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2525U -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2525U
TWM632525U TW111200147U TW111200147U TWM632525U TW M632525 U TWM632525 U TW M632525U TW 111200147 U TW111200147 U TW 111200147U TW 111200147 U TW111200147 U TW 111200147U TW M632525 U TWM632525 U TW M63252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uide
plate
cover
exhau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0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志偉
張庭嘉
Original Assignee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0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2525U/zh
Publication of TWM632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2525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包含:引擎、導風散熱裝置、排氣裝置與遮擋外罩,導風散熱裝置的導風外罩包覆於引擎的汽缸頭部與汽缸部,並且,導風外罩貫穿形成進氣口與出氣口,此外,排氣裝置連接於汽缸頭部,而遮擋外罩的防燙板與遮擋板分別連接於排氣裝置與導風外罩,其中,遮擋板能導引氣體的流動方向,讓氣體透過遮擋板而朝向引擎的機油室流動,藉此,當氣體從進氣口流向出氣口時,流經出氣口的氣體能透過遮擋板而朝向機油室方向流動,使得機油室內的機油在引擎呈現暖機階段時能進行升溫以快速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甚至機油室內的機油在引擎呈現熱機階段時能進行降溫以穩定品質。

Description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用於跨坐型摩托車的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特別是一種能將從導風外罩排出的氣體導向至機油室的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讓位在機油室內部的機油能在引擎呈現暖機狀態時快速升溫或是在引擎呈現熱機狀態時能保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
請參閱圖1、圖2A、圖2B與圖2C所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習知跨坐型摩托車50都會將一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安裝於引擎52的汽缸頭部521與引擎52的汽缸部522,使得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能降低汽缸頭部521與汽缸部522兩者的運轉溫度,其中,引擎52啟動進行運轉時,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的散熱風扇511會同步進行轉動,使得位在散熱風扇511周圍的外部氣體能先經由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的進氣口512而導引流入到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的導風外罩513內,讓外部氣體能流向汽缸頭部521與汽缸部522,進而外部氣體能將汽缸頭部521與汽缸部522兩者產生的熱源透過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的出氣口514導引至外部空間以達到散熱效果。
然而,當引擎52剛啟動而處於暖機階段時,引擎52的各部元件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適合的工作溫度,使得引擎52進行暖機的時間不僅過於冗長,引擎52過於冗長的暖機時間不僅容易增加油耗,更會產生廢氣而製造環境污染,甚至導致曲軸部523的機油室523a內的機油溫度短時間內無法升溫至適合的工作溫度,進而溫度低的機油較難以潤滑曲軸部523的元件。
此外,當引擎52已經運轉一段時間而處於熱機階段時,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只會對引擎52的汽缸頭部521與引擎52的汽缸部522進行散熱,讓汽缸頭部521與汽缸部522能長時間保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但是,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51無法對曲軸部523的機油室523a進行散熱,使得機油的工作溫度會隨著引擎52的運轉時間而逐漸升高,進而機油的工作溫度過高則會產生劣化之現象,進而降低引擎52動能與機油壽命。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引擎不論是呈現暖機階段或是熱機階段時,摩托車排氣總成都會將從導風外罩排出的氣體導向曲軸部的機油室,使得位在機油室內的機油不僅在引擎呈現暖機階段時能快速升溫至適當的工作溫度,甚至位在機油室內的機油在引擎呈現熱機階段時能進行降溫以避免產生劣化之現象。
