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5159U -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5159U
TWM635159U TW111201345U TW111201345U TWM635159U TW M635159 U TWM635159 U TW M635159U TW 111201345 U TW111201345 U TW 111201345U TW 111201345 U TW111201345 U TW 111201345U TW M635159 U TWM635159 U TW M63515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yramid
optical
source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1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文彥
陳信瑋
翁兆泓
劉明達
楊越峰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5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5159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導光板、多個發光元件、稜鏡片及反射片。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及底面。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稜鏡片配置於出光面旁,並包括多個稜鏡柱。反射片配置於底面旁,並包括基材及多個角錐狀結構。基材具有面對底面的反射面。多個角錐狀結構配置於反射面上。每一角錐狀結構具有多個光學側面,每一光學側面具有底邊,這些底邊連接於反射面。每一角錐狀結構的這些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入光面,且面對入光面的光學側面的底邊平行於入光面。本創作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用於顯示裝置的光源模組以及使用此光源模組的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由於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發光,因此需要靠背光模組提供顯示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因此,背光模組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輝度以及高均勻度的顯示光源。
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在一般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當光線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出射時,由於是從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經由司乃耳定律可以得知,光線會偏離法線方向,即光能量集中的區域會偏離中央,使得背光模組難以達到正向出光的效果。
因此,在僅使用導光板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對於調整出光角度的效果有限。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能調整光線的出光角度,提升正向出光的效果。
本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能提升顯示畫面的亮度均勻度。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組包括導光板、多個發光元件、稜鏡片及反射片。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相對於出光面的底面。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及底面。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入光面。稜鏡片配置於出光面旁,並包括多個稜鏡柱。反射片配置於底面旁,並包括基材及多個角錐狀結構。基材具有面對底面的反射面。多個角錐狀結構配置於反射面上。每一角錐狀結構具有多個光學側面,每一光學側面具有底邊,底邊連接於反射面。每一角錐狀結構的這些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入光面,且面對入光面的光學側面的底邊平行於入光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角錐狀結構包括沿著行方向平行設置的多個錐狀結構列,每一錐狀結構列具有部分角錐狀結構沿著列方向排列,行方向垂直於列方向。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角錐狀結構具有頂點,每一錐狀結構列中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的間距的中點對應於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中的多個角錐狀結構的其中之一的頂點。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部分角錐狀結構沿著平行於行方向的參考線排列,且呈現正弦規律的變化,其滿足公式DN=c×P×sin(NP/Lα ×360°),其中D為每一角錐狀結構在垂直於參考線的方向上的位移;c為位移振幅修正係數,且0.5<c<5;P為每一錐狀結構列在行方向上的中點至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在行方向上的中點的距離;N為正整數;Lα為正弦週期係數,其中100um
Figure 111201345-A0305-02-0006-1
Figure 111201345-A0305-02-0006-2
1000um,且Lα為P的整數倍。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具有間距。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彼此連接。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角錐狀結構為四角錐,多個光學側面包括第一光學側面、第二光學側面、第三光學側面及第四光學側面,第一光學側面與第三光學側面相對,第二光學側面與第四光學側面相對,且第一光學側面的底邊平行於入光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光學側面具有頂角,頂角的角度範圍為90°~150°。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光學側面與第三光學側面分別具有第一頂角,第二光學側面與第四光學側面分別具有第二頂角,第一頂角的角度範圍為5°~175°,第二頂角的角度範圍為5°~175°。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稜鏡柱面對出光面,每一稜鏡柱具有稜鏡頂角,稜鏡頂角的角度範圍為75°~85°,每一光學側面具有頂角,頂角的角度範圍為70°~170°。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稜鏡柱面對出光面,每一稜鏡柱具有稜鏡頂角,稜鏡頂角的角度範圍為150°~170°,每一光學側面具有頂角,頂角的角度範圍為95°~160°。