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7151B - 电磁开关 - Google Patents

电磁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7151B
CN101167151B CN2006800143831A CN200680014383A CN101167151B CN 101167151 B CN101167151 B CN 101167151B CN 2006800143831 A CN2006800143831 A CN 2006800143831A CN 200680014383 A CN200680014383 A CN 200680014383A CN 101167151 B CN101167151 B CN 1011671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apparatus
contact
iron core
electromagentic switch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43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7151A (zh
Inventor
粉间克哉
伊东督裕
久保基治
山本律
鱼留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148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040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148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536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160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040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213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29425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213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536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2320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6094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67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7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7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7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开关装置,包括:电磁装置(1),在该电磁装置中响应于缠绕线圈管(10)的励磁线圈(11)的通电,可移动铁心(15)与固定铁心(14)形成接触或分离;接触装置(2),其具有固定触头(21)和可移动触头,该可移动触头与该电磁装置的可移动铁心(15)的移动联动从而该可移动触头与该固定触头形成接触或分离;以及箱形壳体(3),其用于容置电磁装置(1)和接触装置(2)。线圈管(10)的、沿该线圈管的轴向的端部具有凸缘(10a);壳体(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凹槽(31),线圈管的凸缘(10a)的外周与该凹槽相适配;在该凹槽(31)中设置有用于吸收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冲击的缓冲构件(32);并且该线圈管的凸缘(10a)经由缓冲构件(32)由该凹槽(31)支撑,从而该电磁装置(1)被支撑于壳体(3)中。

Description

电磁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开关装置,这种电磁开关装置具有位于壳体中的电磁装置和接触装置,该接触装置与该电磁装置的运动相配合以使得触头相互接触或分离。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告No.11-232986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位于壳体中的电磁装置和接触装置的电磁开关装置。
电磁开关装置包括:电磁装置,其中响应于缠绕线圈管的励磁线圈的通电,可移动铁心与固定铁心形成接触或分离;接触装置,其具有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所述可移动触头与电磁装置的可移动铁心的移动相配合,从而与所述固定触头形成接触或分离;以及箱形的壳体,其用于容置电磁装置和接触装置。可移动触头由可移动衔铁(armature)支撑,并且该衔铁通过可移动轴连接至可移动铁心。
在这种电磁开关装置中,当向励磁线圈通电时,可移动铁心移动至固定铁心侧,并且可移动轴和可移动衔铁与可移动铁心的移动相配合,结果,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形成接触。当停止向励磁线圈通电时,通过设置在固定铁心和可移动铁心之间的复位弹簧的弹簧力可移动铁心与固定铁心分离,这样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分离。
这样,在上述电磁开关装置中,当可移动铁心与固定铁心接触时会产生振动(或冲击)。如果该振动传递至壳体,则壳体自身也将振动,因此,例如壳体可能与一些部件形成接触,从而可能会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开关装置,其能够减小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振动。
本发明的电磁开关装置包括:电磁装置,在该电磁装置中响应于缠绕线圈管的励磁线圈的通电,可移动铁心与固定铁心形成接触或分离;接触装置,其具有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该可移动触头与该电磁装置的所述可移动铁心的移动相配合,从而该可移动触头与该固定触头形成接触或分离;以及箱形的壳体,其用于容置所述电磁装置和所述接触装置。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管的、沿该线圈管的轴向的端部具有凸缘;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凹槽,所述线圈管的凸缘的外周与该凹槽相适配;并且在所述凹槽中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电磁装置传递至所述壳体的冲击的缓冲构件;并且所述线圈管的所述凸缘经由所述缓冲构件由所述凹槽支撑,从而所述电磁装置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中。
在本发明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由于电磁装置由壳体经由缓冲构件支撑,因此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至壳体,而是由缓冲构件吸收。因此,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振动不易传递至壳体,从而可以减小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振动。此外,由于线圈管的凸缘远离作为冲击源的可移动铁心和固定铁心,因此可以通过由壳体支撑此凸缘来进一步减小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优选的是,所述缓冲构件由内部具有许多空气隙的原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自电磁装置传递的冲击在穿过许多空气空间时被削弱,因此可以高效地削减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优选的是,所述缓冲构件通过层叠多个形成为例如织物形或无纺织物形的细微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冲击在层叠的细微材料中重复输入动作、扩散动作、以及输出动作,并且当冲击进入和离开细微材料时,冲击被削弱。由此,可以高效地降低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优选的是,所述接触装置具有:连接至所述固定触头的固定端子;以及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将所述固定端子露出于外部的端子窗口;以及第二缓冲构件设置为填充所述端子窗口的外周和所述接触装置之间的缝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二缓冲构件,可以防止异物通过端子窗口进入到壳体中。此外,由于第二缓冲构件填充端子所述窗口的外周和所述接触装置之间的缝隙,因此抑制了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优选的是,所述电磁装置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固定铁心的固定板;并且所述固定板具有通孔,所述固定铁心的一个端部穿过该通孔;并且所述固定铁心为端部具有凸缘的筒形,所述凸缘被锁止到所述固定板的通孔的外周;并且所述固定板具有盖子,所述盖子覆盖所述固定铁心的凸缘,并且限制所述固定铁心的移动;并且在所述盖子和所述凸缘之间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构件。
