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1047C -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1047C
CN100591047C CN200710073276A CN200710073276A CN100591047C CN 100591047 C CN100591047 C CN 100591047C CN 200710073276 A CN200710073276 A CN 200710073276A CN 200710073276 A CN200710073276 A CN 200710073276A CN 100591047 C CN100591047 C CN 1005910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information
switching node
packet
respond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73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35076A (zh
Inventor
杜文华
林云
蒋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073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91047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35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5076A/zh
Priority to EP08706609.8A priority patent/EP2051459B1/en
Priority to PCT/CN2008/070232 priority patent/WO2008095445A1/zh
Priority to US12/391,115 priority patent/US810276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10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104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explicit feedback to the source, e.g. choke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explicit feedback to the source, e.g. choke packets
    • H04L47/265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explicit feedback to the source, e.g. choke packets sent by intermediate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about buffer occupancy at either end or at transit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5Interconnection of switching modules
    • H04L49/1515Non-blocking multistage, e.g. Cl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0Peripheral units, e.g. input or output ports
    • H04L49/3045Virtual queu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50Overload detection or protection within a single switching element
    • H04L49/505Corrective measures
    • H04L49/506Back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所述方法包括: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不响应或部分响应所述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第一级交换节点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本发明简化了中间级交换节点内部组织结构,降低了设计复杂度和设计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背景技术
在多级交换网中,为了解决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不一致的问题,部分或全部交换节点需要有缓存装置,用于数据包的暂存。但是,缓存装置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避免由于缓存溢出导致的数据包丢失,通常采用反压机制对输入流量进行控制。
所谓的反压,就是下游节点根据自身的缓存占用情况,发送反压信息给上游节点,通知上游节点暂时不要发送数据包,直到下游节点通知其重新发送。根据产生反压信息的原因不同,一般可分为全局反压、队列反压等不同粒度的反压信息。当缓存中的数据包总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产生全局反压信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一般会将缓存中的数据包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队,形成多个队列,每个队列中的数据包按次序进行发送,当某个队列的长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门限值,就产生相应的队列反压信息。
现有的反压传递和响应机制是在带有缓存的交换节点之间进行逐级反压。就是说,带有缓存的交换节点会响应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所有反压信息,但不会向其上一级交换节点转发这些反压信息。下面以三级交换网为例说明现有的多级交换网中的反压传递和响应机制。
图1为一个采用现有反压传递和响应机制的4×4的三级交换网,具有4个输入端口和4个输出端口,假设该交换网内部只有全局反压和队列反压。其中,S1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一级交换单元,S2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二级交换单元,S3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三级交换单元。每一级交换单元各有两个交换单元,每个交换单元都有缓存装置。
为了提高交换网的性能,S1、S2和S3级交换单元都采用队列组织结构对数据包进行排队。其中,S1级交换单元中的数据包通常按照VOQ(虚拟输出队列)模式进行排队,图2所示为一个S1级交换单元中的队列组织结构图。由于图1所示的三级交换网有4个输出端口,因此S1级交换单元按照VOQ模式进行排队,就组成了4个大的队列VOQ0~VOQ3,依次对应该三级交换网的4个输出端口。这4个VOQ队列同时可以依据优先级等信息进行细分。S3级交换单元中的数据包通常按照VIMQ(虚拟输入模块队列)模式进行排队,图3所示为一个S3级交换单元中的队列组织结构图。每个S3级交换单元有2个输出端口,然后,根据数据包来自不同的S1级交换单元,以及对应不同的S3级交换单元的输出端口的队列,每个S3级交换单元的输出端口又划分为两个队列,这样,S3级交换单元中,组成了4个队列VIMQ0~VIMQ3。同样,这4个VIMQ队列同时又可以依据优先级等信息进行细分。
当S3级交换单元中的某个VIMQ队列长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产生队列反压信息;当某个S3级交换单元中的数据包总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产生全局反压信息;S3级交换单元将反压信息发送给所有的S2级交换单元。
S2级交换单元具有相应的队列组织结构,S2级交换单元的队列组织结构和S1级交换单元的一样,也是采用VOQ模式进行排队。4个大的队列VOQ0~VOQ3,依次对应交换网的4个输出端口。这4个VOQ队列又可以根据S3级交换单元的队列组织结构进行细分。S2级交换单元中的VOQ队列和S3级交换单元中的VIMQ队列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S1级交换单元中的VOQ队列和S2级交换单元中的VOQ队列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图4给出了各级交换单元队列组织的对应关系。
S2级交换单元会响应接收到的S3级交换单元发送的反压信息,但不会将这些信息转发给S1级交换单元。当S2级交换单元收到一个S3级交换单元发送的全局反压信息,将决定是否继续给这个S3级交换单元发送数据包,即S2级交换单元中的所有VOQ队列是否能够继续发送。例如,S2级交换单元收到一个S3级交换单元发送的要求其全局反压的信息,则S2级交换单元不再给这个S3级的交换单元发送数据包,即按照图4的对应关系,S2级交换单元中对应这个S3级的交换单元的所有VOQ队列中的数据包停止发送。当S2级交换单元收到一个S3级交换单元发送的队列反压信息,将决定S2级交换单元中的各个VOQ队列是否继续发送数据包。根据图4的对应关系,S3级交换单元中某个VIMQ队列产生反压,则S2级交换单元中相对应的VOQ队列中的数据包将停止发送,直到该队列反压信息取消。
同样,一个S2级交换单元产生的反压信息,发送给了所有的S1级交换单元。如果一个S2级交换单元给一个S1级交换单元发送全局反压信息,通知其全局反压,则该S1级交换单元将不再发送数据包给这个S2级交换单元,即所有对应所述S2级交换单元的队列都停止发送数据包。如果S2级交换单元中某个VOQ队列产生反压,那么根据图4的对应关系,S1级交换单元中相应的VOQ队列停止发送数据包。