本創作的次要目的在於改良摩托車排氣總成的結構組成,使得摩托車向前行駛時,改良後的排氣裝置能阻擋外部氣流流向排氣裝置的排氣前管,使得廢氣流經排氣前管的過程中,廢氣能保持在一定的溫度,進而觸媒轉換器在摩托車向前行駛的過程中能長時間接觸溫度較高的廢氣而保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相對讓觸媒轉換器能確實過濾淨化引擎所排放的廢氣。
為實現前述目的,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主要由一引擎、一導風散熱裝置、一排氣裝置以及一遮擋外罩所構成,其中,上述引擎由前向後而設有一汽缸頭部、一汽缸部以及一曲軸部,上述曲軸部具有一曲軸箱本體以及一位在上述曲軸箱本體下方的機油室,此外,上述導風散熱裝置具有一包覆於上述汽缸頭部的導風外罩以及一連接於上述導風外罩的風扇外罩,上述導風外罩設有一讓位在上述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排放至外部環境的出氣口,而上述風扇外罩能將氣體導入上述導風外罩內部,使得氣體能透過上述出氣口而朝向一第一方向而離開上述汽缸頭部。
另外,上述排氣裝置具有一連接於上述汽缸頭部的排氣前管,而上述遮擋外罩具有一連接於上述排氣前管的防燙板以及一從上述防燙板延伸形成的遮擋板,上述遮擋板設置在上述出氣口的位置,並具有一阻擋氣體往上述第一方向流動的導引底板以及一從上述導引底板延伸形成的導引側板,而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側板兩者共同導引氣體流動方向,使得氣體的流動方向透過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側板而能從上述第一方向改變為一流向上述機油室的第二方向。
於此實施例中,上述導風外罩進一步設有一讓位在上述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能排放至外部空間的擴增出氣口,而上述遮擋板同時對位於上述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其中,上述汽缸頭部設有一連接於上述排氣前管的排氣接頭,上述排氣接頭穿過於上述導風外罩而位在上述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之間,使得上述排氣接頭、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三者位在上述導風外罩的同一側。
於此實施例中,上述導引側板具有一位在上述導引底板右側的導引右側板以及一位在上述導引底板前側的導引前側板,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右側板之間形成一面向於上述機油室的導引排氣口,而上述導引排氣口位在上述導引底板的後側,使得上述導引前側板與導引排氣口分別位在上述導引底板的相對兩側。
其中,上述遮擋板進一步具有一成形於上述導引底板的連接底板以及一成形上述導引前側板左側的連接側板,上述連接底板相交於上述連接側板,而上述連接側板與導引右側板分別位在上述導引前側板的左右兩側。
再者,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導風外罩的下方,同時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機油室的前方,使得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汽缸部與機油室之間,而上述遮擋外罩與上述導風外罩之間設有一隔絕空間,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隔絕空間的周緣,使得上述遮擋板能用以阻擋外部氣流流向上述隔絕空間的內部,而上述排氣前管的一部分位在上述隔絕空間的內部。
本創作的特點在於遮擋外罩的遮擋板能導引氣體的流動方向,讓從導風外罩內部排出的氣體透過遮擋板而能導向曲軸部的機油室,藉此,當引擎剛啟動而處於暖機階段時,遮擋板能將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導向機油室的方向,此時,因為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溫度高於位在機油室的機油溫度,使得機油透過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能進行升溫以快速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而當引擎已經運轉一段時間而處於熱機階段時,遮擋板還是能將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導向機油室方向,此時,因為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溫度低於機油溫度,使得機油透過流經導風外罩內的氣體進行降溫,讓機油不會產生劣化之現象。