在这种情况下,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由第三缓冲构件吸收,并且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冲击本身可以被抑制。因此可以减小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优选的是,所述盖子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面对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突起;并且该支撑突起的端部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施加至第三缓冲构件的、与支撑突起接触的部分上的压力增高,并且该部分的变形量增加。结果可以增加第三缓冲构件的冲击吸收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突起形成为围绕所述固定铁心的中心轴线的环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吸收从固定铁心经由第三缓冲构件沿围绕固定铁心的中心轴线的环形均匀地传递至盖子的冲击。
或者,同样优选的时,所述支撑突起形成在围绕所述固定铁心的中心轴线的环形的一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与支撑突起形成为环形的情况相比,施加至第三缓冲构件的压力集中在该第三缓冲构件与支撑突起接触的部分。因此,缓冲构件的、与支撑突起接触的部分的变形量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此外,与支撑突起形成为环形的情况相比,由于支撑突起和缓冲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通过该区域传递到帽子的冲击也减小,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形成为突伸到该第三缓冲构件侧的弯曲表面。或者同样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缓冲构件侧逐渐变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突起和第三缓冲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并且施加至缓冲构件的、与支撑突起接触的部分的压力变得很高,因此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和缓冲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优选的是,所述盖子由金属板制成;并且所述支撑突起通过切割和弯曲该金属板形成,并且所述支撑突起沿所述固定铁心的轴向具有挠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第三缓冲构件而且支撑突起也可以通过弯曲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抑制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冲击的传递至盖子。
在上述情况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缓冲构件侧弯曲。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突起和和第三缓冲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可以通过第三缓冲构件进一步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和第三缓冲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盖子可以包括:矩形主壁,其覆盖所述固定铁心的凸缘的端面;多个侧壁,其通过朝向凸缘侧弯曲所述主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侧壁覆盖该凸缘的侧表面;以及多个固定部,其通过弯曲各侧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该固定部固定至所述固定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盖子可以通过弯曲工艺制造,因此可以降低盖子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情况中,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通过朝向凸缘侧弯曲该主壁的一对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壁,所述加强壁通过朝向凸缘侧弯曲该主壁的另一对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加强壁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盖子的强度。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多个焊接部,所述焊接部通过弯曲所述加强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焊接部焊接至所述固定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盖子焊接至固定板。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用于连接在各所述侧壁和各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连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盖子的强度,并且可以稳定侧壁和固定部的形状。
优选的是,所述接触装置具有:可移动衔铁,其具有所述可移动触头;可移动轴,该可移动轴的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衔铁,该可移动轴的另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铁心;以及接触压力弹簧,其设置在所述盖子和所述可移动衔铁之间,并且将所述可移动触头偏压到所述固定触头侧;并且所述盖子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用于沿垂直于所述接触压力弹簧的轴向的方向限制接触压力弹簧的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移动限制部防止接触压力弹簧的位移,从而可以防止因接触压力弹簧的位置移动而导致的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可靠性。
优选的是,所述移动限制部通过切割和弯曲所述盖子的一部分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增加移动限制部的突伸的尺寸。
在上述情况中,优选的时,所述固定铁心具有通孔,所述可移动轴穿过该通孔;所述盖子的位于固定铁心侧的表面上具有环形隔离壁,该环形隔离壁用于将所述固定铁心的所述通孔与形成所述移动限制部而形成的孔隔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通过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产生的接触粉末经由盖子的孔进入固定铁心的通孔中,而上述情况将会干涉可移动铁心的运动。
或者,盖子可以具有环形沟槽,该环形沟槽突伸到固定铁心侧,并且所述接触压力弹簧的一个端部与该环形沟槽相适配,所述沟槽中设置所述移动限制部,并且所述沟槽的外底部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环形沟槽来限制接触压力弹簧的移动,此外,由于沟槽的外底部与第三缓冲构件接触,因此第三缓冲构件和盖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抑制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振动传递至盖子,结果抑制了传递至壳体的振动。
优选的是,所述接触装置具有:可移动衔铁,其具有所述可移动触头;可移动轴,其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衔铁,其另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铁心;并且所述电磁装置具有引导筒,该引导筒固定至所述固定板,并且可移动地容置所述可移动铁心;并且所述盖子具有通孔,所述可移动轴穿过该通孔;并且通过所述可移动铁心和所述引导筒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所述可移动轴和所述盖子的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能防止所述可移动轴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与仅仅通过引导筒的内表面来防止可移动轴倾斜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防止可移动轴的倾斜,并且可以防止接触装置由于该可移动轴的倾斜而导致不良接触,从而可以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可靠性。
由此,在传统的电磁开关装置中,励磁线圈的端部连接至线圈端子,并且线圈端子与设置在壳体中的外部端子机械和电连接。然而,在如本发明的电磁装置经由缓冲构件保持在壳体中的情况下,当经由缓冲构件保持的电磁装置在壳体中振动时,由电磁装置保持的线圈端子也振动,并且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彼此固定,使得各端子受到应力,从而可能发生不良接触等。
因此,为了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可靠性(抗振性),优选的是,所述电磁装置具有线圈端子,所述励磁线圈的端部连接至该线圈端子;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外部端子,该外部端子的一个端部从所述壳体突伸至外部,该外部端子的另一个端部突伸至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所述线圈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通过具有挠性且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构件彼此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电磁装置振动时,也可以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构件来降低施加至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应力,并且可以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抗振性。此外,由于线圈端子的振动不直接传递至外部端子,因此可以减小从电磁装置传递至壳体的振动。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近似板状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构件可以由非常普及的零部件形成,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情况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板状第一构件,其具有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竖直方向)的表面;板状第二构件,其具有垂直于第二方向(其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的表面;以及板状第三构件50c,其具有垂直于第三方向(其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的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向的振动可以通过与各方向相对应的各构件的弯曲所吸收,从而可以增强抗振性。
