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2724C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2724C
CN100512724C CNB2004100882643A CN200410088264A CN100512724C CN 100512724 C CN100512724 C CN 100512724C CN B2004100882643 A CNB2004100882643 A CN B2004100882643A CN 200410088264 A CN200410088264 A CN 200410088264A CN 100512724 C CN100512724 C CN 1005127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weight
detecting device
electric cooker
described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82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8563A (zh
Inventor
大矢弘
山下幸一郎
三岛基道
由良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569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716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620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12471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8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8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27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272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上表面上设有开口部分的煲体;放置在煲体中的锅;覆盖住煲体的开口部分的煲盖;对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设在煲体上、用于检测锅和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可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在第1时刻上根据输入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对存贮在存贮单元中的重量计算参数进行更新,在第2时刻上根据输入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重量计算参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被烹调物的重量控制对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的控制单元。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有至少存贮有锅没有放置在煲体中的状态下的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以及锅放置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的存贮单元。

Description

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饭煲在市场上越来越多。在这种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饭煲(感应加热电饭煲)中,锅底的外侧设有感应加热线圈,利用从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对锅本身进行加热,比起使用加热器的现有电饭煲来,能够煮成更加松软、可口的米饭。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饭的味道,先对锅中的米量及水量(煮饭量)进行判断、再根据煮饭量来控制加热量的电饭煲也已经普及了。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2002—10910号中示出了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第1中现有技术的电饭煲。在这种电饭煲中,在煮饭量较多(例如,米4合以上,注:这里的“合”为体积单位,1合为180cm3,下同)的场合下,用强火力(如1300W)进行加热;而在煮饭量较少的场合下,则用弱火力(如600W)进行加热。煮饭量的判定方法有:在使用规定的热量进行加热时从(例如在规定的温度下使米吸水然后使其达到沸腾时的)锅的温度上升速度判定煮饭量的方法、以及让用户在煮饭前通过电饭煲的选择按钮指示煮饭量的方法。另外,上述的先有技术文献1的电饭煲在对饭进行保温之际,也根据由用户指示的保温量的多少来控制保温电源功率。
但是,上述先有技术文献1的电饭煲中由于是从加热时锅的温度上升速度来判定煮饭量,因此在温度达到规定值从而判断出煮饭量之前,对火力是不可能进行控制的。这样,在比方说煮饭量较少的场合下,在吸水充分进行之前水就将沸腾,造成米芯部分不能完成充分的吸水,存在着饭变得比较硬等的问题。另外,在依靠用户指示煮饭/保温量的场合下,对用户来说,煮饭/保温的操作顺序将变得烦杂起来。
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27724号中示出了一种可作为本发明的第2种先有技术的电饭煲。在这种电饭煲中,在煮饭开始的同时,由重量检测装置检测内锅的重量(实际为包含内锅、水及米的总重量),从而判定煮饭量,据此对煮饭时的加热器的电源功率(火力)进行控制。因此,从煮饭开始的同时就可以将火力控制成与煮饭量相适应。
但是,一般来说,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在产品之间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为了从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高精度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现有的电饭煲在组装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机械/电气调整,使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先有技术文献2中的电饭煲在其制造步骤中也需要对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进行机械/电气调整,因此不适合于大量生产,且造价也高。而且,由于重量检测装置由弹簧等机械部件构成,在老化、室温等因素的影响下,其检测精度会下降。在重量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下降的场合下,先有技术文献2的电饭煲就存在对煮饭量的判定不正确、煮成的饭不香等问题。
另外,先有技术文献2的电饭煲中设有煲体、底框及插入底框的内侧的底煲盖。当锅被安装到煲体内时,分别安装在底框及底煲盖上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将与锅和煲体的合计重量成正比地发生变化。因此,先有技术文献2的电饭煲通过起振状态的变化检测出电极间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然后再检测出煮饭量。但是,这种电饭煲存在着电饭煲相对于锅而言整体尺寸大、搬运及放置起来不方便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部件数量多、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另外,在感应加热电饭煲中安装上与先有技术文献2的电饭煲中同样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话,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在感应加热电饭煲中,在煮饭时通过将锅本身加热至高温,使锅中的水发生对流,通过水发生对流时产生的热传导将米加热。因此,为了对锅内的米和水进行均匀的加热、消除煮熟程度不均的现象,需要将锅和感应加热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固定在最佳状态下,并根据煮饭量不同在锅内引起规定状态、规定强度的对流。因此,感应加热线圈大多具有较复杂的3维形状。另一方面,考虑到成型性及量产效率,供感应加热线圈装入其内部的盛锅腔(由位于上部的上框和位于下部的线圈底座构成)通常由树脂制成。但是在煮饭时,锅将成为高温,而树脂的耐热性又不太高,故在感应加热电饭煲中,锅的上端开口部分一般设有突出到外侧的的凸边部分,这样的凸边部分水平悬搭在盛锅腔的上沿,锅和盛锅腔之间呈留有一定间隙的构造。因此,想把与先有技术文献2的电饭煲中同样的重量检测装置安装到感应加热电饭煲中是不可能的。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297011号中示出了一种可作为本发明的第3种先有技术文献的电饭煲。在这种电饭煲中,锅(内锅)没有装到煲体内时重量检测装置(重量传感器)的输出被作为该重量检测装置的零点存贮到存贮装置中。这一零点在用户每次为了做饭而将锅从煲体取出时进行补正。当装有被烹调物的锅放回到煲体内时,从此时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减去装有被烹调物的锅放回煲体内之前存贮到存贮单元的零点值,就可以检测出锅和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然后,从该总重量减去锅的重量,就可以计算被烹调物的重量。
但是,一般来说,因锅壁的厚度有一定偏差等原因,每个产品中的锅的重量是不同的。在先有技术文献3的电饭煲中计算出的被烹调物的重量中,包含着因锅的重量偏差产生的误差。此外,每个产品中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异的,而先有技术文献3的电饭煲则是假定所有产品中的输出灵敏度均为一定的值。因此,先有技术文献3的电饭煲有时也不能正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297012号中示出了一种可作为本发明的第4种先有技术文献的电饭煲。在这种电饭煲中,在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处于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的场合下,判断为煲体内没有锅;锅未装到煲体内时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被作为重量检测装置的零点,并存贮到存贮单元中。但是,为了检测锅的有无,先有技术文献4中的电饭煲需要使重量检测装置常时处于工作状态,造成电源功率被无谓地消耗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先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加热开始前就可以高精度地预测锅内的被烹调物的量、能够根据烹调物的量进行适当的火力控制的电饭煲。另外,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地补正重量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下降的电饭煲。另外,提供一种在制造时无需对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进行机械、电气调整的工序且适合于量产、小型、重量轻且成本低廉的电饭煲。另外,提供一种能够切实地减少电源功率消耗的电饭煲。
另外,在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饭煲(感应加热电饭煲)中,需要将感应加热线圈和锅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因此,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感应加热线圈和锅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且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的感应加热式电饭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饭煲具有如下所述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电饭煲中设有:上表面上设有开口部分的煲体;以装拆自如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锅;开闭自如地覆盖住所述煲体的开口部分的煲盖;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和放入所述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设有可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且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有至少存贮有所述锅没有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及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作为重量计算参数的存贮单元;及根据每次从所述煲体中取出所述锅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对存贮在所述存贮单元中的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进行更新,根据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控制对所述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的控制单元。
