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示范性方式。
第一示范性方式
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第一示范性方式作为成像设备示出激光打印机的侧向剖面图。
参照图1,激光打印机1包括一用于进给纸张3作为转印介质的进纸器4、以及一用于在主体机箱2中在所进给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
进纸器结构
进纸器4包括:一以可移除方式加装于主体机箱2内底部的进纸盘6;一设置于该进纸盘6中的压纸板7;一设置于进纸盘6中一个端部上面作为传送单元的进纸辊8和进纸垫9;设置于纸张3传送方向上进纸辊8下游(下文中纸张3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在某些情况下简单称为上游或下游)的纸粉去除辊10和11;以及一设置于纸粉去除辊10和11下游的相抵辊12。
压纸板7可以使得纸张3堆叠,其相对于进纸辊8的远端得到可弯曲的支持,而其相对于进纸辊8的近端则可在上下方向上活动,靠一弹簧(未图示)从压纸板7的后表面向上施加一作用力。因而,所堆叠的纸张3的数量增加时,压纸板7抵抗弹簧压力的同时以相对于进纸辊8的远端为支点向下摆动。进纸辊8和进纸垫9彼此相对,进纸垫9由设置于进纸垫9后表面的弹簧13按压至进纸辊8。
压纸板7顶面上的纸张3靠弹簧(未图示)从压纸板7的后表面按压至进纸辊8,并通过进纸辊8的旋转而夹于进纸辊8和进纸垫9两者之间,接着逐页进纸。
所进给纸张3的纸粉由纸粉去除辊10和11去除,接着所进给纸张输送至相抵辊12。相抵辊12由彼此相对的一对辊组成,使得纸张3经过挤压后送至图像形成位置。另外,图像形成位置是将感光鼓27上的色粉像转印至纸张3这种转印位置,是本示范性方式中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处于彼此接触状态这种位置。
进纸器4包括一多用途进纸盘14、一多用途进纸辊15、以及一用于进给多用途进纸盘14上堆叠的纸张3的多用途进纸垫25。多用途进纸辊15和多用途进纸垫25设置为彼此相对,多用途进纸垫25由设置于多用途进纸垫25后表面的弹簧26按压至多用途进纸辊15。
多用途进纸盘14上堆叠的纸张3通过多用途进纸辊15的旋转而夹于多用途进纸辊15和多用途进纸垫25两者之间,接着逐页进纸。
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一扫描单元16、一处理盒17、以及一定影单元18
扫描单元的结构
扫描单元16设置于主体机箱2内的上部位置,包括一激光发光单元(未图示)、一通过旋转驱动的多边形反光镜19、透镜20和21、以及反射镜22、23和24等。激光发光单元根据图像数据所发出的激光光束如锁线所示依次通过多边形反光镜19、透镜20、反射镜22和23、透镜21、以及反射镜24,从而在处理盒17的感光鼓27表面上快速扫描。处理盒的结构
处理盒17设置于扫描单元16的下方,壳体51内设置有一可相对于主体机箱2自由移除的壳体51、一显影卡盒28、一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7、一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器29、一导电刷52、以及一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辊30。
壳体51具有上壳体53和下壳体54,两者间具有纸张3的通路。感光鼓27、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器29、以及导电刷52收容于上壳体53中,其上以可自由移除的方式加装有显影卡盒28。另外,转印辊30收容于下壳体54中。
显影卡盒28以可自由移除的方式加装到壳体51上,具有一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辊31、一层厚限制刮片32、一供应辊33、以及一色粉送料斗34。
色粉送料斗34在壳体51其中一侧具有一内部空间。正极性静电非磁性单一组分的色粉作为显影剂收容于色粉送料斗34内。这种色粉可以是一例利用诸如悬浮聚合这种公知聚合法通过使诸如苯乙烯这种苯乙烯基单体,或诸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酯、烷基(C1-C4)偏丙烯酸酯这种丙烯酸单体共聚得到的色粉。这种聚合色粉基本上呈球形,并具有优异的流动性。诸如碳黑或石腊这种着色剂通过配方加入到色粉中,并提供诸如硅石这种外部添加剂来提高流动性。色粉其粒径大约为6~10微米。
依靠设置于色粉送料斗34中心的旋转轴35所支持的搅动器36搅拌色粉送料斗34内的色粉,从色粉送料斗34其中另一侧的侧部开口的色粉供给口37当中释放。另外,色粉送料斗34的侧壁上设置有一窗口38用于检测色粉剩余量,并由旋转轴35所支持的清洁器39对此进行清洁。
供应辊33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色粉供给口37的另一侧的侧部,与该供应辊33相对的显影辊31也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上述供应辊33和显影辊31处于彼此相接触状态的同时以一预定压力彼此按压。
供应辊33由金属制辊轴和由导电性发泡材料包覆的辊体所组成。
显影辊31由金属制辊轴和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包覆的辊体所组成。具体来说,显影剂31的辊体由含有碳微粒的导电的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所制成,其表面则由含氟的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包覆层所覆盖。另外,在显影时对显影辊31加上显影偏压。
层厚限制刮片32靠近显影辊31设置。该层厚限制刮片32在金属簧片所形成的刮片的前端具有一由绝缘性的硅橡胶所形成的按剖面图观察呈半圆形的按压部40,并靠近显影辊31为显影卡盒28所支持,从而靠刮片的弹力将按压部40压接于显影辊31上。
从色粉供给口37释放的色粉通过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供应给显影辊31,此时色粉在供应辊33和显影辊31两者之间带有正极性摩擦电荷。供应到显影辊31上的色粉随显影辊31在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而在显影辊31和层厚限制刮片32的按压部40两者之间移动,从而显影辊31上承载的色粉形成为具有一预定厚度的薄层。
上壳体53中按箭头所示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支持的感光鼓27在显影辊31的另一侧的侧向部位与显影辊31相对。该感光鼓27使其鼓体接地,同时其表面部由聚碳酸酯制的正极性静电感光层所组成。
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器29按一预定间隙与感光鼓27相对设置于感光鼓27的上面,并由上壳体53支持。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器29是一种从诸如钨这种静电丝产生电晕放电这种正极性静电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并配置为以一均匀的正极性对感光鼓27的表面进行充电。
另外,在感光鼓27的另一侧的侧向部位(显影辊31的相反侧的侧向部位)与感光鼓27相对设置有导电刷52。该导电刷52固定于上壳体53时处于与感光鼓27表面相接触状态。
转印辊30与感光鼓27相对接触设置,在感光鼓27的下方以可按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持。转印辊30是一种离子导电型转印辊,所具有的金属制辊轴由导电性橡胶材料所形成的辊体所包覆。转印时通过稳恒电流控制将一转印偏压加到转印辊30上。另外,转印位置形成于转印辊30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位置(咬合部位)。
感光鼓27的表面由栅控(scorotron)式充电器29带有均匀的正极性电荷,接着通过快速扫描使其曝光于扫描单元16所发出的激光光束,从而按照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接下来,当显影辊31上承载的带有正极性电荷的色粉通过显影辊31的旋转而与感光鼓27相对接触时,对感光鼓27表面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供应色粉,曝光于激光光束的曝光部分在带有均匀的正极性电荷的感光鼓27的表面上具有一减小的电位,因而有选择地承载色粉而可视,从而通过反向显影将色粉像形成为显影剂像。
接着,通过旋转驱动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时将其两者间所保持的纸张3相对于转印位置输送,并在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两者之间输送纸张3,从而将感光鼓27表面上承载的色粉像转印至纸张3。
转印后,由于与纸张3接触而附着于感光鼓27表面的纸粉在感光鼓27的表面随感光鼓27的旋转而与导电性刷52的刷部相对时由该刷部去除。
激光打印机1采用的是由转印辊30将色粉转印至纸张3上后用来利用显影辊31回收感光鼓27表面上的剩余色粉这种免清洁方式。当采用这种免清洁配置来回收感光鼓27上剩余的色粉时,不再需要色粉清洁单元或用过的色粉所用的贮存器,从而可以简化设备结构。
定影单元的结构
定影单元18设置于处理盒17的另一侧的下游侧,并具有一加热辊41、一与加热辊41相对并按压该加热辊41的加压辊42、以及一设置于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的下游侧的一对输送辊43。
金属制的具有一卤素灯的加热辊41用于加热,在纸张3通过处理盒17中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两者之间时以加热方式使转印至纸张3的色粉定影,接着利用输送辊43使纸张3输送至传送通路44。送至传送通路44的纸张3输送至传送辊45,接着由传送辊45输送至出纸盘46。
双面打印单元的说明
作为双面打印单元的翻面传送单元47设置于激光打印机1中用于在纸张3的两面形成图像。翻面传送单元47具有一传送辊45、一翻面输送通路48、一活动瓣48、以及多个翻面输送辊50。
传送辊45由一对辊组成,并配置为在正常旋转和翻面旋转两者间切换。将纸张3传送至出纸盘46上时传送辊45按正常方向旋转,但如上面所述使纸张3翻面时按翻面方向旋转。
沿往上和往下方向设置翻面输送通路48,从而可以使纸张3从传送辊输送至图像形成部位下方设置的多个翻面输送辊50,其上游端靠近传送辊45设置,而其下游端则靠近翻面输送辊50设置。
活动瓣49可以摆动以便抵达翻面输送通路48和传送通路44两者之间的分支部位,可以利用螺线管(未图示)的激励与否来切换,靠传送辊45将纸张3的相反的传送方向切换为朝向翻面输送通路48的方向。
多个翻面输送辊50设置于进纸盘6上面的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处于最上游的翻面输送辊50设置于较为靠近翻面输送通路48后端的位置,而处于最下游的翻面输送辊50设置于相抵辊12的下方。
当将图像形成于纸张3的两面时,该翻面传送单元47如下动作。具体来说,当某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由输送辊43从传送通路44返回至传送辊45时,传送辊45其两者间夹有纸张3的同时进行正常旋转,使得纸张3输送至外侧(出纸盘46一侧),纸张3的大部分送至外侧,从而纸张3的后端夹于传送辊45中时使得正常旋转停止。接着,传送辊54进行反向旋转的同时切换传送方向以允许纸张3输送至翻面输送通路48,从而纸张3按切换前后的相反方向输送至翻面输送通路48。另外,活动瓣49可以在纸张3输送停止时切换为纸张3从输送辊43输送至传送辊45这种传送状态。
接着,反向输送至翻面输送通路48的纸张3输送至翻面输送辊50,并由该翻面输送辊50加以翻面,送至相抵辊12。以其翻面状态输送至相抵辊12的纸张3经过一预定的挤压整形后再次送至图像形成部位,从而纸张3的两面均形成有图像。
处理盒中主要部分的结构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1的处理盒17中主要部分的侧向剖视图。
图2所示,处理盒17的下壳体54一体设置有收容转印辊30的转印辊收容单元55,以及一配置于该转印辊收容单元55的上游侧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纸张引导单元56。
转印辊收容单元55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下文简称为宽度方向)上按其剖视图观察时呈凹状,转印辊30由呈凹状的转印辊收容单元55所收容,并以可旋转方式在转印辊收容单元55中得到支持的同时设置于感光鼓27的下方与感光鼓27相对接触。
纸张引导单元56基本上呈平板形状,从后端(即纸张3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下面说明中按相同含义用于说明)至前端(即纸张3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下面说明中按相同含义用于说明)稍稍向上倾斜,一体设置有一保持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保持部57、以及一设置有肋组件58的导入部59。
