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5959A -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5959A
CN101115959A CNA2005800463445A CN200580046344A CN101115959A CN 101115959 A CN101115959 A CN 101115959A CN A2005800463445 A CNA2005800463445 A CN A2005800463445A CN 200580046344 A CN200580046344 A CN 200580046344A CN 101115959 A CN101115959 A CN 101115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valve member
heat exchanger
radial port
ex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463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仁淑
韩建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5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5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2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specially shaped for holding by the hand
    • A46B5/023Grips or han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7/00Bristle carriers arranged in the brush body
    • A46B7/04Bristle carriers arranged in the brush body interchangeably removable bristle carriers
    • A46B7/042Clip or snap connection for bristle carr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阀部件、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阀部件和位于在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之间形成的气流路径上的热交换媒介物,该热交换媒介物具有用于使气体通过的通路,并且由通过的热气吸收并储存热能,然后将储存的热能传递至通过的冷气,其中,当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旋转时,通过热交换媒介物的气体的流动方向反复改变。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分别连接至热交换媒介物两侧并且具有用于引导气体穿过该热交换媒介物的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由热气重新获得热能并向冷气传递热能的热交换器,具体涉及用于无需混合热气和冷气而传递热能和水分的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建造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建筑物变得多层而且密封,从而阻碍了向室内正常引入新鲜的室外空气,并因此而提高了室内气体的污染程度,从而对居住在这些建筑物内的人群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解决此问题的最佳办法是通过有效的通风设备向室内引入大量的新鲜室外空气。然而,为了适当地保持室内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将产生用于对引入室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保湿、冷却和干燥所带来的附加能量成本。因此,对于进行充分的通风,还存在一些问题。
热交换通风设备为装配有用于由热气向冷气传递热能的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其中,被污染的室内气体排至室外,并且新鲜的室外气体引入室内,同时重新回收热气中包含的热能,然后传递至冷气。由于节省了在通风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加能量成本,所以此热交换通风设备可被有效利用。根据热交换方式的不同,用于现有热交换通风设备中的热交换器分为板型热交换器和旋转型热交换器。
图1示出了现有热交换通风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其装配有板型热交换器。如图1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10e包括箱体11e、板型热交换器20e、四个分隔壁12e、13e、14e和15e、排风机16e和进风机17e。如图1和图2所示,板型热交换器20e为六面体并由多层构成。每一层均具有多个供气体通过的长而窄的通路,并且奇数层内的通路和偶数层内的通路以互相垂直的方向延伸排列。如图1所示,板型热交换器20e位于箱体11e内部的中央。四个分隔壁12e、13e、14e和15e由热交换器20e的四个侧棱延伸,将箱体11e的内部分隔为四个空间。在箱体11e内形成的四个空间的两个位于对角线的空间通过热交换器20e相互连通。排风机16e和进风机17e分别安装在箱体11e内所形成四个空间中的两个相邻空间内。在这种结构中,如果排风机16e和进风机17e工作,将以如下方式实现通风,即,在穿过板型热交换器20e的长而窄的通路时,冷的吸入气流21e从热的排出气流19e吸收热能,并作为热的吸入气流18e引入室内,同时,在穿过热交换器20e的长而窄的通路时,热的排出气流19e向冷的吸入气流21e传递热能,并作为冷的排出气流22e排出室外。板型热交换器20e的温度交换效率是由图2所示的长度L、高度H、通路的剖面形状和尺寸以及通过通路的流速决定的,并且包含于气体中的水分没有被交换。
采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具有大约70%至80%的温度交换效率和大约40%至50%的焓交换效率,并且具有更简单的结构和对于其外形设计更高的自由度,而且相对于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来说具有更简单的设计。因此,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可应用于小型热交换通风设备。然而,由于在热交换过程中,包含于气体内的水分没有被交换,所以引入室内的气体18e是干燥的,并且与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相比,利用该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具有相对低的、作为节能标志的焓交换效率,从而降低了其有效性。此外,如果包含于引入通风设备10e内的室外吸入气流21e和室内排出气流19e内的灰尘沉积在成形于热交换器20e内的长而窄的通路内,温度和焓交换效率的降低和流速的突然下降将成为问题。因此,在使用期间,应该定期清洗热交换器20e。然而,由于很难将沉积在长而窄的通路内的灰尘清洗干净,所以应该经常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更换热交换器。这将使热交换通风设备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图3示出了现有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其装配有旋转型热交换器。如图3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10f包括箱体11f、旋转型热交换器20f、排风机16f和进风机17f。如图3和图4所示,旋转型热交换器20f具有容纳热交换媒介物23f的转轮24f,并且旋转型热交换器20f的内部被第一分隔壁12f和第二分隔壁13f相互交叉分隔为四个区域。转轮24f安装在第一分隔壁12f上,从而使其旋转轴线垂直于第一分隔壁12f,并且该转轮依靠马达25f和动力传输装置26f旋转。箱体11f的内部被两个分隔壁12f和13f分隔为四个空间。排风机16f和进风机17f分别安装在箱体11f内所形成四个空间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两个空间内。如图3和图5所示,当穿过热交换媒介物23f时,热的排出气流19f向热交换媒介物23f的一部分传递热能和水分,并且作为冷的排出气流22f排出室外,同时,热交换媒介物23f中从热的排出气流19f吸收了热能和水分的部分与转轮24f一起旋转并与冷的吸入气流21f相接触。当穿过热交换媒介物23f中从热的排出气流19f吸收了热能和水分的部分时,冷的吸入气流21f由热交换媒介物23f吸收热能和水分,并作为热的吸入气流18f引入室内。利用此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具有大约80%至95%的温度交换效率和大约60%至75%的焓交换效率。由于与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不同,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包含于气体内的水分与热能一起被交换,所以与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相比,引入室内的气体不再那么干燥,并且作为节能标志的焓交换效率相对较高,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进风机17f和排风机16f应位于转轮24f的两侧,所以此通风设备比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大。此外,由于热交换媒介物23f安装在盘形转轮24f上,所以降低了对于其外形设计的自由度。因此,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主要作为大型热交换通风设备。
此外,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的效率由于气体泄露而降低。图5对此进行了说明。如图5所示,由于热和水分是在转轮24f旋转时被传递,所以在转轮24f和两个分隔壁12f、13f之间存在间隙,并且气体通过该间隙泄露。通过第一分隔壁12f和转轮24f之间的间隙所产生的轴向泄露气流27f导致了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并且通过第二分隔壁13f和转轮24f之间的间隙所产生的两股径向泄露气流28f和29f中的室内侧泄露气流28f,作为被污染的排出气流19f的一部分与室内吸入气流18f混合,并再次引入室内。因此,泄露气流28f导致了纯净的吸入气流的减少。因此,在操作中导致附加的生产成本和功率损失的径向泄露气流28f的量被限制在10%以下。因此,尽管其比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具有更好的热交换效率,但此通风设备仅具有有限的应用。
对于用于旋转型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媒介物,已经开发出了更有效、更合理的热交换媒介物以改进热能和水分的交换效率,并减小在气体穿过热交换媒介物时产生的压力损失。第4,497,361号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够自动清洗热交换媒介物的结构,其中通过将由涂有吸湿剂的塑料或金属线制成的网络结构合并为盘子,来保持适当的多孔性。第4,093,435号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蜂巢结构,其中具有特殊的成分、密度和厚度的多层波纹状纸板在轮子内成形,从而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多个平行的通道。
