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1173C -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1173C
CN100531173C CNB2004800129708A CN200480012970A CN100531173C CN 100531173 C CN100531173 C CN 100531173C CN B2004800129708 A CNB2004800129708 A CN B2004800129708A CN 200480012970 A CN200480012970 A CN 200480012970A CN 100531173 C CN100531173 C CN 1005311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ing
transmission
son
sen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29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88478A (zh
Inventor
黑部彰夫
池田浩二
黑田刚
吉泽谦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8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8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11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11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0Peripheral units, e.g. input or output ports
    • H04L49/3072Packet spli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4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using wavel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发送/接收装置(100)包括用于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的分组构造部分(9);用于对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另一设备的调制发送部分(1、2、3);用于检查信道状态何时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改变调制规则的训练会话执行部分(1、S115);以及用于确认包括在所发送的分组中的子分组已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1、S110)。如果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了调制规则,则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且调制发送部分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该经调制的分组。

Description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据被分组并在多个终端之间发送的通信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一种发送/接收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诸如MPEG2-TS等连续视频数据被分组和发送的通信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一种发送/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无线LAN系统和电力线通信系统等系统作为数据被分组并在多个终端之间发送的通信网络系统得到实际应用。作为无线LAN系统,使用2.4GHz的IEEE 802.11b,以及使用5GHz的IEEE 802.11a是标准化的,并被广泛使用。上述无线LAN系统使用一种下跌(fall down)算法,通过该算法根据传输条件从若干不同类型的调制方法之间选择一种适当的调制方法。下跌算法根据传输条件降低通信速度。IEEE 802.11a通过使用64QAM来提供54Mbps传输速度,但其通信范围和噪声抗扰度显著低于诸如16QAM等的调制方法。因此,无线LAN系统根据传输条件改变调制方法,从而继续通信。
另一方面,HomePlug 1.0,即用家庭电力线实现14Mbps通信的通信系统标准,由HomePlug电力线联盟(HomePlug Powerline Alliance)开发,并且已投入实际使用(见Sobia Baiget等人的“A Discrete Multitone Transceiver at the Heart of the PHYLayer of an In-Home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Local Area Network”,IEEE通信杂志,2003年4月,第48-53页)。
图12所示是HomePlug 1.0所定义发送/接收装置90的结构框图。在图12中,发送/接收装置90包括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多个QAM编码器部分92、IFFT部分93、AFE(模拟前端)94、FFT部分95、多个QAM解码器部分96、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以及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98。
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基于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98所通知的SNR分析结果,来确定如何将输入数据的位串分配给QAM编码器部分92。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根据基于SNR分析结果所确定的分配方案,将输入数据的位串分配给每个QAM编码器部分92。即,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根据基于SNR分析结果所确定的分配方案,执行输入数据的串行到并行的转换。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被提供一缓冲区用于临时存储输入数据,它将输入数据临时存储在该缓冲区中。然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根据来自外部QoS(服务质量)控制器(未示出)的定时输出,对临时存储的输入数据执行串行到并行的转换,并输出经转换的数据。在已发送的数据未被成功接收的情形下,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根据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98所通知的确认,重新发送临时存储的输入数据。
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和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执行以协调的方式,基于SNR分析结果来改变位分配方案的过程。具体而言,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向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发送测试分组。响应于此,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基于该已发送的测试分组来分析每个载波的SNR(信噪比)。上述每个载波的SNR作为SNR分析结果被发回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基于所发送的SNR分析结果,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确定分配给每个载波的位数。以下,上述过程被称为训练会话。
每个QAM编码器部分92都通过使用QAM(正交幅度调制),将来自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的位串输入转换成振幅值和相位值。
IFFT部分93基于来自每个QAM编码器部分92的振幅值和相位值,执行傅立叶逆变换,并输出其结果。由此,输出根据输入数据调制的OFDM信号。上述OFDM信号经由AFE 94被发送到另一发送/接收装置。
FFT部分95对经由AFE 94从另一发送/接收装置接收的OFDM信号执行傅立叶变换,并输出每个载波的振幅值和相位值。
每个QAM解码器部分96都使用QAM将振幅值和相位值,即来自FFT部分95的输出,解调回位串,并输出该位串。
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将来自每个QAM解码器部分96的位串输出转换为连续位串,并输出该连续位串作为输出数据。即,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执行并行到串行的转换,从而输出了输出数据。同样,在训练会话期间,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基于从每个QAM解码器96输出的振幅值和相位值,分析每个载波的SNR。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经由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98,向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通知SNR分析结果。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基于所生成的输出数据,检查是否从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发送的所有分组都已被成功接收。上述检查过程被称为确认。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经由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98向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通知确认结果。
图12中所示的符合HomePlug 1.0的发送/接收装置90将数据串分成许多低速率数据,并将已分割的数据分配给许多副载波进行传输,其中每个副载波都与其它副载波正交。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97使用一种信道估算算法,在训练会话期间执行该算法,用于根据从发送源发送的某个特定的帧来测量SNR。信道估算算法通过估算信道条件来改变调制速度。按照常规HomePlug 1.0规范,通过选择单个调制参数,以类似的方式调制多个副载波。但是,近来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使用一种称为DMT(离散多频音)的方法可实现进一步的提速,按此方法,要分配给每个载波的位数是由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根据每个载波对其反馈的SNR来确定的。
图13A和13C是用于描述DMT的基本概念的图示。在图13A中,副载波由数字1到n表示,横轴指示频率,纵轴指示分配给每个载波的位数(即,速度)。图13A示出各副载波处于同一状态。
图13B所示是在传输目标中所分析的示例性SNR。在图13B中,横轴指示频率,纵轴指示SNR值。
在SNR如图13B中所示的情形中,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向具有较高SNR值的频率的副载波分配较多的位数,并且不对SNR小于预定阈值(SNR阈值)的副载波分配任何位,如图13C中所示。同样,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基于SNR分析结果控制应用于QAM编码器部分92的位分配方案,从而无传输误差地改变发送数据的调制方法。
SNR由于以下因素而降低,例如:取决于连接到电力线的设备的状态的负荷条件、噪声、业余无线电和短波无线电的窄带噪声、等等,以及信号的衰减(见Jose Abad等人的“Extending the Power Line LAN Up to the NeighborhoodTransformer”,IEEE通信杂志,2003年4月,第64-70页)。上述因素根据设备的接线条件、连接状态或工作状态而改变。这些因素可按分钟、小时、天或年为基础改变。
在常规无线LAN系统和电力线通信系统中,调制参数由下跌算法、信道估算算法等适当改变。同样,传输速度也被调整以避免误差,从而在当前传输条件下实现最大吞吐量。
在上述系统中,可在开始通信以前执行训练会话。在训练会话期间,需要执行一系列处理,以使某特定分组(测试分组)从发送源被发送,且反馈分组(SNR分析结果)从发送目标被发回。因此,频繁的训练会话增加了额外开销,从而在无关传输条件的情况下降低了通信速度。为了避免这一通信速度的降低,可在定期间隔执行训练会话,例如,以5秒为周期。但是,信道条件和上述周期是不同步的。结果是,如果在一个周期期间信道条件改变了,则通信被中断,直至下一周期开始。例如,在以5秒为周期执行训练会话的情形中,最坏情况下通信可能被中断长达5秒之久。
因此,即使在按定期间隔执行训练会话时,在通信条件由于信道条件中的改变而劣化的场合中,执行训练会话的周期可被改为不定期周期。
在无线LAN系统和电力线通信系统中,自动重发控制是通过使用ARQ(自动重复请求)来执行的。因此,可能确定在自动重发的数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信条件劣化。
但是如果ARQ重发的数量超过预定阈值,则丢弃分组而不发送。
图14所示是在常规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在开始训练会话以前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14,将描述在常规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在开始训练会话以前执行的操作。
首先,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设置训练周期Tt0(步骤S91)。在此例中,Tt0为5秒。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设置重发数的阈值Nr0(步骤S92)。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将重发数计数器Nr复位为0(步骤S93)。然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将对训练周期进行计数的计时器Tt复位为0(步骤S94)。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从输入数据生成要被发送的分组(步骤S95)。然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检查对训练周期进行计数的计时器Tt,以查看是否已经过去Tt0秒(步骤S96)。
