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8341C -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8341C
CN100428341C CNB2005800172238A CN200580017223A CN100428341C CN 100428341 C CN100428341 C CN 100428341C CN B2005800172238 A CNB2005800172238 A CN B2005800172238A CN 200580017223 A CN200580017223 A CN 200580017223A CN 100428341 C CN100428341 C CN 10042834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layer
recording
information
recor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172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1359A (zh
Inventor
加藤正浩
并木刚
幸田健志
片多启二
大石正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1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83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834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11B2020/1274Address data stored in pre-pits, i.e. in embossed pits, ROM marks or prep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75Calibration data, e.g. specific training patterns for adjusting equalizer settings or other recording or playback parame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11B2220/237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having exactly two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5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5CDs
    • G11B2220/255CD-I, i.e. CD-interact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记录介质,至少包括: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其具有为了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而形成的第一记录轨道;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其具有为了在与第一记录层的第一记录轨道相同的方向上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而形成的第二记录轨道。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至少预定的第一偏移量的外侧,其中第二位置用作用于表示第二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L1层中径向上地址30000h的圆的位置)的预格式地址的参考,第一位置用作用于表示第一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L0层中径向上地址30000h的圆的位置)的预格式地址。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DVD和压缩盘片(CD)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用于将信息记录到这种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对于诸如只读压缩盘存储器(CD-ROM)、可记录压缩盘(CD-R)、以及DVD-ROM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如专利文献1和2等等中所描述的,已开发了诸如光盘这样的多个记录层层压或粘贴在相同衬底上的多层型或双层型信息记录介质。此外,在诸如CD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将信息记录到双层型光盘即两层型光盘上的信息记录装置上,使用于记录的激光聚焦于从激光的照射侧来看位于最近侧的记录层上(即最靠近光学拾取器的一侧)  (其中必要时该记录层被称为″L0层″)。通过此,信息记录装置按照通过加热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或可重写方法将信息记录到L0层中。此外,使激光通过L0层等等聚焦于从激光的照射侧来看位于L0层后面的记录层上(即最远离光学拾取器的一侧)  (其中必要时该记录层被称为″L1层″)。通过此,信息记录装置按照通过加热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或可重写方法将信息记录到L1层中。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0-31134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1-2323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4]
在两层型光盘中,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需要激光通过L0层发射到L1层。在这种情况下,将记录数据记录或不记录到激光发射所经过的L0层。如上所述,不必使L0层的记录状态一致或标准化,并且照射L1层的激光的状态根据L0层的记录状态而变化。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还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预先使L0层处于已记录状态来将记录数据适当地记录到L1层中。
[0005]
然而,在生产上述两层型记录介质时,通过利用不同压印(stampas)(即压印盘片)独立地形成了L0层和L1层,并且最后对L0层和L1层的衬底进行粘贴。因此,存在粘贴时的误差会造成L0层和L1层中的偏心这样的可能性。或者,因为L0层和L1层是通过利用不同压印而形成的,因此这会引起每个记录层中的轨道间距的偏移。为此,L0层的一个记录区的位置与和L0层的一个记录区相对应的L1层的另一记录区的位置之间出现了移动或位移,所述位置是由诸如预格式地址这样的位置信息所表示的。因此,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激光不总是通过L0层的处于记录状态的一个记录区发射到L1层的另一记录区。
[0006]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记录介质以及信息记录装置和信息记录方法,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能够对信息进行适当地记录,即使它例如具有多个记录层。
解决问题的方式
[0007]
(信息记录介质)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说明。
[0008]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第一信息记录介质来实现,该第一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其上;以及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在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第一记录轨道相同的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其上,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第二位置(L1层中的地址为30000h的圆周径向上的位置)是用于表示第二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预格式地址的参考,第一位置(L0层中的地址为30000h的圆周径向上的位置)是用于表示第一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预格式地址的参考。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介质,它例如是第一和第二记录层形成于盘片形衬底的一个表面上的两层型或多层型DVD或光盘。在第一记录层中,可沿着具有凹槽(导槽(guiding groove))的第一记录轨道来记录诸如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或内容信息这样的记录信息。在第二记录层中,可沿着具有凹槽(导槽)的第二记录轨道来记录诸如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或内容信息这样的记录信息。通过这种结构,使用于记录或重放的激光依次照射衬底、第一记录层、以及第二记录层。
[0010]
更具体地说,尤其是,第一记录轨道可以从上述衬底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当中的一侧指向另一侧。如第一记录轨道那样,第二记录轨道可以从一侧指向另一侧。也就是说,在两层型或多层型信息记录介质上,可按照两个记录层之间的记录轨道指向相同的方向的“平行方式”来执行连续记录。在“平行方式”中,如果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或重放结束了,那么当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或重放开始时,位于光盘最外圆周上的光学拾取器需要再次移动到最内圆周。因此,与随后所述的“相反方式”相比,要多花费从L0层变为L1层的时间。
[0011]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介质,将其设计成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位置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其中第二位置表示第二记录层的内圆周侧上的诸如扇区号为“30000h”这样的预格式地址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并且第一位置表示第一记录层的内圆周侧上的扇区号为“30000h”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在这里,“第一偏移量”是与径向长度相对应的参考值,该参考值是为了使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内圆周位置的外圆周侧上而确定的。具体地说,“第一偏移量”大于或等于由于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粘贴中的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的最大值。顺便说一下,第一偏移量是由光盘径向上的长度(μm)表示的,并且此后可将其转换成扇区号以及ECC(误差校正码)块号。或者,它可以由作为地址的预定单位的扇区号以及ECC块号直接表示的。
[0012]
结果,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内圆周侧上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尤其是,在第二记录层中的内圆周侧上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不必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可使记录过程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例如,不对称度值、抖动值、调制度、重放误差率等等)。
[0013]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第二信息记录介质来实现,该第二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其上;以及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在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第一记录轨道相反的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其上,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第二位置是用于表示第二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预格式地址的参考,第一位置是用于表示第一记录轨道中的数据区的结束位置的预格式地址的参考。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基本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一信息记录介质相同。
[0015]
更具体地说,尤其是,第一记录轨道可以从上述衬底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当中的一侧指向另一侧。与此相反,第二记录轨道可以从另一侧指向一侧。也就是说,在两层型或多层型信息记录介质上,可按照两个记录层之间的记录轨道指向相反的方向的“相反方式”来执行连续记录。因此,如果从诸如第一记录层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这样的第一记录层的结束边缘,即第一记录层的另一侧的边缘,至诸如第二记录层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这样的第二记录层的起始边缘,即第二记录层的另一侧的边缘,执行连续记录,那么在使作为与信息相关的记录处理或重放处理的对象的记录层改变时,几乎不必或根本不必改变激光在径向上在衬底表面中的照射位置。这允许快速的层至层跳跃(即层至层变化操作)。例如,这在对诸如电影这样的连续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中无需特定缓冲功能以改变记录层。此外,这便于不停止的重放,因此这在实际中是极其有用的。
[0016]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介质,将其设计成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位置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其中第二位置表示第二记录层的外圆周侧上的诸如扇区号为“E50000h”这样的预格式地址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并且第一位置表示第一记录层的外圆周侧上的扇区号为“1AFFFFh”的数据区的起始位置。
[0017]
结果,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外圆周侧上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上按照与第一信息记录介质相同的方式,在第二记录层中的外圆周侧上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不必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可使记录过程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
[0018]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方面中,将第一偏移量设置成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量。
[0019]
根据这个方面,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内圆周侧或外圆周侧上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而几乎不受到或根本不受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的影响,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更具体地说,例如,如果第一记录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是40μm并且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是70μm,那么第一偏移量是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之和,即110μm(=40+70)。此外,通过将第一偏移量的上限设置为200μm,那么可符合平行方式下的DVD-ROM标准。
[0020]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将第一记录轨道和第二记录轨道构造成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是小于1的预定值。
[0021]
