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4341A -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4341A
CN101214341A CNA2007102035471A CN200710203547A CN101214341A CN 101214341 A CN101214341 A CN 101214341A CN A2007102035471 A CNA2007102035471 A CN A2007102035471A CN 200710203547 A CN200710203547 A CN 200710203547A CN 101214341 A CN101214341 A CN 101214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preparation
group
xiaoyin
red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2035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4341B (zh
Inventor
周强
王利平
皮海燕
吴海淘
韩红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YANG CHUNKE PHARMACY GROUP TECHNICAL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YANG CHUNKE PHARMACY GROUP TECHNICAL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YANG CHUNKE PHARMACY GROUP TECHNICAL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YANG CHUNKE PHARMACY GROUP TECHNICAL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2035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143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4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4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4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43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制剂主要是由红土茯苓、白鲜皮、苦参草、乌梅、徐长卿为原料药制成的,或者与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鸡矢藤等药材中的部分或全部配伍使用。本发明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凉血止痒功效。对治疗牛皮癣(银屑病)以及湿疹、荨麻疹、风疹、皮炎等瘙痒皮肤病有很好疗效,对皮肤病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96%以上,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不会产生耐药性,是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新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牛皮癣又叫“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顽固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全国总患病率为0.72‰,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目前有牛皮癣患者近8千万人,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认为与工业污染和工作环境有关。牛皮癣虽不直接影响生命,但是对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牛皮癣病的主因:活性氧是肌体代谢的有害产物,渗杂在血液细胞间质中,导致肌体内环境污染,血液纯质改变,从而出现血热、血燥、血瘀,蕴积滞阻过多导致瘟毒发于肌肤。长年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耗血伤精,肌肤失养,枯燥瘙痒,伤神失眠,摧残身体。若医治不好,乱求医乱用药,例如以毒攻毒、滥用激素等,不但没有把病治好,反而对身体产生直接药害,且反跳发作更严重,直接伤害身体健康。逐年迁延复发加重,脱屑瘀血,燥痒难忍,给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尤其是少男少女,肌表羞于外露,直接影响美观。牛皮癣在我国属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把牛皮癣列入世界十大顽症之一。如何让牛皮癣患者摆脱病魔的困扰,使患者彻底康复,一直是世界医学界所关注的课题。无数的皮肤病专家,无数的皮肤病研究机构,无数的民间单方、验方,层出不穷的中药、西药,还是始终改变不了用药好转、临床治愈、逾期复发的恶性循环。有人认为只要涂点外用药就行了,结果往往无济于事,贻误病情,致使病情加剧、恶化。绝大多数患者,用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停药后数年不复发,甚至痊愈。西医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环孢菌素、维甲酸、维生素类或外用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久服有一定副作用。
治疗牛皮癣的五大难题:1、痒痛钻心。引起痒痛的原因是由于血热、血瘀、血燥等“血毒”,导致皮肤表皮细胞分化失控,速度加快,鳞屑快速堆积,分化不全的皮肤功能出现障碍,血毒很容易渗出血管,显于肌肤,形成出血点,伴随痒痛。以往的药物难以止痒,是由于药效缓慢,有效成分难以迅速抵达患病皮肤,而西药激素剂虽然在止痒方面有一些效果,但副作用大。2、皮损。皮损是患者感觉最为恐惧的事情,眼看着自己的皮肤出现一块块变硬,溃烂、红疹、脱屑等皮损症状,以往药物治疗单一,只能改善某一症状,往往与患者病情不对症,导致治疗无效。3、反复发作。传统的药物只能缓解症状,而脏毒不清除,血毒就清除不干净,导致牛皮癣病反复发作。4、副作用多。治疗牛皮癣,药品种类单一,很多患者在痛苦的折磨下,选用了内服或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结果非但治不好,还会出现脸肿、血压升高、头晕等副作用,导致病情加重。5、皮肤病变迅速扩散。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只是一小块病变,但自身蔓延的速度很快,无法阻止,传统药物由于疗程长,疗效作用慢,无法遏止病变蔓延。
为了开发出能有效治疗牛皮癣(银屑病)等皮肤病的中药,申请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药物药效快,无毒副作用,愈后不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的中药新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主要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药制成:红土茯苓20~40%、白鲜皮20~40%、苦参草10~30%、乌梅5~15%和徐长卿5~15%。
各原料药的用量优选为:红土茯苓30%、白鲜皮30%、苦参草18%、乌梅12%和徐长卿10%。
前述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取红土茯苓、白鲜皮、乌梅、苦参草和徐长卿,加水煎煮1~4次,每次煎煮1~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然后按常规制剂工艺制成不同的药物制剂。
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在原料药中加入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鸡矢藤,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红土茯苓5~20%、白鲜皮5~20%、苦参草5~15%、乌梅2~8%、徐长卿2~8%、鸡血藤5~15%、杠板归5~15%、何首乌5~15%、土大黄5~15%、栀子5~15%、忍冬藤5~15%、血三七5~15%、鸡矢藤5~15%。
进一步地,各组分用量优选为:红土茯苓11.7%、白鲜皮11.7%、苦参草7%、乌梅4.8%、徐长卿4%、鸡血藤7.8%、杠板归7%、何首乌7.8%、土大黄7.8%、栀子7.8%、忍冬藤7.8%、血三七7%、鸡矢藤7.8%。
如果原料药还含有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和鸡矢藤,则其制备方法为:取红土茯苓、白鲜皮、乌梅、苦参草、徐长卿、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和鸡矢藤十三味原料药,加水煎煮1~4次,每次煎煮1~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然后按常规制剂工艺制成不同的药物制剂。
前述的药物可以制备成口服制剂或外用制剂。
其中口服制剂包括汤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剂、丸剂、片剂、硬胶囊、软胶囊或滴丸剂等,外用制剂包括酊剂、搽剂、软膏、洗液、喷雾剂或凝胶剂等。
本发明处方的药味特性:红土茯苓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痈,通利关节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淋浊带下,疮毒疥癣等症。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等症。杠板归味酸、苦,性平,归肺、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肾炎水肿,带状疱疹,湿疹,痈疖肿毒等症。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等症。土大黄味苦、辛,性凉,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之功效,用于便秘,痈疖肿毒,疥疮,湿疹,皮炎等症。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等症。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等症。忍冬藤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功效,用于温病发热,热毒,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功效。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收敛生津之功效,用于虚热烦渴,便血尿血,牛皮癣等症。血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肺、肾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外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痛,疮痈疽疔等症。鸡矢藤味甘、酸,性平,具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之功效,主治风湿疼痛、气虚浮肿、疮疡肿毒等症。苦参草味苦,性寒,归心、肝、肾、大肠经,具有清利湿热,杀虫之功效,用于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疮,皮肤瘙痒,滴虫性阴道炎等症。徐长卿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荨麻疹、湿疹等症。
