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6185A -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6185A
CN101036185A CNA2005800337118A CN200580033711A CN101036185A CN 101036185 A CN101036185 A CN 101036185A CN A2005800337118 A CNA2005800337118 A CN A2005800337118A CN 200580033711 A CN200580033711 A CN 200580033711A CN 101036185 A CN101036185 A CN 101036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buffer zone
addr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37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0373C (zh
Inventor
加藤正浩
三浦雅浩
吉田昌义
幸田健志
片多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6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6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03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037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记录装置(200)具有:记录设备(352),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到下述记录介质上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记录介质具有:(i)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形成设备(354),用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缓冲区;以及控制设备(354),用于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缓冲区,其中将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其中使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第一记录层中的从预定位置起的位移或在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的位移的可接受范围与第二记录层中的位移或位移的可接受范围之和。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使计算机起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例如,在诸如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CD-R(可记录的光盘)、以及DVD-ROM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中,如专利文献1和2等等中所描述的,己开发了诸如多层型光盘这样的多个记录层层压或粘贴在相同衬底上的信息记录介质。此后,在诸如CD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对双层型(即两层型)光盘执行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上,使用于记录的激光聚焦于从激光的照射侧来看位于前面的记录层中(即较靠近光学拾取器的一侧)(必要时以下简称为″L0层″),从而按照不可逆变记录方法或通过加热的可重写方法将数据记录到L0层中。此后,使激光通过L0层等等聚焦于或聚集于从激光的照射侧来看位于L0层后面的记录层中(即较远离光学拾取器的一侧)(必要时以下简称为″L1层″),从而按照不可逆变记录方法或通过加热的可重写方法将信息记录到L1层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0-31134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1-2323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按照例如相反轨道路径方法的双层型光盘中,中间区位于光盘的最外圆周侧上。中间区用于缓冲激光的焦点从L0层变为L1层这样的变化操作,并且在最终化时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中间区中。此时,从操作稳定性的观点来看,L0层中的中间区的内圆周侧上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必须彼此相距预定距离(例如0.4mm)或更大。也就是说,考虑到该点必须形成具有最佳大小的中间区。
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定义的L0层或L1层的地址的点不一定与实际定义的光盘的地址的点相匹配,这取决于生产处理的质量。换句话说,存在会生产出下述光盘的可能性,即在所述光盘中某个地址远离在设计中该某个地址所处的径向位置。因此,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由于地址的位移等等而使L0层中的中间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彼此没有相距预定距离,即使根据光盘上所定义的地址形成了最佳大小的中间区。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可考虑形成相对较大大小的中间区;然而,这具有会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这样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形成较好大小的中间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将计算机程序记录在其上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解决该问题的方式
(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是通过一种记录介质来实现的,该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其中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的缓冲区,将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使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或相对移动本身)的可接受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此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了缓冲区(例如随后所描述的中间区)。尤其是,使该缓冲区形成于接近数据区的外圆周侧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例如,通过在记录信息的记录操作结束之后执行最终化处理而将伪数据等等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形成缓冲区。
尤其在本发明中,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例如,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在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具有0.4mm或更大的大小。另一方面,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向外圆周侧移动容限长度而获得的位置上。术语″相对应″在这里表示在设计中它存在于基本相对或相反的位置(例如基本相同的径向位置)上。在实际记录介质中,由于生产处理中的影响等等而不必位于相对位置上。此外,″容限长度″表示在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换句话说,″容限长度″表示在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进一步换句话说,″容限长度″是(i)第一记录层中的在设计中所定义的预定地址的位置与实际生产的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地址的位置之间的位移(或第一记录层中的位移可接受范围)与(ii)第二记录层中的在设计中所定义的预定地址的位置与实际生产的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地址的位置之间的位移(或第二记录层中的位移可接受范围)之和。
如上所述,在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上,第二记录层的缓冲区比第一记录层的缓冲区要大至少与容限长度相对应的大小。此外,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因此,即使存在地址的位移等等,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通过此,不必提供不必要大的缓冲区,这不会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然而,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因此可充分地确保操作稳定性(尤其是重放操作的稳定性)。
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形成了较好大小的缓冲区(中间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一个方面中,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与(i)预定值、(ii)容限长度的双倍大小、以及(iii)下述间隙长度之和相对应,所述间隙长度表示在如果激光聚焦于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以及第一与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的每一个。
根据这个方面,除了考虑在记录介质的生产处理过程中所引起的地址位移等等之外,还考虑偏心移动以及激光的光点大小等等来形成缓冲区。因此,形成了较好大小的缓冲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将预定值设置成在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0.4mm。
根据这个方面,可确保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为0.4mm或更大的大小。因此,可充分地确保操作稳定性。
顺便说一下,最好是将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大小设置成基本上为0.4mm。通过此,可配备要确保操作稳定性所需的最小大小的缓冲区。因此,可相对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将容限长度设置成在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40μm。
根据这个方面,例如,在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标准的DVD-R的情况下,将每个记录层中的位移可接受范围定义为从基本上-20μm至基本上20μm。换句话说,可使第一记录层与第二记录层之间的相对位移是基本上-40μm至40μm。因此,通过根据考虑到可接受范围的容限长度来形成缓冲区,可更好地得到上述各种益处。当然,如果将不同值确定为另一标准中的位移可接受范围,那么最好是使用该值以代替40μm。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将间隙长度设置成在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65μm。也就是说,在如果激光聚焦于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或者偏心移动的可接受范围之和基本上是65μm。