这一方案的电饭煲通过只需在制造步骤中加入往存贮单元中写入重量计算参数这一简单的工序就能够进行制造。另外,由于这一发明的电饭煲无需对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进行机械、电气调整这样的工序,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实现量产,且具有很高的重量测定精度。此外,这一方案的电饭煲性能不易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且不易受周围温度等环境的影响,具有稳定的重量测定精度。
另外,这里的“重量计算参数”是指表示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负载之间的关系的参数。在“锅放置在煲体中的状态”下,锅即使是空的,也可以在锅内放入已知重量的重物。
在采用上述第一方案的电饭煲中,由于被作为重量计算参数的不仅是锅没有放置到煲体内的状态下的第1输出信号,锅放置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第2输出信号也被存贮到存贮单元中,因此即使每个产品中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灵敏度及锅的重量存在偏差,也能够正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而且,由于在煮饭开始前就能够计算出锅中的被烹调物(米和水)的重量(煮饭量),因此从煮饭开始时就能根据煮饭量控制火力,因此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米饭。
另外,在上述第一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至少包括所述的第1输出信号、空的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和所述锅和第2负载放置到所述煲体内的状态下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3输出信号,其中,所述第2负载是与所述第1负载不同的值。
一般来说,锅的重量和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在每个产品中都有偏差。在上述方案的电饭煲的典型的制造过程中,无需对重量检测装置进行麻烦的灵敏度调整作业(或者说只需进行极其简单的确认、调整作业),就可以使第2输出信号及第3输出信号存贮到各个电饭煲的存贮单元中。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用于计算被加热物的重量的公式(典型情况下为1次方程式)中与每个电饭煲的特性相对应的系数。因此,各个电饭煲中的诸多特性中即使存在偏差,也能正确地计算出被加热物的重量。
作为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的重量计算参数,最好把锅不在盛锅腔内的状态、空锅放置在盛锅腔内的状态、及锅内放入相当于最大量的被烹调物的重物的状态下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存贮到存贮单元中。
锅放置在煲体内的状态下的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是计算被烹调物的重量所必需的值。但是,其测定值也可能为例如稍稍有些剩饭粘在锅上或者饭勺忘在锅内等不可予测的条件下测得的值。因此,并不适合于用作进行补正的测定值。反过来,锅没有放置在煲体内的状态下的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由于基本上不含不可予测的条件,因此适合于作为进行补正的测定值。
因此,在采用上述方案的电饭煲中,通过第1输出信号计算出零点补正值,再通过零点补正值对第2输出信号及第3输出信号进行补正,可以实现一种能够稳定地、高精度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的电饭煲。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电饭煲包括:上表面上设有开口部分的煲体;以装拆自如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锅;开闭自如地覆盖住所述煲体的开口部分的煲盖;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和放入所述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存贮单元,该存贮单元设有可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且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有至少存贮有空的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和所述锅和第2负载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作为重量计算参数,其中,所述第2负载是与所述第1负载不同的值;及根据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控制对所述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的控制单元。
在采用上述方案的电饭煲中,空锅(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锅)放置到盛锅腔中的状态下的第1输出信号、锅和第2负载(最好是与电饭煲煮最大量的饭时的被烹调物重量相当的负载,与第1负载为不同的负载)放置盛锅腔内的状态下的第2输出信号被存贮到存贮单元中。这样,即使各个产品中的锅的重量、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有偏差,也能正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在煮饭开始前就能够计算出锅中的被烹调物(米和水)的重量(煮饭量),因此从煮饭开始时就能够进行与煮饭量相适应的火力控制,做出的饭美味可口。这一方案的电饭煲通过只需在制造步骤中加入往存贮单元中写入重量计算参数这一简单的工序就能够进行制造。另外,由于这一发明的电饭煲无需对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进行机械、电气调整这样的工序,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实现量产,且具有很高的重量测定精度。
在前一方案的电饭煲中,还可以设置用于检测所述锅在不在所述煲体内的锅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的信号切换到没有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在规定时间工作,计算出此时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第1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分值亦即零点补正值,并根据所述零点补正值对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进行补正。
本发明的电饭煲每当用户从盛锅腔中取出锅时,就自动地进行重量检测装置的零点补正。一般来说,电饭煲的用户在做饭时进行下面的操作:从盛锅腔取出锅,往锅中放入被烹调物,将锅装回到盛锅腔中,最后关闭上煲盖。因此,在煮饭即将开始之前,重量计算参数被自动地更新(进行零点补正)。另外,最好通过在各个重量计算参数上加上(或者减去)零点补正值来进行补正。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方案及上述的另一个方案的发明的电饭煲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可以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述重量检测装置进行通电。
这样,可以实现一种能够切实地减少电源功率消耗、且能够稳定地、高精度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的电饭煲。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方案及上述的另一个方案的发明的电饭煲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且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打开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从煲盖即将关闭时的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能够自动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量。例如,在煮饭开始时或者在保温开始时,能够自动地算出煮饭量或者保温量。无需用户进行特殊的操作就能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可以进行与其重量相适应的加热控制。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方案及上述的另一个方案的发明的电饭煲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关闭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开始操作,其后,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停止操作,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本发明的电饭煲在煲盖被打开到其后煲盖首次关闭的时间内就能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例如,在用户为了盛饭而打开煲盖至盛饭完成、关闭煲盖的时间内,就可以计算出保温量。因此,可以使用煲盖即将关闭时的保温量来进行适当的保温控制。因此,仅在必要的时间内使重量检测装置通电,从而可以避免无谓地消耗电源功率。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方案及上述的另一个方案的发明的电饭煲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处于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不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时、以及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不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处于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时中的任一个时刻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开始操作,其后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首次从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结束操作,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本发明的电饭煲在从锅被取出时或者锅被放入时到其后煲盖首次关闭的这段时间内,就可以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例如,在用户为了往锅里放入米和水而取出锅、然后又将锅放回到电饭煲中到为了开始煮饭而关闭煲盖这段时间内,进行检测重量。这样,仅在必要的时间内使重量检测装置通电,从而可以避免无谓地消耗电源功率。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方案及上述的另一个方案的发明的电饭煲中,在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的大小不是正常值的场合下,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指示或者根据一定的操作顺序实行煮饭操作。
当电饭煲由于设置在晃动激烈的场所等原因使得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具有规定的閾值以上的偏差时,检测值有可能是异常值。在这样的场合下,本发明的电饭煲由于可以从用户输入的煮饭量或者从加热时锅的温度上升速度来推定被烹调物的重量后进行煮饭,虽然不见得是最佳的状态,但是也可以完成煮饭。
采用本发明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包括:上表面设有开口的煲体;以装拆自如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煲体的盛锅腔中的锅;开闭自如地覆盖住所述盛锅腔的煲盖;对所述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重量检测装置,该重量检测装置包括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所述盛锅腔中的重量检测元件、和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所述重量检测元件上且大致顶住所述锅的外侧底部的中心部的检测部件,并通过所述重量检测元件借助所述检测部件对所述锅和放入所述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进行检测;和根据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计算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对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