如果还没有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确定重发数计数器Nr是否等于重发数阈值Nr0(步骤S97)。如果重发数计数器Nr不等于重发数阈值Nr0,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检查是否存在确认(步骤S80)。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确认,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重发在步骤S95生成的分组,将重发数计数器Nr递增1(步骤S98),并回到步骤S96。如果在步骤S80接收到确认,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回到步骤S93。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7重发数计数器Nr等于重发数阈值Nr0,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丢弃已生成的分组(步骤S99),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90),并回到步骤S93。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6通过检查对训练周期进行计数的计时器Tt,确定了已经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91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90),并回到步骤S93。
如此,当重发数超过预定阈值时,常规发送/接收装置丢弃分组,并前进至训练会话。同样,当预定训练周期过去时,常规发送/接收装置自动执行训练会话。
在将因特网中使用的TCP/IP作为较高层协议使用的情形中,即使较低层丢弃数据,TCP层也会检测到分组丢失,并通过使用ARQ使该数据被重发。但是,不可能使用TCP中所使用的ARQ来传输实时视频数据,因为ARQ使视频数据不能被实时传输。因此,不使用ARQ的UDP作为TCP的代替方案被使用。在此情形中,在较低层被丢弃的分组不被重新获得,从而屏幕由于视频数据丢失而失真。可通过提高较低层中的ARQ重发数的阈值,来减少被丢弃的分组的百分比。但是,如同在TCP中使用的ARQ的情形,提高的ARQ重发数的阈值使视频数据不能被实时传输。
注意日本专利特许公开号第H6-232871揭示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已接收到来自目标无线终端的重发请求分组的发送源无线终端基于所接收的重发请求分组中所包括的重发请求载波信息确定要被重发的位串,生成重发分组,并使用基于成功接收的载波信息确定的可能通信的载波频率将该重发分组发送到目标无线终端。在要被重发的位串个数为1的情况中,发送源无线终端使用可能通信的所有载波频率并行地发送重发分组。同样,在要被重发的位串个数为2,而可能通信的载波个数为1的情况中,发送源无线终端使用这两个位串可能通信的一个载波频率两次发送该重发分组。上述发明是基于所有载波具有相同的调制速度的前提,从而在受衰落影响的载波上发送的数据在一个不同的载波上被重发。如此,上述发明可被用来避免重复进行重发。但是,按照上述发明,不可能根据信道条件为每个载波选择最优调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数据丢失、同时根据信道条件确保最大吞吐量的发送/接收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具有以下方面。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针对一种发送/接收装置,该装置用于将输入的连续数据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个装置,并接收从另一个装置发送的分组。该发送/接收装置包括用于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并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的分组构造部分;用于对由分组构造部分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个装置的调制发送部分;用于通过与另一个装置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并改变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规则以使从调制发送部分发送的分组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训练会话执行部分;以及用于确认包括在已发送的分组中的子分组是否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如果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了调制规则,则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由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且调制发送部分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结果是,在执行训练会话并改变调制规则以后,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与从连续数据生成的新的子分组串接,并作为新分组被发送。因此,即使由于不良的信道条件而有未能成功被发送的子分组,上述子分组和新的子分组也会被发送,从而能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数据丢失、同时根据信道条件确保最大吞吐量的发送/接收装置。
较佳的是,如果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可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至少一个子分组未能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则分组构造部分可通过串接由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的至少一个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的分组,且调制发送部分可对重新构造的新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结果是,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与新的子分组串接,并被发送,由此就可能避免数据丢失。
例如,当调制发送部分所执行的分组重发数超过预定上限时,可满足预定条件。
结果是,在即使分组被重发了预定次数但仍未接收到确认的情形中,执行训练会话以改变调制规则,从而就可能成功发送子分组。
例如,当预定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时,可满足预定条件。
结果是,在定期间隔执行训练会话,从而能够根据当前信道条件来执行分组发送。
较佳的是,还可包括预缓冲器,它用于存储在训练会话执行期间要被输入的连续数据,该训练会话由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用于改变调制发送部分中使用的调制规则。
结果是,即使当训练会话正被执行时数据也能被存储,从而就可能无中断地将数据发送到另一装置。
较佳的是,还可包括更宽带宽请求部分,该部分用于在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连续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时,请求管理分配给信道的带宽的管理设备加宽所分配的带宽。
结果是,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被尽可能快地发送到另一装置,从而就可能在数据在另一装置中被再现时避免数据丢失。
例如,管理设备可根据通信网络上每个装置所作的预约,向每个装置分配带宽,更宽频带请求部分可向管理设备预约,以设置快于连续数据的输入速度的带宽。
结果是,宽带宽被保留,从而就可能将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尽快发送到另一个装置。
例如,如果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连续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则发送/接收装置可对分组设置较高的优先级,从而优先地发送该分组。
结果是,宽带宽被保留,从而就可能将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尽快发送到另一个装置。
较佳的是,还可包括后缓冲器,用于存储从另一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如果存储在后缓冲器中的数据的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可禁止对所存储的数据的读取,而当存储在后缓冲器中的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时,可允许对所存储的数据的读取。在由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训练会话以改变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期间,无论存储在后缓冲器中的数据量是多少,所存储的数据都可被读取。
结果是,即使信道条件改变,仍可能不中断地实时输出来自另一装置的连续数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针对由发送/接收装置执行的、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的方法。发送/接收装置执行以下步骤: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并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对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通过与另一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并执行训练会话以改变调制规则,以使要被发送的分组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如果训练会话的执行改变了调制规则,则通过串接被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针对一种程序,它使计算机设备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该程序使计算机设备执行以下步骤: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并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对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通过与另一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并执行训练会话以改变调制规则,以使要被发送的分组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如果训练会话的执行改变了调制规则,则通过串接被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针对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它存储使计算机设备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的程序。该程序使计算机设备执行以下步骤: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并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对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通过与另一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并执行训练会话以改变调制规则,以使要被发送的分组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如果训练会话的执行改变了调制规则,则通过串接被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针对一种集成电路,它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并接收发送自另一装置的分组。该集成电路包括:用于将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并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的分组构造部分;用于对由分组构造部分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的调制发送部分;用于通过与另一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并改变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以使从调制发送部分所发送的分组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训练会话执行部分;以及用于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如果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了调制规则,则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且调制发送部分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如上所述,基于本发明,当信道条件劣化时,无须在不良的信道条件下重复执行重发,即能够执行训练会话。此外,能够通过改变调制规则来成功发送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数据。结果是,能够避免由被丢弃的分组引起的数据丢失,同时将吞吐量的减少最小化。尤其是,在以恒定速率发送的视频数据的情况中,能够无数据丢失地发送数据。
当结合附图参考以下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所示是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操作流程图。
