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6240B -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6240B
CN101176240B CN2006800169174A CN200680016917A CN101176240B CN 101176240 B CN101176240 B CN 101176240B CN 2006800169174 A CN2006800169174 A CN 2006800169174A CN 200680016917 A CN200680016917 A CN 200680016917A CN 101176240 B CN101176240 B CN 101176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via hole
connecto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69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6240A (zh
Inventor
维克托·萨德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1176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6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6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62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3Contact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plating, or coating materials
    • H01R13/035Plated dielectr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bases or cases for contact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9/00Electrical connectors
    • Y10S439/931Conductive co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20),包括一个壳体(22),该壳体(22)包含端子和在端子之间伸展的隔离脚。分布于壳体内的过孔(80)提供从端子上表面(34)到端子下表面(3S)的连接线路。端子包含上部(120),下部(122)和过孔部(124)。端子该上部被加工位于壳体的上表面,下部被加工位于壳体的下表面,过孔部则连接上下两个部分。该壳体比较适于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来生产。

Description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广义上属于电连接器,尤其属于被改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连接器利用插入到塑料模压壳体中的经模压电镀的端子而得以生产。该生产工艺的成本较高,这源于其使用的材料与工序的数目。较多的工序通常会使生产受到共面要求的挑战。因为要弯曲和扭转模压部件,当连接器变长时会使对维持共面要求的挑战加剧。另外,生产这些类型的连接器还需使用昂贵的生产机器。例如,需要高速冲模,铸模,卷至卷电镀线以及封装设备来制造传统的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一个绝缘壳体,延伸穿过该壳体的过孔,以及处于一部分壳体上并穿过过孔的端子。该连接器的壳体优选由可电镀与不可电镀的塑料通过两次注模成型工艺(two-shot moldingprocess)制成。连接器的端子通过电镀壳体表面来制成。壳体上表面的电镀与壳体下表面的电镀可以由电镀的过孔来连接。从而不再需要插入模压端子。本发明中的连接器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具有优于现有技术的额外优点。通过结合附图阅读所附说明书,这些优点可以被清晰了解。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结构组成和操作方式以及它的进一步目的和优点将得到最好的理解,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具有本发明特征的连接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2是连接器的底部透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平面俯视图;
图3a是部分连接器的平面俯视细节图;
图4是连接器的平面仰视图;
图5是部分连接器的放大的底部透视图;
图6是连接器的侧面正视图;
图7是用于形成图1-6中所示连接器的壳体的第一次注模部分的顶部透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壳体第一次注模部分的俯视平面图;
图8a是图8中一部分的俯视平面细节图;
图9是图7中所示壳体第一次注模部分的仰视平面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壳体第一次注模部分的侧面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具体实施例,附图中仅示出并且在此详细描述了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被认为是本发明的原理的一个范例,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在此所例举并描述的那样。