图1所示的三级交换网为了传递交换网中的队列反压信息,S2级交换单元中必须具有较为复杂的队列组织结构,同时还要增加相应的队列反压产生和响应模块,增加了S2级交换单元的实现难度。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现有的反压响应和传递机制使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为了响应接收到的所有反压信息,需要实现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应的处理模块,提高了设计复杂度和实现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以解决现有的反压响应和传递机制中,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并且需要相应的处理模块,致使设计复杂度高和设计成本高的缺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包括步骤:
A、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不响应或部分响应所述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B、第一级交换节点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所述步骤A包括: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根据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中间级交换节点,和第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每个中间级交换节点,用于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在所述反压信息选择至少一种反压信息,不对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并且将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发送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第一级交换节点,用于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包括输入处理模块、缓存模块、反压信息响应模块和输出处理模块;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并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将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反压信息响应模块;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通知所述输出处理模块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的通知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包括输入处理模块、缓存模块和输出处理模块;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多级交换网中的中间级交换节点的反压响应和传递方法,使中间级交换节点不响应或部分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简化了中间级交换节点内部组织结构,降低了设计复杂度和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4×4的三级交换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S1级交换单元中的队列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S3级交换单元中的队列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S2级交换单元VOQ队列和S3级交换单元VIMQ队列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中间级交换节点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中间级交换节点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级交换网中的带缓存的中间级交换节点对接收到的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不响应或部分响应,并且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4×4的三级交换网为例进行说明,并且假设该交换网中只有全局反压和队列反压。当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应用于4×4的三级交换网,而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反压信息也不限于全局反压信息和队列反压信息,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反压信息,例如优先级反压信息等。
如图1所示,4×4的三级交换网具有4个输入端口和4个输出端口、三级交换节点,其中,S1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一级交换节点,S2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二级交换节点,S3表示该三级交换网的第三级交换节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如图5所示,包括步骤:
步骤501、S3级交换节点产生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并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2级交换节点;
步骤502、S2级交换节点对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将所述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
步骤503、S1级交换节点对所述第一队列反压信息进行响应。
S2级交换节点也可以对所述第一队列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或者S2级交换节点也可以对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都不响应,并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相应地,S1级交换节点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进行响应,或者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进行响应。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
S2级交换节点产生第二全局反压信息,并将所述第二全局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S2级交换节点也可以产生第二队列反压信息,或者产生第二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二队列反压信息;
S1级交换节点对所述S2级的所述第二全局反压信息和/或第二队列反压信息进行响应。
在其它的多级交换网中,可能有多个中间级交换节点,每个中间级交换节点可以不响应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或者部分响应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第一级的交换节点响应接收到的所有反压信息。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不响应或部分响应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的步骤具体包括:
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根据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具体为: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然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或者具体包括:
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
根据所述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具体为:将所述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然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当中间级交换节点产生反压信息时,中间级交换节点还将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也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此时,重组数据包时,同时将中间级交换节点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也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和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可以分别加载到数据信息中,也可以先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融合后再加载到数据信息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系统,包括S1级交换节点、S2级交换节点和S3级交换节点;
所述S3级交换节点,用于产生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并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2级交换节点;
所述S2级交换节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响应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并将所述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且产生第二全局反压信息和/或第二队列反压信息;这里S2级交换节点也可以对所述第一队列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或者S2级交换节点也可以对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都不响应,并将所述第一全局反压信息和第一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S1级交换节点。
