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0776C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0776C
CN100590776C CN200710000709A CN200710000709A CN100590776C CN 100590776 C CN100590776 C CN 100590776C CN 200710000709 A CN200710000709 A CN 200710000709A CN 200710000709 A CN200710000709 A CN 200710000709A CN 100590776 C CN100590776 C CN 10059077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edge
plasma display
row
displa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0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7290A (zh
Inventor
洪相玟
李相国
吴翰益
严基彦
李晋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27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7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07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077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01J2211/361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characterized by the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42Fluor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44Optical arrangements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filters or lenses
    • H01J2211/444Mean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or colour purity, e.g. black matrix or light shield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在其上彼此平行地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前基板、其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交叉的第三电极的后基板,以及形成在所述前和后基板之间的障壁。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以单层的形式而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具有带有曲率的部分。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文档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由障壁所分割的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和多个电极。
通过电极将驱动信号供给到放电单元,由此在放电单元内部产生放电。
当驱动信号在放电单元内部产生放电时,填充在放电单元中的放电气体产生真空紫外线,其由此导致形成在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发射光,从而将图像显示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屏幕上。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在其上彼此平行地形成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前基板、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叉的第三电极的后基板、以及形成在所述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且对放电单元加以分割的障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是不含氧化铟锡ITO的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每个都包括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的多个行部分、以及从所述多个行部分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并且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具有带有曲率的部分,以及所述突出部分包括从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一个行部分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分、以及从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其他行部分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分。
在另一个方面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板,在其上彼此平行地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后基板,在其上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交叉的第三电极;以及形成在所述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用于分割放电单元的障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不含氧化铟锡ITO的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每个都包括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的多个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之一包括连接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行部分的连接部分,以及其中在所述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彼此邻接处的部分具有曲率。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于其中,是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其被结合于其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例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a至1d示例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结构的一个实例;
图2a和2b示例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之一要以单层形式而形成的原因;
图3示例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与前基板之间形成黑层的结构一个实例;
图4a至4i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一实例;
图5a至5c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二实例;
图6a和6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三实例;
图7a和7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四实例;
