固地进行配线的固定,由此,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变容易。
另外,能够将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和中继配线222的连接器224的连接位置收纳在隔热件219内部,另外还能够容易地卸下连接器224的连接位置,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另外,通过插入热交换器堵塞工作窗223,因此连接器224的连接位置能够防尘、防水。
(实施方式5)
接着,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
图3为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箱体201的外部气体侧的面,在外部气体喷出口209处设置有檐部件244。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箱体201上设置外部气体喷出口209,通过安装檐部件244能够增强箱体201,而且遮雨。
(实施方式6)
接着,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送风机结构图。在图7中,对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内部气体送风机203或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在相同的送风机固定板226上固定有连接在涡轮风扇215上的电动机(省略图示)和整流目的的孔225。
另外,也可以将送风机固定板226的形状形成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形状,将安装位置227的形状形成为U字型。
根据上述结构,涡轮风扇215的旋转轴和孔225的中心易于一致,能够降低由部件公差的积累和组装公差所引起的组装不良,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变容易。
另外,通过形成为上下左右对称形状,还能够反转安装,即使在不得不将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反向安装时,也能够将送风机固定板226作为共同部件,因此能够使内部气体送风机203和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为相同结构。另外,因为安装位置227的形状为U字型,所以安装时通过挂在固定用的螺钉等上而能够防止落下。
(实施方式7)
接着,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增强部件结构图。在图8中,对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为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箱体201的角部,在箱体201的顶面和侧面上设置有具备能够安装有眼螺栓等的安装孔228的增强部件229。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安装孔228上安装有眼螺栓等能够实现基于机械的搬送,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移动变容易,例如在生产时的生产线上的发热体收容箱冷却装置A的方向转换、捆包时的吊起等变容易,生产率提高。
此外,在图8中,安装孔228位于顶面,但也可以位于侧面。
此外,在图8中,安装孔228为1个,但也可以为多个。
(实施方式8)
接着,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
图2为说明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箱体201的内部气体侧的面的图。在可拆卸的面板230上具有突起部231,在安装箱体201的面板230时在突起部231嵌入的位置上设置有狭缝232。
另外,在堵塞面板230的控制装置213的位置上设置有排热孔233。
利用由突起部231和狭缝232构成的落下防止部件,能够防止在卸下固定面板230的螺钉等固定部件后的面板230的落下,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
另外,通过来自排热孔233的排热能够进行控制装置213的冷却。
此外,控制装置213的室内侧壁面即使不是面板结构,而是不能卸下的壁面结构,也可以设置排热孔233。
(实施方式9)
接着,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控制装置安装图。在图9中,对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印刷基板234上设置具有能够以螺钉固定的孔的把手235,具备在将印刷基板234插入控制装置213时成为导轨的轨道236,通过把手235将印刷基板234固定在控制装置213上。
根据上述结构,使把手235具有固定印刷基板234的功能,由此,把手235兼作固定部件。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另外设置固定部件,能够减少部件个数,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
(实施方式10)
接着,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进行说明。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控制装置结构图。在图10中,对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印刷基板238具备散热板237,通过将散热板237插入设置在控制装置213的外廓的切槽而安装。
由此,散热板237成为控制装置213的外廓的一部分,与室内风路206连接。即,印刷基板238成为兼做散热部件的固定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印刷基板238设置在控制装置213内部时,在散热板237和控制装置213的外廓之间不需要散热用的空间,能够缩小控制装置213。
(实施方式11)
接着,参照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进行说明。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排水盘关联结构。在图11中,对与图3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210的箱体201的底部,在比该箱体201的外部气体侧面的底部高的位置上具有排水口239,在箱体底部设置有将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下部作为最底面且具有朝向排水口239的倾斜面的钵(bowl)状的排水盘240。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从外部侵入并且积存在排水盘240的雨水,不另外使用泵等部件而利用外部气体送风机208的送风,将水沿着排水盘240的擂钵状斜面压上去,由此,能够从位于比排水盘240更上方的排水口239排水,关于设置位置,因为自由度提高,所以施工变容易。
(实施方式12)
接着,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进行说明。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中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排水盘结构。在图12中,对与图3、11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上述排水盘240上,避开外部气体送风机208下部,以朝向排水口239的方式设置有排水盘槽241。
