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3912C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3912C
CN100543912C CNB2006100885053A CN200610088505A CN100543912C CN 100543912 C CN100543912 C CN 100543912C CN B2006100885053 A CNB2006100885053 A CN B2006100885053A CN 200610088505 A CN200610088505 A CN 200610088505A CN 100543912 C CN100543912 C CN 1005439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recess
plasm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885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3886A (zh
Inventor
权升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3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39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391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6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inside or on the side face of the spac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2Fluorescent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 Formation Of Various Coating Films On Cathode Ray Tubes And Lamps (AREA)
  • Manufacture Of Electron Tubes, Discharge Lamp Vessels, Lead-In Wir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提供了一种包括荧光体设置在其上的前基底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荧光体可以形成在凹部上,其中,凹部形成在前基底上。用于荧光体的多个凹部可具有不同的数目和形状。本发明提供了具有两个电极或三个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这些电极可以被埋入障肋中。此外,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上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利用上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来显示图像的方法。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实现高的效率和增强的图像品质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PDP是一种利用当真空紫外线激发荧光体时产生的可见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真空紫外线由气体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发射。由于通过利用这样的PDP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大型显示器,所以这种PDP作为薄型显示器而备受关注。
典型的PDP包括用于平面放电的三个电极。三电极型PDP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其中,两个显示电极形成在前基底上,寻址电极形成在后基底上。后基底与前基底分隔预定的距离。前、后基底之间的空间被障肋划分为多个放电室。荧光体形成在放电室的侧表面和后表面上,而不形成在放电室的前表面上。放电室分别被密封,放电气体被充入放电室中。
在操作中,通过寻址放电和维持放电来选择特定的放电室。寻址放电指在放电室内由两个显示电极中的一个和寻址电极产生的短等离子体放电。维持放电由穿过所选择的放电室的两个显示电极来执行。
通常,显示电极在放电室中位于前基底的面上。结果,显示放电只在前基底附近发生。这样,不能最佳地利用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荧光体形成在与前基底分离的后表面和侧表面上。因此,荧光体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向着前基底发生的等离子体放电。因此,需要提高PDP装置的发光效率。
此外,需要通过减少在前基底上的背景光的反射来提高亮室(light-room)对比度。为了减少这样的反射,已经建议一种通过在前基底上形成黑带来提高黑部分的比率的方法,以吸收背景光。然而,这种方法降低了开口率,这是我们所不期望的。
在这部分中的上述讨论提供了关于PDP装置的背景信息。该部分中叙述并不代表就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能够实现高的效率和增强的显示品质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该装置包括:前基底,包括可见图像显示在其上的显示表面;后基底;多个放电室,位于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多个放电室包括放电室,放电室包括通常面对后基底的前表面;荧光体,形成在前表面上。
前表面可包括形成在前基底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各凹部可具有至少一个凹面,荧光体可形成在至少一个凹面的至少部分上。至少一个凹部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凹部。各凹面可在放电室的前表面上具有边界,该边界基本上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至少一个凹部可具有从锥体、截锥体、圆柱体、柱体、半球体、球带、四面体、立方体、圆柱管、多边形、多边形柱和棱锥体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大体的形状。
放电室的前表面可包括中心凹部和外围凹部,其中,中心凹部在前表面的中心附近形成在前基底中,外围凹部在前表面的外围附近形成在前基底中。中心凹部可比外围凹部大。中心凹部和外围凹部中的每个在前表面上具有边界,中心凹部的边界可大于外围凹部的边界。
至少一个凹面包括曲面。各凹部的深度可为前基底的厚度的大约0.2%至大约10%。荧光体可基本形成在整个至少一个凹面上。整个至少一个凹面上荧光体的厚度大体相同。
