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4676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4676B
CN101224676B CN2008100021125A CN200810002112A CN101224676B CN 101224676 B CN101224676 B CN 101224676B CN 2008100021125 A CN2008100021125 A CN 2008100021125A CN 200810002112 A CN200810002112 A CN 200810002112A CN 101224676 B CN101224676 B CN 1012246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main scanning
correction value
roller
carry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21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4676A (zh
Inventor
上野幸平
齐藤一夫
赤羽孝志
原田和政
小高俊和
渡边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24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4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4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4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打印机(1)包括:记录头(23)、使记录头(23)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主扫描机构(6)、对用纸进行副扫描输送的搬送辊对(4)、对上述部件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和检测用纸在搬送路径上的位置的传感器(17)。控制部(50)在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之前的期间内的记录执行时、以及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的记录执行时的至少任意一方,根据喷嘴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按每个喷嘴调整用于对记录头(23)在往路和复路中的点位置偏移进行修正的修正值。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夹住之前的点形成品质、或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脱离之后的点形成品质。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喷射介质进行液体喷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被喷射介质进行液体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当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打印机中使记录头沿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进行双方向印刷时,有时会产生往路中形成的点(dot)与复路中形成的点的位置偏移(墨水的弹落位置偏移),因此,以往采用了对点位置偏移进行修正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在记录头的墨水喷出面与记录面的距离不稳定的用纸前端及后端,利用与记录面的距离在规定范围内的喷嘴来执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57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224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230817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那样,近年来,能够执行所谓“无边缘印刷(フチ無し印刷)”的喷墨打印机正被广泛使用,所述“无边缘印刷”是指在记录用纸的四边无空白地进行记录。记录用纸通过在记录头的上游侧设置的搬送辊对、和在记录头的下游侧设置的排出辊对被向下游侧搬送,但在能够执行无边缘印刷的打印机中,以用纸前端不到达排纸辊对的状态,一边仅通过搬送辊对进行搬送一边进行记录,而且,在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之后,一边仅通过排出辊对进行搬送一边进行记录。
这里,在记录用纸被搬送辊对和排出辊对双方夹住(nip)的状态下,能够将记录用纸可靠地按压到与记录头对置的位置处所设置的纸导向件(压印平板),同时对其进行搬送,由此,可稳定地维持记录头与记录用纸之间的间隙(gap)。然而,在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夹住的期间(向用纸前端进行无边缘印刷时)、及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脱离之后(向用纸后端进行无边缘印刷时),用纸相对记录头容易浮起,且相对于记录头的头面,用纸前端或后端容易成为倾斜的状态。
图21是作为一个例子,对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脱离时的浮起进行表示的图,符号4表示搬送辊对,符号18表示搬送驱动辊,符号19表示搬送从动辊,符号5表示排出辊对,符号25表示排出驱动辊,符号26表示排出从动辊,符号24表示辅助辊,符号23表示记录头,符号27表示纸导向件。
符号P(实线)表示被搬送辊对4夹住状态下的记录用纸,在该状态下,记录用纸被纸导向件27牢靠地按压,难以产生用纸浮起。但是,当如符号P’(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时,用纸后端会从纸导向件27浮起,并且,容易成为相对记录头23的头面倾斜的状态。
如果成为这种状态,则在副扫描方向设置的多个墨水喷出喷嘴(#1~#k)之间,相对记录用纸的距离会产生变化,结果,会产生扫描方向的点位置偏移。图22是用于对点位置偏移的情形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2(A)表示用纸被搬送辊对4夹住的状态下的点图案。
图22(B)表示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后的点图案,如图所示,点图案处于倾斜状态。尤其在用纸浮起显著的上游侧喷嘴(#k喷嘴:图21)中,从基准位置(图22(A)所示的点位置)开始的点位置偏移变得显著,容易视觉辨认点形成品质的降低。
为了缓和这种点形成品质的降低,例如可以考虑下述方法:按照使与中央附近的墨水喷出喷嘴对应的点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的方式,移动墨水的喷出定时(点位置偏移修正)。由此,如图22(C)所示,尤其可减小最上游侧喷嘴(#k喷嘴)的点位置偏移量。
然而,打印机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设置在记录用纸的搬送路径上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掌握记录用纸在搬送路径上的位置,由此,可以掌握记录用纸的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timing)。然而,由于装置的组装精度和记录用纸的尺寸精度等,有时记录用纸的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会与打印机控制部所掌握的理论上的(设计值上的)定时发生偏移。
