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3396B -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3396B
CN101203396B CN200680021960XA CN200680021960A CN101203396B CN 101203396 B CN101203396 B CN 101203396B CN 200680021960X A CN200680021960X A CN 200680021960XA CN 200680021960 A CN200680021960 A CN 200680021960A CN 101203396 B CN101203396 B CN 101203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arts
gear
differential
drive system
electrica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219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3396A (zh
Inventor
田端淳
宫崎光史
镰田淳史
多贺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846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655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1316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3760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203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3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3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3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第一电动机(M1)、动力分配机构(16)和第二电动机(M2)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自动变速部分(20)配置在与第一轴线(CL1)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位于第一轴线(CL1)远离输入旋转构件(14)一端的传递构件(18)经驱动连接装置(23)连接至位于第二轴线(CL2)远离输入旋转构件(14)一端的旋转构件,使得安装在第一轴线(CL1)上的第一电动机(M1)、动力分配机构(16)和第二电动机(M2)的轴向尺寸约等于安装在第二轴线(CL2)上的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尺寸,从而能适当减小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车辆驱动系统的外壳由相互分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12a,12b,12c,12d)组成。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第二电动机和变速部分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以及组装该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减小车辆用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并提高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组装精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经公知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其包括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第二电动机和变速部分。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在混合动力车辆上的这种驱动系统的一个示例。在所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系统中,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第二电动机和变速部分彼此共轴配置,使得它们依次配置在驱动系统的轴向上。由此,这种车辆用驱动系统需要的轴向尺寸和宽度尺寸较大。具体而言,在车辆用驱动系统横向安装在FF(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辆或RR(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车辆中时,由于FF车辆或RR车辆上可用于安装驱动系统的空间有限,所以驱动系统的这种横向安装很难进行。例如,在上述包含变速部分的驱动系统安装在公知为“PRIUS”(注册商标)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时,需要考虑到驱动系统的部件的布局进行广泛的分析,使得驱动系统能够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的有限的宽度尺寸中。还应当注意,在驱动系统的大量部件中,组装在一起的电动机和变速部分在组装方面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使得组装整个驱动系统的效率变得相当低。由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减小的轴向尺寸并具有提高的组装精度的车辆用驱动系统。
专利文献1:JP-2003-301731A
考虑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该车辆用驱动系统具有多个平行的轴,并且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第二电动机和变速部分在各个平行轴上配置在多个动力传递路径中。但是,还没有能够充分配置这种类型车辆用驱动系统的部件的技术,其中这些部件包括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第二电动机和变速部分。仅仅是部件在多个平行轴上的配置并不能充分减小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而且可能降低组装驱动系统的精度和效率。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背景技术而作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其具有减小的轴向尺寸并具有提高的组装效率。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这种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方法。
上述目的中的一个可以通过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来实现,其提供了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包括:差速部分,其能够将输入旋转构件所接收的驱动力分配至第一电动机和动力传递构件;第二电动机,其配置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车辆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变速部分,其配置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驱动轮之间;和驱动连接装置,所述变速部分经所述驱动连接装置连接至所述动力传递构件,所述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a)所述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第一轴线上,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b)所述变速部分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上;(c)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个轴向部分由盖状的第一壳体部分覆盖;(d)筒状的第二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一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内;(e)筒状的第三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二壳体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所述差速部分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变速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三容纳室内;(f)盖状的第四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三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四容纳室,所述驱动连接装置容纳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并且(g)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彼此连接以构成外壳。
根据第二方面(其依赖于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转子由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和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可旋转地支承。
根据第三方面(其依赖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转子由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可旋转地支承。
根据第四方面(其依赖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项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a)所述差速部分包括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用于使所述差速部分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且在于(b)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具有油路,工作油经所述油路供应到所述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
根据第五方面(其依赖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a)所述变速部分设置有多个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并被变速至多个操作位置中的一个,所述一个操作位置是通过接合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多个不同组合之中对应的一个而选择的,且在于(b)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具有油路,工作油经所述油路供应到所述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
根据第六方面(其依赖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项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所述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转子。
根据第七方面(其依赖于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项的发明)的发明形式的特征在于(a)所述驱动连接装置由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主动齿轮和配置在所述第二轴线上并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的从动齿轮组成,且在于(b)所述主动齿轮由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而所述从动齿轮由嵌合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内的支承构件可旋转地支承。
在根据第八方面(其依赖于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项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差速部分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共同构成速比可以无级变化的电控无级变速部分。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形式中,所述驱动连接装置连接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的一个端部处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位于所述第二轴线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的一个端部处的第二旋转构件,以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传递驱动力。
在根据第十方面(其依赖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差速部分包括差速限制装置,所述差速限制装置能够将所述差速部分选择性地置于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在所述差速状态下,所述差速部分的差速作用不受限制,在所述非差速状态下,所述差速作用受到限制,所述车辆用驱动系统还包括切换控制装置,所述切换控制装置能够基于车辆状况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用于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差速和非差速状态之中选择的一个。
在根据第十一方面(其依赖于第十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行驶速度的预定上限值而确定,并且当所述车辆行驶速度的实际值高于所述预定上限值时,所述切换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以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非差速状态。
在根据第十二方面(其依赖于第十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驱动力相关值的预定上限值而确定,并且当所述车辆驱动力相关值高于所述预定上限值时,所述切换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以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非差速状态。
在根据第十三方面(其依赖于第十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行驶速度的实际值和车辆驱动力相关值的实际值并根据存储的切换边界线图而确定,所述切换边界线图包括由所述行驶速度和所述驱动力相关值限定的高速行驶边界线和高输出行驶边界线。
在根据第十四方面(其依赖于第十三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驱动力相关值是所述变速部分的输出转矩。
另一个目的可以通过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来实现,其提供了一种组装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a)将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组装在一起的组装步骤;(b)变速部分安装步骤,其用于将所述变速部分的摩擦接合装置和行星齿轮组穿过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安装于在所述组装步骤中已经组装在一起的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中;和(c)支承构件装配步骤,其将支承构件装配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中,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变速部分安装步骤中已经穿过所述开口端安装的所述变速部分。
在根据第十六方面(其依赖于第十五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所述支承构件具有用于操作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离合器接合油路。