图8a和8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五实例;
图9示例伪区域(dummy area)和活动区域(active area);
图10示例用于实现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的灰度级的帧;
图11示例在帧的一个子场期间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操作一个实例;
图12a和12b示例了另一种形式的上升信号和下降信号;
图13示例预复位时段;以及
图14示例了另一种类型的维持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实例在所附的附图中加以示例。
图1a至1d示例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结构的一个实例。
参考图1a,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接合的前基板101和后基板111。在所述前基板101上,形成彼此平行的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在后基板111上,形成与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交叉的第三电极113。
所述第一电极102或第二电极103的至少一个以单层的形式而形成。例如,第一电极102或第二电极103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透明的电极(即,没有ITO(氧化铟锡)的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102或第二电极103的至少一个包含具有良好电导性的不透明金属。有良好电导性的不透明金属的实例包括比ITO廉价的银(Ag)、铜(Cu)和铝(Al)。结果是,所述第一电极102或第二电极103的至少一个的颜色可比随后将要说明的上电介质层104的颜色暗。
随后将详细说明可以单层形式而形成的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
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在放电空间(即放电单元)内部产生放电,并且维持放电单元的放电。
用于覆盖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的上电介质层104形成在前基板101的上部上,在所述前基板101上部上形成有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
上电介质层104限制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的放电电流,并且提供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之间的绝缘。
在上电介质层104的上表面上形成保护层105,以利于放电条件。保护层105包含具有高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材料,例如氧化镁(MgO)。
用于覆盖第三电极113的下电介质层115形成在后基板111的上部上,第三电极形成在所述后基板111上部上。下电介质层115提供对第三电极113的绝缘。
在下电介质层115的上部上形成条型、井型、三角型、蜂窝型等的障壁,以对放电空间(即放电单元)加以分割。在前基板101和后基板111之间形成红(R)放电单元、绿(G)放电单元和蓝(B)放电单元等。
除了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以外,在前基板101和后基板111之间还可进一步形成白(W)放电单元或黄(Y)放电单元。
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的宽度可基本上彼此相等。此外,所述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的至少之一的宽度可不同于其它放电单元的宽度。
例如,如图1b所示例,红(R)放电单元的宽度(a)为最小,且绿(G)和蓝(B)放电单元的宽度(b和c)大于红(R)放电单元的宽度(a)。绿(G)放电单元的宽度(b)可基本上等于或不同于蓝(B)放电单元的宽度(c)。
上述的放电单元的宽度确定了形成在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的宽度,其将在随后加以说明。例如,在图1b的情况下,形成在蓝(B)放电单元内部的蓝(B)荧光体层的宽度大于形成在红(R)放电单元内部的红(R)荧光体层的宽度。此外,形成在绿(G)放电单元内部的绿(G)荧光体层的宽度大于形成在红(R)放电单元内部的红(R)荧光体层的宽度。结果,显示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的图像的色温得到改善。
除了示例于图1a中的障壁112的结构以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具有各种形式的障壁结构。例如,障壁112可包括第一障壁112b和第二障壁112a。障壁112可具有其中第一障壁112b的高度和第二障壁112a的高度彼此不同的差别类型的障壁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障壁112b或第二障壁112a的至少之一上形成可用作排气路径的通道的通道类型的障壁结构、其中在第一障壁112b或第二障壁112a的至少之一上形成空洞的空洞类型的障壁结构。
在所述差别类型的障壁结构中,如图1c所示例,第一障壁112b的高度h1小于第二障壁112a的高度h2。此外,在通道类型的障壁结构或空洞类型非障壁结构中,可在第一障壁112b中形成通道或空洞。
虽然已经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且将其描述成具有设置在同一行上的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但是可以不同的模式对其加以设置。例如,可应用三角型的设置,其中以三角形形状来设置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此外,放电单元可具有各种多边形形状,如五边形和六边形以及矩形形状。
虽然图1a已经示例且说明了其中在后基板111上形成障壁112的情况,但是可在前基板101或后基板111的至少之一上形成障壁112。
预定的放电气体填充在由障壁112所分割的每个放电单元中。
填充有预定放电气体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部的压力范围可在约350托至500托。
在由障壁112所分割的放电单元内部形成荧光体层114,当产生寻址放电时,其发射可见光用于图像显示。例如,在放电单元内部可形成红(R)、绿(G)和蓝(B)荧光体层。
除了红(R)、绿(G)和蓝(B)荧光体层以外,还可进一步形成白(W)荧光体和/或黄(Y)荧光体层。
形成在红(R)、绿(G)和蓝(B)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的至少一个的厚度可不同于其它荧光体层的厚度。例如,如图1d所示例,绿(G)和蓝(B)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b和114a的厚度t2和t3大于红(R)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c的厚度t1。绿(G)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b的厚度t2可基本上等于或不同于蓝(B)放电单元内部的荧光体层114a的厚度t3。
应该注意,上文仅对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个实例加以示例和说明,但是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例如,虽然上述说明示例了如此情况,即其中上电介质层104和下电介质层115中的每一个均以单层形式形成,但是上电介质层104和下电介质层115的至少一个可以多层的形式而形成。
用于吸收外部光的黑层(未示例)可进一步形成在障壁112的上部上,以防止障壁112所导致的对外部光的反射。
此外,在对应于障壁112的前基板101上的特定位置处可进一步形成黑矩阵(未示例)。
形成在后基板11上的第三电极113可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宽度或厚度。此外,在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三电极113的宽度或厚度可不同于放电单元外部的第三电极113的宽度或厚度。例如,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三电极113的宽度或厚度可大于放电单元外部的第三电极113的宽度或厚度。