然而,由于包含于气体内的杂质,使此类具有网络结构的和具有蜂巢结构的热交换媒介物容易在使用中被污染,而且对于它们来说,拆卸放置在转轮内的热交换媒介物并清洗和装配该热交换媒介物也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对于小型旋转型热交换器来说,拆卸、清洗和装配被污染的热交换媒介物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就是难以将旋转型热交换器应用于小型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原因。此外,由于第4,093,435号美国专利公开的由波纹状纸板形成的热交换媒介物卷绕在轮子上,所以不可能拆卸和装配热交换媒介物。此外,由于温度的变化将导致热交换媒介物发生长度和形状的改变,所以将缩短热交换器的寿命。
最近,为了弥补具有网络结构或蜂巢结构的热交换媒介物的缺陷,第5,069,272号美国专利公开了由多个相连的、具有小直径的保暖纤维材料构成的随机矩阵媒介物。该随机矩阵媒介物具有主要通过机械方法(如针刺)实现的相互连接,并且可容易地贴在被分为一个或更多区域的轮子上并从该轮子上分离。因此,该随机矩阵媒介物具有方便清洗和外形纤细的优点。然而,在通风操作的过程中,通过针刺相互连接的纤维形式的材料被分离,然后与引入室内的气流混合,并飘浮在引入室内的气流中。此外,在清洗的过程中,纤维形式的材料将被分离并损失。因此,可以看出,将很难保持最初的热交换效率和水分交换效率,并且在长期使用后,随机矩阵媒介物的多孔性将显著降低,从而增大了对气流的阻力。因此,这并不能作为针对上述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出于对通风的新的认识,热交换通风设备,特别是用于办公室或家庭的小型热交换通风设备,被认为是节能的通风装置,考虑到温度交换效率、水分交换效率、焓交换效率、所需能耗、噪音、外形、尺寸、保养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以及安装的便利性等因素对其进行选择和安装。
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表现出了较高的温度交换效率、水分交换效率和焓交换效率,但是其存在大量的气体泄露,并且其外形的自由度较低,这使得通风设备难以变得纤细,并且需要大量额外的动力用于旋转容纳热交换媒介物的轮子。此外,由于热交换媒介物包含于转轮中,所以在使用中很难为了清洗而对热交换媒介物进行拆卸和装配。
利用板型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具有简单的结构,而且该热交换器可方便地拆卸和装配。另外,相对于利用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该通风设备所需能耗小,并且由于其外形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所以其尺度可很容易地变小。然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过了保养的时间,将由于替换昂贵的板型热交换器而产生经济上的负担,并且其经济上的效益将由于极低的温度交换效率、水分交换效率和焓交换效率(特别是很低的水分交换效率)而严重下降。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比旋转型热交换器具有更高的温度交换效率、水分交换效率和焓交换效率,并提供一种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具有比旋转型热交换器小很多的气体泄露,并提供一种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媒介物可方便地在其内拆卸和装配,并且其可被制成小尺度并容易变细,并提供一种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热交换媒介物具有保证在使用中容易保养的结构。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阀部件;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阀部件;以及热交换媒介物,其设置在气流路径上,所述气流路径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之间形成,并且具有使气体能够通过的通路,而且由经过的热气吸收并储存热能,然后向经过的冷气传递储存的热能,其中,当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旋转时,经过所述热交换媒介物的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反复地改变。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分别连接至热交换媒介物两侧,并且具有用于引导经过所述热交换媒介物的所述气体的通道。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可具有设置在其内的分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而且所述第二阀部件可具有设置在其内的分离的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所述第一阀部件可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径向口和第二径向口,从而使所述第一径向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并使所述第二径向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阀部件可具有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上排列的第三径向口和第四径向口,从而使所述第三径向口与所述第三空间连通,并使所述第四径向口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当所述第一阀部件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一径向口和所述第二径向口可交替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在所述第一空间中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一径向口排出所述第一阀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外部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二径向口引入所述第二空间,并且当所述第二阀部件绕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三径向口和所述第四径向口可交替地连接至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在所述第三空间中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三径向口排出所述第二阀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二阀部件外部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四径向口引入所述第四空间。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可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一出口,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可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三空间连通的第二入口和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的第二出口。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的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可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上的所述第一阀部件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的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可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上的所述第二阀部件的两端。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可具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分隔壁,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可具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的第二分隔壁。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可分别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延伸并扭曲。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可按相反的方向扭曲。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可呈柱形,所述柱形的中心轴分别基本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上。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分别环绕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的第一柱形密封和第二柱形密封。所述第一柱形密封可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的开口,并且所述第二柱形密封可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的开口。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环绕所述第一柱形密封和所述第二柱形密封的环形密封。
在该热交换器中,可分离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热交换媒介物,并且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可被形成为使得通过所述各热交换媒介物的气体不相互混合。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通过相互装配至少两个分离的热交换媒介物而构成的热交换部件。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内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可设置多个第一径向口和多个第二径向口,并且在所述第二阀部件内沿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可排列多个第三径向口和多个第四径向口。
在该热交换器中,多个热交换媒介物可彼此相邻排列,从而使所述第一径向口和所述第二径向口与所述第三径向口和所述第四径向口相对应,并且在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所述第二引导装置内可设置多个分离的通道以对应于所述热交换媒介物。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通过相互装配至少两个邻近的热交换媒介物而构成的热交换部件。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媒介物可按相对于所述阀部件之间的所述气流路径的角度排列。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多个径向口可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在一个圆周方向上排列并扭曲。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或所述第二阀部件可进一步包括在轴向上邻近的两个径向口之间形成的中间入口。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阀部件或所述第二阀部件可通过在轴向上相继耦接多个单元阀而设置,并且每个所述单元阀可具有两个位于一个圆周的径向口。
