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6924C -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6924C
CN100406924C CN2006100033142A CN200610003314A CN100406924C CN 100406924 C CN100406924 C CN 100406924C CN 2006100033142 A CN2006100033142 A CN 2006100033142A CN 200610003314 A CN200610003314 A CN 200610003314A CN 100406924 C CN100406924 C CN 1004069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yed layer
mentioned
looks
layer
region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033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8346A (zh
Inventor
中野智之
泷泽圭二
金子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We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8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8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69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692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Deodorant compositions
    • A61L9/012Deodorant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in a special form, e.g. gels, emuls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01D46/0005Mounting of filtering elements within casings, housings or frames
    • B01D46/0006Filter elements or cartridges installed in a drawer-like man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27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additional separating or treating functions
    • B01D46/0038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additional separating or treating functions with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odor, e.g. deodorizing substa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84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provided with safety means
    • B01D46/0091Including arrang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or personal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1D46/4236Reducing noise or vibration emis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1D46/44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controlling filt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2RGB geometrical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实现显示色的色度和色调的调整和稳定,实现全色显示所要求的适合的白平衡的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在单位像素PX的内部,具有多个点(D1、D2、D3)和多种颜色的着色层(CYM),在多个点的每个点,设置有反射入射像素(PX)内部的光的反射区域(H)、使入射像素内部的光实现透射的透射区域(T),并且设置有从多种颜色中选择的分别相互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在反射区域(H),2色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在透射区域(T),2色的着色层叠层配置;多个点中的至少1个点的透射区域(T)具有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T2)。

Description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过去,在液晶装置中,人们知道下述的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其中,具有利用光源的光而进行显示的透射显示区域、利用太阳光等的外光而进行显示的反射显示区域。在这样的液晶装置中,即使在暗处,仍可辨认显示,并且可在明处利用外光而进行显示,由此,与在平时必须点亮光源的透射型相比较,可谋求省电。
但是,在这样的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在透射显示时,背光源的光仅仅1次在滤色器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将其向观察者侧射出,相对该情况,在反射显示时,外光通过反射部件反射之前,与通过反射部件反射之后的共计2次,在滤色器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向观察者侧射出。于是,如果对在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外光的颜色和背光源光的颜色进行比较,则产生深浅的差异。于是,在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与反射显示的场合相比较,必须增加透射显示的着色层的厚度,抑制透射显示的颜色和反射显示的颜色的差异,使深浅均匀。另外,为了实现全彩色显示,在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各区域,必须设置R(红色)/G(绿色)/B(蓝色)的3色的着色层。由此,在该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每个区域,按照不同值形成3色的着色层的膜厚,由此,必须进行共计6次的光刻工序。
在最近,人们提出下述的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其利用C(青)/Y(黄)/M(品红)的着色层,具有它们中的2色重叠而形成的透射显示区域、将2色并排而形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参照专利文献1)。按照该构成,可将C/Y/M的3色中的选择的2色混色,可实现R/G/B的相应的显示色,并且可将光刻工序减半。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161933号文献
但是,本发明人发现:对于上述专利文献,难以调整显示色的色度和色调,并且难以使它们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显示色的色度和色调的调整和稳定,实现全色显示所要求的适合的白平衡的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发明人根据全彩色显示器的色设计的观点,对为了实现显示色度和色调适合的显示而要求的,3色的着色层的每个层的色波长、由该3色的着色层表示的白平衡进行了分析。
另外,本发明人发现:构成着色层的一般的色材本身没有具有表现理想的全彩色显示用的色波长的问题、白平衡的调整依赖于色材本身的选择的问题,其结果是,还发现色设计的自由度变窄的问题。
在这里,本发明人确认:上述专利文献,使CYM中的已选择的2色混色实现RGB的相应的显示色,但是,无法解决色材本身的特性、白平衡的调整、色设计的自由度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上述专利文献为2色重叠,或相邻的构成,故具有在着色层的形成工序,仅仅由于产生对准的偏移,色度和色调便不稳定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人根据上述情况,想到具有下述构成的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为下述的滤色器基板,其中,在基板上具有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并且构成多个单位像素,在该单位像素的内部,具有多个子像素和上述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子像素的每个上,设置有反射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的反射区域,与使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实现透射的透射区域,并且设置有从上述多种颜色中选择的分别相互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在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在上述透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叠层配置,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透射区域具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
在这里,反射区域指象上述那样,2色的着色层相邻的区域,并且指该2色的着色层形成于反射部件上的区域。在这样的反射区域,如果光从观察者侧入射,则该光通过着色层到达反射部件,然后,将反射光从反射部件向观察者侧射出。另外,如果从微观上观看该反射区域,则2色的着色层不按照重叠的方式形成,如果从宏观上观看在2色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而获得的反射光,则可实现2色的着色层的颜色混色这样的显示光。于是,在反射区域,可实现2色的着色层的颜色混色的色度。
另外,透射区域指象上述那样,2色的着色层重叠的区域,并且指该2色的着色层形成于透射部件上的区域。在这样的透射区域,如果光从观察者侧的相反一侧入射,则该光经过透射部件在2色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透射光向观察者侧射出。于是,可在透射区域,实现2色的着色层的颜色混色的色度。
此外,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透射区域,具有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
换言之,在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透射区域,透射区域由2色的着色层重叠的部分,与由通过1色的着色层形成的部分(通过2色的着色层中的,1个颜色的着色层形成的部分)构成。
于是,可在由1色的着色层形成的部分,产生单色光。于是,可在透射区域,同时地产生在2个着色层中实现透射而产生的混色、仅仅在1色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而产生的单色。
在这里,如果按照所需程度,设定1色的着色层的平面形状,则可调整该平面形状的开口面积,可调整透射区域的混色和单色的比例,可调整色度和色调。另外,换言之,可扩大透射区域的色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可容易象上述那样,调整透射区域的色度和色调,故可调整每个单位像素的色度和色调,实现获得良好的白平衡的显示色。另外,即使从宏观上观看滤色器基板,仍可针对每个单位像素而调整色度和色调,另外,还获得白平衡,可提高画质。
相对该情况,在上述专利文献中,由于仅仅形成单色区域和混色色区域,故未按照良好地获得单位像素的色度和色调、白平衡的方式进行设计。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在透射区域,设置2色的着色层重叠的部分、由1色的着色层形成的部分,可容易调整色度和色调,故可以较大的自由度,进行色设计。
还有,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设置于上述透射区域的两端。
