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4715C -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4715C
CN100354715C CNB2003101007160A CN200310100716A CN100354715C CN 100354715 C CN100354715 C CN 100354715C CN B2003101007160 A CNB2003101007160 A CN B2003101007160A CN 200310100716 A CN200310100716 A CN 200310100716A CN 100354715 C CN100354715 C CN 10035471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art
backlight
panel unit
lcd
fron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007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7302A (zh
Inventor
渡边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97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7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47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47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用于容纳面板单元(38)和背光灯(37A),所述外壳包括形成为框架的前部外壳件(19A)和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背光灯(37A)和板单元(38)的侧面和后侧的后部外壳件(18A),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通过连接结构(20、28、29)连接在一起。面板单元(38)和背光灯(37A)依顺序安装在前部外壳件(19A)上,且后部外壳件(18A)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A)旋转,以覆盖背光灯(37A)和面板单元(38)的侧面和后侧。

Description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降低了的元件数目,尤其涉及用于在其中容纳包括面板单元和背光/背光灯的LCD装置的外壳结构的改进。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这种LCD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LCD装置大体包括面板单元,所述面板单元包括在其上显示图像的LCD面板和用于驱动LCD面板的驱动器IC;用于在LCD面板的后部表面照射LCD面板的背光灯单元;以及用于总体上在其中容纳面板单元和背光灯单元的外壳结构。当从LCD装置的前侧朝向后侧观看时,面板单元和背光灯单元以这种顺序布置,并且两者结合形成LCD模块。
如果LCD装置用作个人计算机的监视器,该LCD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接口IC,接口IC用于例如在驱动IC和个人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以及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背光灯单元中的灯供给电源。用在这里的术语“LCD装置”包括LCD模块和LCD监视器。因此,在本文中,容纳在外壳结构中的面板单元和背光灯单元的结合称作LCD模块(或LCD单元),而另外包括接口IC和/或电源电路并且用作个人计算机等的外围设备的这种结合称为监视器或LCD监视器,以便区分两者。下面将参照示例结构和其制造工艺描述传统的LCD装置。
背光灯单元包括用作光源的灯,给该灯供电的电路,以及将该灯发出的光转换成平行光线的光学系统。该灯和光学系统预先组装为背光灯单元,在LCD模块的制造期间该背光灯单元作为单个制造元件安装在LCD模块中。背光灯单元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典型的形状为矩形,并且一般包括透镜薄板,弥散或扩散薄板(dispersion sheet),导光板以及反射薄板,当从背光灯单元的前侧朝向后侧观看时上述板以该顺序布置。导光板的一对相对的边缘与各自的灯结合,反射镜覆盖每一个灯,该反射镜用于将灯发出的光通过相应的导光板的边缘反射到导光板的内部。反射镜和反射薄板结合将灯发出的光转换成平行光线,该平行光线射向LCD面板的后部表面。弥散薄板使平行光线均匀并且然后该光线由透镜薄板聚集到LCD面板。
通过图11至14所示的工艺制造背光灯单元。在图11中,反射薄板31安装在背部框架51上,接着在反射薄板31上沿背部框架51的长边安装一对反射镜32。反射镜32呈轨道形,具有U形横截面,并且在其中容纳连接到其上的长灯33。请注意,背部框架51设置在图11中的LCD装置的背面侧。
接着,导光板34,扩散薄板35和透镜薄板36依顺序安装在反射薄板31上,如图12所示。导光板34的边缘夹在U形反射镜32的两个边之间。
然后,前部框架52安装在背部框架51的前侧,并且通过螺钉53固定到其上,如图13所示,由此获得图14中所示的背光灯单元37。请注意,图14中的背光灯单元37的顶部表面构成与LCD面板的背部表面相对的背光灯单元37的照射表面。
另一方面,面板单元还通过将LCD面板和驱动器IC结合为一个单元获得。图15所示的面板单元包括LCD面板39和多个驱动器IC13,驱动器IC13安装在各自的柔性衬底12上,柔性衬底12又安装在LCD面板39的外周上,面板单元还包括信号处理板15,以及一对连接板14。
LCD面板39具有众所周知的结构,其中一对相对的玻璃衬底10和11之间夹着用于封装的LC层。玻璃衬底中的一个称作阵列衬底11并且该衬底上安装扫描线,信号线,像素电极以及薄膜晶体管(TFT)。玻璃衬底中的另一个称作反衬底10并且该衬底上安装反电极和滤色器。
阵列衬底11稍稍大于反衬底10,并且由此在其三个边中的每一个具有突出的边缘,突出的边缘突出超过相应的反衬底10的边缘。柔性衬底12沿着阵列衬底11的突出的边缘布置,其中每一个柔性衬底12中的边缘中的一个固定到阵列衬底11的突出边缘上。每一个柔性衬底12的另一个边缘固定到连接板14或信号板15上。请注意,图15中的面板单元38的顶部表面构成显示屏幕。
图16示出了制造前的背光灯单元37,面板单元38以及前框55。背光灯单元37和面板单元38组装形成LCD模块或LCD单元。具体地说,面板单元38安装在背光灯单元37的前部表面上,形成LCD模块,然后在面板单元38上安装前框55。前框55和背光灯单元37通过将形成在背光灯单元37的侧边上的钩56插入各自的形成在前框55的侧边上的钩孔57中连接在一起。