上述装置还可包括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的多个障肋。多个障肋可分隔多个放电室,障肋中的每个可包括接触放电室前表面的一端,凹部可在多个障肋中的一个的一端的上方延伸。
荧光体的厚度可以从大约4μm至大约28μm。放电室的前表面可包括前基底与显示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述装置还可包括形成在前基底的与显示表面相对的内表面上的层。放电室的前表面可包括该层背离显示表面的表面。
上述装置还可包括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的多个障肋和多个电极。多个电极可包括埋入多个障肋中的电极。上述装置还可包括形成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障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埋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障肋中,并通常与障肋一起延伸,同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分隔。
上述装置还可包括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电极,第三电极没有埋入障肋中。上述装置还可包括第一电极和障肋。障肋可提供放电室的侧壁,第一电极可被埋入障肋中并基本上环绕放电室。
上述装置还可包括第二电极,第二电极也埋入障肋中并环绕放电室。第一电极可包括埋入障肋中的一个中的第一部分,第二电极可包括埋入障肋中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与障肋在基本相同的方向上一起延伸,同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不接触。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上述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包括用作放电室前表面的表面;在中间产品表面上形成凹部;在至少一个凹面的至少部分上形成荧光体。凹部具有至少一个凹面。中间产品可包括前基底,形成凹部的步骤包括刻蚀前基底的表面。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图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上述的装置;激励该装置来在放电室内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等离子体放电激活形成在前表面上的荧光体,以将光发射通过前基底,被发射的光用于在显示表面上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当图1中的PDP被组装时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放电室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放电室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放电室的局部剖视图。
图6示出了用于驱动根据实施例的图5中的放电室的示例性输入信号。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8至图13是示意性示出根据不同实施例的用于荧光体的凹部和放电室的局部平面图。
图14和图1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极的不同构造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5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只是用来示出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和方面,而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例。在实施例中,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的元件。
参照图1,根据实施例的PDP包括后基底10和前基底20。后基底10与前基底20分隔预定的距离,通过障肋18将前、后基底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放电室18。放电气体充入放电室18,荧光体29形成在前基底20上。
如所示出的,电极12、31和32被形成为经过放电室18。这些电极包括寻址电极12、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寻址电极12在后基底10的表面上沿着放电室18延伸。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被埋入障肋16中并经过各放电室18。介电层14形成在后基底10的整个表面上,以覆盖寻址电极12。
障肋16形成在介电层14上。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障肋16包括第一障肋构件16a和第二障肋构件16b。第一障肋构件16a在与寻址电极12(y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二障肋构件16b在与寻址电极1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例如,第二障肋构件16b与寻址电极12基本垂直,并在x轴上延伸。虽然没有示出,但是障肋16可以以除了如图1中所示的格子或矩阵之外的各种构造形成。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放电室18通过障肋16被形成为大致的矩形。L1指在y轴上测量的放电室18的长度。W1指在x轴上测量的宽度。此外,放电室18可以以各种构造形成,并不限于所示出的构造。
另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在z轴上彼此分隔预定的距离。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位于障肋16中,使得它们不阻挡可见光穿过前基底20。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可由包括金属的导电材料形成。障肋16与埋入障肋16中的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电绝缘。障肋16由介电材料制成,防止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直接撞击扫描电极31或维持电极32。此外,障肋16积累壁电荷,这将是相应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
保护层19可以形成在障肋16的侧表面上,其中,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埋入障肋16中。保护层19可以选择性地形成在放电室18中可能被暴露或者与等离子体放电期间产生的带电粒子可能接触的部分上。保护层19保护由介电材料制成的障肋16,因此保护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不受带电粒子撞击。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层19由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高的材料制成,因此释放提高放电效率的二次电子。
