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3670A -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3670A
CN101233670A CNA2006800275845A CN200680027584A CN101233670A CN 101233670 A CN101233670 A CN 101233670A CN A2006800275845 A CNA2006800275845 A CN A2006800275845A CN 200680027584 A CN200680027584 A CN 200680027584A CN 101233670 A CN101233670 A CN 101233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ator
rotor
support
electric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75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3670B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山田喜久
富田武
谷口孝男
池田重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64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476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6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607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2459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66778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233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3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正确且迅速地对相对于转子轴心的定子的位置的定子位置进行调整的定子位置调整装置以及种调整方法。在电机壳体(MC)内收纳有上述定子(S),定子(S)在转子(R)的轴向被支承,在转子(R)未插入定子(S)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使用以转子(R)相对于电机壳体(MC)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被支承的调整工具(5)、(6),对定子(S)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的位置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且在其内部旋转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同心配置于转子外周的定子的电机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相对于转子轴心的定子的位置的调整方法及采用该调整方法的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作为汽车的驱动源具备引擎及电机驱动装置的所谓混合动力车在耗油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引人注意。对于这种混合动力车,电机驱动装置从电池获得电力而作为产生驱动力的电机工作,将该驱动力传递到行驶机构一侧并进行电机行驶,另外也有下述情况,即从引擎获得驱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工作,从而起到对电池进行充电的作用。此外,还在刹车时将汽车多余的惯性力作为电力回收,即所谓的再生动作。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电机驱动装置用于引擎的启动用中。
因此,混合动力车所具备的电机驱动装置,其转子被驱动连接于变速机构侧及引擎侧,并且可进行驱动力的输入与输出。
电机驱动装置具备定子和收纳于该定子内的转子,该定子与转子被支承于电机壳体侧。定子的支承为固定支承,转子的支承是来自设置于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的旋转支承。通常,对于混合动力车,电机壳体单独设置的情况很少,而是在内部收纳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兼作为电机壳体。
在电机驱动装置中,定子、转子之间的间隙及同心度是决定电机驱动装置性能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被严格地管理调整。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是进行这种调整的技术。该技术是涉及电动汽车用电机间隙调整装置的技术,在飞轮壳12(相当于此前所说明的电机壳体)上,竖立设置调整螺栓46,通过调整定子芯42的外周部位来调节间隙。在该例子中的定子14是比较薄的机构。也就是,定子在转子的轴(与定子共有轴心)向上的厚度比较小。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41050号公报
然而,在该已有技术所示的调整方法中,还需要电机驱动装置构成所必须的部件以外的部件(调整螺栓46),并且由于在电机壳体上设有螺栓孔,因此并不优选。
此外,近年来由于与混合动力车中的电机驱动装置所要求的性能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增大电机驱动装置的转子的轴向的厚度。图1模式地表示用于满足该要求而构成的壁厚较厚的电机驱动装置的概略构成。该图左侧对应的是配设有引擎E的引擎室ER侧,该图右侧对应的是配设有变速机构T的变速机构室TR侧。
定子S构成为具备定子芯SC和相对于该定子芯SC的定子线圈SW。定子芯SC是图2所示那样由多层层叠大致环状的钢板p而构成的构造,通过贯通于层叠方向的紧固螺栓b1将设于钢板p的各个周向的规定相位的固定部紧固于电机壳体。此外,在形成定子芯SC的钢板p上,并且在周向的规定相位上,施以铆接或焊接处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钢板p之间的相对移动。
该定子芯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相当于转子的轴向)的位置,由设于电机壳体的支承面决定。另一方面,关于其上下方向(相当于转子的轴径方向),由于电机壳体侧的收纳空间比较充裕,因此通过上述紧固螺栓的紧固来限定其位置。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那样,在定子的厚度(转子轴向的厚度)比较薄的情况下,即使对定子相对于转子轴心的位置(定子的轴心位置)进行比较粗糙的管理也不会出现问题。然而,伴随着对电机的要求提高,厚度增加,若还遵循以往那样的管理方法,则可以肯定伴随着电机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包括转子旋转的不平衡)也会增大。
经发明者们的研究判定,该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因为紧固螺栓的紧固而引起的定子芯的变形所造成的。表示该变形状况的是如图3(a)(b)所示。该图表示的是将层叠型的定子芯纵向配置的状态,(a)表示的是未进行紧固螺栓紧固的状态。(b)表示的是进行紧固螺栓紧固的状态,表示一种伴随着紧固,因定子芯分别产生弯曲而在钢板间引起相对移动,表示无法保证定子轴心与转子轴心的直线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处于定子芯的厚度方向中间位置的芯轴心位置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偏移,因此需要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课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正确且迅速地对定子相对于转子轴心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是关于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且在其内部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同心配设于上述转子外周的定子,对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法的第1特征构成是,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使用以上述转子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定位的调整工具,调整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位置调整方法中,在将定子收纳于电机壳体内的状态下,利用形成于其内部的空间(在组装状态下,用于定位以往转子的空间),进行对定子位置的调整。
通常用于转子的空间是足够插入调整机器的空间,利用该空间,可以调整定子相对于转子轴心轴径方向的位置。结果是可正确调整定子的位置,并可以利用其结果。
此外,在该构成中,在装入转子的情况下,以作为其轴支承基准的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对调整工具进行定位,由于从内侧调整定子的内径面,因此可以正确地算出装入状态下的转子、定子间的同心度。
结果是,使用本申请所涉及的调整方法,可正确且迅速地进行调整。
