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7096518A1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7096518A1
WO2017096518A1 PCT/CN2015/096629 CN2015096629W WO2017096518A1 WO 2017096518 A1 WO2017096518 A1 WO 2017096518A1 CN 2015096629 W CN2015096629 W CN 2015096629W WO 2017096518 A1 WO2017096518 A1 WO 201709651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point
random access
frequency
access signal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966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陈哲
马莎
吴毅凌
张维良
汲桐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BR11201800163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BR112018001639B1/pt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810204137.7A priority patent/CN108633107B9/zh
Priority to EP19175057.9A priority patent/EP3700286B1/en
Priority to JP2018513368A priority patent/JP6588628B2/ja
Priority to PCT/CN2015/096629 priority patent/WO2017096518A1/zh
Priority to CN201580063860.2A priority patent/CN107592983B/zh
Priority to ES19175057T priority patent/ES2924363T3/es
Priority to CN202010405613.9A priority patent/CN111818663B/zh
Priority to ES15909993T priority patent/ES2757308T3/es
Priority to EP15909993.6A priority patent/EP3319391B1/en
Priority to KR1020187003180A priority patent/KR102017608B1/ko
Publication of WO201709651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7096518A1/zh
Priority to US16/003,102 priority patent/US10568133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43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Definitions

  • 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proposed the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at the RAN#69 meeting.
  • the NB-IoT uplink is intended to use the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echnology.
  • SC-FDMA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the user needs to perform the uplink data before sending the uplink data. Random access process. Specifically, the user needs to send a random access signal on the random access channel.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send a random access signal by using a single carrier.
  •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may further include:
  • the first frequency point, the second frequency point, the third frequency point, and the fourth frequency point are determined by a base frequency point and N types of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s.
  • the first frequency point is f 0
  • the second frequency point is “f 0 + ⁇ f 2 ”
  • the third frequency point is “f 0 + ⁇ f 1 ”
  • the fourth frequency point is “f 0 + ⁇ f 1 + ⁇ f 2 ”;
  • the terminal device is based on f 0 , ⁇ f 1 , and ⁇ f 2 , and the hopping pattern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indicat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random access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single carrier random access channel, but also can use
  • the fourth embodiment of the first aspect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through the dual-carrier random access channel, when the first time unit and the second time unit are consecutive time units.
  •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by using only one frequency point in each time unit, and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by using another frequency point in the next adjacent time unit, and There are multiple hopping intervals, that is,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send random access signal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and multiple hopping intervals, and the flexibility is high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 the first frequency point, the second frequency point, the third frequency point, and the fourth frequency point are determined by a base frequency point and N types of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s.
  • the base st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random access signal, the second random access signal, the third random access signal, and the fourth random access signal are the target random access signals;
  •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e station includes a receiver, a processor, and a transmitter, where the receiver and the transmitter are used to suppo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ase station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receive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involved in the foregoing method of the UE.
  • the processor is configured to support a base station to perform a corresponding function in the above method.
  • the transmitter is configured to suppo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ase station and the UE, and send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involved in the foregoing method to the UE.
  • the base station can also include a memory for coupling with the processor that stores the necessary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 data for the base station.
  •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3GPP raised the problem of the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at the RAN#69 meeting.
  • the uplink of the NB-IoT is intended to use the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echnology.
  • SC-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the user needs to send the uplink data first. Perform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Specifically, the user needs to send a random access signal on the random access channel.
  • the terminal device 1 to the terminal device 6 both need to send uplink data to the base station, and before transmitting the uplink data, the terminal device 1 to the terminal device 6 both perform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that is, the terminal device 1 to the terminal device 6 All need to send a random access signal on the random access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pecified by the base station.
  •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t by the base station to the terminal device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s.
  • the base station sends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o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a random access channel, a base frequency point f 0 , and N types of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s, where N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
  • Parameter 3 the length of the basic time unit T hop ;
  • Parameter 5 Frequency hopping pattern information.
  • the single carrier and the dual hop interval are taken as an example, that is, the first hop interval ⁇ f 1 and the second hop interval ⁇ f 2 , where ⁇ f 1 is smaller than ⁇ f 2 .
  • the hopping pattern of FIG. 11 is used to instruct the terminal device to transmit a random access signal using f 0 in the t1 time unit, and to transmit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in the t2 time unit using "f 0 - ⁇ f 1 ", and use it in the t3 time unit.
  • "f 0 - ⁇ f 1 - ⁇ f 2 "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and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using "f 0 - ⁇ f 2 " in the t4 time unit.