由于保护层19覆盖障肋16的侧表面,所以它不阻挡在等离子体放电期间放电室18内产生的可见光。因此,保护层19可以由不透明的材料比如MgO制成。由于MgO不透射可见光,并且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比透射可见光的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高得多,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放电效率。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凹部22形成在前基底20面对后基底10的表面20a上。多个绿色、红色和蓝色荧光体29分别形成在凹部22的每个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荧光体29形成在凹部22上。在实施例中,没有附加的荧光体形成在障肋16、后基底10或介电层14上。只在前基底20上形成荧光体22会显著地简化制造工艺,从而降低工艺成本。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荧光体可形成在放电室18的任一侧壁(障肋)、后基底10或介电层14上。虽然没有示出,但是荧光体形成在不具有凹部或没有发现凹部的前基底的表面20a上。根据一个实施例,可将前基底20刻蚀以形成多个凹部22。荧光体29可形成在凹部22的表面上。
以下将参照图2来描述PDP的示例性操作。参照图2,通过寻址电极12和扫描电极31之间的寻址放电A来选通放电室18。在选择了特定的放电室18后,在放电室18的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1之间产生维持放电B。放电室18中的等离子体放电激活发射特定可见光的荧光体29,这些可见光穿过前基底20。被发射的光用于在显示表面20b上显示图像,该图像可以显示在显示表面20b上。根据用于电极的信号输入,PDP的操作可以不同。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方法。
在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扫描电极31位于后基底10和前基底20之间。这种构造使扫描电极31和寻址电极12之间的距离最小化,从而降低用于寻址放电A的初始放电电压。如图2中所示,为了实现用于寻址放电A的较短距离,扫描电极31靠近后基底10设置,维持电极32靠近前基底20设置,但是不限于此。
在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由具有在z轴上延伸的分量的电场形成。通过施加在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之间的电压形成的电场聚集在放电室18的中心附近。因此,可以提高发射效率,即使放电持续延长的时间段,也可以防止或减少会由放电产生的离子溅射现象。
在实施例中,放电室18被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环绕。结果,沿着放电室18的整个侧表面可形成维持放电。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凹部22形成在放电室18的前表面20a上,凹面通常背离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20b。在实施例中,通过选择性地刻蚀前基底20的部分可形成凹部22。可选择地,前基底20可以被模制以包括凹部22。
如图2中所示,放电室18包括沿着y轴的两个凹部22。虽然没有示出,但是放电室18可具有沿着y轴的不同数目(1、2、3、4、5、6、7、8、9、10等)的凹部。此外,单个放电室18中的凹部22的大小可以相同或不同。随着凹部22的数目增加,荧光体29的表面积增大。荧光体29形成在凹部22表面的部分或基本全部上。凹入或凹进沉积的荧光体29提供了用于产生可见光的面积,该面积大于如果没有凹部22时的面积。随着可以吸收真空紫外线并发射可见光的荧光体29的面积变大,可见光的量可以增加,从而亮度(brightness)可以提高。凹部22还将来自外部的光(L)扩散而不是将光反射回外部,因此提高了亮室对比度。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凹部22基本上是半球状的,但不限于此。例如,凹部可具有从锥体(cone)、截锥形、圆柱体、柱体、半球体、球带(zone ofsphere)、四面体、立方体、圆柱管、多边形、多边形柱和棱锥体(pyramid)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大体凹的(negative)三维形状。各凹部22与前基底20的表面20a的边界通常的二维形状为圆形。虽然放电室的凹面可以是具有锐角或倒圆角基本上的平坦面,但是放电室18的凹面可以是曲面。边界也可以具有通常为椭圆和多边形的形状。此外,凹部22的曲面帮助来自外部的光(L)有效地扩散而不是被反射回去。
在z轴方向上从前基底20的表面20a向显示表面20b测量,各凹部22具有深度D。凹部22具有预定的深度。凹部22的深度D的范围在从前基底20厚度的几乎大约0.2%至大约10%。凹部22的深度D可以大致是前基底20厚度的0.1%、0.3%、0.5%、0.7%、0.9%、1%、2%、3%、4%,、5%,、6%、7%、8%、9%、11%、12%、13%、14%、15%、16%、17%、18%、19%或20%。
荧光体29可具有预定的厚度。荧光体29需要具有足够的厚度,以当放电发生时提供足够的亮度。另一方面,荧光体29不应该太厚,以致于阻挡荧光体29产生的可见光的显著的量。在实施例中,荧光体29的厚度从大约4μm至大约28μm。在凹部中的荧光体的厚度可以大致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或40μm。
图3示出了可应用到图1中示出的PDP或其它PDP中的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的构造。扫描电极31包括第一部分31a和第二部分31b,维持电极32包括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第一部分31a和32a在第一障肋构件16a(图1)中在平行于寻址电极12的方向上设置。第二部分31b和32b在第二障肋构件16b(图1)中在与寻址电极12交叉的方向上设置。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可以以除了图3中示出的构造之外的其它构造形成。
在图3的实施例中,一对相邻的放电室18共用第一部分31a和32a。扫描电极31和维持电极32在与寻址电极1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图3中的x轴方向)上延伸。
参照图4,一个放电室18形成两个凹部。两个凹部沿着y轴布置,并形成在前基底上。在实施例中,在单个放电室中可形成有更多的凹部。此外,在实施例中,超过两个的凹部可以沿着y轴或其它方向布置。凹部可任意地在前表面20a上设置。凹部可具有多个布置的形状和数目。