这里,“以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是包含:“从各轴支承部直接进行定位的情况”与“从决定该轴支承部的位置的基准位置(后述的定位单元的位置)来定位的情况”在内的两方面概念。
使用该调整方法的调整装置,具有以下构造。
即,是关于一种电机驱动装置,其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且在其内部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同心配设于上述转子外周的定子,在构成可调整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的调整装置中,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具备有支承体,该支承体以上述转子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可对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在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中,支承体可以对相对于作为基准的转子轴支承部的调整工具的位置进行定位,因此可以对转子轴支承部基准的调整工具进行定位。而且,使用被适当定位的调整工具,可正确并且迅速地使转子轴心与定子轴心对准。
另外,在上述调整方法中,上述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优选地,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支承体对调整工具的定位,是在电机驱动装置的安装状态下,以作为基准的第一轴支承部和第二轴支承部的一者或双者作为基准而完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对转子回转轴进行定位的轴支承部而进行定位,并可以严密地调整定子与转子的同心度。
这里,在将第一轴支承部和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为基准的情况下,例如转子朝向铅直方向的姿势下,对电机壳体及收纳于其中的定子进行维持,以一个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对心以及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在以两者为基准的情况下,实际上由于是以轴支承有转子的成对的轴支承部作为基准,可以严格地确保同心度。
这里,“以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是包含:“从各轴支承部直接进行定位的情况”与“从决定该轴支承部的位置的基准位置(后述的定位单元的位置)来定位的情况”在内的两方面概念。
使用该调整方法的调整装置,具有以下构造。
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优选地,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上述支承体及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方法及装置中,在上述第二轴支承部构成是具备保持于电机壳体主体的轴支承轴承的情况下,可以至少以轴支承轴承的内径面为基准定位,以便以第二轴支承部为基准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直接使用用于支承转子的轴支承轴承,因此切实模拟了转子安装状态下的定子、转子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正确并且迅速地进行调整。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方法及装置中,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隔盖上的轴支承轴承,在下述构成的情况下,即将上述隔盖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定位的定位单元,设于上述隔盖与电机壳体主体之间的情况下,以定位单元在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侧的位置作为基准来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直接使用用于支承转子的轴支承轴承,而是相对于保持该轴支承轴承的隔盖,以定位该隔盖的定位单元的位置作为基准来使用,虽然是间接的,但可以可靠地模拟转子组装状态下的定子、转子间的关系。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正确并且迅速地进行调整。
在以这样定位单元的位置作为基准的情况下,该定位单元是以设定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端面开口的至少2个位置作为基准对上述隔盖进行定位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至少将上述2个位置作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由于该端面开口呈比较大的开口,通过以其外周附近的2个位置为基准,可以正确地获得转子轴心轴径向的位置。而且,虽然是间接,但可以切实模拟转子组装状态下的定子与转子间的关系,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在正确计算同心度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并且迅速地进行调整。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位置调整方法的第2特征构成,进行将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以上述一端部开口位于上侧的竖直的姿势配置的纵向配置工序、以及将上述定子沿上述转子轴向插入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内的插入工序,在上述转子未插入到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使下侧的部位从收纳在处于上述纵向姿势的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中的定子的铅直方向的中间在径向上移动,实施上述调整工序。
根据该特征构成,在将定子收纳于电机壳体内的状态下,利用在其内部形成的空间(组装状态下,用于定位以往转子的空间),可对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处于纵向姿势且收纳于电机壳体主体的定子由于在电机壳体主体内从下方被支承,因此在转子轴向被支承。这时,定子自身的荷重作用于其下侧的部位。因此,在通过调整工具按动定子铅直方向上侧部位的情况下,仅定子自身整体相对于轴向倾斜,下侧的部位很难移动,因此存在不能良好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根据本构成,通过调整工具使下侧的部位从定子铅直方向的中间在径向上移动,因此可以对定子位置进行良好的调整,也可以提高位置调整的正确性。
使用该调整方法的调整装置,可具有以下构成。
即,具备姿势保持工具,该姿势保持工具将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以上述一端部开口位于上侧的方式保持于纵向姿势,上述调整工具使下侧的部位从收纳在处于上述纵向姿势的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中的定子的铅直方向的中间在径向上移动,对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
根据该特征构成,与上述调整方法的情况一样,可以进行很好的定子位置的调整,并可以进一步提高位置调整的正确性。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中,通过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对上述转子的轴径向的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优选地,通过多个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定位部件,在上述转子的轴周方向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根据该构成,将调整工具以位于电机壳体主体下侧的第二轴支承部为基准,在转子轴径方向定位,同时通过多个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定位部件,可在转子轴周方向进行定位。因此,可以稳定地将调整工具定位并支持于基准位置。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中,优选地,上述调整工具具备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被支承并且沿上述转子轴向延伸的转轴,同时伴随着该转轴的旋转可对上述定子位置进行调整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可以将调整工具适当地支承于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的基准位置。并且,就在支承于其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只是使回转轴转动,就可以进行用于定子位置调整的动作。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定子位置调整的正确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位置调整方法的第3特征构成,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具备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从定子内侧对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测定的测定单元,根据上述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通过上述调整工具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位置测定调整方法中,在将定子收纳于电机壳体内的状态下,利用形成于其内部的空间(组装状态下,用于定位以往转子的空间)对定子的位置进行测定及调整。
