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9181U -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 Google Patents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9181U
TWM579181U TW108200362U TW108200362U TWM579181U TW M579181 U TWM579181 U TW M579181U TW 108200362 U TW108200362 U TW 108200362U TW 108200362 U TW108200362 U TW 108200362U TW M579181 U TWM579181 U TW M57918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ological treatment
water
treatment tank
raw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03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正祥
Original Assignee
林正祥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林正祥 filed Critical 林正祥
Priority to TW1082003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9181U/zh
Publication of TWM579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9181U/zh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至少包含:一原水儲槽;一第一生物處理槽,連接於該原水儲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且內部設置有複數個多孔性生物擔體;一第二生物處理槽,連接於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且內部設置至少一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以及一第三生物處理槽,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第三生物處理槽第三生物處理槽且內部設置有至少一個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NF)。藉由整合多孔性生物擔體、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及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能夠一併去除原水氨氮、COD、錳及TDS之問題,以確保偏遠地區或離島自來水水質之改善,可避免添加硫酸鋁所產生之長期加藥成本、污泥無法有效處理,及無法去除COD、氨氮、錳之問題,並有效去除總溶解性固體物TDS。

Description

原水淨化處理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原水淨化處理系統,用以淨化工業或家庭污水,或是自然界水源,藉以獲得可供利用的乾淨水源,特別是一種結合接觸材生物處理技術、薄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及奈米過濾膜(nanofiltertration, NF)的原水淨化處理系統。
隨著自來水資源的普及,一般的家庭皆是使用自來水資源,自來水資源的來源是源自集水區的水庫並將原水送往自來水廠進行處理,然而,人類過度開發的結果導致大自然環境普遍遭受破壞,例如工廠林立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空氣污染所導致的酸雨、或家庭廢水等各種因素,都使得河川、湖泊和水庫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特別是在無降雨時期,水庫周遭集水區所流入的污、廢水無法被稀釋,使水庫水質惡化,水體之氮磷提升,發生嚴重之優養化現象。當水庫的蓄水量減少,此問題越加嚴重,並直接影響到處理水質。
因此,為了讓每個家庭的民眾都有乾淨的自來水可用,自來水在自來水廠係經過多次的沉澱、過濾、消毒等處理過程(例如:紫外線裝置照射之消毒方式),終而送到用戶家中。受污染的自來水原水,除了氨氮、錳增加外,另有其他如TOC(總溶解性有機碳)、COD(化學需氧量)等有機污染物。以往淨水廠經常使用預先加氯氧化方法,避免砂濾床滋長微生物而結塊堵塞,然而加氯氧化往往產生副產物三鹵甲烷(THM)等致癌性物質,因此如何減輕淨水處理的困擾且降低三鹵甲烷的形成,勢必需要藉由提升自來水處理廠對於受污染之自來水原水的處理技術,始能達成確實提供安全、可口、舒適之自來水。
另外,在處理過程當中,往往也會耗費許許多多的耗材、消毒藥劑(例如:氯氣)及電力等等。此外,工業上及家庭排放的廢水也必須先經過水質的淨化,才可以將廢水從工廠排放至江河大海,亦是今日生活的重要課題。
是故,如何用更經濟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水資源的淨化處理,乃是業界不斷在追求的目標。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等經過心研究而提出一種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能夠以更經濟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水資源的淨化處理,進而確保偏遠地區或離島自來水水質之改善。
