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7129U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7129U
TWM597129U TW109202449U TW109202449U TWM597129U TW M597129 U TWM597129 U TW M597129U TW 109202449 U TW109202449 U TW 109202449U TW 109202449 U TW109202449 U TW 109202449U TW M597129 U TWM597129 U TW M5971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protrusions
sheet
shape
mask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2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冠廷
張壯勇
陳威志
井垣通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97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712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之溫熱器具(100)具備:遮罩本體部(10),其覆蓋眼周圍;及發熱體(20),其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且具備(1)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52),或(2)可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複數個突起部(52);遮罩本體部(10)具有表示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作為能實施眼周圍指壓之裝置,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具備構成護目鏡框架之前部、及設置於前部之位於臉側之面之突起部的面部指壓器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12-90668號公報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遮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具備 (1)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或 (2)可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複數個突起部; 上述遮罩本體部具有表示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
根據本創作者之研究,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利用突起部進行穴位按壓之效果尚有改善之餘地。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期待利用突起部進行之穴位按壓更有效之構造之器具。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創作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各種構成要素未必為分別獨立之存在,允許複數個構成要素形成為一個構件、一個構成要素由複數個構件形成、某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及某構成要素之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重疊等情況。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5(b)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5(b)表示相當於圖3之A-A線及其延長線之位置處之截面。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係具備覆蓋眼周圍之遮罩本體部10、及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發熱體20的溫熱器具100,且具備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52。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例如,藉由用手將遮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按摩)。此時,可期待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效果與複數個突起部52所達成之穴位按壓效果之疊加效果。因此,可期待利用突起部52進行之穴位按壓更有效。又,於用手將遮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時,使用者亦易於將突起部52之位置錯開自己喜歡之位置進行壓抵。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除了遮罩本體部10及突起部52以外,亦具備一對掛耳部30,該等一對掛耳部30各自之一端部固定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掛於耳上。進而,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具備收容及保持於遮罩本體部10之內部之發熱體20(圖3)。
遮罩本體部10於被使用者佩戴之狀態下,覆蓋使用者之兩眼,例如,如圖1等所示,具有覆蓋左眼之左眼罩部10a、及覆蓋右眼之右眼罩部10b。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分別形成為圓角之大致正方形狀。又,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形成為彼此大致相同之形狀及尺寸。於圖3中,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係左右排列而配置。遮罩本體部10形成為橫長形狀。遮罩本體部10由可撓性(柔軟)之片材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所謂橫寬方向,係指於如圖1所示般使遮罩本體部10呈平坦狀之狀態下,同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排列方向一致之方向。橫寬方向於將一對掛耳部30展開而使溫熱器具100整體呈平坦狀之狀態下,亦同自一掛耳部30朝向另一掛耳部30之方向一致。即,橫寬方向係圖1中之左右方向。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上側及下側,表示於直立之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成為上側及下側之方向。上側及下側係圖1之上側及下側。
如圖5所示,溫熱器具100例如係藉由將下述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而構成。 如圖5所示,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有自遮罩本體部10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上側狹縫14。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下緣部,形成有自遮罩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方延伸之下側狹縫15。 上側狹縫14及下側狹縫15配置於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邊界位置。下側狹縫15配置於佩戴溫熱器具100時與使用者之鼻對應之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下側狹縫15之長度尺寸(上下尺寸)大於上側狹縫14之長度尺寸(上下尺寸)。
如圖3所示,遮罩本體部10具備佩戴溫熱器具100時位於臉側之第1薄片11、及佩戴時位於與臉相反之側之第2薄片12而構成。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各自可由單層薄片構成,亦可為複數個薄片之積層體。 作為構成遮罩本體部10之片材(第1薄片11、第2薄片12)之材料,例如,可列舉不織布、織布、其他編織物、聚乙烯或聚胺酯等樹脂膜、多孔質體、其等任意2種以上之組合等。
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例如形成為彼此相同之平面形狀及尺寸,並相互重合,且於接合部13相互接合。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可藉由黏著或接著而接合,亦可藉由熱密封而接合。 上述上側狹縫14形成於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兩者,第1薄片11之上側狹縫14與第2薄片12之上側狹縫14俯視下相互重疊。同樣地,下側狹縫15形成於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兩者,第1薄片11之下側狹縫15與第2薄片12之下側狹縫15俯視下相互重疊。 接合部13例如配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之)周緣部全周、及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自上端至下端之範圍內。即,接合部13配置於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
發熱體20例如分別配置於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 於左眼罩部10a之除了周緣部以外之區域,即,於左眼罩部10a之中央部,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相互不接合,於該區域,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之間隙構成收容發熱體20之收容空間18(圖3)。 同樣地,於右眼罩部10b之除了周緣部以外之區域,即,於右眼罩部10b之中央部,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相互不接合,於該區域,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之間隙構成收容發熱體20之收容空間18。
例如如圖3所示,發熱體20具備第1被覆薄片21、第2被覆薄片22、及保持於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間之片狀之發熱部23而構成。發熱體20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狀(參照圖1)。
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形成為彼此相同之形狀及尺寸。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以其等之外形線一致之方式相互重合,且其等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藉此,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構成將發熱部23收容於內部之收容體。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接合可藉由黏著或接著完成,亦可藉由熱密封完成。 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中,第1被覆薄片21配置於第1薄片11側,即佩戴溫熱器具100時位於臉側之一側,第2被覆薄片22配置於第2薄片12側,即佩戴時位於與臉側相反之側之一側。
發熱部23含有被氧化性金屬而構成,係利用由該被氧化性金屬與氧接觸所引起之氧化反應中產生之熱,而產生經加熱之水蒸汽的部位。發熱部23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反應促進劑、電解質及水。 發熱部23之平面形狀例如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狀。發熱部23保持於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構成之收容體之內部,即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間隙。
發熱體20於圖3所示之接合部24,與遮罩本體部10接合。接合部24例如配置於發熱體20之橫寬方向上之一部分區域。更詳細而言,接合部24例如配置於各發熱體20之遮罩本體部10之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的端緣。接合部24將各發熱體20與第2薄片12之內面相互接合。 但接合部24亦可遍及發熱體20之整面而配置。又,發熱體20亦可於接合部24,與第1薄片11之內面接合,而非與第2薄片12之內面接合,或可於接合部24,與第1薄片11之內面及第2薄片12之內面兩者接合。 又,第1薄片11之內面亦可於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整面均與發熱體20或第2薄片12接合。同樣地,第2薄片12之內面亦可於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整面均與發熱體20或第1薄片11接合。即,亦可為發熱體20之單面或兩面整面均與第1薄片11或第2薄片12接合。
此處,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中之至少一者由具有透氣性之材料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被覆薄片21相較於第2被覆薄片22,透氣性更高。再者,第2被覆薄片22可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 又,第1被覆薄片21係透濕性薄片。另一方面,第2被覆薄片22係透濕性薄片,或係非透濕性薄片。於第2被覆薄片22係透濕性薄片之情形時,該第2被覆薄片22之透氣性與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相同,或較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低,或較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高。
又,第1薄片11由具有透氣性及透濕性之材料構成。第2薄片12可不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又,第2薄片12亦可具有透濕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濕性。
一對掛耳部30分別由可撓性(柔軟)之片材即掛耳部構成薄片31構成。掛耳部構成薄片31可由單層之薄片構成,亦可為複數個薄片之積層體。作為掛耳部構成薄片31,可使用由不織布等纖維材料形成之纖維薄片。
一對掛耳部30各自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分別固定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即,一掛耳部30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固定於左眼罩部10a之左端部。同樣地,另一掛耳部30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固定於右眼罩部10b之右端部。更詳細而言,例如,如圖4所示,掛耳部30於固定部33藉由接合固定於第1薄片11之位於臉側之面。掛耳部30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固定可藉由熱密封完成,亦可藉由黏著或接著完成。固定部33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固定部33例如上下形成為長條狀(上下延伸)。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掛耳部30,有時會將遮罩本體部10側(左眼罩部10a側或右眼罩部10b側)稱為基端(基端側),將遠離遮罩本體部10之側稱為前端(前端側)。即,掛耳部30之基端側之部位於固定部33固定於遮罩本體部10。
