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249A -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7249A
CN101047249A CNA200710089093XA CN200710089093A CN101047249A CN 101047249 A CN101047249 A CN 101047249A CN A200710089093X A CNA200710089093X A CN A200710089093XA CN 200710089093 A CN200710089093 A CN 200710089093A CN 101047249 A CN101047249 A CN 101047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fuel container
generation modu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econdary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90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6615C (zh
Inventor
美藤仁保
椛泽康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7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7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66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661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411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simultaneous supply or evacuation of electrolyte; Humidifying or dehumidifying
    • H01M8/0415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simultaneous supply or evacuation of electrolyte; Humidifying or dehumidifying with product water removal
    • H01M8/04164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simultaneous supply or evacuation of electrolyte; Humidifying or dehumidifying with product water removal by condensers, gas-liquid separators or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发电模块,包括: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由所述发电器的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Description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尤其涉及通过从多个燃料容器供给燃料而发电的发电模块、具备该发电模块的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手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电子笔记本等小型电子设备在惊人的进步、发展中。作为电子设备的电源,采用碱性干电池、锰干电池等所谓的一次电池或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所谓的二次电池。现今,为了替代一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针对能够实现高能量利用效率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逐渐盛行。
燃料电池是通过使燃料和大气中的氧产生电化学反应而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电池,由于利用了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电化学反应,所以在该反应下生成副生成物并被排出。这种副生成物多半是水,除此之外有时还生成二氧化碳,另外,未反应的氢和空气等被排出。这种排出物有时回收到搭载于燃料电池系统(发电系统)的燃料盒内。
在现有的燃料电池系统中,多数情况下燃料盒为一个,另外,即使是搭载有多个燃料盒的结构,或者是另外设有水回收用的盒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04-192171号公报),不进行排气切换而直接排出到多个燃料盒中。
在如上所述,向多个燃料盒排气的情况下,燃料不被取入而残留的一侧的燃料盒侧压力显著上升,由此燃料盒有可能受到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实现,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安全地将副生成物回收到燃料容器内的发电模块、具备发电模块的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式,提供一种发电模块,其包括:
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
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由所述发电器的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第二形式,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发电模块和基于在所述发电模块发出的电能而动作的电子设备,所述发电模块包括:
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
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由所述发电器的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第三形式,提供一种发电模块,其包括:
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在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内的压力值处于规定压力以上、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压力损失同程度的情况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同时取入燃料;
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
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所述发电器的发电所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同时排出。
根据本发明第四形式,提供一种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
将由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附图说明
本发明通过以下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即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然而,这些仅用于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此:
图1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燃料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A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燃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2B是沿图2A的剖面线II-II剖开时的向视剖视图;
图3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表示发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4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表示第一或第二燃料泵的工作以及第三阀的切换动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5A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5B是从下侧观察图5A时的仰视图;
图5C是从后面侧观察图5B时的后视图;
图6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燃料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A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燃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7B是沿图7A的剖面线VII-VII剖开时的向视剖视图;
