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4636A -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 Google Patents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24636A CN101024636A CN 200710067460 CN200710067460A CN101024636A CN 101024636 A CN101024636 A CN 101024636A CN 200710067460 CN200710067460 CN 200710067460 CN 200710067460 A CN200710067460 A CN 200710067460A CN 101024636 A CN101024636 A CN 1010246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ro
- disease
- sesquiterpene
- eremophilane
- ai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个从黑紫橐吾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新颖的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及其可药用盐以及药物组合物。该天然产物对口腔上皮癌细胞生长显示抑制活性,可预期作为抗肿瘤药物用途。该倍半萜还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可以预期用于防治此二者感染引起的疖子、脓疱、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个从黑紫橐吾中分离得到的具有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疾病的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及其可药用盐以及药物组合物。该天然产物对口腔上皮癌细胞生长显示抑制活性,可预期作为抗肿瘤药物用途。该倍半萜还明显抑制金葡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可以预期用于防治此二者感染引起疖子、脓疱、肺炎、骨髓炎、急性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
技术背景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格兰氏阳性球菌,抗甲基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菌株,它是医院内和临床上微生物流行病的主要病源,引起人的主要感染有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乳腺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咽炎、子宫颈炎、盆腔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故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的致病菌种。链球菌(Streptococus species)是成链状排列、兼性厌氧的格兰氏阳性杆菌。医学上常见的致病性链球菌大部分属于β溶血型。它们存在于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尿殖道的黏膜上,能够引起皮呋、呼吸道以及软组织感染如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道炎症以及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由于目前临床所用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导致对正常细胞的恶性杀伤,限制了该类药物的普遍使用性。因此,寻找和发现新的选择性高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我们也致力于这类天然药物的发现、筛选和研究。并根据全世界尤其中国的常发肿瘤疾病谱及肿瘤胞的敏感性,选择了口腔上皮癌细胞(KB)人体肿瘤细胞株作为体外细胞毒活性药理评价的指标。
橐吾属(Ligularia genus)是菊科的一个小属,全属约130种,绝大多数种类产于亚洲,仅2种分布于欧洲,另有齿叶橐[Ligularia dentate(A.Gray)Hara]在英国有栽培或逸生。我国有111种,大部分种类集中于西南地区。本属一些种类的根含橐吾醚、橐吾醚醇、橐吾醇、艾里橐吾醇、橐吾酮、橐吾内酯等化学成分,并以紫苑或山紫苑之名入药。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咯血、肝炎等症[S.W.Liu,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89,第4页]。在橐吾属植物中倍半萜的含量较高。人们从该属植物中分得了多种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不少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这对我们进一步寻找新骨架倍半萜以及新的活性靶点,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olacea(Franch.)Hand.-Mazz.]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多数。茎直立,不分枝,高25-60厘米,被密的黑紫色有节长柔毛,上部近花序处混生白色蛛丝状毛,基部直径3-5毫米,被枯存叶柄纤维包围。小花全部管状,多数,黄色,长6-7毫米,管部长约3毫米,冠毛淡黄色,与花冠近等长。瘦果圆柱形,长约5毫米,光滑。花果期8-12月。产于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冷杉林下、高山草地[SW Liu,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89,77页,41页]。云南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及治疗感冒、咳嗽用。本发明人在对菊科橐吾属植物和菊科千里光属的提取及化学成分研究中,曾经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艾里莫芬烷内酯,如近年来发明人发现岩生千里光中的艾里莫芬烷内酯具有对肿瘤细胞HL-60,A549和KB株均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赵昱等,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2年,13卷第4期,333-334页)。此外,本发明人还报道了鸡足千里光的几个艾里莫芬烷内酯也对KB肿瘤细胞株和A549细胞株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赵昱等,Chinese Cnemical Letters,2002年,3卷第8期,754-757页;赵昱等,ChineseChemical Letters,2005年,16卷第3期,362-364页)。