  • t1, t2, t3, and t4 are consecutive time units, so that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transmitt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experience ⁇ f 1 and ⁇ f 2 in the shortest time, thus ⁇ f 1 And the number of ⁇ f 2 is the largest, in other words, this way, each random access signal can be subjected to the two hopping interval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n the delay estimation corresponding to each hopping interval can be participat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Use efficiency.
  • the base station determines a target random access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sent by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base station may determine the target random access signal from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s according to ⁇ f 1 and ⁇ f 2 .
  • the third random access signal is also a random access signal at frequency f 0 ;
  • the fourth random access signal i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at frequency f 0 .
  • the base station determines a corresponding first delay estimation value T coars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hase difference
  • T step 1/ ⁇ f 2
  • Z is a set of integers.
  • the base station may further calculate the target delay estimation value according to T fine and T coarse , which is not limited herein.
  •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uplink data according to the sending advance quantity X.
  • the terminal device After receiving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sent by the base station,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send the uplink data to the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nsmission advance amount X.
  • the single carrier and the dual hopping interval are taken as an example.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receive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t by the base station, where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basic frequency point f. 0 , the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 ⁇ f 1 and ⁇ f 2 , wherein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urther includes hopping pattern information, which is used to indicate a frequency point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to specifically send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and then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follow
  • the indication of the above eight types of hopping pattern information is to send a random access signal to the base station on the random access channel.
  • the user needs to perform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before sending uplink data.
  • an embodiment of a data sending metho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 the parameters 1 to 4 in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re the same as the parameters 1 to 4 in the embodiment shown in FIG. 3, and details are not described herein again.
  • the hopping pattern of Figure 13 is used to instruct the terminal device to transmit a random access signal using f 0 and "f 0 + ⁇ f 1 " in the t1 time unit, using "f 0 + ⁇ f 2 " and "f 0 in the t2 time unit + ⁇ f 1 + ⁇ f 2 ”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 FIG hopping pattern 15 used for indicating the terminal devices in the unit of time t1 and f 0 "f 0 - ⁇ f 1"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used in the unit time t2 "f 0 + ⁇ f 2 - ⁇ f 1 " and "f 0 + ⁇ f 2 " transmits a random access signal.
  • the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module 2301 further includes:
  • the receiving module 2301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control information fed back by the base station, where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includes a transmission advance amount, where the transmission advance amount is obtained by the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lay estimation value, and the delay estimation value is used by the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access signal sent by the sending module 2303.
  •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ase difference and the base frequency point f 0 determined by the processing module 2302, the first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 ⁇ f 1 ,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 ⁇ f 2 are determined;
  • the first random access signal, the second random access signal, the third random access signal, and the fourth random access signal are target random access signals
  • the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 between the frequency point of the first random access signal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module 2503 and the frequency point of the second random access signal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module 2503 is a first frequency hopping interval ⁇ f 1 ;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根据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N大于或等于2;终端设备按照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以及终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按照基础频点以及多种跳频间隔,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和通信能力的各种设备,获取物理世界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的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可能的应用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交通、以及环境检测等各个方面。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RAN#69次会议上提出了窄带物联网NB-IOT课题。NB-IoT的上行链路拟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为了保证不同用户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到达基站侧以避免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用户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具体来说,用户需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信道的构造如图1所示,该随机接入信道以特定时长为时间单元,使用f0和f1两个频点。终端设备在每个时间单元内只会使用一个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而在相邻的下一个时间单元则使用另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现有的随机接入信道只有一种跳频间隔“f1-f0”,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
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该终端设备根据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该N大于或等于2,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也可以不必每次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之前都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而使用之前接收到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的跳频间隔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来确定,但至少需要有两种。
该终端设备获知了该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之后,就可以按照该基础频点和跳频间隔确定发送各随机接入信号时所采用的频点,则可以在该随机接入信道上使用这些频点向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每个时间单元内只会使用一个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而在相邻的下一个时间单元则使用另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且,且有多种跳频间隔,即终端设备可以按照基础以及多种跳频间隔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较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单载波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这种方式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该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也就是说,该跳频图样信息是用于告知终端应当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频点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该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可以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所确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该基础频点为f0,该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该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该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