本方所主证型系由血热风燥、湿热瘀毒而起,是以皮肤起红色斑片,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刮去皮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筛状出血为特征的皮肤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
Figure A20071020354700061
》记载:“白
Figure A20071020354700062
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其发病原因:由于外感风热,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痹阻经络;情志内伤,气郁不舒,郁结化火,入于血分;饮食不节,过食高梁厚味,损伤脾胃,日久生湿,湿蕴化热,久蕴成毒;素有内热,肝肾不足,冲任不调,营血不和,虚火妄行,脏腑阴阳失调;病久或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所致。
本发明配方是以苗医理论为基础,经筛选而成,方中以红土茯苓祛风利湿,解毒为主;以白鲜皮、杠板归、苦参草祛风燥湿,清利湿热;以土大黄、何首乌解毒、通便,以清利脏俯之毒,土大黄还具有凉血止痒;以忍冬藤、鸡矢藤疏风活血、凉血;以鸡血藤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以栀子泻火除烦,清热退火,凉血解毒;以乌梅收敛生津,润肤止痒;以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痛止痒;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凉血止痒之功,可使热得清,湿得祛,毒得解,风去血凉而痒可止,使血热风燥、风热湿阻之牛皮癣诸症得治。
本发明的功能主治:本发明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凉血止痒。用于血热风燥、风热湿阻型牛皮癣(银屑病),症见皮肤浸润红斑、丘疹、脱屑、皮疹瘙痒等;亦用于湿疹、荨麻疹、风疹、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
为了验证本发明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申请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具体如下:
一、初步药效学试验
本发明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药品名:红白消银制剂)为贵阳春科药业技术研发公司研制的新药,主要由红土茯苓、白鲜皮等药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凉血止痒功效,用于血热风燥、风热湿阻型牛皮癣(银屑病),症见皮肤浸润红斑、丘疹、脱屑、皮疹瘙痒等;亦用于湿疹、荨麻疹、风疹、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对红白消银制剂抗炎、止痒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及体外抑菌试验,具体如下:
1、试验材料
(1)药品与试剂  受试药红白消银制剂由贵阳春科药业研发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701,性状为黄棕色粉末,50g/袋×5(1g药粉相当于5.375g生药)。临床用量:1.2g/次,一日3次。受试药临用时用蒸馏水配成混悬液。阳性对照药郁金银屑片为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70102,规格:每片重0.24g,临床用量:3~6片/次,一日3次,临用时用蒸馏水配成混悬液。右旋糖酐葡萄注射液为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061103053。硫化钠为重庆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200506013;磷酸组胺为中科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批号:020041。
(2)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清洁级,体重18~22g,由重庆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渝)200200014;豚鼠,体重200~250g,由遵义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3)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粉小孢子菌,由遵义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4)仪器  BS110S精密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股份公司),SHA-C控温水浴震荡器(深圳天南海北实业公司),计时器(贵阳恒因生物公司)。
2、实验方法
(1)红白消银制剂对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痒的影响  取小鼠5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红白消银低剂量组(0.6g/kg)、中剂量组(1.2g/kg)、高剂量组(2.4g/kg)、郁金银屑组(2.4g/kg)。灌胃给不同浓度受试药和阳性药,10ml/kg小鼠,连续给药15d,每天一次,未次给药后1小时,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1.25mg/kg,注射完毕,观察并记录各鼠30min内出现的搔痒(前搔头部,后躯干,嘴咬全身各部位为搔痒指征)次数,计算搔痒抑制率(%),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采用t检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红白消银三组、郁金银屑组均能减少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致搔痒次数,其中红白消银中剂量组和高中剂量组、郁金银屑组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红白消银中剂量组和高中剂量组与郁金银屑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作比较,*p<0.05。
表1对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搔痒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搔痒次数 抑制率(%)
生理盐水对照组 - 10 38.2±8.6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6 10 28.3±8.2 25.9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2 10 16.8±8.4* 56.0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2.4 10 15.2±8.9* 60.0
郁金银屑组 2.4 10 16.5±8.5* 56.8
(2)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的影响  豚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g,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红白消银低剂量组(0.3g/kg)、中剂量组(0.6g/kg)、高剂量组(1.2g/kg)、郁金银屑组(1.2g/kg)、模型组(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给药,10ml/kg,连续给药15d,每天一次,未次给药后1小时(实验前一天,以10%硫化钠背部脱毛2×1.2cm,并用粗砂纸分别擦伤各鼠脱毛处,以伤及表皮有轻度渗血为度),分别在各组豚鼠背部创面滴0.01%磷酸组胺溶液100μl/只,此后每隔5min分别递增组胺的浓度,直至豚鼠出现回头口添足时,记录下每只豚鼠所给予的组胺的总量,以此总量为致痒阈,并比较各组的致痒阈,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红白消银中、高剂量组均明显提高组织胺所致豚鼠致痒阈(p<0.05),红白消银低剂量组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无明显影响,。
表2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致痒阈(组胺用量:μl)
生理盐水对照组  - 10 196.4±154.6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3 10 265.8±150.1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0.6 10 784.6±180.2*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2 10 924.3±212.4*
郁金银屑组 1.2 10 812.2±143.6*
(3)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同体积生理盐水),红白消银低剂量组(0.6g/kg)、中剂量组(1.2g/kg)、高剂量组(2.4g/kg)、郁金银屑组(2.4g/kg)。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天,每天一次,末次给药1h后,将动物右耳前后两面涂二甲苯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处理。4h后将动物断椎处死,剪下双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电子天平称重,每鼠右耳重量减去左耳重量为肿胀度,结果如表3所示。各参数用t检验判断给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红白消银三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郁金银屑组无明显差异(p>0.05)
表3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组  别 剂量(g/kg) 肿胀度(mg) 肿胀抑制率(%)
生理盐水对照组 - 5.2±1.2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6 1.8±2.6* 65.4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2 1.4±1.1* 73.1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2.4 1.3±1.8* 75.0
郁金银屑组 2.4 1.5±1.0* 71.2
(4)体外抗菌试验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红白消银药粉浸泡于250ml无菌生理盐水中24h,使溶解为每毫升液体含生药相当于0.8g的溶液,取上述药液的上清液1ml加入9ml液体沙包弱培养基中,而以后各管作倍比稀释,并设细菌对照(不加药)和阴性对照(不加细菌)。取实验菌一周后的培养液0.1ml,分别加入除阴性对照外的各试验的液体培养基中,经26℃恒温培养一周,每日进行观察,结果如表4所示。红白消银制剂对四种菌均有抑制作用。
表4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Figure A20071020354700091
Figure A20071020354700101
注:以上均为2次实验结果均值,+菌株生长,-菌株不生长。
3、结论
(1)红白消银0.6g/kg、1.2g/kg、2.4g/kg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红白消银对早期炎症有抑制作用。
