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311U - 均溫板 - Google Patents

均溫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311U
TWM633311U TW111204222U TW111204222U TWM633311U TW M633311 U TWM633311 U TW M633311U TW 111204222 U TW111204222 U TW 111204222U TW 111204222 U TW111204222 U TW 111204222U TW M633311 U TWM633311 U TW M6333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support columns
temperature chamber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42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俊宏
Original Assignee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42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3311U/zh
Publication of TWM633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31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均溫板,包括第一殼體、支撐柱、毛細結構、第二殼體、固著層及工作流體,第一殼體具有內表面;支撐柱佈設在第一殼體之內表面上,支撐柱具有端面;毛細結構鋪設於第一殼體之內表面上;第二殼體對應第一殼體封合並共同形成有容腔;固著層形成在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和支撐柱的端面之間;工作流體設於容腔中。藉此,可因應實際的散熱需求,快速的變換各支撐柱的位置,進而大幅度縮短製程所需時間。

Description

均溫板
本新型係有關一種散熱器的技術,尤指一種均溫板。
隨著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和應用,使用者對於電腦的開機速度、軟體的讀取速度,以及照片、影片的播放速度的要求不斷的提高,能有效節省時間成為消費者選擇產品時的條件之一。
伴隨著效能及讀取速度的提升,電子元件運作的發熱量及溫度也不斷提高,高溫除了會讓大多數電子元件易快速老化外,更會讓如固態硬碟的電子元件讀取與寫入速度降低,因此如何維持工作溫度成為本申請的研究課題。
為了解決前述電子元件之散熱問題,業界已陸續開發出熱管(Heat Pipe)和均溫板(Vapor Chamber)等高效能的導散熱構件,其中均溫板所覆蓋的範圍廣,且熱傳導路徑短,導散熱效能更優於熱管,是以其已逐步成為電子元件之散熱的主流構件。
惟,其在製作過程中除了需要開設大量的模具來進行沖設、下料、摺緣等工序外,對於具有支撐柱的均溫板製作,其製作的困難度更甚於前者。且各種不同電子發熱源都有其特殊的解熱方案,並不能普遍性和廣泛性的被適用。是以現有的均溫板及其製作方法,顯然已不能夠滿足現階段的使用需求。
有鑑於此,本新型創作人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失,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盡力解決上述之問題點,即成為本新型創作人改良之目標。
本新型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均溫板,其能夠因應實際的散熱需求,快速的變換各支撐柱的位置,進而大幅度縮短製程所需時間。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第一殼體、複數支撐柱、一毛細結構、一第二殼體、一固著層及一工作流體,該第一殼體具有一內表面;各該支撐柱佈設在該第一殼體之該內表面上,每一該支撐柱具有一端面;該毛細結構鋪設於該第一殼體之該內表面上;該第二殼體對應該第一殼體封合並共同形成有一容腔;該固著層形成在該第一殼體的該內表面和每一該支撐柱的該端面之間;該工作流體設於該容腔中。
1:均溫板
10:第一殼體
11:內表面
20、20A、20B:支撐柱
21:端面
22:另一端面
23:毛細組織
30:毛細結構
30A:另一毛細結構
31、31A:穿孔
40:第二殼體
41:內表面
50:固著層
50A:另一固著層
60:工作流體
A:黏著膏
B:另一黏著膏
C:容腔
H1:主解熱區
H2:次解熱區
a~e:步驟
圖1係本新型均溫板製作方法方塊流程圖。
圖2係本新型之第一殼體和各支撐柱分解圖。
圖3係本新型之毛細結構結合於第一殼體示意圖。
圖4係本新型之第二殼體結合於第一殼體示意圖。
圖5係本新型均溫板組合剖視圖。
圖6係本新型均溫板俯視圖。
圖7係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毛細結構結合於第一殼體示意圖。
圖8係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各支撐柱結合於第一殼體示意圖。
圖9係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第二殼體結合於第一殼體示意圖。
圖10係本新型又一實施例組合剖視圖。
圖11係本新型之支撐柱另一實施例剖視圖。
有關本新型之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新型加以限制者。
