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999228A - 车体的车顶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体的车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999228A
CN100999228A CNA200710000808XA CN200710000808A CN100999228A CN 100999228 A CN100999228 A CN 100999228A CN A200710000808X A CNA200710000808X A CN A200710000808XA CN 200710000808 A CN200710000808 A CN 200710000808A CN 100999228 A CN100999228 A CN 100999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car body
mentioned
reinforcement
roof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08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999228B (zh
Inventor
渡边淳
坪田赖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020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3580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0999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999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999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999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使接合在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的多个车顶加强件(3~7)之中,某一个车顶加强件的至少在车体宽度方向上中央部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与位于该车顶加强件相邻位置的其他车顶加强件之间的间隔。

Description

车体的车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之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作为车顶骨架部件而中央具有宽幅部的1个车顶加强件(reinforcement),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该车顶加强件为了确保汽车顶板的强度和刚性,剖面形状形成为倒帽形,汽车顶板的下表面利用粘接剂与车顶加强件的凸缘部接合。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16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车顶加强件上利用粘接剂接合汽车顶板的现有车顶构造中,存在如下情况,即,车体骨架大幅变形的共振频率与汽车顶板所具有的共振频率的各个频率接近,因车体骨架和汽车顶板的共振导致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如果因共振而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则从汽车顶板发出的声音变大,易于产生空腔音。
空腔音由汽车顶板的共振和车室内的空腔共鸣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即,如果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大于或等于空腔共鸣的共鸣频率,则产生空腔音。此外,车室的尺寸、形状是空腔共鸣的主要因素。为了不产生空腔音,必须使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低于空腔共鸣的频率程度。换句话说,寻求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顶构造(车体构造)中,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之间,只有一个中央具有宽幅部的车顶加强件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因此,车顶加强件支撑汽车顶板的范围小,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车体构造体)中产生共振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至少一边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部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由车顶加强件支撑汽车顶板的范围变大,即使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中产生共振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车顶的车体外观的图,(a)为车体的侧视图,(b)为车体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设有宽幅部的前侧车顶加强件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8是图7的C-C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车体的一个例子,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车体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此外,在图2中,左侧是车体(汽车)的前侧,右侧是后侧。
图1(a)是车体50的侧视图,图1(b)是车体50的俯视图。如图1(b)所示,在车体51前方形成发动机室部52,其由左右的前侧纵梁和发动机罩挡泥板、以及将连接左右发动机罩挡泥板的包含前侧纵梁的仪表板隔板部件进行组合后焊接接合形成。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车体50中,在发动机室部52内搭载发动机1。在车体前后方向大致从中间开始向后的方向的上方,设置有汽车顶板12。
如图2、图3所示,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图2中为5个)车顶加强件3、4、5、6、7。各车顶加强件3~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点焊与侧上边梁1、2接合。另外,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通过点焊分别接合前上边梁8和后上边梁9。
各车顶加强件3~7,剖面形状形成倒帽形,其两侧沿长度方向(车体宽度方向)形成凸缘部10a、10b(参考图4)。如图4所示,大致平坦状的汽车顶板12的下表面通过粘接剂11接合在各车顶加强件3~7(图4中为车顶加强件3)的凸缘部10a、10b上。此外,汽车顶板12的外周缘部(未图示)通过点焊与上述侧上边梁1、2、前上边梁8及后上边梁9接合。
如图2所示,接近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且接近汽车顶板的曲率较大部分的车体前后方向后方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形成为从两端侧开始向中央宽度逐渐变宽,在中央设置有宽幅部3a、4a、5a。此外,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在中央不具有宽幅部,以直到长度方向两端部为止为窄幅(和车顶加强件3、4、5的两端部大致相同宽度)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
并且,在将车体宽度方向(车体左右方向)中央的车顶加强件3、4、5的各宽幅部3a、4a、5a和车顶加强件6、7的各窄幅部6a、7a的各自的宽度设为W1、W2、W3、W4、W5(W2>W1=W3>W4=W5),将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之间的间隔设为D1,将车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和车顶加强件4的宽幅部4a之间的间隔设为D2,将车顶加强件4的宽幅部4a和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之间的间隔设为D3,将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的间隔设为D4,将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之间的间隔设为D5,将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和后上边梁9之间的间隔设为D6时,上述各间隔(D1、D2、D3、D4、D5、D6)小于车顶加强件3、4、5的各宽幅部3a、4a、5a的宽度(W1、W2、W3)。此外,上述各间隔(D1、D2、D3、D4、D5、D6)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D1>D5=D6>D4>D2>D3。此外,加强件4的宽幅部4a的宽度W2构成为W2>(D2+D3)。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在位于接近作为主要振源的设置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且接近汽车顶板的曲率较大部分的车体前后方向后方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各个中央设有宽幅部3a、4a、5a,且使车顶加强件3、4、5的各宽幅部3a、4a、5a之间的间隔(D2、D3)、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之间的间隔(D1)、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的间隔(D4)、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之间的间隔(D5)、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和后上边梁9之间的间隔(D6),小于车顶加强件3、4、5的各宽幅部3a、4a、5a的宽度(W1、W2、W3),由此,可以扩大通过粘接剂接合汽车顶板12而覆盖(支撑)的范围。进而,由于在汽车顶板12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作为最宽部分的宽幅部3a、4a、5a,所以能够使由车顶加强件3、4、5自身产生的负载集中到车宽方向中央。在这里,通过在车宽方向中央设置作为最宽幅部的宽幅部,表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但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具有宽幅部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这里所谓车宽方向中央部,是指在车宽方向上处于1/3~2/3的范围的部分,所谓车宽方向中央,指在车宽方向上中心的部分。
