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2408C -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2408C
CN100362408C CNB2004100570088A CN200410057008A CN100362408C CN 100362408 C CN100362408 C CN 100362408C CN B2004100570088 A CNB2004100570088 A CN B2004100570088A CN 200410057008 A CN200410057008 A CN 200410057008A CN 100362408 C CN100362408 C CN 10036240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
pixel area
ora terminalis
light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70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8663A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Technology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98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8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24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240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2Colour filters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每个象素区域中设置有光透射部和光反射部的半透射反射型电光装置中,减轻由设置于各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引起的显示的轮廓模糊、提高透射型显示与反射型显示的双方的显示质量。本发明的电光装置,是一种具有电光物质及将电场施加到该电光物质上的手段、使得可独立地控制上述电光装置的光学状态的多个象素区域DR、DG、DB被排列、在该各象素区域设置有光透射部(开口部212aR、212aG、212aB)和光反射部(反射面212R、212G、212B)而形成的电光装置,其特征是,在相邻于预定排列方向的象素区域间,光透射部上的与预定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缘Ea、Eb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地,是关于多个象素区域排列、在这些每个象素区域中设置光透射部分和光反射部分而成的半透射反射型的电光装置的构成。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上的液晶显示体,有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和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在点亮背光源时为可目视的透射型显示、熄灭背光源时或周围极其明亮时为可目视的反射型显示地构成的。因此,可根据情况实现最佳显示,并有可降低背光源功耗的优点。因此,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多用于携带电话和携带型信息终端等的携带型电子设备中。
众所周知,上述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每个象素区域中具备开口部的反射层(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在此,在各象素区域上,开口部作为光透射部,开口部以外的反射层的形成部分作为光反射部。光透射部多在各象素区域上呈一个或两个岛状地形成。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的开口率通过考虑透射型显示和反射型显示的平衡来设定。在此,在具有滤色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形成有在相邻的象素区域上色调不同的着色层、多随着这些着色层的色调来调整光透射部的开口率。因此,通常,在具有不同色调的着色层的相邻的象素区域之间光透射部分的面积变得相互不同。
例如,在图6中表示具有将RGB的象素依次排列于图示横向而成的带状排列的滤色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象素排列。在此,在各象素区域的中央部分设有一个开口部而作为光透射部、在其上下两侧配置有光反射部。此外,排列于图示横向的RGB的各象素区域具有相异的光透射部的面积。此外,在光反射部上设有合适大小的滤色器开口(未形成着色层的部分)。此滤色器的开口是用于调整反射型显示的色度和亮度而形成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1144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如上所述的相邻的象素区域中的光透射部的面积相互不同,所以有在各种显示上出现了轮廓模糊、画质的明确性欠缺的情况发生。例如,如图6所示,在各象素区域具有沿图示上下方向长、沿图示横向短的长方形状的情况下,在调整开口部的面积时,由于改变图示上下方向的长度的余地很大,故图示上下方向的开口部的长度在与图示横向相邻的象素区域间互不相同地形成。因此,在相邻于图示横向的象素区域间,由于光透射部面积的不同,故光透射部的上缘位置和下缘位置沿图示上下方向有台阶地呈凸凹状地形成。因此,在构成沿图示横向延伸的显示形状的外缘时,因光透射部的上下缘部的台阶而能看到外缘的轮廓线呈凸凹状,这就导致了显示的轮廓模糊的问题。
此外,在更具体的情况下进一步地有种种问题。例如,如图6(A)所示,在透射型的显示中,在白色背景上显示黑文字的时候,特别地,可以看见从黑线的端部向图示横向延伸的一对细黑线(由白显示象素的光反射部构成),因这对细黑线由于光透射部的大小呈锯齿状地延伸故容易变得很显眼,这就是使显示的轮廓模糊进一步严重的原因。相反地,在黑色背景上显示白文字的时候,由于白线要比黑线更细地被目视的同时、沿横向延伸的白线的宽度呈凸凹状地变化,所以还是产生一些显示的轮廓模糊。
此外,如图6(B)所示,在反射型显示中,在白色背景上显示黑文字的时候,在黑线的端部,可以看到白显示的光透射部随着细黑线状呈凸凹状地延伸,因此显示的轮廓模糊加重。此外,在黑色背景上显示白文字的时候,虽然轮廓模糊自身不显著,但是可以看到间断的白线。