该热交换器可进一步包括容纳所述热交换部件的壳体,并且所述壳体可具有使所述热交换部件能够插入和取出的进口。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部件可为矩形。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部件可具有通过交替堆积具有不同外形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而形成的所述通路。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膜层可具有垂直的凸凹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膜层可以是平坦的。
在该热交换器中,两个相邻的膜层之间的间隙可为0.15mm至0.5mm,并且所述通路的长度可为20mm至80mm。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膜层可为波纹形状,并且所述第二膜层可以是平坦的。
在该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媒介物可通过堆积多个管形成,在每一个所述管内形成有至少一条通路。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通路可具有0.3mm至1.5mm的水力半径和20mm至80mm的长度。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膜层的表面可涂有吸湿剂。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膜层可由塑料、纸和金属中的任一种制成。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媒介物可通过使用具有0.015mm至0.25mm直径的保暖纤维而由非织物形成,所述非织物具有80%至96%孔隙率。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保暖纤维的表面可涂有吸湿剂。
该热交换器可包括用于旋转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的驱动单元。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驱动单元可包括驱动马达以及设置有用于向所述阀部件传递旋转力的两个输出轴的减速装置。
在该热交换器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驱动单元可进一步包括两个用于分别向所述阀部件传送旋转力的动力传送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上述热交换器、排风机和进风机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该热交换通风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热交换器的箱体,其中所述箱体具有入口通道,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入口通道引入所述箱体,并且在所述入口通道内安装过滤器。
有益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可实现本发明的所有目的。具体地说,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其热交换效率高于旋转型热交换器,并且其优点是可方便地变细为类似于板型热交换器。其次,由于其能够在同样的空间内保证热交换媒介物具有最大的剖面面积,所以可最大化热交换器的效率,并且容易实现制作小型热交换通风设备。第三,热交换媒介物可被方便地拆卸和装配,并且被污染的热交换媒介物可反复清洗、使用,从而降低了维护的成本。第四,由于不容易在小型旋转型热交换器中使用的、但可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性能的热交换媒介物可在本发明中使用,所以这将使延伸热交换媒介物的应用领域成为可能。第五,由于能够使气体泄露总量降到最低,从而最大化热交换效率并提高有效的室外吸入气体的量,因此最终促进了热交换器性能的改善。第六,由于不需要制造相对于旋转型热交换器较大的旋转轮,所以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了现有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内设置的板型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了现有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内设置的旋转型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5为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工作状态的平面图;
图6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主要部分的各个工作状态;
图10为图6所示热交换媒介物的放大图;
图11为示出了图10所示热交换媒介物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3为示出了图12所示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4为示出了图13所示热交换器内设置的第一气体分配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5(a)至图15(c)为示出了三类单元阀的透视图,该三类单元阀用于设置在图14所示热交换器内的阀部件;
图16为示出了图12所示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并示出了其工作状态;
图1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8为示出了图17所示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9为示出了设置在图18所示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装配有图17所示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的透视图,其上盖敞开以示出内部结构;
图21为示出了图20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图6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主要部分的各工作阶段。如图6所示,热交换器20包括热交换部件33、第一隔板36、第二隔板37、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分别绕彼此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100和第二旋转轴线110旋转。热交换部件33设置于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之间。第一隔板36和第二隔板37分别设置于邻近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处,并且热交换部件33处于各隔板之间。为了便于说明,引入x-y-z笛卡尔坐标系。将第一旋转轴线100和第二旋转轴线110延伸的方向设置为x轴,将垂直于x轴的、第二阀部件60与热交换部件33和第一阀部件50排列的方向设置为y轴,并且将剩下的垂直于x轴和y轴的方向设置为z轴。
热交换部件33呈矩形板形状并且被排列为与y轴基本正交。热交换部件33包括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被在热交换媒介物34和35之间形成的边界部分331分隔开,并沿z轴排列。由热交换部件33分隔开的两个空间通过热交换媒介物34和35彼此连通。热交换媒介物34和35的结构由图10(a)和图10(b)详细示出。
如图10所示,该热交换媒介物通过一个接一个地交替堆积多个第一膜层90和第二膜层91而形成,第一膜层90和第二膜层91由塑料、纸或金属等制成。第一膜层90包括多个第一突起901和第二突起902,第一突起901和第二突起902向相反的方向突出从而形成凹凸部分。第二膜层91是平坦的。因为该两种如此成形的膜层90和91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交替堆积,所以多个间隙被限定在膜层90和91之间,从而作为气体可通过其流动的通道。为了使气体通过各间隙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降到最小,也为了保持适当的热交换效率(即80%至98%的温度交换效率),在膜层间限定的各间隙具有0.15mm至0.5mm的间隙高度和20mm至80mm的在气体移动方向上测量的间隙长度。构成热交换媒介物的膜层90和91以如下方式成形,即,其仅在末端彼此固定。因此,即使污染物在各间隙内堆积,只要从热交换器上卸下热交换媒介物,即很容易将污染物除去。此外,如果必要的话,可在膜层的表面涂上吸湿剂,从而提高水分交换效率。
图11示出了热交换媒介物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为了形成气体可通过的通道,热交换媒介物通过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交替堆积第一z字形波纹状膜层92和第二平坦膜层93而成形。为了保持通道的剖面形状,第一膜层92和第二膜层93彼此固定。每一个通道均具有0.3mm至1.5mm的水力半径和20mm至80mm的长度,从而使气体通过各通道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降到最小,同时保持适当的热交换效率,即80%至98%的温度交换效率。此外,如果必要的话,可在膜层的表面涂上吸湿剂,从而提高水分交换效率。
除了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热交换媒介物,通过使用具有0.015mm至0.25mm直径的保暖纤维,具有80%至96%孔隙率的非织物热交换媒介物可保持80%至98%的温度交换效率,因此,其也可作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媒介物。虽然当被污染时,非织物热交换媒介物难以清洗,但因为其制造成本较低,所以其可作为热交换媒介物有效地使用一次或两次。
此外,也可使用由多个管一个接一个地堆积而形成的热交换媒介物。此时,该管可成形为其内包含多个通道,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
然而,用于本发明的热交换媒介物并不限于图10和图11所示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热交换媒介物。