由此,例如当与用纸后端未从搬送辊对4脱离无关地进行了上述那样的点位置偏移的修正时,若在现有技术中,则不论能够获得图12(A)所示那样不产生点位置偏移的良好记录结果,都会如图12(D)所示,招致点位置偏移,引起点形成品质降低的结果。
这样的问题除了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时最容易发生之外(向用纸后端的无边缘印刷时),在是用纸前端到达排出辊对5之前的期间容易产生用纸浮起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向用纸前端进行无边缘印刷时也会产生。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抑制点形成品质降低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具有液体喷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喷嘴通过向被喷射介质喷射液体,在被喷射介质上形成点;主扫描机构,其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沿着主扫描方向进行主扫描;副扫描机构,其具有对被喷射介质进行副扫描输送的、设置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上游侧的搬送辊对和设置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检测机构,其检测被喷射介质在搬送路径上的位置;和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检测机构的信息,取得被喷射介质被所述排出辊对和所述搬送辊对的双方夹住的状态、与被喷射介质仅被所述排出辊对和所述搬送辊对的一方夹住的状态的切换的预测定时,并且,在所述预测定时的前后的迁移区间相关的多次所述主扫描期间,使对应的所述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或大小阶段性变化。
根据本方式,对根据来自所述检测机构的信息来取得被喷射介质被所述排出辊对和所述搬送辊对的双方夹住的状态、与被喷射介质仅被所述排出辊对与所述搬送辊对的一方夹住的状态的切换的预测定时而言,即使存在预测误差,也能够抑制点形成品质的降低。
另外,上述检测机构所检测的“被喷射介质在搬送路径上的位置(即,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是指,被喷射介质的前端位置、或后端位置或前端及后端的位置中任意一个,而且,被喷射介质的后端位置可以根据由检测机构获得的被喷射介质的前端位置信息、和被喷射介质长度相关的信息,由上述控制部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侧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头的喷嘴配置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框图。
图4(A)是表示每个喷嘴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每个喷嘴的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5(A)是表示每个喷嘴块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每个喷嘴块的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6(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
图7(A)、(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8(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9(A)、(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0(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1(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2(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3(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4(A)是表示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的图,(B)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图15(A)、(B)是表示迁移区间中的点的大小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框图。
图18是表示点位置偏移修正值设定顺序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点位置偏移修正值设定条件的表。
图20是表示根据用纸搬送路径/温湿度条件/用纸前端、后端的各要素而设定的修正值的表。
图21是表示用纸相对记录头浮起的情形的图。
图22(A)~(D)是表示双方向印刷时的点位置偏移的说明图。
图中:1-喷墨打印机,4-搬送辊对,5-排出辊对,6-主扫描机构,7-副扫描机构,11-馈送辊,17-传感器,18-搬送驱动辊,23-记录头,50-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部,P-记录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液体喷射装置以利用喷墨式记录头从该记录头喷出墨水,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为一例,进而不限定于这样的记录装置,还包括替代墨水从与所述喷墨式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向与被记录介质相当的被喷射介质喷射与所述墨水的用途对应的液体,使所述液体附着于所述被喷射介质的装置。
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所述记录头之外,还可举出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器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和精密吸液管(pipette)的试样喷射头等。
下面,参照图1~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1的侧视剖面图,图2是表示记录头23的喷嘴配置的图,图3是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部50的框图,图4(A)是表示每个喷嘴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图,图4(B)是表示每个喷嘴的点位置偏移量的图,图5(A)是表示每个喷嘴块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图,图5(B)是表示每个喷嘴块的点位置偏移量的图。
另外,图6~图14是表示点位置偏移量、或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及点位置偏移量的图,图12(A)是表示在迁移区间中使点的大小变化的情形的图,图12(B)是表示在迁移区间中使大小点混合比率变化的情形的图。
下面,参照图1~图3对打印机1的构成进行概略说明。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右方向(打印机前方侧)称为用纸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将图1的左方向称为用纸搬送路径的“上游侧”。