根据上述结构,不另外使用泵等部件,就能够从位于风下侧以外的位置的排水口239对从外部侵入并积存在排水盘240中的雨水进行排水,关于设置位置,因为自由度提高,所以施工变容易。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将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变薄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即使在送风机发生故障时也能够通过其他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送风机的运转,防止丧失冷却功能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共用1个温度检测器进行相邻的2个风路的温度检测,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变容易,即使在送风机发生故障时也能够进行温度检测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容易可靠地设置热交换器,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可靠地对送风机与控制装置连接的配线进行固定,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器连接操作,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在防止水侵入到外部气体喷出口的同时,能够增强外部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部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时的孔和送风机的对位,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使内部气体送风机和外部气体送风机为使用共同部件的相同的结构,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吊起本体,配置结构简单,生产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防止面板卸下时的面板的落下,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降低控制装置内的温度上升,形成为薄型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降低部件个数,配置结构简单,生产、维修变容易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印刷基板的散热空间减少,形成为薄型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利用外部送风机的送风,将水沿排水盘的擂钵状斜面向上方压上去,由此能够从位于比底部更上方的排水口排水,配置结构简单,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还能够从位于外部送风机的风下以外的其他方向的排水口排水,配置结构简单,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效果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接着,对能够在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中使用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利用实施方式进行具体地说明。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叠层第一传热板和第二传热板时,将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风路保持部件的形状形成为曲线状。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确保风路高度从而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风路宽度不减少并能够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热交换器。另外,因为能够确保风路高度,所以通过缩小风路宽度调整通气阻力,能够得到薄型化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不等间隔地配置形成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风路保持部件。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流出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机构为不等间隔地配置有风路保持部件,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使远离送风机的喷出口的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的风路宽度较宽,使接近送风机的喷出口的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较窄。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使风路长度短的风路的风量减少,使风路长度长的风路的风量增加,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流出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根据向热交换器换气的搬送部件或热交换器的前后的风路的形状,不等间隔地配置有风路保持部件,从而缩小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的风量差。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缩小各风路的风量差,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流出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机构为不等间隔地配置有风路保持部件,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使接近送风机的喷出口的中央部分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和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缩小各风路的风量差,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流出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机构为不等间隔地配置有风路保持部件,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使中央部分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和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缩小各风路的风量差,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流出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在形成在第二传热板上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和第二遮蔽部件的较长方向的角部以及邻接的第一传热板的开口部的端部的位置上配置有侧面保持部件,在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以及位于与第一遮蔽部件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两端,第一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上面与第二传热板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第一传热板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上面与第二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侧面保持部件与第一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防止因热收缩所引起的变形,并且能够确保外周侧的开口高度从而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热交换器。另外,因为能够确保外周侧的开口高度,所以在确保风路高度的同时,通过缩小风路宽度调整通气阻力,能够得到薄型化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在与形成在第一传热板上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的侧面不面对的位置至少设置1个以上的外周风路保持部件,外周风路保持部件与形成在位于下方的第二传热板上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抵接。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确保外周侧的开口高度从而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热交换器。另外,因为能够确保风路高度,所以通过缩小风路宽度调整通气阻力,能够得到薄型化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在外周边部形成的密封部件以相对传热面具有风路高度以上的长度的方式折回,在流入部和流出部的下方的密封部件上形成有开口部B。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减少熔接操作的工时并使生产率提高的热交换器。
另外,其他的结构为,在流入部和流出部以使到传热面和开口部的端部为止的开口高度变得比风路高度更大的方式形成有开口部A和开口部B。