保持部57固定于转印辊收容单元55,其前端与转印辊收容单元55的后端连续,而其后端与导入部59的前端连续。用于保持第一引导件71的台阶单元61设置于保持部57的后端。台阶单元61形成为一下凹基本上呈L字型形状的台阶,该台阶的高度设定为第一引导件71的厚度或以上,从而避免上游输送的纸张在台阶中粘附。
导入部59如图2所示具有其与保持部57的后端连接的前端,并具有其靠近相抵辊12一侧延伸的后端。肋组件58设置于导入部59中。肋组件58形成为用于加强下壳体54并减少输送纸张时的摩擦阻力,并呈板状,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在上下方向竖立设置于导入部59,彼此按预定间隔在纸张3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肋组件。另外,各个肋组件58的前端基本上设置为台阶单元61后端的高度或以上,即具有台阶的较高表面和具有台阶的较低表面两者间的较高表面。
处理盒17中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得到保持部57的支持。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由具有挠性的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这种树脂所形成,由通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基本上呈矩形的膜构件所组成。
作为后端的第一底端73固定于保持部57的台阶单元61的台阶面,从而第一引导件71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第一引导件71从其第一底端73延伸至感光鼓27,从而第一引导件71的顶面构成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一引导面71A。作为第一引导件71前端的第一前端74在转印位置上游侧的保持部57的前端的上方设置为靠近感光鼓27。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0.100~0.200毫米、较好是0.125毫米这种厚度。
作为后端的第二底端75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的下游固定于保持部57前端的顶面,从而第二引导件72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第二引导件72从其第二底端75延伸至感光鼓27,从而第二引导件72的顶面构成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二引导面72A。作为第二引导件72前端的第二前端76设置为在转印位置和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两者之间靠近感光鼓27。第二引导件72形成为0.075~0.125毫米、较好是0.100毫米这种厚度。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各自当中冲压加工时与裁切刀相接触侧的表面为正面、其相反侧表面为背面时,其正面即冲压加工的下垂面设置为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其背面设置为与保持部57的顶面相对的底面。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的边缘和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的边缘设置于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转印位置)和彼此相对的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如图3A所示可以设置于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体来说,设置于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如图3B所示可以在纸张3传送方向的正交方向上按预定间隔彼此平行设置来分割。
第一引导件71可以利用第一前端74的弯曲来设定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按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小于90°的接触角θ1引导纸张的部位。第二引导件72可以利用第二前端76的弯曲来设定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按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小于90°的接触角θ2引导纸张的部位。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各倾斜角设定为θ1大于θ2。
所形成的第一引导件71其中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的弹性伸展模量E1、和与感光鼓27的纵向方向相平行和与第一引导件71的最大平面(顶面或底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几何转动惯量I1两者的乘积E1I1在3.49×10-5≤E1I1≤1.18×10-3范围内。所形成的第二引导件72其中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的弹性伸展模量E2、和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和与第二引导件72的最大平面(顶面或底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几何转动惯量I2两者的乘积E2I2在3.49×10-5≤E2I2≤1.18×10-3范围内。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至第一底端73的长度长于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至第二底端75的长度。另外,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面71A所引导的纸张按压第一引导件71这种(往下)方向的投影平面的下游。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比第二引导件72厚,从而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
但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的方法不限于如上所述将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比第二引导件72厚这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将第一引导件71的宽度方向长度形成为长于第二引导件72的宽度方向长度。
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3为大约30°~45°,较好是为约30°(参照图5C)。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4为约10°~40°,较好是为约20。(参照图5C)。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4设定为小于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3,从而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的平面77和将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的平面78在第一底端73的上游侧彼此相交。
下面具体说明将较薄纸张3、较厚纸张3引导至处理盒17中转印位置的动作。另外,本示范性方式中,纸张3(普通纸)其每平方米的重量为75~105克/平方米时,这种普通纸或所具有的重量为56~75克/平方米的纸张(例如记录纸)称为较薄纸张,而所具有的重量为105~200克/平方米或以上的纸张(例如明信片等)称为较厚纸张。
引导较薄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的说明
图4A~图5C分阶段示出将较薄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4A所示,该处理盒17中,首先输送较薄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底端73抵达第一前端74,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但较薄纸张3较为薄弱,因而即便是较薄纸张3的前端如图4B所示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也没有明显弯曲,当纸张3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时按原样引导至转印位置。
接着,较薄纸张3如图5A所示,从前端起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直到其后端附近在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的状态下引导至转印位置。
因此,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未形成有较薄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间的间隙,因而可抑制两者间放电的发生。结果是,可以防止纸张3上有称为穿透的透过纸张3这种斑点状放电模样出现。
另外,当较薄纸张3由第一引导件71从其前端引导至后端时,纸张3的底面可以在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引导面72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也可以不在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引导面72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
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面71A所引导的纸张3按压第一引导件71这种方向的投影平面的下游。因而,当较薄纸张3的后端通过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时,如图5B和图5C所示,较薄纸张3的后端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下落,由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弹性承接来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抑制较薄纸张3后端的摆动,而且可以防止后端有转印缺陷发生。
引导较厚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的说明
图6A~图7B分阶段示出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6A所示,该处理盒17中,首先输送较厚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底端73抵达第一前端74,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但较厚纸张3较为厚实,较厚纸张3的前端如图6B所示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二引导件72随与纸张3的前端相接触所造成的往下方向而有明显弯曲,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两者处于彼此接触或接近状态下由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
如图2所示,将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的平面78和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的平面77在第一底端73的上游侧彼此相交,从而纸张3从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第二引导面72A时与第二引导件与第一引导件71相平行的情形相比,纸张3以较小角度与第二引导面72A相接触。因而,第二引导面72A相对于纸张3的阻力减小,从而纸张3可以强力按压第二引导面72A,使得第二引导面72A在较厚纸张3所朝向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有明显弯曲。