另外,遮擋外罩還同時安裝於導風外罩與排氣裝置,讓排氣裝置的觸媒轉換器設置在導風外罩與遮擋外罩之間,使得觸媒轉換器位在遮擋外罩內,進而遮擋外罩的遮擋板除了能將流經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導向曲軸部的機油室之外,遮擋板還能阻擋外部氣流流向排氣前管,藉此,當摩托車向前行駛而產生由前向後流動的外部氣流時,遮擋板能阻擋外部氣流流向排氣前管,使得廢氣流經排氣前管的過程中,廢氣能保持在一定的溫度,進而觸媒轉換器在摩托車向前行駛的過程中能長時間接觸溫度較高的廢氣而保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相對讓觸媒轉換器能確實過濾淨化引擎所排放的廢氣。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創作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在本圖式中,X軸的兩側是指駕駛者乘坐於摩托車時的左右兩側,而Y軸是指駕駛者乘坐於摩托車時的前後兩側,至於Z軸的兩側是指駕駛者乘坐於摩托車時的上下兩側,進而於本案說明書中,「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性詞彙,是指駕駛者乘坐於摩托車時所面對的方向。
請參閱圖3與圖4所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1主要一引擎10、一排氣裝置20、一導風散熱裝置30以及一遮擋外罩40所構成,引擎10由前向後依序設有一汽缸頭部11、一汽缸部12、一曲軸部13以及一傳動部14,如圖所示,汽缸頭部11設有一位在汽缸部12前側的汽缸頭部本體111,汽缸頭部本體111的上側設有一進氣歧管112來連接一能用以過濾外部氣體中塵埃的氣體濾清器總成(圖未示),並且,汽缸頭部本體111的下側面設有一排氣接頭113來連接於排氣裝置20,另外,曲軸部13位在汽缸部12的後側,並且,曲軸部13能帶動一組裝於傳動部14的後車輪(圖未示)進行轉動,其中,曲軸部13具有一位在汽缸部12與傳動部14之間的曲軸箱本體131以及一位在曲軸箱本體131下方的機油室132,而機油室132用以盛裝機油,於此實施例中,引擎10在汽缸部12設有一從汽缸頭部11延伸至曲軸部13的汽缸中心軸L(如圖7所示),而汽缸中心軸L傾斜於Y軸。
排氣裝置20具有一從汽缸頭部11朝向傳動部14的方向依序設有一排氣前管21、一連接管以及一消音管,排氣前管21連接於汽缸頭部11的排氣接頭113,並且,排氣前管21用以將汽缸頭部11排出的廢氣快速導流至上述連接管,進而位在排氣裝置20的廢氣溫度能保持在讓一觸媒轉換器(圖未示)長時間運作的最佳轉換溫度。
請參閱圖4與圖5所示,導風散熱裝置30位在上述後車輪的前方,並且,導風散熱裝置30具有一呈現中空樣態的導風外罩31、一位在導風外罩31右側的風扇外罩32以及一位在風扇外罩32內部的散熱風扇33,其中,導風外罩31用以包覆於汽缸頭部11的汽缸頭部本體111與汽缸部12,而汽缸部12的進氣歧管112與汽缸部12的排氣接頭113兩者分別穿過於導風外罩31的上下兩側,並且,導風外罩31在不同位置分別設有一進氣口311、一出氣口312以及一擴增出氣口313,其中,進氣口311用以讓外部氣體能進入到導風外罩31的內部,而出氣口312與擴增出氣口313兩者則用以讓位在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排放至外部環境,於此實施例中,進氣口311形成在導風外罩31的右側,使得進氣口311的開口方向平行於X軸,而出氣口312與擴增出氣口313兩者都形成在導風外罩31的下側,使得出氣口312、擴增出氣口313與汽缸頭部11的排氣接頭113三者位在導風外罩31的同一側,其中,出氣口312鄰近於導風外罩31的左側,而擴增出氣口313與排氣接頭113兩者則鄰近於導風外罩31的進氣口311,使得出氣口312間隔排列於排氣接頭113,且擴增出氣口313設置在排氣接頭113的外圍。
此外,導風散熱裝置30的風扇外罩32安裝於導風外罩31的進氣口311位置,而導風散熱裝置30的散熱風扇33對位於進氣口311,並且,散熱風扇33連接曲軸部13的曲軸箱本體131,使得散熱風扇33透過曲軸箱本體131而能在風扇外罩32的內部進行轉動,進而風扇外罩32能將氣體導向進氣口311以讓氣體進入導風外罩31的內部。
請參閱圖3、圖4、圖6A與圖6B所示,遮擋外罩40具有一遮擋板41以及一防燙板42,遮擋板41設有一從防燙板42延伸形成的連接擋部411以及一從連接擋部411延伸形成的導引擋部412,其中,連接擋部411具有一連接底板411a以及一相交於連接底板411a的連接側板411b,而導引擋部412具有一成形於連接底板411a的導引底板412a以及一從導引底板412a邊緣延伸形成的導引側板412b,於此實施例中,導引底板412a與導引側板412b兩者共同用以改變氣體的流動方向,其中,導引側板412b具有一位在導引底板412a右側的導引右側板412b1以及一位在導引底板412a前側的導引前側板412b2,導引底板412a與導引右側板412b1之間形成一位在導引底板412a後側的導引排氣口412c,使得導引前側板412b2與導引排氣口412c兩者分別位在導引底板412a的前後兩側,而導引前側板412b2位在導引右側板412b1與連接側板411b之間,讓連接側板411b與導引右側板412b1分別位在導引前側板412b2的左右兩側。
