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6081U -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6081U
TWM606081U TW109210519U TW109210519U TWM606081U TW M606081 U TWM606081 U TW M606081U TW 109210519 U TW109210519 U TW 109210519U TW 109210519 U TW109210519 U TW 109210519U TW M606081 U TWM606081 U TW M60608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nanowire
film layer
touch panel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0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維佑
黃薇臻
張良亦
陳漢威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6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6081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3/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properties or particular surface features, e.g. particular surface coatings; Layered produc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ingle 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BNANOSTRUCTURES FORMED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 B82B1/00Nanostructures formed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or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及其裝置,觸控面板中的周邊引線包含導電奈米結構及一外加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膜層,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披覆結構。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本新型涉及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包含觸控面板的裝置。
近年來,透明導體可同時讓光穿過並提供適當的導電性,因而常應用於許多顯示或觸控相關的裝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導體可以是各種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或摻鋁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然而,這些金屬氧化物薄膜並不能滿足顯示裝置的可撓性需求。因此,現今發展出了多種可撓性的透明導體,例如利用奈米等級的材料所製作的透明導體。
然而,所述的奈米等級的材料的工藝技術尚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傳統上是利用減法工藝,例如利用蝕刻等步驟移除不需要的材料達成圖案化,諸如此類的工藝會造成材料的浪費及工藝上的複雜性。又例如利用奈米線製作觸控電極,奈米線與周邊區的引線須進行搭接,所述搭接區域造成周邊區的尺寸無法縮減,進而導致周邊區的寬度較大,無法滿足顯示器的窄邊框需求。
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形成披覆結構於導電奈米結構(如金屬奈米線)的特定表面,兩者形成並聯特性,以達到提升電特性的目的,以滿足低電阻與可撓性的應用。
本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形成披覆結構於導電奈米結構(如金屬奈米線)上是一種直接成型的加法工藝,工藝較為簡單且可降低材料成本。
本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裝置,通過設計周邊引線直接由改質後的導電奈米結構(如金屬奈米線)成型,藉以達到不需搭接的結構,以形成寬度較小的周邊區,進而滿足窄邊框的需求。
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徵在於,包含: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周邊引線,設置於該基板的該周邊區;以及觸控感應電極,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顯示區,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該周邊引線,其中該周邊引線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包括多個導電奈米結構及一外加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膜層,該周邊引線中的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披覆結構。
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一種電極,其特徵在於,包含:導電奈米結構及一外加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膜層,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披覆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包括鍍層,所述鍍層完全包覆導電奈米結構與膜層的介面。披覆結構包括化學鍍層、電鍍層或其組合。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具有一未完全固化狀態,該披覆結構沿著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所形成並位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具有一第一層區域與一第二層區域,該第二層區域的固化狀態高於該第一層區域的固化狀態;在第一層區域中,披覆結構沿著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所形成並位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在第二層區域中,至少部分的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具有披覆結構,或者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具有披覆結構均無披覆結構。兩層區域相比,固化程度較小的區域,較大比例的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被披覆結構所覆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相鄰的所述導電奈米結構之間填充有該膜層,該膜層中沒有單獨存在的所述披覆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導電奈米結構包含金屬奈米線,該披覆結構完全包覆所述金屬奈米線與所述膜層的介面,並在所述介面形成均勻的披覆層。所述均勻的披覆層可為厚度均勻的披覆層。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為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層狀結構、島狀突起結構、點狀突起結構或其組合。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導電材料為銀、金、鉑、銥、銠、鈀、鋨或包含前述材料的合金。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為單一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製成的單層結構;或者該披覆結構為兩種以上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製成的兩層或多層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為化學鍍銅層、電鍍銅、化學鍍銅鎳層、化學鍍銀層或其組合。披覆結構為化學鍍層,所述化學鍍層完全包覆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也就是說,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與所述膜層之間隔著化學鍍層。
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包括:將一膜層外加於一含有導電奈米結構的導電層上,並使該膜層達到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以及進行一改質步驟,使一披覆結構成型於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使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該披覆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該改質步驟包括:將該膜層與該導電奈米結構浸入化學鍍溶液,所述化學鍍溶液滲入該膜層中並與所述導電奈米結構接觸,使金屬析出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化學鍍層完全包覆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沿著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所形成並位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將一膜層外加於一含有導電奈米結構的導電層上包括: 塗布聚合物於該導電層上;控制固化條件使聚合物達到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聚合物為光固化型、熱固化型或其他固化型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將一膜層外加於一含有導電奈米結構的導電層上包括: 塗布聚合物於該導電層上;控制固化條件使聚合物形成該膜層,該膜層具有一第一層區域與一第二層區域,該第二層區域的固化狀態高於該第一層區域的固化狀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控制固化條件包括引入氧氣,並控制氧氣在該第一層區域與該第二層區域的濃度。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改質步驟包括:化學鍍步驟、電鍍步驟或其組合。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改質步驟僅在該周邊區實施。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在該改質步驟之前更包括遮蔽該顯示區的步驟。
