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1398C -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1398C
CN100441398C CNB2003101148224A CN200310114822A CN100441398C CN 100441398 C CN100441398 C CN 100441398C CN B2003101148224 A CNB2003101148224 A CN B2003101148224A CN 200310114822 A CN200310114822 A CN 200310114822A CN 100441398 C CN100441398 C CN 1004413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ck
mentioned
preform
cam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148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6858A (zh
Inventor
土屋要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6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6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13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13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4Heating or cooling preforms, parisons or blown articles
    • B29C49/6409Thermal conditioning of preforms
    • B29C49/6418Heating of prefo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4Heating or cooling preforms, parisons or blown articles
    • B29C49/6409Thermal conditioning of preforms
    • B29C49/6427Cooling of pre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颈部结晶装置包括并列地传送两列预塑形坯的传送通路。传送通路的两端之间设有第1和第2加热部,该加热部将两列预塑形坯的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冷却部,对两列中的加热的颈部进行冷却;取出部,其在冷却后,取出两列预塑形坯。在传送通路中,设置传送部件,接纳两列预塑形坯的主体部,以将颈部露出的方式传送两列预塑形坯。在冷却部中,设置有两列冷却芯以及两列脱模用筒部件。

Description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本发明特别是涉及用于使耐热性容器的颈部的耐热性或机械特性提高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形成耐热性的树脂制容器时,作为使该预塑形坯的颈部乳化结晶的方法,人们知道有JP特公昭61-1288号文献和JP特公昭61-24170号文献中所公开的方法。
在这些文献中所公开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的方法中,将芯插入预塑形坯的颈部。在使颈部的内周面与芯的外周面相接触的状态,使颈部结晶,从而可设定颈部的形状。
另外,在进行结晶处理时,通过隔热部件,使预塑形坯的颈部和其它部分之间处于隔热状态,使颈部曝露于热风气氛中,进行热处理,但是,在此场合,按照下述方式进行热处理,该方式为:在形成于预塑形坯的颈部下方的凸缘部的底面与上述隔热部件的顶面之间,保持间隙。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在凸缘部的底面,与隔热部件的顶面之间保持有间隙,故可防止凸缘部的热量从隔热部件散开,可防止凸缘部的温度降低,可消除热处理的不足。
但是,在这样的结晶方法中,插入预塑形坯的颈部的芯设定颈部的形状。由此,在对预塑形坯的颈部进行加热后,无法主动地对颈部进行冷却,具有从结晶到取出的成型循环较长的危险。
还有,没有公开过下述的装置,从而难于实现自动化,该装置指在使颈部的内周面与芯的外周面相接触的状态,使颈部结晶,而在热处理之后,使芯与颈部脱开。
另外,在按照在凸缘部的底面与隔热部件的顶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进行热处理,通过热处理使凸缘部发生变形的场合,没有进行成型修整的机构,处于没有进行成型修整的状态。
于是,本申请人在先提交了适合自动化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的专利申请(JP特原平10-96613号文献),该装置可确实采用芯,对预塑形坯的颈部的形状进行成型修整,另外,确实从颈部中,将芯抽出。
但是,为了对颈部进行结晶,花费较长的加热时间,在生产性提高方面,具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可实现更多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可使生产性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使传送预塑形坯的部件的装配简化,进而使结构进行简化,可使稳定性提高。