图17示出了在LCD模块上安装前框55之前的LCD模块。面板单元38安装在背光灯单元37上并且背光灯单元37相对于参考位置,即,形成在背光灯单元37的照射表面上的突起,与面板单元38对准。完成该安装之后,连接到面板单元38的突出的边缘上的柔性衬底12朝向背光灯单元37的后侧弯曲。之后,前框55安装在面板单元38的前侧,接着,将形成在背光灯单元37的侧边上的钩56插入各自的形成在前框55的侧边上的钩孔57中,获得图18所示的LCD单元54。
对于上述LCD单元54的组装过程,重要的是获得面板单元38和前框55之间的精确对准。迄今为止提出了获得精确对准的各种技术。在如上示例的过程中,通过将形成在背光灯单元37上的钩56插入形成在前框55中的钩孔57中获得这种对准。
专利公开JP-A-11-281963描述了一种对准技术,下面将参照图16对该对准技术进行描述,尽管图16没有示出该专利公开中描述的元件。
一对相对的凸起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背光灯单元37的框架的顶面的对角线上,凸起部朝向面板单元38的边缘的附近伸出。前框55在与一对凸起部中的一个相应的位置设有V形推力件(图中未示出),推力件朝向背光灯单元37伸出。面板单元38首先安装在背光灯单元37上,面板单元38的边缘邻近设置在面板单元38的外侧的凸起部。当前框55安装在面板单元38上并且紧固到背光灯单元37上时,V形推力件推入背光灯单元37的凸起部中的一个和面板单元38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中,以推动面板单元38朝向背光灯单元37的凸起部的另一个水平移动,由此,面板单元38相对于背光灯单元37和前框55定位。
图19示出了LCD监视器的组装,包括图18中所示的安装LCD单元54的步骤。信号变换板16和反相器(inverter)板17连接在LCD单元54的后侧上,后部金属板58插在信号变换板16和反相板17与LCD单元54之间。信号变换板16上面安装接口IC,接口IC在LCD面板中的驱动器IC和计算机之间传输信号,同时转换来自LCD单元和计算机的信号,以使信号适合对方。信号变换板16在图15中所示的信号板15和计算机之间传输信号。反相板17将特定电压施加到背光灯单元37中的灯上。通过将板16和17用螺钉紧固到后部金属板58上这些板16和17安装在LCD单元54上以获得监视器主体,后部金属板58又通过螺钉紧固到LCD单元54的后侧。
图20示出了组装成的监视器主体59,监视器主体59然后容纳在外壳中,以获得最终监视器产品。图21示出了外壳结构,该外壳结构包括框架状前部外壳件19和平面后部外壳件18,两外壳件之间夹着监视器主体59。对于最终组装,监视器主体59安装到后部外壳件18上,接着,由具有L形横截面的前部外壳件19在监视器主体59的前部和侧部边缘覆盖监视器主体59。在将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的内部表面上的钩插入形成在后部外壳件18上钩孔中之后,由螺钉将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连接在一起。
如上所述的传统的LCD装置具有下列结构或特征。第一个特征是LCD装置具有形成为整体LCD单元的背光灯单元37和面板单元38。第二个特征是LCD单元包括作为基本元件的前框55。第三个特征是通过将面板单元38安装到背光灯单元37上,然后,在面板单元38的前部和侧部由前框55覆盖面板单元38而组装LCD单元。在组装过程中,在面板单元38或在前框55上没有设置用于对准的参考位置,其中,面板单元38和前框55通过背光灯电源37彼此对准。第二和第三特征对于图17的LCD单元和对于JP-A-11-281963中描述的LCD单元是共同的。
第四个特征是外壳是用于组装作为监视器的LCD单元的基本元件,并且外壳包括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在将监视器主体夹在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之间之后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连接在一起。专利公开JP-A-9-297542描述了一种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之间的连接结构,其中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具有用于两者之间连接的接合件。
传统的LCD装置由于上述四个特征具有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LCD装置具有大量的元件,由此其制造需要大量的步骤。具体地说,例如,背光灯单元包括对于LCD单元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灯,反射器,反射薄板,导光板,弥散薄板,透镜薄板等,以及仅仅用于组装上述必不可少的元件的附加单元前部框架52和后部框架51(请见图13)。
此外,为了获得用于LCD单元的单元结构,附加单元前框55用于组装本质上必不可少的元件背光灯单元37和面板单元38(请参见图17)。
在背光灯单元的组装过程中,分别设置的前部框架52和后部框架51通过利用螺钉53等连接在一起,如图13所示。LCD单元的组装过程包括复杂的步骤,即将形成在背光灯单元37上的钩56插入形成在前框55上的钩孔57中,如图16至18所示,以及通过螺钉将前部外壳件19和后部外壳件18固定在一起,如图21所示。
大量元件的存在使元件的购买和存储管理复杂,并且有时会出现元件的运送延期,以及不能稳定地生产以至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第二,前框55相对LC单元54中的面板单元38(请参见图16-18)的对准精度不能满足。具体地说,将前框55的开口与LCD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准是很困难的。如前面结合LCD装置的第三个特征所述,由于在面板单元38和前框55中的任意一个上都没有设置用于两者对准的参考位置,因此面板单元38和前框55通过背光灯单元37对准。这会引起面板单元38和前框55之间的较大的偏离,由于该偏离会是背光灯单元37和面板单元38之间的偏离以及背光灯单元37和前框55之间的偏离之和。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CD装置,该LCD装置中减少了元件数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装置,该LCD装置的元件容易细装。