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角錐狀結構具透光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角錐狀結構是以光反射性材料製成。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角錐狀結構更具有頂點,頂點的形狀包括點狀、平面狀及弧狀。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任兩相鄰的光學側面彼此連接以形成每一角錐狀結構的稜線,稜線的形狀包括線狀、平面狀及弧狀。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部分的角錐狀結構在垂直於反射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相同。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光學膜片組,配置於出光面旁,光學膜片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及上述的光源模組,顯示面板配置於光源模組的出光側。
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反射片包括多個角錐狀結構,並且每一角錐狀結構的多個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入光面。由於角錐狀結構中的光學側面會相較於入光面傾斜,當光線從導光板的底面出射並傳遞至反射片時,光線會經由傾斜的光學側面反射回導光板,並且反射角度受到傾斜的光學側面而改變。藉由角錐狀結構的設置,使得光線從出光面出射後的出光角度受到調整。此外,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的稜鏡片能進一步地將調整後的光線收斂集中,形成均勻的面光源。相較於習知的光源模組中使用不具有結構的反射片,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能提升正向出光的效果。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由於使用上述的光源模組,使得出光時的光場能量能調整至較佳的光場分佈,進而提升顯示畫面的亮度均勻度。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顯示裝置
10、10a、10b:光源模組
20:顯示面板
100:導光板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30:底面
140:擴散微結構
200:發光元件
300、300b:稜鏡片
310、310b:稜鏡柱
400、400a、400b:反射片
410:基材
411:反射面
420:角錐狀結構
4201:錐狀結構列
421:光學側面
421a:第一光學側面
421b:第二光學側面
421c:第三光學側面
421d:第四光學側面
4211、4211a、4211c:底邊
500:光學膜片組
510、520、530:光學膜
BB’:剖線
A:頂點
C:列方向
D:位移
d:間距
E:參考線
H:高度
L:光線
L1:面光源
P:距離
R:行方向
RL:稜線
X、Y、Z:方向
α:第一頂角
β:第二頂角
θ1:稜鏡頂角
θ2:頂角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沿BB’剖線的剖面圖。
圖3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角錐狀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
圖8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方塊示意圖。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沿BB’剖線的剖面圖。圖3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角錐狀結構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包括導光板100、多個發光元件200、稜鏡片300及反射片400。導光板100具有入光面110、出光面120及相對於出光面120的底面130。入光面110連接於出光面120及底面130。多個發光元件200 配置於入光面110旁,適於發出光線L至入光面110。稜鏡片300配置於出光面120旁,並包括多個稜鏡柱310。反射片400配置於底面130旁,並包括基材410及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基材410具有面對底面130的反射面411。多個角錐狀結構420配置於反射面411上。
每一角錐狀結構420具有多個光學側面421,每一光學側面421具有底邊4211,這些底邊4211連接於反射面411。每一角錐狀結構420的這些光學側面421中之一者面對入光面110,且面對入光面110的光學側面421的底邊4211平行於入光面110。意即,每一角錐狀結構420面對入光面110的光學側面421是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並且每一角錐狀結構420的多個光學側面421中只有一個光學側面421會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其餘的光學側面421則為背對或是其底邊4211以不平行於入光面110的方式非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應注意的是,由於角錐狀結構420的頂部為頂點,而底部為多邊形的形狀,因此這些光學側面421實際上是相對傾斜於反射面411。此外,以圖1為例,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的光學側面421分別與YZ平面以及XY平面夾有一銳角,於此實施例中,入光面110平行於YZ平面,反射面411平行於XY平面,因此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的光學側面421除了相對傾斜於反射面411之外,還相對傾斜於入光面110。
在本實施例中,角錐狀結構420例如為四角錐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角錐狀結構420也可以是三角錐結構、五角錐結構、六角錐結構…等。以下,將利用本實施例的四角錐結構來詳細說明角錐狀結構420的特徵。請參考圖1及圖3,角錐狀結構420具有四個光學側面421,且為正四角錐結構。這些光學側面421包括第一光學側面421a、第二光學側面421b、第三光學側面421c及第四光學側面421d。第一光學側面421a與第三光學側面421c相對。第二光學側面421b與第四光學側面421d相對。第一光 學側面421a的底邊4211a以及第三光學側面421c的底邊4211c平行於入光面110,且第一光學側面421a是正向面對於入光面110,而第三光學側面421c是背對於入光面110。
第一光學側面421a與第三光學側面421c分別具有第一頂角α(圖3中僅示出第一光學側面421a的第一頂角α),第二光學側面421b與第四光學側面421d分別具有第二頂角β(圖3中僅示出第二光學側面421b的第二頂角β)。當角錐狀結構420為正四角錐結構時,第一頂角α與第二頂角β相同,且角度範圍為90°~150°。相反地,當角錐狀結構420為非正四角錐結構時,第一頂角α與第二頂角β不同,其中第一頂角α的角度範圍為5°~175°,第二頂角β的角度範圍為5°~175°。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角錐狀結構420(四角錐結構)還具有頂點A,此處所述的「頂點」僅用以代稱角錐狀結構420的頂端,並非限制角錐狀結構420的頂端的形狀。具體而言,頂點A的形狀例如包括點狀、平面狀及弧狀。當頂點A的形狀為平面狀或弧狀時,可以減少角錐狀結構420的磨損,也可以減少導光板100的底面130因接觸於角錐狀結構420而可能造成的損傷,影響光的傳遞路徑。此外,任兩相鄰的光學側面421彼此連接以形成每一角錐狀結構420的稜線RL,稜線RL的形狀例如包括線狀、平面狀及弧狀。當稜線RL的形狀為平面狀或弧狀時,同樣能夠達到上述減少磨損或損傷的效果。