根据该结构,得到能够防止因毛刺引起的开口高度的减少,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热交换器。另外,因为防止开口高度的减少,所以能够确保风路高度,通过缩小风路宽度调整通气阻力,能够得到薄型化的热交换器。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3)
图13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14为叠层传热板时的概略立体图,图15为叠层传热板时从叠层方向看的概略透视图,图16为开口部附近的遮蔽肋A和遮蔽肋B的叠层状态的概略截面图,图17为热熔接前的流入口的概略截面图,图18为热熔接后的流入口的概略截面图。
在图13和图14中,通过交替叠层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而构成的热交换器在各自的传热板的上下构成有第一风路1和第二风路2,在第一风路1和第二风路2中流动的流体通过各自的传热板进行热交换,在各自的风路的出入口部分,流入较长方向的空气和向较短方向流出的空气相互正交流动,在中央部分在较长方向相互为向相对的方向流动的逆流型,通过外周侧面的热熔接而成为一体。
实际上多个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交替叠层,但为了简单而表示4个传热板。
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的平面形状为四角形,由厚度为例如0.2mm的高抗冲聚苯乙烯薄板经真空成形加工而形成。
第一传热板101形成为中空凸状,例如相对传热面105的表面突出高度为2.6mm,宽度为2mm,逆流部分大致平行、大致等间隔地具备9根弯曲形状的大致L字状的作为风路保持部件的曲线风路肋3,通过曲线风路肋3形成大致L字状的第一风路1和传热面105。
第一风路1的流入口4和流出口5设置有将第一传热板101的边缘向曲线风路肋3的凸方向的反方向折弯的、例如相对传热面105的表面折弯至2.4mm的位置的作为密封部件的风路端面106,在风路端面106的两端,例如设置有相对传热面105的表面折弯至5.2mm的位置的作为密封部件的风路端面盖111a,由风路端面106和风路端面盖111a形成风路开口部6a。
此外,符号末尾的英语小写文字的尾标如果为相同的号码则具有相同的功能,用于区别配置等的差异,以下的记载方法相同。
在曲线风路肋3的两端设置多个第一突起107,例如18个,相对传热面105其高度为5.2mm,该第一突起107为与曲线风路肋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具有比曲线风路肋3的高度更高的高度。
具有作为第一遮蔽部件的外周肋A7a,例如使其宽度为10mm,该外周肋A7a为第一传热板101的第一风路1的入口和出口以外的外周边部,在被第一风路1的流入口4和流出口5夹着的直线部分上形成为与曲线风路肋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具有与第一突起107相同的高度,外周肋A7a的上面与传热面105平行,外侧侧面为折弯到与风路端面盖111a相同的位置的形状。其中,与第一遮蔽部件相当的外周肋A7是外周肋A7a、7b的总称。
在第一传热板101的第一风路1的流入口4、流出口5和外周肋A7a以外的外周边部上形成与外周肋A7a为相同宽度的L字状的作为第二遮蔽部件的外周肋B8,在外周肋B8之中位于外周肋A7a的对角的外周肋B8a形成为与外周肋A7a相同的高度,其他的外周肋B8b、8c形成为与曲线风路肋3相同的高度。其中,与第二遮蔽部件相当的外周肋B8为外周肋B8a~8f的总称。
外周肋B8a的外周侧面被折弯至与风路端面盖111a相同的位置,形成为作为密封部件的侧面盖9,将从外周肋B8b、8c的外周侧面的拐角部分到与外周肋A7为相同尺寸的位置为止的部分折弯至与风路端面盖111a相同的位置而形成风路端面盖111b,将此外的部分从外周肋B8b、8c的上面折弯至例如2.2mm的位置,形成风路开口部6b。
在与流入口4和流出口5邻接的外周肋B8b、8c的拐角部上具有与第一突起107为相同高度的第二突起112,该第二突起112为与曲线风路肋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中空凸状。
在外周肋A7a和外周肋B8a的风路侧分别设置有4个具有与传热面105为相同面的形状的作为外周风路保持部件的半圆状凹部10。
第二传热板102与第一传热板101为相似关系,在第二传热板102之中将外周肋A7b和外周肋B8d、8e、8f的高度形成为与曲线风路肋3相同的高度,并形成为与第一传热板的外周肋A7a相同的宽度。
在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A7b和外周肋B8d上,在叠层时在与设置在第一传热板101上的半圆状凹部10邻接的位置上分别配置4个作为侧面保持部件的侧面增强部11,该增强部11的宽度为外周肋A7b的宽度的一半的例如5mm,其高度相对传热面105与曲线风路肋3的凸方向为相同方向,例如为7.8mm,两端的侧面增强部11与外周肋A7b和外周肋B8d的端一致。
在上述结构中,在交替叠层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时,如图15所示,曲线风路肋3与形成在邻接的传热板上的曲线风路肋3在叠层方向上不一致,因此邻接的曲线风路肋3彼此之间不吻合,曲线风路肋3的上面一定与位于上方位置的传热板的下面抵接,能够确保风路高度。
该风路高度是根据通气阻力等热交换器的性能面和成型加工性等设计的。
另外,如图16所示,侧面增强部11的上面与第一传热板101的外周肋A7a的下面抵接,半圆状凹部10的下面与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B8d的上面抵接,能够抑制由热熔接时的热收缩所引起的开口高度的减少和外周侧的风路高度的减少。
另外,因为能够增大邻接的传热板的外周肋A7a的外周侧面与外周肋B8d的外周侧面的熔接面积,所以在热熔接时,能够防止由热收缩所引起的未熔接部分的发生,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如图17所示,流入口4的风路开口部6a和风路开口部6b以使从传热面起的开口高度h2比风路高度h1高,例如h2=3mm>h1=2.6mm的方式形成,在切断时在风路开口部6a和风路开口部6b的切断部上残留毛刺12,如图18所示,即使在热熔接时毛刺12倒下而堵塞流入口4的开口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风路高度以上的开口高度,即设计成h3≥h1=2.6mm,能够抑制因毛刺12引起的开口高度的减少。
另外,因为在容许范围内能够将毛刺12残留在第一传热板101和第二传热板102上,所以生产率也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使用高抗冲聚苯乙烯薄板作为传热板的材料,采用基于真空成形的一体成形,作为材料,也可以使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的其他的热塑性树脂膜、铝等的压薄金属板,或者是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的纸材,微多孔树脂膜、混入树脂的纸材等,另外就成形方法而言,即使通过压空成形,压空真空成形,冲压成形等其他的施工方法使传热板一体成形,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令薄板的厚度为0.2mm,但优选使用薄板材料的厚度为0.05~0.5mm的范围的薄板。
其理由在于,如果为0.05mm以下,则在凹凸形状的成形时和在成形后的传热板的处理时在薄板材料上容易发生裂纹等破损,另外已成形的传热板没有弹性,其处理性差,另外,如果超过0.5mm则传热性降低。
存在薄板厚度越薄传热性越高且成形性越低的倾向,相反地存在薄板厚度越厚传热性越低的倾向。
因此,为了满足成形性、传热性,优选使用薄板材料的厚度为0.05~0.5mm的范围的薄板,进一步最优选为0.15~0.25mm的范围。
另外,将曲线风路肋3的形状形成为具有1个“山”的弯曲的形状,在叠层时如果邻接的传热板的曲线风路肋3彼此之间为不吻合的形状则即使形成为多个“山”的数目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作为外周风路保持部件形成为半圆状凹部10,但即使是其他的形状,在叠层时如果是与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二传热板102的外周肋B8的上面抵接的形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各部分的尺寸值和个数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该值,即使在根据通气阻力、热交换效率等热交换器的性能面和成型加工性等而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对于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热交换器,能够调节风路宽度而将较短方向的长度小型化,使其流入口4与较长侧风路的吸入口对应,另外,使流出口5与在较短方向的侧面的一部分作为内部气体侧喷出口216和外部气体侧喷出口的喷出口对应,通过将其搭载在实施方式1~12所记载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上能够进一步使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变薄。
