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03048469A1 -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d'un batiment a etages et systeme de verins special pour ce procede - Google Patents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d'un batiment a etages et systeme de verins special pour ce proced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03048469A1
WO2003048469A1 PCT/CN2002/000307 CN0200307W WO03048469A1 WO 2003048469 A1 WO2003048469 A1 WO 2003048469A1 CN 0200307 W CN0200307 W CN 0200307W WO 03048469 A1 WO03048469 A1 WO 0304846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lifting
layer
construction
buil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2/0003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Jun Yu
Original Assignee
Jun Y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n Yu filed Critical Jun Yu
Priority to AU20022565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AU2002256598A1/en
Publication of WO200304846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03048469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5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 E04B1/3522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characterised by raising a structure and then adding structural elements under it

Definitions

  •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a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and its special equipment,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a special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multi-story building and its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 the height of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is increased layer by layer, which makes the transportation difficulty and cost of building materials,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increase, and the efficiency of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gradually decreases, which lim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project progress;
  • the large-scale and complex scaffolding and formwork components must be continuously moved up and down, and even repeatedly disassembled; the indispensable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scaffolding, movable formwork hire, installation, disassembly and operating costs account for a lot of the entire engineering cost. A large proportion also consumes a large part of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cycle of the project. And this part of the cost and the consump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re a large amount of reactive power consumption caused by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are not necessary to form the building itself;
  • the height-changing and completely open high-altitude construction site cannot provide a closed temperature isol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entire site.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temperature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required by build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in the winter, the hot summer season, or the strong wind and rain.
  •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poses a new multi-sto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its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 the objectives are:
  •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poses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 multi-story build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including at least the found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is used as a working site to manufacture one or more top building layers of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the manufactured top building layer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e bottom
  • the building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based on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a plurality of lifting equipment is provided, and the lifting components of each lifting equipment are respectively supported on the top building layer, which is sufficient to jointly bear the entire weight of the top building layer. ;
  •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is still used as the working site.
  • a main structure of the middle building layer is manufactured; the weight of the middle building layer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rried by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 the intermediate building layer is not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termediate building layer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previously raised top building layer are correspondingl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replace the above-mentioned lifting equipment or other temporary support.
  •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is still used as the working site.
  • another main building structure is manufactured; the weight of the middle building layer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rried by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 the middle building layer is not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building body;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middle building layer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previous middle building layer that was previously lifted are correspondingl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replaces the aforementioned lifting equipment or other temporary support All the buildings above it;
  • the present invention also proposes a special lifting device dedic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multi-layer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and the special lifting devi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 the equipment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ertically installed guide posts and jacking components guided by the guide posts;
  • c. Including a power system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gravity to each lifting component and driving each lifting component to vertically rise and fall along the guide column;
  • each lifting component After each lifting component is raised to the upper limit position, the middle part surrounded by each lifting component has the necessary construction space for constructing building columns and beams; at the bottom of the space there is a support for supporting the building body. seat.
  • the key technology on which the practice of the invention relies is a lifting device suitable for this construction method.
  •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by adopting the existing lifting equipment alternately, but its efficiency and effect may be deteriorated. No matter what kind of lifting equipment is used, its comprehensive lifting capacity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loor design height and the expected total weight of the building.
  • the total weight of a ten-story tower will not exceed 3,000 tons when completed. And there are at least 20 pillars. If each pillar is supported by four lifting components, the average maximum static pressure on each lifting component It will not exceed 40 tons.
  • a single hydraulic lifting machine in the prior art can already generate a lifting force of hundreds of tons. Therefore, the power system in the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fully reference the hydraulic lifting principle in the prior art.
  • an effective computer monitoring system should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key parts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clin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o uniformly regulate the lifting equipment accordingly .
  • Adopting the new multi-sto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produce the positive effects described below; and, i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dopted, the lifting equipment dedicated to the method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lso used, Will be more helpful in enhancing these positive effects-
  •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is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and its main construction site can always be maintained at a fixed position close to the ground. All the building materials need only be transported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transport it to high-rises. .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can also work on the site.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floors of the building will not affect the difficul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equipment and personnel. In fact,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site has become a multi-level production workshop. This workshop can manufacture "floor products" with stabl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streamlined operation (upflow), and the products produced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grow” upward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upper part of the workshop to reach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Acceptance standards for buildings in the completed state;
  • the lifted building is located at a high place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frame construction site, other operations can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pper floors.
  • the construction workshop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from bottom to top, there are a frame steel concrete construction layer, a floor wall construction layer and a comprehensive decorative construction layer. All indoor and outdo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the fourth floor have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 the design height of the building body will not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d difficulty and cost of the special-shaped roof.
  • 13 and 14 are schematic perspective views of two auxiliary support methods
  • each load-bearing column [1-Z] on the bottom of the building [1] A set of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3] having the features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installed around (see Fig. 2 and Fig. 3).
  • Each set of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3] includes 4 cylindrical guide posts [3-2], and each guide post [3- 2] is firm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rough a connecting member [5-1], and is tightly bound On the central pillar [1-Z].
