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5431C - 状态识别标签 - Google Patents

状态识别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5431C
CN100495431C CNB2005800175946A CN200580017594A CN100495431C CN 100495431 C CN100495431 C CN 100495431C CN B2005800175946 A CNB2005800175946 A CN B2005800175946A CN 200580017594 A CN200580017594 A CN 200580017594A CN 100495431 C CN100495431 C CN 10049543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bel
information
body portion
ta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175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1326A (zh
Inventor
谷川彻
冈本修作
山田修
松川善彦
成冈知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ngxi Fuce Priva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961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54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543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58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arrangements for adher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further objects or living beings, functioning as an identification ta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bstract

一种状态识别标签,由标签主体部和能够与标签主体部分离的标签断片部构成,在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中分别独立地具有:存储有应发送的信息的信息保持部;识别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的分离状态识别部;根据分离状态,进行用于从信息保持部发送信息的发送控制的控制部;和分别向信息保持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无论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是在分离状态时还是在结合状态时,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和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能够根据需要使标签主体部、标签断片部都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并且,能够根据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向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

Description

状态识别标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状态识别标签,该状态识别标签通过从设在标签主体部的一个以上的分离位置中,识别出标签断片部被分离出来的分离位置,来变更从标签主体部以及标签断片部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背景技术
目前,IC标签作为一种取代条形码的新技术受到关注,设想在将来取代条形码而在所有的物品上附带标签。作为附带在物品上的标签中所记录的信息,可以是物品的名称、物品ID、价格、有效期限、商品信息等。但是,物品不总是保持为一定的状态,根据不同的物品,有时需要进行分离、组合。作为此时从标签发出的信息,希望是与当前的各个物品的状况相适应的信息,例如在分离时,发出被分离物品的各个部分的信息,在组合时,发出被组合成一体时的物品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2-362613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使用了静电耦合型IC芯片的技术。该技术是在包装基材上形成导电层,利用该导电层,形成通过切断分离而除去了接触部位的2个相互独立的天线部,在该天线部,即导电层上,层叠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收发的静电耦合型非接触IC芯片。
而且,在专利文献2(特开平10-039785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使用了谐振标签的技术。该技术是通过设置线圈部、电容部、以及用于在其之间切断的断开处,能够使谐振在预先设定的频段内变化,或不产生谐振现象。
并且,在专利文献3(特开2002-60012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即,在从被贴在物品上的物品输送用单据撕下单据时,导电图案的一部分被撕开,使得电特性发生变化,从单据检测部向控制部发出检测信息,从而中断ID码“54321”的使用。
另外,在专利文献4(特开2003-12304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构成一种具有被连接设置的可相互分离的母卡和1张或多张子卡的顾客卡,在母卡和子卡上分别设置有非接触IC标签,在各个非接触IC标签中存储有相同的识别码。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通过切断、开封包装基材,才能开始使标签发挥作用。即,在开封之前不作为标签而发挥作用。
而且,上述专利文献2通过撕下标签而发生变化的只是频率,而不能改变撕下标签前后来自标签的发送信息。并且,被撕下的标签的断片部分也不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3不具有标签。
此外,由于上述专利文献4不能通过标签识别被分离切断的情况,所以即使参考其他的文献,也不能通过分离切断来改变标签的信息,因此,不能检测出分离状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识别出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之间的分离状态,能够改变从标签主体部以及标签断片部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的状态识别标签。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构成为如下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状态识别标签,该状态识别标签包括:
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主体部;
能够与上述标签主体部分离且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断片部;
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存储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存储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断片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
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上述分离状态;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上述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向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以及
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向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状态识别标签包括:标签主体部;能够与上述标签主体部分离的标签断片部;存储有应发送的信息的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和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的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根据上述分离状态进行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的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和进行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的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向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的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和向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的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根据这样的构成,无论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是在分离状态时还是在结合状态时,都能够根据需要使标签主体部、标签断片部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并且,能够根据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向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通过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如下的说明,可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状态识别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状态识别标签中使用了接触传感器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构成例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图。
图5是表示图3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构成例的图。
图7A是表示图6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图。
图7B是表示图6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图。
图8A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图。
图8B是第1、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说明图。
图8C是第1、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1个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其他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各种示例的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各种示例的图。
图11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各种示例的图。
图11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各种示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在物品上的固定以及分离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2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在物品上的固定以及分离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2C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在物品上的固定以及分离方法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2D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在物品上的固定以及分离方法的另一其他例的图。
图13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3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3C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3D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3E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3F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又一其他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4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图14A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5B是表示图14A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5C是表示图14B的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5D是表示图14B的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5E是表示图14C的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5F是表示图14C的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使用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6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1个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以及其安全系统的图。