优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具体可以为: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 “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
可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除了可以是前述内容所指示的数值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单载波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再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基于f0、Δf1以及Δf2,跳频图样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通过单载波随机接入信道有多种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的方式,即可以有多种选择来确定最佳的频点数值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丰富了方案的多样性,另外当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的时间单元时,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Δf1以及Δf2,从而Δf1以及Δf2的数目最多,即可以让每段随机接入信号经历 这两种跳频间隔,提高随机接入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多载波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此处以双载波为例,在这种方式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该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终端设备根据该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该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该基础频点以及该N种跳频间隔确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该基础频点为f0,该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该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该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
优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具体可以是: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 “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可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除了可以是前述内容所指示的数值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双载波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再描述。
同理,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终端设备基于f0、Δf1以及Δf2,跳频图样信息不仅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通过单载波随机接入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通过双载波随机接入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的方式,当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的时间单元时,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Δf1以及Δf2,从而Δf1以及Δf2的数目最多,即可以让每段随机接入信号经历这两种跳频间隔,提高随机接入信号的使用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按照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之后,还可以接收基站反馈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发送提前量由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时延估计值由基站根据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N种跳频间隔得到,接着终端设备根据发送提前量发送上行数据。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具体来说,用户需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基站侧收到该随机接入信号并估计出信号经历的传播时间,然后基站向该用户 发送控制消息要求用户提前一定的时间再发送上行数据,此时,由于发送提前量由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而该时延估计值又是由基站根据该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基站以及N种间隔得到的,即根据基站可以使用多种相位差计算时延估计值,从而确定发送提前量,由于较大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时延估计值的精度,较小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基站的覆盖范围,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种跳频间隔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兼顾覆盖范围以及时延估计值的精度。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基站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的方式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有多种渠道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如,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的方式发送,或者通过其他的发送渠道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基站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最佳的发送渠道。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其中,N大于或等于2,即,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的跳频间隔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确定,但至少有两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每个时间单元内只会使用一个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而在相邻的下一个时间单元则使用另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且,且有多种跳频间隔,即终端设备可以按照基础以及多种跳频间隔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较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可以接收终端设备采用单载波的方式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此时,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该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该跳频图样信息是用于告知终端设备应当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频点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该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确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当基础频点为f0,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该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该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
优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具体可以为: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第四频点 为“f0-Δf2”。
可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除了前述内容所指示的数值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单载波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再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f0、Δf1以及Δf2,跳频图样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多种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的方式,即可以有多种选择来确定最佳的频点数值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丰富了方案的多样性,另外当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单元以及第四单元为连续的时间单元时,同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Δf1以及Δf2,从而Δf1以及Δf2的数目最多,即同样可以让每段随机接入信号经历这两种跳频间隔,提高随机接入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可以接收终端设备采用多载波的方式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此处以双载波为例,在这种方式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该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该跳频图样信息用于告知终端应当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频点来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确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该基础频点为f0,该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该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该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
优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具体可以为: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1”,第三频点为“f0-Δf2”,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第一频点为f0,第二频点为“f0-Δf2”,第三频点为“f0-Δf1”,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可选的,该跳频图样信息指示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该第三频点以及该第四频点数值除了前述内容所指示的数值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双载波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再描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按照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之后还可以根据N种跳频间隔确定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然后基站根据确定的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获取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再获取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然后 根据目标时延估计值确定发送提前量,最后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种跳频间隔的方式,同样能够兼顾覆盖范围以及时延估计值的精度。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可以根据该N种跳频间隔确定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具体为:
该基站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以及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该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基站接收的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基站接收的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第一跳频间隔;
