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1003C -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1003C
CN100571003C CNB2005100118339A CN200510011833A CN100571003C CN 100571003 C CN100571003 C CN 100571003C CN B2005100118339 A CNB2005100118339 A CN B2005100118339A CN 200510011833 A CN200510011833 A CN 200510011833A CN 100571003 C CN100571003 C CN 10057100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source converter
csc
voltage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118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4127A (zh
Inventor
赵彩宏
郭文勇
肖立业
林良真
余运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B2005100118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71003C/zh
Publication of CN1874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4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10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100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由电压单元(UV)、变压器单元(UT)与电流单元(UI)组成。电压单元(UV)为多个直流侧为电容器的电压源换流器,电流单元(UI)为一个直流侧接超导磁体(L)的电流源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侧与分立变压器原边相连,电流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侧与串联变压器副边的两端相连,其中变压器单元(UT)由多个变压器串联而成,变压器的数量等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数量。电压单元(UV)采用双极控制方式,电流单元(UI)通过电压单元(UV)提供的换相电压,在电流换相时实现零电流关断。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功率密度高,不仅提高了磁体充放电系统的性能,而且可减少成本。由于实现了零电流关断,大大减少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效率,延长了开关管的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超导具有的零电阻以及强磁场下载流能力大的特性,使超导磁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用于产生强磁场的大型磁体。超导磁体几乎取代了所有体积大、耗电多的常规磁体;同时,随着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超导贮能,在国外已经商品化,广泛用于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等方面。
超导磁体一般运行电流都在kA级,且为一大电感,对超导磁体的充放电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充放电电流大,电压低,充放电电压稳定且电压的变化范围大,同时需要开关频率高、功率密度大以及控制性能好,这些都是超导磁体充放电的基本要求,特别在商用的微型超导贮能上要求更为迫切。
目前现有技术常用的超导磁体充放电方案,都是采用充、放电设备各一套,例如美国专利Pub.No.US2002/0030952“超导磁体放电方法及装置”,美国专利5,181,170“超导磁体及其供电装置”。上述现有技术中:充电可完成两个功能:稳态时给超导磁体充电并维持磁体电流恒定;放电设备即斩波器完成快速放电功能。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充放电不仅需要两套设备,而且充电设备如果既要保持磁体电流恒定又要完成快速充电功能则容量非常大,如美国专利6,157,094“超导磁体及其供电装置”;放电设备,图1示的US2002/0030952“超导磁体放电方法及装置”,具体结构图中10、11为磁体部分,19为磁体充电电源,其它部分为放电部分,也即斩波器,它将超导磁体的电流直接变换成电压。它由开关20和22直接对磁体电流进行斩切,这使得开关损耗非常大,并且直流电压25部分需要的电容器容量非常大,从而磁体的励磁电压大,这不仅不利于磁体的稳定,而且使得磁体交流损耗增大,提高了磁体的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它由电压单元、变压器单元与电流单元三部分组成。电压单元为多个直流侧为电容器的电压源换流器,电流单元为一个直流侧接超导磁体的电流源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侧与分立变压器原边相连,电流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侧与串联变压器副边的两端相连,其中变压器单元由多个变压器串联而成,变压器的数量等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数量。本发明不仅可以给磁体充电,还可将磁体中贮存的电能释放出去,并且充放电电压灵活可调。本发明电流单元电流大但电压低,而电压单元电流和电压对于开关容量来说都不大,这不仅降低了开关损耗,还可以提高开关频率,从而大大减小了电压单元中的电容器的容量,缩小了变压器单元中变压器的体积,因而提高了功率密度和系统性能。本发明中由于有多个电压源换流器,所以电压单元可以接入级联型逆变器,这样既可以减少单个电压源换流器的容量,又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充放电的功率。由于只接入一个超导磁体,所以电流源换流器的数量可以只用一个,这样可以减少开关管的数量,从而减少器件成本。同电压单元只用一个电压源换流器的电流调节器相比,由于采用了多个电压源换流器,所以可以大大提高充放电的功率。而同采用单个电流调节器模块进行串联的结构相比,本电流调节器只需用一个电流源换流器,从而可以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成本。
本发明电压单元采用双极性控制方式,电流单元通过电压单元提供的换相电压,在电流换相时实现零电流关断。双极性控制是使两对开关管同相,同时开关,通过调解脉宽来调节输出电压幅值的控制方式。而换相电压的原理是实现零电流关断的关键。所谓的换相电压,是在电流源换流器的两桥臂的开关管在换相的时刻,先给要开通桥臂的开关管触发信号,然后控制电压源换流器的开关管,使之在变压器的原边上产生换相电压,折合到副边后,由于换相电压与流过要关断的开关管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使流过该开关管电流减少;而由于换相电压与流过要开通的开关管的电流方向相同,从而使流过该开关管电流增加,待到流过要关断的开关管的电流减少到零后,再关断该开关管,从而实现了零电流的关断。
由于只有一个电流源换流器对应多个电压源换流器,所以,在这种不对称电流调节器双极性控制的方法中,电压源换流器的脉冲最好保持一致,否则会降低它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功率密度高,体积小,不仅提高了磁体充放电系统的性能,而且能大大减少成本。由于实现了零电流关断,还大大减少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效率,并延长了开关管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美国专利US2002/0030952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线路图。图中:UI为电流单元,UT变压器单元,UV电压单元,S1、S2、S3、S4、S5、S6、S7、S8、S9、S10、Sn5、Sn6、Sn7、Sn8、Sn9和Sn10为开关,DC1,DCn为直流电源,LOAD1和LOADn为负载,C1和Cn为电容器,TR1和TRn为普通变压器,o表示变压器同名端,L为超导磁体;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之2个电压源变流器和1个电流源变流器的主电路原理示意图,图中:UI为电流单元,UT变压器单元,UV电压单元,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和S16为开关,DC1,DC2为直流电源,LOAD1和LOAD2为负载,C1和C2为电容器,TR1和TR2为普通变压器,o表示变压器同名端,L为超导磁体;