通过这种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可以各种方式变化。
如上所述,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以单层的形式而形成。这将在下面加以详细说明。
图2a和2b示例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以单层的形式而形成的原因。
参考图2a,不同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形成在前基板200上的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以多层的形式而形成。更具体地,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每一个均包括透明电极210a和220a以及汇流电极210b和220b。
在图2a中,在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的形成过程中形成透明电极210a和220a之后,形成汇流电极210b和220b。
另一方面,参考图2b,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102和第二电极103以单层的形式而形成。
因而,与图2b中所示例的情况相比,图2a中所示例的情况示出制造工艺数目的增加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由于图2a的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包括相对昂贵的ITO,所以制作成本进一步增加。
在图2b所示例的情况下,制造工艺简单,并且由于无需使用相对昂贵的材料如ITO,因此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图3示例如此结构的一个实例,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与前基板之间形成黑层。
参考图3,在前基板101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之间形成黑层300a和300b,由此防止了前基板101的变色。黑层300a和300b的颜色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的至少一个的颜色暗。
更具体地,当前基板101直接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接触时,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直接接触的前基板101的预定区域可变成黄色。所述颜色的变化称为迁移现象(migration phenomenon)。通过防止前基板101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的直接接触,黑层300a和300b防止了所述迁移现象。
黑层300a和300b可包括暗颜色的黑色材料,例如钌(Ru)。
由于黑层300a和300b形成在前基板101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之间,所以即使第一和第二电极102和103由高反射率的材料组成,也可防止反射光的产生。
图4a至4i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一实例。
所述第一电极430或第二电极460的至少一个可包括至少一个行部分(line portion)。参考图4a,第一电极430包括两个行部分410a和410b,而第二电极460包括两个行部分440a和440b。
行部分410a、410b、440a和440b每个与由障壁400所分割的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三电极470交叉。
行部分410a、410b、440a和440b彼此之间隔开预定的距离。
例如,第一电极430的第一和第二行部分410a和410b彼此之间隔开距离d1。第二电极460的第一和第二行部分440a和440b彼此之间相隔开距离d2。距离d1可等于或不同于距离d2。
此外,两个或更多个行部分可彼此相邻。
行部分410a、410b、440a和440b每个可具有预定的宽度。例如,第一电极430的第一行部分410a具有宽度Wa,而第一电极430的第二行部分具有宽度Wb。
在放电单元内部第一电极430的形状可与第二电极460的形状相对称或非对称。例如,虽然第一电极430可包括三个行部分,但是第二电极460可包括两个行部分。
第一和第二电极430和460中的行部分的数目可发生变化。例如,第一电极430或第二电极460可包括4或5个行部分。
第一电极430或第二电极460的至少一个可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分。例如,第一电极430包括两个突出部分420a和420b,而第二电极460包括两个突出部分450a和450b。
第一电极430的突出部分420a和420b从第一行部分410a中突出,而第二电极460的突出部分450a和450b从第一行部分440a中突出。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与第三电极470平行。
第一电极430的突出部分420a和420b与第二电极460的突出部分450a和450b之间的间隙g1小于第一和第二电极430和460之间的间隙g2。因而,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使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之间所产生的点火电压降低。
在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形成部分处的第一和第二电极430和460之间的间隙g1范围可从约60μm到120μm。
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宽度L范围可从30μm到70μm。参考图4b,当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高度为h时,在对应于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高度h的一半的位置(h/2)处,测量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宽度L。
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高度h的范围可从30μm到100μm。
正如图4a中所示例,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至少一个包括具有曲率的部分。这样,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易于制造。此外,带有曲率的部分防止壁电荷过多地累积在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特定部分上,使得放电特征稳定,且驱动稳定性得以改善。
如图4c中所示例,在从行部分470中突出的突出部分480a和480b的形状是矩形的情况下,壁电荷过多地累积在突出部分480a和480b的边缘。因此,突出部分480a和480b的边缘受到电破坏,或者难以控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
另一方面,如图4a中所示例,当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的至少一个包括具有曲率的部分时,壁电荷在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上均匀地累积。因此,防止了突出部分420a、420b、450a和450b受到电破坏,并且使得放电控制,例如在放电开始时间点的控制变得容易。
正如图4d的(a)中所示例,在其中突出部分450a和行部分440a彼此邻接的部分处的曲率半径r1范围可从5μm到100μm、或从10μm到40μm。
正如图4d中的(b)中所示例,在突出部分450a的头部处的曲率半径r2的范围可从5μm到100μm、或从10μm到40μm。
如上所述,当突出部分具有曲率的部分处的曲率半径范围从5μm到100μm、或从10μm到40μm时,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都易于制造,并且驱动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改善。