根据这个方面,因为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是期望的小于1的预定值,因此可将其构造成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仅距预定量的内圆周侧上。在这里,“轨道间距”是在盘片形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或第二记录轨道的径向上的间隔(顺便说一下,其单位例如是(μm/轨道))。此外,“预定量”是与径向长度相对应的参考值,该参考值是为了使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外圆周侧上而确定的。具体地说,“预定量”大于或等于由于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粘贴中的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的最大值。
[0022]
尤其是,根据这个方面,将其构造成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仅距另一预定量(例如随后所述的第三偏移量)的外圆周侧或内圆周侧上。
[0023]
因此,可准确且快速地确定在执行一系列记录操作时所获得的第二偏移量,以便借助于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来使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预定量的内圆周侧上。在这里,“第二偏移量”是与径向长度相对应的参考值,该参考值是为了使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内圆周侧上而确定的。
[0024]
结果,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当从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也就是说,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25]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将第一记录轨道和第二记录轨道构造成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差值是负的预定值。
[0026]
根据这个方面,因为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差值是期望的负的预定值,因此可将其构造成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仅距预定量的内圆周侧上。
[0027]
结果,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按照与如随后所述的对轨道间距的比率进行调节的情况的效果相同的方式,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28]
在这个方面中,可以将比率或差值设置成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029]
通过这种结构,可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030]
如上所述,可省去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对第二偏移量的计算。这足以使信息记录装置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执行记录操作。由此,通过对轨道间距的比率或差值进行设置,可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更容易地实现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31]
此外,在这个方面中,可对第一记录轨道和第二记录轨道的预格式地址系统的至少一个进行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032]
结果,可使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此外,可省去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对第二偏移量的计算。这足以使信息记录装置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执行记录操作。由此,通过对预格式地址进行设置,可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更容易地实现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33]
此外,在这个方面中,第一或第二信息记录介质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一管理区,该第一管理区中记录有与比率或差值有关的信息。
[0034]
通过这种结构,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可更容易且快速地从布置在记录区中的第一管理信息区中获得与比率或差值有关的信息。
[0035]
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二管理区,该第二管理区中记录有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0036]
根据这个方面,可从布置在记录区中的第二管理区中获得第一偏移量并且可快速确定与第一偏移量相对应的第二偏移量。
[0037]
(信息记录装置)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0038]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第一信息记录装置来实现,所述第一信息记录装置用于对于上述第一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同,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具有:写入设备,该写入设备能够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获得设备,该获得设备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直至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
[0039]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装置,首先,在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层的情况下或者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情况下,诸如驱动盘片或主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这样的计算设备除了根据在记录操作之前由获得设备所获得的第一偏移量之外还根据与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或差值有关的信息来计算第二偏移量。
[0040]
此后,在诸如CPU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诸如光学拾取器这样的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写入设备(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写入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写入到第二记录层中直至外圆周端部部分,使得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041]
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的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当从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内圆周侧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也就是说,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42]
结果,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来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尤其是,不必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可使记录过程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例如,不对称度值、抖动值、调制度、重放误差率等等)。
[0043]
顺便说一下,必要时,甚至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装置可采用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个方面相同的方面。
[0044]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第二信息记录装置来实现,所述第二信息记录装置用于对于上述第二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反,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具有:写入设备,该写入设备能够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获得设备,该获得设备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从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起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004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装置,其基本结构和操作基本上与上述第一信息记录装置相同。也就是说,首先,在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层的情况下或者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情况下,诸如CPU这样的计算设备根据在记录操作之前由获得设备获得的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等等来计算第二偏移量。
[0046]
此后,在诸如CPU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诸如光学拾取器这样的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写入设备(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写入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从外圆周端部部分起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写入到第二记录层中,使得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047]
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当从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外圆周侧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也就是说,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过程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48]
结果,如第一信息记录装置那样,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尤其是,不必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可使记录过程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
[0049]
顺便说一下,必要时,甚至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装置可采用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个方面相同的方面。
[0050]
(信息记录方法)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进行说明。
[0051]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第一信息记录方法来实现,所述第一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于上述第一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同,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具有:获得处理,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计算处理,用于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控制处理,用于控制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直至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
[005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方法,基本上与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相同,在控制处理的控制之下,经历获得处理和计算处理,并且对上述第一信息记录介质执行记录,使得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当从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内圆周侧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也就是说,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53]
结果,如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那样,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
[0054]
顺便说一下,必要时,甚至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方法可采用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个方面相同的方面。
[0055]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第二信息记录方法来实现,所述第二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反,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具有:获得处理,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计算处理,用于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控制处理,用于控制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从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起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0056]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方法,其记录过程基本上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方法相同。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当从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外圆周侧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也就是说,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
[0057]
结果,如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那样,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如果通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第一记录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所获得的。
[0058]
顺便说一下,必要时,甚至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方法可采用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个方面相同的方面。
[0059]
从以下实施例中可显而易见地得知本发明的这些效果以及其他优点。
