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6178U -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6178U
TWM606178U TW109212204U TW109212204U TWM606178U TW M606178 U TWM606178 U TW M606178U TW 109212204 U TW109212204 U TW 109212204U TW 109212204 U TW109212204 U TW 109212204U TW M606178 U TWM606178 U TW M60617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rea
surface roughness
imprinting
cent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2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如慧
秦毅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豪威光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豪威光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豪威光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6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617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了一種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將壓印面中用於形成透鏡的透鏡區分為中央區及圍繞所述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從而可以降低形成透鏡的膠材與透鏡壓印模具的透鏡區之間的附著力,即使一次壓印多個透鏡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能夠在提高製備效率的同時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Description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本創作係關於光學鏡頭技術領域,尤其關於一種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隨著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鏡頭模組廣泛應用於多種領域,例如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等領域,以及近年發展迅速的人臉識別領域。鏡頭模組具有體積小、功能強大的特點,其主要工作原理為:景物通過鏡頭生成的光學圖像投射到圖像傳感器表面轉為電信號。鏡頭模組的鏡頭由透鏡構件構成,是鏡頭模組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成像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鏡頭主要決定畫面清晰度(畫面清透度、光線、遠近景)、圖像顯示範圍,同時影響最高像素。
傳統的鏡頭模組的尺寸較大,難以應用在對尺寸要求高的場合中。而採用晶圓級光學元件(Wafer Level Optics,WLO)工藝形成的晶圓級光學透鏡製造出的鏡頭模組,可以有效縮減體積空間。與傳統光學元件的加工技術不同,WLO工藝在整片晶圓上,用半導體工藝批量複製加工鏡頭,並將多個鏡頭晶圓壓合在一起,然後切割成單顆鏡頭模組。WLO工藝更加適合行動端消費電子設備,特別是在3D視覺發射端結構複雜的情況下,晶圓級光學透鏡可以有效縮減體積空間,同時器件的一致性好、重量輕、高度低、光束質量高,採用半導體工藝在大規模量產之後具有成本優勢。
WLO工藝形成的鏡頭模組通常是由若干透鏡構成的,這種鏡頭模組通常採用透鏡壓印模具壓印的方法製備,也即:在透鏡壓印模具的壓印面的透鏡區內點膠材,再壓印至透光基板上,最後將透光基板切割為單個鏡頭模組。一些透鏡壓印模具一次僅可以壓印一個透鏡,一些透鏡壓印模具一次可以壓印多個透鏡,雖然壓印多個透鏡可以增加製備效率,同時也會導致離模困難。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能夠在提高製備效率的同時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了一種透鏡壓印模具,具有一壓印面,所述壓印面包括若干用於形成透鏡的透鏡區,所述透鏡區包括中央區及圍繞所述中央區的邊緣區,所述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
可選的,所述壓印面中位於所述透鏡區之外的區域為周邊區,所述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
可選的,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小於或等於一設定值,所述邊緣區及所述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均大於所述設定值。
可選的,所述設定值大於或等於10nm。
可選的,所述透鏡區為相對所述周邊區凹陷的弧面或相對所述周邊區凸出的弧面。
可選的,若干所述透鏡區呈陣列分布。
可選的,所述邊緣區用於形成所述透鏡的視野之外的區域。
可選的,所述透鏡壓印模具的材質為金屬材質。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透光基板;
若干透鏡,位於所述基板上,所述透鏡具有中央部分及圍繞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緣部分,所述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可選的,所述透鏡的視野位於所述中央部分,所述邊緣部分位於所述透鏡的視野之外。
本創作提供的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將壓印面中用於形成透鏡的透鏡區分為中央區及圍繞所述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從而可以降低形成透鏡的膠材與透鏡壓印模具的透鏡區之間的附著力,即使一次壓印多個透鏡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能夠在提高製備效率的同時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2)壓印面中位於透鏡區之外的區域為周邊區,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也大於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即使透鏡區膠材溢出至周邊區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
3)邊緣區是用於形成透鏡的視野之外的區域,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較高不會對透鏡的視野造成不良影響;
4)利用透鏡區形成的透鏡的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邊緣部分對入射光線具有散射作用,可減輕反射雜散光造成的眩光現象。