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提供基板,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設置金屬奈米線於該顯示區與該周邊區以形成一金屬奈米線層;外加一膜層於該金屬奈米線層上,並使該膜層達到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進行圖案化步驟,包括:圖案化位於該顯示區的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以形成一觸控感應電極及圖案化位於該周邊區的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以形成一周邊引線,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該周邊引線;進行改質步驟,使一披覆結構成型於該周邊引線的所述金屬奈米線的表面,使所述金屬奈米線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該披覆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改質步驟包括:將該周邊引線的該膜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接觸化學鍍溶液,所述化學鍍溶液滲入該膜層中並與所述金屬奈米線接觸,使金屬析出於所述金屬奈米線的表面。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該改質步驟包含化學鍍步驟、電鍍步驟或其組合。
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一種裝置,其包含一種觸控面板,其包含: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周邊引線,設置於該基板的該周邊區;以及觸控感應電極,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顯示區,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該周邊引線,其中該周邊引線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包括多個導電奈米結構及一外加於所述導電奈米結構的膜層,該周邊引線中的所述導電奈米結構與所述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披覆結構。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裝置包括顯示器、可攜式電話、平板電腦、穿戴裝置、車用裝置、筆記型電腦或偏光片。
以下將以附圖揭露本新型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也就是說,在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現有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為之。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的「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的誤差或範圍於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於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範圍。
本文中所使用的「導電奈米結構」,一般是指奈米結構所組成的層(layer)/膜(film)的片電阻小於500歐姆/平方,較好地是小於200歐姆/平方,更佳地是小於100歐姆/平方;而奈米結構一般是指奈米尺寸的結構,例如但不限於至少具有一個方向尺寸(例如線徑、長度、寬度、厚度等等)為10-9公尺等級的線狀結構、柱狀結構、片狀結構、網格狀結構、管狀結構等等。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將導電奈米結構(以奈米線為例)改質的方法,其可包括以下步驟:
如第1A圖,首先將金屬奈米線190布於基板11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例如奈米銀線層、奈米金線層或奈米銅線層塗。本實施例的具體作法為:將具有金屬奈米線190的分散液或漿料(ink)以塗布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190覆著於基板110的表面,進而成型為設置於基板110上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而在上述的固化/乾燥步驟之後,溶劑等物質被揮發,而金屬奈米線190以隨機的方式分佈於基板110的表面;較佳的,金屬奈米線190會固著於基板110之表面上而不至脫落而形成所述的金屬奈米線層NWL,且金屬奈米線190可彼此接觸以提供連續電流路徑,進而形成一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換言之,金屬奈米線190彼此在交叉位置處形成相互接觸以構成傳遞電子的路徑。以銀奈米線為例,一根銀奈米線與另一銀奈米線在交叉位置處會形成直接接觸的態樣,故形成低電阻的傳遞電子路徑。在一實施例中,當一區域或一結構的片電阻高於108歐姆/平方(ohm/square)即可被認定為電絕緣, 較佳地是高於 104歐姆/平方(ohm/square), 3000歐姆/平方(ohm/square), 1000歐姆/平方(ohm/square), 350歐姆/平方(ohm/square), 或 100歐姆/平方(ohm/square)的情況。在一實施例中,由銀奈米線所構成的銀奈米線層的片電阻小於100歐姆/平方。
接著如第1B圖,設置膜層130,使膜層130覆蓋於金屬奈米線190上,並控制膜層130的固化程度。在具體實施例中,將適當的聚合物塗布於金屬奈米線190上,具有流動狀態/性質的聚合物可以滲入金屬奈米線190之間而形成填充物,金屬奈米線190會嵌入膜層130之中形成複合結構CS;並控制聚合物塗布、固化的條件,例如控制溫度、光固化參數等等,使聚合物呈現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或是膜層130具有不同的固化程度,例如下層區域(即接近基板110的區域)的固化程度大於上層區域(即遠離基板110的區域),而上層區域即為前述的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也就是說,在此步驟中,塗布聚合物以外加膜層130於金屬奈米線190,而金屬奈米線190會內嵌於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而形成複合結構CS。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舉例而言,膜層130的材料可以是非導電的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諸如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矽烷、聚矽氧、聚(矽-丙烯酸)、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PEDOT)、聚(苯乙烯磺酸)(PSS)或陶瓷材料等等等。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可以藉由旋塗、噴塗、印刷等方式形成膜層13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的厚度大約為20奈米至10微米、或50奈米至200奈米、或30至100奈米,舉例而言,膜層130的厚度大約可為90奈米或100奈米。為圖示簡潔,在第1B圖中,將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繪製成一整體的結構層,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可能構成其他類型的結構層,例如上下相疊的結構等等。
在一實施例中,控制膜層130的固化狀態的方法為採用不同能量的固化條件進行膜層固化, 使膜層達到非完全固化程度。其中, 膜層的固化行為為利用膜層於固化時的鍵結變化, 故某一膜層的固化程度可定義為該膜層鍵結強度對比於完全固化膜層的鍵結強度的比例(本實施例以百分比表示)。例如針對一市售商品的膜層材料,原本須採用500mJ光能量於低氧氣氛下照射4分鐘才能達到完全固化,本實施例採用500mJ光能量於低氧氣氛下照射2分鐘使其達到95%總體固化量的固化狀態,也就是說該固化條件下以紅外線光譜法所量測的鍵結強度為完全固化層的95%, 因此定義該條件下所獲得的固化膜層為95%總體固化量的固化狀態。
在一實施例中,可控制膜層130在不同深度(即厚度)有不同的固化狀態,可在膜層進行固化時通入氣體,使膜層表面與底部的氣體濃度不同, 進而促使膜層表面的固化反應產生氣體阻絕固化的現象, 造成膜層具有不同固化程度的第一層區域與第二層區域,例如第二層區域的固化狀態屬於膜層底部, 為固化程度較高的區域, 相較之下, 該第一層區域的固化狀態則屬於膜層表面, 為固化程度較低的區域。其具體方法為控制固化條件下的氣體(如氧氣)濃度及/或固化能量, 氣體濃度可以為20%氧氣、10%氧氣、3%氧氣或<1%氧氣等, 固化能量則將依據膜層的材質進行選擇,例如250mJ至1000mJ不等的UV光能量。於實施方式中, 氧氣濃度越高將促使膜層表面氧氣阻絕固化的現象越為顯著, 亦使其第一區域的固化程度較低區域的厚度越厚, 而第二區域的固化程度較高區域的厚度較薄, 故若以第一區域的厚度由厚至薄的依序為20%氧氣、10%氧氣、3%氧氣或<1%氧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通入20%氧氣、固化能量500mJ的條件下,第一區域的固化程度約為60%,第一區域的厚度約為23.4nm (或占總膜層厚度的比例12%);而第二區域的固化程度約為99~100%(接近完全固化),第二區域的厚度約為168.1nm(或占總膜層厚度的比例88%)。第8圖為膜層通入20%氧氣的條件下,分別以固化能量250mJ、500mJ與1000mJ所照射形成的第一區域(未固化)與第二區域(接近完全固化或完全固化)的總厚度,以及上述膜層經堿液蝕刻後所殘留的第二區域的厚度。可以觀察到, 隨著固化能量的增強時, 第一區域的厚度將隨的減薄(即蝕刻後所減少的厚度)。於固化能量為1000mJ 時, 第一區域的厚度約為8.8nm(或占總膜層厚度的比例5%);而第二區域的厚度約為195.9nm(或占總膜層厚度的比例95%)。
值得說明的是,本新型偏重於討論外加於金屬奈米線190的膜層130,利用控制外加於膜層130的固化程度或固化深度使披覆結構180可以沿著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生長而形成於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的介面的改質結構。在金屬奈米線190分散液或漿料(ink)的塗布步驟中,分散液或漿料中也可能含有聚合物等類似組成,但其並非本新型的重點。膜層130的固化程度可控制在0%、、30%、60%、75%、95%、98%、0%~95%、0%~98%、95%~98%、60%~98%、60%~75%等條件。如同前述,本新型實施例所指的未完全固化或僅達預固化可定義為該膜層鍵結強度不同於完全固化膜層的鍵結強度,亦即兩者的比例非100%就可以屬於本新型實施例的範疇。