基站接收的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基站接收的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第二跳频间隔;
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与该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为同一个随机接入信号或不同随机接入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根据确定的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获取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具体为:
基站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与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并确定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与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基站获得该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具体为:
基站根据第一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一时延估计值Tcoarse,并根据第二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二时延估计值Tfine
优选的,基站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该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2
该Tstep=1/Δf2,该Z为整数集合。
可选的,基站还可以根据第一时延估计值以及第二时延估计值,按照其他的公式计算出目标时延估计值,具体此处不再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 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发射器和处理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该接收模块接收的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该N大于或等于2。所述发射器用于按照该处理模块确定的该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该处理模块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向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基站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处理器和发射器,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用于支持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收UE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基站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发射器用于支持基站与UE之间的通信,向UE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指令。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基站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包含有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按照该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随机接入信道向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单跳频构造的随机接入信道,本发明中,提供了多种跳频构造的随机接入信道,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本发明所描述的多跳频构造的随机接入信道,比现有技术中描述的单跳频构造的随机接入信道更具有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发送方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至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单载波跳频图样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发送方法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3至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双载波跳频图样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能够兼顾覆盖范围以及时延估计值的精度。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长期演进LTE系统或高级的长期演进LTE-A(LTE Advanced)系统。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通信系统,只要该通信系统中存在实体可以发送信息,也存在其它实体可以接收信息即可。
如图2所示,基站和终端设备1至终端设备6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在该通 信系统中基站与终端设备1至终端设备6之间可以相互发送数据。此外,终端设备4至终端设备6也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5可以发送信息给终端设备4和终端设备6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
虽然在前述背景技术部分以LTE系统为例进行了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发明不仅仅适用于LTE系统,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c,UMT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以及新的网络系统等。下面以LTE系统为例进行具体实施例的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站、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
多个终端设备同时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时,可以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有鉴于此,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在RAN#69次会议上提出了窄带物联网NB-IOT课题。NB-IoT的上行链路拟采用频分多址SC-FDMA技术,该技术为了保证不同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到达基站侧以避免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用户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具体来说,用户需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1至终端设备6都需要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终端设备1至终端设备6都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即终端设备1至终端设备6都需要根据基站指定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其中,基站发给终端设备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指示有至少两种跳频间隔。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单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也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多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一、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单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请参阅图3,本发明实施中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301、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生成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之后,会将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使得终端设备根据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该基站可以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的方式将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f0以及N种跳频间隔,其中N大于或等于2。
在实际应用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除了包含上述的参数之外,还可以包含如下参数至少一项参数:
参数1:随机接入信道格式;
参数2:子载波间隔;
参数3:基本时间单元Thop的长度;
参数4:随机接入信道的总时间长度或者基本时间单元Thop的数目;
参数5:跳频图样信息。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格式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使用单跳频间隔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还是使用多跳频间隔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若随机接入信道格式指示终端设备使用单跳频间隔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则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的方式与现有的方式相同, 不在本发明实施例所关注的范围内。
子载波间隔Δf由具体的随机接入信道的基本参数决定,一般为15KHz,也可以为其他的数值,如3.75KHz,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基本时间单元Thop的长度用以指示一个时间单元的具体时长,该参数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基本参数相关,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随机接入信道的总时间长度或者基本时间单元Thop的数目用以表示终端设备需要在多长时长或是多少个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该参数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基本参数相关,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具体可以有多种形式。
本实施例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指示N种跳频间隔,例如直接携带N种跳频间隔的数值,或者是携带N种频点的数值,由这N种频点的数值与基础频点数值的差值确定N种跳频间隔,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指示N种跳频间隔,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另一方面,N种跳频间隔可以为具体的数值,也可以为子载波间隔Δf的一定倍数,具体形式此处不做限定。
为方便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以单载波以及双跳频间隔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其中,Δf1小于Δf2
基于基础频点f0、Δf1以及Δf2,具体的跳频图样信息可以有多种形式,下面以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至图11中展示了8种比较常见的跳频图样:
图4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5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6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7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8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9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0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1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3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4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在上面指示的8种跳频图样中,t1、t2、t3以及t4为连续的时间单元,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Δf1以及Δf2,从而Δf1以及Δf2的数目最多,换句话说,这样可以尽量让每段随机接入信号经历这两种跳频间隔,那么可以参与每种跳频间隔对应的时延估计计算中,提高随机接入信号的使用效率。其中,t4时间单元之后的4个连续时间单元,t5与 t1所使用的频点相同,t6与t2所使用的频点相同、t7与t3所使用的频点相同,t8与t4所使用的频点相同,以此类推,以4个时间单元为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t4时间单元之后的4个连续时间单元所使用的频点,也可以不与t1、t2、t3以及t4所使用的频点相同,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t1、t2、t3以及t4为离散的时间单元,或者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时间单元,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8种跳频图样之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设计更多种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302、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之后,可以读取出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还可以进一步获知前述步骤301中描述的参数1至参数5。