电连接器20示意于图1-6中。该电连接器20是一个阳性电连接器,并设计来与阴性电连接器(图未示)对接。
该连接器20包含一个绝缘壳体22,导电端子24以及安装构件26。该安装构件26用来将连接器20连接到印刷线路板(未示于图中)上。该连接器20的端子24与阴性电连接器的端子对接,同时与印刷线路板对接,以提供阴性电连接器上所连接的设备与印刷线路板之间的电通路。
该壳体22包含一个板式底座28,一个从板式底座28上表面34向上伸展的肋条30,以及一个也从板式底座28上表面34向上伸展并完全环绕此肋条30的保护罩32。
该板式底座28包括一个上表面34,一个下表面36(见图2),一个第一端面38,一个第二端面40,一个第一侧面42,一个第二侧面44以及两排管脚62(见图5)。如图所示,该板式底座28大致为长方形,但其他形状亦可。第一侧面42连接两个端面38,40以及上下两表面34,36的第一端。第二侧面44连接两个端面38,40以及上下两表面34,36的另一端。第一排管脚62沿着第一侧面42配置,第二排管脚62沿着第二侧面44配置。这些管脚62大致是L形的,并包括第一部分62a与第二部分62b。沿着第一侧面42的管脚62的第一部分62a从板式底座28的第一侧面42开始向外延伸,而管脚62的第二部分62b从板式底座28的下表面36开始向下延伸。沿着第二侧面44的管脚62从板式底座28的第二侧面44和板式底座28的下表面36开始分别向外和向下延伸。在每个管脚62和板式底座28的下表面36之间设有肩部64。每个管脚62包含的端面60大致平行于第一、第二侧面42,44,并且向外延伸出第一、第二侧面42,44。
最佳如图1与3所示,壳体22的肋条30处于板式底座28上表面34的中轴线上。该肋条30大致垂直于上表面34。该肋条30是直长形的,并且具有一个上表面48,一个与该上表面垂直的第一侧壁50,一个与第一侧壁50大致平行的第二侧壁52,一个第一端壁35与一个第二端壁37。第一和第二侧壁50,52从上表面48开始延伸至板式底座28的上表面34,并且处于第一与第二端壁35,37之间。保护罩32从板式底座28的上表面34开始向上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板式底座上表面。该保护罩32包括第一端部110、第二端部112、第一侧面部114和第二侧面部116,第一端部110与板式底座28第一端面38以及肋条30的第一端壁35都间隔开;第二端部112与板式底座28的第二端面40以及肋条30的第二端壁37都间隔开;第一侧面部114与板式底座28的第一侧面42以及肋条30第一侧壁50都间隔开;第二侧面部116与板式底座28的第二侧面44以及肋条30的第二侧壁52都间隔开。保护罩32的第一和第二侧面部114,116互相平行。保护罩32的第一侧面部114长于第二侧面部116,以提供定位作用,防止不当地将阳性连接器20对接到本文所述的互补连接器。
如图3-5所示,该板式底座28所提供的间隔分布的多个过孔80从板式底座28上表面34开始贯穿到板式底座28下表面36。如图1所示,过孔80的上端位于肋条30与保护罩32之间。最佳如图5所示,过孔80的下端被置于离端面60有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一排过孔80位于肋条30的第一侧壁50与保护罩32的第一侧部114之间。第二排过孔80位于肋条30的第二侧壁52与保护罩32的第二侧部116之间。
如图5所示,每个过孔80包括一个内壁86,一个外壁88,一个第一侧壁90和一个第二侧壁92。内壁86向外与肋条30间隔开并且大致平行于肋条30,外壁88与内壁86间隔开并且与之平行。第一侧壁90从内壁与外壁86,88的第一端延伸,第二侧壁92从内壁与外壁86,88的第二端延伸。第一与第二侧壁90,92与内壁和外壁86,88垂直。可以理解的是,过孔80可以为其他形状,比如六边形。
一些过孔80被设计为信号过孔82,另一些过孔80被设计为接地过孔84。第一与第二排过孔80都以信号过孔82与接地过孔84相间的模式排列。
保护罩32确定了一个对接区域117,在该区域内,连接器20的端子24与互补连接器上的端子对接。这些导电端子24是镀金属的。这些端子24在部分板式底座28上伸展穿过过孔80,并且被配置在与阴性连接器的对应端子和印刷线路板相对接的位置。这些端子24包括接地端子74与信号端子76。如图示,接地与信号端子74,76被安排为接地-信号-信号-接地的模式。从而使一对信号端子76位于两个接地端子74之间。每对信号端子76位于每个信号过孔82的两侧。每个接地端子74连接一个接地过孔84。其它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的组合排列方式亦可使用。
每个端子24包括一个肋部118,一个上部120,一个下部122,以及一个连接上部120与下部122的过孔部124。
每个端子24的肋部118大致为长方形,并且从肋条30的上表面48开始,顺肋条30的第一或第二侧面50,52一直延伸至板式底座28。每个肋部118都与相邻近的肋部118间隔开,使得一部分绝缘肋条30被置于其中。每个信号端子76的肋部118的位置如此确定,致使肋部118的边缘位于过孔80的第一侧壁90或第二侧壁92内侧并与之间隔开。每个接地端子74的肋部118的位置如此确定,致使肋部118的一部分位于过孔80内壁86的内侧并与之间隔开。每个肋部118和与连接器20对接的互补连接器的端子相对接。
如图1与3所示,每个端子24的上部120通常为长方形,并且从肋部118开始,顺板式底座28上表面34,一直延伸到距保护罩32预定距离的位置。该上部120延伸越过过孔80。
每个接地端子74的上部120与一个接地过孔相交叉,从而形成一个槽口41。该槽口41对应于接地过孔84的上端与上部120相接触的位置,从而形成了第一边缘43,第二边缘45与第三边缘47。第一边缘43与过孔84的内壁86的上沿成一直线,但并不在内壁86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二边缘45与过孔84的第二侧壁92的上沿对齐并且延伸于整个第二侧壁92。第三边缘47与过孔84的外壁88上沿对齐,但并不延伸于整个外壁88。