图3所示是在当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分组被重发的情况中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操作流程图。
图4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况中发送/接收装置100a和101a的结构框图。
图5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6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7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况中发送/接收装置200a和201a的结构框图。
图8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9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0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况中发送/接收装置300a和301a的结构框图。
图11所示是在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被应用于高速电力线传输的情况中整个系统的结构图示。
图12所示是HomePlug 1.0所定义的发送/接收装置90的结构框图。
图13A是描述DMT的基本概念的图示。
图13B是描述DMT的基本概念的图示。
图13C是描述DMT的基本概念的图示。
图14所示是在常规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开始训练会话以前所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1中,通信网络系统包括经由电力线相互连接的发送/接收装置100和101。图1中假设发送/接收装置的个数为2,但可以有三个或更多发送/接收装置。
图1中,发送/接收装置100和10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QAM编码器部分2、IFFT部分3、AFE(模拟前端)4、FFT部分5、QAM解码器部分6、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以及用于分组重构的预缓冲器9(以下称为分组重构缓冲器9)。
在训练会话期间,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基于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所通知的SNR分析结果,确定要如何向QAM编码器部分2分配输入数据的位串。注意,输入数据是连续数据。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根据基于SNR分析结果所确定的分配方案,向每个QAM编码器部分2分配输入数据的位串。即,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根据基于SNR分析结果所确定的分配方案,对输入数据执行串行到并行的转换。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向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提供将存储在其中的输入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的指令。然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根据来自外部QoS控制器(未示出)的定时输出,对所构造的分组执行串行到并行的转换。此后,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各实施例中的分组均指由多个子分组组成的分组。当已发送的子分组被成功接收时,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根据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所通知的确认,将已被成功接收的子分组从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删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向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提供通过串接未被成功接收的子分组和从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的指令。
响应于来自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指令,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将输入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并临时存储所构造的分组。同样,响应于来自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指令,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删除已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此外,响应于来自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指令,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通过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和从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并临时存储重新构造的分组。
每个QAM编码器部分2都通过使用QAM,将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输入的位串调制成振幅值和相位值。
IFFT部分3基于从每个QAM编码器部分2输入的振幅值和相位值,执行傅立叶逆变换,并输出其结果。由此,输出了根据输入数据调制的OFDM信号。上述OFDM信号经由AFE 4被发送到发送/接收装置101。
FFT部分5对经由AFE 4从发送/接收装置101接收的OFDM信号执行傅立叶变换,并输出每个载波的振幅值和相位值。
每个QAM解码器部分6使用QAM,将从FFT部分5输出的振幅值和相位值解调回位串,并输出该位串。
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将从每个QAM解码器部分6输出的位串转换成相连的位串,并将该相连的位串作为输出数据输出。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确定分组中所包括的每个子分组是否都被成功接收,使用位图来表示上述确定结果,并将位图作为确认传递给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响应于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所通知的确认发回发送该分组的另一发送/接收装置。同样,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基于在训练会话期间从每个QAM解码器部分6输出的振幅值和相位值,分析每个载波的SNR,并将SNR分析结果传递给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响应于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所通知的SNR分析结果发回发送该分组的另一发送/接收装置。
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将来自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的SNR分析结果和确认传递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SNR分析结果包括本装置中生成的SNR分析结果和发送自另一装置的SNR分析结果。确认包括本装置中生成的确认和发送自另一装置的确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基于发送自另一装置的SNR分析结果改变应用于QAM编码器的位分配方案。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本装置中生成的SNR分析结果发送到另一发送/接收装置。同样,基于发送自另一装置的确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使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删除已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并通过串接未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本装置中生成的确认发送到另一发送/接收装置。
本发明和常规电力线通信不同在于结构中包括了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通过串接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具有以下功能:选择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一个或多个子分组,通过串接所选择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构造分组,并且发送所构造的分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能够存储能在至少一个分组中被发送的数据。如果缓冲器处于满状态,则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向输入方(应用程序等)返回忙状态,并禁止再写入数据。响应于来自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读请求,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输出数据。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不删除临时存储的数据,且不允许覆盖写了该数据的区域,除非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发出更新指令。当接收到确认时,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删除已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一个分组由一个或多个子分组构成。对每个子分组执行检错和确认是可能的。假设输入数据是IP数据,且以太网(R)帧作为I/F被输入。在此情形中,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将以太网(R)帧用作为一个子分组单元,并通过将电力线通信所需的地址信息、重发控制所需的检错标志和子分组号等作为头部或脚注附加到以太网帧(R)来构造子分组。执行确认,以使接收到由多个子分组组成的分组的发送目标终端检测每个子分组中有没有差错,并将对应于所有无错子分组的子分组号发回发送该分组的终端。在接收到对至少一个子分组的确认的情形中,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仅更新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那些子分组。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不再被重发。另一方面,在下一个分组被发送时,未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被重发。即,通过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并发送重新构造的分组。在未接收到对所有子分组的确认的情形中,不执行分组重构。
在因为执行训练会话而改变了调制规则(对每个QAM编码器部分2分配多少个位,即,对每个载波分配多少个位)的情形中,分配给发送/接收装置用于发送一个分组的时间段被缩短或加长。因此,如果调制规则中有改变,则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调整一个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个数。在多个发送终端通过使用TDMA(时分多址)等,以预定定时间隔交替执行发送的情形中,发送自多个发送终端的发送信号可能会冲突,除非分组传输在预定时间段内被完成。因此,有必要通过训练会话来确定发送一个分组所需的时间段。如果因为训练会话而改变调制规则以提高传输速度,则能够在一次发送中发送更多个与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串接的子分组,从而提高了效率。因此,在提高了传输速度的情形中,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通过串接更多子分组和从存储在本装置中的新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从而与提高的传输速度相对应。
图2所示是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操作流程图。以下,将参考图2描述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操作。
首先,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设置训练周期Tt0(步骤S101)。注意,在信道条件恢复的情形中,传输速度是通过执行训练会话来提高的,以此方式能够通过发送通过串接子分组和从新数据生成的子分组重新构造的分组,来执行高效的传输。但是,频繁的训练会话应被避免,因为训练会话由于其额外开销而阻碍高效传输。因此,通过结合例如用于检查信道条件是否恢复的方法来使用纠错结果等,在避免由尝试引起的额外开销的同时执行分组重构是有效的。应考虑到上述各点来确定训练周期Tt0。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设置重发数的阈值Nr0(步骤S102)。较佳的是,重发数阈值Nr0小于常规技术中所使用的值,因为本发明被设计成将由不良的信道条件所引起的重发数最小化。基于本发明,当信道条件劣化时执行训练会话,从而根据当前信道条件改变调制规则。结果是,在训练会话以后,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数据被重构并发送。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重发数计数器Nr(I)复位到0(步骤S103)。此处,数字I表示子分组的序列号。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训练周期定时器Tt复位为0(步骤S104)。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使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将输入数据分成子分组,并构造分组(步骤S105)。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所构造的分组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步骤S106)。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确定在步骤S106执行的分组发送是否为重发(步骤S107)。如果不是重发,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前进至步骤S109。另一方面,如果是重发,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重发数计数器Nr(I)递增1(步骤S108)。重发数计数器Nr(I)的递增是对每个子分组进行的。