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的电路图,其中D1、D2、D3、D4为二极管,T1、T2、T3、T4、T5、T6、T7、T8、T9、T10、T11和T12为IGBT,DC1,DC2为直流电源,LOAD1和LOAD2为负载,C1和C2为电容器,S13、S14、S15和S16为开关,TR1和TR2为普通变压器,o表示变压器同名端,L为超导磁体;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之双级性充电控制方式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之双级性放电控制方式的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其中G1、G2、G3、G4为晶闸管,T5、T6、T7、T8、T9、T10、T11和T12为IGBT,DC1,DC2为直流电源,LOAD1和LOAD2为负载,C1和C2为电容器,S13、S14、S15和S16为开关,TR1和TR2为普通变压器,o表示变压器同名端,L为超导磁体;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之双级性充电控制方式的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之双级性放电控制方式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主电路线路图如图2所示。它由电压单元UV、变压器单元UT与电流单元UI三部分组成。变压器单元UT由多个变压器TR1、TR2……TRn副边串联在一起而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一开关S1和第三开关S3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一个桥臂,第二开关S2和第四开关S4构成其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相连;电流源换流器CSC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其交流输出端,变压器TR1、TR2……TRn副边相互串联,第一变压器TR1、第n变压器TRn未相互串联的两个端口分别与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也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五开关S5和第七开关S7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六开关S6和第八开关S8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直流输出侧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其它变压器TR2……TRn、第二电压源换流器至第n电压源换流器的其余n-1个电压源换流器VSC2……VSCn的构造和连接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构造和连接方式相同,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之2由2个电压源变流器和1个电流源变流器的主电路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它由电压单元UV、变压器单元UT与电流单元UI三部分组成。变压器单元UT由变压器TR1、TR2副边串联在一起而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一开关S1和第三开关S3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二开关S2和第四开关S4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另外一个桥臂。电流源换流器CSC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其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其交流输出端,与副边相互串联的第一变压器TR1和第二变压器TR2的两个端口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也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五开关S5和第七开关S7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六开关S6和第八开关S8构成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其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直流输出侧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其它变压器TR2……TRn、第二电压源换流器至第n电压源换流器的其余n-1个电压源换流器VSC2……VSCn的构造和连接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构造和连接方法相同。
根据图3,说明本发明电流调节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十三开关S13和第十五开关S15闭合,第十四开关S14和第十六开关S16打开时,即电流调节器与直流电源DC相连,对磁体L充电。具体过程如下:电流调节器的电压单元UV的直流输出端的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与第一直流电源DC1、第二直流电源DC2相连,由第一直流电源DC1和第二直流电源DC2提供电压或者能量。当分别将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交替开断时,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侧,即是第一变压器TR1的原边为交流方波,第一变压器T R1的副边,即副边绕组的两端输出也为交流方波,此时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工作于整流状态,给磁体L充电。磁体L两端充电电压的大小可由调节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的占空比来调节。逻辑关系如下: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闭合,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打开,第一变压器T R1的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为正电压,此时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第一变压器T R1副边的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正值电压,电压方向由同名端决定,大小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变压器变比,给磁体L充电。同理,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闭合,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打开时,第二变压器T R2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二电容器C2的电压,也给磁体L充电。若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以及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同时打开,变压器TR1、TR2输出为零,磁体L两端电压为零,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若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打开,而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闭合,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打开,则第二变压器T R2的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二电容器C2的正电压,此时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第二变压器TR2副边的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正值电压。若开关S5、S6、S7和S8为类似IGBT等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开关,则第一电压源变流器VSC1将通过开关S6和S7的反并联二极管进行放电。