图8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发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9A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9B是从右侧观察图9A时的右视图;
图9C是从后面侧观察图9A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发明的范围不受图示例的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燃料容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燃料容器100的俯视图,图2B是沿剖面线II-II剖开时的向视剖视图。
燃料容器100与发电模块200(参照图3)连结自如,具备:贮藏燃料12的燃料贮藏部1;对包括从发电模块200排出的气体以及水13的排出物进行冷却并回收的回收部3,所述发电模块200基于从燃料贮藏部1供给的燃料12而发电。
燃料贮藏部1,内部贮藏燃料12的薄形状呈变形自如的袋状,收容在箱状的框体4内。
燃料12是化学燃料单体或者化学燃料和水的混合物,作为化学燃料,例如可使用甲醇、乙醇等醇类或二甲醚等醚类、汽油之类的包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贮藏在燃料贮藏部1中的甲醇和水均匀混合的混合物作为化学反应材料。
在燃料贮藏部1的长度方向一端面1C(图1中右端面),凸状形成有燃料排出部11,该燃料排出部11从该端面1C向外侧突出并且贯通框体4的右端面4A,向发电模块200排出燃料12。
在燃料排出部11上,在凸状头顶部设有用于排出燃料贮藏部1内的燃料12的贯通孔即燃料排出口(未图示),并嵌入有阻止燃料12通过燃料排出部11从燃料贮藏部1内向外无端地排出的止回阀(未图示)。具体而言,止回阀是将具有挠性·弹性的材料形成为鸭嘴状的鸭嘴阀,止回阀以其鸭嘴状的前端朝向燃料贮藏部1的内侧的状态,被嵌入于燃料排出部11。作为具有挠性·弹性的材料,可列举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thylenepropylene diene gum)(EPDM)或丁基橡胶等,通常丁基橡胶在高分子的弹性材料中显示出低的气体透过性,所以为了制作更小尺寸的部件,实际应用中优选选择丁基橡胶。另外,由于止回阀不具备机械的复杂结构,所以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再有,也可在止回阀上预先设有插入孔,该插入孔用于在插入后述的发电模块200侧设置的燃料供给管(未图示)时连通燃料贮藏部1的内外,另外,也可是通过插入燃料供给管而初次形成插入孔的结构。在预先设有插入孔的情况下,如果在燃料贮藏部1内填充有燃料12,则由于止回阀被设计成燃料贮藏部1的内部在燃料12的内压的作用下而在插入孔的周围向闭合插入孔的方向施加力,而且为了在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要返回到原来的形状而不在插入到插入孔的燃料供给管的周围设置间隙,所以燃料12不会从插入孔无端地向燃料贮藏部1的外部泄漏。而且,通过插入发电模块200的燃料供给管,从燃料贮藏部1经由燃料排出部11、燃料供给管向发电模块200排出燃料12。
回收部3在燃料贮藏部1的外侧且为框体4内的左侧的空间部分。而且,由于随着燃料贮藏部1内的燃料12的减少,袋状的燃料贮藏部1内的容积变小,所以回收部3的容积相对增大,能够回收该容积量的水13。另外,在回收部3中预先加入有少量水13,即使回收到回收部3内时的状态为水蒸汽,也会被预先进入的水13冷却而液化收缩,因此在抑制回收部3的容积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水回收。再有,作为冷却用,也可为水13以外的液体、或包含氯化钙等药剂的固体。
框体4呈透明或半透明,例如由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丙烯酸等材料构成。
在框体4的右端面4A,贯通并向外部突出有设于燃料贮藏部1的燃料排出部11。
另外,在框体4的右端面4A且燃料排出部11的上侧,与框体4内连通并埋设于框体4内而设有凸状的排出物供给部41,该排出物供给部41供给由后述的发电模块200排出的排出物。
在排出物供给部41上,在凸状头顶部设有用于向框体4内供给排出物的贯通孔即排出物供给口(未图示),在框体4内嵌入有止回阀(未图示),该止回阀用于阻止通过排出物供给部41而暂时供给到框体4内的排出物向框体4外无端地排出。具体而言,止回阀可使用与嵌入于所述燃料排出部11的止回阀同样的阀。另外,在排出物供给部41上设有经由止回阀用于向回收部3内供给排出物的排出物供给管42。排出物供给管42从排出物供给部41出发配置到燃料贮藏部1的下侧,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到框体4内的左端部的空间部分。
在框体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4B(图1中为左端面),形成有与框体4内连通的矩形状的开口部43。而且,覆盖该开口部43而贴附有气液分离膜2,该气液分离膜2包括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疏水性多孔质膜。使气体透过且不使液体透过的气液分离膜2是矩形状的薄膜,可列举由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纤维素或纤维素三乙酸酯(cellulose tri-acetate)等纤维素系树脂、聚醚砜或聚砜等聚砜系树脂等构成的物质。因此,气体可经由气液分离膜2通过框体4的内侧和外侧,而水13不会通过气液分离膜2。因此,水13不会漏到外部。
此外,在框体4的左端部侧的前面4C以及后面4D,分别安装有导向部44、44,所述导向部44、44用于拆装自如地安装到后述的电子设备400。导向部44、44在框体4的前面4C以及后面4D沿着左右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在上述的燃料容器100中,燃料贮藏部1内的燃料12经由燃料排出部11供给到后述的发电模块200,利用该燃料12取出电能。另外,发电模块200所产生的排出物经由排出物供给管41供给到排出物供给管42内之后,在排出物供给管42内流动而送入回收部3。排出物中的气体内的水蒸汽在排出物供给管42内流动期间被冷却,或者被回收部3内的水13冷却,冷凝而成为水13,并回收到回收部3内。未冷凝的气体通过气液分离膜2向外部放出,水13由于是液体所以无法通过气液分离膜2,因此贮存到回收部3内。
图3是表示发电系统3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该发电系统300具备形成与上述燃料容器100同样结构的第一燃料容器1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B和发电模块200。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构成第一燃料容器100A。各构成部分与上述的燃料容器100的各构成部分对应,所以对同样的数字附加英文字母A,对于第二燃料容器100B也是对同样的数字附加英文字母B。
发电系统300由第一燃料容器1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B、通过从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供给的燃料12发电的发电模块200构成,进行如下控制:在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中,从燃料12的余量少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供给燃料12,由发电模块200发电,并且进行燃料供给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回收从发电模块200排出的排出物。
发电模块200具备:贮藏水的水箱201、由从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供给的燃料12和从水箱201供给的水生成氢的反应装置210、以及通过氢的电化学反应生成电能的燃料电池220。另外,还具备:对反应装置210中生成的氢进行加湿并将其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阳极的第一加湿器221、和对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阴极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二加湿器222。燃料电池220的电解质膜,成为被第一加湿器221以及第二加湿器222所加湿的空气以及改质气体加湿了的状态。向第一加湿器221以及第二加湿器222供给水的开始时期优选在燃料电池220即将开始发电之前,对于水供给期间而言,也可以在燃料电池220发电的期间供给,另外,如果燃料电池220发电时产生的水浸透电解质膜整体,则也可仅在即将开始发电之前。
水箱201用于贮藏水,所贮藏的水通过后述的第一水泵P1以及第二水泵P2供给到反应装置210的汽化器211或第一以及第二加湿器221、222。另外,如后所述,在通过水回收器202暂时回收了从燃料电池220的阴极排出的排出物(水、空气等)之后,将通过水回收器202中设置的包含疏水性膜的气液分离膜203进行了气液分离后的水贮藏到水箱201内。由气液分离膜203分离了的包含水蒸汽的气体送向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进而,从第一以及第二加湿器221、222排出的水也贮藏到水箱201内。
另外,在水箱201上设有进行水箱201内贮藏的水的余量检测的水余量传感器S1。水余量传感器S1测量水箱201内贮藏的水的余量,并将作为其测量结果的电信号输出给控制部230。