但是,对于黑紫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研究尚少见报道。黑紫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至今只有一篇文献报道[R Hanai等,Chemical and genetic study of Ligularia tongolensis,Ligularia cymbulifera and Ligularia atroviolacea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of China,Bulletin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2005,78,1302-1308],作者使用薄层层析TLC检出其中主要成分为Ehrlich反应呈阳性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由于稳定性差而难于分离,所以作者采用液相层析与质谱联用(LC-MS)以及液相层析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LC-NMR)等技术结合1H-1H COSY以及HSQC等二维波谱技术手段鉴定出其中三个主要成分为呋喃雅槛蓝烷倍半萜:3β-当归酰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15,6α-内酯、3β,6β-二当归酰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15酸和3β-当归酰基-6β-(3-甲基丁酰基)呋喃并艾里莫芬芬-15酸。而迄今,尚未见科研人员对该植物进行深入以及系统的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因此选用该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和有关的药理活性研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不仅可以填补历史空白,还可以为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从菊科黑紫橐吾中得到的含氯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及其可药用盐和抗菌以及细胞毒抗肿瘤用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将本发明化合物用于制备预防和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的药物及与上述疾病有关的医药保健品用途;式(1)化合物还对口腔上皮癌胞株(KB)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防治肿瘤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含有本发明的含氯呋喃并艾里莫芬烷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通过从菊科植物黑紫橐吾中提取制备得到一种含氯呋喃并艾里莫芬烷,
具体结构如下:
该化合物名称为:1α-氯-6β-异丁基-9-酮-10β-羟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
式(1)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本发明中的药材可以是黑紫橐吾Ligulariaatroviblacea(Franch.)Hand.-Maz.的任一部位,即可以是其根、茎、叶、种子、皮、果实,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优选其地下部分。
本发明的特点是,从黑紫橐吾中分离提纯式(1)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其具有很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提供了可期待用于制备与格兰氏阳性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或有关的生理改变或疾病的治疗药物及预防保健品,包括但不限于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之、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式(1)化合物还对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防治肿瘤药物。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人对该植物提取物通过多种正、反相层析手段得到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活性、并具有细胞毒性的一个活性化合物,又经红外、质谱、紫外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综合解析推导出其化学结构为前人未报道过的一个结构新颖的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本发明人发现,该结构新颖的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成分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的功能;可以用于防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及与上述症状或疾病有关的医药或保健品用途;从而可能开发出抗感染类药物组合物。这种药物组合物以用制药领域中的常规技术制成各种剂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滴丸、注射剂、透皮贴剂、气雾剂等。式(1)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首期测试其对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的细胞毒活性体外试验发现:该呋喃并艾里莫芬烷对人体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具体见实施例),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防治肿瘤药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首先用实施例的形式说明式(1)化合物制备的过程,实施例给出了代表性化合物的部分物理和化学及波谱学数据。必须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式(1)化合物:1α-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的制备