根据这个方面,考虑到激光的光点的实际大小以及偏心移动等等形成了缓冲区。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以一个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以与一个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
根据这个方面,可在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法的记录介质上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记录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记录装置来实现的,该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到下述记录介质上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记录介质具有:(i)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ii)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形成设备,用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缓冲区以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以及控制设备,用于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缓冲区,其中将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其中使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通过记录设备的操作,可更好地将包括有视频信息、音频信息等等的记录信息记录到具有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记录介质中。例如,通过使激光照射以便聚焦于第一记录层上,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同时通过使激光照射以便聚焦于第二记录层上,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
此外,通过形成设备的操作,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用于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的缓冲区。尤其是,使该缓冲区形成于接近数据区的外圆周侧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例如,通过在记录信息的记录操作结束之后执行最终化处理而将伪数据等等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形成缓冲区。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设备的操作,使第一记录层的缓冲区形成为其大小(例如记录介质径向上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此外,通过控制设备的操作,使第二记录层的缓冲区形成为其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向外圆周侧移动容限长度而获得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下述缓冲区,即在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上所述缓冲区比第一记录层的缓冲区要大与至少容限长度相对应的大小。此外,在第一记录层中形成其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缓冲区。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存在地址位移等等,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大小也等于或大于预定值。通过此,不必提供不必要大的缓冲区,这不会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然而,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因此可充分确保操作稳定性(尤其是重放操作的稳定性)。
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形成了较好大小的缓冲区(即中间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一个方面中,控制设备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便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与(i)预定值、(ii)容限长度的双倍大小、以及(iii)下述间隙长度之和相对应,所述间隙长度表示在如果激光聚焦于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以及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的每一个。
根据这个方面,除了考虑在记录介质的生产处理过程中所引起的地址位移等等之外,还考虑偏心移动以及激光的光点大小等等来形成缓冲区。因此,可形成较好大小的缓冲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记录装置进一步具有转换设备,该转换设备用于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并且控制设备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下述缓冲区,该缓冲区排列在通过移动与转换为记录单元的容限长度相对应的程度而获得的位置上。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记录装置很容易识别或很容易处理的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例如ECC块单元)可识别出容限长度。因此,记录装置可更好地且相对容易地形成如上所述的缓冲区。
在具有上述转换设备的记录装置的一方面中,转换设备根据下述对应信息可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所述对应信息用于定义容限长度与可记录到其大小与预定容限长度相对应的区域部分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这种结构,通过参考对应信息可相对容易地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在根据上述对应信息而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单元的记录装置的一方面中,根据记录介质的类型和第二记录层上的缓冲区的位置的至少一个,转换设备可基于多个对应信息的至少一个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通过这种结构,可相对容易地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而不会受到记录介质类型的差异以及缓冲区的排列差异的影响,这仍取决于每个差异。
在根据上述对应信息而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单元的记录装置的一方面中,记录装置进一步具有用于存储对应信息的存储设备。
通过这种结构,通过参考存储在存储设备中的对应信息可相对容易地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在根据上述对应信息而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单元的记录装置的一方面中,转换设备根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对应信息可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在不具有对应信息的记录装置中,也可通过参考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对应信息可相对容易地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将预定值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0.4mm。
根据这个方面,可确保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为0.4mm或更大的大小。因此,更好地,可充分确保操作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容限长度在记录介质的径向上是40μm。也就是说,控制设备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下述缓冲区,即在该缓冲区中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仅移动40μm所获得的位置上。
根据这个方面,根据考虑到可接受范围的容限长度来形成缓冲区。由此,可更好地得到上述各种益处。当然,将不同值确定为另一标准中的位移可接受范围,那么最好是使用该值以代替40μm。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间隙长度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65μm。也就是说,在如果激光聚焦于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或者偏心移动的可接受范围之和是65μm。
根据这个方面,考虑到激光的光点的实际大小以及偏心移动等等形成了缓冲区。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通过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来形成缓冲区,并且控制设备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来形成除了预先记录有记录信息的区域部分之外的缓冲区。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将预定记录信息(例如随后所述的伪数据等等)记录在其中来形成缓冲区。此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将记录信息预先记录在被认为是缓冲区的区域部分中,以便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在这个方面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信息不会冗余地覆盖预记录有预信息的区域部分。因此,无需对记录信息进行不必要的记录以便形成缓冲区,因此可有效地形成缓冲区。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以一个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以与一个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