反应装置210具备:使从第一燃料容器100A、第二燃料容器100B以及水箱201供给的燃料12和水汽化而生成燃料气体(汽化了的燃料和水蒸汽的混合气)的汽化器211;如化学反应式(1)所示那样对从汽化器211供给的燃料气体进行改质而生成改质气体的改质器212;对改质器212进行加热而设定成为了良好地进行化学反应式(1)的反应所需要的温度的燃料催化器213;以及如化学反应式(3)所示那样对化学反应式(1)之后逐渐引发的化学反应式(2)所附加生成的微量的一氧化碳CO进行氧化而去除的CO去除器214。另外,还具备加热器兼温度计(未图示),其作为对汽化器211、催化剂燃烧器213以及CO去除器214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而发挥作用,并且还作为测量它们的温度的温度计而发挥作用。
CH3OH+H2O→3H2+CO2……(1)
H2+CO2→H2O+CO……(2)
2CO+O2→2CO2……(3)
第一加湿器221,利用从水箱201供给的水,对从CO去除器214生成的改质气体所包含的氢进行加湿,并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阳极。
第二加湿器222,利用从水箱201供给的水,对从空气泵P4供给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阴极。另外,从第二加湿器222排出的不需要的水回收到水箱201内。
燃料电池220具备:担持有催化剂微粒子的阳极、担持有催化剂微粒子的阴极、介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薄膜状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向燃料电池220的阳极供给从CO去除器214供给的氢,向燃料电池220的阴极通过后述的空气泵P4从外部供给空气。在阳极处,混合气中的氢如电化学反应式(4)所示,受到阳极的催化剂微粒子的作用而分离为氢离子和电子。氢离子通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传递给阴极,电子被阳极作为电能(发电功率)而取出。在阴极处,如电化学反应式(5)所示,移动到阴极的电子、空气中的氧、和通过了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氢离子发生反应而生成水。而且,包含在阳极处未反应的氢的废气被送给催化剂燃烧器213,在阴极处生成的水和未反应的空气作为排出物被送给水回收器202。
H2→2H++2e-……(4)
2H++1/2O2+2e-→H2O……(5)
另外,发电系统300除了具备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水箱201、反应装置210、燃料电池220等之外,还具备:将第一燃料容器100A内的燃料12供给到汽化器211的第一燃料泵P31;将第二燃料容器100B内的燃料12供给到汽化器211的第二燃料泵P32;将水箱201内的水供给到汽化器211的第一水泵P1;将水箱201内的水供给到第一以及第二加湿器221、222的第二水泵P2;以及从外部气体向发电系统300中导入空气的空气泵P4。
在第一燃料泵P31以及第二燃料泵P32上连接有第一阀V1,在第一阀V1上连接有第一流量计F1。第一阀V1设在第一以及第二燃料泵P31、P32和汽化器211之间,通过其开闭动作遮断或容许燃料12从第一燃料泵P31向汽化器211的流通,而且还遮断或容许燃料12从第二燃料泵P32向汽化器211的流通。第一流量计F1设在第一阀V1和汽化器211之间,对通过了第一阀V1的燃料12的流量进行测量。
此外,在第一燃料泵P31和第一燃料容器100A之间,设有进行第一燃料容器100A中贮藏的燃料12的余量检测的第一燃料余量传感器S21。第一燃料余量传感器S21对燃料贮藏部1A中贮藏的燃料12的余量进行测量,并将成为其测量结果的电信号输出给控制部230。
同样,在第二燃料泵P32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之间,设有进行第二燃料容器100B中贮藏的燃料12的余量检测的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32。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32对燃料贮藏部1B中贮藏的燃料12的余量进行测量,并将成为其测量结果的电信号输出给控制部230。
在第一水泵P1上连接有第二阀V2,在第二阀V2上连接有第二流量计F2。第二阀V2设在第一水泵P1和汽化器211之间,通过其开闭动作遮断或容许水从第一水泵P1向汽化器211的流通。第二流量计F2设在第二阀V2和和汽化器211之间,对通过了第二阀V2的水的流量进行测量。从第一阀V1排出的燃料12和从第二阀V2排出的水,在到达反应装置210之前混合。
在第二水泵P2上连接有第一加湿器221以及第二加湿器222,向第一加湿器221以及第二加湿器222供给水。
另外,在水回收器202和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回收部3A之间、且在水回收器202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回收部3B之间连接有第三阀V3。第三阀V3,通过其开闭动作遮断或容许排出物(水、含有水蒸汽的气体、废气等)从水回收器202向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的流通;且通过其开闭动作遮断或容许排出物从催化剂燃烧器213向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的流通。
此外,在水箱201和燃料电池220的阴极之间、且在水箱201和第三阀V3之间连接有第四阀V4。第四阀V4通过切换到水箱201侧而遮断或容许从燃料电池220的阴极排出的不需要的水从第二加湿器222向水箱201的流通。具体而言,控制第四阀V4,使得在水箱201内的水达到规定量以上(充满)时切换为:遮断水向水箱201侧的供给,容许水向第三阀V3侧的供给,容许从第二加湿器222排出的水从第二加湿器222经由第三阀V3向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的流通,另一方面,在水箱201内的水低于规定量时,遮断水向第三阀V3侧的供给,向水箱201侧供给水。
在空气泵P4上连接有第五阀V5、第六阀V6以及第二加湿器222。第五阀V5设在空气泵P4和CO去除器214之间,通过其开闭动作对空气从空气泵P4向CO去除器214的流通进行遮断或流量调节。
第六阀V6设在空气泵P4和催化剂燃烧器213之间,通过其开闭动作,对空气从空气泵P4向催化剂燃烧器213的流通进行遮断或流量调节。
在控制部230上,经由驱动器D1、D2、D31、D32、D4而电连接有第一水泵P1、第二水泵P2、第一燃料泵P31、第二燃料泵P32以及空气泵P4。控制部230例如由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等构成,向第一水泵P1、第二水泵P2、第一燃料泵P31、第二燃料泵P32以及空气泵P4发送控制信号,对第一水泵P1、第二水泵P2、第一燃料泵P31、第二燃料泵P32以及空气泵P4的各汲取动作(包括送出量的调节。)进行控制。
另外,在控制部230上经由驱动器D11~D16电连接有第一~第六阀V1~V6,另外还电连接有第一流量计F1、第二流量计F2。控制部230接收第一流量计F1、第二流量计F2的测量结果,能够认知燃料12以及水的流量,并且能够控制如下动作,即:第一~第四阀V1~V4的开闭动作(包括开启量的调节。);为了使第一燃料容器100A侧的回收部3A、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侧的回收部3B中将燃料12供给到反应装置210的一方,选择性地回收从发电模块200排出的排出物,而切换在第三阀V3的排出的动作;以及切换第四阀V4的动作,使得在水箱201内的水达到规定量以上(充满)时,遮断水向水箱201侧的供给,容许水向第三阀V3侧的供给,在水箱201内的水低于规定量时,遮断水向第三阀V3侧的供给,向水箱201侧进行水的供给。
此外,在控制部230上经由驱动器D21电连接有对汽化器211、催化剂燃烧器213以及CO去除器214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控制部230通过控制电加热器的发热量和其停止、并且测量随着温度变化的电加热器的电阻值,能够检测出汽化器211、催化剂燃烧器213以及CO去除器214等各反应器的温度。电加热器可在反应装置210的起动时对汽化器211、催化剂燃烧器213以及CO去除器214进行加热,在催化剂燃烧器213稳定而能够加热之后,停止或使热量减少。
另外,在控制部230上电连接有第一以及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21、S22、以及水余量传感器S1。控制部230进行如下控制:判断有无安装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检测出由第一燃料余量传感器S21测量出的余量和由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22测量出的余量,如果各余量低于规定量,则不起动发电系统300或停止动作,如果余量在规定量以上,则起动发电系统300或维持动作。
另外,在发电系统300起动时,控制部230控制第三阀V3进行如下动作:从由第一以及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21、S22所测量出的余量较少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供给燃料12,将排出物回收到该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
此外,控制部230进行如下控制:如果由水余量传感器S1所测量出的余量低于规定量,则将水回收到水箱201内,如果在规定量以上(充满),则向上述的供给燃料12的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输送水。
在燃料电池220上连接有DC/DC转换器240,在DC/DC转换器240上连接有可从外部电源、即发电系统300接受供电而工作的外部设备(负荷)。DC/DC转换器240是对应于外部电子设备的规格将从燃料电池220输出的电压转换为规定的电压并向外部电子设备输出的装置,并与控制部230连接,控制部230能够检测出从燃料电池220向DC/DC转换器240输入的输入功率。
