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4983U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4983U
TWM634983U TW111208328U TW111208328U TWM634983U TW M634983 U TWM634983 U TW M634983U TW 111208328 U TW111208328 U TW 111208328U TW 111208328 U TW111208328 U TW 111208328U TW M634983 U TWM634983 U TW M63498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ickness
pair
ligh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8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繆文茜
姜昕
蕭復合
彭俊諺
陳仕誠
郭浩中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8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4983U/zh
Publication of TWM634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498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括發光層、設置於發光層的出光面上的色彩轉換層及設置於色彩轉換層上的布拉格反射元件。布拉格反射元件包括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層對包括首層對、末層對及位於首層對與末層對之間的中間層對。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第一層的厚度小於第二層的厚度第一層第二層第一層第二層。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微發光二極體裝置。
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是透過將LED尺寸進一步減縮,以達到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並可滿足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高沉浸感的體驗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抵抗環境光的高亮度需求。微發光二極體不論是在壽命、反應時間、色彩飽和度、像素密度以及節能程度上均優於現在所使用的LCD技術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然而,現階段微發光二極體具有發光效率不足之問題。例如,轉換後的光與原始光之間具有相當大的落差,而導致後續應用上的亮度降低。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可克服上述問題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仍是目前業界努力研究的目標之一。
本新型之技術態樣為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根據本新型之一些實施方式,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括發光層、色彩轉換層以及布拉格反射元件。色彩轉換層設置於發光層的出光面上。布拉格反射元件設置於色彩轉換層上,布拉格反射元件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至少一第一層與至少一第二層所組成,其中層對包括首層對、末層對以及位於首層對與末層對之間的中間層對,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第一層的厚度小於第二層的厚度。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中間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小於λ/4n 1且中間層對的第二層的厚度大於λ/4n 2,其中λ係發光層之發光波長,n 1係第一層的折射率,n 2係第二層的折射率。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小於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末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小於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大於末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與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大於末層對的第一層的厚度。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的第二層的厚度大於末層對的第二層的厚度。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層包含複數個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且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配置以分別發出紫外光,其中色彩轉換層包括紅色波長轉換物質、綠色波長轉換物質以及藍色波長轉換物質分別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以將紫外光分別轉換為紅光、綠光及藍光。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更包括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設置於發光層相對於出光面的表面上,其中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包括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層對包括首層對、末層對以及複數個位於首層對與末層對之間的中間層對。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各層對分別與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各層對相同。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且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首層對連接發光層。
在本新型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的末層對連接色彩轉換層。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本新型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含布拉格反射元件,且透過調整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厚度,以增加可見光穿透效率與紫外光濾光的效果。如此一來,可達到增加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發光效率之效果。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新型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也就是說,在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本新型所用「約」、「近似」或「實質上」應通常是指給定值或範圍的百分之二十以內,優選地為百分之十以內,且更優選地為百分之五以內。在此給出的數值是近似的,意味著若沒有明確說明,則術語「約」、「近似」或「實質上」的涵意可被推斷出來。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的示意圖。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含發光層110、色彩轉換層120以及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發光層110包括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114及116。色彩轉換層120設置於發光層110的出光面111上。布拉格反射元件130設置於色彩轉換層120上。
第2圖為第1圖之布拉格反射元件130放大圖。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包含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其中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詳細來說,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層對包含首層對130T、末層對130B以及設置於首層對130T與末層對130B之間的複數個中間層對130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中間層對130M的數量可以是6,即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共包含8對交替堆疊之第一層與第二層,然前述的數量僅為示例說明之用,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制。首層對130T包含第一層132H與位於下方的第二層132L,且末層對130B包含第一層136H與位於下方的第二層136L。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包含第一層134H與位於下方的第二層134L。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小於第二層134L的厚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小於λ/4n 1且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大於λ/4n 2,其中λ係發光層110之發光波長,n 1係第一層(即高折射率材料層)的折射率,n 2係第二層(即低折射率材料層)的折射率,且n 1大於n 2。透過上述之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厚度配置,可使各自的駐波波峰遠離第一層與第二層的交界位置,以有效降低高階干涉造成的波紋。如此一來,可增加可見光穿透效率與紫外光濾光的效果,並可提升光純度,進而增加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的發光效率。此外,本新型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含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取代濾光片,以達到縮小體積的效果。亦即,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不包含濾光片。