因而,如图7A所示,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从而可以防止因较厚纸张3的弯曲而有转印缺陷发生。另外,纸张3与第二引导面72A相接触的摩擦可以减小,从而可以防止纸张3因第二引导面72A和纸张3两者间的摩擦而有振动发生,由此防止振动所造成的转印缺陷。
另外,即便是与较薄纸张3相比在纸张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有间隙出现,较厚纸张3也不容易发生放电,从而即便是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也不容易发生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接着,如图7A所示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后端附近,因为第一引导件71明显弯曲而与第二引导件72相接触或接近,所以由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至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连续承接,从而如图7B所示将较厚纸张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防止较厚纸张3后端发生摆动,由此防止后端的转印缺陷。
这样,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使用挠性膜所形成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这种处理盒17的简单结构均可以防止转印缺陷。而且,由包括该处理盒17的激光打印机1在纸张上形成图像,从而可以实现可靠的图像形成。
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中至少一个可以由诸如海绵体这种除了膜构件以外的可变形组件来组成。
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从而第一引导件71比第二引导件72结实。因而,在引导较薄纸张3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较结实的第一引导件71将较薄纸张3的前端引导至相对于感光鼓27尽可能近的位置。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较薄纸张3发生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第二引导件72比第一引导件71单薄,从而第二引导面72A可以将纸张3按压至感光鼓27的压力作用相对较弱,使得纸张3和第二引导面72A两者间的摩擦相对较小。因而,较厚纸张3更为正确地引导至转印位置,从而进一步防止较厚纸张3因弯曲而发生转印缺陷。另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因纸张3和第二引导件72两者间摩擦所形成的振动而发生转印缺陷。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至第一底端73的长度长于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至第二底端75的长度,但第二引导面72A设置于与第一引导面71A相比更为靠近转印位置,因而即便是第二引导面72A比第一引导面71A短,也可以使第二前端76与感光鼓27足够靠近。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和弹性伸展模量E1两者的乘积E1I1在3.49×10-5≤E1I1≤1.18×10-3范围内,而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和弹性伸展模量E2两者的乘积E2I2在3.49×10-5≤E2I2≤1.18×10-3范围内,从而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可以分别随纸张3的厚度得到良好的变形。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感光鼓27和第一引导件71所引导的纸张3两者之间的接触角θ1为90°时,纸张3处于与感光鼓27相接触状态时便使纸张3前端发生夹纸,而接触角θ1超过90°时,相对于接触位置来说纸张引导至转印位置的相反侧。但第一引导件71设置于感光鼓27和纸张3两者之间接触角θ1小于90°这种位置。因而,纸张3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便对纸张引导使得感光鼓27和纸张3两者之间接触角θ1小于90°,从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而且,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由经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下垂表面所组成,从而可以在不为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的边缘65所牵扯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
具体来说,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时,形成为下垂面的表面63其相反侧的背面64的端部65在冲压成型时由裁切刀的剪切力裁切,并形成为图8所示的突起形状(毛边)。而且,将这种背面64配置为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时,纸张3便为该突起形状的端部65(毛边)所牵扯,从而无法实现顺利的输送。
但按照该处理盒17,如上文所述配置为,冲压加工形成为下垂面的表面63为顶面,其相反侧的背面64为底面,并且该底面与保持部57的顶面相对,即背面64不与纸张3相接触,因而可以在不为该背面64的边缘65所牵扯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3。
另外,处理盒17中包括转印辊30,因而可以高精度保持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转印位置的相对位置。因而,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都可以进一步防止发生转印缺陷。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的边缘设置为高于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和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从而可以在感光鼓27的旋转方向上将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因而,能够可靠防止较薄纸张3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由树脂膜这种材料所形成,从而可以防止感光鼓27发生通过纸张3导电。因而,能够可靠实现色粉像的转印。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固定于壳体51,从而可以用壳体一体保持感光鼓27、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因而允许第一和第二引导面71A和72A相对于感光鼓27进行可靠配置。
如图3B所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割,可以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中输送纸张3时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可以实现顺利的引导。
变形的示范性方式
图9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彼此按大致相等间隔并排形成有多个切口66。各个切口66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前端74的边缘或第二前端76的边缘延伸至朝向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中途(参照图2)。
通过形成这种切口66,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于保持部57(参照图2)。
具体来说,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较薄,并在其宽度方向上呈细长形状,从而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相对于保持部57对齐位置装配(连接)时,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位便有位移发生。而相对于保持部57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的某一端部对齐位置,从而按其宽度方向上的某一端部至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依次装配时,便可以避免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位有位移发生,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容易产生褶皱。
根据本示范性方式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中形成有多个切口66,因而从其宽度方向上某一端部开始依次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保持部57时所产生的褶皱可以由各切口66吸收。因而,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发生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到保持部57。
另外,靠切口66在其宽度方向上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分割为多个部分,从而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变形。因而,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整体随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的弯曲而发生变形,可以增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耐久性方面的可靠性。
另外,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仅形成一个切口66。另外,形成多个切口66时,在宽度方向上各切口间的间隔不一定需要为基本上等间隔,可以为不同的间隔。举例来说,也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上输送的各种尺寸的纸张3在宽度方向上两边缘所对应的部位形成切口66,以符合激光打印机1中可使用纸张3的各种尺寸。这种情况下,输送纸张3时可以使得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变形。
图10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参照图10,对于与上述图9所示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图9中情形相同的参照标号,下面对于该部分的具体说明从略。
图10所示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中,各切口66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形成分离防止体67。该分离防止体67在各切口66的端部形成为从俯视图看基本上呈圆孔形状的孔,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贯通至其相反侧的底面。
因而,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各个切口66的端部分离。