(2)红白消银1.2g/kg、2.4g/kg可明显抑制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搔痒次数,表明红白消银对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搔痒有止痒作用。
(3)红白消银1.2g/kg、2.4g/kg对明显提高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的致痒阈,表明红白消银对组胺引起的搔痒有抑制作用。
(4)红白消银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粉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二、处方配伍研究
采用动物实验,对本发明不同配方的体外抗菌、抗炎作用进行了对比实验。
1、实验材料
(1)药物及试剂
本发明配方1:红土茯苓30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
本发明配方2:红土茯苓30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鸡血藤20g、杠板归18g、何首乌20g、土大黄20g、栀子20g、忍冬藤20g、血三七18g、鸡矢藤20g。
以上均以水提物为受试药,临用时用蒸馏水配成混悬液;右旋糖酐,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061103053;磷酸组胺,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70107;二甲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批号:2000-02-01。阳性对照药郁金银屑片为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70102。
(2)动物  昆明种小鼠,清洁级,体重(18~22g),雌雄各半。
(3)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由遵义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3)主要仪器BS110S精密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股份公司),SHA-C控温水浴震荡器(深圳天南海北实业公司),计时器(贵阳恒因生物公司)。
2、方法与结果
(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小鼠4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10只/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等体积蒸馏水)、配方1组(2.4g/kg)、配方2组(2.4/kg)、郁金银屑对照组(2.4g/kg),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1h后,将小鼠右耳前后两面涂二甲苯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处理。4小时后将动物断椎处死,剪下双耳,用直径为6mm的打孔器分别在两耳相应部位打孔,电子天平称重,右耳重量减去左耳重量为肿胀度,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其肿胀抑制率(%)。结果如表5所示。
肿胀抑制率=(给药组肿胀度对照组肿度)/对照组肿胀度×100%
(2)对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取小鼠4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10只/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配方1组(2.4g/kg)、配方2组(2.4g/kg)、郁金银屑对照组(2.4g/kg),每组给药均为2.4 g/kg,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7天,末次给药后1h,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1.25mg/kg,注射完毕,观察并记录各鼠30min内出现的瘙痒(前搔头部,后躯干,嘴咬全身各部位为搔痒指征)次数,计算搔痒抑制率(%)。结果如表6所示。
(3)体外抗菌试验  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红白消银药粉(配方1组、配方2组)浸泡于250ml无菌生理盐水中24h,使溶解为每毫升液体含生药相当于0.8g的溶液,取上述药液的上清液1ml加入9ml液体沙包弱培养基中,而以后各管作倍比稀释,并设郁金银屑对照组。取实验菌一周后的培养液0.1ml,分别加入各试验的液体培养基中,经26℃恒温培养一周,每日进行观察,结果如表7所示。
3、试验结果
(1)不同配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2组配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8.71%、60.10%;不同配方比较,配方2明显优于配方1,试验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表5不同配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Figure A20071020354700111
(2)不同配方对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2组配方均明显减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的次数(P<0.05);但不同配方比较,配方2明显优于配方1,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
表6不同配方对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Figure A20071020354700122
(3)不同配方的体外抑菌试验显示,本发明不同组合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抑菌作用。
表7本发明不同组合体外抑菌作用
4、结论
(1)2组不同配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肿胀抑制率分别为54.2%、68.8%;不同配方比较,配方2明显优于配方1。
(2)2组不同配方均明显减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的次数(P<0.05);但不同配方比较,配方2明显优于配方1。
(3)2组不同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表皮真菌均有抑菌作用。
三、主要药效学试验
(一)概述:红白消银胶囊为贵阳春科药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研制的新药,对红白消银胶囊进行了相关药效学试验,对治疗牛皮癣及湿疹、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提供很好的药理学依据,亦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如下:红白消银胶囊0.8、1.6、3.2g/kg(小鼠);0.4、0.8、1.6g/kg(大鼠);0.3、0.6、1.2g/kg(豚鼠),ig×15d。(1)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2)抑制角叉菜胶诱发的小鼠足跖肿胀。(3)明显抑制小鼠和大鼠棉球肉芽组织生成。(4)提高小鼠血液中性粒细胞吞噬葡萄糖球菌的功能。(5)抑制2.4-二硝基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6)明显抑制酵母多糖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7)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的抗氧化功能,降低活性氧对免疫器官的脂质过氧化损伤。(8)显著提高豚鼠的致痒阈。体外实验:(1)红白消银胶囊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粉小孢子菌等五种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很强抑制作用。(2)有效的清除机体内的O2、OH、H2O2、O2 1等多种活性氧。上述结果提示红白消银胶囊具有抗真菌、消炎、止痒、抗氧化等功能。
(二)实验材料
1、药品与主要试剂  红白消银胶囊,贵阳春科药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7001,每粒装0.4g,相当于含生药2.56g。使用时加纯化水配成每毫升含生药0.04g、0.08g、0.16g的混悬液。阳性对照药郁金银屑片为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70102,规格:每片重0.24g,使用时加双蒸水配成每毫升含生药0.06g的混悬液。角叉菜胶。2.4-二硝基氯苯(DNCB)。磷酸组胺,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产品。环磷酰胺,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61105。
2.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粉小孢子菌,由遵义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3.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20±2g,雌雄兼用,清洁级;NIH小鼠,体重20±2g,雌雄兼用,清洁级;Wistar大鼠,体重200±20g,雌雄兼用,清洁级;豚鼠,体重(200~250g),雌雄各半,清洁级。
(三)方法与结果
1、抗真菌作用
1.1体外抗菌作用  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红白消银胶囊内容物浸泡于250ml无菌生理盐水中24h,使溶解为每毫升液体含生药相当于0.4g的药液,取上述药液的上清1ml加9ml液体沙包弱培养基中,以后各管作倍比稀释,并设细菌对照(不加药)和阴性对照(不加细菌)。取实验菌一周后的培养液0.1ml,分别加入除阴性对照外的各试验的液体培养基中,经26℃恒温培养一周,每日进行观察,结果如表8所示。红白消银胶囊对七种菌均有抑制作用。注:MIC(最低抑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以上均为2次实验结果均值,+菌株生长,-菌株不生长。
表8体外抗菌结果
菌株名称 MIC(mg/ml) MBC(mg/ml) 细菌对照 阴性对照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0 40.0 + -
绿脓杆菌 10.0 40.0 + -
须疮癣菌 15.0 60.0 + -
絮状表皮癣菌 15.0 60.0 + -
红色毛癣菌 15.0 60.0 + -
石膏样小孢子菌 30.0 120.0 + -
粉小孢子菌 30.0 120.0 + -
1.2对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取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g,雌雄兼用,每只小鼠背部左侧脱毛处涂粉小孢子菌,右侧涂石膏样小孢子菌,每天1次,共3天,与第7天刮取感染部位皮肤,镜检阳性者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不给药);红白消银胶囊低剂量组(0.8g/kg)、中剂量组(1.6g/kg)、高剂量组(3.2g/kg);郁金银屑对照组(1.2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15天,结果如表9所示。红白消银胶囊三个剂量组对小鼠皮肤真菌感染的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抑制作用。
