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7041286A1 - 一种袖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袖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7041286A1
WO2017041286A1 PCT/CN2015/089426 CN2015089426W WO2017041286A1 WO 2017041286 A1 WO2017041286 A1 WO 2017041286A1 CN 2015089426 W CN2015089426 W CN 2015089426W WO 2017041286 A1 WO2017041286 A1 WO 201704128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elbow
sleeve
wrist
bandage
slight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8942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何彩霞
李鹏
倪庆美
铃木英俊
小山由朗
Original Assignee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15/08942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7041286A1/zh
Priority to CN201580079065.2A priority patent/CN107427382A/zh
Publication of WO201704128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7041286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Definitions

  • the cuff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eferably has an angle of 120 to 180 degrees from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wrist to the elbow and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elbow to the arm.
  • Figure 4 is a view showing the movement of the elbow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of the cuff movement of the embodiment 19.
  • test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lik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s follows:
  • a nylon and spandex knitted fabric having a UPF value of 40 and a grammage of 200 g/m 2 having a tightening index of 0.3 is cut and sewn to form a sleeve body 1 which is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wrist to the elbow.
  • the angle 4 from the elbow to the straight line where the arm is located is 150°, and the end near the wrist includes a hole 3 that is easy to fit over the thumb, and the circumference at the 3cm above the elbow begins to decrease.
  • the ratio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upper end to the circumference at which the circumference begins to decrease is 0.8.
  • a continuous strip film having a width of 8 cm was used as the slightly tight bandage 2, and one round was wound from the wrist to the elbow in a spiral manner, and joined to the body 3 in a transfer fit manner, and the rest was the same as in Example 7.
  • the slee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See Tables 1, 2, and 3 for details.
  • a continuous strip film having a width of 6 cm was used as the slightly tight bandage 2, and one round was wound from the wrist to the elbow in a spiral manner, and joined to the body 3 in a transfer fit manner, and the rest was the same as in Example 7.
  • the slee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See Tables 1, 2, and 3 for details.
  • the slee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obtained by wi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rm from the palm up to the outside of the palm. See Tables 1, 2, and 3 for details.
  • a continuous strip film having a width of 4.8 cm was used as the slightly tight bandage 2, and 1.5 turns around the wrist to the elbow in a spiral manner, and joined to the body 3 in a transfer fit manner, the spiral type being the palm Wrap u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rm up to the outside of the palm to obtain the slee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See Tables 1, 2, and 3 for details.
  • a continuous strip film having a width of 6 cm was used as the slightly tight bandage 2, and 1.5 turns around the wrist to the elbow in a spiral manner, and joined to the body 3 in a transfer fit manner, and the rest was the same as in Example 14
  • the slee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See Tables 1, 2, and 3 for details.