(实施方式14)
图19为第一传热板的平面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部分设为相同的号码,作为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9所示,在第一传热板101上形成的大致L字状的第一风路1a~1j中,外周肋A7a侧的第一风路1a的风路长度最短,外周肋B8侧的第一风路1j最长。
对于风路宽度,以使风路长度最短的第一风路1a的宽度窄,第一风路1j的宽度变宽的方式进行配置,以成为以下关系即第一风路1a的宽度<第一风路1b的宽度<第一风路1c的宽度<第一风路1d的宽度<第一风路1e的宽度<第一风路1f的宽度<第一风路1g的宽度<第一风路1h的宽度<第一风路1i的宽度<第一风路1j的宽度的方式设计各风路的宽度,根据传热板的尺寸、风量、成形加工性等适当设计该各风路的宽度尺寸。
对于第二传热板102也进行同样的设计,为了简单仅表示第一传热板101。
在上述结构中,从图中箭头A的方向流过来的流体分别流入第一风路1a~1j的各风路,热交换后从流出口5流出,因为风路长度短的风路其宽度窄,风路长度长的风路其宽度宽,所以在各风路流动的风量差减少,相对于风路宽度为均等的宽度的情况,能够使在流出口的各风路的温度差减少。这样,通过不等间隔地配置风路保持部件,使在各风路流动的风量差减少,因此能够使在流出口的各风路的温度差减少。而且,能够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实现热交换器的小型化。
另外,即使在第一风路1a的流入口4a和第二风路2(省略图示)的流入部的曲线风路肋3的位置关系在同一线上的情况下,因为在逆流部分邻接的传热板的曲线风路肋3不吻合,所以能够任意地设计各风路宽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4中,虽然将各风路的宽度设为全都不同的尺寸,但也可以选择例如第一风路1d的宽度=第一风路1e的宽度那样的部分相等的风路宽度。
对于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热交换器,通过将其搭载在实施方式1~12所记载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上能够进一步使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变薄。
(实施方式15)
以上所述的事项,在流入热交换器的流体(空气)具有均等的风速和静压,并且在热交换器的出口附近没有阻碍喷出的构成的情况下有用,但在机器设计上难以设置这样让空气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理想的风路形状。例如,因为送风机的喷出口和热交换器的流入口的大小不一致,所以如果不充分设置从送风机的喷出口至热交换器的流入口的距离就无法形成均匀的流入气流,但由于机器增大所以难以选择这样的风路形状。本发明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也有用,根据图20和图21进行说明。
图20和图21为表示第一传热板101与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的位置关系的概略配置图。
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3~14相同的部分设为相同的号码,将其作为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0中,向第一风路1a~1j搬送空气的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配置在第一风路1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侧,对于第一风路1a~1j的风路宽度,以使将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配置在下方位置的风路长度为最长的第一风路1j的宽度变窄,第一风路1a的宽度变宽的方式配置曲线风路肋3,以成为以下关系即第一风路1a的宽度>第一风路1b的宽度>第一风路1c的宽度>第一风路1d的宽度>第一风路1e的宽度>第一风路1f的宽度>第一风路1g的宽度>第一风路1h的宽度>第一风路1i的宽度>第一风路1j的宽度的方式设计各风路的宽度,根据传热板的尺寸、风量、成形加工等适当设计该各风路的宽度尺寸。
对于第二传热板102也进行同样的设计,但为了简单仅表示第一传热板101。
在上述结构中,从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喷出的流体分别流入第一风路1a~1j的各风路,热交换后从流出口5流出,但由于配置在喷出口14的正上方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宽度较窄,距离喷出口14远的位置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的宽度较宽,所以根据与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的位置关系,在流入风量多的第一风路1j侧的各风路流动的风量差减少,相对于风路宽度为均等的情况,能够使在流出口的各风路的温度差减少。这样,通过不等间隔地配置风路保持部件,在各风路流动的风量差减少,因此能够使在流出口的各风路的温度差减少。而且,可以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实现热交换器的小型化。
另外,即使在第一风路1a的流入口4a和第二风路2(省略图示)的流入部的曲线风路肋3的位置关系在同一线上的情况下,因为在逆流部分邻接的传热板的曲线风路肋3不吻合,所以能够任意地设计各风路宽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5中,使各风路的宽度为全都不同的尺寸,但也可以根据送风机和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在各风路间的风量差小的地方等,例如设为第一风路1h的宽度=第一风路1i的宽度那样的部分相等的风路宽度。
接着,在图21中,向第一风路1a~1j搬送空气的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配置在第一风路1的中央风路部分,对于第一风路1a~1j的风路宽度,以使将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配置在下方位置的中央风路部分的第一风路1e的宽度变窄,两端的第一风路1a、第一风路1j的宽度变宽的方式配置曲线风路肋3,以成为以下关系即第一风路1a的宽度>第一风路1b的宽度>第一风路1c的宽度>第一风路1d的宽度>第一风路1e的宽度<第一风路1f的宽度<第一风路1g的宽度<第一风路1h的宽度<第一风路1i的宽度<第一风路1j的宽度的方式设计各风路的宽度,根据传热板的尺寸、风量、成形加工等适当设计该各风路的宽度尺寸。
对于第二传热板102也同样地进行设计,但为了简单仅表示第一传热板101。
在上述结构中,从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喷出的流体分别流入第一风路1a~1j的各风路,热交换后从流出口5流出,但由于配置在喷出口14的正上方的中央部分的风路的宽度较窄,距离喷出口14远的位置的两端的风路的宽度较宽,所以根据与送风机13的喷出口14的位置关系在流入风量多的中央部分的各风路中流动的风量差减少,相对于风路宽度为均等的情况,能够使在流出口的各风路的温度差减少。
另外,即使在第一风路1a的流入口4a和第二风路2(省略图示)的流入部的曲线风路肋3的位置关系在同一线上的情况下,因为在逆流部分邻接的传热板的曲线风路肋3不吻合,所以能够任意地设计各风路宽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5中,虽然令各风路的宽度为全都不同的尺寸,但也可以根据送风机和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在各风路间的风量差小的地方等,例如设为第一风路1e的宽度=第一风路1f的宽度那样的部分相等的风路宽度。
此外,在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第一开口部6a实际上作为使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的通称而被称为流入部4或流入部4a。而且,在插入到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本体上的情况下,称为吸入口(没有赋予符号)。
