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341A -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9341A
CN102349341A CN2010800116633A CN201080011663A CN102349341A CN 102349341 A CN102349341 A CN 102349341A CN 2010800116633 A CN2010800116633 A CN 2010800116633A CN 201080011663 A CN201080011663 A CN 201080011663A CN 102349341 A CN102349341 A CN 102349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nit
descending
information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16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9341B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西尾昭彦
今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340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2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49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9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不产生与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且削减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处理中的盲处理次数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基站(100)中,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在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将由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号中与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在个别区域,将由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设定了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而确保与基站之间的同步。其后,终端通过读BCH信息而获取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频率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另外,对应于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在完成了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于建立了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进行“盲判定”。即,PDCCH信号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而被屏蔽(masking)。因此,终端在利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PDCCH信号。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后的结果是CRC运算为“OK”,则判定为该PDCCH信号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从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基站分配给了终端的资源信息等的分配控制信息。终端需要接收具有多种格式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终端应接收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根据基站的发送天线控制方法或频率分配方法,被定义多个大小(size),其中一部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以下简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以下简称为“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具有相同大小的PDCCH信号被发送。PDCCH信号中包含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例如,1比特的标志)。因此,即使包含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与包含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的大小相同,终端也能够通过确认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来区分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还是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的PDCCH格式为PDCCH format0(格式0),发送以与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相同大小的PDCCH信号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的PDCCH格式为PDCCH format1A(格式1A)。
但是,也存在由上行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即发送所需的比特数)与由下行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不同的情况。具体而言,在上行带宽小的情况下,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变小,在下行带宽小的情况下,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变小。在这样因带宽的不同而导致信息大小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对小的分配控制信息附加零信息(即,进行零填充),由此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与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相等。由此,不论内容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还是上行分配控制信息,都可保持PDCCH信号的大小的同一性。
通过以上的控制信息的大小调整,接收侧的终端中的盲判定次数被削减。然而,在基站的下行发送频带较宽时,因基站一次发送大量的PDCCH信号,因此通常的动作下存在下述问题,即,终端的盲判定次数的削减不充分,终端的电路规模增大。
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终端的盲判定次数,采取限制终端接收控制信息的物理区域的方法。即,预先向各终端通知可能包含面向各终端的控制信息的时域、频域,各终端仅在可能包含面向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终端特有的区域内,进行PDCCH信号的盲判定。该终端特有的物理区域被称作“个别区域(UE SS:UE specific Search Space,UE特定搜索空间)”。该个别区域例如与终端ID关联。另外,通过采用时间/频率交织,设法在全部个别区域使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的效应大致恒定。
另一方面,PDCCH信号中还包含被同时通知给多个终端的控制信息(例如与下行广播信号有关的调度信息)。为了传输这样的控制信息,PDCCH信号中准备有对于应接收该下行广播信号的全部LTE终端公用的、被称为“公用区域(Common SS:Common Search Space,公共搜索空间)”的物理区域。”在该公用区域中,也与个别区域同样,进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和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之间的大小调整。因此,在公用区域中,不增加终端的盲判定次数,而能够对于终端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也就是说,对终端而言,个别区域中包含的控制信息及公用区域中包含的控制信息双方都必不可少,因此终端需要对个别区域中包含的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以及公用区域中包含的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的所有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