则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的指示,按照图4至图11中的一种跳频图样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303、基站根据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确定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基站从终端设备接收到随机接入信号之后,可以根据Δf1和Δf2从这些随机接入信号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至少需要有三个,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以四个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举例进行说明,该目标随机接入信号包括: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以及第四随机接入信号。
其中,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Δf1,终端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Δf2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与第三随机接入信号可以为同一个随机接入信号,也可以是不同的随机接入信号,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也就是说,基站在选取目标随机接入信号时,需考虑终端设备发送这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差值,即跳频间隔,需要按照Δf1和Δf2确定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先确定终端设备所采用的跳频图样,然后根据Δf1和Δf2确定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下面以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终端设备采用的跳频图样为图4所示的跳频图样,则基站可以确定的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为:
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Δf1”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也为频点f0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Δf2”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或者,
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Δf1+Δf2”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Δf2”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也为频点“f0+Δf2”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频点f0上的随机接入信号。
或者还可以有更多种的确定方式,只要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Δf1,且终端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Δf2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其他的跳频图样中,基站确定目标随机接入信号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304、基站获取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确定了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后,可以根据该目标随机接入信号确定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具体为:
基站可以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与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基站可以确定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与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305、基站获得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确定了第一相位差以及第二相位差后,可以根据这 两个相位差计算获得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具体为:
基站根据第一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一时延估计值Tcoarse
基站根据第二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二时延估计值Tfine
具体的,基站可以通过θ=2π·Δf·T估计随机接入信号所经历的时延估计值,其中θ为相位差,θ∈[0,2π),T为时延,Δf为跳频间隔。
计算得到Tfine以及Tcoarse之后,基站按照如下计算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3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4
其中,Tstep=1/Δf2,所述Z为整数集合。
其中,公式(2)的含义为:使得|Tcoarse-(Tfine+kTstep)|最小时,k的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除了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目标时延估计值外,根据Tfine以及Tcoarse还可以有其他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目标时延估计值,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306、基站根据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确定发送提前量X;
基站可以根据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确定发送提前量X,需要说明的是,该发送提前量X=Tfinal/2,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提前量X与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还可以是其他的函数关系,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307、基站将控制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
基站可以将控制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信息包含确定发送提前量X,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该发送提前量X发送上行数据至基站。
308、终端设备根据发送提前量X发送上行数据;
终端设备收到了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后,可以根据发送提前量X发送上行数据至基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单载波以及双跳频间隔为例进行了说明,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中包含有基础频点f0、跳频间隔Δf1以及Δf2,其中,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还包含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体的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然后终端设备可以按照上述八种跳频图样信息的指示,在随机接入信道向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在发送上行数据之 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具体来说,用户需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基站侧收到该随机接入信号并估计出信号经历的传播时间,然后基站向该用户发送控制消息要求用户提前一定的时间再发送上行数据,此时,由于发送提前量X由基站根据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得到,而该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又是由基站根据该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得到的,即根据基站可以使用多种相位差计算时延估计值,从而确定发送提前量,由于较大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时延估计值的精度,较小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基站的覆盖范围,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种跳频间隔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兼顾覆盖范围以及时延估计值的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除了可以使用单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之外,还可以使用多载波的方式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下面进行介绍:
二、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多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请参阅图12,本发明实施中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1201、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本实施例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的参数1至参数4均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参数1至参数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以双载波以及双跳频间隔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其中,Δf1小于Δf2
基于基础频点f0、Δf1以及Δf2,具体的跳频图样信息可以有多种形式,下面以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至图20中展示了8种比较常见的跳频图样:
图13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和“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4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和“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5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Δf1”和“f0+Δf2”发送随机接 入信号。
图16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2”和“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7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和“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8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和“f0+Δf1-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19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和“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图20的跳频图样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t1时间单元内使用f0和“f0-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t2时间单元内使用“f0-Δf1”和“f0-Δf2-Δf1”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在上面指示的8种跳频图样中,t1以及t2为连续的时间单元,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Δf1以及Δf2,从而Δf1以及Δf2的数目最多,换句话说,这样可以尽量让每段随机接入信号经历这两种跳频间隔,那么可以参与每种跳频间隔对应的时延估计计算中,提高随机接入信号的使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8种跳频图样之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设计更多种跳频图样,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t1以及t2为离散的时间单元,只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按照f0、Δf1以及Δf2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1202、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之后,可以 读取出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还可以进一步获知前述步骤1201中描述的参数1至参数5。