請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新型之均溫板製作方法,其方法步驟主要包括:
a)提供一第一殼體10、複數支撐柱20、一毛細結構30及一第二殼體40,該第一殼體10具有一內表面11,每一該支撐柱20具有一端面21;請先參閱圖2和圖6所示,第一殼體10可因應各種不同電子發熱源(圖未示出)所處的環境而呈幾何形狀或不規則形狀,且其可為銅、鋁、鎂或其合金等導熱性良好材料所製成,第一殼體10具有一內表面11。
支撐柱20也可以是銅、鋁、鎂或其合金等導熱性良好材料所製成,其可為一實心圓柱,在每一支撐柱20的底部具有一端面21,在每一支撐柱20的頂部具有一另一端面22。
請續參閱圖3所示,毛細結構30可為金屬編織網、多孔性燒結粉末、纖維束等毛細吸附力良好材料所製成,其形狀大致與第一殼體10的形狀相近,藉以全面性的覆蓋在第一殼體10之內表面11上;在毛細結構30對應於前述每一支撐柱20的位置分別設有一穿孔31。
第二殼體40亦為銅、鋁、鎂或其合金等導熱性良好材料所製成,其形狀與第一殼體10之形狀相配合,第二殼體40亦具有一內表面41(如圖5所示)。
b)提供一黏著膏A,將該黏著膏A塗布於該第一殼體10的該內表面11和每一該支撐柱20之該端面21的其中之一,並經結合而形成一固著層50;請再參閱圖2和圖3所示,黏著膏A為銅粉基材混合黏著劑等材料所製成的一銅膏,在此步驟中,是可以將黏著膏A塗布於第一殼體10之該內表面11對應於各支撐柱20的預定位置上,或是將黏著膏A塗布於每一支撐柱20之端面21上,也可以是前述兩者兼具之型態。接著將各支撐柱20之端面21立設在第一殼體10之內表面11的預定位置上,並且經由一加溫加壓結合加工,而使黏著膏A形成為一固著層50。
c)將該毛細結構30鋪設於該第一殼體10的該內表面11並施以結合;請再參閱圖3所示,在此步驟中,將毛細結構30的各穿孔31分別對應於各支撐柱20做套接,從而使毛細結構30能夠全面性覆蓋在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11上,並且經由一熱擴散焊接加工,而使毛細結構30固著於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11。
d)將該第二殼體40對應該第一殼體10封合並共同形成有一容腔C;請續參閱圖4所示,在此步驟中,將第二殼體40對應於第一殼體10覆蓋,並於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40的接合處施以一封邊焊接加工,以在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40之間形成有一容腔C(如圖5所示)。
e)提供一工作流體60,將該工作流體60注入該容腔C中,並經一除氣封口加工。請續參閱圖5所示,在此步驟中,是將純水等工作流體60注入前述容腔C中,並且施以一除氣封口加工,從而使容腔C形成為一真空腔室。
請再參閱圖5所示,由上述製作方法所製得的均溫板,主要包括一第一殼體10、複數支撐柱20、一毛細結構30、一第二殼體40、一固著層50及一工作流體60,第一殼體10具有一內表面11;各支撐柱20佈設在第一殼體10之內表面11上,每一支撐柱20具有一端面21;毛細結構30鋪設於第一殼體10之內表面11上;第二殼體40對應第一殼體10封合並共同形成有一容腔C;固著層50形成在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11和每一支撐柱20的端面21之間;工作流體60設於容腔C中。
請再參閱圖6所示,其中各支撐柱20的佈設除了可以等間距方式進行排列外,均溫板具有一主解熱區H1(虛線區域範圍內)和一次解熱區H2(虛線區域範圍外),其中主解熱區H1對應於各電子發熱源配置,次解熱區H2則形成在各電子發熱源的外周圍,主解熱區H1的各支撐柱20排列密度大於均溫板之次解熱區H2之各支撐柱20排列密度。
在一實施例中,本新型均溫板製作方法還包括一步驟d0),該步驟d0)提供一另一黏著膏B,該第二殼體40具有一內表面41,每一該支撐柱20具有一另一端面22,將該另一黏著膏B塗布於該第二殼體40的該內表面41和每一該支撐柱20之該另一端面22的其中之一,並經結合而形成一另一固著層50A。請續參閱圖4所示,在此步驟中,將另一黏著膏B塗布於第二殼體40之內表面41對應於各支撐柱20的預定位置上,或是將另一黏著膏B塗布於每一支撐柱20之另一端面22上,也可以是前述兩者兼具之型態。接著將第二殼體40對應於第一殼體10覆蓋,並且經由一加溫加壓結合加工,而使另一黏著膏B形成為另一固著層50A。
在一實施例中,該步驟d0)係在該步驟d)之前實施。
在一實施例中,該步驟d0)與該步驟d)同時實施。
請參閱圖7至圖9所示,本新型均溫板製作方法除了可如上述實施例外,也可將該步驟c)安排在該步驟b)之前施行。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黏著膏A僅塗布在每一支撐柱20之端面21下方(如圖8所示),另一黏著膏B僅塗布在每一支撐柱20之另一端面22上方(如圖9所示)。
請參閱圖10所示,本新型均溫板之第二殼體40和各支撐柱除了可如上述各實施例分離設作外,其中各支撐柱20A也可以是從第二殼體40直接沖設而形成,每一支撐柱20A為一中空體。
請參閱圖11所示,本新型均溫板之各支撐柱除了可如上述各實施例外,其中每一支撐柱20B還包括披覆在前述支撐柱20之周面的一毛細組織23,此毛細組織23可為多孔性燒結粉末或纖維束等毛細吸附力良好材料所製成。其主要是佈設在前述主解熱區H1內。
綜上所述,本新型均溫板,確可達到預期之使用目的,而解決習知之缺失,又因極具新穎性及進步性,完全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敬請詳查並賜准本案專利,以保障新型創作人之權利。
1:均溫板
10:第一殼體
11:內表面
20:支撐柱
21:端面
22:另一端面
30:毛細結構
30A:另一毛細結構
40:第二殼體
41:內表面
50:固著層
50A:另一固著層
60:工作流體
C:容腔