本发明的电饭煲由于在加热烹调开始前就计算出了被烹调物的重量,再根据其重量进行火力控制(即对感应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进行控制),因此可以与煮饭量无关地煮出美味可口的饭。另外,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的重量检测装置只用很少数量的部件构成,因此可以实现一种小型、重量轻且价廉的电饭煲。此外,本发明的电饭煲由于是在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上检测重量,因此,放到盛锅腔内的锅的位置即使有偏斜,重量测定值的误差也小。
对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在典型情况下为安装在盛锅腔的底部(即面对着锅的底部外侧的部分)上的感应加热线圈。感应加热线圈的中心大致处于锅的底部中心的正下方。
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的重量检测装置在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位支撑住锅的重量,并进行计测。因此,在安装重量检测装置时可以与感应加热线圈不发生干扰。锅通过检测部件支撑住锅底的大致中心部分,锅和感应加热线圈之间的距离被保持一定,不会发生倾倒现象,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设置在盛锅腔中。因此,感应加热线圈能够适当且稳定地对锅进行加热,从而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
另外,“锅和放入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是指,至少包含锅和放入锅中的被烹调物等物在内的总重量。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重量检测元件和所述检测部件之间还可以设置与所述重量检测元件和所述检测部件相联接的绝缘部件。
采用本发明的话,由于能够通过绝缘部件防止静电侵入弱电电路,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使用安全的电饭煲。绝缘部件不会被感应加热线圈的泄漏磁场所加热。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处,还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所述锅是否放置到所述盛锅腔中的锅检测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话,可以使电饭煲变得小型、重量轻且能降低成本。另外,对锅和放入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测定和锅的有无的检测都可以在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位上进行。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在所述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处,还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所述锅是否放置到所述盛锅腔中的锅检测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话,可以使电饭煲变得小型、重量轻且能降低成本。另外,对锅的温度的测定、对锅和放入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测定(以及锅的有无的检测)都可以在锅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位处进行。放置到盛锅腔内的锅的位置即使有偏移,温度及重量测定值中的误差也小,而且不会对锅的有无进行误检测。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由弹性体对其施加上向上的弹力,使其上表面从所述检测部件的上表面向外伸出。
采用本发明的话,弹性体(例如弹簧)及检测部件不会对温度检测装置加上过大的应力。在弹性体的作用下,温度检测装置可以可靠地顶住锅的底面,正确地检测出其温度。重量检测装置也能通过检测部件正确地检测出锅和放入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重量检测元件可以是负载传感器或者压电元件。
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锅和感应加热线圈之间的距离不会因被加热物的重量而发生变化,感应加热线圈可以不受被加热物的重量的影响对锅进行稳定的加热。这些元件由于不会在感应加热线圈的泄漏磁场作用下出现涡流流动、温度上升等现象,因此,可靠性高,能够正确地测定出重量。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盛锅腔的上部可以设有至少3个引导滚轮安装机构,所述引导滚轮安装机构用于保持住顶住所述锅的侧面的引导滚轮、和通过轴将所述引导滚轮支承成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轴支承部件。
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顶住锅壁的引导滚轮只能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因此锅能够顺利地放置好。由于锅不但由检测部件加以支承,而且侧面也由引导滚轮支承,因此,锅的姿态可以更加稳定,重量检测精度也可以提高。另外,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感应加热装置和锅之间的距离能够保持一定,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适当且稳定地对锅进行加热,从而可以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此外,锅在圆周方向不能运动,用户从锅中盛饭时,锅也不会发生转动。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还可以设置:顶住所述锅的侧面的引导滚轮;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带有将引导滚轮通过轴支承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且相对于所述锅的侧面可以在正交方向发生位移的轴支承部件;和设在所述盛锅腔的上部、并以可以移位的方式保持住所述弹性部件的至少3个引导滚轮安装机构。
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顶住锅壁的引导滚轮只能在上下方向上旋转,且能够在与锅的侧面正交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因此,锅的大小即使存在差异,锅也能顺利地放置好。另外,由于锅不但由检测部件加以支承,而且侧面也由引导滚轮支承,因此,锅的姿态可以更加稳定,重量检测精度也可以提高。另外,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由于感应加热装置和锅之间的距离能够保持一定,感应加热装置能够适当且稳定地对锅进行加热,从而可以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
在采用上述的又一种方案的电饭煲中,所述引导滚轮的外圆周部分上还可以设置橡胶制成的锅转动防止部件,所述锅转动防止部件上设有与所述引导滚轮的旋转方向平行的、截面为V字形的槽。
在本发明的电饭煲中,当锅放入时,锅转动防止部件一边张开一边顶住锅壁。因此,用户在从锅里盛饭时,锅不会发生旋转。
本发明的电饭煲能够达到提供一种在加热开始前就可以高精度地预测锅内的被烹调物的量、能够根据烹调物的量进行适当的火力控制的电饭煲的有利效果,还能够达到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地补正重量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下降的电饭煲的有利效果,还可以达到提供一种在制造时无需对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进行机械、电气调整的工序且适合于量产、小型、重量轻且成本低廉的电饭煲的有利效果,以及达到提供一种能够切实地减少电源功率消耗的电饭煲的效果。此外,本发明还可以达到提供一种能将感应加热线圈和锅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且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的感应加热式电饭煲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的新颖特征如后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有关本发明的详细结构、内容、及其它一些目的及特征可以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解释得到很好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经部分切除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电饭煲的操作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电饭煲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为加到图1的电饭煲中的负载传感器上的负载大小与负载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大小之间的关系图。
图5为图1的电饭煲中的重量计算参数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图1的电饭煲中在煮饭开始时的重量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7(a)为图1的电饭煲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7(b)为图1的电饭煲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7(c)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7(d)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8是图1的电饭煲进行保温时的重量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4中的电饭煲经部分切除后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电饭煲中的部分构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11(a)为用图9的电饭煲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11(b)为用图9的电饭煲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11(c)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11(d)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及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中的部分构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14(a)为当锅装到图13中的电饭煲的盛锅腔中时的轴向概略截面图。
图14(b)为当锅未装到图13中的电饭煲的盛锅腔中时的轴向概略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的部分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16(a)为锅未装到图15中的电饭煲的盛锅腔中时的引导滚轮台的侧视图。
图16(b)为锅装到图15中的电饭煲的盛锅腔中时的引导滚轮台的侧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附图中的一部分或者整个附图是出于示意目的而概略地画成的,因此并不一定真实地反映出了所示的要素的实际相对大小及位置,这一点谨请留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饭煲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即实施例1至4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首先通过图1~图8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
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结构如图1及图2中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经部分切除后的侧视图。被切开的部分用截面图来表示。为了图面简洁起见,其中省略了电气连接导线等部件。
图1中,10是电饭煲的箱形煲体。煲体10中设有覆盖住其上表面的开闭自如的煲盖20。煲体10中的盛锅腔30由处于上方的上框32和位于下方的线圈底座(线圈支承体)31所构成。锅12由不锈钢、铁等磁性材料制成,这种由磁性体制成的锅12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装在有盛锅腔30中。线圈底座31上与锅12底部面对着的部分上,设有对锅1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13。电路板14设在煲体10和盛锅腔30之间。虽然图中没有示出,电路板14上装有微电脑、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可以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式存储器)等电子部件。