換言之,本創作可以提供一種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至少包含:一原水儲槽,其係內部具有收容空間、及具備原水進流組件、原水出流組件之槽體,用以存放待處理原水,該該待處理原水為受污染水源、湖水、溪水、河水、地下水、水庫水、工業用水、循環用水、回收水、二次水、放流水、廢水處理場出流水、自來水處理場反沖洗水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任一種;一第一生物處理槽,其係配設於該原水儲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為內部具有第一生物處理室、設置於該第一生物處理室中的複數個多孔性生物擔體、及具備第一生物處理水出流通道之池體;一第二生物處理槽,其係連接於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之內部具有第二生物處理室、以及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室中的至少一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一第三生物處理槽,其係連接於該第二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三生物處理槽之內部具有第三生物處理室、以及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室中的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NF),。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的底部進一步設置有氣體導入元件。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氣體導入元件為多孔通氣管、穿孔通氣管、噴嘴通氣管、氣泡石板、通風器、及擴散器中之至少一種。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多孔性生物擔體具有可壓縮性。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第二生物處理槽為複數個,並且該複數個第二生物處理槽係並聯並串聯設置。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至少包括:具有複數個孔洞的第一陶瓷平板本體、具有複數個孔洞的第二陶瓷平板本體。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在該第一生物處理槽及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之間進一步設置一輔助處理裝置,該輔助處理裝置包括砂濾裝置、混凝裝置、膠凝裝置、快混裝置、慢混裝置、調和裝置、抽水設備、迴流裝置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種。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進一步包括一清水槽,該清水槽為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清水槽為內部具有清水儲室,用以存放經過處理淨化後的清水。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中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為複數個。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其中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該第一平板本體與該第二平板本體之間的至少一個水流導管。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其中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在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與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間進一步包括:配列成呈N行*M列的矩陣陣列的複數個導流元件,相鄰的各該導流元件之間形成液體流動通道,其中N、M分別為大於或等於1之自然數。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其中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室中的該奈米微孔過濾膜的孔徑為在0.01至0.001μm之範圍。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在該第二生物處理槽及該第三生物處理槽之間進一步設置一輔助處理裝置,該輔助處理裝置包括砂濾裝置、混凝裝置、膠凝裝置、快混裝置、慢混裝置、調和裝置、抽水設備、迴流裝置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種第三生物處理槽。
以下,參照本創作說明書所附之各圖示,針對本創作之目的與達成功效、以及本創作所公開之原水處理系統的構成元件、構造等特徵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以下,針對本創作構成及技術內容等,列舉各種適用的實例並配合參照隨文所附圖式而加以詳細地説明;然而,本創作當然不是限定於所列舉之該等的實施例、圖式或詳細說明內容而已。
再者,熟悉此項技術之業者亦當明瞭:所列舉之實施例與所附之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能夠基於該等記載而容易實施之修飾或變更而完成之創作,亦皆視為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意旨的範圍內,當然該等創作亦均包括在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首先,請參考圖1,其為顯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系統架構圖;在本實施例中,該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包括原水儲槽1、第一生物處理槽2、第二生物處理槽3、第三生物處理槽4、及清水池5。該原水儲槽1係內部具有收容空間、及具備原水進流組件、原水出流組件之槽體,用以存放待處理原水,該待處理原水為受污染水源、湖水、溪水、河水、地下水、水庫水、工業用水、循環用水、回收水、二次水、放流水、廢水處理場出流水、自來水處理場反沖洗水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任一種。
該第一生物處理槽2係連接於該原水儲槽1的下游端形成液體連通,用以接收待處理原水。如圖2所示之第一生物處理槽2的結構示意圖,該第一生物處理槽2為內部具有第一生物處理室20、設置於該第一生物處理室20中且能夠懸浮於液體中複數個多孔性生物擔體21以及具備第一生物處理水出流通道23之池體。該些多孔性生物擔體21係供微生物附著而形成生物膜,藉以提高微生物的停留時間(mean cell retention time)及菌種歧異度(diversity),另外,該些多孔性生物擔體21一般是由可壓縮的高分子材料所製成,例如開孔性PU泡棉,除了具備廣大的表面積供微生物附著以外,其可壓縮特性能夠允許多孔性生物擔體21因應第一生物處理槽2內的局部壓損變化,而自動調整其位置,達到避免阻塞、均勻分散氣體與進流水之目的。