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LCD装置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LCD面板的显示区域和外壳的开口之间的对准精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LCD装置,该装置包括:面板单元,所述面板单元包括LCD面板和用于驱动LCD面板的驱动器电路;背光灯,所述背光灯包括多个依顺序安装在所述LCD面板上的光学元件;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在其中容纳所述面板单元和背光灯,所述外壳包括形成为框架的前部外壳件和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背光灯和面板单元的侧面和后侧的至少一个后部外壳件,所述前部外壳件和所述后部外壳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面板单元(38)和所述背光灯(37A)依顺序安装在所述前部外壳件(19A)上,并且所述后部外壳件(18A)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旋转,以覆盖所述背光灯(37A)和所述面板单元(38)的所述侧面和后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面板单元安装在外壳结构的前部外壳件上,所述外壳结构包括所述前部外壳件,后部外壳件,以及用于将所述前部外壳件和所述后部外壳件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依顺序在所述面板单元的后侧安装背光灯的多个元件,所述背光灯具有用平行光线照射面板单元的功能;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移动后部外壳件,以允许所述后部外壳件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所述背光灯和所述面板单元的侧面和后侧,其中所述移动步骤包括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旋转所述后部外壳件(18A)。
根据本发明的LCD装置和由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LCD装置,LCD装置的元件数目能够减少以简化LCD装置的制造工艺。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的示意截面图,其中可折叠的外壳分别处于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
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中使用的前部外壳件的透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了面板单元保持肋的细节。
图5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另一个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了导光板保持肋的细节。
图6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另一个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了反射器保持肋的细节。
图7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另一个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了后部外壳件保持肋的细节。
图8是图2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使用的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使用的连接件的剖视图。图10B是沿图10A中的线X-X的剖视图。
图11是在背光灯单元的制造步骤期间在传统的LCD装置中使用的背光灯单元的透视图。
图12是在图11的步骤之后的步骤中图11所示的背光灯单元的透视图。
图13是在图12的步骤之后的步骤中图12所示的背光灯单元的透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背光灯单元的最终结构的透视图。
图15是用在传统的LCD装置中的面板单元的透视图。
图16是在LCD单元的制造步骤期间LCD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LCD单元的分解透视图,用于示出其制造步骤的顺序。
图18是最终结构的图16所示的LCD单元的透视图。
图19是在LCD监视器的制造步骤期间LCD监视器的透视图。
图20是在图19所示的步骤之后的步骤中图19所示的LCD监视器的透视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LCD监视器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相同的元件在所有的图中由相同的标号表示。
参照图1A,图中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
LCD监视器包括具有前部外壳件19A和一对后部外壳件18A的外壳,以及容纳在所述外壳中的LCD主体。LCD主体下面称作LCD单元,尽管LCD主体实际上没有形成为组装的LCD单元,在LCD装置的制造期间该LCD单元能够作为一个单元元件安装在LCD装置中。后部外壳件18A在LCD单元的各个部分的后侧和侧面覆盖LCD单元。前部外壳件19A形成为具有L形横截面的框架。LCD单元包括面板单元38,设置在面板单元38的后侧的背光灯37A,以及设置在背光灯37A后侧并且包括信号板或信号处理板15,信号变换板16和反相器(inverter)板17的一组电路板。
请注意,图1A所示的LCD单元的结构是:其中背光灯37A不制造为一个背光灯单元,并且面板单元38和背光灯37A不照字面意义形成为LCD单元,其中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通过连接件连接以形成外壳结构,并且其中前部外壳件19A具有用于使面板单元38相对于外壳对准的凸起或肋(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使背光灯37A的元件相对于外壳对准的多个凸起或肋(图中未示出)。在其中容纳包括元件38,37A,15,16和17的LCD单元之前,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通过连接件连接以形成外壳。
面板单元38类似于图15中所示的面板单元。背光灯37A其中包括光学系统以及反相器(inverter)板,其中光学系统包括透镜薄板,扩散薄板(dispersion sheet),导光板,灯,反射器以及反射薄板,类似于传统LCD装置中的背光灯单元37。然而,背光灯37A不包括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诸如图13中所示的52和51,因为背光灯37A不形成为一个单元。
请参照图1B,图中示出了图1A所示的LCD装置处于外壳打开状态的LCD装置,其中后部外壳件18A的结构用于从该处暴露LCD单元。为了制造LCD装置,首先通过连接件20将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连接在一起,制备外壳。然后,面板单元38,背光灯37A的元件,以及电路板15至17组依顺序安装在前部外壳件19A的内部表面上,后部外壳件18A打开,如图1B所示。在该步骤中,面板单元38相对于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上的凸起或肋定位。用于诸如背光灯37A的导光板,反射器等的各个元件的类似的肋或凸起设置在前部外壳件19A上。