图11A~图11D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1A~图11D所示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前端76分别在与纸张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以基本上相等间隔彼此并排设置有多个切缝68。各个切缝68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前端74的边缘或第二前端76的边缘延伸至朝向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中途(参照图2)。
通过形成这种切缝68,与切口66的情形相同,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于保持部57。另外,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防止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整体随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的弯曲而发生变形,可以增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耐久性方面的可靠性。
而且,切缝68与切口66不同,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因而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保持部57时可以进一步防止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彼此重叠。
另外,各切缝68也可以如图11A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矩形形状,如图11B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V字型形状,如图11C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U字型形状。
当各切缝68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矩形形状或基本上呈U字型形状时,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各切缝68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分离(参照图2)。
另外,各切缝68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V字型形状时,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从后端至前端依次远离,因而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保持部57时可以进一步防止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彼此重叠。
这种情况下,如图11D所示,分离防止体69理想的是形成于切缝68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该分离防止体69在各切缝68的端部形成为从俯视图看基本上呈圆孔形状的孔,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贯通至其相反侧的底面。通过形成分离防止体69,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各切缝68的最深部位分离。
而且,切缝68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仅设置1个。另外,形成有多个切缝68时,在宽度方向上各切缝间的间隔不一定需要为基本上等间隔,可以为不同的间隔。举例来说,也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上输送的各种尺寸的纸张3在宽度方向上两边缘所对应的部位形成切缝68,以符合激光打印机1中可使用纸张3的各种尺寸。这种情况下,输送纸张3时可以使得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变形。
图12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2,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由具有挠性的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这种树脂所形成,由通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膜构件所形成的基本上呈单一矩形的板构件80组成。
板构件80的纵向朝向宽度方向,作为其短边方向的后端部的底端183的底面沿图2所示的保持部57的后端部固定。作为板构件80的短边方向的前端部的前端184设置为与转印位置上游侧的感光鼓靠近。
沿板构件80的短边方向从前端184的边缘延伸至朝向底端183的中途这种多个切口181沿宽度方向形成,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前端片182。
多个前端片182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交替具有不同的长度。这种情况下,该长度为前端片的后端部至前端部这种长度。而且,前端部(第一前端74)至后端部(第一底端73)的长度较短的前端片182构成第一引导件71,前端部(第二前端76)至后端部(第二底端75)的长度较长的前端片182构成第二引导件72。第一引导件71的顶面构成第一引导面71A,第二引导件72的顶面构成第二引导面72A。因而,可以仅用单一的板构件80来简单形成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以切口81的后端部的边缘为中心彼此按不同的角度在纸张3按压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这种方向的相反(往上)方向上弯曲。
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板构件80的底端183在其短边方向上延伸这种方向所形成的倾斜角、即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3为约30°~45°,较好是为约30°。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板构件80的底端183在其短边方向上延伸这种方向所形成的倾斜角、即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4为约10°~40°,较好是为约20°,小于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3。
这样,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4设定为小于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保持部57的倾斜角θ3,从而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的平面77和将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的平面78在与第一底端73相连的直线85、即切口81的后端部的边缘上彼此相交。因而,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均可以依靠与上述示范性方式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同的作用来防止转印缺陷发生。
图13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侧视图。参照图13,由诸如海绵这种可变形组件70一体形成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具体来说,可变形组件70其底面设置为与保持部57的顶面相对,而其顶面以彼此不同的倾斜角形成有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形成可变形组件70的第一引导面71A的部分构成第一引导面71,形成可变形组件70的第二引导面72A的部分构成第二引导面72。
将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的平面77和将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的平面78在第一底端73的上游侧彼此相交。因而,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均可以依靠与上述示范性方式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同的作用来防止转印缺陷发生。
另外,各示范性方式和变形的示范性方式中,转印辊30、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设置于处理盒17中,但也可以设置于主体机箱2。
另外,上述变形的示范性方式中也可以对与上述示范性方式相同的物理性质(几何转动惯量、长度、弹性伸展模量和几何转动惯量两者的乘积、材料等)、配置方式(纸张和感光鼓两者的接触角、经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下垂面的朝向等)进行组合来实施。
第二示范性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第二示范性方式的激光打印机1。
下面第二示范性方式的说明和附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一示范性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示范性方式相同的参照标号,对于与第一示范性方式相同的部分和配置其具体说明从略。
如图14所示,第二示范性方式激光打印机的第二引导件72配置为从下游至上游往上倾斜,并固定于支持部57的前端部的顶面。作为第二引导件72的前端部的第二底端75设置于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的下游。剖面呈矩形的延伸部60设置为在支持部57的前端部的转印辊支撑55其上边突出。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固定于该延伸部60的顶面。第二引导件72从第二底端75延伸至上游侧。第二引导件72的顶面形成第二引导面72A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具体来说,第二引导面72A延伸至第一引导面71A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第二引导件72形成为0.075~0.125毫米、较好是0.100毫米这种厚度。
作为第二引导件72的后端部的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的下方,并与第一前端74分离。具体来说,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在第一引导面71A所引导的纸张3按压第一引导面71A的方向(往下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引导面71A的投影平面中。
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可设置为与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相接触。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可设置为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的下游侧(感光鼓27一侧)与第一前端74分离或接触。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各自当中在冲压加工时与裁切刀相接触侧的表面为正面、其相反侧表面为背面时,其正面即冲压加工的下垂面设置为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其背面设置为与保持部57的顶面相对的底面。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的边缘和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的边缘设置于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转印位置)和彼此相对的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如图15A所示可以设置于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体来说,设置于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