接著如第1C圖,接著進行改質步驟,以形成由多個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組成的金屬奈米線層NWL。也就是說,經過改質之後,初始金屬奈米線190至少一部分被改質而在其表面形成披覆結構180以形成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在第1B、1C圖中分別以符號“v”、“o”代表改質前後的金屬奈米線190。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可利用化學鍍/電解方法形成披覆結構180,而披覆結構180可為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層狀結構、島狀突起結構、點狀突起結構或其組合,披覆率約占總表面積的比率80%以上,90-95%, 90-99%, 或90-100%(披覆率100%表示沒有初始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被裸露);前述的導電材料可為銀、金、鉑、鎳、銅、銥、銠、鈀、鋨或包含前述材料的合金、或不包含前述材料的合金等。在一具體實施例,披覆結構180為單一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單層結構,例如形成化學鍍銅層、電鍍銅層或化學鍍銅鎳合金層;或者披覆結構180為兩種以上的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兩層或多層結構,例如先形成化學鍍銅層,然後再形成化學鍍銀層。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可備制以下化學鍍銅溶液(含銅離子溶液、螯合劑、堿劑、還原劑、緩衝劑及穩定劑等);將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浸入化學鍍銅溶液,化學鍍銅溶液可滲入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中並利用毛細現象等作用與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接觸,利用金屬奈米線190作為催化點或成核點,以利銅的析出,進而將化學鍍銅層沉積在金屬奈米線190上形成披覆結構180。披覆結構180大致上會依照金屬奈米線190的初始型態進行生長,並隨著改質時間而形成包覆金屬奈米線190的結構;相對的,在原本複合結構CS中沒有金屬奈米線190的位置則不會有銅的析出,換言之,經過良好的控制,披覆結構180均形成在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的介面上,而膜層130中沒有不接觸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而單獨存在的披覆結構180。因此,在改質步驟之後,導電網路中的金屬奈米線190會被披覆結構180所包覆,披覆結構180會位於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形成的介面之間;披覆結構180與其所包覆的金屬奈米線190可視為一整體,而在奈米線與奈米線之間的空隙仍是由膜層130的材料所佔據。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膜層130與化學鍍溶液/電解溶液可為相互搭配的材質,例如可選用不耐鹼性的聚合物製作膜層130,而化學鍍溶液可選用鹼性溶液,因此在此步驟中,除了利用前述膜層的未完全固化狀態,更可利用化學鍍溶液攻擊(類似蝕刻)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以利於進行上述的改質反應。
以下進行原理的說明,但不以此為限。在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浸入化學鍍溶液/電解溶液的初期,溶液會先攻擊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當溶液接觸到金屬奈米線190時,金屬離子(例如銅離子)就以金屬奈米線190(例如奈米銀線)作為晶種開始發展,隨浸泡時間而在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成長上述的批覆結構180。另一方面,膜層130在上述反應過程中做為控制層或限位層,其將批覆結構180的生長反應限制在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的介面處,使批覆結構180得以受控而均勻生長。第9圖顯示金屬奈米線190在沒有膜層130保護下進行上述的化學鍍,可以發現銅層是隨機不受控的生長,有些金屬奈米線190上成長出厚大的銅層,卻有些金屬奈米線190上並未出現銅層;也就是說,膜層130可以達到將銅析出的位置限制在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介面的效果,故本新型應用在感測/傳遞信號時具有較佳的一致性。
最後可包括固化步驟,以將膜層130完全固化。可利用光、熱或其他方式進行膜層130的完全固化。
下表為本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可發現膜層130的固化程度在0%、95%、98%、0%~95%、0%~98%、95%~98%等條件下進行鍍銅,可有效降低膜層的面電阻(或稱片電阻)。固化程度的量測可採用多種方式,除了上述鍵結強度的計算,又例如對聚合物薄膜進行溶劑抽提,測量溶解在溶劑中的未固化聚合物的重量,且與固化的和未固化的聚合物的總重進行比較,計算出溶解度百分比(%Sol);又例如針對熱固性聚合物材料,也可以採用熱分析技術進行固化度的測定。
實驗 鍍液(來源/型號) 反應條件 OC總體固化程度 鍍銅前面電阻 鍍銅後面電阻
I A廠A001 35oC, 9min 98% 35.89 ohm/square 0.106 ohm/square
II A廠A001 35oC, 9min 95% 34.80 ohm/square 0.192 ohm/square
III A廠A001 35oC, 9min w/o 35.58 ohm/square 0.672 ohm/square
IV A廠A002 35oC, 9min 95% 30 ohm/square 0.534 ohm/square
在前述方法中,披覆結構180會在每一個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成型且包覆金屬奈米線190的整體表面,並向外成長。在一實施例中,可選用高導電材料製作披覆結構180,例如將銅做為披覆結構180覆蓋於奈米銀線的表面並位於奈米銀線與膜層之間的介面。值得說明的是,雖然銀材料的導電率高於銅材料,但由於奈米銀線的尺寸及相互接觸態樣的因素,使得銀奈米線層的整體導電度較低(但電阻仍低並足以傳遞電信號),而在改質之後,具有披覆結構180的奈米銀線190的導電度高於未改質的奈米銀線190,也就是說,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可形成低阻值的導電層(相較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層NWL,面電阻可降低約100~10000倍);而該導電層即可用於製作各種用途的電極結構,例如應用於可撓領域的導電基板或無線充電線圈、天線結構等等。具體而言,電極結構可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及額外披覆於金屬奈米線的膜層,至少一部分或全部的金屬奈米線的表面(即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對應的介面)具有披覆層,引入批覆層可提高金屬奈米線層NWL的導電度。第10圖為隨著化鍍時間金屬奈米線190演變為具有披覆結構180的奈米銀線的SEM演進圖。由於銅層是沿著金屬奈米線的表面(即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對應的介面),故經過施鍍之後,所觀察到的銅的型態會相當類似於金屬奈米線的初始型態(例如均為線狀結構),且銅會均勻的生長而形成尺寸(如厚度)相近的外層結構。
本新型利用前述方法可以應用於製作觸控面板(如第2圖),例如但不限於與顯示器搭配使用的觸控面板,部分實施方式中的觸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10、周邊引線120以及觸控感應電極TE,其中觸控感應電極TE包括多個未改質的初始導電奈米結構,周邊引線120包括多個改質後的導電奈米結構,改質後的導電奈米結構上具有披覆結構180(可參照第1C圖),導電奈米結構可為金屬奈米線190。第2圖為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俯視示意圖。參閱第2圖,觸控面板100可包含基板110、周邊引線120、標記140以及觸控感應電極TE,而觸控感應電極TE大致位於顯示區VA,其由多個未改質的初始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所圖案化;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上具有披覆結構180,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被圖案化而形成周邊引線120或/及標記140。藉由將披覆結構180成型在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之間的介面,故可以達到提高導電度,藉以製作周邊引線120;另外,在顯示區VA,金屬奈米線190與外加的膜層130是直接接觸(亦即顯示區VA中的金屬奈米線190是未改質的),換言之,披覆結構180不會成型於顯示區VA中的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因此可維持顯示區VA中金屬奈米線190所形成的導電網路的良好光學特性。
上述的周邊引線120、標記140以及觸控感應電極TE的數量可為一或多個,而以下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中所繪製的數量僅為解說之用,並未限制本新型。參閱第2圖,基板110具有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周邊區PA設置於顯示區VA的側邊,例如周邊區PA則可為設置於顯示區VA的四周(即涵蓋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的框型區域,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周邊區PA可為一設置於顯示區VA的左側及下側的L型區域。又如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共有八組周邊引線120,均設置於基板110的周邊區PA;觸控感應電極TE設置於基板110的顯示區VA且電性連接周邊引線120。本實施例更有兩組標記140,均設置於基板110的周邊區PA。
請參閱第3A圖至第3D圖,其顯示前述觸控面板100的製作方式:首先提供基板110,其上具有事先定義的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接著,設置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於該基板11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於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如第3A圖);接著設置膜層130於該些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上,使膜層130覆蓋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之上,且膜層130為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如第3B圖);接著進行圖案化,以形成具有圖樣金屬奈米線層NWL(如第3C圖),其中位於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被圖案化形成觸控感應電極TE(可配合第2圖),而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被圖案化形成周邊引線120 (請配合第2圖);接著進行改質步驟,將前述金屬奈米線190上成型有披覆結構180(如第3D圖),其中位於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未被改質,位於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會被改質,也就是說由於前述的改質步驟,使得周邊引線120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