用于定位转子的空间,是将构成测定单元的测定机器或调整单元或构成调整单元的调整机器插入充足的空间,因此,可利用其空间,在转子轴径方向测定、调整定子的位置。结果是,在本申请构成中,可以正确测定定子的位置,并且利用其结果可以进行调整。
此外,在该构成中,从定子内侧进行测定,使用其结果同样从内侧进行调整,因此可从测定结果简单适当地导出调整量,并进行正确且迅速地调整。可以同时或逐次进行测定单元的测定工序及调整单元的调整工序,迅速且良好地得到精度较高的调整结果。
使用该调整方法的调整装置可以具有下述构成。
即,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具备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从定子内侧对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测定的测定单元,上述调整工具根据上述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
根据该特征构成,与上述调整方法的情况一样,可以得到迅速且良好的,精度较高的调整结果。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装置中,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作为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优选地,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构成测定单元的位移传感器即构成调整单元的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根据该构成,对构成测定单元的位移传感器以及对构成调整单元的调整工具的定位,是在电机驱动装置的组装状态下以作为基准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第二轴支承部的一者或两者为基准进行的。因此,通过以决定转子轴心的轴支承部为基准的定位,可以在转子的组装状态下严密地将定子与转子的同心度调整为一致。
这里,在以第一轴支承部和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为基准的情况下,例如转子朝向铅直方向的姿势下,对电机壳体及收纳于其中的定子进行维持,以一者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对心,及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在以两者为基准的情况下,实际上由于是以轴支承有转子的成对的轴支承部作为基准,可以严格地确保同心度。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装置中,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具备有保持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轴支承用轴承,优选地,至少以上述轴支承用轴承的内径面为基准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二轴支承部来对上述测定单元及调整单元进行定位。
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直接使用用于对转子进行定位的轴支承轴承,因此可以切实模拟转子组装状态下的定子、转子间的关系,并可以进行正确的测定、调整。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装置中,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隔盖上的轴支承轴承,将该隔盖相对于电机壳体主体定位的定位单元被设于上述隔盖与电机壳体主体之间,在这种构成中,优选地,以上述定位单元在电机壳体主体侧的位置作为基准来定位,以便以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测定单元及调整单元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直接使用用于支承转子的轴支承轴承,而是相对于保持该轴支承轴承的隔盖,以定位该隔盖的定位单元的位置作为基准来使用,虽然是间接,但可以可靠地模拟转子组装状态下的定子、转子间的关系。因此,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正确的测定、调整。
另外,在上述定子位置调整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测定单元均等地配置于转子轴周方向,同时调整单元均等配置于转子轴周方向。
定子在其构造上形成为近似圆筒状。因此,在定子心的调整中,沿周方向均等测定、调整定子内径面部位的位置,因此可迅速求的定子心的位置,并迅速完成调整。
另外,优选地,测定单元与调整单元交替配置于转子的轴周方向。
如此前所述,定子在构造上为近似圆筒状。因此,涉及测定单元的配置与调整单元的配置来说,其是一种交替配置,因此可对应于两种机构的目的(测定及调整)有效地利用定子内的空间,进行测定及调整。
另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将测定单元分配于转子轴周方向,调整单元是具备有配设于转子轴方向的回转轴的调整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分散配置的定子内径面部位,可靠求出定子位置,利用其结果来进行调整。调整单元,可以通过配设于转子轴向的回转轴的旋转来进行调整的。该回转轴通过配置于转子轴向,因此可以用通用的机构将测定调整装置的心与回转轴的心的方向统一。结果,可以提高与转子轴心的同心度,并在可靠性提高的状态下,正确且迅速地进行调整。
结果是,通过采用本申请所涉及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即使是对定子厚度较厚,大型的电机驱动装置,也可以获得可靠性高,振动等小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机驱动装置室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是表示构成电机驱动装置的各零件的安装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定子芯伴随紧固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测定调整装置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测定调整装置处于使用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是图4中的VI-VI剖面的剖视图。
图7是测定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测定调整装置的分解图。
图9是将定子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将定子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将定子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将定子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将定子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1...测定调整装置(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2...端面板;3...传感器杆(支承体);4...定子位置调整单元;5...凸轮轴;6...偏心凸轮;7...销;8...导轴(guide shaft);9...中轴;10...作业装置;12...方形板;13...连接板;14...输送用把手;18...销卡合部件;20...位移传感器;BRG...轴支承轴承;E...引擎;M...电机驱动装置;MC...变速器壳体(电机壳体);np...顶销;p...钢板;R...转子;RAS...轴支承部;S...定子;SC...定子芯;SW...定子线圈;T...变速机构;t...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照顺序对使用作为本申请所涉及的作为定子位置测定调整装置而发挥作用的测定调整装置1来测定、调整定子位置的电机驱动装置M周边构造;测定调整装置1的构造;以及使用该装置1的定子S的固定作业进行说明。
电机驱动装置周边的构造:
图1是表示收纳于变速器壳体MC(电机壳体的一例)并且处于组装状态下的电机驱动装置M周边的剖面构造的图,图2是用于明确构成电机驱动装置M的定子S的支承以及转子R的支承构造而分解表示了的图。图1中,左侧是配设有引擎E的引擎室ER侧的部位,右侧是配设有变速机构T的变速机构室TR侧的部位。如先前所示,电机驱动装置M的转子R被构成可与引擎E和变速机构T驱动连接,并且可以相对于引擎E和变速机构T进行驱动力的输送与输出。
从图1、2可以判定,电机驱动装置M是具备定子S和转子R的构成。在该组装状态下,转子R的转轴与定子S的轴一致,转子R的轴心位置由一对通过变速器壳体MC支承的轴支承轴承BRG所决定。下面,把以这一对轴支承轴承BRG定为基准的转子R的转轴的中心称为轴心,简单地把沿着该转轴的方向称为轴向(图1的D1表示的方向),把与其正交的方向称为轴径方向(图1中D2表示的方向),把其绕轴的方向称为轴周方向(图1中D3所表示的方向)。