  • Each guide column [3-2] has a cylindrical lifting member [3-1]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fting member [3-1] is lifted by the hydraulic system.
  • each guide column [3- 2] is higher than the upper beam body [1-L] of the ground floor building, and a load bearing bracket [3-6] is installed between the upper ends of each group of guide columns [3- 2].
  • a square-shaped load-bearing bridge [3-5] is installed between the upper ends of each group of cylindrical lifting members [3-1].
  • each column [2-1-Z] of the top building layer [2-1] is supported by a bearing bracket [3-6] on a special lifting device [3], and the pressure is passed through the special lifting device [3]
  • the guide post [3-2] is passed to the foundation [1-1].
  • the lifting parts [3-1] of each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3] are supported on the end of the lower beam [2-1- L] of the top building layer [2-1] through the load bearing bridge [3-5]. Near the post [2-1-L-1]. This position is sufficient to collectively carry the entire weight of the top building layer [2-1]. e.
  • the steel concrete frame of this building layer [2- 2-L] [2- 2-Z] will replace the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3] to support the top building layer [2-1].
  •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decoration works of the top building layer [2-1] such as walls, floors, windows and doors, were also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scientifically control the progress of the jacking oper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upper-level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to make them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ost reasonable flow operation pace.
  • a beam-column frame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used.
  • special lifting equipment must meet greater power and load requirements. In theory, any high-rise building that relies on the column load can be built using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colum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lifting of the shear wall, the column can be built first and the horizontal steel bar head is reserved. After the column lifting is completed, the steel-mixed wall between the columns can be rebuilt.
  • prestressed members can still be used reasonably.
  • the step-by-step jacking method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also be used for construction.
  • the first method is: Before carrying out the lifting opera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erect a position near the column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upper and lower main beams [2- nL] in a building layer that has been lifted up to a height. Load-bearing rigid supports [4]. See Figure 17. As a result, it is equivalent to doubling the joint area between the beam and the column, so that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joints of the beam and column can be used.
  • the second method is: providing a metal supporting member [2-n-ZT] with sufficient strength at the bottom of the main column [2-n-Z] of the frame structure of at least part of the lower floors of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and, The lifting parts [3-1] of the lifting equipment [3] are supported on the bottom peripheral parts of these supporting members [2-nZT].
  • a metal supporting member [2-nZT] with a bridge effec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levant parts.
  •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requires more steel structural materials. In modern buildings, the column spacing of several floors at the bottom of high-rise commercial buildings is generally widened by the structural conversion layer.