如上所述,在上述以往的电光装置中,因在每个象素区域中设置有光透射部和光反射部而出现了显示的轮廓模糊,特别地,由于光透射部在相邻象素区域间的不同位置上有缘部,故产生了显示的轮廓模糊被加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在每个象素区域中设置有光透射部分和光反射部分的半透射反射型电光装置中,减轻由设置于各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引起的显示的轮廓模糊、以提高透射型显示与反射型显示的双方的显示质量。
鉴于这样的实情,本发明的电光装置,是一种具有电光物质及将电场施加到该电光物质上的手段、使得可独立控制上述电光物质的光学状态的多个象素区域被排列、在该各象素区域设置有光透射部和光反射部而形成的电光装置,其特征是,在相邻于预定排列方向的上述象素区域上,上述光透射部上的与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正交方向上的端缘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
根据此发明,在与预定的排列方向相邻的象素区域上,由于光透射部上的与预定的排列方向正交方向的端缘相互处于相同位置、故在透射型显示及反射型显示的任一个中的沿显示形状的预定排列方向延伸的外缘的凹凸变得不醒目,因此显示的轮廓模糊得到缓和、可以得到更清楚的显示状态。
本发明中,在相邻于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的上述象素区域上,优选为使上述光透射部的处于与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正交方向的两端的一对上述端缘都处于相同位置上。这种情况下,由于光透射部两端的一对端缘都处于相同位置上,故可以进一步地使得沿预定排列方向延伸的外缘的凹凸变得不醒目、使得显示的轮廓模糊得到进一步的缓和。
本发明中,优选使相邻于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的上述象素区域中的上述光透射部的面积相互不同。通常,有在相邻的象素区域间为了合适地设定显示状态而使光透射部的面积相互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将具备具有不同面积的光透射部分的象素区域相邻配置的方向作为预定的排列方向,故可以缓和显示形状外缘的凹凸,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减轻显示上的轮廓模糊的效果。
本发明中,优选在相邻于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的上述象素区域中使得上述光透射部的在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上所测得的宽度相互不同。通过使光透射部的宽度相互不同可以不改变端缘位置地自由地增减光透射部的面积,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平面图形的构造设计。
本发明中,具有多个色调的着色层在上述各象素区域内由预定图形排列形成的滤色器,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优选为配置不同色调的上述着色层的上述象素区域的相邻方向。如此一来,由于使由不同色调的着色层带来的彩色显示达到平衡,在相邻的象素区域间即使增减光透射部的面积,因为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相互相同,所以可以减轻显示的轮廓模糊。
本发明中,优选使上述象素区域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使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为上述象素区域的短边延伸方向。在象素区域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地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沿象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的自由度很大,因此当该方向的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发生偏离时,沿着象素区域的短边延伸方向的显示的轮廓模糊容易变得很醒目。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在相邻于该短边延伸方向的象素区域间使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处于相同位置,使得显示的轮廓模糊得到有效地减轻。
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象素区域内设置多个的上述光透射部。在象素区域内存在着单一的光透射部的情况下,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的偏移容易醒目,但是在象素区域内配置多个光透射部的情况下,由于光透射部的形成密度变得比象素密度大,故可以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例如,如本发明在相邻于预定的排列方向上的象素区域间,即使在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相互处于相同位置上的情况下,由于在相邻的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之间存在着间隔,故严密地说不能防止沿显示形状上的预定排列方向的外缘呈凹凸状地显现,但由于在一个象素区域内配置多个光透射部,故可以使得上述外缘的凹凸周期和凹凸深度变小,因此可以进一步地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
此外,在至少一个的上述象素区域中设置多个上述光透射部的情况下,以设置于与该多个光透射部的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最端缘侧的端缘位置为上述端缘位置。在一个象素区域内形成有多个开口部的情况下,因为由多个开口部分分别构成多个的光透射部,所以在各个光透射部中都存在端缘。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实际上显示形状的外缘的决定在于最端缘侧的端缘位置,故构成于一个象素区域内的光透射部被看作一体、可以将配置于最端缘的端缘位置在相邻的象素区域间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地设定。