以下就上述步驟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閱第3A圖,首先將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190的金屬奈米線層NWL,例如奈米銀線層、奈米金線層或奈米銅線層塗布於基板110上的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位元在顯示區VA,而第二部分主要成形於周邊區PA。在本實施例的具體作法為:將具有金屬奈米線190的分散液或漿料(ink)以塗布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190覆著於基板110的表面,進而成型為設置於基板110上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而在上述的固化/乾燥步驟之後,溶劑等物質被揮發,而金屬奈米線190以隨機的方式分佈於基板110的表面;較佳的,金屬奈米線190會固著於基板110的表面上而不至脫落而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且金屬奈米線190可彼此接觸以提供連續電流路徑,進而形成一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換言之,金屬奈米線190彼此在交叉位置相互接觸以構成傳遞電子的路徑。以銀奈米線為例,一根銀奈米線與另一銀奈米線在交叉位置處會形成直接接觸的態樣(即為銀-銀的接觸介面),故形成低電阻的傳遞電子路徑,而後續的改質作業並不會影響或改變”銀-銀接觸”的低電阻結構,更在金屬奈米線190表面包覆高導電度的披覆結構180,故會對於終端產品的電特性產生提升的效果。
在本新型的實施例中,上述分散液可為水、醇、酮、醚、烴或芳族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等);上述分散液亦可包含添加劑、介面活性劑或粘合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2-羥乙基纖維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 、磺酸酯、硫酸酯、二磺酸鹽、磺基琥珀酸酯、磷酸酯或含氟介面活性劑等等。而所述的含有金屬奈米線190的分散液或漿料可以用任何方式成型於基板110及前述金屬層ML的表面,例如但不限於:網版印刷、噴頭塗布、滾輪塗布等工藝;在一種實施例中,可採用卷對卷(roll to roll;RTR)工藝將含有金屬奈米線190的分散液或漿料塗布於連續供應的基板110及前述金屬層ML的表面。
本文所用的「金屬奈米線 (metal nanowires)」為一集合名詞,其指包含多個元素金屬、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的金屬線的集合,其中所含金屬奈米線的數量,並不影響本新型所主張的保護範圍;且單一金屬奈米線的至少一個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徑)小於約500 nm,較佳小於約100 nm,且更佳小於約50 nm;而本新型所稱的為”線(wire)”的金屬奈米結構,主要具有高的縱橫比,例如介於約10至 100,000之間,更詳細的說,金屬奈米線的縱橫比(長度:截面的直徑)可大於約10,較佳大於約50,且更佳大於約100;金屬奈米線可以為任何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及鍍金的銀。而其他用語,諸如絲(silk)、纖維(fiber)、管(tube)等若同樣具有上述的尺寸及高縱橫比,亦為本新型所涵蓋的範疇。
請參閱第3B圖,進行塗布膜層130的步驟。在一實施例中,設置膜層130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上,使膜層130覆蓋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之上,再依序進行圖案化步驟與改質步驟。在具體實施例中,塗布之後的膜層130的聚合物可以滲入金屬奈米線190之間而形成填充物,金屬奈米線190會嵌入膜層130之中形成複合結構CS。也就是說,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會內嵌於膜層130而形成複合結構CS。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舉例而言,膜層130的材料可以是非導電的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可以藉由旋塗、噴塗、印刷等方式形成膜層13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的厚度大約為20奈米至10微米、或50奈米至200奈米、或30至100奈米,舉例而言,膜層130的厚度大約可為90奈米或100奈米。而為了有效的進行改質步驟,聚合物(即膜層130)會形成未完全固化或預固化的狀態,具體可參照前文的說明。
接著進行圖案化,如第3C圖所示。在圖案化步驟之後,顯示區VA中由未改質的的金屬奈米線190所形成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與膜層130就被定義出圖案而形成電極結構;同樣的,周邊區PA中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所形成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與膜層130也被定義出圖案而形成電極結構,而這兩區域的電極結構就構成可應用於觸控感應的電極組。
在一實施例中,可同時蝕刻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中含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的金屬奈米線層NWL,配合蝕刻遮罩(如光阻)以在同一工序中一次性的在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中製作具有圖樣金屬奈米線層NWL。根據一具體實施例,金屬奈米線層NWL為銀奈米線所組成的情況下,蝕刻液可用於可蝕刻銀的組分,例如蝕刻液的主成分為H 3PO 4(比例為約55%至70%)及HNO 3(比例約5%至15%),以在同一工藝中移除銀材料。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蝕刻液的主成分為氯化鐵/硝酸或為磷酸/雙氧水等組成。
如第3C圖所示,在周邊區PA上所製作出的具有圖樣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即為周邊引線120。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周邊區PA上可製作出由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二部分所構成的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 (可配合參考第2圖)。本實施例中,標記140可以廣泛的被解讀為非電性功能的圖樣,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的部分實施例中,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可為同層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所製作。
同樣的,在圖案化的步驟中,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被圖案化。換言之,可配合蝕刻遮罩(如光阻),利用前述的蝕刻液將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一部分進行圖案化以製作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應電極TE於顯示區VA(如第3C圖所示),觸控感應電極TE可電性連接周邊引線120。具體而言,觸控感應電極TE可為至少包括未改質金屬奈米線190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整體來說,圖案化之後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在顯示區VA形成觸控感應電極TE,而在周邊區PA形成周邊引線120,故兩區的電極是同一層材料製作而達到電性連接以進行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信號的傳輸。而在另一實施例中,金屬奈米線層NWL與膜層130在周邊區PA也可形成標記140,標記140可以廣泛的被解讀為非電性功能的圖樣,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的部分實施例中,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可為同層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所製作。
請參閱第3D圖,接著進行改質步驟,以形成由多個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組成的金屬奈米線層NWL。也就是說,經過改質之後,金屬奈米線層NWL中的初始金屬奈米線190至少一部分被改質而在其表面形成披覆結構180以形成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可利用化鍍方法形成披覆結構180,利用化學鍍液滲入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中,使化學鍍液中的反應性金屬離子在金屬奈米線190表面析出而形成披覆結構180,其可為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層狀結構、島狀突起結構、點狀突起結構或其組合;披覆結構180亦可為單一材料或合金態材料所製成的單層或多層結構,或是多種材料或合金態材料所製成的單層或多層結構。
值得說明的是,改質步驟是沿著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進行,因此披覆結構180的型態會大致依照金屬奈米線190的型態生長。在改質步驟中,可控制披覆結構180的生長條件(如化學鍍時間、化學鍍液組成濃度等等),使披覆結構180不會過度成長,而僅披覆於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另外,如前所述,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也同樣起到限位及控制的作用。據此,改質步驟所形成的披覆結構180就不會單獨析出/成長於膜層130而不與金屬奈米線190接觸,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與膜層130之間會成形有披覆結構180;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金屬奈米線190之間仍填有前述的膜層130。另一方面,化學鍍/電解鍍所形成的披覆結構180具有高緻密度,相較於周邊引線120的尺寸(例如10um線寬),披覆結構180的缺陷尺寸是周邊引線120尺寸的0.01~0.001倍,故即使披覆結構180出現缺陷,也不會造成周邊引線120斷線等問題。
請參閱第3D圖,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改質步驟僅在周邊區PA進行,第3D圖所示的觸控感應電極TE中繪製“v”符號,以代表觸控感應電極TE包含未改質的初始金屬奈米線190;而第3D圖所示的周邊引線120中繪製“o”符號,以代表周邊引線120是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組成,而為了圖示簡潔,第3D圖中並未繪製出披覆結構180。詳細而言,可在上述圖案化步驟之後,將光阻或類似材料覆蓋於顯示區VA,以遮擋觸控感應電極TE,而使化學鍍液滲入在周邊區PA的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中,藉由氧化還原反應使反應性金屬離子在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190表面析出而形成披覆結構180,以形成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由於觸控感應電極TE仍是改質前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故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例如可見光(如波長介於400nm-700nm)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約90%、91%、92%、93%或以上。