請參閱圖3至圖8所示,遮擋外罩40的遮擋板41連接於導風散熱裝置30的導風外罩31底側,使得遮擋板41不僅位在導風外罩31的下方,而遮擋板41還同時位在曲軸部13的機油室132前方,致使遮擋板41設置在汽缸部12與機油室132之間,如圖7與圖8所示,當遮擋板41連接於導風散熱裝置30的導風外罩31底側時,導引擋部412的導引前側板412b2遠離於曲軸部13的機油室132,而導引擋部412的導引排氣口412c面向於曲軸部13的機油室132,並且,遮擋板41的連接擋部411對位於導風外罩31的擴增出氣口313,使得擴增出氣口313間隔排列於連接擋部411正上方,同時,遮擋板41的導引擋部412對位於導風外罩31的一部分出氣口312,使得一部分的出氣口312間隔排列於導引底板412a的正上方,而剩餘部分的出氣口312則沒有被導引擋部412的導引底板412a遮擋而暴露在外部空間,然而,導引擋部412遮擋於一部分的出氣口312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如圖9所示,導引擋部412可遮擋整個出氣口312,使得整個出氣口312不會暴露在外部空間。
再請參閱圖4至圖8所示,遮擋外罩40的防燙板42連接於排氣裝置20的排氣前管21,使得防燙板42位在導風散熱裝置30的風扇外罩32下方,而當遮擋板41與防燙板42兩者分別連接於導風外罩31與排氣前管21時,遮擋外罩40與導風外罩31之間形成有一隔絕空間S,而隔絕空間S設置在引擎10的汽缸部12與曲軸部13的機油室132之間,使得排氣前管21的局部長度位在隔絕空間S內部,於此實施例中,隔絕空間S位在導風外罩31的擴增出氣口313與遮擋外罩40的導引排氣口412c之間,使得擴增出氣口313透過隔絕空間S連通於導引排氣口412c,其中,遮擋板41的導引底板412a與連接擋部411的連接底板411a兩者不僅都位在隔絕空間S的下側,而連接擋部411的連接側板411b、遮擋板41的導引右側板412b1與遮擋板41的導引前側板412b2三者還分別位在隔絕空間S的左、右、前三側,使得遮擋板41配置在隔絕空間S的周緣,進而遮擋板41能遮擋外部氣流A流向隔絕空間S的內部,進而從汽缸頭部11排放的廢氣在流經排氣裝置20的過程中,廢氣的溫度不會因為外部氣流A接觸於排氣前管21而降低,使得位在排氣裝置20內的廢氣溫度能保持在讓上述觸媒轉換器22長時間有效運作的最佳轉換溫度。
請參閱10A、圖10B與圖10C所示,於本案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1具體應用時,引擎10的曲軸部13進行運作,使得曲軸箱本體131的曲軸(圖未示)帶動導風散熱裝置30的散熱風扇33進行轉動,進而位在導風外罩31外部的氣體透過進行轉動的風扇外罩32而能經由導風外罩31的進氣口311被引導流入至導風外罩31的內部,致使氣體能對引擎10的汽缸頭部11與汽缸部12進行散熱作業,而當氣體流入導風外罩31的內部之後,位在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同時朝向導風外罩31的出氣口312與導風外罩31的擴增出氣口313進行流動,讓位在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透過出氣口312與擴增出氣口313而排放至外部空間。
其中,流經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在流向出氣口312的過程中,流經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透過出氣口312而沿著一大致平行於Z軸的第一方向D1進行流動以離開於引擎10的汽缸部12,此時,因為導引擋部412的導引底板412a間隔排列於一部分出氣口312的下方,使得流經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會接觸到導引底板412a,讓導引底板412a阻擋氣體繼續往第一方向D1進行流動,接下來,氣體會沿著導引底板412a與導引側板412b兩者的表面而流向遮擋外罩40的導引排氣口412c,使得氣體的流動方向從第一方向D1改變為一方向不同於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大致平行於Y軸),讓氣體沿著第二方向D2進行流動而流向曲軸部13的機油室132,藉此,當引擎10剛啟動而處於暖機階段時,遮擋板41的導引擋部412能將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導向機油室132,此時,因為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溫度高於位在機油室132的機油溫度,使得機油透過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能進行升溫以快速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而當引擎10已經運轉一段時間而處於熱機階段時,遮擋板41的導引擋部412還是能將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導向機油室132,此時,因為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溫度低於機油溫度,使得機油透過流經導風外罩31內的氣體進行降溫,讓機油不會產生劣化之現象。
另外,流經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在流向擴增出氣口313的過程中,流經導風外罩31內部的氣體透過擴增出氣口313而流向遮擋板41的連接擋部411,使得氣體沿著連接擋部411的內表面而流向遮擋外罩40的防燙板42。