1.1仪器与试剂
熔点用显微熔点仪(北京泰克公司生产)测定,温度未校正;旋光在日本产Polax-2L型自动旋光仪上测定;红外光谱IR由Bruker Vector-22红外光谱仪测定,经KBr压片;紫外光谱用Shimadzu UV-24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2D NMR由INOVA型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VARIANINOVA-400MHz)测定(四甲基硅醚TMS为内标);电喷雾质谱ESI-MS由BrukerEsquire3000+质谱仪测定,柱层析用硅胶(100-200,200-300和300-400目)以及薄层层析用硅胶GF254(10-40目)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其中石油醚沸程为60-90℃;薄层制备层析(PTLC)用Merck公司的铝箔硅胶板;柱色谱用聚酰胺(14-30目和100-200目)采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产品;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采用瑞典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AB公司产品;反相硅胶RP-18采用日本Fuji Silysia Chemical公司的Chromatorex产品;MCI为日本三菱化工公司产品,薄板(TLC)检测用254nm和365nm的紫外灯;显色剂用碘蒸气、1%硫酸-乙醇以及磷钼酸溶液。
1.2植物来源与鉴定
供提取用黑紫橐吾药材地下部分于2001年8月采自于云南丽江境内,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彭华教授鉴定为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olacea(Franch.)Hand.-Mazz.)。植物标本(LSP200108-04)存放于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室。
1.3提取与分离
取5.0公斤干燥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blacea(Franch.)Hand.-Mazz.地下部分粉碎成粉末,加50升95%乙醇浸泡。在室温下浸泡3次,每次7天。乙醇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溶剂至干得到462克浸膏,用3公升水分散,再依次用60-90o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醋酸乙酯提取液得到89.0克浸膏。该浸膏用800克100-200目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50∶0-0∶1)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测合并相同流份,含有式(1)化合物的部分浸膏再经制备薄层(60-900石油醚-醋酸乙酯4∶1)继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纯化(甲醇洗脱),最终得到45毫克式(1)化合物。
1.4结构鉴定
式(1)化合物为天色针状结晶,ESI-MS给出其分子离子峰[M+H]+为m/z369,且在ESI-MS谱中,[M+H]+离子峰的强度是[M+2+H]+离子峰的强度的3倍,据此可推测化合物中含有氯原子,结合核磁共13C-NMR和DEPT谱推出其分子式为C19H25ClO5。IR谱显示分子中具有羟基(3500cm-1),酯基(1705cm-1)以及α-呋喃酮(1680,1560cm-1)。其中紫外光谱UV谱中最大的吸收峰285nm也显示α-呋喃酮的存在。核磁共振氢谱1H-NMR谱出现两个特征的双峰甲基质子信号(δ1.28,3H,双峰,J=7.2Hz,H-3’;1.30,3H,双峰,J=7.2Hz,H-4’)和一个次甲基质子信号(δ 2.73,1H,双四重峰,J=7.2,7.2Hz,H-2’),结合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谱出现的一组特征信号[δ176.5(s),34.1(d),18.6(q)和19.5(q)]表明式(1)化合物中存在异丁酰基结构片断。除去异丁酰基结构片断,1H-NMR和13C-NMR还显示该化合物属于艾里莫芬烷类化合物且分子中具有α-呋喃酮的结构单元。该化合物除去异丁酰基结构片断的氢谱和碳谱与程东亮等从菊科森林千里光中分到的1α,10β-二羟基-6β-当归酰基-9-酮-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的波谱特征非常相似[程东亮等,森林千里光化学成分的开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13,781-783],仅有的区别在6位取代基的差异以及式(1)化合物1位氢的质子信号出现在略高场的δ3.94,再结合式(1)化合物的质谱中给出的分子离子峰推测式(1)化合物为1位氯原子取代的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式(1)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中无10位氢信号,知10位的羟基取代未变。HMBC实验也验证了上述推论。从HMBC谱中可以清楚的看出H-15和C-3、C-5;H-1和C-3、C-9、C-5以及H-6和C-1’之间有远程相关。14-CH3的化学位移与类似化合物相比[F Bohlmann等,Newsesquiterpenes and acetylenes from Athanasia and Pentzia species,Phytochemistry,1978,17,1595-1599]在较低场表明14位甲基与10位羟基有1,3-二轴范德华效应,因此可以推断出10位羟基在β取代位,即式(1)化合物的A、B两环为顺式稠合。在1H-NMR谱中,H-1和H-2的偶合常数最最大值为3Hz,表明H-1在e键上,再通过构象分析知1位的氯原子在α位。同时在HMBC谱中,H-6(δ7.06s)和C-1’(δ176.5)存在相关效应,因此异丁酰基连在6位。另外,在NOESY谱中发现H-1与10-OH,H-14与H-11以及H-6α与H-4α之间有NOE效应,这些信息支持上述关于A、B两环为顺式稠合和各取代基相对构型的推断。上述推断最终通过X-ray单晶衍射实验得以确证(见下图所示)。