更可包括固化步驟,以將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達到完全固化的狀態。
藉由上述步驟即可製作如第2圖所示的觸控面板100,舉例來說,顯示區VA中圖案化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即構成觸控面板100的觸控感應電極TE;而周邊區PA中圖案化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即構成觸控面板100的周邊引線120,且周邊引線120中的金屬奈米線190上具有披覆結構180(圖示中以“O”符號代表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周邊引線120可以與外部控制器進行連接進行觸控或其他信號的傳遞。同於前述說明,披覆結構180可與金屬奈米線190有相同或相近的結構外貌,在相鄰金屬奈米線190之間會填充有膜層130。
在一變化實施例中,可採用不同的工藝順序製作本新型的觸控面板100,例如首先提供基板110,其上具有事先定義的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接著,設置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於該基板11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於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接著設置膜層130於該些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上,使膜層130覆蓋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之上,且膜層130為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接著進行改質步驟,將前述金屬奈米線190上成型有披覆結構180,其中位於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190未被改質,位於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190會被改質;接著進行圖案化,以形成具有圖樣金屬奈米線層NWL,其中位於顯示區VA的改質前金屬奈米線層NWL被圖案化形成觸控感應電極TE,而周邊區PA的改質後金屬奈米線層NWL被圖案化形成周邊引線120,也就是說由於前述的改質步驟,使得周邊引線120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
以下僅針對調整後的步驟進行說明,其餘省略部分可以參照前述實施例的說明。
本實施例的改質步驟可以採用光阻或類似材料覆蓋於顯示區VA,以遮擋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一部分,而僅針對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二部分進行改質,使化學鍍液中的反應性金屬離子在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190表面析出而形成披覆結構180,以形成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
本實施例的圖案化步驟可以採用可同時蝕刻改質前金屬奈米線190與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的蝕刻液,配合蝕刻遮罩(如光阻)以在同一工序中一次性的在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製作具有圖樣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在一實施例中,可同時蝕刻改質前金屬奈米線190與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指的是蝕刻介質對改質前金屬奈米線190與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的蝕刻速率比值介於約0.1-10或0.01-100。
根據一具體實施例,金屬奈米線層NWL為銀奈米線所組成,且其表面上有銅的披覆結構180的情況下,蝕刻液可用於可蝕刻銅與銀的組分,例如蝕刻液的主成分為H3PO4(比例為約55%至70%)及HNO3(比例約5%至15%),以在同一工藝中移除銅材料與銀材料。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蝕刻液的主成分為氯化鐵/硝酸或為磷酸/雙氧水等組成。
在圖案化的步驟中,可配合蝕刻遮罩(如光阻),利用前述的蝕刻液將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的第一部分進行圖案化以製作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應電極TE於顯示區VA,觸控感應電極TE可電性連接周邊引線120。具體而言,觸控感應電極TE可為至少包括改質前金屬奈米線190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而在周邊區PA,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形成周邊引線120,進而達到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引線120形成電性連接,以進行信號的傳輸。而在本實施例中,金屬奈米線層NWL在周邊區PA也可形成標記140,標記140可以廣泛的被解讀為非電性功能的圖樣,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的部分實施例中,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可為同層的改質後金屬奈米線190所製作。
在一變化實施例中,位於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可藉由不同的蝕刻步驟(亦即使用不同的蝕刻液)進行圖案化,例如在金屬奈米線層NWL為奈米銀層,披覆結構180為銅層的情況下,顯示區VA所使用的蝕刻液可選用僅對銀有蝕刻能力的蝕刻液,周邊區PA所使用的蝕刻液可選用對銀/銅有蝕刻能力的蝕刻液。
藉由上述步驟同樣可製作本新型的觸控面板100,具體結構如前所述,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回到第2圖、第2A圖、第2B圖,為了方便說明,本文的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的剖面是為一四邊形(例如第2A圖所繪製的長方形),但周邊引線120與標記的結構型態或數量皆可依實際應用而變化,並非以本文的文字與附圖所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標記140是設置在周邊區PA的接合區BA(請參照第2圖及第2A圖),其可為對接對位元標記,也就是在將一外部電路板,如在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觸控面板100的步驟(即bonding步驟)用於將軟性電路板(圖未示)與觸控面板100進行對位元的記號。然而,本新型並不限制標記140的置放位置或功能,例如標記140可以是任何在工藝中所需的檢查記號、圖樣或標號,均為本新型保護的範疇。標記140可以具有任何可能的形狀,如圓形、四邊形、十字形、L形、T形等等。
如第2A圖所示,在周邊區PA中,相鄰周邊引線120之間具有非導電區域136,以電性阻絕相鄰周邊引線120進而避免短路。在本實施例中,非導電區域136為一間隙,以隔絕相鄰周邊引線120。
如第2B圖所示,在顯示區VA中,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具有非導電區域136,以電性阻絕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進而避免短路。也就是說,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的側面之間具有非導電區域136,而在本實施例中,非導電區域136為一間隙,以隔絕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在一實施例中,可採用上述的蝕刻法制作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間隙。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應電極TE與第一中間層M1可利用同層的金屬奈米線層NWL(如奈米銀線層)所製作,故金屬奈米線層會在顯示區VA中形成觸控感應電極TE,且在周邊區PA中形成周邊引線120,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引線120在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的交界處形成連接結構,以利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引線120形成導通的電路。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100的周邊引線120可直接通過黃光、蝕刻工藝成型,其為高精度的工藝,且不須對位,故不須在周邊區預留對位誤差空間,藉以降低周邊區PA的寬度,進而達到顯示器的窄邊框需求。具體而言,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周邊引線120的寬度為約5um至30um, 相鄰周邊引線120之間的距離為約5um至30um,或者觸控面板100的周邊引線120的寬度為約3um至20um, 相鄰周邊引線120之間的距離為約3um至20um,而周邊區PA的寬度也可以達到約小於2mm的尺寸,較傳統的觸控面板產品縮減約20%或更多的邊框尺寸。