根据这个方面,可在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法的记录介质上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记录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下述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方法来实现的,所述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到下述记录介质上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记录介质包括:(i)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ii)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形成设备,用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缓冲区以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该记录方法具有:第一控制处理,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及第二控制处理,用于对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缓冲区,其中将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其中使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方法,可得到与本发明的上述记录装置所拥有的相同益处。
顺便说一下,响应本发明的上述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记录方法可采用各个方面。
(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的,该指令用于记录控制并且切实的具体体现为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以使计算机起记录装置(具体地说例如控制设备)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从诸如ROM、CD-ROM、DVD-ROM、以及硬盘这样的程序存储器设备中读取并执行计算机程序,或者通过在经由通讯设备下载了程序之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可相对容易地体现本发明的上述记录装置。
顺便说一下,响应本发明的上述记录装置中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可采用各个方面。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具体体现为可由本发明的上述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以使计算机起记录装置(具体地说例如控制设备)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将计算机程序产品从诸如ROM(只读存储器)、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VD只读存储器)、硬盘等等这样的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记录介质下载到计算机中,或者通过经由通讯设备将可以是载波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下载到计算机中,可相对容易地体现上述记录装置。更具体地说,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会使计算机起上述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或可以包括用于使计算机起上述作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
从以下实施例中可更显而易见地得知本发明的这些效果及其他优点。
如上所说明的,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第一记录层的中间区具有预定值或更大的大小,并且使第二记录层中的中间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第一记录层中的中间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起仅仅移动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因此,可形成较好大小的中间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此外,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形成设备、以及控制设备。本发明的记录方法具有第一控制处理和第二控制处理。因此,可形成较好大小的中间区而不会使例如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以及光盘的示意性剖面视图和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示意图。
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图3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的记录操作当中的中间区的形成操作流程(最终化处理的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4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的记录操作当中的中间区的形成操作流程(最终化处理的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5从概念上给出了位置容限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6给出了间隙当中的偏心间隙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7从概念上给出了间隙当中的光点间隙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相应等式的一个特定示例的图表。
图9从概念上给出了相应等式的另一特定示例的图表。
图10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未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中间区的情况下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1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已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中间区的情况下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2给出了作为光盘一个特定示例的其直径为12cm的DVD-R的特定地址值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3给出了作为光盘另一特定示例的其直径为8cm的DVD-R的特定地址值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4示意性地给出了没有位移以及具有最大位移的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5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对伪数据等等进行预记录的情况下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图16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对伪数据等等进行预记录的情况下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       光盘
109,119  中间区
200       记录/重放装置
352       光学拾取器
353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
354,359  CPU
355,360  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依次对每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1,对下述光盘进行说明,所述光盘通过作为根据本发明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200(参见图2)而记录有数据并对其进行重放。图1(a)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图1(b)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剖面视图和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概念示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盘100具有盘片主体上的直径大约为12cm的记录面,如DVD。在该记录面上,光盘100具有:作为中心的中心孔101;导入区102或导出区118;数据区105和115;以及构成了本发明的“缓冲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中间区109和119。此后,在光盘100上,记录层等等例如层压在光盘100的透明衬底110上。在记录层的每个记录区中,诸如凹槽轨道和岸台轨道这样的轨道10以中心孔101为中心而交替、成螺旋形、或同心地排列。此外,在该轨道上,通过ECC块的单元对数据进行划分与记录。ECC块是这样的数据管理单元,即通过该数据管理单元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误差校正。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尤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这三个区的光盘。例如,即使不存在导入区102、导出区118、或者中间区109(119),也可构造出下面说明的数据结构等等。此外,如随后所描述的,可进一步对导入区102、导出区118、或者中间区109(119)进行分段。
尤其是,如图1(b)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0层和L1层分别层压在透明衬底110上。在对这种双层型光盘100进行记录和重放时,根据哪一个记录层具有从图1(b)中的下侧照射到上侧的激光LB的焦点位置,执行L0层或L1层中的数据记录/重放。尤其是,在L0层中,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对数据进行记录,然而在L1层中,从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对数据进行记录。换句话说,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与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法的光盘相对应。通过采用随后所讨论的结构,甚至按照并行轨道路径方法的光盘也可得到随后所述的各种益处。
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位于导入区102和导出区118的内圆周侧上的RMA(记录管理区)103和113;以及位于中间区109和119的外圆周侧上的ODTA(外盘片测试区)104和114。
RMA 103和113是用于将下述各种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区,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进行管理。具体地说,例如,对用于表示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数据的排列或记录状态等等的管理信息等等进行记录。
ODTA 104和114是这样记录区,即在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的过程中执行用于对激光LB的激光功率进行调节(或校准)的OPC(最佳功率控制)处理。将OPC图形记录到ODTA 104和114中,同时激光功率逐步变化并且对所记录的OPC图形的重放质量(例如不对称度等等)进行测量,通过此计算出在对数据进行记录过程中的最佳激光功率。尤其是,从激光LB的照射侧角度来看,L1层的ODTA 114与中间区119相邻,并且L1层的ODTA 114不覆盖L0层的ODTA 104和中间区109。为了更好地执行OPC处理而不会受到其他记录层的影响,当通过利用L1层的ODTA 114执行OPC处理时,通过未记录有数据的L0层来对OPC图形进行记录。显而易见地,对L0层的ODTA104同样如此。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即双层型这样的双层单侧型,而可以是双层双侧型。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可以是具有三层或多层的多层型光盘。