請再參考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在垂直於反射面411的方向上的高度H例如為相同,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的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中,至少部分的角錐狀結構420的高度H為不相同。藉由將高度H設計為高低不同,使得多個角錐狀結構420與底面130之間接觸的面積減少,進而減少導光板100與反射片400之間的吸附現象。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例如可以是以光反射性材料製成,例如金屬材料或鏡面材料,但會避免使用白反射材料。當光線L從導光板100的底面130出射並傳遞至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的光學側面421時,光線會直接反射回導光板100,如圖2所示。不使用白反射材料的原因在於,其在反射光線L的同時也會使光線L擴散,進而降低了調整光線L角度的效果。或者,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例如也可以是具透光性,即角錐狀結構420是由透光材料所製成。當光線L從導光板100的底面130出射並傳遞至光學側面421時,光線L會產生折射,並經由反射面411反射回導光板100。無論上述的哪種方式,角錐狀結構420都可以達到調整光線L傳遞路徑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在反射面411上例如是呈陣列排列,但不以此為限。具體而言,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包括沿著行方向R平行設置的多個錐狀結構列4201。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具有部分的角錐狀結構420(多個角錐結構420中的部分數量)沿著列方向C排列。意即,可視同多個錐狀結構列4201是沿著列方向C延伸,且沿著行方向R排列。本實施例中是以行方向R垂直於列方向C為例,並且行方向R垂直於入光面110,但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彼此連接不具有間距,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例如可以具有間距。應注意的是,圖1旨在呈現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的排列方式,對於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的數量僅為示意,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20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但不以此為限。發光元件200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光源組件,例如燈管,本創作並不限制光源種類。此外,圖1的多個發光元件200的數量僅為示意,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發光元件200的數量。
光線L在經過角錐狀結構420的角度調整後,傳遞回導光板100並從出光面120出射。藉由稜鏡片300的設置,可以進一步地將調整後的光線L收斂集中,形成均勻的面光源。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稜鏡柱310是以配置於稜鏡片300背對導光板100的一側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圖1中的多個稜鏡柱310例如是沿著行方向R排列,並沿著列方向C延伸,然而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多個稜鏡柱310的排列方向。舉例而言,多個稜鏡柱310也可以是沿著列方向C排列,並沿著行方向R延伸。或者,多個稜鏡柱310的排列方向可以是與面對入光面110的光學側面421的底邊4211呈夾角,角度範圍為0°~180°。在多個稜鏡柱310的排列方向非平行或垂直於底邊4211的實施例中,還可以達到減少光線干涉條紋的現象。與發光元件200類似地,圖1的多個稜鏡柱310的數量僅為示意,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稜鏡柱310的數量。上述關於稜鏡片300的特徵都可以再依據設計需求調整,以使光線L能達到較佳的出光效果。
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中,反射片400包括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並且每一角錐狀結構420的多個光學側面421中之一者正向面對入光面110。由於角錐狀結構420中的光學側面421會相較於入光面110傾斜,當光線L從底面130出射並傳遞至反射片400時,光線L會經由傾斜的光學側面421反射回導光板100,並且反射角度受到傾斜的光學側面421而改變。藉由角錐狀結構420的設置,使得光線L從出光面120出射後的出光角度受到調整。此外,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中的稜鏡片300能進一步地將調整後的光線L收斂集中,形成均勻的面光源。相較於習知的光源模組中使用不具有結構的反射片,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能提升正向出光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例如還包括多個擴散微結構140,配置於底面130上。擴散微結構140可以是網點或其他能讓光線L擴散的微結構。 擴散微結構140可以使從入光面110進入導光板100的光線L在導光板內100全反射後朝出光面120或者反射片400出射。擴散微結構140的分布密度可依不同的設計需求而調整,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
圖4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4,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a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a還包括光學膜片組500,配置於出光面120旁。光學膜片組500包括至少一光學膜,並且,光學膜片組500還包括稜鏡片300。光學膜片組500的至少一光學膜例如是偏光增亮膜、擴散膜、稜鏡片或複合式稜鏡片等,但不以此為限。本創作並不限制至少一光學膜的數量,其可為一片或多片,在本實施例中是以三片光學膜510、520、530為例。稜鏡片300可以是配置於導光板100及至少一光學膜之間,或是至少一光學膜配置於稜鏡片300及導光板100之間,或是當至少一光學膜的數量為多片時,稜鏡片300配置於多片光學膜之間。此外,依據光學膜功能的不同,光學膜510、520、530也可分別選用不同的種類。例如,圖4中的光學膜510為上擴散片,光學膜520為下稜鏡片,光學膜530為下擴散片,並且多個稜鏡柱310的排列方向與光學膜520的多個稜鏡柱的排列方向垂直。應注意的是,上述例子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之一,並非限定本創作的範圍。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5,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b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b中,稜鏡片300b的多個稜鏡柱310b是面對導光板100的出光面120,即稜鏡片300b為逆稜鏡片。在本實施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稜鏡柱310b具有稜鏡頂角θ1,稜鏡頂角θ1的角度範圍例如為75°~85°。每一光學側面421具有頂角θ2,頂角θ2的角度範圍例如為70°~170°。在上述角度調整下,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b可以具有更佳的正向出光的效果。 或者,在本實施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稜鏡頂角θ1的角度範圍例如為150°~170°,頂角θ2的角度範圍例如為95°~160°。