掛耳部30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形成為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相同之形狀。 例如,於將溫熱器具100摺疊之狀態(將其展開前之狀態)(未圖示)下,各有一個掛耳部30分別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重疊。於該狀態下,左眼罩部10a之外形線同與該左眼罩部10a重疊之掛耳部30之外形線俯視下相互一致,且右眼罩部10b之外形線同與該右眼罩部10b重疊之掛耳部30之外形線俯視下相互一致。
一對掛耳部30分別具有用以將該掛耳部30掛於耳上之掛耳用開口32。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開口32係貫通掛耳部30之正面與背面之貫通孔。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掛耳用開口32亦可為形成於掛耳部30之狹縫。掛耳用開口32之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掛耳用開口32於橫寬方向上形成為長條狀。
一對掛耳部30分別具有與掛耳用開口32連續之第1掛耳用狹縫34及第2掛耳用狹縫35。其中,第1掛耳用狹縫34自掛耳用開口32之下緣向下方延伸。第2掛耳用狹縫35自掛耳用開口32之前端緣向前端側延伸。例如,第1掛耳用狹縫34長於第2掛耳用狹縫35。
再者,溫熱器具100於使用前之狀態下,係被封入於由軟質包裝材構成之包裝袋(未圖示)。使用時自包裝袋將溫熱器具100取出,藉此使發熱體20之發熱部23與空氣中之氧接觸,從而該發熱部23發熱,並且產生水蒸汽(蒸汽溫熱),該水蒸汽經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1薄片11向外部釋放。 從而,若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則該水蒸汽便會被供給至使用者之面部。藉此,成為利用溫濕毛巾溫暖使用者之面部之情況。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為蒸汽溫熱器具。
又,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具有複數個突起部52,能一面利用發熱體20加溫面部(眼周圍),一面利用該等突起部52進行穴位按壓。藉此,能獲得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作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
再者,溫熱器具100之除了突起部單元50以外之部分(遮罩本體部10及一對掛耳部30)之構造並不限於上述例,可應用其他普通蒸汽溫熱器具之構造。
如上所述,溫熱器具100係藉由將具備2個以上突起部52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而構成。換言之,溫熱器具100具備突起部單元50,該突起部單元50包含可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2個以上突起部52而構成,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
以下,對突起部單元50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4(a)及圖4(b)所示,突起部單元50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圖4(b))。基部51例如形成為平坦狀。 由於突起部單元50不僅具備突起部52而且具備基部51,故而能抑制突起部52沉入遮罩本體部10,並且能使突起部52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姿勢穩定。藉此,能利用突起部52以更充分之強力穩定地進行穴位按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具有分別配置於與左右眼對應之位置之左右一對開口54。即,於基部51,形成有左右一對開口54。基部51例如形成為橫倒之8字狀之形狀。如圖1及圖2所示,基部51形成為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之形狀,且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而設置。
以如下方式設定開口54之尺寸、形狀及配置,即:於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自使用者之臉之前方觀察溫熱器具100時,眼球收攏於開口54之內側。 因此,能將發熱體20所產生之熱及蒸汽經由發熱體20之第1被覆薄片21、遮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突起部單元50之開口54,供給至使用者之眼周圍。 如圖1所示,於與各開口54之大致全域對應之區域,配置有各發熱體20。各發熱體20可配置於較各開口54小之區域,可配置於與各開口54相同之區域,亦可配置於較各開口54大之區域。
貼附部53形成於基部51之背面,即與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之方向為相反側之面。貼附部53可形成於基部51之背面之全域,亦可形成於貼附部53之背面之一部分區域(例如,散佈之複數處)。 貼附部53例如為由黏著劑構成之黏著層。但貼附部53亦可為能貼附於不織布之面扣結件。
於突起部單元5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有自突起部單元50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上側狹縫55。於突起部單元5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下緣部,形成有自遮罩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方延伸之缺口形狀部56。 上側狹縫55及缺口形狀部56配置於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邊界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缺口形狀部56之上下尺寸大於上側狹縫55之上下尺寸。 如圖1所示,遮罩本體部10之上側狹縫14與突起部單元50之上側狹縫55相互重疊。進而,遮罩本體部10之下側狹縫15位於突起部單元50之缺口形狀部56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
此處,缺口形狀部56較下側狹縫15寬。而且,如圖1所示,自位於使用者之臉側之一側觀察溫熱器具100時,左眼罩部10a之下緣部之右端部、及右眼罩部10b之下緣部之左端部位於缺口形狀部56內。 因此,佩戴溫熱器具100時,構成遮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經由缺口形狀部56與使用者之鼻接觸,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之彈力作用於使基部51遠離鼻之方向。藉此,能緩衝基部51對鼻之抵碰,或抑制基部51對鼻之接觸。
於基部51之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而設置之部位,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有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同樣地,於基部51之沿著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而設置之部位,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52。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複數個突起部52係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
更詳細而言,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4個)突起部52、及沿著該發熱體20之側緣20c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3個)突起部52。此處,側緣20c係發熱體20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 進而,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設置於右眼罩部10b之發熱體20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4個)突起部52、及沿著該發熱體20之側緣(位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3個)突起部52。
在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能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左右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眼睛上方之穴位。又,能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位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上下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眼睛側方之穴位(太陽穴等)。
如此,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例如左右)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例如上下)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夾著發熱體20之角部之2邊(例如上緣與側緣)而排列。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配置有基部51之一部分。因此,能利用各個突起部52充分按壓皮膚而進行穴位按壓。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在沿著發熱體20之下緣20b之位置未配置突起部52,又,在沿著發熱體20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側之側緣20d的位置,亦未配置突起部52。即,複數個突起部52係避開發熱體20之下緣20b而配置。
如圖3所示,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單元50之尺寸(圖3所示之高度尺寸T1)大於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中之遮罩本體部10之厚度尺寸(圖3所示之厚度尺寸D)。藉此之構成,利用突起部52進行之穴位按壓變得更容易。 更佳為,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52之尺寸(圖3所示之高度尺寸T2)大於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中之遮罩本體部10之厚度尺寸(圖3所示之厚度尺寸D)。藉此之構成,利用突起部52進行之穴位按壓進一步變得更容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係包含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52b配置於較第1段部52a更靠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52時之尺寸較第1段部52a小。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係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之2段構造。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突起部52亦可形成為3段構造以上之段構造,或可為1段構造。 藉由使突起部52成為複數段構造,例如,能於一部分段(例如第1段部52a)被壓癟之狀態下,利用突起部52(主要為第2段部52b)進行愉悅之穴位按壓。又,由於沿著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52時,第2段部52b之尺寸較第1段部52a小,故而能利用第2段部52b局部地按壓皮膚,因此能進行更愉悅之穴位按壓。
更詳細而言,第1段部52a例如為半球狀(圓頂狀)之形狀。又,第2段部52b例如為圓錐狀之形狀。其中,第2段部52b之頂部帶有圓角。又,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相互同心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內部為空洞。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段部52b之直徑為第1段部52a之直徑之一半以下,更詳細而言,未達第1段部52a之直徑之一半,進一步詳細而言,為第1段部52a之直徑之1/4以下。 但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形狀並不限於該例。
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T2,即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52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藉由使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T2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能利用突起部52充分且適度地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52之直徑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2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15 mm以下。藉由使突起部52之直徑為2 mm以上且20 mm以下,能利用突起部52充分且適度地進行穴位按壓。 第1段部52a之高度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 第2段部52b之高度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 mm以上且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 第2段部52b之直徑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 mm以上且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 相鄰之突起部52間之距離較佳為未達突起部52之直徑,更佳為突起部52之直徑之1/2以下。相鄰之突起部52之中心間距離較佳為未達突起部52之直徑之2倍,更佳為突起部之直徑之1.5倍以下。
此處,突起部單元50係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即,附接式突起部單元係貼附於覆蓋眼周圍之溫熱器具100之遮罩本體部10而使用之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由1張薄片50a構成。即,薄片50a具備構成基部51之平坦部、及以基部51為基準向一側凸起彎曲之複數個凸部,各凸部構成突起部52。 再者,於薄片50a中,構成突起部52之部分之厚度與構成基部51之部分之厚度設定為彼此相等之厚度。其中,如下所述,薄片50a可藉由加壓成形而製作。因此,關於作為薄片50a之材料之薄片之延伸,假定如下情況,即:突起部52中之延伸大於基部51中之延伸。因此,可想而知,於薄片50a中,構成突起部52之部分之厚度較構成基部51之部分之厚度略薄。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薄片50a例如由1層不織布薄片構成。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由不織布構成。 作為該不織布薄片之材料,可列舉合成纖維、天然纖維或其等之複合纖維。作為不織布薄片之製法,可列舉紡黏法、針刺法、水刺法、熔噴法、閃蒸紡絲法、氣紡法、熱風法等。