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用于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电极41和42安装在放电室18中。电极41被称作“寻址电极”。电极42被称为“扫描电极”。在z轴上,寻址电极41和扫描电极42在障肋16中彼此分隔预定距离。寻址电极41和扫描电极42都位于障肋16中,并通过障肋16的材料彼此电绝缘。与图1至图4中示出的单个放电室的操作需要一组三个电极的实施例不同,图5中的实施例形成只需要用于操作的两个电极的双电极构造。除此之外,该实施例与在前实施例相同,包括在前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和优点。
图6示出了用于具有双电极构造的PDP的信号输入。将解释与一个放电室的放电相关的寻址电极41和扫描电极42的驱动波形。为方便起见,寻址电极41被称为电极A,扫描电极42被称为电极Y。
信号的一个子场(subfield)包括复位区(期)、寻址区(期)和维持区(期)。这里,在复位区向电极A(寻址电极)施加参考电压(图6中的0V)的同时,在逐渐从正维持电压Vr增加到电压Vset的电压施加到电极Y(扫描电极)之后,施加降低至参考电压(0V)的脉冲,其中,电压Vset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在放电室中产生放电。即,电极Y的电压以坡形的形状增加。因此,可以用在电极Y的电压增大的同时电极Y和电极A之间产生的弱放电来初始化放电室。此外,在电压Vset施加到电极Y之后,复位区不具有电压逐渐减小的区域,因此复位时间可缩短。
接着,将扫描脉冲Vsc施加到电极Y,以在寻址区中选择放电室,并且将寻址脉冲Va施加到电极A。随后,参考电压0V在维持区被施加到电极A,正维持脉冲+Vs和负维持脉冲-Vs被重复地施加到电极Y,从而显示图像。在参考电压0V施加到电极A的同时,在维持区的尾部,将擦除脉冲施加到电极Y,其中,擦除脉冲逐渐从参考电压0V减小到负的维持电压-Vs。随后,在电极Y的电压降低的同时,在电极Y和电极A之间产生弱放电。因此,擦除了由维持电压形成的壁电荷。
如上所述,通过在电极A被偏置为参考电压0V的同时利用施加到电极Y的波形,来在复位区、寻址区和维持区执行放电。因此,可以从三电极的结构中去除维持电极和用于驱动该维持电极的驱动电路,从而可降低电路的成本。上述的驱动方法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PDP的示例中的一种,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其它驱动方法可适用于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
图7示出了在图5中可需要的电极的示例。寻址电极41包括第一部分41a、第二部分41b和第三部分41c。第一部分41a沿着y轴形成在第一障肋构件16a中。第二部分41b沿着x轴形成在第二障肋构件16b中。第三部分41c将相邻的第二部分41b互连。在图7中,寻址电极41在y轴上通常平直地延伸。
此外,扫描电极42包括第一部分42a、第二部分42b和第三部分42c。第一部分42a沿着y轴形成在第一障肋构件16a中。第二部分42b沿着x轴形成在第二障肋构件16b中。第三部分42c将相邻的第一部分42a互连。扫描电极41沿着x轴通常平直地延伸。
如所示出的,寻址电极41和扫描电极42彼此交叉,各自的一部分环绕单个的放电室18。因此,它们参与寻址放电和维持放电,其中,放电室18通过寻址放电被选通,在维持放电中以预定的亮度来发光。寻址电极41和扫描电极42环绕放电室18,从而有效地利用放电空间和空间电荷,提高放电效率。
在各种放电室的实施例中,凹部和荧光体构造在图8至图13中示出。参照图8,凹部44形成在基本上是矩形的放电室中。荧光体46形成在凹部44中,并形成另一个矩形形状。凹面可弯曲或可具有基本平坦的部分。凹部44和荧光体46具有平面的形状,从而使具有矩形平面形状的放电室18的每个中的荧光体46的表面积最大化。在该实施例中,单个放电室18中形成两个凹部44,同时两个凹部44沿着放电室中的每个的纵向方向(图8中的y轴方向)布置。
参照图9,放电室18形成三个矩形凹部48。参照图10,四个基本上矩形的凹部52形成在放电室18中。两行凹部52沿着放电室18的纵向方向布置,每行形成两个凹部52。参照图11,在放电室18中形成六个矩形凹部56。
在图12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由障肋68分隔的放电室70基本上是椭圆形。可选择地,放电室70可以是圆形。凹部72沿着y轴形成。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t1是位于放电室70中部的凹部72a沿着x轴的长度。t2是位于放电室70外围部分的凹部72b沿着x轴的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t1大于t2。
图13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其中,在一个放电室中形成不同形状的凹部86。在该实施例中,在放电室70的中部形成的凹部86比在放电室70的外围部分形成的凹部86多。
图14示出了如在图1至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的包括第一电极76、第二电极78和第三电极80的一组三个电极。在这样情况下,埋入障肋中的第二电极78和第三电极80的平面形状可以是椭圆形。这些形状与放电室70的形状对应。另一方面,图15示出了包括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的一组两个电极。在这样情况下,埋入障肋中的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的平面形状可以是椭圆形。这些形状与放电室70的形状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凹部形成在前基底中,至少一个凹部适当地布置在放电室的每个中。结果,与放电室中的每个对应的荧光体的面积可以被最大化,可见光的量可以增加,PDP的亮度可以提高。
此外,凹面可将来自外部的入射光扩散,并防止入射光反射回去。结果,可提高亮室对比度,而没有提高黑部分的比率。可将电极形成为环绕放电室中的每个,使得放电空间和形成在放电空间中的空间电荷可以增加。因此,可以提高PDP的放电效率。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显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形式的更改。

Claims (23)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
前基底,包括可见图像显示在其上的显示表面;
后基底;
多个放电室,位于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所述多个放电室包括放电室,所述放电室包括通常面对所述后基底的前表面;
荧光体,形成在所述前表面上,
