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5263A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5263A
CN101185263A CNA2006800182751A CN200680018275A CN101185263A CN 101185263 A CN101185263 A CN 101185263A CN A2006800182751 A CNA2006800182751 A CN A2006800182751A CN 200680018275 A CN200680018275 A CN 200680018275A CN 101185263 A CN101185263 A CN 101185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arrier group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t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82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元淳志
二木贞树
福冈将
三好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5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526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多载波传输中,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在该装置中,分离单元(103)将从调制单元(102)输入的码元分为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和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设定单元(106-1)将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设定单元(106-2)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并对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和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进行彼此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中,除声音以外,图像和数据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已成为传输的对象。预测今后对更高速的传输的需求性将进一步高涨,为了进行高速传输,要求更加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并实现高传输效率的无线传输技术。
作为能够对应这样的要求的一种无线传输技术有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为使用多个副载波来并行传输数据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具有高的频率利用效率、在多路径环境下码元间干扰降低等特征,有效地提高传输效率,这些都广为人知。
另一方面,根据提高频率利用效率、容易地设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等理由,认为在相邻小区之间实现反复利用相同的载波频率的频率再利用(频率的再使用)是必须的。
作为OFDM的频率再利用方法的一种提出了下述方法,由系统将可使用的全频带分割为多个频带,在小区的中心附近,在各小区使用相同的频带,同时在小区边缘(小区的边界)附近,在相邻的小区之间使用彼此不同的频带(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593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中,在各小区只能使用系统可使用的全频带的一部分(例如,在将全频带分割为4个时,在各个小区分别只能使用全频带的1/2的频带),所以不能说频率再利用的效率高。因此,系统整体的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在多载波传输中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采用的以下结构包括:功率控制单元,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中的接收质量越低,进行使构成多载波信号的多个副载波中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小的发送功率控制,同时所述接收质量越低,进行使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与相邻小区彼此不同的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的发送功率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由发送功率控制后的所述多个副载波构成的所述多载波信号。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多载波传输中,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第1副载波群);
图2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第2副载波群);
图3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接收质量:高的情况);
图3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接收质量:中等的情况);
图3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接收质量:低的情况);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总发送功率);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小区配置的一例的图;
图6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小区#1);
图6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小区#2);
图6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小区#3);
图6D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说明图(小区#4);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接收功率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发送的多载波信号即OFDM码元的在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中的接收质量,控制了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此外,将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分为,接收质量越低,使发送功率越小的第1副载波群,和接收质量越低,使发送功率越大的第2副载波群。而且,对于第2副载波群,设定在相邻小区之间彼此不同的副载波。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
在基站100中,编码单元101对输入的发送数据(比特串)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102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以QPSK或16QAM等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处理而生成码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码单元101中的编码率及调制单元102中的调制方式使用预先决定的编码率及调制方式。
分离单元103将从调制单元102输入的码元分离为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和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并将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输出到设定单元106-1,同时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输出到设定单元106-2。