表9对小鼠皮肤真菌感染的抑制作用
Figure A20071020354700141
2、消炎作用试验
2.1对小鼠耳壳二甲苯所致肿的影响  取NIH小鼠50只,体重20±2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20ml/kg);红白消银胶囊低剂量组(0.8g/kg)、中剂量组(1.6g/kg)、高剂量组(3.2g/kg);郁金银屑对照组(1.2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1h没鼠右耳廓两侧涂二甲苯0.05ml致炎,致炎后1h以8mm打孔器左右耳同一部位,称重,以左右耳重量之差为肿胀度,结果见表10。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
表10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肿胀度(mg) 肿胀抑制度%
模型组对照组 10 - 18.6±3.4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8 9.4±2.8* 49.5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1.6 6.8±1.7* 63.4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3.2 5.8±2.6* 68.8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1.2 7.1±1.8* 61.8
2.2对小鼠角叉菜胶致足跖肿胀的影响  取NIH小鼠50只,体重20±2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5组,分组及给药情况同上。连续给药7天,测定各鼠右足跖厚度(正常值),末次给药后1h,每鼠右后足跖1%角叉菜胶0.05ml致炎,致炎后2h、3h测各鼠右后足跖厚度,以测定值减去正常值为足跖肿胀度,结果见表11。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对叉菜胶诱发的小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11对小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的影响(x±SD)
Figure A20071020354700151
2.3对棉球肉芽的影响
(1)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取Wistar大鼠50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红白消银胶囊低剂量组(0.4g/kg)、中剂量组(0.8g/kg)、高剂量组(1.6g/kg);郁金银屑对照组(0.6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各组大鼠在乙醚浅麻下在左右腹股沟皮下埋20±0.1mg重的消毒棉球一个,手术当日按时给药,连续给药7天,于第8天脱颈处死大鼠,剥离取棉球肉芽肿,称重,减去棉球重,即为肉芽肿重量结果见表12。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均可明显抑制棉球肉芽组织生成,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2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肉芽肿重量(mg) 肉芽肿抑制率%
模型组对照组 10 - 168.3±37.4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4 91.2±28.5* 45.8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0.8 74.7±33.6* 55.6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1.6 66.3±28.4* 60.6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0.6 73.2±32.2* 56.5
(2)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取NIH小鼠50只,体重20±2g,雌雄兼用,随机分5组及给药。于给药第3天ip戊巴比妥钠45mg/kg麻醉,在无菌操作下在左右腹股沟皮下埋植15±0.1mg重的消毒棉球一个,手术当日按表5所示给药途径及剂量,体内外连续用药7天,第8天脱颈处死小鼠,剥离取棉球肉芽肿。80℃3h烘干后,减少肉芽肿重量,提示该药能抑制慢性炎症增生期的肉芽生成,结果见表13,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3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肉芽肿重量(mg) 肉芽肿抑制率%
模型组对照组 10 - 25.8±2.5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8 21.7±2.9** 15.9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1.6 18.4±2.7** 28.7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3.2 15.2±2.2** 41.1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1.2 17.4±2.7** 32.6
3、免疫调节作用试验
3.1、对小鼠血液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取小鼠5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g,随机分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红白消银胶囊低剂量组(0.8g/kg)、中剂量组(1.6g/kg)、高剂量组(3.2g/kg);郁金银屑对照组(1.2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0天,末次给药后4h眼球取血,置肝素化试管中,吸取0.04ml血样置于菌凹玻片中静置,加入6×108个/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0.02ml,充分混匀,置37℃温箱中孵育30min,每隔10min摇匀一次,取一小滴孵育液于载玻片上推成薄片,用甲醇固定及美兰染色后,顺序计数100嗜中性白细胞和发生吞噬作用的白细胞,记录吞噬细胞百分率,吞噬指数,结果见表14。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明显增加小鼠中性粒吞噬率和吞噬指素数,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4对小鼠血液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吞噬细胞百分率(%) 吞噬指数
模型组对照组 10 - 48.2±6.3 1.6±0.8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8 61.8±7.2* 3.8±1.6*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1.6 81.6±8.5* 5.2±1.4*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3.2 87.8±6.1* 5.8±0.8*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1.2 79.1±9.0* 4.8±0.7*
3.2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取NIH小鼠5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g,随机分为5组,分组及给药情况同上。连续用药10天,给药第5天,用1%DNCB丙酮麻油溶液50μl均匀涂抹于腹部致敏,致敏后第5天,将1%DNCB溶液10μl涂于小鼠右耳进行攻击。24h后处死小鼠,测定耳壳肿胀度、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结果见表15。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明显抑制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5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肿胀度(%) 胸腺指数 脾指数
模型组对照组 - 3.6±0.9 32.6±8.9 69.3±8.9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 2.2±0.6* 23.8±6.6* 48.5±7.5*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 1.9±0.3* 17.2±8.2* 37.2±7.9*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 1.5±0.2* 12.4±4.8* 33.3±8.6*
郁金银屑对照组 1.2 1.7±0.8* 21.7±7.3* 43.2±9.7*
4、抗氧化功能试验
4.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取小鼠5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g,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红白消银胶囊低剂量组(0.8g/kg)、中剂量组(1.6g/kg)、高剂量组(3.2g/kg);郁金银屑对照组(1.2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10天。给药第6天,各组小鼠ip0.5%淀粉溶液,每鼠0.5ml,末次给药1h后,放血处死小鼠,注入腹腔PBS3ml/只,按揉鼠腹部1min,吸取腹腔洗涤液1ml,用Hank’s液洗涤细胞3次,洗涤后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个/ml。取PBS700ul置于发光仪测量管中,再取细胞悬液100ul加入PBS中,37℃保温30min后,加鲁米诺100ul,置于发光仪测量槽测定每管本底发光值,然后加酵母多糖100ul测量激发后的腹腔巨噬细胞发光强度(6秒钟的脉冲计数即cp6s),结果见表16。红白消银胶囊明显增加吞噬细胞活性氧代谢,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模型组比较:P<0.01。
表16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活性氧发光强度(cp6s)
模型组对照组 10 - 2187±143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8 886±156*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1.6 780±184*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3.2 729±217*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1.2 1286±748*
4.2对小鼠免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取小鼠50只,雌雄兼用,体重20±2g,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3个不同剂量的受试物组及郁金银屑对照组。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10天,末次给药1h后,断头放血处死小鼠,取各小鼠胸腺和脾脏用生理盐水洗干净,称重,用组织研磨器研磨成10%的组织均浆液,分别测定个样品的SOD、GSH-PX活性和MDA浓度,结果见表17和表18。红白消银胶囊三个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胸腺和脾脏SOD和GSH-PX浓度升高,MDA浓度降低,提示该药能明显提高免疫器官的抗氧化功能,保护免疫器官脂质过氧化损伤,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7各组小鼠胸腺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浓度的变化
