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8991A -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8991A
CN101018991A CN 200680000758 CN200680000758A CN101018991A CN 101018991 A CN101018991 A CN 101018991A CN 200680000758 CN200680000758 CN 200680000758 CN 200680000758 A CN200680000758 A CN 200680000758A CN 101018991 A CN101018991 A CN 101018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imeter
cold
injector
producing medium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800007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0344C (zh
Inventor
石坂直久
武内裕嗣
高野义昭
斋藤美歌
押谷洋
西岛春幸
池上真
横山直树
山田悦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18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8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34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34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包括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14)的出口侧;第二蒸发器(18),所述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以及节流机构(17),所述节流机构(17)设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入口侧并降低制冷剂流的压力。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和节流机构(17)被组装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制冷剂入口(25)和制冷剂出口(26)的一体式单元(20)。结果,可以提高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安装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所述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具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用作用于降低制冷剂压力的装置和用于循环制冷剂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具有用作降低制冷剂压力装置和用于循环制冷剂的装置。此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可以有效地用于例如车辆的空调器或安装在车辆内并用于冷冻或冷却车辆内的空间的制冷剂装置。而且,此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可以有效地用于固定制冷系统,例如空调器、电冰箱或冷冻器。
此种类的喷射器制冷循环被公开在专利文献1等中。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其中:第一蒸发器布置在喷射器的出口侧,所述喷射器用作用于降低制冷剂压力和用于循环制冷剂的装置;汽/液分离器布置在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侧;且第二蒸发器布置在此汽/液分离器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与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口之间。
根据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通过利用由在膨胀时形成的制冷剂高速流引起的压降,从第二蒸发器排放的汽相制冷剂被抽出、且膨胀时制冷剂的动能被转换成喷射器的扩压器部分(压力增加部分)内的压能以便增加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压缩机的驱动力可以被降低。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的操作效率。
而且,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可以执行从(冷却)分开的空间吸收热量的功能,或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可以执行从相同的空间吸收热量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322263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没有披露特别在实施喷射器型制冷循环时如何组装各个组成部分。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进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安装性能。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高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内的冷却性能。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包括:喷射器(14),所述喷射器(14)通过从喷嘴部分(14a)喷射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入口(14b)吸入制冷剂,将来自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混和,并将被混和的制冷剂排放;和蒸发器(15,18),所述蒸发器蒸发器(15,18)蒸发将被喷射器(14)抽吸的制冷剂或从喷射器(14)排放的制冷剂。而且蒸发器(15,18)与喷射器(14)一体地组装以构成一体式(或称为:整体式,集成式)单元(20)。
据此,包括喷射器(14)和至少一个蒸发器(15,18)的一体式单元(20)整体可以被对待为一体式主体。因此,当喷射器型制冷循环被安装在将被安装的目标例如车辆内时,安装工作可以被非常有效地执行。
而且,因为一体式单元(20)构造成缩短连接各个部分的通道的长度,所以可以降低成本并减少安装空间。
这里,喷射器(14)和至少一个蒸发器(15,18)的“一体组装”意味着这些部分都被机械上组装(组合)为“一体式结构”。此“一体组装”如后面所述地能够以各种方式改变。
例如,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是连接到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并用于蒸发被抽吸入制冷剂吸入口的制冷剂的蒸发器(18)。
在此情况下,因为一体式单元(20)构造成能够缩短蒸发器(18)的出口侧与制冷剂吸入口(14b)之间的通道的长度,所以可以降低蒸发器(18)出口侧的压力损失。因此,可以降低蒸发器(18)的蒸发压力且可以提高蒸发器的冷却性能。
而且,节流机构(17,17a,17b)可以布置在连接到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从而降低制冷剂流的压力,所述节流机构可以组合在一体式单元(20)内。
据此,可以构成包括节流机构(17,17a,17b)的一体式单元(20)。
再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式单元(20)可以设置有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14)的出口侧并蒸发从喷射器排放的制冷剂;和第二蒸发器(18),所述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14b)。在此情况下,第一蒸发器(15)组装在一体式单元(20)内。
据此,通过组合分别在喷射器的排放侧和喷射器的吸入侧的两个蒸发器(15),(18),可以实现冷却性能。包括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的一体式单元(20)可以构造成能够产生提高安装中的操作性能的效果。
因为将被一体化的部分的数量增加,所以可以更加有效地产生提高安装中的操作性能的效果,降低安装空间的效果,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一体式单元(20)可以构造成具有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
据此,整个一体式单元(20)仅通过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可以连接到另一制冷剂回路部分。这可以非常有利于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
可选地,一体式单元(20)设置有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且制冷剂入口(25)分支为连接到喷射器入口侧的第一通道(25a)、和连接到节流机构入口侧的第二通道(25b)。
据此,在喷射器(14)的入口侧分支的制冷剂可以被供给到第二通道(16)。因此,制冷剂可以不仅通过喷射器的制冷剂抽吸能力而且通过压缩机的能力被供给到第二蒸发器(18)。结果,即使在其中到喷射器(14)的输入变小的低载荷时,也可以容易地保证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和第二蒸发器(18)的冷却性能。而且,同时,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可以独立地通过节流机构(17,17a,17b)调整。
而且,制冷剂入口(25)和制冷剂出口(26)形成在一个连接块(23)内。
据此,可以使用所述一个连接块(23)执行制冷剂出口和入口的连接功能。
而且,第一蒸发器(15)可以布置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且第二蒸发器(18)可以布置在空气流的下游侧。
据此,通过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可以有效地保证制冷剂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且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冷却性能可以被有效地提高。
而且,当喷射器(14)布置在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蒸发器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内时,可以实现安装空间的进一步减少。
此外,将喷射器(14)连接到蒸发器(15,18)的制冷剂通道也可以在没有连接管道的情况下被简单地执行。而且,因为低压低温制冷剂在蒸发器(15,18)的箱(18b)内流动,所以可以产生消除对喷射器(14)的外表面执行热绝缘的需要的附带效果。
安装喷射器(14)的专用箱(34)可以形成在蒸发器(15,18)内,并且喷射器(14)可以布置在专用箱(34)内。
可选地,外部盒部分(36)可以安装在蒸发器(15,18)的外部部分上,且喷射器(14)可以布置在外部盒部分(36)内。
据此,更改喷射器(14)在蒸发器箱(18b)内的布置不需要涉及到蒸发器。因此,通过使用已经存在的蒸发器结构,可以构造本发明的一体式单元(20)。
当节流机构(17a)布置在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蒸发器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内时,可以实现安装空间的进一步减少。
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的蒸发器(18)可以设置有多个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18c)。在此情况下,当喷射器(14)和节流机构(17a)布置在所述多个箱(18b,18c)的同一箱(18b)内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安装空间。
可选地,当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的蒸发器(18)设置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18c)时,节流机构(17a)可以布置在箱(18b,18c)的外部。
例如,节流机构可以是毛细管(17a)。优选地,所述节流机构是固定节流孔(17b)。
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的蒸发器(18)可以设置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18c)。在此情况下,喷射器(14)可以布置在在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
据此,在箱内构成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可以在没有连接管道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因此可以简化一体式单元(20)的组装操作。
而且,因为可以避免由连接管道引起的制冷剂压力损失,蒸发器(18)的蒸发压力可以减少与此压力损失的减少一样多的量,并因此可以提高蒸发器(18)的冷却性能。