接着,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电光装置的控制手段。本发明涉及的电光装置,由于如上所述的可以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故即使是较小的显示画面或者是象素数较少的显示画面,也可以实现流畅地易辨别的透射型显示及反射型显示。因此,特别地,在适用于携带型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很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案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图2是第2实施方案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图3是第3实施方案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图4是第4实施方案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图5是第5实施方案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图6是表示现有构造的透射型显示的放大部分平面图(A)及反射型显示的放大部分平面图(B)。
图7是电光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电光装置的概略剖面图(a)及表示一个基板上构造的放大部分平面图(b)。
图9是其他构成例中电光装置概略剖面图(a)及表示一个基板上构造的放大部分平面图(b)。
图10是表示具备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系统构成的结构框图。
图11是表示具备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
符号说明
DR、DG、DB...象素区域、200...液晶显示装置、212...反射层、212aR、212aG、212aB...开口部、Ea、Eb...端缘位置、WaR、WaG、WaB...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附于本说明书上的各图,并非正确地表现实际的部件形状,在作图的情况上,对形状尺寸进行了适当变形而作的。例如,很多情况下,电光装置的控制板构造内的各层厚度比实际的尺寸扩大地被表现。
(第1实施方案)
图1是表示将涉及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电光装置的象素区域的构成放大的放大部分平面图。此外,在此图中,各象素区域DR、DG、DB在图示横向上无直接间隙地排列、在图示纵向上使遮光层214BM介于中间地排列、这是排列图形的一例,如后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例,也可以在横向纵向上使各个间隙(或遮光区域)介于中间地排列象素区域。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相邻的3个象素区域DR、DG、DB上分别形成有滤色器214的R(赤)的着色层214R、G(绿)的着色层214G、B(蓝)的着色层214B。由于象素区域是能独立地控制光学状态的区域的最小单位,故通过这些相邻的3个象素区域DR、DG、DB形成一个象素P。此象素P是构成形成彩色图像的色彩要素的最小单位。在滤色器214的背后(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反射层212,此反射层212具有分别形成于象素区域DR、DG、DB上的反射面212R、212G、212B。进而,在反射层212上,在各象素区域DR、DG、DB中分别形成有开口部212aR、212aG、212aB。此开口部212aR、212aG、212aB构成了各自的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此开口部以外的反射层212的形成范围构成了各自的象素区域的光反射部。
本实施方案中,在图示左右方向,即滤色器214的具备不同色调的着色层相邻的方向,或在平面长方形状的象素区域上,相邻于其短边的延伸方向(以下,仅称为“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DR与DG、DG与DB、DB与DR之间,使开口部分的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仅称为“第2方向”)的端缘位置Ea相互相等地构成。此外,与此端缘位置Ea相反一侧的端缘位置Eb也相互相等地构成。因此,在第2方向看到的开口部212aR、212aG、212aB的长度L完全一样。
在此实施方案中,象素区域DR、DG、DB具有以第1方向为短边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为长边的延伸方向的长方形的平面形状。此外,开口部212aR、212aG、212aB也具有以第1方向为短边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为长边的延伸方向的长方形的平面形状。此外,开口部212aR、212aG、212aB的长边的长度任何一个都为上述的长度L。
另一方面,着色层214R、214G、214B的光学特性大致分别由其滤色材料决定、滤色器214整体的光学特性依赖于滤色材料间的组合,但是滤色材料(例如,将颜料或染料等的着色材料分散到树脂基体材料的物质)的光学特性,即色调或亮度极难调整,由各象素间的色彩平衡所引起的色彩显示也微妙地变化。因此,取代调整滤色材料地,或一边调整滤色材料地,一边调整各象素区域的光透射部与光反射部的面积比,即调整光透射部的开口率。如此一来,透射型显示及反射型显示的色平衡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设定。
如上所述地调整光透射部的开口率,一般地,上述3个象素区域DR、DG、DB中的至少2个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开口面积的上述开口部分。当然,也可以使3个象素区域全部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开口面积的上述开口部分。此时,如上所述,在使开口部212aR、212aG、212aB的端缘位置Ea、Eb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处于相互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可以相互地改变沿第1方向测量的宽度(即长方形的短边长)WaR、WaG、WaB,故可以改变开口面积。
此外,本实施方案中,在沿第2方向(图示上下方向)排列的象素区域间,形成有整体具有相同色调的着色层,此外,这些开口部分,其形状、面积、在象素区域内形成位置中的任一种都是相互相同地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地在沿第1方向排列的象素区域间由于所有的光透射部的第2方向的端缘位置Ea、Eb位于相互相同的位置,故透射型显示及反射型显示的显示形状的沿第1方向的外缘也呈直线状地显现、因而可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特别地,在相邻于象素区域的短边方向(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由于沿象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第2方向)相互地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偏离的余地变大,故沿第1方向的显示形状的外缘凹凸易变大、此外,由于此凹凸易醒目,所以对显示的轮廓模糊的影响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使相邻于此第1方向的光透射部的端缘位置一致,可以有效地减轻显示的轮廓模糊。
