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8363C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8363C
CN100398363C CNB2005100076463A CN200510007646A CN100398363C CN 100398363 C CN100398363 C CN 100398363C CN B2005100076463 A CNB2005100076463 A CN B2005100076463A CN 200510007646 A CN200510007646 A CN 200510007646A CN 100398363 C CN100398363 C CN 10039836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shell
air bag
surrounding wall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076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17694A (zh
Inventor
森田敏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5100076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98363C/zh
Publication of CN1817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7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83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836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以将气囊牢固地组装到外壳上,并且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的作业容易进行的气囊装置。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具备:收容折叠的气囊(51)和充气机(44)的外壳(17);以及覆盖外壳(17)的开口的气囊盖(33)。外壳(17)具备用以组装气囊盖(33)的卡合爪部(26)。气囊盖(33)具备组装片(36、37),该组装片(36、37)设有可以穿过卡合爪部(26)的卡合孔部(36a、37a)。卡合爪部(26),从周壁部(19)侧到卡合轴部(27)的端部侧,设有向周壁部(19)的外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29)。加强筋(29)形成这样的结构,即突出端(29a)侧从周壁部(19)侧向卡合轴部(27)的端部侧倾斜,从侧方看,该突出端侧和该卡合轴部形成三角形的形状。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外壳和气囊盖的气囊装置,所述外壳收容被折叠的气囊和向气囊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同时,设有可以使气囊突出的开口,所述气囊盖具有外壳的开口、当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打开的门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外壳配设卡合爪部,用以将气囊盖组装到开口周围的周壁部上,通过使该卡合爪与在气囊盖的组装片上形成的卡合孔部周缘卡合,从而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所述气囊盖的组装片以沿着周壁部的方式配设在周壁部的外侧附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卡合爪部具备:卡合轴部,以与周壁部交叉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可以穿过卡合孔部;以及卡合片部,从卡合轴部的端部向外壳的底部侧弯曲而配置,可以与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
【专利文献1】特开2003-40071号专利公报
通常,在此种气囊装置中,当气囊展开膨胀时,气囊是一面使从充气机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将在气囊盖上形成的门部押开,一面进行膨胀的,因此,在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的卡合爪部的部位,就会产生很大的应力。然而,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没有在卡合爪部的部位采取提高强度的办法,因此在保证外壳与气囊盖的组装强度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在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时,首先使气囊盖向外壳侧移动,接着使卡合轴部穿过卡合孔部,然后卡合片部与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然而,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卡合爪部是从外壳周壁部突出设置的,所以在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时,仅仅使气囊盖向外壳侧移动,组装片的端部就与卡合爪部抵接,而无法向壳体的底部侧移动。因此,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当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时,为了不使组装片碰到卡合爪部,必须将组装片扩张使其与周壁部隔离,并且维持扩张的状态,才能使气囊盖移动到外壳的底部侧,所以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的作业不是容易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将气囊牢固地组装到外壳上,并且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的作业容易进行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具备:外壳,其形成将折叠的气囊和向气囊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进行收容的有底的箱形,设有可以使气囊突出的开口;以及
