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0092A - 加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40092A CN101040092A CNA2005800350381A CN200580035038A CN101040092A CN 101040092 A CN101040092 A CN 101040092A CN A2005800350381 A CNA2005800350381 A CN A2005800350381A CN 200580035038 A CN200580035038 A CN 200580035038A CN 101040092 A CN101040092 A CN 1010400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tch
- printed circuit
- housing
- engaging
- lock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10—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 A45C13/12—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of press-button or turn-button fasten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加锁(施锭)装置,壳体(2)设置有能够转动的卡止部件(10)。在卡止部件(10)转动到卡止位置时,则与卡合体(3)的卡止片部(3b)卡合,阻止卡合体(3)从锁住(ロック)位置向上方移动。锁芯机构(20)设置在壳体(2)上。锁芯机构(20)的卡合部件(23)在转动到加锁位置时,与卡止部件(10)卡合而把卡止部件(10)维持在卡止位置,而且与卡止片部(3b)卡合而阻止卡合体(3)从锁住位置向上方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提包和保管箱等使用的加锁(施錠)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加锁装置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具备安装在提包等本体部上的壳体和安装在提包等盖部上的卡合体。在壳体的一侧部形成贯通该一侧部的缺口部。另一方面在卡合体上设置能够通过该缺口部并在壳体内进出的卡止片部。而且在壳体上设置卡止部件和加锁部件以用于把插入在壳体内的卡止片部卡止而不能从壳体脱出,而且维持该卡止状态。
卡止部件被收容在壳体本体内并能够在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转动,而且通过设置在壳体内的弹簧被从解除位置向卡止位置作用。当把卡止片部从缺口部插入到壳体内,则卡止部件利用卡止片部来抵抗弹簧的作用力向解除位置侧转动。当把卡止片部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处,则卡止部件能够向卡止位置侧转动并利用弹簧的作用力转动到卡止位置。这样,卡止部件与卡止片部卡合而阻止卡止片部从壳体脱出。当使位于卡止位置的卡止部件抵抗弹簧的作用力向解除位置转动时,则解除由卡止部件进行的对卡止片部的卡止状态,卡止片部通过缺口部能够从壳体脱出。因此,能够把卡合体从壳体取出。
一方面,加锁部件被设置在壳体内并能够在加锁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当把加锁部件转动到加锁位置时,则加锁部件把卡止部件固定位置在卡止位置处。这样,卡止片部被维持在利用卡止部件不能从壳体脱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把加锁部件转动到开锁位置时,则卡止部件能够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转动。通过把卡止部件向解除位置转动则能够解除由卡止部件进行的对卡止片部的卡止状态。
专利文献1:实开平2-143474号公报
加锁装置希望加锁部件在位于加锁位置时比位于开锁位置时能够以更大的力阻止卡合体从壳体脱离。这时要更可靠地防止加锁部件在位于加锁位置时比位于开锁位置时而提包和收容箱等被打开。然而上述现有的加锁装置中,加锁部件即使在加锁位置和开锁位置的任何位置时,卡止住卡止片部的仅是卡止部件。因此,阻止卡合体从壳体脱离的阻止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定的,完全不能适应加锁部件在位于加锁位置时想以更大的力阻止卡合体从壳体脱离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加锁装置包括:壳体和对于该壳体能够接近或离开移动的卡合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卡止部件和加锁部件,所述卡止部件能够在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所述卡止位置是所述卡止部件与所述卡合体卡合而阻止所述卡合体向从所述壳体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容许所述卡合体向从所述壳体离开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加锁部件能够在加锁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进行变位,所述加锁位置是把所述卡止部件固定位置在所述卡止位置的位置,所述开锁位置是容许所述卡止部件在所述卡止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的位置,