在本实施方案中,优选使开口部分212aR、212aG、212aB的第2方向的长度L,在象素区域DR、DG、DB的第2方向的长度的30~50%的范围内,特别地,在1/3~1/2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上述的范围,就不能确保反射型显示的亮度。此外,如果在上述范围以下,沿透射型显示的第1方向延伸的线宽与反射型显示的线宽的差变大,而导致无法忽视显示状态的差。特别地,如图示例所示长度L最优为象素区域的第2方向的长度的1/3。
(第2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图2对与本发明相关的第2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2是显示第2实施方案的一个象素P内的平面构造的放大部分平面图。在此实施方案中,象素区域DR、DG、DB的平面形状和排列状态与第1实施方案一样,在开口部分212aR、212aG、212aB的开口面积相互不同的点上、在开口部分的平面形状任何一个都是长方形的点上,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但是在一个象素区域DR、DG、DB上分别形成多个开口部分212aR、212aG、212aB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案不同。
图示例中,在一个象素区域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口部。一个象素区域内的开口部相互配置于处于第1方向与第2方向的双方的相互偏离的位置上。此外,一个象素区域内的两个开口部相互地以相等的面积及形状地构成。
在此实施方案中,处于第2方向最端缘侧(图示上侧)的最端缘位置Ea、即形成于第2方向一侧(图示上侧)的开口部的一侧的端缘位置Ea,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此外,处于第2方向另一最端缘侧(图示下侧)的端缘位置Eb、即形成于第2方向另一侧(图示下侧)的开口部分的另一侧的端缘位置Eb,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因此,即使在此实施方案中,在将象素区域内的多个光透射部看作一体时,与第1实施方案一样地,光透射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端缘位置Ea与另一侧的端缘位置Eb都相等。此外,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至少一组的象素区域间光透射部的面积相互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处于在每一个象素区域设置两个的开口部的第2方向的偏中央位置的端缘位置Ea’及Eb’也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地处于相同位置。但是,由于端缘位置Ea’及Eb’的位置不构成显示形状的外缘,故端缘位置Ea’及Eb’的相同性在减轻显示的轮廓模糊方面不如端缘位置Ea及Eb的相同性重要。因此,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即使端缘位置Ea’及Eb’相互不一致也可以。
此实施方案也具有与第1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通过在一个象素区域内设置多个光透射部,可以表现出比采用第1实施方案的情况下还要更清晰的显示状态、可以进一步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进而,在此实施方案中,优选将在多个开口部的第2方向上测得的长度的和L=L1+L2,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同样地,设为在象素区域的第2方向的长度的30~50%的范围内。
(第3实施方案)
接下来,参照图3对与本发明相关的第3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案中,在象素区域DR、DB上形成有一个开口部212aR、212aB,在象素区域DG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12aG。像这样,即使是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形成的开口部的数目不同的情况下,在将一个或者多个开口部综合地看的时候,处于第2方向最端缘侧(上侧)的端缘位置Ea、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地一致。此外,同样地,处于第2方向另一最端缘侧(图示下侧)的端缘位置Eb、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一致。
在本实施方案中,与第2实施方案的情况一样地,在具有多个开口部212aG的象素区域DG中,作为与相邻的其他的象素区域DR、DB的开口部的端缘位置相互一致的端缘位置,采用配置于通过多个开口部而多个地存在的一侧(图示上侧)的端缘位置中的最端缘侧(图示上侧,即象素区域DG的上部端缘侧)的端缘位置,此外,采用位于由多个开口部而多个存在的另一侧(图示下侧)的端缘位置中另外一侧的最外侧(图示下侧,即象素区域DG的下部端缘侧)的端缘位置。此外,如此一来,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及第2实施方案同样地,可以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
(第4实施方案)
接下来,参照图4对与本发明相关的第4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实施方案中,在第1方向相邻的象素区域间开口部分212aR、212aG、212aB的开口面积相互不同的点上与上述的各实施方案相同。但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案中,仅各开口部的宽度(第1方向的长度)相互地改变,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改变开口部整体形状使开口面积相互不同。即使这样,由于在第1方向相邻的象素区域间端缘位置Ea、Eb相互一致的关系未改变,故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案同样的效果。
此时,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所示,使在第1方向相邻的象素区域间的相互一致的端缘位置Ea、Eb的附近的形状相同、使离开端缘位置Ea、Eb的部分的形状相互不同。更具体地,使沿开口部的端缘位置Ea、Eb的第1方向测得的宽度在各象素区域间相互相同。如此一来,由于构成沿第1方向的显示形状的外缘的端缘部分在相邻的象素区域间变得相互相同,故可以进一步缓和显示的轮廓模糊。