图18A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8B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9A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9C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0A是分别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开状态和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20B是分别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开状态和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20C是分别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开状态和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20D是分别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的开状态和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21A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21B是表示使用了第6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被配置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可分离卡合并且在分离后能够再结合的卡合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根据标签断片部相对被安装在背板的横板插入部位的标签主体部的分离状态,所发送的信息不同的一例的图。
图24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用于实现图23所示的信息发送的构成例的图。
图24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中,根据用于实现图23所示的信息发送的图24的构成例的信息例的图。
图25A是表示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中时的标签主体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5B是表示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中时的标签主体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5C是表示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中时的标签断片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5D是表示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中时的标签断片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6A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标签主体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6B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标签主体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6C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第1标签断片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6D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第1标签断片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6E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第2标签断片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6F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使用在图9所记载的服装中时的第2标签断片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7A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1标签断片部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与第2标签断片部结合的状态1的标签的图。
图27B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1标签断片部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与第2标签断片部分离的状态2的标签的图。
图27C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1标签断片部分离,第1标签断片部与第2标签断片部分离的状态3的标签的图。
图27D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1标签断片部分离,第1标签断片部与第2标签断片部结合的状态4的标签的图。
图28A是表示与图27A的状态1的标签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图28B是表示与图27B的状态2(a)的标签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图28C是表示与图27C的状态4(b)的标签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图28D是表示与图27D的状态2(b)、状态3(a)、状态3(b)、状态3(c)、状态4(a)的标签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图29A是表示在图10所记载的灯泡中使用时的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9B是表示在图10所记载的灯泡中使用时的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29C是表示在图10所记载的灯泡中使用时的状态识别标签的第2标签断片部的信息例的图。
图29D是表示在图10所记载的灯泡中使用时的状态识别标签的第2标签断片部的保持信息例的图。
图30A是表示标签主体部、第1标签断片部和第2标签断片部相结合的状态1的标签的图。
图30B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2标签断片部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与标签主体部和第2标签断片部分离的状态2的标签的图。
图30C是表示标签主体部与第1标签断片部结合,第2标签断片部与标签主体部和第1标签断片部分离的状态3的标签的图。
图30D是表示第1标签断片部和第2标签断片部分别从标签主体部分离的状态4的标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继续说明本发明之前,在附图中对于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
下面,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先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状态识别标签,包括:
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主体部;
能够与上述标签主体部分离,并且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断片部;
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保存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保存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断片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
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上述分离状态;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向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
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向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
另外,能够识别标签主体部的标签读/写器,和能够识别标签断片部的标签读/写器可以是同一个标签读/写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标签读/写器。
根据这样的构成,无论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是在分离状态时还是在结合状态时,都能够根据需要使标签主体部、标签断片部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并且能够根据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向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能够将至少1个以上的具有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同样功能的追加标签断片部,与上述标签主体部或上述标签断片部可分离地结合,上述标签主体部、上述标签断片部、和上述追加的标签断片部中的上述任意一个的分离状态识别部,识别出上述标签断片部以及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的各自的分离状态,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任意一个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从上述信息保持部选择应向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并决定是否发送,如果发送,则进行用于将从上述信息保持部中选择的信息发送到上述标签读/写器的发送控制。
这里,优选能够分离地与标签主体部或标签断片部结合的追加标签断片部能够可分离地与进一步追加的标签断片部结合。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分离位置设置在任何的场所,并且能够对应标签断片部的分离位置、组合、个数等,更详细地设定作为标签的功能的有无、和信息的变更等。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其中,在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或在上述标签断片部与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上,具有能够将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分离的断开处。
根据这样的构成,本发明的标签在被用户分离时,不会出现在标签制造者非意图的部分被分离的情况,而且,用户不需要特别注意标签的分离位置。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于第1~第3实施方式中任意一种的状态识别标签,其中,在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或在上述标签断片部与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上,具有卡合构造,该卡合构造包括:具有上述进行分离的部分中的一方(上述标签主体部或上述标签断片部)的第1卡合部;和具有上述进行分离的部分中的另一方(上述标签断片部或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的第2卡合部,该第2卡合部能够与上述第1卡合部分离、卡合,且在分离后能够再结合。
根据这样的构成,本发明的使用者不仅能够根据商品的开封,而且还能够根据各种容器、门等的开闭和插栓的插脱,进行数据的切换。另外,也可以预先分别制造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然后再将其结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容器,具有:
容器主体,其配置有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上述标签主体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中的任意一方;和
盖体,其能够与上述容器主体可分离地结合,并且配置有上述标签主体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将上述盖体与上述容器主体相结合时,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结合,在将上述盖体与上述容器主体分离时,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分离。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掌握容器的开闭状态,能够精确地进行物品的管理和有效期限的管理。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状态识别系统的框图。
这里,本系统具有:能够被标签读/写器111识别的状态识别标签100、和从状态识别标签100取得信息的标签读/写器111。状态识别标签100由能够被标签读/写器111识别的标签主体部101、和能够在分离位置99与上述标签主体部101分离并能够被标签读/写器111识别的标签断片部106构成。
标签主体部101由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103、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构成,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将被记录在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中的信息发送到标签读/写器111。
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用于保存应发送的信息,例如相当于IC芯片等,有时保存有预先决定的不变信息,有时能够根据情况通过标签写入器等进行信息的追加、变更。
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103相当于例如线圈状的天线,能够向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和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供给电力。
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用于识别标签主体部101与标签断片部106的分离状态,具体而言,识别标签断片部106在分离位置99是否从标签主体部101被分离,并将识别结果的信息发送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根据由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是呈分离状态还是呈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中所保持的信息,并决定是否发送。具体而言,如果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呈分离状态,发送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中所保持的信息,则进行用于向上述标签读/写器111发送从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选择出的信息(与被分离的情况对应的信息)的发送控制。反之,如果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呈未分离的连接状态,发送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中所保持的信息,则进行用于向上述标签读/写器111发送从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选择出的信息(与连接的情况对应的信息)的发送控制。