在根据第十七(其依赖于第十五或第十六方面的发明)的发明形式中,(a)连接至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主动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上,并且(b)所述支承构件支承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旋转的从动齿轮,使得所述从动齿轮可以绕所述第二轴线旋转。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a)所述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第一轴线上,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b)所述变速部分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上;(c)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个轴向部分由盖状的第一壳体部分覆盖;(d)筒状的第二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一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内;(e)筒状的第三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二壳体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所述差速部分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变速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三容纳室内;(f)盖状的第四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三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四容纳室,驱动连接装置容纳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并且(g)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彼此相连以构成外壳。在本车辆用驱动系统中,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第一轴线上,而变速部分配置在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上。位于第一轴线的远离输入旋转构件的端部处的旋转构件和位于第二轴线的远离输入旋转构件的端部处的旋转构件经驱动连接装置彼此连接,使得配置在第一轴线上的第一电动机、差速部分和第二电动机的轴向尺寸和配置在第二轴线上的变速部分的轴向尺寸基本上彼此相等,由此可以满意地减小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此外,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外壳由彼此分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构成,从而可以容易地组装驱动系统。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的第一电动机的转子由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可旋转地支承,从而第一电动机的转子可以支承在其两个轴向端部处,由此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的第二电动机的转子由第三壳体部分可旋转地支承,从而第二电动机容纳在第三壳体部分内,由此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
根据第四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a)还包括设置在差速部分中的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用于使差速部分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和(b)工作油经穿过第二壳体部分形成的油路供应到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与通过附加的构件来形成油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更短。
根据第五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a)变速部分被置于通过多个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的接合和释放状态的选择组合而选定的一个操作位置中,和(b)工作油经穿过第二壳体部分形成的油路供应到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与通过附加的构件来形成油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更短。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第三壳体部分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所述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第二电动机的转子,第二电动机的转子可以可旋转地支承在其两个轴向端部处,由此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
根据第七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a)所述驱动连接装置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主动齿轮和配置在所述第二轴线上并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的从动齿轮,和(b)所述主动齿轮由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而所述从动齿轮由嵌合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中的支承构件可旋转地支承。由此,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由第三壳体部分和嵌合在第三壳体部分中的支承构件可旋转地支承。类似于上述的变速部分,第三支承构件可以穿过第三壳体部分的后开口插入到第三壳体部分中并由此嵌合到第三壳体部分中,由此,可以容易地组装驱动系统。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部分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共同构成速比可以无级变化的电控无级变速部分。由此,可以用被置于有级或无级变速状态下的驱动系统来运行车辆。在车辆的高速或高负载运行期间,驱动系统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而在车辆的低速或中速或者低负载运行期间,驱动系统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燃料经济性。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上述发明的车辆用驱动系统中,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的一个端部处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位于所述第二轴线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的一个端部处的第二旋转构件经所述驱动连接装置彼此连接,从而驱动力经驱动连接装置从第一轴线侧传递到第二轴线侧。
根据第十五方面的上述发明的方法包括:(a)将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组装在一起的组装步骤;(b)变速部分安装步骤,其用于将所述变速部分的摩擦接合装置和行星齿轮组穿过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安装于在所述组装步骤中已经组装在一起的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中;和(c)支承构件装配步骤,其将支承构件装配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中,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变速部分安装步骤中已经穿过所述开口端安装的所述变速部分。根据此方法,具有较大轴向尺寸并包括分离的行星齿轮组和摩擦接合装置的自动变速部分穿过第二分离壳体的开口端插入并安装在外壳中,从而可以以减少的组装工作和提高的组装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
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上述发明的方法中,所述支承构件具有用于操作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离合器接合油路。与在诸如支承壁之类的附加构件中形成离合器接合油路的情况相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
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上述发明的方法中,(a)连接至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主动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上,(b)所述支承构件支承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旋转的从动齿轮,使得所述从动齿轮可以绕所述第二轴线旋转。与通过附加构件来绕第二轴线可旋转地支承从动齿轮的情况相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的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的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
图2的表显示出图1所示实施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其可以在无级变速状态和有级变速状态中选择的一个下进行操作)的变速动作、与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的操作状态的不同组合以实现各个变速动作之间的关系;
图3的共线图显示出在驱动系统的不同档位下,图1所示实施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在有级变速状态下进行操作时,其旋转元件的相对转速;
图4的视图示出在无级变速状态下的驱动系统的动力分配机构的操作状态的示例,该视图对应于图3的共线图中示出动力分配机构的部分;
图5的视图示出通过切换离合器C0的接合而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的操作状态,该视图对应于图3的共线图中示出动力分配机构的部分;
图6的视图显示出设置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驱动系统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的输入和输出信号;
图7的功能性框图示出由图6的电子控制装置进行的主要控制功能;
图8的视图示出图7的切换控制装置所使用的储存的预定关系,用于在无级变速区域和有级变速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图9的视图示出图7的切换控制装置所使用的储存的预定关系,其不同于图8;
图10的视图示出手动操作的变速操作装置的示例,其用于手动变速图1的车辆用驱动系统;
图11是图1所示驱动系统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该部分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和两个电动机;
图12是图1所示驱动系统的另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该部分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以及最终减速齿轮装置;
图13的横向剖视图用于说明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轴线的相对位置;
图14的流程图示出组装图1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过程;
图1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第一电动机、第一行星齿轮组和靠近第一电动机、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其他部件;
图1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差速主动齿轮和靠近差速主动齿轮的部件;
图17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第二电动机、主动齿轮和靠近第二电动机、主动齿轮的部件;
图18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从动齿轮、图12所示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C1和C2以及靠近从动齿轮和离合器的部件;
图19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驱动连接装置的布置;
图20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差速主动齿轮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布置;
图21的示意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构造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布置;
图22的表显示出图21所示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这些档位是通过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的各个不同组合的接合动作而建立的;
图23的示意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构造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布置;
图24的表显示出图23所示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这些档位是通过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的各个不同组合的接合动作而建立的;
图25的示意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构造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布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用驱动系统
12:变速驱动桥外壳(外壳)
12a:第一壳体部分
12b: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分离壳体)
12c:第三壳体部分(第二分离壳体)
12d:第四壳体部分
14:输入旋转构件
16:动力分配机构(差速部分)
18:动力传递构件
19:主动齿轮
20:有级自动变速器(变速部分)
21:从动齿轮
23:驱动连接装置
96:支承壁
98:支承壁
104:支承构件
121:开口
140:油路
184:离合器接合油路
M1:第一电动机
M1r:转子
M2:第二电动机
M2r:转子
CL1、CL2、CL3: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
C0:切换离合器(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
B0:切换制动器(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
K3:第三步骤(组装步骤)
K4:第四步骤(变速部分安装步骤)
K5:第五步骤(支承构件装配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参考图1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的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10。图1所示的驱动系统10包括:发动机8;变速驱动桥外壳12(以下简称为“外壳12”),其是安装到车身上的固定构件;脉动吸收阻尼器(减振装置)9;第一输入轴,其是经脉动吸收阻尼器9连接至发动机8并经脉动吸收阻尼器9接收发动机8的输出的输入旋转构件14的形式;第一电动机M1;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其是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的形式;差速齿轮机构或者差速部分,其是连接到输入旋转构件14上的动力分配机构16的形式;动力传递构件18,其配置在第一输入轴的下游;第二电动机M2;有级变速器,其是自动变速部分20的形式;和第二输入轴,其是输出旋转构件22的形式。上述部件9、14、M1、C0、B0、16、18、M2、20、22都容纳在外壳12中,并且部件9、14、M1、C0、B0、16、18和M2彼此共轴地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而部件20和22彼此共轴地配置在与第一轴线CL1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位于第一轴线CL1的一个轴向端处的主动齿轮19和位于第二轴线CL2的一个轴向端处并与主动齿轮19啮合的从动齿轮21共同构成驱动连接装置23,该驱动连接装置23是发动机8和输出旋转构件2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自动变速部分20配置在动力分配机构16和输出旋转构件2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中,使得自动变速部分20经动力传递构件18与动力分配机构16串联连接。
车辆用驱动系统10适于横向安装在FF(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混合动力车辆上,使得车辆用驱动系统10配置在发动机8形式的车辆驱动力源和一对驱动轮(前轮)38a、38b之间。发动机8的输出经最终减速齿轮装置(差速齿轮单元)36和一对半轴37a、37b传递到驱动轮(前轮)38a、38b。设置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以将转矩均匀地分配到两个驱动轮38a、38b上,同时允许它们以不同的速度旋转,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包括:可以绕与第一和第二轴线CL1、CL2平行的第三轴线CL3旋转的大直径齿轮31;可以与大直径齿轮31一起旋转的差速器壳体32;由销33支承的一对差速小齿轮34,销33垂直于第三轴线CL3固定到差速器壳体32上,使得差速小齿轮34可以绕销33的轴线旋转;和一对差速大齿轮35a、35b,差速大齿轮35a、35b固定到各个半轴37a、37b上并与相应的差速小齿轮34啮合。
动力分配机构16是这样的机构,其被布置成能够向第一电动机M1和动力传递构件18机械地分配发动机8的输出,并能够将发动机8的输出和第一电动机M1的输出机械地合成为待传递到动力传递构件18的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动机M1、M2分别具有定子M1s、M2s,并分别具有转子M1r、M2r,并且这些电动机M1、M2中的每个是所谓的电动机/发电机,其也能作为发电机工作。但是,第一电动机M1需要至少起到能够产生反作用力的发电机的作用,而第二电动机M2需要至少起到能够产生车辆驱动力的车辆驱动电机的作用。