本发明的一种形式涉及下述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该预塑形坯包括颈部,以及与该颈部保持连续的带底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多个传送部件,该多个传送部件分别保持多个预塑形坯;
传送链条,其上按照规定间距固定有上述多个传送部件,该链条并列地传送上述多个预塑形坯;
供给部,其分别向上述多个传送部件,供给上述多个预塑形坯;
加热部,其将所供给的上述多个预塑形坯的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
冷却部,其对所加热的颈部进行冷却;
取出部,其取出具有所冷却的颈部的上述多个预塑形坯。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形式,在并列传送多个预塑形坯的同时,对多个预塑形坯的颈部进行加热,此后对其进行冷却。于是,可一次使多个颈部结晶,可使生产性显著提高。
在这里,上述多个传送部件可分别具有固定于上述传送链条的传送滑动轮。最好该传送滑动轮包括保持两个预塑形坯的两个筒部件,沿并列传送通路传送上述两个预塑形坯。另外,最好上述两个筒部件分别接纳上述预塑形坯的主体部,以露出的方式保持上述颈部。
由于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可相对相应的传送滑动轮,保持两个预塑形坯,故生产性提高2倍。
还有,最好上述加热部包括两个加热器,其设置于上述并列传送通路的两侧,对从上述两个筒部件露出的两个颈部进行加热;隔热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并列传送通路的中心处,对上述两个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进行隔绝。
在通过两个加热器中的1个中,使颈部过热时,通过隔热部件将两个加热器中的另一个产生的热的影响隔绝,可以稳定的温度对颈部进行加热。
上述预塑形坯可包括形成于上述颈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的凸缘部。
此时,上述传送部件包括底部件,其接纳穿过上述筒部件的预塑形坯的底部;保持件,其设置于筒部件的底端;自转用杆,其穿过上述保持件,插入上述筒部件内部。
在此场合,在上述筒部件的顶面,设置用于对上述凸缘部底面进行成型修整的修整面,上述保持件以可成整体旋转,并且可实现上升移动的方式与上述自转用杆嵌合。
另外,在上述预塑形坯至少在上述加热部上传送时,在上述筒部件的顶面与上述预塑形坯中的凸缘部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最好,此时,上述保持件在推压机构的作用下,压上上方,由此推压上述凸缘部的底面与上述筒部件的修整面,对上述凸缘部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
按照上述方式,预塑形坯的传送部件由筒部件,底部件,保持件和自转用杆形成,保持件可相对自转用杆,成一体旋转,并且可实现上升移动,构成简单的结构,可使筒部件实现旋转和上升移动,另外还使传送部件装配简化。
此外,在筒部件的顶面上设置对凸缘部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的修整面,通过推压机构,对筒部件的修整面和凸缘部底面进行推压,由此即使在由于加热,凸缘部发生变形的情况下,确实可通过筒部件的修整面,对凸缘部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
于是,在加热时,还可确实对凸缘部的底面进行加热,并且由于筒部件未获取热量,故确实使较厚的,难于结晶的凸缘部结晶,另外通过对凸缘部底面进行整形修整,可确实获得颈部的垂直度。
再有,本发明的又一种形式涉及下述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该预塑形坯包括颈部,以及与该颈部保持连续的带底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传送通路,其将上述预塑形坯保持在传送部件上;
供给部,其将上述预塑形坯供向上述传送部件;
加热部,其将所供给的预塑形坯的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
冷却部,其对所加热的上述颈部进行冷却;
取出部,其取出具有所冷却的预塑形坯;
上述供给部和传送通路通过同一驱动源,进行同步驱动,上述供给部与传送部件的传送计时保持同步,将上述预塑形坯转送给上述传送部件。
按照本发明,可确实将预塑形坯从供给部,转送给传送部,并且驱动源为1个,可使结构简化,使成本降低。
在这里,上述预塑形坯也可沿上述传送通路,不以间歇方式传送,而连续地传送。在此场合,最好上述供给部包括螺旋输送器,其在使上述预塑形坯成排对齐的同时,对其进行连续传送;转送机构,其在使上述连续传送的预塑形坯的连续移动同时,接收该预塑形坯,将该预塑形坯转送给上述传送部件。
由于形成上述的结构,故可在不停止的情况下,连续地将预塑形坯从供给部,转送给传送部件。
本发明还一种形式涉及下述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传送多个预塑形坯的传送通路,该预塑形坯包括颈部,以及与该颈部保持连续的带底筒状的主体部;
加热部,其设置于传送通路的两端之间,将上述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
冷却部,其对通过上述加热部而加热的颈部进行冷却;
取出部,其取出具有所冷却的上述颈部的预塑形坯;
上述传送通路包括传送部件,其接纳上述预塑形坯的主体部,以将上述颈部露出的方式传送预塑形坯;