每个信号端子26的上部120延伸于信号过孔82的一侧,从而使该上部120与信号过孔82的第一侧壁90或第二侧壁92相接触。
如图2,4,5所示,每个端子24的下部122大致也是长方形的,并且顺板式底座28的下表面36延伸。该下部122从每个管脚62的端面60开始,覆盖管脚62的下表面,一直延伸到内端123。每个内端123处于离管脚62一预设距离的位置,但处于过孔80的内侧。端子24的下部122与上面安装有连接器20的印刷线路板相接触。
每个接地端子74的下部122与接地过孔84相交叉,从而形成一个槽口51。该槽口51对应于接地过孔84的下端与下部122相接触的位置,从而形成了第一边缘53,第二边缘55与第三边缘57。该槽口51位于上部120中的槽口41的下方。第一边缘53与过孔84内壁86的下沿成一直线,但并不延伸于整个内壁86。第二边缘55与过孔84的第二侧壁92的下沿成一直线并且延伸于整个第二侧壁92。第三边缘57与过孔84的外壁88下沿成一直线,但并不延伸于整个外壁88。
每个信号端子26的下部122延伸于信号过孔82的一侧,因而下部120与信号过孔82的第一侧壁90或第二侧壁92相接触。
每个端子24的过孔部124顺着过孔80的壁延伸从而将每个端子24的上部120与每个端子24的下部122连接起来。
每个接地端子74的过孔部124延伸穿过接地过孔84,并包含第一壁98,第二壁面100和第三壁面102。第一壁面98从上部120的槽口41的第一边缘43延伸到下部122的槽口51的第一边缘53。第二壁面100从上部120的槽口41的第二边缘45延伸到下部122的槽口51的第二边缘55。第三壁面102从上部120的槽口41的第三边缘47延伸到下部122的槽口51的第三边缘57。
每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顺着信号过孔82的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延伸穿过信号过孔82,其所延伸的侧壁取决于过孔部所属的信号端子属于一对信号端子中的哪一个。因此,第一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顺信号过孔82的第一侧壁90延伸以连接第一信号端子76的上表面120与第一信号端子76的下表面;第二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顺同一信号过孔82的第二侧壁92延伸以连接第二信号端子76的上表面120与第二信号端子76的下表面122。最佳如图5所示,相邻两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沿同一信号过孔82延伸82。因此,第一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沿着信号过孔82的第一侧壁90设置,而第二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沿着信号过孔82的第二侧壁92设置。第一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和第二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124比较接近,从而使两个信号端子76所承载的电信号通过过孔82的空气形成耦合。因而形成了一对微分信号端子76。
最佳如图2,4,5所示,板式底座28提供了多个在端子24之间伸展的的绝缘部54。第一排绝缘部54处于肋条30的第一壁面50与板式底座的第一侧平面42之间,第二排绝缘部54处于肋条30的第二壁面52与板式底座的第二侧平面44之间。绝缘部54与端子24的编排使得每个端子24两侧都有绝缘部54。绝缘部54会被信号或接地端子82,84所切断。
每个端子24提供了一条电通路,电通路从肋部118开始,经过上部120,过孔部124,一直到达下部122。对于相邻的信号端子来说,相邻信号端子的电通路通过信号端子间的信号过孔82相耦合从而形成微分信号对。所述一对信号端子中的每个信号端子24所载的信号与其相邻信号端子24所载的信号之间具有180度的相位差,从而消除了传输信号的噪声。
电连接器20的壳体22更适合于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来生产。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的第一次注模中最好使用含有钯催化剂的可电镀塑料,从而生成一个如图7-10所示的可电镀部分130。然后用不可电镀的塑料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的第二次注模中制成一个不可电镀部分,该部分被模压于可电镀部分130上,以形成如图1-6所示的壳体22。因此,经过第二次注模,部分可电镀部分130仍然暴露于外。然后将壳体22蚀刻并放入金属浴中,最好是铜浴,从而使可电镀部分130暴露于外的部分被电镀以形成端子24。
最佳如图7和10所示,可电镀的部分130大致为细长T形的。可电镀部分130包含第一端部132,第二端部134,横梁136,端子轴133,以及安装构件135。
第一和第二端部132,134大致是长方形并且平坦的。每个端部132,134具有上表面138和下表面140。安装构件135从端部132,134的下表面140向下延伸。安装构件135大致是细长C形的。
横梁136大致是长方形的。横梁136从第一端部132开始一直延伸到第二端部134并大致与端部132,134垂直。横梁136包括上表面142,下表面144,第一侧壁146和第二侧壁148。第一和第二侧壁146,148从上表面142开始延伸到下表面144并大致与上下表面142,144相垂直。多个通道150,如图7和8所示,沿着横梁的第一和第二侧面146,148形成,并从上表面142延伸至下表面144。多个垂直的对接表面152由与通道150相邻的部分侧壁146,148提供。