如图4e中所示例,从突出部分450a起点“a”开始的突出部分450a的切线与行部分440a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θ1范围可从10°至85°或从40°至65°。如图4f中所示例,行部分440a的行进方向与突出部分450a的侧面之间的夹角θ2范围可从20°至85°或从45°至65°。这样,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较易于制造,且驱动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改善。
此外,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可与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三电极470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430与第三电极470之间的点火电压以及第二电极460与第三电极470之间的点火电压得到降低。这样,驱动效率得到改善,且寻址抖动特征得以改善。
虽然在图4a中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每个均包括两个突出部分,但是如图4g中所示例,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每个可包括三个突出部分。此外,第一电极430和第二电极460每个还可包括一个突出部分。如上所述,突出部分的数目可不同地加以变化。
参考图4h,多个行部分410a、410b、440a和440b的至少一个的宽度可不同于其它行部分的宽度。例如,第一行部分410a的宽度Wa小于第二行部分410b的宽度Wb。
参考图4i,第一行部分410a的宽度Wa大于第二行部分410b的宽度Wb。
如上所述,行部分的形状可以各种形式加以变化。
图5a至5c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二实例。简要地说明或完全忽略对与图4a至4i中所示和说明的那些结构和元件相同或等效的结构和元件的说明。
第一电极530和第二电极560每个均还可包括连接两个或更多个行部分的连接部分。
如图5a中所示,第一电极530的连接部分520a将第一电极530的第一和第二行部分510a和510b彼此相连。第二电极560的连接部分550c将第二电极560的第一和第二行部分540a和540b彼此相连。
因而,通过第一电极530的连接部分520c和第二电极560的连接部分550c,容易地将在第一电极530的突出部分520a和520b以及第二电极560的突出部分550a和550b之间所产生的放电扩散进第一电极530的第二行部分510b和第二电极560的第二行部分540b。
其中连接部分与行部分彼此邻接的部分可具有曲率。如图5b中所示,在其中连接部分550c和行部分540c彼此邻接的部分处的最大曲率半径r3范围可从5μm到100μm、或从10μm到50μm。
虽然在图5a中利用一个连接部分520c将第一电极530的第一行部分510a和第二行部分510b相连接,但是如图5c中所示,可利用两个连接部分520c和520d将第一电极530的第一行部分510a和第二行部分510b相连接。如上所述,连接部分的数目可不同地加以变化。
图6a和6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三实例。简要地说明或完全忽略对与图4a至4i中所示例和说明的那些结构和元件相同或等效的结构和元件的说明。
参考图6a,第一电极630的多个突出部分620a、620b和620d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电极660的多个突出部分650a、650b和650d的至少一个可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第一电极630的多个突出部分620a、620b和620d至少以及第二电极660的多个突出部分650a、650b和650d的至少一个可朝向第二方向突出。
第一方向可与第二方向反向。在图6a中,第一方向是指向放电单元中心的方向,而第二方向是与指向放电单元中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620a、620b、650a和650b称为第一突出部分。朝向第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620d和650d称为第二突出部分。
例如,第一突出部分620a和620b从行部分610a向放电单元的中心突出。第二突出部分620d从行部分610b向与第一突出部分620a和620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朝向与指向放电单元中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620c和650c使在放电单元内部所产生的放电更宽地扩散。
虽然在图6a中第一和第二电极630和660每个包括仅一个朝向第二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但是如图6b中所示,第一电极630可包括两个第二突出部分620d和620e,而第二电极660可包括两个突出部分650d和650e。如上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数目可不同地加以变化。
图7a和7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四实例。
参考图7a,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720a、720b、750a和750b的形状可不同于朝向第二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720d和750d的形状。
第一突出部分720a、720b、750a和750b的宽度设置成第十宽度W10。第二突出部分720d和750d的宽度设置成第二十宽度W20,第二十宽度W20小于第十宽度W10。
通过将第一突出部分720a、720b、750a和750b的第十宽度W10设置成大于第二突出部分720d和750d的第二十宽度W20,在第一电极730和第二电极760之间所产生的放电的点火电压得以降低。
参考图7b,第一突出部分720a、720b、750a和750b的宽度设置成第二十宽度W20。第二突出部分720d和750d的宽度设置成第十宽度W10,第十宽度W10大于第二十宽度W20。
通过将第二突出部分720d和750d的第十宽度W10设置成大于第一突出部分720a、720b、750a和750b的第二十宽度W20,在放电单元内部所产生的放电高效地扩散进入放电单元的背面。
当如图4b中所示突出部分的高度为h时,在对应于h/2的位置处测量图7a和7b中所示的突出部分的宽度W10和W20。
图8a和8b示例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关联的第五实例。简要地说明或完全忽略对与图4a至4i中所示例和说明的那些结构和元件相同或等效的结构和元件的说明。
参考图8a,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820a、820b、850a和850b的长度可不同于朝向第二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820d和850d的长度。
第一突出部分820a、820b、850a和850b的长度设置成第一长度L1。第二突出部分820d和850d的长度设置成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所述第一长度L1。
通过将第一突出部分820a、820b、850a和850b的第一长度L1设置成长于第二突出部分820d和850d的长度L2,在第一电极830和第二电极860之间所产生的放电的点火电压得到降低。
参考图8b,第一突出部分820a、820b、850a和850b的长度设置成第二长度L2。第二突出部分820d和850d的长度设置成第一长度L1,第一长度L1大于所述第二长度L2。
通过将第二突出部分820d和850d的第一长度L1设置成大于第一突出部分820a、820b、850a和850b的第二长度L2,在放电单元内部所产生的放电则高效地扩散进放电单元的背部。
图9示例伪区域和活动区域。
参考图9,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其上显示图像的活动区域910、以及并不有助于图像显示的伪区域910。活动区域910指的是当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时因产生可见光而导致其中显示图像的区域。由于上文已对活动区域910进行了详细说明,所以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伪区域900设置在活动区域910的外部。伪区域900确保活动区域910的结构稳定性,或确保活动区域910的操作稳定性。