另外,第二开口6b在使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的通称为流出部5。而且,在插入到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本体上的情况下,称为喷出口(没有赋予符号)、内部气体侧喷出口216、外部气体侧喷出口(没有赋予符号)。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将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风路保持部件的形状形成为曲线状而确保风路高度,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提供一种具有通过不减少风路宽度就能够确保风路高度,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的效果的热交换器。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不等间隔地配置形成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风路保持部件,改善温度分布。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以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使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风路保持部件,改善温度分布。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以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使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风路保持部件,改善温度分布。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中,以使中央部分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短的风路和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较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风路保持部件,改善温度分布。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在形成在第二传热板上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和第二遮蔽部件的较长方向的角部以及邻接的第一传热板的开口部的端部的位置上配置侧面保持部件,在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以及位于与第一遮蔽部件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两端,第一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上面与第二传热板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第一传热板的第二遮蔽部件的上面与第二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侧面保持部件与第一传热板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由此,确保外周侧的风路高度并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与形成在第一传热板上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的侧面不面对的位置上至少设置1个以上的外周风路保持部件,与在外周风路保持部件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二传热板上形成的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抵接,由此,能够确保外周侧的风路高度并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将形成在外周边部的密封部件折弯至相对传热面具有风路高度以上的长度的位置,在流入部和流出部的下方的密封部件上形成第二开口部,降低熔接作业的工时并使生产率提高。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效果的热交换器,即,通过在流入部和流出部上形成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使到传热面和开口部的端部为止的开口高度比风路高度大,防止因毛刺引起的开口高度的减少,抑制通气阻力的增加。
于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实现小型化的热交换器。
通过将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热交换器搭载在实施方式1~12所记载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中,能够进一步使本发明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纵深变薄。
产业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换气装置、移动电话基地局或简易无线电台等那样,在设置在屋外的箱体结构物中,在其内部具有电子部件等发热体,其发热量多,即使在冬季也需要冷却,另外,具有由于温度而使性能、寿命受到较大影响的精密机器的箱,能够作为其冷却装置而加以使用。

Claims (27)

1.一种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入发热体收纳箱的空气,并使其返回到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内而循环的内部气体风路;
引入外部气体,并排出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风路;
搬送所述外部气体风路的空气的外部气体送风机;
搬送所述内部气体风路的空气的内部气体送风机;
交换所述外部气体和所述内部气体的显热的热交换器;和
对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与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旋转轴和空气吸入方向以及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旋转轴和空气送风机的空气吸入方向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以使所述热交换器的较长风路侧的一个吸入口与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喷出方向一致,并且使另一个吸入口与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喷出方向一致的方式将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外部气体风路和所述内部气体风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容纳在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内的发热体的发热量一致的方式,具备多个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箱体,
所述热交换器的喷出口与配置在所述箱体上的内部气体喷出口和外部气体喷出口一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在所述多个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各自的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之间设置有外部气体贯通孔,配置有检测外部气体温度的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器,在所述多个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的各自的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之间设置有内部气体贯通孔,配置有检测内部气体温度的内部气体温度检测器。
5.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内部配置有形成所述热交换器的定位的导轨形状的隔热件。
6.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与所述热交换器抵接的隔热件,在所述隔热件上设置有配线用的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热件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的面上具有工作窗,不卸下隔热件即能够通过所述工作窗使配线的连接器连接能够自由地装卸。
8.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气体喷出口上安装有檐部件。
9.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整流目的的孔,和固定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或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固定板,
