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5829C -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5829C
CN100535829C CNB011408707A CN01140870A CN100535829C CN 100535829 C CN100535829 C CN 100535829C CN B011408707 A CNB011408707 A CN B011408707A CN 01140870 A CN01140870 A CN 01140870A CN 100535829 C CN100535829 C CN 10053582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radiator
fan
air outl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408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10860A (zh
Inventor
陈明智
陈建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CNB011408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35829C/zh
Publication of CN1410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0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58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582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用以降低笔记本计算机内芯片的表面温度,散热模块包括有:风扇,配置于笔记本计算机内并包括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用以将风扇吸入的空气排出;第一散热器,配置于第一出风口处,第一散热器的底部用以与芯片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第二散热器,配置于第二出风口处;以及导热结构,与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并联耦接,用以将热由第一散热器处传递至第二散热器处。

Description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多个出风口来增加风量以及风压,以提高散热效能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技术的发展,各类芯片(特别是中央处理器)的晶体管密度日益增加,虽然数据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消耗的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增加。为了让中央处理器能稳定运作,高效率的散热器成为目前必然的需求。为了要维持高效率的散热功能,散热器的体积与重量也不得不随之越大越重,然而在笔记本计算机的设计中,有限的空间一直设计上最大的瓶颈。现存技术中,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方法,即为利用风扇带动空气流动,使其与集热的鰭片进行热交换,以带走鰭片的热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此时风扇风量、风压的大小以及鰭片热交换的面积,即决定此散热器的效能,鰭片的热交换面积越大,虽然散热的效果越好,但却和笔记本计算机轻、薄、短、小的设计精神相违背。因此,如何在尽量不增加散热器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效能,成为许多工程师努力的方向。
请参照图1A,其所绘示的是传统笔记本计算机中散热模块的设计。如图所示,主机板100上配置有中央处理器101,传统的散热模块包括了风扇110以及散热器120。风扇110配置于笔记本计算机内,用以造成空气流动;散热器120配置于风扇110的出风口处,由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其下方形成接触面121,用以与中央处理器101(或是其他种类的芯片)接触并且进行热交换。其中,风扇110运转时可使空气沿进风方向I进入风扇110,并且再沿出风方向O从出风口离开风扇110;由于散热器120配置于风扇110的出风口处,因此当风扇110将风吹出时可使散热器120上的热量散逸,以降低散热器120的温度。
接下来请参照图1B,其所绘示的是图1A的俯视图。当笔记本计算机运作时,中央处理器101因为运算而产生高热,产生的热量通过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的接触端121带至散热器120处,散热器120上配置有许多平行排列的鰭片130,可让由出风口处沿着出风方向O流动的空气通过,并且通过鰭片1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鰭片130上的热量散去。散热模块的效能主要决定于鰭片13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及风扇110的风量、风压,因此,由增加风量、风压以及鰭片130的热交换面积可提高散热模块的功能。
传统上可利用增加鰭片130的数目,或是增加鰭片长度两种方法来增加鰭片130的热交换面积。但增加鰭片130的数目可能造成出风的不顺畅,从而产生噪音或是风切音;而增加鰭片130长度则会增加散热模块的体积,并且加大空气与鰭片130摩擦的阻抗,使风扇110转速增高或是造成散热的边界效应,反而降低了散热的效率。若想要增加风扇110的风量或风压,则必须加大风扇110的功率及尺寸,但这与笔记本计算机轻、薄、短、小的特性相抵触,因此以上的做法都有许多的缺点有待克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其利用增加风扇的出风口以及配置于出风口处的散热器,来增加散热器的热交换面积以及风扇的风量、风压,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用以降低该笔记本计算机内一芯片的表面温度,该散热模块包括:一风扇,配置于该笔记本计算机内并包括有一第一出风口以及一第二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以及该第二出风口用以将该风扇吸入的空气排出;一第一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一出风口处,该第一散热器的底部用以与该芯片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一第二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二出风口处,以及一导热管,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并联耦接,用以将热由该第一散热器处传递至该第二散热器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降低一计算机内一芯片的表面温度,该散热模块包括:一风扇,配置于该计算机内并包括有一第一出风口以及一第二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以及该第二出风口用以将该风扇吸入的空气排出;一第一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一出风口处,该第一散热器的底部用以与该芯片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一第二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二出风口处;以及一导热管,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并联耦接,用以将热由该第一散热器处传递至该第二散热器处。
本发明装置的优点在于,其增加出风口的设计,由此可增加风扇的风量、风压以及散热面积;可降低散热模块的热阻值;通过多次的热交换,可大幅度地提高散热效率;能更有效地利用笔记本计算机中有限的空间,在尽量不增加太多体积的前提下提高散热效率;增加鰭片长度或鰭片密度的设计,使其不易产生噪音以及散热的边界效应。
图示的简单说明
图1A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中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
图2为两点间热传导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散热模块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散热模块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材料的热阻值,热阻值为类似电阻值的概念,材料的电阻值越小,其传递电能的效率就越高;同样的,材料的热阻值越小,其传递热能的效率也就越高。请参照图2,其所绘示的是两点间的热传导的示意图。由图中可知,点X和点Y之间具有两种并联且不同的热传材料201,202,其热阻值分别为θ1以及θ2。根据计算并联电路电阻值的方式,点X和点Y之间的热阻值θ也可经由类似的计算得到:
θ=θ1θ2/(θ1+θ2)
点X及点Y间的热阻值θ必小于热阻值θ1,θ2,由以上说明可知,可通过并联额外的热传材料来降低热阻值。
实施例一
接着请参照图3,其所绘示的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所提拱的散热模块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散热模块包括了内扇310以及两个散热器321,322,并且以导热管340将散热器321,322连接起来,以热导管340做为散热模块的导热结构。散热器321的底面形成接触面(未绘示),用以与中央处理器101(或是其他种类的芯片)接触并且进行热交换;风扇310配置于笔记本计算机内,与传统风扇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两个出风口,散热器321,322则分别配置于风扇310的两个出风口处,并与导热管340耦接。散热器321,322上配置有许多鰭片330,可使空气通过,并且由鰭片330与通过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去。
当笔记本计算机运作时,中央处理器101因为运算而产生高热,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面传至散热器321及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的导热管340,而导热管340同时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322处。沿着出风方向A排出的空气,将通过散热器321并且由鰭片3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鰭片330的热量散去;同样的,沿着出风方向B排出的空气,将通过散热器322并且由鰭片3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去。
由以上说明可知,空气流经散热器321时会与鰭片330进行一次热交换,而空气流经散热器322时会与鰭片330进行另一次热交换,可由增加热交换的次数来增加散热效率;由于风扇310的出风口增加,使其散热模块的风量、风压以及热交换面积也随之增加,因此,散热模块的热阻值也因而降低,大大地提高了散热模块的散热效能,也比传统做法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以避免噪音和散热边界效应。
实施例二
接着请参照图4,其所绘示的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散热模块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散热模块包括了风扇410以及三个散热器421,422,423,并且以导热管440将散热器421,422,423连接起来,以热导管440做为散热模块的导热结构。散热器421的底面形成接触面(未绘示),用以与中央处理器101(或是其他种类的芯片)接触并且进行热交换;风扇410配置于笔记本计算机内,与传统风扇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三个出风口,散热器421,422,423则分别配置于风扇410的三个出风口处,并与导热管440耦接。散热器421,422,423上配置有许多鰭片430,可使空气通过,并且由鰭片430与通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多余的热量散去。
当笔记本计算机运作时,中央处理器101因为运算而产生高热,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面带至散热器421及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的导热管440,而热导管440同时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422,423处。沿着出风口方向A排出的空气,将通过散热器421并且由鰭片4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鰭片430的热量散去;同样的,沿着出风口方向B,C排出的空气,将通过散热器422,423并且由鰭片4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去。
由以上说明可知,空气流经进散热器421时会与鰭片430进行一次热交换,而空气流经散热器422,423时会与鰭片430进行另两次热交换,可通过增加热交换的次数来增加散热效率;由于风扇410的出风口增加,使其散热模块的风量风压以及散热面积也随之增加,因此,散热模块的热阻值也因而降低,大大地提高了散热模块的散热功能,也比传统做法能更有效利用空间以及避免噪音和散热边界效应。
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4)