定子S包括:定子芯SC以及与该定子芯SC相对应的定子线圈SW,如图2所示,定子芯SC是将多张近似环状的钢板p层叠构成的。层叠方向与轴向D1一致。各钢板p在周向的规定位置采用下述构成,即通过铆接或焊接处理来限制钢板p相互间的相对移动。此外,在各钢板p上,在周向均等的3个位置上设置有向径向突出的突出部p1,在各突出部p1上设有用于将定子芯SC紧固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的螺栓插通孔p2。层叠构造的定子芯SC通过作为拧紧机构的紧固螺栓b1紧固固定于设置在变速器壳体MC上的支承面MC1上。
在各钢板p的内径侧设有呈栉齿状向内径侧突出的齿。定子线圈SW经该齿t间的空隙部而缠绕。齿t的内径侧端面t1成为沿着周向延伸的端面。
另外,该定子线圈SW含清漆以绝缘状态固定。此外,钢板p之间也含油清漆以可防止水等浸入的状态固定。另外,由于这种含有清漆的构成,因此,热传导率提高,放热性提高。
若对定子S在变速器壳体MC内的定位进行说明,则轴向D1上的定位,是通过将定子芯SC在图1中表示于右侧的端面(主要是突出部p1的端面)与设于变速器壳体MC的支承面MC1相接而定的。在变速器壳体MC内所形成的定子收纳空间,在轴径方向D2上(图1中的上下方向)预留有规定的余量,只要定子S在变速器壳体MC内没有用紧固螺栓b1紧固则具有规定的松动。因此,在紧固螺栓b1紧固后,确定定子S相对于变速器壳体MC在轴径方向D2上的轴心位置。
定子S相对于变速器壳体MC在轴周向D3上的相位,是根据设于变速器壳体MC的支承面MC1相对于先前说明的突出部p1在轴周方向D3上的相位位置来定位的,并通过定子S向变速器壳体MC的插入操作及利用紧固螺栓b1的紧固操作来决定。
转子R为在转子轴RA周边具有转子主体RB的构成,该转子轴RA由设于引擎室ER侧的轴支承轴承BRG1及设于变速机构室TR侧的轴支承轴承BRG2的两者来支承。
从图1、2可知,电机驱动装置MR是作为引擎室ER与变速机构室TR之间独立的区划室而形成的。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在电机驱动装置室MR与变速机构室TR之间设有与变速器壳体MC一体的隔壁W,在该隔壁W上具有一个用于支承上述转子R的轴支承轴承BRG2。
另一方面,在电机驱动装置室MR与引擎室ER之间设有安装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的隔盖C。该隔盖C从图1中的左侧覆盖变速器壳体MC的端面开口MCO,由此来区划电机驱动装置室MR。从图1、2可知,该隔盖C通过设于端面开口MCO的多个顶销np,来决定轴径方向D2及轴周方向D3的位置。在该隔盖C上,具有另一个用于支承上述转子R的轴支承轴承BRG1。
由以上说明可知,电机驱动装置M的转子R,是通过设于隔壁W的轴支承轴承BRG2以及设于隔盖C的轴支承轴承BRG1可旋转地支承的。在本申请中,把前者即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RAS称为箱侧轴支承部RAS2(第二轴支承部的一例),把后者即转子轴支承部RAS称为盖侧轴支承部RAS1(第一轴支承部的一例)。
定子位置的测定调整装置:
在图4~8中表示了该测定调整装置1的构成。
图4是用于表示测定调整装置1的构造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了以在将定子S插入到变速器壳体MC内的状态下,可对定子S的位置进行测定及调整的方式配设测定调整装置1的状况。
图5是对应于图4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4中的VI-VI剖面的图,图7是仅表示测定调整装置1的图。此外,图8是其分解图。
该测定调整装置1构成为下述构造,即在变速器壳体MC内收纳有定子S,定子S支承于转子R的轴向D1上,对处于转子R未插入到定子S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的定子S的位置(定子S的轴径方向D2的位置)进行测定。此外,该测定调整装置1构成为,根据其测定结果可对定子S的位置(处于支承于变速器壳体MC的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Rs的位置)进行调整。另外,该测定调整装置1构成为下述构造,即通过箱侧轴支承部RAS2与盖侧轴支承部RAS1的两者来决定其轴(图4所示Z)。
从图4、图6、图7、图8可知,测定调整装置1具有下述构成,即通过设置于轴周方向D3上的4个位置的传感器杆3来固定连接图4中的上下一对的端面板2。在这些上下一对的端面板2之间,4根定子位置调整单元4均等地挂设于各传感器杆3之间。定子位置调整单元4是在配设于轴向D1的凸轮轴5上具有偏心凸轮6的构成。
上述上下端面板2中,位于下侧的端面板2d是以形成近似环状的环状端面板2d来构成的,其一个端面的外周附近部位上,固定连接有4根传感器杆3。该传感器杆3分别使用一对销7严密地定位于环状端面板2d。在与固定连接有上述传感器杆3的端面相反侧的端面上,并且在其中央位置固定有导轴8。
如图4所示,该导轴8在上端侧具有与环状端面板2d连接的连接部8a,同时在其外周部位具备嵌入部8b,该嵌入部8b嵌入于构成先前说明的箱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另一方面,在下端侧的中央具备有供第1中轴9a插入的第1中轴进入孔8c。该第1中轴9a是设于在将定子S向变速器壳体MC进行固定作业时所使用的作业装置10的引导部件,并且在相对于图4所示的轴Z而在正交面上设定的原点,可沿着轴向D1亦即轴Z的方向移动。在固定作业中,第1中轴9a及后述第2中轴9b配设于作业中为假想基准即转子R的转轴Zr的位置上。
在环状端面板2d上,在轴周方向D3的均等的4个位置上,具备连接支承部,该连接支承部具有可旋转地支承凸轮轴5的支承轴承11。作为该支承轴承11,可采用可承受轴向力以便承担从凸轮轴5来的轴向D1的负荷的轴承。
如图5所示的俯视图中,在上述上下的端面板2中,位于上侧的端面板2u包括呈近似方形的方形板12与呈近似环状的连接板13。方形板12与连接板13采用通过螺栓连接而成一体的构成。
在连接板13的外周附近位置上,固定连接有此前说明的4根传感器杆3的另一端。传感器3分别使用一对销7严密地定位于该连接部位。上述方形板12位于与固定连接有上述传感器杆3端面相反侧的端面上。如图4所示,在方形板12上固定有输送用把手14。
输送用把手14,在与传感器杆3相反侧的端面上,通过螺栓连接于方形板12,在其内径部位上,具备供第2中轴9b插入的中轴贯通孔14a。该第2中轴9b用于输送测定调整装置1,同时与第1中轴9a一起使用于固定作业的基准位置的定位。
连接板13上,在轴周方向D3上4个均等的位置处,具备可旋转地支承凸轮轴5的连接支承部15。该连接支承部15构成为以上述凸轮轴5在轴方向D1上很好对心的方式,具备一对径向轴承16,此外,还具备有用于适当停止凸轮轴5旋转的柱状螺栓(stud bolt)17。
利用设于变速器壳体MC的端部开口MCO的顶销np,把对该方形板12进行定位的销卡合部件18分别连接于方形板12的长边方向端部附近。从图5可知,销卡合部件18通过一对螺栓19分别固定于方形板12的长边方向端部,在各销卡合部件18上具备有供顶销np进入的定位孔18a。而且,如图4所示,销卡合部件18以顶销np进入定位孔18a的状态,载置于构成变速器壳体MC的端部开口MCO的端面。
在测定调整装置1中,使上述导轴8进入箱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内,同时通过使顶销np进入设置于方形板12的长边方向端部的销卡合部件18的定位孔18a,可将装置1相对于变速器壳体MC而在轴方向D1、轴径方向D2以及轴周方向D3定位。
即,装置1通过上述箱侧轴支承部RAS2定位于轴径方向D2,通过上述顶销np以及定位孔18a定位于轴向D1以及轴周方向D3。
另外,在轴周方向D3上,通过上述顶销np和定位孔18a相对于连接螺栓b1的相对位置,来决定通过上述顶销np和定位孔18a定位于变速器壳体MC的测定调整装置1、与通过上述连接螺栓b1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的定子S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且,如图6所示,在该轴周方向D3上的相对位置设定为下述的构造,即支承于装置1的位移传感器20的传感器前端20a、与设置于定子S的齿t的内径侧端面t1,在分别大致相同中心的状态下相向配置的构造。因此,通过该位移传感器20,可以正确测定传感器前端20a与内径侧端面t1之间的间隙。
另外,作为用于将装置1定位于变速器壳体MC上定位的机构,可以代替上述顶销np和定位孔18a,采用螺栓以及螺栓孔等其他的机构。
定子位置的测定以及调整:
以上,关于定子位置的测定调整装置1,说明了其定位构造,下面对定子S的位置的测定以及其位置的调整进行说明。
如图4、图6、图7、图8所示,位移传感器20通过作为支承体的传感器杆3,支承为可以测定构成定子S的定子芯SC的内径面相对于转子R轴心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轴周方向D3的4个位置均等设置的传感器杆3上分别设有5个位移传感器20。
作为位移传感器20,采用通过电磁诱导所引起的导电体内的涡电流的变化相对于该导电体的涡电流型的位移传感器。把这5个位移传感器20相对于图4所示的定子芯SC的轴向D1的宽度,在包括其两端附近在内的5个位置上均等地,以测定传感器前端20a与齿t的前端面亦即内径侧端面t1的间隙的方式适当配设。因此,可以知道定子S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在轴径方向D1上的位置。该位移传感器20则成为测定单元。
因此,通过配置于各传感器杆3的5个位移传感器20,可以知道定子S沿着轴向D1的各部的位置的状态。
另外,该位移传感器20如上述涡电流型位移传感器一样,是可以选择性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的位移传感器,因此可以排除介于位移传感器20与定子芯SC之间的由磁性体以及导电体以外形成的物质、特别是附着于定子芯SC径向表面的清漆的影响,可以正确测定定子芯SC的内径侧端面t1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之前所示,由于把传感器3均等设于轴周方向D3的4个位置上,因此,还可以知道定子S沿着轴周方向D3的各部的位置,在轴周方向D3上,由4个位置的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可以知道定子S的圆心位置。而且,由定子S在轴向D1的各位置上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可知定子S的轴心(图3(b)所示的平均轴心Ss)的位置。