Description

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造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尤其涉及建造多层建筑的特 殊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层建筑的通常施工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由基础开始向上逐层叠加, 主 要施工现场的高度不断变化, 并且必须在现场架设逐层升高的垂直运送设备。 这些 基本特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下面所述的各种问题:
1、 多层建筑施工现场高度的逐层增加, 使建筑材 、 设备、 施工人员的运送 难度和成本都随之增大, 垂直运送设备的效率也逐渐降低, 并制约了整个 工程进度的提高;
2、 远离地面、 空间狭小并且不断升降变化的施工现场难以实现高度机械化和 自动化; 而且, 在楼体外侧凌空搭建并且还要逐层升降的脚手架能够提供 的施工空间和承重能力都很有限, 基本上只能为建筑工人提供手工作业的 操作台, 难以满足机械化施工的要求;
3、 规模庞大和复杂的脚手架和模板组件必须不断升降移动, 甚至反复拆装; 不可缺少的竖向运输系统、 脚手架、 活动模架的租用、 安装、 拆卸以及运 行费用占据了整个工程成本的很大比例, 也耗用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周期中 的很大部分。 而这部分费用和工期的耗用都是现有建筑方法带来的大量无 功消耗, 并非形成建筑物本身所必须;
4、 复杂昂贵而且身躯庞大的吊塔系统必须随着楼层的增加而不断加高, 其运 送效率也随之不断降低;
5、 在上述施工环境下, 建筑工人的手工作业量和劳动强度都难以降低, 整体 效率不高, 施工质量不易控制;
6、 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和对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威胁都较大;
7、 高度不断变化而且完全敞开的高空施工现场无法提供整个场地的封闭隔温 环境。 因此, 在冬季、 酷暑季节或雨雪强风气候中, 都难以满足建筑材料、 施工人员和设备所需的气温和作业条件;
8、 由于施工环境的矛盾和施工过程的相互干扰, 以及还可能存在投资步骤问 题的限制, 按着现有的建筑方法进行施工的楼盘项目, 其土建工程与装饰 工程基本上不能同时进行。 因此, 建设周期很难缩短。 大厦的 "封顶"往 往只意味着工程仅完成大约一半。 余下的外墙装饰工程和室内装饰工程仍 然需要很长的工期。 所谓的 "几天一层楼" 的施工速度的意思仅仅是土建 框架几天升高了一层楼。 如果按着整个建筑工程周期来平均计算, 全部建 完每层楼平均需要的时间往往是多个 "几天";
9、 越来越讲究外观造型的现代楼宇, 其顶部的形状和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和特 殊。 空中旋转厅、 凌空悬伸造型、 尖顶、 高塔、 楼桥之类的异型建筑结构 的施工往往由于过高的施工场地而变得异常困难, 造价也因此提高;
10、 土建工程中的粗糙裸露的楼体框架、 脚手架、 护网, 以及给人以威胁感的 十字吊塔, 构成了一个个毫无美感甚至丑陋恐怖的庞然大物散布在现代都 市中, 使周围已经建成的漂亮楼群难以形成完美景观。 如果没有建筑技术 上的突破, 在任何处于不断发展和新旧更迭中的现代都市当中, 这种状况 将始终存在;
11、 处于城市上空的一座座裸露的钢混楼体框架和上面的开放的施工现场, 以 及用于搭建脚手架的数量极大的肮脏管件、 篱笆和网布, 是向市区随风散 发粉尘碎屑的重要来源;
12、 "半拉子工程" 的大量存在, 与现在的建筑施工方法有直接关系。 其原因 是, 一方面, 按现有的建筑施工方法, 一栋大楼必须分期建设。 先完成土 建工程, 然后再进行楼内外基本装修。 而且, 没有进行基本装修的土建工 程无法交付使用。 而另一方面, 鉴于一项楼盘工程的投资额很大, 工期也 很长, 投资方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或者投资方在工程初期资金不足, 计划逐步筹措等原因, 其建设资金一般都是分期到位。 后续资金往往还处 于流动之中, 甚至还没有着落。 影响投资方后续资金能否如期到位的因素 很多, 而且难以准确预测。 当其中任何因素导致后续资金不及时到位, 就 会产生未完工的 "半拉子工程"。 按着现有建筑施工方法建造的这种水泥框 架 "大厦"虽然消耗了巨大的投资, 却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不仅无法产生 任何效益回报, 还造成了巨额资金沉淀, 并且不断产生利息、 维护和折旧 等方面的数目可观的开支。 因此, "半拉子工程 "反过来又成为阻碍投资方 后续资金到位的巨大障碍和沉重负担, 甚至还会拖垮投资方本身。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 本发明提出新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 及其专用起重设备的目的是:
1、 避免主要建筑材料、 设备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长距离的竖向运送:
2、 使施工现场离地面的高度足够低, 并且, 使施工现场的位置、 范围和高度 都基本保持稳定, 从而为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提供有利条件; 3、 避免大量使用脚手架和活动模架, 并且大幅度减少脚手架和模板组件的拆 装和移动作业, 显著缩短无效作业过程;
4、 避免使用吊塔或施工电梯之类的竖向高行程运送设备;
5、 大幅度减少手工作业过程, 为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创造条件;
6、 降低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和施工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威胁;
7、 为施工现场的全封闭和全天候作业创造便利条件;
8、 为土建工程和装饰工程的同步实施创造便利条件, 从而为大幅度缩短建设 周期提供可能;
9、 为大幅度降低特殊造型的楼顶结构的施工难度、 施工周期和工程费用提供 条件;
10、 避免楼体框架构件、 脚手架、 护网以及吊运设备的大面积暴露; 为施工中 的建筑体提供美观的外表;
11、 提供便于封闭的施工现场, 为减小粉尘碎屑对外界的污染创造便利条件;
12、 为避免 "半拉子工程"的出现提供技术解决途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其区别于现有建筑施工方法 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施工过程:
a、 当建造了至少包括基础在内的底部建筑体之后, 以该底部建筑体作为作业场 地, 制造该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或若干层顶部建筑层; 制成的顶部建筑层不与 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 以底部建筑体为依托, 设置多个起重设备, 各起重设 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顶部建筑层上的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全部 重量的若干部位上;
b、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将制成的顶部建筑层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 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顶部 建筑层;