[0060]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介质,第二记录轨道上的第二位置位于与第一记录轨道上的第一位置至少仅距第一偏离量的外圆周侧上。因此,例如,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都可利用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起始位置附近。
[0061]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装置,每个装置具有:获得设备;计算设备;以及控制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信息记录方法,每个方法具有:获得处理;计算处理;以及控制处理。因此,对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不管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如何,都可利用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
附图说明
[0062]
图1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图1(a))并且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剖面视图以及在径向上的记录区结构的相应概念视图(图1(b))。
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3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岸台预制凹坑(LPP)地址、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4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5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LPP地址、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6给出了在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之下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的概念图示。
图7给出了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图8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9给出了在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0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1给出了比较示例的一个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12给出了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
图13给出了在如果由于光盘粘贴中的误差而出现了偏心的情况下,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的概念图示。
图14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调节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5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6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7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8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不对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19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的L0层和L1中的轨道间距、扇区号、以及L0层和L1层的径向差值之间的关系的表格(图19(a))和图示(图19(b))。
图20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
图21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0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L0层中的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图示。
图22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L1层中的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图示。
图23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L0层或L1层中的轨道间距与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图24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图25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图26给出了第三比较示例的一个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图27给出了第三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图28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以及主计算机的框图。
参考代码的说明
[0063]
100...光盘,101-0(101-1)...导入区,102-0(102-1)...数据区,103-0(103-1)...导出区,104-0(104-1)...中间区,300...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6(308)...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7...操作控制设备,310...操作按钮,311...显示板,351...主轴电机,352...光学拾取器,353...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4...CPU(驱动控制设备),355(360)...存储器,359...CPU(用于主机),400...主计算机,LB...激光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依次对每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0065]
(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至图13,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0066]
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a)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图1(b)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剖面视图以及径向上的记录区结构的相应概念图示。
[0067]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盘100在直径大约为12cm的盘片主体上具有记录表面,如DVD。在该记录表面上,与该实施例相关的光盘100以中心孔1为中心具有:导入区101;数据区102;以及导出区103或中间区104。此后,例如,记录层等等层压在光盘100的透明衬底106上。在记录层的每个记录区中,诸如凹槽轨道和岸台轨道这样的轨道10以中心孔1为中心螺旋形或同心地交替布置。此外,在该轨道10上,以ECC块11为单位对数据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记录。ECC块11是这样的数据管理单元,在数据管理单元中,记录信息的误差可校正的。
[0068]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特别不局限于上述具有这三个区的光盘。例如,即使不存在导入区101和导出区103、或者中间区104,也可构造出下面说明的数据结构。此外,如随后所描述的,可进一步对导入区101和导出区103、或者中间区104进行分段。
[0069]
尤其是,如图1(b)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构成了后述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0层和L1层分别层压在透明衬底106上。在对这种两层型光盘100进行记录和重放时,根据哪一个记录层具有从上侧发射到下侧的激光LB的焦点位置,执行L0层或L1层中的记录/重放。此外,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两层单面型即双层型,而可以是两层双面型即双层双面型。此外,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可以是具有三层或多层的多层型光盘。
[0070]
顺便说一下,随后对按照相反方式和平行方式的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以及每层的数据结构进行描述。
[0071]
接下来,参考图2和图3,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的物理扇区号、光盘的记录区中的岸台预制凹坑地址、以及按照平行方式的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进行说明。在这里,物理扇区号(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扇区号”)是用于表示光盘的记录区中的绝对物理地址的位置信息。岸台预制凹坑地址(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LPP地址”)是与扇区号相对应的预格式位置信息。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图3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岸台预制凹坑(LPP)地址、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顺便说一下,图2和图3中的纵轴除了表示十六进制记数法所表示的扇区号之外还表示预制凹坑地址,并且横轴表示在光盘径向上的相对位置。
[007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100具有层压在未示出的衬底上的两个记录层,即L0层和L1层。
[0073]
具体地说,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L0层具有: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导出区103-0。导入区101-0具有:用于最佳功率校准(OPC)处理的功率校准(PC)区PCA;记录有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RM)区RMA,该记录管理区是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管理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等等。
[0074]
另一方面,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L1层具有:导入区101-1;数据区102-1;以及导出区103-1。导入区101-1也具有未示出的PCA等等。
[0075]
因为按照上述方式来构造两层型光盘,因此在对光盘100进行记录或重放时,激光LB通过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未示出的光学拾取器从未示出的衬底侧发射出,即从图2中的下侧向上侧发射,这随后进行描述。此外,对焦距等等进行控制,并且对光盘100的径向上的移动距离和方向进行控制。通过此,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或者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放。
[0076]
尤其是,采用平行方式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在平行方式中,当在完成了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之后开始L1层中的记录或重放时,位于光盘的最外圆周上的光学拾取器必需再次移动到最内圆周,因此要多花费从L0层变为L1层的时间。
[0077]
具体地说,首先在L0层中,当光学拾取器在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导出区103-0中从内圆周侧移动到外圆周侧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扇区号为″02FFFFh″的导入区101-0的结束位置(参见图2中的位置A)、扇区号为″030000h″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参见图2中的位置B)、以及扇区号为″1AFFFFh″的数据区102-0的结束位置(参见图2中位置C),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起缓冲作用的导出区103-0。通过此,执行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另一方面,在L1层中,当光学拾取器在导出区101-1、数据区102-1、以及导出区103-1中从内圆周侧移动到外圆周侧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起缓冲作用的导入区101-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为″030000h″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参见图2中的位置B)、以及扇区号为″1AFFEFh″的数据区102-1的结束位置(参见图2中的位置D),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导出区103-1。通过此,执行L1层中的记录或重放。
[0078]
由此,在光学拾取器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扇区号″03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1AFFFFh″以及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扇区号″03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1AFFEFh″的同时,对内容信息进行记录或重放。
[0079]
对于上述扇区号,一对一地分配逻辑块地址(LBA)。更具体地说,例如,在L0层中,″000000″的LBA与″030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17FFFF″的LBA与″1AFFFFh″的扇区号相对应。另一方面,在L1层中,″180000″的LBA与″030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2FFFEF″的LBA与″1AFFEFh″的扇区号相对应。
[0080]
接下来,参考图3,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的按照平行方式的扇区号与LPP地址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0081]
如图3所示,能够从L0层和L1层中的扇区号获得L0层和L1层中的LPP地址。更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将十六进制记数法的″0030000h″的扇区号转换成二进数″0000000000110000000000000000″、将从第15位至第28位的比特位反转为″111111111100111111111111″、并且使其重新转换为十六进制记数法的″FFCFFFh″而获得的。
[0082]
此外,可对L0层(或L1层)中的数据区102-0(或1 02-1)的记录结束位置进行设置。
[0083]
接下来,参考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的物理扇区号、以及按照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进行说明。图4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图5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的记录区中的ECC块的扇区的扇区号、LPP地址、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顺便说一下,图4和图5中的纵轴和横轴等等与图2和图3相同。
[0084]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100具有层压在未示出的衬底上的两个记录层,即L0层和L1层。
[0085]
具体地说,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L0层具有: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中间区104-0。导入区101-0具有:PC区;RM区RMA;等等。此外,中间区104-0具有防止L0层和L1层的记录位置或重放位置在衬底之外这样的基本功能。然而,中间区104-0还具有所谓的″跳跃缓冲区″的功能,该功能防止在层至层跳跃时记录位置或重放位置在衬底之外。
