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0172C - 空调机的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70172C CN100470172C CNB2005800403425A CN200580040342A CN100470172C CN 100470172 C CN100470172 C CN 100470172C CN B2005800403425 A CNB2005800403425 A CN B2005800403425A CN 200580040342 A CN200580040342 A CN 200580040342A CN 100470172 C CN100470172 C CN 10047017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
- heat exchanger
- mentioned
- heat
-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辅助热交换器(8)和本体热交换器(9),辅助热交换器(8)具有板状的第一散热片(10)和多根第一传热管,本体热交换器(9)具有板状的第二散热片(20)和多根第二传热管。在上述第一散热片(10)的一方的边缘(16、17)上以预定间隔存在多个飞边(14、15)。将辅助热交换器(8)和本体热交换器(9)配置成使得第一散热片(10)的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与第二散热片(20)的边缘(26、27)抵接,从而使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全部位于内侧,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边缘(16、17)没有位于外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在空调机、冰箱或制冰机等中使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热交换器,有这样形成的装置:将形成有分割线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被该分割线分割,从而形成热交换器。详细地说,该热交换器将传热管穿插在形成有分割线的散热片的穿插孔中,并在分割线的位置将散热片分离,从而形成两个热交换器。
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由于可在分割线的位置处分割散热片,所以制造容易,从而具有这样的优点:可以容易地制造在分割线的位置分离、或是保持分割线不分离而留下来的不同尺寸的热交换器。
但是,虽然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具有易于变更散热片的尺寸设定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关于分割上述带分割线的散热片而形成的上述散热片,在形成有上述分割线的地方所对应的外缘处,在分割时形成有飞边,因此,在热交换器的使用中,具有在上述散热片上所产生的凝结水(冷凝水)沿着该飞边从散热片飞散的问题。特别是在将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用作空调机的室内侧的热交换器时,由于送风使得上述凝结水向室内飞散,从而成为重大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中,由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位于热交换器的外侧边缘,所以存在热交换器的美观受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易于改变散热片的尺寸设定,且凝结水难以从散热片飞散,并且美观不受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具有:
第一热交换部,该第一热交换部具有板状的第一散热片和多根第一传热管,所述多根第一传热管以在该第一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一散热片;和
第二热交换部,该第二热交换部具有板状的第二散热片和多根第二传热管,所述多根第二传热管以在该第二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二散热片,
在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中的至少一方的边缘上以预定间隔具有多个飞边,
将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所述飞边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散热片或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另一方的边缘抵接或相对,从而具有所述飞边的边缘全部位于内侧,具有所述飞边的边缘没有位于外侧。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上述第一散热片和上述第二散热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配置成,与上述第一散热片或第二散热片的另一方的边缘抵接或相对,从而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位于内侧,所以具有飞边的边缘不存在于上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上述第二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以外的边缘上,并且具有飞边的边缘也不存在于上述第二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上述第一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以外的边缘上。
因此,即使凝结水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飞散,也能够用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抵接或相对的边缘来阻挡该飞散的凝结水。因此,能够防止凝结水随风飞散到外部,所以即使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用作空调机的室内侧的热交换器,也能够抑制混入上述风中的上述凝结水向室内飞散。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飞边的边缘不存在于上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上述第二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以外的边缘上,并且具有飞边的边缘也不存在于上述第二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上述第一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以外的边缘上,所以,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不会位于热交换器的外侧。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会有损于热交换器的美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由于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飞边的边缘配置成,与上述第一散热片或上述第二散热片的另一方的边缘抵接或相对,从而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位于内侧,所以,即使凝结水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飞散,也能够通过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抵接或相对的边缘来阻挡该飞散的凝结水,从而能够防止凝结水随风飞散到外部。因此,即使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用作空调机的室内侧的热交换器,也能够抑制混入上述风中的上述凝结水向室内飞散。
此外,根据本发明,具有上述飞边的边缘不会位于热交换器的外侧,从而不会有损于热交换器的美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充分地理解本发明。附图只是用于说明,并不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示出为了形成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热片而使用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的一部分的图。
图3A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3B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3C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示意剖面图。在图1中,1是送风风扇,2是热交换器。在图1中,为简便起见,省略了容纳送风风扇1和热交换器2的壳体等。
该空调机使送风风扇1旋转,从而将经由热交换器2吸进的作为传热介质的风从未图示的吹风口吹出。
上述热交换器2具有作为第一热交换部的一个示例的辅助热交换器8和作为第二热交换部的一个示例的本体热交换器9。
上述辅助热交换器8具有板状的第一散热片10和未图示的第一传热管。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散热片10具有大致为细长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一散热片10在第一散热片10的厚度方向上(与图1中纸面垂直的方向)以每隔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多个。