动力分配机构16包括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一行星齿轮组24,第一行星齿轮组24具有例如大约0.418的传动比ρ1,并且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通过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切换以选择其中的一个。第一行星齿轮组24具有旋转元件(元件),这些元件包括: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行星齿轮P1;第一行星架CA1,其支承第一行星齿轮P1,使得第一行星齿轮P1能够绕其轴线并绕第一太阳齿轮S1的轴线旋转;和第一齿圈R1,其经第一行星齿轮P1与第一太阳齿轮S1啮合。在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齿圈R1的齿数分别由ZS1和ZR1表示的情况下,上述传动比ρ1由ZS1/ZR1来表示。
在动力分配机构16中,第一行星架CA1连接至输入旋转轴14,也就是连接至发动机8,并且第一太阳齿轮S1连接至第一电动机M1的转子M1r,而第一齿圈R1和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切换制动器B0配置在第一太阳齿轮S1和外壳12之间,切换离合器C0配置在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行星架CA1之间。当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两者都未释放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差速状态下,其中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行星架CA1和第一齿圈R1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以实现差速功能,使得发动机8的输出分配至第一电动机M1和动力传递构件18,由此发动机8的输出中分配至第一电动机M1的部分被用于驱动第一电动机M1以产生电能,该电能被储存或者用于驱动第二电动机M2。由此,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其中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可连续变化,而不论发动机8的转速如何,也就是说,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差速状态或者无级变速状态,其中动力分配机构16起电控无级变速器的作用,该无级变速器的速比γ0(输入旋转构件14的转速/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可以从最小值γ0min到最大值γ0max连续变化。
在车辆通过发动机8的输出而行驶期间,当切换离合器C0接合同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时,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行星架CA1连接在一起,使得动力分配机构16进入非差速状态,也就是进入其中包括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行星架CA1和第一齿圈R1的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三个旋转元件能够作为一个单元旋转的锁定状态。在发动机8的转速和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彼此相等的非差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被置于固定速比状态,其中动力分配机构16起具有等于1的固定速比γ0的变速器的作用。当代替切换离合器C0,切换制动器B0接合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第一太阳齿轮S1不可旋转的非差速或锁定状态,使得第一齿圈R1的转速高于第一行星架CA1的转速,由此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其中动力分配机构16起具有小于1(例如0.7)的固定速比γ0的增速变速器的作用。在上述实施例中,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起差速状态切换装置的作用,其能够选择性地使动力分配机构16置于差速状态(无级变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下,在差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起速比可连续变化的电控无级变速器的作用,在非差速状态也就是在锁定状态下,第一行星齿轮组24不起具有无级变速功能的电控无级变速器的作用,该非差速状态即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24起具有一个速比的单个档位的变速器的作用或者起具有相应速比的多个档位的变速器的作用。如上所述,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还起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的作用,其能够限制动力分配机构16的差速功能,也就是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差速功能。
主动齿轮19固定到动力传递构件18的相对轴向端部中远离发动机8的一个上,而与主动齿轮19啮合的从动齿轮21固定到第一中间轴40的一个轴向端部上,从而动力传递构件18的旋转运动经第一中间轴40传递至自动变速部分20。自动变速部分20设置有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第一中间轴40的旋转运动经第一离合器C1传递至第二中间轴42,第一中间轴40的旋转运动经第二离合器C2传递至管状太阳齿轮轴114。
自动变速部分20包括多个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和多个行星齿轮组,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是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二行星齿轮组26、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三行星齿轮组28和单个小齿轮式的第四行星齿轮组30。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齿轮P2;第二行星架CA2,其支承第二行星齿轮P2,使得第二行星齿轮P2能够绕其轴线以及绕第二太阳齿轮S2的轴线旋转;和第二齿圈R2,其经第二行星齿轮P2与第二太阳齿轮S2啮合。例如,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大约0.562的传动比ρ2。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行星齿轮P3;第三行星架CA3,其支承第三行星齿轮P3,使得第三行星齿轮P3能够绕其轴线以及绕第三太阳齿轮S3的轴线旋转;和第三齿圈R3,其经第三行星齿轮P3与第三太阳齿轮S3啮合。例如,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大约0.425的传动比ρ3。第四行星齿轮组30具有:第四太阳齿轮S4;第四行星齿轮P4;第四行星架CA4,其支承第四行星齿轮P4,使得第四行星齿轮P4能够绕其轴线以及绕第四太阳齿轮S4的轴线旋转;和第四齿圈R4,其经第四行星齿轮P4与第四太阳齿轮S4啮合。例如,第四行星齿轮组30具有大约0.424的传动比ρ4。在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齿圈R3、第四太阳齿轮S4和第四齿轮R4的齿数分别用ZS2、ZR2、ZS3、ZR3、ZS4和ZR4来表示的情况下,上述传动比ρ2、ρ3和ρ4分别用ZS2/ZR2、ZS3/ZR3和ZS4/ZR4来表示。太阳齿轮S、齿圈R和行星齿轮P都是斜齿轮。
在自动变速部分20中,第二太阳齿轮S2和第三太阳齿轮S3彼此一体地固定以作为一个单元,经上述第二离合器C2选择性地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并经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二行星架CA2经第二制动器B2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四齿圈R4经第三制动器B3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而第二齿圈R2、第三行星架CA3和第四行星架CA4彼此一体地固定,并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第三齿圈R3和第四太阳齿轮S4彼此一体地固定,并经上述第一离合器C1选择性地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
上述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切换制动器B0、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制动器B3是用在传统的车辆自动变速器中的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除了第一制动器B1,这些摩擦接合装置中的每个由湿式的多片式联接装置构成,其包括多个摩擦片,这些摩擦片彼此重叠并通过液压致动器彼此压紧。第一制动器B1是带式制动器,其包括旋转鼓和一个或两个带,所述一个或两个带缠绕在旋转鼓的外周表面上并在一端处通过液压致动器张紧。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驱动系统10中,如图2的表所示,通过从上述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切换制动器B0、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制动器B3中选择的摩擦接合装置的相应组合的接合动作,能够选择性地建立第一档位(第一速度位置)至第五档位(第五速度位置)、倒档位置(向后驱动位置)和空档位置中的一个。这些档位具有根据几何级数改变的各自的速比γ(输入轴速度NIN/输出轴速度NOUT)。特别地,应当注意,如上所述,动力分配机构16设置有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使得通过切换离合器C0或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选择性地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和无级变速状态下,其中在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具有单个档位(具有一种速比)或者具有多个档位(具有相应的速比)的变速器工作,在无级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无级变速器工作。因此,在本车辆用驱动系统10中,通过自动变速部分20和经由切换离合器C0或者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而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来构成有级变速器。此外,通过变速部分20和在切换离合器C0或者切换制动器B0都没有被接合的状态下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来构成无级变速器。
例如在驱动系统10起有级变速器的作用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具有最高速比γ1(例如大约3.357)的第一档位是通过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和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具有比速比γ1小的速比γ2(例如大约2.180)的第二档位是通过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此外,具有比速比γ2小的速比γ3(例如大约1.424)的第三档位是通过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和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具有比速比γ3小的速比γ4(例如大约1.000)的第四档位是通过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具有比速比γ4小的速比γ5(例如大约0.705)的第五档位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此外,具有介于速比γ1和γ2之间的速比γR(例如大约3.209)的倒档位置是通过第二离合器C2和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的。空档位置N是通过仅接合切换离合器C0来建立的。
另一方面,在驱动系统10起无级变速器的作用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都被释放,使得动力分配机构16起无级变速器的作用,而串联连接至动力分配机构16的自动变速部分20起有级变速器的作用,由此传递至被置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档位之一中的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转速(也就是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连续改变,使得当自动变速部分20被置于这些档位中的一个时的速比在预定范围上连续改变。由此,自动变速部分20的速比在相邻的档位之间无级变化,由此驱动系统10的整体速比γT可无级变化。
图3所示的共线图用直线示出了在驱动系统10的各个档位中,旋转元件的转速之间的关系,其中该驱动系统10是由起无级变速部分或第一变速部分作用的动力分配机构16和起有级变速部分或第二变速部分作用的自动变速部分20构成的。图3的共线图是直角二维坐标系统,其中,行星齿轮组24、26、28、30的传动比ρ是沿着水平轴线取的,而旋转元件的相对转速是沿着竖直轴线取的。三条水平线X1、X2、XG中较低的一条(也就是水平线X1)表示转速为0,而三条水平线中较高的一条(也就是水平线X2)表示转速为1.0,也就是连接至输入轴14的发动机8的转速NE。水平线XG表示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三条竖直线Y1、Y2和Y3对应于动力分配机构16的三个元件,并分别表示第一太阳齿轮S1形式的第二旋转元件(第二元件)RE2、第一行星架CA1形式的第一旋转元件(第一元件)RE1、和第一齿圈R1形式的第三旋转元件(第三元件)RE3的相对转速。竖直线Y1、Y2和Y3中相邻的两条之间的距离是由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传动比ρ1来决定的。就是说,竖直线Y1和Y2之间的距离对应于“1”,而竖直线Y2和Y3之间的距离对应于传动比ρ1。此外,与自动变速部分20对应的五条竖直线Y4、Y5、Y6、Y7和Y8分别表示以彼此一体地固定的第二和第三太阳齿轮S2、S3的形式的第四旋转元件(第四元件)RE4、以第二行星架CA2的形式的第五旋转元件(第五元件)RE5、以第四齿圈R4的形式的第六旋转元件(第六元件)RE6、以彼此一体地固定的第二齿圈R2及第三和第四行星架CA3、CA4的形式的第七旋转元件(第七元件)RE7、以及以彼此一体地固定的第三齿圈R3和第四太阳齿轮S4的形式的第八旋转元件(第八元件)RE8的相对转速。竖直线Y4至Y8中相邻的两条线之间的距离由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和30的传动比ρ2、ρ3和ρ4来决定。因此,如图3所示,与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和30中每个的太阳齿轮和行星架相对应的竖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于“1”,而与行星架和齿圈相对应的竖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于传动比ρ。
参考图3的共线图,驱动系统10的动力分配机构16(无级变速部分)配置成使得作为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三个旋转元件(元件)之一的第一旋转元件RE1(第一行星架CA1)固定到输入旋转元件14上,并选择性地连接至其他旋转元件中的一个,也就是经切换离合器C0连接至第一太阳齿轮S1,第二旋转元件RE2(第一太阳齿轮S1)连接至第一电动机M1并经切换制动器B0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而作为剩余旋转元件的第三旋转元件RE3(第一齿圈R1)固定到动力传递构件18上并连接至第二电动机M2,使得差速机构输入旋转元件14的旋转运动经动力传递构件18传递至自动变速部分(有级变速部分)20。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齿圈R1的转速之间的关系由穿过线Y2和X2之间交点的倾斜直线L0来表示。
图4和图5对应于图3的共线图中示出动力分配机构16的部分。图4示出置于无级变速状态(此时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保持在释放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的操作状态的示例。通过控制由第一电动机M1产生电能的操作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由直线L0和竖直线Y1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的第一太阳齿轮S1的转速升高或降低,使得由线L0和Y3之间的交点表示的第一齿圈R1的转速降低或升高。
图5示出置于有级变速状态(其中切换离合器C0保持在接合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的操作状态。当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行星架CA1彼此连接时,上述的三个旋转元件作为一个单元旋转,使得直线L0与水平线X2对齐,由此动力传递构件18以与发动机速度NE相等的速度来旋转。另一方面,当切换制动器B0接合时,第一太阳齿轮S1的旋转停止,使得直线L0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倾斜,由此第一齿圈R1的转速(也就是由线L0和Y3之间的交点表示的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高于发动机速度NE并传递至自动变速部分20。
在自动变速部分20中,第四旋转元件RE4经第二离合器C2选择性地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并经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五旋转元件RE5经第二制动器B2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而第六旋转元件RE6经第三制动器B3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七旋转元件RE7一体地固定到驱动系统输出旋转构件22上,而第八旋转元件RE8经第一离合器C1选择性地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