端子轴133从横梁136的两侧以及从对接表面152开始向外延伸。第一排轴133从横梁136的第一侧壁146向外延伸,第二排轴133从横梁136的第二侧壁148向外延伸。每排轴133的轴与轴之间有一定间隔,因此相邻的轴133之间有一段空隙154。空隙154与通道150对准。
如图10所示,每个轴133包括第一段137,第二段139和管脚141。第一段137包括上表面145和下表面147。第二段139包括上表面149、下表面151和自由端143。第二段139从第一段137开始延伸,从而在第一段和第二段137,139之间形成了一个肩部153。第二段139比第一段137要矮。第一段137的上表面145与第二段139的上表面149相平行但并不与之同面。管脚141从第二段139的下表面151开始延伸直至它自己的自由端143。管脚141与轴133的第二段139之间形成了一个肩部155。在第二次注模后,第一段137的上表面145将提供其上形成端子24上部120的表面,下表面147,151将提供其上形成端子24下部122的表面,而管脚141将成为管脚62。
每个轴133被指定为接地轴157或信号轴159。接地轴157和信号轴159按接地-信号-信号-接地模式排列。从而使一对信号轴159位于两个接地轴157之间,参见图8a。
每个接地轴157的第一段137有一个槽口161。每个槽口161包括第一壁163,第二壁165和第三壁167。第一壁163与横梁136有一定间隔并大致与横梁136平行。第三壁167位于第一壁163之外,与第一壁有一定间隔并大致与第一壁163平行。第二壁165从第一壁163开始延伸到第三壁167并大致与第一、第三壁163,167垂直。每个槽口161与空隙154相连通。在第二次注模后,第一壁163将成为过孔84的一部分,该部分上将提供接地端子74的过孔部124的第一壁98;第二壁165将成为过孔84的一部分,其上将提供接地端子74的过孔部124的第二壁100;第三壁167将成为过孔84的一部分,其上将提供接地端子74的过孔部124的第三壁102。
每个信号轴159包括一个从横梁136开始向外延伸至轴159的自由端143的第一侧壁127和一个第二侧壁129。
在可电镀部分130形成之后,将执行第二次注模成型工艺,以在部分可电镀部分130上形成壳体22的不可电镀部分,从而组成整个壳体22。
肋条30通过将不可电镀塑料置于部分横梁136之上制成。具体而言,不可电镀塑料被置于横梁136的上表面142之上以形成肋条30的上表面48。不可电镀塑料被置于横梁136的通道150内,而横梁136的垂直对接表面152仍然暴露于外用以制成肋条3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50,52。
板式底座28是通过在第一与第二端部132,134的上下表面138,140上提供不可电镀塑料而制成,但并不覆盖安装构件26;通过在可电镀部分130的端子轴133的一部分上提供不可电镀塑料制成;并且通过在端子轴133之间的空隙154上提供不可电镀材料制成,从而形成壳体22的绝缘部分54。可电镀部分130的接地轴157的槽口161与绝缘部分54所形成的槽口96对准以形成接地过孔84。特别是,可电镀部分130的内壁163与不可电镀部分所形成的内壁104对准,可电镀部分130的外壁167与不可电镀部分所形成的外壁108相衔接。信号过孔82也由绝缘部分54加工成,并从可电镀部分130的第一信号轴157延伸至可电镀部分130的第二信号轴157。
保护罩32通过在可电镀部分130的轴133上以及在绝缘部分54上提供不可电镀塑料制成。保护罩32从轴133的肩部153开始,沿轴133的第二部分的上表面149,向轴133的自由端60伸,但距轴133的自由端60有一定距离。
如上所述的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制成的壳体22提供了暴露于外的可电镀部分130。暴露的可电镀部分130包括沿着横梁136的第一和第二侧壁146,148的垂直对接表面152,端子轴133的第一部分137的上表面145,第二部分139的上表面149的一部分,端子轴133的第二部分139的下表面151,端子轴133的管脚141的下表面,接地轴157的槽口161的第一、第二、第三壁163,165,167,以及用来形成信号过孔82的信号轴157的第一与第二侧壁127,129的一部分。
当可电镀部分130的暴露部分被蚀刻并放入金属浴,最好是铜浴,暴露部分被电镀。更明确地说,每个端子24的肋条部分118沿着横梁136的第一、第二侧壁146,148形成于竖直对接表面152上;每个端子24的上部120形成于端子轴的第一部分137的上表面145上;每个端子24的下部122形成于端子轴133的第二部分139的下表面151以及端子轴133的管脚141的下表面上;每个接地端子74的过孔部124形成于接地轴157的槽161的第一、第二、第三壁163,165,167上;每个信号端子76的过孔部形成于信号轴159的第一或者第二侧壁127,129的一部分上。从而,电镀可电镀部分130的暴露部分导致了端子的成形,这些端子用来使连接器20与互补连接器对接,以在互补连接器的端子和其上装配有该连接器20的印刷线路板之间提供电连接。
如上所述,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可以不用在壳体中插入模压金属端子来生产该连接器20。通过电镀可电镀壳体22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壳体中插入端子,壳体22与端子24间的公差问题可以被消除。另外,壳体22与端子间24的共面性问题被消除,因为端子24与壳体22间的对准被取消。另外,对高速冲模、铸模设备、卷至卷电镀线以及封装设备的需求被取消。总体而言,生产该连接器20的成本比生产传统连接器的成本有显著降低。另外,生产该连接器20所需要的设备的资产成本要求同样会比与传统连接器相关的资产成本要求有显著的降低。