  • a knitted fabric of polyester, nylon and spandex having a UPF value of 50 and a basis weight of 210 g/m 2 was used, and the tightness index was 0.6, which was cut and sewn to form a sleeve body 1, and the rest was the same as in Example 19, and the present invention was obtain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袖套,该袖套由本体(1)和略紧绷带(2)组成,略紧绷带(2)从手腕处至少到肘部以螺旋型方式结合在本体(1)上,在0~80%的弹性伸长范围内,拉伸到同样伸长率时上述略紧绷带(2)沿长度方向的拉伸应力至少高于本体(1)的拉伸应力,袖套本体(1)为氨纶与尼龙混合、氨纶与涤纶混合、或氨纶与尼龙和涤纶混合构成的机织和针织物,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该袖套具有矫正姿势的功能,可用于伏案工作、户外运动、驾车、上下班等场合,而且外观优美,款式新颖,适合于各年龄层次的人群穿着。

Description

一种袖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袖套,具体涉及一种可以矫正姿势的袖套。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因繁重的工作而长期伏案,在此状态下,人会自然放松双肩并向内侧收拢,与此同时,头部也会情不自禁地前倾。如果持续此种状态,很容易引起身体的疲劳、倦怠、酸疼等,长此以往极易造成驼背、颈椎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形象、气质,对身体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随之,一种能够矫正或改善上述问题的简易服装或配饰成为人们新的需求。
同样的道理,人在做步行或跑步等移动的动作时,基本上头部和躯干是垂直的,仅靠四肢、躯干的回旋给予向前的动力。一般情况,如果脊柱存在姿势不良的情况,就会阻碍四肢、躯干的回旋,从而降低向前的动力。那么就有必要对躯干进行矫正。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在姿势矫正的设计上,多数为结构和设计繁琐的装置,使用和携带很不方便。也有一些携带、使用方便的姿势矫正的服装,如专利200920084385.9所公开的一种姿势矫正马甲,它通过在后背片内缝接松紧带,使用连接装置将后背片与两根肩背带相连,实现姿势矫正的目的。专利93210590.4所公开一种姿势矫正背心,它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后背形片,再通过背带、腰带将其固着于身体上,达到松紧可调、矫正姿势的目的。这些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衣服固定在人身体上,再通过 松紧带等手段的辅助,达到姿势矫正的目的。这些技术中若松紧装置较紧,不仅起不到矫正姿势的作用,反而会导致不良姿势;若松紧带较松,又起不到矫正的作用。总而言之上述技术普遍存在不易穿脱,不够美观,不易控制松紧,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等问题。
另外,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使用于衣物的螺旋设计。如日本专利特愿平8-38659所公开的护臂,是在护臂本体上缝入具有强伸缩力的松紧带,松紧带是以螺旋状缝入的,但其不限定环绕手臂的方向,其只是起绷带的固定作用,解决了束绷带的麻烦。日本专利特愿平3-147873所公开的具有绷带功能的衣服,虽然也是由强弱伸缩特性的两种布构成的螺旋状,其作用只是固定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日本专利特开2008-75146,特愿平5-321343也公开“く”状的护臂,即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小于180°,但其作用只是通过防止关节内侧起皱而仅起到美观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脱容易,舒适性佳,尤其适用于长期伏案工作人群及运动人群的姿势矫正袖套。
本发明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的袖套,由本体和略紧绷带组成,略紧绷带从手腕处至少到肘部以螺旋型方式接合在本体上,在0~80%的弹性伸长范围内,拉伸到同样伸长率时所述略紧绷带沿长度方向的拉伸应力至少高于本体的拉伸应力,所述袖套本体为氨纶与尼龙混合、氨纶与涤纶混合、或氨纶与尼龙和涤纶混合构成的机织或针织物,所述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略紧绷带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至少环绕一圈。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袖套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可以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本体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120°~180°。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本体为UPF值为30以上的机织或针织物。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本体为克重220g/m2以下的机织或针织物。
本发明的袖套,其略紧绷带可以由一条绷带形成,但优选由两条以上小绷带所形成。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略紧绷带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的环绕圈数为3以下。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从肘部以上至袖套上端部呈周长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状,上端部与肘部以上周长开始减小部的周长的比值为0.50~0.98。
本发明的袖套,其本体优选在30~80%伸长范围内紧绷指数为0.8以下的织物。
本发明的袖套具有矫正姿势的功能,可用于伏案工作、户外运动、驾车、上下班等场合,而且外观优美,款式新颖,不易滑脱,适合于各年龄层次的人群穿着。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发明袖套(右手内侧)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本体,2为略紧绷带,3为套于大拇指的孔洞,4为本体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
图2为实施例7的发明袖套(右手内侧)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本体, 2为略紧绷带,3为套于大拇指的孔洞,4为本体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
图3为实施例19的袖套图。
图4为穿着实施例19的袖套运动的水平面上肘部运动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姿势矫正袖套,该袖套由本体和略紧绷带组成,略紧绷带从手腕处至少到肘部以螺旋型方式接合在本体上,且在0~80%的弹性伸长范围内,拉伸到同样伸长率时略紧绷带沿长度方向的拉伸应力至少高于本体的拉伸应力,所述袖套本体为氨纶与尼龙混合、氨纶与涤纶混合、或氨纶与尼龙和涤纶混合构成的机织或针织物,所述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本发明的此种螺旋缠绕方式,能够使穿着者双手向内侧靠拢时提供一定的向外侧的诱导力。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略紧绷带难以提供诱导力,影响矫正效果。也就是说,当螺旋型方式方向相反时,因为略紧绷带在手臂部的作用力,也能带来一定的向外侧的诱导力;但是相比手腕部的略紧绷带所带来的诱导力,其矫正效果是比较弱的。