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通过下面将要描述的方法对锅12进行感应加热,进而对烹调锅12内的被烹调物19进行加热。被烹调物19为煮饭开始之前的米和水、或者是已经煮熟的饭等物。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还设有电源线(图中未示出),从电源线供入市电电源时即成为“电源接通”状态。
下面对设在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的各种检测装置进行具体解释。
线圈底座31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锅1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15。温度检测装置15由弹簧向上顶起,当锅12被安放到盛锅腔30中时,温度检测装置15顶住锅12的锅底中央部分,对锅12的温度进行检测。
煲体10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锅12有没有安放到盛锅腔30中的锅检测装置16。锅检测装置16由与煲体10刚体联接的微动开关构成。当锅12安放到盛锅腔30中时,设在温度检测装置15底部的突起部分将微动开关按下,锅检测装置16即输出ON信号。
煲体10上还设有用于检测煲盖20的开闭情况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这一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也由微动开关构成。当煲盖20被关闭时,煲盖20的枢轴将会按下微动开关,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即输出ON信号。
锅检测装置16及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在电饭煲接通电源的状态下分别处于常时工作状态,输出ON信号或者OFF信号。
重量检测装置40为用于检测锅12的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重量检测装置40由支承部件17及负载传感器18构成。
负载传感器18采用的是自平衡式负载传感器(负载变换器),与煲体10进行刚体联接。负载传感器18中安装有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图中没有示出),该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中与负载成比例地发生电阻变化,这样的电阻变化由负载传感器18通过桥式电路以电气信号的形式取出。
支承部件17呈在薄板上设有3个突起物的形状。支承部件17中薄板部分通过螺钉固定在负载传感器18的一端,突起物则分别贯通地穿入设在线圈底座31的底面上的3个孔中。
在锅12未安放到盛锅腔30中的场合下,负载传感器18先对支承部件17的重量进行检测。当锅12安放到盛锅腔30中时,由于支承部件17的突起物的顶端将顶住锅12的底部,负载传感器18将产生歪斜,从而检测出支承部件17、锅12及锅12的中的被烹调物19的总重量。安装在负载传感器18上的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只在从下面将要描述的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接收到操作指令时才通电(工作)。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的输出在通电后0.5秒左右将稳定下来。重量检测装置40通过以3点式支撑方式支承住锅的底面的支承部件17能够正确测定出锅及被加热物的重量。
来自温度检测装置15、锅检测装置16、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及重量检测装置40的电气信号分别被输入到电路板14中。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操作部分的示意图。在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煲体10的正面设有操作部分50(图1中未示出)。
操作部分50中设有显示部分58及按键输入装置59。按键输入装置59中设有:煮饭开关51、保温开关52、取消开关53、用于进行定时器予约的予约开关54、用于调整予约时刻(时和分)的时开关55及分开关56、和用于手动地操作重量检测装置40(负载传感器18)的计测开关57。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各种开关输入指令。显示部分58上显示出煮饭状况等信息。
接下来,使用图3的说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控制系统包括:操作部分50、重量检测装置40、锅检测装置16、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温度检测装置15、控制装置300、加热线圈驱动装置311、加热线圈13、存贮单元320、锅12和煲盖20。
存贮单元320由安装在电路板14上的可擦写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用于存贮用来计算被烹调物19的重量的重量计算参数321。控制装置300为安装在电路板14上的微电脑。加热线圈驱动装置311也安装在电路板14上。
控制装置300(微电脑)在存储在存贮装置中的软件的控制下,根据用户通过操作部分50输入的操作指令、从各个检测装置(重量检测装置40、锅检测装置16、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及温度检测装置15)输入的各种信号以及从存贮单元320读入的重量计算参数321,对加热线圈驱动装置311进行控制,在显示部分58进行显示,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断电控制以及对存贮单元320进行改写。
加热线圈驱动装置311在控制装置300控制下驱动加热线圈13。加热线圈13的加热量通过对加热线圈13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300中设有:重量计算单元301、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零点补正单元303、加热控制单元304及加热程序存贮单元305。重量计算单元301根据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及从存贮单元320读入的重量计算参数321计算出锅12中的被烹调物19的重量(煮饭量或者保温量)。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在计测开关57被操作且下述的规定条件具备时接通/断开对负载传感器18的供电。零点补正单元303在规定的条件(下述)下根据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对重量计算参数321进行改写。加热程序存贮单元305用于存贮与被烹调物19的重量相对应的加热程序(煮饭操作过程及保温操作过程)。加热控制单元304根据由重量计算单元301计算出的被烹调物19的重量及由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出的锅12的温度读出与被烹调物19的重量相对应的加热程序,对加热线圈驱动装置311进行控制。
下面借助图4~图8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操作情况。
〔出厂前的电饭煲的操作情况〕
首先描述一下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在工厂完成组装后、出厂前的操作情况。
电饭煲组装完成后,先接通电源(即向电饭煲中供给市电电源)。在将锅12从盛锅腔30中取出的状态(负载传感器18只承载着支承部件17的状态)下,同时按下操作部分50的计测开关57和煮饭开关51。设此时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大小为W1。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开始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即桥式电路电路根据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的电阻变化输出的信号)被送入到零点补正单元303中。在经过规定的时间(例如3秒)之后,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的通电。零点补正单元303将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结束时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的大小S1写入存贮单元320中。下面将锅12从盛锅腔30取出的状态下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称作“零点测定值”。零点测定值因锅12在电饭煲制造过程中的重量偏差不同而不同,可能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值。
接下来,在将空锅12安放到盛锅腔30中的状态(支承部件17和空锅12放置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状态)下,同时按下操作部分50的计测开关57和保温开关52。设此时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大小为W2。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开始向负载传感器18中通电。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输入到零点补正单元303中。在经过规定的时间(例如3秒)后,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零点补正单元303将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结束时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S2写入存贮单元320中。
接下来,在锅12中放入与能够放到被烹调物19中的最大重量(如5合米和用来煮5合米的水的总重量)相当的重物,并在锅12安放到盛锅腔30中的状态(即支承部件17、空锅12及重物放置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状态)下,同时按下操作部分50的计测开关57和予约开关54。设此时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大小为W3。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开始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输入到零点补正单元303中。在经过规定的时间(例如3秒)后,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零点补正单元303则将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结束时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S3写入存贮单元320中。
通过以上的操作,在产品出厂之前,存贮单元320中已经写入了3种状态(负载为W1、W2和W3)下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1、S2和S3),作为重量计算参数321。
图4为表示加到负载传感器上的负载大小和负载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可以表示为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的一次函数。图4中的直线401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在出厂之前得到的、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大小和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之间的关系。当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为S时,锅12中的被烹调物19的重量W将为:
W=Wmax×(S—S2)/(S3—S2)     · · ·(1)
这里的Wmax为被烹调物19的最大重量(=W3—W2),是已知数。通常,锅12的重量(=W2—W1)因产品不同而异。式(1)中由于没有包含锅12的重量,因此可以正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
另外,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一般来说也因产品(电饭煲)不同而不同。因此,现在的电饭煲在组装完成后,为了从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精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必须进行机械/电气调整步骤,从而将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调整到规定的范围内。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只需在制造过程中加入把重量计算参数321写入存贮单元320中这一简单的工序就能够完成生产、制造。因此,被烹调物的重量的计算精度很高,适合于大量生产,并能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由于重量计算参数321已经写入到非易失性存储器存贮单元320中,只用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通过上面的公式(1)就可以计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因此,在出厂之前,没有必要进行将零点测定值调到规定范围内的电路调整。