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具有彼此相同的厚度。例如,中間層對130M的其中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與中間層對130M的另一者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相同,且中間層對130M的其中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與中間層對130M的另一者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相同,使得中間層對130M的其中一者與另一者具有相同的厚度總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與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的總和實質上等於λ/4n 1與λ/4n 2的總和。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130T的厚度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厚度。亦即,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與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相加的總和(厚度和)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與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相加的總和。進一步而言,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且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因此,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破壞邊帶的整體反射,進而維持可見光折射率高穿透性與提高紫外光的反射性。例如,波長大於455奈米之波段(例如包含可見光波段)的穿透率可高於90%且波長小於455奈米之波段(例如包含紫外光波段)的穿透率可低於10%。因此,紫外光波段的光可以被有效過濾。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可以在約19奈米與25奈米的範圍間(例如22奈米),以及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可以在約50奈米與56奈米的範圍間(例如53奈米)。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可以在約37奈米與43奈米的範圍間(例如40奈米),以及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可以在約57奈米與63奈米的範圍間(例如60奈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與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之比值可以在約0.5至約0.6的範圍間(例如0.55)。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與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之比值可以在約0.85至約0.95的範圍間(例如0.8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小於λ/4n 1且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小於λ/4n 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末層對130B的厚度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厚度。亦即,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與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相加的總和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與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相加的總和。進一步而言,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且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小於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因此,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破壞邊帶的整體反射,進而維持可見光高穿透與提高紫外光的反射性。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可以在約5奈米與10奈米的範圍間(例如7奈米),以及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可以在約30奈米與35奈米的範圍間(例如33奈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與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一層134H的厚度T 134H之比值可以在約0.15至約0.25的範圍間(例如0.19)。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與中間層對130M的每一者的第二層134L的厚度T 134L之比值可以在約0.5至約0.6的範圍間(例如0.5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小於λ/4n 1且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小於λ/4n 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130T的厚度大於末層對130B的厚度。亦即,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與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相加的總和大於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與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相加的總和。進一步而言,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大於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且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大於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因此,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維持可見光高穿透與提高紫外光的反射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首層對130T的第一層132H的厚度T 132H與末層對130B的第一層136H的厚度T 136H之比值可以在約2.7至約3.3的範圍間(例如3)。首層對130T的第二層132L的厚度T 132L與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的厚度T 136L之比值可以在約1.3至約1.9的範圍間(例如1.6)。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第一層(即包含第一層132H、第一層134H及第一層136H)包含氧化鈦(TiO 2)或其他適當的材料。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第二層(即包含第二層132L、第二層134L及第二層136L)包含氧化矽(SiO 2)或其他適當的材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包含第一透光層與第二透光層(未示出),分別設置於首層對130T與末層對130B上,其中第一透光層與第二透光層可由玻璃製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末層對130B連接色彩轉換層120。具體而言,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末層對130B的第二層136L連接色彩轉換層12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應用於大面積及/或高畫素顯示裝置、穿戴式顯示裝置、擴增實境裝置、虛擬實境裝置、混合實境裝置、車載顯示裝置、可撓式電子設備顯示裝置及可見光通訊裝置等。在本新型之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層110包含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其包含氮化鎵鋁(AlGaN)。微發光二極體係指二極體晶片尺寸微小化到微米等級(例如在50微米以下),不需設置藍寶石基板,並將微小化晶片陣列化,成為可以單一驅動控制的顯示畫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層110包含發光二極體(LED)、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雷射影碟、半導體雷射,或其他適當的發光元件。