当连接构件为近似板状的形状时,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构件在待连接至所述线圈端子的位置和待连接至所述外部端子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具有用于焊接的结合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连接构件和线圈端子和/或外部端子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形成为近似线条的形状。或者,所述连接构件可以为多个线的绞合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连接构件的制造成本并增加连接构件的挠性。
优选的是,所述绞合线由绝缘材料涂布。在这种情况下,绞合线为绝缘的,这样在壳体中可自由地布线该绞合线。
优选的是,所述线圈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在所述壳体中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连接构件的长度,从而可以充分地吸收线圈端子的振动。此外,通过彼此分离地设置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可以容易地组装该装置。
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线圈端子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开关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B为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2为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的电磁装置和接触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的实质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C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D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E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F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G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H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5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5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5C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5D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6A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线圈管的凸缘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6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线圈管的凸缘的又一形状的立体图;
图7为用于解释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的实质部分的视图;
图8A为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8B为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8C为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剖面图;
图9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盖子的又一形状的实质部分的剖面图;
图10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10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11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11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12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12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13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13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14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形状的盖子的俯视图;
图15A为图13A或图14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5B为图13A或图14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5C为图13A或图14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6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16B为图16A的盖子的展开图;
图17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17B为图17A的盖子的展开图;
图18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18B为图18A的盖子的展开图;
图19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19B为图19A的盖子的展开图;
图20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20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21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2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3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4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5A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25B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25C为示出了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又一构造的盖子的剖面图;
图26A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连接构件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26B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形状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26C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形状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27A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形状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27B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形状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28为用于解释在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使用的、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形状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29为用于解释用于将图28的连接构件连接至另一构件的方法的视图;
图30为示出了图1A的电磁开关装置的又一构造的剖视图;
图31A为用于解释在图30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方法的剖视图。
图31B为用于解释在图30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方法的剖视图。