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卡止部件,其与所述加锁部件的变位进行连动变位,在所述加锁部件位于所述加锁位置时是位于阻止位置,而在所述加锁部件位于所述开锁位置时是位于容许位置,该第二卡止部件,在位于所述阻止位置时,则与所述卡合体卡合而阻止所述卡合体向从所述壳体离开的方向移动,在位于所述容许位置时,则容许所述卡合体向从所述壳体离开的方向移动。
这时最好所述第二卡止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加锁部件上。最好所述卡止部件、所述加锁部件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的一侧部上形成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使所述壳体的内部向外部打开,使位于所述卡止位置的所述卡止部件与所述卡合体卡合的一端部和位于所述阻止位置的所述第二卡止部件与所述卡合体卡合的一端部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外部穿过,所述卡合体上设置有卡合片部,该卡合片部分别与所述卡止部件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的从所述壳体向外部突出各一端部卡合或脱开。
最好所述卡止部件、所述加锁部件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设置有将其内部向外部打开的缺口部,所述卡合体上设置有通过所述缺口部能够向所述壳体内部插入的卡止片部,所述卡止部件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与插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卡止片部进行卡合或脱开。
最好所述卡止部件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分别与所述卡止片部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进行卡合。
所述卡止部件可以是在所述卡止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进行转动,也可以是在所述卡止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
所述加锁部件可以是在所述加锁位置与所述开锁位置之间进行转动,也可以是在所述加锁位置与所述开锁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
根据具有上述特点的本发明,与加锁部件位于开锁位置时卡止部件仅由卡止片部进行卡止的情况相对,在加锁部件位于加锁位置时,除了卡止部件之外还有第二卡止部件卡止住卡止片部。因此,能够以更大的力可靠阻止卡合体从壳体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加锁装置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侧面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后面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俯面图;
图5是在把卡合体从壳体卸下来的状态下表示该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在把卡合体卡止在壳体上的状态下表示该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在把后盖卸下来且把锁芯机构的加锁部件位于开锁位置的状态下表示该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以把加锁部件位于加锁位置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与图7相同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同实施例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同实施例的卡合体和设置在卡合上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在把卡合体位于非锁住位置的状态下表示的沿图1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图11(B)是在把卡合体位于锁住位置且使卡止部件和卡合部件与卡合体的卡止片部进行卡合状态下表示的与图11(A)同样的剖面图,图11(C)是在把卡合体位于锁住位置且使卡止部件和卡合部件与卡止片部的卡合被解除状态下表示的与图11(A)同样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加锁装置 2壳体 2b缺口部 3卡合体
3b卡止片部 10卡止部件 20锁芯机构 22转动部件
23卡合部件(第二卡止部件) 24加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1~附图11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加锁装置1具备:壳体2和卡合体3。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壳体2是背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其上面(以下,上下左右就意味着图面上的上下左右,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形成有突出部(一侧部)2a。该突出部2a形成有缺口部2b。该缺口部2b把突出部2a上下贯通。因此,壳体2内部通过缺口部2b被向外部打开。壳体2的背面侧也被打开。但缺口部2b不一定需要向壳体2的背面侧打开。这时,缺口部2b是呈现通孔的形状。壳体2的前面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该中央部的安装孔2c。壳体2的前面与下面的交叉部形成有贯通该交叉部的操作窗孔2d。后盖4通过小螺钉5被固定在壳体2的背面部上。由该后盖4把除了缺口部2b之外的壳体2背面开口部堵住。安装了后盖4的壳体2以把其背面和后盖按压在提包等本体(未图示)前面上的状态安装在该本体上。