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或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与所述孔同定在所述固定板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的形状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形状,所述固定板的安装位置的形状为U字型。
11.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的上面或侧面的边缘部具有增强部件,所述增强部件兼作固定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箱体的一面的可卸下的面板具备落下防止部件。
13.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装置的室内侧壁面上具有排热孔。
14.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内置的印刷基板,
所述印刷基板具备兼做把手的固定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内置的印刷基板,
所述印刷基板具备兼作散热部件的固定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风下的方向,
在所述箱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具有朝向所述排水口的倾斜面的钵状的排水盘,
通过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送风,将水沿着排水盘的倾斜面压向上方,能够从位于比所述排水盘底部更上方的位置的排水口对所述水进行排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风下以外的方向,
所述排水盘具有将所述排水引到所述排水口的排水盘槽,也能够从设置在风下以外的方向的所述排水口排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大致方形的第一传热板和第二传热板,
所述第一传热板具有:
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中空凸状的多个风路保持部件;
在外周部形成的直线状的第一遮蔽部件和大致L字状的第二遮蔽部件;
由多个所述风路保持部件、多个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和多个第二遮蔽部件形成的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传热面和所述风路的两端的流入部和流出部;
在位于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的所述风路保持部件的端部设置的开口保持部件;
在所述第一传热板的外周边部以与所述传热面大致垂直的方式折回的密封部件;和
在相对所述传热板的中心点与所述风路的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为点对称的位置的所述密封部件上设置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二传热板为与所述第一传热板相似的形状,在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和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较长方向具有多个侧面保持部件,
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以1块薄板为素材被一体成型,
以使所述第一传热板的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与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流入部和流出部成为相对的位置关系的方式,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旋转180°交替叠层,
通过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的叠层交替形成有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
在所述第一风路和所述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所述风路保持部件,为曲线状且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热交换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风路和所述第二风路中流动的流体成为逆流的部分的所述风路保持部件被不等间隔地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所述多个风路中,使所述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短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使所述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有所述风路保持部件。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向所述热交换器通风的搬送部件或所述热交换器的前后的风路形状,以使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风路的风量差变小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有所述风路保持部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所述多个风路中,使所述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短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使所述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窄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有所述风路保持部件。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在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所述多个风路中,使中央部分的所述风路宽度变窄,使第一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短的风路和第二遮蔽部件侧的风路长度长的风路的风路宽度变宽的方式不等间隔地配置有风路保持部件。
24.如权利要求18或1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较长方向的角部以及邻接的所述第一传热板的开口部的端部的位置具有所述侧面保持部件,在所述第一遮蔽部件的两端和位于与所述第一遮蔽部件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两端,第一传热板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的上面与第二传热板的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所述第一传热板的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上面与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所述侧面保持部件的上面与所述第一传热板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和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面抵接。
25.如权利要求18或1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在所述第一传热板上形成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和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侧面不面对的位置上至少具有1个以上的外周风路保持部件,所述外周风路保持部件与在位于下方的在所述第二传热板上形成的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和所述第二遮蔽部件抵接。