该连接器20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在设计本连接器20的布图时,设计师可以选择信号过孔82的位置从而在耦合一些信号端子76的同时允许另一些信号端子76不产生耦合。在两个邻近的信号端子76不产生耦合的情况中,信号过孔82可以如此形成,使得它不延伸到邻近的信号端子76。该信号过孔82也可以通过在轴133中提供槽口以及在邻近绝缘部分54中提供槽口以类似接地端子84的方式形成。
尽管接地过孔84被描述为部分穿过接地端子轴74,部分穿过邻近的绝缘部分54,需要理解的是,接地过孔84可以被制成只穿过接地端子轴。
尽管两次注模成型工艺被描述来生产连接器20,需要理解的是,该连接器20可以不用两次注模成型工艺来生产。端子24的形成,可以通过将端子24的肋部118沿肋条30放置、将上部120沿板式底座28上表面放置、将端子24的下部122沿板式底座28的下表面放置、以及将过孔部124放入过孔80中来完成。用这种方式形成端子24,所用的金属量减少了,从而节约了成本。
最后,上述过孔结构对于所公开的连接器来说是必需的,因为保护罩结构的存在使得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将信号或接地端子从肋条连接到其下表面/管脚。换而言之,金属化端子线路不能穿过保护罩来连接肋条与下表面/管脚。
当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被图示与描述,可以想象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本发明修正例。

Claims (13)

1.一种装设于印刷线路板上并与互补连接器对接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多个穿过所述壳体的过孔,该过孔用于提供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至所述壳体的所述下表面之间的通路,所述过孔被所述壳体环绕,以及
多个装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端子,每个所述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上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表面的下部、和穿过所述过孔并连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的过孔部,其中过孔部通过金属化过孔形成,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肋条,该肋条具有在其两侧上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向上延伸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多个端子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可以延伸在所述肋条的第一壁或第二壁上的肋部,且所述每个端子的所述肋部接触该端子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中至少有一个置于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且所述过孔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延伸至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过孔部和所述第二信号端的所述过孔部穿越相同过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一个的上部都包括与所述过孔的一部分对准的槽口,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一个的下部都包括与所述过孔的一部分对准的槽口,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一个的所述过孔部接触所述上部的所述槽口和所述下部的所述槽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延伸的管脚,所述端子的所述下部在所述多个管脚中的一个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一个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向上伸展并环绕所述肋条的保护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被置于所述肋条和所述保护罩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壳体下表面延伸的安装构件,其用于装配所述连接器至印刷线路板。
8.一种用于形成包含壳体和装设于壳体上的端子的连接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进行两次注模成型工艺中的第一次注模以形成可电镀部分,其中所述可电镀部分包括多个具有上、下表面的端子轴和具有位于肋条的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横梁,每个所述侧壁包括多个通道和多个对接表面,每个对接表面处于相邻通道之间,每个端子轴从一个所述横梁的所述对接表面向外延伸;
进行两次注模成型工艺中的第二次注模以形成不可电镀部分,其中所述不可电镀部分覆盖部分所述可电镀部分以提供所述可电镀部分暴露于外的部分,其中所述不可电镀部分包括从其中穿过的过孔;和