如第2圖,觸控感應電極TE以非交錯式的排列設置。舉例而言,觸控感應電極TE為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寬度變化的長條型電極,彼此並不產生交錯,但於其他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電極TE可以具有適當的形狀,而不應以此限制本新型的範圍。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電極TE採用單層的配置,其中可以通過檢測各個觸控感應電極TE的自身的電容值變化,而得到觸控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顯示區VA的複合結構CS(即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的組合結構)可具有導電性與透光性,例如,觸控感應電極TE的可見光(例如波長介於約400nm-700nm)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可大於約80%,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 10 至 10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或者,觸控感應電極TE的可見光(例如波長介於約400nm-700nm)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約 85%,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50 至 5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應電極TE的可見光(例如波長介於約400nm-700nm)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約 88%或大於約 90%。在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應電極TE的霧度小於3.0、2.5、2.0、或1.5。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形成的金屬奈米線190可進一步進行後處理以提高金屬奈米線190在交叉點上的接觸特性,例如提高接觸面積,進而提升其導電度,此後處理可為包括如加熱、電漿、電暈放電、UV臭氧、壓力或上述工藝組合的過程步驟。例如,在固化形成金屬奈米線層的步驟後,可利用滾輪施加壓力於其上,在一實施例中,可藉由一或多個滾輪向金屬奈米線層施加50至3400 psi的壓力,較佳為可施加100至1000 psi、200至800 psi或300至500 psi的壓力;而上述施加壓力的步驟較佳地實施在塗布膜層130的步驟之前。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可同時進行加熱與壓力之後處理;詳言之,所形成的金屬奈米線190可經由如上文所述的一或多個滾輪施加壓力,並同時加熱,例如由滾輪施加的壓力為10至500 psi,較佳為40至100 psi;同時將滾輪加熱至約70℃與200℃之間,較佳至約100℃與175℃之間,其可提高金屬奈米線190的導電度。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90較佳可暴露於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例如由奈米銀線組成的金屬奈米線190較佳可暴露於銀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銀還原劑包括硼氫化物,如硼氫化鈉;硼氮化合物,如二甲基胺基硼烷(DMAB);或氣體還原劑,諸如氫氣(H 2);而所述的暴露時間約10秒至約30分鐘,較佳約1分鐘至約10分鐘。而經過上述後處理步驟,可加強金屬奈米線190在交叉點上的接觸強度或面積,更能確保金屬奈米線190在交叉點上的接觸面不受改質處理的影響。
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更可包括保護層150,其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實施例,僅以第2B圖的實施例作為範例說明。第4圖顯示保護層150成型於第2B圖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值得說明的是,保護層150的材料可參照前文所述的膜層130的示例材料。在一實施例中,保護層150是全面性的覆蓋觸控面板100,也就是說保護層150覆蓋於觸控感應電極TE、周邊引線120以及標記140之上。保護層150可填入相鄰周邊引線120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藉以隔絕相鄰周邊引線120,或者保護層150可填入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藉以隔絕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
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俯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的觸控感應電極TE採用雙層的配置;第5A圖為第5圖的A-A線的剖面圖。
為方便說明起見,以第一觸控電極TE1與第二觸控電極TE2來說明本實施方式採用的配置。第一觸控電極TE1形成於基板110的一面(如上表面),第二觸控電極TE2則形成於基板110的另一面(如下表面),使第一觸控電極TE1、第二觸控電極TE2彼此電性絕緣;而第一觸控電極TE1電性連接於其所對應的周邊引線120;同理,第二觸控電極TE2連接於其所對應的的周邊引線120。第一觸控電極TE1為多個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長條狀電極,第二觸控電極TE2為多個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長條狀電極。如圖所示,長條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長條狀觸控感應電極TE2的延伸方向不同,而互相交錯。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可分別用以傳送控制信號與接收觸控感應信號。自此,可以經由檢測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之間的信號變化(例如電容變化),得到觸控位置。藉由此設置,使用者可於基板110上的各點進行觸控感應。如同前述實施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及/或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可至少為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所製成,而位於基板110兩面的周邊引線120及/或標記140(第5圖與第5A圖並未繪製標記140,但不影響本實施例的說明)則可為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所製成,也就是說位於基板110兩面的周邊引線120及/或標記140可依照前述方法將披覆結構180成型於金屬奈米線190的表面。
本新型的實施方式中所製作的雙面型態的觸控面板可依以下方式製作:首先提供基板110,其上具有事先定義的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接著,於基板110的相對的第一與第二表面(如上表面與下表面) 分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於第一與第二表面的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接著形成未完全固化的膜層130於金屬奈米線層NWL上;接著進行雙面圖案化步驟,例如雙面黃光、蝕刻等,以在基板110的第一與第二表面製作具有圖樣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接著進行雙面改質步驟,使基板110上下表面的金屬奈米線190上成型有披覆結構180,例如在基板110上下表面的周邊區PA進行改質步驟,而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即構成周邊引線120。
在一實施例中,可將圖案化後的產品浸入鍍液中,同時針對基板110的上下表面進行改質。
同於前述實施例,基板110的任一面(如上表面或下表面)更可包括標記140,其同樣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
值得說明的是,上述應用於雙面型態的觸控面板的具體作法可參照前文對於單面型態的說明,而前段內容所舉例的實施方法也僅為示例之用,並不用於限制本新型。
本新型的實施方式中的雙面型態的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可為將兩組單面式的觸控面板以同方向或反方向疊合所形成。以反方向疊合為例說明,可將第一組單面式的觸控面板的觸控電極朝上設置(例如最接近使用者,但不以此為限),第二組單面式的觸控面板的觸控電極則朝下設置(例如最遠離使用者,但不以此為限),而以光學膠或其他類似黏合劑將兩組觸控面板的基板組裝固定,藉藉以組成雙面型態的觸控面板。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俯視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更包含設置於周邊區PA的遮罩導線160。遮罩導線160主要包圍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引線120,且遮罩導線160會延伸至接合區而電性連接於軟性電路板的接地端,故遮罩導線160可以遮罩或消除信號干擾或是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防護,特別是人手碰到觸控裝置周圍的連接導線而導致的微小電流變化。
遮罩導線160可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製成,可參照周邊引線120或標記140的說明。在本新型的部分實施例中,遮罩導線160、周邊引線120與標記140可為同層的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所製作,且金屬奈米線190(如奈米銀線層)可依據前述工藝被改質而具有披覆結構180,具體作法可參照前文實施方法;觸控感應電極TE則為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層NWL所製作。
第7圖則顯示本新型單面式的觸控面板100的另一實施例,其為一種單面架橋式(bridge)的觸控面板。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差異至少在於,成形於基板110上的透明導電層 (即金屬奈米線層NWL)在上述圖案化的步驟後形成的觸控感應電極TE可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及電性連接兩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的連接電極CE,也就是說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及連接電極CE為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所製成;另外,絕緣塊164可設置於連接電極CE上,例如以二氧化矽形成絕緣塊164;而橋接導線162再設置於絕緣塊164上,例如以銅/ITO/金屬奈米線等材料形成橋接導線162,並使橋接導線162連接於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兩個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絕緣塊164位於連接電極CE與橋接導線162之間,以將連接電極CE以及橋接導線162電性隔絕,以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上的觸控電極彼此電性隔絕。
另外,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NWL通過前述的圖案化、改質步驟之後,即可利用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與膜層130製作周邊引線120,其電性連接於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進而傳遞信號。
具體做法可參考前文,於此不再贅述。