如图6所示,第一隔板36和第二隔板37被排列为使热交换部件33处于它们之间的状态。隔板由在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之间的边界部分331延伸,从而使通过热交换部件33的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的气体不会与通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气体混合。尽管图6所示的两个隔板36和37与两个阀部件50和60以及热交换部件33是分隔开的,但两个隔板36和37实质上与两个阀部件50和60以及热交换部件33相接触。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分别排列在热交换部件33以及第一隔板36和第二隔板37的两侧。设置于第一隔板36附近的两个阀部件50和60中的一个是第一阀部件50,设置于第二隔板37附近的两个阀部件50和60中的另一个是第二阀部件60。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呈柱形,并且绕彼此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100和第二旋转轴线110按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柱形阀部件50和第二柱形阀部件60的中心轴线分别为第一旋转轴线100和第二旋转轴线110。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阀部件50是中空的,并且包括第一端壁52、第二端壁54以及连接两个端壁52和54并限定了周围表面的侧壁56。在第一阀部件50内设置有沿第一旋转轴线100延伸的轮毂51和沿第一旋转轴线100以螺旋形扭曲90度的分隔叶片53。旋转轴(没有示出)装配在轮毂51内并与轮毂51相连接,从而向轮毂51施加旋转力。阀部件5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叶片53分为第一空间55和第二空间57。与第一空间55相通的第一半圆轴向入口521形成在第一端壁52内,并且与第二空间57相通的第一半圆轴向出口541形成在第二端壁54内。与第一空间55相通的第一径向口561和与第二空间57相通的第二径向口562形成在侧壁56内。第一径向口561和第二径向口562以180度的角度间隔排列。关于此,当第一阀部件50绕第一旋转轴线100旋转时,气体通过第一轴向入口521引入第一空间55,然后通过第一径向口561排出,并且气体还通过第二径向口562引入第二空间57,然后通过第一轴向出口541排出。因为除了分隔叶片63以与第一阀部件50的分隔叶片53相反的方向扭曲外,第二阀部件60与第一阀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此处省略其详细描述。当第二阀部件60绕第二旋转轴线110旋转时,气体通过第二轴向入口621引入第三空间65,然后通过第三径向口661排出,并且气体还通过第四径向口662引入第四空间67(如图9所示),然后通过第二轴向出口641(如图9所示)排出。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图6至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尽管在图6至图9中没有示出,但热交换器20可包括用于保持在两个阀部件50和60以及热交换部件33之间形成的气流的导向装置,这可通过后面将描述的图12至图14充分地理解。
以下将结合图6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操作。下面假设第一阀部件50所处的区域为室内,第二阀部件60所处的区域为室外。此外,假设室内气体比室外气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和绝对湿度。首先,如图6所示,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径向口561和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径向口662面向热交换部件33的两侧。同时,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分别按相反的方向、以相同的速度同步旋转。室内的热排出气流通过第一轴向入口521引入第一阀部件50内的第一空间55,然后通过第一径向口561排至热交换部件33。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径向口561排出的气体被第一隔板36分为两股气流,其分别通过热交换部件33的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同时,通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热排出气流分别向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传递热能和水分,并且变为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径向口662引入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空间67的冷排出气流。然后,该冷排出气流通过第二轴向出口641排至室外。在此状态下,如果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进一步按相反的方向旋转90度,则热交换器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
如图7所示,通过第一隔板36和第二隔板37,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与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以及第二阀部件60的第三径向口661连通,并且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与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径向口561以及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径向口662连通。经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的气流与图6所示的情况相反。也就是说,室内的冷吸入气流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轴向入口621引入第二阀部件60内的第三空间65,并且经由第三径向口661通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同时,气体吸收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内的热能和水分,然后变为热吸入气流。经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的热吸入气流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引入第一阀部件50内的第二空间57,然后通过第一轴向出口541排至室内。经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气流与图6所示的情况类似。也就是说,室内的热排出气流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轴向入口521引入第一阀部件50内的第一空间55,并且经由第一径向口561通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同时,热排出气流向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传递热能和水分,然后变为冷排出气流。经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该冷排出气流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径向口662引入第二阀部件60内的第四空间67(如图9所示),然后通过第二轴向出口641(如图9所示)排至室外。在此状态下,如果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分别进一步按相反的方向旋转90度,则热交换器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
如图8所示,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和第二阀部件60的第三径向口661分别面向热交换部件33的两侧。室内的冷吸入气流通过第二轴向入口621引入第二阀部件60内的第三空间65,然后通过第三径向口661排至热交换部件33。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三径向口661排出的冷吸入气流被第二隔板37分为两股气流,其分别通过热交换部件33的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同时,通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冷吸入气流吸收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内的热能和水分,然后变为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引入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空间57的热吸入气流。引入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空间57的该热吸入气流通过第一轴向出口541排至室外。也就是说,气流与图6所示的情况相反。在此状态下,如果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分别进一步按相反的方向旋转90度,则热交换器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
如图9所示,通过第一隔板36和第二隔板37,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与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径向口561以及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径向口662连通,并且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与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以及第二阀部件60的第一径向口661连通。经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和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气流与图7所示的情况相反。也就是说,室内的热排出气流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轴向入口521引入第一阀部件50内的第一空间55,然后经由第一径向口561通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同时,引入第一空间55的该气体向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传递热能和水分,然后变为冷排出气流。经过第一热交换媒介物34的该冷排出气流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四径向口662引入第二阀部件60内的第四空间67,然后通过第二轴向出口641排至室外。此外,室内的冷吸入气流通过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轴向引入空间621引入第二阀部件60内的第三空间65,然后经由第三径向口661通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同时,引入第三空间65的冷吸入气流吸收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内的热能和水分,然后变为热吸入气流。经过第二热交换媒介物35的该热吸入气流通过第一阀部件50的第二径向口562引入第一阀部件50内的第二空间57(如图7所示),然后通过第一轴向出口541(如图7所示)排至室外。