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2圖,發光層110包含間隔設置的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114及116。亦即,發光層110包含複數個畫素,畫素的每一者是由三個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114及116組成,且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114及116配置以分別發出紫外光朝向色彩轉換層120。色彩轉換層120包含具有改變波長能力的物質。詳細來說,色彩轉換層120包含間隔設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含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第二部分包含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及第三部分包含藍色波長轉換物質126。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4,以及藍色波長轉換物質126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6。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包含紅色量子點或紅色螢光粉,或紅色螢光粉與紅色量子點的混合,其可用以吸收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的紫外光而轉換出紅光,並朝向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出光。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包含綠色量子點或綠色螢光粉,或綠色螢光粉與綠色量子點的混合,其可用以吸收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4的紫外光而轉換出綠光,並朝向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出光。藍色波長轉換物質126包含藍色量子點或藍色螢光粉,或藍色螢光粉與藍色量子點的混合,其可用以吸收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6的紫外光而轉換出藍光,並朝向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出光。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114及116的紫外光的一部分(例如約90%)被色彩轉換層120對應的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及藍色波長轉換物質126轉換成可見光,且紫外光的剩餘部分(例如約10%)未被轉換而維持紫外光。布拉格反射元件130配置以讓可見光通過且反射紫外光。此外,被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反射的紫外光朝向色彩轉換層120,色彩轉換層120中的波長轉換物質(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及藍色波長轉換物質126)可再次將紫外光轉換成可見光。因此,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兼具提升可見光強度與降低紫外光穿透的效果。
第3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光波波長與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130之穿透率關係圖。參閱第1圖與第3圖,當可見光(即紅光、綠光及/或藍光)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130時,若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如第2圖所示的結構,可見光(例如區域R所示波長大於約455奈米的波段)可具有高穿透率並維持在90%以上,如曲線L1所示。相較之下,當可見光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時,若布拉格反射元件不具有如第2圖所示的結構,可見光(例如區域R所示波長大於約455奈米的波段)的穿透性不一致而導致部分的可見光無法穿透,如曲線L2所示。因此,本新型的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達到增加可見光穿透效率的技術功效。
第4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光波波長與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130之反射率關係圖。參閱第1圖與第4圖,當剩餘的紫外光從色彩轉換層120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130時,若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如第2圖所示的結構,紫外光可具有高反射率,如曲線L3所示。相較之下,當紫外光通過布拉格反射元件時,若布拉格反射元件不具有如第2圖所示的結構,紫外光的反射性會不一致而導致部分的紫外光可能無法被過濾,且可能有非預期的反射(即額外的干涉波紋)之問題,如曲線L4所示。因此,本新型的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可達到反射/過濾紫外光的技術功效。
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a的示意圖。第5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a與第1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a更包含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140。布拉格反射元件140設置於發光層110相對於出光面111的表面113上,使得發光層110位於色彩轉換層120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40之間。布拉格反射元件140可防止發光層110發出的光逸散。布拉格反射元件140包括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層對包括首層對、末層對以及複數個位於首層對與末層對之間的中間層對,其中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布拉格反射元件140的首層對連接發光層110。例如,布拉格反射元件140的首層對的第一層連接發光層1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40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結構(例如厚度關係)。具體而言,布拉格反射元件140的各層對分別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各層對相同。布拉格反射元件140包含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相同的首層對130T、末層對130B及位於首層對130T與末層對130B之間的複數個中間層對130M(如第2圖所示),前述的細部結構相同或相似於第2圖的描述,故為簡化起見於此不再贅述。在一些其他的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40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不同的結構。具體而言,布拉格反射元件140的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且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例如,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皆為λ/4n 1且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皆為λ/4n 2,其中λ係發光層之發光波長,n 1係第一層的折射率,n 2係第二層的折射率,且n 1大於n 2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b的示意圖。第6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b與第1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b的發光層110b與色彩轉換層120b的配置。換句話說,發光層110b包含複數個畫素,每個畫素由二個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與114以及藍光微發光二極體118組成。色彩轉換層120b包含間隔設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128,其中第一部分包含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的紅色波長轉換物質122、第二部分包含對應於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4的綠色波長轉換物質124,以將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112及114發出的紫外光分別轉換為紅光與綠光。色彩轉換層120b的第三部分128對應於藍光微發光二極體118,其不包含波長轉換物質,使得藍光微發光二極體118發出藍光通過色彩轉換層120的第三部分128後未被轉換。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b具有與第1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相似的技術功效,包含可以有效降低高階干涉造成的波紋,以及可增加可見光穿透效率與紫外光濾光的效果。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c的示意圖。第7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c與第6圖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b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c更包含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150。布拉格反射元件150設置於發光層110b相對於出光面111的表面113上,使得發光層110b位於色彩轉換層120b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50之間。布拉格反射元件150可防止發光層110b發出的光逸散。布拉格反射元件150包括複數個層對,各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層對包括首層對、末層對以及複數個位於首層對與末層對之間的中間層對,其中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第二層的折射率。布拉格反射元件150的首層對連接發光層110。例如,布拉格反射元件150的首層對的第一層連接發光層1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50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結構(例如厚度關係)。具體而言,布拉格反射元件150的各層對分別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的各層對相同。布拉格反射元件150包含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相同的首層對130T、末層對130B及位於首層對130T與末層對130B之間的複數個中間層對130M(如第2圖所示),前述的細部結構相同或相似於第2圖的描述,故為簡化起見於此不再贅述。在一些其他的實施方式中,布拉格反射元件150與布拉格反射元件130具有不同的結構。具體而言,布拉格反射元件150的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且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例如,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皆為λ/4n 1且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皆為λ/4n 2,其中λ係發光層之發光波長,n 1係第一層的折射率,n 2係第二層的折射率,且n 1大於n 2