图1是用于说明发送基于format0及format1A的PDCCH信号的图。在图1中,如上所述在个别区域及公用区域的各个区域,发送基于format0及format1A的PDCCH信号。在图1中,下行带宽为15MHz,上行带宽为20MHz。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取决于带宽,所以在将由下行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中所需的信息大小(format1A的大小)和由上行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中所需的信息大小(format的大小)比较时,后者的信息大小较大。因此,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利用图1所示的下行频带和上行频带的成对频带的情况下,为了使format1A的大小与format0的大小匹配,对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进行零填充。
另外,已开始用于实现比3GPP LTE更高的通信速度的高级3GPP LTE(3GPP LTE-Advanced)的标准化。高级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高级3GPP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预计将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及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数倍于LTE系统的传输速度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反向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将面向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为LTE系统的支持带宽即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单位频带”在这里是具有最大20MHz带宽的频带,并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有时也被定义为由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了的频带、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有时也被定义为由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且在两端部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高级3GPP LTE中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s)(分量载波)。
另外,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将几个该单位集成束所得的频带的通信、所谓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另外,一般对上行的吞吐量要求与对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所以在LTE-A系统中,也研究了对于任意的LTE-A系统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数在上行和下行不同的载波聚合、所谓非对称载波聚合(Asymmetric carrieraggregation)。进而,也支持在上行和下行中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且各单位频带的频带带宽分别不同的情况。
图2是用于说明适用于个别的终端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顺序的图。图2表示基站的上行和下行的带宽及单位频带数是对称的例子。
在图2中,对于终端1,采用了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一个上行单位频带来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不限于采用也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的设定,而可以采用在上行通信中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设定。
另外,若着眼于终端1,则在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和LTE-A终端之间,按照图2所示的时序图(sequence chart),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如图2A所示,(1)终端1在开始与基站的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得同步,并从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通过将连接请求发送给基站而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对于终端需要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指示下行单位频带的追加。但是,此时,不增加上行单位频带数,在个别终端即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8.5.0,“Physical Channels andModulation(Release 8),”Dec.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8.5.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8),”Dec.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8.4.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Sep.20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上所述,在图2中,对于终端1,被设定了(Configure)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左侧)和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对于终端1而言,下行两个单位频带都与左侧的上行单位频带关联。另外,如图3所示,无论基站对于终端1使用哪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PDCCH信号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号(format0),终端1都通过左边的上行单位频带发送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因此,基站为了对终端1通过右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左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分配控制信息(format0)和该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Format1A)并且能够削减终端1的盲判定的次数,必须与左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和右侧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关联来决定该信息大小。
然而,以右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号(例如,D-BCH等)对LTE-A终端及LTE终端双方是必要的信号。也就是说,与这样的广播信号有关的调度信息(以format1A通知),通过LTE终端也应该能够接收。因此,如果考虑接收对LTE-A终端及LTE终端双方都必要的广播信号,则需要将由发送该广播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信息大小和由在LTE系统中与该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信息大小进行比较,并将大的一方作为大小调整基准来进行零填充。
如上所述,必须在不产生与LTE-A终端及LTE终端双方的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不增加LTE-A终端中的盲判定次数,而以右侧的下行单位频带能够发送左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分配控制信息,但其实现很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产生与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而削减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处理中的盲处理次数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是具有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和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作为本装置的通信频带,对每个无线终端设定由所述通信频带内的上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并能够使用所述单位频带组与无线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其采用的结构包括:形成单元,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形成第1信道信号,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