当图6至图9所示的过程不断重复时,在第一阀部件50所处区域的室内气体是通风的,并且将热能和水分传递至被引入的室外气体。如图6至图9所示,尽管两个热交换媒介物是不可活动的,但由于两个阀部件50和60以相反的方向同步旋转,所以通过热交换媒介物34和35的气体吸收和排放是交替变化的。因此,可作为旋转类型的热交换器而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热交换。然而,其缺陷是流速会发生突然的变化,这依赖于阀部件50和60的旋转位置。因此,需要用于弥补上述缺陷的结构,即用于控制均匀的流速而不受阀部件旋转位置的影响的结构。包括这种结构的热交换器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描述。
图12至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如图12和图13所示,热交换器20a包括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热交换部件33a、41a、42a和43a的热交换单元40a;具有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a;以及具有第二阀部件60a的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a。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a和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a排列在热交换单元40a相对的侧面,并使热交换单元40a处于气体分配单元70a和80a之间。以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同样的方法引入x-y-z笛卡尔坐标系。热交换单元40a包括第一热交换部件33a、第二热交换部件41a、第三热交换部件42a、第四热交换部件43a以及壳体46a。由于第一热交换部件33a、第二热交换部件41a、第三热交换部件42a和第四热交换部件43a以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热交换部件33(如图6所示)同样的方式形成,所以此处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壳体46a包括沿x轴顺序排列的第一容纳室461a、第二容纳室462a、第三容纳室463a和第四容纳室464a。第一热交换部件33a可牢固地安装在设置有入口4611a的第一容纳室461a内,第一热交换部件33a可通过入口4611a在第一容纳室461a的z轴方向上的末端安装和拆卸。侧口4612a、4613a、4614a和4615a被限定在第一容纳室461a相对的侧面上(分别处在面向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a和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a的侧面),从而使所容纳的第一热交换部件33a的两个热交换媒介物34a和35a可暴露。由于第二容纳室462a、第三容纳室463a和第四容纳室464a以与第一容纳室461a相同的方式形成,所以此处将省略其详细描述。第二热交换部件41a、第三热交换部件42a和第四热交换部件43a分别安装在第二容纳室462a、第三容纳室463a和第四容纳室464a内。热交换单元40a的此结构使热交换部件33a、41a、42a和43a可容易地替换。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a包括第一阀部件50a、引导部件72a、第一柱形密封74a、第二柱形密封75a、六个环形密封76a以及第一覆盖物77a和第二覆盖物78a。如图14所示,第一阀部件50a呈柱形,其沿第一旋转轴线100a延伸,并且包括沿第一旋转轴线100a连续形成并连接的第一单元阀52a、第二单元阀53a、第三单元阀54a和第四单元阀55a。第一单元阀52a在图15(a)中示出。如图15(a)所示,第一单元阀52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将第二壁54从图6所示的第一阀部件50中除去。第二单元阀53a和第三单元阀54a在图15(b)中示出。如图15(b)所示,第二单元阀53a和第三单元阀54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将端壁52和54从图6所示的第一阀部件50中除去。第四单元阀55a在图15(c)中示出。第四单元阀55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将第一端壁52从图6所示的第一阀部件50中除去。四个单元阀52a、53a、54a和55a相互连接,以使各分隔叶片51a连续延伸,从而形成第一阀部件50a。如图14所示,第一阀部件50a的内部被分隔叶片51a分为与第一单元阀52a的第一轴向入口521a连通的第一空间56a,以及与第四单元阀55a的第一轴向出口551a连通的第二空间57a。第一阀部件50a形成有在侧壁上第二单元阀53a和第三单元阀54a相互连接处与第一空间56a连通的中间开口58a。如图16所示,第一阀部件50a和第二阀部件60a使得通过第一轴向入口521a和第二轴向入口621a引入的气体径向流动,并因此而分布至热交换部件33a、41a、42a和43a(如图13所示),然后分别通过第一轴向出口551a和第二轴向出口651a排出。
如图13和14所示,引导部件72a包括分别与热交换单元40a的热交换媒介物34a、35a、411a、412a、421a、422a、431a和432a连通的八个引导通道721a、722a、723a、724a、725a、726a、727a和728a。分别与第一热交换部件33a的两个热交换媒介物34a和35a连通的第一上引导通道721a和第一下引导通道722a与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一单元阀52a的外圆周面相连。因此,当第一阀部件50a旋转时,形成在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一单元阀52a内的第一径向口522a和第二径向口523a可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一上引导通道721a或第一下引导通道722a连通。分别与第二热交换部件41a的两个热交换媒介物411a和412a连通的第二上引导通道723a和第二下引导通道724a与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二单元阀53a的外圆周面相连。因此,当第一阀部件50a旋转时,形成在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二单元阀53a内的第一径向口531a和第二径向口532a可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二上引导通道723a或第二下引导通道724a连通。分别与第三热交换部件42a的两个热交换媒介物421a和422a连通的第三上引导通道725a和第三下引导通道726a与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三单元阀54a的外圆周面相连。因此,当第一阀部件50a旋转时,形成在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三单元阀54a内的第一径向口541a和第二径向口542a可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三上引导通道725a或第三下引导通道726a连通。分别与第四热交换部件43a的两个热交换媒介物431a和432a连通的第四上引导通道727a和第四下引导通道728a与第一阀部件50a的第四单元阀55a的外圆周面相连。因此,当第一阀部件50a旋转时,形成在第一阀部件50a的第四单元阀55a内的第一径向口552a和第二径向口553a可与引导部件72a的第四上引导通道727a或第四下引导通道728a连通。
如图14所示,第一柱形密封74a环绕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一单元阀52a和第二单元阀53a的外表面,并且第二柱形密封75a环绕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三单元阀54a和第四单元阀55a的外表面。第一柱形密封74a形成有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一上引导通道721a和第一下引导通道722a连通的第一开口741a,并形成有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二上引导通道723a和第二下引导通道724a连通的第二开口742a。第二柱形密封75a形成有与引导部件72a的第三上引导通道725a和第三下引导通道726a连通的第三开口751a,并形成有与引导部件72a的第四上引导通道727a和第四下引导通道728a连通的第二开口752a。第一阀部件50a的中间开口58a通过在第一柱形密封74a和第二柱形密封75a之间限定的间隙而暴露。六个环形密封76a被安装为环绕两个柱形密封74a和75a的外表面。为了使在固定的第一柱形密封74a、第二柱形密封75a和旋转的第一阀部件50a之间的间隙最小,并为了减小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将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涂在或粘在柱形密封74a和75a的内表面或第一阀部件50a的外表面。
第一覆盖物77a和第二覆盖物78a连接至引导部件72a以环绕环状密封76a。第一覆盖物77a和第二覆盖物78a保护第一阀部件50a,并防止在两个柱形密封74a、75a和第一阀部件50a之间限定的间隙内产生少量气体的泄漏。
如图12、图13和图16所示,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a包括第二阀部件60a,第二阀部件60a具有与第一阀部件50a相同的结构,除了在阀部件60a中形成的分隔叶片61a以与第一阀部件50a的分隔叶片51a相反的方向扭曲。此外,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a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a关于热交换单元40a对称。
下面将结合图1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热交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如图16所示,第一阀部件50a和第二阀部件60a以相反的方向同步旋转。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第一热交换上媒介物34a、第一热交换下媒介物35a、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一单元阀52a和第二阀部件60a的第一单元阀62a以与图8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操作。此外,第二热交换上媒介物411a、第二热交换下媒介物412a、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二单元阀53a和第二阀部件60a的第二单元阀63a以与图7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操作。此外,第三热交换上媒介物421a、第三热交换下媒介物422a、第一阀部件50a的第三单元阀54a和第二阀部件60a的第三单元阀64a以与图6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操作。此外,第四热交换上媒介物431a、第四热交换下媒介物432a、第一阀部件50a的第四单元阀55a和第二阀部件60a的第四单元阀65a以与图9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操作。此外,如果两个阀部件50a和60a在这种状态下继续以相反的方向同步旋转,则气体流入或流出每个热交换媒介物的方向是交替变化的,从而可保证均匀的流速,而不受两个阀部件50a和60a旋转位置的影响。
为了提高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20a的效率或流速,应该增加热交换媒介物总的表面面积。然而,由于与传统的旋转类型的热交换器不同,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20a可通过适当地选择热交换媒介物的高度和长度而成形,所以可增加对于其外形设计的自由程度。此外,由于热交换媒介物的外剖面是矩形的,所以与具有圆形剖面的传统旋转类型的热交换器相比,可将热交换媒介物制成多种形状。