如图7、图8、图10和图11所示,卡合体3具有本体部3a。本体部3a在其下面碰到壳体2的上面时(以下把这时卡合体3对于壳体2的位置叫做锁住(ロツク)位置),本体部3a内部的下部与壳体2的突出部2a嵌合,本体部3a的下部内面与突出部2a的前面和左右两侧面接触。这样,卡合体3对于壳体2而向后方和左右方向的移动就被限制。由于卡合体3被安装在提包等盖部(未图示)的前面,所以在加锁装置1加锁时,提包等盖部碰到本体前面时,也能够由此限制其对于壳体2向后方移动。
本体部3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卡止片部3b。该卡止片部3b的下端部从本体部3a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当使卡合体3位于锁住位置时则通过缺口部2b而进入到壳体2的内部。当卡止片部3b进入到壳体2内时,则设置在壳体2内的卡止部件10或卡止部件10和卡合部件23与卡止片部3b卡止。这样,在卡合体3处于锁住位置时变成与壳体2卡止而不能脱离。当卡止部件10或卡止部件10和卡合部件23对于卡止片部3b的卡止被解除时,则通过设置成对于本体部3a能够在规定范围向上下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6、作为把该可动部件6向下方作用的作用机构的螺旋弹簧7和设置在壳体2上的后述螺旋弹簧12而使卡合体3从锁住位置向图11(A)所示的非锁住位置移动。
卡合体3向壳体2的卡止如下进行。即如图11所示,在卡止片部3b从本体部3a向下方突出的下端部的前面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c。另一方面,在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板状的卡止部件10。该卡止部件10具有一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轴部10a、10a,经由该一对轴部10a、10a而被转动地支承在壳体2上。卡止部件10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图11(B)所示卡止位置与图11(C)所示的解除位置之间。当卡止部件10位于卡止位置时,则卡止部件10的上端部形成的钩部10b与卡止片部3b的卡合突起3c上面接触。这样,卡止片部3b向上方的移动被阻止,卡合体3在锁住位置被位置固定在壳体2上。当把卡止部件10向解除位置转动,则钩部10b从卡合突起3c向前方离开。其结果是卡止片部3b能够向上方移动,卡合体3对于壳体2能够从锁位位置向上方移动。
卡止部件10的下端部固定有操作部件11。该操作部件11也可以与卡止部件10形成为一体。操作部件11与壳体2的操作窗孔2d相对配置,被作用机构螺旋弹簧12向操作窗孔2d作用。当操作部件11碰到壳体2前壁部的内面时,则不能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实际上是以轴10a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是被固定在操作部件11上的卡止部件10不能进一步向图11(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卡止部件10的位置是卡止位置。另一方面,使操作部件11抵抗螺旋弹簧12的作用力而向壳体2的后方侧移动时,则随着操作部件11向后方的移动而卡止部件1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其上端部碰到壳体2前壁部的内面时,则卡止部件10不能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操作部件11不能进一步向后方移动。这时卡止部件10的位置是解除位置。
壳体2的安装孔2c设置有锁芯机构20。锁芯机构20包括:使轴线向前后方向嵌合固定在安装孔2c内的筒体21和能够转动地嵌合在该筒体21内的转动部件22。转动部件22具有在其前面开口的钥匙孔22a,通过把钥匙(未图示)插入在该钥匙孔22a内而能够使转动部件22相对筒体21转动。转动部件22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钥匙孔22a的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开锁位置[图11(A)、(C)所示的位置]与从开锁位置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离开90°(其结果是钥匙孔22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加锁位置[图11(B)所示的位置]之间。
板状卡合部件(第二卡止部件)23的中央部固定在转动部件22的内侧端部。在卡止部件10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若把转动部件22向加锁位置转动,则如图11(B)所示,该卡合部件23使卡合部件23的下端部碰到卡止部件10,这样就阻止了卡止部件10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侧转动。其结果是卡合体3相对壳体2而在锁住位置被位置固定。当把转动部件22从加锁位置转动到开锁位置时,则卡合部件23的一端部从卡止部件10向上方离开。其结果是卡止部件10能够从卡止位置转动到解除位置。由此可知,该加锁装置1的加锁部件24是由转动部件22和卡合部件23构成。在把转动部件22转动到开锁位置而使卡止部件10能够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侧转动的状态下,如图11(C)所示,通过使操作部件11抵抗螺旋弹簧12的作用力而被向后方按压,则能够把卡止部件10从卡止位置转动到解除位置。由于当把卡止部件10转动到解除位置而卡止部件10对于卡止片部3b的卡止状态被解除,所以卡合体3能够从锁住位置向上方移动。这样,利用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而使卡合体3向上方移动。