此外,上述说明是在如果中间区109和119的位置已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在实际最终化处理中,将伪数据记录到包括有ODTA104和114的整个很宽区域中。其结果是,形成了最终中间区109和119,甚至延伸到了ODTA 104和114的位置。图1所说明的中间区109和119的排列在一定程度上是默认确定的指示或大致指导。
(记录/重放装置)
接下来,参考图2至图16,对作为根据本发明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200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说明。
(1)基本结构
首先,参考图2,对记录/重放装置2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顺便说一下,该记录/重放装置200具有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的功能以及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数据进行重放的功能。
如图2所示,记录/重放装置200具有:盘片驱动器300,将光盘100实际加载到该盘片驱动器中并且将数据记录到该盘片驱动器中并对其进行重放;以及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400,用于对相对于盘片驱动器300而言的数据的记录和重放进行控制。
盘片驱动器300具有:光盘100;主轴电机351;光学拾取器352;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CPU(驱动控制设备)354;存储器355;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以及总线357。此外,主计算机400具有:CPU 359;存储器360;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操作按钮310;显示面板311;以及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
主轴电机351用于使光盘100旋转及停止,并且当对光盘100进行存取时进行操作。更具体地说,将主轴电机351构造成在来自未说明的伺服单元等等的主轴伺服之下使光盘100以预定速度旋转并停止。
光学拾取器352构成了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并且具有半导体激光器和透镜等等以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重放。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352使诸如激光束这样的光束照射光盘100以作为重放时的具有第一功率的读取光并且作为记录时的具有第二功率的写入光,同时对其进行调制。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对主轴电机351和光学拾取器352进行控制,从而对光盘100执行记录/重放。更具体的说,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例如具有:激光二极管(LD)驱动器、前置放大器等等。激光二极管驱动器(LD驱动器)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设备进行驱动。前置放大器对光学拾取器352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也就是说对光束的反射光进行放大,并且输出放大的信号。更具体的说,在OPC处理时,在CPU 354之下,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与未说明的时间产生器等等一起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设备进行驱动,以便通过OPC图形的记录和重放处理来确定最佳激光功率。
存储器355用在盘片驱动器300上的一般数据处理以及OPC处理等等中,该存储器包括有用于记录/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当将数据转换为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上可使用的数据时用作中间缓冲器的区域等等。此外,存储器355具有:ROM区,该ROM区中存储有作为记录设备的用于执行操作的程序,即存储有固件;缓冲器,该缓冲器用于临时存储记录/重放数据;RAM区,该RAM区中存储有固件程序等等进行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
CPU(驱动控制设备)354通过总线357与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以及存储器355相连,并且通过向各种控制设备发出指令来对整个盘片驱动器300进行控制。通常,将用于使CPU 354进行操作的软件或固件存储在存储器355中。
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对相对于盘片驱动器300而言来自外部的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器355上的数据缓冲器中或者从该数据缓冲器提取数据。将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接口与盘片驱动器300相连的外部主计算机400发出的驱动控制命令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传送到CPU 354。此外,按照相同的方式,还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将记录/重放数据传送到主计算机400以及接收来自主计算机400的记录/重放数据。
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相对于主计算机400而言接收操作指令并执行显示,并且通过利用操作按钮310将诸如用于记录或重放的指令这样的指令发送到CPU 359。CPU 359根据来自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的指令信息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将控制命令发送到盘片驱动器300,从而对整个盘片驱动器300进行控制。按照相同的方式,CPU359向盘片驱动器300发送这样的命令,该命令要求盘片驱动器300将操作状态发送到主机。通过此,可知道诸如记录期间以及重放期间这样的盘片驱动器300的操作状态,以便CPU 359通过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将盘片驱动器300的操作状态输出到诸如荧光管和LCD这样的显示板310。
存储器360是主计算机400所使用的内存储器设备,并且具有:ROM区,该ROM区内存储有诸如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这样的固件程序;RAM区,该RAM区内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等的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此外,存储器360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与诸如硬盘这样的未说明的外存储器装置相连。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将盘片驱动器300与主计算机400组合在一起所使用的一个特定示例是诸如用于对视频图像进行记录和重放的记录器设备这样的家庭设备。该记录器设备将来自广播接收调谐器和外部连接终端的视频信号记录到盘片上,并且将从盘片中重放出的视频信号输出到诸如电视这样的外部显示设备。在CPU 359上,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60上的程序来执行作为记录器设备的操作。此外,在另一特定示例中,盘片驱动器300是盘片驱动器(必要时以下简称为″驱动器″),并且主计算机400是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400以及驱动器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和308相连,并且诸如写软件这样的安装在主计算机400中的应用程序对盘片驱动器300进行控制。
(2)操作原理
接下来,参考图3至图13,对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的记录操作进行讨论。在这里,通过利用图3和图4对操作操作原理的整个概要进行说明,并且通过利用图4至图13对其进行补充或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3至图13的每一个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的记录操作当中的中间区109和119的形成操作(最终化处理的部分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该记录/重放装置200将电影数据、音频数据、用于PC的数据等等记录到数据区105和115中。此时,通常在将数据记录到L0层的数据区105中之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数据区115中。换句话说,通过使激光LB穿过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数据区105而照射L1层,记录/重放装置200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数据区115中。通常对于其他记录区同样如此。在结束了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区105和115中之后,必要时,记录/重放装置200根据需要将必需的数据或伪数据(例如″00h″数据等等)记录到导入区102、导出区118、以及中间区109和119中。换句话说,执行最终化处理。在下文中,尤其是对最终化处理当中的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中间区109和119中的操作进行讨论。
如图3所示,在构成了本发明的″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CPU354或359的控制之下,首先,获得L0层和L1层每一个的位置容限(步骤S101)。代替获得位置容限,可获得标准中的位置容限的可接受值以作为位置容限。该位置容限是设计中的预定地址最初排列的位置与预定地址实际排列在光盘100上的位置之间的位移或位移的可接受范围。现在,参考图5,对该位置容限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5从概念上给出了位置容限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如图5(a)所示,假定在设计中地址″X″排列在径向位置″r″上。通过此,在设计中定义导入区101、数据区105和115、导出区118、以及中间区109和119的排列。此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由于下述压印(stampa)的制造误差等等而使地址″X″未准确地排列在地址″X″最初所排列的径向位置″r″上,所述压印用于形成用于定义地址的岸台预制凹坑或摆动;换句话说,由于用于生产压印的原始盘片的制造误差、用于生产原始盘片的切削机的径向位置误差、不规则的轨道间距等等。或者,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由于在生产光盘100的过程中热收缩的个体差异等等而使地址″X″未准确地排列在地址″X″最初所排列的径向位置″r″上。
具体地说,如图5(b)所示,地址″X+ΔX″很可能排列在地址″X″最初所排列的径向位置″r″上。此时,地址″X″排列在通过从径向位置″r″起向内圆周侧移动″Δr1″所获得的径向位置″r-Δr1″上。″Δr1″的值或″Δr1″的可接受范围与位置容限有关。在每个记录层中都可能会引起位置容限,因此在图3的步骤S101中获得L0层和L1层这两者中的位置容限。顺便说一下,如果图5(b)的状态表示引起了位置容限这样的状态,那么图5(a)是用于表示位置容限是″0″这样的状态的视图。