图17至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增大了热交换媒介物的总面积。如图17和图18所示,热交换器20b包括热交换模块21b、第一旋转轴支撑部件91b、第二旋转轴支撑部件92b和驱动单元95b。如图18和图19所示,多个呈矩形板形状并在其内包括热交换媒介物的热交换部件33b、41b、42b和43b排列成z字形图案,从而增加热交换媒介物的总有效表面面积。具有安装在其内的多个热交换媒介物的热交换单元40b包括第一壳体46b、第二壳体47b和用于密封两个壳体46b和47b之间的界面的板形密封48b。由于热交换模块21b的其他结构与图12和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20a中的基本相同,所以此处将其详细描述省略。在增大热交换媒介物的面积以提高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20a的流速和效率的情况下,由于高度的限制,会过度地增大热交换器20a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图18和图19所示的热交换器20b可作为非常有效的选择。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旋转轴支撑部件91b和第二旋转轴支撑部件92b安装在第一阀部件50b和第二阀部件60b的末端,从而轴承支撑第一阀部件50b和第二阀部件60b的旋转轴。驱动单元95b安装在第二旋转轴支撑部件92b的侧面,并包括驱动马达951b、减速装置952b以及作为动力传送单元的第一齿轮953b和第二齿轮954b。减速装置952b包括一个用于驱动马达951b的输入杆(没有示出)和两个输出杆9521b和9522b。第一齿轮953b和第二齿轮954b分别与减速装置952b的输出杆9521b和9522b啮合。第一齿轮953b和第二齿轮954b分别与第一阀部件50b的旋转轴和第二阀部件60b的旋转轴啮合。驱动单元95b使第一阀部件50b和第二阀部件60b按相反的方向同步旋转。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热交换器的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图12和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基本相同,所以此处将其详细描述省略。
图20和图21为利用了图17所示出的热交换器20b的热交换通风设备10b的透视图和分解透视图。如图20和图21所示,热交换通风设备10b包括箱体11b、热交换器20b、第一分隔壁97b、第二分隔壁98b、第三分隔壁99b以及第一鼓风机15b和第二鼓风机16b。箱体11b呈矩形,并在其四个角落附近设置有在相对的侧壁上成形的第一通道115b、第二通道116b、第三通道117b和第四通道118b。箱体11b可通过四个通道115b、116b、117b和118b与外界连通。在四个通道115b、116b、117b和118b中,用于向箱体11b引入气体的两个通道115b和117b装配有用于过滤杂质的过滤器150b。热交换器20b以如下方式放置在箱体11b内,即,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b可朝向第一通道115b和第二通道116b放置,并且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b朝向第三通道117b和第四通道118b放置。箱体11b的内部被热交换单元40b和第一分隔壁97b分为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b所处的空间和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b所处的空间。在箱体11b内,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b所处的空间被第二分隔壁98b分为与第一通道115b连通并使气体引入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b的第一空间111b,以及与第二通道116b连通并使气体由第一气体分配单元70b排出的第二空间112b。此外,在箱体11b内,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b所处的空间被第三分隔壁99b分为与第三通道117b连通并使气体引入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b的第三空间113b,以及与第四通道114b连通并使气体由第二气体分配单元80b排出的第四空间114b。第一鼓风机15b安装在第二空间112b内,并且第二鼓风机16b安装在第四空间114b内。
以下将结合图20详细描述热交换通风设备10b的通风操作。下面,假设箱体11b的第一通道115b和第二通道116b所处的侧面为室内,并且箱体11b的第三通道117b和第四通道118b所处的侧面为室外。此外,假设室内气体比室外气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和绝对湿度。当热交换器20b和第一鼓风机15b以及第二鼓风机16b工作时,室内气体通过箱体11b的第一通道115b流入箱体11b,经过热交换器20b,然后通过箱体11b的第四通道118b排至室外。同时,将排至室外的室内气体的热能和水分传递至安装在热交换器20b内的热交换媒介物(没有示出)。此外,室外气体通过箱体11b的第三通道117b流入箱体11b,经过热交换器20b,然后通过箱体11b的第二通道116b引入室内。同时,引入室内的室外气体吸收储存在热交换器20b的热交换媒介物(没有示出)内的热能和水分。以这样的方式,可使房间通风,并且可使热能和水分在吸入气体和排出气体之间传递。
虽然已结合各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这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变化或修改。因此,应根据权利要求来确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0)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阀部件,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
第二阀部件,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以及
热交换媒介物,设置在气流路径上,所述气流路径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之间形成,并且具有使气体能够通过的通路,所述热交换媒介物从经过的热气吸收并储存热能,并向经过的冷气传递储存的热能,
其中,当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旋转时,经过所述热交换媒介物的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反复地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分别连接至所述热交换媒介物两侧,并且具有用于引导经过所述热交换媒介物的所述气体的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具有设置在其内的分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而且所述第二阀部件具有设置在其内的分离的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
所述第一阀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径向口和第二径向口,从而使所述第一径向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并使所述第二径向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所述第二阀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上排列的第三径向口和第四径向口,从而使所述第三径向口与所述第三空间连通,并使所述第四径向口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
当所述第一阀部件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一径向口和所述第二径向口交替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在所述第一空间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径向口排出所述第一阀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径向口引入所述第二空间,并且
当所述第二阀部件绕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三径向口和所述第四径向口交替地连接至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在所述第三空间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径向口排出所述第二阀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二阀部件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第四径向口引入所述第四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一出口,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三空间连通的第二入口和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的第二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的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上的所述第一阀部件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的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上的所述第二阀部件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具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分隔壁,并且所述第二阀部件具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的第二分隔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分别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延伸并扭曲。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以相反的方向扭曲。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呈柱形,所述柱形的中心轴分别基本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分别环绕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的第一柱形密封和第二柱形密封,所述第一柱形密封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的开口,所述第二柱形密封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的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多个环绕所述第一柱形密封和所述第二柱形密封的环形密封。