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电极和多个障肋,所述多个障肋提供了所述放电室的侧壁,所述第一电极埋入所述障肋中并基本环绕所述放电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前表面包括形成到所述前基底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其中,各凹部具有至少一个凹面,其中,所述荧光体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凹面的至少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部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凹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各凹面在所述放电室的前表面上具有边界,其中,所述边界基本上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至少一个凹部具有从锥体、截锥体、圆柱体、柱体、半球体、球带、四面体、立方体、圆柱管、多边形、多边形柱和棱锥体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大体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放电室的前表面包括中心凹部和外围凹部,所述中心凹部在所述前表面的中心附近形成在所述前基底中,所述外围凹部在所述前表面的外围附近形成在所述前基底中,其中,所述中心凹部大于所述外围凹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中心凹部和所述外围凹部中的每个在所述前表面上具有边界,其中,所述中心凹部的边界大于所述外围凹部的边界。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面包括曲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各凹部的深度为所述前基底厚度的0.2%至10%。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基本上在整个所述至少一个凹面上形成所述荧光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在基本整个所述至少一个凹面上的所述荧光体的厚度大体相同。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障肋位于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其中,所述多个障肋将放电室与其它放电室分隔,所述至少一个凹部不完全被限定在所述前表面的处于彼此相对并相邻的两个障肋之间的部分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所述荧光体的厚度为从4μm至28μ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放电室的前表面包括所述前基底的与所述显示表面相对的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前基底上与所述显示表面相对的表面上的层,其中,所述放电室的前表面包括所述层的与所述显示表面背离的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障肋位于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所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包括所述第一电极。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的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埋入所述多个障肋的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障肋中,并通常与所述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障肋一起延伸,同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分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三电极不埋入所述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障肋中。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也埋入所述障肋中并环绕所述放电室。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埋入所述障肋的一个中的第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埋入所述障肋中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障肋在基本相同的方向上一起延伸,同时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不接触。
21、一种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中间产品,所述中间产品包括用作所述放电室的前表面的表面;
在所述中间产品的表面上形成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至少一个凹面;
在所述至少一个凹面上的至少部分上形成所述荧光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方法,其中,所述中间产品包括所述前基底,其中,形成所述凹部的步骤包括刻蚀所述前基底的表面。
23、一种用于显示图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激励所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来在所述放电室内产生等离子体放电,其中,所述等离子体放电激活形成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所述荧光体,从而将光发射通过所述前基底,其中,被发射的光用来在所述显示表面上显示图像。
CNB2006100885053A 2005-05-31 2006-05-31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39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46197 2005-05-31
KR1020050046197A KR100658721B1 (ko) 2005-05-31 2005-05-31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886A CN1873886A (zh) 2006-12-06
CN100543912C true CN100543912C (zh) 2009-09-23

Family

ID=36754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850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3912C (zh) 2005-05-31 2006-05-31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90290A1 (zh)