即,在本申请所涉及的测定调整装置1中,构成有一对通过传感器杆3连接的端面板2、及该端面板2上所附属的部件以及利用位移传感器20的测定单元。另外,相对于转子的轴支承部RAS,以此为基准对位移传感器20进行定位而支承的机构,具体而言,由一对端面板2、传感器杆3、导轴8以及销卡合部件18等构成支承体。
结果是在测定调整装置1中,由于可以使测定调整装置1的轴Z与假想的转子R的轴Zz位置相一致,因此如上所述得到来自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可以严密地求出定子S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的位置(定子芯SC的位置)。
如图4、图6、图7、图8所示,在均等地设于轴周方向D3上的4个位置的凸轮轴5上,分别具有偏心凸轮6。这里,偏心凸轮6如图6所示,具备相对于凸轮轴5的轴心5z偏心的凸轮面6s。因此,伴随着凸轮轴5的旋转,其凸轮面6s可取得从接近于凸轮轴轴心5z的位置到远离凸轮轴轴心的位置。从图4、图6可知,该凸轮面6s在其远离的位置附近,由于以与定子芯SC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配设,因此按压定子芯SC的内周面(齿t的内径侧端面t1),可使定子S在轴径方向D2上移动。
以上,是对在轴径方向D2上的调整进行了说明,对于测定调整装置1,对于凸轮6的配设位置也下了独特的功夫。
如图4、图7所示,凸轮6的配设位置,在轴向D1上,配置于与定子芯SC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该位置是在把定子芯SC插入到变速器壳体MC的状态下与其支承面MC1相接的位置。在本例中,具体而言,以凸轮6的下端面(底面)与支承定子芯SC(定子S)的下端面的变速器壳体MC的支承面MC1位于大致同一个面上的方式,对凸轮6进行配置。
如后所述,使用测定调整装置1进行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是在变速器壳体MC的开口MCO向上侧开口的纵向姿势下进行的。在该状况下,定子S的负荷加载于处于支承面MC1附近的、构成定子芯的钢板p上,优选地对处于该部位的钢板p的位置进行调整。在发明者的研究中,对于调整,在维持纵向姿势的状态下,在用凸轮6按动定子芯SC的铅直方向(轴向D1)上侧部位的情况下,定子S自身整体相对于轴向D1倾斜,与支承面MC1抵接的钢板p很难移动,通过偏心凸轮6调整后,回到原状态,也会有发生调整不良的情况。
因此,对于测定调整装置1,如上所述,由于在定子芯SC的下端附近设定凸轮位置,利用轴周方向D3上均等配置的偏心凸轮6,在轴周方向D3的各部位上,可适当对轴径方向D2的定子S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所涉及的测定调整装置1中,由传感器杆3连接的一对端面板2,以及该端面板2上附属的部件以及定子位置调整单元4的调整单元构成调整装置。此外,定子位置调整单元4构成调整单元亦即调整工具,凸轮轴5是其转轴。
定子位置的调整:
下面,对使用测定调整装置1测定定子S的位置,同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调整,对将定子S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的一连串作业进行说明。
该一连串操作,下述工序:即,将变速器壳体MC以竖直的姿势配置于作业装置10上的纵向配置工序、将定子S插入于变速器壳体MC内的插入工序、将定子S临时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内的临时固定工序、将测定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内的配设工序、对定子位置测定的测定工序、根据测定结果导出定子S的调整量的调整量导出工序、解除临时固定的解除工序、在无紧固力的状态下调整定子位置的调整工序、以及将定子S紧固于变速器壳体MC的固定工序。
下面,将按顺序进行说明。
1、纵配置工序:
其是将变速器壳体MC以纵姿势配设于作业装置10上的工序。即,如图9所示,以变速器壳体MC的端部开口MCO位于上侧,并且设于变速器壳体MC的箱侧轴支承部RAS2位于下侧的方式,配设变速器壳体MC。使设于作业装置10的第1、第2中轴9a、9b的轴Z与定位于变速器壳体MC上的假想的转子R的轴Zr相一致。这里,该作业装置10构成姿势保持工具。
这时,构成箱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装于变速器壳体MC,此外,顶销np处于被打入到端面开口MCO的规定部位上的状态。利用该2种部件BRG2、np来决定测定调整装置1以及定子S的位置。
2、插入工序:
如图9所示,将定子S插入处于纵向姿势的变速器壳体MC内。该插入操作是在将定子S落入到变速器壳体MC内的状态下进行的,定子S由设于变速器壳体MC上的支承面MC1支承。在完成插入的状态下,定子S确定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轴方向D1的位置),变速器壳体MC与定子S之间的相对相位(轴周方向D3位置)关系也基本确定。另一方面,如此前说明那样,在水平方向(轴径方向D2位置)上,处于允许稍稍松动的状态。
3、临时固定工序:
如图9所示,使用紧固螺栓b1,以将定子S紧固于变速器壳体MC的状态进行临时固定。这时的紧固力与将定子S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情况下的紧固力是基本相同的紧固力。通过这种紧固操作,定子芯SC随着各自的弯曲,如图3(b)所示,也会出现变形的情况。
4、配设工序:
如图10所示,将测定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处于紧固状态下的变速器壳体MC内。该配设是一边使用第2中轴9b将测定调整装置1用输送部14a吊下,一边将第1中轴9a插入到导轴8的状态下进行的。
在该下降操作时,位于下侧的导轴8的嵌入部8b,经构成有箱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引导被对准中心。另一方面,在位于上侧的方形板12的两端部位上所设置的销卡合部件18通过顶销np定位。
在该构造中,该轴支承轴承BRG2具有对心的作用的同时,顶销np也具有对心的效果。此外,装置1整体被端面开口MCO从下侧支承。
5、测定工序:
如图11所示,在将测定调整装置1配设于变速器壳体MC内的状态下,使用位移传感器20,将设于定子心SC的齿t的内径侧端面t1的位置作为各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进行测定。
通过根据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来求定子S的位置那样的计算机(未图示),按照每20个处于上下方向不同位置的位移传感器收集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并将定子S在不同上下方向位置(轴方向D1位置)的圆心位置作为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求出。结果是,如图3(b)所示,在从支承面MC1侧至定子S的代表位置、上端附近部位上,把各高度的圆心位置作为各自的与轴向D1正交的平面上的坐标求解。这里,进行该演算处理的计算机构成定子位置导出机构。另外,上述定子S的代表位置是表示作为轴向D1的各位置的定子S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而求出的定子S的轴心的位置。
另外,在该测定工序中,在转子R与定子S的轴心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将测定调整装置1从变速器壳体MC取出,装入转子R,可以完成电机驱动装置M,而不必进行后述的调整工序。
6、解除工序:
如图12所示,解除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利用紧固螺栓b1的紧固状态,使之处于未作用有紧固力的开放状态。
7、调整量导出工序:
如图3(d)所示,定子S的位置的调整,是在定子S的紧固状态下,以定子S在各高度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亦即平均轴心Ss,相对于假想设定的转子R的轴心Rs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计算根据上述计算机求得的各上下方向位置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从而求出定子S的平均轴心Ss。而且,在将平均轴心Ss收入于目标范围内中,将与恰当的支承面抵接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图3(d)所示Sb)作为目标调整位置求出。由于定子S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与变速器壳体MC的支承面MC1相接的位置,不会因为定子S紧固状态还是开放状态而变化,将上述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设为定子S的非紧固状态的目标调整位置。该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与转子R的轴心Rs的关系如图3(c)所示。另外,该目标调整位置,是作为在沿着转子R的轴向的定子S的代表位置上,定子S的内径面的平均轴心Ss与转子R的轴心Rs一致的时候的定子的位置而求得的。
另外,作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可以根据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Rs的紧固状态的定子S的轴心Ss的偏心信息而导出。