本发明的袖套,优选略紧绷带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至少环绕一圈。略紧绷带环绕手腕处到肘部的圈数过少起不到诱导力的效果,圈数过多就有绷带的固定作用的趋势,所以圈数优选1~3圈。
为了使略紧绷带能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至少环绕一圈,其中略紧绷带的宽度优选为8cm以下;考虑到矫正效果及穿着舒适性,宽度更优选3~8cm。如果宽度超过8cm,略紧绷带环绕较困难,而且会影响姿势矫正的效果。
本发明的袖套,其略紧绷带可以就是1条略紧绷带,也可以是由多条 小绷带所形成。优选其略紧绷带由两条以上小绷带所形成。所述小绷带的螺旋型方式为同一方向,都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总宽度相同的由多条小绷带形成的略紧绷带与单条小绷带形成的的略紧绷带相比,多条略紧绷带可以分散束缚力,而提高穿着时的舒适性,同时不会降低向外侧的诱导力。小绷带的宽度优选0.5~2cm,小绷带之间的间隔优选小绷带宽度的0.2~2倍,更优选0.2~0.8倍。多条小绷带的宽度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小绷带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等间距或非等间距的。
略紧绷带可以是氨纶裸丝,也可以是氨纶与其他纤维的复合纱所织成的布,略紧绷带按一定的宽度以螺旋状缝合在袖套本体上;略紧绷带也可以是连续或非连续的膜,膜以涂层或者贴合或者印花的方式按一定的宽度以螺旋状加工到袖套本体上。其中,非连续的膜可以是三角、四角、圆等几何图形或其他花纹以一定的方式排列成带状,既可以形成略紧绷带,又可以增加美观性。且该略紧绷带伸长10%时,所需的拉伸应力为2N以上。
本发明的袖套在穿着状态下,自然下垂无动作时,略紧绷带不会对手臂产生诱导力;而在以掌心向下的方式伏案时,或者跑步时手臂摆到胸前时,会产生使手臂向外的诱导力。这里的诱导力由略紧绷带伸长产生,合适的诱导力能够减少穿着过程中因掌心向下伏案引起的肩、背部弯曲,或者是跑步时手臂不正确的摆动导致的躯干姿势不良,从而起到姿势矫正的目的。跑步时,袖套能够通过矫正手臂摆动的方向和摆幅,来矫正躯干的姿势不良,从而可以降低不良姿势的能量损耗,提高跑步的效率,即步幅变大或者频率变高,达到跑步速度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袖套优选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该孔洞将袖套下端部牢牢固于手腕处,减少了袖套在穿着过程与手臂的相对滑动,达到更佳的姿势矫正效果。
而且,本发明的袖套优选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为120°~180°。该角度贴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伏案工作中、跑步等活动小臂与大臂所成的角度,前述螺旋状的略紧绷带的诱导力作用,还会把前臂拉向后臂,使肘部角度呈现近似L状。该角度与螺旋状的略紧绷带的结合,能更好的发挥对手臂的诱导作用,在穿着过程中更加舒适。如果角度小于120°,穿着的舒适性和姿势矫正效果相对差一些。更优选140°~160°,最优选150°。
本发明的袖套可用于伏案工作时、跑步时、以及其他的室内、户外运动、驾车、上下班等场合穿着。故为增强其紫外防护能力,袖套本体优选为UPF值30以上的机织或针织物。另外袖套本体可根据需要经过特殊的染化料处理,以获得其他一些辅助功能,如抗菌、除臭、凉感、吸湿排汗等。
袖套本体优选为克重220g/m2以下的机织或针织物。保证了其轻量性的特点,长时间穿着不会感觉疲劳。
本发明所述袖套本体为氨纶与尼龙混合、氨纶与涤纶混合、或氨纶和尼龙和涤纶混合构成的机织或针织物,具体地说,袖套本体的纤维原料可以是尼龙和氨纶,涤纶和氨纶,或者是尼龙和涤纶以及氨纶的混合。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采用这样的本体原料配制,通过与略紧绷带的配合,能够使得摆动幅度增加率大幅提升,达到更佳的姿势矫正效果。特别是略紧绷带为连续或非连续的膜,膜以涂层或者贴合或者印花的方式按一定的宽度以螺旋状加工到袖套本体上的时候,此原料配制更能体现其更佳的姿势矫正效果。袖套本体优选在30~80%伸长范围内紧绷指数为0.8以下的织物。具有这样特性的织物在穿着时不会太勒,穿着时感觉到的压迫适中,人体感觉越舒适。
本发明的袖套还可以从肘部以上至袖套上端部呈周长逐渐减小的圆锥 形状,上端部与肘部以上周长开始减小部的周长的比值为0.50~0.98。即具有由下至上逐渐收紧的趋势,能够起到防滑脱的效果,又不会给突然穿戴者有束缚的感觉;若该比值低于0.50,则可能呈现为最上端部急剧收紧的方式,穿戴者会产生血流不通的感觉,甚至产生严重不适感。若该比值大于0.98,则防滑脱的效果不明显。从防滑性和舒适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上端部的上部周长与下部周长比值为0.75~0.90,更优选在0.80~0.85,既有良好的防滑性,又不影响其穿着舒适性。
本发明的袖套可采用多种针织或机织组织结构织造各种花型。外观优美,款式新颖,不易滑脱,适合于各年龄层次的人群穿着。
本发明所涉及的物性等的测试评价方法如下:
(1)UPF
根据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测试。
(2)略紧绷带拉伸应力
根据GB/T 3923.1:1997《织物拉伸性能》标准测试。
(3)紧绷指数
使用日本INTEC公司的伸缩疲劳试验机(IT-DRS)按照日本工业规格JIS L-1096进行测定,样本大小为10cm×15cm,经向纬向分别制取样本。夹距7.6cm,夹幅2.5cm,以30cm/min的速度将样本拉伸到110%,最后读取伸长30%的应力和伸长80%的应力。其计算方法如下:
紧绷指数=((样本伸长80%时的应力<N1>-样本伸长30%时的应力<N2>)/50)×10。
(4)手臂摆动幅度和摆动方向
穿着袖套以7km/h进行跑步,使用3D光学动作解析系统,测定3D空间内肘关节的运动轨迹。根据肘部运动轨迹,查看手臂摆动幅度和摆动方 向。摆动幅度越大,给予前进的动力越大,袖套的姿势矫正效果越好。手臂摆动方向与跑步方向越接近平行,袖套的姿势矫正效果越好。
(5)运动速度提高率
受试者穿着袖套以160步/分的速度在跑道上跑步。计测跑完3000米所需要的时间。
运动速度提高率=(不穿袖套跑步所需时间/穿着袖套跑步所需时间-1)×100%
(6)滑脱量、舒适度与穿脱容易性
根据《日本人的人体计测数据2004-2006》中男性M码的尺寸选择受试者。在受试者穿着袖套后,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腰侧,在手臂上标记袖套最上端的位置。受试者以7km/h进行跑步半小时后,让受试者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腰侧,用直尺测量出袖套上端距手臂标记处的距离,该距离即为滑脱量。该测试过程让受试者自己穿脱袖套,让其对穿脱难易性进行评价,同时评价袖套的以束缚感为主的舒适度。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3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使用宽度为1.5cm,间隔为0.3cm的3条小绷带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以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1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 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
本体1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不包含孔洞3,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3
使用UPF值为35、克重为160g/m2的涤纶/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6,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8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4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将涂层胶涂到本体1上,形成宽度为1.0cm,间隔为0.3cm的4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4