荧光体层可不形成在伪区域900中所形成的放电单元即伪放电单元的内部。或者,第一、第二或第三电极的至少一个可并不形成在伪放电单元的内部。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部所产生的一部分光被发射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外部。另一方面,一部分不发射到外部,而是被形成在前基板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黑层以及黑矩阵等所阻挡。
除覆盖有在前基板上所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黑层以及黑矩阵等的活动区域910的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的面积与活动区域910的总面积的比率称为孔径比(aperture ratio)。
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孔径比的范围就百分数而言是从25%至45%。当孔径比小于25%时,显示在活动区域910上的图像的亮度过低。此外,当孔径比大于45%时,对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是不利的。换句话说,如果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宽度或面积减少,以致于将孔径比提高到大于45%,则点火电压增加,使得驱动效率降低。
图10示例用于实现显示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的图像的灰度级的帧。
参考图10,用于实现显示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的图像的灰度级的帧被分割成几个子场,所述子场每个具有不同数目的发射次数。
每个子场再分成用于对所有单元进行初始化的复位时段、用于选择待放电的单元的寻址时段、以及用于根据放电次数来表示灰度级的维持时段。
例如,如果要显示具有256级灰度级的图像,如图10所示,则将帧分割成子场SF1至SF8。8个子场SF1至SF8每个再分成复位时段、寻址时段和维持时段。
在维持时段期间所供给的维持信号数目确定每个子场中的灰度级的加权。例如,在将第一子场的灰度级加权设置成2°、而将第二子场的灰度级加权设置成21的方法中,在每个子场中维持时段以2n的比率(其中n=0,1,2,3,4,5,6,7)增加。由于维持时段从一个子场到下一子场是变化的,所以,通过控制即将用于对所每个所选择单元加以放电的维持时段,即控制在每个放电单元中所实现的维持放电的数目来实现特定的灰度级。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一秒期间使用多个帧来显示图像。例如在一秒期间使用60帧来来显示图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帧时间的持续时间T可为1/60秒,即16.67ms。
虽然图10已经示例和说明了其中一个帧包括8个子场的情况,但是构成一个帧的子场的数目可以变化。例如,一个帧可包括12个子场或10个子场。
此外,虽然图10已经示例和说明了以灰度级加权增加的次序来设置的子场,但是还可以灰度级加权减少的次序来设置子场,或与灰度级加权无关得设置子场。
图11示例在帧的一个子场期间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操作的一个实例。
参考图11,复位时段进一步被分割成设置上时段(setup period)和设置下时段(set-down periond)。在设置上时段期间,上升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上升信号从第一电压V1急剧地上升到第二电压V2,随后逐渐从第二电压V2上升到第三电压V3。第一电压V1等于地电平电压GND。
在设置上时段期间,在放电单元内部,上升信号产生弱的暗放电(即设置上放电(setup discharge)),由此在放电单元内部累积了适当量的壁电荷。
在设置下时段期间,具有与上升信号的极性方向相反的极性方向的下降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
下降信号逐渐从低于上升信号的最高电压(即第三电压V3)的第四电压V4下降到第五电压V5。
下降信号在放电单元内部产生弱的擦除放电(即,设置下放电(set-down discharge))。此外,在放电单元内部剩余的壁电荷均匀到如此程度,以致可以稳定地执行寻址放电。
上升信号和下降信号可以各种形式而变化。
图12a和12b示例另一种形式的上升信号和下降信号。
参考图12a,下降信号逐渐地从低于第四电压V4的第七电压V7下降。换句话说,在下降信号的供给开始时间点处可改变第一电极的电压。第七电压V7可基本上等于第一电压V1。
参考图12b,上升信号包括每个具有不同上升斜率的第一上升信号和第二上升信号。
第一上升信号以第一斜率逐渐从第一电压V1上升至第二电压V2。第二上升信号以第二斜率逐渐从第二电压V2上升至第三电压V3。
第二上升信号的第二斜率较第一上升信号的第一斜率平缓。当第二斜率较第一斜率平缓时,上升信号的电压相对快速地上升,直至出现设置上放电,而在产生设置上放电期间,上升信号的电压相对缓慢地上升。这样,由设置上放电所产生的光的量得以降低。因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得到改善。
图12b中的第八电压V8可基本上等于图12a中的第七电压V7。
子场可包括复位时段之前的预复位时段。下述是参考图13对预复位时段的详细说明。
图13示例预复位时段。
参考图13,子场进一步包括复位时段之前的预复位时段。在预复位时段期间,逐渐下降到第六电压V6的预斜坡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
在预斜坡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期间,与预斜坡信号极性方向相反极性的预维持信号被供给到第二电极。
预维持信号恒定地维持在预维持电压Vpz。预维持电压Vpz可基本上等于将在维持时段期间供给的维持信号的电压(即,维持电压Vs)。
如上所述,在预复位时段期间,预斜坡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压,而维持信号被供给到第二电极。结果,在第一电极上累积预定极性的壁电荷,而在第二电极上累积其极性与累积在第一电极上的壁电荷极性相反的壁电荷。例如,在第一电极上累积正极性的壁电荷,而在第二电极上累积负极性的壁电荷。
结果,在复位时段期间出现具有足够强度的设置上放电,以便于稳定地执行所有放电单元的初始化。
此外,虽然在复位时段期间供给到第一电极的上升信号的电压低,但仍出现具有足够强度的设置上放电。
在一个帧的多个子场中按时间次序首先加以设置的子场可包括在复位时段之前的预复位时段,以便于获取足够的驱动时间。或者,两个或三个子场可包括复位时段之前预复位时段。
所有的子场可不包括预复位时段。
再次参考图11,在寻址时段期间,维持在高于下降信号最低电压(即第五电压V5)的电压(即第六电压V6)的扫描偏置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
从扫描偏置信号的第五电压V5下降扫描电压量值ΔVy的扫描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
扫描信号的宽度从一个子场至下一子场可以是变化的。换句话说,至少一个子场中的扫描信号的宽度可不同于另一子场中的扫描信号的宽度。例如,一个子场中的扫描信号的宽度可大于按时间次序的下一子场中的扫描信号的宽度。此外,扫描信号的宽度可以2.6μs、2.3μs、2.1μs、1.9μs等的次序,或以2.6μs、2.3μs、2.3μs、2.1μs、1.9μs、1.9μs等的次序逐渐降低。
如上所述,当扫描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时,对应于扫描信号的数据信号被供给到第三电极。数据信号从地电平电压GND上升一数据电压量值ΔVd。
当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之间的电压差加到在复位时段期间所产生的壁电压时,在数据信号供给到其中的放电单元内部产生寻址放电。
在寻址时段期间,维持偏置信号被供给到第二电极,以防止由于第二电极的干扰而产生不稳定的寻址放电。
维持偏置信号基本上维持在维持偏置电压Vz。维持偏置电压Vz低于维持信号的电压Vs,且高于地电平电压GND。
在维持时段期间,可替换地,维持信号被供给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维持信号具有对应于维持电压Vs的电压量值。