不織布薄片例如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且將纖維彼此結著之結著部而構成。 構成該不織布薄片之第1樹脂材料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尼龍、嫘縈、聚苯乙烯、丙烯酸、維尼綸、纖維素、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醇、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其中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2樹脂材料並不特別限定,較佳為熔點較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1樹脂材料低之材料。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2樹脂材料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或低熔點PET(共聚聚酯),其中,較佳為聚乙烯、或低熔點之PET。 再者,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纖維亦可為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芯、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鞘之芯鞘構造。
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多於不織布薄片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 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佳為60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又,不織布薄片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藉此設定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能一面充分確保不織布薄片之透氣性,一面充分確保不織布薄片之剛性。
不織布薄片之基重較佳為15 g/m 2以上且500 g/m 2以下,尤佳為30 g/m 2以上且350 g/m 2以下。藉由使不織布薄片之基重為15 g/m 2以上,能確保薄片50a之充分強度。藉由使不織布薄片之基重為500 g/m 2以下,能獲得薄片50a之更良好之透氣性,使蒸汽經由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或突起部52容易地向臉側釋放。
薄片50a中構成基部51之平坦部之厚度較佳為0.03 mm以上且2.6 mm以下,尤佳為0.08 mm以上且1.25 mm以下。藉由使平坦部之厚度為0.03 mm以上,薄片50a之形態保持性變得良好。藉由使平坦部之厚度為2.6 mm以下,能獲得薄片50a之更良好之透氣性,使蒸汽經由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或突起部52容易地向臉側釋放。
再者,於本創作中,突起部52之材料並不限於不織布,亦可為樹脂、橡膠或紙等。 於突起部52由樹脂構成之情形時,藉由於突起部52形成微細之孔,能對突起部52賦予透氣性。 又,亦可藉由使用異種材料之樹脂之雙色成形等形成突起部52。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藉由對突起部52中與皮膚接觸之側之部分使用相對較為柔軟之材料,而使觸感柔和,相反地,藉由對與皮膚接觸之側之部分使用相對較為堅硬之材料,能賦予更充分之刺激。 於由紙構成突起部52之情形時,例如,藉由紙漿模型等抄紙,能製作出具有透氣性之突起部52。 於突起部52之材料為不織布、樹脂或紙之情形時,突起部52之輕量性優異。 於突起部52之材料為不織布或紙之情形時,能對突起部52賦予適度(不過度)之硬度。 於突起部52之材料為不織布之情形時,藉由適當設定成形條件或厚度,能對突起部52賦予適度之柔度。 於突起部52之材料為不織布之情形時,對皮膚之觸感變得良好。
其次,對製造突起部單元50之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突起部單元50之製造方法例如包含如下步驟:對整體平坦之不織布薄片進行加壓,藉此將該不織布薄片加工成具有基部51及突起部52之形態。
此處,進行加壓前之不織布薄片例如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第1纖維、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第2纖維而構成(第1纖維與第2纖維之混綿之情形時)。但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纖維亦可為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芯、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鞘之芯鞘構造。
藉由對不織布薄片進行熱壓,而將不織布薄片加工成具有基部51及突起部52之形態。 此處,熱壓之溫度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即,熱壓之溫度為未達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之溫度,且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以上之溫度。 藉此,能一方面使第2樹脂材料熔融,一方面使第1樹脂材料不熔融,故而經由熔融後之第2樹脂材料,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該纖維亦可為芯鞘構造之芯之部分)彼此結著。即,熔融後之第2樹脂材料構成將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彼此結著之結著部。 其結果,能一面確保薄片50a之透氣性,一面充分確保薄片50a之剛性。即,能一面充分確保基部51之透氣性及剛性,並且對於突起部52,亦能自該突起部52之基端至前端地確保透氣性,一面使整體具有充分剛性。 此處,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於第2樹脂材料能充分熔融之範圍內儘可能低之溫度(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20℃以下之溫度)。藉此,能使熱壓後之薄片50a具有不織布之質感,從而突起部單元50之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其次,視需要裁剪不織布薄片,藉此將薄片50a加工成所希望之平面形狀。 其次,於薄片50a之基部51之背面,由黏著劑等形成貼附部53。 如此操作,能製造出突起部單元50。
於上文中,對薄片50a由1層不織布薄片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薄片50a亦可為複數層構造。 例如,薄片50a亦可包含構成該薄片50a中之一最外層之第1不織布薄片、構成該薄片50a中之另一最外層之第2不織布薄片、及構成位於第1不織布薄片與第2不織布薄片之間之中間層之透氣薄片而構成。
第1不織布薄片及第2不織布薄片分別與上述不織布薄片相同。
透氣薄片含有熔點較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透氣薄片之透氣性並不特別限定,例如,透氣薄片之透濕度較佳為100 g/(m 2・24h)以上且13000 g/(m 2・24h)以下,尤佳為200 g/(m 2・24h)以上且8000 g/(m 2・24h)以下。 透氣薄片之透濕度之測定例如可採用JIS(Z0208) CaCl 2法而進行,測定條件可為40℃且90%RH。 透氣薄片可整面均具有透氣性,亦可局部具有透氣性。 透氣薄片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且200 g/m 2以下,尤佳為20 g/m 2以上且100 g/m 2以下。
作為透氣薄片,可列舉:於由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或聚酯、聚醯胺、聚胺酯、聚苯乙烯、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樹脂構成之薄片,機械形成有透氣孔者;使該等樹脂與無機填料之混合薄片藉由延伸而界面剝離,從而設置有微細之透氣孔者;又,利用該結晶構造之界面剝離,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利用由發泡成形所產生之連續氣泡,使微細之透氣孔連通者等。又,作為透氣薄片,亦可列舉:由聚烯烴等合成紙漿、木漿、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維尼綸纖維、聚酯纖維等形成之不織布,織布,合成紙,紙等。亦可將複數張透氣薄片疊加而使用。 作為透氣薄片,可較佳地使用藉由使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薄片以延伸方式界面剝離,而於該混合薄片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 更詳細而言,作為透氣薄片,例如,可使用藉由將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薄片延伸而構成者。
於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藉由在將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依序積層之狀態下進行熱壓,而形成突起部52。 同樣於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熱壓之溫度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又,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於第2樹脂材料能充分熔融之範圍內儘可能低之溫度(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10℃以下之溫度)。 進而,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的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較透氣薄片所含有之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低之溫度,且較透氣薄片之延伸溫度低之溫度。藉此,能於熱壓後亦維持透氣薄片之透氣孔,確保該透氣薄片之透氣性。
其次,對使用溫熱器具100之方法之例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包含突起部52之突起部單元50預先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即,經由突起部單元50之貼附部53將基部51貼附於第1薄片11,藉此預先使突起部52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 佩戴溫熱器具100時,使遮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朝向臉側,即,使突起部單元50之突起部52朝向臉側,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分別貼合於左右眼周圍,並將一對掛耳部30分別掛於左右耳上。
此處,以於如上所述般,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使用者眼周圍穴位之位置之方式,構成溫熱器具100。即,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眼睛周圍附近。 更詳細而言,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眼睛上方穴位之位置。又,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眼睛側方穴位(太陽穴等)之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配置於按壓眼睛上方穴位之位置,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配置於按壓眼睛側方穴位之位置。
於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藉由用手將遮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 又,藉由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而配置之突起部52進行穴位按壓,能進一步提高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作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
此處,一對掛耳部30及遮罩本體部10分別由柔軟之不織布薄片構成,因此能容易地進行突起部52之位置之微調。藉此,使用者能將突起部52之位置調整成讓突起部52感覺愉悅之位置,從而利用突起部52進行穴位按壓。
根據如上之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例如,藉由用手將遮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此時,可期待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效果與複數個突起部52所達成之穴位按壓效果之疊加效果。
作為溫熱器具100之使用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即:於溫熱器具100之使用過程中,在發熱體20開始發熱後且經過特定時間(作為一例,為10分鐘)後,將突起部52按壓於眼周圍之皮膚,藉此進行按摩。進行按摩之時間長度並不特別限定,作為一例,可進行3分鐘左右之按摩。 或作為溫熱器具100之使用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即:於溫熱器具100之使用開始階段之特定時間(作為一例,為3分鐘)期間,將突起部52按壓於眼周圍之皮膚,藉此進行按摩。
再者,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發熱體20亦可為不釋放蒸汽之發熱性者。因此,溫熱器具100亦可為單純之溫熱器具,而非蒸汽溫熱器具。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構成突起部單元50之薄片50a由不織布薄片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薄片50a亦可為樹脂薄片或橡膠薄片。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薄片50a具有透氣性及透濕性之例進行了說明,但薄片50a亦可不具有透氣性與透濕性中之一者或兩者(亦可具有非透氣性或非透濕性)。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複數個突起部52以突起部單元50之形態集中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各個突起部52亦可分別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52之內部為空洞之例進行了說明,但突起部52之內部亦可不為空洞(突起部52亦可為中實構造)。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溫熱器具100為使用一對掛耳部30而供使用者佩戴之類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溫熱器具100亦可為使用帶(未圖示)佩戴於頭部加以使用之類型。又,溫熱器具100亦可為於使用者仰臥之狀態下將遮罩本體部10載置於眼周圍,進而於該遮罩本體部10之上載置眼枕等重物加以使用之類型。
<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 其次,使用圖6(a)至圖6(d)對突起部單元50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可取代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突起部單元50(或除了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突起部單元50以外),將以下所說明之各變化例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再者,於圖6(a)至圖6(d)各圖中,以單純之圓表示突起部52之形狀,但突起部52之形狀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1> 如圖6(a)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I字狀排列而配置。即,複數個突起部52呈一條直線排列而配置。