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确定重发数计数器Nr(I)的最大值是否等于Nr0(步骤S109)。如果最大值等于Nr0,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判定重发数到达上限,执行训练会话,并改变调制规则(步骤S115)。接下来,为了将要以已改变的传输速度发送的子分组的个数最大化,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使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从而重新构造出新分组(步骤S116)。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训练周期计时器Tt复位为0(步骤S117),将所有重发数计数器Nr(I)复位为0(步骤S118),并回到步骤S106。
如果在步骤S109最大值不等于Nr0,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确定是否接收到确认(步骤S110)。如果未接收到确认,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检查训练周期计时器Tt,以了解是否已经过去Tt0秒。如果尚未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回到步骤S106,并重发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的分组。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14已经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前进至步骤S115,并执行训练会话。
如果在步骤S110接收到对至少一个子分组的确认,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已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从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删除,并将上述子分组的重发数计数器Nr(I)复位(步骤S111)。注意,如果在步骤S110没有接收到对所有子分组的确认,则不删除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的子分组。因此,不在接下来的步骤S113重新构造新的分组,并且在步骤S106重发同一分组。
在步骤S111以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检查训练周期计时器Tt以了解是否已经过去Tt0秒。如果已经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子分组,向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提供串接在步骤S111未被删除的子分组和所生成的子分组以重新构造新分组(步骤S113)的指令,并前进至步骤S106。另一方面,如果已经过去Tt0秒,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前进至步骤S115,并执行训练会话。
此处,基于子分组数据单元在其中按顺序存储数据串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是能够区别对应于已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数据串和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缓冲存储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还能够为对应于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数据串,随后再为输入数据分配优先级。为了构造分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能够通过从最早到最新地读取对应于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数据串,随后再从最早到最新地读取输入数据来构造子分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可如下实现:基于子分组数据的单元,数据被存储在存储器的某个相连区域中,该区域的开始地址和数据长度的组合被存储在第一队列中,对应于已发送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的数据区域中的组合被从第一队列中删除,对应于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数据区域的组合被按顺序存储在第二队列中,并且通过从存储在第二队列中的数据区域按顺序构造子分组,接下来从存储在第一队列中的数据区域按顺序构造子分组,来构造接下来要发送的分组。
以下,将参考图2详细描述发送接收装置100和101(以下,发送/接收装置100将被作为示例)的操作流程。
首先,将描述在良好信道条件下流畅地进行通信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根据当前信道条件构造分组(步骤S105),并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在步骤S106发送/接收装置100重复发送所构造的分组,直至接收到确认(从步骤S110到步骤S114的流程)。当接收到确认时,发送/接收装置100基于所接收的确认,检测出没有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如上所述,假设通信是在良好信道条件下流畅地进行的。因此,在此情形中,没有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结果是,发送/接收装置100删除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的所有子分组,复位对应于已删除的子分组的重发数计数器Nr(I)(步骤S111),基于新的输入数据重新构造分组(步骤S113),并发送重新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注意,如果在上述过程期间,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步骤S112、步骤S114),则发送/接收装置100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115)。
接下来,将描述在信道条件暂时劣化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根据当前信道条件构造分组(步骤S105),并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发送/接收装置100重复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直至接收到确认(从步骤S110到步骤S114的流程)。假设在上述过程期间信道条件暂时劣化。当接收到确认时,发送/接收装置100基于所接收的确认,检测出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分组。在此情形中,由于暂时不良的信道条件,对至少一个子分组的确认未被接收到。因此,发送/接收装置100删除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的、已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并复位对应于已删除的子分组的重发数计数器Nr(I)(步骤S111)。发送/接收装置100通过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构造新分组(步骤S113),并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重发的分组被成功地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因为不良信道条件是暂时的。注意,如果在上述过程期间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步骤S112、步骤S114),则发送/接收装置100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115)。
接下来,将描述在信道条件长期劣化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根据当前信道条件构造分组(步骤S105),并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发送/接收装置100重复发送所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直至接收到确认(从步骤S110到步骤S114的流程)。在上述过程期间接收到确认。发送/接收装置100可能接收到指示由于持续不良信道条件而未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的确认。因此,即使重新构造的分组被重复地重发(步骤S111到S113,和步骤S106),在步骤S110发送/接收装置100可能未获得指示子分组已被成功发送的确认。结果是,重发数计数器Nr(I)到达设定值Nr0(从步骤S105到步骤S115的流程)。在此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115),基于SNR分析结果检查信道条件,并改变应用于每个QAM编码器部分2的位分配方案,从而改变调制规则,以使分组能被成功发送。结果是,发送速度被降低,从而一个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个数被减少。然后,发送/接收装置100通过串接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并在步骤S117和S118以后发送重新构造的分组(步骤S106)。注意,如果在上述操作期间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步骤S112、步骤S114),则发送/接收装置100执行训练会话(步骤S115)。
如此,根据第一实施例,在不良信道条件长期持续的情形中,当重发数到达预定的重发数时,则发送/接收装置在训练周期过去以前,在不删除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的情况下执行训练会话。然后,发送/接收装置改变调制规则,以使分组在当前信道条件下被尽快发送,并根据已改变的发送速度,通过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结果是,这些子分组未被丢弃,而被重发,从而能够避免数据丢失。同样,要在当前条件下被尽快发送的分组被重新构造并发送,从而能够避免吞吐量的减少。
(第一实施例的变体)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假设在图2中所示的步骤S115执行训练会话,由此执行分组重构。但是,在训练会话的执行需要相当时间的情形中,即使在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也可重发分组。图3所示是即使在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分组也被重发的情形中,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的操作流程图。图3中,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方式的方式操作的任何步骤由相同步骤号表示。以下,将参考图3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
如果重发数计数器Nr(I)等于重发数阈值Nr0(步骤S109),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启动训练会话(步骤S215)。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停止训练周期计时器Tt(步骤S216)。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所有重发数计数器Nr(I)复位为0(步骤S217),并前进至步骤S218。
在步骤S114和步骤S113以后,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也前进至步骤S218。
在步骤S218,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确定训练会话是否已经结束。具体而言,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接收来自发送目标装置的SNR分析结果。如果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基于所接收的SNR分析结果改变调制规则,则确定训练会话已经结束。如果训练会话尚未结束,则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继续发送分组(步骤S106)。另一方面,如果训练会话已经结束,为了使要以已改变的传输速度发送的子分组个数最大化,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使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通过串接未接收到对其的确认的子分组和从新的输入数据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分组(步骤S219)。接下来,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将训练周期计时器Tt复位为0(步骤S220),将所有重发数计数器Nr(I)复位为0(步骤S221),并发送分组(步骤S106)。
如此,即使在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也可重发分组。