上述冷却部包括:
冷却芯,其插入到所加热的预塑形坯的颈部内部,对该颈部进行冷却;
芯伸出用部件,其至少在上述冷却芯插入上述颈部时,使上述传送部件中的芯伸出;
按照上述方式,即使在预塑形坯与冷却芯中的芯偏离的情况下,在至少将冷却芯插入颈部时,仍可通过芯伸出部件,使传送部件的芯伸出。于是,可解决伴随芯发生偏移而产生的不利情况,比如,冷却芯使预塑形坯的颈部发生变形等的问题。
在这里,在上述传送通路包括固定于传送部件上,由该传送部件驱动的传送链条的场合,由于传送部件的芯容易发生偏移,上述的结构更加有效。
此外,在通过上述传送链条,在不采用间歇的方式传送,而连续地传送上述传送部件的场合,上述芯伸出用部件也可与上述传送部件一起连续传送。
为了驱动上述连续传送的芯伸出用部件,最好上述芯伸出部件包括沿芯伸出用凸轮移动的芯伸出用凸轮从动件。
本发明再一种形式涉及下述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传送多个预塑形坯的传送通路,该预塑形坯包括颈部,以及与该颈部保持连续的带底筒状的主体部;
加热部,其设置于传送通路的两端之间,将上述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
冷却部,其对通过上述加热部而加热的颈部进行冷却;
取出部,其取出具有所冷却的上述颈部的预塑形坯;
上述传送通路包括多个传送部件,其接纳上述预塑形坯的主体部,以将上述颈部露出的方式传送预塑形坯;
上述冷却部包括:
冷却芯,其插入到所加热的预塑形坯的颈部内部,一边对该颈部内面进行成型修整,一边对该颈部进行冷却;
脱模用筒部件,其在从上述颈部内部抽出上述冷却芯时,与上述颈部的开口端面相接触,使上述冷却芯与上述颈部的内内面脱开。
由于将冷却芯插入加热的预塑形坯的颈部,故可缩短从内面冷却颈部,到在预塑形坯加热后取出该颈部的时间,可缩短成型循环过程,并且可确实在冷却的同时,对预塑形坯的颈部的内面进行成型修整。
另外,在通过冷却芯对颈部冷却后,在从颈部抽出冷却芯时,脱模用筒部件与预塑形坯中的,颈部开口端面相接触,可防止预塑形坯上抬。由此,可确实将冷却芯从颈部内部抽出,可提供适合于自动化的结构。
该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还包括第1凸轮;第1凸轮从动件,其沿上述第1凸轮移动,设定上述冷却芯的高度位置;第2凸轮从动件,其沿上述第1凸轮移动,设定上述脱模用筒部件的高度位置。
按照上述方式,可确实沿第1凸轮,设定冷却芯和脱模用筒部件的高度位置。
另外,其还可包括第2凸轮,其设定第1凸轮从动件的高度位置,将上述冷却芯强制地插入到上述颈部内部。
通过该第2凸轮,在冷却芯按照与颈部内部紧密贴合的方式设置的同时,可确实将冷却芯强制地嵌入颈部内部。
此时,最好其还包括升降机构,该机构使上述第2凸轮实现升降。
该升降机构在比如,装置的维修时运动,通过升降机构使第2凸轮运动,冷却芯设置于不能插入颈部内部的位置。在维修时,具有停止预塑形坯的传送,进行加热的场合。在该场合,对预塑形坯的颈部过度加热,相对通常的动作时,颈部大大缩短。由于按照上述方式,将冷却芯强制插入过度收缩的颈部是危险的,故不能够插入冷却芯。另外,由于过度加热的预塑形坯作为有缺陷制品而损坏,故也不必通过冷却芯进行冷却和成型修整。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I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传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沿图1中IV-IV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沿图1中V-V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沿图1中的箭头VI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与图4不同的脱模用筒部件的另一实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的图。
如图3所示,预塑形坯10包括颈部12,其具有开口;带底筒状的主体部14,其与该颈部12保持连续;凸缘部16,其形成于颈部的底端,该预塑形坯采用比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通过注射成形法形成。
另外,颈部12可通过本发明的结晶装置18,实现乳化结晶。
如图1所示,该结晶装置18设置有传送通路20,该传送通路用于通过在机台1上,传送预塑形坯10,在传送的途中,对该坯进行加热的方式,使该坯实现结晶。
传送通路20呈履带状,其包括平行的2个第1,第2直线传送通路22,24,其两端侧的第1,第2半圆传送通路26,28。
沿该履带状的传送通路20,呈环状以张紧方式跨有传送链条32。
如图1~4所示,预塑形坯10以每次保持有两个的方式,并列地在固定于传送链条32上的多个传送部件30上传送。
该传送部件30设置于传送通路20上,通过两列传送预塑形坯10,从而可同时传送更多的预塑形坯10。
如图2和4所示,传送链条32固定于该多个传送部件30的内侧面上。
该传送链条32是沿履带状的传送通路20,呈环状以张紧方式跨过的。
如图1所示,环状的传送链条32通过与以第1,第2半圆传送通路26,28的中心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两个链轮34a,34b啮合,实现旋转驱动。
由于这些第1,第2半圆传送通路26,28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故参照第2半圆传送通路28,对其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4所示,在第2半圆传送通路28的中心,在机台1上,固定有支承轴80。