则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的指示,按照图13至图20中的任一种跳频图样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步骤1203、步骤1204、步骤1205、步骤1206、步骤1207以及步骤1208分别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303、步骤304、步骤305、步骤306、步骤307以及步骤308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是以双载波以及双跳频间隔为例进行了说明,即终端设备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单元内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其中,一方面带来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即由于较大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时延估计值的精度,较小的跳频间隔可以提高基站的覆盖范围,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双载波以及两种跳频间隔的方式能够兼顾覆盖范围以及时延估计值的精度,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的是双载波的方式,即终端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内可以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扩展了整个系统的容量。
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进行描述。
一、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单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具体请参阅图21,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一个实施例,包括:接收模块2101,处理模块2102,发送模块2103。
接收模块21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处理模块2102,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101接收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第二跳频间隔Δf2
接收模块2101接收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还包括:跳频图样信息,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发送模块2103,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101接收的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 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由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具体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的数值可以是图4至图12中任意一幅单载波跳频图样示意图所指示的数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模块2101,还用于接收基站反馈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发送提前量由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时延估计值由基站根据发送模块2103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处理模块2102确定的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
发送模块2103,还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101接收的发送提前量发送上行数据。
其中,请参阅图22,接收模块2101对应的实体装置为接收器2201,处理模块2102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处理器2202,发送模块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发送器2203。
二、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多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具体请参阅图23,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另一实施例,包括:接收模块2301,处理模块2302,发送模块2303。
接收模块2301以及处理模块2302在功能上分别与上述接收模块2201以及处理模块22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模块2301接收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发送模块2303,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301接收的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具体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的数值可以是图13至图20中任意一幅的双载波跳 频图样示意图所指示的数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模块2301,还用于接收基站反馈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发送提前量由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时延估计值由基站根据发送模块2303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处理模块2302确定的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
发送模块2303,还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301接收的发送提前量发送上行数据。
其中,请参阅图24,接收模块2301对应的实体装置为接收器2401,处理模块2302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处理器2402,发送模块2303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发送器2403。
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进行描述。
一、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单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请参阅图25,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发送模块2501、接收模块2503以及处理模块2502。
发送模块25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第二跳频间隔Δf2
发送模块2501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具体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的数值可以是图4至图12中任一幅的单载波跳频图样示意图所指示的数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模块2503,用于接收终端设备按照发送模块2501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在发 送模块2501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
处理模块2502,具体用于:
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以及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第一跳频间隔Δf1
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第二跳频间隔Δf2
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与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为同一个随机接入信号或不同随机接入信号。
确定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与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并确定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与接收模块2503接收的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根据第一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一时延估计值Tcoarse,并根据第二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二时延估计值Tfine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5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000006
Tstep=1/Δf2,Z为整数集合。
其中,其中,请参阅图26,发送模块2501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发送器2601,接收模块2503对应的实体装置为接收器2603,处理模块2502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处理器2602。
二、基站指示终端设备基于多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请参阅图27,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另一实施例,包括:发送模块2701、接收模块2703以及处理模块2702。
发送模块27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第二跳频间隔Δf2
发送模块2701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基础频点f0、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确定。具体的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的数值可以是图13至图20中任一幅的双载波跳频图样示意图所指示的数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模块2703以及处理模块2702在功能上分别与上述接收模块2503与处理模块25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其中,请参阅图28,发送模块2701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发送器2801,接收模块2703对应的实体装置为接收器2803,处理模块2702对应的实体装置为处理器2802。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 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8)

  1.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所述N大于或等于2;
    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 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所 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所述发送提前量由所述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所述时延估计值由所述基站根据所述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得到;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发送提前量发送上行数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的方式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所述N大于或等于2;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13. 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确定的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获取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估计值确定发送提前量;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所述发送提前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以及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基站接收的所述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所述基站接收的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所述第一跳频间隔;
    所述基站接收的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所述基站接收的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所述第二跳频间隔;