此外,由于加强件4的宽幅部4a的宽度W2构成为W2>(D2+D3),成为在W2附近负载集中的结构,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振动。
由此,即使在因发动机振动而车体骨架产生共振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12的振动,进而通过减少汽车顶板12向车室内空气的暴露面积,能够抑制由汽车顶板12向车室内空气的振动传播,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
另外,通过在位于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中央分别设置宽幅部3a、4a、5a,能够改变接合的汽车顶板12所具有的共振频率及振动特性。
由此,由于汽车顶板12所具有的共振频率能够远离车体骨架(车体构造体)所具有的共振频率,所以能够降低汽车顶板12的振幅,可以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由于能够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所以可以抑制车室内空腔音的产生。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图。此外,在图5中,左侧为车体(汽车)的前侧,右侧为后侧。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1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在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的各自中央形成宽幅部,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在设置于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的多个(在图5中为5个)车顶加强件3、4、5、6、7之中,接近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且接近汽车顶板的曲率较大部分的车体前后方向后方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构成为,不仅在中央而且直至长度方向两端部,都以宽于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的宽度而形成直线状。
此外,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直至长度方向两端部以窄幅(幅宽为上述车顶加强件3、4、5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宽度)形成直线状。如图6所示,各车顶加强件3~7的两侧的凸缘部,通过粘接剂与大致平坦的汽车顶板12的下表面接合。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并且,在将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形成宽幅的车顶加强件3、4、5的各自宽度设为W1、W2、W3(W1=W2=W3),将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之间的间隔设为D1,将车顶加强件3和车顶加强件4之间的间隔设为D2,将车顶加强件4和车顶加强件5之间的间隔设为D3,将车顶加强件5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的间隔设为D4,将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之间的间隔设为D5时,构成为上述各间隔(D1、D2、D3、D4、D5)小于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W1、W2、W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上述各间隔(D1、D2、D3、D4、D5)的大小为D1>D5>D4>D2>D3。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使位于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形成为比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宽的宽度,且使车顶加强件3、4、5之间的间隔(D2、D3)、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之间的间隔(D1)、车顶加强件5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的间隔(D4)、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之间的间隔(D5),小于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W1、W2、W3),由此,可以扩大覆盖(支撑)汽车顶板12的范围。
由此,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即使因发动机振动而车体骨架产生共振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12的振动,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
另外,通过使位于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成为宽幅,能够改变接合的汽车顶板12所具有的共振频率及振动特性。
由此,由于汽车顶板12所具有的共振频率能够远离车体骨架(车体构造体)所具有的共振频率,所以能够降低汽车顶板12的振幅,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由于能够降低从汽车顶板12发出的声音,所以可以抑制车室内空腔音的产生。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8是图7的C-C线剖面图。此外,在图7中,左侧为车体(汽车)的前侧,右侧为后侧。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1、2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在设置于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的多个(在图7中为5个)车顶加强件3、4、5、6、7之中,接近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的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形成为不仅在中央而且直至长度方向两端部都宽于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的宽度,并且构成为使车顶加强件3、5的宽度比车顶加强件4的宽度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
此外,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直至长度方向两端部为窄幅(幅宽为上述车顶加强件4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宽度)而形成直线状。如图8所示,在各车顶加强件3~7的两侧的凸缘部,通过粘接剂与大致平坦的汽车顶板12的下表面接合。
并且,在将位于前侧的车顶加强件3、4、5的各自宽度设为W1、W2、W3(W2>W1、W3),将车顶加强件3和车顶加强件4之间的间隔设为D1,将车顶加强件4和车顶加强件5之间的间隔设为D2时,构成为上述各间隔(D1、D2)小于车顶加强件4的宽度(W2)(W2>D1、D2)。另外,间隔D1是小于或等于车顶加强件3的宽度W1的尺寸(D1≤W1),间隔D2是小于或等于车顶加强件5的宽度W3的尺寸(D2≤W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通过使位于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4、5的宽度,形成为比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7宽的宽度,且使车顶加强件3、4、5之间的间隔(D1、D2)小于车顶加强件3、4、5的各个宽度(W1、W2、W3),可以扩大覆盖(支撑)汽车顶板12的范围。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得到和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应用于位于车体前方侧的车顶加强件,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位于车体后方侧的车顶加强件。