以及信息大小调整单元,其是基于大小调整基准,调整所述形成了的第1信道信号中包含的、对任意的发送对象终端的上行控制信息及下行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的单元,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并且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每个无线终端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能够使用由无线基站设定了的、包含上行单位频带及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所述无线基站进行通信,所述无线终端采用的结构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第1信道信号,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并且包含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决定单元,对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第1信道信号,决定在接收处理中使用的基准信息大小;以及信道信号接收处理单元,基于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对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所述决定单元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并且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信道信号形成方法是在由上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形成信道信号,包括: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形成第1信道信号的步骤,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以及基于大小调整基准,调整所述形成了的第1信道信号中包含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的步骤,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并且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每个无线终端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信道信号接收方法为接收由上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信道信号,包括:无线接收第1信道信号的步骤,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并且包含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第1信道信号,决定在接收处理中使用的基准信息大小的步骤;以及基于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对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步骤,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并且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产生与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且削减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处理中的盲处理次数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发送基于格式0(format0)及格式1A(format1A)的PDCCH信号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适用于个别的终端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适用于个别的终端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站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站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4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PDCCH生成单元102、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附加单元104、调制单元105,106、SCH/BCH生成单元107、复用单元108、IFFT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射频发送单元111、射频接收单元112、CP去除单元113、FFT单元114、提取单元115、IDFT单元116以及数据接收单元117。基站100能够使用包括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后述的终端200进行通信。对每个终端200设定单位频带组,并预先通知给终端200。构成对于第一终端200分配了的单位频带组的多个单位频带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与被分配给了第二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构成单位频带重复。
控制单元101生成控制信息(包括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表示将各控制信息分配至个别区域及公用区域中的哪一个的区域分配信息。该控制信息中包括:对于各终端200个别地分配的单位频带组设定信息、后述的“基本单位频带信息”、构成单位频带组的单位频带中的资源分配信息等个别地分配控制信息、以及对从该单位接收广播信号的全部终端200公用的公用分配控制信息。对于对各终端200个别地分配的控制信息,生成个别区域分配信息,另一方面,对于在全部终端200公用的公用控制信息,生成公用区域分配信息。
另外,发送将与构成由控制单元101对于任意的终端200设定且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进行广播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是对该终端的“基本单位频带”,与该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是上述“基本单位频带信息”。任意的终端200通过读BCH信息而能够识别该基本单位频带信息。
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信息大小比较信息1及信息大小比较信息2输出到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所述信息大小比较信息1表示由基本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的大小,所述信息大小比较信息2表示由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的大小。
PDCCH生成单元102接受由控制单元101生成了的控制信息及区域分配信息,基于这些控制信息及区域分配信息,生成以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PDCCH信号。
另外,PDCCH生成单元102在各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中映射公用分配控制信息,另一方面,在个别区域中映射个别分配控制信息。基于区域分配信息进行该公用分配控制信息和个别分配控制信息的分配处理。
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接受由控制单元101生成了的控制信息及区域分配信息。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基于这些控制信息及区域分配信息,调整在从PDCCH生成单元102接收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
具体而言,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基于基本单位频带信息判断作为信息大小调整对象的PDCCH信号是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信号,还是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信号。
另外,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在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第一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将由发送第一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该对象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广播信号被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这里并不限于包含在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并基于该大小调整基准,调整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但是,所谓第一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是指对于应接收该单位频带中的广播信号的多个终端200而言公用的区域。另外,在第一PDCCH信号的个别区域,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将由发送第一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并基于该大小调整基准,调整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但是,所谓第一PDCCH信号的个别区域,例如是与终端ID关联且按每个终端200设定的区域。