标签断片部106由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108、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和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0构成,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0将被保存在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中的信息发送到标签读/写器111。
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用于保存应发送的信息,例如相当于IC芯片等,有时保存有预先决定的不变信息,有时能够根据情况通过标签写入器等进行信息的追加、变更。
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108相当于例如线圈状的天线,能够向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和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0供给电力。
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用于识别标签主体部101与标签断片部106的分离状态,具体而言,识别标签断片部106在分离位置99是否从标签主体部101被分离,并将识别结果的信息发送到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0。
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0根据由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是呈分离状态还是呈结合状态,决定是否分别选择、发送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中所保持的信息。具体而言,如果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呈分离状态,发送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中所保持的信息,则进行用于向上述标签读/写器111发送从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选择出的信息(与被分离的情况对应的信息)的发送控制。反之,如果上述标签主体部1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106呈未分离的连接状态,发送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中所保持的信息,则进行用于向上述标签读/写器111发送从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选择出的信息(与连接的情况对应的信息)的发送控制。
另外,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发送信息的标签读/写器111可以与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111发送信息的标签读/写器111为同一个,也可以是不同的。
下面,结合图1、图2,对利用作为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的一例的接触传感器203来识别标签主体部101与标签断片部106的分离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与标签主体部101对应的标签主体部201,由长方体形状的箱体构成,其具有被配置在箱体的矩形开口底部的接触传感器203、和被配置在箱体的开口周围的由粘接材料构成的第1粘接部件204。另一方面,与标签断片部106对应的标签断片部202是上述箱体的盖体,其具有第2粘接部件204,该粘接部件204被配置在与箱体的开口周围对应的盖体的周围,并由能够与第1粘接部件204可分离地粘接的粘接材料构成;和能够嵌合在箱体的开口内的长方体形状的突起部205。
在标签主体部201和标签断片部202通过第1和第2粘接部件204构成结合状态时,标签断片部202的突起部205嵌合在箱体的开口内,与标签主体部201的接触传感器203接触,接触传感器203产生接触反应,输出接触信号。
于是,从作为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而发挥功能的接触传感器203将上述被输出的接触信号,即表示标签主体部201与标签断片部202呈结合状态的信息发送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从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将标签主体部201与标签断片部202呈结合状态时必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标签读/写器111。
在标签主体部201和标签断片部202未通过第1和第2粘接部件204构成结合状态时,即,在标签断片部202的突起部205未嵌合于标签主体部201的箱体的开口内时,突起部205不与接触传感器203接触,接触传感器203不产生接触反应,不输出接触信号,而输出非接触信号。
于是,从作为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而发挥功能的接触传感器203将上述被输出的非接触信号,即表示标签主体部201与标签断片部202呈分离状态的信息发送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从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将标签主体部201与标签断片部202呈分离状态时必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标签读/写器111。
另外,图2所示的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的结构仅为一例,本发明也可以利用其他结构来实现。
下面,结合图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一个构成例进行说明。这里,图4和图5表示根据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状态,通过各个逻辑电路的电流的有无、和有无向IC芯片供给的电力。
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有:与标签主体部101对应的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106对应的标签断片部402;分别作为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103和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108而发挥功能,进行电力供给的天线403、408;控制部的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逻辑与电路404;异或电路405、409;信息保持部102、107;控制部的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以下称为IC芯片)406、407、410;和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的分离位置411(与分离位置99对应),通过导线传递进行电力的供给。逻辑与电路404和异或电路405作为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4而发挥功能。异或电路409作为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109而发挥功能。IC芯片406、407作为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而发挥功能。IC芯片410作为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而发挥功能。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105由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一例的各个构成要素404~407、以及图3中所示出的标签主体部内的布线(连接)图案、和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构成。
标签主体部断片部用控制部110由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一例的各个构成要素409、410、以及图3中所示出的标签断片部内的布线(连接)图案、和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构成。
在IC芯片406中,记录有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从标签主体部401分离之前应向标签读/写器(例如图1中的107)发送的信息,IC芯片407、410中记录有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从标签主体部401分离之后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对于标签主体部401而言,由于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处分离之前,从双方的天线403、408被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逻辑与电路404被提供给IC芯片406,但电力不能通过异或电路405被提供给IC芯片407(参照图8A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最下栏、以及图4和图5的表)。
对于标签主体部401而言,由于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处分离之后,只从天线403被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异或电路405被提供给IC芯片407,但电力不能通过逻辑与电路404被提供给IC芯片406(参照图8A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倒数第2栏、以及图4和图5的表)。
关于标签断片部402,由于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处分离之前,从双方的天线403、408被供给电力,所以电力不能通过异或电路409被提供给IC芯片410(参照图8A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最下栏、以及图4和图5的表)。
关于标签断片部402,由于在标签断片部402于分离位置411处分离之后,只通过天线408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异或电路409被提供给IC芯片410(参照图8A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的倒数第3栏、以及图4和图5的表)。
根据此结构,在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呈结合状态时,标签主体部的IC芯片406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不从标签断片部402向标签读/写器发送信息。在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呈分离状态时,标签主体部401的芯片407的信息和标签断片部402的IC芯片410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
这里,也可以通过变更(追加)电路的组合,在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呈结合状态时,使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都不发送信息,仅在分离状态时使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都发送信息。
这样的系统例如可使用在商品价格标签等中。目前,在店员进行盘点等时,为了简化作业,多数情况是在价格标签中使用IC标签。但是,如果使用该第1实施方式,则在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未分离时,可以只将店用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例如图1的111),在顾客购买了商品时,使标签主体部401与标签断片部402分离,只将作为新的标签而发挥功能的记录了顾客用信息的标签断片部402交给顾客。由此,顾客能够从所收到的标签断片部402中了解更详细的商品信息。另外,也可以使用标签写入器将购买日期记录在分离后的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中。
这里,图25A~图25D表示了记录在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中的信息例。
图25A和图25C的记录信息项目是被记录在标签中的信息的项目,在标签主体部401的作为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而发挥功能的IC芯片406、407中,记录有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价格的信息。同样,在标签断片部402的作为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而发挥功能的IC芯片410中,分别记录有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商品地址的信息。
图25A和图25C的信息可变性,表示是否能够改写被记录在标签中的信息,在标签主体部401中,虽然能够改写被记录在IC芯片406、407中的价格信息,但不能改写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等其他信息。在标签断片部402中,对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商品地址等的信息都不能改写。
图25A和图25C的各个信息的可发送状态,表示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分别能够发送记录信息项目的信息的、图27A~图27D所示的各个状态(分离状态或结合状态)。
图25B和图25D的保持信息例表示分别被记录在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中的信息的一例。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由于在标签主体部401和标签断片部402中分别具有电力供给部和信息保持部,所以,即使在将标签断片部402从标签主体部401分离后,除了标签主体部401之外,还能够使分离后的标签断片部402也具备作为标签的功能。另外,在结合时、分离时,能够自由地设定作为标签的功能的有无和信息的变更等。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具有多个标签断片部602、第2标签断片部603(是追加的标签断片部的一例,根据需要也可以具有与标签断片部602相同的功能。)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600的构成例的图,图7A表示根据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状态,各个逻辑电路有无通过的电流和有无向各个IC芯片供给的电力。