再次在图3中,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通过将在步骤S101所获得的L0层中的位置容限加到L1层中的位置容限上来计算构成了本发明的″容限长度″的一个特定示例的层容限″Tls″(步骤S102)。也就是说,层容限表示(i)在L0层中的预定径向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ii)与L1层中的预定径向位置有关的地址(即L1层中预定径向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或相对位移本身)。
此后,计算间隙″Cls″(步骤S103)。具体地说,将与下述偏心有关的间隙(必要时以下简称为″偏心间隙″)和与散焦激光的光束点的大小有关的间隙(必要时以下简称为″光点间隙″)加到一起,从而计算间隙″Cls″,所述偏心与L0层和L1层的中间位置的移动等等相对应。现在,参考图6和图7对间隙″Cls″进行讨论。图6从概念上给出了间隙″Cls″当中的偏心间隙的示意性概念视图。图6从概念上给出了间隙″Cls″当中的光点间隙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如图6(a)所示,在不具有偏心的光盘100的情况下,在L0层中的径向位置″r″所定义的地址″X″与在L1层中的径向位置″r″所定义的地址″X(条)″具有在半径″r″的轨道上彼此面对(或相对)的关系。顺便说一下,偏心是由于这两个层的中间位置的移动、在粘贴L0层和L1层的过程中中间位置的位移等等所引起的L0层和L1层的相对移动。顺便说一下,为了确认,应说明的是将具有图6(a)上侧上的线的″X″称为″X(条)″。对于下述附图同样如此。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具有偏心的光盘100的情况下,在L0层中的径向位置″r″所定义的地址″X″与在L1层中的径向位置″r″所定义的地址″X(条)″仅在半径″r″轨道上的两个点相对。换句话说,最初在相对位置上所定义的L0层的地址″X″与L1层的地址″X(条)″在大多数位置不相对。具体地说,L0层和L1层中的偏心之和与偏心间隙相对应。在图6(b)的情况下,在外圆周侧上,L0层的地址″X″与L1层的地址″X″相距与偏心量相对应的″Δr2″。″Δr2″的最大值与偏心间隙相对应。
此外,如图7(a)所示,如果激光LB聚焦于L1层上,那么在L0层上形成了预定半径为″Δr3″的光束点。现在,如上所述,应考虑在通过使激光LB穿过记录有数据的L0层而照射L1层来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这样一种情况。如图7(a)所示,在对数据进行记录以直至L0层的地址″X″的情况下,如果激光LB聚焦于与地址″X″相对的L1层的地址″X(条)″,那么使穿过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激光LB的左半部分照射L1层,同时使穿过未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激光LB的右半部分照射L1层。因此,仅仅通过将数据记录到与记录有数据的L0层相对的L1层中而不考虑上述情况,不可能通过使穿过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激光LB照射L1层而更好地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
因此,如图7(b)所示,必须在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情况下使激光LB的焦点位置从下述位置起向内圆周侧移动与光束点的半径″Δr3″相对应的距离,所述位置是由与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地址″X″相对的L1层的地址″X(条)″来表示的。具体地说,必须使激光LB聚焦于下述地址″X(条)-ΔX″所表示的位置,所述地址″X(条)-ΔX″是通过向内圆周侧移动与光束点的半径″Δr3″相对应的可变地址″ΔX″而获得的。光束点的半径″Δr3″的最大值与光点间隙相对应。
在图3的步骤S103中,通过将图6中所说明的偏心间隙加到图7中所说明的光点间隙上来计算间隙″Cls″。
再次在图3中,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根据相应等式来计算地址偏移″Ofs″(步骤S104),该地址偏移是在步骤S102所计算的层容限″Tls″与在步骤S103所计算的间隙″Cls″之和。更具体地说,根据相应等式计算记录到下述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大小以作为地址偏移″Ofs″,所述记录区在径向上具有与层容限″Tls″与间隙″Cls″之和相对应的距离。在步骤S104中使用的相应等式表示记录区的大小(例如径向距离)与记录在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ECC块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参考图8对相应等式进行详细地讨论。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在图3中的步骤S104所使用的相应等式的特定示例的图表。
如图8所示,相应等式是通过图表(或函数)示出的,其中将层容限″Tls″与间隙″Cls″之和指定为横轴并且将ECC块数目指定为纵轴。更具体地说,该图表是由下述函数来表示的:Tls+Cls=5.4686×ECC块数目-0.219。从该图表可知,可获得可记录到径向距离为″Tls+Cls″的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大小。例如,如果″Tls+Cls=105μm″,那么可对大小为574个ECC块(23Eh ECC块)的数据进行记录。
再次在图3中,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根据相应等式来计算下述数据的数据大小″N″(步骤S105),所述数据包含在(即记录在)光盘100的相对外圆周侧上的其径向距离为″Tls″的记录区中。与在步骤S104中使用的相应等式一样,在步骤S105中所使用的相应等式表示记录区的大小(例如径向距离)与记录在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例如ECC块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参考图图9对相应等式进行详细地讨论。图9是给出了在图3中的步骤S105中所使用的相应等式的特定示例的图表。
如图9所示,相应等式是由图表(或函数)示出的,其中将径向距离″Tls″指定为横轴并且将ECC块数目指定为纵轴。此时,将取决于光盘100类型的多个图表定义为相应等式。例如,如图9所示,根据光盘100的大小,定义直径为12cm的光盘的相应等式以及直径为8cm的光盘的相应等式。更具体地说,在光盘半径为12cm的情况下,该图表是由下述函数表示的:Tls=5.4718×ECC块数目,并且在光盘半径为8cm的情况下,该图表是由下述函数表示的:Tls=3.6×ECC块数目。从该图表中可知,可获得可记录在径向距离为″Tls″的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大小。例如,如果″Tls=40μm″,那么可将大小为219个ECC块(DBh ECC块)的数据记录到直径为12cm的光盘中,并且可将大小为144ECC块(90h ECC块)的数据记录到直径为8cm的光盘中。
顺便说一下,可预先将相应等式存储在构成了本发明的″存储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记录/重放装置200中的存储器355或360中,或者将其记录在光盘100上。此外,很显然的是相应等式并不局限于图8和图9所示的方面。例如,可以是预定表格。简而言之,用于定义径向距离与可记录在该距离中的数据大小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可用作上述相应等式。
顺便说一下,在计算中间区109和119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每一个上的边缘地址的过程中使用通过利用图8和图9的相应等式所获得的数据大小。这是因为即使仅获得了″Tls+Cls″或″Tls″以作为径向距离,记录/重放装置200也不能很容易地将其识别为地址″B″。也就是说因为记录/重放装置200很难通过“径向距离”来识别L0层和L1层中的记录区的位置而是通过地址位置来识别。此时,将预定大小的数据记录在预定地址范围中,以便足以使记录/重放装置200可识别出径向距离以作为数据大小。如果记录/重放装置200可识别出径向距离以作为可记录在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那么将其转换为地址,通过此可计算中间区109和119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每一个上的边缘地址。
再次在图3中,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计算下述数据的数据大小″M″(步骤S106),所述数据可记录到数据区105和115的最外圆周点(即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与距此0.4mm的外圆周点之间的记录区中。在这种情况下,从操作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可将值0.4mm设置为固定值。因此,还可预先将大小″M″存储在存储器355或360等等中。
再次在图3中,此后,获得记录在RMA 103或113中的RMD(记录管理数据)(步骤S107)。RMD包括用于表示光盘100上的数据的记录状态(记录区具有记录数据或者记录区不具有记录数据)的信息。
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获得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最内圆周地址(即中间区109的起始地址)″A″(步骤S108)。这是通过参考在步骤S107中获得的岸台预制凹坑和RMD而获得的。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计算位于从地址″A″所表示的位置起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移动″M″所获得的位置上的地址以作为地址″B″(步骤S109)。
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获得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最内圆周地址(即中间区119的结束地址)″E″(步骤S110)。这也是通过参考在步骤S107中获得的岸台预制凹坑和RDM而获得的。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计算位于从地址″E″所表示的位置起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移动″M+Ofs+N″所获得的位置上的地址以作为地址″D″(步骤S111)。
此后,如图4所示,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判断是否已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0层的中间区中(步骤S112)。该判断是根据在步骤S 107中获得的RMD来执行的。
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判断出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0层的中间区109中(步骤S112:是),那么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根据在步骤S107中获得的RMD,获得紧接于预记录的伪数据等等的最外圆周地址(即中间区109当中的已预记录有伪数据等等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地址以及结束预记录的地址)之后的地址以作为新地址″A″(步骤S113)。此后,操作流程转到步骤S114。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未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0层的中间区109中(步骤S112:否),那么操作流程转到步骤S114而无需步骤S113。