在该支承轴80上,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链轮34a和齿轮88。
在机台1的内部,固定有图中未示出的马达,通过该马达的驱动,借助齿轮88,使链轮34a旋转驱动,固定于与该链轮34a啮合的传送链条32上的传送部件30沿传送通路20,连续传送驱动。
另外,在第1半圆传送通路26上,同样在支承轴80上,也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链轮34b(图中未示出),但是未设置用于旋转驱动该链轮34b的齿轮,马达等。
设置于第1半圆传送通路26上的链轮34b通过传送链条32,传递第2半圆传送通路28一侧的链轮34a的驱动力,由传送链条32带动旋转。
如图2,4所示,传送部件30包括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以及传送滑动轮36。上述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以每次两组的方式,可旋转地保持筒部件42,该部件42覆盖预塑形坯10的主体部14的外周;底部件44,其将预塑形坯10的底部接纳于该筒部件42的内部;保持件40,其支承筒部件42的底部。传送滑动轮36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自转用杆46,该杆46穿过保持件40,其底端具有带槽滑轮38,另外该传送滑动轮36固定于传送链条32上。
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的两端具有筒部件上升用凸轮从动件51,该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在沿传送通路20设置的筒部件用导轨68上传送。
传送滑动轮36具有凸轮从动件52,该传送滑动轮36在沿传送通路20设置的导轨50上传送。
如图3所示,预塑形坯10的底部通过底部件44支承,在筒部件42的顶面,与预塑形坯10的凸缘部16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a。另外,预塑形坯10以颈部12露出的方式保持在该筒部件42上。
通过该间隙a,便防止凸缘部16的底面的热量为筒部件42获取。
另外,在该筒部件42的顶面上,形成有环状凸部41,该凸部41的内径大于预塑形坯10的外缘部16的外径,该凸部41相对凸缘部16的底面突出,可按照在加热时,直至主体部的顶端,受到加热而未实现结晶的方式实现覆盖。
通过采用上述方式,在延伸吹塑成形时,可确实从凸缘部16的正下方,确实实现延伸。
此外,当打算促进凸缘部16的底面的结晶时,也可不设置上述的凸部41。
还有,筒部件42的顶面构成对凸缘部16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的整形面。在如图3所示,具有凸部41的场合,其底面为整形面。
再有,筒部件42以相对保持件40,可通过密封环43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底部件44的底侧,对应于预塑形坯10的长度,以可更换的方式设置有间隔件45。
于是,通过更换该间隔件45,可适应各种长度的预塑形坯10。
如图3所示,底部件44通过间隔件45,可以下述方式支承预塑形坯10的底部,该方式为:在预塑形坯10的凸缘部16的底面,与筒部件42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a。
上述保持件40以可相对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旋转的方式设置,该筒部件上升滑动轮48具有筒部件上升用凸轮从动件51。
再有,保持件40按照下述方式,通过狭缝49,与自转用杆46一侧的销47嵌合,该方式为:该保持件40可相对自转用杆46,成一体旋转,并且沿上下方向按照一定程度滑动。
如图1所示,在履带状的传送通路20中的第1直线传送通路22上,设置有向传送部件30供给预塑形坯10的供给部58。在该供给部58的下游侧的第1直线传送通路22与第2直线传送通路24上,分别设置有第1,第2加热部60a,60b。
此外,在第1半圆传送通路26上,设置有保温部,在第2半圆传送通路28上,设置有冷却部64。还有,在第1直线传送通路22中的供给部58的上游侧,设置取出部66。
上述供给部58按照在第1直线传送通路22的两端之间,供给预塑形坯10的方式构成。
该供给部58具有图中未示出的预塑形坯进给器,其以旋转搅拌的方式,供给接纳于内部的预塑形坯10。
在该预塑形坯进给器中,设置有基本沿其连线方向延伸的2列供给用喷射器70。
在该供给用喷射器的出口端,设置有预塑形坯供给机构72。
如图5和6所示,该预塑形坯供给机构72包括两列螺旋输送器74以及转送机构76,该转送机构76将2列预塑形坯并排布置,将它们转送给传送通路20中的传送部件30。
如图5所示,两列螺旋输送器74根据来自链轮152一侧的动力,通过两个分支连接件154,按照一定间距传送预塑形坯10。
在这里,设置有旋转驱动轴146,其通过带142和链轮144,传递动力,与传送通路20的马达的输出侧同步而旋转。在该旋转驱动轴146上固定有链轮148。上述链轮152通过链轮148和带150连接,可与传送通路20的马达实现同步旋转。
另外,通过供给用喷射器70供给的预塑形坯10按照规定的间距对齐排列,可连续地传送给转送机构76的接收部156一侧。
该转送机构76在沿基本呈方形的供给用传送通路158,使两列的保持用芯160连续循环移动的同时,通过接收部156,接收两列预塑形坯10,通过转送部162,将两列的预塑形坯10传送给传送通路20上的传送部件30。
如图5所示,供给用传送通路158包括供给传送链条168,该链条168绕过驱动链轮164与3个从动链轮166。驱动链轮164与设置于旋转驱动轴146上的传送通路20的马达同步旋转。保持保持用芯160的多个供给传送滑动轮172固定于该供给传送链条168上,沿供给传送导轨174,使设置于该供给用传送滑动轮170上的供给传送用凸轮从动件172移动。
