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3278C - 内燃机的隔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隔板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43278C CN100543278C CNB2006101083990A CN200610108399A CN100543278C CN 100543278 C CN100543278 C CN 100543278C CN B2006101083990 A CNB2006101083990 A CN B2006101083990A CN 200610108399 A CN200610108399 A CN 200610108399A CN 100543278 C CN100543278 C CN 10054327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t axle
- dividing plate
- drain pan
- axial direction
- oiling ag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8041 oi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33—Oilsump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guiding the return of oil into the sum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5—Oilsumps with special anti-turbulence means, e.g. anti-foaming means or intermediat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在附装到底壳(16)的隔板(3)的后端设有延伸部(31),从而该延伸部的位置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前侧相对。该延伸部(31)从隔板(3)的后端向上延伸到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最后部位置的曲轴盖(20)附近,从而该延伸部(31)不会与固定曲轴盖(20)的螺栓干涉,以便防止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3)的后端进入隔板(3)下方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内燃机的隔板构造,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止由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导致的对(油)底壳内的润滑剂流的不利影响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
背景技术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报No.JP-U-5-7917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设置隔板以将设置在曲轴例如连杆上面或附近的旋转构件与底壳内的润滑剂分隔开。该技术的一个目的是防止旋转构件和润滑剂相互干涉。
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即,活塞环漏气)趋向于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通过隔板的端部进入底壳,曲轴的这一侧与由于某些结构性原因例如其中设置有正时链条而有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的另一侧相对。这种趋势随着内燃机的排量变得更大而变得更强烈,这是因为活塞泵送空气的量相应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在曲轴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会与在曲轴的另一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冲突。因此,润滑剂不能平稳地返回底壳。
此外,鉴于行人保护以及附件设置,优选地,通过减少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高度来减小内燃机的总高度。但是,当这样减小内燃机的总高度时,在曲轴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更有可能与在曲轴另一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考虑到这一点,需要一种可使润滑剂平稳地返回底壳的技术。
此外,当活塞泵送空气在曲轴另一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时,会出现例如以下问题:(1)润滑剂由于被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搅动而进一步更快地变质;(ii)润滑剂的温度升高;(iii)因润滑剂和活塞泵送空气之间的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增加;以及(iv)润滑剂中的气泡的比例增加。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内燃机的隔板构造,该隔板构造能够(i)防止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相互冲突,以便润滑剂平稳地返回底壳;(ii)通过减小发动机的总高度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以及(iii)抑制润滑剂的温度升高,减小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并减小润滑剂中包含的气泡的比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设在位于曲轴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的下方,并包括用于防止该旋转构件和底壳内的润滑剂之间干涉的隔板。该隔板构造还包括防止装置,该防止装置设在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该防止装置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
根据这种构造,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结果,可防止从具有较大量的返回润滑剂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润滑剂和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可减小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高度,从而减小发动机的总高度,这在例如行人保护和附件设置方面是非常需要的和有利的。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活塞泵送空气进入底壳,所以润滑剂不会被活塞泵送空气搅动。这样可抑制润滑剂变质和润滑剂温度升高。另外,因与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减小。此外,可减小润滑剂中包含的气泡的比例。
在这种隔板构造中,曲轴可设在固定到底壳的上端的曲轴箱内,并且可被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支承,该防止装置可以是从隔板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向上延伸到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同时还允许润滑剂在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油(底壳)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返回底壳。结果,可防止从具有较大量的返回润滑剂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防止设置在曲轴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和底壳内的润滑剂相互干涉。该隔板构造包括设置在位于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曲轴的端部处并传递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链条。该隔板构造还包括设置在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处的防止装置,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置有该链条的一侧相对,该防止装置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