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如图15B所示可以在纸张3传送方向的正交方向上按预定间隔彼此平行设置来分割。
第一引导件71可以利用第一前端74的弯曲来设定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按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小于90°的接触角θ1引导纸张的部位。第二引导件72可以利用第二前端76的弯曲来设定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按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小于90°的接触角θ2引导纸张的部位。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保持部57的各倾斜角设定为θ1大于θ2。
所形成的第一引导件71其中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的弹性伸展模量E1、和与感光鼓27的纵向方向相平行和与第一引导件71的最大平面(顶面或底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几何转动惯量I1两者的乘积E1I1在3.49×10-5≤E1I1≤1.18×10-3范围内。所形成的第二引导件72其中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的弹性伸展模量E2、和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和与第二引导件72的最大平面(顶面或底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几何转动惯量I2两者的乘积E2I2在3.49×10-5≤E2I2≤1.18×10-3范围内。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两者间的长度形成为长于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两者间的长度。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比第二引导件72厚,从而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
但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的方法不限于如上所述将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比第二引导件72厚这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将第一引导件71的宽度方向长度形成为长于第二引导件72的宽度方向长度。
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3(参照图17C)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4(参照图17C)分别为约30°~45°,较好是为约30°。由于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3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4均设定为小于45°,因而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8彼此相交其两者间呈钝角θ2(参照图14)。
另外,倾斜角θ3和θ4也可以是相对于纸张输送通路中第一引导件71紧接着的上游侧P1和转印位置P2两者连线的角度(参照图17C)。倾斜角θ3和θ4也可以是相对于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的边缘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的边缘两者连线的角度。
下面具体说明这样配置的处理盒17中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将较薄纸张3、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本示范性方式中,令具有普通厚度的纸张3(普通纸)其每平方米的重量为75~105克/平方米时,这种普通纸或所具有的重量为56~75克/平方米的纸张(例如记录纸)下文称为较薄纸张,而所具有的重量为105~200克/平方米或以上的纸张(例如明信片等)下文称为较厚纸张。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引导较薄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
图16和图17分阶段示出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将较薄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16A所示,该处理盒17中,首先输送较薄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底端73抵达第一前端74,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但较薄纸张3较为薄弱,因而即便是较薄纸张3的前端如图16B所示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也没有明显弯曲,当纸张3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时按原样引导至转印位置。
接着,较薄纸张3如图17A所示,从前端起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直到其后端附近在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的状态下引导至转印位置。
因此,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未形成有较薄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间的间隙,因而可抑制两者间放电的发生。结果是,可以防止纸张3上有称为穿透的透过纸张3这种斑点状放电模样出现。
另外,当较薄纸张3由第一引导件71从其前端引导至后端时,纸张3的底面可以在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引导面72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也可以不在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引导面72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
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面71A所引导的纸张3按压第一引导件71这种方向的投影平面的下游。因而,当较薄纸张3的后端通过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时,如图17B和图17C所示,较薄纸张3的后端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下落,由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弹性承接来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抑制较薄纸张3后端的摆动,而且可以防止后端有转印缺陷发生。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引导较厚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
图18A~图19B分阶段示出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18A所示,该处理盒17中,首先输送较厚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底端73抵达第一前端74,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但如图18B所示较厚纸张3较为厚实,因而较厚纸张3的前端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一前端74相对于第一底端73有明显弯曲,因而第二引导件72在与感光鼓27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引导纸张3。
第二引导面72A延伸至第一引导面71A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的下方。因而,如图18B所示,较厚纸张3从第一引导面71A引导至第二引导面72A时,便从第二前端76至第二底端75与该第二引导面72A相接触。较厚纸张3由第二引导面72A在接近感光鼓27的方向至朝向下游这种方向上按压。因而,随着纸张3输送至转印位置,可以在第二引导面72A上使第二前端76相对于第二底端75有较大弯曲。
因而,如图19A所示,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从而可以防止因较厚纸张3的弯曲而有转印缺陷发生。另外,纸张3与第二引导面72A相接触的摩擦可以减小,从而可以防止纸张3因第二引导面72A和纸张3两者间的摩擦而有振动发生,由此防止振动所造成的转印缺陷。
另外,即便是与较薄纸张3相比在纸张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有间隙出现,较厚纸张3也不容易发生放电,从而即便是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也不容易发生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如图19A所示,第一引导件71有较大的弯曲,与第二引导件72接触或接近。因而,较厚纸张3的后端引导至转印位置后,纸张3如图19B所示从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连续输送至第二引导面72A,并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防止较厚纸张3后端发生摆动来顺利引导较厚纸张3至转印位置,由此防止转印缺陷。
具体来说,处理盒17使用的是由可变形的膜构件所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因而可以将较薄或较厚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防止转印缺陷。另外,利用配备有处理盒17的打印机1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因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图像。
但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其中至少一个也可以由诸如海绵这种除了膜以外的可变形组件所形成。
处理盒17中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与第一引导件71分离,因而可以分别按一预定的倾斜角设置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因而,能够可靠地将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而没有转印缺陷。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其两者设有间隙,因而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独立形成。因而,能够可靠设置第一和第二引导面71A和72A。
另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设置于第一引导件71的下方,因而可以在不与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相接触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3的前端。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彼此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7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彼此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8彼此相交其两者间呈钝角θ2,因而与两平面彼此间呈锐角或直角情形相比不会使纸张3弯曲。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因而第一引导件71比第二引导件72结实。因而,引导较薄纸张3时,可以利用第一引导件71将较薄纸张3的前端引导至相对于感光鼓27尽可能近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较薄纸张3发生放电。