气囊盖,其覆盖外壳的开口,设有当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打开的门部,同时,
外壳具备设置在开口周围的周壁部、用以组装气囊盖的卡合爪部,
气囊盖具备组装片,该组装片以沿着周壁部的方式配设在周壁部的外侧附近,设有可以穿过卡合爪部的卡合孔部,从而通过使用卡合爪部可以组装到外壳上,
卡合爪部具备:
卡合轴部,其以和周壁部交叉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可以穿过卡合孔部;以及
卡合片部,其从卡合轴部的端部向外壳的底部侧弯曲而配置,可以与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
其特征在于:
卡合爪部,从周壁部侧到卡合轴部的端部侧,设有向周壁部的外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
加强筋形成这样的结构,即突出端侧从周壁部侧向卡合轴部的端部侧倾斜,从侧方看,该突出端侧和该卡合轴部形成三角形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卡合爪部从周壁部侧到卡合轴部的端部侧设有向周壁部的外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所以可以提高卡合轴部相对于周壁部的弯曲刚度。因此,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可以将气囊牢固地组装到外壳上。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加强筋形成这样的结构,即突出端侧从周壁部侧向卡合轴部的端部侧倾斜,从侧方看,该突出端侧和该卡合轴部形成三角形的形状,所以在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时,即使组装片的端部与卡合爪部抵接,通过加强筋的突出端侧的倾斜面,也可引导组装片的端部,使其很容易地扩张,与周壁部隔离。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气囊盖的组装片滑动到外壳的底部侧,就会推压组装片,使其沿着加强筋的突出端侧自动地与周壁部分离,如果卡合爪部到达卡合孔部的位置,通过组装片自动地进行复原等,就能简单地将卡合爪部与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使卡合爪部与组装片的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
因此,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可以将气囊牢固地组装到外壳上,
并且将气囊盖组装到外壳上的作业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车辆前后方向概略纵向剖视图。
图2是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概略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部位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从车辆后侧看的、表示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概略正视图。
图5是从车辆前侧看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盖和外壳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外壳的卡合爪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的卡合爪部和组装片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以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将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设置在驾驶员MD的车辆前侧即转向柱9的下方,以保护作为乘客的驾驶员MD的膝部K(KL、KR)。
本说明书的上下、左右及前后对应将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装载到车辆上时的车辆的上下、左右和前后。
如图1所示,转向柱9具备与方向盘8连接的转向柱主体10以及为了罩住方向盘8下方的转向柱主体10而配设的转向柱罩13。转向柱主体10具备主轴11和罩住主轴11周围的转向柱套管12。
转向柱罩13由大致四棱筒状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转向柱主体10的轴向设置,以罩住转向柱主体10。将转向柱罩13的从仪表板14突出的部位的后面13a作成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后翘的曲面状。
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具备被折叠的气囊51、向气囊51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44、收容被折叠的气囊51和充气机44同时在车辆后侧开口的外壳17、以及覆盖外壳17中开口18a的车辆后侧的气囊盖33。
如图1~图5所示,外壳17由板金制成,设置在转向柱9的下部侧。外壳17具有分体形成的外壳主体18和面板部件22。外壳主体18和面板部件22,通过使面板部件22的后面将要述及的固定安装部25焊接固定在外壳主体18的后面将要述及的周壁部19上,被一体化。
外壳主体18形成有底的箱形,具备大致四棱筒状的周壁部19和堵住周壁部19的车辆前侧的底壁部20,同时在车辆后侧设有大致长方形的开口18a。在周壁部19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壁部19a、19b的外表面侧上,配设在面板部件22上形成的后面将要述及的多个卡合爪部26。在周壁部19的侧面的壁部19c上,形成可使充气机44的后面将要述及的主体45穿过的插通孔19d(参照图3)。另外,在底壁部20上形成两个插通孔21a,用于使充气机44的后面将要述及的螺栓46c穿过。
面板部件22,在气囊51展开膨胀时,可以支撑展开膨胀的气囊51的车辆前侧,具备:主体部23,其包围外壳主体18的开口18a的周围;连接部31,其使外壳17与车辆的车身1侧连接;以及卡合爪部26,其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