而实际加在超导磁体上的电压为变压器TR1、TR2副边电压之差,若副边电压相等,则超导磁体L上的充电电压为零,不对超导磁体L充电。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闭合、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打开,而开关S10与S11,S9与S12打开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相同。以上为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的动作的上半周;当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打开,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闭合,第一变压器T R1的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为负电压,此时闭合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第一变压器T R1副边的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负值电压,电压方向由同名端决定,大小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变压器变比,磁体L两端电压与第一变压器TR1副边两端的电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其值依然为正,给磁体L充电。同理,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闭合,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打开时,第二变压器TR2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二电容器C2的电压,也给磁体L充电。若开关S5与S8、S6与S7,S10与S11,S9与S12同时打开,变压器TR1、TR2输出为零,磁体L两端电压为零,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若开关S5与S8、S6与S7打开,而开关S10与S11闭合,开关S9与S12打开,则第二变压器T R2的原边绕组输出为第二电容器C2的负电压,此时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第二变压器TR2副边的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负值电压。若开关S5、S6、S7和S8为类似IGBT等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开关,则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将通过开关S5和S8的反并联二极管进行放电。而实际加在超导磁体上的电压为变压器TR2、TR1副边电压之差,若副边电压相等,则超导磁体L上的充电电压为零,不对超导磁体L充电。开关S6与S7闭合、开关S5与S8打开。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打开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相同。
第十四开关S14、第十六开关S16闭合,第十三开关S13、第十五开关S15打开时,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与第一负载LOAD1相连,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与第二负载LOAD2相连,对磁体L进行放电。具体如下: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电压单元的直流端第一电容器C1的初始值可由第一直流电源DC1给定;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电压单元的直流端第二电容器C2的初始值可由第二直流电源DC2给定。当分别将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第五开关S5与第八开关S8、第六开关S6与第七开关S7,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第十开关S10与第十一开关S11、第九开关S9与第十二开关S12开断时,电压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侧,即是变压器T R1、TR2的原边为交流方波,变压器T R1、TR2的副边两端输出也为交流方波,此时电流源换流器的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工作于逆变状态,给磁体L放电。
设磁体L的电流I方向如图2所示,开关S1、S2、S3和S4皆闭合,开关逻辑关系如下:开关S5与S8闭合,开关S6与S7打开,第一变压器T R1的原边输出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为正电压,此时打开开关S2和S3,第一变压器TR1副边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正值电压(电压方向由同名端决定,大小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变压器变比),也即是磁体L两端电压,它与磁体L的电流I方向相反,磁体L放电。同理,若开关S9与S12闭合,开关S10与S11打开,则超导磁体L对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放电。若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同时打开,变压器TR1、TR2输出为零,磁体L两端电压为零,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以上为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的动作的上半周;当开关S6与S7闭合,开关S5与S8打开,第一变压器T R1的原边输出为第一电容器C1的反向电压,为负电压,此时打开开关S1和S4,第一变压器TR1副边两端输出为变压器变压后的负值电压,电压方向由同名端决定,大小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变压器变比。相当于第一变压器TR1两端输出电压为变压器变压后的正值电压,电压方向与同名端决定的方向相反,大小为第一电容器C1的电压/变压器变比,也即是磁体L两端电压,它与磁体L的电流I方向相反,磁体L放电。若开关S10与S11闭合,开关S9与S12打开,情况与上述相同。若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同时打开,变压器TR1、TR2输出为零,磁体L两端电压为零,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这与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的动作的上半周相同,为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的动作的下半周。通过调节开关S5与S8、开关S6与S7,开关S10与S11,开关S9与S12的在半周内的占空比,可调节磁体L两端的平均电压,即灵活调节磁体L的放电电压。
本发明电压源变流器的模块可以为多个。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原理图。本发明由电流单元UI、变压器单元UT,与电压单元UV三部分组成。变压器单元UT为两个独立的变压器TR1、TR2串联而成。电压单元UV为两个独立的电压源换流器VSC1、VSC2。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7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第八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8构成其中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并联,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直流侧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构造和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电流单元UI为一电流源换流器CSC,它也由两个桥臂构成,第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第一二极管D1、第三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3和第三二极管D3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第二二极管D2、第四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4和第四二级管D4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对桥臂的中点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交流输出端,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中点,即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交流输出端与串联变压器TR1、TR2两端相连。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并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T2、T3、T4、T5、T6、T7、T8、T9、T10、T11和T12亦可以是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或其它有源电力电子器件或者超导开关,变压器TR1、TR2可为常规变压器或者超导变压器,开关S13、S14、S15、S16可以是固态开关或者电气开关。