在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标签主体部601;第1和第2标签断片部602、603;作为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而发挥功能的进行电力供给的天线604;作为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而发挥功能的进行电力供给的天线613、622;控制部的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逻辑与电路605、606、609、615、618、619;异或电路607、608、614、616、617、623;信息保持部和控制部的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以下称为IC芯片)610、611、612、620、621、624;标签主体部601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的分离位置625;和第1标签断片部602与第2标签断片部603的分离位置626,其中,通过导线进行电力的供给。逻辑与电路605、606、异或电路607、608和逻辑与电路609作为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异或电路614、616、617和逻辑与电路615、618、619作为第1标签断片部602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异或电路623作为第2标签断片部603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IC芯片610、611、612作为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而发挥功能。IC芯片620、621作为第1标签断片部602用信息保持部而发挥功能。IC芯片624作为第2标签断片部603用信息保持部而发挥功能。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由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一例的各个构成要素605~612、以及图6中所示的标签主体部内的布线(连接)图案、和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构成。
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由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一例的各个构成要素614~621、以及图6中所示的标签断片部内的布线(连接)图案、和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构成。
追加的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由作为从信息保持部选择信息的部分的一例的各个构成要素623、624、以及图6中所示的追加标签断片部内的布线(连接)图案、和作为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发送/或改写、追加的部分的一例的IC芯片构成。
天线622通过导线与各个电路605、607、615、616、623耦合连接。天线604通过导线与各个电路605、606、607、608、614、617耦合连接。天线613通过导线与各个电路606、608、614、615、616、617、623耦合连接。
IC芯片610记录有当标签主体部601与第1和第2标签断片部602、603呈结合状态时,应向标签读/写器(例如图1中的111)发送的信息。
IC芯片611记录有当只有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从与标签主体部601结合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时,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IC芯片624记录有当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从与标签主体部601结合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时,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IC芯片612记录有当分离了第2标签断片部603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或结合了第2标签断片部603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在分离位置625处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时,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IC芯片620记录有当第一标签断片部602以结合第二标签断片部603的状态在分离位置625处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时,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IC芯片621记录有当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别在分离位置625、626处从标签主体部601和第2标签断片部603分离时,应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下面,根据图6的结构,按照图28A~图28D的各个状态的关于标签的动作的流程,对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图27A的状态1表示标签主体部601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602与第2标签断片部603结合的标签。
并且,如图27B所示,状态2(a)表示状态2中的标签主体部601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结合的标签,状态2(b)表示从状态2中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第2标签断片部603。
而且,如图27C所示,状态3(a)表示状态3中的标签主体部601,状态3(b)表示从状态3中的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状态3(c)表示从状态3中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第2标签断片部603。
并且,如图27D所示,状态4(a)表示状态4中的标签主体部601,状态4(b)表示从状态4中的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表示第2标签断片部603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结合的标签。
下面,结合图28A~图28D的流程图,对各个状态下的标签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8A是与图27A的状态1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在步骤S28a01中,由作为第2标签断片部603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的异或电路623,判断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是否已经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在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已经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情况下,认为状态识别标签已经转移到状态2。因此,标签主体部601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结合的标签转入图28B的与状态2(a)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第2标签断片部603转入图28D的状态2(b)等关于标签动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未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8a02。
在步骤S28a02中,由作为第1标签断片部602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的异或电路614、616、617和逻辑与电路615、618、619,判断第1标签断片部602在分离位置625处是否已经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在第1标签断片部602在分离位置625处已经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情况下,认为状态识别标签已经转移到状态4。因此,标签主体部601转入图28D的与状态2(b)等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第1标签断片部602和第2标签断片部603结合的标签转入图28C的状态4(b)的关于标签的动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第1标签断片部602在分离位置625处未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8a03。
在步骤S28a03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从标签读/写器未进行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04、613、622的电力的供给,进入步骤S28a05。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从全部的天线604、613、622供给电力。于是,电力通过逻辑与电路605被供给到IC芯片610,另外,电力不能通过各个逻辑电路被供给到IC芯片611、612、620、621、624(以下,参照图7A和图8A的各个电路的电力输入输出表)。结果,记录在IC芯片610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a04)。
在步骤S28a05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a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步骤S28a03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10,而对IC芯片611、612、620、621、624不供给电力。结果,记录在IC芯片610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a06)。然后,返回到步骤S28a01。图28B是图27B的状态2(b)的关于标签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28b01中,由作为第1标签断片部602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的异或电路614、616、617和逻辑与电路615、618、619,判断第1标签断片部602在分离位置625处是否已经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在第1标签断片部602于分离位置625处已经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情况下,状态识别标签转移到状态3,与标签主体部601、第1标签断片部602一同分别转到图28D的状态3(a)、状态3(b)、状态3(c)等的关于标签读动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第1标签断片部602未于分离位置625处从标签主体部601分离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8b02。
在步骤S28b02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04、613的电力供给,进入步骤S28b04。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由于从天线604、613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各逻辑电路606、607、609被供给到IC芯片611,另外,电力不能通过各个逻辑电路被供给到IC芯片610、612、620、621。结果,记录在IC芯片611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b03)。
在步骤S28b04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b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步骤S28b02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11,而对IC芯片610、612、620、621不供给电力。结果,被记录在IC芯片611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来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b05)。然后,返回到步骤S28b01。
图28C是与图27C的状态4(b)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在步骤S28c01中,由作为第2标签断片部603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而发挥功能的异或电路623,判断第2标签断片部603在分离位置626处是否已经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在第2标签断片部603于分离位置626处已经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情况下,认为状态识别标签已经转移到状态3。因此,第1标签断片部602和第2标签断片部603一同分别转入图28D的与状态2(b)等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另一方面,在第2标签断片部603未于分离位置626处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8c02。
在步骤S28c02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13、622的电力供给,进入步骤S28c04。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由于从天线613、622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各逻辑电路614、615、618被供给到IC芯片620,另外,电力不能通过各个逻辑电路被供给到IC芯片621、624。结果,记录在IC芯片620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c03)。
在步骤S28c04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c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步骤S28c02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20,而对IC芯片621、624不供给电力。结果,被记录在IC芯片620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来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c05)。然后,返回到步骤S28c01。