本新型的金屬奈米線改質方法可應用製作不需考慮透光度的感應電極,例如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但不以此為限)、天線結構、無線充電的線圈等等。具體而言,製作感應電極的方法包括:設置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於該基板11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於基板110上;接著設置膜層130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上,使膜層130覆蓋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之上,且膜層130為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接著進行圖案化,以形成具有圖樣的金屬奈米線層NWL,以製作出用於感測觸控位置/觸控手勢的感應電極;接著進行改質步驟,將前述金屬奈米線190上成型有披覆結構180,使具有圖樣的金屬奈米線層NWL被改質,也就是說由於前述的改質步驟,使得用於感測觸控位置/觸控手勢的感應電極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同於前述實施例,披覆結構180可與金屬奈米線190有相同或相近的結構外貌,在相鄰金屬奈米線190之間會填充有膜層130。由於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天線結構、無線充電的線圈等物件不須透光,故可使用上述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製作感應電極。
本實施例的感應電極可連接走線,以與外部線路相連以傳遞信號。本實施例的走線可相當於前述的周邊引線120,而同樣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在另一實施例中,走線可由其他導電材料製成,如銀走線、銅走線等等。
在另一實施例中,改質步驟與圖案化步驟可以相互調整其順序。
上述各個步驟的具體實施方法可參照前文。
本新型的金屬奈米線改質方法可應用製作不需圖樣的電極板,例如電池的陰極板/陽極板(但不以此為限)。具體而言,製作電極板的方法包括:設置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於該基板11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層NWL於基板110上;接著設置膜層130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上,使膜層130覆蓋於未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之上,且膜層130為預固化或未完全固化狀態;接著進行改質步驟,將前述金屬奈米線190上成型有披覆結構180,使金屬奈米線層NWL被改質,也就是說由於前述的改質步驟,使得基板上整面的電極板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同於前述實施例,披覆結構180可與金屬奈米線190有相同或相近的結構外貌,在相鄰金屬奈米線190之間會填充有膜層130。
本實施例的電極板可連接走線,以與外部線路相連以傳遞信號。本實施例的走線可相當於前述的周邊引線120,而同樣由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所構成;在另一實施例中,走線可由其他導電材料製成,如銀走線、銅走線等等。
上述各個步驟的具體實施方法可參照前文。
在一部分實施方式中,本文所述的觸控面板100/感應電極/電極板可藉由卷對卷(Roll to Roll)工藝來製作,卷對卷(Roll to Roll) 塗覆工藝使用現有設備且可完全自動化,可顯著降低製造觸控面板的成本。卷對卷塗覆的具體工藝如下:首先選用具可撓性的基板110,並使卷帶狀的基板110安裝於兩滾輪之間,利用馬達驅動滾輪,以使基板110可沿兩滾輪之間的移動路徑進行連續性的工藝。例如,利用儲存槽、噴霧裝置、刷塗裝置及其類似物將含金屬奈米線190的漿料則沈積於基板110的表面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190;利用噴塗頭將聚合物沈積於基板110的表面上,並將聚合物固化成為膜層130、圖案化及改質等步驟。隨後,所完成的觸控面板100藉由產線最後端的滾輪加以卷出形成觸控感測器卷帶。
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卷帶更可以包含上述的保護層150,其是全面性的覆蓋觸控感測器卷上未裁切的觸控面板100,也就是說保護層150可覆蓋於觸控感測器卷上未裁切的多個觸控面板100上,再被切割分離為個別的觸控面板100。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110較佳為透明基板,詳細而言,可以為一硬式透明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其材料可以選自玻璃、亞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 、環烯烴聚合物( Cyclo Olefin Polymers;COP)、無色聚醯亞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環烯烴共聚物(cycloolefin copolymer;COC)等透明材料。為了提高基板110與金屬奈米線190之間的附著力,基板110上可較佳的進行前處理步驟,例如進行表面改質工藝,或是在基板110的表面上額外塗布黏著層或樹脂層。
於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90可以是奈米銀線或奈米銀纖維(silver nanofibers),其可以具有平均約20至10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100微米的長度,較佳為平均約20至7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70微米的長度(即縱橫比為100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90的直徑可介於70奈米至80奈米,而長度約8微米。
卷對卷產線可沿基板的移動路徑依需求調整多個塗覆步驟的順序或是可按需求併入任何數目的額外月臺。舉例而言,為了達到適當的後處理工藝,即可將壓力滾輪或電漿設備安裝於產線中。
本新型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可與其他電子裝置組裝,例如具觸控功能的顯示器,如可將基板110貼合於顯示元件,例如液晶顯示元件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元件,兩者之間可用光學膠或其他類似黏合劑進行貼合;而觸控感應電極TE上同樣可利用光學膠與外蓋層(如保護玻璃)進行貼合。本新型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天線等可應用於可攜式電話、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等電子設備,也可應用可撓性的產品。本新型實施例的觸控面板亦可製作於偏光片上。本新型實施例的電極亦可製作於穿戴裝置(如手錶、眼鏡、智能衣服、智慧鞋等)、車用裝置(如儀錶板、行車紀錄器、車用後視鏡、車窗等)上。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上述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言。
本新型的不同實施例的結構可相互引用,並不為上述各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將金屬奈米線190進行改質,而使經過改質的金屬奈米線190可以具有較未改質之前更佳的導電特性。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直接將改質後的金屬奈米線190製作成周邊引線及/或標記,故可以取消對位的過程中所預留的誤差空間,故可有效降低周邊區的寬度。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可針對基板單面或雙面的導電奈米結構進行改質。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利用加法(即直接在導電奈米結構上進行工藝)作業,而非減法式的工藝,故可提高工藝效率,降低材料成本。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可應用於可撓性的導電基板。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90的裸露表面被披覆結構全面性的包覆,也就是說,金屬奈米線與膜層之間會間隔有披覆結構。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並不是以層狀或塊狀的方式層疊於金屬奈米線層之上,而是受到金屬奈米線的初始型態所影響,利用金屬奈米線作為晶種,並受到膜層的局限,而均勻得沿著金屬奈米線與膜層的介面生長。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作為限位層,可限制/控制披覆結構沿著金屬奈米線190的裸露表面生長。由於有限位元層,披覆結構可均勻得成長於金屬奈米線190的裸露表面。
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披覆結構的生長是可控而均勻的。
雖然本新型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請求項範圍所界定者為准。
100:觸控面板 110:基板 120:周邊引線 130:膜層 136:非導電區域 140:標記 150:保護層 160:遮罩導線 180:披覆結構 190:金屬奈米線 VA:顯示區 PA:周邊區 BA:接合區 CS:複合結構 TE:觸控感應電極 TE1:第一觸控電極 TE2:第二觸控電極 NWL:金屬奈米線層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第1A圖為根據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的第一步驟示意圖。 第1B圖為根據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的第二步驟示意圖。 第1C圖為根據本新型部分實施方式的第三步驟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俯視示意圖。 第2A圖為第2圖的線A-A的剖面示意圖。 第2B圖為第2圖的線B-B的剖面示意圖。 第3A圖至第3D圖為根據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示意圖。 第4圖為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第5A圖為第5圖的線A-A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第8圖為膜層通入20%氧氣、固化不同能量條件下的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的總厚度以及經堿液蝕刻後的第二區域的厚度。 第9圖顯示金屬奈米線在沒有膜層下進行上化學鍍的SEM圖。 第10圖為隨著化鍍時間金屬奈米線演變為具有披覆結構的奈米銀線的SEM圖。
110:基板
130:膜層
180:披覆結構
190:金屬奈米線
CS:複合結構
NWL:金屬奈米納米線層

Claims (12)