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其余同实施例3,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5
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20°,其余同实施例3,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6
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10°,其余同实施例3,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7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 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3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5。使用宽度为6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8
使用宽度为8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其余同实施例7,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9
使用宽度为6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其余同实施例7,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0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5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将涂层胶涂到本体1上,形成宽度为2.0cm,间隔为0.5cm的2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1
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4圈,其余同实施例10,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2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3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使用两条宽度为2.5cm由高弹力氨纶与尼龙纤维的复合纱编织而成的面料作为略紧绷带2,以1cm的间隔,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缝合到本体1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3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5,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3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使用宽度为2.5cm,间隔为1cm的2条小绷带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圈,以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1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4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 0.5,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6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使用宽度为4.8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5
使用宽度为6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其余同实施例14,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6
使用宽度为1.2cm,间隔为0.4cm的4条小绷带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其余同实施例14,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7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5,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4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将涂层胶涂到本体1上,形成宽度为1.2cm,间隔为0.4cm的4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 3。
实施例18
将涂层胶涂到本体1上,涂成由多个五角星形成宽度为1.2cm,间隔为0.4cm的4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其余同实施例1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19
使用宽度为1.2cm,间隔为0.4cm的4条小绷带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以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1上,其余同实施例1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0
印花涂料印到本体1上,印成由多个圆点形成宽度为1.2cm,间隔为0.4cm的4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2圈,其余同实施例1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1
使用宽度为5cm的连续带状膜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其余同实施例1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2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10g/m2的涤纶、尼龙和氨纶的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6,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其余同实施例19,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3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5,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4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将涂层胶涂到本体1上,涂成由多个菱形形成宽度为0.8cm,间隔为0.8cm的5条小绷带组合成的略紧绷带2,且略紧绷带2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1.5圈,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4
本体肘部以上4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68。其余同实施例23,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5