(第5实施方案)
接下来,参照图5对与本发明相关的第5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实施方案中,在象素区域DR、DB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分212aR、212aG、212aB的点上,与第2实施方案相同,但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各象素区域上与其开口面积相对应地增减开口部的数目的点上,与上述实施方案不同。在图示例中,相同面积及相同形状的开口部形成于各个象素区域上,在象素区域间使该开口部的数目不同。
此实施方案中,在各象素区域中将多个开口部排列于第2方向,在此点上也与上述实施方案不同。此时,配置于第2方向的最周边侧(一侧或者另外一侧,即图示上侧或图示下侧)的开口部的端缘位置Ea、Eb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相互一致地构成。
此外,此实施方案中,在相邻于第1方向的象素区域间,将多个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稍微偏离第1方向地配置。更具体地,将设置于开口面积多的象素区域DR、DG的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偏置于开口面积少的象素区域DB侧。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减少在第1方向看时的开口分布的偏差、可以提高显示状态的均一性。在此,在各象素区域中,对于具有端缘位置Ea、Eb的第2方向两侧的开口部来说,不偏离第1方向地配置于各象素区域的中央部分。因此可以进一步缓和沿第1方向的显示形状的外缘的轮廓模糊,可以使显示形状更明确地显现。
电光装置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8,对作为可适用于上述各实施方案的电光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图8(a)是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模式概略剖面图,图8(b)是构成液晶显示装置200的第1基板210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如图7所示,液晶显示装置200,是由将玻璃板及合成树脂板等形成的透明的基板211作为基体的第1基板210和将与此对向的同样的基板221作为基体的第2基板220通过密封材料230相粘合、在密封材料230的内侧从注入口230a注入液晶232后,用密封材料231密封而形成的单元构造。
基板211的内表面(与基板221对向的表面)上有通过溅射法等形成的多个排列的带状的透明电极216,在基板221的内表面上有以同样方法形成的多个排列的带状的透明电极222。此外,上述透明电极216电连接于布线218A上,上述透明电极222电连接于布线228上。透明电极216与透明电极222相互垂直,其交叉区域构成排列成矩阵的多个象素区域,这些象素排列构成液晶显示区域A。
基板211具有比基板221的外形还要向外侧伸出而成的基板伸出部210T,在此基板伸出部210T上形成有上述布线218A、相对于上述布线228通过由密封材料230的一部分构成的上下导通部电连接的布线218B,及由独立形成的多个布线图形所形成的输入端子部219。此外,在基板伸出部210T上,相对这些布线218A、218B及输入端子部219电连接地安装有内置液晶驱动电路等的半导体IC261。此外,在基板伸出部210T的端部,电连接于上述输入端子部219地,安装有由挠性布线基板(FPC)等构成的布线基板263。
在此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如图8所示,在基板211的外表面配置有相位差板(1/4波长板)240及偏振板241、在基板221的外表面配置有相位差板(1/4波长板)250及偏振板251。
接下来,参照图8(a)及(b),对第1基板210及第2基板2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第1基板210中,在基板211的表面形成有透明的基底层219。此外,在此基底层219上形成有反射层212、在上述每个象素区域设置有开口部(光透射部)212a(相当于上述的开口部212aR、212aG、212aB。)。在此反射层212中,开口部212a构成光透射部、开口部212a以外的部分实质上是反射光的光反射部212b。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在每个象素区域上形成有开口部212a与光反射部212b。不过可以将反射层212一体地形成于液晶显示区域A的整体上,仅将开口部212a形成于各象素区域中。
上述的基底层219及反射层212,是在反射层212的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构成光散射性的反射面的构造,通过光刻法等在基底层219的表面形成微细的表面凹凸形状、在其上通过成膜反射层212来形成反映基底层219的表面的光散射性的反射面。
在反射层212上形成有着色层214,在其上进一步形成有由透明树脂等形成的表面保护层(外层)215。通过此着色层214与表面保护层215构成滤色器。
着色层214通常是将颜料和染料等的着色材料分散到透明树脂中而呈现出预定的色调的。作为着色层的色调的一例,原色系滤色器有由R(赤)、G(绿)、B(蓝)的3色组合而形成的,但并不仅限于此,可由补色系中其他的种种色调形成。通常,将由含有颜料和染料等着色材料的感光树脂所形成的着色抗蚀剂涂敷到基板表面上,通过利用光刻法除去不要的部分而形成具有预定的彩色图形的着色层。在此,在形成多种色调的着色层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上述工序。
此外,作为着色层的排列图形,在图8(b)所示的图示例中采用带状排列,但在此带状排列之外,还可以采用三角排列或斜镶嵌排列等的各种图形形状。此外,在上述RGB的各着色层的周围可以形成作为着色层的一部分的用于象素间区域遮光的遮光膜(黑色矩阵或黑色掩模)。
在表面保护层215上通过溅射法等形成有由ITO(铟锡氧化物)等的透明导体所形成的透明电极216。透明电极216沿图8(b)的图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地形成,多个透明电极216相互并列地带状地构成。在透明电极216上形成有由聚酰亚胺树脂等所形成的取向膜217。
本实施方案中,如图8(b)所示,构成滤色器的着色层214,在各象素内完全地覆盖反射层212的开口部212a地平面地重叠的同时,从与开口部212a平面地重叠的区域向周围伸出至开口部212a的周围的反射部212b上地形成一体。
此外,着色层214并不是形成于各象素整体上,而是仅与反射层212的一部分相重叠地形成。即,反射层212上存在着与着色层214平面地重叠的区域(在图示例中相对开口部212a的内周区域)和不与着色层214平面地重叠的区域(在图示例中的外周区域)。