圖1中的多個角錐狀結構420是呈陣列排列於反射面411上,但不以此為限。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也可以是隨機分佈於反射面411上,或是以其他形式的排列而配置於反射面411上,以下將以不同實施例進行說明。圖6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反射片400a與上述的反射片40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其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包括沿著行方向R平行設置的多個錐狀結構列4201,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具有部分的角錐狀結構420(多個角錐結構420中的部分數量)沿著列方向C排列,行方向R垂直於列方向C,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反射片400a中,每一角錐狀結構420具有頂點A,並且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例如具有間距d。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中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的間距d的中點是對應於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4201中的部分角錐狀結構420的其中之一的頂點A。換句話說,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中任四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的頂點A連線形成的四邊形形狀為平行四邊形或菱形。此外,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也可以不具有間距d,則其排列規則會改為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中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420之間的連接處是對應於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4201中的部分角錐狀結構420的其中之一的頂點A。
圖7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反射片400b與上述的反射片40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其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包括沿著行方向R平行設置的多個錐狀結構列4201,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具有部分的角錐狀結構420(多個角錐結構420中的部分數量)沿著列方向C排列,行方向R垂直於列方向C,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反射片400b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中的一部分沿著平行於行方向R 的參考線E排列,且呈現正弦規律的變化,其滿足公式DN=c×P×sin(NP/Lα×360°)。具體而言,D為部分角錐狀結構420中每一角錐狀結構420在垂直於參考線E的方向上的位移,或者可視為是角錐狀結構420的頂點A與參考線E之間的距離。c為位移振幅修正係數,且0.5<c<5,當c越大時,位移D也就會越大;反之當c越小時,位移D也就會越小。P為每一錐狀結構列4201在行方向R上的中點至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4201在行方向R上的中點的距離。N為正整數,Lα為正弦週期係數,且Lα實際上的距離為100um
Figure 111201345-A0305-02-0015-3
Figure 111201345-A0305-02-0015-4
1000um,此距離也是正弦規律的一個完整週期,且Lα為P的整數倍。
關於N及Lα的關聯,以圖7舉例而言,當6個角錐狀結構420可以完成正弦規律的一個完整週期時,Lα為6,而N則為1~6,用來表示第幾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DN則為第幾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例如D1為第一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D2為第二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D3為第三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D4為第四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D5為第五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D6為第六個位置的角錐狀結構420的位移。在上述設計下,使得反射片400b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的排列方式會類似於反射片400a的排列方式,但細節上卻不相同。在反射片400b的另一實施例中,多個角錐狀結構420中的一部分沿著平行於行方向R的參考線E排列所呈現的變化也可以是由正弦函數與亂數函數混合形成的規律。
若是利用上述如圖1至圖5中相同且呈規律的陣列排列的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由於在此情況下各角錐狀結構420的間距實質上相同或為緊密連接,在將具有如此相同且規律的多個角錐狀結構420的光源模組10利用於顯示裝置時,顯示畫面上可能會產生干涉波紋的現象,而藉由將多個角錐 狀結構420隨機分佈於反射面411上,或是以圖6及圖7的方式排列於反射面411上可以避免上述的顯示畫面干涉波紋的現象,以達成良好的顯示效果。