EP (1) EP1729319B1 (zh)
JP (1) JP4468330B2 (zh)
KR (1) KR100658721B1 (zh)
CN (1) CN100543912C (zh)
DE (1) DE602006014328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7319B1 (ko) * 2005-06-20 2007-08-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84799B1 (ko) * 2007-04-24 2009-02-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JP6140730B2 (ja) * 2012-12-10 2017-05-31 株式会社エルム 蛍光体層の作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3590A (en) * 1988-08-01 1989-08-01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c. Suspended-electrode plasma display devices
KR100252990B1 (ko) * 1997-10-24 2000-04-15 구자홍 아크 방전전극을 갖는 칼라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패널
JP2002093331A (ja) * 2000-09-14 2002-03-29 Ttt:Kk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構造
JP4177969B2 (ja) * 2001-04-09 2008-1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3271089A (ja) * 2002-03-15 2003-09-25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4235042A (ja) 2003-01-30 2004-08-19 Noritake Co Ltd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03324B1 (ko) * 2003-11-29 2006-07-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071268A (ko) * 2003-12-31 2005-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647630B1 (ko) * 2004-11-04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92313B1 (ko) * 2004-11-22 2006-06-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70342B1 (ko) * 2005-05-26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658721B1 (ko) 2006-12-15
DE602006014328D1 (de) 2010-07-01
CN1873886A (zh) 2006-12-06
JP4468330B2 (ja) 2010-05-26
EP1729319B1 (en) 2010-05-19
US20060290290A1 (en) 2006-12-28
JP2006339150A (ja) 2006-12-14
EP1729319A1 (en) 2006-12-06
KR20060124329A (ko) 2006-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86778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US20050093444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0543912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KR20060034765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6867546B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JPH1123846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H11250812A (ja) カラー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KR10053832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9980048662A (ko) Ac 컬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75117B1 (ko) 어드레싱 효율이 개선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7667404B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CN101527242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229075B1 (ko) Ac 컬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8685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WO2000068966A1 (en) Flat display
KR20080016365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353925B1 (ko) 플로팅 전극을 가지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4769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40037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42147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극구조
CN1901131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JP3764897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4577452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050042404A (ko) 광 손실을 줄이기 위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9990086902A (ko) 플라즈마표시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