<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2> 如圖6(b)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T字狀排列而配置。即,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所包括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3> 如圖6(c)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十字狀排列而配置。即,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所包括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4> 如圖6(d)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弧狀排列而配置。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能將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眉毛之上緣而配置(或沿著眉毛而配置),或沿著眼睛之下緣而配置於顴骨之上緣(或配置於下眼瞼),從而能利用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的眼睛之上方或下方之穴位。 例如,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圖3)呈向上凸起之弧狀排列之3個以上突起部52。
再者,溫熱器具100於使用圖6(a)至圖6(d)所說明之變化例之突起部單元50中,亦可具備複數個形狀相同之突起部單元50,或具備複數個形狀互不相同之突起部單元50。 即,溫熱器具100亦可具備複數個突起部單元50。又,複數個突起部單元50中,亦可包括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50。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7等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52(突起部單元50)預先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例進行了說明,而相對地,於本實施形態中,對起初突起部52(突起部單元50)並未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爾後才由使用者將突起部52(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從而佩戴溫熱器具100之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係具備覆蓋眼周圍之遮罩本體部10、及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發熱體20(參照圖1等)之溫熱器具,且具備可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複數個突起部52(圖4(a)、圖4(b)及圖5等),遮罩本體部10具有表示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19(圖7)。
更詳細而言,標示部19表示突起部單元50(圖4(a)、圖4(b))之貼附位置。標示部19例如為印刷於遮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之外表面之圍框等。該圍框例如形成為與突起部單元50對應之形狀。即,圍框之形狀例如為與突起部單元50之外形線及開口54之內周對應之形狀。再者,於該圍框之形成區域,亦可印刷有花紋(陰影花紋)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標示部19之至少一部分沿著夾著發熱體20之角部之2邊(例如,上緣及側緣)而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遮罩本體部10具有表示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位置之標示部19,故而使用者能容易地認識複數個突起部52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位置。又,能以標示部19之位置為依據,使複數個突起部52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對準位置,從而容易地將複數個突起部52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 於以標示部19為依據,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換言之,標示部19表示出了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之位置。
再者,突起部單元50之上緣及下緣成為沿著遮罩本體部10之上緣及下緣之形狀。因此,能容易地使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對準位置,而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於使用者佩戴溫熱器具100之狀態下,例如,藉由用手將遮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此時,可期待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效果與複數個突起部52所達成之穴位按壓效果之疊加效果。
又,使用者能按照喜好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而使用圖1及圖2之狀態之溫熱器具100。即,使用者能選擇突起部單元50之使用之有無等。再者,根據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不同,使用者亦能按照喜好調節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位置。 此處,能將由複數個突起部52單元化而構成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因此能將複數個突起部52集中安裝於遮罩本體部10。即,複數個突起部52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安裝變得容易(突起部52之安裝性變得良好)。 又,溫熱器具100之製造者能省略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步驟。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較佳為遮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一同捆包。即,例如,於在店鋪中售賣溫熱器具100時、以其他途徑流通時、或保管時,遮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為一同捆包狀態。作為一例,遮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收容於共用之包裝箱。再者,遮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既可收容於共用之包裝袋,亦可收容於分開之包裝袋。
再者,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使用圖6(a)至圖6(d)所說明之變化例之形狀之情形時,亦同樣地,可於遮罩本體部10形成有標示部。該等情形時之標示部亦可為圍框,圍框之形狀可為與突起部單元50對應之形狀。 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圖6(a)所示之形狀之情形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或整體形成為I字狀。 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圖6(b)所示之形狀之情形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或整體形成為T字狀。 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圖6(c)所示之形狀之情形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或整體形成為十字狀。 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圖6(d)所示之形狀之情形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或整體形成為弧狀。例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呈弧狀延伸。 標示部亦可避開發熱體20之下緣而配置。 又,用以將複數個突起部單元50、或複數種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標示部亦可形成於遮罩本體部10。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8及圖9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8及圖9所示,複數個突起部52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藉此,可期待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效果(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效果)與複數個突起部52所達成之穴位按壓效果之疊加效果進一步提高。 作為突起部52之材料,使用如上所述之不織布薄片,藉此亦能將自發熱體20釋放之蒸汽經由突起部52供給至面部。
溫熱器具10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可僅一部分突起部52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亦可全部突起部52均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 又,關於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之突起部52,可為該突起部52整體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亦可為僅該突起部52之一部分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於遮罩本體部10形成有標示部,使用者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而使用溫熱器具100。於該情形時,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0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再者,於圖10中,省略了一對掛耳部30之圖示。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呈向上凸起之弧狀排列之3個以上突起部52。 因此,複數個突起部52可沿著眉毛之上緣而配置(或沿著眉毛而配置),從而能利用複數個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睛上方之穴位。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於遮罩本體部10形成有標示部。即,使用者亦可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而使用溫熱器具100。
〔第5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1至圖14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圖12(a)、圖12(b)、圖13(a)及圖13(b)中,以單純之圓表示突起部52之形狀,但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如圖14所示,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形狀。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或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或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同樣地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單元50由單體之薄片50a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與此相對地,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圖13(a)、圖14)具備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成為基座之基部薄片60(基部)(圖11)、及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貼附單元部57(圖12(a)、圖12(b))而構成。
基部薄片60之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相同。基部薄片60形成為平坦狀。如圖11所示,作為一例,基部薄片60之平面形狀設定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整體之平面形狀相同之形狀。如圖14所示,於基部薄片60之背面,形成有用以將該基部薄片6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
如圖13(a)所示,突起部單元50例如具備2個貼附單元部57而構成。 貼附單元部57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貼附部58(圖14)。基部51例如形成為平坦狀。貼附單元部57之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相同。貼附部58與貼附部53同樣地,例如,由黏著劑構成。
如圖12(a)及圖12(b)所示,各貼附單元部57具備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又,貼附單元部57本身之整體形狀亦形成為例如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之L字狀。 一貼附單元部57(圖12(a))與另一貼附單元部57(圖12(b))彼此左右對稱地形成。
例如,如圖13(a)及圖13(b)所示,一貼附單元部57可設置於基部薄片60之左半部,另一貼附單元部57可設置於基部薄片60之右半部。 於圖13(a)之例中,貼附單元部57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佩戴溫熱器具時配置於眼睛側方及眼睛上方。 於圖13(b)之例中,貼附單元部57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佩戴溫熱器具時配置於眼睛側方及眼睛下方。
於使用者將貼附單元部57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情形時,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選擇貼附單元部57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位置。於該情形時,基部薄片60可預先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亦可由使用者進行基部薄片60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