另一方面,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在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第二PDCCH信号(即包括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的PDCCH信号)中,在公用区域、个别区域中都是将由发送第二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并基于该大小调整基准,调整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
更详细而言,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构成为包括填充单元(未图示),所述填充单元通过对控制信息附加零信息,调整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该填充单元对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信息大小较小一方附加零信息,直至二者的信息大小相等为止。在对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哪一方中附加零信息,基于信息大小比较信息来判断。
另外,填充单元在第一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对上行分配信息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附加零信息,直至其与根据由发送第一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该对象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广播信号被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这里并不限于包含在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求得的目标信息大小相等为止。另一方面,填充单元在第一PDCCH信号的个别区域,对上行分配信息或下行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直至其与根据由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求出的目标信息大小相等为止。
这里,即使在第一终端200的下行单位频带与第二终端200的下行单位频带重复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各自的终端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不同的情况。换言之,即使第一终端200的下行单位频带和第二终端200的下行单位频带重复的情况下,也会有重复下行单位频带对于第一终端200为基本单位频带,而对于第二终端200为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单位频带的情况。
因此,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中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调整处理,对于处理对象PDCCH信号中包含的各分配控制信息,按照该分配控制信息的目的地终端200所适用的基准进行。
CRC附加单元104对由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进行了大小调整的PDCCH信号附加CRC比特,进而利用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屏蔽(masking)。但是,与多个终端需要接收的广播信号有关的调度信息,使用在多个终端间被公用地设定的ID(即,公用ID)进行屏蔽。然后,CRC附加单元104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5。
调制单元105对从CRC附加单元104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8。
调制单元106对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8。
SCH/BCH生成单元107生成SCH及BCH,将所生成的SCH及BCH输出到复用单元108。
复用单元108对从调制单元105输入的PDCCH信号、从调制单元106输入的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以及从SCH/BCH生成单元107输入的SCH及BCH进行复用。这里,复用单元108基于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终端ID及与该终端ID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将发往与该终端ID对应的终端200的数据信号(PDSCH信号)映射到下行单位频带。
另外,复用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5输入的PDCCH信号分别映射到被分配给了PDCCH用的资源区域内的个别资源区域及公用资源区域。具体而言,仅与某个终端应接收的数据信号对应的PDCCH信号,映射到个别资源区域内与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对应的资源,与多个终端应一起接收的下行数据信号对应的PDCCH信号,映射到公用资源区域内的资源。
IFFT单元109将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附加单元110通过对该时间波形附加CP而获得OFDM信号。
射频发送单元111对于从CP附加单元110输入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将其经由天线发送。由此,将包含分配控制信息的OFDM信号发送。
射频接收单元112对通过天线以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3。
CP去除单元11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11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115基于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从由FFT单元114输入的频域信号中提取上行线路数据,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6将提取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117。
数据接收单元117对从IDFT单元116输入的时域信号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117输出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5中,终端200具有射频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单元203、帧同步单元204、分离单元205、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PDCCH接收单元208、格式判定单元209、PDSCH接收单元210、调制单元211、DFT单元212、频率映射单元213、IFFT单元214、CP附加单元215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6。
射频接收单元201对经由天线以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去除单元202。
CP去除单元202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3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被输出到帧同步单元204。
帧同步单元204搜索在从FFT单元203输入的信号中包含的SCH,并且取得与基站100的同步(帧同步)。另外,帧同步单元204获取与SCH所使用的序列(SCH序列)进行了关联的小区ID。也就是说,在帧同步单元204中,进行与通常的小区搜索同样的处理。然后,帧同步单元204将表示帧同步定时的帧同步定时信息以及从FFT单元203输入的信号输出到分离单元205。