此外,在DC/DC转换器240上连接有二次电池241。而且,例如贮存由燃料电池220获得的剩余的电能,在燃料电池220中的电能的生成停止时,可代替燃料电池220向外部电子设备供电。控制部230、各驱动器、各传感器、反应装置210的电加热器,在起动时,经由DC/DC转换器240由二次电池241的输出的一部分电驱动,在燃料电池220的输出达到恒定状态后,经由DC/DC转换器240由燃料电池220的输出的一部分电驱动。
具备上述结构的发电系统300,例如在台式型个人计算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电子笔记本、手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游戏机、游艺机、家庭用电气设备及其它的电子设备(外部电子设备)内装备,作为用于使外部电子设备工作的电源而使用。
其次,对发电系统3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从外部电子设备经由通信用端子、通信用电极向控制部230输入工作信号,由此发电系统300工作。由此,控制部230使第一水泵P1、第二水泵P2以及空气泵P4工作,进而经由驱动器D21使电加热器发热。并且,在发电系统300的工作中,控制部230基于从各电加热器反馈来的温度数据进行温度控制,以使各电加热器达到规定温度。
另外,控制部230如下那样进行第一或第二燃料泵P31、P32的工作以及第三阀V3的切换动作。图4是表示第一或第二燃料泵100A、100B的工作以及第三阀V3的切换动作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230进行第一燃料容器1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安装有无的确认(步骤S1)。判断是否安装有至少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步骤S2),在没有安装至少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时,进行“无燃料容器”的错误通知(步骤S3)。在安装有至少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时,通过第一燃料余量传感器S21以及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22进行燃料12的余量检测(步骤S4)。此时,燃料容器100A以及燃料容器100B中未安装的一方,余量视作低于燃料电池220能够发电程度的量(规定量)。
然后,判断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双方的余量是否低于规定量(步骤S5)。在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双方的余量低于规定量时,进行“更换燃料容器”的错误通知(步骤S6)。在至少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余量不低于规定量时,进行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是否低于规定量的判断(步骤S7)。在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低于规定量(包括不安装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情况)的情况下,进行“第一燃料容器”的错误通知(步骤S8),选择第二燃料泵P31(步骤S9),将第三阀V3连接到第二燃料容器100B(步骤S10)。
在步骤S7中,在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不低于规定量的情况下,进行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是否低于规定量的判断(步骤S11)。在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不低于规定量的情况下,判断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是否在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以下(步骤S12)。在步骤S12中,在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比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多时,选择第二燃料泵P32(步骤S9),之后,将第三阀V3连接到第二燃料容器100B(步骤S10)。
在步骤S12中,在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在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以下时,选择第一燃料泵P31(步骤S13),将第三阀V3连接到第一燃料容器100A(步骤S14)。
在步骤S11中,在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低于规定量时,进行“第二燃料容器”的错误通知之后(步骤S15),选择第一燃料泵P31(步骤S13),将第三阀V3连接到第一燃料容器100A(步骤S14)。
如上所述,控制部230周期地执行图4的流程,监视有无安装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基于各燃料容器100A、100B的余量,使第一燃料泵P31或第二燃料泵P32工作,将第三阀V3切换到使用的一方的燃料容器(例如,第一燃料容器100A)。然后,重复上述流程直到一方的燃料容器(例如,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燃料12用完为止,之后使用另一方的燃料容器(例如,第二燃料容器100B),同样重复上述流程直到该另一方的燃料容器(例如,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燃料12用完为止,在双方的燃料容器100A、100B的燃料12用完之后,进行更换燃料容器的错误通知,停止发电系统300的工作。然后,若更换新的燃料容器,则发电系统300工作,执行上述流程,从而能够进行连续动作。
接着,对通过第三阀V3进行了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切换动作之后的动作进行说明。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列举如下例子进行说明:第一燃料容器1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B均安装在发电系统200上,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在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以下且为燃料电池220能够发电的程度的量,第一燃料泵P31进行工作。
若通过上述的流程选择的第一燃料泵P31工作,则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燃料贮藏部1A内的燃料12从燃料排出管11A经由第一阀V1、第一流量计F1而被送到反应装置210的汽化器211。进而,若第二水泵P2工作,则水箱201内的水被送到在燃料电池220的阴极侧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加湿器221、222。若空气泵P4工作,则外部气体的空气经由第六阀V6而被送到催化剂燃烧器213,经由第五阀V5而被送到一氧化碳去除器214。另外,通过空气泵P4的工作,将外部气体的空气送到第二加湿器222。在此,控制部230基于从各流量计F1、F2反馈来的流量的数据,控制各阀V1~V4使其达到规定的流量。
在汽化器211,对供给来的燃料12以及水进行加热并使其汽化(蒸发),成为甲醇以及水(水蒸汽)的混合气并供给到改质器212。
在改质器212中,从汽化器211供给的混合气中的甲醇和水蒸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以及氢(参照上述化学反应式(1))。另外,在改质器212中,在化学反应式(1)之后,依次生成一氧化碳(参照上述化学反应式(2))。然后,由在改质器212中生成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氢等构成的混合气被供给到CO去除器214。
在CO去除器214中,由从改质器212供给的混合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汽生成二氧化碳以及氢,或者从混合气中特别地选择的一氧化碳和由第五阀V5供给的空气所包含的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参照上述化学反应式(3))。
于是,从经过了反应装置210的汽化器211、改质器212以及CO去除器214的燃料12生成二氧化碳和氢。在反应装置210中生成的改质气体(二氧化碳以及氢等)被供给到第一加湿器221。第一加湿器221,通过将第四阀V4切换到水箱201侧,经由第二水泵P2以及第二加湿器222供给水,在对改质气体进行了加湿后,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阳极。
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阳极的改质气体,改质气体中的氢如上述化学反应式(4)所示那样分离成氢离子和电子。
另一方面,经由空气泵P4向第二加湿器222供给空气。第二加湿器222,通过将第四阀V4切换到水箱201侧,经由第二水泵P2供给水,在通过使空气经过而对其进行了加湿后,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阴极。
供给到燃料电池220的阴极的空气,空气中的氧如上述化学反应式(5)所示那样与氢离子和电子反应,作为副生成物而生成水。
在此,在阳极侧未反应的氢作为废气被送往催化剂燃烧器213而被燃烧,并被利用作对反应装置210进行适当加热的能量。在催化剂燃烧器213中燃烧而得到的排气被送入到第三阀V3,并被选择性地送往供给燃料12的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回收部3A,在被冷却之后,水13被回收部3A回收,气体从包括疏水性膜的气液分离膜2A放出。