上述第一散热片10由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构成,上述第一部分11具有细长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部分12具有与第一部分11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上述第一部分11上形成有1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8,同样地,在第二部分12上形成有1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9。此外,在上述第一部分1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上,每隔预定间隔形成有飞边14,在第二部分1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上,每隔预定间隔形成有飞边15。
上述第一传热管穿插在第一部分11的1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8和第二部分12的1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9中。详细地说,上述第一传热管配置为:在第一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每隔预定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第一散热片10。
在上述第一部分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中的形成有飞边14侧的角,与在第二部分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中的形成有飞边15侧的角大致相接。上述第二部分12以与第一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上述一端相连的方式配置。此外,上述第二部分12相对于第一部分11略微倾斜地配置。
上述本体热交换器9具有板状的第二散热片20和未图示的第二传热管。如图1所示,上述第二散热片20具有大致为细长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散热片20在第二散热片20的厚度方向上(与图1中纸面垂直的方向)以每隔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多个。
上述第二散热片20由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构成,上述第一部分21具有细长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部分22具有与第一部分21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上述第一部分21上形成有2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8,同样地,在第二部分22上形成有2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9。此外,上述第二散热片20的第一部分21、第二散热片20的第二部分22、上述第一散热片10的第一部分11以及第一散热片10的第二部分12,它们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上述第二部分22以与第一部分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连的方式配置。此外,上述第二部分22相对于第一部分21略微倾斜地配置。上述第一部分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中的一个角与第二部分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中的一个角相接。
上述第二传热管穿插在第一部分21的2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8和第二部分22的2列8排的传热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9中。详细地说,上述第二传热管配置为:在第二散热片2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每隔预定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20。
此外,如图1所示,细长且在一处弯折的本体热交换器9的一侧的边缘26、27被配置成,与细长且在一处弯折的辅助热交换器8的形成有飞边14、15侧的边缘16、17抵接。详细地说,第二散热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一侧的边缘26,与第一散热片10的第一部分11的具有飞边14的边缘16抵接,并且,第二散热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一侧的边缘27与第一散热片10的第二部分12的具有飞边15的边缘17抵接。
此外,上述具有飞边的边缘16、17位于内侧,在热交换器的外侧边缘是不存在飞边的状态。即,在上述第一散热片10的第一部分11的外侧边缘30和第一散热片10的第二部分12的外侧边缘31上不存在飞边,并且,在第二散热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外侧边缘40和第二散热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外侧边缘41上为不存在飞边的状态。
图2是示出为了形成上述第一散热片10而使用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一部分的图。
在图2中,18表示传热管的穿插孔,52表示分割线(缝隙)。此外,DP表示在与分割线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相邻的穿插孔18的距离,SL2表示分割线(缝隙)的长度,SL1表示分割线的相连量。
上述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由表面大致为矩形的板部件构成。此外,上述分割线52形成在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上述分割线52与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散热片10由在形成有分割线的部分分割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而形成。由图2所示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形成两个第一散热片10的第一部分11,或者形成两个第一散热片10的第二部分12,或者第一散热片10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各形成一个。
此外,此外,在上述DP、SL2、SL1之间存在有下述的式(1)所示的关系。此外,分割线的相连量SL1的尺寸被限制在下述的式(2)所示的范围内。通过将分割线的相连量SL1的尺寸限制在下述的式(2)所示的范围内,能够使带分割线的散热片的强度不比预定的强度低,而且能够通过分割线容易地分割带分割线的散热片。
SL2=DP—SL1…(1)
0.15[mm]<SL1<0.5[mm]…(2)
图3A~C是图1所示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过程的图。以下,利用图3A~C来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方法。另外,在图3A中,50是图2所示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此外,实际上,如图2所示,在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上交错配置有多根传热管的穿插孔18,但是在图3A~C中,为简单起见,将上述穿插孔配置成格子形状(实际上是交错配置)。
首先,将相同形状的多个上述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等间隔地配置在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厚度方向上,从而使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为重叠的状态。然后,在该状态下,将销等棒状的部件(未图示)插入与重叠的多个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形成在相同位置的多个传热管的穿插孔18中的几个(2个以上)中,并贯通重叠的多个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这样,图1所示的多个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保持重叠的状态。
接下来,施加图3B中箭头α所示的方向的力。详细地说,在图3A所示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中,对以形成有分割线的线为边界的两个部分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施加力。该力例如通过如下的方式来实现,即:在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宽度方向施加力,使得以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分割线为边界一侧的部分固定,并且使得以分割线为边界的另一侧的部分从上述一侧的部分离开。然后,在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上施加图3B中箭头α所示的方向的力,从而如图3B所示,用形成有该分割线的线将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分割成两部分,以形成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