在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中,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用于固定所述喷射器(14)制冷剂出口侧部分的连接块(24)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所述连接块(24)具有形成在其内的连接孔(24c),所述连接孔(24c)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通道连通;且所述连通孔(24c)与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的内部空间(32)连通。
据此,固定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部分的连接块(24)可以具有将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通道与第一蒸发器(15)的构成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的箱(32)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功能。
可选地,在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内,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具有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与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分离的连通空间(52d)在与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相对的端部处被隔开,其中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处;且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通道通过连通空间(52d)与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的内部空间(32)连通。
因此,通过使用与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隔开的连通空间(52d),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通道以及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可以彼此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包括:喷射器(14),所述喷射器(14)通过从喷嘴部分(14a)喷射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入口(14b)吸入制冷剂,将来自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混和,并将被混和的制冷剂排放;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的出口侧并蒸发从喷射器(14)排放的制冷剂;第二蒸发器(18),所述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14b)并蒸发将被喷射器(14)抽吸的制冷剂;和毛细管(17a),所述毛细管(17a)在制冷剂流中位于第二蒸发器(18)的入口侧,并使制冷剂流减压。在此单元中,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喷射器(14)和毛细管(17a)组装成彼此成一体以构成一体式单元(20)。
据此,通过将两个蒸发器(15,18)组合在喷射器(14)出口侧和喷射器吸入侧,可以实现冷却性能,且可以构成包括两个蒸发器(15,18)、喷射器(14)和形成第二蒸发器(18)的节流机构的毛细管(17a)的一体式单元(20)。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地获得提高安装操作的可操作性的效果。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可以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与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在空气流向上彼此相邻布置,以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与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之间形成凹谷部分(51)。且所述毛细管(17a)可以设置在凹谷部分(51)内并固定到箱(15b,15c,18b,18c)的外表面。
据此,因为毛细管(17a)的小管道形状可以被容纳在形成在凹谷部分(51)内的凹陷的死区内,即使是其中毛细管(17a)布置在箱(15b,15c,18b,18c)外部的构造,一体式单元(20)也可以有效地减小尺寸。
在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中,所述喷射器(14)可以设置有混和部分(14c)和增压部分(14d),所述混和部分(14c)用于将从喷嘴部分(14a)喷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与被抽吸到制冷剂吸入(14b)内的制冷剂混和,所述增压部分(14d)用于将在混和部分(14c)内混和的制冷剂的动能转换成压能。
而且,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由扁平管(21)和波纹状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构成。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可以由板散热片型的热交换结构构成,在所述板散热片型的热交换结构中管(21)被插入并连接到板状板散热片(22)的孔部分(221)内。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可以由具有被弯成蛇形形状(即,蜿蜒形状或迂回形状)的管(230)的蛇形(即,蜿蜒或迂回)型的热交换结构构成。
附带说明的是,上述各个特征和权利要求中的各个特征后面的括号内的参考标记显示了与将要描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对应的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3是图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4是图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比较示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7是图6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8是图6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11是图9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12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14是图1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15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15结合了外部盒部分的剖面视图;
图16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16结合了外部盒部分的剖面视图;
图17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8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9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0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1是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2是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是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4(a)是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蒸发器结构的第一示例的示意透视图;
图24(b)是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蒸发器结构的第二示例的示意主视图;
图25是显示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6是图25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27是图25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28是显示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9是图28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30是图28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31是显示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32是图31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33是图31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34是显示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35(a)是图34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俯视图;
图35(b)是图34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36是图34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37是图35(b)B部分的放大截面视图;
图38(a)是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辅助箱部分的透视图;
图38(b)是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辅助箱部分的侧视图;
图38(c)是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辅助箱部分的主视图;
图38(d)是沿图38(c)中线C-C的截面视图;
图39是显示根据第十九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40是图39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
图41是图39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图42是显示根据第二十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43是图4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纵截面视图;和
图44是图42中一体式单元的蒸发器箱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和使用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被称作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单元或安装有喷射器的蒸发器单元。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通过管道连接到是制冷循环的其它组成部分的冷凝器和压缩机,从而构成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作为室内单元冷却空气。而且,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用作室外单元。
图1-4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显示了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应用到用于车辆的制冷循环的示例。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中,吸出并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1通过电磁离合器11a、带等被运转车辆的引擎(没有示出)旋转和驱动。
可变容量压缩机(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能够通过改变排放容量调整制冷剂排放量)或固定容量压缩机(所述固定容量压缩机通过电磁离合器的中间操作改变压缩机的操作速度以调整制冷剂排放量)可以被用作此压缩机11。而且,如果电操作的压缩机被用作压缩机11,那么可以通过调整电动机的转数调整制冷剂排放量。
散热器12布置在此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散热器12在从压缩机11排放的高压制冷剂与由冷却风扇(没有示出)吹送到外部空气(即,车厢外部的空气)之间交换热量,从而冷却高压制冷剂。
这里,在此实施例中,高压不高于临界压力的制冷剂例如以氟利昂为基础的制冷剂和基于HC的制冷剂,被用作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的制冷剂,从而构成蒸汽压缩型亚临界压力循环。如此,在此实施例中,散热器12起冷凝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