所述S1级交换节点,用于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如果S2级交换节点不响应队列反压信息,响应全局反压信息,S2级交换节点就不需要实现复杂的队列组织结构和队列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简化了S2级交换节点的结构。
对于其它的多级交换网,可能存在多个中间级交换节点,对一个N(N>2)级交换网包括第一级交换节点、第二级交换节点……第N-1级交换节点、第N级交换节点,其中第二级至第N-1级交换节点是中间级交换节点,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多级交换网的反压系统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包括第N级交换节点,一个或多个中间级交换节点,第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第N级交换节点,用于产生反压信息,并将所述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用于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在所述反压信息选择至少一种反压信息,不对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并且将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发送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第一级交换节点,用于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相应的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7,包括输入处理模块71、缓存模块72、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和输出处理模块74;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71,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并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将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
所述缓存模块72,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用于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通知所述输出处理模块74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74,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72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并根据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的通知,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输出处理模块74包括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741和发送单元742;
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741,用于接收所述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的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从所述缓存模块72获取所述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的通知,停止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包重组;
所述发送单元742,用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并接收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73的通知,根据所述通知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数据包。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还可以包括:
反压信息产生模块75,用于根据缓存模块的占用情况产生反压信息。
此时,输出处理模块74还包括第二数据包重组单元743,用于将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75产生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75产生的反压信息和所述输入处理模块71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的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可以分别加载到数据信息中,也可以先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融合后再加载到数据信息中。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还可以包括:
反压信息存储模块76,用于存储输入处理模块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此时,输出处理模块74还包括读取单元744,用于从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76中读取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741。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为可选模块,并且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75和所述缓存模块72可以为一个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存储器的两个独立的存储单元,或者是独立的两个存储器。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8,包括输入处理模块81、缓存模块82和输出处理模块83;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81,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
所述缓存模块82,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83,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82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83包括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831和发送单元832;
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831,用于接收所述反压信息,从所述缓存模块82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并将所述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
所述发送单元832,用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还可以包括:
反压信息产生模块84,用于根据缓存模块的占用情况产生反压信息。
此时,输出处理模块83还包括第二数据包重组单元833,用于将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84产生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84产生的反压信息和所述输入处理模块81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可以分别加载到数据信息中,也可以先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融合后再加载到数据信息中。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还可以包括:
反压信息存储模块85,用于存储输入处理模块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此时,输出处理模块83还包括读取单元834,用于从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85中读取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831。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为可选模块,并且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85和所述缓存模块82可以为一个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存储器的两个独立的存储单元,或者是独立的两个存储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通过将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中未响应的反压信息转发给上一级交换节点,简化了中间级节点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不响应或部分响应所述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将未响应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B、第一级交换节点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所述步骤A包括: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根据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数据包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