两列保持用芯160以可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相对供给传送滑动轮170设置,其顶端安装有保持用芯凸轮从动件176。
此外,在保持用芯160的底端,设置有可从内侧保持预塑形坯10的切割环182。
下落档块用滑动轮180以可通过滑动轴178,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供给用传送滑动轮170上。
在滑动轴178上,设置有保持用芯160的恢复用的第1的弹簧184,以及下落用滑动轮182的恢复用的第2弹簧186。
还有,在滑动轴178的顶端,设置有下落用凸轮从动件192。
在下落凸轮用滑动轮182上,设置有下落档块188,其与预塑形坯10的顶端相接触,使预塑形坯10相对切割环182,实现下落。
在接收部156上,设置有保持用芯下落用凸轮190,其使保持用芯160下降,将切割环182插入预塑形坯10内部。
于是,如果将供给传送滑动轮170朝向接收部156一侧传送,则保持用芯凸轮从动件176与保持用凸轮190嵌合,受到下压,切割环182慢慢地下降,进入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内部,产生缩径,通过其反力,从内侧保持预塑形坯10。
此后,按照慢慢上升的方式,从螺旋输送器74,取出预塑形坯10,将该预塑形坯10朝向转送部162一侧传送。
在该转送部162上,设置有保持用芯下降用凸轮194,以及下落用档块下降用凸轮196,该保持用芯下降用凸轮194使保持用芯160下降,将预塑形坯10插入到传送部件30的筒部件42内部,该下落用档块下降用凸轮196使下落档块用滑动轮180下降,通过下落档块188,使预塑形坯10,相对保持用芯160下落。
于是,如果在保持预塑形坯10的状态,将供给传送滑动轮170传送给转送部162,则保持用芯凸轮从动件176与保持用芯下降用凸轮194嵌合而受到下压,预塑形坯10慢慢地下降,进入筒部件42内部。
与此相对应,下落用档块凸轮从动件192与下落用档块下降用凸轮196嵌合,下落档块188与下落档块用滑动轮180一起下降,推压预塑形坯10的顶端,将预塑形坯10,从切割环182,下落到筒部件42内部。
之后,保持用芯160和下落档块用滑动轮180慢慢上升,朝向接收部156一侧传送。
第1,第2加热部60a,60b包括沿第1,第2直线传送通路22,24设置的第1,第2加热箱69a,69b。
在这些加热箱69a,69b内部,如图2所示,在预塑形坯10中的与夹持传送通路的颈部12相对应的位置的两侧,比如设置有近红外线加热器67,从而可将颈部12和凸缘部16加热到结晶温度。
另外,在近红外线加热器67上,设置有反射板65,该板将来自近红外线加热器64的光反射,从而可高效率地对颈部12和凸缘部16进行加热。
此外,如图2所示,在两个预塑形坯10的并列传送通路的中心处,设置有隔热部件63。该隔热部件63防止下述情况,该情况指由两个近红外线加热器67,67产生的红外线到达图2中的左右2个预塑形坯10,10的相应颈部12。由于该隔热部件63的作用,图2中的左侧的加热器67仅仅对左侧的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进行加热。同样,图2中的右侧的加热器67仅仅对右侧的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进行加热。
还有,在该第1,第2加热部60a,60b上,设置有用于使预塑形坯10自转的机构。
即,在第1,第2加热箱69a,69b内部,在与传送部件30一起运动的带槽滑轮38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绕过图中未示出的自转用滑轮的带槽带92。
该带槽带92沿第1,第2加热箱69a,69b的基本整个长度范围设置。
于是,由于送入第1,第2加热部60a,60b内部的预塑形坯10,与自转用杆46的底端的带槽滑轮38和带槽带92嵌合,从而其与保持预塑形坯10的筒部件44,保持件40一起旋转驱动。
保温部62通过保温盖94将第1半圆传送通路26覆盖,在通过第1加热部60a加热的预塑形坯10在第1半圆传送通路26上传送,直至到达第2加热部60b的期间,可对预塑形坯10进行保温。
在通过第1,第2加热部60a,60b加热的预塑形坯10在第2半圆传送通路28上,从第2加热部60a传送到取出部66的期间,冷却部64对预塑形坯10进行冷却与成型修整。
即,如图4所示,冷却部64包括两列冷却芯96,以及多个脱模用筒部件98a,该两列冷却芯96插入到在第2半圆传送通路28上传送的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内部,从内面对颈部12进行冷却,并且对颈部12的内面进行成型修整,该多个脱模用筒部件98a在从颈部12内部拔出冷却芯96时,与凸缘部16的顶面相接触,使颈部12的内面与冷却芯96脱开。
也可设置多个脱模用筒部件98b(参照图7),以代替图4所示脱模用筒部件98a,该多个脱模用筒部件98b不与预塑形坯10的凸缘16相接触,而与颈部12的开口端面相接触,使颈部12的内面有冷却芯96脱开。
如图7所示,由于与颈部12的开口端面相接触,可防止凸缘部16的变形。
下面的结构描述是针对图4所示的脱模用筒部件98a进行的,但是其完全适合用于图7所示的脱模用筒部件98b。
这些冷却芯96和脱模用筒部件98a可通过联动机构100,以与链轮34a保持联动的方式旋转,并且可通过升降机构102实现升降。
联动机构100在链轮34a的上方区域,按照与其保持平行的方式具有旋转板104。
该旋转板104通过连接轴106固定于链轮34a上,与其成整体旋转。
在旋转板104上,按照与传送部件30相对应的间隔,沿圆周固定有沿其垂直轴上方延伸的2根导向轴108,110。