打印机1在后部具有后部馈送装置2,其能够以倾斜姿势设置作为“被喷射介质”的一个例子的记录用纸(主要是单片纸:以下称为“用纸”)P,所述打印机1从该后部馈送装置2朝向下游侧的搬送辊对4馈送用纸P。所馈送的用纸P从搬送辊对4或排出辊对5接受输送力,或从搬送辊对4和排出辊对5双方接受输送力,被搬送到下游侧(副扫描),并通过喷出(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的、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3执行记录。然后,通过记录头23进行过记录的用纸P由下游侧的排出辊对5排出到装置前方。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后部馈送装置2具备馈送辊11,其由被控制部50(图3)控制的驱动电动机(未图示)旋转驱动,通过该馈送辊11向下侧馈送的用纸P被搬送辊对4夹住。
在搬送辊对4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对用纸P的前端及后端的通过进行检测的传感器17,打印机1的控制部50(后述)基于来自该传感器17的检测信号、和馈送辊11、搬送驱动辊18、排出驱动辊25的旋转驱动量,能够掌握用纸P的搬送路径上(副扫描方向)的位置(用纸的前端位置、后端位置)。其中,用纸的后端位置也能够根据用纸的前端位置信息、和控制部50从打印机驱动器接收的用纸尺寸信息来掌握。
作为传感器17,可以采用例如通过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来检测用纸P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的光学传感器、或通过与用纸P的接触来检测用纸P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的机械式传感器等。
搬送辊对41具备:被PF电动机66(图3)旋转驱动的搬送驱动辊18、和与该搬送驱动辊18压接而从动旋转的搬送从动辊19。搬送驱动辊18由在用纸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体形成,搬送从动辊19能够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在纸导向上15,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压机构被压向搬送驱动辊18。
在与记录头23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纸导向前27,由该纸导向前27规定用纸P与记录头23的头面的距离。记录头23被设置在能够搭载墨水盒(inkcartridge)(未图示)的载物台21的下部,所述墨水盒例如由黑色(K)、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这四种颜色的盒构成。载物台21在被载物台导向轴22引导的同时,通过CR电动机62(图3)在主扫描方向(图1的纸面的表里方向)往复运动。
而且,一边使载物台21沿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一边驱动控制记录头23,通过从记录头23喷出(喷射)各色的墨水,可对用纸P进行记录。如图2所示,记录头23按每种墨水颜色的喷嘴阵列(K、C、M、Y),沿着副扫描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喷嘴#1~#k(k为整数)(#1是最下游侧的喷嘴)。基于从头驱动器59(图3)供给驱动信号,可从各喷嘴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水,能够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其喷出定时、喷出量(所形成的点的大小)。
返回到图1,通过记录头23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基于具有被旋转驱动的排出驱动辊25和与排出驱动辊25相接而从动转动的排出从动辊26的排出辊对5,被朝向设置在装置前方的未图示的栈式存储器排出。其中,符号24是表示防止用纸P从纸导向前24浮起的辅助辊。
这里,打印机1构成为能够执行在用纸P的上端及下端无空白地进行记录的所谓无边缘印刷。当在用纸P的上端执行无边缘印刷时,由于用纸P的上端没有到达排出辊对5,所以,用纸P仅从搬送辊对4接受输送力。接着,当用纸P的上端达到排出辊对5时,用纸P从搬送辊对4和排出辊对5双方接受输送力。然后,当用纸P的下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时,用纸P仅从排出辊对5接受输送力。这样,在无边缘印刷中,根据用纸P在搬送方向的位置,来切换对用纸P的输送精度进行支配的辊。如上所述,搬送辊对4和排出辊对5构成对用纸P进行副扫描输送的副扫描机构7。
继续参照图3,对进行打印机1的各种控制的控制部50进行说明。控制部50具备:IF51,其构成为能够与向打印机1发送记录数据或其他信息的主计算机100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是与主计算机100的接口;ASIC52;RAM53;PROM54及EEPROM55;CPU56;定时器IC57;DC单元58;送纸电动机驱动器(下面称作“PF电动机驱动器”)61;载物台电动机驱动器(下面称作“CR电动机驱动器”)60;和头驱动器59。
CPU56进行用于执行打印机1的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和其他必要的运算处理,计数器IC57对CPU56产生各种处理所需的周期性中断信号。ASIC52根据由主计算机100经由IF51发送的记录数据,对记录分辨率和记录头23的驱动波形等进行控制。RAM53作为ASIC52及CPU56的作业区域或其他数据的一次存储区域而使用,PROM54及EEPROM55中存储有用于控制打印机1所需的各种控制程序(固件)及处理所需的数据等。
DC单元58是用于进行DC电动机(CR电动机62及PF电动机66)的速度控制的控制电路,具有省略图示的PID控制部、加速控制部、PWM控制电路等。DC单元58根据由CPU56发送来的控制命令、来自旋转编码器69、线性编码器64等各种传感器(检测机构)的输出信号,来进行用于执行DC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的各种运算,并向CR电动机驱动器60及PF电动机驱动器61输送信号。
PF电动机驱动器61在DC单元58的控制之下对PF电动机66进行驱动控制。PF电动机66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多个驱动对象、即上述的搬送驱动辊18、排出驱动辊25转动。其中,符号68表示无端带,符号67表示在搬送驱动辊18的轴端安装的从动轮,而且,通过省略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从搬送驱动辊18向排出驱动辊25传递动力。
CR电动机驱动器60在DC单元58的控制之下对CR电动机62进行驱动控制,由此使载物台21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或停止、保持,头驱动器59在CPU56的控制之下,根据由主计算机100发送的记录数据对记录头23进行驱动控制。符号63表示在CR电动机62的安装于旋转轴的驱动轮62a、与未图示的从动轮之间回转的无端带,载物台21固定在该无端带63的一部分。如上所述,沿主扫描方向驱动载物台21的机构,构成使记录头23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主扫描机构6。
CPU56及DC单元58被赋予来自用于对搬送驱动辊18(PF电动机66)的旋转量、旋转方向、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69的输出信号;和来自用于对载物台21的主扫描方向的绝对位置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64的输出信号。
旋转编码器69包括:在外周部具有多个透光部的圆盘状标尺69b;和检测部69a,其具有对透光部发光的发光部和接收通过了所述透光部的光的受光部,对应原盘装标尺69b的转动,检测部69a输出基于通过透光部的光而形成的上升沿信号和下降沿信号,控制部50通过接收这种来自旋转编码器69的输出信号,来算出搬送驱动辊18和排出驱动辊25的旋转量、旋转速度、旋转方向,由此,可执行作为目标的用纸P的送纸控制。