再有,优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为在上述透射区域内部,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形成缺口的部分。
另外,优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为在上述透射区域内部,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形成开口的部分。
在这里,透射区域的两端指子像素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的透射区域的一端和另一端。
此外,如果“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为单色部,则该单色部相当于在上述构成中的“在透射区域内,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形成开口的部分”。
如果象这样,在着色层的图形形成工序,光掩模的对准沿子像素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偏移的场合,一端侧的单色部的面积增加,另一端侧的单色部的面积减少,其结果是,单色部的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相同。即,即使在产生对准的偏移的情况下,单色部的开口面积仍未变化。
由此,可实现允许光掩模的对准的偏移的结构,可抑制单色部的开口面积的增减造成的透射区域的混色和单色的比例的偏移。于是,可使透射区域的混色色和单色的比例稳定,可使滤色器基板的色度和色调、白平衡稳定。
另外,优选:在透射区域的两端的每端,形成有单色部的部分的长度短于两端的边的长度。在这里,在透射区域的两端整体,单色部以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场合,换言之,在单色部开口而形成的部分的长度、两端的边的长度相等的场合,如果光掩模产生对准的偏移,虽然单色部的开口部的整体的开口面积未变化,但是,相抵消的单色部的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增加。
相对该情况,在两端的每端,形成缺口,设置单色部的场合,换言之,在形成单色部的部分的长度短于两端的边的长度的场合,如果光掩模产生对准的偏移,虽然单色部的整体的开口面积未变化,但是相抵消的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可少于上述的场合。另外,优选:象这样,形成于透射区域的两端的单色部的开口形状,换言之,缺口形状为半圆形状、矩形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多色的着色层的各层为青色、黄色和品红色。
在这里,对反射区域进行描述,如果通过使青色和黄色相邻的方式,构成反射区域,则在从宏观上观看反射光时,可实现2色混色的绿色的显示光。另外,如果通过使黄色和品红色相邻的方式,构成反射区域,则在从宏观上观看反射光时,可实现2色混色的红色的显示光。此外,如果通过使青色和品红色相邻的方式,构成反射区域,则在从宏观上观看反射光时,可实现2色混色的蓝色的显示光。
还有,在对透射区域进行描述时,如果通过将青色和黄色重叠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则可实现作为透射光的,2色混色的绿色的显示光。另外,如果通过将黄色和品红色重叠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则可实现作为透射光的,2色混色的红色的显示光。另外,如果通过将青色和品红色重叠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则可实现作为透射光的,2色混色的蓝色的显示光。
再有,由于在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透射区域,设置上述单色部,故该透射区域可实现混色的显示光,并且可实现青色、黄色和品红色中的任意的单色的显示光。
另外,象上述那样,由于在透射区域设置单色部,故可针对透射区域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每种颜色,调整色度和色调。另外,通过分别调整各色的色度和色调,可实现获得良好的白平衡的滤色器基板。
此外,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具有反射膜,该反射膜配置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和上述基板之间。
按照本发明,从外部(观察者侧)入射的光通过着色层,到达反射膜,然后,通过反射膜,向外部(观察者侧)射出。由此,可进行采用外光的反射显示。
还有,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按照相应的表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
象这样反射区域的2色的着色层由不同的表面积形成,由此,表面积较大的着色层的显示光的光量可比表面积较小的着色层的显示光多。在这里,如果对2色的着色层的表面积相同的场合进行比较,则在从宏观上观看反射区域时,仿效表面积的大小,混色的程度不同。
于是,通过使反射区域的着色层的相应的表面积不同,可调整2色的混色色的程度,可调整色度和色调。另外,具体来说,可针对反射区域的红色、绿色、蓝色的相应颜色,调整色度和色调。
因此,按照本发明,不仅可调整透射区域的色度和色调,而且还可针对反射区域,调整色度和色调。于是,可实现获得适合的白平衡的滤色器基板。
另外,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的每层按照跨相互邻接的上述子像素之间的方式形成。
如果象这样构成,可仅仅通过各着色层,形成各子像素的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一部分。
此外,第1单色的着色层和第2单色的着色层在各子像素的两端,按照跨相互邻接的子像素之间的方式形成,由此,可形成各子像素的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
再有,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调整上述着色层的层厚的着色层厚度调整部设置于上述着色层和上述基板之间。
在这里,着色层厚度调整部指设置于滤色器基板的基板主体侧与反射区域的着色层之间的部件,调整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着色层的层厚。在未设置这样的着色层厚度调整部的场合,在着色层重叠而形成的透射区域、着色层相邻而形成的反射区域,形成台阶,但是,可通过设置着色层厚度调整部,将形成台阶的部分抬起。由此,可通过从基板主体侧,以相同的高度,形成未形成透射区域的单色部的部分,换言之,透射区域的着色层重叠的部分、反射区域的着色层。
另外,在着色层厚度调整部的表面上,形成细微的凹凸部,并且在该细微的凹凸部上,形成反射膜。由此,反射区域具有光散射性。
此外,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和上述透射区域,设置有覆盖上述反射区域和上述透射区域的每个区域的表层的着色层的平坦化层。
在这里,优选:平坦化层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
象这样,在本发明中,在透射区域的着色层上,设置单色部,但是,该单色部的形成部分和单色部的非形成部分(2色的着色层重叠的部分),产生台阶。于是,象本发明那样,可通过设置平坦化层,由该平坦化层,填埋单色部的形成部分,使透射区域的表面平坦。
还有,通过设置上述着色层厚度调整部,将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台阶抬起,但是,由于着色层本身的膜厚的误差、平坦性的偏差、或色的设计上的调整,难以仅仅通过着色层厚度调整部,使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着色层的高度相同。于是,象本发明那样,可通过设置平坦化层,确实使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表层的着色层的表面平坦。
再有,平坦化层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由此,可平滑地覆盖单色部的形成部分、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表层的着色层的凹凸部分,可更进一步地提高平坦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滤色器基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和上述透射区域,青色、黄色和品红色的上述着色层中的,黄色的着色层的面积最小。
在这里,本发明人确认:在黄色的着色层的面积多的场合,由青色、黄色、和品红色构成的单位像素的色三角形,有在黄色侧分布的倾向,无法获得适合的白平衡。于是,象本发明那样,可通过使黄色的着色层的面积最小,抑制色三角形在黄色的一侧分布,可实现良好地获得白平衡的色三角形。
此外,本发明可通过使上述3色中的特别是黄色的面积为最小,有效地获得白平衡,此外,可通过调整青色和品红色的面积,以补充方式实现适合的白平衡。
就本发明人的观点来说,发现:如果增加品红色的面积,虽然可大致抑制色三角形在黄色侧分布的倾向,但并非仅仅使品红色的面积为最大就好。另外,还确认:品红色的面积的大小与良好的白平衡的实现不一定按照唯一的关系确立。
于是,通过使黄色的面积为最小,可实现良好的白平衡,并且通过调整青色和品红色的面积,可以补充方式实现良好的白平衡。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装置为下述的结构的液晶装置,其中,在对向配置的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具有反射膜和多种颜色的着色层,构成多个单位像素,其特征在于:各单位像素具有多个子像素而构成,并且在该单位像素的区域,设置上述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在上述多个子像素的每个中,设置有通过上述反射膜,反射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的反射区域,与使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实现透射的透射区域,并且设置有从上述多种颜色中选择的分别相互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在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在平面相邻而设置;在上述透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叠层配置,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透射区域具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形成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由于具有在先描述的滤色器基板,故可调整色度和色调,可实现获得良好的白平衡的显示色。
此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部为在先描述的液晶装置。
在这里,对于电子设备,可列举比如,便携电话、移动体信息终端、钟表、字处理器、个人计算机等的信息处理装置等。
于是,按照本发明,由于具有由在先描述的液晶装置形成的显示部,故可通过该显示部,调整色度和色调,可实现获得良好的白平衡的显示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电极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实例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像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
标号的说明:
标号9表示共用电极(数据线、第2电极);
标号10表示下基板(滤色器基板);
标号23表示平坦化层;
标号24表示着色层厚度调整部;
标号31表示像素电极(第1电极);
标号50表示液晶层;
标号100表示液晶装置;
标号1000表示电子设备;
标号H表示反射区域;
符号T表示透射区域;
符号T2表示开口部(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开口的部分、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2色的着色层中的形成一个着色层的部分);
符号C表示青色;
符号Y表示黄色;
符号M表示品红色;
符号PX表示像素;
符号D、D1、D2、D3表示子像素(点);
符号C、Y、M表示着色层。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另外,在各图中,为了使各层、各部件为在图面上可辨认的程度的尺寸,故针对各层、各部件,使比例尺不同。
