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2627U -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 Google Patents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2627U
TWM612627U TW109217217U TW109217217U TWM612627U TW M612627 U TWM612627 U TW M612627U TW 109217217 U TW109217217 U TW 109217217U TW 109217217 U TW109217217 U TW 109217217U TW M612627 U TWM612627 U TW M61262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s
rotating shaft
rotor
induction
st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7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賓
張昭璧
Original Assignee
長慶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長慶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長慶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7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2627U/zh
Publication of TWM612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262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感應驅動組件包含一轉子及一定子。轉子具有一轉子鐵芯、2M個永磁件、兩個短路件及多個導體。轉子鐵芯套設於一轉軸上。2M個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轉子鐵芯上。兩個短路件設置於轉子鐵芯的兩端。多個導體設置於轉子鐵芯內,並且每個導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短路件形成短路。定子設置於轉子的外圍。據此,感應驅動組件能通過2M個永磁件增加整體磁通量,使感應驅動組件的轉差降低,從而實現提升輸出效率。

Description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本創作涉及一種馬達,尤其涉及一種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現有的感應馬達於驅動轉軸時,感應馬達的轉子會依照磁場方向轉動,但是一般來說,轉子的轉速不等於帶動轉軸時的轉速(俗稱:同步轉速),使轉子轉速與同步轉速之間產生轉差。然而,當轉差越大時,感應馬達的輸出效率則越差,因此如何降低感應馬達的轉差,成為現有感應馬達的重要課題。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能有效地改善現有的感應馬達所可能產生的缺陷。
本創作實施例公開一種感應馬達總成,其包括:一外殼;一轉軸,穿設所述外殼;以及一感應驅動組件,設置於所述外殼內,所述感應驅動組件包含:一定子,包含:一定子鐵芯,設置於所述外殼的內緣;一繞件,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上,所述繞件於朝向所述轉軸的一側面具有多個繞線部;及多個第一線圈,分別纏繞於多個所述繞線部上;及一轉子,包含:一轉子鐵芯,套設於所述轉軸上,所述轉子鐵芯具有多個設置孔;兩個短路件,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的兩端,每個所述短路件具有對應多個所述設置孔的多個穿孔;多個導體,分別設置於多個所述設置孔內,並且每個所述導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穿孔的孔壁接觸而形成短路;及2M個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上,並且2M個所述永磁件被多個所述導體所圍繞,其中M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
本創作實施例另外公開一種感應驅動組件,用以設置於馬達的一轉軸上,所述應驅動組件包括:一轉子,包含:一轉子鐵芯,套設於所述轉軸上,所述轉子鐵芯具有多個設置孔;兩個短路件,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的兩端,每個所述短路件具有對應多個所述設置孔的多個穿孔;多個導體,分別設置於多個所述設置孔內,並且每個所述導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穿孔的孔壁接觸而形成短路;及2M個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上,並且2M個所述永磁件被多個所述導體所圍繞,其中M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以及一定子,設置於所述轉子的外圍,所述定子包含:一定子鐵芯;一繞件,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上,所述繞件於朝向所述轉軸的一側面具有多個繞線部;及多個第一線圈,分別纏繞於多個所述繞線部上。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公開的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能通過“2M個所述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上,並且被多個所述導體所圍繞”的設計,使所述轉子的磁通量能增加,從而讓所述感應驅動組件的轉差為零,以提升所述感應馬達總成及所述感應驅動組件的效率。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參閱圖1至圖7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應馬達總成100。首先參閱圖2及圖3所示,所述感應馬達總成100包含一外殼1、一轉軸2、及一感應驅動組件3。需先說明的是,上述外殼1、轉軸2、及感應驅動組件3於本實施例中雖共同被定義為所述感應馬達總成100。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也可以是單獨地被運用(如:販賣)或搭配其他構件使用。接著,以下將詳細介紹所述感應馬達總成100的各個元件及其彼此之間的連接關係。
復參圖1及圖2所示,所述外殼1於本實施例中大致呈中空的圓柱狀,並且具有一環框件11及兩個端蓋12。兩個所述端蓋12分別設置於所述環框件11的兩端,使兩個所述端蓋12及所述環框件11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AP。
所述轉軸2穿設所述外殼1,使所述轉軸2的其中一端位於所述外殼1外,而所述轉軸2的其他部份則為於所述容置空間AP內,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所述轉軸2可以是兩端位於所述外殼1外。