液体接收器12a布置在散热器12的出口侧。此液体接收器12a形状为众所周知的具有像纵向细长的箱,并构成液/汽分离器,所述液/汽分离器将制冷剂分成蒸汽和液体以存储循环中额外的制冷剂。在液体接收器12a的出口,液体制冷剂从箱形状的内部的底侧导出。这里,在此示例中液体接收器12a与散热器12一体。
而且,散热器12可以采用众所周知的构造,所述众所周知的构造包括:用于冷凝的热交换器部分,所述热交换器部分位于制冷剂流的上游侧;液体接收器12a,所述液体接收器12a从用于冷凝的此热交换器部分引入制冷剂并将制冷剂分成蒸汽和液体;和热交换部分,所述热交换部分过冷来自此液体接收器12a的饱和液体制冷剂。
温度型膨胀阀13布置在液体接收器12a的排出侧。此温度型膨胀阀13是减压装置,所述减压装置用于降低来自液体接收器12a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并且所述温度型膨胀阀13具有温度传感部分13a,所述温度传感部分13a布置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通道内。
温度型膨胀阀13,如众所周知的,基于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检测压缩机11吸入侧的制冷剂(在后面将描述蒸发器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并以这样的方式调整阀的开度(制冷剂流量),从而压缩机11吸入侧的制冷剂过热度变成预先设定值。
喷射器14布置在温度型膨胀阀13的出口侧。此喷射器14是降低制冷剂压力的降压装置,并且同时是通过抽吸(吸入(或夹带)动作)高速喷射的制冷剂流的动作循环制冷剂(输送流体)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例如动量输送泵)。
喷射器14设置有:喷嘴部分14a,所述喷嘴部分14a具有变窄的通道区域并节流流过膨胀阀13以后的制冷剂(中压制冷剂),从而降低制冷剂的压力并使制冷剂膨胀;和制冷剂吸入口14b,所述制冷剂吸入口14b布置在与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喷射口相同的空间内,并抽吸从第二蒸发器18(后面将描述)流来的汽相制冷剂。
此外,混和部分14c设置在喷嘴部分14a和制冷剂吸入口14b的制冷剂流的下游部分,所述混和部分14c将来自喷嘴部分14a的高速制冷剂流与由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混和。形成增压部分的扩压器部分(或称为:扩散器部分)14d布置在混和部分14c的制冷剂流的下游侧。扩压器部分14d形成为逐渐增加制冷剂通道的面积的形状,并降低制冷剂流的速度以增加制冷剂压力。换言之,扩压器部分14d将制冷剂的动能转换成压能,从而增加制冷剂的压力。
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14的扩压器部分14d,且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连接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
相反,制冷剂分支通道16连接到喷射器14的入口侧(即,温度型膨胀阀13的出口侧与喷射器14的入口侧之间的部分),且此制冷剂分支通道16的下游侧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参考标记Z表示制冷剂分支通道16的分支点。
节流机构17布置在此制冷剂分支通道16中,且第二蒸发器18在此制冷剂分支通道16的制冷剂流向上布置在此节流机构17的下游位置。节流机构17是具有调整到达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的功能的减压装置,并且例如可以由诸如毛细管或孔板的固定节流阀构成。
在此实施例中,两个蒸发器15、18通过下面要描述的构造彼此组合成一体式单元结构。这两个蒸发器15、18容纳在壳体(没有示出)内,且空气(例如将被冷却的空气)通过共用的电力操作风扇19被如箭头A所示地吹入形成在此壳体内的空气通道内,藉此被吹入的空气被这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
已经被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的冷空气被送入将被冷却的共用空间(没有示出),从而通过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将被冷却的共用空间。在此,在这两个蒸发器15、18中,连接到喷射器14的下游侧的主通道的第一蒸发器15布置在空气流A的上游侧,而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第二蒸发器18布置在空气流A的下游侧(在下风侧)。
例如,当此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被用于调节车辆空气的制冷循环装置时,车厢内的空间变成将被冷却的空间。而且,当此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被用于冷藏车辆的制冷循环装置时,冷藏车辆的冷冻和冷藏室内的空间变成将被冷却的空间。
在此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喷射器14、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和18、以及节流机构17彼此组装(组合)以便形成一体式单元20。接下来将参照图2-图4描述此一体式单元20的示例。图2是显示一体式单元20的总构造的示意透视图,图3是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上部箱部分的纵截面视图(在长度方向上),且图4是第二蒸发器18的上部箱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首先将参照图2描述两个蒸发器15、18的一体结构的示例。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两个蒸发器15、18被完全集成到蒸发器构造内。因此,第一蒸发器15构成一个蒸发器结构的空气流A的上游侧部分,且第二蒸发器18构成一个蒸发器结构的空气流A的下游侧部分。
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在基本的热交换结构上彼此相同,并具有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以及分别位于这些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的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5b、15c、18b、18c。
这里,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具有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管21。在此实施例中将被热交换的介质或将被冷却的空气流过的通道形成在多个管21之间。散热片(或称为:翼片)22布置在多个管21之间,且管21可以被连接到散热片22。
热交换部分15a、18a由管21和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形成。这些管21和散热片22在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的、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在层中交替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具有散热片22的构造。
这里,尽管只有管21和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的一部分在图2中被示出,但是管21和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构造在热交换部分15a、18a的整个区域内、且由电力操作的风扇19吹出的空气流过此层压结构的中空空间。
管21构成冷却剂通道并由扁平管制成,所述扁平管的截面形状沿空气流的方向A是扁平的。散热片22是波纹状散热片,并通过将薄板材料弯成波浪形状形成,所述散热片22被连接到管21的扁平外表面上以扩大空气侧热传递表面的面积。
热交换芯体部分15a的管21和热交换芯体部分18a的管21构成彼此分开的制冷剂通道。在第一蒸发器15a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5b、15c以及在第二蒸发器18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8b、18c构成彼此分开的制冷剂通道空间。
位于第一蒸发器15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5b、15c具有管配合孔部分(没有示出),且热交换器芯体部分15a的管21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插入并连接到管配合孔部分,从而管21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与箱部分15b、15c的内部空间连通。
相似地,位于第二蒸发器18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8b、18c具有管配合孔部分(没有示出),且热交换器芯体部分18a的管21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插入并连接到管配合孔部分,从而管21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与箱部分18b、18c的内部空间连通。
因此,位于顶侧和底侧的箱部分15b、15c、18b、18c起将制冷剂流分配到它们对应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的作用,以及从多个管子21收集制冷剂流的作用。
两个顶部箱15b、18b以及两个底部箱15c、18c彼此相邻,从而两个顶部箱15b、18b可以一体形成且两个底部箱15c、18c可以一体形成。当然,两个顶部箱15b、18b可以形成为分开的部分且两个底部箱15c、18c可以形成为分开的部分。
热传导和硬焊能力优异的金属铝可以被用作蒸发器的组成部分诸如管21、散热片22和箱部分15b、15c、18b、18c的专用材料。当各个部分由此铝材料形成时,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整个构造可以通过硬焊被组合或成一体。
在此实施例中,图3中所示的制冷剂通道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块23、24以及构成节流机构17的毛细管17a通过硬焊也与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组装成一体。
相反,喷射器14具有形成在喷嘴部分14a内的高精度纤细通道。因此,如果喷射器14通过硬焊被硬焊到蒸发器结构上,在硬焊(铝的硬焊温度:几乎600℃)时,喷嘴部分14a由于高温而热变形,从而使喷嘴部分14a的通道不能保持为设计中确定的形状和尺寸。
由此,在蒸发器15、18,第一和第二连接块23、24,以及毛细管17a被硬焊到彼此成一体之后,喷射器14与蒸发器结构组合和成一体。
接下来将描述喷射器14的组合和硬焊结构。毛细管17a和第一和第二连接块23、24如同蒸发器结构的组成部分可以由铝材料形成。如图3中所示,第一连接块23是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顶箱15b、18b中一个的长度方向上被硬焊固定到侧表面上的部分,并构成一体式单元20的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如图1中所示。
在第一连接块23厚度方向上,制冷剂入口25在中间分支成形成朝向喷射器14入口侧的第一通道的主通道25a和形成朝向毛细管17a的入口侧的第二通道的分支通道16。此分支通道16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分支通道16的入口部分。因此,图1中的分支点Z构成在第一连接块23内。
与此相反,制冷剂出口26由简单通道孔(圆形孔等)构成,所述通道孔通过第一连接块23的厚度方向。
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通过硬焊气密地连接到毛细管17的一端(即,图2和图3中的左端)。
第二连接块24是几乎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并被硬焊到顶箱18b的内壁表面的部分。此第二连接块24起在顶箱18b的长度方向上将顶箱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空间即左侧空间27和右侧空间28的作用。
如图3中所示,毛细管17a的另一端侧(右端侧)穿过第二连接块24的支撑孔24a,并向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开口。毛细管17a的外周表面与支撑孔24a之间的间隙通过硬焊被气密地密封,因此上述左侧和右侧空间27、28保持被分开状态。
在喷射器14内,喷嘴部分14a由例如不锈钢或黄铜的材料形成,而喷嘴部分14a以外的其他部分(即,形成制冷剂吸入口14b、混和部分14c、和扩压器部分14d的壳体部分)由例如紫铜或铝的金属材料构造成,但是也可以由树脂(非金属材料)形成。在将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等硬焊成一体的组装过程(硬焊过程)之后,喷射器14通过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入口25和主通道25a的孔形状被插入顶箱18b内。
这里,喷射器14长度方向上的尖端部分是对应于图1中的扩压器部分14d的出口部分的部分,且此喷射器尖端部分被插入到第二连接块24的圆形凹陷部分24b内,并以密封方式通过使用O形圈29a被固定。喷射器尖端部分与第二连接块24的连通孔部分24c连通。
隔板30几乎布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内部空间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且顶箱15b的内部空间在长度方向上被此隔板30分隔成两个空间,即左侧空间31和右侧空间32。
