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1212U -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 Google Patents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1212U
TWM631212U TW111204900U TW111204900U TWM631212U TW M631212 U TWM631212 U TW M631212U TW 111204900 U TW111204900 U TW 111204900U TW 111204900 U TW111204900 U TW 111204900U TW M631212 U TWM631212 U TW M63121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box
plate carrier
locomotive
fl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4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昱亨
Original Assignee
劉昱亨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劉昱亨 filed Critical 劉昱亨
Priority to TW111204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1212U/zh
Publication of TWM631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121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And Details Of Packaging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種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係用以裝設在機車後端的後尾架與承載箱體之箱體承載架之間,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包括下平板載體、上平板載體以及前後位移定位構造,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分別設置於後尾架及箱體承載架,且上平板載體與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抵一起,前後位移定位構造之二長孔設於下平板載體,且以二鎖固定件分別穿過該二長孔並能將該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及解鎖,使具有上平板載體的箱體承載架能相對於具有下平板載體的後尾架之前後一定距離內位移及鎖固定位。

Description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應用於燃油式機車或電動式機車等機車後尾架上,用於結合箱體承載架承載箱體,並使箱體承載架及其上的箱體能於機車後端之前後方向一定距離內改變位置等用途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一般而言,燃油式機車或電動式機車等機車之後端通常裝設有一後尾架,藉由後尾架來承載物品。目前外送平台的興盛,為便於外送平台之服務人員騎乘之機車能便於放置配送的物品,通常在機車的後尾架上裝設一具有較大承載面積的箱體承載架,再於箱體承載架上固設一置物箱,藉以利用該置物箱容納消費者訂購的外送物品。
以往機車之後尾架與其上之箱體承載架之間係採取固定式的組合構造,且基於安全性之考量,箱體承載架通常會跨置在機車座墊後段的上方,由於承載置物箱之箱體承載架係固定在後尾架上,不具備可移動性,故裝有箱體承載架之機車座墊無法向上掀起,導致機車座墊下的車體容置箱內無法取置物品。
為了解決前述機車之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之間之固定式組合構造產生機車座墊無法向上掀起而使用車體容置箱之問題,目前有人進一步設計一種移動式箱體承載架,該移動式箱體承載架係採取架體與移動載體之間以複數相對接合的管件組構成之可移動組合構造,搭配鎖固元件對管組件之鎖固,使該移動式箱體承載架之移動載體及其上的置物箱能在機車後尾架上前後移動及定位。
前述現有應用於機車後尾架上的移動式箱體承載架雖能使其承載的置物箱在機車後尾架上前後移動及定位,但是,該移動式箱體承載架於架體與移動載體之間所設置之複數相對接合的管件組及鎖固元件構成之可移動組合構造中,因係大小口徑的管件相對插接組合,其組合構造難以達到良好的結合穩固性,且複數相對接合的管件組搭配鎖固元件構成之可移動組合構造會使架體上之移動載體增高,不利於裝載置物箱之機車行駛時的安全性。
本新型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解決現有機車的移動式箱體承載架難以提供良好的結合穩固性,以及會使架體上承載置物箱之移動載體增高,不利於裝載置物箱之機車行駛時的安全性等問題。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新型所提供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用於裝設在一機車後端的一後尾架與一箱體承載架之間,該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係包括:一下平板載體,其能設置於該後尾架;一上平板載體,其能設置該箱體承載架,且具有該上平板載體的箱體承載架能設置於該後尾架上,該上平板載體與該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抵一起;以及一前後位移定位構造,係設於該下平板載體與該上平板載體之間,該前後位移定位構造包括二長孔以及二鎖固元件,該二長孔係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形孔洞,且該二長孔呈左右平行相對設置於該下平板載體中,該二鎖固元件分別穿過該二長孔並能將該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及解鎖,使具有該上平板載體的該箱體承載架能相對於具有該下平板載體的該後尾架之前後一定距離內位移及鎖固定位。
藉由前述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之新型創作,使其應用於機車後端的後尾架與承載置物箱之箱體承載架之間,其至少具備以下優點:
1、使承載置物箱之箱體承載架具備相對於後尾架前後移動之功能:本新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係以平板狀之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分別設置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上平板載體及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合,且利用前後位移定位構造之二長孔設置於該下平板載體中,並以二鎖固元件分別穿過該二長孔並能將該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及解鎖等構造,使具有上平板載體的箱體承載架能相對於具有該下平板載體的該後尾架之前後一定距離內位移及鎖固定位,以利箱體承載架及其上的置物箱移至機車的整個座墊的後方,使座墊的後側區段能夠載人,以及座墊能向上掀起而顯露出座墊下方的車體容置箱,且能使箱體承載架及其上的置物箱移至機車的座墊後段上方,使置物箱的重心前移,而確保機車行駛的安全性。