在下面给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为有源矩阵型,其采用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二极管(Thin Film Diode,在下面简称为“TFD”),所采用的液晶的种类采用TN(Twisted Nemantic,扭转向到)模式。另外,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为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该装置进行可利用外光而实现显示的反射显示、可利用来自背光源的光而实现显示的透射显示。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等效电路。该液晶装置100包括扫描信号驱动电路110和数据信号驱动电路120。在液晶装置100中,设置有作为信号线的多根扫描线13、与该扫描线13交叉的多根数据线9,扫描线13通过扫描信号驱动电路110而驱动,数据线9通过数据信号驱动电路120而驱动。另外,在各像素区域150,在扫描线13和数据线9之间,串联连接TFD元件40和液晶显示要素160(后述的液晶层50)。
另外,在图1中,TFD元件40与扫描线13侧连接,液晶显示要素160与数据线9侧连接,但是,也可与此相反,TFD元件40设置于数据线9侧,液晶显示要素160设置于扫描线13侧。
下面根据图2,对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中的电极的平面结构进行描述。
象图2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中,通过TFD元件40而与扫描线13连接的像素电极(第1电极)31呈矩阵状设置,按照沿纸面垂直方向以平面与像素电极31对向的方式,呈矩形状设置共用电极(第2电极)9。共用电极9与图1的数据线9相同,具有与扫描线13交叉的形的带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各像素电极31的相应区域为1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在呈矩阵状设置的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设置TFD元件40,可针对每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进行显示。
下面根据图3~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像素构成进行描述。
图3为用于说明液晶装置100的像素构成的图,图3(a)为表示单位像素内的像素电极31的平面的示意图,图3(b)为表示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的示意图。另外,图4和图5为用于说明液晶装置100的剖面结构和像素构成的图,图4(a)为表示图3(b)中的A-A’线的剖面的示意图,图4(b)为表示沿图3(b)中的B-B’线的剖面的示意图,图4(c)为表示沿图3(b)中的C-C’的剖面的示意图,图5为表示沿图3(b)中的E-E’线的剖面的示意图。
象图3(a)所示的那样,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按照朝向共用电极9的延伸方向(参照图2)而等间距地并设的方式构成。另外,该并设的多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中的,连续邻接的3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构成一组,由此,构成像素PX。另外,多个像素PX在液晶装置100中,呈矩阵状而设置的方式构成。
另外,像素PX的3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每个区域象后述的那样,从宏观上产生RGB的显示色,并且仿效外加于像素电极31和共用电极9之间的电压,对显示色进行灰度等级处理。于是,在像素PX中,将RGB的显示色混色,对其进行灰度等级处理,进行全彩色显示。
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相应区域按照具有像素电极31和TFD元件40的方式构成。
在这里,像素电极31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在下面简为ITO)等的透明导电膜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31的平面形状呈矩形,由此,适合在矩形形状的面内,驱动纵电场方式的TN模式的液晶。
此外,像素电极31的平面形状不限于矩形状,根据所采用的液晶的种类,采用适合的形状的类型。比如,在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垂直地取向,通过选择外加电压,将其倾倒的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的场合,采用在像素电极31上,设置由突起或缝隙构成的取向限制机构的构成、形成多个子像素(点)而对垂直取向液晶进行取向分割的构成等。或者,在作为横电场方式而为人们知道的IPS(In PlaneSwitching,平面内切换)模式的场合,采用像素电极31呈梳齿状的构成。
还有,TFD元件40为将扫描线13和像素电极31连接的开关元件,该TFD元件40包括下述MIM(Metal-Insulator-Metal,金属-绝缘物-金属)结构而构成:该结构具有以Ta为主成分的第1导电膜;形成于第1导电膜的表面上,以Ta2O3为主成分的绝缘膜;形成于绝缘膜的表面上,以Cr为主成分的第2导电膜。另外,TFD元件40的第1导电膜与扫描线13连接,第2导电膜与像素电极31连接。
再有,扫描线13在图3(a)中,设置于相邻的像素电极31之间,沿该像素电极31的长边方向延伸,但是,实际上,按照通过层间绝缘膜,将扫描线13覆盖的方式构成。
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的各区域包括在后面具体描述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在反射区域H,进行利用外光的反射显示,在透射区域T,进行利用来自背光源的光的透射显示。
象图3(b)所示的那样,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沿共用电极9的延伸方向(参照图2),设置3色的着色层。
在这里,3色的着色层指C(青)/Y(黄)/M(品红)的各色的着色层。在这里,从该3色的着色层中选择的,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按照相邻的方式形成于反射区域H,按照重叠的方式形成于透射区域T。另外,在透射区域T,在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中形成开口部(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形成开口的部分,即缺口)T2,在该开口部T2,设置由另一着色层形成的单色层(2色的着色层不叠层,形成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的部分)。
具体来说,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具有由Y和M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另外,反射区域H按照Y和M的着色层相邻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T包括Y和M的着色层重叠而形成的重叠部T1;形成于Y的着色层的开口部T2而构成。另外,如果对透射区域T的构成换一种说法,则通过在Y的着色层中,形成开口部T2,设置M的着色层的单色部,由此,透射区域T由Y和M的重叠部T1和M的单色部构成。
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具有由M和C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另外,该反射区域H通过将M和C的着色层相邻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T包括M和C的着色层重叠而形成的重叠部T1;形成于M的着色层的开口部T2。另外,如果对透射区域T的构成换一种说法,则通过在M的着色层中,形成开口部T2,设置C的着色层的单色部,由此,透射区域T由M和C的重叠部T1和C的单色部构成。
还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具有由C和Y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另外,该反射区域H通过将C和Y的着色层相邻的方式构成,透射区域T包括C和Y的着色层重叠而形成的重叠部T1;形成于Y的着色层的开口部T2。另外,如果对透射区域T的构成换一种说法,则通过在Y的着色层中,形成开口部T2,设置C的着色层的单色部,由此,透射区域T由C和Y的重叠部T1和C的单色部构成。
再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每个区域,通过调整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可调整该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相应的透射区域T的色度和色调,另外,还可调整单位像素PX的色度和色调。
比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如果增加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M的着色层的单色部面积增加,可实现增强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另外,与此相反,如果减小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可实现增强Y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可调整由Y和M的着色层形成的透射区域T的色度和色调。
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如果增加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C的着色层的单色部面积增加,可实现增强C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另外,与此相反,如果减小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可实现增强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可调整由M和C的着色层形成的透射区域T的色度和色调。
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如果增加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C的着色层的单色部面积增加,可实现增强C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另外,与此相反,如果减小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则可实现增强Y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透射区域T。于是,可调整由Y和C的着色层形成的透射区域T的色度和色调。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每个区域,设置开口部T,但是,不必一定在全部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设置开口部T2,可在单位像素PX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设置开口部T2。
再有,CYM的各色的着色层按照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之间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按照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之间的方式设置M的着色层,按照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D3之间的方式设置C的着色层,按照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3之间的方式设置Y的着色层。
另外,如果对CYM的各色的着色层换一种说法,则象比较图3(a)、(b)而明白的那样,按照跨过设置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之间的扫描线13的方式设置CYM的各色的着色层。
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各反射区域H,按照表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2色的着色层。换言之,按照2色的着色层的面积比不同的方式,形成各反射区域H。由此,可调整该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各反射区域H的色度和色调,另外,还可调整单位像素PX的色度和色调。