c、 仍以底部建筑体为作业场地, 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下方空出的施工空间 中, 制造一中间建筑层的主体结构; 该中间建筑层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直接 或间接承载, 但该中间建筑层不与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 并且, 该中间建筑 层的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的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 并接替 上述的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顶部建筑层;
d、 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主体结构上的 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 上; 然后,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 建筑体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 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e、 仍以底部建筑体为作业场地, 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下空出的施工空间中, 制造另一中间建筑层的主体结构; 该中间建筑层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直接或 间接承载, 但该中间建筑层不与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 并且, 该中间建筑层 的上部与先前被提升的上一中间建筑层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 并接替 上述的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全部上方建筑体;
f、 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主体结构上的 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 上; 然后,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 建筑体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 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g、 依此类推, 根据该多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循环重复上述 e、 f过程若干次; h、 在进行上述施工过程中, 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其他施工 作业。 比如楼板和墙体门窗的施工、 管线的敷设、 楼梯和整体卫生间的安装、 电梯和空调设备的预装、 户外阳台的安装和修饰, 楼体外墙的涂饰, 甚至玻 璃幕墙的施工等等。
其次,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还提出了专用于本发明所述的 多层建筑施工方法的专用起重设备, 该专用起重设备具有以下特征:
a、 该设备包括若干竖直安装的导向柱和依靠导向柱导向的顶升部件;
b、 包括可以安装在各顶升部件上端之间的可拆卸的承重桥;
c、 包括可向各顶升部件传递起重力并驱动各顶升部件沿导向柱竖直升降的动力 系统;
d、 包括控制各顶升部件进行同步顶升作业的控制系统;
e、 包括可以阻止各顶升部件和导向柱倾斜的支撑部件;
f、 当各顶升部件升到上极限位置后, 被各顶升部件围绕的中部有用于构建建筑 物柱体和梁体的必要施工空间; 在该空间的底部有用于承托建筑体的托座。 本发明的实施所依赖的关键技术是适用于这种施工方法的起重设备。 当然, 变 通地采用现有的起重设备也可以实施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 但其效率 和效果可能会变差。 不管采用何种起重设备, 其综合起重能力都必须符合楼层设计 高度和楼体预计总重量的要求。
一般来说, 一栋十几层的塔楼完工时总重量不会超过 3千吨。 并且至少有 20根 支柱。 如果每根支柱用四根顶升部件支撑, 则每根顶升部件承担的平均最大静压力 不会超过 40吨。 而现有技术中的单台液压起重机械已经可以产生数百吨的顶升力。 因此, 本发明提出的专用起重设备中的动力系统完全可以引用现有技术中的液压起 重原理。
显然, 当本发明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时, 应该同时采用有效的计算机监测系 统监控楼体关键部位的受力状态的变化和楼体的倾斜度的变化, 并据此统一调控各 起重设备。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特征将在后面的实施方案及其附图中得到进一步描述。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新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能够产生如下所述的积极效果; 并且, 如果在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的同时, 还利用本发明提出的专用于该方法的起 重设备, 将会更有助于增强这些积极效果-
1、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建造多层建筑, 其主要施工场地将可以始终保持在 距离地面很近的固定位置上, 所有建筑材料都只需运送到该施工场地中即 可, 无需向高层运送。 设备和施工人员也都可以只需在该场地内作业。 因 此, 建筑物的楼层数的多寡己经不会影响建材、 设备和人员的运送难度和 施工效率。 事实上, 整个施工现场巳经变成了一个多层的生产车间。 这个 车间能够以稳定的生产效率和流水化作业 (向上流动) 方式制造 "楼层产 品", 并且, 生产出的产品直接相互连接并向上 "生长"到位, 在车间上方 逐渐形成由内到外均达到验收标准的处于完工状态的楼体;
2、 近地并且固定的施工车间的形成, 为开发和应用各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 产效率、 减少手工劳动的建筑机械设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使建筑业 的高度机械化甚至自动化更容易实现。
3、 规模庞大的楼体外高空脚手架将不再需要。 构建梁柱、 楼板和墙体的大部 分模板组件也将不需要频繁拆卸和升降移动, 所需模板的数量也相对减少。 因此, 相关的无功作业过程将十分显著地缩减。
4、 高高的吊塔已经不再需要, 竖向运送效率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5、 如前所述, 由于施工现场的近地化、 固定化和车间化, 使生产过程的机械 化甚至自动化更容易实现。 因而, 建筑工人的手工作业和劳动强度显然将 会随之大幅度降低。 所需的人员数量也会减少。 在车间化的施工现场当然 更容易实现质量的监控。
6、 近地、 固定和便于封闭的施工现场, 其内部安全措施更容易实施。 户外高 空作业过程的消失使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威胁也同时消失 了。