2、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能於箱體承載架與後尾架之間呈扁平化的組合構造:承上所述,本新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係以平板狀之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分別設置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上平板載體及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合,且利用前後位移定位構造設置於下平板載體與上平板載體之間,故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能於箱體承載架與後尾架之間呈扁平化的組合構造,使本新型在箱體承載架與後尾架之間僅微幅增加高度,能避免因箱體承載架上之置物箱高度過度增加的疑慮。
3、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能於箱體承載架與後尾架之間提供穩固的結合效果:承上所述,本新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係以平板狀之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分別設置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上平板載體及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合,且搭配前後位移定位構造設置於下平板載體與上平板載體之間予以鎖 固,藉由上平板載體及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合再鎖固之結合構造,使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能於箱體承載架與後尾架之間能提供穩固的結合效果。
本新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中,還可進一步令所述鎖固元件選用蝶形螺絲或具有旋柄之快拆構件,使所述鎖固元件於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之間鎖固或解鎖的操作過程中,不須使用工具,而能直接以手操作,使其具備良好的操作簡便性。
A:機車
A1:座墊
B:置物箱
1:後尾架
10:尾架本體
2:箱體承載架
20:載架本體
3: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30:下平板載體
40:上平板載體
50:前後位移定位構造
51:長孔
52:鎖固元件
53:螺孔
圖1係本新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應用於機車後之後尾架與裝設有置物箱之箱體承載架之間的側視平面示意圖。
圖2係圖1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係圖1及圖2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係圖1及圖2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於組裝後之仰視立體示意圖。
圖5係圖1及圖2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於組裝後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6係圖1及圖2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於組裝後之側視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7係本新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之第二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之間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8係本新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之第三較佳實施例應用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之間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9係圖1至圖6所示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裝設於後尾架與箱體承載架之間於箱體承載架及其上置物箱後移之使用狀態參考圖。
如圖1至圖3、圖7及圖8所示,其揭示本新型機車A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3之數種具體可行的較佳實施例,該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3係用於裝設在機車A後端的後尾架1與箱體承載架2之間,所述箱體承載架2係用於組裝在置物箱B的底部。所述機車A可為燃油式機車或是電動式機車等。
如圖2至圖3、圖7及圖8所示,該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3包括一下平板載體30、一上平板載體40以及一前後位移定位構造50。該下平板載體30能設置於該後尾架1,該上平板載體40能設置於該箱體承載架2,該前後位移定位構造50則組設於該下平板載體30與該上平板載體40之間,並使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能相對於後尾架本體10之前後一定距離內位移及鎖固定位。
如圖2至圖3、圖7及圖8所示,該下平板載體30係為鐵等剛性材質的構件,該下平板載體30可為單一平板或兩平板部件的組合並固設於該機車A後端的後尾架1,該下平板載體30可於後尾架1的製程過程中,下平板載體30與後尾架1之尾架本體10直接固接一體,或者,該下平板載體30也可以是獨立製造成形,再以螺絲或鉚釘或其他固接方式固設於後尾架1之尾架本體10上。
如圖2至圖3、圖7及圖8所示,該上平板載體40係為鐵等剛性材質的構件,該上平板載體40可為單一平板或兩平板部件的組合並固設於箱體承載架2,該上平板載體40能隨同該箱體承載架2組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上,該上平板載體40與該下平板載體30上下平貼組合。該上平板載體40可於箱體承載架2的製程過程中,上平板載體40與箱體承載架2之載架本體20直接 固接一體,或者,該上平板載體40也可以是獨立製造成形,再以螺絲或鉚釘或其他固接方式固設於箱體承載架2之載架本體20的底部。