〔第6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5(a)對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於遮罩本體部10,形成有表示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未圖示)。而且,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遮罩本體部10之貼附由使用者進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於基部51,具備形成於複數個突起部52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例如縫線孔59)。 因此,藉由將突起部單元50沿著縫線孔59破斷,能將突起部單元50分割後再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即,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變更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突起部52之數量,或變更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式。再者,亦能將由突起部單元50分割成複數個所獲得之各個單片分別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加以使用。
標示部之形狀例如為與於易破斷部使突起部單元50破斷前的初始之突起部單元50之整體形狀對應的形狀。因此,使用者能在於易破斷部將突起部單元50破斷後,將突起部52貼附於標示部所示之框內之喜好之位置,而使用溫熱器具。
藉由易破斷部,可逐個分割突起部52,亦可按複數個單位分割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具備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又,突起部單元50本身之整體形狀亦形成為例如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之L字狀。 例如,於跨越L字形狀之角之2個突起部52彼此之間,未形成縫線孔59,於其他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分別形成有縫線孔59。但亦可於跨越L字形狀之角之2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亦形成有縫線孔59。 雖圖示省略,但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具備形狀與圖15(a)所示之突起部單元50左右對稱之另1個突起部單元50。
又,雖亦與構成基部51之薄片之伸展性相關,但藉由向使中間隔著縫線孔59而相鄰之突起部52相互分離之方向拉伸該等突起部52,能使縫線孔59伸展,從而於將該等突起部52彼此之距離拉開之狀態下,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藉此,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調節複數個突起部52彼此之距離。 於該情形時,可視為如下情況,即:突起部單元50於基部51,具備形成於複數個突起部52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例如縫線孔59)。
於縫線孔59作為易伸展部而發揮功能之情形時,標示部之形狀例如為較於易破斷部使突起部單元50破斷前的初始之突起部單元50之整體形狀大的形狀。更詳細而言,標示部之形狀例如為與使突起部單元50最大限度地伸展時之形狀對應之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突起部單元50具備基部薄片及貼附單元部而構成。於該情形時,成為貼附單元部具備形成於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縫線孔59(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的構造。
<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1> 如圖15(b)所示,具有作為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之縫線孔59之突起部單元50亦可具備呈直線狀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2> 如圖15(c)所示,具有作為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之縫線孔59之突起部單元50亦可具備呈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 以下,使用圖16(a)至圖19(c),對突起部52之形狀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1> 本變化例之突起部52如圖16(a)、圖16(b)及圖16(c)所示,具備配置於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之間之環狀之凹部52c。又,第1段部52a之頂部例如成為環狀之平坦部52d。 第1段部52a、凹部52c及第2段部52b相互同心配置。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地,例如,能於第1段部52a被壓癟之狀態下,利用突起部52(主要為第2段部52b)進行愉悅之穴位按壓。 又,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利用第2段部52b按壓皮膚而進行穴位按壓時,凹部52c會彈性變形,藉此能利用第2段部52b帶有充分彈力地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2> 於上文中,對各個突起部52具有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7(a)、圖17(b)及圖17(c)所示,於複數個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71,且自共用段部71進一步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52。 共用段部71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例如,形成為遍及該排列方向大致固定之高度尺寸。
再者,共用段部71及突起部52之內部例如為空洞。共用段部71之位於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分例如成為較其他部分內縮之形狀之內縮部71a。 各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52之第2段部52b同樣地,為頂部帶有圓角之圓錐狀之形狀。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由於複數個突起部52形成於共用段部71上,故而複數個突起部52彼此之一體性提高。藉此,能利用複數個突起部52一次性以充分按壓強度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3> 於上述變化例2中,對各個突起部52為大致圓錐狀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8(a)、圖18(b)及圖18(c)所示,關於各突起部52,沿著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時之形狀為單向呈長條狀之山形形狀。 再者,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同樣於複數個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71,且自共用段部71進一步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52。共用段部71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例如,形成為遍及該排列方向大致固定之高度尺寸。共用段部71例如形成為半截筒狀。 再者,各突起部52之長度方向為與共用段部71之延伸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4>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9(a)、圖19(b)及圖19(c)所示,與上述變化例3之情形時相比,進而,各突起部52形成為於與共用段部71延伸之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正交之方向)上較長之形狀。例如,各突起部52之長度方向上之兩端部(麓部)到達基部51。即,各突起部52橫斷共用段部71。若將共用段部71比作半截之竹,則各突起部52形成為如竹節般之形狀。
〔第7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0(a)、圖20(b)及圖20(c)對第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如圖20(a)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為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遮罩本體部10。又,複數個突起部52之配置例如如圖20(a)所示,與圖1所示之配置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與圖16(a)、圖16(b)及圖16(c)所示者相同。但各突起部52之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具備高度尺寸(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因此,突起部單元50具備高度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例如,如圖20(a)所示,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52中,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而配置之3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相對較大(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大)之第1突起部521。 又,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52中,除了上述第1突起部521以外剩餘1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相對較小(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第1突起部521小)之第2突起部522。 又,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側緣20c(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3個)突起部52中,例如,上側之2個突起部52係第2突起部522,位於最下方之1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與第2突起部522相等之第2突起部523。
又,於右眼罩部10b,與左眼罩部10a左右對稱地,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52。
如圖20(b)所示,第1突起部521之形狀例如與圖16(c)所示之突起部52相同。 另一方面,如圖20(c)所示,第2突起部522、523為使第1突起部521整體於高度方向(突出方向)上縮小之形狀。 因此,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或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或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複數個突起部52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第1突起部521、及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第1突起部521小之第2突起部522、523。 再者,亦可為如下情況,即:第1突起部521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與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另一方面,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藉此於突出方向上,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又,亦可為如下情況,即: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與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另一方面,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藉此於突出方向上,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 又,第1突起部521配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第2突起部522、523配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第1突起部521之突出方向上之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 第2突起部522、523之突出方向上之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 mm以上且8 mm以下,更佳為2 mm以上且6 mm以下。
突出方向上之尺寸相對較大之第1突起部521能牢牢抵碰使用者之臉之表面,從而能利用第1突起部521獲得愉悅之按摩效果。 另一方面,突出方向上之尺寸相對較小之第2突起部522、523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良好,使用者能切實感受到第2突起部522、523所達成之針灸效果。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能利用突出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突起部52,分別獲得不同之效果。
再者,於第7實施形態中,對溫熱器具100所具備之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為2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溫熱器具100所具備之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亦可為3種以上。 又,於圖20(a)所示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上下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位於最下方之第2突起部523被認為必要性最低,溫熱器具100亦可為不具有第2突起部523之構造。
〔第8實施形態〕 繼續使用圖20(a)對第8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7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7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突起部521之形狀與第2突起部522、523之形狀彼此相同。但第2突起部522、523與第1突起部521相比,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容易壓潰。 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複數個突起部52設置於遮罩本體部10,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第1突起部521、及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第1突起部521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522、523作為突起部52。 又,第1突起部521配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第2突起部522、523配置於遮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作為實現第2突起部522、523與第1突起部521相比,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容易壓潰之構造的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等:使構成第2突起部522、523之不織布薄片之基重小於構成第1突起部521之不織布薄片之基重,使構成第2突起部522、523之不織布薄片與構成第1突起部521之不織布薄片材料不同,或使加工第2突起部522、523之加壓溫度低於加工第1突起部521之加壓溫度。