分离单元205基于从帧同步单元204输入的帧同步定时信息,将从帧同步单元204输入的信号分离为广播信号(即BCH)、控制信号(即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分离单元205从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接受与下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基于该信息,提取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读取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BCH的内容,获取与基站100的下行频带及上行频带的结构有关的信息。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例如获取下行单位频带数、各单位频带的识别号及带宽。另外,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分别获取与在被配置给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BCH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然后,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将发送了作为与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中的、预先由基站100通知了的终端200应使用的上行单位频带(即,终端200应使用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取得源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定义为对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并生成基本单位频带信息。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将获取到的BCH的信息及基本单位频带信息输出到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PDCCH接收单元208和格式判定单元209。
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从分离单元205接受PDCCH信号,并决定对该PDCCH信号进行盲判定时的基准信息大小。基于从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接收的基本单位频带信息、以及各单位频带的带宽而决定该基准信息大小。
具体而言,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基于由发送该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由通过该对象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广播信号而被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上行单位频带并不一定包含于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基准信息大小,另一方面,在个别区域,基于由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由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基准信息大小。
另外,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对于基本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在公用区域和个别区域中,都使基于由发送该PDCCH信号的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由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成为基准信息大小。
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将与决定了的基准信息大小有关的信息、以及与该信息对应的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8。
PDCCH接收单元208基于由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决定的基准信息大小,对PDCCH信号进行盲判定。
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8使用由信息大小决定单元207决定了的基准信息大小(有效负载大小:Payload size),确定相当于CRC比特部分。接着,PDCCH接收单元208在个别区域利用本机的终端ID对所确定的相当于CRC比特部分进行了解蔽后,如果与PDCCH信号整体有关的CRC运算结果为“OK”,则将该PDCCH信号判断为发往本机的PDCCH信号。但是,在公用区域,面向自身的分配信息及多个终端接收的分配信息(例如广播信号的调度信息)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被发送,所以PDCCH接收单元208在公用区域尝试基于本机的终端ID的解蔽以及基于在多个终端间公用地设定的ID的解蔽双方,进行CRC运算。如此,被判断为本机应接收的PDCCH信号,被输出到格式判定单元209。
格式判定单元209基于在从PDCCH接收单元208接受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判定该PDCCH信号的格式是格式0(format0)还是格式1A(format1A)。格式判定单元209在判断为格式0(format0)的情况下,将该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213。另外,格式判定单元209在判断为格式1A(format1A)的情况下,将该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10。
PDSCH接收单元210根据从格式判定单元209输入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
调制单元211对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单元212。
DFT单元212将从调制单元211输入的调制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213。
频率映射单元213根据从格式判定单元209输入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将从DFT单元212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了上行单位频带的PUSCH。
IFFT单元214将映射了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215对该时域波形附加CP。
射频发送单元216对附加了CP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经由天线发送。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图6是用于说明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的图。
在图6中,基站100具有两个下行单位频带DB1、2和两个上行单位频带UB1、2作为本装置的通信频带。在图6中,DB1及UB1的带宽为20MHz,DB2及UB2的带宽为15MHz。DB1和UB1、以及DB2和UB2分别形成上行下行的频带对(pair band)。基站100在该频带对中容纳现有的LTE终端。因此,基站100以DB1发送含有与UB1有关的信息的BCH,并以DB2发送含有与UB2有关的信息的BCH。由此,LTE终端通过接收BCH,能够识别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之间的对应关系。
另外,在图6中,作为第一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UB1与两个下行单位频带DB1、2关联。这里,由于从DB1发送BCH,所以对第一终端200而言,DB1为基本单位频带,所述BCH广播与第一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基站100对于第一终端200设定上行单位频带UB1作为上行线路资源,设定下行单位频带DB1、2作为下行线路资源。也就是说,对第一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由DB1、2及UB1构成。
并且,基站100将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包含在PDCCH信号中,并发送到终端200。另外,在图6中,从PDCCH指向上行数据(ULData)的箭头表示有可能在该PDCCH中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另外,从PDCCH指向下行数据(DL Data)或D-BCH的箭头表示有可能在该PDCCH中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另外,对于PDCCH信号,根据需要而在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中进行信息大小的调整。具体而言,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在基本单位频带中,对信息大小较小一方附加零信息,直至由基本单位频带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和由第一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相等为止。另外,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对于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PDCCH信号的公用区域中包含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将由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由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广播信号而被关联了的上行单位频带(上行单位频带并不一定包含在对第一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作为大小调整基准进行大小调整。