以上已描述了分组重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但它并不限于此。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可使用重发缓冲器,通过使用存储在该重发缓冲器中的数据来重新构造分组。
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假设使用QAM作为调制方案,但它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将BPSK、QPSK、PAM或ASK调制作为调制方案使用。同样,在第一实施例中,假设使用FFT和IFFT部分。但是,本发明的效果还可通过使用DWT(离散小波变换)部分和IDWT(离散小波逆变换)部分来获得,其中小波函数被用作基函数以取代三角函数。图4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100a和101a的结构框图。如图4中所示,使用小波函数的发送/接收装置和图1中的发送/接收装置的不同在于包括了PAM编码器部分2a和PAM解码器部分6a以取代QAM编码器部分2和QAM解码器部分6,并包括了IDWT部分3a和DWT部分5a以取代IFFT部分3和FFT部分5。
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假设子分组是以太网(R)帧。但是,子分组可以是纠错编码块(诸如Reed-Solomon编码块、卷积编码块、和Turbo编码块等纠错块)。本发明还可被应用于在纠错编码块基础上重构和重发子分组的情形。
(第二实施例)
图5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5中,通信网络系统包括经由电力线相互连接的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图5中,假设发送/接收装置的个数为2,但可以有三个或更多发送/接收装置。图5中,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方式的方式工作的任何组件元件用相同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5中,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QAM编码器部分2、IFFT部分3、AFE 4、FFT部分5、QAM解码器部分6、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以及后缓冲器10。
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和它们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装置不同在于额外包括了后缓冲器10。在第二实施例中处理的数据是诸如MPEG2-TS等实时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因此,尽管有少量抖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平均数据速度是恒定的。
图6A到6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的操作的示意图。以下,将使用图6A到6C,根据第二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200和201的操作。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方式的方式操作的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例如,发送/接收装置200)基于输入数据构造分组,并将所构造的分组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例如,发送/接收装置201)。即,输入到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的数据被分组,并通过电力线发送。在无分组差错地进行通信的情形中,数据不被存储,且返回确认。
另一方面,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201监视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在后缓冲器10中设置读阈值。发送/接收装置201确定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是否超过读阈值。在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未超过读阈值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201不输出后缓冲器10中存储的数据(见图6A)。即,发送/接收装置201禁止读取后缓冲器10中的数据,除非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读阈值。
在后缓冲器10中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读阈值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201开始输出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见图6B)。即,当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读阈值时,发送/接收装置201允许读取后缓冲器10中的数据。在此情形中,读取速度是恒定的视频速率,且数据以相同速率被输入到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200。由此,输入数据经由电力线被发送到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201。结果是,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的平均量保持在恒定水平(见图6B)。
假设信道条件有改变,并启动了训练会话的执行。在训练会话期间,从发送源装置到发送目标装置的传输被中断。因此,即使在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发送/接收装置200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也存储以恒定速率输入的数据(见图6C),而发送/接收装置201也以恒定速率继续读取后缓冲器10中所存储的数据。
如此,基于第二实施例,即使在由于已改变的信道条件而正在执行训练会话时,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也被输出。因此,发送/接收装置能够实时不中断地输出连续数据。
注意,和第一实施例中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必须存储在传输中断期间输入到其中的数据。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相比,第二实施例中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需要更大的容量。
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假设使用QAM作为调制方案,但它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将BPSK、QPSK、PAM或ASK调制作为调制方案使用。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假设使用FFT和IFFT部分。但是,本发明的效果还可通过使用DWT(离散小波变换)部分和IDWT(离散小波逆变换)部分来获得,其中小波函数被用作基函数以取代三角函数。图7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200a和201a的结构框图。如图7中所示,使用小波函数的发送/接收装置和图5中的发送/接收装置的不同在于包括了PAM编码器部分2a和PAM解码器部分6a以取代QAM编码器部分2和QAM解码器部分6,并包括了IDWT部分3a和DWT部分5a以取代IFFT部分3和FFT部分5。
(第三实施例)
图8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信网络系统结构,以及该通信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8中,通信网络系统包括经由电力线相互连接的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图8中,假设发送/接收装置的个数为2,但可以有三个或更多发送/接收装置。图8中,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方式的方式工作的任何组件元件用相同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8中,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QAM编码器部分2、IFFT部分3、AFE 4、FFT部分5、QAM解码器部分6、接收端通信控制部分7、SNR分析结果/确认通知部分8、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以及后缓冲器10。
在图8中所示的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中,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的操作与它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的操作不同。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使用能够提供保证带宽的MAC(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MAC层协议在分时系统中用于允许多个终端设备使用一公共介质(例如,单个无线信道或单根电力线),且该协议确保以恒定通信速度执行特定终端之间的通信。具体而言,使用诸如QoS控制器等带宽管理设备(未示出),每个发送/接收装置通过向带宽管理设备作请求来预定带宽。带宽管理设备向已预定带宽的发送/接收装置提供对应于每单位时间预定速度的发送权利。当获得发送权利时,每个发送/接收装置仅在对应于预定速度的时间段发送数据。由此,在多个发送/接收装置之间实现公共介质的分时利用。
图9A和9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的操作的示意图。以下,将使用图9A和9B,根据第三实施例描述发送/接收装置300和301的操作。
图9A图示出当在执行训练会话以后将调制参数重新适应于信道条件时,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以及后缓冲器10中的数据。即,图9A示出图6C后续的状态。图9A中,几乎所有存储在发送目标装置的后缓冲器10中的数据都是在训练会话期间从中被读取,而发送源装置的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在训练会话期间存储输入数据。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设置了高速读阈值。
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将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和高速读阈值相比较。在图9A所示的实例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高速读阈值。在此情形中,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请求带宽管理设备设置高于视频数据(连续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输入速度的带宽。即,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高速读阈值时,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请求管理分配给信道的带宽的带宽管理设备加宽所分配的带宽。结果是,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所存储的数据被尽快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后缓冲器10中。此处,预定带宽等于可用带宽的上限,而可用带宽受其它发送/接收装置的通信量限制。通过预定这一带宽,就能够尽快传输数据。
在所有存储在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中的数据都被发送到后缓冲器10以后,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变空,如图9B所示。当分组重构预缓冲器9变空时,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通过向带宽管理设备作请求,来预定在开始读取视频数据的初始状态中所分配的带宽(即,和视频数据率等速的带宽)。
如此,基于第三实施例,为了在不良信道条件期间将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连续数据尽快发送到后缓冲器,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通过向带宽管理设备作请求来预定较宽的带宽。如果这一预定被接受,则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能够将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连续数据发送到发送目标发送/接收装置的后缓冲器。结果是,即使必须在下一不良信道条件期间读取存储在后缓冲器中的数据,也能够无数据丢失地重现数据。同样,还可能释放预缓冲器中的空间。
注意,在第三实施例中,假设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使用能够提供保证带宽的MAC层协议。但是,还可使用能够用CSMA(载波检测多址)来控制优先级的MAC层协议来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具体而言,如图9A中所示,当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的量超过高速读阈值时,发送端通信控制部分1b向要发送的分组设置较高的优先级。结果是,发送源发送/接收装置能够优先于其它发送/接收装置发送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由此能够以高速发送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
当数据存储在预缓冲器中时,高速数据发送被执行。在数据不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情形下,即使较宽的带宽被预定或较高优先级被设置,发送/接收装置也不执行高速数据发送,因为没有数据要被发送。即,当数据存储在预缓冲器中时,发送/接收装置能够通过预先预定与视频数据率相比较宽的带宽或设置较高的优先级,而不是根据存储在预缓冲器中的数据的量改变预定的(reserved)带宽和优先级,来以高速发送数据。