该导向轴108,110的顶部通过板112固定,并且局部的导向轴110的顶端固定于冷却水分配器支承板116上,该板116支承冷却水分配器114,冷却水分配器支承板116也可与旋转板104一起旋转。
另外,在导向轴108,110的顶部侧,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冷却芯固定板118,在其底部侧,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有脱模用筒部件固定板120。
在相应的冷却芯固定板118上,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冷却芯96,该冷却芯96通过冷却软管122,与冷却水分配器114连接。
该冷却芯96的外径对应于预塑形坯10中的颈部12的内径而形成。
在相应的脱模用筒部件固定板120上,形成有使冷却芯96穿过的孔,按照从该孔的周围覆盖冷却芯96的方式,朝向下方突出地安装有脱模用筒部件98a。
该脱模用筒部件98a的内径大于颈部12的外径,其形成可与凸缘部16的顶面相接触的尺寸。
升降机构102固定于支承轴80的顶端,如图1和4所示,该升降机构包括呈圆周状设置于位于旋转板104的上方的凸轮固定板124上的凸轮26,设置于凸轮固定板124的第2半圆传送通路28一侧的周围的凸轮132,设置于冷却芯固定板118和脱模用筒部件固定板120中的相应两端部冷却用凸轮从动件128和脱模用凸轮从动件130。
由于通过凸轮126和凸轮132(第1凸轮)对这些冷却用凸轮从动件128(第1凸轮从动件)和脱模用凸轮从动件130(第2凸轮从动件)进行定位,故可使冷却芯96和脱模用筒部件98a升降。
凸轮固定板124中的凸轮126对位于内侧的冷却用凸轮从动件128和脱模用凸轮从动件130进行定位,故凸轮固定板124周围的凸轮132对位于外侧的冷却用凸轮从动件128和脱模用筒部件130进行定位。
凸轮126包括冷却凸轮插入部126a,冷却芯插入保持部126b,冷却芯抽拔部126c,脱模用筒部件上升部126d,上升保持部126e,在冷却芯插入部126a与脱模用筒部件上升部126d之间,设置有凸轮132。
特别是,冷却芯插入部126a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设定,该方式为:通过凸轮134(第2凸轮),对冷却用凸轮从动件128的上方进行定位,将冷却芯96强制地压入预塑形坯10中的颈部12。另外,在图4中,第2半圆传送通路28的外侧的凸轮134在图中未示出。另外,图4表示已通过凸轮134,将冷却芯96插入到颈部之后的状态,凸轮从动件128也可与任意一个部件相接触。
由于上述凸轮134可通过升降驱动缸135实现升降,故可防止下述情况,该情况指将冷却芯96强制地压入过度加热的颈部12。在比如,对装置进行维修时,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在维修装置时,使预塑形坯10的传送停止,该停止的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在长于通常处理时的加热时间的时间内,连续地受到加热。此后,如果再次开始预塑形坯10的传送,则在按照上述方式长期受到加热的颈部12中,也按照通常方式插入冷却芯96。但是,由于长期加热的颈部12的收缩量较大,故具有将冷却芯96强制地压入的危险性。在这样的场合,如果通过凸轮升降驱动缸135,使将冷却芯96下压的凸轮134上升,则可防止下述状态,该状态指通过凸轮134,将冷却芯96强制地压入预塑形坯10的颈部12的内部。
另外,该冷却部64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冷却芯96下降时,筒部件42的顶面压靠于凸缘部16的底面上,从而可对凸缘16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
即,在与筒部件42的压靠位置相对应的机台1上的位置,突设有构成推压机构的,图中未示出的压靠凸轮。如果将传送部件30传送到该压靠凸轮位置,则设置于筒部件上升杆48的底端上的筒部件上升用凸轮从动件46设置于压靠凸轮上,通过筒部件上升杆48,筒部件42按照间隙a上升,从而可推压凸缘部16的底面。
筒部件42的顶面呈凸缘部16的底面的最终形状,从而可对因热处理而发生收缩与变形的凸缘部16的底面进行成型修整。
还有,为了使保持于传送部件30上的预塑形坯10与冷却芯96的芯,在第2传送通路28中的冷却部64的范围伸出,在与自转用杆46的底端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固定于链轮34a上的芯伸出用芯子84。
该芯伸出用芯子84包括在平时朝向下方偏置的弹簧82与芯伸出用凸轮从动件86。通过使该芯伸出用凸轮从动件86移动到与机台1上的冷却芯插入部126a对应而设置的芯伸出用凸轮87上,芯伸出用芯子84与自转用杆46的底端相接触,可确实将上述芯伸出。
如图1所示,取出部66包括取出开合部件136,其保持多个预塑形坯10的凸缘部16附近区域;取出升降驱动缸138,其使该取出开合部件136上升;取出进退驱动缸140,其将该取出升降驱动缸138和取出开合部件136沿水平方向移动到机外的取出位置。
此外,按照打开的方式使取出开合部件136下降,处于备用状态。在规定数量的预塑形坯10位于取出部66的时刻,将取出开合部件136关闭,保持规定数量的预塑形坯10,在此状态,通过取出升降驱动缸138,使取出开合部件136上升,从筒部件42,抽出预塑形坯10。另外,通过取出进退驱动缸140,使预塑形坯10沿水平方向移动到机外的取出位置,之后,打开取出开合部件136,从而取出预塑形坯10。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的形式,本发明可在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按照各种形式变换。