X-ray结果给出了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根据以上推论,式(1)化合物的结构最终被定为1α-氯-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1α-Chloro-6β-isobutyroxy-9-oxo-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的含氯原子的艾里莫芬烷类化合物迄今只有两篇文献有报道[Y Yaoita等,Structures of six neweremophilenolides from the rhizomes of Petasites japonicus Maxim,Chemical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94,42,1944-1947;HC Cheng等,A novelchlorinated norsesquiterpenoid and two related new metabolites from the softcoral Paralemnalia thyrsoides,Tetrahedron Letters,2005,46,7711-7714],程东亮等曾将1α,10β-环氧-6β-当归酰基-9-酮-呋蝻雅槛蓝型倍半萜在稀盐酸溶液中氧化开裂,得到1α-氯-10β-羟基-6β-当归酰基-9-酮-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程东亮,高建军,牛金奎,田瑄,圆二色谱研究两个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的绝对构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14,363-365],并通过圆二色谱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式(1)化合物的单晶衍射结果给出的立体构型
1α-氯-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并艾里莫芬烷[1α-Chloro-6β-isobutyroxy-9-oxo-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无色针晶;C15H25C10;熔点:107-108℃;[α]D 20:+0.90°(甲醇;c0.20);紫外光谱UV最大吸收波长λmax(氯仿CHCl3):221,285nm;IRvmax KBr(cm-1):3500,1705,1680,1560;电喃雾质谱ESI-MSm/z:369[M+H]+;核磁共振氢谱1H-NMR(氘代氯仿,400MHz)δ1.05(3H,单峰,H-14),1.14(3H,双峰,J=7.6Hz,H-15),1.28(3H,双峰,J=7.2Hz,H-3’),1.30(3H,双峰,J=7.2Hz,H-4’),1.44(1H,双峰。J=13.6Hz,H-3a),1.05(1H,多重峰,H-4α),1.76(1H,双双峰,J=14.0,2.0Hz,H-2a),2.47(1H,三重峰,J=14Hz,H-3b),2.59(1H,三重峰,J=14.0Hz,H-2b),2.73(1H,双四重峰,J=7.2,7.2Hz,H-2’),3.94(1H,宽单峰,H-1β),4.01(1H,宽单峰,10-OH),7.06(1H,单峰,H-6α),7.50(1H,单峰,H-12);核磁共振碳谱13C-NMR(CDC13,100MHz)δ8.5(q,C-13),15.9(q,C-15),16.0(q,C-14),18.6(q,C-3’),19.5(q,C-4’),23.3(t,C3),24.3(t,C-2),31.9(d,C-4),34.1(d,C-2’),50.1(s,C-5),62.0(d,C-1),68.2(d,C-6),80.5(s,C-10),121.8(s,C-11),139.6(s,C-7),145.9(s,C-8),147.4(d,C-12),176.5(s,C-1’),186.3(s,C-9)。
式(1)化合物代表性的1H-1H COSY,HMBC,NOESY相关示意图(粗线条代表1H-1H COSY)
实施例2:式(1)化合物抑制格兰氏阳性菌能力检测
2.1原理:
采用“管碟法”研究试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是利用加在牛津杯中的试验物扩散到接种有试验菌的培养基中,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通过检测在牛津杯周围形成的抑菌圈的直径大小来确定试验药物的抗菌活性。
2.2检测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23,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乙型血性链球菌32210,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3试验药物:
DMSO:DMSO溶剂对照;
诺氟沙星:1.25mg/ml;
式(1)化合物:5.0mg/ml;样品用DMSO溶解。
2.4方法骤:
2.4.1、M-H琼脂、M-H肉汤及试验菌液的制备。
2.4.2、双碟的制备:
(1)、M-H琼脂底层:取灭菌M-H琼脂体自然冷却凝固。
(2)、M-H脂菌层:取菌液150μl与30lM-H琼脂混匀。取约5ml含菌液琼脂,均匀摊布在具有M-H琼脂底层的平皿内。
2.4.3、待培养基凝固后,在每个平皿中均匀放立加满试验药液牛津杯。
2.4.4、置37℃培养24小时。
2.4.5、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表2式(1)化合物对标准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mm)
菌种 | 实验药物 | ||
DMSO | 1(5.0mg/ml) | 诺氟沙星(2.5mg/ml) | |
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 | 无抑制 | 15.81 | 30.1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0102 | 9.81 | 17.39 | 28.65 |
2.5实验结论:
通过采用“微量稀释法”研究式(1)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式(1)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说明其为潜在的抑制格兰氏阳性菌活性物质,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
本发明所述的式(1)化合物可以与药学上常用的辐料或载体结合,制备得到具有预防和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之药物及药物细合物或保健品。上述各类药物组合物或者保健品可以采用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栓剂、膜剂、滴丸剂、外用搽剂、软膏剂等剂型药物。
本发明的式(1)化合物还可以与现已上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抑制剂和/或其他治疗类似格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病症的治疗药物及其原料药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以及磺胺类如沙星等药物品种联合使用,制备得到具有治疗格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病症功效活性的组合物或复方制剂,可预期成为治疗格兰氏阳性菌感染疾病品或者保健品。上述各类药物组合物或者保健品可以采用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栓剂、膜剂、滴丸剂等剂型药物,包括采用现已公认的药剂学常识常规制备而得的各种缓释、控释剂型或纳米制剂。