[0086]
另一方面,从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L1层具有:中间区104-1;数据区102-1;以及导出区103-1。导出区103-1也具有未示出的PCA等等。
[0087]
因为按照上述方式来构造两层型光盘100,因此在对光盘100进行记录或重放时,按照与上述平行方式相同的方式来对焦距等等进行控制。
[0088]
尤其是,采用相反方式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在这里,更具体地说,相反方式如下。按照下述方式来执行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所述方式是,作为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光学拾取器在L0层中从内圆周侧移动到外圆周侧,即在图4中的箭头所示的右向上移动,同时与L0层的情况相反,光学拾取器在L1层中从外圆周侧移动到内圆周侧,即在与图4中的箭头相反的左向上移动。在相反方式中,如果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完成了,那么当L1层中的记录或重放开始时,位于光盘最外圆周上的光学拾取器不需要再次移动到最内圆周。这足以使焦距从L0层变为L1层,由此存在从L0层至L1层的变化时间比平行方式的变化时间短这样的优点。因此,在对大量内容信息进行记录中采用相反方式。
[0089]
具体地说,首先在L0层中,当光学拾取器在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中间区104-0中从内圆周侧移动至外圆周侧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扇区号为“02FFFFh”的导入区101-0的结束位置(参见图4中的位置A)、扇区号为“030000h”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参见图4中的位置B)、以及扇区号为″1AFFFFh″的数据区102-0的结束位置(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L0层中的“转向点”:参见图4中的位置C),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起缓冲作用的中间区104-0,通过此,执行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30000h”的“h”等等表示扇区号是由十六进制记数法来表示的。另一方面,在L1层中,当光学拾取器在中间区104-1、数据区102-1、以及导出区103-1中从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移动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起缓冲作用的中间区104-1、扇区号为″E50000h″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L1层中的″转向点″:参见图4中的位置D)、以及扇区号为″FCFFEFh″的数据区102-1的结束位置(参见图4中的位置E),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导出区103-1,通过此,执行L1层的记录或重放。
[0090]
上述L0层和L1层中的所有扇区号具有十六进制记数法的15的补数关系。更具体地说,L0层中的转向点(扇区号″1AFFFFh″)和L1层中的转向点(扇区号″E50000h″)具有15的补数关系。形式上,″1AFFFFh″的补数是通过将十六进制记数法的扇区号″1AFFFFh″转换成二进数″000110101111111111111111″、将比特位反转为″111001010000000000000000″、并且使其重新转换为十六进制记数法的″E50000h″而获得的。
[0091]
因此,在光学拾取器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扇区号″03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1AFFFFh″以及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扇区号″E5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FCFFEFh″的同时,对内容信息进行记录或重放。
[0092]
对于上述物理扇区号,一对一地分配逻辑块地址(LBA)。更具体地说,例如,″000000″的LBA与″030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17FFEF″的LBA与″1AFFFFh″的扇区号相对应。此外,″180000″的LBA与″E5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2FFFEF″的LBA与″FCFFEFh″的扇区号相对应。因此,主计算机不必知道物理扇区号并且可根据例如文件系统管理的逻辑块地址LBA来执行记录操作和重放操作。
[0093]
接下来,参考图5,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的按照相反方式的扇区号与LPP地址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0094]
如图5所示,如平行方式那样,可从L0层和L1层中的扇区号来获得L0层和L1层中的LPP地址。因此,如扇区号的情况那样,L0层和L1层中的所有LPP地址具有十六进制记数法的15的补数关系。
[0095]
此外,如平行方式那样,可对L0层(或L1层)中的数据区1 02-0(或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进行设置。
[0096]
接下来,参考图6和图7,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6给出了在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之下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的概念图示。图7给出了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0097]
如图6所示,将光盘设计成扇区号为″30000h″(在平行方式的情况下)或者″FCFFFFh″(在相反方式的情况下)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与扇区号为″30000h″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在这里,″第一偏移量″是为了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内圆周位置的外圆周侧上确定的参考值。具体地说,″第一偏移量″是由于L0层和L1层的粘贴中的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的最大值。更具体地说,如果L0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是40μm并且L1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是70μm,那么第一偏移量是L0层与L1层中的偏心的最大值之和,即110μm(=40+70)。此外,通过将第一偏移量的上限设置为200μm,可符合平行方式下的DVD-ROM标准。顺便说一下,第一偏移量可以是由光盘径向上的长度(μm)表示的并且此后可将其转换成扇区号和ECC块号。或者,它可以是由作为地址的预定单位的扇区号以及ECC块号直接表示的。
[0098]
为了符合平行方式下的DVD-ROM标准,必需将数据区102的起始位置(扇区号为″30000h″的位置)设置在光盘直径上的47.6mm至48.0mm的范围中。因此,第一偏移量的上限是半径上的200μm((48.0-47.6)÷2=0.2mm)。因此,可将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扇区号为″30000h″的位置)设置在光盘直径上的47.6mm至47.8mm的范围中。同时,可将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为″30000h″的位置)设置在光盘直径上的47.82mm至48.0mm的范围中。
[0099]
如上所述,L0层中的数据区102-0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为″30000h″的位置)的半径差值即第一偏移量优选地大于基于偏心的值110μm(0.11mm),并且优选地小于基于平行方式下的DVD-ROM标准的200μm(0.20mm)。
[0100]
如图7所示,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例如L0层和L1层中,那么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7中的灰色部分)。按照相同的方式,首先将作为第二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7中的右对角线的阴影部分)。此外,按照相同的方式,首先将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7中画点部分)。
[0101]
在平行方式中,当将作为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这两个记录层中时,在与L0层相同的方向上,即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在L1层中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更具体地说,首先从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起(扇区号″30000h″)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从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起(扇区号″30000h″)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7中的灰色部分和带箭头的实线)。另一方面,在相反方式中,当将作为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这两个记录层中时,在与L0层相反的方向上,即从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在L1层中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更具体地说,首先从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起(扇区号″30000h″)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朝着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扇区号″FCFFFFh″)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7中的灰色部分和带箭头的虚线)。
[0102]
尤其是,对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将要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在这里,″第二偏移量″是与径向长度相对应的参考值,该参考值是为了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内圆周侧上而确定的。具体地说,如第一偏移量的情况那样,″第二偏移量″是由于L0层和L1层的粘贴中的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的最大值,并且优选大于基于偏心的110μm(0.11mm)。此外,在平行方式中,第二偏移量优选小于200μm(0.20mm),以便符合DVD-ROM标准。顺便说一下,如第一偏移量的情况那样,第二偏移量也可以是由光盘径向上的长度(μm)表示的并且此后可将其转换成扇区号和ECC块号。或者,它可以是由作为地址的预定单位的扇区号以及ECC块号直接表示的。此外,为了使L1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在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中,在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还可总使L1层中的记录数据量小于L0层中的记录数据量。或者,还可使L1层中的最内圆周上的记录数据量小于L0层中的最内圆周上的记录数据量,并且还可使L1层中的除了最内圆周之外上的记录数据量等于L0层中的除了最内圆周之外上的记录数据量。
[0103]
因此,在平行方式下,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另一方面,在相反方式下,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数据的记录起始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0104]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将光盘设计成扇区号为″30000h″(在平行方式的情况下)或者″FCFFFFh″(在相反方式的情况下)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与扇区号为″30000h″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此外,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将要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之后,当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L0层和L1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L0层。也就是说,在L1层中的记录中,激光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L0层。因此,可使记录在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的记录数据的重放特性稳定。
[0105]
通常,在两层型光盘中,已知记录在L1层中的记录数据的质量根据是通过利用穿过已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还是穿过未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而发射出的激光来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而变化。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如果利用在上述两个情况下在相同状态下发射出的激光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那么即使在一个情况下获得了很好的记录特性,但是这不意味着总是在另一情况下获得了很好的记录特性。
[0106]
另一方面,根据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能够通过利用穿过已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发射出的激光LB来将记录数据记录到L1层中。因此,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结果,可利用下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L1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所述最佳记录激光功率是在通过已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情况下获得的。尤其是,记录激光功率不需改变,并且可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记录操作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例如,不对称度值、抖动值、调制度、重放误差率等等)。
[0107]
接下来,参考图8至图10,对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和另一个特定示例进行说明。图8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9给出了在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10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顺便说一下,在图8至图10中,L1层中的地址示出了平行方式下的扇区号。
[0108]
首先,必要时除了参考图8之外还参考图9,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进行说明。
[0109]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扇区号:″30000h″,半径24.00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扇区号:″30000h″,半径23.85mm)仅距第一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外圆周侧上。此外,还将其构造成在对光盘完成了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一系列记录操作之后,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D(扇区号:″228D2Ah″,半径57.79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扇区号:″22D43Bh″,半径57.94mm)仅距第二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内圆周侧上。