下面將結合示意圖對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更詳細的描述。根據下列描述,本創作的優點和特徵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創作實施例的目的。
圖3a及圖3b為本實施例提供的透鏡壓印模具1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a及圖3b所示,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包括一壓印面101,所述壓印面101是用於壓印膠材以形成透鏡201的工作面。
請繼續參閱圖3a及圖3b,所述壓印面101包括若干透鏡區101a,通過在所述透鏡區101a點膠材,壓印後即可形成透鏡。相鄰的所述透鏡區101a並非是連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間距,所述透鏡區101a與所述壓印面101的邊緣也具有一定的間距,使得所述壓印面101中還具有位於所述透鏡區101a之外的區域,本實施例中,將所述壓印面101中位於所述透鏡區101a之外的區域稱為周邊區101b。
本實施例中,所述周邊區101b為平面,而所述透鏡區101a為相對所述周邊區101b凹陷的弧面,從而使得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可以製備凸透鏡;作為可選實施例,所述透鏡區101a也可以是相對所述周邊區101b凸出的弧面,從而使得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可以製備凹透鏡。
本實施例中,所述透鏡區101a具有9個,9個所述透鏡區101a呈三行三列的矩形陣列分布;應理解,所述壓印面101上的透鏡區101a的數量也不限於是9個,還可以是1個、3個、6個、8個或10個等,本創作不作限制;所述透鏡區101a也不限於呈矩形陣列分布,還可以呈圓形陣列分布或錯位矩形陣列分布等,此處不再一一舉例說明。
圖4a~圖4d為採用透鏡壓印模具100製備鏡頭模組的結構示意圖。請閱圖4a~圖4d,首先在所述透鏡區101a內點上可透光的膠材200;接著,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壓印在一透光基板300上,所述壓印面101與所述透光基板300的表面貼合,在壓印的同時,還對所述膠材200進行固化,使得所述膠材200貼附在所述透光基板300上形成透鏡201;接著,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離模;重複壓印、離模直至在所述透光基板300上形成預定數量及預定分布方式的透鏡陣列(圖4a~圖4c僅示意性的展示出壓印一次形成的透鏡的示意圖);最後將所述透光基板300切割為單個鏡頭模組,每個所述鏡頭模組通常包括一個所述透鏡201,但也不應以此為限,每個所述鏡頭模組實際上可包括兩個或多個所述透鏡201。
可選的,所述膠材200可以是熱固膠、感光膠或硬化膠等可透光的膠材。當所述膠材200是熱固膠時,可以通過對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或所述透光基板300進行加熱從而固化所述膠材200;當所述膠材200是諸如UV膠等感光膠時,可以採用預定波長的光照射所述膠材200從而固化所述膠材200;當所述膠材200是諸如AB膠等硬化膠時,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壓印在所述透光基板300上時,需要停留並靜置一段時間,直至所述膠材200固化;當然,所述膠材200還可以是其他可透光的膠材,此處不再一一舉例說明。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透鏡區101a的數量決定了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每次在所述透光基板300上形成的透鏡201的數量,增大所述透鏡區101a的數量可增大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每次在所述透光基板300上形成的透鏡201的數量,從而提高製備效率,但是也會增大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離模的困難度。
請參閱圖3a、圖3b及圖4c,本實施例中,所述透鏡區101a包括中央區121a及圍繞所述中央區121a的邊緣區111a,所述中央區121a用於形成所述透鏡201的有效區(即視野201a),而所述邊緣區111a用於形成所述透鏡201的無效區(即視野201a之外的區域)。所述邊緣區111a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如圖4a所示,當所述膠材200點到所述透鏡區101a之後,部分膠材200與所述中央區121a接觸,部分膠材200與所述邊緣區111a接觸;如圖4b所示,當所述膠材200固化之後,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在離模時,所述邊緣區111a由於具有較大的表面粗糙度,所述邊緣區111a與所述透鏡201之間的附著力小於所述中央區121a與所述透鏡201之間的附著力,從而整體降低了所述透鏡201與所述透鏡區101a之間的附著力,即使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包括多個所述透鏡區101a,一次壓印可形成多個透鏡201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能夠在提高製備效率的同時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並且,如圖3a及圖4c所示,利用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形成所述透鏡201之後,所述透鏡201也包括中央部分及圍繞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緣部分,所述中央部分的位置對應所述透鏡區101a的中央區121a,所述邊緣部分的位置對應所述透鏡區101a的邊緣區111a,由於所述邊緣區111a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所述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也會大於所述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所述邊緣部分對入射光線具有散射作用,可減輕反射雜散光造成的眩光現象,提升形成的鏡頭模組的成像質量。
應理解,由於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仍然保持較低的水平,所述透鏡201的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相應的也比較低,鏡頭模組的成像質量可以得到保證;而所述邊緣區111a會導致所述透鏡201的邊緣部分具有較高的表面粗糙度,但是由於所述透鏡201的邊緣部分是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之外的區域,所述透鏡201的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較高不會對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造成不良影響。