卡合体3通过螺旋弹簧7而向上方移动到非锁住位置的稍微靠前的位置。当卡止部件10通过螺旋弹簧12而从解除位置向卡止位置侧转动时,在卡止位置稍微靠前的位置,钩部10b与在卡止片部3b的卡合突起3c下侧形成的倾斜面3d碰接,并经由卡止面3d把卡合体3向上方推去。因此,当把卡止部件10进一步转动到卡止位置,则随之使卡合体3向上方移动。当卡止部件10到达卡止位置时则如图11(A)所示,卡合体3向上方移动到非锁住位置。即卡合体3通过作用机构7、12而被连续地从锁住位置移动到非锁住位置。
在卡合体3通过卡止部件10被卡止在锁住位置的状态下,当把转动部件22转动到加锁位置,则卡合部件23的上端部与卡合体3的卡止片部3b下端部卡合。即,在卡止片部3b的下端部背面(朝向形成有卡合突起3c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卡合槽3e。该卡合槽3e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卡合突起3c大致在同一位置上。这是为了极力防止由形成卡合槽3e而使卡止片部3b的强度降低。卡合槽3e从卡止片部3b左右方向的一侧面延伸到比转动部件22轴线正上位置稍高的另一侧面侧的位置。且卡合槽3e以从转动部件22的轴线仅向正下离开规定距离的点为中心沿圆弧形成。卡合槽3e也可以形成到卡止片部3b的另一侧面,但如本实施例这样在停止于另一侧面跟前位置为好。这是由于这样能够极力防止由形成卡合槽3e而使卡止片部3b的强度降低的缘故。
在卡合部件23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合突出部23a。该卡合突出部23a的厚度比卡合槽3e的槽宽度薄。在卡止部件10位于卡止位置而与卡止片部3b卡合的状态下,当把转动部件22从开锁位置转动到加锁位置的稍微跟前位置时,则卡合突出部23a从其一端打开部而进入到卡合槽3e。当把转动部件22转动到加锁位置时,则卡合突出部23a进入到卡合槽3e中位于转动部件22正上的上端部。卡合突出部23a在卡合槽3e的一端开口部是位于卡合槽3e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但当进入到卡合槽3e的上端部则与卡合槽3e的下侧侧面接触。因此,当把转动部件22转动到加锁位置,则卡止片部3b被卡合部件23卡止得不能向上方移动。由此可知,在该实施例的加锁装置1中,用于把卡止部件10维持在卡止位置的卡合部件23,是作为与卡止片部3b卡合而阻止其向上方移动的第二卡止部件被兼用。因此,转动部件22位于加锁位置,随之卡合部件23与卡合槽3e的下侧侧面接触时的卡合部件23的位置是阻止位置,转动部件22位于开锁位置,随之卡合部件23转动90°而从卡合槽3e脱出时的卡合部件23的位置是容许位置。
上述结构的加锁装置1中,想把卡合体3与壳体2卡止时,把转动部件22位于在开锁位置,并且把卡止部件10位于在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把卡合体3的卡止片部3b经由缺口部2b插入到壳体2内,这样,倾斜面3d碰到钩部10b而使卡止部件10抵抗螺旋弹簧12的作用力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侧转动。当卡合体3移动到锁住位置,则卡合突起3c超过钩部10b。其结果是卡止部件10能够从解除位置侧向卡止位置侧转动。当卡止部件10通过螺旋弹簧12转动到卡止位置时,则钩部10b与卡合突起3c卡合。这样,卡合体3在锁住位置被卡止在壳体2中不能向上方移动。且卡合体3的本体部3a下端面与壳体2的上面接触,本体部3a的下端部内面与突出部2a的前面和左右两侧面碰触,且卡止片部3b与缺口部2b的前方侧侧面接触,因此,卡合体3几乎不能移动地被固定在壳体2中。
然后把钥匙插入到钥匙孔22a内并把转动部件22从开锁位置转动到加锁位置。这样,卡合部件23与卡止部件10卡合而阻止卡止部件10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侧转动。因此,即使误按压了操作部件11,卡合体3也不会从壳体2脱离。当把转动部件22转动到加锁位置,则卡合部件23的卡合突出部23a进入到卡合槽3e。这样,卡合部件23把卡止片部3b卡止得不能向上方移动。因此,卡合体3在卡止部件10之外通过卡合部件23也被阻止向上方移动。因此,卡合体3被可靠地卡止在壳体2中。且卡止部件10和卡合部件23对于卡止片部3b是分别在前面侧部分和背面侧部分进行卡合,所以与在同一面侧进行卡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均衡良好地把卡止片部3b进行卡止。