图5是本发明实例1充电控制方式原理图。如图4所示,开关器件的动作逻辑关系如下:开关S13和S15闭合,开关S14和S16打开时,对磁体L进行充电。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T2、T3和T4在充电时恒闭合,通过二极管D1、D2、D3和D4进行整流。第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第八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8闭合,第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6与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7打开,第九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第十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2闭合,第十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与第十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1打开,给磁体L充电。若第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第八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8闭合,第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7打开,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T12、T10和T11都打开,则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给超导磁体L充电,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流减少;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给超导磁体L放电,第二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增加。若电容器C1、C2两端的电压相等,则不充不放,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T12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与T11打开,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8、T6和T7都打开,情况与上述相同。以上为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6、T7、T8、T9、T10、T11、T12的动作上半周;当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打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与T11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T12打开,给磁体L充电;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打开,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T12、T10和T11都打开,则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给超导磁体充电,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流减少;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给超导磁体放电,第二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增加。若电容器C1、C2两端的电压相等,则不充不放,磁体L的电流I保持不变。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与T11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T12打开,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8、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T7都打开,情况与上述相同。以上为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5与T8、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的动作下半周。通过调节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6、T7、T8、T9、T10、T11、T12在半周内的占空比,可调节磁体两端的平均电压,即灵活调节磁体的充电电压。为了提高充电的效率,应使第一电压换流器VSC1和第二电压换流器VSC2的触发脉冲完全相同。
图6是本发明实例1放电控制方式原理图。如图5所示,开关器件的动作逻辑关系如下:开关S14和S16闭合,开关S13和S15打开时,对磁体L进行放电。设磁体L的电流I方向如图1所示,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1、T2、T3和T4皆闭合,此时超导磁体L流过的电流I通过两个并联桥臂进行续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对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此时若使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打开,则流过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的电流增加,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的电流减少,当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的电流完全减少到零时,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从而实现了零电流的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关断后,再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T8,此时通过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T7的反并联寄生二极管进行放电。这就是利用辅助电势通过换相电压实现零电流换向的方法。