注意,在第三实施例中,假设使用QAM作为调制方案,但它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将BPSK、QPSK、PAM或ASK调制作为调制方案使用。同样,在第三实施例中,假设使用FFT和IFFT部分。但是,本发明的效果还可通过使用DWT(离散小波变换)部分和IDWT(离散小波逆变换)部分来获得,其中小波函数被用作基函数以取代三角函数。图10所示是在使用小波函数的情形中发送/接收装置300a和301a的结构框图。如图10中所示,使用小波函数的发送/接收装置和图8中的发送/接收装置的不同在于包括了PAM编码器部分2a和PAM解码器部分6a以取代QAM编码器部分2和QAM解码器部分6,并包括了IDWT部分3a和DWT部分5a以取代IFFT部分3和FFT部分5。
注意以上各实施例可通过使CPU执行程序来实现,该程序能使CPU执行存储在记录介质(ROM、RAM或硬盘等)中的上述过程。在此情形中,程序可在经由记录介质存储到存储设备中之后被执行,或可直接从记录介质执行。此处,记录介质包括ROM、RAM、诸如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器,诸如软磁盘和硬盘等磁盘存储器,诸如CD-ROM、DVD和BD等光盘,记忆卡,等等。同样,上述记录介质是包括诸如电话线和载波线等通信介质的概念。
注意,如图1、4、5、7、8和10中所示的功能框可被实现为LSI,即一种集成电路。每个功能框可分别以芯片形式构造,或可用包括该装置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的芯片形式来构造。取决于集成度,LSI可指IC、系统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或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等。同样,集成的方法不限于LSI,还可由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同样,可使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即一种制造后可编程的LSI,或者可使用使LSI中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置能被重新配置的可重新配置的处理器。此外,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由于从其派生的另一种技术的兴起,而出现取代LSI的另一种集成技术的情形中,可使用以上新集成技术来进行各功能框的集成。例如,生物技术可被应用于上述集成。
以下,将描述对其应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的示例。图11所示是在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被应用于高速电力线传输的实例中整个系统的结构图示。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提供诸如数字TV(DTV)、个人计算机(PC)和DVD录像机等多媒体设备和电力线之间的接口。可将IEEE 1394接口、USB接口或以太网(R)接口作为多媒体设备和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之间的接口使用。如此,通信网络系统被配置成经由电力线以高速发送诸如多媒体数据等的数字数据。结果是,和常规电缆LAN不同,能够将已经安装在家庭或办公室等中的电力线作为网线使用,而无需安装网络电缆。因此,能以低成本轻松安装本发明,从而大大改善用户友好性。
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作为用于将现有多媒体设备的信号接口转换到电力线通信接口的适配器使用。但是,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可构建到诸如个人计算机、DVD录像机、数字摄像机和家庭服务器系统等多媒体设备中。结果是,能够经由多媒体设备的电力线来执行各设备之间的数字传输。本发明消除了接线以连接适配器和电力线、IEEE 1394电缆、USB电缆和以太网(R)电缆等的需要,从而可简化接线。
同样,使用电力线的网络系统可经由路由器和/或集线器被连接到因特网、无线LAN和常规电缆LAN。由此,能够毫不困难地使用本发明的通信网络系统来扩展LAN系统。
同样,由电力线传输在电力线上发送的通信数据由直接连接到电力线的装置接收。结果是,能够消除无线LAN上所有的数据的漏泄和截听这一问题。因此,从安全立场出发,电力线传输是有利的。可以理解,通过电力线发送的数据可由IPSec(扩展的IP协议)、内容加密、其它DRM方案等来保护。
同样,能够用上述内容加密实现版权保护,并实现包括预防由被丢弃分组引起的数据丢失(后者是本发明的效果)来进行AV内容高质量的电力线传输。
尽管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从任何角度来说,前述描述都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可以理解,可设计出许多其它修改和变体,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能够避免数据丢失,同时根据信道条件确保最大吞吐量。本发明的发送/接收装置可在电力线传输和无线LAN通信等中被有效地使用。

Claims (12)

1.一种发送/接收装置,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以及接收发送自另一装置的分组,所述发送/接收装置与管理装置一起被使用,所述管理装置根据通信网络上的各个装置所作出的预定向各个装置分配带宽,所述发送/接收装置包括:
分组构造部分,用于将所述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所述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
调制发送部分,用于对由所述分组构造部分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所述通信网络上的发送目标装置;
训练会话执行部分,用于通过与所述发送目标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执行一训练会话以将所述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改变为使分组能从所述调制发送部分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调制规则;
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用于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已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其中
如果所述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所述调制规则,则:
所述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
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
所述调制发送部分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预缓冲器,用于存储在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训练会话期间输入的连续数据;以及
更宽带宽请求部分,用于在所述预缓冲器中所存储的连续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时向所述管理装置发送一预定,将带宽设为使调制发送部分的发送速度比连续数据输入速度更快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至少一个子分组未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
所述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的所述至少一个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
所述调制发送部分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制发送部分所执行的分组重发数超过预定上限时,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预定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时,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缓冲器,用于存储发送自另一装置的数据,其中:
如果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禁止读取所存储的数据,
当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所述预定阈值时,允许读取所存储的数据,以及
在训练会话执行期间,无论所存储的数据的量是多少,都读取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所述训练会话是由所述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的,用于改变所述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
6.一种发送/接收装置,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以及接收发送自另一装置的分组,所述发送/接收装置包括:
分组构造部分,用于将所述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所述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
调制发送部分,用于对由所述分组构造部分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所述通信网络上的发送目标装置;
训练会话执行部分,用于通过与所述发送目标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执行一训练会话以将所述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改变为使分组能从所述调制发送部分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调制规则;以及
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用于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已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其中
如果所述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所述调制规则,则:
所述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
所述调制发送部分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预缓冲器,用于存储在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训练会话期间输入的连续数据;以及
通信控制部分,用于在所述预缓冲器中存储的连续数据的数量超过一预定阈值时,向要由所述调制发送部分发送的已调制分组设置一高优先级别,以便指示通信网络优先发送所述已调制分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已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至少一个子分组未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
所述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的所述至少一个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
所述调制发送部分对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制发送部分所执行的分组重发数超过预定上限时,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预定训练周期已经过去时,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缓冲器,用于存储发送自另一装置的数据,其中:
如果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禁止读取所存储的数据,
当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的量超过所述预定阈值时,允许读取所存储的数据,以及
在训练会话执行期间,无论所存储的数据的量是多少,都读取所述后缓冲器中所存储的数据,所述训练会话是由所述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的,用于改变所述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
11.一种由发送/接收装置执行的方法,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经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所述发送/接收装置与管理装置一起被使用,所述管理装置根据通信网络上的各个装置所作出的预定向各个装置分配带宽,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所述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
对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所述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所述通信网络上的发送目标装置;
通过与所述发送目标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执行训练会话以将调制规则改变为使分组从调制发送部分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调制规则;
存储在训练会话执行期间输入的连续数据;
确认所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已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
如果所述训练会话的执行改变了所述调制规则,则通过串接被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