進一步地,請繼續參閱圖3a及圖3b,本實施例中,所述周邊區101b的表面粗糙度也大於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如此一來,在如圖4a所示的滴膠步驟中,即使在所述透鏡區101a滴入的膠材200溢出至所述周邊區101b時,由於所述周邊區101b也具有較大的表面粗糙度,不會導致離模困難。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小於或等於一設定值,所述邊緣區111a及所述周邊區101b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設定值,所述設定值大於或等於10nm。具體而言,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可以設置的更小一些,例如3nm、5nm或8nm等,如此一來,所述中央區121a的表面近似於鏡面,可以提高所述透鏡201的有效區(即視野201a)的質量,提高形成的鏡頭模組的成像質量,而所述邊緣區111a及所述周邊區101b的表面粗糙度可以設置的更大一些,例如是10μm、30μm或50μm等,從而進一步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可選的,本實施例中,所述周邊區101b的表面粗糙度與所述透鏡區101a的邊緣區111a的表面粗糙度相同,從而有利於簡化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的製備工藝。圖1a~圖3b是本實施例提供的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的製備工藝的相應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a~圖3b所示,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可以由如下步驟製備:
請參閱圖1a及圖1b,首先提供一胚體,然後對所述胚體的表面進行加工,形成所述壓印面101,通過控制加工的精密度可以在所述壓印面101上加工出精密度滿足要求的透鏡區101a及所述透鏡區101a之外的周邊區101b。本實施例中,所述透鏡區101a相對所述周邊區101b向內凹陷。
請參閱圖2a及圖2b,利用表面處理工藝增加所述壓印面101的表面粗糙度,此時,整個所述壓印面101(包括所述透鏡區101a及所述周邊區101b)的表面粗糙度均增加了。本實施例中,利用噴砂工藝增加所述壓印面101的表面粗糙度;作為可選實施例,還可以利用激光表面處理工藝、等離子體沉積工藝或表面熱處理等工藝增加所述壓印面101的表面粗糙度。
請參閱圖3a及圖3b,利用諸如超精密機械加工機降低所述透鏡區101a的部分區域的表面粗糙度,從而形成所述透鏡區101a的中央區121a,所述透鏡區101a未被加工的區域則為所述透鏡區101a的邊緣區111a,加工過後,所述透鏡區101a的中央區121a的表面粗糙度小於所述邊緣區111a的表面粗糙度。結合圖3a及圖4c,應理解,可通過控制加工位置以控制所述中央區121a及所述邊緣區111a的相對位置,使得所述中央區121a對應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而所述邊緣區111a對應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之外的區域。
本實施例中,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的材質為不透光的金屬材質,從而便於加工,當形成所述透鏡201的膠材為感光膠時,所述透鏡壓印模具100不透光,有利於所述膠材的固化。同時,金屬材質與形成所述透鏡201的膠材的附著能力差,可以降低離模的困難度。
如圖4d所示,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可以採用上述的透鏡壓印模具100製備而成,所述鏡頭模組包括:
透光基板300;
若干透鏡201,位於所述基板上,所述透鏡201具有中央部分及圍繞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緣部分,所述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較為粗糙的所述邊緣部分對入射光線具有散射作用,可減輕反射雜散光造成的眩光現象,從而提升所述鏡頭模組的成像質量。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透鏡201可以為凹透鏡或凸透鏡,本創作不作限制。本實施例中,所述鏡頭模組包括一個所述透鏡201,但應理解,所述鏡頭模組也可以包括兩個或多個所述透鏡201。
進一步地,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位於所述中央部分,所述邊緣部分位於所述透鏡201的視野201a之外,如此一來,邊緣區111a的表面粗糙度較高不會對透鏡201的視野201a造成不良影響。
應理解,本文所指的“透光”也可以稱之為“完全透光”,其透光率例如是大於或等於98%,可以近似看成能夠透過所有的光線;“不透光”也可以稱之為“完全不透光”,其透光率例如是小於或等於2%,可以近似看成能夠遮擋所有的光線。應理解,“透光”和“不透光”透光率不限於以上描述的範圍,所謂“透光”只是相對於“不透光”的透光率較高,並不意味著完全透光,所謂“不透光”只是相對於“透光”的透光率較低,並不意味著完全不透光,可以根據實際的工藝需要相應的“透光”和“不透光”的透光率範圍。
綜上,在本創作提供的透鏡壓印模具100及鏡頭模組中,將壓印面中用於形成透鏡的透鏡區分為中央區及圍繞所述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從而可以降低形成透鏡的膠材與透鏡壓印模具的透鏡區之間的附著力,即使一次壓印多個透鏡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能夠在提高製備效率的同時降低離模的困難度;進一步地,壓印面中位於透鏡區之外的區域為周邊區,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也大於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即使透鏡區膠材溢出至周邊區也不會導致離模困難;進一步地,邊緣區是用於形成透鏡的視野之外的區域,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較高不會對透鏡的視野造成不良影響;進一步地,利用透鏡區形成的透鏡的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邊緣部分對入射光線具有散射作用,可減輕反射雜散光造成的眩光現象。
上述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對本創作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創作的技術方案的範圍內,對本創作揭露的技術方案和技術內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換或修改等變動,均屬未脫離本創作的技術方案的內容,仍屬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之內。
100:透鏡壓印模具 101:壓印面 101a:透鏡區 111a:邊緣區 121a:中央區 101b:周邊區 200:膠材 201:透鏡 201a:視野 300:透光基板
圖1a~圖3b為本創作實施例提供的透鏡壓印模具製備方法的相應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a、圖2a及圖3a為剖視圖,圖1b、圖2b及圖3b為俯視圖; 圖4a~圖4d為採用透鏡壓印模具製備鏡頭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4d為鏡頭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100:透鏡壓印模具