比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在传送通路上,并排地传送两列预塑形坯,但是也可传送1列或3列以上的预塑形坯。

Claims (4)

1.一种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传送多个预塑形坯的传送通路,该预塑形坯包括颈部,以及与该颈部保持连续的带底筒状的主体部;
加热部,其设置于传送通路的两端之间,将上述颈部加热到结晶温度;
冷却部,其对通过上述加热部而加热的颈部进行冷却;
取出部,其取出具有所冷却的上述颈部的预塑形坯;
上述传送通路包括多个传送部件,其接纳上述预塑形坯的主体部,以将上述颈部露出的方式传送预塑形坯;
上述冷却部包括:
冷却芯,其插入到所加热的预塑形坯的颈部内部,一边对该颈部内面进行成型修整,一边对该颈部进行冷却;
脱模用筒部件,其在从上述颈部内部抽出上述冷却芯时,与上述颈部的开口端面相接触,使上述冷却芯与上述颈部的内面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1凸轮;
第1凸轮从动件,其沿上述第1凸轮移动,设定上述冷却芯的高度位置;
第2凸轮从动件,其沿上述第1凸轮移动,设定上述脱模用筒部件的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第2凸轮,其设定第1凸轮从动件的高度位置,将上述冷却芯强制地插入到上述颈部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升降机构,该机构使上述第2凸轮实现升降。
CNB2003101148224A 1999-09-22 2000-09-22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413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9296/1999 1999-09-22
JP269296/99 1999-09-22
JP26929699 1999-09-22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8806A Division CN1149144C (zh) 1999-09-22 2000-09-22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6858A CN1666858A (zh) 2005-09-14
CN100441398C true CN100441398C (zh) 2008-12-10

Family

ID=174703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4822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41398C (zh) 1999-09-22 2000-09-22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CNB001288806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9144C (zh) 1999-09-22 2000-09-22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8806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9144C (zh) 1999-09-22 2000-09-22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0357814B1 (zh)
CN (2) CN100441398C (zh)
TW (1) TW5272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3020B (zh) * 2005-07-04 2010-05-19 Pisko工程株式会社 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的预成型件的支撑装置
KR100674221B1 (ko) * 2006-10-16 2007-01-24 (주)피스코엔지니어링 프리폼 냉각용 로터리장치
CN101628471B (zh) * 2009-08-11 2012-05-30 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集注胚和吹瓶于一体的塑料制瓶机
DE102009047537A1 (de) * 2009-12-04 2011-06-09 Krones Ag Ofen zum Konditionieren von Vorformlingen
DE102009047536A1 (de) * 2009-12-04 2011-06-09 Krones Ag Ofen zum Konditionieren von Vorformlingen
WO2012029528A1 (ja) * 2010-09-02 2012-03-08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口部結晶化装置
JP2015182820A (ja) * 2014-03-20 2015-10-22 株式会社 日立産業制御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検査装置
CN104057601A (zh) * 2014-07-11 2014-09-24 金准(福建)精密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吹瓶机
CN104552899B (zh) 2014-12-31 2017-01-04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结晶机瓶口冷却生产效率的装置及方法