比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如果使M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Y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另外,与此相反,如果使Y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M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Y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可调整由Y和M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的色度和色调。
还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如果使C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M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C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另外,与此相反,如果使M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C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可调整由M和C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的色度和色调。
再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如果使C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Y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C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另外,与此相反,如果使Y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大于C的着色层,则可实现增强Y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的反射区域H。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可调整由Y和C的着色层形成的反射区域H的色度和色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的反射区域H,M的着色层按照表面积大于Y的着色层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的反射区域H,C的着色层按照表面积大于M的着色层的方式形成。还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的反射区域H,C的着色层按照表面积大于Y的着色层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反射区域H的每个区域,着色层的表面积不同,但是,不必一定在全部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使着色层的表面积不同,可在单位像素PX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反射区域H,使着色层的表面积不同。
还有,单位像素PX按照反射区域H的CYM的着色层中的,Y的着色层的表面积最小的方式设定。另外,构成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也按照CYM的着色层中的,Y的着色层的重叠面积最小的方式设定。
下面参照图4和图5,对像素PX的剖面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在这里,图4(a)为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的剖面图,图4(b)为透射区域T的开口部T2的剖面图,图4(c)为反射区域H的剖面图。
象图4(a)~(c)和图5所示的那样,如果对剖面结构进行大致区分,则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包括上基板25、与该上基板25对向配置的下基板(滤色器基板)10、夹持于该两个基板25、10之间的液晶层50。
在这里,下基板10在从基板主体(透光性部件)10A,到液晶层50,包括着色层C、Y、M、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反射膜(反射部件)20、平坦化层23、扫描线13、绝缘层14、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像素电极31和取向膜27。
基板主体10A为下基板10的基材,由石英、玻璃等的透光性材料形成。另外,该基板主体10A一般,由称为母体玻璃的大型基板切制成。
着色层C、Y、M,对CYM的每个,进行从液晶装置100的观察者侧入射的外光、从与观察者相反一侧入射的背光源的光的着色处理。这样的着色层使在该着色层中实现透射之前的光的可见光的波长分布(分光特性)中的,预定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实现透射。换言之,按照预定的波长透射特性,使可见光实现透射。于是,C的着色层使C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实现透射,另外,Y的着色层使Y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实现透射,M的着色层使M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实现透射。
CYM的着色层的每个层的材料本身不具有理想的波长区域,为了实现全彩色的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100,必须调整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H的CYM的色度和色调。于是,象前面描述的那样,在透射区域T,设置重叠部T1和开口部T2,主动地形成单色部和混色部,调整CYM的着色层的透射区域T的色度和色调。另外,使反射区域H,2色的着色层的表面积不同,调整色度和色调。
还有,作为制造这样的着色层的方法,列举有比如,通过公知的光刻技术,形成着色层的方法。具体来说,列举有在下基板10的整个面上涂敷而形成单色的着色层,然后,在该着色层上,形成具有开口部的抗蚀剂层,按照限定方式仅仅去除位于开口部的着色层的方法。针对CYM的各着色层,进行该工序,由此,可对3色的着色层进行图形形成处理。
再有,如果采用感光性的着色层,则不需要按照限定方式去除着色层用的抗蚀剂层,可谋求工序的简化。
另外,也可不限于这样的光刻技术,而采用喷墨法(液滴喷射法)。在喷墨法的场合,从填充各色的液体材料的喷射头,按照预定图案,在基板上涂敷CYM的相应的形成材料,对其进行干燥固化处理,形成固体的着色层。
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局部地形成于基板主体10A的表面(基板主体10A的液晶层50侧),在其表面,形成由铝、银等的反射率高的金属膜形成的反射膜20。在这里,反射膜20的形成区域构成反射区域H,反射膜20的非形成区域,即,反射膜20的开口部21内部形成透射区域T。
在这里,在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的表面,具有凹凸部24a,仿效该凹凸部24a,反射膜20的表面呈凹凸状。象这样,反射膜20呈凹凸状,这样,通过反射膜20反射的反射光实现散射,由此,防止来自外部的光的映入,可获得较大视角的反射显示。
此外,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为设置于基板主体10A、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之间的部件,可调整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的层厚。另外,象图4(a)所示的那样,通过设置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着色层C、Y、M的层厚中的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的膜厚形成为约为反射区域H的2倍的厚膜。由此,在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中实现透射并且进行反射的外光的总光路长度,与在透射区域T中实现透射的背光源的光的光路长度可基本相同。由此,在反射区域与H透射区域T中,改善因光路长度的差异而产生的色度和色调的不同,使其为相同的程度。
还有,在未设置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的场合,在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与反射区域H,形成台阶,而通过设置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可将形成台阶的部分抬起。由此,在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和反射区域H,可从基板主体10A侧,按照相同的高度,形成着色层C、Y、M。
再有,这样的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比如,通过采用光刻技术,对树脂抗蚀剂层进行图形形成处理的方式形成。另外,为了形成凹凸部24a,在进行了图形形成处理的树脂刻蚀层上,再涂一层树脂,由此,获得该凹凸部24a。另外,也可对进行了图形形成处理的树脂抗蚀剂层,进行热处理,调整形状。此外,还可进行采用灰度掩模的曝光处理,采用曝光量的差异,形成凹凸部24a。
平坦化层23为形成于着色层C、Y、M的表面上的层膜,其用于对该着色层的表面,进行平坦处理。其材料采用比如,丙烯酸树脂等的有机膜。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平坦化处理,通过旋涂法等的湿式成膜法,形成平坦化层23。通过这样的湿式成膜法,形成平坦化层23,由此,可平滑地覆盖开口部T2的形成部分、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H的表层的着色层的凹凸部分,可更进一步地提高平坦的效果。
象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射区域T,设置有开口部T2,但是,在该开口部T2的形成部分和开口部T2的非形成部分,产生台阶。于是,通过设置平坦化层23,填埋开口部T2的形成部分,可对透射区域T的表面进行平坦处理。另外,可仅仅设置上述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以补充方式改善不能改善的着色层本身的膜厚的误差、平坦性的差异,可进行平坦处理。
扫描线13象图3所示的那样,为通过TFD元件40,与像素电极31连接的布线。另外,在该扫描线13的表面,形成绝缘层14,提高扫描线13和像素电极31的绝缘性。
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形成于与反射区域H相对应的位置,按照通过着色层C、Y、M,位于反射膜20的上方的方式有选择地形成。在这样的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中,液晶层50的层厚在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不同。
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由比如,丙烯酸树脂等的有机膜形成,在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的边界附件,设置倾斜面,以便本身的层厚连续地变化。没有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的部分的液晶层50的厚度在1~5μm的范围内,反射区域H的液晶层50的厚度为透射区域T的液晶层50的厚度的一半左右。由此,可使参与反射显示的光程差(retardation)和透射显示的光程差(retardation)基本相同,谋求对比度的提高。另外,在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之间的部分,形成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缓慢地倾斜的斜坡部,在该斜坡部,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上的各部件仿效坡面形状的方式设置。
像素电极31形成于液晶层厚度调整层26上,在图4中,沿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并且按照与共用电极9对向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该像素电极31上,形成由聚酰亚胺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取向膜27。对该取向膜27的表面侧,进行与液晶分子的模式相对应的研磨处理、垂直取向处理。比如,在液晶分子为TN模式、STN的场合,对取向膜27进行研磨处理,另外,在具有介电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分子的VA模式的场合,进行垂直取向处理。
还有,也可在取向膜27为垂直取向膜的场合,即使在聚酰亚胺膜以外,仍采用无机膜。
再有,对向基板25按照在从基板主体10A,到液晶层50,设置共用电极9和取向膜33的方式构成。