当想使卡止在锁住位置的卡合体3从壳体2取出时,则把钥匙插入到钥匙孔22a内并把转动部件22从加锁位置转动到开锁位置。这样,卡合部件23对于卡止部件10和卡止片部3b的各卡合被解除。然后把操作部件11向壳体2的内部侧按压而使卡止部件10从卡止位置转动到解除位置。这样,就解除了卡止部件10对于卡止片部3b的卡止状态。这样,卡合体3通过螺旋弹簧7而从锁住位置向上方移动,接着通过螺旋弹簧12而移动到非锁住位置。因此,即使把手从操作部件11离开而卡止部件10由螺旋弹簧12而转动到卡止位置,卡止部件10也不会再次与卡止片部3b卡合。然后通过使卡合体3向上方移动而能够从壳体2取出。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使用了在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转动的卡止部件10,但也可以使用在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的卡止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使用了通过钥匙使转动部件22转动形式的锁芯机构20,但也可以使用具有在开锁位置与加锁位置之间能够进行直线移动的加锁部件的推压式锁芯机构。这时,只要是把从壳体2的前面突出的加锁部件一端部向壳体2的内侧按压,在把加锁部件从开锁位置按压到加锁位置时,加锁部件与卡止片部3b卡合的结构便可。套筒型锁芯机构也可以是与直线移动的卡止部件组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把构成加锁部件24一部分的卡合部件23作为第二卡止部件来兼用,但也可以在转动部件22上设置对于卡合部件23来说是另外部件的第二卡止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卡合体3上设置了向壳体2内部插入的卡止片部3b,使该卡止片部3b与卡止部件10和是第二卡止部件的卡合部件23卡合,但也可以使卡止部件10和卡合部件23的各一部分从壳体2向外部突出,使其突出的一部分与卡合体3卡合或脱开。
本发明的加锁装置在把提包和保管箱等的本体与盖卡止的状态下能够作为锁住的加锁装置使用。
Claims (7)
1、一种加锁装置,包括:壳体(2)和对于该壳体(2)能够接近或离开移动的卡合体(3),所述壳体(2)设置有卡止部件(10)和加锁部件(24),所述卡止部件(10)能够在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所述卡止位置是所述卡止部件(10)与所述卡合体(3)卡合而阻止所述卡合体(3)向从所述壳体(2)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容许所述卡合体(3)向从所述壳体(2)离开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加锁部件(24)能够在加锁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进行变位,所述加锁位置是把所述卡止部件(10)固定位置在所述卡止位置的位置,所述开锁位置是容许所述卡止部件(10)在所述卡止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2)设置有第二卡止部件(23),其与所述加锁部件(24)的变位进行连动变位,在所述加锁部件(24)位于所述加锁位置时是位于阻止位置,而在所述加锁部件(24)位于所述开锁位置时是位于容许位置,该第二卡止部件(23),在位于所述阻止位置时,与所述卡合体(3)卡合而阻止所述卡合体(3)向从所述壳体(2)离开的方向移动,在位于所述容许位置时,则容许所述卡合体(3)向从所述壳体(2)离开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被固定在所述加锁部件(24)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件(10)、所述加锁部件(24)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部,所述壳体(2)的一侧部上形成有缺口部(2b),该缺口部(2b)使所述壳体(2)的内部向外部打开,使位于所述卡止位置的所述卡止部件(10)与所述卡合体(3)卡合的一端部和位于所述阻止位置的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与所述卡合体(3)卡合的一端部从所述壳体(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所述卡合体(3)上设置有卡合片部(3b),该卡合片部(3b)分别与所述卡止部件(10)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的从所述壳体(2)向外部突出的各一端部卡合或脱开。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件(10)、所述加锁部件(24)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部,所述壳体(2)设置有将其内部向外部打开的缺口部(2b),所述卡合体(3)上设置有通过所述缺口部(2b)能够向所述壳体(2)内部插入的卡止片部(3b),所述卡止部件(10)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与能够插入到所述壳体(2)内的所述卡止片部(3b)进行卡合或脱开。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件(10)和所述第二卡止部件(23)分别与所述卡止片部(3b)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进行卡合。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件(10)能够在所述卡止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锁部件(24)能够在所述加锁位置与所述开锁位置之间转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12083A JP4580212B2 (ja) | 2004-10-27 | 2004-10-27 | 施錠装置 |
JP312083/2004 | 2004-10-27 | ||
PCT/JP2005/019226 WO2006046451A1 (ja) | 2004-10-27 | 2005-10-19 | 施錠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0092A true CN101040092A (zh) | 2007-09-19 |