配合圖2至圖4所示,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具有設置於所述環框件11內的一定子31以及設置於轉軸2上的一轉子32。所述定子31環繞所述轉子32,並且彼此間隔配置。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能通過所述轉子32及所述定子31的配合,從而帶動所述轉軸2轉動。以下將詳細介紹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的各元件、及各元件之間如何配合而帶動所述轉軸2轉動。
如圖5及圖7所示,所述定子31於本實施例中包含一定子鐵芯311、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311上的一繞件312、及設置於所述繞件312的多個第一線圈313。所述定子鐵芯311為環狀結構,並且於朝向所述轉軸2的一側形成有多個延伸部。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繞件312於朝向所述轉軸2的一側面具有對應多個所述延伸部位置的多個繞線部。所述繞件312能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311上,使多個所述繞線部分別包覆所述定子鐵芯311的多個所述延伸部,而多個所述第一線圈313則分別纏繞於多個所述繞線部上。
詳細地說,所述繞件312於本實施例中是由一前端座312A及一後端座312B所構成,所述前端座312A具有一前環件3121A及多個前容置件3122A,多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彼此間隔地一體連接於所述前環件3121A上。每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為片狀結構所形成,且於朝向所述轉軸2的一側及朝向所述後端座312B的一側分別形成有彼此連通的兩個開口,使所述前容置件3122A具有彈性裕度。且相鄰的任兩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的外緣之間共同形成一設置空間SP。
另外,所述後端座312B具有一後環件3121B及多個後容置件3122B,多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彼此間隔地一體連接於所述後環件3121B上。每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為片狀結構所形成,且於朝向所述轉軸2的一側及朝向所述前端座312A的一側分別形成有彼此連通的兩個開口,使所述後容置件3122B具有彈性裕度。且每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為由具有開口的片狀結構所形成,相鄰的任兩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的外緣之間共同形成有一設置空間SP。
多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的位置對應多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的位置。且於相鄰的任兩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與位置對應的兩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中,位於兩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之間的所述容置空間SP及位於兩個所述後容置件3122B之間的所述容置空間SP能共同容置所述定子鐵芯311的其中一個所述延伸部,使任一個所述前容置件3122A及對應的所述後容置件3122B的內緣共同形成一個所述繞線部。
也就是說,所述繞件312於本實施例中是由兩個構件所組合而成,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本創作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繞件312可以是單一構件,並且直接具有多個所述繞線部。
接著配合圖6及圖7所示,所述轉子32於本實施例中包含一轉子鐵芯321、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上的兩個短路件322、多個導體323及2M個永磁件。需說明的是,當數量使用代數“M”時,M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
所述轉子鐵芯321於本實施例中為圓柱結構,並且套設於所述轉軸2上。所述轉子鐵芯321具有沿著所述轉軸2的軸向方向配置的多個設置孔3211、2M個第一長孔3212B、及2M個第二長孔3212A。
詳細地說,2M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2M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數量是可以依據設計者需求作調整,但數量必須為偶數個。2M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2M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數量於本實施例中的數量分別為四個,也又是M為2,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是彼此間隔地環狀配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上,並且圍繞所述轉軸2。多個所述設置孔3211是彼此間隔地環狀配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的外周,並且圍繞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也就是說,當沿著所述轉軸2的軸向方向朝所述轉子鐵芯321觀之(如圖7所示)時,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圍繞所述轉軸2,而多個所述設置孔3211圍繞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