此后,判断是否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1层的中间区119中(步骤S114)。该判断是根据在步骤S107中获得的RMD执行的。
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判断出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1层的中间区中(步骤S114:是),那么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根据在步骤S107中获得的RMD,获得紧接在预记录的伪数据等等的最外圆周地址(即中间区119当中的预记录有伪数据等等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地址以及开始预记录的地址)之前的地址以作为新地址″E″(步骤S115)。此后,操作流程转到步骤S116。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未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L1层的中间区109中(步骤S114:否),那么操作流程转到步骤S116而无需步骤S115。
此后,通过构成了本发明的″形成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CPU 354或359对光学拾取器352和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进行控制并且将预定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到L0层中的地址″A″与地址″B″之间的记录区中,从而形成中间区109(步骤S116)。此外,将预定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到L1层中的地址″D″与地址″E″之间的记录区中,从而形成中间区119(步骤S117)。
参考图10和图11对此时光盘100上的方面进行说明。图10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未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中间区109的情况下光盘100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图11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已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中间区109的情况下光盘100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如图10所示,如果预先未将伪数据未预记录在中间区109(或119)中,那么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最内圆周地址与地址″A″相对应,并且通过从地址″A″起向外圆周侧移动″M″(即0.4mm的径向距离)而获得的位置的地址与地址″B″相对应。此外,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最内圆周地址与地址″E″相对应,并且通过从地址″E″起向外圆周侧移动″M+Ofs+N″(即″4mm+Cls+Tls×2″的径向距离)而获得的位置的地址与地址″D″相对应。此时,与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L1层的区域部分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记录区与在径向上地址偏移的大小为″Ofs″的记录区相对应。此外,与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L1层的区域部分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记录区与在径向上层容限的大小为″Tls″的记录区相对应。
此外,如图11所示,如果已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中间区109(或119)中,那么紧接于预记录在L0层中的伪数据等等的最外圆周地址之后的地址与地址″A″相对应,并且通过从L0层的中间区109的最内圆周地址起向外圆周侧移动″M″而获得的位置的地址与地址″B″相对应。此外,紧接于预记录在L1层中的伪数据等等的最外圆周地址之前的地址与地址″E″相对应,并且通过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最内圆周地址起向外圆周侧移动″M+Ofs+N″而获得的位置的地址与地址″D″相对应。
此后,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将伪数据预记录到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中,从而形成最终中间区109。此外,在CPU 354或359的控制之下,将伪数据预记录到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中,从而形成最终中间区119。
如果应用了特定地址值,那么与图12和图13一样。图12给出了作为光盘100一个特定示例的其直径为12cm的DVD-R的特定地址值的示意性概念视图。图13给出了作为光盘100另一特定示例的其直径为12cm的DVD-R的特定地址值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顺便说一下,在图12和图13中,根据作为每个记录层中的标准位置容限的可接受范围的″20μm″,″40μm″可用作指定数值的层容限。此外,″65μm″可用作特定数值的间隙。此外,图12和图13给出了采用在L0层中地址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而减少并且在L1层中地址朝着内圆周侧的方向而减少的减量地址方法这样的情况。当然,在L0层中地址朝着外圆周侧的方向而增加并且在L1层中地址朝着内圆周侧的方向而增加的增量地址方法这样的情况下,特定值不同。
如图12所示,在直径为12cm的DVD-R的情况下,地址″A″(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最内圆周地址)是″FDD109h″。此后,可以得知在图3的步骤S106中可记录在径向距离为L(=0.4mm)的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M″是2179ECC块(=883hECC块)。因此,地址″B″是″FDD109h″-″883h″+1=″FDC887h″。此外,地址″E″(即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最内圆周地址)是地址″A″的位倒置并且是″022EF6h″。此后,在图3的步骤8105中可记录在径向距离为L(=Tls)的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M″是219ECC块(=DBh ECC块)。此外,计算地址偏移″Ofs″为574ECC块(=23Eh ECC块)。因此,地址″D″是″022EF6h″+″883h″+″DBh″+″23Eh″-1=″023A91h″。
此外,如图13所示,在直径为8cm的DVD-R的情况下,地址″A″是″FF3030h″。此后,可以得知在图3的步骤S106中可记录在径向距离为L(=0.4mm)的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M″是1432ECC块(=598hECC块)。因此,地址″B″是″FF3030h″-″598h″+1=″FF2A99h″。此外,地址″E″是地址″A″的位倒置并且是″00CFCFh″。此后,在图3的步骤S 105中可记录在径向距离为L(=Tls)的记录区中的数据大小″M″是144ECC块(=90hECC块)。此外,计算地址偏移″Ofs″为574ECC块(=23Eh ECC块)。因此,地址″D″是″00CFCFh″+″598h″+″90h″+″23Eh″-1=″00D834h″。
顺便说一下,地址″A″不必是恒定值,因为盘片制造商可确定它;然而,在计算中通过对上述等式代入它可很容易获得地址″B″、″D″、以及″E″。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形成中间区109和119,可得到以下所讨论的各种益处。参考图14对该益处进行讨论。图14示意性地给出了没有位移的(或位置容限)以及具有最大位移(或位置容限)的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
如图14(a)所示,如果不存在位移(即每个记录层中的位移是0),那么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彼此相距0.4mm+Tls。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如果位移是最大(即最差情况:在外圆周侧上L0层中的位置移动了20μm并且在内圆周侧上L1层中的位置移动了20μm),那么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彼此相距0.4mm。也就是说,通过与提供于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Tls″相对应的边界来消减由于位置容限所引起的位移。其结果是,即使位移最大,也可确保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4mm。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可考虑到层容限等等来形成中间区109和119。因此,即使出现了地址的位移等等,也可确保L0层中的中间区109的内圆周侧上的边缘与L1层中的中间区119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4mm。因此,可更好地确保记录/重放装置200的操作稳定性(尤其是,在对光盘100上的信息进行重放过程中的操作稳定性)。此外,不必形成不必要的大的中间区109和119,因此可形成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9而不会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不是基于光盘100的径向距离而是基于图8和图9中所示的相应等式,通过数据记录单元来计算地址位置(具体地说地址″B″和地址″D″)。因此,可以记录/重放装置200容易识别或容易处理的形式形成了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9。因此,可降低记录/重放装置200的记录操作所需的处理负荷。
此外,通过利用多个相应等式,根据光盘100的类型(例如根据直径大小以及标准差异),可为每个类型形成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9。或者,根据中间区109和119的排列(例如根据中间区109和119是位于光盘100的相对内圆周侧上、是位于相对中间圆周侧上、还是位于相对外圆周侧上),可形成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9。
顺便说一下,图10和图11给出了通过利用标准中预先确定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来排列中间区109和119这样的情况。然而,很明显的是如果记录在数据区105和115中的数据大小很小,那么可将中间区109和119构造成位于更内圆周侧上(例如数据区105和115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执行上述操作也可形成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9。具体地说,紧接于数据区105当中的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地址之后的地址是上述地址″A″。紧接在数据区115当中的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地址之前的地址是上述地址″E″。对于计算地址″B″和地址″D″而言执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此外,很明显的是形成有优选大小的中间区109和110的光盘本身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修改操作示例)