当通过执行寻址放电而选择的放电单元内的壁电压添加到维持信号的维持电压Vs时,每当供给维持信号时,则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出现维持放电,即显示放电。
图14示例另一种类型的维持信号。
参考图14,正极性方向的维持信号((+)SUS1、(+)SUS2)以及负极性方向的维持信号((-SUS1、(-)SUS2)交替地供给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例如在图14中供给到第一电极。
如上所述,当正极性方向的维持信号和负极性方向的维持信号交替地供给到第一电极时,偏置信号被供给到第二电极。偏置信号恒定地维持在地电平电压GND。
如图14中所示,当维持信号供给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时,则需要用于将供给维持信号的电路安装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单个驱动板。因而,用于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器的整个尺寸得以降低,从而使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上述实施例和优点仅是示范性的,并不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示教可以容易地应用于其它类型的装置。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是示例性的,且并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许多可替换的方式、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中的那些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权利要求中,装置加功能的语句旨在涵盖在此所说明的执行所阐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涵盖结构上的等同,而且还涵盖等同结构。此外,除非在权利要求的限制中特别阐述了术语“装置(means)”,否则这样的限制并非意欲根据35USC112(6)来加以解释。

Claims (15)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前基板,在其上彼此平行地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后基板,在其上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交叉的第三电极;以及
形成在所述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用于分割放电单元的障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不含氧化铟锡ITO的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每个都包括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的多个行部分、以及从所述多个行部分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并且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具有带有曲率的部分,以及
所述突出部分包括从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一个行部分朝向第一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分、以及从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其他行部分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带有曲率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从5μm至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带有曲率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从10μm至4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自所述突出部分起点的所述突出部分的切线与所述行部分的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的范围是从10°至8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自所述突出部分起点的所述突出部分的切线与所述行部分的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的范围是从40°至6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宽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第三电极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前基板上的电介质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的颜色比所述电介质层的颜色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前基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之间的黑层,
其中所述黑层的颜色比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的颜色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活动区域基板中的孔径比的范围是从25%至4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障壁包括彼此交叉的第一障壁和第二障壁,且所述第一障壁的高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障壁的高度。
1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前基板,在其上彼此平行地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后基板,在其上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交叉的第三电极;以及
形成在所述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用于分割放电单元的障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不含氧化铟锡ITO的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每个都包括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的多个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之一包括连接所述多个行部分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行部分的连接部分,以及
其中在所述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彼此邻接处的部分具有曲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彼此邻接的部分处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从5μm至10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行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彼此邻接的部分处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从10μm至50μm。
CN200710000709A 2006-08-18 2007-01-10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07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78405 2006-08-18