另一方面,在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PDCCH信号的个别区域中包含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由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以及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的带宽决定。
这里,使用图6所示的单位频带的带宽,更加具体地说明上述的大小调整方法。
在图6的DB1(第一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中,如上所述利用DB1的带宽和UB1的带宽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大小调整。也就是说,由于DB1及UB1的带宽都为20MHz,所以上行分配资源通知上所需的信息量和下行分配资源通知上所需的信息量相等。但是,关于分配控制上所需的资源通知以外的信息,下行方比上行要多一些(1比特左右)。因此,在DB1的PDCCH信号中,无论公用区域、个别区域,都在对于格式0(Format0)进行若干的填充的前提下进行大小调整。
另外,在图6中的DB2(第一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如上所述,在公用区域利用DB2的带宽和UB2的带宽的关系进行大小调整,在个别区域利用DB2的带宽和UB1的带宽的关系进行大小调整。
也就是说,在DB2的公用区域中,DB2和UB2的带宽都为15MHz,因而在对格式0(Format0)进行若干的填充的前提下进行大小调整。
与此相对,在DB2的个别区域中,在对格式1A(Format1A)进行大幅度的填充的前提下进行大小调整。这是因为,UB1的带宽为20MHz,因而与对于DB2所需的下行分配资源通知信息量相比,对于UB1所需的上行分配资源通知信息量大幅度变大。因此,在DB2中,终端200进行盲判定的PDCCH的信息大小(Payload size),个别区域大于公用区域。
换言之,可以说由于设为DB2的公用区域的大小调整基准的信息大小较小,所以因信息大小不足而不能将对终端200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DB2的公用区域。也就是说,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基站100还进行将面向终端200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不映射DB2的公用区域的控制。但是,这不映射的控制由于DB2及UB2的带宽都小于UB1的带宽而进行。与此相对,例如,如图7所示,UB2的带宽与UB1相同为20MHz的情况下,在DB2的公用区域也与个别区域同样,在对格式1A(Format1A)进行大幅度的填充的前提下进行大小调整。因此,此时,在公用区域中,通知UB1所需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与终端200应进行盲判定的PDCCH的信息大小相等,因而从DB2的公用区域也能够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100具有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和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作为本装置的通信频带,对每个无线终端设定由通信频带内的上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能够使用单位频带组与无线终端200进行通信。基站100例如是LTE-A基站,无线终端200例如是LTE-A终端。
然后,在基站100中,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基于大小调整基准,调整在PDCCH信号中包含的、对任意发送对象终端的上行控制信息及下行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
具体而言,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在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即,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将由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在以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号(BCH)中与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另一方面,在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信息大小调整单元103将由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大小调整基准。这里,在以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号中被关联的、该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频带对,也可以在LTE系统中使用。也就是说,该关联与LTE中的关联相对应。另一方面,单位频带组中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包含基本单位频带和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关联是对于各发送对象终端个别的关联。
通过以上的方式,首先,在固有地被分配给各终端的个别区域,能够采用根据对发送对象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组内的关联的大小调整基准,通过基于该大小调整基准的大小调整而能够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相等。由此,能够削减发送对象终端中的盲判定次数。另一方面,在还发送广播信号的调度信息的公用区域中,能够采用根据基本的关联的大小调整基准。由此,即使对于进行使用单位频带对遵循了基本的关联的通信的终端,也不会产生与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将与单位频带组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通过个别信道从基站100通知给终端200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除了LTE终端及LTE-A终端双方可接收的BCH以外,还可以是只有LTE-A终端为可接收的BCH(BCH+)从基站100发送的情况下,使用BCH+将与终端频带组有关的信息进行广播。
另外,如上述那样,根据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之间的带宽的关系,也能够进行将上行频率分配不映射到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的控制。在进行该控制的情况下,在公用区域中,仅下行频率分配被映射,所以无需通常在公用区域中包含的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Format indicator(1bit)(格式指示符(1比特))。因此,可以用为了映射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而准备的资源来发送奇偶校验位,也可以传输其他的信息。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被通知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未被通知上行分配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根据由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决定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的PDCCH的信息大小。由此,能够防止对上行分配控制信息(format1A)的无用的填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有时也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或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有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9年3月12日申请的特愿2009-059501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公开的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作为不产生与广播信号接收有关的不利情况而削减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处理中的盲处理次数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是有用的。

Claims (5)

1.无线基站,具有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和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作为本装置的通信频带,对每个无线终端设定由所述通信频带内的上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所述无线基站能够使用所述单位频带组与无线终端进行通信,
所述无线基站包括:
形成单元,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形成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第1信道信号;
信息大小调整单元,其为基于大小调整基准对形成的所述第1信道信号中包含的、对任意的发送对象终端的上行控制信息及下行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进行调整的单元,
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各无线终端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
所述信息大小调整单元包括填充单元,所述填充单元通过附加零信息,调整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
3.无线终端,其能够使用由无线基站设定的、包含上行单位频带及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所述无线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无线终端包括:
无线接收单元,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并且包含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第1信道信号;
决定单元,决定对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所使用的基准信息大小;
信道信号接收处理单元,基于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对所述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
所述决定单元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被设定给了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
4.信道信号形成方法,用于在由上行单位频带及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形成信道信号,
所述信道信号形成方法包括:
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形成第1信道信号的步骤,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以及
基于大小调整基准,调整所述形成的第1信道信号中包含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的步骤,
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将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设为各无线终端的所述大小调整基准。
5.信道信号接收方法,用于接收由上行单位频带及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信道信号,
所述信道信号接收方法包括:
无线接收第1信道信号的步骤,所述第1信道信号具有在多个无线终端间公用的公用区域和对各无线终端个别地分配的个别区域,并且包含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决定对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所使用的基准信息大小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述基准信息大小对第1信道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步骤,
在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所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公用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通过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中与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为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下行单位频带且为将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个别区域中,基于由所述下行追加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和由所述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中的较大一方,决定所述基准信息大小。
CN201080011663.3A 2009-03-12 2010-03-11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Active CN1023493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34027.9A CN103702365B (zh) 2009-03-12 2010-03-11 终端及控制信道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9501 2009-03-12
JP2009059501 2009-03-12
PCT/JP2010/001749 WO2010103841A1 (ja) 2009-03-12 2010-03-11 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チャネル信号形成方法、及びチャネル信号受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4027.9A Division CN103702365B (zh) 2009-03-12 2010-03-11 终端及控制信道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9341A true CN102349341A (zh) 2012-02-08
CN102349341B CN102349341B (zh) 2014-02-19

Family

ID=4272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4027.9A Active CN103702365B (zh) 2009-03-12 2010-03-11 终端及控制信道接收方法
CN201080011663.3A Active CN102349341B (zh) 2009-03-12 2010-03-11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4027.9A Active CN103702365B (zh) 2009-03-12 2010-03-11 终端及控制信道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7) US8675626B2 (zh)
EP (2) EP3399821B1 (zh)
JP (3) JP5419961B2 (zh)
KR (1) KR101553097B1 (zh)
CN (2) CN103702365B (zh)
BR (1) BRPI1008961B1 (zh)
MX (1) MX2011009556A (zh)
RU (1) RU2521089C2 (zh)
WO (1) WO201010384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462A (zh) * 2012-04-11 2014-12-17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与第一和第二类型的设备通信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4221461A (zh) * 2012-04-11 2014-12-17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搜索预定义签名序列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7005373A (zh) * 2015-09-25 2017-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646182A (zh) * 2015-05-27 2018-0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和数据信道上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53097B1 (ko) * 2009-03-12 2015-09-14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단말, 기지국, 제어 채널 수신 방법, 제어 채널 형성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US9350486B2 (en) * 2009-08-17 2016-05-24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CCE blind decoding method
JP5455228B2 (ja) 2010-04-05 2014-03-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MX354058B (es) 2010-09-28 2018-02-09 Fujitsu Ltd Método de establecimiento de modo de trabajo coexistente, equipo de usuario, estación base y sistema.