设定单元106-1将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另外,设定单元106-2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而且,由设定单元106-1、106-2以及功率计算单元105构成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对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和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进行彼此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发送功率的控制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发送功率控制后的码元被分别输出到副载波分配单元107。
副载波分配单元107将从设定单元106-1输出的码元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将从设定单元106-2输出的码元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后,将它们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108。通过该分配,对第1副载波群和第2副载波群进行彼此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
IFFT单元108对由第1副载波群和第2副载波群构成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而获得OFDM码元。
GI附加单元109在OFDM码元的前头附加与OFDM码元的尾部部分相同的信号而设置GI(Guard Interval)。
无线发送单元110对附加GI后的OFDM码元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后,将其从天线111向移动台(未图示)发送。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2通过天线111接收从移动台发送的信号,对该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D/A变换等接收处理。
在该接收信号中包含从移动台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另外,在移动台中,通过接收SNR、接收SIR、接收SINR、接收CINR、接收功率、干扰功率、比特差错率、吞吐量以及可达到预定的差错率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等而能够进行接收质量的测量。此外,接收质量信息有时表示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和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此外,在移动台中,能够使用从基站100发送的导频信号而测量接收质量。例如,使用不适用发送功率控制的公共导频信号或适用发送功率控制的专用导频信号,也可以测量接收质量。在使用专用导频信号时,在移动台中,通过考虑由于基站100的发送功率控制而产生的功率变化量而对接收质量进行测量,可以正确地测量接收质量。此外,从移动台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也可以是被用于发送数据的调度或链路自适应的接收质量信息。
解调单元113对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114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由此,获得接收数据,接收数据中的接收质量信息被输入到功率计算单元105。
功率计算单元105根据接收质量信息分别计算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
另外,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基站100时,由于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特性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特性的相关性非常高,所以基站100能够根据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估计在移动台中所测量的接收质量。由此,在为TDD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基站100测量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的接收质量,由功率计算单元105基于该接收质量计算发送功率值。
下面,说明有关发送功率控制的细节。
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中,对第1副载波群进行如图2A所示的发送功率控制,对第2副载波群进行如图2B所示的发送功率控制。也就是说,基站100与OFDM码元发送目的地的移动台之间的距离越大,使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小,同时使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基站100和移动台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移动台中的接收质量来估计。也就是说,距离越远,传播路径中的衰减越大,从而接收质量变低。因此,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中,从移动台报告的接收质量越低,使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小(图2A),同时使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图2B)。更具体而言,功率计算单元105根据图2A及图2B,分别计算对应于接收质量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然后,根据这些发送功率值,设定单元106-1设定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单元106-2设定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的发送功率。
接着,使用图3A~图3C,进一步详细说明OFDM码元内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控制。在图3A~图3C的例中,OFDM码元由副载波f1~f16构成,设定副载波f2,f3,f4,f6,f7,f8,f10,f11,f12,f14,f15,f16作为第1副载波群,设定副载波f1,f5,f9,f13作为第2副载波群。此外,按图3A→图3B→图3C的顺序,移动台的位置逐渐远离基站100。也就是说,图3A表示移动台位于小区中心附近、接收质量高时的发送功率。此外,图3C表示移动台位于小区边缘附近、接收质量低时的发送功率。此外,图3B表示移动台位于小区内的其他位置、且接收质量约位于图3A和图3C的中间时的发送功率。这样,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中,在OFDM码元内,对第1副载波群和第2副载波群进行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也就是说,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在移动台离开基站100而越接近小区边缘时,使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从而提高第2副载波群在移动台的接收质量。
此外,如图3A所示,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在移动台位于小区中心附近的情况下,使所有的副载波f1~f16的发送功率为相同电平,在相同条件下使用系统可使用的所有频带  (f1~f16)。也就是说,在移动台位于小区中心附近的情况下,可利用所有的副载波。此外,该相同电平的发送功率值为第1副载波群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的最大值。
进而,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4以图3A所示的相同电平的发送功率值为基准,在使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增大的情况下,与此同时使第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减小。由此,如图4所示,使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31和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32的总和(总发送功率)始终一定。由此,在移动台位于小区边缘附近的情况下,可利用第2副载波群的副载波。