图32为用于解释在图30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用于连接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的又一方法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为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尽管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将解释其中接触装置、固定铁心、以及可移动铁心容置在密封空间中的封装电磁开关装置,然而本发明显然也可用于其中接触装置、固定铁心、以及可移动铁心未容置在密封空间中的电磁开关装置。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开关装置具有:电磁装置1;接触装置2,其与电磁装置1的移动相配合以使得触头相互接触或分离;以及壳体3,其用于容置该电磁装置1和该接触装置2。
如图2中所示,电磁装置1包括:筒状线圈管10;励磁线圈11,其围绕线圈管10缠绕;近似U形的轭12,在该轭中容置线圈管10;固定板13,其连接至轭12的两个端部;引导筒16,其设置在线圈管10中;筒状固定铁心14,其容置在引导筒16的内侧;盖子17,其固定至固定板13,从而限制固定铁心14的移动;以及可移动铁心15,其在与固定铁心14面对的条件下,可移动地容置在引导筒16中。
线圈管1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在线圈管10的两个端部具有一对凸缘10a。各凸缘10a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板状。励磁线圈11围绕线圈管10缠绕在一对凸缘10a之间。
轭12包括中部件12a和从该中部件12a的两个端部竖立的一对侧部件12b。在轭12的中部件12a的中部具有通孔12c,所述通孔12c与线圈管10的内部相通。
如图3中所示,固定板13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近似矩形的形状,并且在该固定板13的中部具有通孔13a,固定铁心14的一个端部可以穿过该通孔13a。固定板13连接至轭12的侧部件12b的两个端部,这样固定板13封闭侧部件12b的两个端部。
引导筒16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状,并且该引导筒16设置在线圈管10的内部,并且引导筒16的开口密封地连接至固定板13的通孔13a的外周,并且引导筒的底部从轭12的通孔12c中突伸至外部。
固定铁心14的一个端部(筒部)的外径近似等于引导筒16的内径,并且能够穿过固定板13的通孔13a,固定铁心14的另一个端部具有凸缘14b。凸缘14b锁止在固定板13的通孔13a的外周,而固定铁心14的筒部穿过固定板13的通孔13a,从而固定铁心14设置在位于固定板13一侧的引导筒16的内部。
盖子17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状,盖子17的开口周围具有凸缘17b,且该盖子的底部具有通孔17a。盖子17设置在固定板13上,这样盖子17覆盖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并且凸缘17b固定至固定板13。
可移动铁心15的外径近似等于引导筒16的内径,并且可移动铁心15在与固定铁心14面对的条件下,可移动地容置在引导筒16的内部。复位弹簧18(其为卷簧)设置在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之间,从而沿远离固定铁心14的方向偏压可移动铁心15,并且可移动铁心15与固定铁心14间隔预定的距离。可移动铁心15与轭的通孔12c的外周磁耦合,并且可移动铁心15、固定铁心14、固定板13、以及轭12形成用于使由励磁线圈11产生的磁通穿过的磁路。
接触装置2包括:基块20;一对固定端子22,各固定端子都具有固定触头21;可移动衔铁23,其具有一对可移动触头(未示出),所述可移动触头与该对固定触头21形成接触或分离;可移动轴24,其一个端部连接至可移动衔铁23,而另一个端部连接至可移动铁心15。
基块20由耐热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箱形,在基块20的底部具有两个通孔20a。
各固定端子22由铜系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圆柱形。所述固定端子的一个端部具有固定触头,而另一个端部具有凸缘22a。各固定端子22的一个端部通过基块20的通孔20a插入到基块20的内部,而凸缘22a通过例如钎焊密封地连接至基块20的外底部。
可移动衔铁23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平板状。一对可移动触头固定至与一对固定触头21面对的位置处。可移动衔铁23的中部具有通孔23a,可移动轴24通过该通孔23a插入。
可移动轴24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近似圆杆状。可移动轴24的一个端部具有用于防止衔铁23下落的凸缘24a,并且可移动轴24的另一个端部通过可移动衔铁23的通孔23a、盖子17的通孔17a、和固定铁心14的通孔14a连接至可移动铁心15。
在可移动衔铁23和盖子17之间设置有接触压力弹簧25(其为卷簧),并且通过该接触压力弹簧25的弹力将可移动衔铁推抵(偏压)至固定触头21侧,从而抵压可移动轴24的凸缘24a。
基块20通过结合构件26连接至固定板13。结合构件26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筒形,结合构件26的一个开口密封地连接至基块20的开口,结合构件26的另一开口密封地连接至固定板13。结果形成由基块20、固定端子22、结合构件26、固定板13和引导筒16包围的密封空间。为了消除固定触头21和可移动触头之间在较短的之间内产生的电弧,主要包括氢气的气体以约两个大气压封装到该密封空间的内部。
如上构造的该本实施例的电磁开关装置如下工作。
在初始状态,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21彼此间隔预定的距离,并且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也彼此间隔预定的距离。
当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可移动铁心15被吸引并移动至固定铁心14。结果,连接至可移动铁心15的可移动轴24移动至固定端子21侧,从而,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21形成接触。由此,固定端子22彼此导电。此后,可移动铁心15越程,从而与固定铁心14形成接触。通过接触压力弹簧25确保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21之间的接触压力。
当向励磁线圈11的通电停止时,通过复位弹簧18的弹力,可移动衔铁23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结果,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21分离,并且固定端子22彼此绝缘。可移动铁心15也与固定铁心14分离,并且电磁开关装置返回至初始状态。
如图1A中所示,通过组装沿图1A的水平方向彼此分离的本体30a和盖体30b,壳体3形成为箱形。当本体30a和盖体30b组装时,电磁装置1和接触装置2容置在壳体3中。
壳体3的内表面上沿图1A的水平方向具有凹槽31,线圈管10的两个凸缘10a的外周与所述凹槽31相配合。在此实施例中,图1A中的上部的凹槽31的上侧敞开。
在各凹槽31中设置有用于吸收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冲击的缓冲构件32,并且线圈管10的各凸缘10a经由缓冲构件32由凹槽31支撑。
缓冲构件32由其中具有许多空气隙的原料制成,并且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冲击在许多空气隙中重复输入动作、扩散动作、以及输出动作,并且当冲击进入和离开空气隙时,所述冲击被削弱。由此,可以高效地降低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冲击。
具体而言,优选的是,缓冲构件32通过层叠多个形成为织物形或无纺织物形的细微材料形成。这样,冲击在层叠的细微材料中重复输入动作、扩散动作、以及输出动作,并且当冲击进入和离开细微材料时被削弱。由此,可以高效地降低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冲击。或者根据相同的原理可以使用海绵体作为缓冲构件。
可选择地,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或者形成为弹簧形或织物形的金属材料均可以用作缓冲构件32。优选的是,使用耐热性与线圈管10(在电磁装置1、接触装置2、和壳体3中,其具有最低的耐热性)相等或更高的材料作为缓冲构件,这样整个电磁开关装置的耐热性不会因缓冲构件32而降低。此外,优选的是,缓冲构件32由当材料变形时其吸振性比线圈管(其由合成树脂制成)更好的材料制成。
如图4A至图4H中所示,缓冲构件3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锥台形、框架形、圆柱形、或者筒形。或者,缓冲构件32的形状可以为球形(未示出)。此外如图5A至图5D所示,缓冲构件32的、与壳体3和/或凸缘10a接触的表面可以具有突起或凹槽。在这种情况下,缓冲构件32和壳体3和/或凸缘10a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使得线圈管10相对于壳体3的移动变得相对容易,并且传递至壳体3的能量(振动)降低。相反,突起或凹槽也可以形成在与缓冲构件32接触的凸缘10a和壳体3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由于电磁装置1经由缓冲构件32由壳体3的凹槽31支撑,因此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至壳体3,而是由缓冲构件32吸收。因此,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振动不易传递至壳体3,从而可以降低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振动。此外,由于线圈管10不直接与作为冲击源的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连接,而是通过轭12等间接地与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连接,因此即使当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冲击,所述冲击不易传递至线圈管10。此外,由于线圈管由合成树脂制成,因此难以传递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冲击。因此,通过支撑这种线圈管的凸缘,可以进一步降低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的冲击。