另外,該第一生物處理槽2還可以進一步設置氣體導入元件22,該氣體導入元件22為多孔通氣管、穿孔通氣管、噴嘴通氣管、氣泡石板、通風器、及擴散器中之至少一種,用以將空氣導入該第一生物處理槽2中,以利多孔性生物擔體21表面上的微生物在高濃度溶氧的環境下,逐漸將氨氮及有機物分解。
該第二生物處理槽3為配置於該第一生物處理槽2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且該第二生物處理槽3之內部具有第二生物處理室及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室中的至少一個薄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一般常使用的商業或非商業化的薄膜生物反應器有四種型式:(1)平板式薄膜生物反應器、(2)管式薄膜生物反應器、(3)螺旋式薄膜生物反應器及(4)中空纖維式薄膜生物反應器,而薄膜材質則包含陶瓷、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 PVDF)、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乙烯碸(Polyethylsulfone, PES)、聚碸(Polysulfone, PS)與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 PAN)等。在本實施例中,該薄膜生物反應器較佳為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
承上所述,如圖3所示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的結構示意圖,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30包括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與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相向配置的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設置於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與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之間的密封元件33、及至少一個水流導管35;其中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及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分別為具有複數個孔洞之陶瓷平板;該密封元件33為配設在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及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之間隔空隙而形成密封狀態並且係由硬化型膠泥、絕緣密封條、填縫膠條、陶瓷塑條、及黏合膠泥中之至少一種材料所構成,其中硬化型膠泥為矽酸鹽膠泥或硫黃膠泥粘土膠泥;又,該密封元件33設置有至少一個貫穿孔,用以穿設該水流導管35而形成液體連通。
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與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間之內部空間設置有複數個導流元件34,並配列成呈N行*M列的矩陣陣列,藉此相鄰的各該導流元件34形成液體流動通道341,可供流體通過,其中N、M分別為大於或等於1之自然數。
接著,請參閱圖4,其為顯示該第二生物處理槽3內部的水流路徑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各該導流元件34設置於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或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之內側面上,並以等間隔配列成呈5行*2列的矩陣陣列;當藉由負壓裝置(圖未示)自水流導管35施加負壓,可以促使待處理的污水或原水從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31及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32滲入,再依照各該導流元件34引導分流,使得該陶瓷平板薄膜結構中的液體以低流量的方式經由該水流導管35流出,其中各該導流元件34的排列組合可以採用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之任何方式實現,例如:縱向排列、橫向排列及斜向排列中之至少一種,而本創作對於各該導流元件34的排列並不使特別限制。
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為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槽3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且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的內部具有第三生物處理室及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室中的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nanofiltertration, NF),並且該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的孔徑為在0.01至0.001μm之間,其中該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的型態為平膜、管狀膜、螺旋式膜、及中空絲膜中任一種,較佳為管狀膜;以及該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是由纖維二醋酸酯(celluloseacetate, CA)、聚醯胺(polyamide, PA)、聚碸(polysulfone, PS)、過氧乙醯硝酸(PAN)、聚丙烯 (PP)、薄層複合膜(thin-film composite, TFC)、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及其組合中任一種所構成。
又,根據本創作之技術思想,該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之NaCl之阻擋率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50%以下,以及該奈米過濾膜之2價陰離子(SO 4 2-及/或CO 3 2-)之阻擋率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8%以上。