在阴极侧,被供给的空气与作为副生成物的水一同被排出,并被送入水回收器202,由气液分离膜203气液分离,水被贮藏于水箱201而被再利用。包含水蒸汽的气体被送往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回收部3A。然后,被冷却且气体的一部分被液化后,液状的水13被回收部3A回收,包含二氧化碳的未被液化而残留的气体经由气液分离膜2而放出。由回收部3A回收的水13,通过从后面推压燃料贮藏部1A,从而容易从燃料排出部11排出燃料12。
另外,在水余量检测传感器S1检测出水箱201内的水达到规定量以上(充满)的情况下,第四阀V4将水的供给从水箱201侧切换到第三阀V3侧,多余的水13被送往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回收部3A。从而,由于多余的水13没有被回收到未供给燃料12的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回收部3B,所以第二燃料容器100B因燃料贮藏部1B具有足够量,即使回收部3B的容积未达到能够回收水13的容积,回收部3B也不会损伤、破裂。
由燃料电池220生成的电能被充到二次电池241中。进而,所生成的电能供给到DC/DC转换器240,由DC/DC转换器240转换为直流电流的规定电压,并供给到外部电子设备。外部电子设备利用所供给的电能而动作。
再有,对于第一燃料容器100A的余量比第二燃料容器100B的余量多、第二燃料泵P32工作的情况而言,只在从第二燃料容器100B供给燃料12、向第二燃料容器100B选择性地排出排出物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它与上述动作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发电系统300,由于通过第三阀V3切换排出路径,使得将排出物回收到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所以不会对未供给燃料12的一个燃料容器(100A或100B)施加压力。因此,燃料12不会从未使用的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泄漏。
另外,由于不向未供给燃料12的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输送排出物,所以也不会产生对回收的水13施加压力而造成水13从包括疏水性多孔质膜的气液分离膜(2A或2B)渗出而泄漏的情况。
特别是,因为从由第一燃料余量传感器S21或第二燃料余量传感器S22检测出的余量少的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进行燃料供给,将排出物回收到该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回收部(3A或3B),所以通过优先使用余量少的一方的燃料容器(100A或100B)的燃料,能够将水13回收到因燃料12的减少造成容积增加的回收部(3A或3B),回收效率优异。
其次,说明将上述发电系统300应用于电子设备400的情况。特别是,应用于移动型的电子设备即PDA的情况。图5A是电子设备400的俯视图,图5B是从下侧观察图5A时的仰视图,图5C是从后面侧观察图5B时的后视图。
电子设备400包括:内置有由CPU、RAM、ROM、其它电子部件所构成的运算处理电路的主体401;相对于主体401拆装自如且贮存有燃料12的第一燃料容器1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B;以及发电模块(未图示),其设于主体401,使用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的燃料12进行发电,将所生成的电能供给到主体401,由此驱动主体401。再有,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A、100B、发电模块(未图示)的结构或动作与上述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主体401包括操作键402和液晶显示器403,在主体401的下面,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地分别形成有:下面以及后面开口的前后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一收纳空间404和第二收纳空间405。在这些第一以及第二收纳空间404、405中,可从主体401的后面开口分别插入而收纳第一燃料容器100A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另外,在形成第一以及第二收纳空间404、405的长度方向壁面上,形成有与在各燃料容器100A、100B上形成的导向部44A、44A、44B、44B卡合的轨道部406、406、407、407。因此,使气液分离膜2A、2B侧的端部朝向外侧,从排出口供给口侧的端部使各燃料容器100A、100B滑动移动,并且使导向部44A、44A、44B、44B与轨道部406、406、407、407卡合,由此在各个收纳空间404、405中安装第一燃料容器100A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
这样分别收纳于各收纳空间404、405的燃料容器100A、100B,由于其下面向外部露出而安装,所以与外部气体直接接触,散热性良好,热量不会滞留于发电系统300内,水回收率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燃料容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图7A是燃料容器500的俯视图,图7B是沿剖面线VII-VII剖开时的向视剖视图。
燃料容器5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容器100有所不同,形成于框体504的开口部543a、543b和贴附于这些开口部543a、543b的包括疏水性多孔质膜的气液分离膜502、导向部544有所不同,其它的燃料贮藏部501、回收部503、燃料排出部511、排出物供给部541、排出物供给管542分别与上述的燃料贮藏部1、回收部3、燃料排出部11、排出物供给部41、排出物供给管42相同,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燃料容器500包括贮藏燃料12的燃料贮藏部501、以及回收部503,该回收部503对排出物进行冷却并回收,所述排出物包括从发电模块600(参照图8)排出的气体以及水13,所述发电模块600通过从燃料贮藏部501供给燃料12而发电。
在燃料贮藏部501形成有燃料排出部511,回收部503在燃料贮藏部501的外侧且为框体504内的左侧的空间部分。
在框体504的右端面504A,设于燃料贮藏部501的燃料排出部511贯通而突出到外部。另外,在框体504的右端面504A,在燃料排出部511的上侧形成有排出物供给部541。在燃料排出部511设有燃料排出口(未图示),在排出物供给部541设有排出物供给口(未图示),另外,如上所述在燃料排出口以及排出物供给口嵌入有止回阀(未图示)。此外,在排出物供给部541上连结有排出物供给管542,排出物供给管542配置在燃料贮藏部501的下侧,沿其长度方向在框体504内的左端部的空间部分延伸。
在框体50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504B(图6中左端部)侧的上面504C,形成有与框体504内连通的矩形状的开口部543a,在左端部504B也形成有与框体4内连通的矩形状的开口部543b。而且,覆盖这些开口部543a、543b且跨两个开口部543a、543b而弯曲贴附有气液分离膜502。因此,可使气体经由气液分离膜502通过框体504的内侧和外侧,水13不会通过气液分离膜502。因此,水13不会泄漏到外部。另外,由于气液分离膜502跨两个开口部543a、543b而贴附,所以能够从开口部543a、543b这两处放出气体。
此外,在框体504的下面504D左端部,安装有用于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后述的电子设备800的导向部544。导向部544呈从框体504的下面504D向下方突出的侧截面观察T字型(参照图6)。
在上述的燃料容器500中,燃料贮藏部501内的燃料12经由燃料排出部511而被供给到后述的发电模块600,利用该燃料12取出电能。另外,在发电模块600所产生的排出物,在经由排出物供给部541而被供给到排出物供给管542内之后,在排出物供给管542内流动并被送入回收部503。排出物中的气体在排出物供给管542内流通期间被冷却,一部分冷凝而成为水13,并被回收部503回收。未冷凝的气体通过气液分离膜502而向外部放出,由于水13无法通过气液分离膜502,而贮存在回收部503中。另外,通过预先加入到回收部503中的水13也能够促进排出物的冷却而使其冷凝。
图8是表示具备结构与上述燃料容器500相同的第一燃料容器5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500B和发电模块600的发电系统7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构成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各构成部分与上述的燃料容器500的各构成部分相对应,所以对同样的数字添加英文字母A,对于第二燃料容器500B也是对同样的数字添加了英文字母B。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发电系统700,在第三阀V3和第五阀V5之间设有压力计601,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系统200相同,因此对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同样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压力计601测量连接有第三阀V3一侧的燃料容器(500A或500B)的压力,并将成为其测量结果的电信号输出给控制部230。