接着,说明相邻小区之间的各个小区中的发送功率控制。图5表示在为4个小区的情况下的小区配置的一例。这里,着眼于与小区#1的基站通信中的、位于小区#1的小区边缘附近50的移动台来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6A~图6D所示,在小区1中将副载波f1,f5,f9,f13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在小区2中将副载波f2,f6,f10,f11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在小区3中将副载波f3,f7,f11,f15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在小区4中将f4,f8,f12,f16设为第2副载波群。也就是说,将在相邻小区之间彼此不同的副载波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这里,采用对各个小区将第2副载波群逐个移位1副载波的规则性的设定模式。但是,只要第2副载波群为在相邻小区之间彼此不同的副载波,不一定必须是规则性的设定模式。例如,也可以基于PN(Pseudo Noise)图案等随机的图案,在各小区中自主分散地进行第2副载波群的设定。通过这样的自主分散地设定第2副载波群,不需要在系统中预先决定第2副载波群的频率位置,从而使系统设计简单。此外,也可以将连续的多个副载波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
另外,小区#2~小区#4的基站正在分别与位于小区#2~小区#4的其他移动台进行通信。而且,小区#2~小区#4的基站都采用相同的结构(图1)。
在小区#1中,由于通信中的移动台位于小区边缘附近,基站如图6A所示那样增大第2副载波群(f1,f5,f9,f13)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小区#2~小区#4中,对各个小区中的通信中的移动台进行如图6B~图6D所示的发送功率控制。对于小区#1中的通信中的移动台而言,图6A所示的OFDM码元为期望的信号,图6B~图6D所示的OFDM码元为干扰信号。
通过相邻小区之间的这样的发送功率控制,在小区#1的小区边缘正在进行通信中的移动台所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功率如图7所示。由于位于小区边缘,在该移动台中,期望信号中的第2副载波群的信号71、72、73、74的接收功率变大,此外,由于将在相邻小区之间彼此不同的副载波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所以在小区#1的第2副载波群的各个副载波f1,f5,f9,f13中,来自小区#2~小区#4的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与期望信号71、72、73、74的接收功率相比非常小。因此,即使位于小区边缘位置,在该移动台中,第2副载波群的期望的信号71,72,73,74也完全满足所要求的接收质量。
另外,移动台在相邻小区之间进行越区切换时,也可以使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数据在相邻小区之间相同。例如,在上述图5中,在移动台从小区#1越区切换到小区#3时,由小区#1的基站分配给副载波f1,f5,f9,f13的数据(上述图6A)也可以与由小区#3的基站分配给副载波f3,f7,f11,f15的数据相同(上述图6C)。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使用第2副载波群的软切换。
进而,移动台在相邻小区之间进行越区切换时,可以使设定为第2副载波群的副载波在相邻小区之间相同,而对发送数据进行时空分组编码等发送分集编码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软切换时的移动台中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小区中心附近,能够在各个小区中利用所有的副载波,另一方面在小区边缘附近的接收质量低的区域,通过优先利用相邻小区之间彼此不同的副载波,能够在相邻小区之间相互抑制小区之间的干扰。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在各个小区中能够利用的频带,其结果,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和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的总和(总发送功率)始终一定,所以能够不增加总发送功率而在相邻小区之间相互抑制小区之间的干扰。也就是说,能够不增加基站的消耗功率及对无线发送单元的放大器的负荷而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根据发送功率,改变数据的调制阶数、数据的编码率以及数据的重复数。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0的结构。在图8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MCS控制单元201根据从功率计算单元105输入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控制在编码单元101的编码率及在调制单元102的调制方式。具体而言,发送功率值越大,MCS控制单元201使编码率越大,发送功率值越小,MCS控制单元201使编码率越小。此外,发送功率值越大,MCS控制单元201按BPSK→QPSK→8PSK→16QAM→64QAM的顺序改变调制方式而使调制阶数越大,发送功率值越小,MCS控制单元201使调制阶数越小。
重复单元202复制(重复)从调制单元102输出的各个码元而作成多个相同码元,并将其输出到分离单元103。此外,以该多个相同码元为一个单位而称为重复单位。在移动台中,通过以重复单位合成各个码元而获得分集增益。
RF(Repetition Factor)控制单元203根据从功率计算单元105输入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控制在重复单元202的重复数(复制数),即重复因子。具体而言,发送功率值越小,RF控制单元203使重复数越大,发送功率值越大,RF控制单元203使重复数越小。
通过这样的MCS即重复因子的控制,能够设定对应于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的适当的MCS及适当的重复因子。也就是说,即使在移动台位于小区边缘附近,并在只能使用第2副载波群的状态下,通过增大第2副载波群的调制阶数及编码率,减小重复因子,从而能够防止传输效率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根据发送功率,而将调制方式、编码率及重复因子都改变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根据发送功率改变它们中的任一个或两个的结构。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将奇偶校验位分配给第1载波群,将系统位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300的结构。在图9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编码单元301使用特播码等系统代码来对发送数据(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编码单元301通过使用系统代码对发送比特串进行编码,生成发送比特自身即系统位和冗余位即奇偶校验位。
分离单元302将从编码单元301输入的比特串分为奇偶校验位和系统位,将奇偶校验位输出到调制单元303-1,同时将系统位输出到调制单元303-2。
调制单元303-1对奇偶校验位进行调制处理而生成码元。因此,从调制单元303-1输出的码元为仅由奇偶校验位构成的码元。
调制单元303-2对系统位进行调制处理而生成码元。因此,从调制单元303-2输出的码元为仅由系统位构成的码元。
设定单元106-1将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即仅由奇偶校验位构成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另外,设定单元106-2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即仅由系统位构成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发送功率控制后的码元分别被输出到副载波分配单元107。另外,对第1副载波群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通过以此方式而将奇偶校验位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将系统位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从而能够优先增大系统位的发送功率而提高质量。由此,提高了纠错能力,其结果能够提高吞吐量。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将导频码元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400的结构。在图10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导频码元被输入到设定单元106-2。由此,设定单元106-2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即导频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
这样,通过将导频码元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从而能够优先增大导频码元的发送功率而提高质量。由此,提高了移动台中的信道估计精度,其结果能够提高吞吐量。