一般來說,當原水或污水在進入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之前,通常會先經過精密之前處理系統,該前處理系統之主要功能在於先行去除任何可能引起阻塞或破壞薄膜之有機或無機物質,例如氧化或還原劑、固體微粒、生物膠體、有機物及細菌等,其處理方法係先經過混凝過程,再通過精密超過濾膜(UF)之過濾,並在總溶解固體量超過600mg/L時,添加抑垢劑、殺菌劑等,進流水在50NTU以下,經過前處理及超過濾系統(UF)之處理後,其濁度應低於0.2NTU,污泥密度指數(SDI)應低於3,再經由高壓泵浦將原水或污水送至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進行深度物質分離程式,此等處理程式將使薄膜之壽命大幅延長。但倘若前處理之處理水質僅經過混凝沉澱及砂濾系統過濾處理,可能會因前處理之處理水質不穩定,而產生後端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之污染問題,故在設計考量上,應降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之通量及回收率以保護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而在本創作中則是利用第一生物處理槽2中的多孔性生物擔體將水中的錳氧化為二氧化錳;氨氮則氧化為硝酸鹽氮,再以第二生物處理槽3中的薄膜生物反應器去除COD,並過濾細菌菌體,讓出流水SDI小於3,SS小於1;然後進入後續之第三生物處理槽4,藉以去除TDS及鹽分。
又,根據本創作的技術思想,當原水的固態污泥含量過高時,可以進一步在第一生物處理器2、及第二生物處理槽3之間、或是該第二生物處理槽3及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之間增設一輔助處理裝置(圖未示),該輔助處理裝置包括砂濾裝置、混凝裝置、膠凝裝置、快混裝置、慢混裝置、調和裝置、抽水設備、迴流裝置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種,藉以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泥沙,避免阻塞奈米過濾膜而降低處理效能。
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接收經第二生物處理槽3處理後的待處理原水通過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時,會被分離成可通過該奈米過濾膜的清水,以及無法通過該奈米過濾膜的濃排水,該濃排水會視其二價陰離子的濃度而適當第排放至外界或是當作產業廢棄物處理;另外,該清水槽5連接於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的下游端,並且存放來自該第三生物處理槽4的清水;該清水槽5中的清水可需要適當添加次氯酸納處理,然後再進入配水池系統中進行水資源分配。
又,請參閱圖5,其為顯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的系統架構圖。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二生物處理槽設置3的數量為兩個,其他元件配置於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贅述。由於第三生物處理槽4中的奈米過濾膜有進流水水質限制,一般為在總鐵<0.3mg/L、錳<0.1mg/L、污泥密度指數(SDI)<3、及濁度<2NTU,為提升奈米過濾膜的使用壽命及處理效能,可依水質及待處理的水資源水量評估增加前端之第二生物處理槽3的數量,以提升處理效率,另外,各個第二生物處理槽3可以是並聯或是串聯設置,較佳為並聯設置。
接著,以下說明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 《實施例1至7》
首先,將人工配製的原水樣品依序導入本創作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的第一生物處理槽及第二生物處理槽之中,並將原水、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中的懸浮固體(SS)含量、化學需氧量(COD)、pH值、氨氮含量、及錳含量分別紀錄於表1中。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SS (mg/L) 原水 47 47 47 47 47 47 47 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3 3 3 3 3 3 3 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0 0 0 0 0 0 0 COD (mg/L) 原水 176 144 168 184 168 176 120 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64 72 52 56 52 52 36 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28 44 20 44 8 44 12 去除率(%) 84 69 88 76 95 75 90 平均去除率(%) 82 pH值 原水 7.28 7.25 7.15 7.35 7.38 7.45 6.66 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7.2 7.2 7.01 6.64 6.64 6.3 5.28 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6.21 6.54 6.41 5.89 7.22 6.03 5.6 氨氮 (mg/L) 原水 3.172 3.072 3.368 - - - - 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0.056 0.01 0.009 - - - - 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0.038 0.063 0.076 - - - - 去除率(%) 99 98 98 錳 (mg/L) 原水 0.14 0.33 0.34 0.34 0.1 - - 第一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0.01 0.01 0.01 0.01 0.04 - - 第二生物處理槽出流水 0.03 0.01 0.02 0.02 0.01 - - 去除率(%) 79 97 94 94 90