线性编码器64包括:沿主扫描方向伸长的符号板64b;和检测部64a,其具有对在该符号板64b中沿主扫描方向形成的多个透光部进行发光的发光部、和接收通过了所述透光部的光的受光部。检测部64a输出基于通过所述透光部的光而形成的上升沿信号和下降沿信号,控制部50通过接收这种来自检测部64a的输出信号,来算出载物台21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与速度。
以上是打印机1的构成,下面参照图4及图5对点位置偏移的修正进行说明。其中,下面将在用纸P被搬送辊对4夹住的状态下进行记录的区间(用纸上的区域或时间轴上的区域)称作“A区间”,将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而仅被排出辊对5搬送、并进行记录的区间(用纸上的区域或时间轴上的区域)称为“B区间”。
用于修正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能够以装置的制造工序中例如A区间的点位置偏移为基准而求出,如果需要进行修正,则在控制部50的存储机构(例如PROM54)中保存规定的修正值,如果不需要进行修正,则在控制部50的存储机构中保存修正值零(inch换算值,为零)。
图4(A)是表示用于对每个喷嘴编号的点位置偏移进行修正的修正值的图,由于A区间中如一边参照图21一边说明那样,多个喷嘴与用纸P的距离大致一定,所以,使用相同的修正值。另外,当在A区间中多个喷嘴与用纸P的距离产生了偏差时,可以按每个喷嘴采用不同的修正值。
接着,若转移到B区间,则根据喷嘴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相当于图4的横轴方向位置),如图所示那样按每个喷嘴调整修正值。即,使每个喷嘴具有固有的修正值。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在最下游侧的喷嘴(#1)中当从A区间切换到B区间时点位置偏移量几乎不变化,所以,使用相同的修正值。另一方面,在最上游侧的喷嘴(#k)中,由于用纸浮起显著(参照图21),所以A区间的修正值与B区间的修正值之差增大。这样,随着从下游侧喷嘴朝向上游侧喷嘴,从A区间切换到B区间时的修正值的变化量增大。
这样的点位置的修正,例如可通过喷出定时相对载物台21的扫描位置的移位(shift)来实现。而且,以喷嘴为单位的修正例如可通过针对喷出驱动用的驱动信号的输入以喷嘴为单位设置延迟电路,并按每个喷嘴来控制延迟时间而实现。
由此,即使因为从A区间切换到B区间而产生用纸浮起,使得用纸相对记录头23的头面倾斜,也可以在点位置偏移量如图4(B)那样几乎不变化的情况下,维持没有点位置偏移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切换到B区间之后点形成品质的降低。
另外,图4(A)的例子中,由于在B区间中将与喷嘴编号的增加量对应的修正值的变化量设为恒定,所以,连接修正值的线如图所示那样成为直线,这与如图4(B)的双点划线(无修正)所示那样,点位置偏移量的变化量相对喷嘴编号的增加量为恒定的情况对应。因此,如果点位置偏移量的变化量相对喷嘴编号的增加量不恒定,则修正值的变化量也不恒定,优选与之对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每个喷嘴具有固有的修正值,但也可以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每个块(喷嘴块)具有固有的修正值。图5(A)是表示这样的实施方式的图,作为一个例子,由三个喷嘴块构成。在第一~第三喷嘴块中,修正值与各个喷嘴块中的中央的喷嘴对应,由此,B区间的点位置偏移量如图5(B)所示,在各喷嘴块的中央的喷嘴中成为与A区间相同的偏移量(大致为零),在各喷嘴块的两端位置处产生了微小的点位置偏移。
然而,与图5(B)的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无修正情况下的点位置偏移量相比,可以使点位置偏移量极小,能够防止B区间的点形成品质的降低。而且,同时由于按每个喷嘴块管理修正值,所以,使得修正值的管理及应用修正值时的控制很容易。
在以上所说明的实例中,将用纸P被搬送辊对4夹住的区间称为“A区间”,将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而仅被排出辊对5搬送的区间设为“B区间”,但也可以将上述A区间进一步划分成两个区间,具体而言,设用纸P前端到达排出辊对5之前的区间为“A_1区间”,用纸P前端到达排出辊对5之后的区间为“A_2区间”,在A_1区间和A_2区间中也能够调整修正值。该情况下,尤其在A_1区间中由于每个喷嘴相对用纸的距离容易发生偏差,所以,通过在A_1区间中与B区间同样地按每个喷嘴具有固有的修正值,可得到良好的点形成品质。
接着,参照图6~图14,说明防止因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的定时的偏移而降低点形成品质的机构。其中,下面将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时防止点形成品质降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可以明确,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防止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时的点形成品质降低。
图6(A)表示了记录头23的多个喷嘴(#1~#k)之中,位于中间的喷嘴在主扫描方向的点位置偏移量,实线表示修正前的点位置偏移量,双点划线表示修正后的点位置偏移量。
而且,符号D表示控制部50所掌握的、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的定时。在图示的例子中,表示了到第8次主扫描为止用纸被搬送辊对4夹住,在第9次主扫描以后从搬送辊对4脱离、仅被排出辊对5搬送的情况,但基于装置的组装精度与用纸尺寸的偏差等,有可能会从图示的位置向左右变动。
当在A区间和B区间中不变更点位置偏移修正值时,如该图实线所示,在移动到B区间之际,因用纸P与记录头的距离发生变化,会产生点位置偏移。因此,如图6(B)所示,通过在B区间使用将变化量(与点位置偏移量相当的修正值)与用于修正A区间的点位置偏移的修正值A1相加后的修正值A2,可如图6(A)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消除点位置偏移。参照图4或图5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按每个喷嘴或每个喷嘴块进行了这样的修正。
这里,当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比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向后偏移时,例如如图7(A)中由符号D’表示那样发生了偏移的情况下,在第9次主扫描中成为本来应该应用修正值A1的地方应用了修正值A2的状态,导致大的点位置偏移。
同样,当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比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向前偏移时,例如如图7(B)中由符号D”表示那样发生了偏移的情况下,在第8次主扫描中成为本来应该应用修正值A2的地方继续应用了修正值A1的状态,导致大的点位置偏移。
鉴于此,控制部50如图8(A)那样,在控制部50所掌握的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理论上定时D的前后,设定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迁移区间,在该迁移区间中使点位置偏移修正值从A1向A2阶段性切换。结果,如图9(A)的实线所示那样,即便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比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符号D)向后偏移的情况下(符号D’),也能够将修正值抑制得比不进行阶段性切换时的点位置偏移(由虚线表示)小。
相反,如图9(B)所示,即便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比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符号D)向前偏移的情况下(符号D”),也如由实线表示的点位置偏移量那样,可将修正值抑制得比不进行阶段切换时的点位置偏移(由虚线表示)小。