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第1突起部521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522、523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良好,使用者能切實感受到第2突起部522、523所達成之針灸效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的突起部52之易壓潰性為2種(第1突起部521、及第2突起部522、523此2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的突起部52之易壓潰性亦可為3種以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溫熱器具100具備高度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例如,亦可使第2突起部522、523之高度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高度尺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溫熱器具100亦可不具有第2突起部523。
〔第9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1(a)及圖21(b)對第9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突起部單元50之構成上,與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突起部52具備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而構成。第1段部52a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為半球狀(圓頂狀)。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段部52b亦為半球狀(圓頂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段部52b之直徑例如大於第1段部52a之直徑之一半。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於橫寬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更詳細而言,突起部單元50例如配置於較發熱體20之上緣20a靠上側。但突起部單元50例如亦可與發熱體20之上部重疊。
〔第10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2(a)及圖22(b)對第10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突起部52之形狀上,與第9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第9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突起部52具備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而構成。 如圖22(a)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段部52a之位於第2段部52b周圍的部分之徑向上之尺寸於圓周方向上週期性地反覆增減。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為類似於5瓣花之形狀。第1段部52a為類似於5瓣花之花瓣之形狀。第2段部52b與第9實施形態同樣地,為半球狀(圓頂狀)。因此,第1段部52a之位於第2段部52b周圍的部分之徑向上之尺寸於圓周方向上間隔72度之角度反覆增減。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段部52b之直徑例如小於第1段部52a之直徑之一半。
〔第11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3(a)及圖23(b)對第1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突起部52之形狀上,與第9實施形態及第10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第9實施形態及第10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為一段構造,形成為山形形狀。更詳細而言,突起部52之下部形成為圓錐台狀,連接於其下部之上側的突起部52之上部形成為半球狀(圓頂狀)。
本創作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能達成本創作之目的,便亦包含各種變形、改良等態樣。 例如,溫熱器具100亦可具備面積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將平面形狀彼此相同之突起部52彼此加以比較之情形時,面積更大之突起部52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更為良好。 又,各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可於不脫離本創作主旨之範圍內適當組合。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遮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具備(1)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或(2)可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複數個突起部;上述遮罩本體部具有表示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 <2>如<1>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及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 <3>如<1>或<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沿著夾著上述發熱體之角部之2邊而排列,或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沿著夾著上述發熱體之角部之2邊而延伸。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避開上述發熱體之下緣而配置,或上述標示部避開上述發熱體之下緣而配置。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沿著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呈向上凸起之弧狀排列之3個以上突起部,或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沿著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呈弧狀延伸。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呈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排列,或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 <7>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與上述發熱體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或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發熱體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 <8>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突起部單元,該突起部單元包含可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複數個突起部中之2個以上突起部而構成,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 <9>如<8>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具備:基部;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其等設置於上述基部;及貼附部,其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 <10>如<9>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 <11>如<9>或<10>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 <12>如<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係包含第1段部及第2段部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段部更靠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時之尺寸較上述第1段部小。 <13>如<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於使用者佩戴該溫熱器具之狀態下,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上述使用者之眼周圍之穴位之位置。 <14>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第1突起部、及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上述第1突起部小之第2突起部。 <15>如<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第1突起部、及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上述第1突起部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 <16>如<14>或<15>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突起部配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上述第2突起部配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7>如<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標示部為印刷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外表面之圍框。 <18>如<8>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標示部為印刷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外表面之圍框,且上述圍框形成為與上述突起部單元對應之形狀。 <20>如<8>或<18>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具備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成為基座之基部薄片、及貼附於上述基部薄片之貼附單元部而構成,且上述貼附單元部具備基部、設置於上述基部之複數個上述突起部、及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基部薄片之貼附部。 <21>如<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一對掛耳部,該一對掛耳部各自之一端部固定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掛於耳上。 <22>如<9>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遮罩本體部具有覆蓋左眼之左眼罩部、及覆蓋右眼之右眼罩部,上述基部具有配置於與左右眼對應之位置之左右一對開口,且形成為沿著上述左眼罩部之周緣部及上述右眼罩部之周緣部之形狀。 <23>如<2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左眼罩部及上述右眼罩部,分別設置有發熱體。 <24>如<23>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沿著設置於上述左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及沿著設置於上述右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 <25>如<23>或<24>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沿著設置於上述左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及沿著設置於上述右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 <26>如<25>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 <27>如<9>至<11>或<22>至<2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元,其中於彼此相鄰之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間,配置有上述基部之一部分。 <28>如<1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段部為半球狀(圓頂狀)之形狀。 <29>如<12>或<28>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段部為圓錐狀之形狀。 <30>如<12>、<28>或<29>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段部之頂部帶有圓角。 <31>如<12>或<28>至<3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段部與上述第2段部相互同心配置。 <32>如<12>或<28>至<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段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 <33>如<12>或<28>至<3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段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1 mm以上且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 <34>如<9>或<22>至<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自上述基部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且自上述共用段部進而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 <35>如<34>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共用段部沿著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 <36>如<34>或<35>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共用段部形成為遍及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向固定之高度尺寸。 <37>如<34>至<3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共用段部之位於相鄰之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分成為較其他部分內縮之形狀之內縮部。 <38>如<34>至<3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共用段部形成為半截筒狀。 <39>如<1>至<3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2 mm以上且1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 <40>如<1>至<3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直徑較佳為2 mm以上且20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15 mm以下。 <41>如<1>至<4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鄰之上述突起部間之距離較佳為未達上述突起部之直徑,更佳為上述突起部之直徑之1/2以下。 <42>如<1>至<4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鄰之上述突起部之中心間距離較佳為未達上述突起部之直徑之2倍,更佳為上述突起部之直徑之1.5倍以下。 <43>如<8>至<11>,<18>或<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形狀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突起部單元。 <44>如<43>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單元中,包括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 <47>如<1>至<4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面積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突起部。 <48>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材料可為不織布,亦可為樹脂、橡膠或紙。 <49>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由樹脂構成,於上述突起部形成有微細之孔,且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 <50>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係藉由使用異種材料之樹脂之雙色成形而形成。 <51>如<50>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可對上述突起部之與皮膚接觸之側之部分使用相對較為柔軟之材料,亦可相反地,對上述突起部之與皮膚接觸之側之部分使用相對較為堅硬之材料。 <52>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由以抄紙形成之紙構成,且具有透氣性。 [實施例]
以下,對實施例及比較例進行說明。
[表1]
   心理相關(心理相關) 目相關(眼睛相關) 效果(效果)
實施例1 •放鬆 (放鬆 Relaxing)(n=4) •舒適(舒服 Comfortable)(n=1) •安眠誘導(助眠 Helping to sleep)(n=1) •精神壓力釋放 (紓壓 Releasing pressure)(n=3) •痛感(痛感 Painful)(n=1) •有精力 (有精神活力 Energetic)(n=3) •忘我境界(放空 a state of mind free from concern)(n=1) •亮眼(明目 Bright eyes)(n=3) •眼睛疲勞改善(改善眼睛疲勞 Releasing eye fatigue)(n=2) •血液循環促進(促進血液循環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n=4) •專業性(專業 Professional)(n=1) •溫暖(溫暖 Warm)(n=1) • 治療效果(治療效果 Treatment effect)(n=1) •疊加效果(加成效果 Synergy effect)(n=1)
比較例1 •精神壓力釋放 (紓壓 Releasing pressure)(n=2) •疼痛緩和 (緩解疼痛 Releasing pain)(n=1) •痛感(痛感 Painful)(n=2) •亮眼(明目 Bright eyes)(n=1) •眼睛疲勞減輕(治療眼睛疲勞 Releasing eye fatigue)(n=1) •眼睛壓力釋放(舒緩眼壓 Releasing eye pressure)(n=2) •視力恢復(恢復視力 Vision recovery)(n=1) •清明(清晰 Clarity)(n=1) •血液循環(Blood  circulation)(n=2) •專業性(專業Professional)(n=1) • 中醫(中醫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n=1)
比較例2 •放鬆 (放鬆 Relaxing)(n=8) •舒適(舒服 Comfortable)(n=5) •安眠誘導(助眠 Helping to sleep)(n=3) •精神壓力釋放 (紓壓 Releasing pressure)(n=2) •變得和緩(舒緩 Releasing)(n=1) •休息(Rest)(n=1)    •溫暖(溫暖 Warm)(n=1)
表1所示之實施例1、比較例1及比較例2分別表示針對8名被驗者進行實驗之結果。表1所示之實施例1表示使用圖21(a)所示之溫熱器具(與左右眼周圍分別對應而各具有4個突起部)之結果。表1所示之比較例1表示使用於不具有發熱體之方面與圖21(a)所示之溫熱器具不同但於其他方面與圖21(a)所示之溫熱器具同樣地構成之溫熱器具(未圖示),(不賦予蒸汽溫熱)利用突起部對穴位僅進行刺激之結果。表1所示之比較例2表示使用於不具備包含突起部之突起部單元之方面與圖21(a)所示之溫熱器具不同之溫熱器具(未圖示)之結果。 於表1中,大致劃分為「心理相關(心理方面等之影響)」、「目相關(對眼睛之影響)」、「效果(其他影響)」,而針對於此表示出了根據被驗者之主觀獲得之評價結果。 如表1所示,於比較例1中,作為「心理相關」,分別有2名、1名、2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自精神壓力中釋放之感覺(精神壓力釋放)、疼痛得到緩和之感覺(疼痛緩和)、及(由穴位按壓引起之)痛感。於比較例1中,作為「目相關」,分別有1名、1名、2名、1名、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眼睛能清楚看見之感覺(亮眼)、眼睛疲勞得到減輕之感覺(眼睛疲勞減輕)、自眼睛壓力感中釋放之感覺(眼睛壓力釋放)、視力恢復之感覺(視力恢復)、及眼睛清明之感覺(清明)。於比較例1中,作為「效果」,分別有2名、1名、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血液循環好轉之感覺(血液循環)、專業性、及接受了中醫治療之感覺(中醫)。 如表1所示,於比較例2中,作為「心理相關」,分別有8名、5名、3名、2名、1名、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放鬆之感覺(放鬆)、舒適感(舒適)、有助於安眠(安眠誘導)、自精神壓力中釋放之感覺(精神壓力釋放)、變得和緩之感覺(和緩)、及獲得休息之感覺(休息)。於比較例2中,作為「效果」,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溫暖感(溫暖)。 如表1所示,於實施例1中,作為「心理相關」,分別有4名、1名、1名、3名、1名、3名、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放鬆之感覺(放鬆)、舒適感(舒適)、有助於安眠(安眠誘導)、自精神壓力中釋放之感覺(精神壓力釋放)、(由穴位按壓引起之)痛感、變得有精力之感覺(有精力)、及進入忘我境界之感覺(忘我境界)。於實施例1中,作為「目相關」,分別有3名,2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眼睛能清楚看見之感覺(亮眼)、及眼睛疲勞改善之感覺(眼睛疲勞改善)。於實施例1中,作為「效果」,分別有4名、1名、1名、1名、1名被驗者切實感受到血液循環得到促進之感覺(血液循環促進)、專業性、溫暖感(溫暖)、獲得治療效果之感覺(治療效果)、及疊加效果。 由該等結果,根據實施例1可知,與比較例1、2相比,使用者更能一次性切實感受到各種效果。尤其是,根據實施例1,近半數被驗者能切實感受到於比較例1及比較例2中未能獲得之「變得有精力之感覺」。
圖24(a)左起依序表示比較例3(無突起)、實施例2(山形)、及實施例3(花形)之交感神經活動值之測定結果。比較例3、實施例2及實施例3之被驗者係40歲至50歲之6名女性。於圖24(a)中,表示出了6名被驗者之平均值。 實施例2表示使用如圖1般與左右眼周圍分別對應而各配置有7個2段山形突起部(山形突起部之形狀參照圖21(a)及圖21(b))之溫熱器具(未圖示)之情形,實施例3表示使用如圖1般與左右眼周圍分別對應而各配置有7個花形突起部(花形突起部之形狀參照圖22(a)及圖22(b))之溫熱器具(未圖示)之情形,比較例3表示使用於不具備包含突起部之突起部單元之方面與實施例2及實施例3之溫熱器具不同之溫熱器具(未圖示)之情形。 關於比較例3、實施例2及實施例3各者,表示出了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關於比較例3(無突起)、實施例2(山形)及實施例3(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左邊之棒曲線表示僅佩戴溫熱器具加以使用之情形時之結果。關於比較例3(無突起)、實施例2(山形)及實施例3(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中間之棒曲線表示佩戴溫熱器具而進行按摩之情形時之結果。比較例3中之按摩係自溫熱器具之外側隔著溫熱器具手動進行。實施例2及實施例3中之按摩係將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壓抵於皮膚而自溫熱器具之外側手動進行。關於比較例3(無突起)、實施例2(山形)及實施例3(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右邊之棒曲線表示在使用溫熱器具並進行按摩後進行了休憩後測定所得的結果。 關於比較例3、實施例2及實施例3各者,將左邊之棒曲線之值設定為基準值(=1),中間之棒曲線及右邊之棒曲線係以相對於基準值之相對值表示。於圖24(a)中,表現出了棒曲線之縱軸之值越大,則交感神經活動值較高。 由圖24(a)所示之結果可知,於實施例2(山形)及實施例3(花形)中,與比較例3(無突起)相比,使用後之休憩後之交感神經活動值(相對於基準值之相對值)更高。尤其可知,實施例3(花形)之結果更加良好。
圖24(b)左起依序表示比較例4(無突起)、實施例4(山形)、及實施例5(花形)之腦波(β波)之出現率之測定結果。於比較例4、實施例4及實施例5中,被驗者係40歲至50歲之6名女性。於圖24(b)中,表示出了6名被驗者之平均值。 實施例4中所使用之溫熱器具與實施例2相同(具有山形之突起部之溫熱器具),實施例5中所使用之溫熱器具與實施例3相同(具有花形之突起部之溫熱器具),比較例4中所使用之溫熱器具與比較例3相同。 關於比較例4、實施例4及實施例5各者,表示出了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關於比較例4(無突起)、實施例4(山形)及實施例5(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左邊之棒曲線表示在溫熱器具之使用前預先進行了休憩後之測定結果。關於比較例4(無突起)、實施例4(山形)及實施例5(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中間之棒曲線表示佩戴溫熱器具而進行按摩後之測定結果。比較例4中之按摩係自溫熱器具之外側隔著溫熱器具手動進行。實施例4及實施例5中之按摩係將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壓抵於皮膚而自溫熱器具之外側手動進行。關於比較例4(無突起)、實施例4(山形)及實施例5(花形)各者,左邊、中間、及右邊之各3條棒曲線中之右邊之棒曲線表示在使用溫熱器具並進行按摩後進行了休憩後測定所得的結果。 關於比較例4、實施例4及實施例5各者,將左邊之棒曲線之值設定為基準值(=1),中間之棒曲線及右邊之棒曲線係以相對於基準值之相對值表示。於圖24(b)中,表現出了棒曲線之縱軸之值越大,則腦波(β波)之出現率較高。 由圖24(b)所示之結果可知,於實施例4(山形)及實施例5(花形)中,與比較例4(無突起)相比,進行按摩後之腦波(β波)之出現率、及在使用溫熱器具並進行按摩後進行了休憩後之腦波(β波)之出現率更高。尤其可知,實施例5(花形)之結果更加良好。
圖25(a)表示實施例6之皮膚血流束之測定結果,圖25(b)表示實施例7之皮膚血流束之測定結果。實施例6及實施例7之被驗者為40歲至50歲之4名女性。於圖25(a)中,表示出了4名被驗者之平均值。 實施例6及實施例7中各自使用之溫熱器具係具有4個與實施例3相同之花形之突起部,且突起部如圖21(a)般配置之溫熱器具。 於實施例6中,各被驗者首先休憩10分鐘,其次,使用10分鐘溫熱器具,其次,一面繼續使用溫熱器具,一面進行3分鐘之按摩,其次,停止按摩並繼續使用7分鐘溫熱器具,最終,卸掉溫熱器具休憩10分鐘。 於實施例7中,各被驗者首先休憩10分鐘,其次,開始使用溫熱器具,並且進行3分鐘之按摩,其次,停止按摩並繼續使用17分鐘溫熱器具,最終,卸掉溫熱器具休憩10分鐘。 即,於實施例6中,僅在使用溫熱器具之中途階段進行按摩,而相對地,於實施例7中,僅在溫熱器具之使用開始階段進行按摩。
於圖25(a)中,表示出了太陽穴處之測定結果(左側之4條棒曲線)、及眉間之測定結果(右側之4條棒曲線)。 於「太陽穴」之測定值與「眉間」之測定值各者,最左側之棒曲線表示溫熱器具之使用前,即完成最初之10分鐘休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左起第2條棒曲線表示僅賦予蒸汽溫熱之階段,即使用10分鐘溫熱器具之時間點之測定值。左起第3條棒曲線表示按摩後,即完成3分鐘之按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左起第4條棒曲線表示完成最終之休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 關於「太陽穴」之測定值與「眉間」之測定值各者,將最左側之棒曲線之值設定為基準值(=1),其他3條棒曲線係以相對於基準值之相對值表示。於圖25(a)中,亦表現出棒曲線之縱軸之值越大,則皮膚血流束越多。 如圖25(a)所示,於實施例6中,關於太陽穴及眉間各者,在使用10分鐘溫熱器具之時間點,與使用前相比,皮膚血流束增大,在按摩後或最終之休憩後,皮膚血流束進一步增大。
於圖25(b)中,表示出了太陽穴處之測定結果(左側之3條棒曲線)、及眉間之測定結果(右側之3條棒曲線)。 於「太陽穴」之測定值與「眉間」之測定值各者,左邊之棒曲線表示溫熱器具之使用前,即完成最初之10分鐘休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中間之棒曲線表示按摩後,即完成3分鐘之按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右邊之棒曲線表示完成最終之休憩之時間點之測定值。 關於「太陽穴」之測定值與「眉間」之測定值各者,將左邊之棒曲線之值設定為基準值(=1),中間及右邊之棒曲線係以相對於基準值之相對值表示。於圖25(b)中,亦表現出棒曲線之縱軸之值越大,則皮膚血流束越多。 如圖25(b)所示,於實施例7中,關於太陽穴及眉間各者,在按摩後或最終之休憩後,與使用前相比,皮膚血流束增大。
由圖25(a)與圖25(b)之比較可知,若於溫熱器具之使用過程中進行相同時間長度之按摩,則相較於在使用開始階段進行,在中途階段進行之情況下,使皮膚血流束增大之效果更高。即,可認為,相較於在皮膚溫度尚未上升之階段進行按摩,在皮膚溫度已充分上升之階段進行按摩之情況下,使皮膚血流束增大之效果更高。 另一方面,據被驗者所言,在溫熱器具之使用開始階段進行按摩之情況下,相較於在中途進行按摩,可獲得更方便(不麻煩)之結果。同樣於在溫熱器具之使用開始階段進行按摩之情形時,如圖25(b)所示,尤其是在眉間可確認到皮膚血流束之增大作用。
該申請主張以2017年12月20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申請特願2017-244133號、及2018年12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申請特願2018-234724號為基礎之優先權,並將該揭示全部引用於此處。