当第一离合器C1和第三制动器B3接合时,自动变速部分20被置于第一档位。在第一档位中,驱动系统输出旋转构件22的转速由竖直线Y7和倾斜直线L1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竖直线Y7表示固定到驱动系统输出旋转构件22上的第七旋转元件RE7的转速,直线L1穿过竖直线Y8与水平线X2之间的交点和竖直线Y6与水平线X1之间的交点,竖直线Y8表示第八旋转元件RE8的转速,竖直线Y6表示第六旋转元件RE6的转速。类似地,在由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动作建立的第二档位中,输出旋转元件22的转速由竖直线Y7和通过这些接合动作确定的倾斜直线L2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竖直线Y7表示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的第七旋转元件RE7的转速。在由第一离合器C1和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动作建立的第三档位中,输出旋转元件22的转速由竖直线Y7和通过这些接合动作确定的倾斜直线L3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竖直线Y7表示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的第七旋转元件RE7的转速。在由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的接合动作建立的第四档位中,输出旋转元件22的转速由竖直线Y7和通过这些接合动作确定的水平线L4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竖直线Y7表示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的第七旋转元件RE7的转速。在其中切换离合器C0被置于接合状态下的第一至第四档位中,通过从动力分配机构16接收的驱动力,也就是来自动力分配机构16的力,第八旋转元件RE8以与发动机速度NE相同的速度旋转。当代替切换离合器C0,切换制动器B0被接合时,通过从动力分配机构16接收的驱动力,第八旋转元件RE8以比发动机速度NE高的速度旋转。在由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动作建立的第五档位中,输出旋转元件22的转速由竖直线Y7和通过这些接合动作确定的水平线L5之间的交点来表示,竖直线Y7表示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的第七旋转元件RE7的转速。在通过第二离合器C2和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动作建立的倒档位置中,输出旋转构件22的转速由倾斜直线LR和竖直线Y7之间的交点来表示。
图6图示了由被设置用于控制驱动系统10的电子控制装置50接收的信号和由电子控制装置50产生的信号。电子控制装置50包括所谓的微型计算机,其结合了CPU、ROM、RAM和输入/输出接口,并且电子控制装置50被配置成在使用RAM的临时数据储存功能的同时根据储存在ROM中的程序来处理信号,以实现发动机8和电动机M1、M2的混合动力驱动控制,以及诸如自动变速部分20的变速控制之类的驱动控制。
电子控制装置50被设置成从图6所示的各种传感器和开关接收各种信号,例如:表示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的信号;表示变速杆58的选择的操作位置的信号;表示发动机8的转速NE的信号;表示变速机构的选择的向前驱动位置值的信号;表示M模式(电机驱动模式)的信号;表示空调的操作状态的信号;表示与输出旋转构件22的转速相对应的车速的信号;表示自动变速部分20的工作油温度的信号;表示驻车制动器的操作状态的信号;表示脚踏制动器的操作状态的信号;表示催化剂温度的信号;表示加速踏板操作量的信号;表示凸轮角度的信号;表示选择了雪地驱动模式的信号;表示车辆的纵向加速度值的信号;表示选择了自动巡航驱动模式的信号;表示车重的信号;表示车辆驱动轮速度的信号;表示有级变速开关的操作状态的信号,所述有级变速开关被设置用于将动力分配机构16置于其中驱动系统10起有级变速器作用的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表示无级变速开关的信号,所述无级变速开关被设置用于将动力分配机构16置于其中驱动系统10起无级变速器作用的无级变速状态下;表示第一电动机M1的转速NM1的信号;和表示第二电动机M2的转速NM2的信号。电子控制装置50还配置成能够产生各种信号,例如:驱动用于控制节气门打开角度的电子节气门致动器的信号;调节增压器压力的信号;操作电动空调的信号;控制发动机8的点火正时的信号;操作电动机M1和M2的信号;操作用于表示变速杆选定操作位置的变速范围指示器的信号;操作用于表示传动比的传动比指示器的信号;操作用于表示选择了雪地驱动模式的雪地模式指示器的信号;操作用于车轮的防抱死制动的ABS致动器的信号;操作用于表示选择了M模式的M模式指示器的信号;操作包含在液压控制单元42中的电磁阀的信号,该液压控制单元42被设置用于控制动力分配机构16和自动变速部分20的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的液压致动器;操作电动油泵的信号,该油泵被用作液压控制单元42的液压源;驱动电动加热器的信号;和施加到巡航控制计算机的信号。
图7的功能框图图示了由电子控制装置50进行的主要控制功能。切换控制装置60配置成判定车辆状态是处于其中驱动系统10应当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下的无级变速操作区域中还是处于其中驱动系统10应当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下的有级变速区域中。该判定例如是基于图8或9所示的存储的预定关系来进行的。在使用图8所示的关系(切换边界线图)的情况下,基于由实际发动机速度NE和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力相关的驱动力相关值(例如发动机输出转矩TE)表示的车辆状态来进行判定。
根据图8所示的关系,有级变速区域被设定成是其中发动机8的输出转矩TE不低于预定值TE1的高转矩区域(高输出运转区域),或者设定成是其中发动机速度NE不低于预定值NE1的高速区域,也就是设定成是其中由发动机速度NE和整体速比γT决定的车速(车辆状态中的一个)不低于预定值的高车速区域,或者设定成是其中从发动机8的输出转矩TE和速度NE计算的车辆输出不低于预定值的高输出区域。由此,当车辆以发动机8的相对高的输出转矩或速度或者以相对高的车辆输出来运行时,实现有级变速控制。有级变速控制允许发动机速度NE由于变速器的升档动作而改变,也就是发动机8的速度的有节奏的变化。也就是说,当车辆处于其中需要满足车辆操作者的增大车辆驱动力的需要而不是提高燃料经济性的需要的高输出运行状态时,从无级变速状态切换到有级变速状态(固定速比变速状态)。由此,车辆操作者能够享受发动机速度NE的舒服的有节奏的改变。另一方面,当车辆以发动机8的相对低的输出转矩或速度或者相对低的车辆输出运行时,也就是当发动机8处于通常输出状态时,实现无级变速状态。图8中限定有级变速区域和无级变速区域的边界线对应于由一系列高车速上限值限定的高车速判定线或者由一系列高输出上限值限定的高输出运行判定线。
当使用图9所示的关系时,基于实际车速V和以输出转矩TOUT形式的驱动力相关值来进行上述判定。在图9中,虚线表示阈值车速V1和阈值输出转矩T1,阈值车速V1和阈值输出转矩T1限定了用于从无级变速控制切换到有级变速控制的预定车辆状态,双点划线表示用于从有级变速控制切换到无级变速控制的预定车辆状态。由此,产生了用于判定变速状态是否在有级变速区域和无级变速区域之间进行切换的滞后。在图9中,实线51表示限定电机驱动区域的边界线,在电机驱动区域中,通过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以相对低的车辆输出转矩或相对低的车速来驱动车辆。图9还示出了变速边界数据图,其使用车速V和输出转矩TOUT形式的控制参数。
当切换控制装置60判定车辆状态处于有级变速区域中时,切换控制装置60禁止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实现混合动力控制或者无级变速控制,而使得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能够实现预定的有级变速控制。在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根据基于图8的关系进行的判定来实现有级变速控制的情况下,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根据存储的预定的变速边界数据图来实现自动变速控制。在基于图9的关系来进行判定的情况下,根据图9所示的变速边界数据图来实现自动变速控制。
图2表示被选择性地接合用于实现有级变速控制的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C0、C1、C2、B0、B1、B2和B3的操作状态的组合。在这种自动有级变速控制模式中,通过切换离合器C0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第一至第四档位,并且动力分配机构16起辅助变速器的作用,其具有等于“1”的固定速比γ0。另一方面,代替切换离合器C0,通过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动作来建立第五档位,并且动力分配机构16起辅助变速器的作用,其例如具有等于大约0.7的固定速比γ0。就是说,在自动有级变速控制模式下,作为包含自动变速部分20和起辅助变速器作用的动力分配机构16的整体的驱动系统10起所谓的“自动变速器”的作用。
上述的驱动力相关值是与车辆驱动力相对应的参数,其可以是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出转矩TOUT、发动机8的输出转矩TE、或者车辆的加速度值以及驱动轮38的驱动力矩或者驱动力。发动机输出转矩TE可以是基于加速踏板的操作角度或者节气门的打开角度(或者进气量、空燃比或燃料喷射量)以及发动机速度NE计算的实际值,或者是基于车辆操作者对加速踏板的操作量或者节气门的操作角度计算的所需车辆驱动力的估计值。车辆驱动力矩可以不仅基于输出转矩TOUT等而且基于差速齿轮装置的比率和驱动轮38的半径来计算,或者可以通过转矩传感器等直接检测。
另一方面,当切换控制装置60判定车辆状态处于无级变速区域时,切换控制装置60命令液压控制单元42释放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两者,用于将动力分配机构16置于电气建立的无级变速状态下。同时,切换控制装置60使得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能够实现混合动力控制,并且命令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选择并保持档位中预定的一个,或者根据存储的预定的变速边界数据图来允许自动变速控制。在后一种情况下,通过适当地选择图2的表中所示的摩擦接合装置的操作状态的组合(除了包含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的接合的组合之外),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实现自动变速控制。由此,在切换控制装置60的控制下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的动力分配机构16起无级变速器的作用,而串联连接至动力分配机构16的自动变速部分20起有级变速器的作用,从而驱动系统提供了足够的车辆驱动力,使得传递至置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档位之一中的自动变速部分20的旋转运动的速度(也就是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连续改变,从而当自动变速部分20被置于这些档位之一时,驱动系统的速比在预定范围上可连续改变。由此,自动变速部分20的速比在相邻的档位之间可连续改变,由此作为整体的驱动系统10的整体速比γT可连续改变。
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控制发动机8,使其以高效率运转,以建立由发动机8、第一电动机M1和/或第二电动机M2产生的驱动力的最佳比例。例如,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基于加速踏板的操作量和车辆运行速度来计算在车辆的当前运行速度V下车辆操作者所需的输出,并基于计算的所需输出和需要储存的电能的产生量来计算所需的车辆驱动力。基于计算的所需车辆驱动力,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计算期望的发动机速度和期望的总输出,并根据计算的期望的总输出和发动机速度NE来控制发动机8的实际输出和第一电动机M1产生的电能量。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被配置成控制自动变速部分20的变速动作,同时考虑当前选择的自动变速部分20的档位,以提高发动机8的燃料经济性。在混合动力控制中,动力分配机构16被控制成起电控无级变速器的作用,用于优化协调用于使发动机8有效运转的发动机速度NE和车速V、以及由自动变速部分20的选定档位决定的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转速。就是说,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确定变速机构10的整体速比γT的目标值,使得根据满足期望的操作效率和发动机8的最高燃料经济性的存储的最高燃料经济性曲线来运转发动机8。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控制差速部分11的速比γ0,以获得整体速比γT的目标值,使得整体速比γT可以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例如在13和0.5之间。
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控制逆变器68,使得由第一电动机M1产生的电能经逆变器68供应到电能储存装置70和第二电动机M2。就是说,由发动机8产生的驱动力的主要部分机械地传递至动力传递构件18,而驱动力的剩余部分由第一电动机M1消耗,以将这部分转换成电能,此电能从第一电动机M1经逆变器68供应到第二电动机M2并由第二电动机M2消耗,或者从第一电动机M1经逆变器68供应到电能储存装置70并且之后由第一电动机M1消耗。由第二电动机M2或第一电动机M1使用通过第一电动机M1产生的电能的操作产生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动力传递构件18。由此,变速机构10设置有电气路径,通过发动机8的一部分驱动力的转换产生的电能经该路径被转换成机械能。该电气路径包括与电能的产生和第二电动机M2对所产生电能的消耗相关的部件。不考虑发动机8处于非操作状态还是处于怠速状态,通过使用动力分配机构16的电气CVT功能,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能够建立电机驱动模式来驱动车辆。
在切换控制装置60、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和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的上述配置中,在发动机处于通常输出状态的情况下,当车辆处于低速或中速运行状态或者处于低输出或中输出运行状态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这确保了车辆的高度燃料经济性。另一方面,当车辆处于高速运行状态或者发动机8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其中发动机8的输出主要经机械动力传递路径传递至驱动轮38,从而由于减少了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而提高了燃料经济性。当发动机8处于高输出状态时,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由此,仅在车速或输出较低或处于中等水平时,动力分配机构16才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使得能够减少需要由第一电动机M1产生的电能量,也就是必须从第一电动机M1传递的电能的最大量,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电动机M1需要的电反作用力,使得可以最小化第一和第二电动机M1、M2的所需尺寸以及包含该电动机的驱动系统10的所需尺寸。
图10示出了变速操作装置56的形式的手动操作变速操作装置的示例。变速操作装置56包括上述的变速杆58,变速杆58例如配置成横向靠近操作者的座椅,并且被手动操作以选择多个位置中的一个,所述多个位置包括:驻车位置P,用于将驱动系统10(也就是自动变速部分20)置于空档状态,其中动力传递路径在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都处于释放状态的情况下断开,并且同时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出旋转构件22处于锁定状态;反向驱动位置R,用于在向后方向上驱动车辆;空档位置N,用于使驱动系统10处于空档状态;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和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驻车位置P和空档位置N是当车辆没有被驱动时选择的非驱动位置,而反向驱动位置R与自动和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M是当车辆被驱动时选择的驱动位置。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提供了最高速的位置,而可以在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中选择的位置“4”至“L”是其中发动机制动施加于车辆上的发动机制动位置。
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在车辆纵向上与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在车辆横向上与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间隔开或者与其相邻。变速杆58被操作到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用于手动选择位置“D”至“L”中的一个。更具体而言,变速杆58可以从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移动到在车辆纵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升档位置“+”和降档位置“-”。每次变速杆58移动到升档位置“+”或者降档位置“-”,当前选择的位置改变一个位置。五个位置“D”至“L”具有各自不同的范围下限,其中该范围是指驱动系统10的整体速比γT能自动变化的范围,也就是说五个位置“D”至“L”下的整体速比γT具有各自不同的与驱动系统10的最高输出速度相应的最小值。就是说,五个位置“D”至“L”选择自动变速部分20的各自不同数量的档位或者速度位置,这些位置是可以自动选择的,使得通过可选档位的选定数量来确定可得到的最低整体速比γT。通过诸如弹簧之类的偏压装置来偏压变速杆58,使得变速杆58从升档位置“+”和降档位置“-”自动返回到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变速操作装置46设置有变速位置传感器,其可以用于检测变速杆58的当前选定的位置,使得表示变速杆58的当前选定操作位置和变速杆58在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中的变速操作次数的信号供应到电子控制装置50。