1.一种散热模块,用以降低一计算机内一芯片的表面温度,该散热模块包括:
一风扇,配置于该计算机内并包括有一第一出风口以及一第二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以及该第二出风口用以将该风扇吸入的空气排出;
一第一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一出风口处,该第一散热器的底部用以与该芯片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一第二散热器,配置于该第二出风口处;以及
一导热管,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并联耦接,用以将热由该第一散热器处传递至该第二散热器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各散热器配置有多个鳍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芯片是中央处理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计算机是一笔记本计算机。
CNB011408707A 2001-09-25 2001-09-25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35829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11408707A CN100535829C (zh) 2001-09-25 2001-09-25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11408707A CN100535829C (zh) 2001-09-25 2001-09-25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0860A CN1410860A (zh) 2003-04-16
CN100535829C true CN100535829C (zh) 2009-09-02

Family

ID=4676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0870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35829C (zh) 2001-09-25 2001-09-25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3582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4832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古河奇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缩短散热组件热性能检测时间的检测方法
CN104597992B (zh) * 2014-12-22 2018-10-02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笔记本电脑散热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93350A (zh) * 2017-05-08 2017-09-22 云雀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智能云调度系统的改进结构
CN108803838A (zh) * 2018-05-09 2018-11-13 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固笔记本的散热器装置
CN110597356A (zh) * 2019-09-12 2019-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计算机
CN114895508A (zh) * 2022-03-28 2022-08-12 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影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0860A (zh) 200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0370B (zh) 散热模组
US6804115B2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100535829C (zh) 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CN201327611Y (zh) 计算机机箱、主板及具有该机箱和主板的计算机
CN2606455Y (zh) 散热模块
CN1234057C (zh) 散热装置
CN214800416U (zh)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CN2729902Y (zh) 散热装置
CN208705817U (zh) 高效军用散热模组
CN2519933Y (zh) 改善机箱内部散热性能的计算机主机
CN208705818U (zh) 具有辅助散热功能的军用散热器
CN1209693C (zh) 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模组件
CN1309065C (zh) 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CN202189298U (zh) 终端设备
CN101399239B (zh) 扁形电子芯片散热器
CN201413491Y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该散热系统的计算机
CN2755781Y (zh) 整合型散热装置
CN208636786U (zh) 军用快速散热模组
CN208636784U (zh) 军用轻型散热器
CN217135945U (zh) 电子设备
CN211207266U (zh) 虚拟数字货币处理设备
CN209928357U (zh) 用于计算机散热的装置及散热机构
CN220984521U (zh) 一种芯片组件、散热模块组和电子设备
CN220603945U (zh) 一种高效散热模组
CN216412083U (zh) 一种提升散热的笔记本电脑散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