尽管本实施例的线圈管10的凸缘10a为矩形,如图6A中所示,然而凸缘的由壳体3固持的部分可以形成为圆形,如图6B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凸缘10a和缓冲构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可以容易地将凸缘10a相对于壳体3移动,这样,即使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冲击,也可更加有效地抑制该冲击传递至壳体3。
如图1B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3具有:端子窗口33,其用于将固定端子22露出于外部;以及凸棱34,其设置为从各端子窗口33的外周朝向接触装置2,从而包围固定端子22,并且还设有第二缓冲构件35从而用于填充端子窗口的外周(换言之,凸棱34的内表面)和接触装置2之间的缝隙。凸棱34的前边缘经由第二缓冲构件35与接触装置2接触。通过设置第二缓冲构件35,可以防止异物通过端子窗口33进入到壳体3中。此外,由于壳体3经由第二缓冲构件35与接触装置2接触,因此,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振动也可由第二缓冲构件35吸收,从而进一步抑制了传递至壳体3的冲击。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电磁开关装置中,传递至壳体3的振动也通过抑制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振动本身而得以降低。下面将解释用于抑制在电磁装置1中产生的振动的构造。
图7为电磁开关装置1的固定铁心14和盖子17的实质部分的放大图。如图7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诸如合成橡胶之类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圆形(或环形)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设置在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和盖子17的底部之间。此外,如图3中所示,另一圆形(或环形)橡胶板41设置在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和固定板13之间。此外,另一圆形(或环形)橡胶板42设置在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之间,并且在可移动铁心15侧的表面上具有榫钉43a的减震橡胶43(见图2)设置在引导筒16的底部和可移动铁心15之间。
通过在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和盖子17的底部之间设置橡胶板40,在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的冲击被橡胶板40吸收,从而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冲击本身可以被抑制。类似地,通过在可移动铁心15和固定铁心14之间设置橡胶板42,同样在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的冲击被吸收。此外,通过在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和固定板13之间设置橡胶板41,并且在引导筒16和可移动铁心15之间设置减震橡胶43,在可移动铁心15返回至初始位置时产生的冲击也可被吸收。
如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盖子17的、与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面对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突起17c,并且支撑突起17c的前边缘与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与不设置支撑突起17c的情况相比,施加至橡胶板40的、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部分的压力增高,结果,橡胶板40的、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部分的变形量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
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图7的支撑突起17c形成为围绕固定铁心14的中心轴线的环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从固定铁心14经由橡胶板40沿围绕固定铁心14的中心轴线的环形均匀地传递至盖子17的冲击。此外,如图8C中所示,支撑突起17c的端部形成为突伸到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侧的弯曲表面。由此,施加至橡胶板40的、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部分的压力变得很高,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如图9中所示,作为在图8C中示出的支撑突起17c的形状的替代,支撑突起17c的端部可以朝向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侧逐渐变细。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施加至橡胶板40的、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部分的压力增高,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作为环形支撑突起17c的替代,支撑突起17c可以形成在围绕固定铁心14的中心轴线的环形的一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与支撑突起17c形成为环形的情况相比,施加至橡胶板40的压力集中在形成支撑突起17c的部分。结果,橡胶板40的、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部分的变形量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对支撑突起17c的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支撑突起17c的尺寸可以更小(与图10A和图10B中的支撑突起17c相比)。并且,对支撑突起17c的数量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支撑突起17c的数量可以减少(与图10A和图10B中的支撑突起17c相比)。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优选的是,支撑突起17c通过切割盖子17的底部的金属板并且朝向橡胶板40侧弯曲而形成,从而支撑突起17c沿固定铁心14的轴向具有挠性。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突起17c用作板簧,并且不仅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而且支撑突起17c都可以吸收在可移动铁心碰撞固定铁心时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抑制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冲击传递至盖子。结果,可以降低传递至壳体3的振动。
如图14中所示,支撑突起17c可以朝向顶部逐渐变细。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并且与支撑突起17c接触的橡胶板的变形量增加,从而可以进一步吸收在可移动铁心15碰撞固定铁心14时产生的冲击。此外,由于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冲击的传递。
如图15A中所示,支撑突起17c的顶部可以朝向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侧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减小支撑突起17c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此外,如图15B和图15C所示,弯曲顶部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弯曲形状,或者可以形成为锥形。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突起和橡胶板40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
由此,本实施例的盖子17通过金属板的拉制工艺而形成。然而,当采用拉制工艺时,制造盖子17的成本(诸如此工艺所需的设备和模具的投资)增加。因此,如图16A中所示,盖子17可以通过对在图16B中示出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处理而形成。图16A的盖子17包括:矩形主壁170,其覆盖固定铁心14的凸缘14b的端面;一对侧壁171,其通过朝向凸缘14b侧弯曲主壁170的两个端部(一对端部)而形成,并且覆盖凸缘14b的侧表面;以及固定部172,其通过弯曲各侧壁171的端部而形成,并且固定至固定板13。主壁170具有通孔17a。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进行拉制工艺所需的设备和模具就不是必需的了,因此可以降低制造盖子17的成本。