这里,由于S2—S1就是锅12的重量,因此,锅12的重量差异也能记录下来,从而提高测定精度。
〔从盛锅腔取出锅时的电饭煲进行的操作〕
下面描述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饭煲中的锅从盛锅腔中取出时的操作。由于重量检测装置40由机械部件构成,在老化、室温、电饭煲设置场所的倾斜等因素影响下,其检测精度会下降。亦即,重量计算参数321是可变值。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从盛锅腔30取出锅12时,重量计算参数321就将更新。图5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的重量计算参数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接通电饭煲的电源(步骤501)。电饭煲的电源接通后,锅检测装置16开始工作,向控制装置300中送出表示盛锅腔30中是否有锅12的信号。零点补正单元303判断是否从锅12在盛锅腔30中的状态变化到了不在盛锅腔30中的状态(即锅12是否已从盛锅腔30中取出)(步骤502)。当锅12被从盛锅腔30取出时,零点补正单元303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中送出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即开始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步骤503)。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TO)被送到零点补正单元303中(步骤504)。在经过规定的时间(数秒左右)后,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将会稳定下来;零点补正单元303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发出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则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步骤505)。
最新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STO)被存贮到零点补正单元303中。这一STO成为最新的零点测定值。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在老化、室温、电饭煲的设置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动。因此,一般来说,STO与出厂时测定好的、盛锅腔30中无锅12时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1不会一致(即零点会发生漂移)。
接下来,由零点补正单元303计算出零点补正值SE(=STO—S1)(步骤506)。零点补正单元303读出重量计算参数321(S1、S2及S3),在各个值上加上零点补正值SE,形成ST1、ST2及ST3(步骤507)。
图4中的直线402示出了步骤506中得到的、加到负载传感器18上的负载大小和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大小之间的关系。直线402为在纵轴方向上从出厂时的直线401平行移动了间距SE的直线。
零点补正单元303将存贮单元320的重量计算参数S1、S2及S3分别更新为ST1、ST2及ST3(步骤508)。
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每次从盛锅腔30中取出锅12时,重量计算参数321就将更新一次(零点补正)。
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由于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步骤503~步骤505之间)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因此不会无谓地消耗电源功率。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虽然是根据锅12取出后经过规定的时间后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来计算零点补正值SE(步骤506)的,但是也可以不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是使用锅12取出后、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达到稳定后的一定时间内的输出信号(例如,通过求出其平均值)来计算出零点补正值SE。
〔煮饭时的电饭煲操作情况〕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在煮饭时的操作情况。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在煮饭开始时进行的重量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接通电饭煲的电源(步骤601)。电饭煲的电源接通时,锅检测装置16及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开始工作。锅检测装置16向控制装置300中输出表示盛锅腔30有无锅12的信号。重量计算单元301判断是否从锅12不在盛锅腔30内的状态变到了在其中的状态(即判断锅12是否已经安放到盛锅腔30中)(步骤602)。锅12安放到盛锅腔30中时,重量计算单元301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送出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即开始向负载传感器18通电(步骤603)。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c)被送入重量计算单元301中(步骤604)。重量计算单元301根据来自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的信号判断煲盖20是否从打开着的状态变到了关闭着的状态(步骤605)。检测到煲盖20已经关闭时,重量计算单元301即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中送出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则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步骤606)。
这一时刻的负载传感器18的最新输出信号的大小(Sc)被存贮到重量计算单元301中。重量计算单元301使用公式(1)从Sc计算出锅12中的被烹调物19的重量(煮饭量)Wc(步骤607)。加热控制单元304判断(按键输入装置59中所含的)煮饭开关51是否被操作(步骤608)。一旦煮饭开关51被操作,加热控制单元304从加热程序存贮单元305读入与被烹调物19的重量Wc相对应的加热程序,实行煮饭操作(步骤609)。
一般来说,电饭煲的用户在煮饭前进行的操作为:从盛锅腔30取出锅12,在锅12中放入被烹调物19,再将锅12放回到盛锅腔30中,最后关上煲盖20。因此,在煮饭即将开始之前,重量计算参数321可以通过上面的『煮饭时的电饭煲操作情况』中所述的方法(亦即图5中的流程图)自动地进行更新,进行零点补正。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能够使用更新后的重量计算参数321在煮饭前自动地计算出煮饭量Wc,因此,煮饭量Wc的预测精度很高。而且,用户无需为了进行零点补正及煮饭量计算而进行特别的操作。
下面说明一下本发明中在煮饭开始前由重量检测装置40判定煮饭量的煮饭操作过程(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煮饭操作过程)与先有技术文献1中在煮饭过程中根据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温度上升速度来判定煮饭量的方法的煮饭操作过程之间的不同之处。
煮饭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前煮、煮熟、沸腾维持、加煮、和蒸煮等几个阶段。在前煮阶段,先将锅内的米和水加热,使锅12的温度达到适合于米进行吸水的温度(50℃),使米进行吸水。接下来,在煮熟步骤中,用规定的热量对锅12进行加热,使锅12的温度达到规定值(100℃)。在现有的电饭煲中,一般通过此时开始的温度上升速度来判定煮饭量。在沸腾维持步骤中,对米和水加热,直至将锅12的水烧干、锅12的温度达到超过100℃的规定值。最后,在蒸煮步骤中,在一定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与煮饭量相适应的加热(加煮)和停止加热的过程。
下面使用图7(a)~(d)对前煮阶段进行说明。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7(b)为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7(c)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7(d)为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锅底的温度由温度检测装置15加以检测。
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如图7(c)及(d)中所示,加热一直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适合于吸水的温度(50℃),与被烹调物19的多少无关。之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的温度保持在50℃,使米进行吸水。但是,在煮饭量多的场合下(图7d),由于使所有被烹调物19的温度达到50℃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吸水时间不足。因此,位于中心部位的米粒的芯部会出现吸水不足现象。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如图7(a)及(b)中所示,吸水时的温度(由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温度)可以根据被烹调物19的量发生变化。例如,在煮饭量为1合时,加热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50℃为止。然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的温度保持在50℃,使米吸水(图7a)。而在煮饭量为5合时,加热一直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60℃为止。然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的温度保持在60℃上,使米吸水(图7b)。此时,位于中心部的被烹调物19的温度虽然比外侧的温度上升慢,也能达到50℃左右,故米能够进行充分的吸水。
接下来,对煮熟步骤进行解释。
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使用规定的火力(加热线圈13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将锅12加热到规定的温度(100℃),与被烹调物19的多少无关。因此,在煮饭量较少的场合下,很快就会过分沸腾,只有米的表面且只有米的表面将出现糊化,煮成的饭的米粒中心还没有熟。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煮熟步骤中的火力(加热线圈13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可以根据煮饭量不同发生变化。即,煮熟步骤的规定时间与煮饭量的多少无关地被设置成一定,且在煮饭量越少时火力被控制得越弱。
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由于在加热开始前就能正确地计算出煮饭量,且进行与煮饭量相适应的火力控制,因此无论煮饭量多少都可以煮出美味可口的米饭。另外,根据煮饭量不同,还可以不改变前煮阶段的温度而是改变前煮时间的控制方法也是可以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由于负载传感器18在规定的时间(步骤603~步骤606之间)之间不通电,因此不会无谓地消费电源功率。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采用的是将锅12放置到盛锅腔30上时(步骤602)才开始对负载传感器18进行通电的控制方法。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是采用在将锅12从盛锅腔30取出时才开始对负载传感器18中进行通电的控制方法也是可以的。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采用的是从煲盖20将要关闭时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c计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Wc(步骤607)的控制方法。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是使用煲盖20关闭前的规定时间内的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例如,通过计算出其平均值)来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Wc的控制方法也是可以的。如果规定时间内的重量Wc的值变成超过规定的閾值的话,则判定在测定中被加上了外来因素,其测定值不加采用,而是通过与现有的电饭煲同样的方法来判定煮饭量。