另外,本实施方案中,着色层214的形成状态不限于上述状态,也可以全面地形成于象素区域的整体上。此外,如后所述,反射层212的表面上的部分和开口部212a上的部分也可以用别的滤色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上述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在与上述第1基板210相对的第2基板220上,由玻璃等形成的基板221上形成与上述同样的透明电极222,在其上形成有由SiO2和TiO2等形成的硬质保护膜223。进而在其上层叠有与上述同样的取向膜224。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具备反射层及滤色器的第1基板210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板),但也可以将第1基板与第2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作为具有反射层的反射基板,将另一个基板作为滤色器基板地形成。
本实施方案的第1基板210中,在每个象素上形成一个均质的着色层214(例如R、G、B中任一着色层),各着色层经开口部212a形成的光透射部和反射层212形成的光反射部地形成。但是,也可以在光透射部和光反射部之中形成分别的着色层。图9是表示如此形成的变形例。在此,在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标注同样的符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此第1基板210中,在设置于每个象素的着色层214上,设置有光浓度高的浓色部214c和比浓色部214c的光浓度低的淡色部214d、浓色部214c至少平面地重叠于光透射部地配置。在此,光浓度是指使光的波长分布偏颇的着色层的每单位厚度的能力,如果光浓度高(大)则透射光的色度(彩度)变强,如果光浓度低(小)则透射光的色度变弱。在着色层含有颜料和染料等的着色材料的情况下,此光浓度通常正相关于其着色材料的量。可以使用作为与色浓度的概念相关的具体参数,例如与目视透射率或者亮度对应的XYZ表色系的Y值或Lab表色系的L*值,即可见光区域(例如380nm~780nm的光波长区域)中的分光透射率的积分值。此Y值和L*值负相关于色浓度(例如反比例关系)。因此,上述浓色部的Y值和L*值比上述淡色部的Y值和L*值还小。
更具体地说,在本构成例的情况下,在由开口部212a所构成的光透射部上形成有浓色部214c,在由反射层212构成的光反射部上形成有淡色部214d。在此,在图示例中,浓色部214c与淡色部214d相互不重叠地构成。但是,在边界区域上也可以使浓色部214c与淡色部214d相互部分地重叠地构成。在任一情况下,在光透射部仅通过着色层一回的光为显示光,在光反射部往返通过着色层两回的光为显示光,由此所产生的透射型显示与反射型显示的色彩的不同可以通过在每个象素区域上设置浓色部214c与淡色部214d来缓和。
此外,与上述不同的是,可以在光透射部中着色层上构成厚壁部,在光反射部上构成薄壁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减少透射型显示和反射型显示的色彩的不同。
上述构成例基本上可以用与上述滤色器基板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方法制造。但是,分别形成浓色部214c与淡色部214d的步骤是必要的。例如,在形成R、G、B三色的着色层的情况下,实施总计6回的步骤(例如,运用光刻法的情况下,包含涂敷·曝光·显影的各阶段的步骤)是必要的。在这点上,形成厚壁部和薄壁部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光透射部和光反射部中,通过改变曝光量、通过一次的曝光·显影处理,也可以同时形成厚壁部和薄壁部。
电子设备
最后,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相关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此实施方案中,对具备作为上述电光装置(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显示手段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对本实施方案的电子设备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控制系统(显示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成的概略结构图。在此表示的电子设备具有包含显示信息输出源291、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电源电路293、定时信号发生器294和光源控制电路295的显示控制电路290。此外,在与上述同样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上设置有驱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板200P的驱动电路200D。此驱动电路200D如上所述地由直接安装到液晶板200P上的电子部件(半导体IC261)构成。但是,驱动电路200D,除了上述的形态之外,还能由形成于板表面上的电路图形或安装于电连接在液晶板的电路基板的半导体IC芯片或电路图形等构成。
显示信息输出源291,是具有由ROM(Read Only Memory)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组成的存储器、磁盘和光盘等组成的存储单元和调谐输出数字图像信号的调谐电路,基于由定时信号发生器294所产生的各种时钟信号,以预定形式的图像信号等的形式将显示信息提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地构成的。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具备串并联变换电路、放大·反转电路、旋转电路、图像(灰度)校正电路、箝位电路等的周知的各种电路、进行对输入显示信息的处理,将其图像信息与时钟信号CLK一起提供给驱动电路200D。驱动电路200D含有扫描线驱动电路、信号线驱动电路及检查电路。此外,电源电路293向上述各构成要素供给各自的预定电压。
光源控制电路295,基于从外部导入的控制信号将由电源电路293供给的电功率供给照明装置100的光源部110。从光源部110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20上再从导光板120照射到液晶板200P上。此光源控制电路295,对应于上述控制信号地控制光源部110的各光源的点亮/熄灭。此外,也可以控制各光源的亮度。