Claims (14)

1.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
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
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该第1车顶加强件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该第1车顶加强件与两侧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所有的相邻两个上述车顶加强件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该第1车顶加强件与两侧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配置3个或3个以上,
车体前后方向内侧的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车体前后方向两端的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加强件的上述最宽部分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加强件的上述最宽部分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宽度在整个车体宽度方向上为同一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前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设置在车体前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设置在振源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上述汽车顶板曲率大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车顶加强件,其具有比与相邻的全部上述车顶加强件的最接近部分的间隔窄的最宽部分,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3个,其全部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前侧,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被连续配置,
上述3个第1车顶加强件全部在车宽方向正中为上述最大宽度部分,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中,最大宽度部分的宽度较大的第1车顶加强件,被配置在3个第1车顶加强件中车体前后方向正中,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大宽度部的宽度,大于全部车顶加强件之间的间隔,
上述第2车顶加强件具有2个,全部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侧。
CN200710000808XA 2006-01-13 2007-01-12 车体的车顶构造 Active CN100999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5797 2006-01-13
JP2006005797 2006-01-13
JP2006-005797 2006-01-13
JP2007002029 2007-01-10
JP2007-002029 2007-01-10
JP2007002029A JP5135800B2 (ja) 2006-01-13 2007-01-10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999228A true CN100999228A (zh) 2007-07-18
CN100999228B CN100999228B (zh) 2010-11-10

Family

ID=382580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0808XA Active CN100999228B (zh) 2006-01-13 2007-01-12 车体的车顶构造
CNU20072000080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62054Y (zh) 2006-01-13 2007-01-12 车体的车顶构造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0080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62054Y (zh) 2006-01-13 2007-01-12 车体的车顶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099922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157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CN109987146A (zh) * 2017-12-06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结构
CN110525520A (zh) * 2018-05-24 2019-12-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157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CN103101578B (zh) * 2011-11-11 2015-08-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CN109987146A (zh) * 2017-12-06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结构
CN109987146B (zh) * 2017-12-06 2021-08-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结构
CN110525520A (zh) * 2018-05-24 2019-12-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CN110525520B (zh) * 2018-05-24 2021-10-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999228B (zh) 2010-11-10
CN201062054Y (zh) 2008-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35800B2 (ja)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JP604105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6206004A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の支持構造
CN100999228B (zh) 车体的车顶构造
JP3602489B2 (ja) ルーフ構造
AU694337B2 (en) Rail vehicle
JP2009119925A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サンルーフの補強構造
JP2007131028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5053306A (ja) 鉄道車両の先頭部構体
JP5986190B2 (ja) 軌条車両構体
JP5168214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232165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07186086A (ja)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JPH01103586A (ja) 自動車の樹脂製車体構造
JP2004338601A (ja) 高速鉄道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842666B2 (ja) ルーフ構造
JPH05139295A (ja) 鉄道車両構体
JPH09118227A (ja) 鉄道車両構体
JP2658778B2 (ja) 鉄道車両構体
JPH11180339A (ja) 車体の上部構造
JP2000264200A (ja) 鉄道車両の構体構造
JP2004352137A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H09142299A (ja) 鉄道車両の車体
CN206344663U (zh) 天窗框和车辆
JP2005263019A (ja) 車体上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