[0110]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将其构造成在对光盘进行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记录操作中,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总是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内圆周侧上。为了实现此,通过除了包括第二偏移量之外还包括第一偏移量的影响来确定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记录结束位置。顺便说一下,例如可从实验上、经验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模拟来获得用于确定记录结束位置的确定方法。
[0111]
具体地说,如上所述,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仅距第一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外圆周侧上。因此,如图9所示,在对光盘进行未考虑第二偏移值的记录操作时,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D′(扇区号:″22D43Bh″,半径58.00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径向上相距60μm的外圆周侧上,该最外圆周位置C具有与最外圆周位置D′相同的扇区号。通常,因为半径随着靠近光盘的最外圆周而增加,因此最内圆周上的L0层与L1层在径向上的位置差值即第一偏移量(150μm)在最外圆周上降低到60μm。因此,如图8所示,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D位于与位置D′仅距210μm(=150+60)的内圆周侧上。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实际最外圆周位置D的扇区号比位置D′的扇区号要小″4711h″的扇区号。顺便说一下,例如可从实验上、经验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模拟来获得用于将径向长度转换成扇区号的转换方法。
[0112]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扇区号:″6C7E6h″,半径:30.00mm)。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F(扇区号:″698BFh″,半径:29.85mm)(参见图8中的灰色部分)。因此,在位置E和F处在径向上获得了第二偏移量的差值(150μm)。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F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E的扇区号仅小″2F27h″的扇区号。或者,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扇区号:″EC5B9h″,半径:40.00mm)。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H(扇区号:″E8DBFh″,半径:39.85mm)(参见图8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因此,在位置G和H处在径向上获得了第二偏移量的差值(150μm)。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H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G的扇区号仅小″37FAb″的扇区号。
[0113]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在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14]
接下来,必要时除了参考图10之外还参考图8,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另一特定示例进行说明。
[0115]
如图10所示,按照基本上与图8中说明的一个特定示例相同的方式,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仅距第一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外圆周侧上。此外,将其构造成在对光盘完成了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记录操作之后,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D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仅距第二偏移量(径向宽度是150μm)的内圆周侧上。
[0116]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另一特定示例,在对光盘进行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记录操作中,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的扇区号总是比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的扇区号仅小第二偏移量(恒定扇区号)。顺便说一下,按照基本上与图8中说明的一个特定示例相同的方式,可从实验上、经验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模拟来获得用于确定作为第二偏移量的恒定扇区号的确定方法。此外,根据另一特定示例,可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记录操作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
[0117]
更具体地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D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位置C的扇区号要小″4711h″的扇区号。如上所述,如果在最外圆周位置确定的恒定扇区号是第二偏移量,那么很明显的是越靠近半径较小的内圆周侧时,与恒定扇区号相对应的径向宽度增加了。
[0118]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I(扇区号:″680D5h″,半径:29.71mm)(参见图10中的灰色部分)。也就是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I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E的扇区号仅小″4711h″的扇区号。因此,在位置E和I处在径向上获得了比第二偏移量(150μm)大的差值290μm。或者,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J(扇区号:″E7EA8h″,半径:39.79mm)(参见图10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也就是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J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G的扇区号仅小″4711h″的扇区号。因此,在位置G和J处在径向上获得了比第二偏移量(150μm)大的差值210μm。
[0119]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20]
(对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的研究)
接下来,参考示出了比较示例的图11至图13,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进行研究。图11给出了比较示例的一个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图12给出了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示。图13给出了在如果由于光盘粘贴中的误差而出现了偏心的情况下,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的概念图示。
[0121]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与该比较示例相关的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下,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那么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将要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因此,如果在该比较示例中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那么用于记录的激光可以穿过处于记录状态的L0层。更具体地说,例如,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此后将其记录到L1层中(参见图11和图12中的灰色部分)。按照相同的方式,对于第二和第三内容数据,分别参见图11和图12中的右对角线的阴影部分和画点部分。这可使记录在L1层中的数据区102-1中的记录数据的重放特性稳定。
[0122]
然而,如图13所示,在比较示例中,由于L0层和L1层的粘贴中的误差而出现了偏心。此外,如果扇区号为″30000h″(在平行方式的情况下)或者″FCFFFFh″(在相反方式的情况下)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从扇区号为″30000h″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起的内圆周侧上,那么用于记录的激光LB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L0层。这使记录在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中的记录数据的重放特性不稳定。
[0123]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将光盘设计成扇区号为″30000h″(在平行方式的情况下)或者″FCFFFFh″(在相反方式的情况下)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位于与扇区号为″30000h″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此外,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将要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记录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因此,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那么在将记录数据记录到L0层中之后,当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起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时,不管L0层和L1层中的偏心如何,用于记录的激光LB都穿过处于已记录状态的L0层。也就是说,在L1层中的记录中,激光LB几乎不或根本不穿过处于未记录状态的L0层。结果,利用在通过已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情况下的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L1层中的任何记录区中。尤其是,无需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记录过程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已记录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性。
[0124]
(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14至图16,对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表示的记录区、以及光盘的记录过程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4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调节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1 5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1 6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顺便说一下,在图14至图16中,L1层中的地址示出了平行方式之下的扇区号。
[0125]
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数据结构和记录过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顺便说一下,在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区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位置带有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0126]
首先,参考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进行说明。
[0127]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光盘上,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调节。因此,如果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那么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三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该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具有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相同的扇区号。在这里,″第三偏移量″是与径向长度相对应的参考值,该参考值是当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时为了使L1层中的记录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起的预定范围之内,通过对光盘的L0层与L1层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或差值进行调节而确定的。此外,对第二实施例中的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调节的光盘执行记录操作,并且将其构造成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K(扇区号:″22D43Bh″,半径:58.14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上述最外圆周位置C仅距例如最多200μm的外圆周侧上,作为径向上的第三偏移值,该最外圆周位置C与最外圆周位置K具有相同的扇区号。顺便说一下,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调节,然而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可对L0层与L1层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或差值进行调节。
[0128]
因此,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如果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那么将其构造成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总是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径向宽度150μm)的内圆周侧上。因此,通过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除了第二偏移量之外,还包括第三偏移量,来确定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记录结束位置。顺便说一下,按照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可从实验上、经验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模拟来获得通过考虑第三偏移量来确定记录结束位置的确定方法。
[0129]