若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第一部分11,则能够削减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在与第一部分11中的带分割线的散热片50的分割线的相连量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飞边。但是,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那样,将散热片的有飞边的边缘配置成与其他的散热片的边缘抵接或相对,从而使上述有飞边的边缘位于内侧,于是能够解决凝结水飞散或外观变差等的问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由于将形成在第一散热片10的一侧的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配置成,与第二散热片20的另一边缘26、27抵接,从而使形成在热交换器上的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位于内侧,所以,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不存在于第一散热片10的边缘16、17、30、31中的与第二散热片20抵接或相对的边缘16、17以外的边缘30、31上,并且,具有飞边的边缘26、27不存在于第二散热片20的边缘26、27、40、41中与第一散热片10抵接或相对的边缘26、27以外的边缘40、41上。
因此,即使凝结水从上述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飞散,也能够通过具有飞边14、15的边缘16、17抵接或相对的边缘26、27来阻挡该飞散的凝结水。因此,能够防止凝结水随风飞散到外部,所以即使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用作空调机的室内侧的热交换器,也能够抑制混入风中的凝结水向室内飞散。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由于在第一散热片10的边缘16、17、30、31中的与第二散热片20抵接或相对的边缘16、17以外的边缘30、31上不存在飞边,并且在第二散热片20的边缘26、27、40、41中的与第一散热片10抵接或相对的边缘26、27以外的边缘40、41上也不存在飞边,所以,具有飞边的边缘14、15不会位于热交换器的外侧。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不会有损于热交换器的美观。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在第一散热片10的边缘16、17、30、31中的与第二散热片20抵接的边缘16、17上形成有飞边,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之间离开预定间隔,然后在第一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第二散热片相对的边缘上形成飞边。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只在第一散热片10的边缘16、17、30、31中的与第二散热片20抵接的边缘16、17上形成有飞边,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一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第二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上形成飞边,并且,在第二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第一散热片抵接或相对的边缘上形成飞边。此外,也可以只在第二散热片的边缘中的与第一散热片抵接的边缘上形成飞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在第一散热片10上形成有1列16排的传热管的穿插孔,并且在第二散热片20上形成有2列16排的穿插孔,但是在本发明中,第一散热片上所形成的传热管的穿插孔不是必须配置成1列16排,如何配置都可以。此外,同样地,第二散热片上所形成的传热管的穿插孔不是必须配置成2列16排,如何配置都可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穿插孔28交错配置在第二散热片20上,但是在本发明中,穿插孔既可以交错配置,也可以配置成格子状,穿插孔也可以以上述以外的方法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作为第一热交换部的辅助热交换器8的第一散热片10,由两个部分、即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构成,并且作为第二热交换部的本体热交换器9的第二散热片20,由两个部分、即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构成,但是,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可以由一个部分或三个以上的部分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将两个热交换部(辅助热交换器8和本体热交换器9)以边缘相互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将飞边形成在内侧,但是在本发明中,当然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热交换部以相邻的热交换部的边缘彼此抵接或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将飞边只形成在内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显然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些变更不应该被视为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变更都包括在以下所续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2)
1.一种空调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具有:
第一热交换部(8),该第一热交换部(8)具有板状的第一散热片(10)和多根第一传热管,所述多根第一传热管以在该第一散热片(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一散热片(10);和
第二热交换部(9),该第二热交换部(9)具有板状的第二散热片(20)和多根第二传热管,所述多根第二传热管以在该第二散热片(2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二散热片(20),
在所述第一散热片(10)和所述第二散热片(20)中的至少一方的边缘(16、17)上以预定间隔具有多个飞边(14、15),
将所述第一热交换部(8)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9)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散热片(10)和所述第二散热片(20)的至少一方的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边缘(16、17),与所述第一散热片(10)或所述第二散热片(20)的另一方的边缘(26、27)抵接或相对,从而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边缘(16、17)全部位于内侧,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边缘(16、17)没有位于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散热片(10)上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情况下,相邻的所述飞边(14、15)的间隔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穿插孔(18)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所述第二散热片(20)上具有所述飞边(14、15)的情况下,相邻的所述飞边(14、15)的间隔与相邻的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穿插孔(28)之间的距离相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40326A JP3852464B2 (ja) | 2004-11-25 | 2004-11-25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側の熱交換器 |
JP340326/2004 | 2004-1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65625A CN101065625A (zh) | 2007-10-31 |
CN100470172C true CN100470172C (zh) | 2009-03-18 |
Family
ID=36497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4034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172C (zh) | 2004-11-25 | 2005-11-22 | 空调机的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86245B2 (zh) |
EP (1) | EP1821049A4 (zh) |
JP (1) | JP3852464B2 (zh) |
CN (1) | CN100470172C (zh) |
AU (1) | AU2005308184B2 (zh) |
WO (1) | WO20060572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03882B2 (en) | 2009-06-26 | 2016-04-0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Blow through air handler |