共用电极9与像素电极31相同,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在下面简称为“ITO”)形成。该共用电极9沿图4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按照与像素电极31对向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共用电极9上,形成由聚酰亚胺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取向膜33。对该取向膜33的表面侧,进行与液晶分子的模式相对应的研磨处理、垂直取向处理。比如,在液晶分子为TN模式、STN(Super Twisted Nematic,超扭转向列)模式、或IPS模式的场合,对取向膜33,进行研磨处理,另外,在具有介电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分子的VA模式的场合,进行垂直取向处理。
还有,也可在取向膜33为垂直取向膜的场合,在聚酰亚胺膜以外,采用无机膜。
再有,液晶层50夹持于像素电极31和共用电极9之间。另外,根据该电极31、9之间产生的外加电压的值,液晶分子的状态变化,对应于该变化,获得预定的光学特性。该液晶层50的材料适当采用TN、STN、VA、IPS等。
另外,在液晶装置100的下基板10的外侧,设置背光源,来自该背光源的光经过透射区域T,向上基板25侧射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中,对应于所采用的液晶层50的种类,即,TN模式、STN模式、VA模式或IPS模式等的工作模式、常白模式/常黑模式的类别,相位差板、偏振板等按照预定方向设置,但是,在这里,图示省略。
在象这样构成的液晶装置100中,如果光从液晶装置100的观察者侧(上基板25侧)入射,则该光通过CYM中的2色的着色层,到达反射膜20,然后,反射光从反射膜20,向观察者侧射出。另外,如果从微观上观看一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反射区域H,则2色的着色层不是重叠而形成的,但是,如果从宏观上观看在2色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而获得的反射光,则产生2色的着色层的混色这样的显示光。
在这里,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的反射区域H,由于设置Y和M的着色层,故产生Y和M混色这样的R(红色)显示光。
还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的反射区域H,由于设置M和C的着色层,故产生M和C混色这样的B(蓝色)显示光。
再有,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的反射区域H,由于设置C和Y的着色层,故产生C和Y混色这样的G(绿色)显示光。
另外,由于在反射区域H,按照表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着色层,故RGB的相应的色度和色调按照所需程度而调整。
此外,通过液晶装置100的背光源点亮,背光源光经过基板主体10A,在重叠部T1的着色层实现透射,向观察者侧射出。于是,在透射区域T的重叠部T1,产生2色的着色层的颜色混色这样的显示光。另外,背光源光经过基板主体10A,在开口部T2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向观察者侧射出。于是,在开口部T2,产生仅仅在1色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显示光。因此,在透射区域T,同时地产生在重叠部T1中实现透射而产生的混色色、在开口部T2中实现透射而产生的单色、混色的显示色。
在这里,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的透射区域T,由于设置Y和M的着色层,故产生Y和M混色的R(红色)的显示光。
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的透射区域T,由于设置M和C的着色层,故产生M和C混色的B(蓝色)的显示光。
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的透射区域T,由于设置C和Y的着色层,故产生C和Y混色的G(绿色)的显示光。
由于在透射区域T,设置开口部T2和重叠部T1,故RGB的相应的色度和色调按照所需程度而调整。
象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中,由于调整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H的色度和色调,故构成单位像素PX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相应区域可实现具有按照所需程度调整的色调的R、B、G的显示色。另外,通过调整该R、B、G的显示色,则可实现更好的白平衡的全彩色。另外,通过调整开口部T2的开口面积,或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的表面积,可调整混色和单色的比例,换言之,可扩大色设计的自由度。
还有,由于CYM的着色层的每个层按照跨相互邻接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之间的方式形成,故可仅仅通过各着色层,形成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的一部分。另外,第1单色的着色层、第2单色的着色层按照跨相互邻接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之间的方式形成于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两端,由此,可形成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
再有,由于设置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故其为设置于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之间的部件,可调整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的层厚。由此,在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C、Y、M中实现透射,并且反射的外光的总光路长度、与在透射区域T中实现透射的背光源光的光路长度可基本相同。由此,在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可改善因光路长度的差异而产生的色度和色调的差异,使其为相同长度。另外,可将反射区域H的着色层上抬,可从基板主体10A侧,按照相同的高度,形成着色层C、Y、M。
另外,由于设置平坦化层23,故埋设开口部T2的形成部分,可对透射区域T的表面进行平坦处理。另外,可仅仅通过设置上述的着色层厚度调整部24,以补充方式改善无法改善的着色层本身的膜厚的误差、平坦性的差异,可进行平坦处理。
此外,在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由于Y的着色层的面积最小,故可实现更好的白平衡。具体来说,本发明人确认:在Y的着色层的面积多的场合,具有由CYM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形成的单位像素PX的色三角形有沿Y侧分布的倾向,无法获得适合的白平衡。于是,可通过使Y的着色层的面积为最小,抑制色三角形在Y侧分布,实现良好地获得白平衡的色三角形。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同一组成部分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示意图。象图6所示的那样,单位像素PX具有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在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形成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T2设置于透射区域T的两端。换言之,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纸面左右方向(短边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设置有开口部T2。该开口部T2呈半圆形而形成于透射区域T的两端。此外,该半圆的直径V短于透射区域T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两端的边的长度)W。
由此,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M的着色层。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
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分别形成CYM的着色层的图形形成工序,在光掩模的对准沿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纸面左右方向偏移的场合,一端侧的开口部T2的面积增加,另一端侧的开口部T2的面积减少,其结果是,开口面积的增加量与减少量相同。即,即使在产生对准的偏移的情况下,开口面积仍未变化。由此,可实现允许光掩模的对准的偏移的结构,可抑制开口面积的增减造成的透射区域T的混色色和单色的比例的偏移。于是,可使透射区域T的混色色和单色的比例稳定,可使CY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白平衡稳定。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的示意图。象图7所示的那样,单位像素PX具有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在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形成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透射区域T的两端,设置开口部T2,并且该开口部T2呈矩形状而形成于透射区域T的两端。另外,透射区域T的的长边方向的该矩形的长度X与透射区域T的长边方向的长度W相同。
由此,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M的着色层。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
同样在这样的构成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图形形成工序,光掩模的对准沿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纸面左右方向偏移的场合,一端侧的开口部T2的面积增加,另一端侧的开口部T2的面积减小,其结果是,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相同。即,即使在产生对准的偏移的情况下,开口面积仍未变化。由此,可实现允许光掩模的对准的偏移的结构,可抑制开口面积的增减造成的透射区域T的混色色和单色的比例的偏移。于是,可使透射区域T的混色色和单色的比例稳定,可使CYM的着色层的色度和色调、白平衡稳定。
另外,在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中,虽然象上述那样,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是,如果与该图6和图7进行比较,则特别是最好采用图6所示的透射区域T的开口部T2的形式。具体来说,优选:在透射区域T的两端的每端,形成开口部T2的部分的长度短于两端的边的长度W。
在这里,在开口部T2形成于透射区域T的两端整体的场合,即,象图7所示的那样,在X=W的场合,如果产生光掩模的对准的偏移,虽然开口部T2的整体的开口面积未变化,但是,相抵消的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加大。相对该情况,象图6所示的那样,在形成缺口(半圆形的开口部T2)的场合,换言之,在形成开口部T2的部分的长度短于两端的边的长度的场合(V<W=,如果产生光掩模的对准的偏移,虽然开口部T2的整体的开口面积未变化,但是,相抵消的开口面积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小于上述的场合。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同一组成部分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图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的示意图。象图8所示的那样,单位像素PX具有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在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形成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T2设置于透射区域T的中央。
于是,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M的着色层。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此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在开口部T2,仅仅形成C的着色层。