图28D是对与图27B的状态2(b)、以及图27C的状态3(c)等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在步骤S28d01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信息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22的电力供给,进入步骤S28d02。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由于从天线622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逻辑电路623被供给到IC芯片624。结果,记录在IC芯片624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d02)。
在步骤S28d03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d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状态2(b)、或状态3(c)中的步骤S28d01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24。结果,被记录在IC芯片624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来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d04)。然后,返回到步骤S28d01。
图28D是与图27C的状态3(a)、以及图27D的状态4(a)等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在步骤S28d01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的发送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04的电力供给,进入步骤S28d03。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由于从天线604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逻辑电路608被供给到IC芯片612。结果,记录在IC芯片612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d02)。
在步骤S28d03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d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状态3(b)、或状态4(a)中的步骤S28d01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12,而IC芯片610、611未被供给电力。结果,被记录在IC芯片612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来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d04)。然后,返回到步骤S28d01。
图28D是与图27C的状态3(b)等的标签的动作相关的流程图。
在步骤S28d01中,判断是否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的发送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信息的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没有来自天线613的电力供给,进入步骤S28d03。另一方面,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发送的请求的情况下,由于从天线613供给电力,所以电力通过各逻辑电路616、617、619被供给到IC芯片621,另外,电力不能通过其他各个逻辑电路被供给IC芯片620。结果,记录在IC芯片621中的信息,被发送到标签读/写器(步骤S28d02)。
在步骤S28d03中,判断是否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关于是否进行了该信息的改写请求的判断,可通过接收标签读/写器产生的R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判断。根据RF信号生成电流(在天线部分),向IC芯片供给电力。另外,在RF信号中还包含来自标签读/写器的请求指令数据。
在未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8d01。另一方面,在从标签写入器进行了信息的改写请求的情况下,与状态3(b)中的步骤S28d01同样,电力被供给到IC芯片621,而未对芯片620供给电力。结果,被记录在IC芯片621中的信息,根据从标签写入器发送来的信息被改写(步骤S28d04)。然后,返回到步骤S28d0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标签主体部601、第1标签断片部602和第2标签断片部603中分别具有作为电力供给部的天线604、613、622、和作为信息保持部的IC芯片610、611、612、620、621、624,所以,即使在从标签主体部601将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后,或从第1标签断片部602分离了第2标签断片部603后,除了标签主体部601之外,还能使分离的第1标签断片部602和第2标签断片部603也分别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可以根据标签主体部、第1标签断片部、第2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变更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一个应用例,其用于顾客所购买的上衣的服装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保护。这里,在顾客购买的上衣901上附加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对应的状态识别标签902。状态识别标签902由标签主体部903和2个标签断片部905、907构成,第1标签断片部905能够在分离位置904处从标签主体部903分离,第2标签断片部907能够在分离位置906处从第1标签断片部905分离。
这里,图26A~图26F表示在标签主体部903以及第1、第2标签断片部905、907中所记录的信息例。
图26A、图26C和图26E的记录信息项目是被记录在标签中的信息的项目,在标签主体部903的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与图1的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102对应)中,记录有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商品地址、洗涤次数的信息。同样,在第1标签断片部905的第1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与图1的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对应)中,分别记录有标签ID、商品编号、错误码的信息,在第2标签断片部905的第2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与图1的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107对应)中,分别记录有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制造日、价格的信息。
图26A、图26C以及图26E的信息可变性,表示是否能够改写被记录在标签中的信息,在标签主体部903中,能够改写所记录的洗涤次数信息,在第2标签断片部905中,能够改写所记录的价格信息。但是在标签主体部903中,不能改写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商品地址等的信息。而且,在第1标签断片部905中,不能改写标签ID、商品编号、错误码等的信息。另外,在第2标签断片部905中,不能改写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制造日等信息。
图26A、图26C和图26E的各个信息的可发送状态,表示标签主体部903和第1、第2标签断片部905、907分别能够发送记录信息项目的信息的、图27A~图27D所示的各个状态(分离状态或结合状态)。
图26B、图26D和图26F的保持信息例,表示分别被记录在附加于上衣901上的状态识别标签902的标签主体部903和第1、第2标签断片部905、907中的信息的一例。
下面,结合图28A的与状态1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图,说明图9所示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应用例,由于已经说明了图28A的与状态1的标签动作相关的流程,所以这里省略了沿着流程图的详细说明。
在图28A的状态1的标签读动作中,状态1是标签主体部903与第1标签断片部905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905与第2标签断片部907结合的状态,将该状态设为初始状态。
作为上衣901的初始状态,假设在上衣被购买之前,即在商店内的状态,此时,作为状态识别标签所发送的信息,希望是商店或店员所使用的信息。
因此,在状态1中,当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的发送请求时(步骤S28a03),从被记录在第2标签断片部907中的信息,将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制造日、价格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步骤S28a04)(关于实际的信息例,请参照图26B、图26D、图26F的保持信息例。)。
另外,在通过降价销售等进行上衣901的降价的情况下,可以从标签写入器改写被记录在第2标签断片部907中的价格信息(步骤S28a05、S28a06)。
这里,假设顾客已经购买了上衣901。此时,店员可以将第2标签断片部907从标签主体部903分离,分离成具有销售商店用的信息的第2标签断片部907(状态2(b)的标签)、和具有顾客用的信息的状态识别标签(状态2(a)的标签)(步骤S28a01)。
成为状态2(b)的标签的第2标签断片部907,能够继续与状态1的标签时同样地发送信息(步骤S28d01、S28d02),并进行信息的改写(步骤S28d03、S28d04)。
成为状态2(a)的标签的状态识别标签,被附加在购买后的上衣901上,如上述那样,作为状态识别标签所发送的信息,优选是顾客所使用的信息。
因此,在状态2(a)中,当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的发送请求时(步骤S28b02),从被记录在标签主体部903中的信息,将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尺寸、颜色、商品地址、洗涤次数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步骤S28b03)。由此,顾客能够根据洗涤次数的信息了解上衣901的新旧程度,能够根据商品地址的信息,了解更为详细的服装信息(例如,与上衣901相称的裤子、夹克等)。
另外,通过预先在洗衣机908的投入衣物的洗衣筒入口处设置标签读/写器908A,可改写在标签主体部903中记录的洗涤次数的信息(步骤S28b04、S28b05)。这里,如果在标签主体部903内预先记录并保持洗涤方法等,则通过由洗衣机908的标签读/写器908A读取该洗涤方法的信息,还能够将最适合上衣901的洗涤方法的信息自动地设定在洗衣机908中。
但是,在穿着附带标签的服装外出的情况下,存在着未经意间被第三者读取了信息的可能性。
因此,通过顾客进一步从状态2(a)的标签使第1标签断片部905分离,可限制从状态识别标签发送信息(步骤S28b01)。
分离后,成为状态3(a)的标签而被附加在上衣901上的标签主体部903,在从标签读/写器进行了信息的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28d01),从被记录在标签主体部903中的信息,只选择出标签ID、商品编号、商品名、颜色、商品地址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步骤S28d02)。由此,顾客不想被他人知道的上衣的尺寸、洗涤次数的信息等不会被发送,从而保护了个人信息。
假如在状态1的标签中,店员由于失误,错将第1标签断片部905与标签主体部903进行了分离的情况下(步骤S28a02),被留在销售商店侧的状态识别标签成为状态4(b)的标签,对于标签读/写器的信息发送请求会返回错误码(步骤S28c02、S28c03)。作为返回错误码的方法的一例,只要如图26D所示那样,在标签读/写器的显示部、或与标签读/写器连接的PC(个人计算机)等的显示器中显示“标签切取错误”即可。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标签主体部903结合第1标签断片部905,并进一步在第1标签断片部结合第2标签断片部907,能够根据各个标签的结合分离状态,对每一个标签进行3种信息选择。由此,能够灵活地对应附带了标签的物品的状态,向用户发送贴切的信息。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其他应用例,是利用在顾客所购买的照明器具1001用灯泡中的应用例。
在顾客购买的灯泡1002中,附带了与第2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600对应的状态识别标签1004。状态识别标签1004由标签主体部1005和2个第1和第2标签断片部1007、1008构成,第1和第2标签断片部1007、1008能够在分离位置1006处分别与标签主体部1005分离。在标签主体部1005中记录有灯泡1002的商品信息。第1标签断片部1007既不具备作为标签的功能,也不具有信息。第2标签断片部1008记录有灯泡1002的商品信息,在第1标签断片部1007结合时,不具有作为标签的功能,在第1标签断片部1007分离时,作为标签而发挥功能,并且能够进行信息的写入。即,在第2标签断片部1008中,记录有商品信息和来自标签读/写器1003的信息。在灯泡1002的使用开始时将第1标签断片部1007分离,通过从标签读/写器1003将时刻信息写入第2标签断片部1008中,可容易地推测灯泡1002的更换时间。另外,通过向第2标签断片部1008写入照明器具1001的照明器具信息,使顾客将第2标签断片部1008分离,并拿到灯泡商店,灯泡商店可参照被记录在第2标签断片部1008中的照明器具1001的照明器具信息,提供最适合照明器具1001的良好灯泡。
另外,图29A~图29D表示此时被记录在状态识别标签中的信息例,由于已经进行了各个项目的说明,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图30A~图30D表示在图29A~图29D所记载的各种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相对标签主体部1005,分别独立地、且可分离地配置第1标签断片部1007和第2标签断片部1008,并且在第1标签断片部1007结合时不发挥作为标签的功能,在第1标签断片部1007分离时发挥作为标签的功能,并能够进行信息的写入,由此,能够使所希望的标签断片部只在必要时作为标签而发挥功能。
而且,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仅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而且能够将分离位置设置在任意的场所,并且,可对应标签断片部1007、1008的分离位置、组合、个数等,更详细地设定作为标签的功能的有无和信息的变更等。
(第3实施方式)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分别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之间的分离位置的各种示例的图。该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可以是以上说明的、或后面将要说明的状态识别标签。
图11A的例子中,在分离位置1101处预先形成有针孔线(断开处的一例),使用者即使未意识到分离位置,也能够在分离位置1101处简单地将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分离。