主体部23具备可以使外壳主体18的周壁部19上的开18a周缘部位嵌入穿过的嵌插孔24。并且,在作为嵌插孔24周缘的部位,配设用以使面板部件22固定安装在外壳主体18上的固定安装部25。固定安装部25以从主体部23向车辆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被固定在外壳主体18的周壁部19的外周周面。将该固定安装部25配设在嵌插孔24周缘的几乎整周上。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在固定安装部25的左右两侧的部位25c、25d,在端部附近被安装固定在周壁部19上,在根部侧的部位25e和周壁部19之间设有间隙。然后,在该根部侧的部位25e和周壁部19之间,配置气囊盖33中的后面将要述及的左右侧壁部38、39(参照图3)。另外,如图2、5所示,在主体部23上,形成使气囊盖33的后面将要述及的上侧壁部36穿过的多个(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插通孔23a。
卡合爪部26,在固定安装部25上,分别从作为周壁部19的上壁部19a侧和下壁部19b侧的部位25a、25b延伸而被设置。卡合爪部26在上壁部19a侧和下壁部19b侧上分别配置多个(实施方式中为各4个),具备卡合轴部27和卡合片部28。卡合轴部27以与固定安装部25的周壁部19侧的部位25a、25b交叉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可以穿过作为气囊盖33的组装片的在后面将要述及的上侧、下侧壁部36、37上形成的卡合孔部36a、37a。将卡合片部28从卡合轴部27的端部27a向外壳17的底壁部20侧弯曲地进行配设,形成能够与卡合孔部36a、37a周缘卡合的结构。
卡合爪部26,从周壁部19侧到卡合轴部27的端部27a侧,设有向周壁部19的外侧(车辆后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29(参照图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从固定安装部25a、25b,经卡合轴部27到卡合片部28的端部,配设加强筋29。并且,如图2所示,加强筋29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使突出端29a侧倾斜成从侧方看为三角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加强筋29在卡合轴27的部位,将向车辆后侧突出的高度加大到固定安装部25a、25b,使突出端29a侧倾斜,以突出端29a的车辆后侧的面作为倾斜面29b。
连接部31配置在主体部23的缘部,在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外壳主体18上方的2个地方、左下角附近以及右侧的上下端附近的5个地方。如图4所示,在连接各连接部31的车身1侧,配设托架4、5、6、7。使配设于上部侧的连接部31A、31B连接的托架4、5与车身1侧的仪表板加强件2连接。并且,使配设于下部侧的连接部31C、31D连接的托架6、7与车身1侧的未图示的中央支柱或前车身支柱等连接。
面板部件22采用板金材料,通过冲压加工制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筋29连同卡合爪部26,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一体。
气囊盖33采用烯烃类热可塑性弹性体形成,形成的结构可以覆盖外壳17的车辆后侧,安装到外壳17上。将气囊盖33配置于由上面板14a和下面板14b构成的内面板14中的下面板14b侧,气囊盖33具备门配设部35和被覆部34,门配设部35设置在外壳主体18的开口18a附近,被覆部34配置于门配设部35的周围,可以覆盖面板部件22的车辆后侧。门配设部35的结构具备门部42以及配置于门部42周缘附近部位的上下左右侧壁部36、37、38、39。
门部42比外壳主体18的开口18a稍大,形成将开口18a覆盖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在实施方式中,门部42由在上下方向上打开的两个门部构成。并且,门部42在上端及下端配设有作为打开时的旋转中心的铰接部41,同时,将厚度较薄的断开预定部40配设在门部42周围的从车辆后侧看呈大致H字状的部位。
上侧壁部36、下侧壁部37、左侧壁部38以及右侧壁部39分别与外壳主体部18的周壁部19的外周侧邻接,配置成沿着周壁部19向车辆前侧突出。在实施方式中,上侧壁部36与卡合爪部26对应,配置4个。在实施方式中,将配设于周壁部19的上壁部19a附近的上侧壁部36和配设于下壁部19b附近的下侧壁部37作为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的组装片。在上侧·下侧壁部36、37上,分别形成多个开口为长方形的卡合孔部36a、37a,用于使卡合爪部26卡合。在各卡合孔部36a、37a的内周面,从车辆前侧向后侧,突出设置脱落防止片36b、37b,用以防止在与各卡合爪部26卡合后,从各卡合爪部的卡合片部28上脱落。
充气机44的结构,如图2、3所示,形成为轴向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配设的圆筒形,具备大致圆柱状的主体45和扩散器46。在主体45的一端侧,配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45a。而且,在主体45的另一端侧,连接有与动作信号输入用导线49连接的连接器48。扩散器46具备可以覆盖主体45的大致圆筒状的板金制保持筒部46a和从保持筒部46a突出的多个(实施方式中为2个)螺栓46c。保持筒部46a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车辆装载状态下的保持筒部46a的车辆后侧的面上,开设有多个气体流出口46b,所述气体流出口46b可以使从主体45的气体喷出口45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出。
并且,在该充气机44中,装载于车辆的气囊动作电路在检测到正面冲撞时,与装载于方向盘8的未图示的气囊装置一起,经导线49,输入动作信号。
气囊51采用有柔性的聚酯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一块织布制成,如图1、4的双点划线所示,展开膨胀完成时的形状呈大致长方形板状,同时形成具备能够保护作为乘客的驾驶员MD的膝部KL·KR的左右方向宽度尺寸的形状。如图3所示,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51下端侧的部位,形成二个插通孔51a、51a和一个插通孔51b。插通孔51a、51a使充气机44的各螺栓46c穿过,插通孔51b使充气机44的主体45穿过。气囊51,通过使充气机44的主体45从插通孔51b突出,用保持筒部46a和外壳主体18的底壁部20夹持各插通孔51a的周缘,而被安装到外壳主体18上。
下面介绍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向车辆进行装载的情况。首先,将充气机44收容在气囊51内,将气囊折叠,使得螺栓46c从插通孔51a突出,使主体45的端部从插通孔51b突出。接着,利用防止折叠散开用的能够断开的未图示的包封材料,将气囊51包裹住。此种情况下,从插通孔51a、51b突出的充气机44的螺栓46c和主体45的端部从包封材料突出。