如圖2至圖3、圖7及圖8所示,該前後位移定位構造50係設於該下平板載體30與該上平板載體40之間,使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能相對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前後位移及定位。該前後位移定位構造50包括二長孔51以及二鎖固元件52,該二長孔51係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形孔洞,且該二長孔51呈左右平行相對設置於下平板載體30中,該二鎖固元件52分別穿過該二長孔51並能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及解鎖。
如圖2至圖3、圖7及圖8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係在下平板載體30中設置該二長孔51,於上平板載體40相對於該二長孔51之位置各設有至少一螺孔53,該二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螺孔53處,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所述鎖固元件52可以選用蝶形螺絲或其他免工具操作的鎖固元件52,或者,所述鎖固元件52也可以選用包括旋柄的快拆構件,該二快拆構件分別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且連接於該上平板載體40,該二快拆構件的旋柄位於下平板載體30的下方,而能藉由手動旋轉旋柄的簡易操作方式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及解鎖。前述鎖固元件52選用之快拆構件係為現有的產品,其具體構造及操作方式於此不再贅述。
基於前述本新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3之基本創作架構下,其至少可以下列數種具體可行的較佳實施例予以實現。
如圖2至圖6所示的較佳實施例,其係適用於機車A的後尾架1裝設有箱體承載架2的既有狀態,該下平板載體30與該上平板載體40皆為獨立製作成形的平板部件,在下平板載體30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孔51,在上平板載體40的左右兩側相對於該二長孔51之位置各設有一個或多個螺 孔53,上平板載體40以複數螺絲或其他固定元件固設於箱體承載架2的底部,下平板載體30以複數螺絲或其他固定元件固設於後尾架1的頂部,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裝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上,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上下相對貼抵一起,該二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的螺孔53處,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該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
如圖7所示的另一較佳實施例,其上平板載體40係與箱體承載架2一起製造成形,平板狀的上平板載體40與箱體承載架2的載架本體20經由焊接方式固接一體,下平板載體30則為獨立製作成形的平板部件,並藉由螺絲或其他固接元件固設於該後尾架1之尾架本體10上,在下平板載體30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孔51,在上平板載體40的左右兩側相對於該二長孔51之位置各設有一個或多個螺孔53,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裝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上,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上下相對貼抵一起,該二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螺孔53處,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
如圖8所示的另一較佳實施例,其上平板載體40係與箱體承載架2一起製造成形,平板狀的上平板載體40與箱體承載架2的載架本體20經由焊接方式固接一體,下平板載體30係與後尾架1一起製造成形,平板狀的下平板載體30與後尾架1的尾架本體10經由焊接方式固接一體,並藉由螺絲或其他固接元件固設於該後尾架1之尾架本體10上,在下平板載體30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孔51,在上平板載體40的左右兩側相對於該二長孔51之位置各設有一個或多個螺孔53,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裝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上,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上下相對貼抵一起,該 二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螺孔53處,將該下平板載體30及上平板載體40予以鎖固。
前述各較佳實施例中,為使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裝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之間具有更好的鎖固定位效果,還可增設複數輔助鎖固元件52,並在上平板載體40相對於長孔51位置增設螺孔53,所述輔助鎖固元件52可以選用相同於鎖固元件52的產品,所述輔助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的螺孔53處,藉以在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裝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之間增加鎖固點,增進箱體承載架2與後尾架1之間的固定效果。
關於本新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3之使用情形,為便於說明,其係以圖1至圖6揭示較佳實施例作為說明主體,其餘較佳實施例同理類推。如圖1、圖3至6及圖9所示,該上平板載體40及下平板載體30分別設置於箱體承載架2與後尾架1後,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置設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上下相對貼抵一起,該二鎖固元件52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30的該二長孔51並螺設於對應位置螺孔53處,在該二鎖固元件52鎖定後,具有上平板載體40的箱體承載架2上能裝設置物箱B,置物箱B藉由底部的箱體承載架2提供相當的承載面積的承載性能,使置物箱B能平穩地固定在機車A的後尾架1上。
當機車A之座墊A1的後側區段未載人時,於解除該二鎖固元件52對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的鎖固狀態下,載有置物箱月之箱體承載架2藉由上平板載體40相對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朝前移動至機車A之座墊A1的後側區段上方,再以該二鎖固元件52將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予以鎖定,減少置物箱B凸出機車A後端長度,同時能讓裝有物品的置物箱月的重心前移,增加機車A載物後行駛的平穩性。