如图17A和图17B中所示,图16A的盖子17可以进一步具有加强壁173,所述加强壁173通过朝向凸缘14b侧弯曲主壁170的另一对端部而形成,并且加强壁173的端部与固定板13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盖子17的强度增加,并且可以防止因外力导致盖子17的变形。此外,如图18A和图18B中所示,各加强壁173的端部可以向外弯曲90°角,以形成用于焊接至固定板13的焊接部17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焊接部174焊接至固定板13,从而进一步可以增加盖子17的强度。此外,如图19A和图19B所示,优选的是,图16A的盖子17具有用于连接在各侧壁171和各固定部172之间的连接部17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盖子17的强度,并且可以稳定侧壁和固定部的形状。
尽管在图16A的盖子17中,主壁170和侧壁171垂直相交,然而主壁170和侧壁171也可以以钝角相交,如图20A中所示。此外,如图20B中所示,侧壁171可以形成在主壁170的四个拐角处,并且侧壁171可以弯曲为使得主壁170与各侧壁171形成的角度为钝角。在这些情况下,各侧壁171用作板簧,其将固定铁心14偏压到固定板13侧,从而可以更牢固地固定所述固定铁心14。
返回到图7,本实施例的盖子17具有移动限制部17d,以用于沿垂直于接触压力弹簧25的轴向的方向限制接触压力弹簧25的移动。移动限制部17d为围绕盖子17的通孔17a形成的环形突起,并且移动限制部17d的外径略小于接触压力弹簧25的内径。如果接触压力弹簧25的位置移动到盖子17侧,则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21之间的接触压力可能下降,并且电磁开关装置的性能可能降低。因此,通过提供移动限制部17d,可以防止接触压力弹簧25的位置移动,从而可以防止因接触压力弹簧25的位置移动而导致的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的下降。
如图21中所示,移动限制部17d可以通过切割和弯曲盖子17的一部分而形成。在图21中,多个移动限制部17d通过切割和弯曲盖子17的一部分而形成,从而使得各移动限制部17d的靠近盖子17的通孔17a侧的部分成为根部,而各移动限制部17d的远离通孔17a侧的部分成为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与各移动限制部17d由例如模压工艺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增加移动限制部17d的突伸的尺寸,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接触压力弹簧25的位置移动。
如图21中所示,当移动限制部17d通过切割和弯曲盖子而形成时,通过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产生的接触粉末可能会经由切割和弯曲盖子所形成的孔进入固定铁心14的通孔14a中,这将干涉可移动铁心15的运动。因此,当移动限制部17d通过切割和弯曲盖子而形成时,优选的是,盖子17的位于固定铁心侧的表面上具有环形隔离壁17e,该环形隔离壁用于将固定铁心14的通孔14a与由于形成移动限制部17d而形成的孔隔离开。在图21中,隔离壁17e的端部与橡胶板4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接触粉末经由盖子的孔进入固定铁心14的通孔14a中。
移动限制部17d的构造不限于上述的构造。例如,如图22中所示,盖子17可以具有突伸到固定铁心14侧的环形沟槽17f,并且接触压力弹簧25的一个端部与环形沟槽17f相适配,所述沟槽中设置(换言之,形成或限制)移动限制部17d,沟槽17f的外底部与橡胶板40(第三缓冲构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环形沟槽17f来限制接触压力弹簧25的移动,此外,由于沟槽17f的外底部与橡胶板40接触,因此橡胶板40和盖子17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在电磁装置中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壳体3。
如图23中所示,通孔17a和移动限制部17d可以通过切割和弯曲盖子17而同时形成。
由此,在图21至图23中示出的盖子17中,通孔17a的内径形成为近似等于或略大于可移动轴24的外径,并且通过盖子的通孔17a的内表面和引导筒16防止可移动轴24倾斜。在图2中示出的电磁装置1中,通过可移动铁心15和引导筒16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可防止可移动轴24倾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可移动轴24倾斜,需要最小化可移动铁心15和引导筒16之间的间隙,这要求非常高精度地制造可移动铁心15和引导筒16。由此,如图24中所示,通孔17a的内径可以形成为与可移动轴24的外径近似相等,并且可以通过可移动轴24和盖子的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可移动铁心15和引导筒16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来防止可移动轴24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这些部件的制造尺寸精度没有图2中的精度高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可移动轴倾斜。通过防止可移动轴倾斜,可以防止接触装置因可移动轴的倾斜而形成不良接触等,从而可以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可靠性。
如图25A中所示,为了降低可移动轴24和盖子17的通孔17a之间的摩擦,盖子17的通孔17a的、位于固定铁心14侧的外周17g可以形成弯曲表面。或者,如图25B中所示,盖子17的通孔17a的、位于可移动衔铁侧的外周17g可以形成弯曲表面。或者,如图25C中所示,通孔17a的两端的外周17g分别形成弯曲表面。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励磁线圈11的两个端部连接至一对线圈端子19,并且壳体3设有一对外部端子36,该对外部端子36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端部36a从壳体3中突伸至外部,而该对外部端子36中的每一个的另一个端部36b突伸至壳体的内部,并且该对外部端子用于连接至外部电源。该对线圈端子19和该对外部端子36(36b)通过具有挠性且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构件50彼此连接。
在传统的电磁开关装置中,线圈端子和外部端子彼此机械和电地连接且焊接。然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电磁开关装置1中,由于电磁装置1经由缓冲构件32保持在壳体3中,因此当电磁装置1在壳体中振动时,由电磁装置1保持的线圈端子19也振动。因此,如果线圈端子19与外部端子36机械连接,则由于线圈端子19振动,而外部端子36固定至壳体3,因此各端子受到应力,从而可能发生诸如焊接剥离之类的不良接触。
因此,如图1中所示,优选的是,该对线圈端子19和该对外部端子36通过具有挠性并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构件50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电磁装置1振动时,也可以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构件50来降低施加至线圈端子19和外部端子36的应力,并且可以增加电磁开关装置的抗振性。此外,由于线圈端子19的振动不直接传递至外部端子36,因此可以减小从电磁装置1传递至壳体3的振动。
对连接构件5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如图26A中所示,连接构件50可以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板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构件50可以沿图26A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弯曲,这样可以削弱自电磁装置1传递的振动。此外,连接构件可以由非常普及的零部件形成,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如图26B中所示,为了使得连接构件50容易弯曲,板状连接构件50的中部的宽度可以变窄,或者如图26C中所示,在连接构件50的中部可以形成有通孔50a。
如图27A中所示,连接构件50可以包括:板状第一构件50a,其具有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图27A的竖直方向)的表面;板状第二构件50b,其具有垂直于第二方向(其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例如为图27A中示出的水平方向)的表面;以及板状第三构件50c,其具有垂直于第三方向(其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例如为图27A中示出的前后方向)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向(即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振动可以通过与各方向相对应的各构件50a至50c的弯曲所吸收,从而可以增强抗振性。或者,如图27B中所示,为了使第二构件50b能沿图27B中示出的水平方向扭曲,第二构件50b可以形成为螺旋形。
如图28中所示,当连接构件50呈板状时,优选的是连接构件50在待连接至线圈端子19的位置和待连接至外部端子36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具有用于焊接的结合部50d。在图29中,结合部50d既形成在待连接至线圈端子19的位置和也形成在待连接至外部端子36的位置处。结合部50d呈近似柱状,并且与连接构件50形成为一体,如图29中所示,通过连接构件50与线圈端子19的一个端部或外部端子36的一个端部(在图29中示出了线圈端子19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且通过进行电阻焊接,可使得连接构件50和线圈端子19或外部端子36彼此机械地和电地连接。如上所述,通过在连接构件50上形成结合部50d,并且通过在连接构件50和线圈端子19和/或外部端子36之间进行电阻焊接,可以增强连接构件50和线圈端子19和/或外部端子36之间的连接质量,从而增加抗振性。