组别 剂量(g/kg) SOD(NU/mg蛋白) GSH PX(U/mg蛋白) MDA(nM/ml)
模型组对照组 - 198.6±44.6 32.4±6.3 1.8±0.4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 231.6±32.4 34.6±4.6 1.5±0.5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 243.3±33.6 36.5±8.1 1.4±0.6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 274.8±31.2 40.6±3.9 1.0±0.4
郁金银屑对照组 1.2 218.9±27.1 33.9±5.4 1.6±0.3
表18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浓度的变化
Figure A20071020354700181
Figure A20071020354700191
4.3对体外自由基体系的各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
(1)对O2 -的清除作用  采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来测定。
表19对O2 -的清除作用
组别 样品浓度(g/ml) 发光强度(cp10s) 抑制率(%)
空白管 - 204785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10-3 11068 94.6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10-3 6147 97.0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10-3 2456 98.8
郁金银屑对照组 1.2×10-3 7982 96.1
(2)对OH-的清除作用采用GuSO4--Vit--H2O2化学发光体系来测定。
表20对OH-的清除作用
组别 样品浓度(g/ml) 发光强度(cp10s) 抑制率(%)
空白管 - 6278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10-3 2374 62.2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10-3 1656 73.6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10-3 1472 76.6
郁金银屑对照组 1.2×10-3 1831 70.8
(3)对H2O2的清除作用  采用血红蛋白--鲁米诺--H2O2--OH-化学发光体系来测定。
表21对H2O2的清除作用
Figure A20071020354700192
Figure A20071020354700201
(4)对O2 1的清除作用  采用鲁米诺--NaOCl--H2O2化学发光体系来测定。
表22对O2 1的清除作用
组别 样品浓度(g/ml) 发光强度(cp10s) 抑制率(%)
空白管 空白管 217846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10-3 82146 62.3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10-3 64689 70.3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10-3 36256 83.4
郁金银屑对照组 1.2×10-3 87892 59.7
5、止痒作用试验
(1)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的影响  取豚鼠50只,体重20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红白消银低剂量组(0.3g/kg)、中剂量组(0.6g/kg)、高剂量组(1.2g/kg);郁金银屑对照组(0.6g/kg),灌胃给药,10ml/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10天。给药第10天各组豚鼠右后足背剃毛;第11天用粗沙纸擦伤右后足背剃毛处,面积为1cm2局部再涂药一次,给药后10分钟,开始在创面处滴0.01%磷酸组胺0.05/kw,此后每隔3分钟依0.01%、0.02%、0.03%、0.04%…递增浓度,每次均为0.05ml/只,直至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时所给于的磷酸组胺总量为致痒阈,结果如表23所示。三个不同剂量的红白消银胶囊明显降低豚鼠的致痒阈,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3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致痒阈(cp6s)(组胺总量μg)
阴性对照组 10 - 58.6±22.5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10 0.3 166.3±45.3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0 0.6 237.2±28.8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10 1.2 324.4±34.6
郁金银屑对照组 10 0.6 234.6±58.4
(2)对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痒的影响  取小鼠5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红白消银低剂量组(0.8g/kg)、中剂量组(1.6g/kg)、高剂量组(3.2g/kg)、郁金银屑组(1.2g/kg)。灌胃给药,10ml/kg,连续给药15d,每天一次,未次给药后1小时,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1.25mg/kg,注射完毕,观察并各鼠记录30min内出现的搔痒(前搔头部,后躯干,嘴咬全身各部位为搔痒指征)次数,计算搔痒抑制率(%),结果见表24。结果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显著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红白消银三组、郁金银屑组均能减少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致搔痒次数,其中红白消银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郁金银屑组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红白消银中剂量组和高中剂量组与郁金银屑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作比较,p<0.05。
表24对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搔痒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搔痒次数 抑制率(%)
生理盐水对照组 - 10 43.6±5.8 -
红白消银低剂量组 0.8 10 26.8±4.6 38.5
红白消银中剂量组 1.6 10 14.8±6.2 66.1
红白消银高剂量组 3.2 10 11.2±7.4 73.3
郁金银屑组 1.2 10 15.5±3.5 64.5
(四)结论
1、体内外抗菌试验研究表明,红白消银胶囊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粉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5mg/ml、15mg/ml、15mg/ml、30mg/ml、30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60mg/ml、60mg/ml、60mg/ml、120mg/ml、12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也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0mg/ml、10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40mg/ml、40mg/ml、
2、体内外抗氧化试验研究表明,红白消银胶囊降低活性氧对免疫器官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免疫器官的抗氧化酶活性;并能清除O2 -、OH-、H2O2、O2 1等多种活性氧自由基。同时可以稳定肥大细胞膜,从而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
3、红白消银胶囊具有较强的消炎作用。能够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并有显著的止痒作用,提示该药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4、红白消银胶囊能显著增强小鼠嗜中性粒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酵母多糖激活的小鼠腹腔M?产生的活性氧和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并能使小鼠胸腺和脾脏萎缩。提示红白消银胶囊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上述试验为红白消银胶囊治疗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提供了疗效依据。
四、急性毒性实验
摘要  观察本发明药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无死亡,无法求出半数致死量,采用最大给药量90g/kg.d-1(1日三次灌胃)连续观察14天,未见小鼠死亡,一般状况良好,无异常发现,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甚低。
1.实验材料
1.1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研究室提供,合格证号:SCXK(渝)20020004。
1.2药物  本发明药粉,不含辅料。实验前用研钵磨成细粉,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备用。
2、方法
2.1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雌性小鼠40只,体重18~22g,随机分成4组(10只/组):分别为本发明药物24g/kg.d-1、26g/kg.d-1、28g/kg.d-1、30g/kg.d-1(最大混悬浓度),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单次灌胃给药,每次0.4ml/10g,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饮食、皮毛、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及中毒、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
2.2最大给药量实验:雌性小鼠20只,体重18~22g,给药容积0.4ml/10g,90g/kg.d-1分三次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的一般活动情况及死亡数,连续观察14天。
3、结果