实施例3:式(1)化合物对KB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KB(口腔上皮癌)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含10%的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U/mL的链霉素。细胞以每孔5×103的浓度加入到96孔板中,在37℃含5%CO2潮湿空气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用改良MTT法。细胞经过24小时的孵育后,分别将新配的式(1)化合物的二甲亚砜溶液以浓度梯度加入到各孔中,使孔中式(1)化合物最终浓度分别为100μg/mL,33.3μg/mL,11.1μg/mL和3.7μg/mL。72小时后,加入10μLMTT(5mg/mL)的磷酸盐缓冲液,再继续在37℃培养4小时后,离心5分钟除去未转化的MTT,每孔中加入200μL二甲亚砜。以溶解还原的MTT晶体甲臜(formazan),所形成的formzan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比色,细胞存活率由样品相对于对照品的比值计算。其中式(1)化合物对KB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由剂量效应曲线得到。
式(1)化合物的IG50为:7.55×10-5M;阳性对照顺铂对KB细胞的IC50为5.07×10-6M。
实验结论:KB细胞是测试化合物对肿瘤胞的细胞毒性的有效工具和评价指标。本实验表明此含氯原子呋喃并艾里芬烷化合物对KB细胞具有较强细胞毒性,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Claims (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呋喃并艾里莫芬倍半萜及其可药用盐或其溶剂化物,其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相关症状或疾病的药物之用途。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用途,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相关症状或疾病是指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乳腺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咽炎、子宫颈炎、盆腔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相关炎症是指皮肤、呼吸道以及软组织感染如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道炎症以及关节炎疾病。
4一种用于预防或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相关症状或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所述之呋喃并艾里莫芬倍半萜及其可药用盐或其溶剂化物,以及其混合物和可药用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药物组合物,其作用是是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求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疖子、脓疱、毒性表皮腐解、肺炎、骨髓炎、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膀胱炎、盆腔炎、泌尿道炎症、前列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淋巴结炎、关节炎、咽炎、子宫颈炎,以及肌肉、皮肤、尿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脓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呋喃并艾里莫芬倍半萜及其可药用盐或其溶剂化物,其用于制备抗肿瘤细胞毒药物的用途。
7一种用于预防或治疗肿瘤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所述之呋喃并艾里莫芬倍半萜及其可药用盐或其溶剂化物,以及其混合物和可药用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药物组合物,其是细胞毒类预防和治疗各种肿瘤疾病药物。
9根据权利要求5和/或8的药物组合物,其可以是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洗剂、栓剂、擦剂、注射剂、透皮贴剂或气雾剂,还可以采用现代制药界所公知的控释或缓释剂型或纳米制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7100674606A CN100471847C (zh) | 2007-03-13 | 2007-03-13 |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7100674606A CN100471847C (zh) | 2007-03-13 | 2007-03-13 |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24636A true CN101024636A (zh) | 2007-08-29 |
CN100471847C CN100471847C (zh) | 2009-03-25 |
Family
ID=38743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6746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1847C (zh) | 2007-03-13 | 2007-03-13 |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71847C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59675B (zh) * | 2008-12-25 | 2011-08-3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从蹄叶橐吾中制备具有抗癌抑菌活性倍半萜的方法 |
CN104606184A (zh) * | 2015-01-23 | 2015-05-13 | 西安交通大学 | 葫芦七中6-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内酯的抗炎应用及其提取方法 |
CN105001188A (zh) * | 2015-07-13 | 2015-10-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013473A (zh) * | 2018-01-10 | 2019-07-16 | 石河子大学 | 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
-