CN101040092B CN101040092B (zh) | 2011-08-31 |
Family
ID=3622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3503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0092B (zh) | 2004-10-27 | 2005-10-19 | 加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80212B2 (zh) |
CN (1) | CN101040092B (zh) |
WO (1) | WO200604645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82210A1 (zh) * | 2012-11-27 | 2014-06-05 | 伊稻(上海)商业有限公司 | 箱/包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7684B2 (ja) * | 2010-03-17 | 2014-06-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ロック機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02578A (en) * | 1967-02-06 | 1968-09-24 | Long Mfg Company Inc | Pushbutton latch and lock mechanism |
FR2530282B1 (fr) * | 1982-07-19 | 1986-02-21 | Cousin Cie Ets A & M Freres | Serrure electrique de securite plus specialement pour portieres de vehicules automobiles |
JP2605203Y2 (ja) * | 1993-03-16 | 2000-07-04 | 株式会社栃木屋 | キャッチロック |
JP3404545B2 (ja) * | 1994-08-26 | 2003-05-12 | フジコーワ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リンダー錠付コンテナー |
-
2004
- 2004-10-27 JP JP2004312083A patent/JP458021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0-19 WO PCT/JP2005/019226 patent/WO20060464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10-19 CN CN2005800350381A patent/CN10104009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82210A1 (zh) * | 2012-11-27 | 2014-06-05 | 伊稻(上海)商业有限公司 | 箱/包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580212B2 (ja) | 2010-11-10 |
JP2006124974A (ja) | 2006-05-18 |
WO2006046451A1 (ja) | 2006-05-04 |
CN101040092B (zh) | 2011-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36738B2 (en) | Mortise lock for ordinary door and panic door | |
ES2217373T3 (es) | Cerradura. | |
JP5323071B2 (ja) | プラグロック組立体及びシステム | |
KR101506346B1 (ko) | 전동 스티어링 록 장치 | |
CN101076643A (zh) | 榫眼锁 | |
JP6003304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CN101054872A (zh) | 锁芯 | |
CN104420737A (zh) | 机动车锁 | |
CN110053563A (zh) | 储物箱 | |
US20040159136A1 (en) | Pick-resistant wafer tumbler lock with sidebars | |
US20080307834A1 (en) | Key and combination controlled padlock | |
CN101040092A (zh) | 加锁装置 | |
JP4908449B2 (ja) | 電気錠 | |
CN210217419U (zh) | 一种具有双重锁闭结构的平面锁 | |
CN110700702A (zh) | 一种汽车门锁上解保险机构 | |
CN209976204U (zh) | 开关锁机构、锁具及车辆 | |
JP3919065B2 (ja) | サイドバーシリンダ錠 | |
CN215889609U (zh) | 防盗锁具 | |
CN201741157U (zh) | 电子装置及其与锁具的组合 | |
CN209924619U (zh) | 可自动弹出的锁舌装置、锁具 | |
JP4559055B2 (ja) | ドアのラッチ装置 | |
JP6007129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CN112681893A (zh) | 一种锁体结构 | |
JP3953965B2 (ja) | タンブラー錠 | |
JP4652203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3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