图11B的例子中,在分离位置1102处形成了针孔线的分离位置1101上进一步绘出了剪刀的图案。由此,使用者能够切实地确认出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的分离位置。
图11C的例子中,在分离位置1103处进一步印上“切开”的文字。由此,使用者能够确认出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的分离位置。
图11D的例子中,在分离位置1104处形成有切口,使用者能够简单地从分离位置1104将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分离。
另外,虽然表示了在标签主体部1105与标签断片部1106之间的分离位置的示例,但该例也可以作为标签断片部与标签断片部之间的分离位置而使用。
此外,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分别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在物品上的固定以及分离方法的各种示例的图。
如图12A、图12B所示,只限定在标签主体部1201、或标签断片部1202上设置用于贴付在物品上的糨糊涂抹部分1204。由此,可避免违背状态识别标签的制造者意图,即避免了原本想将标签主体部保留在物品上,却将标签断片部保留在物品上,而使标签主体部分离的情况;和原本想将标签断片部保留在物品上,却将标签主体部保留在物品上,而使标签断片部分离的情况。另外,如图12C、图12D所示,通过只在分离位置1203的附近不设置用于贴付于物品上的糨糊涂抹部分1204,使用者能够切实地将标签主体部1201与标签断片部1202分离。
图13A、图13B、图13C、图13D、图13E、图13F分别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另外其他示例的图。
通过由人力可简单分离的纸或乙烯那样的材料构成分离位置1303,由硬金属或塑料等增强部件1304构成标签主体部1301和标签断片部1302的周围,使用者不会像图13A所示那样误将标签从分离位置以外的场所分离,而能够如图13B所示那样,自然地在分离位置1303处将标签主体部1301与标签断片部1302分离。
如图13C~图13F所示,通过将标签主体部1305做成密封台,将标签断片部1306做成密封膜,通过将密封膜(标签断片部1306)从密封台(标签主体部1305)剥离,能够将标签断片部1306从标签主体部1305分离。通过在密封台(标签主体部1305)的表面和密封膜(标签断片部1306)的背面,分别露出导线1307作为分离位置,可实现第1、2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在用户分离标签时,不会出现在非标签制作者意图的部分进行分离的情况,而且,用户不需要确定标签的分离位置。
(第4实施方式)
图14A、图14B、图14C是表示配置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的可分离卡合,并在分离后能够再结合的卡合构造的各种示例的图。
如图14A所示,由带状的第1标签主体部1402和带状的第1标签断片部1403构成第1状态识别标签1401,所述带状的第1标签主体部1402被配置于在容器主体1402b的外周面形成了阳螺纹(1个卡合部(例如,第1卡合部)的一例)的口部1402a的基部,所述带状的第1标签断片部1403被配置在具有与上述容器主体1402b的口部1402a的阳螺纹螺合的阴螺纹(其他的卡合部(例如,第2卡合部)的一例)的盖体1403a的内周面端部,通过将盖体1403a拧到上述容器主体1402b的口部1402a,将第1标签主体部1402和第1标签断片部1403结合(参照图15A、图15B),另一方面,通过在上述容器主体1402b的口部1402a处拧松与盖体1403a的螺扣,可将第1标签主体部1402与第1标签断片部1403分离,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第1标签主体部1402与第1标签断片部1403的结合分离。
另外,如图14B所示,由被配置在矩形箱体1405a的矩形开口部(1个卡合部的一例)的内面的带状第2标签主体部1405、和被配置在盖体1406b的插入部1406a的侧面的带状第2标签断片部1406,构成第2状态识别标签1404,所述盖体1406b具有能够可拆装地嵌合在矩形箱体1405a的矩形开口部内的矩形长方体形状的插入部(其他的卡合部的一例)1406a,并且侧面呈T字形状,通过将盖体1406b的插入部嵌合在矩形箱体1405a的矩形开口部内,使第2标签主体部1405和第2标签断片部1406结合(参照图15C、图15D),另一方面,通过从矩形箱体1405a的矩形开口部内拔出盖体1406b的插入部1406a,可将第2标签主体部1405与第2标签断片部1406分离,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2标签主体部1405与第2标签断片部1406的结合分离。
此外,如图14C所示,由被配置在圆筒形箱体1408a的圆形开口部(1个卡合部的一例)的内面的带状第3标签主体部1408、和被配置在盖体1409b的插入部1409a的侧面的带状第3标签断片部1409,构成第3状态识别标签1407,所述盖体1409b具有能够拆装地嵌合在圆筒形箱体1408a的圆形开口部内的圆柱形插入部(其他的卡合部的一例)1409a,并且侧面呈T字形状,通过将盖体1409b的插入部1409a嵌合在圆筒箱体1408a的圆形开口部内,将第3标签主体部1408和第3标签断片部1409结合(参照图15E、图15F),另一方面,通过从圆筒形箱体1408a的圆形开口部内拔出盖体1409b的插入部1409a,可将第3标签主体部1408与第3标签断片部1409分离,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3标签主体部1408与第3标签断片部1409的结合分离。
这些构造例如可利用在矿泉水瓶的容器主体和盖、以及药品的瓶主体和盖等中,通过识别是未开封还是已经开封,栓是封闭还是打开,能够对有效期限进行严格的管理。另外,第1状态识别标签1401、第2状态识别标签1404、第3状态识别标签1407各自的分离位置的形状相互不同,例如,由于在第1标签主体部1402上不结合第2标签断片部1406和第3标签断片部1409,所以,可有效地防止误将与第1标签断片部1403不同的标签断片部1406或1409与第1标签主体部1402结合的情况。
此外,图15A~图15F是图14A~图14C的各个标签主体部与各个标签断片部形成了结合时的图,通过在各个标签主体部与各个标签断片部之间的接触部,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接触传感器、或第2、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导电物质,可识别结合状态和分离状态。这里,导电物质优选是例如银、或铜等高导电率的物质。这样,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结合、以及标签断片部之间的结合是指在相互之间一部分或全部的电接触(另外,电接触只是一例,也可以是如图2那样使用接触传感器进行接触。),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分离、以及标签断片部之间的分离是指相互之间的全部成为电非接触状态。
另外,在分离位置使用了导电物质的情况下,分别针对标签断片部A、标签断片部B安装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以使在标签断片部A与标签主体部A结合时对标签主体部A加载的电阻值、和与标签断片部B结合时对标签主体部A加载的电阻值不同。由此,通过使用电阻表等测定标签主体部A与标签断片部结合时的电阻值,利用分离状态识别部能够识别出当前所结合的是标签断片部A还是标签断片部B。
这里,应该将与标签主体部A结合的标签断片部设定为标签断片部A。于是,即使在将标签断片部B与标签主体部A结合时,也能够由控制部将标签主体部A与标签断片部A分离时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以及将表示被结合了不同的标签断片部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另外,这里所示的检测标签断片部B是否是标签主体部A的标签断片部的检测方法只是一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
图2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分离位置上所配置的可分离结合、并且在分离后能够再结合的卡合构造(卡合部)的示例。
2206是进行了组装作业后的货架。2204是背板,2205A和2205B是横板,通过将横板2205A或2205B的2个突起2205p分别嵌合在背板2204的2个嵌合孔2204a内,将横板2205A或2205B安装在背板2204上,由此,将标签主体部2201与标签断片部2202结合。2203是标签读/写器,可分别读取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标签断片部2202的信息。
这里,图23是根据标签断片部2202相对被安装在背板2204的横板插入部位的标签主体部2201的分离状态而发送的信息是不同的示例。省略了关于各个标签的详细保持信息的说明。
在上述横板2205被插入到上述背板2204的横板插入部位中的情况下,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2202结合,向上述标签读/写器2203发送表示“被正常安装”的信息。
在上述背板2204的横板插入部位中未安装有任何部件的情况下,分别由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将表示“未安装横板”的信息,由上述标签断片部2202将表示“未被安装在背板上”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2203。
在上述背板2004的横板插入部位中插入了上述顶板2207的情况下,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与被安装在上述顶板2207的其他标签断片部结合,向上述标签读/写器2203发送表示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其他标签断片部都“安装有不同的部件”的信息。
图24A和图24B是用于实现图23所示的信息发送的状态识别标签的1个构成例以及信息例。另外,在图24A中,为了容易理解标签断片部B2402的卡合部B2402a、与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卡合关系,用虚线表示使卡合部A2401a与卡合部B2402a接触的状态。同样,为了容易理解标签断片部C2403的卡合部C2403a、与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卡合关系,用虚线表示使卡合部A2401a与卡合部C2403a接触的状态。
A2401是与上述标签主体部2201对应的标签主体部,B2402是与上述标签断片部2202对应的标签断片部,C2403是与上述其他标签断片部对应的标签断片部。这里,由于标签主体部A2401和标签断片部B2402是本来应该卡合的部分,所以为了区别其他的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在参照符号之前附加“A”和“B”。这样,为了与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和标签断片部B2402区别,对于其他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在参照符号之前附加“C”。A2401a是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B2402a是标签断片部2402的卡合部,C2403a是与标签断片部B2402不同的标签断片部C2403的卡合部。
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A2407的涂黑的部分,是由导体构成的标签主体部A2401的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接受部,通过从这里将电力从标签断片部B2402或C2403侧供给到标签主体部A2401,可检测出标签断片部B2402或标签断片部C2403与标签主体部A2401结合的情况。
另外,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A2411的涂黑的部分是由导体构成的标签主体部A2401的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将由标签主体部A2401的天线A2604所产生的电力提供给与标签主体部A2401结合的标签断片部B2402或标签断片部C2403。
这里,通过将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1或C2411与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7结合,将电力从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1或C2411(从天线B2604或C2604)传递到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7。另外,通过将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1与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接受部B2407或C2407结合,将电力从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1传递到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接受部B2407或C2407。
而且,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A2408的涂黑的部分,是由导体构成的标签主体部A2401的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通过从这里将电力由标签断片部B2402侧供给到标签主体部A2401,可检测出结合了本来应结合的标签断片部B2402。
并且,标签主体部A2401的卡合部A2401a的A2412的涂黑的部分,是由导体构成的标签主体部A2401的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其将由标签主体部A2401的天线A2604所产生的电力,供给到与标签主体部A2401结合的标签断片部B2402。
这里,通过将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8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2结合,电力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2被传递到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B2408。另外,通过将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B2408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2结合,电力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2(天线B2604)被传递到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8。
此外,由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8和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2、以及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B2408和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2,被设置于只在本来应卡合的标签相互结合时才能结合的位置,所以,如果从本来不应卡合的标签断片部C2403的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C2412,没有向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A2408传递电力,则从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A2412,也没有向本来不应卡合的标签断片部C2403的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接受部C2408传递电力。