〔保温时的电饭煲操作情况〕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进行保温操作时的情况。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进行保温操作时的重量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煮饭过程结束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将对饭进行保温。在保温过程中,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将表示煲盖20打开/关闭的信号送入控制装置300中。重量计算单元301判断煲盖20是否从关闭的状态变成了打开的状态(步骤801)。当煲盖20被打开时(例如,用户为了盛饭而打开煲盖20时),重量计算单元301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送出向负载传感器18中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即开始向负载传感器18中通电(步骤802)。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h)输入到重量计算单元301中(步骤803)。重量计算单元302读入重量计算参数321,从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h计算出保温量Wh(步骤804)。接着,重量计算单元301从来自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的信号判断煲盖20是否从打开的状态判变成了关闭状态(步骤805)。如果检测到煲盖20已经关闭(例如,用户盛完饭后将煲盖20关上时),重量计算单元301向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发出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的指令。负载传感器通电/断电控制单元302则结束对负载传感器18的通电(步骤806)。控制单元300判断保温开关52是否被操作(步骤807)。如果保温开关52被操作,加热控制单元304则从加热程序存贮单元305读入与保温量Wh相对应的加热程序,执行保温操作(步骤808)。
在保温步骤中,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以规定的时间交替进行以下的控制:将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到的锅12的温度控制为60℃、防止饭的黄变的低温加热控制和将温度控制为75℃、对饭进行杀菌的高温加热控制。被保温的饭量(Wh)越少,进行高温加热控制的时间也越短,以防止对饭进行过分加热。因此,可以实现与保温量无关的、能够保持饭的食味的保温。另外,用户也无需为了计算保温量Wh进行特殊的操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由于负载传感器18只在规定的时间(步骤802~步骤806之间)内通电,因此,不会无谓地消耗电源功率。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虽然采用的是使用煲盖20即将关闭之前计算出的保温量Wh作为加热控制的保温量的控制方法,但是也可以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是采用将煲盖20关闭前的规定时间内的保温量Wh的值(例如,通过计算出其平均值)用于加热控制中的控制方法。如果规定时间内的保温量Wh的值变得超出了规定的閾值,则可判断为测定中加入了外力,不采用其测定值。
另外,温度检测装置15、锅检测装置16、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及重量检测装置40的结构也不局限于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示的形式。举例来说,重量检测装置40也可以使用压电元件、静电容容量检测元件、弹簧等部件。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在锅12放置到盛锅腔30中的时候重量检测装置40所检测的重量中,只要包含锅12的重量(如果有被烹调物19的话,为锅12及被烹调物19的重量)就可以。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中,存贮单元320中存贮了负载传感器18对于已知负载(W1,W2,W3)的输出信号(S1,S2,S3),作为重量计算参数321。但是,作为另一种方法,采用存贮(S1,S2)或者(S1,S3)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只要存贮包含零点测定值S1在内的至少2个数据就可以。即,除了在锅12没有放置到盛锅腔30内的状态下负载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S1之外,通过将锅12放置到盛锅腔30内的状态下的输出信号S2(或者S3)也存贮到存贮单元320中,即便每个产品中的重量检测装置40的输出灵敏度及锅12的重量存在偏差,也可以正确地计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另外,也可以只将负载传感器18对于已知负载(W2,W3)的输出信号(S2,S3)作为重量计算参数321存贮到存贮单元320中,也就是说,只把空锅12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锅12放置到盛锅腔30中的状态下的输出信号S2、以及把锅12和第2负载(最好是与电饭煲能够煮的最大量的被烹调物的重量相当的负载。第2负载是与第1负载不同的值)放置在盛锅腔30中的状态下的输出信号S3存贮到存贮单元320中。这样,即使每个产品中的锅12的重量、重量检测装置40的输出电平及输出灵敏度有偏差,也能正确计算出被烹调物19的重量。
另外,当用户将空锅12装入盛锅腔30中并同时操作计测开关57和保温开关52的话,重量计算参数321之一的S2将被更新,因此,煮饭量的计算精度可以提高。
在图6中,控制装置300在锅检测装置16的信号从煲体10中没有锅12的状态的信号切换有锅12的状态的信号时使重量检测装置40开始工作,其后,当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的信号首次从煲盖20打开状态的信号切换到关闭状态的信号时,使重量检测装置40的结束操作;同时从重量检测装置40的结束操作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被烹调物的重量。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法,控制装置300也可以在锅检测装置16的信号从煲体10中有锅12的状态信号切换到没有锅12的状态信号时使重量检测装置40开始工作,其后,再在煲盖开闭检测装置21的信号首次从煲盖20打开的状态信号切换到关闭状态的信号时,使重量检测装置40停止操作;同时从重量检测装置40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出计算被烹调物的重量。另外控制装置300还可以在锅检测装置16的信号从煲体10内没有锅12的状态信号切换到有锅12的状态信号时、以及从煲体10内有锅12的状态信号切换到无锅12的状态信号时这两种时刻,使重量检测装置40开始操作。
《实施例2》
下面使用图9~图11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经部分切除后的侧视图,其中的切开部分用截面图来表示。为了使图面简洁,其中的电气连接导线等部件被省略了。
在图9中,10a是电饭煲的箱状煲体,煲体10a上设有覆盖其上表面的、可以开闭自如的煲盖20a。煲体10a的盛锅腔30a由处于上方的上框32a和处于下方的线圈底座(线圈支承部件)31a构成。锅12a由不锈钢、铁等磁性体构成。锅12a的上端开口部分上设有向外侧探出的凸边121。当锅12a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放置到盛锅腔30a中时,凸边121呈从上框32a的上端部向上浮起的状态。当锅12a被放置好时,与盛锅腔30a之间还存在间隙。线圈底座31a中与锅12a底部相对的部分上,设置有对锅12a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13a。感应加热线圈13a由设置在线圈底座31a的底面外侧的外线圈、和设置在底面内侧的内线圈构成。各个感应加热线圈的中心均处于锅12a底部的大致正下方。电路板14a设在煲体10a和盛锅腔30a的之间。电路板14a上搭载有微电脑(图中未示出)。微电脑通过存储在存贮装置中的软件对电流进行控制,从而通过感应加热线圈13a产生出交变磁场。
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对锅12a进行感应加热,进而对锅12a内的被烹调物19a进行加热烹调。被烹调物19为煮饭进行之前的米和水或者是煮熟的饭等。基台22固定在线圈底座31a的底部的间隙中。基台22上设有检测锅12a的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40a、检测锅12a的有无的锅检测装置16a及检测锅12a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45。
下面使用图9及图10对以上各个检测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为实施例2的电饭煲中的检测部件的分解斜视图。
重量检测装置40a包括负载传感器41、传感器台(绝缘部件)42及接触筒(检测部件)43。负载传感器41是自平衡式负载变换器(重量检测元件)。负载传感器41的一端设有螺钉孔411,另一端设有螺钉孔412。基台22上安装着带有螺钉孔212的薄板211。负载传感器41的一端借助螺钉孔212及螺钉孔411用螺钉拧紧在基台22上;负载传感器41的另一端与基台22之间留有间隙。负载传感器41上安装有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413。电阻线形变测量元件413的电阻与负载成正比例地发生变化,负载传感器41通过桥式电路电路以电子信号的形式取出这样的电阻变化。42是树脂制的传感器台。负载传感器41嵌入设在传感器台42上的凹部421中。传感器台42通过螺钉孔422及螺钉孔412用螺丝拧紧在负载传感器41的另一端上。43是用厚度2mm的铝板制成的接触筒(检测部件)。接触筒43的下部设有2个互相面对着的爪431。接触筒43将爪431插进传感器台42上的接触筒固定孔423中并折弯而固定到传感器台42上。接触筒43的上端部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凸缘432。线圈底座31a的底面外侧设有感应加热线圈13a。接触筒43穿过设在线圈底座31a的底部中央(即感应加热线圈13a的中心部,这里没有设置感应加热线圈13a)的1个贯通孔。接触筒43的上端部要高于线圈底座31a的内侧底部(图9)。重量检测装置40a通过只支撑住锅12a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的方式测量其重量。因此,在安装重量检测装置40a时,可以与感应加热线圈13a互不干涉。由于锅12a的底部中心部被支撑,锅12a能够稳定地放置在盛锅腔30a中,因此,感应加热线圈13a能够适当且稳定地对锅12a进行加热。
温度检测装置45上设有与凸缘432相对的2段凸起缘451,温度检测装置45被从接触筒43的下侧插入。其中,凸起缘451的外径与接触筒43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温度检测装置45不能从接触筒43的上方取出。此外,接触筒43和温度检测装置45之间夹装有弹簧44。弹簧44顶在凸起缘451的底面和传感器台42上,对温度检测装置45施加向上的弹力,从而使温度检测装置45与锅12a紧密接触。温度检测装置45检测到的与锅12a的温度相对应的电气信号通过导线46及连接器47输入到电路板14a中。导线46从开在传感器台42上的槽424中引出。
盛锅腔30a中没有锅12a时,温度检测装置45上的凸起缘451的上表面顶住接触筒43的凸缘432的底面。温度检测装置45的上表面处于比凸缘43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上。在锅12a放到盛锅腔30a中的过程中,锅12a的底部先压住温度检测装置45,然后在压住温度检测装置45的状态下压住接触筒43(图9)。由于接触筒43支承着锅12a的中心部,因此锅12a不会发生倾斜。负载传感器41对锅12a、被烹调物19a、传感器台42、弹簧44、温度检测装置45及接触筒43的总重量进行检测,并加以输出。温度检测装置45反抗着弹簧44的弹力没入接触筒43中,其上表面在与凸缘432的上表面保持着相同的高度的状态下与锅12的底面接触。因此,温度检测装置45上不会被加上过大的力,而是以经弹簧44调节的、规定的适当压力顶住锅12a的底面。
锅检测装置16a由固定在基台22上的微动开关所构成(图9)。当锅12a放置到盛锅腔30a中时,传感器台42的底部顶动微动开关,锅检测装置16a即输出0N信号。微动开关的操作冲程比承载锅12a的传感器台42的位移量要大。这样,当锅12a放置到传感器台42上、微动开关发生操作的场合下,由于由微动开关加以支撑的那部分锅12a的重量非常小,对重量检测装置40a的测定值不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采取借助致动部件(可以是具有弹性的磷青铜板)驱动微动开关的结构,形成微动开关只支撑一定程度的锅12a的重量部分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从温度检测装置45、锅检测装置16a及重量检测装置40a(负载传感器41)的电气信号分别被送入电路板14a中。装在电路板14a上的微电脑中存贮有预定状态(没有锅12a时、放置空锅12a时、和放置装入最大煮饭量的米和水的锅12a时)下的负载传感器41的输出信号数据(Sa1、Sa2和Sa3)。设负载传感器41的输出信号的大小为Sa时,锅12a中的被烹调物19a的重量Wa则为,
Wa=Wamax×(Sa—Sa2)/(Sa3—Sa2)     ···(2)
这里,Wamax为被烹调物19a的最大重量,是已知值,同时这也是装入了最大煮饭量的米和水(被烹调物19a)的锅12a、传感器台42、弹簧44、温度检测装置45及接触筒43的总重量,也是与负载传感器41的输出信号数据Sa3相对应的值。微电脑根据公式(2)计算出被烹调物19a的重量,预测出煮饭量。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的煮饭操作中的操作与现有的电饭煲在煮饭过程中根据温度检测装置45的温度上升速度来判定煮饭量的操作之间的不同之处。