由上述表1之結果可知,經由第一生物處理槽及第二生物處理槽處理過後,原水樣品中的固態懸浮物含量可從47mg/L降至0,去除率可達到100%、COD含量可從120 ~184 mg/L降至69~95 mg/L,平均去除率可達到82%、氨氮的含量可降至的去除率可達到98%以上、以及錳的去除率可達待79%以上。並且,經第一生物處理槽及第二生物處理槽處理過後的原水樣品,其水質皆符合第三生物處理槽中之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的進水限制(總鐵<0.3mg/L、錳<0.1mg/L、污泥密度指數(SDI)<3、及濁度<2NTU)。 《實施例8至13》
將上述實施例1至6中經第一生物處理槽及第二生物處理槽處理後的原水樣品分別導入本創作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的第三生物處理槽之中,該第三生物處理內部的奈米微孔過濾裝置由工研院提供,膜管型號為NF-RNR-1812,膜管規格MgSO 4去除率99.06%、NaCl去除率為71.06%。
然後,量測並計算各實施例的回收率、原水導電度、清水導電度、農排水導電度、及清水通量,並且記錄於表2
表2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壓力(psi)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回收率(%) 76 74 77 76 74 77 原水導電度(uS/cm) 636 637 641 2470 2490 2460 清水導電度(uS/cm) 234 174 347 987 650 1270 清水導電度降低率(%) 63 73 45 60 74 48 濃排水導電度(uS/cm) 1485 1580 1415 6230 8200 6000 清水通量(LMH) 40.6 39.7 42.9 32.3 27.5 42.9
由上述表2可知,經由第三生物處理槽處理後的原水樣品,導電度下降率為45%以上,顯示第三生物處理槽能夠有效處理原水樣品中的鹽分及總溶解固體(TDS)。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創作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能夠有效將優養化水域原水,處理至可安全飲用之自來水,同時可不用前加氯,免除三鹵甲烷致癌物質之產生。也可省去化學混凝之投藥,降低加藥成本,及污泥產生之後續處理處置成本,由初步估算,每天可減少此水廠化學污泥150公斤(70%含水率),這些化學污泥在偏遠地區要妥善處理,是相當困難的。而第一生物處理槽中之多孔性生物擔體和第二生物處理槽中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所產生之少量生物污泥則很容易做土壤改良用途。
以上,雖然已經以如上的實施例舉例而詳細說明瞭本創作的內容,然而本創作並非僅限定於此等實施方式而已。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能夠明瞭並理解: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再進行各種的更動與修飾;例如,將前述實施例中所例示的各技術內容加以組合或變更而成為新的實施方式,此等實施方式也當然視為本創作所屬內容。因此,本案所欲保護的範圍也包括後述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所界定的範圍。
1‧‧‧原水儲槽
2‧‧‧第一生物處理槽
20‧‧‧第一生物處理室
21‧‧‧多孔性生物擔體
22‧‧‧氣體導入元件
23‧‧‧第一生物處理水出流通道
3‧‧‧第二生物處理槽
30‧‧‧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
31‧‧‧第一陶瓷平板本體
32‧‧‧第二陶瓷平板本體
33‧‧‧密封元件
34‧‧‧導流元件
35‧‧‧水流導管
4‧‧‧第三生物處理槽
5‧‧‧清水槽
圖1為顯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資源處理系統的架構示意圖。 圖2為顯示本創作之水資源處理系統中的第一生物處理槽之結構示意圖。 圖3為顯示本創作之水資源處理系統中的陶瓷平板模生物反應器之結構示意圖。 圖4為顯示圖3之陶瓷平板模生物反應器內部的水流路徑示意圖。 圖5為顯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水資源處理系統的架構示意圖。

Claims (10)

  1. 一種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至少包含: 一原水儲槽,其係內部具有收容空間、及具備原水進流組件、原水出流組件之槽體,用以存放待處理原水,該待處理原水為受污染水源、湖水、溪水、河水、地下水、水庫水、工業用水、循環用水、回收水、二次水、放流水、廢水處理場出流水、自來水處理場反沖洗水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任一種; 一第一生物處理槽,其係配設於該原水儲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為內部具有第一生物處理室、設置於該第一生物處理室中的複數個多孔性生物擔體、及具備第一生物處理水出流通道之池體; 一第二生物處理槽,其係連接於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之內部具有第二生物處理室、及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室中的至少一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以及 一第三生物處理槽,該第三生物處理槽為設置於該第二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第三生物處理槽之內部具有第三生物處理室、以及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室中的複數個奈米微孔過濾膜裝置(NF);其中 該多孔性生物擔體具有可壓縮性; 該第一生物處理槽的底部設置有氣體導入元件; 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至少包括:具有複數個孔洞的第一陶瓷平板本體、具有複數個孔洞的第二陶瓷平板本體。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在該第一生物處理槽及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之間進一步設置一輔助處理裝置,該輔助處理裝置包括砂濾裝置、混凝裝置、膠凝裝置、快混裝置、慢混裝置、調和裝置、抽水設備、迴流裝置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種。