根据这一结构,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传递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链条的一侧相对。结果,可防止从设有链条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另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润滑剂和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可减小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高度,从而减小发动机的总高度,这在例如行人保护和附件设置方面是非常需要的和有利的。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活塞泵送空气进入底壳,所以润滑剂不会被活塞泵送空气搅动。这样可抑制润滑剂变质和润滑剂的温度升高。另外,因与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减小。此外,可减小润滑剂中包含的气泡的比例。
在此隔板构造中,曲轴可设置在固定到底壳上端的曲轴箱内,并可被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支承,该防止装置可以是从隔板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链条的一侧相对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向上延伸到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同时还允许润滑剂在与设有链条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返回底壳。结果,可防止从设有链条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防止设置在曲轴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和底壳内的润滑剂相互干涉。该隔板构造包括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形成的并且具有浅的深度的深度浅部分。该隔板构造包括设置在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的防止装置,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该防止装置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
根据这一结构,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该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结果,可防止通过隔板和深度浅部分返回底壳的润滑剂与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另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润滑剂和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可减小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高度,从而减小发动机的总高度,这在例如行人保护和附件设置方面是非常需要的和有利的。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活塞泵送空气进入底壳,所以润滑剂不会被活塞泵送空气搅动。这样可抑制润滑剂变质和润滑剂温度升高。另外,因与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减小。此外,可减小润滑剂中包含的气泡的比例。
在这种隔板构造中,曲轴可设置在固定到底壳的上端的曲轴箱内,并可被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支承,该防止装置可以是从隔板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该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向上延伸到曲轴盖附近的延伸部可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同时还允许润滑剂在与设有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返回底壳。结果,可防止从设有链条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位于设置在曲轴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下方,并防止该旋转构件和底壳内的润滑剂相互干涉。该隔板包括设置在该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的防止装置,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曲轴从容纳旋转构件的曲轴箱突出的一侧相对,该防止装置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该隔板的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
在此隔板构造中,在曲轴从曲轴箱突出的一侧返回底壳的润滑剂的量可大于在相对侧返回底壳的润滑剂的量,可在曲轴的位于该曲轴从曲轴箱突出的一侧的端部处设置传递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链条,并且可在曲轴从曲轴箱突出的一侧设置具有浅的深度的深度浅部分。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每个上述方面的隔板构造中,防止装置设置在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从而防止泵送空气通过该端部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因此,可防止从具有较大量返回润滑剂的一侧通过隔板返回底壳的润滑剂和从相对侧通过隔板进入底壳的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润滑剂和活塞泵送空气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可减小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高度,从而减小发动机的总高度,这在例如行人保护和附件设置方面是非常需要的和有利的。此外,由于可如上所述防止活塞泵送空气进入底壳,所以润滑剂不会被活塞泵送空气搅动。这样可抑制润滑剂变质和润滑剂温度升高。另外,因与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减小。此外,可减小润滑剂中包含的气泡的比例。
附图说明
从下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可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标号指示相同元件,其中:
图1是从车辆侧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V形发动机的下部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从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的前侧看到的V形发动机的正视图。
图3是从上方看到的附装在底壳上的隔板的平面图。
图4是从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的后侧看到的V形发动机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隔板构造的作为内燃机的V形发动机1的下部的横截面视图。图1是从平行于曲轴2的轴线的一侧看到的视图。图2是从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看到的V形发动机1的正视图。
如图2所示,V形发动机1包括从气缸体11向上突出以形成V形的气缸组12A和12B。气缸组12A和12B包括设置在气缸体11上的气缸盖13、13,和分别固定在气缸盖13、13的上端的气缸盖罩14、14。在每个气缸组12A、12B中以预定的气缸角设置四个气缸。如图1所示,每个活塞10(图1仅示出两个活塞10)通过连杆(旋转构件)10a传动地连接到曲轴2。如图2所示,曲轴箱15设置在气缸体11下方,曲轴箱15内的空间限定一曲轴室15A。在此情况下,从气缸和活塞之间的间隙泄漏的气体成为曲轴室15A中的活塞环漏气。由于V形发动机1的内部空间在后部封闭,所以该活塞环漏气和由活塞的垂直运动产生的泵送空气朝V形发动机1的前部流动。