在变速杆56被操作到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时,切换控制装置60实现驱动系统10的自动切换控制,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实现动力分配机构16的无级变速控制,而有级变速控制装置64实现自动变速部分20的自动变速控制。例如当驱动系统10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下时,驱动系统10的变速动作被自动控制成选择图2所示的第一档位至第五档位中合适的一个。当驱动系统10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下时,动力分配机构16的速比无级变化,同时自动变速部分20的变速动作被自动控制成选择第一档位至第五档位中合适的一个,使得驱动系统10的整体速比γT被控制为在预定范围内无级变化。自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D是这样的位置,其可以被选择以建立其中驱动系统10自动变速的自动变速模式(自动模式)。
另一方面,当变速杆68被操作到手动向前驱动变速位置M时,驱动系统10的变速动作由切换控制装置60、混合动力控制装置62和有级变速控制装置54自动控制,使得整体速比γT可以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该预定范围的下限由具有最低速比的档位来确定,该档位是通过手动选择位置“D”至“L”中的一个来确定的。例如当驱动系统10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下时,驱动系统10的变速动作被自动控制在整体速比γT的上述预定范围内。当驱动系统10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下时,动力分配机构16的速比连续变化,而自动变速部分20的变速动作被自动控制为选择多个档位中合适的一个,所述多个档位的数量是通过手动选择位置“D”至“L”中的一个来确定的,从而驱动系统10的整体速比γT被控制成在预定范围内可连续变化。手动向前驱动位置M是这样的位置,其可以被选择以建立其中驱动系统10的可选档位被手动选择的手动变速模式(手动模式)。
参考图11和12的剖视图,它们分别示出了车辆用驱动系统10的包含第一行星齿轮组24和两个电动机M1、M2的一部分和车辆用驱动系统10的包含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30以及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另一部分。在车辆用驱动系统10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轴线CL1、CL2、CL3相对于彼此定位成如图13所示。图11的剖视图是沿着包含第一轴线CL1的平面来取的,而图12的剖视图是沿着包含第二和第三轴线CL2、CL3的平面来取的。图13所示的水平方向是车辆的纵向或者行驶方向,图13所示的竖向是车辆的竖直方向,而与图13所示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也就是与轴线CL1-CL3平行的方向)是车辆的横向或者宽度方向。第一和第三轴线CL1和CL3在车辆纵向上彼此间隔开被确定成防止主动齿轮19和大直径齿轮31之间发生干涉的距离,并具有基本相同的竖向位置。第二轴线CL2在纵向上位于第一和第三轴线CL1、CL3的中间,并具有比第一和第三轴线CL1、CL3高的竖向位置。
如图11和12所示,外壳12包括盖状的第一壳体部分12a、筒状的第二壳体部分12b、筒状的第三壳体部分12c和盖状的第四壳体部分12d形式的四个分离的部分,这四个部分配置在与轴线CL1至CL3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并通过螺栓(未示出)紧固在一起成为流体密封的外壳结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12a、12b、12c和12d例如是由铝通过模铸形成的轻合金壳体。
第一壳体部分12a还通过螺栓连接到发动机8上,并固定到第二壳体部分12b上,以封闭相对轴向开口中位于发动机8侧的一个。第二壳体部分12b包括一体的间隔壁80,其将内部空间划分成位于第一轴线CL1侧的空间和位于第二轴线CL2侧的空间。第二壳体部分12b还包括一体的间隔壁82,其将内部空间划分成位于发动机8侧的空间和远离发动机8的空间。在由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的间隔壁82限定的空间中,容纳着与第一轴线CL1共轴的第一电动机M1、与第二轴线CL2共轴的差速主动齿轮84以及与第三轴线CL3共轴的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第一电动机M1的转子M1r由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的间隔壁82经由一对轴承86可旋转地支承,差速主动齿轮84由第一壳体部分12a和间隔壁82经由一对轴承88可旋转地支承,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差速器壳体32由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经由一对轴承90可旋转地支承。差速主动齿轮84包括与大直径齿轮31啮合的环状外齿轮部分84a和键合(通过花键连接)到外齿轮部分84a的内周表面上并支承外齿轮部分84a的轴部84b。大直径齿轮31和外齿轮部分84a都是斜齿轮。
第二壳体部分12b的间隔壁80具有朝向第一壳体部分12a突出的轴向延伸部,并将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之间的内部空间划分成容纳差速主动齿轮84的第五容纳室89和容纳第一电动机M1的第一容纳室91。间隔壁80的延伸部的自由端或远端与第一壳体部分12a共同限定了间隙A,间隙A允许润滑剂从第五容纳室89流到第一容纳室91。间隙A可以认为是起到了穿过间隔壁80形成的孔的作用,用于连通第五容纳室89和第一容纳室91。
动力分配机构16与第一轴线CL1共轴地容纳在设置于第二壳体部分12b中并由两个间隔壁80、82限定的四个空间之一中,所述一个空间位于第一轴线CL1侧并位于远离发动机8的一侧。
第三壳体部分12c包括在轴向上靠近间隔壁80定位的一体的间隔壁92,并包括一体的支承壁98,且设置有通过螺栓94可移除地固定到其上的分离的支承壁96。间隔壁92和支承壁96、98共同限定了第二容纳室100形式的空间,第二电动机M2共轴于第一轴线CL1容纳在第二容纳室100中。支承壁96限定了第二容纳室100的相对轴向端中位于发动机8侧的一个,而支承壁98限定了第二容纳室100的远离发动机8的另一个轴向端。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由支承壁96、98经由一对轴承102可旋转地支承。
第三壳体部分12c还设置有分离的支承构件104,其是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并螺栓连接到其上的圆盘的形式,以限定设置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并位于第二轴线CL2侧的空间的相对轴向端中的一个,所述的一个轴向端是远离发动机8的轴向端。该支承构件104起用于可旋转地支承第一中间轴40和第二中间轴42的支承构件的作用,并通过螺栓(未示出)可移除地固定到第三壳体部分12c上。第三壳体部分12c的支承构件104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的支承壁82共同限定第三容纳室106的相对轴向端,自动变速部分20共轴于第二轴线CL2容纳在第三容纳室106中。
第三壳体部分12c的支承壁98和支承构件104与第四壳体部分12d共同限定第四容纳室108,包含手动啮合主动和从动齿轮19、21的驱动连接装置23容纳在第四容纳室108中。支承壁98包括在轴向上远离第二电动机M2(也就是朝向第四壳体部分12d)延伸的筒状突起99,而支承构件104包括在相同的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突起105。主动齿轮19由筒状突起99经由轴承110可旋转地支承,而从动齿轮21由筒状突起105经由轴承112可旋转地支承。
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的输入旋转构件14和动力传递构件18具有连接在一起的轴向端部,使得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轴向端部配合在形成于输入旋转构件14的轴向端部中的孔中,从而使输入旋转构件14和动力传递构件18可相对于彼此旋转。输入旋转构件14由第一壳体部分12a可旋转地支承在其轴向中间部分处,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18的上述端部间接经由滚针轴承支承在上述轴向端部处。动力传递构件18由支承壁96经由滚针轴承间接地可旋转地支承,并由支承壁98直接支承。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旋转构件14和动力传递构件18分别起第一和第二输入轴的作用。在第一输入轴14上,共轴地配置第一电动机M1、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形式的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以及动力分配机构16。在第二输入轴18上,共轴地配置第二电动机M2。
第一电动机M1的定子M1s装配在第二壳体部分12b上,并与第二壳体部分12b的内周表面接触,转子M1r键合到管状太阳齿轮轴114上,管状太阳齿轮轴114的一个轴向端部处形成有第一太阳齿轮S1,并且太阳齿轮轴114延伸穿过支承壁82。由此,转子M1r和第一太阳齿轮S1一起旋转。太阳齿轮轴114由输入旋转构件14的外周表面可旋转地支承。输入旋转构件14的远离发动机8的轴向端部一体地固定到第一行星架CA1上,使得第一行星架CA1与输入旋转构件14一起旋转。由此,输入旋转构件14还起第一行星齿轮组24或动力分配机构16的输入轴的作用。
圆盘形式的支承构件116设置成支承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圆筒状第一齿圈R1,使得支承构件116键合到第一齿圈R1的内周表面上并键合到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轴向端部的外周表面上,从而使第一齿圈R1和动力传递构件18作为一个单元旋转。切换离合器C0配置在支承壁82和第一行星齿轮组24之间,以选择性地连接第一行星架CA1和太阳齿轮轴114,切换制动器B0配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径向外侧,更精确地说,配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24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的内表面之间,以选择性地将太阳齿轮轴114固定到第二壳体部分12b上。
第二电动机M2的定子M2s通过螺栓117固定到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内表面上,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由支承壁96和支承壁98经由一对轴承102可旋转地支承。管状动力传递构件18包含具有不同直径的台阶状轴向部分,该直径在轴向上从支承壁98朝向发动机8减小。动力传递构件18延伸穿过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并键合到转子M2r的内周表面上,使得动力传递构件18和转子M2r作为一个单元旋转。由此,在其中第二电动机M2固定在合适位置的第三壳体部分12c相对于其中第一电动机M1和第一行星齿轮组24定位在合适位置的第二壳体部分12b进行组装之后,动力传递构件18可以插入穿过第二电动机M2、第一行星齿轮组24和第一电动机M1。固定到主动齿轮19的内周表面上的圆筒状连接构件118键合到动力传递构件的远离发动机8的轴向端部的外周表面上,使得主动齿轮19经由连接构件118装配在动力传递构件18的上述轴向端部上,从而主动齿轮19和动力传递构件18作为一个单元旋转。
在轴向上,从从动齿轮21朝向发动机8侧,共轴于第二轴线CL2依次配置第一中间轴40、第二中间轴42、输出旋转构件22和差速主动齿轮84。固定到从动齿轮21的内周表面上的圆筒状连接构件120键合到第一中间轴40的远离第二中间轴42的轴向端部上。形成于第二和第三壳体部分12b、12c中并位于支承构件104和支承壁82之间以容纳自动变速部分20的第三容纳室106具有台阶状轴向部分,该台阶状轴向部分的内周表面具有在轴向上从支承壁82朝向从动齿轮21逐渐减小的不同直径。由此,在支承构件104不存在的情况下,自动变速部分20可以穿过第三容纳室106的开口121安装在该容纳室106中。支承构件104以高的轴向和径向定位精度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的肩部中,并通过螺栓(未示出)可移除地固定到第三壳体部分12c上。
容纳自动变速部分20的第三容纳室106没有设置任何支承壁,使得第三容纳室106的轴向尺寸最小化。更具体而言,第一中间轴40由支承构件104经由滚针轴承122可旋转地支承,相对较长的第二中间轴42的位于第一中间轴40侧的轴向端部装配在形成于第一中间轴40的相邻轴向端部中的孔内,并由第一中间轴40经由衬套124可旋转地支承,而第二中间轴42的位于差速主动齿轮84侧的轴向端部装配在管状输出旋转构件22中,并且由输出旋转构件22经由衬套128可旋转地支承,输出旋转构件22由支承壁82经由滚针轴承126可旋转地支承。由此,分别起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作用的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由支承构件104和支承壁82可旋转地支承,而配置在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之间并起自动变速部分20的中间轴作用的第二中间轴42在相对的轴向端部处由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可旋转地支承,而不需要任何中间支承壁来支承用于支承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和30的第二中间轴42。由此,能够减小自动变速部分20需要的轴向尺寸。
太阳齿轮轴114由第二中间轴42可旋转地支承,第一离合器C1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中间轴40、42之间,而第二离合器C2配置在第一中间轴40和太阳齿轮轴114之间。第二和第三太阳齿轮S2、S3与太阳齿轮轴114一体形成。输出旋转构件22连接到第四行星架CA4,并键合到差速主动齿轮84的轴部84b上。第二和第三制动器B2、B3具有摩擦片和活塞,活塞的外径小于第三容纳室106的开口121的内径,使得第二和第三制动器B2、B3能够在支承构件104不存在的情况下穿过开口121安装在第三容纳室106中。类似地,安装在第一中间轴40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离合器C1、C2的子组件和安装在第二中间轴42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30的子组件的外径小于开口121的内径,使得这些子组件可以在支承构件104不存在的情况下穿过开口121安装在第三容纳室106中。
如上所述构造的车辆用驱动系统10是按照图14的流程图来组装的。在第一步骤K1中,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组装在一起,第一电动机M1、差速主动齿轮84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容纳在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之间的空间中,使得第一电动机M1与第一轴线CL1共轴,而差速主动齿轮84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分别与第二和第三轴线CL2、CL3共轴。差速主动齿轮84的安装独立于自动变速部分20的安装并在其之前进行。
在第二步骤K2中,插入输入旋转构件14,以延伸穿过安装在位于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之间的空间中的第一电动机M1,并且将切换离合器C0、切换制动器B0、和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子组件安装在位于第二壳体部分12b内的空间中的一部分中,输入旋转构件14的远离发动机8的轴向端部延伸到该部分中。应当注意,第一和第二步骤K1和K2可以在以下描述的第四和第五步骤K4、K5之后进行。在第三步骤K3(组装步骤)中,第二壳体部分12b(第一分离壳体)和其中已经安装了第二电动机M2的第三壳体部分12c(第二分离壳体)组装在一起,并且动力传递构件18插入到第二电动机M2和第一行星齿轮组24中。
在第四步骤K4(变速部分安装步骤)中,将第三制动器B3的活塞和摩擦片、第二制动器B2的活塞和摩擦片穿过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开口121安装在第三容纳室106中,使得第三制动器B3位于第二制动器B2的相对轴向侧中远离开口121的一侧。然后,将安装在第二中间轴42上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30的子组件插入第三容纳室106中,并将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第一中间轴40插入第三容纳室106中。在该第四步骤K4中,自动变速部分20的连接到第四行星齿轮组30的第四行星架CA4上的输出旋转构件22键合到由已经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支承的差速主动齿轮84的轴部84b上,使得输出旋转构件22和差速主动齿轮84作为一个单元旋转。在第五步骤K5(支承构件装配步骤)中,将支承构件104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并通过螺栓(未示出)固定到其中。
在第六步骤K6中,将主动齿轮19和从动齿轮21分别经由轴承110、112分别安装在支承壁98和支承构件104上,使得主动齿轮19通过连接构件118连接到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轴向端部上,而从动齿轮21通过连接构件120连接到第一中间轴40的轴向端部上,并且将第四壳体部分12d固定到第三壳体部分12c上,以覆盖主动齿轮19和从动齿轮21。
在本车辆用驱动系统10中,第二壳体部分12b的支承壁82具有油路,加压的工作油从变速控制阀(未示出)经该油路供应到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形式的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中,并供应到自动变速部分20的制动器B2、B3等形式的摩擦接合装置中。如图15的放大图所示,这些油路包括用于向油室132供应工作油的离合器接合油路134,油室132用于推进切换离合器C0的活塞130。如图16的放大图所示,油路还包括用于向油室138供应工作油的制动器接合油路140,油室138用于推进制动器B3的第一和第二活塞136a、136b。在油室138中,第一和第二活塞136a、136b可以以彼此抵接靠的形式移动。设置固定间隔壁142以将第一和第二活塞136a、136b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两部分,使得液压作用在第一活塞136a的背面上,而大气压作用在第二活塞136b的正面上。由此,活塞136a、136b通过基于压力接收表面的较大的力而前进,该压力接收表面的截面积是油室138的截面积的两倍。