本体肘部以上4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9。其余同实施例23,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6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5,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肘部以上6cm处周长开始减小,上端部周长与周长开始减小处的周长的比值为0.8。使用宽度为1.5cm,间隔为0.3cm的3条小绷带作为略紧绷带2,且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 1.5圈,以转移贴合的方式接合到本体3上,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7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8,其余同实施例2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实施例28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1.5,其余同实施例26,得到本发明的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1
略紧绷带2的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下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其余同实施例4,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2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2.1,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其余同实施例12,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3
使用UPF值为50、克重为220g/m2的涤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2.9,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其余同实施例13,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4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8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 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5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8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没有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比较例6
使用UPF值为40、克重为200g/m2的尼龙和氨纶针织物,其紧绷指数为0.3,将其裁剪、缝制形成袖套本体1,该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为150°,在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得到袖套。具体见表1、2、3。
表1
Figure PCTCN2015089426-appb-000001
表2
Figure PCTCN2015089426-appb-000002
表3
Figure PCTCN2015089426-appb-000003
综合评价是指综合考虑姿势矫正、滑脱、穿着舒适性作出的结论。
根据表1,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比较可以看出,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有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3与没有孔洞的相比,矫正效果更好。
根据表1,从实施例3、4、5和实施例6的比较可以看出,本体1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与矫正效果有关系。角度小于120°会降低矫正效果。
根据表1,从实施例7、8和实施例9的比较可以看出,略紧绷带2的宽度过大时,矫正效果会受到一些影响。
根据表1,从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的比较可以看出,略紧绷带2环绕圈数过多时,矫正效果会受到一些影响。
根据表1,从实施例12和比较例2的比较可以看出,本体材料为尼龙和氨纶混合物形成的针织物,相比本体材料为尼龙形成的针织物,矫正效果更好。
根据表1,从实施例13和比较例3的比较可以看出,本体材料为涤纶和氨纶混合物形成的针织物,相比本体材料为涤纶形成的针织物,矫正效果更好。
根据表1,从实施例4和比较例1的比较可以看出,略紧绷带2的螺旋型方式对矫正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当略紧绷带2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侧沿手臂方向缠绕时,矫正效果会受到影响。
根据表1,从实施例1、2和比较例4、6的比较可以看出,略紧绷带2与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4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姿势矫正效果得到最大发挥。
根据表1,从实施例14、15和实施例16的比较可以看出,总宽度相同的多条小绷带和一条绷带的效果相比,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矫正效果不会下降。
根据表1,从实施例26、27和实施例28的比较可以看出,紧绷指数大于0.8时,会影响穿着舒适性。

Claims (10)

  1. 一种袖套,该袖套由本体和略紧绷带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略紧绷带从手腕处至少到肘部以螺旋型方式接合在本体上,在0~80%的弹性伸长范围内,拉伸到同样伸长率时所述略紧绷带沿长度方向的拉伸应力至少高于本体的拉伸应力,所述袖套本体为氨纶与尼龙混合、氨纶与涤纶混合、或氨纶与尼龙和涤纶混合构成的机织或针织物,所述螺旋型方式为由掌心向上至手掌外后侧顺势沿手臂方向缠绕。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略紧绷带的宽度为8cm以下,且所述略紧绷带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至少环绕一圈。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该袖套靠近手腕一侧的端部可以包含一个易于套在大拇指上的孔洞。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本体从手腕到肘部所在的直线与从肘部到大臂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120°~180°。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至少所述本体为UPF值为30以上的机织或针织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本体为克重220g/m2以下的机织或针织物。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略紧绷带由两条以上小绷带所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略紧绷带以螺旋型方式从手腕处到肘部环绕的环绕圈数为3以下。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袖套从肘部以上至袖套上端部呈周长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状,上端部与肘部以上周长开始减小部的周长的比值为0.50~0.98。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袖套,其特征是:所述袖套本体为在30~80%伸长范围内紧绷指数为0.8以下。