在曲轴室15A中,在气缸体11的下端部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曲轴颈支承件11a。形成为凹形并因此具有半圆弧形横截面的每个曲轴颈支承件11a的下表面形成凹部11b。此外,具有横截面为半圆弧形的凹部20a的曲轴盖20通过螺栓B固定到每个曲轴颈支承件11a的下表面上。曲轴20在曲轴颈支承件11a的凹部11b和曲轴盖20的凹部20a之间被可旋转地支承。
用作贮油槽的底壳16设置在曲轴箱15下方。底壳16分成上部底壳16a和下部底壳16b,该上部底壳16a固定在曲轴箱15的下端,该下部底壳16b固定在该上部底壳16a的下端。在下部底壳16b的前部设有深度浅部分16A。在下部底壳16b的后部设有深度深部分16B以贮存返回底壳16的润滑剂。在此构造中,上部底壳16a由铝合金制成,下部底壳16b通过压制铁板而形成。但是,应指出,用于形成上部底壳16a和下部底壳16b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这里所述的组合,上部和下部底壳可使用相同材料形成。此外,由镁合金等制成的底壳可用于上部和下部底壳的组合。
如图1所示,在曲轴2的前侧(图1的左侧),曲轴2向前突出越过气缸体11和曲轴箱15的前端。第一曲轴链轮21联接到曲轴2的突出部分从而它们一起旋转。一凸轮链轮(未示出)联接到每个气缸组12A和12B的每个气缸盖13中的一凸轮轴的一端,从而该凸轮链轮和凸轮轴一起旋转。一正时链条22(链条)围绕第一曲轴链轮21和该凸轮链轮缠绕。第一曲轴链轮21旋转从而驱动凸轮链轮。此外,第二曲轴链轮23也联接到曲轴2的突出部分从而它们一起旋转。第二曲轴链轮23距离曲轴箱15一侧(图1的右侧)比第一曲轴链轮21距离该一侧远。一泵传动链条24围绕第二曲轴链轮23和泵的泵链轮缠绕。该泵由被第二曲轴链轮23的转动所旋转的泵链轮驱动。在气缸盖13、气缸体11和曲轴箱15的前部,由铝合金制成的正时链条罩17附装在上部底壳16a的前端的上缘,从而其位置比气缸体11和曲轴箱15的前端更靠前的正时链条22和泵传动链条24被正时链条罩17覆盖。
曲轴2的前端的位置比正时链条罩17更靠前。用于驱动附件的曲轴带轮也联接到曲轴2的前端,从而曲轴带轮与曲轴2一起旋转。
如图3所示,大致为平面形状的隔板3设置在底壳16内。隔板3防止设置在曲轴2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和底壳内的润滑剂之间干涉。隔板3用螺栓固定在上部底壳16a的内周向表面的预定位置。如图4所示,一延伸部31设置在隔板3的后端。延伸部31向上延伸,从而其上端接近在曲轴2的后侧(图1的右侧)——即,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最后部的曲轴盖20。延伸部31设置成尽可能地接近曲轴盖20,并且同时避免与螺栓B干涉。延伸部31用作防止装置,以防止在隔板3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3的后端进入隔板3下方的空间。如图1所示,隔板3的后端——延伸部31从该后端向上延伸——位于与设有正时链条22和泵传动链条24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即设有深度深部分16B的一侧。在最后部曲轴盖20的后部,润滑剂沿曲轴箱15的后壁流动并返回底壳16。
如图3所示,在隔板3上形成有返回孔32,以便落到隔板3上的润滑剂返回底壳16。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最后部位置的曲轴盖20位于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即设有深度深部分16B的一侧。在该最后部曲轴盖20的后部,润滑剂沿曲轴箱15的后壁流动并返回底壳16。此外,从隔板3的后端向上延伸到最后部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31防止在隔板3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3的后端进入隔板3下方的空间。根据这种构造,可防止从曲轴2的前侧通过隔板3返回底壳16的大量润滑剂与从曲轴2的后侧通过隔板3的后端进入底壳16的活塞泵送空气发生冲突。结果,润滑剂可平稳地返回底壳。
因此,由于可如上所述有效地防止活塞泵送空气和润滑剂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可减小深度浅部分16A的高度,从而减小V形发动机1的总高度,这在例如行人保护和附件设置方面是非常需要和有利的。此外,由于可防止活塞泵送空气进入底壳,所以润滑剂不会被活塞泵送空气搅动。因此,可防止润滑剂变质,并且还可防止润滑剂温度升高。另外,因与活塞泵送空气冲突而被雾化然后被活塞泵送空气带走的润滑剂的量减小。
但是,应指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实施例,而是包括许多变型。例如,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隔板3的后端的延伸部31向上延伸到最后部曲轴盖20的附近。即,延伸部31向上朝其延伸的曲轴盖20位于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与以下相对的一侧: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一侧;设有用于将曲轴2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凸轮轴的正时链条22和泵传动链条24的一侧;和设有底壳16的深度浅部分16A的一侧。例如,隔板的延伸部向上朝其延伸的曲轴盖可如下被限定:位于曲轴的一侧的端部的曲轴盖,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位于曲轴的一侧的端部的曲轴盖,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传递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链条的一侧相对;和位于曲轴的一侧的端部的曲轴盖,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曲轴室15A内,曲轴2在气缸体11的曲轴颈支承件11a的凹部11b和曲轴盖20的凹部20a之间被可旋转地支承。但是,可使用具有凹部的梯形框架来代替曲轴盖,并且底壳可经由该梯形框架固定到气缸体的下端,从而曲轴在该曲轴颈支承件的凹部和梯形框架的凹部之间被可旋转地支承。在此情况下,可通过在梯形框架和底壳的接合处将隔板的端部夹在梯形框架和底壳之间来形成防止装置,该防止装置用于防止在隔板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后端进入隔板下方的空间。例如,要被夹在中间的隔板的端部可如下被限定: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较大量润滑剂返回底壳的一侧相对;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用于传递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链条的一侧相对;和隔板的位于一侧的端部,该一侧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设有底壳的深度浅部分的一侧相对。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隔板应用于V形发动机1。但是,隔板也可应用于直列式发动机。
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示例性实施例或结构。相反,本发明旨在涵盖各种变型和等同设置。另外,尽管在示例性的各种组合和构造中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各种元件,但是包括更多、更少或仅单个元件的其它组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在位于曲轴(2)上或附近的旋转构件(10a)的下方的隔板(3),该隔板防止旋转构件(10a)和底壳(16)内的润滑剂相互干涉;以及
用于防止在隔板(3)上方产生的活塞泵送空气通过隔板(3)的端部进入隔板(3)下方的空间的防止装置(31),该防止装置(31)设在隔板(3)的位于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该一侧与设有传递曲轴(2)的旋转运动的链条(22,24)的、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另一侧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较大量的润滑剂返回底壳(16)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设有链条(22,24)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并具有浅的深度的深度浅部分(16A)。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设有该深度浅部分(16A)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曲轴(2)从曲轴箱(15)突出,该曲轴箱(15)容纳旋转构件(10a)。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曲轴(2)从曲轴箱(15)突出的所述另一侧返回底壳(16)的润滑剂的量大于在与曲轴(2)从曲轴箱(15)突出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返回底壳(16)的润滑剂的量。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曲轴(2)从曲轴箱(15)突出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6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设有链条(22,24)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该曲轴(2)从曲轴箱(15)突出的所述另一侧设有具有浅的深度的深度浅部分(16A)。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内燃机的隔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曲轴(2)设置在固定到底壳(16)的上端的曲轴箱(15)内,并被在曲轴(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的多个曲轴盖(20)支承,以及