JP5447569B2 (ja) | 2012-03-26 | 2014-03-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5974276B2 (ja) * | 2012-04-23 | 2016-08-2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
JP2014040983A (ja) * | 2012-08-23 | 2014-03-06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
US9903658B2 (en) * | 2014-02-28 | 2018-02-27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Insert f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
CN104896985B (zh) * | 2015-06-11 | 2017-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
CN107709916B (zh) * | 2015-07-07 | 2019-07-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装置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
CN110410864B (zh) * | 2019-07-31 | 2021-12-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柜式空调器的电加热器及具有其的柜式空调器 |
US12044431B2 (en) | 2020-11-16 | 2024-07-23 | Cody Martin | Enclosures for air systems, air systems having enclosures, and methods of using enclosur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3998A (en) | 1978-02-16 | 1979-11-13 | Carrier Corporation | Formed coil assembly |
US4877087A (en) * | 1984-08-16 | 1989-10-31 | Sundstrand Heat Transfer, Inc. | Segmented fin heat exchanger core |
FR2645633B1 (fr) * | 1989-04-07 | 1991-07-12 | Chaffoteaux Et Maury | Perfectionnements aux tubulures doubles pour chaudieres mixtes, aux procedes de fabrication de ces tubulures et aux chaudieres correspondantes |
JP3071307B2 (ja) | 1992-06-12 | 2000-07-31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06347186A (ja) | 1993-06-07 | 1994-12-20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
JP3292077B2 (ja) * | 1997-01-30 | 2002-06-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EP0927865B9 (en) * | 1997-12-30 | 2004-11-10 | Carrier Corporation | Multi-row heat exchanger |
US6273182B1 (en) * | 2000-05-19 | 2001-08-14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
US20030102112A1 (en) * | 2001-12-03 | 2003-06-05 | Smithey David W. | Flattened tube heat exchanger made from micro-channel tubing |
JP3984843B2 (ja) | 2002-03-19 | 2007-10-03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
US6672375B1 (en) * | 2002-07-02 | 2004-01-06 |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 Fin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divergent tube rows |
-
2004
- 2004-11-25 JP JP2004340326A patent/JP385246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1-22 EP EP05809549.8A patent/EP182104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11-22 CN CNB2005800403425A patent/CN10047017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1-22 AU AU2005308184A patent/AU2005308184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11-22 US US11/791,540 patent/US90862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1-22 WO PCT/JP2005/021420 patent/WO200605723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21049A1 (en) | 2007-08-22 |
CN101065625A (zh) | 2007-10-31 |
US9086245B2 (en) | 2015-07-21 |
AU2005308184A1 (en) | 2006-06-01 |
US20080006397A1 (en) | 2008-01-10 |
AU2005308184B2 (en) | 2009-04-23 |
EP1821049A4 (en) | 2014-01-01 |
JP2006153291A (ja) | 2006-06-15 |
JP3852464B2 (ja) | 2006-11-29 |
WO2006057233A1 (ja) | 2006-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90173480A1 (en) | Louvered air center with vortex generating extensions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 | |
KR102089099B1 (ko) | 열교환기 | |
KR20110083017A (ko) | 열 교환기용 핀 및 이를 갖는 열 교환기 | |
US6644389B1 (en) | Fin tube heat exchanger | |
JP2002062076A (ja) | 細径管型熱交換器 | |
CN101208575A (zh)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
CN100470172C (zh) | 空调机的热交换器 | |
CN103608639A (zh)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
KR100740180B1 (ko) | 핀이 부착된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WO2013157212A1 (ja) |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 |
JP2009287797A (ja) |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 |
CN101315261B (zh) | 空调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 |
KR20110083016A (ko) | 열 교환기용 핀 및 이를 갖는 열 교환기 | |
JPH10332162A (ja) | 熱交換器 | |
WO2021161729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KR20050008484A (ko) | 핀이 부착된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WO2005073655A1 (ja) |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含む空調装置 | |
KR20110083020A (ko) | 열 교환기 | |
JP2011144998A (ja) |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JPH02166394A (ja) |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 |
JP200203143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 | |
KR100512113B1 (ko) | 세경관 열교환기 | |
CN219798054U (zh) | 一种翅片和空调器 | |
JP2003222486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型熱交換器コア | |
JP5446379B2 (ja) |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