然后,控制部230在压力计601的测量结果处于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切换第三阀V3,将其连接到另一燃料容器(500A或500B)侧,测量其压力损失,控制第一或第二燃料泵P31、P32的工作以及第三阀V3的切换动作,以从压力损失低的一侧的燃料容器(500A或500B)进行燃料12的供给以及排出物的回收。另外,控制部230在测量出的压力损失均同程度较高时,控制第一以及第二燃料泵P31、P32的工作以及第三阀V3的切换动作,以从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进行燃料12的供给以及排出物的回收。
例如,控制部230,在第三阀V3连接于第一燃料容器500A时,若根据压力计601的测量结果检测出处于规定压力以上而压力异常,则将第三阀V3切换到第二燃料容器500B,根据压力计601的测量结果测量压力损失。而且,在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压力损失比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压力损失低时,选择第二燃料泵P32,解除第三阀V3与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连接,将其连接到第二燃料容器500B。
另一方面,在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压力损失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压力损失同程度较高时,选择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将第三阀V3连接到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而且,同时使第一燃料容器500A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稍许动作,向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输送排出物,使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稍许降低压力损失,排出排出物。
同样,控制部230在第三阀V3连接于第二燃料容器500B时,若根据压力计601的测量结果检测出处于规定压力以上而压力异常,则将第三阀V3切换到第一燃料容器500A,根据压力计601的测量结果测量压力损失。而且,在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压力损失比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压力损失低时,选择第一燃料泵P31,解除第三阀V3与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连接,将其连接到第一燃料容器500A。
另一方面,在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压力损失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压力损失同程度较高时,选择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将第三阀V3连接到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而且,同时使第一燃料容器500A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稍许动作,向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输送排出物,使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稍许降低压力损失,排出排出物。
如上所述,根据发电系统700,在压力计601的压力值处于规定压力以上时,从压力损失低的一方的燃料容器(500A或500B)进行燃料供给,并且将排出物回收到该燃料容器(500A或500B)的回收部(503A或503B),因此一方的燃料容器(500A或500B)的包括疏水性多孔质膜的气液分离膜(502A或502B),即使在被回收了的水13堵塞,在外部被手或物体堵塞,压力损失升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压力损失,选择气液分离膜(502A或502B)未被堵塞的一侧的燃料容器(500A或500B)进行排气。
另外,在任一个的压力损失均同程度较高时,从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同时进行燃料供给,并且在各回收部503A、503B同时回收排出物,所以能够在双方的燃料容器500A、500B中稍许降低压力损失来进行排气。其结果,能够防止逆流。
其次,说明将上述发电系统700应用于电子设备800的情况。尤其是,应用于移动型的电子设备即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情况。图9A是电子设备800的俯视图,图9B是从右侧观察图9A时的右视图,图9C是从后面侧观察图9A时的后视图。
电子设备800包括:内置有由CPU、RAM、ROM、和其它电子部件所构成的运算处理电路的主体801;相对于主体801拆装自如且贮存有燃料12的第一燃料容器500A以及第二燃料容器500B;以及发电模块(未图示),其设于主体801,使用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500A、500B的燃料12进行发电,将生成的电能供给到主体801,由此驱动主体801。再有,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500A、500B、发电模块(未图示)的结构或动作与上述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主体801构成为,包括具备键盘的下框体802、和具备液晶显示器的上框体803。上框体803通过铰链807与下框体802结合,能够以使上框体803重叠在下框体802上并使液晶显示器与键盘相对的状态折叠主体801。上框体803比下框体802前后的长度短,上框体803构成为可相对于下框体802在前端部侧对齐而折叠。因此,在将上框体803重叠在下框体802上时,下框体802后部侧的上面一部分没有被上框体803覆盖而露出。
在下框体802的露出部位,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地形成有:上面、左侧面以及后面开口的左右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一收纳空间804;和上面、右侧面以及后面开口的左右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二收纳空间805。
第一收纳空间804可从左侧的开口插入并收纳第一燃料容器500A。另外,在形成第一收纳空间804的底部的左端部,形成有与在第一燃料容器500A的下面形成的导向部(未图示)卡合的轨道部(未图示)。
第二收纳空间805可从右侧的开口插入并收纳第二燃料容器500B,在形成该第二收纳空间805的底部的右端部,也形成有与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导向部544B卡合的轨道部806。
因此,使气液分离膜502A、502B侧的端部朝向外侧,从排出口供给口侧的端部使各燃料容器500A、500B滑动移动,并且使导向部544B与轨道部806卡合,由此在各个收纳空间804、805中安装第一燃料容器500A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
这样分别收纳于各收纳空间804、805的燃料容器500A、500B,由于其下面向外部露出而安装,所以与外部气体直接接触,散热性良好,热不会滞留于发电系统700内,水回收率提高。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发电系统300、700中,例举了具备两个第一燃料容器100A、500A和第二燃料容器100B、500B的结构,不过也可具备三个以上。
另外,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500是在框体4、504内具备袋状的燃料贮藏部1、501的结构,不过只要是能够分离燃料12和回收的水13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在框体4、504内设置分隔框体4、504内的空间部分的隔板(未图示),在由隔板分隔的各空间内贮藏燃料12或回收水13。另外,也可在框体4、504内预先加入能够分离燃料12和水13的分离液。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力计601和第三阀V3进行第一燃料容器500A和第二燃料容器500B的切换,不过也可代替这些压力计601和第三阀V3而设置在一定压力以上时打开的清洗阀。
另外,燃料容器100、500中的各构成部分的形状等可适当变更。例如,开口部43、543a、543b作成了矩形状,不过也可通过多个孔形成开口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置反应装置210将燃料改质之后供给到燃料电池,不过也可为不设置反应装置210而从第一以及第二燃料容器100、500直接向燃料电池供给燃料的成为直接型燃料电池的发电模块。
2006年3月30日申请的包括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6-093930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被引用而组合于此。
表示并说明了各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1)

1.一种发电模块,其包括:
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