第二连接块24的连通孔部分24c通过顶箱15b和顶箱18b的中间壁表面33的通孔33a,与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右侧空间32连通。在喷射器14长度方向上的左端部分(图3中的左端部分)是对应于图1中的喷嘴部分14a的入口部分,并被配合到第一连接块23的主通道25a的内壁表面内、和以密封方式通过使用O形圈29b被固定。
这里,例如通过使用螺纹的固定装置(没有示出),喷射器14在长度方向上被固定。O形圈29a通过第二连接块24的凹槽部分(没有示出)被保持,且O形圈29b通过第一连接块23的凹槽部分(没有示出)被保持。
第一连接块23被硬焊到顶箱15b、18b的侧表面壁,且制冷剂出口26与顶箱15b的左侧空间31连通、主通道25a与顶箱18b的左侧空间27连通、分支通道16与毛细管17a的一个端部分连通。而且,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左侧空间27连通。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内部被第二连接块24分隔成左侧和右侧空间27、28。这里,左侧空间27被用作收集来自多个管21的制冷剂的收集箱,且右侧空间28被用作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管21的分配箱。
喷射器14形成为在喷嘴部分14a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圆形形状,并以这样方式与顶箱部分18b并行布置,即喷射器14的细长圆形形状的长度方向对应于顶箱18b的长度方向。
利用此构造,喷射器14和蒸发器18可以紧密布置,从而整个单元可以形成紧凑的尺寸。此外,喷射器14布置在形成收集箱的左侧空间27内,并被以这样的方式设定,即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在形成收集箱的左侧空间27内开口。此构造可以减少制冷剂管道。
此构造提供了下面的优点:通过一个箱可以实现收集来自多个管21的制冷剂和将制冷剂(即,吸入的制冷剂)供给到喷射器14。
而且,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15布置成邻近第二蒸发器18,且喷射器14在下游的端部布置成紧邻第一蒸发器15的分配箱(顶箱部分15b的右侧空间32)。此构造提供了下面的优点:即使是其中喷射器14被置入第二蒸发器18侧的箱内的布置构造,通过极短的简单制冷剂通道(孔部分24c、33a)也可以将流出喷射器14的制冷剂供给到第一蒸发器15。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入口25被分支成主通道25a和分支通道16,下面将特别参照图2和图3描述整个一体式单元20的制冷剂通道。主通道25a内的制冷剂流过喷射器14(即,以喷嘴部分14a→混和部分14c→扩压器部分14d的顺序),从而压力被降低,且如箭头“a”所示的,被减压的低压制冷剂流过第二连接块24的连通孔部分24c以及中间壁表面33的通孔33a,并流入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右侧空间32内。
如箭头“b”所示的,右侧空间32内的制冷剂32在热交换芯体部分15a的右侧的多个管21内向下流动、并流入底箱15c内的右侧部分内。底箱15c不具有隔板,所以如箭头“c”所示的制冷剂从底箱15c的左侧部分移动到右侧部分。
如箭头“d”所示,底箱15c的左侧部分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芯体部分15a的左侧部分上的多个管21内向上流动,并如箭头“e”所示的流入顶箱15b的左侧空间31且进一步从左侧空间31流入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出口26。
与此相反,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的制冷剂首先流过毛细管17a,从而被减压,且如箭头“f”所示的被降压的低压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
如箭头“g”所示,右侧空间28内的制冷剂向下流入热交换芯体部分18a的右侧部分并流入底箱18c的右侧部分内。底箱18c不具有隔板,所以如箭头“h”所示的制冷剂从底箱的右侧部分移动到左侧部分。
如箭头“i”所示,底箱18c的左侧部分内的制冷剂在热交换芯体部分18a的左侧部分上的多个管21内向上流动,并流入顶箱18b的左侧空间27内。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与此左侧空间27连通,所以左侧空间27内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吸入口14b被抽吸入喷射器14内。
一体式单元20具有上述制冷剂通道构造。因此,作为整个一体式单元20,只需要在第一连接块23内形成一个制冷剂入口25,并在第一连接块23内形成一个制冷剂出口26。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当压缩机11由车辆发动机驱动时,被压缩机11压缩并排放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内。高温制冷剂被散热器12内的外部空气冷却,从而被冷凝。流出散热器12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液体接收器12a并在液体接收器12a内被分离为蒸汽和液体,从而液体制冷剂从液体接收器12a被导出并流过膨胀阀13。
在此膨胀阀13内,阀的开口度(制冷剂流量)以这样的方式调整,即在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处的制冷剂(即,被压缩机抽吸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设定值且高压制冷剂压力降低。流过膨胀阀13以后的制冷剂(即,中压制冷剂)流入形成在一体式单元20的第一连接块23的一个制冷剂入口25内。
这里,制冷剂流被分支成从第一连接块23的主通道25a朝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流,以及从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分支通道16朝向毛细管17a的制冷剂流。
流入喷射器14的制冷剂流通过喷嘴部分14a降压和膨胀。因此,制冷剂的压能被喷嘴部分14a转化成动能,且制冷剂从喷嘴部分14a的喷射口高速喷射。制冷剂(汽相制冷剂)流过分支通道16和第二蒸发器18以后,由于当时的制冷剂压降而从制冷剂吸入口14b被吸入。
从喷嘴部分14a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在喷嘴部分14a下游侧的混和部分14c内彼此混和,并流入扩压器部分14d内。在此扩压器部分14d中,制冷剂的动能(膨胀能)通过通道面积的膨胀被转换成压能,藉此制冷剂压力增加。
从喷射器14的扩压器部分14d流出的制冷剂流过图2中箭头“a”-“e”所示的制冷剂通道。在此期间,第一蒸发器15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内,低温低压制冷剂从箭头A方向上吹过的空气吸收热量并蒸发。蒸发之后的汽相制冷剂通过一个制冷剂出口26被压缩机11抽吸,然后被再次压缩。
相反,流入制冷剂分支通道16的制冷剂流被毛细管17a降低压力,从而变成低压制冷剂,且此低压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8内流过图2中由箭头“f”-“i”所示的制冷剂通道。在此期间,在第二蒸发器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8a内,低温低压制冷剂在流过第一蒸发器15之后从空气吸收热量并被蒸发。蒸发之后的汽相制冷剂通过一个制冷剂吸入口14b被吸入喷射器14。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例,喷射器14的扩压器部分14d下游侧的制冷剂被供给到第一蒸发器15,且分支通道16的制冷剂通过毛细管(节流机构)17a也可以被供给到第二蒸发器18,因此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可以同时具有冷却功能。因此,被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两者冷却的冷空气被吹入将被冷却的空间内以便冷却将被冷却的空间。
此时,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5内的蒸发压力被扩压器部分14d增压。相反,第二蒸发器18的出口被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并因此在喷嘴部分14a内压力降低之后最低压力可以立即施加到第二蒸发器18。
因此,第二蒸发器18内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低于第一蒸发器15内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而且,具有更高制冷剂蒸发温度的第一蒸发器15被布置在被吹入空气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且具有较低制冷剂蒸发温度的第二蒸发器18被布置在下游侧。因此,第一蒸发器15内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与吹入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第二蒸发器18内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与吹入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都可以得到保证。
为此,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都可以有效地获得冷却能力。由此,冷却将被冷却的共用空间的能力通过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组合可以被有效地提高。而且,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通过扩压器部分14d的增压作用被增加,因此压缩机11的驱动功率可以被有效地降低。
而且,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在不依赖于喷射器14的功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毛细管(节流机构)17a独立地调整,从而流到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流量可以通过喷射器14的节流特性得到调整。为此,流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制冷剂流量可以随它们的热负荷被容易地调整。
通常,在小循环热负荷的条件下,循环内的压差变小,因此喷射器14的输入变小。在此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循环中,流过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仅仅取决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能力,因此,出现了下面的现象:喷射器14的输入增加→喷射器14的制冷剂抽吸能力增加→第二蒸发器18内制冷剂的流量增加,这会导致使得难以保证第二蒸发器18的冷却性能。
与此相反,根据此实施例,制冷剂流过膨胀阀13之后在喷射器14的上游侧被分支,且此被分支的制冷剂流过制冷剂分支通道16并被抽吸入制冷剂吸入口14b,从而制冷剂分支通道16在制冷剂流中并行地连接到喷射器14。
为此,通过不仅使用喷射器14的制冷剂抽吸能力,而且使用压缩机11的抽吸和排放能力,制冷剂可以被供给到制冷剂分支通道16。因此,即使喷射器14的输入降低以及喷射器14的制冷剂抽吸能力降低的现象发生,第二蒸发器18内的制冷剂流量的降低程度也可以小于专利文献1的循环内的降低程度。因此,即使在低热负荷条件下,第二蒸发器18的冷却性能也可以被容易地保证。
图5是比较示例,其中一体式单元20没有构成与此实施例相似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即,在图5的比较示例中,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和节流机构17(尤其是形成固定节流阀的毛细管17a)被构造为相应的独立部分,而且被分别固定到例如车体的底盘部分上并且通过管道彼此连接。
为此,根据图5中的比较示例,例如喷射器14和各个蒸发器15、18的低压部分需将被分别固定到车体等上。此外,当与此实施例相比时,另外需要连接喷射器14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管道、连接节流机构17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管道、以及连接第二蒸发器18的出口侧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管道。
结果,当所述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被安装在车辆内时,管道连接部分在数量上增加,从而增加了安装所述循环10所需的成本。另外,在图5中,上述各个部分被构造为分开的部分且各个部分通过管道连接。在此情况下,需要增加喷射器循环10的安装空间,且车辆中喷射器循环10的安装性能恶化。而且,循环部分数量增加,从而引起成本增加。
与此相反,根据此实施例,喷射器4,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以及形成固定节流阀的毛细管17a如图2中所示被组装为一个结构主体,即一体式单元20。因此,作为一体式单元整体,只需要给一体式单元20设置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
结果,当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安装在车辆内时,具有上述各种部分(14、15、18、17a)的一体式单元20作为整体置入车辆内,连接管道的工作可以仅通过将一个制冷剂入口25连接到膨胀阀13的出口侧并通过将一个制冷剂出口26连接到压缩机11吸入侧,就可以完成。
同时,通过采用其中喷射器14和毛细管17a被置入蒸发器的箱内的构造,整个一体式单元20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被紧凑地组合,藉此,可以减少安装空间。