另外,当如上所述阶段性切换修正值时,即使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与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一致的情况下,也如图8(B)所示产生一些点位置偏移,但如该图所示,可将该偏移量抑制得小。尤其在如图9(A)、(B)所示那样对修正值不进行阶段性切换的情况下,如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从控制部50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定时偏移的情况那样,不会产生极大的点位置偏移。
此外,修正值的阶段性切换可以按多个喷嘴的每一个或各喷嘴块单独进行。图12、图13、图14表示作为一个例子,按每个喷嘴块阶段性切换修正值的情况;作为具体例,按第一喷嘴块、第二喷嘴块、第三喷嘴块阶段性切换修正值的情况下,各修正值(各图(A))和采用了该修正值时的点位置偏移量(各图(B))。
由于如图所示,B区间的修正值按各喷嘴块而不同,所以,迁移区间的修正值的变化量也按各喷嘴块而不同。而且,如各图(B)所示,即便在不产生定时偏移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点位置偏移,但与对修正值不进行阶段性切换的情况下产生了定时偏移时相比,点位置偏移量更小,可以将点形成品质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
并且,对于迁移区间而言,可还以根据用纸P一次的搬送量调整其长度。例如,在用纸P的一次搬送量少、且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的偏移大时,通过如图10(A)所示,将迁移区间设定得长、在该期间中阶段性切换修正值,能够使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可靠地进入到迁移区间。另外,图10(B)是表示应用了图10(A)的修正值时的点位置偏移量的图(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没有偏移的情况下)。
此外,在用纸的一次搬送量较多的情况下,即便用纸后端实际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稍微偏移,用纸后端实际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从某一用纸搬送动作(第n次的用纸搬送动作)之中脱离的概率也会减小,因此,不需要将迁移区间设定得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将迁移区间设定得短即可,由此,将修正值设定为从本来适当的设定值稍微偏离的值的区域变短,可防止点形成品质的不必要的降低。这样,如果根据用纸P的一次搬送量的不同(记录方式的不同)来调整迁移区间的长度,则能够得到更良好的记录结果。
另外,在迁移区间中,修正值的一次变化量也可以根据用纸P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来调整。例如,可以根据用纸后端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来进行调整,具体而言,由于在迁移区间的初期和终期,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概率低,所以,在这样的位置处如图11(A)所示,将修正值的变化量设定得小(第七次主扫描和第十次主扫描),随着接近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将修正值的变化量设定得大(第八次主扫描和第九次主扫描)。其中,图11(A)是表示对图10(A)所示的迁移区间中的修正值的变化量进行调整后的图。
由此,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概率小的迁移区间的初期和终期,修正值不会被设定为大幅偏离本来适当的设定值的值,从而可防止点形成品质的不必要的降低。图11(B)是表示根据用纸后端位置使修正值的变化量发生变化时的点位置偏移量(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没有偏移的情况)的图,通过与图10(B)的对比可以明确,能够减小点位置偏移量。
另外,对于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后的用纸浮起量而言,由于有时因用纸种类与用纸尺寸或墨水颜色而不同,所以,通过根据用纸种类与用纸尺寸或墨水颜色来调整A区间、迁移区间、B区间的修正值的绝对值,能够得到更良好的记录结果。
而且,如果用纸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用纸姿势(弯曲状态等)发生变化,伴随于此,有时记录头23与用纸的距离会变化。尤其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每当搬送用纸时,该用纸与记录头23的距离也容易时刻变化。因此,通过根据用纸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来调整修正值的绝对值,可进一步提高点形成品质。
然而,在迁移区间中,除了使点位置偏移修正值变化之外,还可以使点直径变化。即,在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之后,用纸搬送精度容易降低,因此,在用纸搬送方向易于产生点位置偏移。因此,通过在用纸后端脱离搬送辊对4之后增大点直径来进行记录,可以使与用纸搬送精度的降低相伴的点形成品质的降低不引人注目。
但是,如果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例如从控制部50所掌握的定时向前偏移,则在应该以大点进行记录的B区间会发生以小点进行记录的情况,结果导致点形成品质降低。或者反过来,如果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从控制部50所掌握的定时向后偏移,则在应该以小点进行记录的A区间会发生以大点进行记录的情况,结果导致点形成品质降低。
鉴于此,设定迁移区间,如图15(A)所示,阶段性切换点的大小。具体而言,只要在图8(A)的纵轴中将“修正值”置换为“点直径”即可。由此,即便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从控制部50所掌握的定时偏移的情况下,也可防止例如在B区间形成小点而使得点位置偏移易于目视识别、从而导致记录品质降低等的不良情况。并且,由于点直径缓慢变化,所以,还可得到不易注意到点直径的切换区域的作用效果。
该情况下,如果例如随着靠近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增大了迁移区间中点的大小的变化量(即,如果根据用纸后端的位置调整点的大小),则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概率小的迁移区间的初期和终期,点不会被设定为从本来适当的点的大小大幅偏离的大小,可防止点形成品质的不必要降低。具体而言,只要在图11(A)的纵轴中将“修正值”替换为“点直径”即可。
另外,在图15(A)的实例中,使沿着主扫描方向排列的点的大小一样,全都使其大小变化,但也可以如图15(B)所示,在迁移区间混合大小点,并在从迁移区间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间阶段性切换所述混合比率。具体而言,只要在图6(A)的纵轴中将“修正值”置换为“大点的混合率”即可。由此,即便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实际脱离的定时从控制部50所掌握的定时偏移的情况下,例如在A区间也可以不形成必要以上的大点,从而能够将点形成品质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
该情况下也同样,如果例如随着靠近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定时,增大迁移区间中的大点的混合比率(即,如果根据用纸后端的位置调整大小点的混合比率),则在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的概率小的迁移区间的初期和终期中,点不会被设定为从本来适当的点的大小大幅偏离的大小,从而可防止点形成品质的不必要的降低。具体而言,只要在图11(A)的纵轴中将“修正值”置换为“大点的混合率”即可。