同样在这样的构成中,可获得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本实施方式与由3色的着色层构成滤色器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4色的着色层构成滤色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相同组成部分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具体的描述。
首先,根据图9和图10,对液晶装置100的像素构成进行描述。
图9为表示液晶装置的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图。图10(a)为沿图9所示的液晶装置中的A-A’线的剖面图,(b)为沿图9所示的液晶装置中的B-B’线的剖面图。
液晶装置的1个像素PX象图9所示的那样,由4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构成。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上设置R(红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上设置G(绿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上设置B(蓝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上设置M(品红色)的着色层。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滤色器由4色的着色层构成。另外,也可代替M(品红)的着色层,采用作为R的补色的青色或Y(黄色)。
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的每个区域象图9所示的那样,具有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在反射区域H,进行利用外光的反射显示,在透射区域T,进行利用来自背光源的光的透射显示。
在这里,反射区域H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象图9所示的那样,从3色的着色层(C、M、Y)选择的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象图10(a)所示的那样,从3色的着色层(C、M、Y)选择的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叠层(2层结构)。另外,在透射区域T的一部分,形成开口部(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开口的部分、缺口)T2,2色的着色层不叠层地形成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中的1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由1层单色的着色层构成,以避免其颜色与其它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重复。
下对向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设置Y和M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在Y和M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红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9和图10(b)所示的那样,Y和M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9和图10(a)所示的那样,由Y和M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使Y的着色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使底层的M的着色层露出的方式,开口部T2由M的着色层的一层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设置C和M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在C和M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蓝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9和图10(b)所示的那样,C和M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9和图10(a)所示的那样,由C和M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在使M的着色层(下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的区域,延伸设置C的着色层的方式,开口部T2由C的着色层的一层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设置C和Y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在C和Y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绿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9和图10(b)所示的那样,C和Y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9和图10(a)所示的那样,由C和Y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在使Y的着色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的区域,延伸设置C的着色层的方式,开口部T2由C的着色层的一层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仅仅设置M的着色层的单色,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显示在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品红色。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青色、黄色和品红色的3种颜色中的2种颜色混色,再现R、G、B的3原色的1种颜色。由此,为了实现4色的着色层,4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中的,任意1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必须为单色。具体来说,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的透射区域T象图9和图10所示的那样,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2层的着色层叠层的结构不同,仅仅由与反射区域H相同的1层的着色层构成。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的反射区域H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2层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的方式不同,仅仅由M的单色的着色层构成。即,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呈满布状形成一层的M的着色层。
按照本实施方式,不仅设置显示R、G、B的3原色的相应色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而且设置显示与R、G、B不同的颜色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由此,可提供具有4色的着色层的滤色器。这样,可扩大滤色器的色再现范围,可实现液晶装置的高精度化、广色域化。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本实施方式与3色或4色的着色层构成滤色器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5色的着色层,构成滤色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相同的组成部分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首先,根据图11和图12,对液晶装置100的像素结构进行描述。
图11为表示液晶装置的单位像素内的着色层的平面图。图12(a)为沿图1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A-A’线的剖面图,(b)为图1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B-B’线的剖面图。
液晶装置的1个像素PX象图11所示的那样,由5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D5构成。另外,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中设置R(红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中设置G(绿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中设置B(蓝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中设置M(品红色)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中设置C(青色)的着色层。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滤色器由5色的着色层构成。另外,也可代替M(品红色)或C(青色)的着色层,而采用Y(黄色)。
进而,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D5中的每个象图11所示的那样,具有反射区域H和透射区域T。在反射区域H,进行利用外光的反射显示,在透射区域T,进行利用来自背光源的光的透射显示。
在这里,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11所示的那样,从3色(C、M、Y)的着色层中选择的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按照象图12(a)所示的那样,从3色(C、M、Y)的着色层中选择的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叠层的方式构成(2层结构)。另外,在透射区域T的一部分,形成开口部(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着色层开口的部分、缺口)T2,2色的着色层不叠层地形成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D5中的2个子像素区域(子像素(点)区域)由1个单色的着色层构成,以避免其颜色与其它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重复。