第三壳体部分12c的支承壁98和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的支承构件104具有油路,该油路用于向车辆用驱动系统10的各个旋转构件的支承部分和啮合部分供应润滑剂。例如,如图11、15和17所示,与第一轴线CL1共轴的输入旋转构件14和动力传递构件18具有形成为平行于第一轴线CL1延伸的轴向油路146,和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多个径向油路148,这些油路用于向预定的润滑点供应润滑剂。第三壳体部分12c的支承壁98具有润滑剂通路150,润滑剂通路150接收从调节阀(未示出)输送的润滑剂,动力传递构件18具有形成于其径向上的润滑剂进入通路152,润滑剂进入通路152在其与润滑剂通路150的开口端相对的轴向位置处与润滑剂通路150连通。润滑剂通路150和润滑剂进入通路152位于主动齿轮19的轴承110和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的两个轴承115之中位于转子M2r的远离发动机8一侧的一个之间。
经润滑剂通路150和润滑剂进入通路152引入的润滑剂经穿过动力传递构件18形式的第二输入轴形成的轴向通路146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上输送到第一行星齿轮组24和主动齿轮19,使得轴承86、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行星架CA1、轴承110和滚针轴承都由经与轴向通路146连通的径向油路148输送的润滑剂来润滑。润滑剂不仅经径向油路148输送到支承主动齿轮19的轴承110,而且经穿过连接构件118而在径向上延伸形成的径向油路154和穿过筒状突起99而在径向上延伸形成的径向油路156输送到轴承110。
构成差速机构的一部分的第一行星齿轮组24由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轴向端部和输入旋转构件14的配合在动力传递构件18的上述轴向端部上的轴向端部来支承,使得动力传递构件18和输入旋转构件14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动力传递构件18和输入旋转构件14的这些轴向端部具有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各自的径向通路148a、148b,如图15所示,使得从轴向油路146供应的润滑剂经径向通路148a、148b输送到第一行星齿轮组24,具体而言,输送到相对大的负载作用于其上的行星架CA1和小齿轮P1之间的一部分。
如图12、16和18所示,第一中间轴40、第二中间轴42和差速主动齿轮84的轴部84b具有形成为平行于第二轴线CL2延伸的轴向油路160,和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多个径向油路162,这些油路用于将工作流体引入到预定的润滑点。支承构件104具有润滑剂通路164,从调节阀(未示出)输送的工作油经润滑剂通路164供应作为润滑剂。第一中间轴40具有多个径向润滑剂进入通路166,润滑剂进入通路166在其与润滑剂通路164的开口端相对的轴向位置处与润滑剂通路164连通。由此,经润滑剂通路164和润滑剂进入通路166供应到轴向通路160的加压工作油经径向油路162输送到轴承112、自动变速部分20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26、28和30、自动变速部分20的摩擦接合装置C1、C2、B1、B2和B3、轴承88以及衬套。经径向油路162、穿过连接构件120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径向油路168和穿过筒状突起105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径向油路170,润滑剂供应到支承从动齿轮21的轴承112。
如上所述,经形成于第一中间轴40的轴向中间位置处的润滑剂进入通路166,工作油从支承构件104的润滑剂通路164供应到穿过第一和第二中间轴40、42形成的轴向通路160中。由此,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上工作油被输送到从动齿轮21和自动变速部分20,到达设置在自动变速部分20的润滑点处的径向油路162的距离减小,并且轴向通路160需要的横截面积能够减小。
第一壳体部分12a还具有用于向轴向通路160供应工作油的润滑剂通路172,使得工作油经润滑剂通路172供应到轴向通路160的位于差速主动齿轮84的轴部84b内的一部分,用于润滑一对轴承88。通过轴部84b和第二中间轴42之间的间隙以及彼此键合在一起的输出旋转构件22和轴部84b之间的间隙,润滑剂经轴向通路160输送到差速主动齿轮84的外齿轮部分84a的齿部并输送到两个轴承88之中位于从动齿轮21侧的一个。通过在与轴承88相对应的轴向位置处穿过轴部84b形成的径向油路174和形成于外齿轮部分84a的端面中的径向槽176,润滑油还经轴向通路160输送到位于发动机8侧的另一个轴承88和外齿轮部分84a的齿部。由此,通过润滑剂通路172、径向通路174和径向槽176,并通过穿过支承构件104形成的润滑剂通路164,轴向通路160供应有足量的润滑剂。
在远离自动变速部分20的一侧,差速主动齿轮84的外齿轮部分84a的内周表面具有键连接轴向部分Sda。该键连接轴向部分Sda键合到轴部84b的外周表面的位于远离自动变速部分20侧的键连接轴向部分Sdb上。外齿轮部分84a的内周表面的位于自动变速部分20侧的另一个轴向部分紧密配合在轴部84b的外周表面的位于自动变速部分20侧的另一个轴向部分上。在外齿轮部分84a和一对轴承88之间,在预定的轴向位置处插入一对止推轴承178,用于接收作用在差速主动齿轮84上的轴向载荷。
在本车辆用驱动系统10中,离合器C1和C2形式的输入侧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经穿过配合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的支承构件104形成的油路供应有工作流体。如图18的放大图所示,这些油路包括离合器接合油路184,其用于将工作油供应到的油室182中,以推进离合器C1的活塞180。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构造的驱动系统10中,第一电动机M1、动力分配机构(差速部分)16和第二电动机M2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而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配置在与第一轴线CL1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位于第一轴线CL1的远离输入旋转构件14的端部处的动力传递构件(旋转构件)18和位于第二轴线CL2的远离输入旋转构件14的端部处的旋转构件通过驱动连接装置23彼此连接,使得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的第一电动机M1、动力分配机构(差速部分)16和第二电动机M2的轴向尺寸与配置在第二轴线CL2上的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的轴向尺寸彼此基本上相等,由此能够满意地减小驱动系统的轴向尺寸。此外,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外壳由彼此分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12a、12b、12c和12d构成,使得驱动系统10能够容易地组装。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还布置成使得第一电动机M1的转子M1r(在第一轴线CL1的方向上,其具有较大的尺寸)由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可旋转地支承,也就是在两个部分处被可旋转地支承,使得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10。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还布置成使得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在第一轴线CL1的方向上,其具有较大的尺寸)由第三壳体部分12c可旋转地支承,使得第二电动机M2容纳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10。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特征在于包括(a)设置在动力分配机构(差速部分)16中的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切换离合器C0和/或切换制动器B0),用于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动力分配机构16,并在于(b)工作油经穿过第二壳体部分12b的支承壁82形成的油路134供应到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根据这种布置,与其中仅为了形成油路而设置附加构件的布置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系统10的轴向尺寸更短。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特征在于(a)通过多个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C1、C2、B1、B2和B3的接合和释放状态的选择组合,将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置于选择的一个操作位置中,并在于(b)工作油经穿过第二壳体部分12b的支承壁82形成的油路供应到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根据这种布置,与其中仅为了形成油路而设置附加构件的布置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系统10的轴向尺寸更短。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还布置成使得第三壳体部分12c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96、98,支承壁96、98可旋转地支承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使得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能够在其两个轴向部分处被可旋转地支承,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车辆用驱动系统10。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特征在于(a)驱动连接装置23由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的主动齿轮19和配置在第二轴线CL2上并由主动齿轮19驱动的从动齿轮21构成,并在于(b)主动齿轮19由从第三壳体部分12c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98可旋转地支承,而从动齿轮21由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的支承构件104可旋转地支承。由此,主动齿轮19和从动齿轮21分别由第三壳体部分12c和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的支承构件104可旋转地支承。类似于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第三支承构件104可以穿过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后开口插入到第三壳体部分12c中并由此装配到第三壳体部分12c中,由此可以容易地组装驱动系统10。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还布置成使得差速部分与第一电动机M1和第二电动机M2协作,以构成速比可以无级变化的电控无级变速部分。由此,可以在驱动系统10被置于有级或无级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使车辆行驶。在车辆高速行驶或高负载行驶期间,驱动系统10被置于有级变速状态,而在车辆低速或中速行驶或者低负载行驶期间,驱动系统10被置于无级变速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燃料经济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组装方法包括(a)第三步骤(组装步骤)K3,用于将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分离壳体)12b和第三壳体部分(第二分离壳体)12c组装在一起,第二壳体部分12b和第三壳体部分12c是布置在第一和第二轴线CL1、CL2的方向上的多个筒状的壳体部分,(b)第四步骤(变速部分安装步骤)K4,用于将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的摩擦接合装置和行星齿轮组穿过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开口端121安装于在第三步骤K3中组装在一起的第二和第三壳体部分12b、12c中,和(c)第五步骤(支承构件装配步骤)K5,其将支承构件14装配在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开口端121中,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在第四步骤K4中已经穿过开口端121安装的自动变速部分20。根据此方法,具有较大轴向尺寸并包括分离的行星齿轮组和摩擦接合装置的自动变速部分20穿过第三壳体部分12c的开口端121插入并安装在外壳12中,使得可以以减少的组装工作和提高的组装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10。
根据本实施例的组装方法,支承构件104具有用于使自动变速器部分(自动变速部分)20工作的离合器接合油路184。在这种情况下,与离合器接合油路184形成于诸如支承壁的附加构件中的情况相比,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
根据本实施例的组装方法,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的主动齿轮19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支承构件104支承由主动齿轮19旋转的从动齿轮21,使得从动齿轮21可以绕第二轴线CL2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与通过附加的构件来可旋转地支承从动齿轮21使其可以绕第二轴线CL2旋转的情况相比,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来组装驱动系统10。
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中,动力传递构件18配置在作为输入旋转构件14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CL1上,而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和用于旋转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差速主动齿轮84配置在与第一轴线CL1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并且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出旋转构件22键合到差速主动齿轮84上。由此,在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差速主动齿轮84的一对壳体部分12a、12b在第一步骤K1中组装在一起使得差速主动齿轮84由壳体部分12a、12b可旋转地支承之后,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出旋转构件22可以通过花键连接方式连接到差速主动齿轮84,用于与差速主动齿轮84一起旋转。以此方式,可以容易地组装驱动系统。就是说,可以独立于差速主动齿轮84来安装自动变速部分20,由此有助于驱动系统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包括容纳配置于第一和第二轴线CL1、CL2上的构件的外壳12,并且外壳12具有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第一壳体部分12a和第二壳体部分12b在相对轴向端部处可旋转地支承差速主动齿轮84。由此,在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差速主动齿轮84的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在第一步骤K1中组装在一起使得差速主动齿轮84由壳体部分12a、12b可旋转地支承之后,自动变速部分20的输出旋转构件22可以通过花键连接方式连接到差速主动齿轮84,用于与差速主动齿轮84一起旋转。由此,可以容易地组装驱动系统。
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中,动力传递构件18配置在作为输入旋转构件14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CL1上,而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配置在与第一轴线CL1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并且自动变速部分20设置有第一中间轴(输入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彼此串联配置在第二轴线CL2上,使得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自动变速部分20的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由支承构件104和支承壁(支承构件)82可旋转地支承。在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中间部分中不存在支承构件的情况下,可以减小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尺寸,并且由此可以使得车辆用驱动系统小型化。就是说,用于直接支承位于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中间部分中的第二中间轴42的支承构件不是必需的,从而可以减小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尺寸。