此外,在图15(A)、(B)所示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根据用纸的一次搬送量来调整迁移区间的长度,例如通过在用纸的一次搬送量多的情况下将迁移区间的长度设定得短,可使点被设定为从本来适当的大小稍微偏离的大小的区域变短,能够防止点形成品质的不必要的降低。
而且,对于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后的用纸浮起量而言,由于有时因用纸种类与用纸尺寸或墨水颜色而不同,所以,通过根据用纸种类与用纸尺寸或墨水颜色来调整A区间、迁移区间、B区间的点的大小(绝对值的大小),能够得到更良好的记录结果。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针对用纸后端从搬送辊对4脱离时防止点形成品质的降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也能够应用于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时防止点形成品质的降低。
并且,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按每个喷嘴块进行了修正值的阶段性切换(按喷嘴或喷嘴块具有固有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但在不按每个喷嘴或喷嘴块设定点位置修正值,而对记录头23的所有喷嘴都采用同一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情况下,只要在设定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迁移区间的基础上,在该迁移区间中切换修正值,则当然能够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图16~图20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侧视剖面概略图,图17是该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框图,图18是表示点位置偏移修正值设定顺序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点位置偏移修正值设定条件的表,图20是表示根据用纸搬送路径/温湿度条件/用纸前端、后端的各要素而设定的修正值的表。其中,在图16~图20中对与已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装置后部具有后部馈送装置2,在装置下部具有前部馈送装置3,从这两个馈送装置向搬送辊对4输送用纸P。而且,在后部馈送装置2的后部设置有翻转装置8,按照能够对与最初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的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可记录的方式,使用纸P翻转,由此,能够对用纸P执行双面记录。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作为用纸馈送路径上的构成要素,后部馈送装置2具备料斗(hopper)12和馈送辊11。构成能够以层叠状态来放置多枚用纸P的用纸放置部的料斗12,以上部的摇动支点12a为中心被设置成能够摇动,通过摇动来切换使支承在料斗16上的用纸P压接到馈送辊11的姿势(上升姿势)、和离开馈送辊11的姿势(下降姿势)。
前部馈送装置3具备给纸盒30、拾取辊31和馈送辊32,该前部馈送装置3设置在打印机1的底部,构成为从装置前方起放置用纸P。拾取辊31通过与在能够从装置前方侧安装及拆卸的给纸盒30中放置的用纸P的最上方用纸相接并旋转,将最上方的用纸P从给纸盒30导出。馈送辊32使从给纸盒30导出的最上方用纸P弯曲翻转,向搬送辊对4馈送。
打印机1’具有双面记录模式,在进行双面记录的情况下,当对第一面实施记录时不向装置外部排出用纸P,而将用纸拖拽到上游侧,引入到翻转装置8中。翻转装置8具有输纸辊(feed roll)42和翻转辊41,形成有通过翻转辊41使用纸P弯曲翻转的路径。用纸P一边被输纸辊42搬送,一边通过翻转辊41翻转,使得与最初进行过记录的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成为与记录头38对置的面,并与第一面同样地,由作为搬送机构的排出辊对5向下游侧副扫描搬送,同时执行对第二面的记录。
如图17所示,打印机1’具备:对纸导向前27周围的温度(与记录头23对置的位置处的用纸周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70、和对纸导向前27周围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71,这些温度传感器70和湿度传感器71的检测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50中。
在这样的打印机1’中,控制部50如下所述按多个各喷嘴或各喷嘴块单独进行点位置偏移修正值。
如图18所示,在记录开始之前,控制部50取得修正值设定条件A、B(步骤S101)。修正值设定条件A、B例如是根据由在主计算机100上动作的打印机驱动器所掌握的、用纸种类或记录品质等由用户设定的信息;及打印机1的来自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内容,能够掌握的内容,如图19所示,修正值设定条件A由不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构成,修正值设定条件B由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构成。
具体而言,作为一个例子,修正值设定条件A由“用纸种类和尺寸”、“搬送历经条件(双面/后部/前部)”、“用纸前端/后端”、“用纸前端/后端的空白设定(有无边缘)”、“用纸前端区域/后端区域的记录占空值”构成。另外,作为一个例子,修正值设定条件B由“所使用的用纸馈送机构的用纸剩余量”、“温度和湿度”构成。并且,点位置偏移修正值以这些条件为基础而设定。
这里,“搬送路径条件(双面/后部/前部)”是指:用纸由后部馈送装置2、前部馈送装置3的任意一个馈送,还是进行双面记录(是否经由翻转装置8)。这是因为用纸中形成的弯曲状态(卷曲)按用纸搬送路径而不同。
即,根据图1可知,由后部馈送装置2馈送的用纸(以符号P1表示)、由前部馈送装置3馈送的用纸(以符号P2表示)、和经由翻转装置8的用纸(以符号P3表示)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弯曲姿势,结果,来自图7所示的纸导向前27的用纸浮起量、卷曲方向等不同,从而,根据这种条件的不同来设定修正值。同样,如果“用纸种类和尺寸”不同,则用纸浮起量不同,因此,根据用纸种类和尺寸来设定修正值。
对于“用纸前端/后端的空白设定(有无边缘)”而言,由于在空白大的情况下不进行无边缘记录,不产生用纸浮起,因此,根据用纸前端/后端的空白设定(有无边缘)来设定修正值。
“用纸前端区域/后端区域的记录占空值”是针对用纸前端区域/后端区域所喷出的墨水量相关的信息,由于在墨水量多的情况下不易产生用纸浮起,因此,根据用纸前端区域/后端区域的记录占空值来设定修正值。其中,记录占空值除了根据记录数据自身而变化之外,还会因有无记录模式(高精细模式、高速印刷模式等)或自动画质调整(为了提高记录画质而由打印机驱动器实现的自动数据处理)的设定条件而不同。
“所使用的用纸馈送机构的用纸剩余量”是指各馈送机构中的用纸束的厚度,即,如果馈送用纸时的用纸束厚度不同,则被输送的用纸上形成的弯曲姿势也不同,由于用纸浮起的程度不同,所以,根据所使用的用纸馈送机构的用纸残余量来设定修正值。另外,可以通过由对各馈送机构中所放置的用纸束厚度进行计测的机构来掌握用纸剩余量(用纸束的厚度)。
对于“温度和湿度”而言,例如由于在高温多湿环境下用纸浮起的程度小,所以,根据温度和湿度来设定修正值。
另外,除了上述实例中所列举的用于设定修正值的条件之外,如果存在对用纸的来自纸导向前27的浮起量造成影响的条件,则当然可以根据该条件来设定点位置偏移修正值。例如,在墨水滴的飞行特性因墨水色而不同的情况下,还可根据墨水色(墨水种类)来设定修正值。