圖8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方塊示意圖。請參考圖8,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包括上述的光源模組10以及顯示面板20。顯示面板20配置於光源模組10的出光側。顯示面板20可為液晶顯示面板或其他非自發光顯示面板。光源模組10用以提供面光源L1至顯示面板20,以做為顯示光源。此光源模組10可替換為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或者反射片400可替換為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由於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的光源模組10,能調整光線的出光角度,提升正向出光的效果,使得出光時的光場能量能調整至較佳的光場分佈,進而提升顯示畫面的亮度均勻度。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反射片包括多個角錐狀結構,並且每一角錐狀結構的多個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入光面。由於角錐狀結構中的光學側面會相較於入光面傾斜,當光線從導光板的底面出射並傳遞至反射片時,光線會經由傾斜的光學側面反射回導光板,並且反射角度受到傾斜的光學側面而改變。藉由角錐狀結構的設置,使得光線從出光面出射後的出光角度受到調整。此外,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的稜鏡片能進一步地將調整後的光線收斂集中,形成均勻的面光源。相較於習知的光源模組中使用不具有結構的反射片,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能提升正向出光的效果。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由於使用上述的光源模組,使得出光時的光場能量能調整至較佳的光場分佈,進而提升顯示畫面的亮度均勻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 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光源模組
100:導光板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30:底面
200:發光元件
300:稜鏡片
310:稜鏡柱
400:反射片
410:基材
411:反射面
420:角錐狀結構
4201:錐狀結構列
421:光學側面
4211:底邊
BB’:剖線
A:頂點
C:列方向
H:高度
L:光線
R:行方向
RL:稜線
X、Y、Z: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相對於該出光面的一底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 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該入光面; 一稜鏡片,配置於該出光面旁,並包括多個稜鏡柱;以及 一反射片,配置於該底面旁,並包括: 一基材,具有面對該底面的一反射面;以及 多個角錐狀結構,配置於該反射面上,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具有多個光學側面,每一該些光學側面具有一底邊,該底邊連接於該反射面,其中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的該些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該入光面,且該些光學側面中的該者的該底邊平行於該入光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角錐狀結構包括沿著一行方向平行設置的多個錐狀結構列,每一該些錐狀結構列具有部分該些角錐狀結構沿著一列方向排列,該行方向垂直於該列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具有一頂點,每一該些錐狀結構列中的該些角錐狀結構中的任何兩個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的一間距的中點對應於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中的該些角錐狀結構的其中之一的該頂點。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部分該些角錐狀結構沿著平行於該行方向的一參考線排列,且呈現正弦規律的變化,其滿足公式D N= c × P × sin(NP/Lα × 360°),其中D為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在垂直於該參考線的方向上的位移;c為位移振幅修正係數,且0.5 < c < 5;P為每一該些錐狀結構列在該行方向上的中點至相鄰的另一錐狀結構列在該行方向上的中點的距離;N為正整數;Lα為正弦週期係數,其中100um ≤ Lα ≤ 1000um,且Lα為P的整數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角錐狀結構中的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具有一間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角錐狀結構中的任兩相鄰的角錐狀結構之間彼此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為四角錐,該些光學側面包括一第一光學側面、一第二光學側面、一第三光學側面及一第四光學側面,該第一光學側面與該第三光學側面相對,該第二光學側面與該第四光學側面相對,且該第一光學側面的該底邊平行於該入光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些光學側面具有一頂角,該頂角的角度範圍為90°~150°。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側面與該第三光學側面分別具有一第一頂角,該第二光學側面與該第四光學側面分別具有一第二頂角,該第一頂角的角度範圍為5°~175°,該第二頂角的角度範圍為5°~175°。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稜鏡柱面對該出光面,每一該些稜鏡柱具有一稜鏡頂角,該稜鏡頂角的角度範圍為75°~85°,每一該些光學側面具有一頂角,該頂角的角度範圍為70°~170°。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稜鏡柱面對該出光面,每一該些稜鏡柱具有一稜鏡頂角,該稜鏡頂角的角度範圍為150°~170°,每一該些光學側面具有一頂角,該頂角的角度範圍為95°~160°。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角錐狀結構具透光性。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角錐狀結構是以光反射性材料製成。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更具有一頂點,該頂點的形狀包括點狀、平面狀及弧狀。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光學側面中的任兩相鄰的光學側面彼此連接以形成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的一稜線,該稜線的形狀包括線狀、平面狀及弧狀。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至少部分的該些角錐狀結構在垂直於該反射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相同。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膜片組,配置於該出光面旁,該光學膜片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