  1.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 一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 一周邊引線,設置於該基板的該周邊區;以及 一觸控感應電極,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顯示區,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該周邊引線,其中該周邊引線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包括多個導電奈米結構及一外加於該些導電奈米結構的膜層,該周邊引線中的該些導電奈米結構與該膜層的介面實質具有一披覆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該披覆結構包括一鍍層,該鍍層完全包覆該導電奈米結構與該膜層的介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膜層具有一未完全固化狀態,該披覆結構沿著該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所形成並位於該導電奈米結構與該膜層的介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在該未完全固化狀態下,該膜層具有一第一層區域與一第二層區域,該第二層區域的固化狀態高於該第一層區域的固化狀態;在該第一層區域中,該披覆結構沿著該導電奈米結構的表面所形成並位於該導電奈米結構與該膜層的介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相鄰的該導電奈米結構之間填充有該膜層,該膜層中沒有單獨存在的該披覆結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該導電奈米結構包含一金屬奈米線,該披覆結構完全包覆該金屬奈米線與該膜層的介面,並在該介面形成均勻的披覆層。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披覆結構為導電材料所製成的層狀結構、島狀突起結構、點狀突起結構或其組合。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導電材料為銀、金、銅、鎳、鉑、銥、銠、鈀、鋨或包含前述材料的合金。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披覆結構為單一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製成的單層結構;或者該披覆結構為兩種以上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製成的兩層或多層結構。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披覆結構為化學鍍銅層、電鍍銅、化學鍍銅鎳層、化學鍍銀層或其組合。
  11. 一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裝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裝置,該裝置包括顯示器、可攜式電話、平板電腦、穿戴裝置、車用裝置、筆記型電腦或偏光片。
TW109210519U 2020-02-28 2020-08-13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TWM6060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420.7A CN113325964A (zh) 2020-02-28 2020-02-28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CN202010130420.7 2020-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6081U true TWM606081U (zh) 2021-01-01

Family

ID=752384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626A TWI755022B (zh) 2020-02-28 2020-08-13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TW109210519U TWM606081U (zh) 2020-02-28 2020-08-13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626A TWI755022B (zh) 2020-02-28 2020-08-13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5964A (zh)
TW (2) TWI755022B (zh)
WO (1) WO20211690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5022B (zh) * 2020-02-28 2022-02-1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US11494039B1 (en) 2021-05-10 2022-11-08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TWI816101B (zh) * 2021-04-07 2023-09-2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感應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2485B (zh) * 2022-10-12 2024-02-1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感應器及其製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50289U (zh) * 2012-12-27 2013-10-23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3092411A (zh) * 2013-01-10 2013-05-08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6022424B2 (ja) * 2013-08-01 2016-11-0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透明導電性シート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US9759846B2 (en) * 2013-09-27 2017-09-12 Cam Holding Corporation Silver nanostructure-based optical stacks and touch sensors with UV protection
CN105404407B (zh) * 2014-08-16 2019-01-2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柔性触控感测器的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2277379B1 (ko) * 2015-02-25 2021-07-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640466B1 (en) * 2016-02-24 2017-05-02 Nxp Usa, Inc. Packaged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 lead fram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WO2017187805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ー用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センサー用積層体、タッチセンサー、タッチパネル
US10318080B2 (en) * 2017-01-19 2019-06-1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orporated Touch panel
CN109426386B (zh) * 2017-08-31 2021-11-30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609631A (zh) * 2018-06-15 2019-12-24 凯姆控股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9168059U (zh) * 2018-09-21 2019-07-26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传感器卷带
CN110600504A (zh) * 2019-08-16 2019-12-2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25964A (zh) * 2020-02-28 2021-08-31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CN213302998U (zh) * 2020-02-28 2021-05-28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5022B (zh) * 2020-02-28 2022-02-1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TWI816101B (zh) * 2021-04-07 2023-09-2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感應器
US11494039B1 (en) 2021-05-10 2022-11-08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5022B (zh) 2022-02-11
CN113325964A (zh) 2021-08-31
TW202132962A (zh) 2021-09-01
WO2021169068A1 (zh)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022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TW201913336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M607109U (zh) 觸控面板
TWI755023B (zh) 電極、電極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TWI74963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43883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M604962U (zh) 觸控面板及其裝置
TW202127210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11347359B2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CN213302998U (zh) 触控面板及其装置
CN213302997U (zh) 电极及其装置
US20220100315A1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TWI741702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211319188U (zh) 触控面板
TWI746132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76082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CN211403408U (zh) 触控面板
CN213122931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KR102423165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디바이스
CN213092285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KR102423164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디바이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