更具体地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L位于与位置K仅距350μm(=200+150)的内圆周侧上。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L的扇区号比位置K的扇区号要小″75BBh″的扇区号。结果,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L的扇区号变为″225E80h″,并且其半径变为57.79mm。与图8中说明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相比,可得知由于L1层中的轨道间距大,因此位置L的扇区号小。
[0130]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M(扇区号:″6935Eh″,半径:29.85mm)(参见图15中的灰色部分)。因此,在位置E和M处在径向上获得了第二偏移量的差值(150μm)。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M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E的扇区号仅小″3488h″的扇区号。或者,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N(扇区号:″E7CA8h″,半径:39.85mm)(参见图15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因此,在位置G和N处在径向上获得了第二偏移量的差值(150μm)。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N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G的扇区号仅小″4911h″的扇区号。
[0131]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32]
接下来,必要时除了参考图16之外还参考图15,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另一特定示例进行说明。
[0133]
如图16所示,按照基本上与图15中说明的一个特定示例相同的方式,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
[0134]
因此,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另-特定示例,在对光盘进行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记录操作中,将其构造成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的扇区号总是比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的扇区号仅小第二偏移量(恒定扇区号)。顺便说一下,按照基本上与图15中说明的一个特定示例相同的方式,可从实验上、经验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模拟来获得确定作为第二偏移量的恒定扇区号的确定方法。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中的另一特定示例,可根据诸如扇区号这样的预格式地址来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记录操作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
[0135]
更具体地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L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的扇区号要小″75BBh″的扇区号。如上所述,如果在最外圆周位置确定的恒定扇区号是第二偏移量,那么很明显的是当靠近半径越小的内圆周侧时,与恒定扇区号相对应的径向宽度增加了。
[0136]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记录结束位置O(扇区号:″6522Bh″,半径:29.47mm)(参见图16中的灰色部分)。也就是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O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E的扇区号仅小″75BBh″的扇区号。因此,在位置E和O处在径向上获得了比第二偏移量(150μm)大的差值530μm。或者,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P(扇区号:″E4FFEh″,半径:39.66mm)(参见图16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也就是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P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位置G的扇区号仅小″75BBh″的扇区号。因此,在位置G和P处在径向上获得了比第二偏移量(150μm)大的差值340μm。
[0137]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38]
(对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的研究)
接下来,参考示出了比较示例的图17至图20,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进行研究。图17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18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不对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图19给出了第二比较示例的两层型光盘上的L0层和L1中的轨道间距、扇区号、以及L0层和L1层的径向上的差值之间的关系的表格(图1 9(a))及图表(图19(b))。图20给出了在第二比较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按照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操作之后的记录区的另一特定示例的概念图示。顺便说一下,L1层中的地址示出了平行方式下的扇区号。
[0139]
如图17所示,根据与第二比较示例相关的两层型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不对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也就是说,不考虑第三偏移量。因此,在对光盘进行将记录数据交替地记录在L0层和L1层中这样的记录操作中,不可能总是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第二偏移量(径向宽度为150μm)的内圆周侧上。也就是说,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径向宽度为170μm的外圆周侧上。
[0140]
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如果不对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并且如果L0层中的轨道间距是0.74μm并且L1层中的轨道间距是0.75μm,那么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Q(扇区号:″22D43Bh″,半径58.32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径向上相距380μm的外圆周侧上,该最外圆周位置C具有与最外圆周位置Q相同的扇区号。顺便说一下,通过将图9中说明的60μm加到图19(a)和图19(b)中的扇区号(地址值)为″220000h″的径向位置差值0.318mm上来估算出该380μm。
[0141]
再次,如图17所示,在第二比较示例的一个特定示例中,如图8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特定示例那样,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R位于与位置Q仅距210μ.m(150+60)的内圆周侧上。换句话说,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R的扇区号比位置Q的扇区号仅小″4711h″的扇区号。结果,最外圆周位置R的扇区号变为″228D2Ah″,并且其半径变为58.11mm。也就是说,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径向宽度170μm(=380-210)的外圆周侧上。
[0142]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S(扇区号:″698BFh″,半径:29.92mm)(参见图17中的灰色部分)。因此,位置E和S的径向位置差值是80μm,并且不可能确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差值。或者,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T(扇区号:″E8DBFh″,半径:40.02mm)(参见图17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因此,位置G和T的径向位置差值是-20μm,并且不可能确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差值。
[0143]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44]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在第二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按照基本上与图10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的相同方式,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实际最外圆周位置R的扇区号比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C的扇区号仅小″4711h″的扇区号。结果,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R的扇区号变为″228D2Ah″,并且其半径变为58.11mm。也就是说,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结束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结束位置仅距径向宽度170μm的外圆周侧上。
[0145]
按照相同的方式,例如在平行方式下,首先将作为第一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记录起始位置A记录到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E。此后,将其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记录起始位置B记录到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U(扇区号:″680D5h″,半径:29.78mm)(参见图20中的灰色部分)。也就是说,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U的扇区号比位置E的扇区号小″4711h″的扇区号。因此,在位置E和U的径向位置处获得了差值220μm。也就是说,获得了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差值。然而,例如,对作为第三内容数据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直至L0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G。此后,对其进行记录直至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W(扇区号:″E7EA8h″,半径:39.96mm)(参见图20中的白底上的画点部分)。也就是说,执行记录操作,使得L1层中的记录结束位置W的扇区号比位置G的扇区号小″4711h″的扇区号。因此,位置G与W的径向位置差值变为40μm,并且不可能确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差值。
[0146]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相反方式下,完成对光盘的记录操作之后,记录区与平行方式下的记录区相同,因此省去该说明。
[0147]
(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21至图23,对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的两层型光盘上的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的控制与L0层和L1层中的最外圆周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21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0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L0层中的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图示。图22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在如果对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操作之后的L1层中的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的图示。图23给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上,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与数据区的最外圆周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0148]
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数据结构和记录过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0149]
如图21和图22中的位置Ax、Bx、以及Cx处所示,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光盘上,对L0层和L1层中的轨道间距进行控制,并且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的内圆周侧上。因此,如果在L1层中的最外圆周位置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那么在L0层中仅通过第二偏移量(150μm)可省去对诸如导出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
[0150]
具体地说,着眼于图21和图22中的位置Ax,如果将L0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465μm,那么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8.150mm。另一方面,如果将L1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40μm,那么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8.000mm。
[0151]
因此,可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0.150mm=58.150-58.000)的内圆周侧上。
[0152]
此外,着眼于图21和图22中的位置Bx,如果将L0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40μm,那么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7.938mm。另一方面,如果将L1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335μm,那么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7.788mm。
[0153]
因此,可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0.150mm=57.938-57.788)的内圆周侧上。
[0154]
此外,着眼于图21和图22中的位置Cx,如果将L0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433μm,那么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8.044mm。另一方面,如果将L1层中的轨道间距设置为大约0.7367μm,那么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变为57.894mm。
[0155]
因此,可使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0.150mm=58.044-57.894)的内圆周侧上。
[0156]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三实施例,如果在L1层中的最外圆周位置对光盘执行记录操作,那么例如在L0层中仅通过第二偏移量(150μm)可省去对诸如导出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