進一步地說,於本實施例中,相鄰的任兩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之間設置有一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也就是說,當沿著所述轉軸2的軸向方向朝所述轉子鐵芯321觀之時,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排列方式是依序以所述第二長孔3212A、所述第一長孔3212B、所述第二長孔3212A、…、所述第一長孔3212B順時鐘(或逆時鐘)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當沿著所述轉軸2的軸向方向朝所述轉子鐵芯321觀之(如圖7所示)時,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轉軸2(也就是圓心方向)及所述定子31,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的兩端分別朝向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且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相對於所述轉軸2彼此呈90度旋轉對稱(4-fold rotational symmetry),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相對於所述轉軸2彼此呈90度旋轉對稱(4-fold rotational symmetry)。也就是說,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及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的配置方式類似於“米”字狀,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另外,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設計目的在於其能提供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提升磁阻扭距。當然,設計者可以依據其需求省略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
另外,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於本實施例中的形狀分別是矩形,並且以90度旋轉對稱方式配置,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本創作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四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及四個所述第二長孔3212A的形狀也可以分別是圓形或弧形,並且以其他角度的旋轉對稱方式配置。
兩個所述短路件322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的兩端,每個所述短路件322具有對應多個所述設置孔3211的多個穿孔3221。多個所述導體323分別設置於多個所述設置孔3211內,並且多個所述導體323的兩端分別穿經兩個所述短路件322的多個所述穿孔3221,而裸露於兩個所述短路件322的外側,使每個所述導體32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穿孔3221的孔壁接觸而形成短路。
2M個所述永磁件324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上,並且2M個所述永磁件324被多個所述導體323所圍繞。具體來說,2M個所述永磁件324是設置於2M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內,並且佔滿2M個所述第一長孔3212B內的空間。
需說明的是,所述定子31於加三相交流電時,會形成旋轉磁場,使所述轉子32的多個所述導體323因為切割所述定子31的磁力線而感應出電位和電流。經通電的多個所述導體323在磁場中就會受到安培力,從而驅動所述轉子32帶動所述轉軸2轉動。也就是說,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於本實施例中採用鼠籠式感應馬達的原理,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基於上述原理可知道,被多個所述導體323所圍繞的2M個所述永磁件324能提升所述轉子32的磁通量,自然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的轉差就可以等於零,進一步地提升所述感應馬達總成100的輸出效能。
[本創作實施例的技術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公開的感應馬達總成100及感應驅動組件3,能通過“2M個所述永磁件324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321上,並且被多個所述導體323所圍繞”的設計,使所述轉子32的磁通量能增加,從而讓所述感應驅動組件3的轉差為零,以提升所述感應馬達總成100及感應驅動組件3的效率。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感應馬達總成 1:外殼 11:環框件 12:端蓋 2:轉軸 3:感應驅動組件 31:定子 311:定子鐵芯 312:繞件 312A:前端座 3121A:前環件 3122A:前容置件 312B:後端座 3121B:後環件 3122B:後容置件 313:第一線圈 32:轉子 321:轉子鐵芯 3211:設置孔 3212A:第二長孔 3212B:第一長孔 322:短路件 3221:穿孔 323:導體 324:永磁件 AP:容置空間 SP:設置空間
圖1為本創作的感應馬達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II-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感應馬達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感應驅動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定子的分解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的轉子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圖3的VII-V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100:感應馬達總成
1:外殼
11:環框件
12:端蓋
2:轉軸
3:感應驅動組件
AP:容置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感應馬達總成,其包括: 一外殼; 一轉軸,穿設所述外殼;以及 一感應驅動組件,設置於所述外殼內,所述感應驅動組件包含: 一定子,包含: 一定子鐵芯,設置於所述外殼的內緣; 一繞件,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上,所述繞件於朝向所述轉軸的一側面具有多個繞線部;及 多個第一線圈,分別纏繞於多個所述繞線部上;及 一轉子,包含: 一轉子鐵芯,套設於所述轉軸上,所述轉子鐵芯具有多個設置孔; 兩個短路件,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的兩端,每個所述短路件具有對應多個所述設置孔的多個穿孔; 多個導體,分別設置於多個所述設置孔內,並且每個所述導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穿孔的孔壁接觸而形成短路;及 2M個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上,並且2M個所述永磁件被多個所述導體所圍繞,其中M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感應馬達總成,其中,多個所述導體的兩端分別穿經兩個所述短路件的多個所述穿孔,而裸露於兩個所述短路件的外側。