为此,与图5中的比较示例相比,具有多个蒸发器15、18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的在车辆内的安装性能可以被显著提高。循环部分可以在数量上减少、并因此与图5中的比较示例相比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一体式单元20的采用可以产生如下面所述的提高冷却性能等的伴随效果(或称之为附加效果)。即,一体式单元20可以将上述各个不同部分(14、15、18、17a)之间的连接通道长度缩短到很小量,并因此可以降低制冷剂通道内的压力损失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低压制冷剂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因此,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冷却性能可以得到提高。
特别地,第二蒸发器18的蒸发器压力可以通过这种压力损失上的降低而降低,所以第二蒸发器18的冷却性能可以在没有增加压缩机功率的情况下被有效提高,所述压力损失上的降低通过消除连接第二蒸发器18的出口侧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管道而产生。
而且,因为喷射器14布置在蒸发器结构的箱内的低温大气中,可以去除喷射器14的热绝缘过程(应用绝热材料)。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毛细管17a布置在一体式单元20的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与第二蒸发器18的入口侧之间,从而第二蒸发器18入口的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7a降低了压力。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图8中所示,毛细管17a没有被用作第二蒸发器18的减压装置,而是相反固定节流孔17b例如将通道面积节流到规定量的孔板布置在第一连接块23内的分支通道16内。因此,相较于毛细管17a具有更大通道直径的连接管道160布置在第一实施例中毛细管17a布置的地方。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压力被形成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的固定节流孔17b降低的低压制冷剂,通过连接管道160被引入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内。第二实施例在其他制冷剂通道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通过采用一体式单元20第二实施例可以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喷射器14和毛细管17a都布置在共用箱内,即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然而,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9-图11中所示,只有毛细管17a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而喷射器14布置在专用的专用箱34内。
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块24因为喷射器14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移除而被消除。相反,隔板35布置在顶箱18b内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区域内,且顶箱18b的内部空间被此隔板35分隔成左侧空间和右侧空间。毛细管17a的尖端部分从穿过隔板35并与顶箱18b内的右侧空间28连通。
如图11中所示,上述专用箱34布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之间的中间部分内,并形成为像圆柱的形状。在此示例中,此专用箱34与顶箱15b、18b一体形成。
喷射器14与此圆柱形专用箱34,如图10中所示,相较于两个顶箱15b、18b的隔板30、35延伸得更靠近后侧(图10中右侧)。喷射器14的出口部分(扩压器部分14d的出口部分)穿过通孔(横向孔)34a,并与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右侧内部空间32连通,所述通孔34a穿过专用箱34的圆周壁。
相似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也穿过通孔(横向孔)34b,并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左侧内部空间27连通,所述通孔34b穿过专用箱34的圆周壁。
如此,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制冷剂通道可以构造成将喷射器14布置在专用的专用箱34内的结构。因此,第三实施例可以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是第三实施例的变型,并去除了第三实施例中的毛细管17a,相反采用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固定节流孔17b和连接管道160。
即,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中所示,作为减压装置的固定节流孔17b形成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且此固定节流孔17b的下游侧通过连接管道160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连通。
(第五实施例)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采用了将喷射器14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或布置在与顶箱18b相邻的专用箱34内。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5中所示,喷射器14布置在外部盒部分36内,所述外部盒部分36布置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外部。
此盒部分36是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外部的外部部分,并大致地由喷射器部分14(喷射器14)和底部盒部分37以及顶部盒部分38构成,所述底部盒部分37和顶部盒部分38容纳此喷射器14。
喷射器14的主要部分(即,容纳喷嘴部分14a的部分)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沿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中的一个的侧表面延伸的圆柱形形状。这里,喷射器14的主要部分可以由例如铝的金属或树脂形成。
O形圈密封部件S1、S2布置在喷射器14的主要部分的外周壁内。喷射器14的主要部分可以形成为除了圆柱形以外的矩形形状。
底部盒部分37预先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侧表面部分上。具体地,底部盒部分37形成为纵向细长、底部关闭且顶部开口的矩形形状。底部盒部分37的材料可以是例如铝的金属或树脂。底部盒37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侧表面部分上。
喷射器14(喷射器部分)通过此底部盒部分37的顶部开口部分被插入底部盒部分37内。这里,喷射器14的顶部,即相较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即,喷嘴部分14a的入口侧部分)更靠近顶部的部分,向上突出到底部盒部分37上面。
然后,在顶部盒部分38配合到喷射器14的向上突出部分的同时,顶部盒部分38作为盖子部分放置在底部盒部分37的顶部开口部分上。然后,顶部盒部分38通过螺纹连接等一体紧固到底部盒部分37上。
因此,喷射器14(喷射器部分)可以被保持并固定在底部盒部分37和底部盒部分38内。在图15中,空气流的方向A与图2等中的空气流的方向相反,因此,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左侧和右侧也与图2等中的左侧和右侧相反。
以一体的方式,顶部盒部分38也具有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23的功能。即,制冷剂入口25和制冷剂出口26并行地相邻形成在顶部盒部分38内。制冷剂入口25分支为朝向喷射器14的入口侧的主通道25a,和分支通道16。在此分支通道16内固定节流孔17b形成为减压装置。此固定节流孔17b与第二和第四实施例中的节流孔17b相同。
主通道25a从制冷剂入口25的通道方向上弯成字母L的形状,并在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上(上下方向上)延伸。喷射器14的喷嘴部分14a、混和部分14c和扩压器部分14d以从顶部到底部的顺序形成在此主通道25a内。
喷射器14的出口部分(扩压器部分14d的出口部分)位于在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底端部分)附近。此喷射器14的出口部分通过底部盒部分37的连通孔37a连接到连接管道39的一个端部,且此连接管道39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右侧空间部分32。
而且,顶部盒部分38的制冷剂出口26的通道连接到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左侧空间部分31。
而且,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在径向方向上穿过喷射器14的主要部分的壁表面并与喷射器14的喷嘴部分14a的下游部分连通。此制冷剂吸入口14b通过顶部盒部分38的连通孔38a连接到连接管道40的一个端部,此连接管道40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左侧空间27。
而且,分支通道16的固定节流孔17b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道41连接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
如上所述,外部盒部分36的通道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顶箱15b、18b的四个左侧和右侧空间27、28、31、32。因此,制冷剂流过喷射器14之后流过连接管道39,然后流过第一蒸发器15内箭头“a”至“e”所示的通道,然后从外部盒部分36的制冷剂出口26流到外部通道(压缩机的吸入侧)。
相反,在制冷剂入口25分支到分支通道16、并被固定节流孔17b减压的制冷剂流过连接管道41,然后流过第二蒸发器18内由箭头“f”至“i”所示的通道。然后,制冷剂通过连接管道40从此左侧空间27被抽吸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内。
(第六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连接块23的部分一体构造在外部盒部分36的顶部盒部分38上。然而,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23被构造为与外部盒部分36分开的单独部分。
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16中所示,第一连接块23布置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左侧和右侧表面部分中的一侧(右侧)上,且外部盒部分36布置在另一侧(左侧)上。
就如第五实施例一样,外部盒部分36具有将喷射器14(喷射器部分)保持和固定在底部盒部分37和底部盒部分38内的结构。然而,在第六实施例中,不仅底部盒部分37而且顶部盒部分38被预先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中一个的侧表面部分上。
然后,喷射器14通过顶部盒部分38的底部开口部分插入到顶部盒部分38内,然后底部盒部分37作为盖子部分被放置在顶部盒部分38的底部开口部分上,且顶部和底部盒部分37、38通过螺纹连接等被紧固成彼此成为一体。
这里,组合喷射器14的方向与第五实施例中的方向相反,即,喷射器14被以这样的方式组合从而喷射器14喷嘴部分14a侧(入口侧)位于下面、且扩压器部分14d侧(出口侧)位于上面。
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部分14b通过底部盒部分37的连通孔37b连接到第二蒸发器18的底箱18c的左侧部分。扩散器部分14d通过底部盒部分38的连通孔38b连接到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左侧空间部分31。
相反,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入口25分支为主通道25a和分支通道16。主通道25a通过连接管道42连接到外部盒部分36的底部盒部分37的连接孔37c,且此连接孔37c与喷射器14的喷嘴部分14a的入口部分43连通。
分支通道16通过形成减压装置的毛细管17a连接到第二蒸发器18的底箱18c的右侧部分。
在第六实施例的第二蒸发器18中,顶箱18b的隔板35被消除,相反隔板35a布置在底箱18c纵向方向上(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从而底箱18c的内部空间被自隔板35a分隔成左侧和右侧空间。
为此,通过毛细管17a的低压制冷剂流过第二蒸发器18内由箭头“f”至“i”所示的制冷剂通道,然后通过连通孔37b从底箱18c的左侧部分被抽吸入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
相反,制冷剂入口25的主通道25a内的制冷剂流过连接管道42,并通过连通孔37c流入外部盒部分36的喷射器14的入口部分43,并被喷嘴部分14a减压,从而膨胀。喷射器14的出口部分的低压制冷剂通过顶部盒部分38的连通孔38b流入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左侧空间部分31。