7、 由于施工现场始终位于楼层下方, 因此很容易实现低成本的全场封闭。 封 闭的施工现场当然容易安装大功率的空调设备。 因此, 一般情况下, 施工 进度将不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 由于被顶升后的建筑层位于高处, 而且脱离了框架施工现场, 因此, 较上 层的楼层内外完全可以同时迸行其他作业过程。 比如上面所述的楼板和墙 体门窗的施工、 管线的敷设、 楼梯和整体卫生间的安装、 电梯和空调设备 的预装、 户外阳台的安装和修饰, 楼体外墙的涂饰, 甚至玻璃幕墙的施工 等等。 也就是说, 施工车间可以分为三层: 由下至上分别为框架钢混施工 层、 楼板墙体施工层和综合装饰施工层。 上升到第四层的楼层的室内外全 部施工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了。 因此, 以这种流水化作业建造的楼房, 从第 三层起, 每 "生" 出层, 便完工一层。 多种作业的同步进行, 加上前面所 述的多种优势, 使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十分显著地缩短多层建筑的建设 工期。 可以预计, 在不久的将来, 三、 四天完工一层楼, 一栋十几层高楼 两三个月便交付使用将不再是神话。
、 由于本发明将高楼的顶层的建造过程转移到了地面, 因此, 楼体的设计高 度将不会成为异型楼顶的施工难度提高和造价提高的主要原因。
、 从施工层上方升出的所有楼层已经全部完工, 其楼体外墙颜色、 饰面材料 和形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除了紧接地面的两三层施工层以外, 人们看到 的已经是完工后的楼体。 如果施工层的临时封闭结构也采用富有美感的材 料、 颜色和造型, 或者与广告招牌、 临时建筑相结合, 那么, 人们甚至很 难看出此楼正在施工中。 因此, 不存在传统施工方法无法避免的影响市容 的问题。
、 同上所述, 封闭而且集中的施工现场, 加上已经完工的外露楼体, 显然可 以有效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 当工程进展到中间阶段, 出现投资方的后续资金因故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 时, 由于已经建造起来的楼体只有底部两三层施工层没有完工, 而上部的 楼层实际上己经全部完工了, 因此, 只要及时停止加层施工, 并用少量资 金完成 "封底" 工作, 就能得到一栋虽然没有达到预订高度, 但却完全可 以投入使用或通过租售很快产生投资回报的完整的楼宇。 显然, 这种半途 而止的工程完全不同于现有的 "半拉子工程", 不会造成资金沉淀, 不会拖 累投资方的经营。 并且, 这种 "半途而止"还可以是暂时性的。 当过一段 时期之后, 如果投资方的资金可以解决了, 还可以重新打开底部施工层, 继续顶升作业, 补足设计中的楼层。 在外观上, 这种未完工的楼宇也不存 在有碍观瞻的问题, 不了解原始设计的人甚至很难看出这是一幢未完工的 大楼。
13、 与先有方法不同的是, 由于本方法中的结构框架工程与装饰工程同步进行, 为了获得最合理的流水作业节奏, 框架施工的速度和顶升作业频率不能过 快, 否则就会使上层的装饰工程场地过早升高, 增大物料运输成本。 因此, 在本方法中不仅可以充分利时间差, 在框架施工中大量采用耗时较长但结 构性能较好的现浇施工工艺, 而且, 还会保持较快的工程进度。 本方法使 各楼层柱体中的钢筋都可以方便地纵向连接为一体, 因此, 整个建筑体完 全可以获得很高的整体抗震性。 而且, 起重设备和施工层的布局和设置具 有很强的灵活性, 可以适应各种标准层核体布局的多层、 高层建筑。
14、 综上所述, 本发明的实施和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将使 全球建筑业产生根本性变革。
附图说明
图 1至图 12是本实施方案的不同进程的立体示意图;
图 13、 图 14是两种辅助支撑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起重设备 的具体实施方案。
这是一个按照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并且应用本发明 提出的专用起重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此方案的施工过程如下:
a、 先建成包括基础 [1-1]和底层钢混梁柱框架 [1-L] [1-Z]在内的底部建筑体 [1]
(参见图 1 )。
b、 以底部建筑体 [1]的各柱体 [1-Z]的柱脚周围的基础 [1-1]为依托, 在底部建 筑体 [1]的每个承重柱体 [1-Z]周围均安装一套具有本发明所述特征的专用 起重设备 [3] (参见图 2、 图 3 )。 每套专用起重设备 [3]都包括 4根圆柱形 导向柱 [3-2], 各导向柱 [3- 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 [5-1]相互牢固连接, 并紧 紧绑固在中央的柱体 [1-Z]上。 各导向柱 [3-2]内均有一根圆柱形顶升部件 [3-1] 顶升部件 [3-1]的下部由液压系统产生顶升力。 各导向柱 [3- 2]的上 端高于底层建筑体的上梁体 [1-L], 并且, 每组导向柱 [3- 2]的上端之间安 装了承重托座 [3-6]。 在每组圆柱形顶升部件 [3-1]的上端之间安设井字形 承重桥 [3-5]。
c、 在底部建筑体 [1]各横梁 [1-L]之间搭设临时楼板 [1-2], 形成一个平整的施 工作业场地。参见图 4。在这层临时楼板 [1-2]下方,是各组专用起重设备 [3] 的操纵、 监控和维护场所。 由于底层梁柱框架 [1-L] [1-Z]与基础 [1-1]相互 结合, 不仅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抵抗侧向力的能力。 因此, 牢固捆绑在这些刚性柱体 [1-Z]上的各组专用起重设备 [3]也具有很 强的抵抗侧向力地能力。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在各组专用起重设备 [3] 之间架设剪力支撑, 以增强抗斜力。
d、 以底层建筑上的临时楼板 [1-2]为基础, 在上层建筑的梁体之间架设用于制 作标准层楼板的楼板模架 [2-M-1]和人员操作台 [2-M- 2] (参见图 5), 以及 用于制作标准层横梁的模架 [2-M-3] (参见图 6), 并以此制成上层建筑体的 钢混楼板和横梁。 然后, 采用通常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制造该多层建筑 物的最顶部的建筑层 [2-1]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体 [2-1-L2] [2-1-L] [2-1-Z]
(参见图 7)。 该顶部建筑层 [2-1]的各个柱体 [2-1-Z]的底部由专用起重设 备 [3]上的承重托座 [3-6]支撑, 并将压力通过专用起重设备 [3]的导向柱 [3-2]传递到基础 [1-1]上。 各专用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分别通过 承重桥 [3-5]顶托在该顶部建筑层 [2-1] 的下横梁 [2-1- L]端部靠近柱体的 位置 [2-1-L-1]上。 该位置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 [2-1]的全部重量。 e、 通过专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协调控制各专用起重设备 [3]同步运行, 将制 成的顶部建筑层 [2-1]缓慢平稳地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 参见 图 8、 图 9。 然后, 暂时利用这些专用起重设备 [3]的承重桥 [3-5]支撑和稳 定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 [2-1]。 当然, 如果有必要, 也可以用其他支撑物支 撑。 此时, 各专用起重设备 [3]的圆柱形顶升部件 [3-1]之间自然形成了一 个开放的作业空间, 而且, 这个空间的顶部暴露出上层建筑体的柱体底面 及预留的钢筋头 [2- 1- Z-l]。
f、 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 [2-1]下方空出的施工空间中, 采用通常方式制造一 中间建筑层 [2-2]的钢混柱体 [2-2- Z]和底梁 [2- 2-L]。 参见图 10。 该中间建 筑层 [2-2]的重量仍然通过专用起重设备 [3]的承重托座 [3-6]传递到基础 [1-1]。 并且, 该中间建筑层 [2-2]的柱体 [2-2- Z]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 建筑层 [2-1]的对应柱体 [2- 1-Z]底部相互结合, 其内部的钢筋也相互焊接。 经过养生过程达到足够强度后的该建筑层的钢混框架 [2- 2-L] [2- 2- Z]将接 替专用起重设备 [3]支撑顶部建筑层 [2-1]。 同时, 顶部建筑层 [2-1]的墙体、 楼板和窗门等内外装饰工程也同时进行。