WO2020138292A1 (ja) * 2018-12-28 2020-07-02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ブロー成形装置、ブロー成形方法、及び金型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59A (zh) * 1994-12-14 1996-11-20 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 吹塑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CN1196998A (zh) * 1997-04-04 1998-10-28 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 颈部被结晶化的预塑形坯成形方法及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59A (zh) * 1994-12-14 1996-11-20 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 吹塑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CN1196998A (zh) * 1997-04-04 1998-10-28 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 颈部被结晶化的预塑形坯成形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811A (zh) 2001-03-28
CN1666858A (zh) 2005-09-14
KR100357814B1 (ko) 2002-10-25
CN1149144C (zh) 2004-05-12
TW527275B (en) 2003-04-11
KR20010050554A (ko) 200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36159B1 (ko) 사출블로우성형장치,사출블로우성형방법및사출성형장치
RU2123934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литьевого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ого формования раздувом
RU254895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литьевого формования с раздувом и вытяжко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гревания отформованной детали
EP0716915B1 (en) Blow molding apparatus
US5683729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containers by blow moulding plastic parisons
JP3777204B2 (ja) 耐熱容器の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CN100441398C (zh) 预塑形坯的颈部结晶装置
JP3824360B2 (ja)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KR100432248B1 (ko) 가열중공성형장치및가열중공성형방법
US20010031291A1 (en) Injection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with upright preform molding and inverted blow molding
US5753279A (en) Injection stretch blow molding apparatus
JP3612388B2 (ja) 射出ブロー成形装置及び射出ブロー成形方法
JP3842025B2 (ja) プリフォームのネック部結晶化装置
JP4276244B2 (ja) プリフォームのネック部結晶化装置
JP4266686B2 (ja) ネック部結晶化装置及びネック部結晶化方法
US6247916B1 (en) Injection stretch blow molding apparatus with upright preform molding and inverted blow molding
JPH11170352A (ja) 2軸延伸吹込成形方法及びそのプリフォーム加熱装置
JP3668505B2 (ja) 樹脂製ピースの結晶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784958B2 (ja) プリフォームのネック部結晶化装置及び結晶化方法
JPH10264240A (ja) 耐熱容器の成形装置
JP4074409B2 (ja)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装置
JP3785140B2 (ja) ブロー成形装置
JPH11165347A (ja)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ブロー成形装置
JP4141203B2 (ja) ブロー成形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