在所存储的连续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时向所述管理装置发送一预定,以便将带宽设置为使数据发送速度比连续数据的输入速度更快的宽度;以及
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所述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12.一种集成电路,用于对输入的连续数据进行分组并将已分组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的另一装置,以及接收发送自另一装置的分组,所述集成电路与管理装置一起被使用,所述管理装置根据通信网络上的各个装置所作出的预定向各个装置分配带宽,所述集成电路包括:
分组构造部分,用于将所述连续数据分成多个子分组,以及通过串接所述多个子分组来构造分组;
调制发送部分,用于对由所述分组构造部分所构造的分组进行调制,并将经调制的分组发送到所述通信网络上的发送目标装置;
训练会话执行部分,用于通过与所述发送目标装置进行通信来检查信道条件何时满足预定条件,以及执行训练会话以将所述调制发送部分中所使用的调制规则改变为使分组从所述调制发送部分被成功发送到发送目标装置的调制规则;
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用于确认所发送的分组中所包括的子分组是否已被成功发送到所述发送目标装置,其中
如果所述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改变了所述调制规则,则:
所述分组构造部分通过串接被所述子分组发送确认部分确认为未能被成功发送的子分组和从所述连续数据新生成的子分组来重新构造新分组,以及
所述调制发送部分根据已改变的调制规则对所述重新构造的新分组进行调制,并发送经调制的分组;
预缓冲器,用于存储在训练会话执行部分执行训练会话期间输入的连续数据;以及
更宽带宽请求部分,用于在所述预缓冲器中所存储的连续数据的量超过预定阈值时向所述管理装置发送一预定,将带宽设为使调制发送部分的发送速度比连续数据输入速度更快的宽度。
CNB2004800129708A 2003-05-16 2004-05-12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311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39359 2003-05-16
JP139359/2003 2003-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8478A CN1788478A (zh) 2006-06-14
CN100531173C true CN100531173C (zh) 2009-08-19

Family

ID=3341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2970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31173C (zh) 2003-05-16 2004-05-12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7158473B2 (zh)
EP (1) EP1625720B1 (zh)
JP (1) JP4568277B2 (zh)
KR (1) KR101023610B1 (zh)
CN (1) CN100531173C (zh)
DE (1) DE602004016745D1 (zh)
ES (1) ES2313004T3 (zh)
TW (1) TWI328380B (zh)
WO (1) WO20041029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02915A1 (en) * 2003-05-16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387196B1 (en) * 2003-07-25 2013-04-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reception with transmission quality evaluation
US7680208B2 (en) * 2004-02-25 2010-03-16 Nokia Corporation Multisca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746758B2 (en) * 2004-08-17 2010-06-29 Nokia Corporation 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Packet-Aggregation (OFDM-PA) for wireless network systems using error-correcting codes
US7477675B2 (en) * 2004-09-30 2009-01-13 Kyocera Corporation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080056182A1 (en) * 2004-11-09 2008-03-06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Line Control Station
KR100897892B1 (ko) * 2004-11-09 2009-05-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도코모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기지국 및 이동국
JPWO2006051823A1 (ja) * 2004-11-09 2008-05-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回線制御局、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US7548564B2 (en) * 2004-12-10 2009-06-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based on OFDM
JP4403974B2 (ja) * 2005-01-21 2010-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適応変調方法並びに符号化率制御方法
US20060209890A1 (en) * 2005-03-15 2006-09-21 Radiospire Networks, In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cing training information within a digital media frame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8126065B2 (en) * 2005-03-23 2012-02-28 Sony Corporation Automatic power adjustment in powerline home network
JP4596958B2 (ja) * 2005-04-01 2010-12-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597770B2 (ja) * 2005-05-25 2010-1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7747921B2 (en) * 2005-08-05 2010-06-29 Sony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data over lossy networks
US7583649B1 (en) 2005-08-12 2009-09-0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Rate adaptation
JP4253321B2 (ja) * 2005-11-09 2009-04-0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0872419B1 (ko) * 2005-11-09 2008-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인접 노드 정보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US8756331B2 (en) * 2005-12-20 2014-06-17 Caterpillar Inc. QOS-based communications on a work machine
US8363675B2 (en) * 2006-03-24 2013-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o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JP4644619B2 (ja) * 2006-03-27 2011-03-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および帯域制御方法
US8432938B2 (en) * 2006-03-29 2013-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video stream transmission over wireless channels
US20070234170A1 (en) * 2006-03-29 2007-10-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of video information over wireless channels
EP2001257A4 (en) * 2006-03-29 2013-01-16 Nec Corp BASISSTATION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FOR
US7669103B2 (en) * 2006-05-03 2010-02-23 Alcatel-Lucent Usa Inc. Encoded transmission
US8149709B2 (en) * 2006-06-30 2012-04-03 Oracle America, Inc. Serialization queue framework for transmitting packets
KR100794042B1 (ko) * 2006-08-04 2008-01-10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패킷 재전송 예약 기능을 구비한 홈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패킷 재전송 예약 방법
US10051238B2 (en) * 2006-09-18 2018-08-14 Imagine Communications Corp. Bandwidth based licensing scheme for video, audio and/or multimedia content
TWI355164B (en) * 2007-02-27 2011-12-21 Quanta Comp Inc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
JP2008211539A (ja) * 2007-02-27 2008-09-11 Brother Ind Ltd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532054B2 (en) * 2007-06-21 2013-09-10 Ubeeairwalk, Inc.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user equipment handoff within an IP-femtocell network
US8205126B2 (en) * 2007-11-27 2012-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using selective retransmission
PL2299619T3 (pl) 2009-09-17 2017-10-31 Lantiq Beteiligungs Gmbh & Co Kg Sposób i urządzenie do retransmisji
US9923751B2 (en) * 2011-07-01 2018-03-20 Arris Enterprises Llc Overlay system with digital optical transmitter for digitized narrowcast signals
AT513658B9 (de) * 2012-11-14 2016-02-15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von Daten zwischen einer ersten Sende- und/oder Empfangseinrichtung und einer zweiten Sende- und/oder Empfangseinrichtung
AT513659B1 (de) * 2012-11-14 2015-11-15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von Daten zwischen einer ersten Sende- und/oder Empfangseinrichtung und einer zweiten Sende- und/oder Empfangseinrichtung
AT513656A1 (de) * 2012-11-14 2014-06-15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Daten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CN103618694A (zh) * 2013-11-01 2014-03-05 西南科技大学 基于数字无线电窄带系统的r2udp协议设计
JP6365663B2 (ja) 2014-05-01 2018-08-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パケットの処理方法、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R3036242B1 (fr) * 2015-05-12 2018-05-25 Sagemcom Energy & Telecom Sas Procede de selection d'une modulation lors de transmissions de trames par courants porteurs en ligne
CN104980253B (zh) * 2015-05-28 2018-07-27 南京科力威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生命体征测量波形数据的前向抗丢帧无线传输方法