3.1本发明药物各组小鼠试验期间未见死亡,一般状况良好(体重、饮食、皮毛、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无法求出LD50
3.2采用最大给药量90g/kg.d-1(约相当于临床每日给药量的1500倍)灌胃,试验期间小鼠体重均增加(见表25),饮食及活动正常,皮毛光滑,口、鼻、眼等未见异常分泌物,给药后仅第1天呈褐色软便,小便未见异常。
4.结论  最大给药量实验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甚低。由于小鼠最大给药容量的限制,仅作出小鼠MTD为90g/kg,即50g/kg。成人(60kg计算),口服量每次3粒(0.9g),每日3次,即2.7g/60kg/日。本实验测定小鼠最大耐受量50g/kg,相当于成人临床用药量的2000倍,表明该药口服非常安全。
表25本发明药物最大给药量实验小鼠体重的比较
分组 动物数(只) 给药前(g) 给药后1周(g) 给药后2周(g)
本发明制剂(90g/kg.d-1) 20 19.8±1.4 21.6±1.6 23.8±1.2
五、临床应用
1、一般资料:本发明汤剂在民间进行了试用,经收集整理用该组方治疗各类皮肤病患者58例,其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0岁;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5年;其中血热风燥型牛皮癣(银屑病)16例,血虚风燥型牛皮癣(银屑病)10例,急、慢性湿疹12例,荨麻疹12例,风痒疹8例。
2、治疗方法:本组58例均以本发明煎剂为主方。处方组成:红土茯苓30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鸡血藤20g、杠板归18g、何首乌20g、土大黄20g、栀子20g、忍冬藤20g、血三七18g、鸡矢藤20g。制法:取以上药方,除徐长卿外,其它药味一并加2000ml水煎煮30分钟后,再加入徐长卿继续煎煮30分钟,取药液浓缩至300ml。用法:口服,每次50ml,每日2~3次。牛皮癣连续服用4周,其它连续服用2周,严重者加用本方煎剂搽患处,每日1次。
3、治疗结果:56例患者中,治愈14,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本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其中愈显率达65.5%,疗效较为满意,说明本发明组方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表26本发明药物对治疗病症临床疗效结果
Figure A20071020354700241
4、结论红白消银胶囊是根据苗族民间治疗皮肤病理论研制的新药,主要由红土茯苓、白鲜皮等药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凉血止痒功效。临床应用表明本发明对治疗牛皮癣及湿疹、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药物药效快,无毒副作用,愈后不复发,对皮肤病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96%以上,是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的中药新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红土茯苓600g、白鲜皮600g、苦参草360、乌梅240g、徐长卿2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淀粉50g,混匀,70℃以下干燥,粉碎,过40目筛,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胶囊;规格:每粒装0.3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实施例2:红土茯苓600g、白鲜皮600g、苦参草180g、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淀粉50g和糊精50g,混匀,制粒,70℃以下干燥,整粒,加入硬脂酸镁5g,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片;规格:每片重0.3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实施例3:红土茯苓450g、白鲜皮35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4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糊精850g(或糊精250g、蔗糖600g),混匀,制成颗粒1000g,干燥,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颗粒;规格:每袋装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实施例4:红土茯苓600g、白鲜皮600g、苦参草360、乌梅240g、徐长卿2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小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干燥(70℃以下),粉碎,过120目筛,得浸膏粉。另取大豆油240g和蜂蜡10g,于80℃加热熔融,冷至室温后,加入上述浸膏粉,经胶体磨混合均匀,灌装,制成1000粒软胶囊,定形,干燥,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软胶囊;规格:每粒装0.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实施例5:红土茯苓250g、白鲜皮250g、苦参草45、乌梅30g、徐长卿25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至约800ml,滤过,加入单糖浆100g、阿司帕坦1g、苯甲酸钠2g、香精2ml,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口服液;规格:每瓶装10ml;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实施例6:红土茯苓600g、白鲜皮6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徐长卿粉碎,过筛,药粉备用;其余四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3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徐长卿药粉及淀粉50g,混匀,干燥(70℃以下),粉碎,过40目筛,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红白消银胶囊。规格:每粒装0.3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实施例7:红土茯苓60g、白鲜皮6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摇匀,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冷却至70℃,备用;另取聚乙二醇(6000或4000)40g加热熔化,冷却至70℃。将上述药液缓缓加入聚乙二醇(6000或4000)中,混匀,滴入二甲基硅油中成型,除去表面油迹,制成1000粒,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滴丸;规格:每丸重50m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粒,一日3次。
实施例8:红土茯苓30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
取以上五味药材,除徐长卿外,其它药味一并加1000ml水煎煮30分钟后,再加入徐长卿继续煎煮30分钟,取药液浓缩至150ml。用法:口服,每次50ml,每日3次。
实施例9:红土茯苓18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1000ml水煎煮30分钟后,再加入徐长卿继续煎煮30分钟,取药液浓缩至200ml。用法:外用,取适量搽洗患处,一日2次。
实施例10: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1000g,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滴丸;规格:每30丸重6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实施例11:红土茯苓250g、白鲜皮250g、苦参草45、乌梅30g、徐长卿25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至约800ml,滤过,加入单糖浆100g、阿司帕坦1g、苯甲酸钠2g、香精2ml,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口服液;规格:每瓶装10ml;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实施例12:红土茯苓250g、白鲜皮250g、苦参草45、乌梅30g、徐长卿25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60℃)的清膏,加入炼蜜,混匀,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4(60℃)的稠膏,制成1000g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膏;规格:每瓶装100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3次。
实施例13:红土茯苓250g、白鲜皮250g、苦参草45、乌梅30g、徐长卿25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清膏,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煮沸溶解,滤过,放冷;加入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加水至规定量,制成1000ml,搅匀,滤过,分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糖浆;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实施例14:红土茯苓100g、白鲜皮200g、苦参草144、乌梅96g、徐长卿80g。
取以上五味药材,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渗漉,收集初漉液220ml,另器保存,继续用70%乙醇渗漉至漉液近无色,收集续漉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稠膏,加入初漉液,以乙醇和水调整含醇量至规定量,静置,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酊;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患处。每日3~4次
实施例15:红土茯苓100g、白鲜皮200g、苦参草144、乌梅96g、徐长卿8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取徐长卿加60%乙醇密闭浸渍二次,每次24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其于药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150ml。将上述两溶液合并,加10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5.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苯甲酸钠,搅拌使溶解,加水至规定量,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搽剂;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患处。每日3~4次。