PCT/CN2015/089426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袖套 WO201704128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9426 WO2017041286A1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袖套
CN201580079065.2A CN107427382A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袖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9426 WO2017041286A1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袖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41286A1 true WO2017041286A1 (zh) 2017-03-16

Family

ID=58240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5/089426 WO2017041286A1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袖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7382A (zh)
WO (1) WO201704128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0593A1 (de) * 1991-04-26 1992-10-28 Horst Kleylein Ellenbogenorthese
JPH09285587A (ja) * 1996-04-22 1997-11-04 Takeshiyou:Kk 肘又は膝用屈曲部サポーター
US20070060857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Testa Anthony S Jr Knee brace
CN202396495U (zh) * 2011-11-07 2012-08-29 高锋针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强化型袖套
CN104720942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袖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75110Y (zh) * 2006-02-24 2007-03-07 蔡秋永 袖套
CN2875117Y (zh) * 2006-02-24 2007-03-07 蔡秋永 手套
CN201049003Y (zh) * 2007-06-11 2008-04-23 山东凯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正骨套
CN102160691A (zh) * 2010-02-22 2011-08-2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柔软弹性上衣
JP5255596B2 (ja) * 2010-05-17 2013-08-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手袋
CN202407163U (zh) * 2011-12-30 2012-09-0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套袖
CN202514622U (zh) * 2012-02-06 2012-11-07 俞全明 一种袖套
CN103653316A (zh) * 2012-09-11 2014-03-26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柔软弹性上衣
CN104055244A (zh) * 2013-03-20 2014-09-24 杨晓虹 一种防止给婴儿穿衣时拉伤其手臂的方法
CN204317568U (zh) * 2014-12-22 2015-05-13 义乌市随想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护手袖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0593A1 (de) * 1991-04-26 1992-10-28 Horst Kleylein Ellenbogenorthese
JPH09285587A (ja) * 1996-04-22 1997-11-04 Takeshiyou:Kk 肘又は膝用屈曲部サポーター
US20070060857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Testa Anthony S Jr Knee brace
CN202396495U (zh) * 2011-11-07 2012-08-29 高锋针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强化型袖套
CN104720942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袖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7382A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7534B2 (en) Exercise garment
US10631583B2 (en) Swimsuits
EP3419452B1 (en) Swim suit, particularly for competition swimming
JP6409143B1 (ja) 衣類
IT201600108678A1 (it) Indumento comprendente una maglietta ed un sistema per correggere la postura di un utente
CN103906486A (zh) 用于改善使用者姿势的装置
KR101766644B1 (ko) 근육강화용 서포트 피복
US20120278966A1 (en) Posture support vest
JP2021098932A (ja) 水着
JP6148891B2 (ja) 姿勢矯正サポーター
JP5627346B2 (ja) アームカバー
WO2017041286A1 (zh) 一种袖套
TW201709833A (zh) 一種袖套
US20200399822A1 (en) Compression garment enhanced with hemp fibers
JP6055244B2 (ja) 体形補整機能を備えた上半身用衣類
CN210329396U (zh) 一种护脊西装
JP2005248389A (ja) 脚部を有する衣類
WO2011100881A1 (zh) 一种柔软弹性上衣
WO2016055938A1 (en) Garment comprising a t-shirt and a system for limiting the movement of a body portion comprising the shoulder
CN204908086U (zh) 反重力肩带及具有该反重力肩带的单肩包
CN220088632U (zh) 一种高胯体芭蕾舞练功服
CN210869918U (zh) 吸湿排汗运动衣
CN104720942A (zh) 一种袖套
RU119585U1 (ru) Адаптационная одежда для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людей с ограниченными физическими возможностями
CN110150774B (zh) 一种护脊西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59033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59033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