图11表示与本发明相关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案的携带电话的外观。此电子设备2000,有操作部2001和显示部2002,在显示部2002的内部配置有电路基板2100。在电路基板2100上安装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200。此外,在显示部2002的表面可视地构成有上述液晶板200P。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电光装置,并不仅仅适用于如图示例的无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对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具备将TFT(薄膜晶体管)和TFD(薄膜二极管)作为开关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同样适用。此外,不仅仅是液晶显示装置,对于电致发光装置、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等离子显示装置、电泳显像装置、运用电子发射元件的装置(FieldEmission Display及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等)等的各种电光装置,本发明能同样地适用。

Claims (4)

1.一种电光装置,其具有电光物质,矩阵状地排列有多个设置有光透射部分和光反射部分的大致矩形的象素区域,其特征是,
在多个上述象素区域中,在与该象素区域的短边大致平行的预定排列方向上相邻的象素区域彼此中,各个上述光透射部分的与该预定的排列方向相交的另一排列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端缘,
上述相邻的象素区域彼此间,各个上述光透射部分中的上述端缘,相互处于直线状排列的位置,
上述相邻的象素区域彼此间,上述端缘的宽度相互相等,
在上述相邻的象素区域彼此的上述光透射部分彼此中,在从上述端缘离开的位置,设置有在上述预定的排列方向上宽度相互不同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相邻的象素区域中,各个上述光透射部的面积相互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是,每个上述象素区域设置有着色层,上述相邻的象素区域彼此间,上述着色层的色调相互不同。
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有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电光装置的控制装置。
CNB2004100570088A 2003-09-19 2004-08-20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036240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7976/2003 2003-09-19
JP2003327976A JP3897011B2 (ja) 2003-09-19 2003-09-19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8663A CN1598663A (zh) 2005-03-23
CN100362408C true CN100362408C (zh) 2008-01-16

Family

ID=3419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70088A Active CN100362408C (zh) 2003-09-19 2004-08-20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190504B2 (zh)
EP (1) EP1517172A1 (zh)
JP (1) JP3897011B2 (zh)
KR (1) KR20050028837A (zh)
CN (1) CN100362408C (zh)
TW (1) TW20051251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7533B2 (ja) 2005-07-06 2011-07-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WO2007108239A1 (ja) * 2006-03-20 2007-09-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
US20070283832A1 (en) * 2006-06-09 2007-12-13 Apple Computer, Inc. Imprint circuit patterning
KR20080070419A (ko) 2007-01-26 2008-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45878B2 (ja) * 2007-11-07 2013-0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104374B2 (ja) 2008-02-14 2012-12-1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TW201319661A (zh) * 2011-11-02 2013-05-16 Wintek Corp 液晶顯示裝置
CN103105705A (zh) * 2011-11-15 2013-05-1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GB2516823A (en) * 2013-07-22 2015-02-11 Plastic Logic Ltd Reconfigurable Colour Displays
TWI574075B (zh) * 2015-07-30 2017-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170248820A1 (en) * 2016-02-25 2017-08-31 Innolux Corporatio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9006402A1 (en) * 2017-06-29 2019-01-03 Kinestral Technologies, Inc. SUPPORTING GLASS MOSAIC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6872469B2 (ja) * 2017-11-14 2021-05-19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ライダーカバ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0220A (zh) * 2000-12-22 2002-07-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02311449A (ja) * 2001-02-06 2002-10-2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EP1279996A2 (en) * 2001-07-27 2003-01-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441302A (zh) * 2002-02-27 2003-09-10 Lg.