另外,也可以将控制信道信号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来代替导频码元。作为控制信道,例如在3GPP规格中有H S-SCCH(Shared Control Channelfor HS-DSCH),D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P-CCPCH(Prim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S-CCPCH(Secondary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Channel)等。
这样,通过将要求高质量的控制信道信号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从而能够优先增大控制信道信号的发送功率而提高质量。由此,能够降低控制信道信号的差错,其结果能够提高吞吐量。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将向位于从小区边缘至规定距离以内的移动台发送的发送数据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将向位于从基站至规定距离以内的移动台发送的发送数据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多个移动台发送的数据被频率复用到1OFDM码元。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500的结构。在图11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向移动台#1发送的发送数据#1被输入到编码单元101-1。移动台#1为位于从基站500至规定距离以内的移动台。编码单元101-1对输入的发送数据#1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102-1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1进行调制处理而生成码元并将它输出到设定单元106-1。
向移动台#2发送的发送数据#2被输入到编码单元101-2。移动台#2为位于从小区边缘至规定距离以内的移动台。编码单元101-2对输入的发送数据#2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102-2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2进行调制处理而生成码元并将它输出到设定单元106-2。
设定单元106-1将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的码元即向移动台#1发送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设定单元106-2将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的码元即向移动台#2发送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设定为由功率计算单元105计算出的功率值。发送功率控制后的码元分别被输出到副载波分配单元107。
这样,将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分配给第1副载波群,将向移动台#2发送的数据分配给第2副载波群。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2通过天线111接收从移动台#1发送的信号及从移动台#2发送的信号,对这些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D/A变换等接收处理。
解调单元113对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114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由此,获得接收数据,接收数据中的接收质量信息被输入到功率计算单元105。也就是说,来自移动台#1的接收质量信息#1及来自移动台#2的接收质量信息#2被输入到功率计算单元105。
功率计算单元105基于接收质量信息#1来计算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同时基于接收质量信息#2来计算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值。另外,对第1副载波群及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通过这种方式,在将向多个移动台发送的数据进行频率复用为1OFDM码元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对应于移动台的位置、即距基站的距离的最合适的副载波分配及发送功率控制,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
另外,关于各个移动台的位置,例如能够根据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来掌握。也就是说,将接收质量信息与规定的阈值#1比较,在该接收质量高于阈值#1时,判断报告了该接收质量信息的移动台为位于从基站500至规定距离以内(即小区中心附近)的移动台#1。此外,将接收质量信息与小于上述阈值#1的规定阈值#2比较,在该接收质量低于阈值#2时,判断报告了该接收质量信息的移动台为位于从小区边缘至规定距离以内(即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台#2。
另外,说明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小区之间实施本发明的情况。即使在扇区之间也能够如上述那样实施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特别限定移动台在上行线路进行发送的信号的传输方式。例如,移动台能够使用单载波方式、OFDM方式、CDMA方式等任一种传输方式。
此外,基站有时被称为Node B,移动台有时被称为UE,副载波有时被称为音调。此外,副载波群有时被称为资源块或资源单元。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它们可单独地一芯片化,也可一部分或是包括全部那样一芯片化。这里为LSI,而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超大LSI。
在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局限于LSI,也可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也可以利用能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将LSI内部的电路单元连接或设定重新配置的可重配置处理器。
进而,若由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的不同技术而出现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使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也有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是基于2005年5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05-154014。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该装置包括:功率控制单元,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中的接收质量越低,进行使构成多载波信号的多个副载波中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小的发送功率控制,同时所述接收质量越低,进行使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与相邻小区彼此不同的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的发送功率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由发送功率控制后的所述多个副载波构成的所述多载波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所述功率控制单元使所述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和所述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的总和一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MCS控制单元,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增大所述第1或所述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增大分配给所述第1或第2副载波群的数据的调制阶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