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产生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并发送数据包的步骤还包括:
将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还包括:
存储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具体为:
中间级交换节点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的全局反压信息和队列反压信息,响应所述全局反压信息,并将所述队列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7、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中间级交换节点,和第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每个中间级交换节点,用于接收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的反压信息,并在所述反压信息选择至少一种反压信息,不对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进行响应,并且将所述选择的反压信息发送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所述第一级交换节点,用于响应接收到的反压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还用于产生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中间级交换节点自己产生的反压信息传递给上一级交换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信息为全局反压信息、队列反压信息和优先级反压信息三者之一或其组合。
10、一种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处理模块、缓存模块、反压信息响应模块和输出处理模块;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并将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分为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和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将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反压信息响应模块;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通知所述输出处理模块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的通知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处理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并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的通知,停止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包重组;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并接收所述反压信息响应模块的通知,根据所述通知停止向下一级交换节点发送相应的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节点还包括:
反压信息产生模块,用于根据缓存模块的占用情况产生反压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数据包重组单元,用于将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产生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节点还包括:
反压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输入处理模块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中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还包括读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中读取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
14、一种多级交换网的中间级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处理模块、缓存模块和输出处理模块;
所述输入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解析为数据信息和反压信息;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存储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用于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反压信息重组数据包后,发送所述重组后的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处理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反压信息,从所述缓存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包中解析出来的数据信息,并将所述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重组数据包;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重组后的数据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节点还包括:
反压信息产生模块,用于根据缓存模块的占用情况产生反压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数据包重组单元,用于将所述反压信息产生模块产生的反压信息加载到待发送的数据信息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交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节点还包括:
反压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输入处理模块解析出来的反压信息;
所述输出处理模块还包括读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反压信息存储模块中读取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并将所述不进行响应的反压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包重组单元。
CN200710073276A 2007-02-10 2007-02-10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Active CN10059104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3276A CN100591047C (zh) 2007-02-10 2007-02-10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EP08706609.8A EP2051459B1 (en) 2007-02-10 2008-02-01 A backpressure method,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stage switch node
PCT/CN2008/070232 WO2008095445A1 (fr) 2007-02-10 2008-02-01 Procédé de contre-pression, système et nœud d'un réseau de commutation multi-étages et nœud de commutation d'étage intermédiaire
US12/391,115 US8102763B2 (en) 2007-02-10 2009-02-23 Method, system and node for backpressure in multistage switching networ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3276A CN100591047C (zh) 2007-02-10 2007-02-10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5076A CN101035076A (zh) 2007-09-12
CN100591047C true CN100591047C (zh) 2010-02-17

Family

ID=3873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73276A Active CN100591047C (zh) 2007-02-10 2007-02-10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02763B2 (zh)
EP (1) EP2051459B1 (zh)
CN (1) CN100591047C (zh)