飞利浦Lcd有限公司 透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7264B2 (ja) 1999-08-25 2006-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665263B2 (ja) * 2000-01-18 2005-06-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824889B2 (ja) 2000-07-14 2006-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液晶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2229011A (ja) 2001-02-06 2002-08-1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206566C (zh) * 2001-03-07 2005-06-15 夏普株式会社 反射透过两用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JP4258183B2 (ja) 2001-09-19 2009-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627728B2 (ja) 2001-09-19 2005-03-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3968232B2 (ja) * 2001-11-07 2007-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0220A (zh) * 2000-12-22 2002-07-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02311449A (ja) * 2001-02-06 2002-10-2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EP1279996A2 (en) * 2001-07-27 2003-01-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441302A (zh) * 2002-02-27 2003-09-10 Lg.飞利浦Lcd有限公司 透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190504B2 (en) 2007-03-13
TWI305591B (zh) 2009-01-21
US20050099668A1 (en) 2005-05-12
JP2005092042A (ja) 2005-04-07
CN1598663A (zh) 2005-03-23
JP3897011B2 (ja) 2007-03-22
TW200512516A (en) 2005-04-01
KR20050028837A (ko) 2005-03-23
EP1517172A1 (en) 2005-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924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CN10882881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581852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0362408C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4184969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203545B2 (en) Display panels and polarizers thereof
KR100863861B1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전기 광학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070121041A1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transflective substr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5556382B (zh) 显示部件和显示装置
KR100755613B1 (ko) 액정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기기
KR100748805B1 (ko) 액정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100428019C (zh) 液晶显示器
JP4241265B2 (ja)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823312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JP2006184379A (ja) 電気光学装置、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780025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6276588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279097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433738B2 (ja)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80049297A (ko) 광 밸브를 구비한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607872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7011172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322619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0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0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15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15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