将所述可电镀壳体部分的暴露部分用导电材料电镀以形成端子,端子包括位于所述横梁的所述侧壁上的所述对接表面上的肋部,位于所述端子轴的所述上表面的上部,位于所述端子轴的所述下表面的下部,和穿越所述过孔并连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的过孔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镀部分的所述端子轴包括按照接地-信号-信号-接地的模式排布的接地端子轴和信号端子轴以提供成对的信号轴,其中所述形成所述不可电镀部分的步骤包括形成多个延伸于所述信号轴之间的所述过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可电镀部分的步骤还包括在多个所述端子轴上形成槽口,其中所述形成不可电镀部分的步骤包括形成多个与所述可电镀壳体上的多个槽口对准的槽口。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电镀所述暴露部分的步骤包括蚀刻所述可电镀部分的暴露部分。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可电镀部分的步骤还包括在预定数量的所述端子轴上形成槽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不可电镀部分的所述步骤还包括形成预定数量的与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端子轴上的所述槽口对准的槽口以形成过孔。
CN2006800169174A 2005-05-16 2006-05-05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6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130,683 2005-05-16
US11/130,683 US7189120B2 (en) 2005-05-16 2005-05-16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vias
PCT/US2006/017262 WO2006124314A1 (en) 2005-05-16 2006-05-05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via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6240A CN101176240A (zh) 2008-05-07
CN101176240B true CN101176240B (zh) 2010-05-19

Family

ID=3693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691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6240B (zh) 2005-05-16 2006-05-05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89120B2 (zh)
JP (1) JP4550140B2 (zh)
CN (1) CN101176240B (zh)
TW (1) TWI327391B (zh)
WO (1) WO20061243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9079A1 (en) * 2008-03-18 2009-09-24 Mark Wojtaszek Process for Preventing Plating on a Portion of a Molded Plastic Part
US8974860B2 (en) 2009-06-19 2015-03-10 Robert Hamilton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metal on plastic substrates
JP4905542B2 (ja) * 2009-11-30 2012-03-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2074208A (ja) * 2010-09-28 2012-04-12 Hitachi Cable Ltd 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8009A (en) * 1989-12-15 1992-02-11 Nec Corporation Surface-mounting connector
EP0693796A1 (en) * 1994-07-22 1996-01-24 Connector Systems Technology N.V. Connector provided with metal strips as contact members,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connector
US6176744B1 (en) * 1999-10-01 2001-01-23 Motorola, Inc. Plated plastic conn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making
US6200146B1 (en) * 2000-02-23 2001-03-13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Right angle connector
US6565364B1 (en) * 1998-12-23 2003-05-20 Mirae Corporation Wafer formed with CSP device and test socket of BGA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7612A (en) 1977-12-27 1979-06-12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a connectorized flat cable interconnection assembly