在将电路板15,16和17组安装在背光灯37A上之后,通过弯曲连接件20后部外壳件18A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A旋转,以获得图1A中所示的结构。由此,后部外壳件18A在LCD单元的后侧和侧面覆盖LCD单元。连接件20由诸如柔软的聚氯乙烯的柔软的塑料制造,以确保弯曲的可行性。钩状肋或钩状凸起21形成在每一个后部外壳件18A的内表面上,而钩孔(图中未示出)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与钩状凸起21相对应的位置上,用于将后部外壳件18A固定到前部外壳件19A上。连接件20可以与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一体形成,而不是后面所述的方式。
请参照图2,图中示出了第一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的分解透视图。请注意,在图2中前部外壳件19A在底部示出。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的结构将参照图3进行描述。框架形的前部外壳件19A的相对侧通过利用连接件20连接到每一个都具有L形横截面的后部外壳件18A上(图1B)。根据后部外壳件18A的长度用于每一个后部外壳件18A的连接件20的数目可以是2或更多。作为选择,可以设置单个连接件,该连接件沿后部外壳件18A的整个长度延伸。
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件18A中的每一个可以由诸如具有约2mm厚度的聚碳酸酯的塑料制成。用于后部外壳件18A的L形横截面通过模制形成,其中L形的边缘或凸缘的宽度根据容纳在外壳中的LCD单元的形状选择。连接件20具有前部外壳件19A和后部外壳18A的厚度的大约1/10的厚度,以确保弯曲的可行性。在制造LCD监视器之前,前部外壳件19A,后部外壳18A和连接件20通过焊接或粘接组装在一起。
前部外壳件19A在内部表面上具有面板单元保持肋22,导光板保持肋23,反射器保持肋24以及连接板保持肋25。这些肋22至25是凸起并且功能是分别用作面板单元38,导光板,反射器和连接板(接线板)的水平位置的参照或基准,面板单元38,导光板,反射器和连接板分别依顺序安装在前部外壳件19A上。特别是面板单元保持肋22设置在前部外壳件19A的每一个角部,用于将面板单元38沿X方向和Y方向定位。
请返回图2,在后部外壳件18A开着的外壳的前部外壳件19A上,首先安装面板单元38,柔性衬底12处于图15所示的延伸状态。在该阶段,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的四个角部上的面板单元保持肋22用于使面板单元30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A定位。
图4示出了在背光灯37A安装在面板单元38上之后本发明实施例的LCD监视器,其中图中示出了面板单元38的定位,面板单元保持肋22的尺寸被放大。面板单元38包括一对玻璃衬底,该一对玻璃衬底包括阵列衬底11和反衬底10,阵列衬底11的尺寸大于反衬底10的尺寸。阵列衬底11的边缘定位与前部外壳件19A的面板单元保持肋22接触。该定位沿X方向和Y方向进行,由此,LCD面板的显示区域精确地与前部外壳件19A的开口对准。请注意,弹性框架薄板26在位于面板单元保持肋22内侧的位置插入在前部外壳件19A和面板单元38之间。弹性框架薄板26吸收前部外壳件19A的扭曲或变形,以便改进LCD面板和前部外壳件19A之间的接触。
请返回图2,在将面板单元38安装在前部外壳件19A上之后,背光灯37A的元件依顺序安装在面板单元38的后侧。在这一步,框架隔离片27附在面板单元38的后侧的外周上。框架隔离片27由厚度为约0.5至1.0mm并且宽度为约1.0至5.0mm的塑料制成。框架隔离片27通过利用粘合剂或预先附在或连接在框架隔离片27上的粘合带附到或连接到面板单元38上。然后,构成背光灯37A的透镜薄板36和扩散薄板35在框架隔离片27内的区域安装在面板单元38的后侧。随后,导光板34安装在框架隔离片27上,框架隔离片27的厚度等于面板单元38的后侧面和导光板34之间的间隙,并且由此透镜薄板36和扩散薄板35处于该间隙内。
在将导光板34安装到面板单元38的后侧之前,在导光板34的边缘导光板34与反射器32附在一起或连接在一起,反射器32中容纳灯。由此安装的导光板34在X方向与导光板保持肋23接触,如图5所示,而如此与导光板34附在一起的反射器32沿Y方向邻接反射器保持肋24,如图6所示,由此,将这些元件34和32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A对准。在可选择的结构中,反射器32可以在导光板34安装在背光灯单元37的后侧上之后再与导光板34附在一起。
请再返回图2,然后反射薄板31安装在导光板34的后侧面上。在这一步骤,反射薄板31的反射面与导光板34的后侧面接触。在安装了反射薄板31之后,连接到面板单元38的信号板或信号处理板15上的柔性衬底12(请见图15)朝向背光灯37A折叠或合拢,接着,朝向后侧折叠反射薄板31,以将信号处理板15安装到反射薄板31的后侧。然后,连接到连接板14上的柔性衬底12沿后部外壳件18A的表面弯曲成直角,以使连接板14位于面板单元38的侧面。连接板14通过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上的连接板保持肋25固定(请见图4)。在作为选择的结构中,代替上述结构,信号处理板15和连接板14可以安装在前部外壳件19A上,固定到反射器32或面板单元38的侧面上,或朝向反射薄板31的后侧延伸。
然后,信号变换板16和反向板17安装在反射薄板31的后侧的空间上。最后,如图7所示,外壳的连接件20弯曲,使后部外壳件18A朝向后侧定位以关闭外壳。在这一步骤,形成在后部外壳件18A的内壁上的后部外壳保持肋21弹性变形,以插入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的内壁上的钩孔内,以便将后部外壳件18A固定到前部外壳件19A上,由此,获得图1和8中所示的LCD监视器的最终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背光灯37A没有作为一个单元形成并且由此包括单独的元件,该单独的元件包括透镜薄板36、扩散或漫射薄板(diffusionsheet)35、导光板34,扩散薄板(dispersion sheet)33,以及反射薄板31,这些元件在制造LCD单元期间按上述顺序依顺序安装在面板单元38的后侧。这使得图13中所示的前部框架52和后部框架51是不必要的。