接下来,参考图15和图16,对该实施例中的记录/重放装置200的修改操作示例进行讨论。图15和图16示意性地给出了在如果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对伪数据等等进行预记录的情况下光盘上的每个区与地址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概念视图。顺便说一下,与参考图3至图13所说明的操作相同的构件和相同的处理带有相同的参考数字以及相同的步骤编号,并且必要时省略其说明。
修改操作示例是如果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与中间区109和119相对应的记录区中的情况下形成中间区109和119(具体地说,默认定义的中间区109)这样的操作示例。
如图15所示,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与中间区109和119相对应的记录区中。具体地说,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以及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中。
在对光盘100执行最终化处理的过程中,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图3至图13中所说明的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当中的除了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之外的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09。按照相同的方式,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图3至图13中所说明的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当中的除了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之外的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19。也就是说,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不将伪数据等等再次记录到已记录有伪数据等等的记录区中。不必对伪数据进行不必要地记录。
如上所述,通过将伪数据记录到除了预记录有伪数据等等的记录区之外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此外,即使预记录了有效的(例如有意义的)伪数据等等,也可防止会覆盖有效的伪数据等等这样的缺点。
此外,即使对于使中间区109和119形成于位于数据区105和115中间也同样如此。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假定在最终化处理之前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与中间区109和119相对应的记录区中。具体地说,假定将伪数据等等预记录在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以及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图3至图13中所说明的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当中的除了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之外的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09。按照相同的方式,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图3至图13中所说明的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当中的除了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之外的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19。然而,在图16中,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与从地址″a″至地址″b″的记录区不会重叠。其结果是,可将伪数据记录到从地址″A″至地址″B″的整个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09。此外,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与从地址″d″至地址″e″的记录区部分重叠。其结果是,可将伪数据记录到从地址″e″至地址″E″的记录区中,通过此形成中间区119。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光盘100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并且将与该光盘100有关的记录器或播放器作为记录/重放装置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光盘以及其记录器,并且可应用于支持高密度记录或高传送率的其他各种记录介质以及其记录器或播放器上。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如果希望的话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所推演出的本发明的本质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各种变化。其均涉及这种变化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例如诸如DVD这样的高密度记录介质,并且还可应用于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此外,可应用于例如安装在用于消费或工业用途的各种计算机装置上的或与各种计算机装置相连的信息记录装置等等上。

Claims (20)

1.一种记录介质,包括:
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
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其中
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的缓冲区,
将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
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与(i)预定值、(ii)容限长度的双倍大小、以及(iii)下述间隙长度之和相对应,所述间隙长度表示在如果激光聚焦于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以及所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的每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将预定值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0.4mm。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将容限长度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40μm。
5.根据权利要求2的记录介质,其中将间隙长度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6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以一个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以与一个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7.一种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到下述记录介质上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记录介质具有:(i)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ii)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
形成设备,用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用于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的缓冲区;以及
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缓冲区,其中将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其中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与(i)预定值、(ii)容限长度的双倍大小、以及(iii)下述间隙长度之和相对应,所述间隙长度表示在如果激光聚焦于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点半径以及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相对偏心移动的每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转换设备,该转换设备用于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并且
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下述缓冲区,该缓冲区排列在通过移动与转换为记录单元的容限长度相对应的程度而获得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转换设备根据下述对应信息可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所述对应信息用于定义容限长度与可记录到其大小与预定容限长度相对应的区域部分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记录装置,其中根据记录介质的类型和第二记录层上的缓冲区的位置的至少一个,所述转换设备可基于多个对应信息的至少一个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存储对应信息的存储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转换设备根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对应信息将容限长度转换为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将预定值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0.4mm。
15.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将容限长度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40μm。
16.根据权利要求8的记录装置,其中将间隙长度设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径向上基本上为65μm。
17.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
通过将记录信息记录在缓冲区中来形成缓冲区,并且
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将记录信息记录在除了预先记录有记录信息的区域部分之外的缓冲区中来形成缓冲区。