Claims (10)

  1.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第一殼體,具有一內表面;複數支撐柱,佈設在該第一殼體之該內表面上,每一該支撐柱具有一端面;一毛細結構,鋪設於該第一殼體之該內表面上;一第二殼體,對應該第一殼體封合並共同形成有一容腔;一固著層,形成在該第一殼體的該內表面和每一該支撐柱的該端面之間;以及一工作流體,設於該容腔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還包括一另一固著層,該第二殼體具有一內表面,每一該支撐柱具有一另一端面,該另一固著層形成在該第二殼體的該內表面和每一該支撐柱的該另一端面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均溫板,其還包括一另一毛細結構,該另一毛細結構係鋪設於該第二殼體之該內表面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另一毛細結構設有複數穿孔,每一該穿孔對應於每一該支撐柱套接。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固著層為一固化銅膏。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均溫板具有一主解熱區和一次解熱區,該主解熱區內之各該支撐柱排列密度大於該次解熱區之各該支撐柱排列密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毛細結構設有複數穿孔,每一該穿孔對應於每一該支撐柱套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中每一該支撐柱還包括披覆在其周面的一毛細組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均溫板具有一主解熱區,各該支撐柱係排列佈設在該主解熱區。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均溫板,其中每一該支撐柱為一中空體,各該中空體係從該第二殼體所延伸形成。
TW111204222U 2022-04-25 2022-04-25 均溫板 TWM633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222U TWM633311U (zh) 2022-04-25 2022-04-25 均溫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222U TWM633311U (zh) 2022-04-25 2022-04-25 均溫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311U true TWM633311U (zh) 2022-10-21

Family

ID=85461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4222U TWM633311U (zh) 2022-04-25 2022-04-25 均溫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3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2100A (zh) 一种均热板及其制造、使用方法
TWI407071B (zh)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828996B (zh) 散熱裝置
TW201736794A (zh) 熱導結構
TWM522550U (zh) 散熱結構及包含該結構的水冷頭
TWM630294U (zh) 改善表面結構之液浸冷卻發熱源的散熱片
TWI810908B (zh) 均溫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813270B (zh) 均溫板和熱管組接結構
TWM633311U (zh) 均溫板
US10497640B2 (en) Heat pipe
TW202342932A (zh) 均溫板和熱管結合結構
KR20210007823A (ko) 방열을 위한 구조를 가진 하우징을 포함하는 장치
TWM631865U (zh) 均溫板和熱管組接結構
TWM560615U (zh) 散熱裝置
JP2007273930A (ja) 冷却部材
CN217686783U (zh) 均温板
TWM635520U (zh) 具有複合材支撐柱的均溫板
TWM638040U (zh) 散熱裝置
WO2021190552A1 (zh) 移动终端及中框组件
TWM635535U (zh) 均溫板和熱管結合結構
CN218723416U (zh) 具有复合材支撑柱的均温板
TWM593723U (zh) 均溫板
WO2023245376A1 (zh) 散热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中框组件、壳体组件、终端设备
CN117781748A (zh) 具有复合材支撑柱的均温板
TWM593721U (zh) 薄型均溫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