即,在上述的测定工序中,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Rs,将如图3(b)所示,将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的偏心方向以及偏心距a作为上述偏心信息求出。并且,在上述解除工序中处于开放状态并以调整前的定子S的轴心Sso为基准,在与作为上述偏心信息而求出的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将偏离作为上述偏心状态而求出的偏心距离a的位置作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亦即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导出。因此对于将由此导出的圆心位置Sb作为最下部的位置的定子S,若是紧固状态,则其轴心Ss与转子R的轴心Rs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进行将定子S从现在的位置向与上述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上述偏心距离a的操作即可。
另外,作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除了上述偏心信息以外,也可以根据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相对于上述开放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o的移动信息而导出。
即,在上述测定工序中,在测定图3(b)所示的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之后,在上述解除工序中处于开放状态并测定调整前的定子S的轴心Sso。相对于其开放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o而言,将如图3(b)所示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b作为移动信息而求出。而且,以转子R的轴心Rs为基准,在与作为上述移动信息而求出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上,将与作为上述移动状态求出的移动距离b错开的位置,作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以及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而导出。因此,至于将由此导出的圆心位置Sb作为最下部位置的定子S,若是紧固状态,其轴心Ss是与转子R的轴心Rs相一致的。另外,由于上述开放状态的定子S的轴心Ss的测定是在上述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的测定之后进行的,因此在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已经与转子R的轴心Rs一致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其开放状态的定子S的轴心Rs的测定,并可缩短作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进行将定子S以转子的轴心Rs为基准向与上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上述移动距离b的操作即可。
8、调整工序:
如图12所示,通过适当旋转操作凸轮轴5来移动调整定子S,以便将定子S的下部的位置调整到如上求得的适当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该定子S的移动调整是这样进行的,即旋转操作凸轮轴5经偏心凸轮6的凸轮面6s向径向外侧按压定子芯SC的内周面的轴周方向D3的一部分。这时,由于偏心凸轮6配置于与定子芯SC的下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可适当移动调整定子S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
由此,定子S在紧固螺栓b1的紧固状态下,其代表位置的平均轴心Ss位于容许范围内。
9、固定工序:
经过上述调整工序后,如图13所示,使用紧固螺栓b1再次将定子S紧固于变速器壳体MC。由于经过以上的测定工序、调整工序,即使对于使用在紧固状态下伴随有变形产生的层叠型的定子芯SC的电机驱动装置M,也可以进行非常高精度的对心。最后,在代表位置m,转子R与定子S的轴心处于一致的状态表示于图3(d)。
10、轴支承工序:
并且,这样若转子R的轴心Rs与定子S的轴心Ss一致,则将测定调整装置1从变速器壳体MC拆下,组装转子R,并且完成电机驱动装置M。
另外,进行上述测定工序,若能确认转子R的轴心Rs与定子S的轴心Ss一致,则可以将测定调整装置1从变速器壳体MC拆下,组装转子R,并完成电机驱动装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位于箱侧轴支承部的轴支承轴承与位于端部开口的顶销的两者来进行测定调整装置的对心,但在如上述实施方式这种的纵向姿势下,在铅直方向上支承测定调整装置而进行作业,在欲将测定调整装置的轴心对准转子轴心的情况下,轴径方向的位置由于实际上可由上下方向的任意一方决定,因此也可以以位于箱侧轴支承部的轴支承轴承与位于端部开口的顶销的任意一方为基准使用。
(2)此外,对于设有箱侧轴支承部与一侧轴支承部的构成,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箱侧轴支承部设于电机驱动装置室与变速机构室之间,将盖侧轴支承部设于引擎室与电机驱动装置室之间,另外,也可以将盖侧轴支承部设于电机驱动装置室与变速机构室之间,将箱侧轴支承部设于引擎室与电机驱动装置室之间。
在此前说明的例子中,虽然将一个轴支承部设于箱侧,另一个轴支承部设于盖侧,然而也可以是下述构成,即设有划分电机驱动装置的一对隔盖,且设有一对轴支承部以供两个隔盖分别对轴支承轴承进行保持。因此,在本申请中,将具有保持于特定隔盖上的轴支承轴承的轴支承部称为第一轴支承部,将相对于该第一轴支承部对转子主体进行夹着且位于相反侧的轴支承部称为第二轴支承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配置于轴周方向D3的4个位置的定子内径面部位作为测定及调整的对象,然而该测定及调整位置的个数并不限于此,若将轴周方向上的至少3个位置作为测定及调整位置,则就可以进行测定及调整。然而,测定及调整位置的个数越多,则越可以正确地进行定子S的轴心位置的测定及调整。另外,若是4个位置,则具有可以直接测定调整直角坐标上的轴心位置坐标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测定位置的个数与调整位置的个数相同,然而即使不同也完全没有问题。
此外,关于轴周方向D3的相位,作为测定对象的定子内径面部位的相位与作为调整对象的定子内径面部位的相位一致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从为了良好地进行对定子芯的调整的理由来看,在测定、调整方面上,优选地,就那样保持现在偏心凸轮轴向的位置(可以对与支承面相接的钢板在轴径方向进行调整的位置),在其上方向部位安装位移传感器并进行测定。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调整量的导出很容易。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均等间隔地配置于定子S内径面的轴向D1的5个位置,作为传感器20的测定位置,但该测定位置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只要将位于轴向D1的定子S的两端侧的至少2个位置设为测定位置,就可以对沿着轴向D1的定子S的大概的配置状态进行测定。然而,测定位置的个数越多,则越可以测定详细的定子S的配置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涡电流型位移传感器作为可选择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位移传感器,而作为该位移传感器,也可以采用磁力型位移传感器等其他型式的位移传感器,该位移传感器可通过磁诱导而引起的磁性体附近的磁场变化来检测相对于该磁性体的距离。
此外,只要可以检测出定子芯的内周面的位置,则可以采用任何一种传感器。
(5)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虽然是使用偏心凸轮对定子内径面的位置进行调整,也可以是在转子轴心具有中心,并具备可进行扩径、缩径操作的调整部位的调整单元。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测定定子芯的内径面的位置,即齿的前端面亦即内径侧端面的位置的方式对位移传感器进行配置,此外,也可以下述构成,即以测定定子芯的外径面等另外径向表面的位置的方式对位移传感器进行配置,并根据其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来求出定子芯的位置。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S临时固定于变速器壳体MC内的临时固定工序之后,进行将测定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内的配设工序,但也可以适当地将其顺序颠倒。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凸轮6的配设位置设为与定子芯SC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即与定子芯SC的支承面MC1相接的位置的附近的位置,然而凸轮6的配设位置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凸轮6的配设位置只要是可以适当地调整定子S的位置的位置即可,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是,以使凸轮6可移动于定子S的铅直方向上中间下侧的部位的方式对凸轮6进行配设。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位置的测定方法及定子位置的测定装置,例如在装备于混合动力车的电机驱动装置中,为了正确并且迅速地进行定子定位的调整,作为可正确测定相对于转子轴心的定子芯的位置的定子位置测定方法及定子位置测定装置而得到有效的利用。