煮饭步骤大致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前煮、煮熟、沸腾维持、加煮、和蒸煮。在前煮阶段中,将锅内的米和水进行加热,使锅12的温度达到适合于米吸水的温度(50℃)。接下来,在煮熟步骤中,以规定的热量对锅12进行加热,使锅12的温度达到规定值(100℃)。现有的电饭煲是根据此时的温度上升速度来判定煮饭量。在沸腾维持步骤,继续对米和水进行加热,直到将锅12中的水烧干、锅12的温度达到超过100℃的规定值。在最后的蒸煮步骤,在一定的时间内多次重复进行与煮饭量相适应的加热(加煮)和停止加热的过程。
下面使用图11(a)~(d)对前煮阶段进行描述。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11(b)为煮5合饭的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11(c)为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煮1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图11(d)为煮5合饭时其前煮阶段中的锅底温度(实线)及被烹调物中心部的温度(虚线)。锅底温度由温度检测装置45加以检测。
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加热一直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4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适宜吸水的温度(50℃)为止,与被烹调物19的多少无关。之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a的温度保持为50℃,使米进行吸水。但是,在煮饭量多的场合下(图11(d)),由于使所有的被烹调物19a的温度达到50℃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在适宜温度上的吸水时间就不足。因此,位于中心部位的米粒的芯部就会出现吸水不足现象。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吸水的温度(即由温度检测装置45检测到的温度)可以根据被烹调物19的量发生改变。例如,当煮饭量为1合时,加热先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45检测到的温度为50℃为止。然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的温度保持在50℃,使米进行吸水(图11a)。而在煮饭量为5合时,加热则一直进行到温度检测装置4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60℃为止。然后,在规定的时间(Ta)内,将锅12的温度保持为60℃,使米进行吸水。由于被烹调物19的中心部的温度比外侧的温度上升得慢,但也达到50℃左右,因此,米能够充分吸水。
接下来描述煮熟步骤。
在煮熟步骤中判定煮饭量的现有电饭煲中,通过规定的火力(感应加热线圈13a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将锅12a加热到规定温度(100℃),与被烹调物19a的多少无关。因此,在煮饭量较少的场合下,米的表面很快就会过分沸腾,发生糊化,而米芯部分还没有煮熟(出现夹生)。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在煮熟步骤中则是根据煮饭量使火力(即感应加热线圈13a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煮熟步骤的所要时间被设置成与煮饭量的多少无关地保持一定,且煮饭量越少,火力控制得越弱。
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在加热开始前就能正确地计算出煮饭量,并进行与煮饭量相适应的火力控制。因此,不管煮饭量多少,总是能煮出美味可口的饭。另外,不采用控制前煮温度的方法,而是采用根据煮饭量改变前煮时间的控制方法也是可以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由于采用了接触筒43和负载传感器41之间设有树脂制成的传感器台42的结构,因此,锅12a、接触筒43及温度检测装置45之间的因摩擦产生的静电不会侵入到弱电电路中。另外,在实施例2中,传感器台42虽然是用树脂制成的,但只要是绝缘材料,采用其他材料也是可以的。
采用本发明的话,可以实现一种重量检测装置40的部件数量少、小型、重量轻且制造成本低的电饭煲。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如果象图9中所示的那样在基台22和煲体10a之间设置上垫敷物48的话,可以提高煲体10a的耐冲击强度。接触筒43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图10中所示的形状,只要呈在锅12a放到盛锅腔30a中时能顶住锅12a底部的形状就可以。
温度检测装置45设置在接触筒43的外面(例如设在锅12a的底部周沿上)也是可以的。另外,负载传感器(重量检测元件)41只要能够实现检测重量的功能,还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形,如可以使用静电容量检测元件、弹簧称等形式。采用铝或铝合金制成的负载传感器或者使用压电元件则更为理想,这样,因锅12a的重量产生的位移量非常小(锅12a和感应加热线圈13a之间的距离最好不因被加热物的重量发生变化),在感应加热线圈13a的漏洩磁束的影响下产生涡流的话也不会引起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当锅12a放置在盛锅腔30a中时,负载传感器(重量检测元件)41检测的重量只要包含锅12a(锅12a中有被烹调物19a时,为锅12a和被烹调物19a)的重量就可以。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当锅12a放置在盛锅腔30a中时,由于锅12a和盛锅腔30a之间有间隙,因此热难于从锅12a传递到盛锅腔30a上。因此,盛锅腔30a(线圈底座31a及上框32a)可以通过树脂成型方式以低成本的方法制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中,温度检测装置45、负载传感器41的致动部件、锅检测装置16a(或者其致动部件)最好从电饭煲的中心附近开始向外依次设置。在这种场合下,温度检测装置45直接与锅12a底部的中心接触,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温度检测。负载传感器41(或者是作为其致动部件的传感器台42)成为承受检测锅12a、温度检测装置45、温度检测装置45的定位构件(实施例2中为弹簧44及检测部件43)的重量的构造。重量检测元件41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检测出锅12a及被烹调物19a的重量。锅检测装置16a根据传感器台42的位移检测出有无锅的状态。
如图9中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使用了传感器台42(起到负载传感器41的致动部件的作用),形状为长方体的的负载传感器(重量检测元件)41的位置从锅底的中心稍微偏移一点,锅检测装置(微动开关)16a设置在传感器台42的下方,负载传感器(重量检测元件)41和锅检测装置(微动开关)16a并排设置在基台22上。这样,负载传感器(重量检测元件)41和锅检测装置(微动开关)16a之间的安装结构可以简化,且电饭煲的整体高度也可以抑制。
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体积小、重量轻且造价低廉,且对锅12a和放入锅12a中的被烹调物19的总重量的测定和锅12a的有无检测都可以在锅12a的外侧底部的大致中心部位处进行。
《实施例3》
下面使用图12~图14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在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中,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的上框32a置换成了上框61,且上框61的上端开口部分上增加了引导滚轮70。由于除了上框61的上端开口部分的结构以外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图9~图1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的俯视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的部分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上框61的上端开口部分上均等地设置了3个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引导滚轮70通过轴73安装在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中的轴支承部件62上,且可以(以设置成水平的保持轴73为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图13)。由耐热树脂制成的上框煲盖64通过爪65卡紧在到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中。引导滚轮70由具有滑动性的树脂制成,相对于轴73可以旋转。71为设置成包住引导滚轮70的外圆周部分的、由硅橡胶制成的锅转动防止部件。锅转动防止部件71上设有与引导滚轮70的旋转方向平行且截面呈V字状的槽72。V字形槽72向内侧张开。
图14(a)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中锅放到盛锅腔中时的轴向概略截面图,图14(b)则是锅没有放到盛锅腔中时的轴向概略截面图。
当锅12a放到盛锅腔30a中时,3个锅转动防止部件71一边张开一边顶住锅12a(见图14a)。由于引导滚轮70能够且只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因此可以使锅12a顺利地放置到位。
在感应加热电饭煲中,锅12a将被加热到高温。同时,在感应加热电饭煲中,如果在锅12a和盛锅腔30a之间设置有间隙的话,盛锅腔30a的温度就不会上升到规定的温度之上。由于盛锅腔30a的温度能够保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因此可以用重量轻、廉价的树脂加以成型。锅12a通常带有凸边121,通过将锅12a的凸边121搭置在盛锅腔30a的上端腔沿上,就可以使锅12a的位置保持稳定。
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用3个锅转动防止部件71对锅12a进行位置限制,使其水平方向的姿态保持稳定,且形成由重量检测装置40a的检测部件43来支撑锅12a的全部重量的构造。也就是说,凸边121并不支撑锅12a的重量,故重量检测装置40a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出锅12a的重量。此外,由于感应加热线圈13a和锅12a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感应加热线圈13a可以对锅12a进行适当且稳定的加热。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另外,用户在从锅12中盛饭时,锅12也不会发生旋转。
另外,在上框61的上端开口部分上设置3个以上的引导滚轮70也是可以的。
《实施例4》
下面利用图15、图16(a)及(b)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在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中,引导滚轮70通过轴安装到在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又设在上框61中。在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中,引导滚轮70通过轴安装在引导滚轮台(弹性部件)80上,而该引导滚轮台(弹性部件)80固定在引导滚轮安装机构63中(亦即没有使用上框61上的轴支承部件6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电饭煲(图9~图14)相同,故对于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的这一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图16(a)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锅没有放到电饭煲中的盛锅腔中时的引导滚轮台的侧视图,图16(b)为锅放入盛锅腔中时的引导滚轮台的侧视图。
引导滚轮台80为弹性部件,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形成。引导滚轮台80被夹在上框煲盖64和上框61之间,并且设有被固定的引导滚轮台固定部81及轴支承部件82。轴支承部件82通过轴支撑住引导滚轮70,使其可以旋转。轴73镶入到轴支承部件82中。
锅12a放到盛锅腔30a中时,3个锅转动防止部件71一边张开一边顶住锅12a,同时,引导滚轮台80会发生弹性变形,被朝锅12a的外侧方向挤出(图16b)。由于引导滚轮70只能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因此可以使锅12a顺利地放置到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中,即使锅12a的大小在制造步骤中由偏差,由于引导滚轮台80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引导滚轮70能够顺着锅12a的凹凸发生位移,故锅12a能顺利地放置到位。锅12a由于由3个锅转动防止部件71在水平方向进行位置规制,姿态非常稳定,因此重量检测装置40a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锅12a的重量。此外,由于感应加热线圈13a和锅12a之间的距离能够保持一定,故感应加热线圈13a能够适当且稳定地对锅12a进行加热。因此,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电饭煲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煮饭性能。并且,用户在从锅12中盛饭时,锅12也不会发生旋转。