此后,低压制冷剂流过第一蒸发器15内由箭头“a”至“d”所示的制冷剂通道,并流到第一连接块23的制冷剂出口26。
(第七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采用膨胀发型的循环结构,其中液体接收器12a布置在散热器12的出口侧,且其中膨胀阀13布置在此液体接收器12a的出口侧。然而,如图17中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作为汽/液分离器的储蓄器50将制冷剂分成汽体和液体并积贮作为液体的额外制冷剂,且所述储蓄器50布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上,从而汽相制冷剂从此储蓄器50被引入压缩机11的吸入侧。
在储蓄器型的此循环构造中,汽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汽/液表面形成在储蓄器50内。因此,第一蒸发器15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的控制不需要通过膨胀阀13来执行。
因此,在储蓄器型的循环构造中,液体接收器12a和膨胀阀13可以被去除。在此情况下,制冷剂单元20的制冷剂入口仅需要直接连接到散热器12的出口侧。一体式单元20的制冷剂出口26连接到储蓄器50的入口侧且储蓄器50的出口侧连接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
(第八实施例)
第八实施例是第七实施例的变型,且如图18中所示,第八实施例被如此构造,即储蓄器50也被一体地组装为一体式单元20的一个元件且储蓄器50的出口部分被构造为整个一体式单元20的制冷剂出口26。
(第九实施例)
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以这样的方式构造,即在喷射器14的入口侧分支的分支通道16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并且节流机构17和第二蒸发器18布置在此分支通道16内。然而,如图19中所示,第九实施例构造为将作为汽/液分离器的储蓄器50设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且设置了分支通道16,所述分支通道16将此储蓄器50的汽相制冷剂出口部分50a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以及节流机构17和第二蒸发器18布置在此分支通道16内。
在第九实施例中,一体式单元20由喷射器14,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节流机构17,和储蓄器50构成。这里,作为第九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20整体,一个制冷剂入口25设置在喷射器14的入口侧且此制冷剂入口25连接到散热器12的出口侧。
而且,作为第九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20整体,一个制冷剂出口26设置在储蓄器50的汽相制冷剂出口部分,且此制冷剂出口26连接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
(第十实施例)
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的任一个设置有连接到喷射器14出口侧的第一蒸发器15,和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第二蒸发器18。然而,在第十实施例中,如图20中所示,构成为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的一体式单元20只设置有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蒸发器18(第二蒸发器18)。
第十实施例的一体式单元20由喷射器14、蒸发器18、节流机构17和储蓄器50构成。而且,作为一体式单元20的整体,一体式单元20具有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换言之,第十实施例对应于其中第九实施例的第一蒸发器15被除去的结构。
(第十一实施例)
在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的一部分中,节流机构17也一体在一体式单元20内。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如图21中所示,一体式单元20由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和喷射器14构成,但是节流机构17与一体式单元20分开地设置。
而且,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示出了下面的示例:汽/液分离器没有布置在循环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中的任一侧上。
(第十二实施例)
图22显示了第十二实施例。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当与第十一实施例比较时,形成汽/液分离器的储蓄器50设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且此储蓄器50一体在一体式单元20内。即,在第十二实施例中,一体式单元20由喷射器14、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以及储蓄器50构成。但是,节流机构17与一体式单元20分开地设置。
(第十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下面的示例(见图2):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由扁平管21和波纹状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构成。然而,如图23中所示,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部分15a、18a由板散热片型热交换器结构构成。
具体地,很多管插入孔221形成在扁平板散热片220内,且很多扁平板散热片220以规定间隔布置成层,且管210插入并连接到这些板散热片220的管插入孔221。在图23中,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形管被用作管210且在直径扩大,以便被固定到板散热片220的管插入孔(圆形孔)221的内壁表面。
具有扁平横截面的扁平管可以被用作管210,且这些扁平管210可以被固定到板散热片220的管插入孔(扁平孔)221的内壁表面。
(第十四实施例)
图24显示了第十四实施例。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部分15a、18a由蛇形热交换器结构构成。
具体地,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被用作管230。此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例如通过挤压铝材料形成。很多制冷剂通道孔(没有示出)形成为管材料的扁平横截面。
图24(a)显示了第十四实施例的第一示例。制冷剂入口管道231连接到具有弯成蛇形形状的很多孔的扁平管230的一端,且制冷剂出口管道232连接到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的另一端。因此,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道231被分配到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的很多制冷剂通道孔(没有示出),然后流过这些并行的制冷剂通道孔,然后制冷剂流被收集在制冷剂出口管道232内。
波纹状散热片22连接到直管道部分,所述直管道部分彼此相邻地布置成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的蛇形形状,且空气通过这些波纹状散热片22的直管道部分。
图24(b)显示了第十四实施例的第二示例。两个管被用作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且具有很多孔的两个管被并行布置在制冷剂入口管道231与制冷剂出口管道232之间。因此,图24(b)中的第二示例被构造为两通道型,在两通道型中,制冷剂在两个具有很多孔的扁平管230内并行流动。
(第十五实施例)
图25至图27显示了第十五实施例,并且是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图2至图4的附图。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二蒸发器18(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喷射器14的吸入侧)入口侧的构成节流机构17的毛细管17a,就如同喷射器14一样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然而,在第十五实施例中,只有喷射器14布置在顶箱18b内,而毛细管17a布置在顶箱18b的外部。
更具体地,如图27中清晰所示的,毛细管17a布置在凹谷部分51内,所述凹入部分51,通过在喷射器出口侧的第一蒸发器(逆风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具有圆弧形横截面的弯曲形状、和通过在喷射器出口侧的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具有圆弧形横截面的弯曲形状而形成。
毛细管17a布置成在凹谷部分51与顶箱15b、18b的外表面接触,并通过硬焊被固定到顶箱15b、18b的外表面上。
毛细管17a的入口侧连接到在顶箱15b、18b外部的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而且,如图25和图26中所示,毛细管17a的出口侧穿过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部分的壁表面,并与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连通。
上述凹谷部分51是还没有使用的死区,所述死区沿着顶箱15b、18b的纵向方向并在所述顶箱的纵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相反,毛细管17a是沿所述顶箱的纵向方向细长延伸的小管道形状。因此,凹谷部分51非常适于作为毛细管17a的布置空间,且毛细管17a的整个小管道形状可以被放入凹谷部分51的凹陷形状内。
因此,即使毛细管17a布置在顶箱15b、18b外部的凹谷部分51内,也没有必要担心一体式单元20的整个尺寸被扩大。
而且,当毛细管17a被布置在凹谷部分51内时,毛细管17a位于第二蒸发器18的外部。因此,当与第一实施例比较时,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的制冷剂通道的面积可以通过毛细管17a得以增加,因此可以降低顶箱18b内制冷剂通道的阻力。
第十五实施例的其它要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要点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第十六实施例)
图28至30显示了第十六实施例。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毛细管17a被去除,相反例如用于将分支通道16的面积节流到设定值的孔板的节流孔17b设置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
因此,相较于毛细管17a具有明显更大通道直径的连接管道160布置在第十五实施例的毛细管17a布置的部分内,即在凹谷部分51内。就如同第十五实施例的毛细管17a一样,连接管道160通过硬焊固定到顶箱15b、18b的外表面。
在第十六实施例中,已经被形成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的固定节流孔17b减压的低压制冷剂,通过连接管道160被引入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内。
同样在第十六实施例中,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去除了毛细管17a的布置,且连接管道160布置在顶箱15b、18b的凹谷部分51内。因此,也可以防止一体式单元扩大,同时也可以产生降低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内的制冷剂通道的阻力的效果。
附带地,第十六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图6至图18)在以下相同:固定节流孔17b代替毛细管17a设置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
(第十七实施例)
图31至图33显示了第十七实施例,其中在第十六实施例中例如孔板的固定节流孔17b的形成位置被改变。
此固定节流孔17b构造为喷射器吸入侧第二蒸发器18的节流机构。在图3 1所示的示例中,固定节流孔17b的形成位置设定在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具体地在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的制冷剂通道部分。
相反,在图32中所示的示例中,此固定节流孔17b的形成位置设定在直接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的出口后面的部分处。可选地,固定节流孔17b可以形成在连接管道160的中间。
如此,固定节流孔17b可以形成在制冷剂通道内、从直接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的出口后面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制冷剂入口通道部分的任何部分。
第十七实施例在其它要点上与第十六实施例相同,因此可以产生与第十六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十八实施例)