MCS控制单元,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增大所述第1或所述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增大分配给所述第1或第2副载波群的数据的编码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重复因子控制单元,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减小所述第1或所述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增大分配给所述第1或第2副载波群的数据的重复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编码单元,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而生成系统位及奇偶校验位;以及分配单元,将所述系统位分配给所述第2副载波群,而将所述奇偶校验位分配给所述第1副载波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分配单元,将导频码元分配给所述第2副载波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分配单元,将控制信道信号分配给所述第2副载波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分配单元,将向位于从小区边缘至规定距离以内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发送的发送数据分配给所述第2副载波群,而将向位于从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至规定距离以内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发送的发送数据分配给所述第1副载波群。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接收质量越低,使构成多载波信号的多个副载波中的第1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小,同时接收质量越低,使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相邻小区之间或相邻扇区之间彼此不同的第2副载波群的发送功率越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通过随机的图案,为各小区或各扇区设定所述第2副载波群。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在相邻小区之间或相邻扇区之间越区切换时,使分配给所述第2副载波群的数据在所述相邻小区之间或所述相邻扇区之间相同。
CNA2006800182751A 2005-05-26 2006-05-24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Withdrawn CN1011852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4014 2005-05-26
JP154014/2005 2005-05-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5263A true CN101185263A (zh) 2008-05-21

Family

ID=3745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182751A Withdrawn CN101185263A (zh) 2005-05-26 2006-05-24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52966B2 (zh)
EP (1) EP1879306A1 (zh)
JP (1) JP5078610B2 (zh)
CN (1) CN101185263A (zh)
BR (1) BRPI0611410A2 (zh)
WO (1) WO200612661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9341A (zh) * 2009-03-12 2012-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2474758A (zh) * 2009-08-25 2012-05-23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2113397B (zh) * 2008-08-0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频带分配方法以及下行数据通信方法
CN105323842A (zh) * 2014-06-20 2016-02-10 苹果公司 Ofdm系统中编码比特的功率分配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64577B1 (ko) * 2006-06-02 2010-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JP4640844B2 (ja) * 2007-01-09 2011-03-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08084859A1 (ja) * 2007-01-12 2008-07-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090098989A (ko) * 2007-01-12 2009-09-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기지국장치 및 통신제어방법
JP4920445B2 (ja) * 2007-02-16 2012-04-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通知方法、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4874178B2 (ja) * 2007-07-02 2012-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方法、伝搬路推定方法、無線送信機、無線受信機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219398A4 (en) * 2007-12-04 2014-07-02 Fujitsu Ltd PLANNING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TERMINAL
CN101242664B (zh) * 2007-12-27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实现方法及设备
US9668265B2 (en) 2008-03-28 2017-05-30 Qualcomm Inc. Technique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a cell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k
US8761824B2 (en) * 2008-06-27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U2016202092B2 (en) * 2008-06-27 2017-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by transmitting on a second, lower, power level
US8825100B2 (en) 2008-08-11 2014-09-02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power boos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using a subset of subcarrier frequencies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channel as a reduced bandwidth channel
JP2012512547A (ja) * 2008-12-17 2012-05-31 ノーテル ネットワークス リミテッド 調整されるパワーブーストとパワーバックオフ
US8437268B2 (en) * 2010-02-12 2013-05-0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ra-cell frequency reuse in a relay network
EP2553983B1 (en) * 2010-04-02 2016-10-12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EP2385664A1 (en) * 2010-05-03 2011-11-09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enabling an estimate of a wireless link between a source and at least one receiver.