实施例16:红土茯苓200g、白鲜皮200g、苦参草144、乌梅96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5~55℃)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分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成稠膏。加入硬酯酸镁、十八醇、甘油、单甘酯,聚山梨酯?0,混匀,制成1000g,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软膏;规格:每支装30g;用法用量:外用,将患处用温水清洗干净后涂抹适量,一日3~4次。
实施例17: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1.30(20℃)的清膏,加入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加水至规定量,混匀,加水至规定量,搅匀,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洗液;规格:每支装10ml;用法用量:外用,直接擦洗患处;或取本品10ml兑温水100ml浸洗患处,一次15分钟,一日2次。
实施例18: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粉碎成粗颗粒,用70%乙醇300ml润湿过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至漉液近无色或微黄色,收集续漉液,药渣压榨,将压出液与续漉液合并,在60℃以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60℃)的稠膏,加入初漉液850ml,混合,加入聚乙烯醇缩甲乙醛,混匀,加70%乙醇至规定量,混匀,静置,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凝胶;规格:每支装30ml;用法用量:外用。一日3~5次,洗净患处,均匀喷于患处。
实施例19: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
取以上五味药材,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22(70~8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22(70~80℃)的清膏,加入上述青蒿油及二甲基亚砜、丙二醇、甘油、乙醇100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放冷,分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喷雾剂;规格:每支装10ml;用法用量:使用前先将患部洗净,擦干。再用喷剂向患部喷洒2-3次药液,阴干即可。一日2~3次。
实施例20:红土茯苓30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鸡血藤20g、杠板归18g、何首乌20g、土大黄20g、栀子20g、忍冬藤20g、血三七18g、鸡矢藤2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除徐长卿外,其它药味一并加3000ml水煎煮30分钟后,再加入徐长卿继续煎煮30分钟,取药液浓缩至300ml。用法:口服,每次50ml,每日3次。
实施例21:红土茯苓15g、白鲜皮30g、苦参草18、乌梅12g、徐长卿10g、鸡血藤15g、杠板归18g、何首乌15g、土大黄20g、栀子10g、忍冬藤20g、血三七12g、鸡矢藤15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除徐长卿外,其它药味一并加1000ml水煎煮30分钟后,再加入徐长卿继续煎煮30分钟,取药液浓缩至200ml。用法:外用,取适量搽洗患处,一日2次。
实施例22: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鸡血藤200g、杠板归180g、何首乌200g、土大黄200g、栀子200g、忍冬藤200g、血三七180g、鸡矢藤20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淀粉100g,混匀,干燥(70℃以下),粉碎,过40目筛,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胶囊;规格:每粒装0.4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实施例23: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鸡血藤200g、杠板归180g、何首乌200g、土大黄200g、栀子200g、忍冬藤200g、血三七180g、鸡矢藤20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淀粉50g和糊精50g,混匀,制粒,70℃以下干燥,整粒,加入硬脂酸镁5g,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片;规格:每片重0.4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实施例24:红土茯苓180g、白鲜皮180g、苦参草108、乌梅72g、徐长卿60g、鸡血藤120g、杠板归108g、何首乌120g、土大黄120g、栀子120g、忍冬藤120g、血三七108g、鸡矢藤12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4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加入糊精800g(或糊精200g、蔗糖600g),混匀,制成颗粒1000g,干燥,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颗粒;规格:每袋装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实施例25:红土茯苓300g、白鲜皮300g、苦参草180、乌梅120g、徐长卿100g、鸡血藤200g、杠板归180g、何首乌200g、土大黄200g、栀子200g、忍冬藤200g、血三七180g、鸡矢藤20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药液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干燥(70℃以下),粉碎,过120目筛,得浸膏粉。另取大豆油290g和蜂蜡10g,于80℃加热熔融,冷至室温后,加入上述浸膏粉,经胶体磨混合均匀,灌装,制成1000粒软胶囊,定形,干燥,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软胶囊;规格:每粒装0.6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实施例26:红土茯苓90g、白鲜皮90g、苦参草54、乌梅36g、徐长卿30g、鸡血藤60g、杠板归54g、何首乌60g、土大黄60g、栀子60g、忍冬藤60g、血三七54g、鸡矢藤6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60℃)的浸膏,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至约800ml,滤过,加入单糖浆100g、阿司帕坦1g、苯甲酸钠2g、香精2ml,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口服液;规格:每瓶装10ml;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实施例27:红土茯苓120g、白鲜皮120g、苦参草72、乌梅48g、徐长卿40g、鸡血藤80g、杠板归72g、何首乌80g、土大黄80g、栀子80g、忍冬藤80g、血三七72g、鸡矢藤8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1000g,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丸;规格:每10丸重1.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7.5g,一日3次。
实施例28:红土茯苓90g、白鲜皮90g、苦参草54、乌梅36g、徐长卿30g、鸡血藤60g、杠板归54g、何首乌60g、土大黄60g、栀子60g、忍冬藤60g、血三七54g、鸡矢藤6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清膏,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煮沸溶解,滤过,放冷;加入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加水至规定量,制成1000ml,搅匀,滤过,分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糖浆;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实施例29:红土茯苓60g、白鲜皮60g、苦参草36、乌梅24g、徐长卿20g、鸡血藤40g、杠板归36g、何首乌40g、土大黄40g、栀子40g、忍冬藤40g、血三七36g、鸡矢藤4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渗漉,收集初漉液220ml,另器保存,继续用70%乙醇渗漉至漉液近无色,收集续漉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稠膏,加入初漉液,以乙醇和水调整含醇量至规定量,静置,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酊;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患处。每日3~4次。
实施例30:红土茯苓90g、白鲜皮90g、苦参草54、乌梅36g、徐长卿30g、鸡血藤60g、杠板归54g、何首乌60g、土大黄60g、栀子60g、忍冬藤60g、血三七54g、鸡矢藤6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150ml。加10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5.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苯甲酸钠,搅拌使溶解,加水至规定量,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搽剂;规格:每瓶装100ml;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患处。每日3~4次。
实施例31:红土茯苓120g、白鲜皮120g、苦参草72、乌梅48g、徐长卿40g、鸡血藤80g、杠板归72g、何首乌80g、土大黄80g、栀子80g、忍冬藤80g、血三七72g、鸡矢藤8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5~55℃)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分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成稠膏。加入硬酯酸镁、十八醇、甘油、单甘酯,聚山梨酯?0,混匀,制成1000g,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软膏;规格:每支装30g;用法用量:外用,将患处用温水清洗干净后涂抹适量,一日3~4次。
实施例32:红土茯苓180g、白鲜皮180g、苦参草108、乌梅120g、徐长卿60g、鸡血藤120g、杠板归108g、何首乌120g、土大黄120g、栀子120g、忍冬藤120g、血三七108g、鸡矢藤12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1.30(20℃)的清膏,加入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加水至规定量,混匀,加水至规定量,搅匀,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洗液;规格:每支装10ml;用法用量:外用,直接擦洗患处;或取本品10ml兑温水100ml浸洗患处,一次15分钟,一日2次。