在第十五到第十七实施例中,就如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二连接块24布置在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且顶箱18b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左侧空间27和右侧空间28;且喷射器14的制冷剂通道出口侧(下游侧)形成为,通过第二连接块24的连通孔24c以及形成在中间壁表面33内的通孔33a,与形成第一蒸发器(逆风蒸发器)15的制冷剂入口部分的顶箱15b的右侧空间32连通。然而,第十八实施例以这样的方式构造,即喷射器14的出口侧制冷剂通道与第一蒸发器(逆风蒸发器)15的制冷剂入口部分连通,且没有使用第二连接块24。
图34至38显示了第十八实施例。图34是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整体的示意透视图。图35(a)是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顶箱15b、18b的俯视图。图35(b)是顶箱15b、18b的纵截面视图。图36是顶箱15b、18b的横截面视图。图37是图35(b)中部分B的放大截面视图。图38是形成连通空间的辅助箱部分的解释图,所述辅助箱部分是第十八实施例内的附加部分。
在第十八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顶箱15b、18b形成在图35(a)中的长度L1的区域内,且形成连通空间的辅助箱部分52布置在此长度L1的右侧(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相对的侧)的长度L2的范围内。
此辅助箱部分52是也由铝材料形成的部分,并一体硬焊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上。辅助箱部分52的一端侧(图34、图35(a)中的左端侧)形成为与顶箱15b、18b相同的截面形状,即,形成为具有双弧弯曲形状52a、52b(见图38(c))的形状。辅助箱部分52的一端侧一体连接到顶箱15b、18b的端部。
如图38(b、d)中所示,位于双弧形弯曲形状52a、52b中间的凹处壁表面52c形成倾斜表面内,所述倾斜表面在辅助箱外部在从辅助箱部分52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延伸。
因此,辅助箱部分52的内部空间形成连通空间52d,所述连通空间52d形成为跨越逆风第一蒸发器15的顶箱15b侧上的区域以及顺风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侧的区域。
辅助箱部分52的内部空间(连通空间52d)的另一端侧被盖部分56气密地关闭。盖部分56也是由铝材料形成并一体硬焊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部分。
在第十八实施例中,如图34和图35中所示,第二连接块24被去除,且相反环形第一隔板53布置在第二蒸发器(逆风蒸发器)18的顶箱18b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
而且,环形第二隔板54布置在顶箱18b的右侧端部(即,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相对的端部)。
第一隔板53布置成将顶箱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侧空间27和右侧空间28。第二隔板54布置成将此右侧空间28与连通空间52d分离,所述连通空间52d通过位于右侧空间28的右端侧的辅助箱部分52形成。图37是顶箱18b的右端附近部分(图35(b)中的部分B)的放大截面视图,并通过具有小点的部分显示了连通空间52d。
靠近由圆形管道构成的连接管道两端的部分配合在两个O形圈形状的第一和第二隔板53、54的中心孔内。此连接管道55经由第一和第二隔板53、54通过硬焊气密封地固定到顶箱18b的内壁表面。
喷射器14在纵向方向上的尖端部分(对应于图1中扩压器部分14d的出口部分的部分)被插入连接管道55的一个端部内,并通过使用O形圈29a以密封的方式固定到所述一个端部。连接管道55的端部穿过第二隔板54,并突出到连通空间52d和向连通空间52d开口。
因此,喷射器14的扩压器部分14d的出口侧制冷剂通道没有与顶箱18b的内部空间27、28连通,而是通过连接管道55只与连通空间52d连通。
相反,隔板没有布置在第一蒸发器(逆风蒸发器)15的顶箱15b的右侧端部,因此连通空间52d的第一蒸发器侧上的区域直接与顶箱15b的右侧空间32连通。
因此,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通道通过连接管道55和辅助箱部分52的连通部分52d,与第一蒸发器15的形成制冷剂入口部分的顶箱15b的右侧空间32连通。
如图36中所示,就如同第十五实施例一样,毛细管17a布置在顶箱15b、18b的凹谷部分51内,并被一体硬焊到顶箱15b、18b的外表面上。而且,如图35(b)中所示,在第一和第二隔板53、54的中间部分,毛细管17a的出口部分与第二蒸发器18的形成制冷剂入口部分的顶箱18b的右侧空间28连通。
根据第十八实施例,来自喷射器14的扩压器部分14d的制冷剂流过连接管道55并被排放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侧。然而,排放的制冷剂没有流入顶箱18b,而是流过辅助箱部分52的连通空间52d,并流入第一蒸发器15的形成制冷剂入口部分的顶箱15b。辅助箱部分52可以仅通过冲压金属板薄片被有效地制造。
(第十九实施例)
图39至41显示了第十九实施例。第十九实施例对应于第十八实施例的变型,其中毛细管17b被连接管道160代替,且固定节流孔17b作为第二蒸发器(顺风蒸发器)18的节流机构形成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第十九实施例与第十八实施例中的其它部分(辅助箱部分52等)相同。
(第二十实施例)
图42至44显示了第二十实施例。第二十实施例没有将第十九实施例中的固定节流孔17b布置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内,而是布置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通道内。
在第二十实施例中,固定节流孔17b被用作喷射器吸入侧第二蒸发器18的节流机构。而且,就如第十七实施例中一样,此固定节流孔17b的形成位置,可以布置在制冷剂通道的、从直接在第一连接块23的分支通道16后面的部分到第二蒸发器18的顶箱18b的制冷剂入口部分的任何位置。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如下所述地进行各种修改。
(1)在第一实施例中,当一体式单元20的各个部分一体地组装时,除了喷射器14的其它部分,即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第一和第二连接块23、24,以及毛细管17可以被硬焊到彼此成为一体。然而,这些部分的一体可以通过螺纹连接、铆接(caulking)、焊接、或粘接(bonding)以及硬焊的各种固定手段执行。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螺纹连接已经被作为示例显示为固定喷射器14的手段。然而,如果固定手段避免了热变形的可能性,也可以使用除了螺纹连接以外的固定手段。具体地,喷射器14可以通过使用例如铆接或粘接的固定手段被固定。
(2)上述各个实施例是使用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型亚临界压力循环,且所述制冷剂高压不高于临界压力,例如以氟利昂为基础的制冷剂(基于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和以HC为基础(HC-based)的制冷剂。本发明可以应用到使用高压高于临界压力的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CO2)的蒸汽压缩型超临界压力循环。
然而,在超临界压力循环中,从压缩机排放的制冷剂仅当制冷剂在超临界压力状态并没有凝结时才散发热量,因此布置在高压侧的液体接收器12a不能发挥将制冷剂分成汽体和液体的功能以及存储额外的液体制冷剂的功能。因此,在超临界压力循环中,建议采取如图17-图20中所示将形成低压侧汽/液分离器的储蓄器50布置在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例中,节流机构17由毛细管17a或例如孔板的固定节流孔17b构成。然而,节流机构17可以由电动控制阀构成,所述电动控制阀的阀打开程度(通道的节流程度)通过电操作的致动器调整。而且,节流机构17可以由例如毛细管17a或固定节流孔17b的固定节流阀与电磁阀的组合构成。
(4)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具有恒定通道面积的喷嘴部分14a的固定喷射器已经通过示例得到描述。但是,具有通道面积可被调整的可变喷嘴部分的可变喷射器也可以被用作喷射器14。
作为可变喷嘴部分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机构,即被插入可变喷嘴部分的通道的针的位置通过电动致动器受到控制,以调整通道的面积。
(5)第一实施例等是其中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5、18的将被冷却的空间是车厢内的空间或冷藏车辆的冻结间和冷藏库内的空间的情形。然而,本发明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不仅用于这些车辆而且用于各种使用例如固定使用的制冷循环。
(6)在第一实施例等中,温度型膨胀阀13和温度传感部分13a与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分开构造。然而,温度型膨胀阀13和温度传感部分13a可以与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组合。例如,可以采用将温度型膨胀阀13和温度传感部分13a容纳在一体式单元20的第一连接块23内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制冷剂入口25位于液体接收器12a与温度型膨胀阀13之间,且制冷剂出口26位于温度传感部分13a所布置的部分与压缩机11之间。

Claims (26)

1、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喷射器(14),所述喷射器(14)通过从喷嘴部分(14a)喷射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入口(14b)吸入制冷剂,将来自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混和,并将被混和的制冷剂排放;和
蒸发器(15、18),所述蒸发器(15、18)蒸发将被喷射器(14)抽吸的制冷剂或从喷射器(14)排放的制冷剂,
其中蒸发器(15、18)与喷射器(14)一体地组装以构成一体式单元(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是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并用于蒸发被抽吸入制冷剂吸入口的制冷剂的蒸发器(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节流机构(17、17a、17b),所述节流机构(17、17a、17b)布置在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入口侧,并用于降低制冷剂流的压力,
其中所述节流机构组装在一体式单元(2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是连接到喷射器(14)的出口侧并用于蒸发从喷射器排放的制冷剂的第一蒸发器(15),并且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的第二蒸发器(18)。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单元(20)具有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单元(20)具有一个制冷剂入口(25)和一个制冷剂出口(26),且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25)分支为连接到喷射器(14)入口侧的第一通道(25a)、和连接到节流机构(17、17a、17b)入口侧的第二通道(16)。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25)和所述制冷剂出口(26)形成在第一连接块(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15)布置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发器(18)布置在空气流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喷射器(14)的专用箱(34)形成在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内,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所述专用箱(34)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外部盒部分(36),所述外部盒部分(36)在外部固定到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外部盒部分(36)内。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机构(17a)布置在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一体式单元(20)的蒸发器(15、18)的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内。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连接到制冷剂吸入(14b)的蒸发器(18)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多个箱(18b、18c),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14)和所述节流机构(17a)布置在所述多个箱(18b、18c)的同一箱(18b)内。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14b)的蒸发器(18)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18c),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机构(17a)布置在箱(18b、18c)的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3、6、12、13和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机构是毛细管(17a)。