另外,例如当用纸沿主扫描方向卷曲时,由于沿主扫描方向浮起量在用纸端部和中央部不同,所以,还可以根据记录头23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使点位置偏移修正值变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点形成品质。
而且,例如由于因用纸通过弯曲路径而在该用纸上形成的卷曲状态,有时会随着用纸通过弯曲路径之后的时间经过而缓和,所以,还可以根据从用纸(用纸前端区域或后端区域)通过弯曲路径之后到执行记录为止的时间,使修正值变化。
接着,返回到图18,判断用纸前端空白值与用纸后端空白值是否在基准以下(是否进行无边缘记录)(步骤S102)。在用纸前端空白值不是基准以下的情况下(否定分支),即不进行无边缘记录的情况下,由于在参照图7所说明的用纸浮起状态下不执行记录(在用纸前端或后端总是被夹住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所以,基于用纸种类等根据必要最小限度的条件而预先确定的适当修正值(通常修正值)来执行记录(步骤S1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为“是”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各条件来设定最佳修正值(步骤S103),开始记录任务(步骤S104)。记录任务开始之后,直到记录任务结束为止(步骤S109),判断是否应该再次取得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修正值设定条件B)(步骤S105),在判断为应该再次取得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时(步骤S105的肯定分支),取得修正值设定条件B(步骤S106)。结果,在满足修正值变更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7的肯定分支),变更修正值(步骤S108)。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否应该再次取得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修正值设定条件B)的判断,根据是否进行了规定张数(例如2张)的记录、以及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来进行。这是为了在记录了规定张数的情况下,用纸上形成的弯曲姿势有可能因用纸馈送机构的剩余量(用纸束的厚度)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且,为了在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用纸浮起量能够基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在步骤S107中是否变更修正值的判断,可以通过对用纸馈送机构中所放置的用纸束的厚度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变化量、以及温度和湿度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变化量来进行。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点位置偏移修正值基于最初记录任务开始时所取得的修正值设定条件A、B来设定(步骤S103),在记录开始之后,根据需要再次取得发生时效变化的条件(修正值设定条件B)(步骤S106),在发生了应该变更修正值的状况变化时,再次设定修正值(步骤S108)。
另外,对于点位置偏移修正值而言,按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为止的期间、用纸被搬送辊对4和排出辊对5双方夹住的期间、用纸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分别单独设定,参照图18及图19而说明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设定方法,适用于在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之前的期间、以及用纸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来确定点位置偏移修正值。
另外,有时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之前的期间中用纸浮起的程度、与用纸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用纸浮起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双方的用纸浮起量之差,按用纸前端被排出辊对5夹住之前的期间和用纸从搬送辊对4脱离之后来单独设定修正值。
图20表示根据用纸搬送路径/温湿度条件/用纸前端·后端的各要素而设定的点位置偏移修正值的一个例子,表示了当从后部馈送装置2馈送用纸时处于温湿度条件1的情况下,当向用纸前端执行记录时采用修正值Rt,当向用纸后端执行记录时采用修正值Rb的情况。
例如,在温湿度条件2是比温湿度条件1高温多湿的情况下,为了缓和用纸浮起的程度,在向用纸前端执行记录时利用从修正值Rt减去调整值α0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同样,在向用纸前端执行记录时采用从修正值Rb减去调整值α0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另外,在从前部馈送装置3馈送用纸的情况下减去α1,在经由翻转装置8的情况下减去α2。
在温湿度条件1时从前部馈送装置3馈送用纸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从后部馈送装置2馈送用纸时用纸上形成的卷曲方向相反,所以,为了缓和用纸浮起的程度,在向用纸前端执行记录时采用从修正值Rt减去调整值r1_t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同样,在向用纸后端执行记录时采用从修正值Rb减去调整值r1_b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
同样,在经由翻转装置8的情况下,利用从修正值Rt减去调整值r2_t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用纸前端)、或利用从修正值Rb减去调整值r2_b之后的值作为修正值(用纸后端)。
对于被预定使用的多种用纸(登记在打印机驱动器中的用纸)而言,这样的修正值可以通过预先在各条件下计测用纸浮起量来求出。另外,对于如记录占空值或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等)等那样难以在所有的条件下通过实验预先计测用纸浮起量的要素而言,例如若是记录占空值,则可以在多个条件下进行实验,根据其结果,针对记录占空值和用纸浮起量的关系建立计算式,并根据该计算式求取修正值或调整值。

Claims (4)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具有液体喷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喷嘴通过向被喷射介质喷射液体,在被喷射介质上形成点;
主扫描机构,其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沿着主扫描方向进行主扫描;
副扫描机构,其具有对被喷射介质进行副扫描输送的、设置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上游侧的搬送辊对和设置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
检测机构,其检测被喷射介质在搬送路径上的位置;和