该防止装置(31)是从隔板(3)的端部延伸到其中一个曲轴盖(20)附近的延伸部,该其中一个曲轴盖位于与设有该深度浅部分(16A)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所述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25250A JP4539483B2 (ja) | 2005-08-03 | 2005-08-03 | 内燃機関のバッフルプレート構造 |
JP225250/2005 | 2005-08-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08391A CN1908391A (zh) | 2007-02-07 |
CN100543278C true CN100543278C (zh) | 2009-09-23 |
Family
ID=37681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0839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3278C (zh) | 2005-08-03 | 2006-08-03 | 内燃机的隔板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57113B2 (zh) |
JP (1) | JP4539483B2 (zh) |
CN (1) | CN100543278C (zh) |
DE (1) | DE102006000386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60309B2 (en) | 2016-09-23 | 2018-08-28 | Kohler Co.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oil baff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01129A (en) * | 1961-08-28 | 1963-08-20 | Gen Motors Corp | Oil control baffle |
JPH0629447Y2 (ja) * | 1987-08-26 | 1994-08-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
US4909203A (en) * | 1988-04-26 | 1990-03-20 | Honda Giken Kabushiki Kaisha | Oil reservoir structure for engine |
JPH089053B2 (ja) | 1991-06-28 | 1996-01-31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熱間圧延設備列 |
GB9317912D0 (en) * | 1993-08-27 | 1993-10-13 | Rover Group |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2001098916A (ja) | 1999-09-30 | 2001-04-10 | Suzuki Motor Corp | オイルパンの構造 |
JP2004293307A (ja) * | 2003-03-25 | 2004-10-21 | Suzuki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構造 |
-
2005
- 2005-08-03 JP JP2005225250A patent/JP45394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7-13 US US11/485,311 patent/US735711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02 DE DE102006000386.1A patent/DE10200600038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03 CN CNB2006101083990A patent/CN10054327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06000386A1 (de) | 2007-02-15 |
US20070028886A1 (en) | 2007-02-08 |
US7357113B2 (en) | 2008-04-15 |
DE102006000386B4 (de) | 2014-02-06 |
JP4539483B2 (ja) | 2010-09-08 |
JP2007040179A (ja) | 2007-02-15 |
CN1908391A (zh) | 2007-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13925B2 (ja) | 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 |
CN100543278C (zh) | 内燃机的隔板构造 | |
JP3741362B2 (ja) | オイルポンプの取付構造 | |
US6178932B1 (en) | V-type engine | |
JP2543655Y2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バッフルプレート固定構造 | |
US6974315B2 (en) | Reduced friction gerotor | |
US5247915A (en) | Cylinder block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3557446B2 (ja) | 車両の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 |
JP4483910B2 (ja) | オイルパン構造 | |
US5718197A (en) | Cylinder block structure of vertical type multi-cylinder engine | |
JP2009180210A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 |
JP6299422B2 (ja) |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及び内燃機関 | |
JP352553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オイルクーラーの配置構造 | |
JP5644853B2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 |
JP7062343B2 (ja) | 内燃機関のフロントカバー | |
JP2505193Y2 (ja) |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 |
JP2005009447A (ja) |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バランサハウジングの取付構造 | |
EP0476706A1 (en) | Cylinder block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H11117806A (ja) | バランサシャフト付きエンジン | |
JPS6126566Y2 (zh) | ||
JP3104484B2 (ja) | ドライサンプ式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 |
US10724468B2 (en) | Engine | |
JP3380355B2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への気泡混入オイル吸入防止構造 | |
JP3077495B2 (ja) |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カバー構造 | |
JP5178679B2 (ja) |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