[0157]
顺便说一下,即使在相反方式下,对轨道间距进行控制在数据区的最内圆周位置获得与在平行方式下的最外圆周位置相同的效果,因此省略该说明。
[0158]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如图23所示,可以发现由二次曲线而不是线性函数来表示L0层或L1层中的轨道间距与数据区中的最外圆周位置之间的关系。
[0159]
(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24和图27,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光盘的平行方式或相反方式的记录过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包括对其操作和作用的研究。图24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图25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图26给出了第三比较示例的一个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平行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图27给出了第三比较示例的另一特定示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由扇区号和LPP地址表示的记录区、以及按照相反方式的光盘的记录过程的概念图示。
[0160]
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数据结构和记录过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0161]
如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光盘的一个特定示例,在平行方式下,将光盘的预格式地址设置为具有偏移,使得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30000h″,LPP地址:″FFCFFFh″,半径24.00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扇区号:″30000h″,LPP地址:″FFCFFFh″,半径23.85mm)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的外圆周侧上。也就是说,L0层中的LPP地址″FFCFFFh″的位置与L1层中的LPP地址″FFCFFFh″不相等,这表示位置偏移了。此外,对光盘的预格式地址进行设置,使得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扇区号:″22D440h″,LPP地址:″FDD2BBh″,半径58.00mm)位于与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扇区号:″231C20h″,LPP地址:″FDCE3Dh″,半径58.15mm)仅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内圆周侧上。
[0162]
此外,如图2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光盘的另一特定示例,在相反方式下,对光盘的预格式地址进行设置,使得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内圆周位置(扇区号:″FCB81Fh″,LPP地址:″00347Eh″,半径:24.00mm)位于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扇区号:″30000h″,LPP地址:″FFCFFFh″,半径:23.85mm)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的外圆周侧上。此外,对光盘的预格式地址进行设置,使得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DCE3DFh″,LPP地址:″0231C2h″,半径58.00mm)位于与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最外圆周位置(扇区号:″231C20h″,LPP地址:″FDCE3Dh″,半径58.15mm)仅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内圆周侧上。也就是说,L0层中的LPP地址″0231C2h″的位置与L1层中的LPP地址″FDCE3Dh″的位置不同,这表示位置偏移了。
[016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即使盘片上存在偏心,L1层中的数据区102-1也窄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因此,如果从L1层中的记录起始位置起执行记录操作,那么例如在L0层中仅通过第一偏移量可省去对诸如导入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同时,如果在L1层中的最外圆周位置执行记录操作,那么例如在L0层中仅通过第二偏移量可省去对诸如导入区和中间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尤其是,在诸如将广播内容直接记录到光盘上的情况这样的实时记录操作中,没有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导入区、导出区、以及中间区中的时间。因此,如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那样可省去记录操作,这是极其有用的。
[0164]
如果不象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那样对预格式地址进行设置,那么L0层和L1层中的最内圆周位置和最外圆周位置是相同的,如图26和图27所示。通过此,在平行方式和相反方式下,需要在与L0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扇区号:″30000h″,LPP地址:″FFCFFFh″,半径24.00mm)仅距第一偏移量(150μm)的内圆周侧上对诸如导入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此外,需要在与记录有记录数据的L0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最外圆周位置(扇区号:″22D440h″,LPP地址:″FDD2BBh″,半径58.00mm)仅距第二偏移量(150μm)的外圆周侧上对诸如导出区和中间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
[0165]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四实施例,如上所述,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窄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因此可省去对诸如导入区、导出区、以及中间区这样的缓冲区进行记录操作。
[0166]
(信息记录装置)
接下来,参考图28,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以及主计算机4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尤其是,在该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应用于光盘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上。图28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以及主计算机的方框图。顺便说一下,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具有用于将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的功能以及用于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的功能。
[0167]
参考图28,对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该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是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在用于驱动的中央处理单元(CPU)354的控制之下,将信息记录到光盘100上并且读取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
[0168]
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具有:光盘100;主轴电机351;光学拾取器352;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CPU(驱动控制设备)354;存储器355;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以及总线357。此外,主计算机400具有:CPU 359;存储器360;操作控制设备307;操作按钮310;显示面板311;以及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
[0169]
尤其是,通过使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和主计算机400包含在相同外壳中或者通过利用CPU(驱动控制设备)354、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以及总线357来构造通信设备。
[0170]
主轴电机351用于使光盘100旋转及停止,并且当对光盘100进行存取时进行操作。更具体地说,将主轴电机351构造成在通过未示出的伺服单元等等来接收主轴伺服的情况下,使光盘100以预定速度旋转并停止。
[0171]
光学拾取器352用于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重放,并且具有半导体激光装置和透镜。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352使诸如激光束这样的光束照射光盘100,重放时作为具有第一功率的读取光,并且记录时作为具有第二功率的写入光,同时对其进行调制。
[0172]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通过对主轴电机351和光学拾取器352进行控制来对光盘100执行记录/重放。更具体地说,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具有激光二极管(LD)驱动器、前置放大器等等。LD驱动器对内置在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示出的半导体激光装置进行驱动。前置放大器对光学拾取器352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即对光束的反射光进行放大,并且输出放大的信号。更具体地说,在OPC处理的过程中,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与未示出的定时发生器一起对内置在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示出的半导体激光装置进行驱动,以便通过OPC模式的记录和重放处理来确定最佳激光功率。尤其是,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与光学拾取器352一起构成了本发明的“写入设备”和“获得设备”的一个示例。
[0173]
存储器355用在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上的整个数据处理以及OPC处理中,该存储器包括有用于记录/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当将数据转换成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上可使用的数据时用作中间缓冲的区域等等。此外,存储器355具有:只读存储器(ROM)区,该ROM区中存储有作为记录设备执行操作的程序,即固件;缓冲器,该缓冲器用于临时存储记录/重放数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区,该RAM区中存储有固件程序的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
[0174]
CPU(驱动控制设备)354通过总线357与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以及存储器355相连,并且通过向各种设备发出指令来对整个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进行控制。通常,将用于使CPU 354进行操作的软件或固件存储在存储器355中。尤其是,CPU 354构成了本发明的“控制设备”和“计算设备”的一个示例。
[0175]
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对与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外部的数据输入/输出进行控制,并且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器355上的数据缓冲器中或者从该数据缓冲器提取数据。将通过诸如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和ATAPI(AT附件包接口)这样的接口与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相连的外部主计算机400(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主机)发出的驱动控制命令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传送到CPU 354。此外,还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与主计算机400交换记录/重放数据。
[0176]
操作控制设备307执行与主计算机400有关的操作指令的接收和显示。操作控制设备307通过利用操作按钮310将记录或重放的指令发送到CPU 359。CPU 359根据来自操作控制设备307的指令信息通过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将控制命令发送到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从而对整个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进行控制。按照相同的方式,CPU 359向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发送这样的命令,该命令要求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将操作状态发送到主机。通过此,可知道诸如记录期间以及重放期间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操作状态。由此,CPU 359通过操作控制设备307将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操作状态输出到诸如荧光管和LCD这样的显示板311。
[0177]
上述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与主计算机400一起使用的一个特定示例是诸如用于对视频进行记录/重放的记录器设备这样的家用设备。该记录器设备将来自广播接收调谐器和外部连接终端的视频信号记录到盘片上,并且将从盘片中重放出的视频信号输出到诸如电视这样的外部显示设备。在CPU 359上,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60中的程序来执行作为记录器设备的操作。此外,在另一特定示例中,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是盘片驱动器(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驱动器),并且主计算机400是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以及驱动器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和308彼此相连。诸如写软件这样的安装在主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对盘片驱动器进行控制。
[0178]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将诸如两层型DVD-R/RW这样的一次写入型或可重写型光盘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特定示例来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诸如三层型这样的多层型光盘上。此外,还可应用于诸如盘片这样的使用蓝色激光进行记录和重放的大容量记录介质上。
[0179]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如果希望的话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读出的本发明的本质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各种变化。涉及这种变化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以及信息记录方法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工业适用性