Claims (24)

1.一种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用于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且在其内部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同心配设于上述转子外周的定子的电机驱动装置,并且调整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
使用以上述转子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而被定位的调整工具,调整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
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
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轴支承用轴承,至少以上述轴支承用轴承的内径面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根据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隔盖的轴支承轴承,将上述隔盖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进行定位的定位单元,设于上述隔盖与电机壳体主体之间,
以上述定位单元在电机壳体主体侧的位置作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单元是以设定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端面开口的至少2个位置作为基准对上述隔盖进行定位的构成,
至少以上述2个位置作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将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以上述一端部开口位于上侧的竖直姿势进行配置的纵向配置工序、以及将上述定子沿上述转子轴向插入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内的插入工序,
在上述转子未插入到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使下述部位在径向上移动,实施上述调整工序,该部位位于收纳在处于上述纵向姿势的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中的定子的铅直方向中间的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对在上述转子的轴径向的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通过多个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定位部件,对在上述转子的轴周方向的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工具具备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被支承并且沿上述转子轴向延伸的转轴,同时伴随着该转轴的旋转可对上述定子位置进行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具备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进行测定的测定单元,
根据上述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通过上述调整工具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
10.一种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用于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且在其内部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同心配设于上述转子外周的定子的电机驱动装置,并且调整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具备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以上述转子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的调整工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
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
以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轴支承用轴承,至少以上述轴支承用轴承的内径面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根据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隔盖的轴支承轴承,将上述隔盖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进行定位的定位单元,设于上述隔盖与电机壳体主体之间,
以上述定位单元在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侧的位置作为基准来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单元是以设定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端面开口的至少2个位置作为基准对上述隔盖进行定位的构成,
至少将上述2个位置作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以上述一端部开口位于上侧的方式保持于纵向姿势的姿势保持工具,
上述调整工具以使下述部位在径向上移动,对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进行调整,该部位位于收纳在处于上述纵向姿势的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中的定子的铅直方向中间的下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对在上述转子的轴径向的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通过多个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定位部件,对在上述转子的轴周方向的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工具具备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被支承并沿上述转子轴向延伸的转轴,同时伴随着该转轴的旋转可对上述定子位置进行调整。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机壳体内收纳有上述定子,具备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上述定子内的未插入状态下,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轴心的位置进行测定的测定单元,
上述调整工具根据上述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从定子内侧对上述定子的位置进行调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机壳体是具备在内部收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以及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的构成,
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备: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
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为基准来对构成上述测定单元的位移传感器以及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轴支承用轴承,至少以上述轴支承用轴承的内径面为基准进行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二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测定单元及上述调整工具进行定位。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具备保持于上述隔盖的轴支承轴承,将上述隔盖相对于上述电机壳体主体进行定位的定位单元,设于上述隔盖与电机壳体主体之间,
以上述定位单元在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侧的位置作为基准来定位,以便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为基准对上述测定单元及上述调整工具定位。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测定单元均等配置于转子的轴周方向,同时上述调整单元均等配置于转子的轴周方向。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测定单元与上述调整单元交替配置于转子的轴周方向。