綜上所述,本新型的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含布拉格反射元件,且透過調整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厚度,以增加可見光穿透效率與紫外光濾光的效果。如此一來,可達到增加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發光效率之效果。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00a: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00b: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00c: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10:發光層 110b:發光層 111:出光面 112: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13:表面 114: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16: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18:藍光微發光二極體 120:色彩轉換層 120b:色彩轉換層 122:紅色波長轉換物質 124:綠色波長轉換物質 126:藍色波長轉換物質 128:部分 130:布拉格反射元件 130B:末層對 130M:中間層對 130T:首層對 132H:第一層 132L:第二層 134H:第一層 134L:第二層 136H:第一層 136L:第二層 140:布拉格反射元件 150:布拉格反射元件 L1:曲線 L2:曲線 L3:曲線 L4:曲線 R:區域 T 132H:厚度 T 132L:厚度 T 134H:厚度 T 134L:厚度 T 136H:厚度 T 136L:厚度
為讓本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布拉格反射元件的放大圖。 第3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穿透率與發光波長的關係圖。 第4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反射率與發光波長的關係圖。 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100: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10:發光層
111:出光面
112: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13:表面
114: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16: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
120:色彩轉換層
122:紅色波長轉換物質
124:綠色波長轉換物質
126:藍色波長轉換物質
130:布拉格反射元件

Claims (13)

  1.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含: 一發光層; 一色彩轉換層,設置於該發光層的一出光面上;以及 一布拉格反射元件,設置於該色彩轉換層上,該布拉格反射元件包含複數個層對,各該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至少一第一層與至少一第二層所組成,其中該些層對包含: 一首層對; 一末層對;以及 複數個中間層對,位於該首層對與該末層對之間,該些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該第一層的厚度小於該第二層的厚度; 其中,該些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該些第二層的折射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中間層對的該些第一層的厚度小於λ/4n 1且該些中間層對的該些第二層的厚度大於λ/4n 2,其中λ係該發光層之發光波長,n 1係該些第一層的折射率,n 2係該些第二層的折射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首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小於該些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末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小於該些中間層對的每一者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首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大於該末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與該第二層的厚度的總和。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首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大於該末層對的該第一層的厚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首層對的該第二層的厚度大於該末層對的該第二層的厚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發光層包含複數個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且該些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配置以分別發出一紫外光,其中該色彩轉換層包含一紅色波長轉換物質、一綠色波長轉換物質以及一藍色波長轉換物質分別對應於該些紫外光微發光二極體,以將該些紫外光分別轉換為紅光、綠光及藍光。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發光層相對於該出光面的一表面上,其中該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包含複數個層對,各該層對由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層與複數個第二層所組成,其中該些層對包含: 一首層對; 一末層對;以及 複數個中間層對,位於該首層對與該末層對之間; 其中,該些第一層的折射率大於該些第二層的折射率。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各該層對分別與該布拉格反射元件的各該層對相同。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該些第一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且該些第二層的每一者的厚度彼此相同。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另一布拉格反射元件的該首層對連接該發光層。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布拉格反射元件的該末層對連接該色彩轉換層。
TW111208328U 2022-08-02 2022-08-02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TWM634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328U TWM634983U (zh) 2022-08-02 2022-08-02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328U TWM634983U (zh) 2022-08-02 2022-08-02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4983U true TWM634983U (zh) 2022-12-01

Family

ID=85786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8328U TWM634983U (zh) 2022-08-02 2022-08-02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4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2030B2 (en) Quantum dot/quantum well light emitting diode
US6833565B2 (en) White-light led with dielectric omni-directional reflectors
US6686676B2 (en) UV reflectors and UV-based light sources having reduced UV radiation leakag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5481587B2 (ja) 発光素子
EP1803175B1 (en)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
US8410504B2 (en) LED module
CN107424524B (zh) 一种微型led显示面板
WO2012035760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発光ダイオード
KR102113858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용 광대역 유전 반사기
JP2009510744A (ja) 放射放出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
US11552222B2 (en) Display device
TWI754988B (zh) 具有改良色純度之發光二極體
JP2016095947A (ja) 発光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0721127B1 (ko) 이색성 칼라 필터를 이용한 평면 광원장치
CN115218160A (zh) 背光模块
TWM634983U (zh)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JP2008052950A (ja) 表示装置
TW202408032A (zh)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KR101157705B1 (ko) 몰드부로부터 분리된 형광체부를 구비한 발광 소자
WO2021166785A1 (ja)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アレイ及び表示装置
CN115064564A (zh)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TWI608601B (zh) 發光二極體模組、發光二極體陣列模組、顯示模組
US20210226083A1 (en)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705405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812249B (zh) 紅光微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與具有紅光微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的分立式基板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