另外,在上框61的上端开口部分上还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引导滚轮70及引导滚轮台80。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但是对这些优选实施例中所示的内容中的具体结构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并且在不脱离后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及技术思想的前提下,还可以改变各要素的组合及顺序。

Claims (9)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表面上设有开口部分的煲体;
以装拆自如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锅;
开闭自如地覆盖住所述煲体的开口部分的煲盖;
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和放入所述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
设有可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且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有至少存贮有所述锅没有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以及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作为重量计算参数的存贮单元;及
根据每次从所述煲体中取出所述锅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对存贮在所述存贮单元中的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进行更新,根据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控制对所述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的控制单元。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至少包括所述的第1输出信号、空的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和所述锅和第2负载放置到所述煲体内的状态下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3输出信号,其中,所述第2负载是与所述第1负载不同的值。
3.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表面上设有开口部分的煲体;
以装拆自如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锅;
开闭自如地覆盖住所述煲体的开口部分的煲盖;
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设在所述煲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和放入所述锅中的被烹调物的总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
存贮单元,该存贮单元设有可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且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有至少存贮有空的或者含有第1负载的所述锅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1输出信号、和所述锅和第2负载放置到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第2输出信号作为重量计算参数,其中,所述第2负载是与所述第1负载不同的值;及
根据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并根据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控制对所述加热装置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的控制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锅在不在所述煲体内的锅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的信号切换到没有放置在所述煲体中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在规定时间工作,计算出此时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和所述第1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分值亦即零点补正值,并根据所述零点补正值对所述重量计算参数进行补正。
5.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只在规定的时刻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通电。
6.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打开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7.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关闭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开始操作,其后,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停止操作,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8.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煲盖的开闭状态的煲盖开闭检测装置、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锅在不在所述煲体内的锅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处于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不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时、以及在所述锅检测装置的信号从所述锅不在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切换到处于所述煲体中的状态下的信号时中的任一个时刻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开始操作,其后在所述煲盖开闭检测装置的信号首次从所述煲盖处于打开状态的信号切换到所述煲盖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信号时使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结束操作,同时,从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操作结束前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所述被烹调物的重量。
9.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锅放置在所述煲体中时输入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重量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的大小不是正常值的场合下,根据用户的指示或者根据一定的操作顺序实行煮饭操作。
CNB2004100882643A 2003-10-16 2004-10-18 电饭煲 Active CN1005127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6901A JP4171692B2 (ja) 2003-10-16 2003-10-16 炊飯器
JP2003356901 2003-10-16
JP2003362055A JP2005124719A (ja) 2003-10-22 2003-10-22 炊飯器
JP2003362055 2003-10-2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38909A Division CN101371749B (zh) 2003-10-16 2004-10-18 电饭煲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8563A CN1608563A (zh) 2005-04-27
CN100512724C true CN100512724C (zh) 2009-07-15

Family

ID=34797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82643A Active CN100512724C (zh) 2003-10-16 2004-10-18 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272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6441B (zh) * 2014-10-09 2018-03-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及烹饪器具
CN104456660A (zh) * 2014-11-26 2015-03-25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灶具用锅胆检测装置
CN104510329B (zh) * 2015-01-16 2017-01-25 孙昊 烹饪器具的菜谱生成系统及烹饪器具
CN105832118A (zh) * 2015-01-16 2016-08-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的控制方法
CN105747837A (zh) * 2016-04-29 2016-07-1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37524B (zh) * 2017-05-27 2021-05-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显示烹饪倒计时时间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烹饪器具
CN109124291B (zh) * 2017-06-19 2021-02-2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保温控制方法、保温控制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24191B (zh) * 2017-07-20 2019-02-22 吴联凯 一种自动保温的电饭锅及其保温控制方法
CN109869757B (zh) * 2017-12-05 2020-07-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平台的控制方法、加热平台的控制系统及加热平台
CN113142987A (zh) * 2020-01-22 2021-07-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2586972B (zh) * 2021-01-13 2021-11-02 德清县德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盛饭量记录和清除功能的电饭煲
CN113892830A (zh) * 2021-09-26 2022-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ih电饭煲控制方法、装置、多段ih电饭煲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8563A (zh) 200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2724C (zh) 电饭煲
CN100471429C (zh) 电饭煲
CN1682628A (zh) 电饭煲
CN101371749B (zh) 电饭煲
WO1983001289A1 (en) Heating device with weighing function
KR100755463B1 (ko) 로드셀이 장착된 전기압력밥솥
CN213180504U (zh) 一种电子装置、一种电子系统和一种烹饪设备
JP2006055562A (ja) 炊飯器
KR101113540B1 (ko) 취반기
JP4258419B2 (ja) 炊飯器
KR20060090922A (ko) 취반기
JP4270075B2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373957Y1 (ko) 가수량 조절이 가능한 전기 밥솥
EP4209761A1 (en) Measurement device
CN212871558U (zh) 一种基于平面线圈的检测组件及电器
KR100618230B1 (ko) 전자레인지
JP4063238B2 (ja) 炊飯器
JP4385828B2 (ja) 炊飯器
JP3657824B2 (ja) 炊飯器
CN105973380A (zh) 单板双用安全型电子秤
JP4839942B2 (ja) 炊飯器
JP2007029590A (ja) 炊飯器
JPS6237739B2 (zh)
JP4389825B2 (ja) 炊飯器
JPH01297012A (ja) 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