24.根据权利要求18至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测定单元分配于上述转子的轴周方向,上述调整单元是具备配设于上述转子轴向的转轴的调整工具。
CN2006800275845A 2005-12-09 2006-12-08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Active CN101233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6440A JP4547627B2 (ja) 2005-12-09 2005-12-09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調整装置
JP356440/2005 2005-12-09
JP2005356439A JP4560735B2 (ja) 2005-12-09 2005-12-09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JP356437/2005 2005-12-09
JP356439/2005 2005-12-09
JP2005356437A JP4560734B2 (ja) 2005-12-09 2005-12-09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調整装置及び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
PCT/JP2006/324597 WO2007066778A1 (ja) 2005-12-09 2006-12-08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670A true CN101233670A (zh) 2008-07-30
CN101233670B CN101233670B (zh) 2010-11-03

Family

ID=38248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75845A Active CN101233670B (zh) 2005-12-09 2006-12-08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60735B2 (zh)
CN (1) CN10123367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977B (zh) * 2014-10-08 2016-08-17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霍尔板调整试验台
CN110581612A (zh) * 2018-06-08 2019-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单元
CN112398293A (zh) * 2020-11-10 2021-02-23 朱浩浩 一种电机组装机及方法
CN112821685A (zh) * 2021-02-23 2021-05-18 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电机轴向空间的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9739B (zh) * 2024-01-12 2024-03-12 江苏联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铁芯定位移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0154U (zh) * 1986-08-28 1988-03-15
CN1063782A (zh) * 1991-01-31 1992-08-19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并列设置多个定子的磁阻式电机
JPH07241050A (ja) * 1994-02-25 1995-09-12 Hino Motors Ltd 電気自動車用モータのギャップ調整装置
JP2001008420A (ja) * 1999-06-18 2001-01-12 Nippon Steel Corp 高性能回転機磁心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461568B2 (ja) * 2000-05-10 2010-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軸心調整方法
JP3842200B2 (ja) * 2002-10-22 2006-1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可調整マンドレル
JP4926456B2 (ja) * 2005-11-11 2012-05-09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977B (zh) * 2014-10-08 2016-08-17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霍尔板调整试验台
CN110581612A (zh) * 2018-06-08 2019-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单元
CN112398293A (zh) * 2020-11-10 2021-02-23 朱浩浩 一种电机组装机及方法
CN112821685A (zh) * 2021-02-23 2021-05-18 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电机轴向空间的设计方法
CN112821685B (zh) * 2021-02-23 2022-08-26 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电机轴向空间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66703A (ja) 2007-06-28
JP4560735B2 (ja) 2010-10-13
CN101233670B (zh) 201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669B (zh) 定子位置的测定方法及测定装置
CN101606306B (zh) 定子位置调整方法
CN101233670B (zh)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CN101233671B (zh)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US7508151B2 (en) Stator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7586304B2 (en) Stator position meas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device
US7866027B2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105150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412003B (zh)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CN102071979B (zh) 用于涡轮增压器轴承的定位机构
CN104520151B (zh) 旋转角度传感器
CN103944291A (zh) 旋转电机
US7791244B2 (en) Multiphase claw-pole type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cogging torque adjustment system of the same, generator system, and motor system
JP2002543549A (ja)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内のスピンドルの平衡を保つ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0261118A (zh) 多自由度球形电机试验台架
CA1070531A (en) Flexure hinge assembly
JP4505747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JP4547627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調整装置
CN204043828U (zh) 反推型涨紧轮扭转弹簧的扭矩测试组合工装
CN104251754B (zh) 反推型扭转弹簧的扭矩测试工装
JP4560734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調整装置及び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
CN103982539B (zh) 一种带一体化监测组件的高速球轴承
JP4735968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941716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作業システム及び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
CN203489853U (zh) 一种用于超长型三坐标测量机的拖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