10:遮罩本體部 10a:左眼罩部 10b:右眼罩部 11:第1薄片 12:第2薄片 13:接合部 14:上側狹縫 15:下側狹縫 18:收容空間 19:標示部 20:發熱體 20a:上緣 20b:下緣 20c:側緣 20d:側緣 21:第1被覆薄片 22:第2被覆薄片 23:發熱部 24:接合部 30:掛耳部 31:掛耳部構成薄片 32:掛耳用開口 33:固定部 34:第1掛耳用狹縫 35:第2掛耳用狹縫 50:突起部單元 50a:薄片 51:基部 52:突起部 52a:第1段部 52b:第2段部 52c:凹部 52d:平坦部 53:貼附部 54:開口 55:上側狹縫 56:缺口形狀部 57:貼附單元部 58:貼附部 59:縫線孔(易破斷部、易伸展部) 60:基部薄片(基部) 71:共用段部 71a:內縮部 100:溫熱器具 521:第1突起部 522:第2突起部 523:第2突起部 D:厚度尺寸 T1:高度尺寸 T2:高度尺寸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表示佩戴時位於臉側之面。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立體圖。 圖3係沿著圖1之A-A線之剖視圖。 圖4(a)及圖4(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圖,其中圖4(a)為立體圖,圖4(b)為剖視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6(a)、圖6(b)、圖6(c)及圖6(d)分別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的俯視圖。 圖7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遮罩本體及一對掛耳部之立體圖。 圖8係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表示佩戴時位於臉側之面。 圖9係沿著圖8之A-A線之剖視圖。 圖10係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表示佩戴時位於臉側之面。 圖11係第5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構成突起部單元的基部薄片之俯視圖。 圖12(a)及圖12(b)分別係第5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構成突起部單元的貼附單元部之俯視圖。 圖13(a)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一構成例的俯視圖,圖13(b)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另一構成例的俯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3(a)之A-A線之剖視圖。 圖15(a)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俯視圖,圖15(b)及圖15(c)分別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的俯視圖。 圖16(a)、圖16(b)及圖16(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1之圖,其中圖16(a)為立體圖,圖16(b)為俯視圖,圖16(c)為側視圖。 圖17(a)、圖17(b)及圖17(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2之圖,其中圖17(a)為立體圖,圖17(b)為俯視圖,圖17(c)為側視圖。 圖18(a)、圖18(b)及圖18(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3之圖,其中圖18(a)為立體圖,圖18(b)為俯視圖,圖18(c)為側視圖。 圖19(a)、圖19(b)及圖19(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4之圖,其中圖19(a)為立體圖,圖19(b)為俯視圖,圖19(c)為側視圖。 圖20(a)係用以說明第7實施形態及第8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0(b)及圖20(c)係用以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突起部之側視圖。 圖21(a)係第9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1(b)係第9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之立體圖。 圖22(a)係第10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2(b)係第10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之立體圖。 圖23(a)係第1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3(b)係第1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之立體圖。 圖24(a)係表示使用實施例之溫熱器具與比較例之溫熱器具測得的被驗者之交感神經活動值之變化之圖,圖24(b)係表示使用實施例之溫熱器具與比較例之溫熱器具測得的被驗者之腦波(β波)之出現率之圖。 圖25(a)係表示於實施例之溫熱器具之使用中途進行按摩之情形時的被驗者之皮膚血流束量之圖,圖25(b)係表示於實施例之溫熱器具之使用開始時進行按摩之情形時的被驗者之皮膚血流束量之圖。
10:遮罩本體部
10a:左眼罩部
10b:右眼罩部
11:第1薄片
13:接合部
14:上側狹縫
15:下側狹縫
20:發熱體
20a:上緣
20b:下緣
20c:側緣
20d:側緣
30:掛耳部
31:掛耳部構成薄片
32:掛耳用開口
33:固定部
34:第1掛耳用狹縫
35:第2掛耳用狹縫
50:突起部單元
50a:薄片
51:基部
52:突起部
52a:第1段部
52b:第2段部
55:上側狹縫
56:缺口形狀部
100:溫熱器具

Claims (16)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遮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具備 (1)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或 (2)可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複數個突起部; 上述遮罩本體部具有表示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貼附預定位置為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周緣之位置之標示部。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及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沿著夾著上述發熱體之角部之2邊而排列,或 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沿著夾著上述發熱體之角部之2邊而延伸。
  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避開上述發熱體之下緣而配置,或 上述標示部避開上述發熱體之下緣而配置。
  5.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沿著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呈向上凸起之弧狀排列之3個以上突起部,或 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沿著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呈弧狀延伸。
  6.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呈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排列,或 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
  7.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與上述發熱體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或 上述標示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發熱體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
  8.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具備突起部單元,該突起部單元包含可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複數個突起部中之2個以上突起部而構成,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
  9.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具備: 基部; 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其等設置於上述基部;及 貼附部,其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遮罩本體部。
  10. 如請求項9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
  11. 如請求項9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2個以上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係包含第1段部及第2段部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段部更靠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時,上述第2段部之尺寸較上述第1段部小。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 於使用者佩戴該溫熱器具之狀態下,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上述使用者之眼周圍之穴位之位置。
  1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 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第1突起部、及於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上述第1突起部小之第2突起部。
  15.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設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且 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包括第1突起部、及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上述第1突起部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
  16. 如請求項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突起部配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 上述第2突起部配置於上述遮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TW109202449U 2017-12-20 2018-12-19 溫熱器具 TWM5971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133 2017-12-20
JP2017-244133 2017-12-20
JP2018234724A JP7286308B2 (ja) 2017-12-20 2018-12-14 温熱具
JP2018-234724 2018-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7129U true TWM597129U (zh) 2020-06-21

Family

ID=6722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880A TW201929794A (zh) 2017-12-20 2018-12-19 溫熱器具
TW109202449U TWM597129U (zh) 2017-12-20 2018-12-19 溫熱器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880A TW201929794A (zh) 2017-12-20 2018-12-19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86308B2 (zh)
CN (1) CN213607370U (zh)
TW (2) TW20192979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55Y2 (zh) * 1978-10-04 1981-01-13
JP2001276113A (ja) 2000-03-29 2001-10-09 Toshihiro Kuribayashi 眼性疲労及び視力低下防止器具
KR20020067455A (ko) 2001-07-16 2002-08-22 마기형 마사지도구로 사용가능한 플라스틱 병
JP2004073805A (ja) 2002-08-21 2004-03-11 Takao Okazawa 指圧機能を有するヘッドセット
JP3111120U (ja) 2005-04-08 2005-07-07 薫 志水 ツボ押圧シート
WO2008047576A1 (fr) 2006-10-20 2008-04-24 Toru Sachi Analgésique
CN201154033Y (zh) 2007-09-17 2008-11-26 杨孟君 视力障碍康复眼罩
JP2011110152A (ja) 2009-11-25 2011-06-09 Shiseido Co Ltd 美顔用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68814U (ja) 2011-04-15 2011-06-30 株式会社レーベン販売 冷却用または保温用のアイマスク
CN206730044U (zh) 2016-11-22 2017-12-12 廖彬羽 一种保健眼罩
CN106901896A (zh) 2017-02-21 2017-06-30 云南彝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排毒保健眼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1327A (ja) 2019-07-11
JP7286308B2 (ja) 2023-06-05
CN213607370U (zh) 2021-07-06
TW201929794A (zh)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41658B2 (ja) 加重加熱織物
US20190231595A1 (en) Ergonomic sleep mask
US9414698B2 (en) Supportive head cradle pillow to aid in back sleeping and protect facial skin
KR20120006665U (ko) 숙면용 이목마스크
TWM597129U (zh) 溫熱器具
CN214388201U (zh) 眼罩和附件式突起部单元
US11938088B2 (en) Stress reducing, light blocking, sleeping mask to improve sleep and overall health
KR20170098047A (ko) 헤어웨어
CN205568517U (zh) 枕头
WO2019124429A1 (ja) 温熱具
TWM495784U (zh) 防摔床墊構造
KR102159404B1 (ko) 접이식 좌우 얼굴 주름개선을 겸비한 기능성 바디 필로우
CN209405052U (zh) 一种中医理疗用自发热护具
CN209404213U (zh) 一种多功能婴儿垫
JP3179351U (ja) 枕用シート
KR200296819Y1 (ko) 무릎관절 보호밴드
CN206120529U (zh) 一种辅助治疗颈椎炎的康复运动护颈
CN206518778U (zh) 一种可拆卸保健头带
CN204744568U (zh) 一种带有闹铃功能的防打鼾中草药保健枕
KR200497661Y1 (ko) 수면성능이 우수하게 향상된 친환경 수면베개
CN204734251U (zh) 一种带有磁疗功能的中草药保健按摩枕
JP2003116957A (ja) フェイスマスク
CN218739384U (zh) 一种用于普外科骨折患者缓解尾椎压力的轮椅
CN217447291U (zh) 一种护颈枕芯
CN210433846U (zh) 一种保健护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