請參閱圖11所示,引擎10的曲軸部13進行運作,使得曲軸部13透過引擎10的傳動部14來帶動上述後車輪進行轉動,進而摩托車能向前行駛,當摩托車向前行駛時會產生一由前向後流動的外部氣流A,而因為遮擋外罩40的遮擋板41位在隔絕空間S的周緣,使得外部氣流A接觸於遮擋板41時,外部氣流A會沿著遮擋板41的外圍側面進行流動,讓外部氣流A無法流向隔絕空間S的內部,進而能避免排氣前管21接觸到外部氣流A,使得從汽缸頭部11排放的廢氣在流經排氣裝置20的過程中,廢氣的溫度不會因為外部氣流A接觸於排氣前管21而降低,使得位在排氣裝置20內的廢氣溫度能保持在讓上述觸媒轉換器長時間有效運作的最佳轉換溫度。
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創作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1: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10:引擎 11:汽缸頭部 111:汽缸頭部本體 112:進氣歧管 113:排氣接頭 12:汽缸部 13:曲軸部 131:曲軸箱本體 132:機油室 14:傳動部 20:排氣裝置 21:排氣前管 30:導風散熱裝置 31:導風外罩 311:進氣口 312:出氣口 313:擴增出氣口 32:風扇外罩 33:散熱風扇 40:遮擋外罩 41:遮擋板 411:連接擋部 411a:連接底板 411b:連接側板 412:導引擋部 412a:導引底板 412b:導引側板 412b1:導引右側板 412b2:導引前側板 412c:導引排氣口 42:防燙板 A:外部氣流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汽缸中心軸 S:隔絕空間 50:習知跨坐型摩托車 51: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 511:散熱風扇 512:進氣口 513:導風外罩 514:出氣口 52:引擎 521:汽缸頭部 522:汽缸部 523:曲軸部 523a:機油室
圖1為習知跨坐型摩托車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為習知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安裝於引擎的立體圖; 圖2C為習知強制型導風散熱裝置安裝於引擎的剖視圖; 圖3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的立體圖; 圖4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的分解圖; 圖5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的俯視圖; 圖6A為本創作遮擋外罩的立體圖; 圖6B為本創作遮擋外罩的另一角度立體圖; 圖7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的右側視圖; 圖8為本創作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的仰視圖; 圖9為導引擋部遮擋整個出氣口的示意圖; 圖10A為氣體流入導風外罩內部的示意圖; 圖10B為流經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流向出氣口的示意圖; 圖10C氣體的流動方向從第一方向改變為第二方向的示意圖;以及 圖11外部氣流接觸於遮擋板會無法流向隔絕空間內部的示意圖。
1: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10:引擎
11:汽缸頭部
13:曲軸部
132:機油室
14:傳動部
20:排氣裝置
21:排氣前管
30:導風散熱裝置
31:導風外罩
311:進氣口
312:出氣口
32:風扇外罩
40:遮擋外罩
41:遮擋板
412c:導引排氣口
42:防燙板

Claims (7)

  1. 一種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包含: 一引擎,由前向後而設有一汽缸頭部、一汽缸部以及一曲軸部,上述曲軸部具有一曲軸箱本體以及一位在上述曲軸箱本體下方的機油室; 一導風散熱裝置,具有一包覆於上述汽缸頭部的導風外罩以及一連接於上述導風外罩的風扇外罩,上述導風外罩設有一讓位在上述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排放至外部環境的出氣口,而上述風扇外罩能將氣體導入上述導風外罩內部,使得氣體能透過上述出氣口而朝向一第一方向而離開上述汽缸頭部; 一排氣裝置,具有一連接於上述汽缸頭部的排氣前管;以及 一遮擋外罩,具有一連接於上述排氣前管的防燙板以及一從上述防燙板延伸形成的遮擋板,上述遮擋板設置在上述出氣口的位置,並具有一阻擋氣體往上述第一方向流動的導引底板以及一從上述導引底板延伸形成的導引側板,而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側板兩者共同導引氣體流動方向,使得氣體的流動方向透過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側板而能從上述第一方向改變為一流向上述機油室的第二方向。
  2. 如請求項1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導風外罩進一步設有一讓位在上述導風外罩內部的氣體能排放至外部空間的擴增出氣口,而上述遮擋板同時對位於上述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