26.如权利要求18或1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的外周边部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相对传热面具有风路高度以上的长度的方式折回,在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的下方的所述密封部件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交替叠层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时,以在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使从所述传热面到所述第一开口部或第二开口部的端部为止的开口高度比风路高度大的方式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
CN2006800282073A 2005-09-20 2006-09-20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Active CN1012337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1635 2005-09-20
JP271635/2005 2005-09-20
JP284349/2005 2005-09-29
JP2005284349A JP4848718B2 (ja) 2005-09-29 2005-09-29 熱交換器
PCT/JP2006/318564 WO2007034797A1 (ja) 2005-09-20 2006-09-20 発熱体収納箱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798A true CN101233798A (zh) 2008-07-30
CN101233798B CN101233798B (zh) 2011-06-15

Family

ID=37888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82073A Active CN101233798B (zh) 2005-09-20 2006-09-20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39261A1 (zh)
EP (1) EP1901599B1 (zh)
KR (1) KR100940967B1 (zh)
CN (1) CN101233798B (zh)
DK (1) DK1901599T3 (zh)
WO (1) WO2007034797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0087A (zh) * 2009-05-05 2012-05-02 盛特瑞典公司 柜子
CN103188994A (zh) * 2010-11-04 2013-07-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用于体外刺激全血的便携设备
CN103460829A (zh) * 2011-04-08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10373203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热交换器及通信基站的机柜
CN104470328A (zh) * 2014-11-27 2015-03-25 无锡市豫达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柜冷却装置
CN104754912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设备
CN104976810A (zh) * 2014-04-01 2015-10-14 杨然森 四风口制冷装置及其制冷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1394B (en) * 2003-10-28 2010-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control means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senseable objects
US20100294458A1 (en) * 2007-12-17 2010-11-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heat generation body
JP5320748B2 (ja) * 2008-01-18 2013-10-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JP2009168435A (ja) * 2007-12-17 2009-07-30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EP2096369A1 (en) 2008-02-29 2009-09-02 Deerns Raadgevende Ingenieurs B.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of a space with recirculation air
EP2292472A1 (en) 2009-09-04 2011-03-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losed and internal cooling system for car radio
CN201615715U (zh) * 2009-12-16 2010-10-27 通力盛达能源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结构的隔离式逆流空气换热装置
WO2013116197A1 (en) 2012-02-02 2013-08-08 Carrier Corporatio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and method of recovering energy
EP2685798B1 (en) * 2012-07-11 2019-02-13 ABB Schweiz AG An electrical room of an industrial equipment such as a container crane, the electrical room comprising a cooling device
FR3000189B1 (fr) * 2012-12-21 2014-12-12 Elyt 3 Plaque pour echangeur thermique
CN105101734B (zh) 2014-04-22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机柜
US9980494B2 (en) * 2014-08-19 2018-05-2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Dough proofing 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s
JP6624704B2 (ja) 2015-08-31 2019-12-2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尿路上皮疾患の評価のための分子法
TWM561221U (zh) * 2017-12-12 2018-06-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散熱結構的顯示器總成
KR102174363B1 (ko) * 2019-04-15 2020-11-04 주식회사 대진브로아 분리타입 직교류 슬림형 냉각모듈
US20200370816A1 (en) * 2019-05-20 2020-11-26 Pepsico, Inc. Defrosting system for a cold plate and method of defrosting a cold plate
CN110312389A (zh) * 2019-06-12 2019-10-08 和信精密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防emi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9753A (en) * 1959-04-03 1964-04-21 Trane Co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US3877517A (en) * 1973-07-23 1975-04-15 Peerless Of America Heat exchangers
KR880009248A (ko) * 1987-01-27 1988-09-14 구사까베 에쯔지 환기용 열파이프형 열교환기
US4966004A (en) * 1989-11-06 1990-10-30 Amana Refrigeration, Inc. Electronic control mounting apparatus for refrigerator
JP3297564B2 (ja) * 1995-06-21 2002-07-02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同時給排形換気扇