JP4675432B2 (ja) * 2010-08-31 2011-04-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Ofdm方式で変調された送信信号を受信する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8948305B2 (en) 2010-11-16 2015-02-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apparatus
US9661579B1 (en) * 2013-05-03 2017-05-2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Per-tone power control in OFDM
US9813203B2 (en) * 2014-06-12 2017-11-07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Generation of a pilot signal in a base station
US20190132029A1 (en) * 2016-04-12 2019-05-02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mmon control signals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623594A (zh) * 2019-09-06 2023-01-1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1086A (ja) * 1999-01-07 2000-07-18 Sony Corp デ―タ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タ受信方法
US6993337B2 (en) * 2001-03-30 2006-01-3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Velocity based scheduling in cellular systems
JP3607643B2 (ja) * 2001-07-13 2005-0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受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方法
DE60304104T2 (de) 2002-11-07 2006-1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Verfahren zur Wiederverwendung von Frequenzen in einem OFDM-Mobil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JP4163937B2 (ja) * 2002-12-06 2008-10-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Ofdm−cdma送信装置及びofdm−cdma送信方法
JP2004266585A (ja) * 2003-03-03 2004-09-24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送信電力並びにデータレート制御方法
US7327795B2 (en) * 2003-03-31 2008-02-05 Vecima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3771914B2 (ja) * 2003-06-09 2006-05-10 日本テレコム株式会社 パイロット信号送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
JP4279646B2 (ja) * 2003-10-16 2009-06-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1530387A1 (en) * 2003-11-06 2005-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power range setting during channel assignment for interference balancing in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530388A1 (en) * 2003-11-06 2005-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power level setting during channel assignment for interference balancing in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TBO20030710A1 (it) 2003-11-24 2005-05-25 Gd Spa Macchina e metodo per realizzare una confezione ripiegando
KR20050089698A (ko) * 2004-03-05 2005-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안테나를 갖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KR101067772B1 (ko) * 2004-04-22 2011-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방식에 적용되는 부반송파 할당방법
US8270512B2 (en) * 2004-08-12 2012-09-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bcarrier and antenna selection in MIMO-OFDM system
US8538443B2 (en) * 2006-03-20 2013-09-1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communication mode by adjusting the power level for a 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397B (zh) * 2008-08-0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频带分配方法以及下行数据通信方法
CN102349341A (zh) * 2009-03-12 2012-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2349341B (zh) * 2009-03-12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2474758A (zh) * 2009-08-25 2012-05-23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2474758B (zh) * 2009-08-25 2015-11-25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5323842A (zh) * 2014-06-20 2016-02-10 苹果公司 Ofdm系统中编码比特的功率分配
CN105323842B (zh) * 2014-06-20 2019-05-17 苹果公司 Ofdm系统中编码比特的功率分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79306A1 (en) 2008-01-16
US20090104908A1 (en) 2009-04-23
BRPI0611410A2 (pt) 2010-11-23
WO2006126616A1 (ja) 2006-11-30
JPWO2006126616A1 (ja) 2008-12-25
JP5078610B2 (ja) 2012-11-21
US7852966B2 (en) 2010-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5263A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1166261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US10887044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for receiving mapped control channel and mapped downlink data
US806439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US795319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KR20060123654A (ko) 기지국 장치, 이동국 장치 및 데이터 채널의 스케줄링 방법
CN10478206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干扰感知检测方法和装置
JP2010246164A (ja)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2011250463A (ja) 集積回路
JP2011250422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集積回路
CN110651442B (zh) 无线通信设备的调度
WO2007063981A1 (ja) 送信機、受信機、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