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感應馬達總成,其中,所述繞件包含一前端座及一後端座,所述前端座具有一前環件及多個前容置件,多個所述前容置件彼此間隔地連接於所述前環件上,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前容置件之間具有一設置空間;所述後端座具有一後環件及多個後容置件,多個所述後容置件彼此間隔地連接於所述後環件上,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後容置件之間具有一設置空間;多個所述後容置件的位置對應多個所述前容置件的位置;於相鄰的任兩個所述前容置件與位置對應的兩個所述後容置件中,於兩個所述前容置件之間的所述容置空間及於兩個所述後容置件之間的所述容置空間能共同容置所述定子鐵芯的一延伸部,使任一個所述前容置件及對應的所述後容置件共同形成一個所述繞線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感應馬達總成,其中,所述轉子鐵芯具有沿著所述轉軸的軸向方向設置的2M個第一長孔,2M個所述長孔圍繞所述轉軸,並且被多個所述穿孔所圍繞,2M個所述永磁件分別設置於2M個所述第一長孔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感應馬達總成,其中,所述轉子鐵芯更包含2M個第二長孔;相鄰的任兩個所述第二長孔之間設置有一個所述第一長孔;2M個所述第二長孔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轉軸及所述定子,2M個所述第一長孔的兩端分別朝向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長孔。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感應馬達總成,其中,其中,2M個第一長孔及2M個第二長孔的形狀可以分別是圓形、弧形、或矩形。
  7. 一種感應驅動組件,用以設置於馬達的一轉軸上,所述應驅動組件包括: 一轉子,包含: 一轉子鐵芯,套設於所述轉軸上,所述轉子鐵芯具有多個設置孔; 兩個短路件,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的兩端,每個所述短路件具有對應多個所述設置孔的多個穿孔; 多個導體,分別設置於多個所述設置孔內,並且每個所述導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穿孔的孔壁接觸而形成短路;及 2M個永磁件,等量地設置於所述轉子鐵芯上,並且2M個所述永磁件被多個所述導體所圍繞,其中M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以及 一定子,設置於所述轉子的外圍,所述定子包含: 一定子鐵芯; 一繞件,設置於所述定子鐵芯上,所述繞件於朝向所述轉軸的一側面具有多個繞線部;及 多個第一線圈,分別纏繞於多個所述繞線部上。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感應驅動組件,其中,所述轉子鐵芯具有沿著所述轉軸的軸向方向設置的2M個第一長孔,2M個所述長孔圍繞所述轉軸,並且被多個所述穿孔所圍繞,2M個所述永磁件分別設置於2M個所述第一長孔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感應驅動組件,其中,所述轉子鐵芯更包含2M個第二長孔;相鄰的任兩個所述第二長孔之間設置有一個所述第一長孔;2M個所述第二長孔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轉軸及所述定子,2M個所述第一長孔的兩端分別朝向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長孔。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感應驅動組件,其中,其中,2M個所述第一長孔及2M個所述第二長孔的形狀可以分別是圓形、弧形、或矩形。
TW109217217U 2020-12-28 2020-12-28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TWM612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7217U TWM612627U (zh) 2020-12-28 2020-12-28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7217U TWM612627U (zh) 2020-12-28 2020-12-28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2627U true TWM612627U (zh) 2021-06-01

Family

ID=77518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7217U TWM612627U (zh) 2020-12-28 2020-12-28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2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95332B2 (ja) 永久磁石界磁形回転子
JP4240949B2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US4322648A (en) Permanent magnet motor armature
JP2000228838A (ja) 永久磁石モータ
JP4090630B2 (ja) 自己始動形永久磁石式同期電動機
JP6327446B2 (ja) モータ
JP2009153305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767925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H11206085A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JP2017139877A (ja) 埋込磁石型モータ
CN214255899U (zh) 一种高压自启动永磁电机定子冲片、转子冲片及电机
JPH08111968A (ja) 永久磁石式同期電動機
TWM612627U (zh) 感應馬達總成及感應驅動組件
US4701656A (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with slotted stator
CN214412438U (zh) 感应马达总成及感应驱动组件
JP6631763B1 (ja) 回転電機
TWM618858U (zh) 增氧設備
CN215123393U (zh) 增氧设备
JPH1080124A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JP3999358B2 (ja) 円筒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CN215949880U (zh) 风机设备
WO2023101029A1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TWM619354U (zh) 風機設備
JP2019216530A (ja) 永久磁石発電機
WO2023176616A1 (ja) モー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