第二引导件72比第一引导件71单薄,从而第二引导面72A可以将纸张3按压至感光鼓27的压力作用相对较弱,使得纸张3和第二引导面72A两者间的摩擦相对较小。因而,较厚纸张3更为正确地引导至转印位置,从而进一步防止较厚纸张3因弯曲而发生转印缺陷。另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因纸张3和第二引导件72两者间摩擦所形成的振动而发生转印缺陷。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至第一底端73的长度长于第二引导面72A的第二前端76至第二底端75的长度,但第二引导面72A设置于与第一引导面71A相比更为靠近转印位置,因而即便是第二引导面72A比第一引导面71A短,也可以使第二前端76与感光鼓27足够靠近。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几何转动惯量I1和弹性伸展模量E1两者的乘积E1I1在3.49×10-5≤E1I1≤1.18×10-3范围内,而第二引导件72的几何转动惯量I2和弹性伸展模量E2两者的乘积E2I2在3.49×10-5≤E2I2≤1.18×10-3范围内,从而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可以分别随纸张3的厚度得到良好的变形。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感光鼓27和第一引导件71所引导的纸张3两者之间的接触角θ1为90°时,纸张3处于与感光鼓27相接触状态时便使纸张3前端发生夹纸,而接触角θ1超过90°时,相对于接触位置来说纸张引导至转印位置的相反侧。但第一引导件71设置于感光鼓27和纸张3两者之间接触角θ1小于90°这种位置。因而,纸张3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便对纸张引导使得感光鼓27和纸张3两者之间接触角θ1小于90°,从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而且,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由经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下垂表面所组成,从而可以在不为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的边缘65所牵扯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
具体来说,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时,形成为下垂面的表面63其相反侧的背面64的端部65在冲压成型时由裁切刀的剪切力裁切,并形成为图20所示的突起形状(毛边)。而且,将这种背面64配置为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第一引导面71A和第二引导面72A)时,纸张3便为该突起形状的端部65(毛边)所牵扯,从而无法实现顺利的输送。
但按照该处理盒17,如上文所述配置为,冲压加工形成为下垂面的表面63为顶面,其相反侧的背面64为底面,并且该底面与保持部57的顶面相对,即背面64不与纸张3相接触,因而可以在不为该背面64的边缘65所牵扯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3。
另外,处理盒17中包括转印辊30,因而可以高精度保持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转印位置的相对位置。因而,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都可以进一步防止发生转印缺陷。
第一引导面71A的第一前端74的边缘设置为高于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和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从而可以在感光鼓27的旋转方向上将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因而,能够可靠防止较薄纸张3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由树脂膜这种材料所形成,从而可以防止感光鼓27发生通过纸张3导电。因而,能够可靠实现色粉像的转印。
另外,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固定于壳体51,从而可以用壳体一体保持感光鼓27、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因而允许第一和第二引导面71A和72A相对于感光鼓27进行可靠配置。
如图15B所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割,可以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中输送纸张3时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可以实现顺利的引导。
变形的示范性方式
图21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彼此按大致相等间隔并排形成有多个切口66。各个切口66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前端74的边缘或第二前端76的边缘延伸至朝向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中途(参照图14)。
通过形成这种切口66,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于支持部57(参照图14)。
具体来说,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较薄,并在其宽度方向上呈细长形状,从而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相对于支持部57对齐位置装配(连接)时,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位便有位移发生。而相对于支持部57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的某一端部对齐位置,从而按其宽度方向上的某一端部至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依次装配时,便可以避免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位有位移发生,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容易产生褶皱。
根据本示范性方式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其中形成有多个切口66,因而从其宽度方向上某一端部开始依次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支持部57时所产生的褶皱可以由各切口66吸收。因而,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发生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到支持部57。
另外,靠切口66在其宽度方向上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分割为多个部分,从而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使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变形。因而,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整体随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的弯曲而发生变形,可以增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耐久性方面的可靠性。
另外,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仅形成一个切口66。另外,形成多个切口66时,在宽度方向上各切口间的间隔不一定需要为基本上等间隔,可以为不同的间隔。举例来说,也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上输送的各种尺寸的纸张3在宽度方向上两边缘所对应的部位形成切口66,以符合激光打印机1中可使用纸张3的各种尺寸。这种情况下,输送纸张3时可以使得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变形。
图22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参照图22,对于与上述图21所示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图21中情形相同的参照标号,下面对于该部分的具体说明从略。
图22所示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中,各切口66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形成分离防止体67。该分离防止体67在各切口66的端部形成为从俯视图看基本上呈圆孔形状的孔,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贯通至其相反侧的底面。
因而,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各个切口66的端部分离。
图23A~图23D是示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另一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3A~图23D所示的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前端76分别在与纸张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以基本上相等间隔彼此并排设置有多个切缝68。各个切缝68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前端74的边缘或第二前端76的边缘延伸至朝向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中途(参照图14)。
通过形成这种切缝68,与切口66的情形相同,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上没有褶皱的情况下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高精度装配于支持部57。另外,连续输送具有较窄宽度的纸张3时,可以防止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整体随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的弯曲而发生变形,可以增强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耐久性方面的可靠性。
而且,切缝68与切口66不同,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因而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支持部57时可以进一步防止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彼此重叠。
另外,各切缝68也可以如图23A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矩形形状,如图23B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V字型形状,如图23C所示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U字型形状。