18.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其中以一个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以与一个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19.一种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包括: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到下述记录介质上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记录介质包括:(i)第一记录层,使激光照射该第一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ii)第二记录层,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而照射该第二记录层以从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以及形成设备,用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形成用于对记录有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进行缓冲的缓冲区,
所述记录方法包括:
第一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及
第二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形成设备进行控制以形成缓冲区,其中将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并且其中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排列在通过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缓冲区的外圆周侧上的边缘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部分起移动下述容限长度所获得的位置上,所述容限长度表示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上所定义的地址与其与第二记录层中的预定位置有关的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接受范围。
20.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记录控制以对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装置中所提供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使计算机起所述控制设备的作用。
CNB2005800337118A 2005-01-06 2005-12-26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03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1821/2005 2005-01-06
JP2005001821 2005-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6185A true CN101036185A (zh) 2007-09-12
CN100530373C CN100530373C (zh) 2009-08-19

Family

ID=36647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371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0373C (zh) 2005-01-06 2005-12-26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40633B2 (zh)
EP (1) EP1835492A4 (zh)
JP (1) JP4042866B2 (zh)
KR (1) KR100852226B1 (zh)
CN (1) CN100530373C (zh)
TW (1) TWI345774B (zh)
WO (1) WO20060730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0732B2 (ja) * 2006-08-03 2009-10-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の情報管理方法、記録方法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4962B1 (en) 1998-10-21 2005-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with sector address information
AU3459700A (en) 1999-04-07 2000-1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ording optical informationthereon
JP3720624B2 (ja) 1999-04-26 2005-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と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JP2001023237A (ja) 1999-07-02 2001-01-2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媒体
CA2410779C (en) * 2000-09-13 2009-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215405B2 (ja) 2001-01-22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US7180849B2 (en) * 2001-05-18 2007-02-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torage medium enabling uniform light transmittance, optical read/write apparatus for same, and optical read/write method for same
JP4633346B2 (ja) 2003-05-12 2011-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BRPI0407244A (pt) * 2003-06-12 2006-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ìdia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mìdia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de múltiplas camadas, aparelho para gravação de dados em uma mìdia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incluindo uma pluralidade de camadas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que possuem individualmente uma área de controle de otimização de potência, método de gravação de dados para uma mìdia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incluindo uma pluralidade de camadas de armazenamento de informações que possuem individualmente uma área de controle de otimização de potência
KR100677108B1 (ko) * 2003-06-12 2007-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매체
CA2472075C (en) 2003-06-25 2013-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data using optical dis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40633B2 (en) 2011-05-10
TW200701206A (en) 2007-01-01
US20080019248A1 (en) 2008-01-24
KR20070088310A (ko) 2007-08-29
EP1835492A1 (en) 2007-09-19
JP4042866B2 (ja) 2008-02-06
TWI345774B (en) 2011-07-21
CN100530373C (zh) 2009-08-19
KR100852226B1 (ko) 2008-08-13
EP1835492A4 (en) 2008-09-24
JPWO2006073079A1 (ja) 2008-06-12
WO2006073079A1 (ja) 200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4569C (zh) 信息记录媒介,记录设备,再现设备,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246837C (zh) 光盘制作方法、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133157C (zh) 光盘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864206A (zh) 多层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643599A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记录方法
CN1758355A (zh) 记录介质评价方法、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771554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CN1890717A (zh) 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
CN1910692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信息重放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725352A (zh) 一次写入型记录介质、记录装置、以及重放装置
CN1299267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697046A (zh) 波长选择元件、物镜光学系统、光拾取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910664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658315A (zh) 光学记录介质、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再现方法
CN1993757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875405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CN1918653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920994A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01036185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853221A (zh) 记录光学记录载体的方法、光学记录载体和用于写入信息的装置
CN101053022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906671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902699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CN1873789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910662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