实施例33:红土茯苓120g、白鲜皮120g、苦参草72、乌梅48g、徐长卿40g、鸡血藤80g、杠板归72g、何首乌80g、土大黄80g、栀子80g、忍冬藤80g、血三七72g、鸡矢藤8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粉碎成粗颗粒,用70%乙醇300ml润湿过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至漉液近无色或微黄色,收集续漉液,药渣压榨,将压出液与续漉液合并,在60℃以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60℃)的稠膏,加入初漉液850ml,混合,加入聚乙烯醇缩甲乙醛,混匀,加70%乙醇至规定量,混匀,静置,滤过,制成1000ml,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凝胶;规格:每支装30ml;用法用量:外用。一日3~5次,洗净患处,均匀喷于患处。
实施例34:红土茯苓150g、白鲜皮150g、苦参草90、乌梅60g、徐长卿50g、鸡血藤100g、杠板归90g、何首乌100g、土大黄100g、栀子100g、忍冬藤100g、血三七90g、鸡矢藤100g。
取以上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22(70~8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22(70~80℃)的清膏,加入上述青蒿油及二甲基亚砜、丙二醇、甘油、乙醇100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放冷,分装,即得。药品名称:红白消银喷雾剂;规格:每支装10ml;用法用量:使用前先将患部洗净,擦干,再用喷剂向患部喷洒2~3次药液,阴干即可。一日2~3次。

Claims (9)

1.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药制成:红土茯苓20~40%、白鲜皮20~40%、苦参草10~30%、乌梅5~15%和徐长卿5~1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用量为:红土茯苓30%、白鲜皮30%、苦参草18%、乌梅12%和徐长卿1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红土茯苓、白鲜皮、乌梅、苦参草和徐长卿,加水煎煮1~4次,每次煎煮1~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然后按常规制剂工艺制成不同的药物制剂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其余原料药为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和鸡矢藤,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红土茯苓5~20%、白鲜皮5~20%、苦参草5~15%、乌梅2~8%、徐长卿2~8%、鸡血藤5~15%、杠板归5~15%、何首乌5~15%、土大黄5~15%、栀子5~15%、忍冬藤5~15%、血三七5~15%、鸡矢藤5~15%。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的用量为:红土茯苓11.7%、白鲜皮11.7%、苦参草7%、乌梅4.8%、徐长卿4%、鸡血藤7.8%、杠板归7%、何首乌7.8%、土大黄7.8%、栀子7.8%、忍冬藤7.8%、血三七7%、鸡矢藤7.8%。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红土茯苓、白鲜皮、乌梅、苦参草、徐长卿、鸡血藤、杠板归、何首乌、土大黄、栀子、忍冬藤、血三七和鸡矢藤十三味原料药,加水煎煮1~4次,每次煎煮1~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然后按常规制剂工艺制成不同的药物制剂。
7.按照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治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剂为口服制剂或外用制剂。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制剂为汤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剂、丸剂、片剂、硬胶囊、软胶囊或滴丸剂。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制剂为酊剂、搽剂、软膏、洗液、喷雾剂或凝胶剂。
CN2007102035471A 2007-12-28 2007-12-28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43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2035471A CN101214341B (zh) 2007-12-28 2007-12-28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2035471A CN101214341B (zh) 2007-12-28 2007-12-28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4341A true CN101214341A (zh) 2008-07-09
CN101214341B CN101214341B (zh) 2012-05-09

Family

ID=3962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20354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4341B (zh) 2007-12-28 2007-12-28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1434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1729A (zh) * 2014-02-24 2014-04-30 万小耀 治疗瘙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治疗瘙痒的外用药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95989A (zh) * 2017-05-31 2017-08-29 王滋东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4833A (zh) * 2018-06-01 2018-09-14 张鹏飞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
CN108635530A (zh) * 2018-07-10 2018-10-12 广东省中医院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8136A (zh) * 2012-08-07 2012-11-07 天津市百利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含水蛭素的抗凝载玻片在制备检测骨髓液涂片中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7067A (zh) * 2004-02-20 2005-08-24 葛宗训 治疗牛皮癣中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1729A (zh) * 2014-02-24 2014-04-30 万小耀 治疗瘙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治疗瘙痒的外用药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3751729B (zh) * 2014-02-24 2015-11-18 万小耀 治疗瘙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治疗瘙痒的外用药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95989A (zh) * 2017-05-31 2017-08-29 王滋东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4833A (zh) * 2018-06-01 2018-09-14 张鹏飞 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
CN108635530A (zh) * 2018-07-10 2018-10-12 广东省中医院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4341B (zh) 201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1203B (zh) 一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81395B (zh)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173B (zh) 一种治疗皮炎、湿疹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04B (zh) 一种治疗肛周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57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1663B (zh) 一种治疗肛周湿疹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4341B (zh)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61287B (zh) 一种治疗湿热下注淤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77B (zh)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7051B (zh) 一种中药减肥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9226A (zh) 一种治疗小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712B (zh) 一种治疗热毒炽盛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
CN104815192A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421219A (zh) 一种治疗慢性湿疹的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46955A (zh) 一种中药增高鞋垫
CN102846824B (zh) 一种治疗寒湿血瘀阻络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393A (zh) 一种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287233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96587A (zh) 用于消肿止痛的组合物
CN101816762B (zh) 一种治疗阴道炎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06953A (zh) 一种治疗慢性子宫颈炎的中药制剂
CN103721138A (zh)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66209B (zh) 用于促进i期、ii期压疮愈合、预防压疮iii期的消炎粉
CN105616536A (zh) 一种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擦剂
CN1136870C (zh) 风湿通络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