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由所述发电器的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检测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内的燃料余量的余量检测器,
所述燃料取入器,从由所述余量检测器所检测出的余量较少一方的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以该较少一方的燃料容器回收所述副生成物的方式排出所述副生成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检测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内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
在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所检测出的压力值处于规定压力以上时,所述燃料取入器从压力损失较低一方的燃料容器取入燃料,并且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以将所述副生成物回收到该燃料容器的方式排出所述副生成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对所述燃料取入器所取入的燃料进行改质的反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回收在所述发电器生成的副生成物的一部分的箱,
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以所述燃料容器回收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的方式,排出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被气液分离膜与所述副生成物的一部分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燃料取入器与所述燃料容器的燃料贮藏部连结,
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与所述燃料容器的回收部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被连结的所述燃料容器,将所述回收部所取入的副生成物中的一部分作为液体回收,将一部分作为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容器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被连结的所述燃料容器,具备将所述副生成物中的一部分作为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容器外的气液分离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燃料容器,以所述气液分离膜露出到所述发电模块的外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发电模块。
11.一种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模块;和
基于在所述发电模块所发出的电能而动作的电子设备。
12.一种发电模块,其包括:
燃料取入器,其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在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内的压力值处于规定压力以上、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压力损失同程度的情况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同时取入燃料;
发电器,其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和
副生成物排出器,其将所述发电器的发电所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同时排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对所述燃料取入器所取入的燃料进行改质的反应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还具备:回收在所述发电器所生成的副生成物的一部分的箱,
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以所述燃料容器回收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的方式,排出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副生成物的剩余部分,被气液分离膜与所述副生成物的一部分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燃料取入器与所述燃料容器的燃料贮藏部连结,
所述副生成物排出器与所述燃料容器的回收部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被连结的所述燃料容器,将所述回收部所取入的副生成物中的一部分作为液体回收,将一部分作为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容器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被连结的所述燃料容器,具备将所述副生成物中的一部分作为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容器外的气液分离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电模块,其中,
所述燃料容器,以所述气液分离膜露出到所述发电模块的外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发电模块。
20.一种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模块;和
基于在所述发电模块所发出的电能而动作的电子设备。
21.一种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包括:
在与多个燃料容器连结的状态下,从所述多个燃料容器中的一个燃料容器取入燃料;
使用从所述燃料容器供给的燃料进行发电;
将由发电生成的副生成物向所述多个燃料容器的所述一个燃料容器选择性地排出。
CN200710089093A 2006-03-30 2007-03-29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66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3930 2006-03-30
JP2006093930A JP4862452B2 (ja) 2006-03-30 2006-03-30 発電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7249A true CN101047249A (zh) 2007-10-03
CN100576615C CN100576615C (zh) 2009-12-30

Family

ID=3861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90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6615C (zh) 2006-03-30 2007-03-29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48854A1 (zh)
JP (1) JP4862452B2 (zh)
KR (1) KR100858166B1 (zh)
CN (1) CN100576615C (zh)
TW (1) TWI3565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5870B (zh) * 2008-09-19 2014-04-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在车辆中输送氢气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00905B2 (en) * 2006-08-21 2015-04-07 Nmhg Oregon, Llc Auxiliary fuel tank
JP2009199984A (ja) * 2008-02-25 2009-09-03 Casio Comput Co Ltd 発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277815B2 (ja) * 2008-09-12 2013-08-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装置
US8802266B2 (en) * 2009-05-26 2014-08-12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 for operat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microchannels based on mobile device states and vehicle states
US20100304258A1 (en) * 2009-05-26 2010-12-02 Chan Alistair K System and method of altering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US9093725B2 (en) * 2009-05-26 2015-07-28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 for altering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microchannels based on states of the device