由此,在上述标签断片部B2402和上述标签断片部C2403都未与标签主体部A2401结合的情况下,只从天线A2604供给电力,电力从异或电路2605被供给到IC芯片2408,从IC芯片2408,将表示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未与任何的标签断片部结合的情况的信息,例如“未安装有横板”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由于详细的动作基本上与图3或图6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在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B2402结合的情况下,从天线A2604、标签断片部B2402的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1、和正解标签检测用电力供给部B2412供给电力,电力通过逻辑与电路2606、2607被供给到IC芯片2410,从IC芯片2410,向标签读/写器发送表示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B2402结合的情况的信息,例如“正常安装有横板”的信息。
在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与上述标签断片部C2403结合的情况下,只从天线A2604、标签断片部C2403的标签结合检测用电力供给部位C2411供给电力,电力通过逻辑与电路2606和异或电路2608,被供给到IC芯片2409,从IC芯片2409,向标签读/写器发送表示上述标签主体部A2401与不应结合的标签断片部结合的情况的信息,例如“被安装了与横板不同的部件”的信息。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由于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能够结合分离,所以,不需要由同一制造商在同一时间制造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例如,可以在制造商将标签主体部附加在商品上,并出厂之后,由零售商店在该商品的标签主体部上进一步附加标签断片部,进行销售。
另外,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使用者不仅可根据商品的开封,而且可根据各种容器、门等的开闭、或者栓销的插拔,来切换数据。而且,也可以预先分别制造标签主体部和标签断片部,然后进行结合。
并且,在制造现场,通过在各个部件的连接部位使用本标签,可容易地确认是否进行了正确的组装,在拆卸现场可容易地确认是否全部的部件被解体。
(第5实施方式)
图16是使用了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一个构成例。容器主体(1个卡合部的一例)1601例如相当于点心盒或硬纸箱。将本发明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按照跨过容器主体1601和其盖体(其他的卡合部的一例)1601a的方式进行粘贴。即,将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此处用1602表示)配置在容器主体1601的靠近盖体1601a处,在盖体1601a上将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断片部(此处用1603表示)配置成在盖上盖体的状态下能够与标签主体部1602相对置。在盖上盖体1601a时,标签主体部1602与标签断片部1603结合,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601的盖体1601a为封闭状态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1705。在打开容器主体1601的盖体1601a时,通过标签主体部1602与标签断片部1603的分离,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601的盖体1601a呈打开状态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1705。由此,可确认商品是未开封还是已经开封。
图17是使用了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容器主体1701例如相当于收纳箱或桌子的抽屉。将上述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1703贴在容器主体1701的开口部(1个卡合部的一例)的内侧,将标签断片部1704贴到在容器主体1701的开口部处被拉出推入的抽屉(其他的卡合部的一例)1702的外侧,并且能够与标签主体部1703相对置,在关上抽屉1702时,能够使标签主体部1703与标签断片部1704相互结合。在关上抽屉1702时,标签主体部1703与标签断片部1704相结合,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701的抽屉1702被关上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1705。当从容器主体1701的开口部拉出抽屉1702时,通过标签主体部1703与标签断片部1704的分离,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701的抽屉1702被拉出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1705。
由此,由于知道了抽屉1702的被拉出时和被关上时,所以,例如如果将表示抽屉1702被拉出的信息发送给标签读/写器1705,则与标签读/写器1705连接的、接收到来自标签读/写器1705的上述抽屉信号的控制部1707能够使监视摄像机1706动作,不仅对于物品的管理,而且对于安全性的强化具有有效的作用。
另外,图18A、图18B是利用了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容器主体1801相当于例如瓶、罐、矿泉水瓶。将上述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1803贴在容器主体1801的口部(1个卡合部的一例)1801a的内侧或基部,将标签断片部1804贴在瓶盖(其他卡合部的一例)1802的外侧,在被瓶盖1802封住时,能够使标签主体部1803与标签断片部1804相互结合。在瓶盖1802关闭时,标签主体部1803与标签断片部1804结合,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801被瓶盖1802封闭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当容器主体1801的瓶盖1802被打开时,通过标签主体部1803与标签断片部1804的分离,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主体1801的瓶盖1802被打开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
这里,图19表示将图18A、图18B所示的容器主体1801的瓶盖1802封闭时的状态。表示容器主体1801未完全被瓶盖1802封闭的情况、因螺扣错位而不能正确封闭使得标签主体部1905与标签断片部1906不能结合的情况。由于容器主体1801被瓶盖1802正确地封闭,所以标签主体部1905与标签断片部1906表示为能够结合的状态。由此,由于能够管理上述容器主体1801的瓶盖1802被打开的期间,所以可用于对常温时的挥发性药品等的管理,和饮料水的保质期限的管理。而且,通过将标签读/写器设置于冰箱,在将未正确封闭瓶盖1802的矿泉水放入冰箱时,还能够通过与标签读/写器连接的控制装置从报警装置发出警告。另外,在容器主体1801被瓶盖1802封闭的情况下,发送容器内容的信息,在容器主体1801与瓶盖1802分离时,标签主体部1905发送容器主体1801的材料信息,标签断片部1906发送瓶盖1802的材料信息,从而还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等。
图20A~图20D是利用了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其他构成例。容器例如相当于牛奶盒,图20A、图20B的容器2001表示牛奶盒被打开的状态,图20C、图20D的容器2001表示牛奶盒被封闭的状态。将上述状态识别标签的标签主体部2003贴在容器2001的盒开口2001a的一角内侧(1个卡合部的一例),将标签断片部2004贴在容器2001的盒开口2001a的相反侧的一角内侧(其他卡合部的一例),在盒开口2001a处于被封闭状态时,标签主体部2003与标签断片部2004能够结合。当盒开口2001a为封闭状态时,标签主体部2003与标签断片部2004结合,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2001的盒开口2001a为封闭状态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在盒开口2001a被打开时,标签主体部2003与标签断片部2004分离,上述控制部从上述信息保持部将表示容器2001的盒开口2001a为打开状态的信息发送给上述标签读/写器。此方法可用于对以往只能管理未开封时有效期限的商品,进行商品开封后的有效期限的管理等。
另外,关于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状态识别标签,结合图21,对将上述容器作为收纳多个商品的箱,例如作为啤酒箱时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21是利用了第5实施方式的状态识别标签的容器的构成例。容器2101例如相当于啤酒瓶箱。容器2101的底面(1个卡合部的一例)成为标签主体部2103,在装放瓶2102的各个场所的底部设置分离位置2105。而且,通过在瓶2102的底部(其他卡合部的一例)设置标签断片部2104,当将瓶2102放入容器2101中时,瓶2102底部上的标签断片部2104与标签主体部2103在分离位置2105结合。由此,分离状态识别部能够识别出瓶2102被装入容器2101中的情况。这样,能够掌握在容器中装入(收纳)有多少个瓶2102。并且,通过在各个分离位置2105处安装重量计,还能够测量出各个瓶2102的剩余量。
根据上述第5实施方式,可知道容器的开闭状态或装放(收纳)状态,能够严格地进行物品的管理和有效期限的管理。
另外,图14A至图21B等所示的容器只是一例,本发明还能适用于其他容器,而且,即使将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进行相互置换也没有问题。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可达到各自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状态识别标签,可根据标签主体部与标签断片部的结合或分离,变更向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并且能够使分离的标签断片部也具备作为标签的功能,从而可适用于基于结合分离的物品的管理。
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但显而易见,对于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正。关于这样的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超出基于附加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范围,都应认为是属于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状态识别标签,包括:
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主体部;
能够与上述标签主体部分离且能够被标签读/写器识别的标签断片部;
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存储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存储有应向识别上述标签断片部的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
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
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于识别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的分离状态;
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根据由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基于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是处于分离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分别选择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中所保持的信息,并根据来自标签读/写器的信息进行所选择的信息的发送、改写或追加;
标签主体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主体部,并且向上述标签主体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主体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主体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以及
标签断片部用电力供给部,其被设置于上述标签断片部,并且向上述标签断片部用信息保持部、上述标签断片部用分离状态识别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用控制部供给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状态识别标签,其特征在于,能够将至少1个以上的具有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同样功能的追加标签断片部,与上述标签主体部或上述标签断片部可分离地结合,上述标签主体部、上述标签断片部和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中的上述任意一个的分离状态识别部,识别上述标签断片部以及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的各自的分离状态,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任意一个分离状态识别部所识别的上述分离状态,从上述信息保持部选择应向上述标签读/写器发送的信息,并决定是否发送,如果发送,则进行用于将从上述信息保持部选择的信息发送到上述标签读/写器的发送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状态识别标签,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或在上述标签断片部与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具有能够将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分离的断开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状态识别标签,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或在上述标签断片部与上述追加标签断片部之间的进行分离的部分,具有卡合构造,
该卡合构造包括:
具有上述进行分离的部分中的一方的第1卡合部;和
具有上述进行分离的部分中的另一方的第2卡合部,该第2卡合部能够与上述第1卡合部分离卡合,且在分离后能够再结合。
5.一种容器,具有:
容器主体,其配置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状态识别标签的上述标签主体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中的任意一方;和