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检测机构的信息,取得被喷射介质被所述排出辊对和所述搬送辊对的双方夹住的状态、与被喷射介质仅被所述排出辊对和所述搬送辊对的一方夹住的状态的切换的预测定时,并且,在所述预测定时的前后的迁移区间相关的多次所述主扫描期间,使对应的所述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或大小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多次主扫描期间使所述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或大小不等差地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迁移区间的第一所述主扫描期间,以第一变化量使所述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或大小变化,
在比所述第一主扫描期间相关的定时更接近所述预测定时的第二主扫描期间,以大于所述第一变化量的第二变化量使所述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或大小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间歇搬送被喷射介质时的一次搬送量,来调整所述迁移区间的长度。
CN2008100021125A 2007-01-15 2008-01-15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1224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6023 2007-01-15
JP2007-006023 2007-01-15
JP2007006023 2007-01-15
JP2007-006012 2007-01-15
JP2007006012 2007-01-15
JP2007006012 2007-01-15
JP2007147737 2007-06-04
JP2007-147737 2007-06-04
JP2007147737 2007-06-04
JP2007296356A JP2009012448A (ja) 2007-01-15 2007-11-15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296356 2007-11-15
JP2007296356 2007-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4676A CN101224676A (zh) 2008-07-23
CN101224676B true CN101224676B (zh) 2010-06-23

Family

ID=4035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21125A Active CN101224676B (zh) 2007-01-15 2008-01-15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12448A (zh)
CN (1) CN101224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9916B2 (ja) * 2010-04-07 2015-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028565B2 (ja) * 2012-03-30 2016-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364896B2 (ja) * 2014-04-02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JP6364969B2 (ja) 2014-05-30 2018-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700652B2 (ja) 2014-05-30 2020-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21194897A (ja) * 2020-06-18 2021-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1568A (zh) * 2003-03-18 2006-04-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1568A (zh) * 2003-03-18 2006-04-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4676A (zh) 2008-07-23
JP2009012448A (ja) 200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4676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83822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erforming non-printing discharge
CN100372683C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81369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08210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1468558B (zh) 记录装置中的介质递送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US7249817B2 (en) Printer having image dividing modes
CN101134403B (zh) 印刷装置及用于连续印刷的印刷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
JP2007537070A (ja) 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562098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US9079426B2 (en) Duplexing web press with drying time control
US20130101331A1 (en) Web press and a method of initiating printing
CN102189827B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JP4401934B2 (ja)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619796B2 (en) Starwheel actuation timing for print media transport system and method
US7021757B2 (en) Both-sid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30104760A1 (en) Web press and a method of duplex printing
JP2006027161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02716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20109740A1 (en) Inkjet printing media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ockle growth
CN100506538C (zh) 记录装置、被记录材料传送方法、液体喷射装置
JPH08907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1967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67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907212B (zh) 用于运行具有计算机的印刷机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