下对向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设置Y和M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在Y和M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红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11和图12(b)所示的那样,Y和M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11和图12(a)所示的那样,由Y和M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使Y的着色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使下层的M的着色层露出的方式,开口部T2由M的着色层的一层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设置C和M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在C和M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蓝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2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11和图12(b)所示的那样,C和M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11和图12(a)所示的那样,由C和M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在使M的着色层(下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的区域,延伸设置C的着色层的方式,开口部T2由C的着色层的一层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设置C和Y的着色层,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在C和Y的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颜色混色,显示绿色。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3的反射区域H按照象图11和图12(b)所示的那样,C和Y的着色层在平面上邻接而设置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透射区域T象图11和图12(a)所示的那样,由C和Y的着色层叠层的重叠部T1、形成于重叠部T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T2构成。通过在使Y的着色层的一部分形成缺口的区域,延伸设置C的着色层的方式,开口部T2由C的着色层的一个层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青色、黄色和品红色的3色的着色层中的,2色的着色层混色,再现1色的颜色。由此,为了实现5色的着色层,5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D4、D5中的任意2个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和D5)为单色的着色层的构成。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仅仅设置M的着色层的一种颜色,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显示在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品红色。具体来说,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的透射区域T象图11和图12所示的那样,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2层的着色层叠层的结构不同,仅仅由与反射区域H相同的1层的着色层构成。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的反射区域H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的2层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的方式不同,仅仅由M的单色的着色层构成。即,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上,呈满布状形成1层的M的着色层。
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仅仅设置C的着色层的一种颜色,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显示在着色层中实现透射的青色。具体来说,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的透射区域T象图11和图12所示的那样,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的2层的着色层叠层的结构不同,仅仅由与反射区域H相同的1层的着色层构成。另外,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的反射区域H与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中的2层的着色层平面邻接配置的方式不同,仅仅由C的单色的着色层构成。即,在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5上,呈满布状形成1层的C的着色层。
按照本实施方式,不仅设置显示R、G、B的3原色的相应色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1、D2、D3,而且设置显示与R、G、B不同的颜色的子像素区域(点区域)D4和D5,由此,可提供具有5色的着色层的滤色器。这样,可扩大滤色器的色再现范围,可实现液晶装置的高精度化、广色域化。
(电子设备)
下对向具有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具体实例进行描述。
图13为表示便携电话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在图13中,标号1000表示便携电话主体,标号1001表示采用上述液晶装置的显示部。
另外,由于在这样的便携电话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中,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故可实现具有进行RGB的各色的色调整,获得适合的白平衡的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Claims (13)

1.一种滤色器基板,其中,在基板上具有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并且构成多个单位像素,在该单位像素内,具有多个子像素和上述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子像素的每个上,
设置有反射入射上述像素内的光的反射区域,和使入射上述像素内的光透射的透射区域,并且设置有从上述多种颜色中所选择的分别相互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
在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平面上邻接配置;
在上述透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叠层配置;
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透射区域,具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所形成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方着色层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具有反射膜,上述反射膜设置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和上述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所形成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方着色层的部分设置于上述透射区域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所形成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方着色层的部分,为在上述透射区域内部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方着色层形成缺口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所形成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方着色层的部分,为在上述透射区域内部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另一方着色层形成开口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多种颜色的着色层的各层为青色、黄色和品红色。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按照各个的表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2色的着色层的每层按照跨相互邻接的上述子像素之间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调整上述着色层的层厚的着色层厚度调整部设置于上述着色层和上述基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和上述透射区域,设置有覆盖该反射区域和该透射区域的每个区域的表层的着色层的平坦化层。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区域和上述透射区域,在青色、黄色和品红色的上述着色层中,黄色的着色层的面积最小。
12.一种液晶装置,其中,在对向配置的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具有反射膜和多种颜色的着色层,构成多个单位像素,其特征在于:
各单位像素具有多个子像素,并且在该单位像素的区域,设置上述多种颜色的着色层;
在上述多个子像素的每个中,设置有通过上述反射膜反射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的反射区域,和使入射上述像素内部的光透射的透射区域,并且设置有从上述多种颜色中所选择的分别相互不同的组合的2色的着色层;
在上述反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平面上邻接配置;
在上述透射区域,上述2色的着色层叠层配置;
上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1个子像素的上述透射区域,具有上述2色的着色层不进行叠层所形成的上述2色的着色层中的一方着色层的部分。
13.一种电子设备,具有显示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部为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装置。
CN2006100033142A 2005-03-03 2006-02-05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9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8467 2005-03-03
JP058467/2005 2005-03-03
JP335466/2005 2005-11-21
JP2005335466A JP2006276831A (ja) 2005-03-03 2005-11-21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8346A CN1828346A (zh) 2006-09-06
CN100406924C true CN100406924C (zh) 2008-07-30

Family

ID=36943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331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924C (zh) 2005-03-03 2006-02-05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71828B2 (zh)
JP (1) JP2006276831A (zh)
KR (1) KR100748804B1 (zh)
CN (1) CN100406924C (zh)
TW (1) TWI2777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1899B2 (ja) * 2005-07-06 2010-07-1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197000B2 (ja) * 2005-07-07 2008-12-17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308245B (en) * 2006-04-28 2009-04-0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742128B2 (en) * 2006-11-22 2010-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color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large pixel and small pixel display modes
JP2008203666A (ja) * 2007-02-21 2008-09-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
JP2011076932A (ja) * 2009-09-30 2011-04-14 Nitto Denko Corp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1237571A (ja) * 2010-05-10 2011-11-24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TWI437336B (zh) * 2010-10-28 2014-05-11 Au Optronics Corp 畫素單元