接着,使充气机44的各螺栓46c从插通孔20a突出,用螺母47拧紧,同时,使充气机主体45的端部38b从插通孔19d突出,将充气机44和被折叠的气囊51一同收容到外壳主体部18内。
然后,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具体地讲,如图7A所示,使各上侧壁部36穿过在面板部件22的主体部23上形成的插通孔23a,使气囊盖33向外壳17侧移动,上侧壁部36(下侧壁部37)就会沿着各卡合爪部26上的加强筋29的突出端29a侧的倾斜面29b,将端部36c侧向上壁部19a扩张,相对卡合爪部26以滑动的方式进行移动(参照图7B)。接着,当各卡合孔部36a(37a)到达卡合轴部27的位置时,如图7C所示,上侧壁部36(下侧壁部37)就自动地复原,将卡合片部28与各卡合孔部36a(37a)周缘卡合,从而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在实施方式中,在卡合孔部36a(37a)上配设有脱落防止片36b(37b),该脱落防止片36b(37b)在上侧壁部36(下侧壁部37)复原时,与上侧壁部36(下侧壁部37)的移动方向相反,向外壳外方弯曲,从而可以使卡合片部28穿过,顺利地使卡合爪部26的卡合片部28与卡合孔部36a(37a)周缘卡合。而且,假设脱落防止片36b(37b)与卡合片部28产生干涉,上侧、下侧壁部36、37不易复原,只要用手指等将上侧、下侧壁部36、37推向周壁部19侧,就可很容易地使上侧、下侧壁部36、37复原。
然后,利用托架4、5、6、7将外壳17的各连接部31安装固定到车身1侧,同时,将连接导线49的连接器48与充气机主体45连接。然后,安装内面板14和下盖15(参照图1、2),就可将气囊装置S装载到车辆。
将气囊装置S装载到车辆后,如果通过导线49将动作信号输入到充气机主体45,膨胀用气体就从充气机44的气体喷出口45a喷出,膨胀用气体经扩散器46的气体流出口46b,流入气囊51内。然后,气囊51进行膨胀,使未图示的包封材料断开,挤压气囊盖33的门部42,使断开预定部40断开。门部42以铰接部41为旋转中心,上下打开,气囊51如图1、4的双点划线所示,展开膨胀。
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形成这样的结构,即配置在外壳17上的卡合爪部26,从周壁部19(固定安装部25a、25b)侧到卡合轴部27的端部27a侧,设有向周壁部19的外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29。因此可以提高卡合轴部27相对于周壁部19侧(固定安装部25a、25b)的弯曲刚度,从而能够将气囊盖33牢固地组装到外壳17上。
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由于加强筋29形成这样的结构,即突出端29a侧从周壁部19侧向卡合轴部27的端部27a侧倾斜,从侧方看,该突出端29a侧和该卡合轴部27形成三角形的形状,所以在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时,即使作为组装片的上侧、下侧壁部36、37的端部与卡合爪部26抵接,通过加强筋29的突出端29a侧的倾斜面29b,也可引导上侧、下侧壁部36、37的端部,使其很容易地扩张,与周壁部19侧隔离。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如果使气囊盖33的上侧、下侧壁部36、37滑动到外壳17的底壁部20侧,就会推压上侧、下侧壁部36、37,使其沿着加强筋29的突出端29a侧的倾斜面29b自动地与周壁部19侧分离,如果卡合爪部26到达卡合孔部36a、37a的位置,通过上侧、下侧壁部36、37自动地进行复原等,就能简单地将卡合爪部26与卡合孔部36a、37a周缘进行卡合。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使卡合爪部26与上侧、下侧壁部36、37的卡合孔部36a、37a周缘进行卡合,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
因此,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可以将气囊盖33牢固地组装到外壳17上,并且将气囊盖33组装到外壳17上的作业容易进行。
不仅如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加强筋29在卡合轴部27的部位,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将向车辆后侧突出的高度加大到固定安装部25a、25b侧。也就是说,加强筋29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其作为各卡合轴部27和固定安装部25a、25b的接合部位的部位,将突出高度加大到最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卡合轴部27相对周壁部19侧(固定安装部25a、25b)的弯曲刚度。
本实施方式是以配设在就座的乘客MD的膝部K前方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S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不受此限,也可以应用于配置在副驾驶座前方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laims (1)

1.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具备:
外壳,其形成将折叠的气囊和向该气囊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进行收容的有底的箱形,设有可以使所述气囊突出的开口;以及
气囊盖,其具有覆盖该外壳的开口、当所述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打开的门部,同时,
所述外壳具备设置在所述开口周围的周壁部、用以组装所述气囊盖的卡合爪部,
所述气囊盖具备组装片,该组装片以沿着所述周壁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周壁部的外侧附近,设有可以穿过所述卡合爪部的卡合孔部,从而通过使用所述卡合爪部可以组装到所述外壳上,
所述卡合爪部具备:
卡合轴部,其以和所述周壁部交叉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可以穿过所述卡合孔部;以及
卡合片部,其从该卡合轴部的端部向所述外壳的底部侧弯曲从而配置,可以与所述卡合孔部周缘进行卡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爪部,从所述周壁部侧到所述卡合轴部的端部侧,设有向所述周壁部的外侧隆起的加固用加强筋,
该加强筋形成这样的结构,即突出端侧从上述周壁部侧向卡合轴部的端部侧倾斜,从侧方看,该突出端侧和该卡合轴部形成三角形的形状。