US10432196B2 (en) 2015-07-22 2019-10-01 Nuvo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9781488B2 (en) * 2015-07-30 2017-10-03 Adi Rozenberg Controlled adaptive rate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dia streaming over IP networks
CN105872036A (zh) * 2016-03-28 2016-08-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上传、下载方法、电子设备及服务器
TWI647551B (zh) * 2017-05-26 2019-01-11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通訊系統及其操作方法
CN108964719B (zh) * 2018-09-11 2021-09-21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力线通信信号自适应重构方法
CN109743107A (zh) * 2019-03-13 2019-05-10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正交频分复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0859A (ja) * 1992-10-05 1994-04-28 N T T Data Tsushin Kk 衛星パケット通信方式
JPH06232871A (ja) 1993-01-29 1994-08-19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5764699A (en) * 1994-03-31 1998-06-0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daptive modul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768269A (en) * 1995-08-25 1998-06-16 Terayo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frame synchronization in distributed 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510860C2 (sv) * 1996-12-09 1999-06-28 Telia Ab System, anordning och metod för integration av ett mikrovågssystem med ett millimetervågssystem
JP3575215B2 (ja) * 1997-03-05 2004-10-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US6388999B1 (en) * 1997-12-17 2002-05-14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buffer urgency factor
JPH11136256A (ja) * 1997-10-31 1999-05-21 Hitachi Ltd Atm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svc設定および割り当て帯域値付与方式
JP3092580B2 (ja) * 1998-03-02 2000-09-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帯域割当て方法、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JP3319422B2 (ja) * 1998-05-08 2002-09-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システム、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法
US6266334B1 (en) * 1998-07-20 2001-07-24 Zayante, Inc. Method for optimizing acknowledge packet rate
JP2000134680A (ja) * 1998-10-28 2000-05-12 Hitachi Ltd 設備稼動監視装置の通信方式
JP3450729B2 (ja) * 1998-12-21 2003-09-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US6516027B1 (en) * 1999-02-18 2003-02-04 Nec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rete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bit allocation
US7133441B1 (en) * 1999-02-23 2006-11-07 Actelis Networks Inc. High speed access system over copper cable plant
FI112892B (fi) * 1999-04-14 2004-01-30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vastaanotin eri modulaatiomenetelmillä moduloitujen signaalien vastaanottamiseksi ja dekoodaamiseksi
JP2001086137A (ja) * 1999-09-17 2001-03-3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6693566B2 (en) * 1999-12-03 2004-02-17 Broadcom Corporation Interspersed training for turbo coded modulation
JP2002044002A (ja) * 2000-07-21 2002-02-08 Telecommunication Advancement Organization Of Japan 通信方法
US7016296B2 (en) * 2000-10-16 2006-03-21 Broadcom Corporation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fixed wireless link in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JP3679320B2 (ja) * 2000-10-18 2005-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線搬送通信装置
JP2002209201A (ja) * 2001-01-10 2002-07-26 Toshiba Corp 映像受信端末
JP2002237863A (ja) * 2001-02-07 2002-08-23 Alps Electric Co Ltd 時分割データ送受信機
US8189556B2 (en) * 2001-03-21 2012-05-29 Lg Electronics Inc. Packet transmitting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TE488064T1 (de) * 2001-03-21 2010-11-15 Lg Electronics Inc Wiederübertragung von daten durch eine rückwärtsverbindung in einem paket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mit automatischer wiederholungsaufforderung
US6909758B2 (en) * 2001-04-27 2005-06-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coding data blocks
DE10122698B4 (de) * 2001-05-10 2004-05-19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von Modulationsverfahren für Unter-Träger eines OFDM-Symbols
JP2003018574A (ja) * 2001-07-02 2003-01-17 Toshiba Corp 情報受信端末
JP3660278B2 (ja) * 2001-07-13 2005-06-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030039226A1 (en) * 2001-08-24 2003-02-27 Kwak Joseph A. Physical lay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DE10147951A1 (de) * 2001-09-28 2003-03-20 Siemens Ag Signalisierungsverfahren für eine adaptive Modulation in einem Datennetzwerk
JP2003134077A (ja) * 2001-10-19 2003-05-09 Sony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送信装置
JP2003143218A (ja) * 2001-10-31 2003-05-16 Fujitsu Ltd 通信帯域制御システム
JP3530177B2 (ja) * 2002-03-28 2004-05-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JP4193512B2 (ja) * 2003-02-14 2008-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20040192218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Oprea Alexandru M.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04102915A1 (en) * 2003-05-16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4016745D1 (de) 2008-11-06
US20070121482A1 (en) 2007-05-31
TWI328380B (en) 2010-08-01
EP1625720B1 (en) 2008-09-24
US20040228273A1 (en) 2004-11-18
KR20060015254A (ko) 2006-02-16
US7158473B2 (en) 2007-01-02
TW200503491A (en) 2005-01-16
JP2006526370A (ja) 2006-11-16
WO2004102915A1 (en) 2004-11-25
KR101023610B1 (ko) 2011-03-21
EP1625720A1 (en) 2006-02-15
CN1788478A (zh) 2006-06-14
JP4568277B2 (ja) 2010-10-27
ES2313004T3 (es) 2009-03-01
US7773498B2 (en) 2010-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1173C (zh)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US8781006B2 (en) Link adaptation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24940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for use therein
US7756039B2 (en) Data plane aggregation based on route and service type
US807295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orporating dynamic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into 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JP4580396B2 (ja) 再送制御装置
JP2018046459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7611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multiple codewords in SC-FDMA system
US2004008112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circuit connections over local area networks with frequency selective impairments
US20090254794A1 (en) Method for efficient packet framing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 Oliveira et al.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A survey
JP2005184809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反復要求を用いたデータ伝送方法
KR101568559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들에 대한 동적 비트 할당
JP2005354704A (ja)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システムの多重化方式
JP4193512B2 (ja)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588417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017963B (zh) 节点之间的通信方法、节点和包括多个节点的系统
USRE49158E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multiple codewords in SC-FDMA system
KR100937040B1 (ko)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자동 재전송 요구 처리장치 및 그 방법
Katar Quality of service design issues in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over power line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