由于面板单元38和背光灯37A没有作为一个单元形成,因此图16和17中所示的前框55也是不必要的。这里所用的术语“单元”表示组成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元件,在LCD装置的制造期间该组成的装置能够作为单个元件安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背光灯37A没有作为一个单元形成,并且背光灯37A和面板单元38的组合也没有作为一个单元形成,因此,用在LCD监视器中的元件数目能够减少。
在本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外壳形成为单个单元,然后在外壳上安装面板单元38,背光灯37A等,由此简化制造工艺。外壳的结构包括连接件20,连接件20最后弯曲,以朝向前部外壳件19A的后侧定位后部外壳件18A,由此形成外壳单元。这也简化了制造工艺。
在本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由于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A上的面板单元保持肋22用作面板单元38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A的基准位置或参考位置,因此,面板单元38的显示区域和前部外壳件19A的开口之间的位置精度能够提高。
请参见图9,图中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用于将前部外壳件19B和后部外壳件18B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20A。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20A形成大体的带状件,该带状件具有中部弯曲部分。连接件20A的两个边缘分别插入形成在前部外壳件19B和后部外壳件18B的边缘上的狭槽内,以便固定。中部弯曲部分可以由铰链代替,该铰链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插入或螺钉固定到前部外壳件19B和后部外壳件18B上。连接件20A可以由用于前部外壳件19B和后部外壳件18B的材料相同的塑料制成,或可以由金属制成。这允许连接件的材料具有较宽的设计选择。
请参见图10A和10B,图中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LCD监视器中使用的外壳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前部外壳件19C具有邻近后部外壳件18C的旋转轴28,旋转轴28容纳在形成在后部外壳件18C的边缘上的开口29中。通过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C的旋转轴28枢轴转动后部外壳件18C,后部外壳件18C能够相对于前部外壳件19C关闭。
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个实施例中,设置一对后部外壳件,对应单个前部外壳件。然而,例如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设置四个后部外壳件,对应矩形的前部外壳件的各个边。
此外,LCD监视器的原理可以用于不包括信号变换板和反向板的LCD模块。同样具有这种结构的LCD模块不必设置前部框架52和后部框架51,简化了制造工艺并且改进了面板单元38和前部外壳件19A之间的位置精度。
由于上述实施例仅仅用于示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偏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其它的修改和/或替换。

Claims (17)

1.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该装置包括:
面板单元(38),所述面板单元(38)包括LCD面板和用于驱动LCD面板的驱动器电路;
背光灯(37A),所述背光灯(37A)包括多个依顺序安装在所述LCD面板上的光学元件(36、35、34、31);
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在其中容纳所述面板单元(38)和所述背光灯(37A),所述外壳包括形成为框架的前部外壳件(19A)和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所述背光灯(37A)和所述面板单元(38)的侧面和后侧的至少一个后部外壳件(18A),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通过连接结构(20、28、29)连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面板单元(38)和所述背光灯(37A)依顺序安装在所述前部外壳件(19A)上,并且所述后部外壳件(18A)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旋转,以覆盖所述背光灯(37A)和所述面板单元(38)的所述侧面和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灯(37A)包括用于传输信号的接口IC(16)以及用于为所述背光灯中的灯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后部外壳件(18A)包括连接到所述前部外壳件(19A)的各个边缘上的多个后部外壳件(18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20,20A),所述连接件弯曲大体成直角,以允许所述后部外壳件(18A)覆盖所述侧面和所述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20A)形成为连接到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上的单独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由柔软的塑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铰链。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通过焊接,粘接,插入连接或螺钉连接到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旋转轴(28)和开口(29),所述旋转轴(28)和开口(29)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28)形成为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中的所述一个的整体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钩以及与所述钩接合的钩夹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对准所述面板单元(38)的第一肋(2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LC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外壳件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对准所述背光灯(37A)的所述元件的多个第二肋(23、24、25)。