CNB2005100076463A 2005-02-07 2005-02-07 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836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076463A CN100398363C (zh) 2005-02-07 2005-02-07 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076463A CN100398363C (zh) 2005-02-07 2005-02-07 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7694A CN1817694A (zh) 2006-08-16
CN100398363C true CN100398363C (zh) 2008-07-02

Family

ID=36917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764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8363C (zh) 2005-02-07 2005-02-07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9836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2737B2 (ja) * 2017-08-21 2021-11-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0A (zh) * 1994-05-27 1996-03-20 Trw莱帕有限公司 为机动车驾驶员设置的乘员约束系统
JP2003040071A (ja) * 2001-05-21 2003-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40069A (ja) * 2001-05-21 2003-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0581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51570A (zh) * 2002-04-15 2003-10-29 高田株式会社 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0A (zh) * 1994-05-27 1996-03-20 Trw莱帕有限公司 为机动车驾驶员设置的乘员约束系统
JP2003040071A (ja) * 2001-05-21 2003-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40069A (ja) * 2001-05-21 2003-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0581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51570A (zh) * 2002-04-15 2003-10-29 高田株式会社 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7694A (zh) 200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4806C (zh) 气囊罩、气囊装置
US8424905B2 (en) Interior trim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US7185912B2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EP1910135B1 (en) Airbag arranged on the vehicle roof
US8297676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US8303010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EP1044855A2 (en) Air bag device
US20040124617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070137004A1 (en) Dual stage vehicle interior trim fastener
US20030006589A1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0628194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取り付けるため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US5709402A (en) Attachment fingers for airbag module cover
EP3012161B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ribag device
EP1332932B1 (en) Vehicle occupants protection system
US20080111354A1 (en) Apparatus for guiding deployment of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US20060220357A1 (en) Pillar trim component
GB2239434A (en) Airbag cover
JP3879553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5480183A (en) Airbag cover retainer
US5263738A (en) Air bag devic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3405246B2 (ja)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CN100398363C (zh) 气囊装置
JP2006327340A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0399532B2 (en) Fixing devices for a curtain air bag in a vehicle
JP3937308B2 (ja) 車両内装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2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