WO (1) WO20080954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2763B2 (en) 2007-02-10 2012-01-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node for backpressure in multistage switching network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50853C (zh) * 2007-01-25 2009-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输出队列的流控实现方法及装置
GB2470675B (en) * 2008-06-09 2011-05-11 Gnodal Ltd Method of data delivery across a network
CN101631081B (zh) * 2009-08-12 201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交换网
CN104285415B (zh) * 2012-05-10 2018-02-27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混合数据流处理器
US9525621B2 (en) * 2012-08-29 2016-12-2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emaphore soft and hard hybrid architecture
WO2018058625A1 (zh) 2016-09-30 2018-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报文反压的方法及装置
US11934945B2 (en) 2017-02-23 2024-03-19 Cerebras Systems Inc.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JP6854473B2 (ja) 2017-04-17 2021-04-07 セレブラス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ク. 加速化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のデータフロー・トリガー・タスク
US11488004B2 (en) 2017-04-17 2022-11-01 Cerebras Systems Inc. Neuron smearing for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EP3607503B1 (en) 2017-04-17 2022-03-09 Cerebras Systems Inc. Task activating for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CN107770090B (zh) * 2017-10-20 2020-05-01 深圳市楠菲微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流水线中寄存器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44152A1 (en) 2018-08-28 2020-03-05 Cerebras Systems Inc. Scaled compute fabric for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US11328208B2 (en) 2018-08-29 2022-05-10 Cerebras Systems Inc. Processor element redundancy for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US11321087B2 (en) 2018-08-29 2022-05-03 Cerebras Systems Inc. ISA enhancements for accelerated deep lear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668B2 (ja) * 1976-11-12 1983-04-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アクシミリ電送方式
EP0712220A1 (en) * 1994-11-08 1996-05-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op-by-hop flow control in an ATM network
EP0748087A1 (en) * 1995-06-09 1996-12-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ccess control system for a shared buffer
US6011779A (en) * 1996-12-30 2000-01-04 Hyundai Electronics America ATM switch queuing system
SE510170C2 (sv) * 1997-05-16 1999-04-2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styrning av datapaketflöde medelst baktrycksmeddelande
JP3534243B2 (ja) 2000-05-23 2004-06-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正方格子拡大したatmスイッチにおけるバックプレッシャによるセルフロー制御方式及びその方法
US6973032B1 (en) 2000-12-04 2005-12-06 Cisco Technology, Inc. Selective backpressure control for multistage switches
US7016305B1 (en) * 2001-06-27 2006-03-2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within a packet switching system
CN1288876C (zh) 2002-07-27 2006-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包传输的动态随机存储器队列调度方法
CN100417136C (zh) * 2005-07-27 2008-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级交换网的下行队列快速反压传送装置及方法
CN100591047C (zh) * 2007-02-10 2010-0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2763B2 (en) 2007-02-10 2012-01-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node for backpressure in multistage switching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02763B2 (en) 2012-01-24
EP2051459A1 (en) 2009-04-22
CN101035076A (zh) 2007-09-12
EP2051459B1 (en) 2019-05-22
WO2008095445A1 (fr) 2008-08-14
US20090161685A1 (en) 2009-06-25
EP2051459A4 (en)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1047C (zh)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US5673262A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rising transit switches without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witching capability
AU710694B2 (en) An ATM switch
US5535201A (en) Traffic shaping system using two dimensional timing chains
US6388993B1 (en) ATM switch and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uffer threshold
US20020159445A1 (en) Non-blocking switching system and switching method thereof
CN102427567B (zh) 基于光分组交换的异步多波长网状网自适应节点系统
JP3039385B2 (ja) Atm通信装置
US5612951A (en) Output buffer type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 switch
JP2594918B2 (ja) 分散形交換システム
JP2904992B2 (ja) Atm制御情報転送方式
CN101014200B (zh) 时分多路复用信号的交换方法和交换装置
US6587478B1 (en) Cell interleaving method in ATM switching system
KR0167901B1 (ko) 비동기식 전송 모드 스위치
JP3277924B2 (ja) 交換システム
JP3008966B2 (ja) Atm装置
JP2845217B2 (ja) 分散形交換システム
Alonso et al. On the use of priorities in ATM switching structures
Baiocchi et al. INFONET project: a flexible MAN architecture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ATM communications
Venkateswaran et al. Improved VC-merging for multiway communications in ATM networks
JP3079068B2 (ja) Atmスイッチ
CN101277163B (zh) 支持WiMAX多业务传输的基于WDM的光综合交换OIS网络
JP2626493B2 (ja) 分散形交換システム
JP3252867B2 (ja) 交換機間の回線または帯域選択方法
JP2581406B2 (ja) 交換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