101:壓印面
101a:透鏡區
111a:邊緣區
121a:中央區
101b:周邊區

Claims (10)

  1. 一種透鏡壓印模具,其特徵在於:具有一壓印面,所述壓印面包括若干用於形成透鏡的透鏡區,所述透鏡區包括中央區及圍繞所述中央區的邊緣區,所述邊緣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印面中位於所述透鏡區之外的區域為周邊區,所述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所述中央區的表面粗糙度小於或等於一設定值,所述邊緣區及所述周邊區的表面粗糙度均大於所述設定值。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所述設定值大於或等於10nm。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所述透鏡區為相對所述周邊區凹陷的弧面或相對所述周邊區凸出的弧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若干所述透鏡區呈陣列分布。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所述邊緣區用於形成所述透鏡的視野之外的區域。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壓印模具,其中所述透鏡壓印模具的材質為金屬材質。
  9. 一種鏡頭模組,其特徵在於包括: 透光基板; 若干透鏡,位於所述基板上,所述透鏡具有中央部分及圍繞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緣部分,所述邊緣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中央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透鏡的視野位於所述中央部分,所述邊緣部分位於所述透鏡的視野之外。
TW109212204U 2020-08-25 2020-09-16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TWM6061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3831.XU CN213648656U (zh) 2020-08-25 2020-08-25 透镜压印模具及镜头模组
CN202021803831.X 2020-08-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6178U true TWM606178U (zh) 2021-01-01

Family

ID=75238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2204U TWM606178U (zh) 2020-08-25 2020-09-16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48656U (zh)
TW (1) TWM60617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972977U (zh) * 2022-08-18 2022-12-06 诚瑞光学(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产品的成型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48656U (zh) 2021-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0025B1 (en) Imaging assembly
US20140376097A1 (en) Microlens array and imaging element package
JP2012185239A (ja) レンズ、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182097B2 (ja) 光導波路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818320B2 (ja) 相互に或るパターンに配された光学サブ素子を有する光学素子の製造に使用されるモールド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斯かる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装置
TW201403132A (zh) 變跡器製造方法及光學模組
TWM606178U (zh) 透鏡壓印模具及鏡頭模組
JPH07174902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194502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02162B (zh) 複合微透鏡及複合微透鏡陣列
JP2013246210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の形成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液晶デバイス用対向基板、および液晶デバイス
US20220406838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iometric Imaging Device by Means of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TWI332789B (en) Lens structure for an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making same
CN107783215B (zh) 一种pdms材料柔性变角度阵列衍射光学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01907821A (zh) 一种正向投影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80365A (zh) 利用光刻、电铸工艺制作微透镜阵列的方法
JPH03233417A (ja) 光学装置
JP4498884B2 (ja) 光導波路及び光導波路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当該光導波路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34690A (ja)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387522B (zh) 一種光學元件及光學元件之製造方法
TW201740179A (zh) 一種投影螢幕的製作方法及相關投影螢幕
TW200819789A (en) Molding technology of optics component with micro-lens array
Leitel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afer-level fabrication of micro-optical multi-aperture imaging systems
CN101850625A (zh) 制造光学元件的方法
CN115542435A (zh) 一种带背面光阑的微透镜列阵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