JP5652098B2 (ja) * 2010-10-04 2015-0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
JP2012080416A (ja) 2010-10-04 2012-04-19 Sony Corp 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
JP2014053955A (ja) * 2013-11-12 2014-03-20 Ntt Docomo Inc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3145263A4 (en) * 2014-05-15 2017-12-20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U2620717C2 (ru) * 2015-05-27 2017-05-29 Фудзицу Лимитед Способ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режима совместной работы,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истема
US11129152B2 (en) * 2016-02-04 2021-09-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7872847B (zh) * 2016-09-28 2024-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EP3301848A3 (en) * 2016-09-30 2018-06-20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control channel for multiple numerologi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S2924719T3 (es) 2018-01-19 2022-10-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US20220159637A1 (en) * 2020-11-18 2022-05-19 Nvidia Corporation Control data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fifth generation (5g) new radio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8640A1 (en) * 2003-10-14 2005-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control message on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packet data service
CN101036333A (zh) * 2004-10-07 2007-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分组通信装置
CN101185263A (zh) * 2005-05-26 2008-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EP1976168A1 (en) * 2006-01-18 2008-10-01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81131A1 (en) * 2002-10-25 2004-04-29 Walton Jay Rod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OFDM symbol sizes
US8559406B2 (en) * 2003-06-03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s of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964064B2 (ja) 2007-08-30 2012-06-27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導光棒使用発光装置
CN102177758B (zh) * 2008-08-08 2014-09-03 诺基亚通信公司 细粒度和向后兼容资源分配
CN103402228B (zh) * 2008-10-31 2016-08-10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MY156098A (en) * 2008-12-01 2016-01-15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Radio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channel signal forming method and channel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WO2010098289A1 (ja) * 2009-02-24 2010-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553097B1 (ko) * 2009-03-12 2015-09-14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단말, 기지국, 제어 채널 수신 방법, 제어 채널 형성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8640A1 (en) * 2003-10-14 2005-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control message on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packet data service
CN101036333A (zh) * 2004-10-07 2007-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分组通信装置
CN101185263A (zh) * 2005-05-26 2008-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EP1976168A1 (en) * 2006-01-18 2008-10-01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3GPP TS 36.213,V8.5.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 22 December 2008 *
QUALCOMM EUROPE: "《3GPP TSG-RAN WG1 #52bis,R1-081479,Remaining issues on PDCCH formats and contents》", 4 April 2008, 3GPP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462A (zh) * 2012-04-11 2014-12-17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与第一和第二类型的设备通信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4221461A (zh) * 2012-04-11 2014-12-17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搜索预定义签名序列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4221461B (zh) * 2012-04-11 2018-04-20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搜索预定义签名序列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4221462B (zh) * 2012-04-11 2018-07-20 Sca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与第一和第二类型的设备通信的电信装置和方法
CN107646182A (zh) * 2015-05-27 2018-0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和数据信道上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
CN107005373A (zh) * 2015-09-25 2017-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7702A (ja) 2014-10-02
JP5419961B2 (ja) 2014-02-19
KR101553097B1 (ko) 2015-09-14
US9831993B2 (en) 2017-11-28
KR20110135393A (ko) 2011-12-16
BRPI1008961B1 (pt) 2021-04-27
CN102349341B (zh) 2014-02-19
JP5748885B2 (ja) 2015-07-15
US20110317655A1 (en) 2011-12-29
US20180054283A1 (en) 2018-02-22
US20220029760A1 (en) 2022-01-27
US10536245B2 (en) 2020-01-14
EP3399821A1 (en) 2018-11-07
RU2011137431A (ru) 2013-04-20
US8675626B2 (en) 2014-03-18
US20200119871A1 (en) 2020-04-16
EP2408248B1 (en) 2018-07-25
US9479302B2 (en) 2016-10-25
CN103702365A (zh) 2014-04-02
JP2014030272A (ja) 2014-02-13
WO2010103841A1 (ja) 2010-09-16
EP2408248A1 (en) 2012-01-18
US11171752B2 (en) 2021-11-09
EP2408248A4 (en) 2017-05-03
BRPI1008961A2 (pt) 2018-01-16
JPWO2010103841A1 (ja) 2012-09-13
JP5551820B2 (ja) 2014-07-16
US20170005763A1 (en) 2017-01-05
US20140185555A1 (en) 2014-07-03
US20190074943A1 (en) 2019-03-07
EP3399821B1 (en) 2024-02-28
US10153876B2 (en) 2018-12-11
CN103702365B (zh) 2017-06-30
MX2011009556A (es) 2011-09-29
RU2521089C2 (ru) 201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9341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2232318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3491574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08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