    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为同一个随机接入信号或不同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确定的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获取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并确定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所述基站获得所述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一时延估计值Tcoarse,并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二时延估计值Tfine
    所述基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100001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100002
    所述Tstep=1/Δf2,所述Z为整数集合。
  15.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所述N大于或等于2;
    发送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在各时间单元内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时所使用的频点;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跳频图样信息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20. 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发送提前量,所述发送提前量由所述基站根据时延估计值得到,所述时延估计值由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N种跳频间隔得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发送提前量发送上行数据。
  21. 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随机接入信道、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所述N大于或等于2;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基础频点以及N种跳频间隔,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三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四时间单元内使用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第三时间单元以及第四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24.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包括:
    跳频图样信息,所述跳频图样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一频点以及第二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在第二时间单元内使用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为连续或离散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以及第四频点由所述基础频点以及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所述基础频点为f0,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之机接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所述N种跳频间隔包含第一跳频间隔Δf1以及第二跳频间隔Δf2,所述第一跳频间隔Δf1小于所述第二跳频间隔Δf2时,则: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1”,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2”,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1-Δf2”;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或,
    所述第一频点为f0,所述第二频点为“f0-Δf2”,所述第三频点为“f0-Δf1”,所述第四频点为“f0-Δf2-Δf1”。
  26.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N种跳频间隔确定至少三种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根据所述确定的目标随机接入信号获取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获取所述相位差对应的目标时延估计值;
    根据所述目标时延估计值确定发送提前量。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所述发送提前量。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以及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为所述目标随机接入信号;
    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所述第一跳频间隔;
    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的频点之间的跳频间隔为所述第二跳频间隔;
    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为同一个随机接入信号或不同随机接入信号;
    确定所述第一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二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并确定所述第三随机接入信号与所述第四随机接入信号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一时延估计值Tcoarse,并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确定对应的第二时延估计值Tfine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时延估计值Tfinal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100003
    Figure PCTCN2015096629-appb-100004
    所述Tstep=1/Δf2,所述Z为整数集合。
PCT/CN2015/096629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WO2017096518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80063860.2A CN107592983B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CN201810204137.7A CN108633107B9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EP19175057.9A EP3700286B1 (en) 2015-12-08 2015-12-08 Data send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18513368A JP6588628B2 (ja) 2015-12-08 2015-12-08 データ送信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端末装置
PCT/CN2015/096629 WO2017096518A1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BR112018001639-0A BR112018001639B1 (pt) 2015-12-08 Método de envio de dados, estação de base e dispositivo terminal
ES19175057T ES2924363T3 (es) 2015-12-08 2015-12-08 Método para enviar datos, estación base y dispositivo terminal
EP15909993.6A EP3319391B1 (en) 2015-12-08 2015-12-08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ES15909993T ES2757308T3 (es) 2015-12-08 2015-12-08 Método para enviar datos, estación base y dispositivo terminal
CN202010405613.9A CN111818663B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KR1020187003180A KR102017608B1 (ko) 2015-12-08 2015-12-08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기지국 및 단말 디바이스
US16/003,102 US10568133B2 (en) 2015-12-08 2018-06-07 Data send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96629 WO2017096518A1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6/003,102 Continuation US10568133B2 (en) 2015-12-08 2018-06-07 Data send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96518A1 true WO2017096518A1 (zh) 2017-06-15

Family

ID=59012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5/096629 WO2017096518A1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8133B2 (zh)
EP (2) EP3700286B1 (zh)
JP (1) JP6588628B2 (zh)
KR (1) KR102017608B1 (zh)
CN (3) CN111818663B (zh)
ES (2) ES2924363T3 (zh)
WO (1) WO2017096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24363T3 (es) * 2015-12-08 2022-10-06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para enviar datos, estación base y dispositivo terminal
US10334633B2 (en) * 2016-01-07 2019-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frequency hopping patterns and detection schemes
CN117062227A (zh) * 2016-11-04 2023-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节点以及计算机可读程序存储介质
CN108207027B (zh) * 2016-12-20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设备
BR112020020815A2 (pt) 2018-04-16 2021-01-19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elícula intercamadas para vidro laminado e vidro laminado para teto de automóvel
CN111342913B (zh) 2018-12-18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KR102388027B1 (ko) * 2018-12-26 2022-04-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모듈의 시험 방법 및 상기 무선통신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350877B2 (ja) * 2019-11-07 2023-09-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010369A1 (en) * 2021-08-05 2023-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equency hopping in noma
CN113709079B (zh) * 2021-08-10 2022-05-2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用于ofdm通信系统的跳频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8078A1 (en) * 2008-12-23 2010-06-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a frequency hopping mod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184548A (zh) * 2014-04-17 2014-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序列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4811220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覆盖增强的mtc设备的跳频方法和相应设备
CN104823501A (zh) * 2012-10-05 2015-08-05 司亚乐无线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9071A (en) * 1993-09-21 1998-11-17 Telstra Corporation Limited Base station for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448569A (en) * 1994-04-12 1995-09-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andoff monitoring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slow frequency hopping