當機車A之座墊A1的後側區段載人或是欲開啟座墊A1下方的車體容置箱時,於解除該二鎖固元件52對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的鎖固狀態下,載有置物箱B之箱體承載架2藉由上平板載體40相對於具有下平板載體30的後尾架1朝後移動至機車A之座墊A1的後方,再以該二鎖固元件52將上平板載體40與下平板載體30予以鎖定,如此,因箱體承載架2及其上的置物箱B移至機車A的整個座墊A1的後方,使座墊A1的後側區段能夠載人,也能使座墊A1向上掀起,而顯露出座墊A1下方的車體容置箱,以利使用者在車體容置箱取置物品。
1:後尾架
10:尾架本體
2:箱體承載架
20:載架本體
3: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30:下平板載體
40:上平板載體
50:前後位移定位構造
51:長孔
52:鎖固元件
53:螺孔

Claims (6)

  1. 一種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用於裝設在一機車後端的一後尾架與一箱體承載架之間,該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包括: 一下平板載體,其能設置於該後尾架; 一上平板載體,其能設置該箱體承載架,且具有該上平板載體的箱體承載架能設置於該後尾架上,該上平板載體與該下平板載體上下相對貼抵一起;以及 一前後位移定位構造,係設於該下平板載體與該上平板載體之間,該前後位移定位構造包括二長孔以及二鎖固元件,該二長孔係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形孔洞,且該二長孔呈左右平行相對設置於該下平板載體中,該二鎖固元件分別穿過該二長孔並能將該下平板載體及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及解鎖,使具有該上平板載體的該箱體承載架能相對於具有該下平板載體的該後尾架之前後一定距離內位移及鎖固定位。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中,該上平板載體相對於該二長孔位置各設有至少一螺孔,所述鎖固元件為蝶形螺絲,該二鎖固元件分別由下向上穿過該下平板載體的該二長孔並螺設於對應位置之所述螺孔處,而能將該下平板載體及該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中,所述鎖固元件為包括一旋柄之一快拆構件,該二快拆構件分別穿過該下平板載體的該二長孔且連接於該上平板載體,該二快拆構件的旋柄位於該下平板載體的下方,並能藉由手動旋轉所述旋柄而將該下平板載體及該上平板載體予以鎖固及解鎖。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中,該下平板載體與該上平板載體皆為獨立的平板部件,該下平板載體再以複數螺絲固設於該後尾架上,該上平板載體以複數螺絲固設於該箱體承載架的底部。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中,該上平板載體係與該箱體承載架一體製造成形,該下平板載體為獨立製作成形的平板部件,並藉由複數螺絲固設於該後尾架頂部。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其中,該上平板載體係與該箱體承載架一體製造成形,該下平板載體係與該後尾架一體製造成形。
TW111204900U 2022-05-12 2022-05-12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TWM631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900U TWM631212U (zh) 2022-05-12 2022-05-12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900U TWM631212U (zh) 2022-05-12 2022-05-12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1212U true TWM631212U (zh) 2022-08-21

Family

ID=83783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4900U TWM631212U (zh) 2022-05-12 2022-05-12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1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0170B2 (en) Body reinforc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5931360A (en) Detachable motorcycle passenger seat and/or luggage rack
US4260084A (en) Vehicle luggage racks and containers carried thereby
US8387734B2 (en) Low speed vehicle
US20170158279A1 (en) Foldable Cycle and Foldable Cycle Frame
US7547029B2 (en) Child transport vehicle
US20110148145A1 (en) Pick-up style utility vehicle with expandable cargo bed
US20070057526A1 (en) Vehicle with interchangeable accessories
JPH03224883A (ja) 自動2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
US10464625B2 (en) Riding luggage storage system and riding vehicles
CN207431643U (zh) 车厢底板翻转组合工装
TWM631212U (zh) 機車之可移動式箱體承載裝置
CN206231525U (zh) 可折叠电动车及其车架
JP5400843B2 (ja) 車両構造
JP2001354178A (ja) 車用バスケットの装着構造
JP572371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08069760U (zh) 一种具有汽车座托架的儿童推车
US3003786A (en) Safety tray for vehicles
JP6448672B2 (ja) モータビークル用のトラベル容器をモータビークルに固定する方法、モータビークル用のトラベル容器及びその取付キット
US3204976A (en) Golf cart
CN2928626Y (zh) 座兜与儿童推车的组合体
JP2943203B2 (ja) 自動2輪車用収納ボックスの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JP2010208406A (ja) 被車載体積み降ろし用台車、被車載体積み降ろしシステム、及び被車載体の搭載構造
TWM584761U (zh) 搬運車之車體鎖定裝置
JP6323855B2 (ja) 多目的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