盖体,其能够与上述容器主体可分离地结合,并且配置有上述标签主体部和上述标签断片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将上述盖体与上述容器主体相结合时,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结合,在使上述盖体从上述容器主体分离时,上述标签主体部与上述标签断片部分离。
CNB2005800175946A 2004-06-02 2005-06-01 状态识别标签 Active CN1004954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4677 2004-06-02
JP164677/2004 2004-06-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326A CN1961326A (zh) 2007-05-09
CN100495431C true CN100495431C (zh) 2009-06-03

Family

ID=35463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75946A Active CN100495431C (zh) 2004-06-02 2005-06-01 状态识别标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95730B2 (zh)
JP (1) JP3811496B2 (zh)
CN (1) CN100495431C (zh)
WO (1) WO20051195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0241A (ja) * 2004-12-09 2006-07-20 Hokkaido Univ 無線idタグ、物品の管理方法および物品の管理システム
EP1980976A4 (en) 2006-01-05 2010-03-24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TUBULAR CONTAINER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JP4892557B2 (ja) * 2006-07-03 2012-03-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icタグおよび無線icタグシステム
US7864058B2 (en) 2006-09-04 2011-01-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Danger determining device, method, danger notifying device, and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danger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a person in a watched environment and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an article in the watched environment
US7479887B2 (en) * 2006-09-07 2009-01-20 Rexam Healthcare Packaging Inc. Closure and container package with RFID circuit
US7370806B2 (en) * 2006-09-19 2008-05-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abel for an electronic product that provides failure information when the product fails
JP4743434B2 (ja) * 2006-12-28 2011-08-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タグ
JP2009157544A (ja) * 2007-12-26 2009-07-16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無線icタグシステムおよび認識番号読み取り方法
CN102292054B (zh) * 2008-12-17 2014-05-21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全金属阻尼椎间植入件
JP2012123267A (ja) * 2010-12-09 2012-06-28 Toshiba Tec Corp ラベル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
US2014026674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Printed light-emitting diode circuit for item validation
US9280148B1 (en) * 2014-09-25 2016-03-08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ally tagging items for use in controlling electrical devices
JPWO2017082340A1 (ja) * 2015-11-13 2018-08-30 日本ドライ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消火器の管理システム
US20170154197A1 (en) * 2015-11-26 2017-06-01 Chung-Ping Lai RFIG tag,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tecting products using the same
US10467016B2 (en) 2016-06-30 2019-11-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anaging an image boot
US10470114B2 (en) 2016-06-30 2019-11-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reless network selection
US10681132B2 (en) 2016-06-30 2020-06-09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ng engine data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US10200110B2 (en) 2016-06-30 2019-02-05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Aviation protocol conversion
US10444748B2 (en) 2016-06-30 2019-10-15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In-situ measurement logging b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for communicating engine data
US10764747B2 (en) 2016-06-30 2020-09-01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Key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engine data
US10529150B2 (en) 2016-06-30 2020-01-07 Aviation Systems LLC Remote data loading for configu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for communicating engine data
US10318451B2 (en) 2016-06-30 2019-06-11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Management of data transfers
US10819601B2 (en) 2016-06-30 2020-10-27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Wireless control unit server for conducting connectivity test
US10712377B2 (en) 2016-06-30 2020-07-14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Antenna diagnostic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for communicating engine data
DK3702003T3 (da) 2019-03-01 2021-06-21 Marioff Corp Oy Sprinklerdyse med en kolbe med et indlejret rfid-kredsløb
FR3103597B1 (fr) * 2019-11-21 2023-10-13 St 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Procédé de contrôle du positionnement relatif de deux objets et système correspond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6428B2 (ja) * 1978-11-28 1985-10-1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静電写真複写法
DE69323460T2 (de) * 1992-09-07 1999-07-08 Denso Corp Kommunikationssystem
JP3221107B2 (ja) * 1992-11-25 2001-10-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荷札
JP3675933B2 (ja) * 1996-02-06 2005-07-27 株式会社ジッピーズ 電子保証書
JPH1039758A (ja) 1996-07-23 1998-02-13 Miyake:Kk 共振タグ
JP3418322B2 (ja) * 1997-08-28 2003-06-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使用状態表示機能付きicカードおよびicカードシステム
JP3827835B2 (ja) * 1997-10-23 2006-09-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
US6073856A (en) 1997-09-05 2000-06-1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Noncontact IC device
JP4447134B2 (ja) * 2000-08-09 2010-04-07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物品輸送用伝票
JP2002362613A (ja) 2001-06-07 2002-12-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非接触icが積層された積層包装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包装容器、並びに包装容器の開封検出方法
JP2003123046A (ja) 2001-10-12 2003-04-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非接触顧客カード
JP4080802B2 (ja) * 2002-07-15 2008-04-23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配送伝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326A (zh) 2007-05-09
US20070075411A1 (en) 2007-04-05
US7595730B2 (en) 2009-09-29
JP3811496B2 (ja) 2006-08-23
JPWO2005119585A1 (ja) 2009-07-23
WO2005119585A1 (ja) 200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5431C (zh) 状态识别标签
US10579919B2 (en) NFC/RF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valid states for detecting an open container,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EP1807797B1 (en) Security sealing device comprising a rfid tag
JP2018501534A5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デバイス、パッケージまたは容器、および方法
EP3190064B1 (en) Package for tobacco products, including a rfid tag
US20150178614A1 (en) Security Label
US7843315B2 (en) IC tag whose function can be changed upon separation
WO2002077939A1 (en) A tamper indica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label with tracking capability
EP3190065B1 (en) Packaging with an information encoding pattern detectable by a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US20080198011A1 (en)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for preventing and detecting tampering
KR20140038497A (ko)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 옵션 키
CN115244557A (zh) 用于使用标识物体的主包裹递送该物体并在所述主包裹上显示与所标识的物体相对应的标签的系统
JP4920218B2 (ja) 切り取ることによりデータ又は動作を変更可能な無線識別装置及び変更方法
JP7010938B2 (ja) 高性能被膜
JP2005165621A (ja) 非接触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識別タグ
CN112085138A (zh) 用于溯源防伪防篡改的微型装置、系统及方法
JP2002236889A (ja) 非接触方式icチップの回収方法
CN109344949A (zh) 一种天线和电路分离的防伪防盗rfid标签
CN207965939U (zh) 一种包装瓶用防拆电子标签
EP1249055B1 (en) A tamper indica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label
JP2002362572A (ja) 非接触icタグ付き包装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内容物の管理方法
JPH01292594A (ja) 自動販売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3

Address after: Room 01, 6 / F, Mituo Road, 45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Bingxi FUCE Private Limite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