g、 下降专用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 (参见图 11 ),再撤下各个承重桥 [3-5]
(参见图 12)。 然后, 将顶升部件 [3-1]下降到已经成形的中间建筑层 [2-2] 底梁下方的合适高度位置 (参见图 13), 并重新安装承重桥 [3-5] (参见图 14)。 h、 重复过程 e, 将制成的中间层 [2- 2]顶升一个层髙后停止 (参见图 15)。 然 后再重复过程 f、 g, 制造下一个中间建筑层。
i、 依此类推, 根据设计要求重复过程 h若干次, 继续各中间建筑层 [2- n]的制 作, 并将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分别顶托在各中间建筑层 [2- n]主 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全部上方建筑体 [2]的总重量的梁柱结合点周围 [2-n-L-l] , 逐层向上顶升并结合成整体, 直至达到预定高度和层数后终止 顶升作业 (参见图 16)。
j、 在进行上述过程的同时, 始终在被顶升的楼层内同时进行其他施工作业。
并且, 施工管理部门应当科学地调控顶升作业的进度和上层装饰施工作业 的进度, 使其相互协调, 以求获得最合理的流水作业步调。
k、 当最底层的柱体建造完毕, 各专用起重设备己经无须承担支撑作用时, 便 可以拆除所有设备, 最后, 进行底层的收尾装饰作业, 完成全部工程。 以上实施方案中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框架。 当建造超高层建筑时, 将可能需要采用全钢的骨架结构或者钢骨混凝土结构。 不难理解, 全钢结构或者钢 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同样适合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 而且, 工序还会更加简化。 当然, 专用的起重设备必需符合更大的功率和载荷要求。 从理论上说, 依靠柱体承 重的任何高楼, 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建造。
对于剪力墙的建造和顶升, 可以采用先建柱体并预留水平钢筋头, 待柱体顶升 完成后再补建柱间的钢混墙体。
施工中, 仍然可以合理采用预应力构件。
另外, 对于水塔之类的特殊建筑物, 也可以应用本发明提出的逐段顶升方法建 造。
当被顶升的全部楼层的总重量过大, 在梁体两端靠近柱体的位置难以支撑全部 负荷时, 可以选择以下两个辅助方法解决:
第一个方法是: 在进行顶升作业过程之前, 先在已经被顶升了一个层高的建筑 层内的相互对应的上下主梁 [2- n-L]之间靠近柱体的位置架设具有足够承重能力的刚 性支撑物 [4]。 参见图 17。 其结果, 相当于将梁体与柱体之间的结合面积增大了一 倍, 使上下两层对应梁柱结合点的支撑能力都得到利用。
第二个方法是: 在多层建筑物的至少部分下部楼层的框架结构的主要柱体 [2-n- Z]底部设置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承托构件 [2-n- Z-T] ; 并且, 将起重设备 [3]的顶升 部件 [3-1]顶托在这些承托构件 [2-n-Z-T]的底部周边部位。 参见图 18。 显然, 具有 桥梁作用的金属承托构件 [2- n-Z-T]可以显著增强相关部位的承重能力。 当然, 与第 一个方法相比, 其缺点是需要耗费更多的钢结构材料。 现代建筑中, 高层商用建筑的底部若干层的柱体间距一般都通过结构转换层加 宽。 此时, 在应用本发明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 包括采用特制的起重设 备。 当结构转换层位置不太高时, 一个简单方法是先完成结构转换层以下的建筑体 的主体结构, 然后在结构转换层以上搭建顶升施工车间。

Claims

权利要求 、 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施工过程:
a、 当建造了至少包括基础 [1-1]在内的底部建筑体 [1]之后, 以该底部建筑体 [1] 作为作业场地, 制造该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或若干层顶部建筑层 [2-1] ; 制成 的顶部建筑层 [2-1]不与底部建筑体 [1]固定连接; 以底部建筑体 [1]为依托, 设置多个起重设备 [3], 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分别顶托在该顶部 建筑层 [2-1]上的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 [2-1]全部重量的若干部位 [2- 1- L- 1]上;
b、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3], 将制成的顶部建筑层 [2-1]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 计层高后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 [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 [4]支撑和稳 定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 [2-1] ;
c、 仍以底部建筑体 [1]为作业场地, 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 [2-1]下方空出的施 工空间中, 制造一中间建筑层 [2-2]的主体结构; 该中间建筑层 [2- 2]的重量 由底部建筑体 [1]直接或间接承载, 但该中间建筑层 [2- 2]不与底部建筑体 [1] 固定连接; 并且, 该中间建筑层 [2- 2]的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 [2- 1]的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 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 [3]或其他临时支 撑物 [4]支撑顶部建筑层 [2 - 1] ;
d、 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 [2-2] 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 [2-2]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 [2-2-L- 1]上; 然后,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3], 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 [2-2]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 计层高后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 [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 [4]支撑和稳 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 ;
e、 仍以底部建筑体 [1]为作业场地, 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 [2]下空出的施工空 间中, 制造另一中间建筑层 [2-n]的主体结构; 该中间建筑层 [2-n]的重量由 底部建筑体 [1]直接或间接承载, 但该中间建筑层 [2- n]不与底部建筑体 [1] 固定连接; 并且, 该中间建筑层 [2-n]的上部与先前被提升的上一中间建筑 层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 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 [3]或其他临时支撑 物 [4]支撑全部上方建筑体 [2] ;