当各切缝68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矩形形状或基本上呈U字型形状时,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各切缝68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分离(参照图14)。
另外,各切缝68从俯视图看时基本上呈V字型形状时,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从后端至前端依次远离,因而将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装配到支持部57时可以进一步防止其两者间夹有切缝68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两者之间的部分彼此重叠。
这种情况下,如图23D所示,分离防止体69理想的是形成于切缝68的第一底端73或第二底端75的端部。该分离防止体69在各切缝68的端部形成为从俯视图看基本上呈圆孔形状的孔,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从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贯通至其相反侧的底面。通过形成分离防止体69,可以防止第一引导件71和第二引导件72在各切缝68的最深部位分离。
而且,切缝68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仅设置1个。另外,形成有多个切缝68时,在宽度方向上各切缝间的间隔不一定需要为基本上等间隔,可以为不同的间隔。举例来说,也可以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中、在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上输送的各种尺寸的纸张3在宽度方向上两边缘所对应的部位形成切缝68,以符合激光打印机1中可使用纸张3的各种尺寸。这种情况下,输送纸张3时可以使得第一引导件71或第二引导件72仅在与纸张3相接触的部位变形。
图24是示出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另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24中,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由具有挠性的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这种树脂所形成,由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基本上呈矩形的膜构件这种1片板构件80组成。
第一引导件71通过使板构件80的前端部弯曲至其中一侧(上侧)并折返至下游侧来形成为倾斜形状。第二引导件72通过使板构件80的后端部弯曲至其中一侧(上侧)并折返至上游侧来形成为倾斜形状。具体来说,板构件80包括彼此一体形成的第一引导件71、第二引导件72、以及连接部81。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件71形成为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其第一前端74设置为与感光鼓27相邻。第二引导件72形成为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其第二前端76设置为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的下方与第一前端74分离。连接部81将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彼此连接。第一引导件71的顶面形成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一引导面71A。第二引导件72的顶面形成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二引导面72A。
板构件80中连接部81的底面固定为与支持部57的顶面接触,使得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固定于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连接部81的倾斜角θ3(参照图17C)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连接部81的倾斜角θ4(参照图17C)分别为大约30°~45°,较好是为约30°。由于第一引导件71相对于连接部81的倾斜角θ3和第二引导件72相对于连接部81的倾斜角θ4均设定为小于45°,因而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一底端73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7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和第二底端75相连所形成的平面78彼此相交其两者间呈钝角θ2。
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可设置为与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相接触。另外,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可设置为在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的下游侧(感光鼓27一侧)与第一前端74分离或接触。
与上述示范性方面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相同,板构件80中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彼此相向,因而可以将较薄纸张3和较厚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由此防止转印缺陷。
另外,板构件80中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底端73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底端75彼此由连接部81连接,使得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彼此形成为一体。因而,可以减少部件数目,或者容易装配第一和第二引导件71和72。
另外,板构件80中第一引导件71的第一前端74和第二引导件72的第二前端76可以包括图21~图23中所示的各配置。
第三示范性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第三示范性方式的激光打印机1。
下面第三示范性方式的说明和附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示范性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示范性方式相同的参照标号,对于与第一和第二示范性方式相同的部分和配置其具体说明从略。
如图25所示,第三示范性方式的处理盒17配置为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的第一引导件83及其前端即第一引导端86设置为与感光鼓27邻接,而从上游至下游往上倾斜的第二引导件84及其后端即第二引导端88(该后端与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前端86相向并且连续形成)由一片板构件82彼此形成为一体。板构件82由具有挠性的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这种树脂所形成,由通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呈矩形的膜构件所组成。板构件82的前后端部(第一和第二底端85和87)固定于支持部57的顶面,其中该板构件82形成为中央部位往上拱起的圆弧形状。
第一引导件83包括:固定于支持部57的台阶部61上的第一底端85;以及一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一引导面83A。第一引导件83从第一底端85延伸至感光鼓27。
第二引导件84包括:固定于支持部57前端上所形成的延伸部60的顶面的第二底端87;以及一用于将纸张3引导至感光鼓27的第二引导面84A。第二引导件84从第二底端87延伸至上游侧。
冲压加工中与刀片相接触的部分为正面、其相反侧部分为背面时,所设置的板构件82其中该正面设置成为与纸张3相接触的顶面(第一引导面83A和第二引导面84A),而背面设置为与支持部57的顶面相对的底面。
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面84A的第二引导端88设置于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转印位置)和彼此相对的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
第一引导件83可以利用第一引导端86的弯曲来设定纸张3的前端和感光鼓27两者的接触位置,并设置于一可引导位置使得感光鼓27和纸张3两者间的接触角θ4满足θ4<90°。
所形成的板构件82其中属于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的弹性模量的杨氏模量E、和具有一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和一与最宽平面(顶面或底面)相垂直的方向的几何转动惯量I两者的乘积EI满足3.49×10-5≤EI≤1.18×10-3。
第一引导件83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5(参照图27C)和第二引导件84相对于支持部57的倾斜角θ6(参照图27C)分别为约30°~45°,较好是为约30°。另外,倾斜角θ5和倾斜角θ6也可以是纸张传送通路上相对于第一引导件83紧接着的上游侧P3和转印位置P2两者连线这种角度(参照图27C)。倾斜角θ5和θ6也可以是相对于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底端85的边缘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底端87的边缘两者连线这种角度。
下面就这种配置方式的处理盒17具体说明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将较薄纸张3和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引导较薄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
图26A~图27C分阶段示出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将较薄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26A所示,该处理盒17中,输送较薄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面83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底端85输送至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但如图26B所示,较薄纸张3不结实,因而即便是较薄纸张3的前端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端88也没有很大弯曲,从而使得纸张3紧密接触感光鼓27引导至转印位置。
接着,较薄纸张3如图17A所示,从前端起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直到其后端附近在紧密粘附于感光鼓27的状态下引导至转印位置。因此,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未形成有较薄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间的间隙,因而可抑制两者间放电的发生。结果是,可以防止纸张3上有称为穿透的透过纸张3这种斑点状放电模样出现。
另外,当较薄纸张3由第一引导件83从其前端引导至后端时,纸张3的底面可以在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面84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也可以不在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面84A上滑动引导至转印位置。