US8715875B2 (en) * 2009-05-26 2014-05-06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based on mobile device states and vehicle states
US8101293B2 (en) * 2009-05-26 2012-01-24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 for altering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based on states of the device
US20100304259A1 (en) * 2009-05-26 2010-12-02 Searete Llc. A Limited Liability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during charge and discharge
KR20130029911A (ko) * 2011-09-16 2013-03-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파워 오프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23058A (ja) * 1990-12-26 1992-08-12 Aisin Aw Co Ltd 液体燃料電池の燃料タンク
GB2272430B (en) * 1992-11-11 1995-12-20 Vickers Shipbuilding & Eng Processing of fuel gases,in particular for fuel cell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4042101B2 (ja) * 2001-07-06 2008-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燃料電池を用いた電力供給方法
JP2003115309A (ja) * 2001-10-01 2003-04-18 Sony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3804543B2 (ja) * 2002-02-08 2006-08-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4155021B2 (ja) * 2002-02-28 2008-09-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発電型電源及び電子機器
KR20040003946A (ko) * 2002-07-05 2004-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의 연료 재활용 장치
JP2004093409A (ja) 2002-08-30 2004-03-25 Casio Comput Co Ltd 燃料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機器並びに残量検出方法
CA2508123A1 (en) * 2002-12-02 2004-06-17 Polyfuel, Inc. Fuel cell cartridg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4192171A (ja) * 2002-12-10 2004-07-08 Hitachi Ltd 燃料電池を使用する情報端末
JP2005135630A (ja) * 2003-10-28 2005-05-26 Ebara Ballard Corp 燃料電池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KR100516652B1 (ko) 2003-10-30 2005-09-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휴대용 무가습 수소이온교환막 연료전지 및 이의 수분제거방법
CN100405649C (zh) * 2003-11-06 2008-07-2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燃料电池的燃料盒和带有燃料盒的燃料电池
KR100536200B1 (ko) * 2004-01-26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JP2006040769A (ja) * 2004-07-28 2006-02-09 Nec Corp 燃料電池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6049032A (ja) * 2004-08-03 2006-02-16 Nidec Sankyo Corp 燃料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6126106A (ja) * 2004-11-01 2006-05-18 Tokai Corp 液体残量検知方法
FR2880992B1 (fr) * 2005-01-20 2007-04-13 Renault Sa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 fonctionnement des modules de piles a combustible
KR100626088B1 (ko) 2005-04-26 2006-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바이스테이블 구조를 구비한 액체연료 카트리지
JP5166701B2 (ja) * 2006-03-20 2013-03-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5870B (zh) * 2008-09-19 2014-04-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在车辆中输送氢气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6533A (en) 2007-12-16
KR20070098625A (ko) 2007-10-05
JP4862452B2 (ja) 2012-01-25
KR100858166B1 (ko) 2008-09-11
CN100576615C (zh) 2009-12-30
US20070248854A1 (en) 2007-10-25
JP2007273119A (ja) 2007-10-18
TWI356524B (en)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7249A (zh) 发电模块、系统、发电模块的驱动方法
CN1215592C (zh) 燃料电池发电方法及系统
US7718301B2 (en) Fuel supply apparatus
CN1524309A (zh) 发电型电源和电子设备
CN1728429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596391A (zh) 电源系统以及包含该系统的电子设备
CN1503998A (zh)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组件、燃料电池堆以及在燃料电池中提供反应气体的方法
CN1914759A (zh) 储藏燃料电池用的燃料液的燃料容器及燃料电池组
CN101047260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717828A (zh) 电源系统及其异常检测方法
CN1753225A (zh) 重整器及具有该重整器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839506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716678A (zh) 重整器和具有其的燃料电池系统
US20070190370A1 (en) Air and liquid separator and fuel cell system therefor
JP2008234869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930715A (zh) 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驱动方法和发电用燃料容器
CN1630124A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发电方法
CN1934738A (zh) 燃料电池系统
EP1365467A3 (en) Fuel Cell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692516A (zh) 组件和燃料包
CN1776948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910782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燃料盒和使用其的燃料电池
US20070077482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fuel storage apparatus
CN1879242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燃料盒和带有燃料盒的燃料电池
US8206868B2 (en) Direct liquid feed fuel cell system having double fuel stor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