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开关时序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放电一段时间后,若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T4,由于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上承受磁体放电造成的正压降,所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自然开通,磁体L在两个桥臂上续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以上为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5、T6、T7、T8、T9、T10、T11、T12的动作的上半周;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T2、T3和T4皆闭合,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打开,则流过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和T4的电流增加,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的电流减少,当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的电流完全减少到零时,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从而实现了零电流的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关断后,再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T7,此时通过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T8的反并联寄生二极管进行放电,从而实现了零电流换向。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开关时序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放电一段时间后,若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由于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和T3上承受磁体L放电造成的正压降,所以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2、T3自然开通,磁体L在两个桥臂上续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本发明由电流单元UI、变压器单元UT,与电压单元UV三部分组成。变压器单元UT为两个独立的变压器TR1、TR2串联而成。电压单元UV为两个独立的电压源换流器VSC1、VSC2。电流源换流器CSC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一晶闸管G1和第三晶闸管G3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一个桥臂,第二晶闸管G2和第四晶闸管G4构成第一电流源换流器CSC的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交流输出端,与副边相互串联的变压器TR1、TR2的两个端口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也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7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8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侧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其中第一直流电源DC1为可控整流桥,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结构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6、T7、T8、T9、T10、T11和T12亦可以是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或其它有源电力电子器件或者超导开关,变压器TR1、TR2可为常规变压器或者超导变压器,开关S13、S14、S15、S16可以是固态开关或者电气开关。
图8是本发明实例2充电控制方式原理图。如图7所示,开关器件的动作逻辑关系如下:开关S13、S15闭合,开关S14、S16打开时,对磁体L进行充电。首先给第二晶闸管G2、第三晶闸管G3触发信号,然后使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打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T12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与T11打开,给磁体L充电,待晶闸管G2和G3导通后撤除触发信号。为了利于控制,并提高充电的效率,这里使第一和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1和VSC2的触发脉冲完全相同。在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T8,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和T12触发脉冲下降沿到来之前,触发晶闸管G1和G4,当下降沿到来的时候,由于晶闸管G1和G4承受正向电压而自然开通,超导磁体L流过的电流通过两个并联桥臂续流,进入既不充电,又不放电的状态。以上为开关的动作上半周;接上半周,此时在续流状态下,给晶闸管G1和G4触发信号,此时按照假设,晶闸管G1和G4本已导通,这里可以不加触发信号,但是为了保险起见,防止前一时刻没有有效触发,所以给晶闸管G1和G4加上了触发信号。然后使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6与T7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打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10与T11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9与T12打开,给磁体L充电,待晶闸管G1和G4导通后撤除触发信号。为了利于控制,并提高充电的效率,这里也使第一、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1和VSC2的触发脉冲完全相同。在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T7,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10和T11触发脉冲下降沿到来之前,触发晶闸管G2、G3,当下降沿到来的时候,由于晶闸管G2和G3承受正向电压而自然开通,超导磁体L流过的电流通过两个并联桥臂续流,进入既不充电,又不放电的状态。
图9是本发明实例2放电控制方式原理图。如图8所示,开关器件的动作逻辑关系如下:开关S14和S16闭合,开关S13和S15打开时,对磁体L进行放电。设磁体L的电流I方向如图1所示,首先,给晶闸管G2和G3触发信号,对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此时若使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与T8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打开,则流过晶闸管G2和G3的电流增加,晶闸管G1和G4的电流减少,当晶闸管G1和G4的电流完全减少到零时,晶闸管G1和G4过零关断,晶闸管G1和G4关断后,再关断晶闸管T5和T8,此时通过晶闸管T6和T7的反并联寄生二极管进行放电。这就是辅助电势实现零电流换向的方法。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开关时序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放电一段时间后,给晶闸管G1和G4触发脉冲,由于晶闸管G1和G4上承受磁体L放电造成的正压降,所以晶闸管G1和G4自然开通,磁体L在两个桥臂上续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以上为晶闸管G1、G2、G3、G4,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T6、T7、T8、T9、T10、T11、T12的动作的上半周;接上半周,晶闸管G1、G2、G3、G4续流导通,为了防止流过晶闸管G1、G4的电流降为零,晶闸管G1和G4触发信号此时仍未撤去,然后使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与T7闭合,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5与T8打开,则流过晶闸管G1和G4的电流增加,晶闸管G2和G和3的电流减少,当晶闸管G2和G3的电流完全减少到零时,晶闸管G2和G2过零关断,晶闸管G2和G3关断后,撤去晶闸管G1和G4的触发信号,再关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6和T7,此时通过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 T5和T8的反并联寄生二极管进行放电。从而实现了零电流换向。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开关时序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放电一段时间后,若给晶闸管G2和G3触发信号,由于晶闸管G2和G3上承受磁体L放电造成的正压降,所以晶闸管G2和G3自然开通,磁体L在两个桥臂上续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