16、根据权利要求3、6、12、13和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机构是固定节流孔(17b)。
17、根据权利要求2、3、4、6、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到制冷剂吸入口(14b)的蒸发器(18)具有用于所述箱(18b、18c)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8b、18c);且
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在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
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
用于固定所述喷射器(14)制冷剂出口侧部分的第二连接块(24)布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
所述第二连接块(24)具有形成在其内的连接孔(24c),所述连接孔(24c)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通道连通;且
所述连通孔(24c)与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的内部空间(32)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具有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
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的出口部分的内部空间(27)内;
与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通道分离的连通空间(52d),在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27)相对的端部处被隔开,其中所述喷射器(14)布置在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的内部空间(27)处;且
喷射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通道通过连通空间(52d)与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a、15b)的内部空间内、构成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通道的入口部分的内部空间(32)连通。
20、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喷射器(14),所述喷射器(14)通过从喷嘴部分(14a)喷射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入口(14b)吸入制冷剂,将来自喷嘴部分(14a)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入口(14b)抽吸的制冷剂混和,并将被混和的制冷剂排放;
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的出口侧并蒸发从喷射器排放的制冷剂;
第二蒸发器(18),所述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并蒸发将被喷射器(14)抽吸的制冷剂;和
毛细管(17a),所述毛细管(17a)在制冷剂流中位于第二蒸发器(18)的入口侧,并使制冷剂流减压,
其中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喷射器(14)和毛细管(17a)彼此一体地组装以构成一体式单元(2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分别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通道、或从多个制冷剂通道收集制冷剂的箱(15b、15c、18b、18c),
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与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在空气流向上彼此相邻布置,以在第一蒸发器(15)的箱(15b、15c)与第二蒸发器(18)的箱(18b、18c)之间形成凹谷部分(51),且
其中所述毛细管(17a)设置在凹谷部分(51)内且固定到箱(15b、15c、18b、18c)的外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器(14)包括混和部分(14c)和增压部分(14d),所述混和部分(14c)将从喷嘴部分(14a)喷射并具有很高速度的制冷剂与被抽吸到制冷剂吸入口(14b)内的制冷剂混和,所述增压部分(14d)将在混和部分(14c)内混和的制冷剂的动能转换成压能。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由扁平管(21)和波纹状散热片(22)的层压结构构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由板散热片型的热交换结构构成,在所述板散热片型的热交换结构中管(210)被插入并连接到板状板散热片(200)的孔部分(221)内。
25、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5、18)的热交换芯体部分(15a、18a)由具有被弯成蛇形形状的管(230)的蛇形热交换结构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压缩机(11),所述压缩机(11)吸入并压缩制冷剂;和
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12)散发从压缩机(11)排放的高压制冷剂的热量。
CN200680000758A 2005-04-05 2006-04-04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34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8800/2005 2005-04-05
JP2005108800 2005-04-05
JP219340/2005 2005-07-28
JP064370/2006 2006-03-0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26561A Division CN101737990B (zh) 2005-04-05 2006-04-04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8991A true CN101018991A (zh) 2007-08-15
CN100580344C CN100580344C (zh) 2010-01-13

Family

ID=38727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07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344C (zh) 2005-04-05 2006-04-04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80344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6341B (zh) * 2009-0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CN102563944A (zh) * 2012-01-19 2012-07-11 天津商业大学 自动调节引射流量的喷射器及其组成的制冷系统
CN107036326A (zh) * 2017-05-24 2017-08-11 苟仲武 一种利用射流负压的双温压缩式热泵工作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4484914A (zh) * 2022-01-26 2022-05-13 湖南依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级制冷液化器及有机溶剂回收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5649B2 (ja) * 1992-10-22 2002-03-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
EP1589301B1 (en) * 2000-03-15 2017-06-14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DE60112184T2 (de) * 2000-06-01 2006-06-01 Denso Corp., Kariya Ejektorzyklus
JP4639541B2 (ja) * 2001-03-01 2011-02-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を用いたサイクル
JP4259478B2 (ja) * 2004-02-18 2009-04-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構造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6341B (zh) * 2009-0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CN102563944A (zh) * 2012-01-19 2012-07-11 天津商业大学 自动调节引射流量的喷射器及其组成的制冷系统
CN107036326A (zh) * 2017-05-24 2017-08-11 苟仲武 一种利用射流负压的双温压缩式热泵工作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4484914A (zh) * 2022-01-26 2022-05-13 湖南依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级制冷液化器及有机溶剂回收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80344C (zh) 2010-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7990B (zh)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JP4259478B2 (ja) 蒸発器構造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JP4626531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4548350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US7320229B2 (en) Ejector refrigeration cycle
US8973394B2 (en) Dual evaporator unit with integrated ejector having refrigerant flow adjustability
CN101403553B (zh) 蒸发器单元
US7694529B2 (en)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ith ejector
US20090107171A1 (en) Evaporator unit
JP2012042189A (ja) 膨張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062066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蒸発器ユニット
JP4952830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0580344C (zh)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
JP4770891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JP5540816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0423292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784418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07057177A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281338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JP2009085464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JP2009058179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JP2008051397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8075904A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