f、 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 [2 - n] 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 [2-n]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 [2- η-L-l]上; 然后, 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 [3], 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 [2-n]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 计层高后停止, 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 [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 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 [2] ;
g、 依此类推, 根据该多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循环重复上述 e、 f过程若干次; h、 在进行上述施工过程中, 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 [2]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其他 施工作业。
、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到所述 的^)、 d、 f 过程时, 所述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的顶托位置设在该层建 筑层的横梁 [2- n-L]端部靠近柱体的位置 [2- n- L-1]。
、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被顶升的上 部建筑体 [2]的总重量超过一定值时, 在进行所述的 d、 f 过程之前, 先在已经被 顶升了一个层高的建筑层内的相互对应的上下主梁 [2-n-L]之间靠近柱体的位置 架设具有足够承重能力的刚性支撑物 [4]。
、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层建 筑物的至少部分下部楼层的框架结构的主要柱体 [2-Π-Ζ]底部设置具有足够强度 的金属承托构件 [2-n-Z-T], 所述的起重设备 [3]的顶升部件 [3-1]顶托在这些承 托构件 [2- η-Ζ-Τ]的底部周边部位。
、 一种用于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的专用起重设备 [3] , 其特征 在于:
a、 包括若干竖直安装的导向柱 [3-2]和依靠导向柱 [3-2]导向的顶升部件 [3 - 1] ;
b、 包括可以安装在各顶升部件 [3-1]上端之间的可拆卸的承重桥 [3-5] ;
c、 包括可向各顶升部件 [3-1]传递起重力并驱动各顶升部件 [3-1]沿导向柱 [3-2] 竖直升降的动力系统 [3-3] ;
d、 包括控制各顶升部件 [3-1]进行同步顶升作业的控制系统;
e、 包括可以阻止各顶升部件 [3-4]和导向柱 [3-2]倾斜的支撑部件;
f、 当各顶升部件 [3-1]升到上极限位置后, 被各顶升部件 [3-1]围绕的中部有用 于构建建筑物柱体 [2- n-Z]和梁体 [2-n-L]的必要施工空间; 在该空间的底部 有用于承托建筑体 [2-n-L] [2-n-Z]的托座 [3-6]。
PCT/CN2002/000307 2001-12-06 2002-04-29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d'un batiment a etages et systeme de verins special pour ce procede WO2003048469A1 (fr)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2002256598A AU2002256598A1 (en) 2001-12-06 2002-04-29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ier building and special jack equipment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139073 CN1423020A (zh) 2001-12-06 2001-12-06 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
CN01139073.5 2001-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48469A1 true WO2003048469A1 (fr) 2003-06-12

Family

ID=4675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02/000307 WO2003048469A1 (fr) 2001-12-06 2002-04-29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d'un batiment a etages et systeme de verins special pour ce proced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423020A (zh)
AU (1) AU2002256598A1 (zh)
WO (1) WO20030484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8897B (zh) 2009-04-10 2011-03-30 袁斌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TWI531700B (zh) * 2013-03-27 2016-05-0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受限地域之多層建物的建設工法
CN106555475B (zh) * 2015-09-30 2019-03-01 李宜君 凹字型建筑物施工方法
CN106555474B (zh) * 2015-09-30 2018-11-20 李宜君 凹字型建筑物模板组施工方法
CN106555479B (zh) * 2015-09-30 2019-12-24 李宜君 凹字型楼层成型装置的吊装设备
CN106555480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李宜君 凹字型楼层成型装置的升降立柱装置
CN105839784B (zh) * 2016-03-17 2018-03-16 杨春 拼装顶升式建筑施工方法
CN107542267A (zh) * 2016-06-28 2018-01-05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的顶升逆作法
CN107642251A (zh) * 2017-09-20 2018-01-30 江山(福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层现浇混凝土建筑拆除施工方法
CN108442530A (zh) * 2018-04-17 2018-08-24 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或筒体承重高层模块化建筑施工方法及结构