  3. 如請求項2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汽缸頭部設有一連接於上述排氣前管的排氣接頭,上述排氣接頭穿過於上述導風外罩而位在上述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之間,使得上述排氣接頭、出氣口與擴增出氣口三者位在上述導風外罩的同一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導引側板具有一位在上述導引底板右側的導引右側板以及一位在上述導引底板前側的導引前側板,上述導引底板與導引右側板之間形成一面向於上述機油室的導引排氣口,而上述導引排氣口位在上述導引底板的後側,使得上述導引前側板與導引排氣口分別位在上述導引底板的相對兩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遮擋板進一步具有一成形於上述導引底板的連接底板以及一成形上述導引前側板左側的連接側板,上述連接底板相交於上述連接側板,而上述連接側板與導引右側板分別位在上述導引前側板的左右兩側。
  6. 如請求項1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導風外罩的下方,同時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機油室的前方,使得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汽缸部與機油室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其中,上述遮擋外罩與上述導風外罩之間設有一隔絕空間,上述遮擋板位在上述隔絕空間的周緣,使得上述遮擋板能用以阻擋外部氣流流向上述隔絕空間的內部,而上述排氣前管的一部分位在上述隔絕空間的內部。
TW111200147U 2022-01-06 2022-01-06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TWM6325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147U TWM632525U (zh) 2022-01-06 2022-01-06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147U TWM632525U (zh) 2022-01-06 2022-01-06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2525U true TWM632525U (zh) 2022-10-01

Family

ID=8546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0147U TWM632525U (zh) 2022-01-06 2022-01-06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25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8672B2 (ja) 強制空冷エンジンの冷却風案内カバー
KR20180104936A (ko) 브레이크쿨링덕트의 구조
JP2002339749A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
JP4280142B2 (ja) 縦軸型液冷エンジン
JP2008157222A (ja) エンジンの導風カバー構造
CN21261498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
TW201932667A (zh) 縫紉機的排熱驅動裝置
TWM632525U (zh) 摩托車機油升溫裝置
JP2000282960A (ja) Egr冷却装置
CN111075589A (zh) 强制风冷柴油机机体
TWM632528U (zh) 摩托車機油升溫總成
JP6318492B2 (ja) Egr冷却装置
EP2481908B1 (e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system
TWM631338U (zh) 摩托車引擎總成
JP2007092706A (ja) エンジン
JPH08100798A (ja) 電動ファン
KR20020085153A (ko) 인터쿨러와 일체로 형성된 라디에이터
CN108374713B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21120113U (zh) 静音柴油发电机
KR0121675Y1 (ko) 공기청정기의 흡입유로 구조
KR100665111B1 (ko) 건설기계의 엔진룸 구조
ITVI20070089A1 (it) Copertura di guida del flusso d'aria per motori
TWI516675B (zh) Locomotive engine guide structure
CN221236771U (zh) 一种单双缸风冷柴油机发电机组吸排汇流冷却风道
KR100423290B1 (ko) 자동차의 냉각계 배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