14.一种用于制造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面板单元(38)安装在外壳结构的前部外壳件(19A)上,所述外壳结构包括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后部外壳件(18A),  以及用于将所述前部外壳件(19A)和所述后部外壳件(18A)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20、28、29);
依顺序在所述面板单元(38)的后侧安装背光灯(37A)的多个元件,所述背光灯(37A)具有用平行光线照射所述面板单元(38)的功能;
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移动所述后部外壳件(18A),以允许所述后部外壳件(18A)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所述背光灯(37A)和所述面板单元(38)的侧面和后侧,
其中所述移动步骤包括相对于所述前部外壳件(19A)旋转所述后部外壳件(18A)。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20、20A),并且所述移动步骤包括弯曲所述连接件(20、20A)。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旋转轴(28)和用于容纳所述旋转轴(28)的开口(29)。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移动步骤之前,将电路板(15、16、17)安装在所述背光灯(37A)的后侧。
CNB2003101007160A 2002-10-03 2003-10-08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7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91199 2002-10-03
JP2002291199A JP4108432B2 (ja) 2002-10-03 2002-10-03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302A CN1497302A (zh) 2004-05-19
CN100354715C true CN100354715C (zh) 2007-12-12

Family

ID=3228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071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715C (zh) 2002-10-03 2003-10-08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40160547A1 (zh)
JP (1) JP4108432B2 (zh)
KR (1) KR100625552B1 (zh)
CN (1) CN100354715C (zh)
TW (1) TWI2286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7763B2 (ja) * 2004-08-03 2010-08-0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618108B2 (ja) * 2005-04-21 2011-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JP4698309B2 (ja) * 2005-07-07 2011-06-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315198B1 (ko) * 2005-09-15 2013-10-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액정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01363996A (zh) * 2007-08-08 2009-02-11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JP5173640B2 (ja) * 2008-07-17 2013-04-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TWI396005B (zh) * 2009-11-06 2013-05-11 Au Optronics Corp 背蓋模組及其組裝方法、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法以及平面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WO2012042799A1 (ja) * 2010-09-28 2012-04-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877318B2 (ja) * 2010-09-28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242445A (ja) * 2011-05-16 2012-12-1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CN202262167U (zh) * 2011-09-22 2012-05-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框体结构及包含该框体结构的液晶模组
US20130077015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LiFeng Wang Frame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US8670086B2 (en) * 2011-11-21 2014-03-1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Multifunctional plastic fram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202392718U (zh) * 2011-11-21 2012-08-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多功能胶框及背光模组