[0180]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以及信息记录方法可例如应用于诸如DVD和CD这样的高密度记录介质上,并且还可应用于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上。

Claims (16)

1.一种信息记录装置,该信息记录装置用于对于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同,
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至少包括:
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轨道上;以及
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记录到第二记录轨道上,
由第二记录轨道中的第二地址表示的位置位于与由第一记录轨道中的预格式化的第一地址表示的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所述第二地址是通过在预定操作中对第一地址进行转换而获得的,
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写入设备,该写入设备能够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获得设备,该获得设备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
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直至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将第一偏移量设置成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将第一记录轨道和第二记录轨道构造成(i)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是小于1的预定值,或者(ii)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差值是负的预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对比率或差值进行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一管理区,该第一管理区中记录有与比率或差值有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二管理区,该第二管理区中记录有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预定操作是位反转。
8.一种信息记录装置,该信息记录装置用于对于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反,
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至少包括:
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轨道上;以及
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记录到第二记录轨道上,
由第二记录轨道中的第二地址表示的位置位于与由第一记录轨道中的预格式化的第一地址表示的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所述第二地址是通过在预定操作中对第一地址进行转换而获得的,
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写入设备,该写入设备能够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获得设备,该获得设备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
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从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起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将第一偏移量设置成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偏心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将第一记录轨道和第二记录轨道构造成(i)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比率是小于1的预定值,或者(ii)第二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与所述第一记录轨道中的轨道间距的差值是负的预定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对比率或差值进行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至少仅距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一管理区,该第一管理区中记录有与比率或差值有关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二管理区,该第二管理区中记录有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预定操作是位反转。
15.一种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于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同,
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至少包括:
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轨道上;以及
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记录到第二记录轨道上,
由第二记录轨道中的第二地址表示的位置位于与由第一记录轨道中的预格式化的第一地址表示的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外圆周侧上,所述第二地址是通过在预定操作中对第一地址进行转换而获得的,
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获得处理,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计算处理,用于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的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
控制处理,用于控制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直至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
16.一种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于信息记录介质,在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记录之前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对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进行记录,所述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一记录轨道相反,
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至少包括:
盘片形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一记录轨道,以将记录信息的第一部分记录到第一记录轨道上;以及
盘片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第二记录轨道,以通过所述第一记录层将记录信息的第二部分记录到第二记录轨道上,
由第二记录轨道中的第二地址表示的位置位于与由第一记录轨道中的预格式化的第一地址表示的位置至少仅距预先设置的第一偏移量的内圆周侧上,所述第二地址是通过在预定操作中对第一地址进行转换而获得的,
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获得处理,用于获得与第一偏移量有关的信息;
计算处理,用于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计算下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记录层中可记录的外圆周端部部分的位置是通过所述第二偏移量来确定的;以及
控制处理,用于控制写入设备以(i)沿着第一记录轨道将第一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一记录层中,并且(ii)从由计算的第二偏移量确定的外圆周端部部分起沿着第二记录轨道将第二部分写入到所述第二记录层中。
CNB2005800172238A 2004-05-27 2005-05-23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3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7784/2004 2004-05-27
JP2004157784 2004-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359A CN1961359A (zh) 2007-05-09
CN100428341C true CN100428341C (zh) 2008-10-22

Family

ID=35451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72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341C (zh) 2004-05-27 2005-05-23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01007B2 (zh)
JP (1) JP4603535B2 (zh)
CN (1) CN100428341C (zh)
TW (1) TWI364756B (zh)
WO (1) WO2005116996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6361A (ja) * 2001-01-22 2002-08-02 Sharp Corp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CN1380645A (zh) * 2001-04-07 2002-11-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及用于标识记录层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6186B1 (en) * 1995-10-19 2000-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H09231613A (ja) * 1996-02-26 1997-09-05 Nippon Columbia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H1079126A (ja) * 1996-07-10 1998-03-24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アクセス方法
JP2000293947A (ja) * 1999-04-08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JP3720624B2 (ja) 1999-04-26 2005-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と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JP2001023237A (ja) 1999-07-02 2001-01-2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媒体
EP2148330B1 (en) * 2000-09-13 2011-11-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2117542A (ja) * 2000-10-05 2002-04-19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回転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記録再生装置
WO2006025287A1 (ja) * 2004-08-30 2006-03-09 Pioneer Corporation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6361A (ja) * 2001-01-22 2002-08-02 Sharp Corp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CN1380645A (zh) * 2001-04-07 2002-11-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及用于标识记录层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5116996A1 (ja) 2008-04-03
US7801007B2 (en) 2010-09-21
US20070223343A1 (en) 2007-09-27
CN1961359A (zh) 2007-05-09
WO2005116996A1 (ja) 2005-12-08
TW200606864A (en) 2006-02-16
TWI364756B (en) 2012-05-21
JP4603535B2 (ja)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7437C (zh) 存储介质、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JP4063858B2 (ja)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制御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0483517C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JP3954556B2 (ja)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を記憶する記憶媒体
CN100483516C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KR20050003343A (ko) 정보 저장 매체, 위치 정보의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0452182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CN100530408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7801015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physical and logical position information of buffer areas
CN101872623A (zh) 信息存储介质以及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再现方法
CN100580780C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0428341C (zh) 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KR20070024405A (ko) 기록 장치, 기록 방법
US7929404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0530407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US8018802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0481214C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
CN100580777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0530373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7333417B2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data on and/or reading data from the same
KR20060085857A (ko) 기록매체 및 기록매체 판별방법 및 기록매체기록재생방법과 기록재생장치
US8125880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US20090040899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cord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16597870A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US20090231986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