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与下游侧的第二引导面84A的第二引导端88连续形成。因而,当较薄纸张3的后端通过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时,如图27B和图27C所示,较薄纸张3的后端由第二引导面84A弹性承接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抑制较薄纸张3后端的摆动来顺利引导较薄纸张3至转印位置,由此防止转印缺陷。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引导较厚纸张至转印位置的动作
图28A~图29C分阶段示出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动作。如图28A所示,该处理盒17中,输送较厚纸张3时,纸张3的前端沿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面83A引导至下游,从第一底端85输送至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接着引导至与感光鼓27的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相接触。
此时,如图28A所示,随着较厚纸张3的前端输送至感光鼓27,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端88因较厚纸张3的重量而往下弯曲。另外,如图28B所示较厚纸张3较为厚实,因而较厚纸张3的前端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端88按拱形有很大弯曲,因而在与感光鼓27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引导纸张3。
第二引导面84A延伸至第一引导面83A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第二前端88与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连续形成。因而,如图28B所示,较厚纸张3从第一引导面83A引导至第二引导面84A时,便从第二引导端88至第二底端87与该第二引导面84A相接触。较厚纸张3由第二引导面84A在接近感光鼓27的方向至朝向下游侧这种方向上按压。因而,随着纸张3输送至转印位置,可以在第二引导面84A上使第二引导端88相对于第二底端87有较大弯曲。
因而,如图29A所示,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从而可以防止因较厚纸张3的弯曲而有转印缺陷发生。另外,纸张3与第二引导面84A相接触的摩擦可以减小,从而可以抑制纸张3因第二引导面84A和纸张3两者间的摩擦而发生的振动,由此防止振动所造成的转印缺陷。
另外,与较薄纸张3情形相比,即便是较厚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有间隙出现,较厚纸张3也不容易发生放电,从而即便是较厚纸张3相对直接引导至转印位置,也不容易发生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如图29A和图29B所示,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面83A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面84A彼此连续。因而,较厚纸张3的后端引导至转印位置后,纸张3如图29B所示从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连续输送至第二引导面84A,并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防止较厚纸张3后端发生摆动来顺利引导较厚纸张3至转印位置,由此防止转印缺陷。
具体来说,处理盒17使用的是由可变形的膜构件所形成的一片板构件82,因而可以将较薄或较厚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因而,可以防止转印缺陷。另外,利用配备有处理盒17的打印机1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因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图像。
尤其是该处理盒17中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端88彼此连续,因而可以连续引导纸张3。因而,能够可靠地将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而没有转印缺陷。
另外,板构件82的杨氏模量E和几何转动惯量I两者的乘积EI满足3.49×10-5≤EI≤1.18×10-3,而且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彼此形成为一体,因而能够随纸张3的厚度相应进行令人满意的弯曲。因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另外,第一引导件83的几何转动惯量I1可以设定为大于第二引导件84的几何转动惯量I2。举例来说,第一引导件83可以形成为比第二引导件84厚。作为替代,也可以将第一引导件83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长于第二引导件84宽度方向的长度。
第一引导件83所引导的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的接触角θ4为90°的情况下,纸张3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便使纸张3前端发生夹纸。而接触角θ4超过90°时,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相反侧。但第一引导件83设置为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接触角θ4满足θ4<90°。因而,纸张3与感光鼓27相接触时对纸张3的引导使得纸张3和感光鼓27两者之间接触角θ4满足θ4<90°,从而可以将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
而且,第一和第二引导面83A和84A为经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下垂表面,从而可以在不为第一和第二引导面83A和84A的边缘所牵扯的情况下顺利引导纸张3。
另外,处理盒17中包括转印辊30,因而可以高精度保持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相对于转印位置的相对位置。因而,不论是较薄纸张3还是较厚纸张3的情形,都可以防止发生转印缺陷。
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设置为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的接触位置和两个相抵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两者连线L的上方,从而可以在感光鼓27的旋转方向上将纸张3引导至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因而,能够可靠防止较薄纸张3放电所造成的放电模样。
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由树脂膜这种绝缘材料所形成,从而可以防止感光鼓27发生通过纸张3导电。因而,能够实现色粉像的可靠转印。
另外,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底端85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底端87固定于壳体51,从而可以用壳体51一体设置感光鼓27、第一引导件83和第二引导件84。因而,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引导面83A和84A相对于感光鼓27进行可靠配置。
板构件82(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可以在与纸张传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即与感光鼓27的轴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连续形成。作为替代,板状组件82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并且在与纸张3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按预定间隔并排设置。
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时,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上输送纸张3时的摩擦阻力减小,由此顺利引导纸张3。
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底端87以可旋转方式定位。该配置中,当较厚纸张3由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引导至转印位置时,可以通过随板构件82的弯曲相应旋转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底端87将较厚纸张3引导至正确的转印位置。因而,可以有效防止较厚纸张3的弯曲所造成的转印缺陷。
另外,板构件82中的第一引导件83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件84的第二引导端88可以包括图21~图23D所示的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第一引导端86至第二引导端88连续形成切口或切缝。
第一和第二引导件的变形例
图30是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另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30中,利用例如海绵等形成的、按侧视图观察基本上呈半椭圆形状的可变形组件89来一体形成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具体来说,可变形组件89的底面与图25所示的支持部57的顶面相对。可变形组件89的顶面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包括第一引导面83A和第二引导面84A。
通过将可变形组件89的底面固定于支持部57的顶面,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固定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底端85和第二引导面84A的第二底端87。第一引导面83A相对于可变形组件89底面的倾斜角θ5和第二引导面84A相对于可变形组件89底面的倾斜角θ6分别为约30°~45°,较好是为约30°。
与上述示范性方面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83和84相同,可变形组件89中第一引导面83A的第一引导端86和第二引导面84A的第二引导端88彼此相对,可以将较薄纸张3和较厚纸张3顺利引导至转印位置,由此防止转印缺陷。
另外,上述示范性方式和变形例中转印辊30、第一引导件71、第二引导件72、第一引导件83、以及第二引导件84是设置于处理盒17中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于机箱2中。
上述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所附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物理性质(几何转动惯量、长度、杨氏模量和几何转动惯量两者的乘积、材料等)、配置方式(纸张和感光鼓两者的接触角、经过冲压加工所形成的下垂面的朝向等)进行组合来应用。
对于示范性方式的上述说明用于示范说明。并非用于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为所披露的严格形式,而且种种修改和变形按上述提示是可行的、可以从对本发明的实践当中取得。所选定和说明的示范性方式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原理及其实际的应用程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按适合于所期望的特殊用途的种种示范性方式和各种修改方案利用本发明。希望按此处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概念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