US5593322A (en) 1995-01-17 1997-01-14 Dell Usa, L.P. Leadless high density connector
JP4091603B2 (ja) 2002-06-21 2008-05-2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モジュール構造を有する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された高密度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8009A (en) * 1989-12-15 1992-02-11 Nec Corporation Surface-mounting connector
EP0693796A1 (en) * 1994-07-22 1996-01-24 Connector Systems Technology N.V. Connector provided with metal strips as contact members,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connector
US6565364B1 (en) * 1998-12-23 2003-05-20 Mirae Corporation Wafer formed with CSP device and test socket of BGA device
US6176744B1 (en) * 1999-10-01 2001-01-23 Motorola, Inc. Plated plastic conn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making
US6200146B1 (en) * 2000-02-23 2001-03-13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Right angle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3793A (en) 2007-01-16
WO2006124314B1 (en) 2007-02-01
US20060258228A1 (en) 2006-11-16
JP4550140B2 (ja) 2010-09-22
WO2006124314A1 (en) 2006-11-23
TWI327391B (en) 2010-07-11
CN101176240A (zh) 2008-05-07
US7189120B2 (en) 2007-03-13
JP2008541400A (ja)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0736B (zh) 电连接器系统
CN1316682C (zh) 晶片化电源连接器
US8113888B2 (en) Circuit board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7885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variable length mounting contacts
US6474995B1 (en) Low profile RF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RF connector
CN2490735Y (zh) 电连接器
SG186504A1 (en) Cross talk reduction for a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50176268A1 (en) Grouped element transmission channel link with pedestal aspects
US111396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176240B (zh) 带有端子过孔的电连接器
CN102195185B (zh) 电连接器及其成形方法
CN103430383A (zh) 线缆连接装置
WO201010367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575769B1 (en) Molde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9379490B2 (en) Plu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07658585A (zh) 连接器
US20070099507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751379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varying offset between adjacent electrical contacts
JP2000077120A (ja)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CN102067387B (zh) 连接器和用于制造所述连接器的方法
CN104810648A (zh) 电连接器
CN2515823Y (zh) 电连接器
CN100448113C (zh) 具有电路板固持结构的电连接器
US20230283006A1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29382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 side member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