KR1020060078405A KR100811605B1 (ko) 2006-08-18 2006-08-18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7290A CN101127290A (zh) 2008-02-20
CN100590776C true CN100590776C (zh) 2010-02-17

Family

ID=38667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07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0776C (zh) 2006-08-18 2007-01-10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52427B2 (zh)
EP (1) EP1890313B1 (zh)
JP (1) JP2008047509A (zh)
KR (1) KR100811605B1 (zh)
CN (1) CN100590776C (zh)
DE (1) DE602007011362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17204A (ko) * 2006-08-21 2008-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11003317A (ja) * 2009-06-16 2011-01-06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94059B1 (ko) * 1999-01-22 2008-01-10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스방전패널
JP4664542B2 (ja) 1999-06-04 2011-04-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
KR20010048050A (ko) * 1999-11-24 2001-06-15 구자홍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극
KR100909742B1 (ko) 2000-01-25 2009-07-29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가스방전패널
JP3624233B2 (ja) 2000-08-29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0409394C (zh) 2000-08-29 2008-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屏
KR100469175B1 (ko) 2000-11-28 2005-02-02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30041059A (ko) * 2001-11-19 2003-05-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4055489A (ja) * 2002-07-24 2004-02-19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982525B2 (en) * 2002-12-20 2006-01-0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TWI317965B (en) 2003-03-07 2009-12-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KR100536215B1 (ko) 2003-08-05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9369B1 (ko)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6114496A (ja) * 2004-10-11 2006-04-27 Lg Electronics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759443B1 (ko) 2004-11-04 2007-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42564A1 (en) 2008-02-21
CN101127290A (zh) 2008-02-20
DE602007011362D1 (de) 2011-02-03
US7652427B2 (en) 2010-01-26
KR20080016365A (ko) 2008-02-21
JP2008047509A (ja) 2008-02-28
EP1890313A2 (en) 2008-02-20
EP1890313A3 (en) 2008-04-09
EP1890313B1 (en) 2010-12-22
KR100811605B1 (ko) 2008-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1185634A (ja)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0590776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20060108939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plasm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US6867546B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US6900591B2 (en) Driving electrode structure of plasma display panel
JPH08255574A (ja) 面放電型pdp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US8076849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a bus electrode
CN101131906B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KR100811472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182280B2 (ja) Ac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87236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1147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8685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6256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3576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3655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1169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80100536A1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KR100836561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8334820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JPH0413214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20080037204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1216926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315283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080037205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7

Termination date: 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