2007
- 2007-03-13 CN CNB2007100674606A patent/CN10047184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59675B (zh) * | 2008-12-25 | 2011-08-3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从蹄叶橐吾中制备具有抗癌抑菌活性倍半萜的方法 |
CN104606184A (zh) * | 2015-01-23 | 2015-05-13 | 西安交通大学 | 葫芦七中6-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内酯的抗炎应用及其提取方法 |
CN105001188A (zh) * | 2015-07-13 | 2015-10-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5001188B (zh) * | 2015-07-13 | 2017-03-01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013473A (zh) * | 2018-01-10 | 2019-07-16 | 石河子大学 | 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
CN110013473B (zh) * | 2018-01-10 | 2022-03-29 | 石河子大学 | 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71847C (zh) | 2009-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im et al. | New sesquiterpene–monoterpene lactone, artemisolide, isolated from Artemisia argyi | |
CN104761565B (zh) | 桃金娘酮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 |
Moawad et al. |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Cycas circinalis and Cycas revoluta leaflets: moderately active antibacterial biflavonoids | |
Cheng et al. |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the endophytic fungus Biscogniauxia formosana and their antimycobacterial activity | |
CN101279964B (zh) |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其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 | |
Chen et al. | Prenylated flavonoids from the stems and roo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 |
Araya et al. | Verticillosides A–M: Polyoxygenated 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Asclepias verticillata L. | |
Park et al. | Isolation and anti-oomycete activity of nyasol from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rhizomes | |
Liu et al. | Two new sesquiterpenes from Artemisia sieversiana | |
CN102977082B (zh) | 一种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0471847C (zh) | 黑紫橐吾中的含氯原子艾里莫芬烷及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 | |
CN100491364C (zh) | 蒲公英中的倍半萜内酯及其抗格兰氏阳性菌的用途 | |
Yang et al. | Three new compounds from the flower branch of Gastrodia elata Blume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 |
Kahsai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Nigella sativa for antibacterial screening | |
CN100471851C (zh) | 蒲公英中的木质素及其抗菌活性和医药用途 | |
Shi et al. | Furanoids from the Gymnadenia conopsea (Orchidaceae) seed germination supporting fungus Ceratobasidium sp.(GS2) | |
Yang et al. | New eudesmenoic acid methyl esters from the seed oil of Jatropha curcas | |
Brahmachari | Nevadensin: Isolation, chemistry and bioactivity | |
CN113735918B (zh) | 一种半日花烷型二萜苷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Belofsky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Dalea parryi (Fabaceae) metabolites for anthelmintic activity against the human pathogenic hookworm Ancylostoma ceylanicum | |
CN101565443B (zh) | 新冷杉三萜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1050177B (zh) | 黑紫橐吾素a及其抑制格兰氏阳性菌的医药用途 | |
Shoeb | Cytotoxic compounds from the genus Centaurea. | |
CN100556908C (zh) | 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的艾里莫芬双内酯二聚体及用途 | |
CN103980285B (zh) | 一种吡喃萘醌类抗生素及其制备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25 Termination date: 2011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