US6119767A (en) * 1996-01-29 2000-09-19 Denso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using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US6039111A (en) * 1997-02-14 2000-03-21 Denso Corporation Cooling device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JPH10227554A (ja) * 1997-02-14 1998-08-25 Denso Corp 冷却装置
JP4200563B2 (ja) * 1998-11-19 2008-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装置
JP4354064B2 (ja) 1999-09-17 2009-10-28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発熱体収納箱冷却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US6612365B1 (en) * 1999-09-17 2003-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eating-element accommodating-box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6530231B1 (en) * 2000-09-22 2003-03-11 Te Technology, Inc. Thermoelectric assembly sealing member and thermoelectric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ame
JP2002324993A (ja) * 2001-04-24 2002-11-08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装置
JP3960778B2 (ja) * 2001-11-13 2007-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インユニットの挿抜き機構
JP2004044962A (ja) * 2002-07-15 2004-02-12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冷却装置
JP4311056B2 (ja) 2003-03-25 2009-08-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429386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5044857A (ja) * 2003-07-23 2005-02-17 Kyocera Corp 冷却機構
JP2005164093A (ja) * 2003-12-01 2005-06-23 Jamco Corp エアチラー装置
CN100554858C (zh) * 2004-07-16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US20060243423A1 (en) * 2005-05-02 2006-11-02 Tellabs Operations, Inc. Compact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0087A (zh) * 2009-05-05 2012-05-02 盛特瑞典公司 柜子
CN102440087B (zh) * 2009-05-05 2014-12-24 盛特瑞典公司 柜子
CN103188994A (zh) * 2010-11-04 2013-07-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用于体外刺激全血的便携设备
CN103188994B (zh) * 2010-11-04 2015-06-17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用于体外刺激全血的便携设备
CN103460829A (zh) * 2011-04-08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103460829B (zh) * 2011-04-08 2015-11-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10373203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热交换器及通信基站的机柜
CN104754912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设备
CN104754912B (zh) * 2013-12-26 2018-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设备
CN104976810A (zh) * 2014-04-01 2015-10-14 杨然森 四风口制冷装置及其制冷模块
CN104976810B (zh) * 2014-04-01 2017-06-23 杨然森 四风口制冷装置及其制冷模块
CN104470328A (zh) * 2014-11-27 2015-03-25 无锡市豫达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柜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34797A1 (ja) 2007-03-29
EP1901599A4 (en) 2009-11-18
KR20080024542A (ko) 2008-03-18
DK1901599T3 (da) 2011-09-12
CN101233798B (zh) 2011-06-15
EP1901599A1 (en) 2008-03-19
EP1901599B1 (en) 2011-07-27
KR100940967B1 (ko) 2010-02-05
US20090139261A1 (en) 200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798B (zh) 发热体收纳箱冷却装置
US20100218919A1 (en) Cooling Device
CN101903737B (zh)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JP5391957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JP4793195B2 (ja) 発熱体収納箱冷却装置
JP5391961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WO2010021115A1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US20150342086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heating element hous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WO2012137490A1 (ja) 熱交換装置
CN101940079B (zh) 热交换装置及使用该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JP2004044962A (ja) 冷却装置
CN104879917A (zh) 热水机
JP5315837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JP200723227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9889896U (zh) 冰箱
CN214501474U (zh) 移动空调
CN211233276U (zh) 移动空调
CN102595812A (zh) 室外电子设备箱
CN103791644A (zh) 制冷机组
CN109073313B (zh) 冷藏库
CN217604244U (zh) 一种室外机、热泵热水器及空调
JP2009272463A (ja) 発熱体収納箱冷却装置
JP5359489B2 (ja) 電子機器
CN2883996Y (zh)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CN206310612U (zh) 机柜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Assignee: Guangdong Matsushita Environment System Co., Ltd.

Assignor: Matsushita Ec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26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Device for cooling heat producing body receiving box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0630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