JP5698690B2 (ja) * 2012-02-24 2015-04-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7163344A1 (ja) * 2016-03-23 2017-09-28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筐体および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590A (ja) * 1997-07-08 1999-01-29 Toshiba Electron Eng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CN1352406A (zh) * 2000-11-07 2002-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
CN1424615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9043A (en) * 1993-02-23 1994-03-29 Merlin Industries Underwate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dentical polarizers and reflector in both the matting and liquid crystal cell
JPH095744A (ja) * 1995-04-20 1997-01-10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US5777704A (en) * 1996-10-30 1998-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cklighting an LCD-based notebook computer under varying ambient light conditions
KR100603838B1 (ko) * 1999-09-20 2006-07-2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장치
US6532147B1 (en) * 1999-09-24 2003-03-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lexible monitor/display on mobile device
KR100407994B1 (ko) * 2001-06-11 2003-12-03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평판형 디스플레이 모듈 - 하우징 어셈블리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590A (ja) * 1997-07-08 1999-01-29 Toshiba Electron Eng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CN1352406A (zh) * 2000-11-07 2002-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
CN1424615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302A (zh) 2004-05-19
TW200410173A (en) 2004-06-16
KR100625552B1 (ko) 2006-09-20
TWI228689B (en) 2005-03-01
KR20040031630A (ko) 2004-04-13
US20040160547A1 (en) 2004-08-19
JP2004126287A (ja) 2004-04-22
JP4108432B2 (ja) 2008-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4715C (zh) 具有降低的元件数目的lcd装置
TWI442130B (zh) 液晶顯示裝置
KR100501014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579493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194202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13467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main and sub FPC and a receiving container which receives the main and sub FPC
US2002008029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303461A (zh) 显示装置
US1109273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886101B (zh) 液晶显示单元和投影式显示装置
CN100498508C (zh) 光学部件用壳体、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US8446540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enlarged display area
US7896534B2 (en) Back light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1076204B1 (en) Side-lighting typ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7942685B2 (en) Lamp socket,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lamp
CN101236327B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21083552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1226285A (zh)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板
CN110618562A (zh) 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设备
CN208752354U (zh) 一种无塑背光模组
CN210835526U (zh) 一种背板及背光模组
CN216772152U (zh) 不同显示尺寸的液晶玻璃共用后背板的直下式结构
CN114578607A (zh) 不同显示尺寸的液晶玻璃共用后背板的直下式结构
KR19990069147A (ko) 머리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031338A (zh) 一种tft-lcd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