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分离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热交换媒介物,并且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通道被形成为使得通过所述各热交换媒介物的气体不相互混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通过相互装配至少两个分离的热交换媒介物而构成的热交换部件。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所述第一阀部件内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设置多个第一径向口和多个第二径向口,并且在所述第二阀部件内沿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排列多个第三径向口和多个第四径向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多个热交换媒介物彼此相邻排列,从而使所述第一径向口和所述第二径向口与所述第三径向口和所述第四径向口相对应,并且在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所述第二引导装置内设置多个分离的通道以对应于所述热交换媒介物。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通过相互装配至少两个邻近的热交换媒介物而构成的热交换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媒介物以相对于所述阀部件之间的所述气流路径的角度排列。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多个径向口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在一个圆周方向上排列并扭曲。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或所述第二阀部件进一步包括在轴向上邻近的两个径向口之间形成的中间入口。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或所述第二阀部件通过在轴向上相继耦接多个单元阀而设置,每个所述单元阀具有两个位于一个圆周的径向口。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容纳所述热交换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使所述热交换部件能够插入和取出的进口。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部件为矩形。
23.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部件具有通过交替堆积具有不同外形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而形成的所述通路。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膜层具有垂直的凸-凹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膜层是平坦的。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两个相邻的膜层之间的间隙为0.15mm至0.5mm,并且所述通路的长度为20mm至80mm。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膜层为波纹形状,并且所述第二膜层是平坦的。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通路具有0.3mm至1.5mm的水力半径和20mm至80mm的长度。
28.如权利要求24至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膜层的表面涂有吸湿剂。
29.如权利要求24至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膜层由塑料、纸和金属中的任一种制成。
3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媒介物通过使用具有0.015mm至0.25mm直径的保暖纤维、而由非织物形成,所述非织物具有80%至96%孔隙率。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保暖纤维的表面涂有吸湿剂。
32.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媒介物通过堆积多个管形成,在每一个所述管内形成有至少一条通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通路具有0.3mm至1.5mm的水力半径和20mm至80mm的长度。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管的表面涂有吸湿剂。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管由塑料、纸和金属中的任一种制成。
3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进一步包括用于旋转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的驱动单元。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马达以及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设置有用于向所述阀部件传递旋转力的两个输出轴。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驱动单元进一步包括两个用于分别向所述阀部件传送旋转力的动力传送单元。
39.一种热交换通风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排风机;以及
进风机。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热交换通风设备,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热交换器的箱体,其中所述箱体具有入口通道,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入口通道引入所述箱体,并且在所述入口通道内安装过滤器。
CNA2005800463445A 2005-01-10 2005-11-01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Pending CN1011159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02115A KR100620502B1 (ko) 2005-01-10 2005-01-10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열교환 환기장치
KR1020050002115 2005-0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5959A true CN101115959A (zh) 2008-01-30

Family

ID=36647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463445A Pending CN101115959A (zh) 2005-01-10 2005-11-01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41586B2 (zh)
JP (1) JP4642864B2 (zh)
KR (1) KR100620502B1 (zh)
CN (1) CN101115959A (zh)
WO (1) WO2006073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10140802A (ru) 2008-03-06 2012-04-20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Nl) Способ анализа сосудистой системы
CN101625143B (zh) * 2008-07-07 2011-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功能换气扇
JP4772099B2 (ja) * 2008-10-24 2011-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加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ならびに空気漏洩防止構造
US8544528B2 (en) * 2009-07-10 2013-10-01 Keihi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partitioning members for use in a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DE202009010548U1 (de) * 2009-08-04 2009-12-17 Blum, Theodor Wärmetauscher mit Luftstromlenkungselementen
EP2686590B1 (en) * 2011-02-15 2020-04-01 Origin Medical Devices Inc. Medical ventilator system with variable orifice rotary valve for controlling gas flow
KR101036193B1 (ko) * 2011-03-17 2011-05-23 서번산업엔지니어링주식회사 배기열 회수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
US9404668B2 (en) * 2011-10-06 2016-08-02 Lennox Industries Inc.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enthalpy wheel failure modes
US9175872B2 (en) 2011-10-06 2015-11-03 Lennox Industries Inc. ERV global pressure demand control ventilation mode
US9671122B2 (en) 2011-12-14 2017-06-06 Lennox Industries Inc. Controller employing feedback data for a multi-strike method of operating an HVAC system and monitoring components thereof and an HVAC system employing the controller
US10041743B2 (en) * 2013-01-07 2018-08-07 Carrier Corporatio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US9068501B2 (en) 2013-02-01 2015-06-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ranch communication valve for a twin scroll turbocharger
EP3418089B1 (en) * 2013-03-13 2020-02-12 Bergstrom,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tilizing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for fresh air supply and climate control
WO2015065495A1 (en) 2013-11-04 2015-05-07 Bergstrom, Inc. Low prof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6233081A (zh) * 2014-04-21 2016-12-14 联合工艺公司 主动再生加热和冷却