或者,如图30中所示,连接构件50可以形成为近似于线条状。例如,线条状连接构件50可以为多个线(elemental wires)的绞合线(换言之,可以由多个线的绞合线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增加连接构件的挠性。当连接构件50为绞合线时,优选的是,所述绞合线由绝缘材料涂布。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壳体3中自由地布线所述绞合线。
如图31A中所示,当连接构件50为类似线条(或,类似电线)的形状时,优选的是,在连接构件50松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构件50进行线圈端子19和外部端子36之间的连接。并且,如图31B中所示,同样优选的是,位于图31B右侧的线圈端子19和位于图31B左侧的线圈外部端子36通过连接构件50彼此连接,并且位于图31B左侧的线圈端子19和位于图31B右侧的线圈外部端子36通过连接构件50彼此连接。即,优选的是,两个连接构件50彼此交叉。在这些情况下,连接构件50的长度可以增加,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吸收线圈端子19的振动。
此外,如图32中所示,优选的是,线圈端子19和外部端子36在壳体3中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构件50的长度也可以增加,从而可以充分地吸收线圈端子19的振动。此外,还可以抑制壳体的振动。此外,通过彼此分离地设置线圈端子19和外部端子36,使得该装置的组装更容易。
或者,连接构件50可以与线圈端子19(未示出)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部件的数量。
如上所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显然具有多种不同的实施例,因此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在此的具体实施例,而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来界定。

Claims (30)

1. 一种电磁开关装置,包括:
电磁装置,在该电磁装置中响应于缠绕线圈管的励磁线圈的通电,可移动铁心与固定铁心形成接触或分离;
接触装置,其具有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该可移动触头与该电磁装置的所述可移动铁心的移动相配合,从而该可移动触头与该固定触头形成接触或分离;
箱形的壳体,其用于容置所述电磁装置和所述接触装置,
其中,
所述线圈管的、沿该线圈管的轴向的端部具有凸缘;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凹槽,所述线圈管的凸缘的外周与该凹槽相适配;
在所述凹槽中设有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用于吸收从所述电磁装置传递至所述壳体的冲击;
所述线圈管的所述凸缘经由所述缓冲构件由所述凹槽支撑,从而所述电磁装置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由内部具有许多空气隙的原料制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通过层叠多个形成为织物形或无纺织物形的细微材料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装置具有连接至所述固定触头的固定端子;
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将所述固定端子露出于外部的端子窗口;
设置一第二缓冲构件以使其填充所述端子窗口的外周和所述接触装置之间的缝隙。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电磁装置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固定铁心的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具有通孔,所述固定铁心的一个端部穿过该通孔;
所述固定铁心呈筒形,且所述固定铁心的端部具有凸缘,所述凸缘锁止到所述固定板的通孔的外周;
所述固定板具有盖子,所述盖子覆盖所述固定铁心的凸缘,并且限制所述固定铁心的移动;
在所述盖子和所述凸缘之间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构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面对的表面上具有支撑突起;
该支撑突起的端部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突起形成为围绕所述固定铁心的中心轴线的环形。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突起形成在围绕所述固定铁心的中心轴线的环形的一部分上。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形成为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突伸到该第三缓冲构件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缓冲构件侧逐渐变细。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由金属板制成;
所述支撑突起通过切割和弯曲该金属板形成,并且所述支撑突起沿所述固定铁心的轴向具有挠性。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突起的、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缓冲构件侧弯曲。
13.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包括:矩形主壁,其覆盖所述固定铁心的凸缘的端面;多个侧壁,其通过朝向所述凸缘侧弯曲所述主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侧壁覆盖该凸缘的侧表面;以及多个固定部,其通过弯曲各所述侧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固定板。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通过朝向该凸缘侧弯曲该主壁的一对端部而形成,
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壁,所述加强壁通过朝向该凸缘侧弯曲该主壁的另一对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加强壁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板接触。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多个焊接部,所述焊接部通过弯曲所述加强壁的端部而形成,并且所述焊接部焊接至所述固定板。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进一步包括用于连接在各所述侧壁和各所述固定部之间的连接部。
1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装置具有:可移动衔铁,其具有所述可移动触头;可移动轴,其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衔铁,其另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铁心;以及接触压力弹簧,其设置在所述盖子和所述可移动衔铁之间,并且向所述固定触头侧偏压所述可移动触头;
所述盖子具有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用于沿垂直于所述接触压力弹簧的轴向的方向限制所述接触压力弹簧的移动。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通过切割和弯曲所述盖子的一部分而形成。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铁心具有通孔,所述可移动轴穿过该通孔;
所述盖子的、位于固定铁心侧的表面上具有环形隔离壁,该环形隔离壁用于将所述固定铁心的所述通孔与形成所述移动限制部而形成的孔隔离开。
20.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具有环形沟槽,该环形沟槽突伸到固定铁心侧,并且所述接触压力弹簧的一个端部与该环形沟槽相适配,所述沟槽中设置所述移动限制部,并且所述沟槽的外底部与所述第三缓冲构件接触。
2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装置具有:可移动衔铁,其具有所述可移动触头;可移动轴,其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衔铁,其另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可移动铁心;
所述电磁装置具有引导筒,该引导筒固定至所述固定板并且可移动地容置所述可移动铁心;
所述盖子具有通孔,所述可移动轴穿过该通孔;
通过所述可移动铁心和所述引导筒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所述可移动轴和所述盖子的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能防止所述可移动轴倾斜。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电磁装置具有线圈端子,所述励磁线圈的端部连接至该线圈端子;
所述壳体具有外部端子,该外部端子的一个端部从所述壳体突伸至外部,该外部端子的另一个端部突伸至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线圈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通过具有挠性且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构件彼此连接。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板状。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板状第一构件,其具有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表面;板状第二构件,其具有垂直于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表面;以及板状第三构件,其具有垂直于与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的表面。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在待连接至所述线圈端子的位置和待连接至所述外部端子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具有用于焊接的结合部。