CN108532769B (zh) * 2018-06-29 2020-06-12 华城(天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外加电梯井道结构的顶升施工方法
CN108625483B (zh) * 2018-06-29 2024-04-16 华城(天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配式外加电梯井道结构顶升施工的设备
CN108915092B (zh) * 2018-07-05 2020-05-15 保定想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优先建筑顶层及安装龙门吊的优化建筑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118A (ja) * 1995-08-17 1997-03-04 Shimizu Corp 建屋の構築方法
JPH1061193A (ja) * 1996-08-21 1998-03-03 Tomoe Corp 鉄骨構造物の構築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62016A (ja) * 1997-08-26 1999-03-05 Penta Ocean Constr Co Ltd 高層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118A (ja) * 1995-08-17 1997-03-04 Shimizu Corp 建屋の構築方法
JPH1061193A (ja) * 1996-08-21 1998-03-03 Tomoe Corp 鉄骨構造物の構築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62016A (ja) * 1997-08-26 1999-03-05 Penta Ocean Constr Co Ltd 高層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3020A (zh) 2003-06-11
AU2002256598A1 (en) 2003-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5641B2 (en) Construction building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Banks et al. Enhancing high-ri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a UK case study
CN206308796U (zh) 一种柱贯通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体系
CN106499051A (zh) 一种柱贯通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5649360A (zh) 一种整体装配式建筑系统及安装方法
CN106168035A (zh) 局部装配式地下结构及地下结构的局部装配式施工方法
CN204826308U (zh) 一种预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预拼结构装配式建筑
US20030041555A1 (en)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 with large modular units
CN206016309U (zh) 一种整体装配式建筑系统
CN105926765B (zh) 倒伞状正多边形钢结构模块及其安装方法
Hough et 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modular buildings based on recent projects
WO2003048469A1 (fr)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d'un batiment a etages et systeme de verins special pour ce procede
CN105089178A (zh) 一种预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预拼结构装配式建筑
CN212535440U (zh) 一种整体预制外挂飘窗、连接节点
CN105839784B (zh) 拼装顶升式建筑施工方法
CN106149868A (zh) 装配式房屋建筑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
CN108049666B (zh) 一种超大平面多层钢桁架电子厂房钢结构的梯次安装方法
CN206267309U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Gong et al. A review of key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CN202577571U (zh) 内筒外框式回形钢框架建筑的结构
CN110318427A (zh) 一种分段预制综合管廊施工方法
Ikeda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automated building construction system using the conven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 together
CN206189586U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桁架柱‑支撑结构体系
Munro Swiss Res Building, London
Kagan Management,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of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AK Designated states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Designated state(s): AE AG AL AM AT AU AZ BA BB BG BR BY BZ CA CH CO CR CU CZ DE DK DM DZ EC EE ES FI GB GD GE GH GM HR HU ID IL IN IS JP KE KG KP KR KZ LC LK LR LS LT LU LV MA MD MG MK MN MW MX MZ NO NZ OM PH PL PT RO RU SD SE SG SI SK SL TJ TM TN TR TT TZ UA UG US UZ VN YU ZA ZM ZW

AL Designated countries for regional patents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Designated state(s): GH GM KE LS MW MZ SD SL SZ TZ UG ZM ZW AM AZ BY KG KZ MD RU TJ TM AT BE CH CY DE DK ES FI FR GB GR IE IT LU MC NL PT SE TR BF BJ CF CG CI CM GA GN GQ GW ML MR NE SN TD TG

DFPE Request for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filed prior to expiration of 19th month from priority date (pct application filed before 20040101)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JP

WWW Wipo information: withdrawn in national office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