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中,自动变速部分(变速部分)20设置有第一中间轴(输入轴)40、第二中间轴42和输出旋转构件22,第一中间轴40、第二中间轴42和输出旋转构件22彼此串联配置在第二轴线CL1上,使得第一和第二中间轴40、42以及输出旋转构件22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并且自动变速部分20的第二中间轴42在其相对的轴向端部处分别由第一中间轴40和输出旋转构件22支承。由于位于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中间部分中的第二中间轴42不需要支承壁或者支承构件,所以能够减小自动变速部分20的轴向尺寸。
实施例2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被用于表示功能相同的元件,其冗余的描述将省略。
参考图19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186的一部分。驱动系统186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代替驱动连接装置23而设置驱动连接装置188。如图19所示,驱动连接装置188包括主动链轮190、从动链轮192和传动带194,传动带194由金属或树脂制成并连接主动链轮190和从动链轮192。主动链轮190经连接构件118安装在动力传递构件18的轴向端部上,使得主动链轮190和动力传递构件18作为一个单元绕第一轴线CL1旋转。从动链轮192经连接构件120安装在第一中间轴40的轴向端部上,使得从动链轮192和第一中间轴40作为一个单元绕第二轴线CL2旋转。由此,驱动连接装置188配置成将驱动力从动力传递构件18传递到第一中间轴40,使得第一中间轴40与动力传递构件18在相同方向上旋转。第二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优点。
实施例3
接下来参考图20的局部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196的一部分。驱动系统196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动机8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并且在差速主动齿轮84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大直径齿轮31之间设置有惰性齿轮200。惰性齿轮200由第一和第二壳体部分12a、12b经由轴承198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三实施例中,第四轴线CL4设置在第二和第三轴线CL2、CL3之间并与它们平行,惰性齿轮200被绕第四轴线CL4可旋转地支承,并与差速主动齿轮84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大直径齿轮31啮合。惰性齿轮200将旋转运动从差速齿轮装置84传递到大直径齿轮31,而不需要改变旋转运动的速度。第三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优点。
实施例4
参考图21的示意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210的布置,与前述实施例一样,驱动系统210包括容纳在外壳12中的自动变速部分212。驱动系统210与图1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如第二实施例,驱动连接装置188被设置用于代替驱动连接装置23;同时如第三实施例,惰性齿轮200设置于差速主动齿轮84和最终减速齿轮装置36的大直径齿轮31之间;以及包括两个行星齿轮组26、28的Ravigneaux式自动变速部分212被设置用于代替自动变速部分20。
自动变速部分212包括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二行星齿轮组26和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三行星齿轮组28。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多个彼此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P3;第三行星架CA3,其支承所述第三行星齿轮P3,使得第三行星齿轮P3中的每个能够绕其轴线并绕第三太阳齿轮S3的轴线旋转;和第三齿圈R3,其经第三行星齿轮P3与第三太阳齿轮S3啮合。例如,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大约0.315的传动比ρ3。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三行星齿轮P3中的一个一体形成的第二行星齿轮P2;第二行星架CA2,其与第三行星架CA3一体形成;和第二齿圈R2,其与第三齿圈R3一体形成并经第二行星齿轮P2与第二太阳齿轮S2啮合。例如,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大约0.368的传动比ρ2。自动变速部分212是Ravigneaux式的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三行星架CA2、CA3彼此成为一体,而第二和第三齿圈R2、R3彼此成为一体。与第三行星齿轮P3中的一个一体的第二行星齿轮P2的直径或者齿数可以不同于该第三行星齿轮P3。第二行星齿轮P2可以与第三行星齿轮P3分开形成。类似地,第二行星架CA2和第二齿圈R2分别可以与第三行星架CA3和齿圈R3分开形成。在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第三太阳齿轮S3和第三齿圈R3的齿数分别用ZS2、ZR2、ZS3和ZR3来表示的情况下,上述传动比ρ2和ρ3分别用ZS2/ZR2和ZS3/ZR3来表示。
在自动变速部分212中,第二太阳齿轮S2经第二离合器C2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并经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二行星架CA2和第三行星架CA3经第三离合器C3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并经第二制动器B2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二齿圈R2和第三齿圈R3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第三太阳齿轮S3经第一离合器C1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侧具有基本相同的优点。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驱动系统210中,如图22的表所示,通过从上述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第三离合器C3、切换制动器B0、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中选择的摩擦接合装置的相应组合的接合动作,能够选择性地建立第一档位(第一速度位置)至第五档位(第五速度位置)、倒档位置(向后驱动位置)和空档位置中的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分配机构16也设置有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使得通过切换离合器C0或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如上所述,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选择性地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和无级变速状态下,其中在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具有单个档位(具有一种速比)或者具有多个档位(具有相应的速比)的变速器工作,在无级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无级变速器工作。因此,在本车辆用驱动系统210中,由自动变速部分212和通过切换离合器C0或者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而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来构成有级变速器,此外,由自动变速部分212和在切换离合器C0或者切换制动器B0都没有被接合的状态下置于无级变速状态下的动力分配机构16来构成无级变速器。
实施例5
参考图23的示意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216的布置,与前述实施例一样,驱动系统216包括容纳在外壳12中的自动变速部分214。驱动系统216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动机8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反,并且自动变速部分214被设置用于代替自动变速部分20。
自动变速部分214包括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二行星齿轮组26和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三行星齿轮组28,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大约0.532的传动比ρ2,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大约0.418的传动比ρ3。第二行星齿轮组26的第二太阳齿轮S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28的第三太阳齿轮S3彼此形成为一体,经第二离合器C2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并经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二行星齿轮组26的第二行星架CA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28的第三齿圈R3彼此形成为一体,并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第二齿圈R2经第一离合器C1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第三行星架CA3经第二制动器B2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车辆用驱动系统216中,如图24的表所示,通过从上述切换离合器C0、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切换制动器B0、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中选择的摩擦接合装置的相应组合的接合动作,能够选择性地建立第一档位(第一速度位置)至第四档位(第四速度位置)、倒档位置(向后驱动位置)和空档位置中的一个。这些档位具有根据几何级数改变的各自的速比γ(输入轴速度NIN/输出轴速度NOUT)。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分配机构16也设置有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使得通过切换离合器C0或切换制动器B0的接合,如上所述,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选择性地置于固定速比变速状态和无级变速状态下,在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具有单个档位(具有一种速比)或者具有多个档位(具有相应的速比)的变速器工作,在无级变速状态下,动力分配机构16能够作为无级变速器工作。
实施例6
参考图25的示意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220的布置,与前述实施例一样,驱动系统220包括容纳在外壳12中的自动变速部分218。驱动系统220与图21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系统210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动变速部分218被设置用于代替自动变速部分212,并且驱动连接装置23被设置用于代替驱动连接装置188,同时没有设置惰性齿轮200。
自动变速部分218包括双小齿轮式的第二行星齿轮组26和单个小齿轮式的第三行星齿轮组28。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多个彼此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P2;第二行星架CA2,其支承第二行星齿轮P2,使得每个第二行星齿轮P2可以绕其轴线并绕第二太阳齿轮S2的轴线旋转;和第二齿圈R2,其经第二行星齿轮P2与第二太阳齿轮S2啮合。例如,第二行星齿轮组26具有大约0.461的传动比ρ2。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行星齿轮P3;第三行星架CA3,其支承第三行星齿轮P3,使得第三行星齿轮P3能够绕其轴线并绕第三太阳齿轮S3的轴线旋转;和第三齿圈R3,其经第三行星齿轮P3与第三太阳齿轮S3啮合。例如,第三行星齿轮组28具有大约0.368的传动比ρ3。
自动变速部分218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制动器B1、B2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离合器C1-C3。第二太阳齿轮S2经第一离合器C1选择性地连接至动力传递构件18,第二行星架CA2和第三太阳齿轮S3彼此形成为一体,经第二离合器C2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并经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到外壳12上。第二齿圈R2和第三行星架CA3彼此形成为一体,经第三离合器C3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一中间轴40,并经第二制动器B2固定到外壳12上,第三齿圈R3固定到输出旋转构件22上。在第六实施例中,自动变速部分218的变速动作的进行如用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图22的表所示。第六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优点。
尽管以上已经参考仅用于示例目的的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如下所述,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变型。
在图示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系统10等中,动力分配机构16选择性地置于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一,使得驱动系统10可以在无级变速状态和有级变速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无级变速状态下,驱动系统可作为电控无级变速器工作,而在有级变速状态下,驱动系统可作为有级变速器工作。但是,在无级变速状态和有级变速状态之间的切换只是动力分配机构16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一种形式。例如,即使在动力分配机构16被置于差速状态时,动力分配机构16也可作为其速比可以有级变化的有级变速器工作。
在图示实施例的动力分配机构16中,第一行星架CA1固定到发动机8上,第一太阳齿轮S1固定到第一电动机M1上,而第一齿圈R1固定到动力传递构件18上。但是,这种布置不是必需的。发动机8、第一电动机M1和动力传递构件18可以固定到从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三个元件CA1、S1和R1中选择的任何其他元件上。
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发动机8直接固定到差速机构输入轴14上,但是发动机8可以通过诸如齿轮和带之类的任何合适的构件可操作地连接到输入轴14上,并且不需要配置成与输入轴14共轴。
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力分配机构16设置有切换离合器C0和切换制动器B0,但是动力分配机构16不需要设置有切换离合器C0和制动器B0两者。尽管切换离合器C0设置成选择性地使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行星架CA1彼此连接,但是切换离合器C0可以设置成选择性地使第一太阳齿轮S1和第一齿圈R1彼此连接,或者选择性地使第一行星架CA1和第一齿圈R1连接。就是说,切换离合器C0可以配置成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三个元件之中的任意两个。
尽管在图示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210、216、220中切换离合器C0被接合以建立空档位置N,但是切换离合器C0不需要进行接合以建立空档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用作切换离合器C0、切换制动器B0等的摩擦接合装置可以用诸如粉末离合器(磁粉离合器)、电磁离合器和啮合式牙嵌离合器之类的磁力式、电磁式或机械式的接合装置来代替。
根据图示实施例的驱动系统10、210、216和220中的每个是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在该车辆中,驱动轮38不仅可以由发动机8来驱动,而且可以由第一电动机或第二电动机M2来驱动。但是,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应用于这样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中动力分配机构16不在混合动力控制模式下工作,而是仅起所谓的“电气CVT”的无级变速器的作用。
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力分配机构16由一个行星齿轮组构成,但是动力分配机构16可以由两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动力分配机构16在固定速比变速状态下起具有三个或多个档位的变速器的作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自动变速部分20包括三个行星齿轮组26、28和30。但是,自动变速部分20可以由包括一个行星齿轮组的减速机构来代替(如前面提到的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那样),并且可以包括四个或更多行星齿轮组。就是说,在行星齿轮组的数量、档位的数量以及离合器C和制动器B与行星齿轮组的元件的选择性连接方面,自动变速部分的构造不限于图示实施例的细节。
图1、21、23和25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可以修改成使得第二电动机M2配置在主动齿轮19的远离第一行星齿轮组24的一个轴向侧,和/或使得第一离合器C1配置在从动齿轮21的远离第二行星齿轮组24的一个轴向侧。