26.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线条状。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为多个线的绞合线。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绞合线由绝缘材料涂布。
29.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在所述壳体中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
30.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磁开关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线圈端子形成为一体。
CN2006800143831A 2005-11-25 2006-11-21 电磁开关 Active CN101167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1247A JP4508091B2 (ja) 2005-11-25 2005-11-25 電磁開閉装置
JP341247/2005 2005-11-25
JP114886/2006 2006-04-18
JP114887/2006 2006-04-18
JP2006114887A JP4404067B2 (ja) 2006-04-18 2006-04-18 電磁開閉装置
JP2006114886A JP4453676B2 (ja) 2006-04-18 2006-04-18 電磁継電器
JP116052/2006 2006-04-19
JP2006116052A JP4404068B2 (ja) 2006-04-19 2006-04-19 電磁開閉装置
JP121310/2006 2006-04-25
JP2006121310A JP2007294254A (ja) 2006-04-25 2006-04-25 電磁開閉装置
JP121311/2006 2006-04-25
JP2006121311A JP4453677B2 (ja) 2006-04-25 2006-04-25 電磁開閉装置
PCT/JP2006/323204 WO2007060945A1 (ja) 2005-11-25 2006-11-21 電磁開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7151A CN101167151A (zh) 2008-04-23
CN101167151B true CN101167151B (zh) 2012-05-09

Family

ID=38210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43831A Active CN101167151B (zh) 2005-11-25 2006-11-21 电磁开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08091B2 (zh)
CN (1) CN1011671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6861B2 (ja) * 2008-02-21 2010-11-2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20090119276A (ko) * 2008-05-15 2009-11-1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저소음 전자개폐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3026447B (zh) * 2010-03-15 2016-06-2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线圈端子
JP5664432B2 (ja) * 2010-06-21 2015-0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KR101116383B1 (ko) * 2010-10-15 2012-03-0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장치
KR101072629B1 (ko) * 2010-10-15 2011-10-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소음 저감형 전자식 개폐기
KR101137015B1 (ko) 2010-10-15 2012-04-1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장치
KR101190853B1 (ko) *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KR101190854B1 (ko) *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KR101072630B1 (ko) * 2010-10-15 2011-10-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소음 저감형 전자식 개폐기
KR101086907B1 (ko) * 2010-10-15 2011-11-2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계전기
KR200477243Y1 (ko) * 2011-01-26 2015-05-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의 여자 코일 장치
JP5981756B2 (ja) 2012-04-13 2016-08-3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5176810A (ja) * 2014-03-17 2015-10-0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18156073A (zh) * 2024-05-10 2024-06-07 温州港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寿命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5774A (ja) * 1999-01-21 2000-08-04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6353U (zh) * 1978-04-04 1979-10-11
JPS63111742U (zh) * 1987-01-12 1988-07-18
JPH01166945U (zh) * 1988-05-13 1989-11-22
JP3903713B2 (ja) * 2000-12-13 2007-04-11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323283B2 (ja) * 2003-10-17 2009-09-02 中川電化産業株式会社 タイム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5774A (ja) * 1999-01-21 2000-08-04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附图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7151A (zh) 2008-04-23
JP2007149898A (ja) 2007-06-14
JP4508091B2 (ja)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7151B (zh) 电磁开关
CN1969355B (zh) 接触装置
EP1953784B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US9679707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0494849B1 (ko) 전자계전장치
KR100500535B1 (ko) 전자식 계전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장치
JP7124758B2 (ja) リレー
JP2002237241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170279343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05026183A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JP2012199108A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02054626A (zh) 线圈端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6310251A (ja) リレー用導電バー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JP6667150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13175727A1 (ja) 接点装置
JPH09320437A (ja) 封止接点装置
JP5336271B2 (ja) 接点装置
JP2012199109A (ja) 電磁開閉装置
JP2012199132A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接点装置
EP1185140A2 (en) Electroacustic transducer
JP2017195097A (ja) 電磁リレー
JP2003031096A (ja) 電磁リレー
JP2014203783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4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Hold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