Claims (5)

1、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它由电压单元(UV)、变压器单元(UT)与电流单元(UI)三部分组成;变压器单元(UT)由多个变压器(TR1、TR2……TRn)副边串联在一起构成,变压器的数量等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数量;电流单元(UI)由电流源换流器(CSC)组成;电压单元(UV)由n个电压源换流器(VSC1……VSCn)组成,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电压单元(UV)与变压器单元(UT)的一侧相连,电流单元(UI)与变压器单元(UT)的另一侧相连;电流源换流器(CSC)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一开关(S1)和第三开关(S3)构成其中一个桥臂,第二开关(S2)和第四开关(S4)构成其中另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相连,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其交流输出端,变压器(TR1、TR2……TRn)副边相互串联,第一变压器(TR1)、第n变压器(TRn)未相互串联的两个端口分别与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亦由两个桥臂并联组成,第五开关(S5)和第七开关(S7)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一个桥臂,第六开关(S6)和第八开关(S8)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相连,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直流输出端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和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其它变压器(TR2……TRn)、第二电压源换流器至第n电压源换流器的其余n-1个电压源换流器(VSC2……VSCn)的构造和连接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构造和连接方式相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压器单元(UT)为两个独立的变压器(TR1、TR2)串联而成;电压单元(UV)为两个独立的电压源换流器: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和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一个桥臂由第五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5)和第七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7)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另一个桥臂由第六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6)和第八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8)构成,所述的两个桥臂并联,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器(C1)并联;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交流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R1)的两端相连;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直流输出端并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分别由第九开关(S9)和第一直流电源(DC1)、和第十开关(S10)与第一负载(LOAD1)相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连接;第二电压源换流器(VSC2)的构造和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完全相同;电流单元(UI)为一电流源换流器(CSC),第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1)、第一二极管(D1)、第三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3)和第三二极管(D3)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一个桥臂,第二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2)、第二二极管(D2)、第四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4)和第四二级管(D4)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的另外一个桥臂,所述两个桥臂的中点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交流输出端,所述两个桥臂的两端构成电流源换流器(CSC)直流输出端;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中点,即电流源换流器的交流输出端与串联的第一变压器(TR1)的一个端口以及第二变压器(TR2)的一个端口分别相连;电流源换流器(CSC)的直流输出端与超导磁体(L)并联。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源换流器(CSC)的一个桥臂中,第一晶闸管(G1)代替第一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1)和第一二极管(D1),第三晶闸管(G3)代替第三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3)和第三二极管(D3),在所述的电流源换流器(CSC)的另一桥臂中,第二晶闸管(G2)代替第二IGBT(T2)和第二二极管(D2),第四晶闸管(G4)代替第四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4)和第四二级管(D4)。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或者为超导开关,变压器(TR1、TR2)为常规变压器或者超导变压器。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使第五开关(S5)和第八开关(S8)开关信号相同,第六开关(S6)和第七开关(S7)开关信号相同,通过调解脉宽来调节输出电压幅值,其余第二电压源换流器至第n电压源换流器(VSC2……VSCn)的控制方式与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相同;第一电压源换流器(VSC1)的两对开关:第五开关(S5)和第八开关(S8)同时导通,或第六开关(S6)和第七开关(S7)同时导通,提供换相电压,电流单元(UI)通过电压单元(UV)提供的换相电压进行换相,在电流源换流器(CSC)开关换相的时刻,当换相电压为正时给要开通的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触发信号,当换相电压为负时给要开通的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触发信号,然后控制电压源换流器的开关,使之在变压器的原边上产生换相电压,折合到副边后,当换相电压为正时,电流流过要关断的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当换相电压为负时,电流流过要关断的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由于与流过要关断的开关: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或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使流过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或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的电流减少;由于与流过要开通的开关: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或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的电流方向相同,从而使流过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或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的电流增加,待到流过要关断的开关: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或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的电流减少到零后,再关断所述要关断的开关: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或第一开关(S1)和第四开关(S4)。