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承壁82、98与外壳12形成为一体,但是这些支承壁可以与外壳12分开形成并固定到外壳12上。相反,与外壳12分开形成并固定到外壳12上的支承壁96可以与外壳12形成为一体。
第二电动机M2可以配置在位于动力传递构件18和驱动轮38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任何位置,并且可以可操作地直接或者经由带、齿轮、减速装置等间接地连接到动力传递路径上。
应当理解,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并且本发明可以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其他变化和变型来实施。

Claims (17)

1.一种车辆用驱动系统(10;186;196;210;216;220),包括:差速部分(16),所述差速部分能够将输入旋转构件(14)所接收的驱动力分配至第一电动机(M1)和动力传递构件(18);第二电动机(M2),所述第二电动机配置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车辆的驱动轮(38)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变速部分(20;212;214;218),所述变速部分配置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驱动轮之间;和驱动连接装置(23;188),所述变速部分经所述驱动连接装置连接至所述动力传递构件,所述车辆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M1)、差速部分(16)和第二电动机(M2)配置在第一轴线(CL1)上,所述输入旋转构件(14)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
所述变速部分(20;212;214;218)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CL2)上;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个轴向部分由盖状的第一壳体部分(12a)覆盖;
筒状的第二壳体部分(12b)邻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一容纳室(91),所述第一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内;
筒状的第三壳体部分(12c)邻接所述第二壳体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二容纳室(100)和第三容纳室(106),所述差速部分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变速部分(20;212;214;218)容纳在所述第三容纳室内;
盖状的第四壳体部分(12d)邻接所述第三壳体部分配置,并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共同限定第四容纳室(108),所述驱动连接装置(23;188)容纳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并且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壳体部分彼此连接以构成所述车辆用驱动系统的外壳(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M1)的转子(M1r)由所述第一壳体部分(12a)和所述第二壳体部分(12b)可旋转地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由所述第三壳体部分(12c)可旋转地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部分(16)包括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C0,B0),用于使所述差速部分在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分(12b)具有油路(134),工作油经所述油路供应到所述液压操作差速限制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部分(20;212;214;218)设置有多个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C1,C2,B1,B2,B3),并被变速至多个操作位置中的一个,所述一个操作位置是通过接合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多个不同组合之中对应的一个而选择的,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分(12b)具有油路,工作油经所述油路供应到所述液压操作摩擦接合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12c)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96,98),所述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电动机(M2)的转子(M2r)。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连接装置(23)由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CL1)上的主动齿轮(19)和配置在所述第二轴线(CL2)上并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的从动齿轮(21)组成,
并且其中,所述主动齿轮由从所述第三壳体部分(12c)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壁(98)可旋转地支承,而所述从动齿轮由嵌合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内的支承构件(104)可旋转地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部分(16)与所述第一电动机(M1)和所述第二电动机(M2)共同构成速比可以无级变化的电控无级变速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连接装置(23;188)连接位于所述第一轴线(CL1)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14)的一个端部处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18)和位于所述第二轴线(CL2)的远离所述输入旋转构件(14)的一个端部处的第二旋转构件(40),用于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18)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40)之间传递驱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部分(16)包括差速限制装置(C0,B0),所述差速限制装置能够将所述差速部分选择性地置于差速状态和非差速状态,在所述差速状态下,所述差速部分的差速作用不受限制,在所述非差速状态下,所述差速作用受到限制,所述车辆用驱动系统还包括切换控制装置(60),所述切换控制装置能够基于车辆状况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用于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差速和非差速状态之中选择的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行驶速度(V)的预定上限值(V1)而确定,并且当所述车辆行驶速度的实际值高于所述预定上限值时,所述切换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以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非差速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驱动力相关值(TOUT)的预定上限值(T1)而确定,并且当所述车辆驱动力相关值高于所述预定上限值时,所述切换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差速限制装置以将所述差速部分置于所述非差速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状况基于车辆行驶速度(V)的实际值和车辆驱动力相关值(TOUT)的实际值并根据存储的切换边界线图而确定,所述切换边界线图包括由所述行驶速度和所述驱动力相关值限定的高速行驶边界线和高输出行驶边界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其中所述驱动力相关值是所述变速部分(20;212;214;218)的输出转矩(TOUT)。
15.一种组装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第二壳体部分(12b)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12c)组装在一起的组装步骤(K3);
变速部分安装步骤(K4),所述变速部分安装步骤用于将所述变速部分的摩擦接合装置(B2,B3,C1,C2)和行星齿轮组(26,28,30)穿过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121)安装于在所述组装步骤(K3)中组装在一起的所述第二壳体部分(12b)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分(12c)中;和
支承构件装配步骤(K5),所述支承构件装配步骤将支承构件(104)装配在所述第三壳体部分的开口端中,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变速部分安装步骤(K4)中穿过所述开口端(121)安装的所述变速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104)具有离合器接合油路(184),所述离合器接合油路用于供应使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之一(C1)工作的工作油。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接至所述动力传递构件(18)的主动齿轮(19)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线(CL1)上,并且所述支承构件(104)支承由所述主动齿轮驱动旋转的从动齿轮(21),使得所述从动齿轮可以绕所述第二轴线(CL2)旋转。
CN200680021960XA 2005-06-24 2006-06-26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3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4266/2005 2005-06-24
JP184686/2005 2005-06-24
JP2005184686A JP4165533B2 (ja) 2005-06-24 2005-06-24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JP2005184266A JP4165532B2 (ja) 2005-06-24 2005-06-24 車両用駆動装置
PCT/JP2006/313166 WO2006137601A1 (ja) 2005-06-24 2006-06-26 車両用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3396A CN101203396A (zh) 2008-06-18
CN101203396B true CN101203396B (zh) 2010-06-16

Family

ID=37687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196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3396B (zh) 2005-06-24 2006-06-26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65532B2 (zh)
CN (1) CN1012033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22182B2 (en) * 2009-11-19 2014-01-07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03328244A (zh) * 2011-02-04 2013-09-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JP5949692B2 (ja) 2013-07-30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システム
KR101518947B1 (ko) * 2013-12-18 2015-05-1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변속장치
CN103994201B (zh) * 2014-04-03 2017-06-16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密封结构和动力系统
KR101575272B1 (ko) * 2014-08-26 2015-1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변속장치
JP6601021B2 (ja) * 2015-07-07 2019-11-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CN108571531A (zh) * 2017-12-04 2018-09-25 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器装配方法
EP3705754B1 (de) * 2019-03-07 2021-04-28 Gruner AG Stellklappenreduktionsgetrieb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2287A (en) * 1998-08-19 2000-02-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dularly constructe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EP1317050A2 (en) * 2001-11-30 2003-06-04 CNH Italia S.p.A. Hybrid farm tractor power trai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2287A (en) * 1998-08-19 2000-02-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dularly constructe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EP1317050A2 (en) * 2001-11-30 2003-06-04 CNH Italia S.p.A. Hybrid farm tractor power train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301731A 2003.10.24
JP特开2004-114945A 2004.04.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01446A (ja) 2007-01-11
CN101203396A (zh) 2008-06-18
JP4165532B2 (ja) 2008-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7967B (zh) 车辆用驱动系统
CN101203396B (zh) 车辆用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CN101247969A (zh) 车辆驱动装置
EP1894764B1 (e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1027204B (zh) 用于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1180197B (zh) 用于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控制设备
CN101242980B (zh) 用于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控制设备
US7766778B2 (e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CN101209707B (zh) 用于车辆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1348114B (zh) 用于车辆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US7396308B2 (en) Vehicular drive system
CN101395024B (zh) 混合动力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P1900564A1 (e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CN102166946A (zh) 车辆用驱动系统以及控制该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CN101198504A (zh) 用于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控制设备
CN1950628B (zh) 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1031445B (zh) 用于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2348587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KR20150143343A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구동 장치의 제어 장치
JP4207024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1018685B (zh) 车辆驱动系统
JP2007001444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7001483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416553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JP2007002947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