US5568510A (en) * 1994-09-27 1996-10-22 At&T Ipm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synchronism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ortable unit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a frequency hopping system
JP3244610B2 (ja) * 1995-01-27 2002-0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周波数ホッピング方式無線lanシステム
US5955992A (en) * 1998-02-12 1999-09-21 Shattil; Steve J. Frequency-shifted feedback cavity used as a phased array antenna controller and carrier interference multiple access spread-spectrum transmitter
EP0955780A1 (de) * 1998-04-17 1999-11-10 Alcatel Drahtloses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Basisstation und mobiles Teilnehmerendgerät, die Funksignale entsprechend einer Frequenzsprungfolge austauschen
FI20012581A0 (fi) * 2001-12-27 2001-12-27 Nokia Corp Häiriönpoistomenetelmä kommunikaatiojärjestelmässä
JP3947915B2 (ja) * 2002-03-11 2007-07-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周波数ホッピング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装置、その周波数偏移制御方法及び周波数偏移制御に用いられる係数を求める方法
FI20021013A0 (fi) * 2002-05-29 2002-05-29 Nokia Corp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KR101296558B1 (ko) * 2005-10-21 2013-08-13 텔레폰악티에볼라겟엘엠에릭슨(펍) 무선 인터페이스를 통해 랜덤 액세스 절차를 실행하는 기술
EP1997335A1 (de) * 2006-03-22 2008-12-0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abstandsbestimmung eines mobilen kommunikationsendgerätes zu mobilfunkbasisstationen und mobiles kommunikationsendgerät
WO2008029812A1 (en) * 2006-09-05 2008-03-13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Ltd. Distance measuring device
JP5038060B2 (ja) * 2007-08-14 2012-10-0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GB2456128B (en) * 2007-12-20 2010-0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1435824B1 (ko) * 2008-01-09 2014-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의 패킷 전송 방법
CN101667849B (zh) * 2008-09-05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01860929B (zh) * 2009-04-13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切换方法
US9374677B2 (en) * 2010-03-01 2016-06-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on of mobile devices in confined environments
KR20110108536A (ko) * 2010-03-29 2011-10-06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수의 요소 반송파를 운영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 프리엠블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와, 그를 이용한 ta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KR101285398B1 (ko) * 2010-09-08 2013-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141070B (zh) * 2011-07-22 2016-07-13 阿尔卡特朗讯 从机器设备向 ran 提供信息的方法和相关的设备和系统
CN103209459B (zh) * 2012-01-11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641661B (zh) * 2012-09-21 2018-05-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WO2014110757A1 (en) * 2013-01-17 2014-07-24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extended time-domain granularity for uplink frequency hopping
EP3297371B1 (en) * 2013-05-31 2020-08-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US9854607B1 (en) * 2014-02-10 2017-12-2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ynamic clear channel assessent (CCA), and distinguish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basic service sets
EP3219033B1 (en) * 2014-11-10 2019-11-20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942193B1 (en) * 2014-12-05 2018-04-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asic service set color identifier
AU2015384676B2 (en) * 2015-02-27 2019-02-07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ES2924363T3 (es) * 2015-12-08 2022-10-06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para enviar datos, estación base y dispositivo termina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8078A1 (en) * 2008-12-23 2010-06-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a frequency hopping mod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823501A (zh) * 2012-10-05 2015-08-05 司亚乐无线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811220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覆盖增强的mtc设备的跳频方法和相应设备
CN104184548A (zh) * 2014-04-17 2014-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序列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319391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9391B1 (en) 2019-09-04
ES2757308T3 (es) 2020-04-28
ES2924363T3 (es) 2022-10-06
KR102017608B1 (ko) 2019-09-03
EP3700286A1 (en) 2020-08-26
EP3319391A1 (en) 2018-05-09
EP3700286B1 (en) 2022-05-11
US10568133B2 (en) 2020-02-18
US20180295648A1 (en) 2018-10-11
KR20180025932A (ko) 2018-03-09
CN108633107A (zh) 2018-10-09
BR112018001639A2 (zh) 2018-09-18
CN111818663B (zh) 2022-07-22
JP2018526938A (ja) 2018-09-13
CN107592983B (zh) 2022-12-13
CN107592983A (zh) 2018-01-16
CN108633107B9 (zh) 2019-08-20
CN111818663A (zh) 2020-10-23
EP3319391A4 (en) 2018-10-31
JP6588628B2 (ja) 2019-10-09
CN108633107B (zh) 2019-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96518A1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TWI613893B (zh) 參考信號傳輸及接收方法、基地台和使用者設備
EP3448099B1 (en) Allocat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to unoccupied resource elements
CN105579864B (zh) 用于精细定时测量的装置、方法和机器可读介质
Choi et al.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for proximity-based service in LTE-advanced system
CN112152687B (zh) 通信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TWI812603B (zh) 數據傳輸方法和裝置
RU2540118C2 (ru) Межчастотные измерения наблюдаемой разности времени прибытия сигналов
US20150365178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intefering cell information
CN109041039A (zh) 用于设备对设备通信的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CN108811074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30074373A1 (en)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and device procedures for downlink-based positioning/ranging using multi-frequency phase difference of arrival
WO2021204293A1 (zh) 定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13339A1 (zh) 下行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CN109219980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29426A1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20020376A1 (zh) 一种参考信号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18171491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WO2017132806A1 (zh) 配置导频信号的方法及第一设备
CN108886717A (zh) 传输系统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US2019024628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multi-level cells or cell cluster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6878587B2 (ja) 情報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及び端末装置
CN114365537A (zh) 一种上行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17016383A1 (zh) 一种控制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WO2018177216A1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59099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870031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59099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85133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REG Reference to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BR

Ref legal event code: B01A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180016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180016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ffective date: 201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