EP3165845B1 (en) * 2014-07-04 2018-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device
RU2563753C1 (ru) * 2014-07-10 2015-09-20 Эдуард Артурович Саиджанов Способ охлаждения воздуха в помещениях с повышенной и пониженной влажностью воздуха
US9783024B2 (en) 2015-03-09 2017-10-10 Bergstr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ly managing climate control systems of a fleet of vehicles
US9777941B2 (en) 2015-04-21 2017-10-03 Metal Logix Design And Fabrication Inc.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and rotary damper assembly
US9874384B2 (en) 2016-01-13 2018-01-23 Bergstrom,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superheating, sub-cooling and refrigerant charge level control
US10589598B2 (en) 2016-03-09 2020-03-17 Bergstrom, Inc. Integrated condenser and compressor system
CN106032953A (zh) * 2016-04-28 2016-10-19 天津泓盛伟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制冷器
US10081226B2 (en) 2016-08-22 2018-09-25 Bergstrom Inc. Parallel compressors climate system
US10562372B2 (en) 2016-09-02 2020-02-18 Bergstro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arting-up a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10675948B2 (en) 2016-09-29 2020-06-09 Bergstro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HVAC system
US10724772B2 (en) 2016-09-30 2020-07-28 Bergstrom, Inc. Refrigerant liquid-gas separator having an integrated check valve
US10369863B2 (en) 2016-09-30 2019-08-06 Bergstrom, Inc. Refrigerant liquid-gas separator with electronics cooling
US11448441B2 (en) 2017-07-27 2022-09-20 Bergstrom, Inc. Refrigerant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onics
US11420496B2 (en) 2018-04-02 2022-08-23 Bergstrom, Inc. Integrated vehicular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and heating water
KR102020961B1 (ko) 2018-10-08 2019-09-11 삼익기전 주식회사 향상된 밀폐성능과 방열효율이 확보된 전자기기 방열장치용 열교환 조립체
KR102146315B1 (ko) 2019-04-01 2020-08-21 셀파씨엔씨(주) 회전식 전열교환 환기장치
EP3754263B1 (en) * 2019-04-09 2023-09-06 Tempeff Inc. Energy exchange apparatus for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WO2023230493A2 (en) * 2022-05-27 2023-11-30 Broan-Nutone Llc Energy-recovery ventilator and mounting system therefo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11217A (en) * 1963-07-12 1965-10-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Fluid reversing valve structure
US4093435A (en) * 1973-11-23 1978-06-06 Wing Industries Inc. Total heat energy exchangers
JPS565867U (zh) * 1979-06-25 1981-01-19
US4497361A (en) * 1981-06-15 1985-02-05 Hajicek David J Regenerative heat and humidity exchanging apparatus
NO154708C (no) * 1984-06-28 1986-12-03 Paul Tengesdal Ventilasjonsapparat med varmegjenvinning.
JPS6118451U (ja) * 1984-07-10 1986-02-03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US4952283A (en) * 1988-02-05 1990-08-28 Besik Ferdinand K Apparatus for ventilation, recovery of heat, de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of air
US5069272A (en) * 1989-08-17 1991-12-03 Stirling Technology, Inc. Air to air recouperator
US5230719A (en) * 1990-05-15 1993-07-27 Erling Berner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KR100215576B1 (ko) * 1992-07-22 1999-08-16 료이찌 다나까 유로 변환 장치와 그것을 이용한 축열형 교차연소 버너시스템 및 축열형 열교환 시스템
JP3543485B2 (ja) * 1996-05-21 2004-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H09318127A (ja) * 1996-05-24 1997-12-12 Ebara Corp 空調システム
US5983986A (en) * 1996-09-04 1999-11-16 Macintyre; Kenneth Reid Regenerative bed heat exchanger and valve therefor
JPH1123042A (ja) * 1997-07-04 1999-01-26 Aqueous Res:Kk 複合換気ユニット
US6257317B1 (en) * 1997-07-11 2001-07-10 Elastek Integrated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hepa filter
JP2000257907A (ja) * 1999-03-08 2000-09-22 Ebara Corp 除湿装置
JP2001248860A (ja) * 2000-03-06 2001-09-14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湿度調節装置用ロータ
FI114942B (fi) * 2000-04-19 2005-01-31 Mg Innovations Corp Ilmastointilaite
JP2003205215A (ja) * 2002-01-15 2003-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吸着除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JP2004223366A (ja) * 2003-01-21 2004-08-12 Panahome Corp 球状吸放湿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吸放湿ボールおよび吸放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073232A1 (en) 2006-07-13
JP2008527296A (ja) 2008-07-24
JP4642864B2 (ja) 2011-03-02
KR20060081602A (ko) 2006-07-13
US7441586B2 (en) 2008-10-28
KR100620502B1 (ko) 2006-09-13
US20080017347A1 (en) 2008-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5959A (zh)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风设备
EP0413184B1 (en) Air to air recouperator
US5238052A (en) Air to air recouperator
CN101413706B (zh) 一种净化节能换气的方法和换气机
CN101929812B (zh) 空心叶片逆程换热风机
Mohammed et al.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for buildings: A comprehensive patents review
CN100374791C (zh) 通风设备的热交换系统
JP2008506919A (ja) ロータリー式熱回収換気装置
US7063128B2 (en) Drum type heat exchanger
CN111981660A (zh) 一种纯逆流显热交换器
CN211551962U (zh) 一种组合式净化节能换气机
WO2022252670A1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
CN203231512U (zh) 一种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全热换热芯体
CN111981661A (zh) 一种纯逆流壁挂式显热交换新风机
CN100425934C (zh) 转轮式全热交换装置
KR200327441Y1 (ko) 드럼형 열교환기
CN112815446A (zh) 一种组合式净化节能换气机
KR100554975B1 (ko) 축류형 열교환기용 열교환휠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열교환기
KR100646494B1 (ko) 대향류 전열 교환 환기 장치
CN2266710Y (zh) 旋转式节能通风器
CN2797955Y (zh) 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
KR20060000859A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KR100305431B1 (ko) 회전 원통 열교환 매체를 이용한 환기장치
CN2256516Y (zh) 轴流式空气交换机
EP2116782A2 (en) Dehumidifi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