CNB2005100118339A 2005-06-01 2005-06-01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100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18339A CN100571003C (zh) 2005-06-01 2005-06-01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18339A CN100571003C (zh) 2005-06-01 2005-06-01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4127A CN1874127A (zh) 2006-12-06
CN100571003C true CN100571003C (zh) 2009-12-16

Family

ID=37484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1183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1003C (zh) 2005-06-01 2005-06-01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710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1002C (zh) * 2005-06-01 2009-12-16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
CN101527506B (zh) * 2009-03-27 2012-12-12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正负双极信号隔离转换的方法及其电路
JP6363391B2 (ja) * 2014-05-16 2018-07-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圧調整装置
CN106452133B (zh) * 2016-09-27 2019-06-25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构建双极性直流微网的核心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39355A (zh) * 2020-11-05 2020-12-04 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绕组串并联切换电路及切换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9261A (en) * 1989-07-25 1992-10-27 Superconductivity, Inc. Superconducting energy stabilizer with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DC-DC converters
US5965959A (en) * 1996-07-02 1999-10-12 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Superconducting magnets and power supplies for superconducting devices
CN1567689A (zh) * 2003-06-24 2005-01-1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
CN1874126A (zh) * 2005-06-01 2006-12-06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9261A (en) * 1989-07-25 1992-10-27 Superconductivity, Inc. Superconducting energy stabilizer with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DC-DC converters
US5965959A (en) * 1996-07-02 1999-10-12 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Superconducting magnets and power supplies for superconducting devices
CN1567689A (zh) * 2003-06-24 2005-01-1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
CN1874126A (zh) * 2005-06-01 2006-12-06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超导电感储能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其仿真研究. 周羽生,郭芳,戴陶珍,李敬东,唐跃进.高压电器,第41卷第2期. 20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4127A (zh) 2006-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62410U (zh) 一种反激变换器
CN106899030B (zh) 一种原边集成式模块化独立控制电池储能系统
CN105896993A (zh) 一种多单元二极管电容网络高增益隔离型直流变换器
CN100571003C (zh)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及其双极性控制方法
CN110601525B (zh) 新能源汽车集成车载充电变换系统
CN103618444B (zh) 三绕组耦合电感zvs/zcs双管升压变换器
CN208939829U (zh) 一种谐振变换器
CN105680699B (zh) 适用于新能源直流并网的高效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05869A (zh) 一种新能源直流并网的复合式谐振全桥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09951072A (zh) 基于Sepic电路的新型软开关高升压比变换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5871219A (zh) 一种辅助管电压箝位型软开关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00440701C (zh) 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的电流调节器
CN100571002C (zh) 一种不对称式电流调节器
CN100571004C (zh) 一种超导磁体充放电电流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CN100527582C (zh) 用于超导储能的低温电流调节器
CN1874111B (zh) 超导储能系统
CN107769389A (zh) 一种隔离对称式串联反激电路的电池储能系统
CN106877645A (zh) 一种零电压转换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TWI670923B (zh) 三相多階式串聯-串聯諧振式轉換器
CN105978372A (zh) 一种拓扑电路以及半桥拓扑电路以及三相全桥拓扑电路
CN217087767U (zh) 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CN205901623U (zh) 多绕组正激输出并联单级逆变器
CN107681677A (zh) 一种双向反激原边集成式的电池储能系统
CN100571005C (zh) 一种用于超导磁体充放电电流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CN107154727A (zh) 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