US20140204007A1 (en) * 2013-01-22 2014-07-24 Stefan Peana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or optimization with sub-pixel openings
ES2935115T3 (es) * 2015-04-17 2023-03-01 Amel Tech Llc Pantalla transflectiva de cristal líquido
TWI638209B (zh) * 2015-05-05 2018-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CN108732812B (zh) * 2018-05-28 2021-05-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3639A1 (en) * 2001-12-17 2003-06-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lor filter, method for making color filter, liquid crystal device, method for making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425941A (zh) * 2001-12-07 2003-06-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滤色基板、其制造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JP2004258616A (ja) * 2002-11-06 2004-09-16 Canon Inc カラー表示素子
CN1576982A (zh) * 2003-07-09 2005-02-0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8014A (ja) 1993-12-14 1995-07-04 Toshiba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68995A (ja) 1993-12-27 1996-03-12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
JP3071658B2 (ja) 1994-11-02 2000-07-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H11202318A (ja) 1998-01-09 1999-07-30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および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4100589B2 (ja) 1998-05-26 2008-06-11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94286A (ja) * 1998-12-28 2000-07-14 Fujitsu Ltd カラ―表示装置
US6658272B1 (en) * 2000-04-28 2003-12-02 Motorola, Inc. Self configuring multiple element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4649749B2 (ja) 2001-02-28 2011-03-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642304B2 (ja) * 2001-08-09 2005-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908019B2 (ja) 2001-11-28 2007-04-25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極基材の製造方法
JP2003302516A (ja) 2002-04-10 2003-10-24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US7528908B2 (en) * 2002-06-04 2009-05-05 Toray Industries, Inc. Color filter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semitransmiss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4045782A (ja) 2002-07-12 2004-02-12 Citizen Watch Co Ltd カラー液晶装置
JP2004151299A (ja) 2002-10-30 2004-05-27 Kyodo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40068398A (ko) * 2003-01-25 2004-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기판과 이를 갖는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4279764A (ja) 2003-03-17 2004-10-07 Toray Ind Inc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12494B1 (ko) * 2003-04-04 2011-02-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4334090A (ja) 2003-05-12 2004-11-25 Toray Ind Inc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61267B1 (ko) * 2003-06-26 2010-06-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콜레스테릭 액정 컬러필터를 가지는 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5025002A (ja) 2003-07-04 2005-01-27 Citizen Watch Co Ltd カラー液晶装置
JP2005025003A (ja) 2003-07-04 2005-01-27 Citizen Watch Co Ltd カラー液晶装置
JP4472287B2 (ja) 2003-07-31 2010-06-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Lcd用カラーフィルタ
JP4241265B2 (ja) * 2003-08-25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5941A (zh) * 2001-12-07 2003-06-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滤色基板、其制造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US20030113639A1 (en) * 2001-12-17 2003-06-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lor filter, method for making color filter, liquid crystal device, method for making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4258616A (ja) * 2002-11-06 2004-09-16 Canon Inc カラー表示素子
CN1576982A (zh) * 2003-07-09 2005-02-0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48804B1 (ko) 2007-08-13
US20060197896A1 (en) 2006-09-07
US7671828B2 (en) 2010-03-02
TWI277784B (en) 2007-04-01
TW200634352A (en) 2006-10-01
JP2006276831A (ja) 2006-10-12
KR20060096369A (ko) 2006-09-11
CN1828346A (zh) 2006-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6924C (zh) 滤色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US760246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11118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01697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4442679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072086A (ja) 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0821669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12319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58734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76603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07133059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64991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454383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923748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376417B2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パネル
JP200823313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165651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733573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relay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a switching element via a contact hole penetrating a color filter layer
JP2008233313A (ja) 液晶装置、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47814A (ja)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4661151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98452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128408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65611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51379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5.11.21 JP 335466/2005

False: Lack of priority second

Number: 36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2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MISSING THE SECOND ARTICLE OF PRIORITY TO: 2005.11.21 JP 335466/2005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008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KEN, JAPAN TO: TOKYO-DU,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8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1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15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