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進一步包括一清水槽,該清水槽為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槽的下游端並構成液體連通;該清水槽為內部具有清水儲室,用以存放經過處理淨化後的清水。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該氣體導入元件為多孔通氣管、穿孔通氣管、噴嘴通氣管、氣泡石板、通風器、及擴散器中之至少一種。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二生物處理槽為複數個,該複數個第二生物處理槽係並聯或串聯配置。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二生物處理槽中之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為複數個。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該第一平板本體與該第二平板本體之間的至少一個水流導管。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該陶瓷平板膜生物反應器(CMBR)係在該第一陶瓷平板本體與該第二陶瓷平板本體間進一步包括:配列成呈N行*M列的矩陣陣列的複數個導流元件,相鄰的各該導流元件之間形成液體流動通道,其中N、M分別為大於或等於1之自然數。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中設置於該第三生物處理室中的該奈米過濾膜的孔徑為在0.01至0.001μm之範圍。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原水淨化處理系統,其係在該第二生物處理槽及該第三生物處理槽之間進一步設置一輔助處理裝置,該輔助處理裝置包括砂濾裝置、混凝裝置、膠凝裝置、快混裝置、慢混裝置、調和裝置、抽水設備、迴流裝置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種第三生物處理槽。
TW108200362U 2019-01-09 2019-01-09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TWM579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362U TWM579181U (zh) 2019-01-09 2019-01-09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362U TWM579181U (zh) 2019-01-09 2019-01-09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181U true TWM579181U (zh) 2019-06-11

Family

ID=67703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0362U TWM579181U (zh) 2019-01-09 2019-01-09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91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3132B (zh) 一种聚氯乙烯(pvc)离心母液废水的处理方法
EP2276705B1 (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ybrid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cooling towers
CN104108830B (zh) 中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系统
WO2000027756A1 (fr) Procede de traitement de l'eau
JPWO2011122289A1 (ja) 分離膜モジュールの洗浄方法および造水方法
CN101333049A (zh) 一种含油含盐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方法
JP6194887B2 (ja) 淡水製造方法
JP6210063B2 (ja) 造水方法および造水装置
CN106495325A (zh) 基于平板陶瓷膜的复合污水处理装置
CN104529070B (zh) 一种可提高垃圾渗滤液生化性的深度处理方法及系统
JP2009006209A (ja)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の洗浄方法
JP5001923B2 (ja) 水処理装置及び水処理方法
KR20050012875A (ko) 용존고형물제거장치가 조합된 중수도시스템
CN205603429U (zh) 一种微污染水源水净化系统
WO2011136043A1 (ja) 廃水処理装置および廃水処理方法
KR102380257B1 (ko) 분리막 기술을 적용한 양식장 사육수 처리 시스템
JP5055746B2 (ja) 膜利用による水循環使用システム
TWM579181U (zh) Raw water pu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JP2005177744A (ja) 再生水の製造装置および再生水の製造方法
Chowdhury et al. Membrane‐Based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for Removal of Microconstituents
Pellegrin et al. Membrane processes
Akinyemi et al. Advancements in sustainable membrane technologies for enhanced remedia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hioyama et al.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eramic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ozonation and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nt
TWM653283U (zh) Ai智能型水處理系統
JPH11165192A (ja) 下水、排水の高度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