  18.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光源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相對於該出光面的一底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 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該入光面; 一稜鏡片,配置於該出光面旁,並包括多個稜鏡柱;以及 一反射片,配置於該底面旁,並包括: 一基材,具有面對該底面的一反射面;以及 多個角錐狀結構,配置於該反射面上,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具有多個光學側面,每一該些光學側面具有一底邊,該底邊連接於該反射面,其中每一該些角錐狀結構的該些光學側面中之一者面對該入光面,且該些光學側面中的該者的該底邊平行於該入光面;以及 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光源模組的一出光側。
TW111201345U 2022-01-11 2022-02-08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TWM6351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0703.3U CN216901236U (zh) 2022-01-11 2022-01-11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02220060703.3 2022-0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5159U true TWM635159U (zh) 2022-12-11

Family

ID=8221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1345U TWM635159U (zh) 2022-01-11 2022-02-08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1483A1 (zh)
CN (1) CN216901236U (zh)
TW (1) TWM63515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1226B2 (ja) * 1997-05-12 2005-02-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反射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02634B1 (ko) * 2005-10-24 2007-04-02 주식회사 나모텍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휘도백라이트 유닛
WO2009104793A1 (ja) * 2008-02-21 2009-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光体、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携帯端末
KR20120075877A (ko) * 2010-12-29 2012-07-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장치
TWI485354B (zh) * 2012-09-28 2015-05-2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導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與照明燈具
CN104280797A (zh) * 2013-07-01 2015-01-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棱镜片及应用其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21483A1 (en) 2023-07-13
CN216901236U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13718B1 (ko) 평판표시소자용 조명장치
US753737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060050200A1 (en) Prism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771828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WO2007123173A1 (ja) 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KR20080056784A (ko) 광학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광학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1014520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220113591A1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KR102599217B1 (ko)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US7824092B2 (e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groups of concentric microstructures on reflective surface thereof
WO2018214611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969655B2 (en) Prism sheet
US11789193B2 (en) Lighting device
US7755860B2 (en) Prism sheet
JP2010044921A (ja) 面光源素子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光制御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US20100008062A1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M635159U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1614366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US20090244715A1 (en) Prism sheet
CN101650494A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211786510U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7871172B2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KR20100009827A (ko) 다각형 프리즘 확산패턴을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유닛용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유닛
CN214540314U (zh) 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
KR20000024140A (ko) 백라이트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